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浙江省司法厅关于推进人民调解化解医患纠纷工作的意见
浙江省司法厅关于推进人民调解化解医患纠纷工作的意见
浙司〔2009〕20号
各市、县(市、区)司法局、卫生局:
为贯彻落实省领导批示和全省人民调解化解医患纠纷工作机制现场会精神,拓展人民调解工作新领域,建立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调解机制,保障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医疗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根据国务院《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司法部《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等法规、规章和文件精神,现就推进人民调解化解医患纠纷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推进人民调解化解医患纠纷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我省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社会矛盾呈现主体多元化、内容多样化、成因复杂化的态势,医患纠纷也出现逐年增多、医患矛盾突出、解决纠纷难度不断加大的情况,影响了正常医疗工作秩序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推进人民调解化解医患纠纷工作,是全省司法行政和卫生行政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省委 “两创”总战略、服务和保障民生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建设“民本卫生、和谐卫生”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对人民调解工作的创新和发展。实践证明,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调处医患纠纷中的独特优势,妥善及时化解医患纠纷,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对于创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地司法行政和卫生行政部门要从推进“法治浙江”和“平安浙江”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不断深化对新形势下推进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工作机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按照“人民调解安民工程”和“平安医院”创建活动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建立健全人民调解化解医患纠纷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工作的“第一道防线”作用。
二、规范和加强医患纠纷人民调解组织建设
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名称统一为“××市(县、区)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以下简称调委会),属人民调解专业性组织,在司法行政部门指导管理下,依照国家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及社会公德开展医患纠纷调解工作。调委会的宗旨是,充分发挥人民调解成本低、效率高、不对抗、防激化等优势,按照合法合理、平等自愿、尊重当事人诉讼权利和不收费用的原则,妥善及时化解双方的医患纠纷,保障医患双方合法权益,并通过调解工作宣传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政策,教育公民遵纪守法,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调委会的职责是,接受医患双方的申请,对医患纠纷进行调解;及时排查发现医患纠纷隐患,向有关部门反馈情况,提出防范的意见建议;主动介入调解有可能激化、演化为群体性事件的医患纠纷;接受当事人法律、医疗方面知识的咨询等。1
调委会建立后,司法行政部门应当指导其按规定刻制专用印章,在固定的调解场所内悬挂统一的人民调解标识,公开人民调解工作制度及调委会组成人员情况。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要组织医务人员认真学习有关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尤其是熟悉和掌握本地制定的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工作机制的具体内容和操作程序;纠纷发生以后,应及时引导患者进入调解程序。
为保证调解工作质量,各地要建立相对独立的法律、医学、保险等咨询专家库,聘请一定数量的法律、医学和保险专家组成专家库,为调解工作提供专业技术咨询服务。
三、规范和加强医患纠纷人民调解业务建设
各级司法行政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能,指导调委会准确履行人民调解工作的职责和任务,积极开展医患纠纷排查调处活动,及时预防和化解医患纠纷;指导调委会规范调解程序和内容,准确、规范使用人民调解格式文书;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加强对调解员的业务培训和指导,帮助和指导调解员提高业务素质;指导和帮助调委会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例会、学习、考评、统计、档案管理以及信息报送等各项规章制度,不断加强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调委会要在司法行政部门的指导下,规范接待、受理、调处、回访工作程序,建立健全各项制度,确保调解工作规范、有序运行。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各类医疗机构要进一步加强医疗服务质量的监督管理,加强对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建立完善医德考核与评价制度,完善医患纠纷问责制,规范执业行为,增强防范意识,努力从源头上防范和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确保医疗安全。
四、建立人民调解化解医患纠纷长效工作机制
各地司法行政和卫生行政部门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密切配合,尽职尽责,保障人民调解化解医患纠纷工作机制的顺利推进。要将建立人民调解化解医患纠纷工作机制摆上重要位置,加强沟通协商,共同研究、制定本地人民调解化解医患纠纷的有关政策和实施方案。在实施中,要互通信息,不断总结经验,修正和完善实施方案,确保人民调解化解医患纠纷工作机制落到实处。要通过各种渠道,大力宣传人民调解化解医患纠纷工作机制、调解的成功经验、典型做法和相关政策,并争取公安、财政和保险等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大力支持。要深入基层,加强调查研究,强化协调指导,及时解决在医患纠纷调处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要注意培育和发现先进典型,及时总结成功经验。要加强检查考核,对医患纠纷调处工作措施有力、成效显著的单位及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措施不力、效果不佳的单位及个人予以警示整改。
二○○九年二月三日
第二篇:医患纠纷人民调解申请书
医患纠纷人民调解申请书
患方申请人姓名:性别:年龄:
单位:职业:联系电话:
户籍:现住:医方名称:******法定代表人/职务:****
代理人(联系人)/职务:*******联系方式:******
地址:*********************
纠纷简要情况:
当事人申请事项:人民调解委员会已将申请人民调解的相关规定告知我,现自愿申请人民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
申请人(签名或盖章)_______
申请日期年月日
第三篇: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制度
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制度
一、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职责
1、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工作的决策、部署;
2、向患者及其家属、医疗机构提供医患纠纷咨询;
3、负责调处县属医疗机构中发生的各类医患纠纷;
4、协助处理医患纠纷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
5、向医疗机构提出防范医患纠纷的意见、建议;
6、向县医患纠纷调处协调领导小组汇报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工作情况,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建议与意见。
二、医患纠纷调解工作程序
1、受理。依医患纠纷当事人申请受理调解,当事人没有申请的,可主动调解,但当事人表示异议的除外。当事人申请调解纠纷,可书面申请,也可以口头申请。受理调解纠纷,应当登记。
2、指定调解主持人。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医患纠纷,应指定1名专职人民调解员为调解主持人,并可由患者或家属从专家库中选择兼职调解员。遇重大复杂纠纷或根据需要可指定若干专兼职人民调解员参与调解,必要时可请当地乡(镇)和患者常住地人民调解员参与。
3、调解准备。调解主持人分别向双方当事人询问纠纷事实和情节,了解双方的要求及其理由,必要时向有关单位征集资料,核实情况,向专家咨询,做好调解前的准备工作。
4、依法调解。调解一般在调解机构内进行,根据需要也可以在便利当事人的场所进行。调解前应告知当事人关于人民调解的性质、原则和效力及当事人在调解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调解主持人应当在查明事实、分清责任的基础上,引导、帮助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调解不成的,要防止纠纷激化,引导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
5、制作调解协议。经调解成功的,应制作调解协议,协议书使用司法部统一的文书格式。调解协议应载明双方当事人的基本情况、纠纷简要事实、争议事项、双方责任、双方达成的共识及履行方式和期限等。调解协议应由双方当事人和调解主持人签名,加盖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印章。
三、医患纠纷当事人的权利
1、自主决定接受、不接受或者终止调解;
2、要求有关调解人员回避;
3、不受压制强迫,表达真实意愿,提出合理要求;
4、自愿达成调解协议。
四、医患纠纷当事人的义务
1、如实陈述纠纷事实,不得提供虚假证明材料;
2、遵守调解规则;
3、不得加剧纠纷、激化矛盾;
4、自觉履行人民调解协议。
五、人民调解的性质
人民调解属于民间调解,是化解矛盾、消除纷争的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之一。它是在依法设立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主持下,以国家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社会公德为依据,对民间纠纷当事人进行说服教育、规劝疏导,促使纠纷各方互谅互让、平等协商,自愿达成和解协议,消除纷争的活动。正确理解人民调解的性质要把握以下几个重点:第一,人民调解是群众性组织的自治活动;第二,人民调解是说服、疏导的居间调解;第三,调解活动是平等协商,调解协议是自愿达成。
六、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建立健全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若干意见》规定,经行政机关、商事调解组织、行业调解组织或者其他具有调解职能的社会组织对民商事争议调解后达成的调解协议都具有民事合同性质,当事人应当遵守和履行。
七、人民调解工作原则
《人民调解法》规定人民调解工作应当遵循三项原则:一是在当事人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调解。二是不违背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三是尊重当事人的权利,不得因调解而阻止当事人依法通过仲裁、行政、司法等途径维护自己的权利。
监督电话:6106798
沾益县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
主 任:王新明 沾益县司法局局长 副主任:敖 云 沾益县司法局副局长
李来友 县卫生局副局长
专职调解员:
兼职调解员:熊飞云 县卫生监督局局长
李来富 县人民医院院长 李加来 县疾控中心主任 徐 惠 县保健院院长
杨代伦 沾益县司法局基层科科长 袁 丽 县卫生局医政科科长
朱 波 县卫生监督局副局长
孙毓贵 县卫生监督局副局长
王顺道 县人民医院副院长
邓跃燕 县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 崔永仙 县人民医院内一科主任
唐建学 县人民医院儿科主任 汪启东 县人民医院外一科主任
周柱生 县人民医院五官科主任
甘志会 县人民医院麻醉科主任
王 斐 县卫生局医政科工作人员
第四篇:xx区积极推进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工作
XX区积极推进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工作
7月1日,XX区举行了区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区和医患纠纷调处中心揭牌仪式,积极推进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工作。
一、积极开展前期准备和调研工作
XX区委、区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区委书记、区长先后作出指示、批示,要求积极推进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工作。由XX区委政法委牵头,组织区司法局会同区卫生局对辖区内的医院进行走访调研,详细了解医疗资源状况以及医患纠纷基本情况,排摸全区医患纠纷的数量、特点、成因和分布情况,掌握各大医院现有的医患纠纷处理流程、机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为深入推进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工作提供依据和保障。
二、着力加强组织和队伍建设
一是建立区医患纠纷人民调解联席会议。由分管区委政法委担任召集人,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包括区法院、信访局、综治办、公安分局、司法局、财政局、卫生局以及辖区内 家医院,办公室设在XX区群众工作部。联席会议的职责是领导、联系、协调、推进各成员单位发挥职能作用,研究重大医患纠纷调解方案,推进医患纠纷人民调解有关重大事项。
二是配齐配强区医调办人员。着力加强与人事部门的沟通协商,积极落实区医患纠纷调解委员会人员。目前,5名办公人员已全部到位,分别通过区司法局内部调整、区卫生局和区法院等部门借调、其他部门调任、新公务员分配等途径予以配备,人员平均年龄为34岁。
三是重新组建区医调委。按照《人民调解法》要求,对区医调委组成人员重新进行调整。通过选聘具备医疗管理知识的医护人员、有经验的社区调解员、其他专业调委会调解员、专业律师等途径,共为调解室配备了60名专兼职人民调解员。
三、不断建立健全各项工作机制
一是建立各项工作制度。积极搭建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制度框架,制定和落实医患纠纷受理登记制度、区医调委例会制度、调查核实制度、重大和复杂纠纷集体研究制度、专家咨询制度、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工作报告制度、保密制度、回避制度、调解中止及终止制度。
二是建立基本工作流程。把握好受理、指派、调查、调解、回访等各个环节,成立了一口受理工作窗口。专门安排接待人员负责对申请人的接待、资格审查和咨询解答工作。经审查符合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受理范围的,指导申请人规范填写《XX区医患纠纷人民调解申请表》。对有激化倾向的纠纷,在及时稳定当事人情绪、有效防止事态扩大的前提下先行调解,之后再补办纠纷登记手续。
三是建立各类衔接机制。依托区法院,做好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协议书的司法确认和委托人民调解工作。建立与法律援助的衔接机制,在区医调委设立法律援助联络点,为符合条件的患方当事人提供便捷的法律援助。
四是建立集中调处和流动调处相结合的工作模式。工作窗口集中受理案件后,由人民调解员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进行“坐班”调解。同时,区医调委还指派人民调解员主动联系医疗机构,定期到辖区内各医院进行现场受理,指导医疗机构的联络员及时将纠纷引导出医院,并开展好纠纷预防工作。
第五篇:预防和化解医患纠纷”工作进展情况
“预防和化解医患纠纷”工作进展情况
近日,我院法官走进娄烦县人民医院,为医院职工送去法律法规政策,同时为医院职工提供处理医患纠纷时应遵循的法律依据和准则。
近年来,医患纠纷矛盾越来越多,医院在全心全意看病的同时,还要应对复杂的矛盾纠纷,使得医院在应对时,显得茫然和无奈。所针对此情况,我院积极开展工作,多举并措,为医院送去了依法解决医患纠纷的措施和法律途径,一是强化法制宣传教育,有效预防矛盾。该院将医患纠纷涉及的法律问题作为“法律五进”活动的宣传重点,通过现场讲解、发放资料、张贴展板等形式,帮助群众了解相关法律,引导其依法表达诉求。派出医疗纠纷专审法官担任医院的客座讲师,通过举办讲座、观摩庭审等方式增强医护人员法律意识和工作责任感,减少医疗过失行为。
二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切实减少矛盾。加强与医院、公安、卫生、保险公司等单位的联系,定期通报医疗纠纷案件审理过程中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指出医疗机构在诊疗过程中容易出现的瑕疵行为和忽略的程序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帮助医疗机构提升服务水平,减少因诊疗过失造成的医患纠纷。三是发挥审判职能,积极化解矛盾。立案时加大司法救助力度,对确有困难的当事人依法减、缓、免交诉讼费,减轻其诉讼压力;审理中强调调解与教育并重,避免矛盾升级;审结后通过上门走访、征求意见、案件回访等形式,听取相关部门和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提高法院审理此类案件的实效。
四是深化大调解,力促案结事了人和。医患纠纷发生后,一方面加强对行政调解、人民调解组织对此类案件调解的指导,另一方面主动参与调解,积极促成矛盾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