第一篇:试析我国当代医患关系
试析我国当代医患关系
20100303022 社会学 谭纾羽
指导老师:王彭鹏
摘要:医患关系是医务人员和病患在医疗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当患者来到医疗机构就医的时候,就产生了医患关系。和谐的医患关系应该是一种双向、互动、双赢的关系,其实质是医患双方权力与义务的对立统一。但是,我们现阶段医患关系面临严峻的形式,需要认清现阶段的主要形式,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关键词:医患关系医患关系模式矛盾现状
徐萍,王云岭,曹永福主编的《中国当代医患关系研究》以及王明旭著的《医患关系学》中都对医患关系下的定义是:医患关系是在医疗服务活动中客观形成的医患双方以及与双方利益有密切关联的社会群体和个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医患关系学是研究医患关系活动规律和运行机制的科学。狭义的医患关系指一生和患者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广义的医患关系指以医务人员为中心的包括所有与医疗服务有关的一方,与以患者为中心的包括所有与患者健康利益有直接关系的一方所构成的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多方面的关系。简言之,即以一生为主题的人群与以患者为主题人群之间的关系。
医患之间的人际关系是医患关系的最基本层面,患者与医护人员的人际互动会直接影响医护人员对医患关系的判断。医患关系的好坏关系到医院的生存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 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学模式的转变, 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不断加强, 人们对身体健康和生命质量越来越重视,对医疗行为的审视与对其它社会行为审视一样, 已不再仅仅注重行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也越来越重视法律、经济、文化、心理道德等多方面审视。当前的医疗行为,医患关系也较之以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成为了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我国医患关系紧张、医患矛盾激化成为很多研究者的共识。
一、医患关系模式
(一)王明旭的技术与非技术关系模式
王明旭在其所著的《医患关系学》中指出:医患关系的各种属性中最本质的是契约关系和信托关系。前者说明双方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各有独立的人格和意志。要求双方互相尊重,平等相待。信任关系是医患关系建立的基础。医生要取得患者的信任,而且不要辜负这种信任。
其把医患关系模式分为两大类:一是医患技术关系模式;二是非技术关系模式。医患关系技术模式主要指医患之间针对诊断、资料、护理以及预防保健的具体方法进行沟通与交往时产生的关系。是医患关系最直接、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医患关系的基石。非技术关系模式指在医疗卫生活动过程中医生和患者由于社会的、心里的、情感的、经济的、文化的等诸方面的影响,所形成的其他方面的关系,即反应在医疗服务态度和医疗作风方面的医患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法律关系、文化关系、伦理关系和心里关系等非技术关系。
(二)帕森斯的亲子关系模式
社会学大家帕森斯则把医患关系比喻成亲子关系,认为二者有相似之处。首先,都设计一个人——孩子或患者,受另一个被社会承认有合法社会控制权力的人——医生或父母的社
会控制;其次在这两种关系中,虽然父母或医生都必须表现出某种程度的感情中立,但事实上,充满了浓重的感情色彩;最后,两种关系都把注意力集中到相似的目标上,即通过医生或父母的努力在一段时间内使孩子或患者变成能力健全的社会成员。病人完全依赖医生,没有任何自主权。他的分析强调了疾病的社会性质和人际交往的突出作用,而淡化了患者生理症状在医患关系中的重要地位。他认为疾病是对社会正常行为的偏离,必须有医生对其进行社会控制,从而突出了医患关系的不对称性。
但是这一模式并不广泛适用。如慢性病患者自主性强不依赖于医生;传统一医一患关系已被打破,医疗保健服务多样化;患者家属参与减弱依赖,出现医患关系疏离;社会心理被纳入健康定义,促使非专业医生从业者增多,使医生的技术控制作用弱化。所以人们从不同角度提出改进建议。影响最大的是萨斯和荷伦德的医患关系模式。
(三)萨斯和荷伦德的医患关系模式。
1976年,美国社会学家萨斯(Szasz)与荷伦德(Ho llender)发飙了题为《医患关系的基本模式》的文章,他们认为医患关系的技术性质直接与患者就医时生理症状有密切关系,被帕森斯忽视的生理状态恰恰是医患关系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在症状严重的情况下可以用帕森斯的不对称模式,但不严重是需要另外模式,对此他们提出三种类型:主动被动型;指导合作型,共同参与型。
主动被动型
医患关系不和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医患关系模式逐渐从以医为尊的“传统型医患关系模式”向以患者为中心的“新型医患关系模式”转变已成必然趋势。我国医疗行业曾长期处于“以医为尊”的状态,在医疗过程中,医生经常以救世主身份处于完全主动的地位,病人处于无条件服从的被动地位,这种传统医患关系过多强调了医生对病人的权利,忽视了医生的义务,是一种单向关系。这种传统医患关系模式的典型体现便是根据医患技术关系而提出的主动-被动型模式。医生作为专家,权威角色得以强化,医生几乎完全主动地包揽了病人的一切,是做出诊断,制定治疗方案的主导者,而病人则处于接受诊断和治疗的被动从属地位,医生只关注疾病的处理与技术的应用,很少考虑环境、社会、心理与病人的期望值和满意度。
指导合作型
在这种模式下,医生与患者都具有一定程度的主动性,医生仍是权威,但只起技术指导作用。“患者可以向医生提出疑问,在医生的指导下比较忠诚地执行医嘱,配合治疗。”“这种关系适用于神志清醒、能够表达自己主观意志的病人,特别是急性病人,有人形象地比喻成‘父母和和少年’之间的关系。”①
3.共同参与型
这是为患者设计的一种技术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医生与患者拥有大体同等的主动权和决策权,双方相互配合,共同参与治疗方案的决定和实施。常见于“久病成医”的各种慢性病病人。医生只帮助患者执行和实施患者所选择的治疗方案。这种模式有助于相处医患隔阂,减少冲突,建立真诚和相互信任的医患关系,有人形象的比喻成“成年人”之间的朋友关系。
二、我国当代医患关系现状
国家卫生部付部长坦言:“现在我国的医患关系处于极不正常的状态,是我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时期,在国际上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这样的医患关系。②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我国医患关系已成为全社会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近年来医患纠纷层出不穷,“医闹”现象逐步升级,把医患关系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上,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说明我国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患关系总体呈紧张态势。
2011 年9 月15 日,北京同仁医院的徐文大夫因患者对治疗效果不满意被砍成重伤;就在此事发生前四天,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医生穆新林被患者家属殴打致颈部受伤,胫骨骨折。2011年8月,南昌市第一人民医院门口因医患纠纷发生大型械斗。2010 年8 月,世界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文章《中国医生:威胁下的生存》称:“中国医生经常成为令人惊悚的暴力的受害者„„医院已经成为战场,因此在中国当医生便是从事一种危险的职业。”
目前有关医患关系的研究大部分是采用患方视角,以患者满意度调查评价医患关系,寻找问题成因。医患矛盾被理解为患者对医生的不满,解决医患关系问题的策略是对医生的行为进行干预和培训。调查结果显示,医患之间对医患关系的认知差距颇大,医务人员对医患关系表现出比患者群体更多的恐慌和担心。
中华医学会2000年对全国326所医院调查显示,发生医疗纠纷的占98%。病人对医务人员不信任的比例达43.8% , 医务人员认为双方互相信任的比例仅为25.9%。326所医院中, 有321所医院存在着被医疗纠纷困扰的问题, 其发生率为98.47%。另外,在我国发生的大部分医疗纠纷,院方败诉的几率远大于患者方。
据辽宁省社科联2011 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组对辽宁省4 城市12 家医院进行了调查,向医生和患者群体分别发放问卷1 000 份,回收有效问卷1 952 份,其中医生问卷956 份、患者问卷996 份,回收有效率医生问卷为95.6%,患者问卷为99.6%。
(一)关于目前医患关系的现状,51.7%的患者认为是好的,35.6%的患者认为一般,10.6%的患者认为不好;而17.8%的医生认为是好的,44.5%的医生认为一般,36.4%的医生认为不好。患者群体认为医患关系不好的主要原因为:医疗费用高(47.9%),医院或医生追求经济效益的结果(20%);而医生群体认为其主要原因为:新闻媒体挑起的(25.2%),患者要求过高(18.7%),医疗费用高(18.8%),一些患者不讲道理(17.9%)。调查显示,有57.2%的医生遭遇过医疗纠纷,其中42.6%的医生受过患者打骂,11.6%的医生遭遇过诽谤、恐吓,3%的医生受过身体暴力。医生群体认为,造成医疗纠纷的主要原因为:医患双方都有责任,但主要责任在患者(39.7%),双方责任各半(36.6%);而患者群体认为,双方责任各半(44.2%),双方都有责任,主要责任在医生(23.3%)。
(二)医患权利意识亟待加强。调查显示,医患双方对于各自所享有权利的认识水平存在差异,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患者隐私权。对于医生保护患者隐私的问题,88.3%的医生认为非常有必要,9.7%的医生认为有必要;对于这一问题,77.1%的患者认为很重要,17.3%的患者认为注意一下也好。
2. 患者知情同意权。在诊疗过程中推行知情同意原则,医生群体认为非常有必要和有必要的占89.3%;对于这一原则,87.5%的患者认为非常有必要和有必要。关于患者享有医疗自主权、知情同意权、隐私权等权利,41.1%的患者对此了解,43.3%的患者了解一点,15.5%的患者不了解。此外,对于医生享有医学诊察权、医学处置权等权利,56.5%的医生很了解,36.8%的医生知道一些,6.5%的医生不了解。
综合以上数据可知,医患双方对于自身享有的权利意识亟待加强,其中医生对于患者享有的权益应给予充分尊重,医院相关部门应广泛宣传患者的权利以及医生享有的权利,以真正体现尊重病人、关心病人、以病人的利益和需要为中心。
三、造成医患纠纷现象因素
2008年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专题研究“医患关系研究”工作的开展。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不同级别医院医患关系现状及医方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4月至7月共调查北京、重庆、山东三地10家医院,其中城市三级医院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 家,农村县医院家,乡镇卫生院3家。本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包括: 医护人员对医患关系和谐程度的评价普遍不高;与低级别医院相比,高级别医院内医护人员对医患关系的评价更低;高级别医院医护人员自觉沟通情况较差、工作压力较大和职业风险较大等是影响医患关系的因素。
1.我国一些医院人文关怀相对缺乏。随着当代医学专业化的发展,部分医生在诊疗过程中,问诊不细致,忽视患者的精神心理等需求,使患者有不受重视的感觉。有资料统计,公立医院平均问诊时间6 分钟,最长问诊时间20 分钟,最短问诊时间1 分钟。调查结果显示,在就诊或住院过程中,42%患者认为“与医生的谈话时间”太短和有点短,只有53%患者认为比较合适。淡漠人性的临床境遇其结果是,作为一个整体的患者,就这样在现代医学诊疗过程中被逐渐解构,医学人文精神也随之消失。患者的就医感受主要源于对人文性医疗服务的评价,医务人员人文性医疗服务的缺失将直接导致患者满意度下降。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在门诊或住院过程中,对医生交代病情和治疗的安排,39%的患者非常满意,46.7%的患者比较满意,14.2%的患者不满意。目前的医疗纠纷并不只是医疗技术问题,而往往是人文性医疗服务问题,医疗服务中缺乏文化含量和情感含量。
2.患者普遍存在社会心理问题 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对疾病本身发生、发展、预后的担忧和恐惧,对就医环境和过程的陌生和不安,已是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患者追求安全感、归属感、被重视和尊重的心理集中体现了患者在就医过程中深层次的多种渴望,也说明医院缺乏足够的人文关怀。调查数据显示,有64.5%的患者在就医过程中存在社会心理问题,如感觉到有压力、对医生不信任、对医疗费用以及出院后康复的担忧。有调查显示,在者存在的社会心理问题中,情绪困扰、信息缺乏、认知偏差、社会支持匮乏、医患互动不良等问题出现的频率最高。如果临床医生不能及时识别和处理患者出现的情绪反应或心理障碍,则可能与患者不能达到对治疗效果、临床愈后或机体功能恢复等方面在认识上的一致性,或者临床医生简单地把患者的情绪和行为表现当成患者的性格使然,或认为患者故意不与医务人员合作,容易引发医患矛盾。
3.目前医院机构设置无法满足病人的社会心理需要。现行的医疗规章制度大多是在传统的医疗模式上建立起来的。医生的思维习惯一直受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影响,虽然医务人员已经意识到转变医疗模式的重要性,并努力贯穿于医疗实践中,但在具体的医疗规章制度中仍然缺乏对医疗行为的要求,如需要了解与疾病和康复密切相关的心理问题、经济问题、家庭情况和社区情况等,这已说明单纯的医疗技术已远远满足不了人们对医疗服务的要求。目前医务人员编制相对紧张,尤其是大医院临床工作超负荷,医生护士不仅要负责好患者的医疗护理,还时常被一些诸如“病人欠费逃费”等琐碎而又着实分心的事情所困扰。本课题组调查数据显示,对于患者存在的社会心理问题,73.1%的医生表示会关注但不知如何解决,23.7%的医生表示因时间和精力所限不会关注。
4.目前医疗纠纷解决方式存在着不足。在我国发生医患疗纠纷后,医患双方可以通过自行协商、组织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解决。本课题组调查数据显示,患者群体认为医疗纠纷解决方式主要为:医患双方自行协商(40.7%),法律手段(23.2%),医院内调节(21%);而医生群体则认为:法律手段(29.9%),医患双方自行协商(25%),医院内调节(23.8%)。从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我国医疗纠纷持续上升,医疗纠纷诉讼案件居高不下,讼累成为包括法院在内的各方都困扰的问题。医疗纠纷没有因为患者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利而下降,医患矛盾和医患冲突也没有因此得到有效缓解,以法律方式解决医疗纠纷,会使医疗成本上升、增加医患对立情绪、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等。国内外针对医患纠纷采取的措施各有不同,基本是事后解决的方式,医方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如果在医患纠纷发生前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性措施,在医患关系形成之初加以重视,将医患矛盾在萌芽期解决,会避免一系列的矛盾与纠纷发生,无论对患者还是医生和医院,都可节省由于纠纷而损耗的时间、财力等资源。而医务社会工作为患者提供院前、院中、院后连续性服务,参与诊疗过程,可使医
疗服务增加人性化和人文关怀的色彩。
四、改善我国医患关系现状的方法
医护人员的态度和沟通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至关重要。据中华医院管理学会对全国326 所医院进行的关于医疗纠纷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在造成医患关系紧张原因中选择“由于医
务人员服务态度不好,引发纠纷”的有49.5%时间压力影响医患沟通,导致医生无法做到心气平和、沟通充分,而时间压力是在工作负荷及绩效考核制度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可能的医方因素包括医患沟通情况、工作压力及自觉职业风险情况。由此可见, 改善医患关系需要医护人员、医疗机构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1.强化政府职责,完善和谐医疗关系的制度设计。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的结合,建立覆盖城乡的居民基本卫生保障制度,建立有效的医疗风险防范化解机制。
2.加强医院管理,完善和谐医患关系的规章制度。医院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医患关系是以人格平等为基础的,因此医院必须高度重视, 采取多项措施, 多听取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 实实在在与群众沟通, 包括信息的公开, 尽快满足群众的需要, 处处体现以人为本提升主体自觉。
3.患者要积极与医生沟通。医生要认真聆听患者,时时刻刻为群众着想, 争取患者, 扩大医疗市场, 减少医疗纠纷, 取得病人信任。
注释:
①中广网, 《为什么半数医务人员会有消极情绪》
②刘 丽 谢 铮 邱泽奇 张拓红《不同级别医院医患关系现状及医方影响因素分析》
参考文献:
1.徐萍,王云岭,曹永福主编 《中国当代医患关系研究》
2.王明旭《医患关系学》
3.杨帆《我国医患关系现状及其对策分析》
4.邱杰《医患关系的三种表现形式》
5.张斌,郭秀芝,刘启贵,张天奉《医务社会工作体系构建与和谐医患关系
之思考——— 基于辽宁省医患关系的调查》
第二篇:当代医患关系论文
引导语:医患关系一直都是医院里面非常重要的需要处理的事情之一,那么有关当代医患关系论文范文哪里有呢?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当代医患关系论文,欢迎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疗服务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医患思想的不一致导致医患之间越来越多矛盾的发生,从而造成了我国医患关系紧张的现状。要解决现社会紧张的医患关系,重点是构建成功的医患沟通体系,要从心理、语言、行为等多角度、全方位、艺术化处理医患两者间信任。医患关系归根到底是整个社会的问题,最终得由社会政府出面实施医改方案,落实到底,才能得到可见的缓解。所以医患关系,重在沟通,基于调适。和谐的氛围需要我们共同不懈的创造,沟通是避免误会最好的方法,如果医患双方能够加强沟通并互相理解,那么我相信和谐的医患关系必定能建立起来。
关键词:医患关系 紧张因素
随着我国社会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疗服务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医患思想的不一致导致医患之间越来越多矛盾的发生,从而造成了我国医患关系紧张的现状。
现今,医院发生暴力冲突的事情屡见不鲜,暴力致使医护人员伤亡的的极端事件也时有发生,在医疗纠纷方面,美国护士协会统计,美国护士曾被威胁占到57%而遭到暴力攻击的只有17%,而对于医生来讲,根本没有医生被威胁相关统计。换到中国,60%患者面对医疗纠纷,医务人员被殴打辱骂高达70%以上。面对这样的数据,说中国医生行业是高危行业就一点也不夸张了。医生,心中秉承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解人病痛救人性命,又是什么原因让这一职业被推上极端冲突的风头浪尖。
首先,我们假设有A患者去医院就诊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从表格来看,首先患者在对与医务工作者的态度上就存在本质性的问题,思想上对整个医疗行业妖魔化,邪恶化。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是在医生正常处置的情况下,患者及其家属也会对医生处置产生质疑。但我们要承认一些不正当的利益体系存在于我们的医疗行业中,危害了患者的利益。我们还应该完善第三方鉴定体系,让患者真正遇到医疗纠纷时有一个合法理性的体制,这样才能有效的缓解我国岌岌可危的医患关系。
综合以上分析,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因素有以下几个:
(1)国家因素: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但我国医疗资源总体不足,而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日渐增高,各地方的医疗费用也总体提高,再加上政府部门对于医疗方面资金的投入不足,更是造成了人们看病难,看病贵的局面,这也是引发医患紧张关系的导火索。
(2)患方因素:由于人们生活质量的不同导致了人们对于医疗服务的需求不同,基本的群众就医只是以治好病为目的而也有很多人在接受治疗的同时要求更高的水平的医疗保健,同时,人们的法律知识不断丰富,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在就医的同时,希望及时得到自己的病情,病因等信息,在就医过程中还渴望得到医生的心理指导和治疗,只有医生在治愈其疾病并给予足够的心理安慰后,患者才能达到真正的满意。
(3)医方因素:我国人口众多,在医院工作的医生每日面多众多的患者工作压力极大,同时有些医院的医生工资偏低,待遇也不高,这便造成了医生对于工作的懈怠及对患者的不负责任。
由以上因素造成的医患关系紧张也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不良影响,首先,由医疗纠纷导致的“医闹”等暴力事件频频发生,导致了医院医疗人才与建设上的损失。其次,医生在畏惧患者家属暴力行为的同时,也会采取保守医疗以求降低医疗风险,但这样做的结果却不利于患者就医。再者说,医患关系长期紧张的同时导致暴力事件的频发,影响社会稳定。
医患关系乃当代社会首要问题,医疗卫生事业与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切身利益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医患关系逐渐出现一些不和谐的现象,总体呈现紧张趋势,并引起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其影响已不仅仅局限于医患双方的诊疗过程,更对医学事业的发展甚至社会的和谐发展与稳定进步产生危害。长期的医患关系紧张给医生和患者带大了极大的不便,因此,我们应当解决医患对立这一现状,使医生可以放心的,负责任的为患者治疗,而患者可以安心接受医生的治疗建议。这样既可以解决就医问题也有利于社会安定。
对于改善当前的医患关系,笔者有以下三点建议:
(1)政府部门应强化职责,完善医疗制度,使医疗保险等利民政策覆盖城乡,有利于居民更好的就医。
(2)医院方面应加强监管力度避免患者家属暴力行为的发生,同时,医生也应当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多听取患者方面的意见并及时告知患者病情避免与患者发生矛盾。
(3)患者积极与医生沟通,接纳医生可行的建议,在有争议时,应主动找医生或院方交涉,避免矛盾的膨胀。
总之,要解决现社会紧张的医患关系,重点是构建成功的医患沟通体系,要从心理、语言、行为等多角度、全方位、艺术化处理医患两者间信任。医患关系归根到底是整个社会的问题,最终得由社会政府出面实施医改方案,落实到底,才能得到可见的缓解。所以医患关系,重在沟通,基于调适。和谐的氛围需要我们共同不懈的创造,沟通是避免误会最好的方法,如果医患双方能够加强沟通并互相理解,那么我相信和谐的医患关系必定能建立起来。
第三篇:我国医患关系现状与对策浅析
我国医患关系现状和对策浅析
摘要:医患关系是医务人员与病人在医疗过程中产生的特定医治关系,是医疗人际关系中的关键。由于各种原因,在当今社会,我国医患关系又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认识医患关系的现状,挖掘其中的关键问题,从而建立新型的良性互动的医患关系,已成为摆在人们尤其是医务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笔者力图从社会医患关系现状出发,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分析制约和影响医患关系的关键因素,探索改善医患关系的有效途径,为构造和谐医患关系提出可行性方案。
关键词:医患关系医疗过程和谐社会医务人员
1论文的选题背景
2013年4月29日晚,河北馆陶县人民医院,一名女医生王某从三楼坠下后不治身亡。医院医务人员称,王某疑为受患者家属过激行为惊吓而坠楼。
2013年6月20日晚8时许,三兄妹因占道经营打伤两名执法城管队员,被带到西长安街派出所接受调查。在此期间,其中一名女子称“不适”拨打120要求送往医院。因送医问题,其兄用烟头偷袭医生,致其颈部烫伤。
2014年2月17日上午10时左右,位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的北满特钢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孙东涛在出诊过程中,被突然冲来的一名男子用钝器猛击头部,经抢救无效死亡。
2014年3月5日中午,广东省潮州市中心医院发生一起医患纠纷。因一名患者饮酒呕吐后在医院抢救无效死亡,死者亲友纠集数十人到医院“讨说法”,一度包围值班医生。
根据2015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数据,2014年,全国法院共审结暴力杀医、伤医等犯罪案件155件。《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中提到,2014 年调研结果显示,59.79%的医务人员受到过语言暴力,13.07%的医务人员受到过身体上的伤害,仅有27.14%的医务人员未遭遇过暴力事件。
2选题的意义
传统的医患关系中,医者以为患者谋利益为己任,医务工作者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他们为患者解除痛苦,捍卫生命,被施救的患者往往怀着感恩的心态对待治疗自己的医生。医患关系是医务人员与病人在医疗过程中产生的特定医治关系,是医疗人际关系中的关键,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成为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患者或其家属冲击、打砸医院,殴打及杀害医务人员的恶性事件在各地时有发生,且呈现出上升的趋势,有些地方的少数医患矛盾急剧升级,有向暴力事件演变的趋势。医患关系的愈演愈烈,对医疗质量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1]。正确认识医患关系的现状,挖掘其中的关键问题,努力建立新型的良性互动的医患关系,已成为摆在人们尤其是医务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3论文的创新点
医患关系愈演愈烈,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本论文重点从医疗机构的因素,患者自身的因素和社会方面的因素分析了医患关系紧张度的原因,它们互相联系和冲突,致使医患关系紧张 [2]。有研究表明,非医疗因素已成为影响医患关系的最主要因素,医疗费用和医患沟通的问题也十分突出[3]。
在分析如何缓解医患关系紧张上,本论文从增加卫生经费投入,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并完善医患关系法律制度、加强医德医风建设,促进医患有效沟通、加强教育,提升全民道德素质,重塑医患信任桥梁这四个方面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
3.1医学作为自然科学的特殊性
现代医学的发展突飞猛进,分子医学、基因医学、克隆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不少医学难题都迎刃而解。但现阶段医学未攻克的难题还很多,被誉为21世纪瘟疫的爱滋病,人类对其仍还没有有效对策,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压力的剧增,也给人们带来了一些不可预知的疾病……因此,医疗领域中充满着未知数和变数。加上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也存在差异,即使在医学飞速发展的今天,国内外一致承认医疗确诊率也只有70%左右,各种急重症抢救成功率在70%~80%左右,相当一部分疾病原因不明、诊断困难,甚至存在较高的误诊率、治疗无望。
作为医疗对象的人,是千差万别的复杂体,有社会性属性,也有自然属性。就是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在有些人身上,也出现向复杂性转变的可能,这是医学的无奈。因此,任何医院和医生都不可能包治百病,疾病的治疗过程和结果始终存在着成功与失败两种可能,很多患者及其家属不了解医学的特殊性和无奈,对医疗效果期望过高,因而一遇到不满意的事情,不考虑科学事实,就认为是医院或医生的问题,这也是造成医患关系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
3.2医疗机构的自身因素
3.2.1医疗活动商业化,部分医疗行为畸形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医疗活动具有商业色彩。某些医疗机构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与社会效益背道而驰。医疗活动中部分医疗工作者丧失了职业操守,价值取向发生偏差,最终被金、权所俘虏。药品制造商和经销商为医务人员追求“高效益”起了催化剂的作用。医药挂钩、开单提成成了部分医院获得利润的“工具”,于是党风廉政建设,行风整改、反腐败活动,警钟长鸣!3.2.2医疗活动中将病人“物化”,治疗机械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医疗器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无疑带动了医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病人的痛苦,然而,部分医疗工作者在诊治过程中,注重仪器检查,没有耐心倾听病人的主诉,治疗机械,治疗过程像流水线一样“呆板”,没有“因人而异”,对症下药。仪器是医疗活动的辅助手段,有着重要的医学价值,而绝非起决定性作用。
3.2.3部分医务人员医疗技术水平差,违规操作
我国在医疗领域,已经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仍然与国外存在着差距。国内的医疗水平更是参差不齐,加之一些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没有按照医疗常规做事,造成患者的不信任,对医患关系僵化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3.2.4医患沟通不够,缺乏人文关怀
在高风险、高压力的工作环境中,部分医务人员对工作失去了热情,他们对工作消极,对病患态度冷淡,语言生硬,没有耐心,缺乏换位思考,面对忍受疾病折磨的患者,没有将心比心,而是熟视无睹,司空见惯。
3.3患者的自身因素
3.3.1医患关系物质化
由于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医院也逐渐由“福利”型机构转变为向社会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的特殊经营者,广大患者也从原来的享受福利到现在的出钱买健康买服务。既然花了钱,肯定是要把病看好的,“等价交换”,在大多数老百姓的思想中根深蒂固,看病也不例外。3.3.2就医期望值的提高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越来越强,越来越关注自身和家人的健康状况,对疾病的预防和早期诊治都更加重视,由此对疾病的治疗效果预期更高。同时,现在的患者更加注重“就医感受”,希望能在轻松愉快的环境和心境下治疗。
3.3.3 信息化发展及信任危机对医患关系的冲击
当今社会的资讯发达,使患者更方便地了解到与疾病相关的讯息,患者要求更多地了解自己的治疗方案、用药及预后。病人自主及参与意识的觉醒是不可逆转的文明进步潮流,知情同意也是患者的重要权利,是患者得到尊重的重要体现。但一些网络上不权威的信息,往往成为了患者不相信医生、不尊重医生的“科学”依据,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医疗秩序,进一步激发医患之间的信任危机和医患矛盾。3.3.4 患者维权意识增强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法律知识渗透到各个领域,维权意识更是在广大的患者们的心中生根发芽,用法律知识来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早已在中国大地上开花结果,在医疗活动中,当患者的切身利益受到伤害时,患者便会拿起“法律武器”来扞卫自己的权利。
3.4社会原因
3.4.1政府投入不足
政府医疗卫生支出占GDP的比重,发达国家一般在5%~7%,美国2003年为16%。2002年中国卫生总费用(包含政府支出、企业支出和个人支出)虽已达到GDP的5.42%,但中央财政投入的卫生经费和公费医疗仅占卫生总费用的15.2%,社会卫生支出占26.5%;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58.3%。
近几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也进行了很大的变革;医院已经定位为服务行业,许多医院运转的大部分经费需自行从给病人提供服务中收取,而患者付出钱,得到医疗服务。大多数人群对于自己花钱看病的模式心理承受能力较低,在社会医疗保险报销比例不够的情况下,自己掏得越多,也同时意味着对医疗服务期望值和要求的不断增高,认为花钱购买了医疗服务就应该得到健康,往往很难接受病情未能治愈甚至是恶化的现实。3.4.2医疗体制不健全 高风险,低收入,使部分医务工作者工作重心发生偏移,淡化了对病人的服务质量。医药市场的混乱,医院管理的松懈,使部分医务工作者收受商业贿赂,影响了医务人员的形象。商业贿赂为医务人员追求经济高效益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得医学技术的生命伦理价值发生畸变,医务工作失去人文关怀的道义方向,医患关系的情感距离拉大。3.4.3媒体负面导向
随着传媒业市场化竞争的日益加剧,各媒体为了维持和增加本媒体的听众、观众和读者,竞相推出大众感兴趣的热点新闻,以达到扩大市场占有率的目的。随着经济高速发展而社会发展的相对滞后,治安、环境、教育、医疗等方面出现了许多问题,其中以医疗问题涉及面最广,受众面最宽,炒作医疗问题所产生的政治风险最小而成为媒体报导的首选对象。
医生和患者原本是站在同一阵线,一起对付共同的敌人——疾病。在媒体过度炒作中,医生和患者被人为划成对立的两面。由于公众对医学知识的相对缺乏,对医疗工作高风险和局限性的不理解,加上部分媒体片面的把医患关系矛盾理解为商业流通中的消费行为关系,强调患方的弱势群体地位,放大部分医生的收红包拿回扣现象,媒体试图扮演锄强扶弱角色以唤起大众的共鸣,对医患冲突直接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缓解医患关系现状的对策
4.1增加卫生经费投入,优化资源配置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要改善医患关系,就必须有物质基础保障,这就要求应进一步完善财政补偿机制,保证定项补助经费的到位,以支持医疗机构持续健康的发展;要解决病房病床少、医疗设备落后、福利待遇低等矛盾,努力提高医务人员的社会地位;同时,卫生行政部门也要加强宏观调控。按照《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积极实施区域规划,调整存量,控制增量,坚持以需求方为导向的资源配置原则,构建合理的三级医疗服务体系,使医疗服务市场供求关系平衡。
4.2建立并完善医患关系法律制度
虽然医患关系法律制度受到极大关注,但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多从保护患方利益出发,把患方当做弱势群体来保护,保护医方利益的法律法规比较缺失。而医患关系是一个特殊的人际关系,它的多变性、技术性都十分复杂,人体的个体差异也很大,依照现行的法律法规在解决医患纠纷时显得苍白无力[4]。应建立健全与国情相适应的相关法规,提高依法调处的效力。即规范医方的医疗行为,保障患方的权益;亦规范患方的行为,维护医方的合法权益。因为只有真正的公正、公平才能保证医疗行为中的正常诊疗秩序和正常的医患关系,确保医学科学技术水平的正常发挥,体现为广大人民群众健康服务,促进医患关系和谐[5]。
4.3加强医德医风建设,促进医患有效沟通
目前少数医方工作人员职业道德缺失,一切向“钱”看,个别医务人员收受“红包”、“回扣”等,扭曲了医患关系。因此,每位医务工作者只有热爱自己的岗位,坚持高尚的道德追求,自觉抵制不正之风,把至真至善的医护精神和忠诚执着的敬业精神落到实处,才能促进医德医风建设的健康发展。医务工作者只有首先具备了良好的医德医风,才能富有同情心,才能体谅患者的疾苦,架起与患者之间的爱的桥梁,才能实现和谐的医患关系[6]。
4.4加强教育,提升全民道德素质,重塑医患信任桥梁
道德修养是双向的,医生要讲医德,患者也要讲就医道德。作为医生,不仅要为病人解决病痛,更应该理解患者心理,消除患者的心理阴影。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关键在于培养医务人员的道德素质,提高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变“以病为中心”为“以人为中心”,保持对生命的敬畏感,把人的价值放在第一位,尊重患者的尊严和人格,从病理上、社会环境上和心理状况上全面了解患者[7]。
患者是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重要方面,拥有自主权,患者要理解医学的高风险性和探索性,尊重医务人员,当诊疗出现意外时,应通过法律程序来解决[8]。患者应尊重医务人员、遵守医院规章制度;积极配合治疗、恢复和保持健康;支持医学发展[9]。
参考文献
[1] 朱衍馨.浅谈医患关系与医疗质量[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3,2-16(2)[2] 范景敏.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及对策[J].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4,3-2(3)[3] 周亮,周瑞敏.医患关系影响因素调查[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7,7(11)[4] 高金庆,马旭之,杨威.医患矛盾的产生与和谐医患关系建立的探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3(3):182.[5] 徐晗宇.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若干法律问题研究[J].商业经济,2011,1(1):125.[6] 孙世光,李建新.加强医院医德医风建设的思考[J].人民军医,2011,54(4):348.[7] 皮湘林,王伟.医患关系物化困境的伦理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02,(7):89-90.[8] 张洪彬,康永军.新形势下医患关系的发展趋势及应对策略[J].山东医药,2004,44(15):63-64.[9] 刘国祥,赵万一.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辩证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杂志,2005,21(7):502.
第四篇:浅谈医患关系
临床1011班徐兆晨2207100106
浅谈医患关系
医生在社会中的角色,首先他是医疗保健服务的提供者也是决策者。然后他是卫生服务的管理者和社会卫生的领导者。同时,医生也担当着健康信息交流的任务。正是因为医生有着许多社会角色,同时这些角色与他人的健康有着密切联系,这就要求医者需要有着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必要的知识储备。但是,从目前一些现象中不难看出: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生的职业精神在一些人身上正在流失。
今年8月16日卢某将长安医院正在接诊的医生刘某砍伤致死;9月8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医生穆新林在医院被患者家属殴打;9月15日,曾在同仁医院就医的王宝洺,举刀砍向该院耳鼻咽喉科部主任徐文;9月21日晚,湖北武汉市协和医院一患者死亡后,家属和院方工作人员冲突,多人受伤[1]……越来越多的医患冲突呈现在人们的面前,之不得不让我们为以后的医患关系的前景担忧,是什么让现在医患的关系如此紧张?这应该是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病人在来就诊时忍受着疾病的折磨,此时病人的心里想的是希望医生能能够给于迅速治疗使病痛的以缓解。正是因为病痛的折磨和对疾病的担心使得病人在心理上有着很大的压力。同时,病人的自制能力减弱、情绪多变,会因一些微小的事情引发心中对医生的不信任感。而这种不信任感会一直伴随病人,这就造成在以后的治疗中病人的不配合和对医生治疗方法的怀疑。其次,由于疾病的多变性和类似性,使得医生在病人在就诊时往往会让其进行依一系列的检查以便排查病情。而这些检查大部分是繁琐的,加之病人因为患病自身情绪多变,往往对这些检查出现厌烦心理,并产生“开点药吃就能治好,早治好早回去”的想法。这样病人对于检查便往往不再配合,这对医生确定病情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使得病人的治疗拖延,形成恶性循环。病人对医生的不满加大。再次,一些医务人员对待患者的态度不好、不耐心,没有认清自己的社会属性与社会角色。同时,一些医务人员职业素养不足,不能很好的履行自己的职责,导致“拆线门”,“缝肛门”、“8毛钱看好10万病”等事件的发生使得病人对医生的不信任加剧。最后,“医闹”问题日益凸显。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职业医闹”。这让医生在看病时缩手缩脚,使得病人的病情治疗进一步受阻减缓,而病人对医生的不满再次加深。
综上所述,医患关系的紧张局面是双方和环境共同造成的。解决的方法不外乎从这三方入手:病人、医务人员和社会。首先,病人和患者应该保持良好心态,对待治疗要乐观,对待医生要信任。当然,不同的人的生活态度和性格不同,这就导致不同人在面对疾病是的态度不同,所以我们无法强求病人能够完全保持冷静。但是,至少病人和家属要配合治疗并且要有一定的耐心。即使再小的病也肯能引发并发症,所以一些必要的检查必不可少,这时患者与家属不要产生厌烦的心理要及时调节心理。一方面可以从朋友和亲属那里的到一些安慰,另一方面可以寻求心理医师的帮助。同时,患者家属在手术等具有风险性治疗的时候要仔细阅读同意书,明白本次治疗的的风险。一旦出现如同意书中所说的可能后果时,患者家属要冷静,不要冲动。其次,医务人员应该耐心、关心、细心。病人希望自己能够被重视。在患病的时间里,病人的自尊心过度增加,同时猜忌的心理活动加强,这就要求医务人员在治疗时要细心,及时发现病人在心理方面的变化,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以便以后治疗的展开。病人也有被接纳的需求,因为患病而产生的孤独感会随病情的加重而增强。这时便需要医务人员的关心,让病人体会到温暖,或者严重的说是“看到希望”。医务人员与病人多加交流,尽量扫除病人心中的心理阴影,降低病人失助、自怜感萌生的几率,尤其是对于那些面临生命危险的患者和重大躯体创伤的患者更应多加关心,以加大他们的信心。就像誓言中
所说的那样“用同等的关切和献身精神关怀所有需要我帮助的人”。最后,社会要营造良好的氛围,不应夸大甚至是扭曲医疗事实。对于本来就是患者家属的无理取闹,社会舆论不应把这些责任全部强加给医生。正确认识当前医患关系的紧张局势,不推波助澜,公平公正的、合理的传播、评论。同时,对于那些“医闹”要予以谴责,并且尽快制定相关法律,保护医生的合法权益。
总之,对于当前的医患关系我们要勇于面对,并采取积极的措施,使那些饱受病痛折磨的患者得到良好的治疗,使医生真正像誓言所说的那样“将病人的利益置于我专业实践的中心,并在情况需要时置于我自己的自我利益上”。
参考资料:[1]: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9/24/c_122081128.htm
第五篇:浅谈医患关系
浅谈医患关系
医患关系的现状
2011年1月31日,上海新华医院胸外科6名医护人员受伤,其中1人被刺重伤住院事件。
2011年8月16日下午,在东莞市长安镇长安医院发生一起持刀行凶案件,凶手卢某先后将该医院医生刘某及伊某砍伤,其中刘某因失血过多经抢救无效死亡。
2011年9月15日同仁医院发生一起恶性伤害事件,该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徐文被患者砍伤,身中十几刀,左肱二头肌被砍到底,神经和肌腱都受损,右前臂骨折,左下肢及前额正中都被砍伤。
2011年11月4日广东省潮州男科医院发生一起凶杀案。一名32岁的黄姓男子持刀砍向医院医务人员,造成医院副院长当场死亡和两名医务人员受伤。
2012年3月23日,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发生了一起恶性伤害案件,致1人死亡,3人受重伤。死者王浩是哈尔滨医科大学09级硕士研究生,出事前刚刚收到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录取通知书。
近年来,我国医患之间的纠纷频繁发生,双方的冲突频繁走向极端化,从正常的医患关系走到言语暴力、肢体冲突甚至发生恶性事件,医患矛盾逐步升级的同时,暴露的是医患矛盾机制的低效和公信力缺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医院和患者的市场意识逐渐唤醒,患者作为消费者的意识正在日渐增强,要求得到更好的照顾和享受更多的权利,而医院作为经营者的意识都相对滞后,风险意识和维权观念薄弱,不可避免地出现较多难以应对的医疗纠纷。客观认识医患关系的现状,有效预防或减少医患纠纷,尤其是杜绝恶性纠纷事件,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是一个意义重大且深远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融洽的医患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当前的医患关系却不太和谐。据中国消协的资料显示:1996年医疗投诉月医疗投诉发生数为2 164件,1997年为10 117件,1998年为11 175件,1999年为22 125件。在3年多的时间里,其增长幅度接近10倍。近年来,医患关系成为热点,它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医患冲突不断发生,医疗纠纷呈逐年上升趋势,2005年6~7月,中华医院管理学会对全国270家各级医院进行调查,全国三甲医院每年发生的医疗纠纷中要求赔偿的有100例左右,二级医院每年发生的医疗纠纷要求赔偿的有20例左右。(2)医疗纠纷以医疗过失为主转变为非医疗过失为主。(3)处理难度越来越大,对其处理以行政为主体转变为以法院为主体。(4)医疗纠纷易于引发社会的反应,人的生命健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构成了社会各界关系的焦点。(5)医疗纠纷的赔款额越来越高。刑事案件增多,个别地区甚至发生杀害医生的恶性事件,患者疾病久治不愈,患方伤害医生的事件时有发生。以救死扶伤为天职的医务人员,一直为人们所敬
仰,为何这些年的从事环境、医患关系却急转直下呢?深入探究,既有医疗体制方面的原因,也有医患双方的问题。
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
(一)患者的过度担心与不信任
传统的医患关系在心理层面主要表现为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崇敬、期待、依赖、感恩的求医心态。生病需要医治,只要是医生,患者可以完全放心地把自己交给医生和医疗机构,安心地接受治疗,即使是人民公社时代的“赤脚医生”也为人民群众所信赖。但是现在却大不相同,一旦自己或家人生病,患者一方首先想到的是要到哪一家医院“最好”,找哪一位医生“最可靠”。担心医院有没有先进技术,担心会不会遇到庸医。于是乎,打电话找朋友、托人情,想方设法要找到一个在医院工作的人,哪怕是一个保洁工,以为这样才可以放心的去交款,踏实地去医治。生怕被庸医耽误病情,生怕被没有资质和医德的医院骗钱,这种求医心态当然无可厚非;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这种心理一旦不恰当地被扩散为一种盲目的“集体无意识”,成为“病态”的社会心理,其后果是即便到了正规的大医院,求医者依然要“找人”。不言而喻,这种求医心态及其行为必然会干扰正常的医疗制度和秩序。
(二)医患之间的戒备心理
在治疗过程中,医患之间互存戒备,即便是通过熟人介绍也是如此。病患每天对着一日清单仔细核对,医生小心翼翼地工作,生怕那一句话、哪一个动作惊动了对方而招来不测。某医院一位通过熟人入院的患者,为一次可做可不做的重复检查与医生发生纠纷,并据此判定,住院期间的8成检查为过度检查拒付费用。2009年7月,62岁刘姓患者在晨练时不慎摔倒,造成右脚外踝骨折。朋友的孩子在医院工作,在朋友的安排下他住进了朋友孩子工作的医院,施行了外踝内固定手术。住院10天,费用2847.70元,其中各项检查费用1106.40元。由于是熟人介绍,年龄较大,医生较为重视,患处拍片检查以外,医生又为他做了心脏B超,头颅CT等,以排除其他部位可能造成的伤害。然而,出院结账时刘患者觉得检查费用太高,指出自己伤的是脚,为什么要做心脏B超,称已经咨询过其他医院医生,这种检查是可做可不做的,除了伤处拍片120元、常规生化检验117元是必须的,其他近8成检查都是过度检查。主管医生则认为,伤处是在脚,但摔倒致伤有可能会波及头部、腹部、胸部等脏器,加上年龄较大,心脏功能不佳,熟人介绍更需慎重,详细的检查是必须的。通过协调,刘姓患者只同意支付550元检查费用。这个案件的起因,首先是医生的过度小心,生怕遗漏病症而全面检查,结果是医疗费用增加,导致病患不满,好心办成了坏事。
(三)医护人员的压力
一切为了病人,为了病人的一切。这是以人为本的形势下,医疗行业倡导的服务理念。医院的规章制度也表明,病人是“上帝”,必须待病人如亲人。地方政府的特设机构也经常明察暗访,小报记者更是频频光顾,索取新闻。随着病人对医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加之媒体不公正地报道、网络片面舆论渲染更是增加了患者对医生的偏见,媒体、网络成为了影响医患关系紧张的一个主要原因,成为医患双方发生矛盾和冲突的催化剂。医护人员在尽心服务的同时还要配合政府有关部门提升“政绩”,搞形式多样的创建活动,诸如创建放心医院,创建等级医院以及应付各种检查等等。医护人员没有星期天,他们每天都有巡查病房的义务,每天都要为他的病人作最好的治疗。无论他是庸医还是专家,全心全意治病是他们的最低准则,能否使病情好转是他们面临的最大压力。这些压力源自自身给予的责任、病患无限制的需求、医疗管理和有关监督部门带来的看似重要而实际无必要的工作量。一些患者急于求成,言谈中充满怨愤和责难,医护人员稍有不慎就会导致纠纷的发生。医患之间似乎成为敌对的双方。2006年5月,某医院心内科一位护士在护士站整理病历时抛送病历夹,响声过大,惊扰了路过的一位心脏病患者,病员回到病房后,感觉胸闷、心悸,且不断加重。虽经积极抢救,最终还是因心力衰竭而死亡。患者家属认为:患者在路过护士站受到响声惊吓,导致心脏病突发死亡,制造响声的护士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据此向医院提出索赔,各项费用18万元。通过调解,医院支付了6万元作为补偿了结。此案的出现虽然极其荒唐,他却反映出当前医疗环境的恶劣,处理的结果也以医院的妥协告终。试想,每时每刻都承受着巨大压力的医护人员如何为患者提供最优服务?
(四)利益与道德的平衡缺失
医患站在不同的立场上,争取各自的利益,在不危害对方利益的前提下使得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这本属正常。病患希望少花钱、用好药、康复快,医生希望效果好、副作用少,医院得到正常的利润收益,以求得进一步的发展,这些都无可厚非。然而,部分病人依托公费医疗,向医生提出治疗以外的费用开支要求,迫使医生采取弄虚作假的手法,骗取医保费用。也有部分医生利用手中的权利,在病人不知情的情况下搭车开药,为自己牟利。更有甚者,和医药代表共同牟利,不顾病情,大量、超量使用抗生素及其他辅助治疗药品,赚取额外回扣,导致治疗费用巨大,加重患者和社会负担。这些现象确实存在,不容忽视,它说明了医德在眼前狭隘的经济利益驱动下的失衡甚至缺失!
(六)专业医闹
曾几何时,“医闹”一词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较早期由于医疗信息不对称导致病患处于弱势地位,医疗事故的鉴定大多由医疗行业的专家在医疗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参与下进行,部分事故的鉴定确实因为不应有的倾向而出现偏差。随着医患纠纷的不断增加,这种偏差也在增加,并通过媒体或人际交往的传播而扩大,这种偏差导致公众产生了错误认识:即通过正常途径维权得不到相应利益的补偿。加上社会上的一些闲杂人员,利用事故单位求
稳、怕张扬以及主管领导花钱消灾的思想,与病患联手采取非正常途径,通过阻挠医院正常开展工作,威胁当事人、恫吓单位主管等手段,迫使事故单位支出不合理的费用来解决医疗纠纷或事故。有的地区医闹已经发展到有组织的专业团伙,专门从事代为解决医疗纠纷或事故的勾当,严重危害当地医疗安全与社会稳定。2009年8月,27岁王姓患者夜间骑摩托车撞击路边水泥杆,导致骨盆骨折、头颅骨折、脑硬膜下血肿。经过医院全力抢救,生命体征趋于平稳,但由于伤势严重,手术创伤较大,预后难以估计,特别是颅脑损伤,病情急转直下的情况更为多见。即使康复出院,后遗症也在所难免。医院按常规下发病危通知、特级护理。手术后36小时病情出现恶化,患者出冷汗、血压快速下降、休克,经抢救无效死亡。后经尸检确认:患者系脾脏包膜下出血,包膜突然破裂导致大出血死亡。这是一起典型的因为医护人员疏忽检查导致的医疗事故,医院一边主动积极地帮助家属处理后事,一边通过法律顾问商谈赔偿事宜。在院方与家属即将达成协议的时候,情况出现变化。死者的一个远房亲戚要求将赔偿标准从27万元提高到80万元,使谈判陷入僵局。此时,医院的大门被花圈、条幅封堵,院长办公室、治疗科室出现大批闲杂人员,阻挠医院的正常工作。当地派出所民警在对现场人员进行了解后,确定其中的多数是当地的团伙势力成员,认定这样的场面是患者家属与团伙成员合谋制造,是典型的医闹。他们对参与医闹的主要成员进行劝诫,同时增加警力,防止出现骚乱。医闹持续4天3夜,遗体在殡仪馆存放1年零3个月,直到2010年底,医院最终以赔偿50万元结案,给医院造成极坏影响,正常医疗受到严重干扰,经济受到较大损失。
医患关系如何处理
转变观念是处好医患关系的基础
转变“医者至上”的服务观念,将患者作为一个完整的社会人来看待,用过硬的技术来减轻患者身体的病痛,用真诚的服务减缓患者沮丧无助的心理,用尊重的态度让患者感觉和医务人员处在同等地位,用人性化的关心为患者营造一个良好的就医环境。时刻不忘对患者说一句“我的治疗需要您的配合”,使医务人员和患者站在同一战线上面对共同的问题。这一点在糖尿病患者及尿毒症患者身上体现的尤为深刻。让患方转变观念是处好医患关系的重要条件
患方是来自不同文化层次的人群,让患方转变观念需要医务人员的不断渗透。医院是实施有偿医疗行为的机构,而非福利院。医疗技术的提高需要新技术的开展和新设备的使用,而这些势必会增加患者的日均费用或者总的费用。医学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学科,医务人员知识的更新及患者个体的差异,使得即使是专家也不敢保证自己能医好所有病人的疾病。让患者理解医务人员所实施的行为完全是为了解除患者的病痛。
加强医患沟通是密切医患关系的重要策略
医患沟通是医患之间构筑的一座双向交流的桥梁。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医患之间心理距离近,感情融洽,医患关系就好。在良好的医患关系中,尽管医疗机构在服务上有些缺陷,患方也能在友好的情感中予以谅解。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是处理医患关系的关键环节。患者的知情同意权是患者的基本权利之一。医务人员在履行某些治疗行为前,应先同患者进行交谈,包括病情,治疗的依据,治疗的原理,治疗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等等均应告知患者,让患者根据自己选择是否做治疗和检查,以取得患者的主动配合,真正做到尊重患者,让患者充分享受就医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提高医疗技术是密切医患关系的重要前提
医疗技术是产生医患关系的重要前提。医务人员首先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具备丰富的医学理论知识,让患者取得疾病的控制好转和相应的健康指导,这是取得患者信任的第一要素,对所接诊病人的相关疾病无论是否有很丰富的临床经验,都应将此疾病的病理生理、诊断、治疗等各方面的知识掌握好,在此基础上多与病人交流,告知相关疾病的治疗、保健及可能产生后遗症损伤等方面的知识。即使自己的知识一时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也应该积极请教自己的上级医师,查阅相关资料甚至医学网站,尽己所能为患者提供较高的医疗服务。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处好医患关系的根本
要有良好的医德,医德的最充分的体现是高度的责任心、同情心,应以换位思考顾及患者的需要,比如尽量减少病痛、缩短治疗时间、达到最好疗效。医生的治疗不仅是医治疾病,还包括对患者精神上的慰藉。严格按章办事,规范操作,对患者一视同仁,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语言、行为、心理技巧沟通交流,与患方成为朋友。在诊断、治疗过程中认真细致、严谨周密、实事求是、坚决杜绝一切由于缺乏责任感而造成的拖延、差错、事故,积极取得患者的信任与尊重。
改善基础服务设施也会促进医患关系和谐
重视医院的基础服务建设,提高病人的满意度。医院是病人接受治疗的场所,在这期间,医院就是他们暂时生活的居住地。舒适的医疗环境是提高病人满意度的重要因素,也是改善医患关系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另外,医院开展“微笑服务”,提高全院医务人员的工作热情,这也是改善医患关系的重要途径,它足以弥补医院在某些方面的欠缺,让病人感觉医护人员就仿佛是他们身边的亲人,努力为自己的健康所奔波劳累。
结语
医患关系作为社会关系的重要构成,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如何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已成为创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当前,应当大力推进医疗改革,坚决杜绝医闹、努力坚持公办医院医疗服务的公益性质;与此同时,更需要医务人员以高尚的医德,精湛的技术,真诚的心理沟通经营出和谐的医患关系,患者以理解宽容的心态接受治疗,尽可能地减少本该避免的医患纠纷。相互的信任、理解和尊重是医学进步的基石,和谐的医患关系将造福每一个人。
浅谈医患关系
组长:李政组员:李小溪
张丽涛 赵菊芳 赵月
刘海荣
2009501010111 2009501010130 2009501010137 2009501010146 2009501010114 2009501010127 09级预防医学
公共卫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