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上饶县司法局创建人民调解新机制,推进社会矛盾化解
上饶县司法局创建人民调解新机制,推进社会矛盾化解
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创建全国文明县城”建设为主线,加强创新社会管理,全面凸显人民调解在化解社会矛盾中的基础性作用,全面巩固 “第一道防线”,全面提升人民调解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和公信力,推动人民调解向纵深发展。
一、坚持八项工作原则
即坚持化纠纷、调矛盾、保平安、促和谐的原则、坚持为党委政府分忧,为人民群众解难的原则、坚持注重预防、事妥解决的原则、坚持依法依情依理调解,避免矛盾激化的原则、坚持边排查边调处边普法的原则、坚持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结合的原则、坚持探索长远机制、着力长远的原则、坚持法律援助与有偿调处相结合的原则;
二、坚持网格化排查,做到“四清”
对易发生纠纷的重点户、重点人员底数清;对易激化纠纷的类型和主要环节情况清;对刑释解教人员、社区服刑人员的情况清;对社会难点、热点、风险点和有关社情民意的情况清。
三、坚持应调尽调,做到“四防”
搞好矛盾纠纷调处,做到“应调尽调”,截止目前共调处民事纠纷637件,调解成功率达95%以上。防止矛盾纠纷激化,防止发生“民转刑”案件,防止群体性械斗事件,防止发生群体性上访。
四、坚持规范化建设,做到“四得”
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完善人民调解组织网络,进一步创新人民调解机制和方法,确保矛盾纠纷“发现得早、化解得了、控制得住、处置得好”。
五、坚持消灭隐患,确保“四不”
抓排查调处落实,切实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确保“小纠纷不出组、一般纠纷不出村疑难纠纷不出乡、大纠纷不出县”。(吴明龙)
第二篇:创建人民调解新机制之我见
文章标题:创建人民调解新机制之我见
人民调解,即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调解,是在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主持下,以国家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社会公德为依据,对民间纠纷当事人进行说服教育,规劝疏导,促使纠纷各方互谅互让,平等协商,自愿达成协议,消除纷争的一种群众性自治活动。在我国,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的人民调解在处理公民之间的民事纠纷中占有重要地位。以我们**市**区为例:****年以来,全区各类调解委员会共调处各类民间纠纷*****件,成功调处*****件,成功率达***。防止因民间纠纷引起的自杀**件;防止因民间纠纷转化为刑事案件的56件***人;制止群体性械斗事件**件;防止群体性上访***批****人,在实践中充分体现了维护社会稳定“第一道防线”的作用,为进一步落实基层民主,实现改革、发展和稳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贡献。然而,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各种调解制度在性质、职能、原则、程序、效力等方面的差异,使得我国人民调解体系存在不足日趋显露,笔者在此结合我们**区实际略作探析,提出创建人民调解机制之浅见。
一、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仲裁调解和法院调解的区别与联系
我国的调解制度主要有诉讼内调解和诉讼外调解两大类,诉讼外调解主要包括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仲裁调解,只有法院调解属诉讼内调解。不论是何种形式的调解,其设置的目的都是为了解决当事人的纠纷,采用的方式方法都是通过说服教育、宣传法律政策、促使当事人互相谅解达成和解协议,适用的原则基本都包括“自愿原则”、“合法原则”、“查明事实、分清是非原则”。但是,各种调解之间仍然有所区别,主要有:(1)调解的范围。人民调解仅限于调处民间纠纷;行政调解也限定在各行政机关职能管辖范围的纠纷,如治安调解的范围就是因民间纠纷引起的打架斗殴或者损毁他人财物等违反治安管理情节轻微的行为;仲裁调解主要是商务活动中发生的合同纠纷以及劳动争议纠纷;法院调解则囊括了所有纠纷,包括自诉刑事案件。(2)调解适用的程序。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仲裁调解均属诉讼外调解,调解不是必经程序,取决于当事人的意愿,调解未能达成协议的,除仲裁机关可以作出仲裁裁决外,人民调解委员会和相关行政机关是无权对纠纷作出处理决定,也不能依职权移送人民法院审理。而法院调解则属诉讼内调解,其中离婚诉讼的调解是法定必经程序,调解不成的,人民法院应当及时作出裁判。(3)调解协议的效力。这里主要指强制执行的效力,人民调解、行政调解所达成的协议除当事人自觉履行外是没有法律效力的,当事人不能凭此调解协议为依据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只能另行提起诉讼;仲裁调解所达成的协议也不尽有完全法律效力,当事人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仍然要经过人民法院的审查确认无误,否则,人民法院不予执行,当事人只能另行申请仲裁或提起诉讼;法院调解则具有完全法律效力,发现调解确有错误的,需要依照审判监督程序撤销改判,否则,原调解仍需执行。
二、人民调解的功能优势和弊端
我国的调解制度被西方誉为司法制度的“东方经验”,深受人们的喜爱。她具有以下功能优势:①有专门的组织形式和程序规定。②与诉讼调解更多地要受到实体法和调解程序的限制相比,人民调解在调解形式和运用手段上更为灵活多样,人民调解的调解员主要运用日常生活中掌握的涉案人物及事件的背景知识、“地方性知识”来解决纠纷。这些因人民调解员长期的共同生活,相互知根知底而获得的地方性知识使得调解人对于许多涉案事实免于求证,不证自明。③人民调解员可以采用各种生活技巧和手段、通过各种途径调查事实真相。④有相当一部分有“厌诉”心理和“惧诉”心理的当事人,发生纠纷时,往往更多地求助于人民调解;从现实的层面上,人民调解不仅有利于迅速化解矛盾,并且有利于减轻法院的诉累。⑤有基层人民政府和基层人民法院作指导。⑥人民调解不收取费用。
我国的人民调解对增进人民团结,防止矛盾激化,预防、减少犯罪,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我国人民调解仍存在许多不足与弊端,主要表现在①人民调解由于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可能被人操纵利用,调解员可能利用事实上的力量左右调解方案使调解的自愿难以保障,最终演成弱肉强食的格局;②调解员的法律政策水平低,适用程序法能力弱,文化素质低,难以适应社会变化发展的需要和难以充分体现公正公平的目的。③调解的结果在效力上缺少权威性、确定性和强制性等。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下达成的调解协议书没有法律上的约束力,一方当事人一旦反悔,调解协议书就成为一纸空文,这不仅是对社会资源的一种巨大浪费,而且对另一方当事人也是不公平的。这种制度设计对违背契约的一方不仅不给予制裁,而是给予鼓励(法院支持反悔的一方当事人的诉请就是制度上的鼓励);遵守协议的一方不仅得不到法律的
第三篇: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着力化解社会矛盾纠纷
永昌县司法局
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着力化解社会矛盾纠纷
今年以来,永昌县司法局为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深入贯彻执行《人民调解法》,充分发挥人民调解职能作用,为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是加强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和调解员队伍建设。结合开展的“矛盾化解制度建设年”,健全和完善了人民调解组织网络,加强了规模以上企业的调解组织组建工作,将人民调解工作向容易引发人民内部矛盾的领域延伸,不断扩大工作覆盖面。加强了调解组织的规范化建设,采取定期培训、以会代训、现场观摩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了调解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全面加强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与法院、检察院、公安等部门配合,完善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机制。全面推行人民调解协议诉前司法确认机制,建立人民调解组织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提高人民调解工作质量。
二是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专项活动,制定下发了《关于开展“大排查、大调解”暨“矛盾化解制度建设年”专项活动意见》,活动中积极参与土地流转、城镇拆迁、企业改制、安全生产、交通事故、工程建设、劳务纠纷中引发的各种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做到了早发现、早调处、早解决,及时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当地、化解在基层。一季度,全县各级调委会共排查调处各类纠纷458起,调解成功451起,调解率达100%,调成率达98%。
第四篇:镇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工作方案
镇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工作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政法委员会、中央维护稳定工作领导小组关于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的意见》(中办发
[2009]46号)和全国、全区政法工作会议及全区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工作的要求,结合我镇实际,就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工作提出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和全国、全区政法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平安建设为载体,以化解社会矛盾为主线,以发现的早、控制的住、处置的好为指标,以苏木镇、社区为体,强化基层,整合资源,创新工作,建立全镇社会矛盾综合治理大格局,确保全镇社会稳定。
二、目标任务
总体目标:
通过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工作,对存在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实现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进一步强化主要领导、包案领导和涉案部门的责任,强化对非正常上访的打击力度和稳控责任,最大限度地消除影响全镇安全稳定的重大隐患和突出问题,落实社会矛盾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全面推进平安巴音镇建设。
工作任务:
(一)排查掌握社会矛盾的底数,建立全镇上下统一的工作台帐,为动态掌控和化解社会矛盾问题提供基础依据。
(二)中央交办我旗的信访问题全部得到解决,自治区交办的信访问题90%以上得到解决,列入工作台帐的社会矛盾信访问题80%以上得到解决。
(三)全镇群众进京赴呼非访、越级重复访、大规模聚集数量与上年同比明显回落,住房秩序明显改善,坚决控制进京赴呼上访案件。
(四)群体性事件数量与上件同比大幅减少,情报信息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全面提高,做到第一时间预警、第一时间化解、第一时间处置。
(五)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大调解”工作、民间诉求表达、整合基层维稳力量、应急处置等五个方面的工作机制。
(六)按照巴党发[2010]1号文件的要求,认真分析研判当前社会矛盾的新特点,抓住产生社会矛盾的基础和源头,借助“三问”平台,坚持“四项治本”措施,做到“五个延伸”,发挥“三大优势”,建立社会矛盾综合治理大格局,切实做好服务群众、改善民生、维护稳定的各项工作。
三、工作范围及重点
全镇各地、各部门、单位存在的人访问题和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各类矛盾问题,全部纳入排查化解范围。
排查化解的重点问题:
(一)影响全镇政治稳定的突出问题;
(二)群众进京赴呼非访、越级重访、大规模聚集访反映问题;
(三)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矛盾纠纷;
(四)社会治安管理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五)公共安全方面存在的隐患、苗头。
排查化解的重点群体:
涉及涉众型经济犯罪、拖欠农民工工资、社区业主与物业公司的矛盾纠纷、复员退伍军人安
置、土地承包和土地权属、征地拆迁、医疗和食品药品卫生、社会保障、企业改制、涉农涉牧、环境保护、执法司法、安全生产等容易引发社会矛盾的利益群体。
四、方法步骤
各地、各部门、各单位在排查和化解社会矛盾工作中要坚持“事要解决是核心,源头预防是根本,强化基层是重点,责任落实是关键,健全机制是保证”的原则,立足当前,源头防治,集中化解,强化责任,务求实效。
(一)排查摸底
对于社会矛盾排查化解工作中的重点问题和重点群体,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要认真仔细地排查,做到对矛盾纠纷和问题的底数摸清、摸全,对情况摸透、摸实,建立台帐,梳理情况,明确责任,提出对策,限期解决。
1、建立基础工作台帐。旗、苏木镇、各部门、系统、单位要在一周的时间内(4月19日至25日)对已排查出的矛盾和问题建立起基础工作台帐,实现矛盾纠纷动态管理和情况随时上报。并按照产生原因、涉及人员、责任单位、包案领导、解决办法、办案时限六个要素逐件进行登记建档。特别是对重复上访、非正常上访、越级上访、有可能引发群众性事件的矛盾要逐件复查分析,把问题处理的整个过程、存在的难点、终结处理方案等情况形成详细的工作报告。
2、逐级梳理汇总报告。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各苏木镇党委、政府要对本辖区内的社会矛盾进行梳理汇兑,并报旗委、政府。对涉及条管单位的瓿,在报旗委、政府的同时,报其上级主管部门。旗维稳部门负责制定统一的工作台帐,明确建档标准和统计办法,建立动态信息数据库,实行“每日报告、每十天通报、每月评估”制度,使每一个矛盾纠纷的处理情况都能从上到下查实清。旗综治部门负责下调一级和督导检查,随时掌握各地、各部门、各单位社会矛盾化解工作的动态信息,给纪检部门的绩效考察和组织部门的干部考核提供依据。
3、明确工作职责任务。各级党委、政府及各部门的主要领导是社会矛盾排查化解的第一责任人。对排查出的矛盾问题,要逐一明确解决的责任主体、单位和个人。对涉及多个诉求、多个部门的,在确定牵头责任部门和协作部门;对跨地区的要报上级协调落实责任部门;对本级范围无法解决的重大疑难复杂矛盾要及时提请上级协调解决。
(二)集中化解
要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以“事要解决”为目标,实现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从进入工作台帐之日起三个月内办结。
1、分级受理。各地、各部门、各单位对登记在册的社会矛盾问题要逐件研究,制定“一揽子”解决方案,对诉求合理的尽快按政策解决,本级责任范围的瓿,必须解决在本地、本部门、本单位,不得推向上级、推向社会。
2、多措并举。坚持抓早抓苗头,对于化解情理之中、法度之外的问题要善于变通方法,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和教育等手段,通过关心关爱、公开听证、集体会商、复查复核、政府救助、心理疏导等多种方法化解问题,诉求合理的要做到及时解决到位;诉求无理的要做到教育稳控到位,每一件矛盾的处理都要做到案结事了、问题解决、不再反复。公安机关要将赴京非访人员列入重点人口进行管理。
3、因案施策。对缺乏政策依据的疑难复杂问题,特别是今年一季度以来排查出的全度涉及群众性诉求的信访突变出问题,要由旗信访联席会议确定的六个专项工作组牵头,协调直关部门组成联合工作组,逐件逐案研究,依法依政策提出处理意见,报旗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工作专项行动指挥部统筹解决。
4、制度制约。对合理诉求已经解决,但当事人仍重复上访、生活确有困难的群众,要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弱势群体的原则,参照有关规定,通过政策救助、社会救济等渠道,妥善解
决其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对已经信访三级终结或司法终审案件,并且责任部门已民经做到“三不欠帐”(政策、程序、时效不欠帐),信访人仍长期无理上访的,经过严格的复查、听证和公示等程序,予以终结退出,并通告各级党委、人大、政府的信访部门,不再重复受理交办。
5、依法处理。要强化政法机关的隐患矛盾预警机制,对合理诉求和实际困难得到解决,但仍然缠访闹访、存在违法行为的,由公安和司法机关依法依法依规处理、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和法律尊严。对极少数别有用心、企图制造事端和非法集资组织上访的挑头人员要坚决依法予以打击。
6、协调配合。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强上下联动、左右沟通和横纵协调,强化情报信息沟通,建立完善的联席会议制度和访情会商制度,加强联合调查研究,促进办案协作,进一步提高对社会矛盾纠纷的预警防范和依法处置能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大信访格局。10月底前,集中化解工作要取得明显成效。
五、工作措施
要始终把排查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做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一项长期性、基础性工作,着眼于源头预防和治理,注重思路开拓和机制创新,形成社会矛盾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切实维护全镇安定团结的大局。
(一)坚持抓好源头,解决根本性问题。要不断提高行政机关的依法行政能力与水平,加强司法机关的司法公平与公正,保障人民群众合法的维权权利,最大限度的增加和谐因素。要参照《巴彦淖尔市旗县区级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意见(试行)》,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明确评估范围、主体、程序、办法、结果运用和责任追究,对涉及企业改制、征地拆迁、教育医疗等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和产生不良社会影响的重大事项,要严格按照“谁主管、谁评估、谁负责”的原则,在决策前必须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避免因决策失误或行政执法不当引发不稳定因素。
(二)坚持夯实基础,创新苏木镇工作。各苏木镇妖整合基层综治办、维稳办、信访办、派出所、司法所、民政所、土管所、治安消防站“三办四所一站”力量,发挥“三个中心,(行政管理服务中心、综治维稳工作中心,矛盾纠纷调处中心)的综合、组织、指导、协调作用,进一步完善“三个体系”即:由基层党委、政府行政管理服务中心为主的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体系;由综治办、维稳办、派出所为主的专群结合的基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由基层法庭司法所为主的基层矛盾纠纷调处联动体系。从治理社会矛盾入手,体现大综治、大调解、大维稳格局和整体效应和综合效应。同时,要把综治、维稳、平安建设工作作为苏木镇干部包嘎查村工作的重要内容,指导基层组织、干部落实各项任务,通过调度考核评定干部抓综治、维稳、平安建设实绩的依据,促使基层干部更加积极主动地服务群众、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共建和谐。
(三)完善“大调解”工作机制,推进矛盾化解工作。要健全主导型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建立信访、综治、维稳部门综合协调,司法行政牵头,有关部门、单位各司其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位一体的“大调解”工作体系工作体系,形成依靠基层党政组织、行业管理组织,群众自治组织,共同化解社会矛盾的新机制。各行业、系统、基层单位都要建立调解组织,做到调解组织全覆盖、调解工作无盲区,从政策机制上把调解优先原则贯穿于执法办案各环节中,使社会矛盾排查化解工作经常化、制度化。同时,要继续坚持领导干部定期接访、部门联合接访、党员干部下访、重大疑难问题“会诊”制度,把定点接访、重点约访、带案下访等方式有机结合起来,确保人民群众的诉求在基层就能得到反映和解决。
(四)建立健全“三问”平台,让更多的群众参与社会管理。为了更好地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镇、苏木镇党委、政府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三问”平台,广泛深入地汇集民智、倾听民意、了解民情、关注民生。对事关
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在“三问”平台上广泛征集人民群众、专家学都和社会各界的意见,有效地激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提高党委、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形成一个诉求有序表达、矛盾化解及时、政府与群众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
(五)积极转变职能,提高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各地要按照市委提出的苏木镇“三个不做”、“六个抓好”和街道社区“五项工作”的要求,全面推行“三一四全”工作方法,实现从行政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在突出苏木镇、街道社区综合治理主全权作用的同时,明确工作定位,整合社会资源,完善考评机制,积极构筑社区群防群治网络,使安全网络覆盖到社区每个角落。
(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各地要对党政主要领导、有关部门负责人开展预防处置重大群体性事件、各类突发事件的专门培训。处置较大规模的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事发地党政主要领导同志是现场指挥第一负责人,必须做到第一时间预警、第一时间化解、第一时间处置,靠前指挥,果断处置。要进一步完善符合实战要求的处突预案,加强符合实战要求的演练,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研判预警、现场指挥、依法处置、舆论引导能力。
(七)开展百名干部下基层排查化解社会矛盾工作。旗、苏木镇要抽调100名干部,主动深入到问题所在地和当事人中间了解情况,真诚耐心地听取当事人陈述,准确掌握信访案件的来龙去脉,以真情取得群众的理解支持配合,真正把问题摸清、摸准、摸实,为化解社会矛盾提供依据。
六、工作要求
(一)成立组强机构。成立全镇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工作专项行动指挥部及工作机构,指挥部下设矛盾化解、综合协调、考核督查三个工作组和办公室,并从信访是、维稳、公检法等有关部门抽调人员组成专门工作班子。旗联席会议各专项工作小组和信访局根据各自职责,积极承担任务,开展工作。各苏木镇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
(二)落实工作职责。党政主要领导要把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做为当前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做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各部门、各单位的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切实完成本系统、本部门、本单位的矛盾化解工作。各专项工作小组要按照工作职责分工,积极开展工作。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联席会议和信访、政法、维稳、综治等部门要积极发挥职能作用,统筹推进各项措施的有效落实。
(三)坚持领导包案。由15名旗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分别包联5个苏木镇,负责督查、指导、协调社会矛盾化解工作。主要领导干部都要亲自包案化解、亲自接访回访、亲自协调解决问题。全镇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工作专面行动指挥部将对主要领导的包案情况进行跟踪了解、定期通报,重大问题将实行挂牌督办。
(四)强化督导检查。旗委、政府要派出督导组,对社会矛盾化解工作进行全程督导检查,对各个环节要进行全程督办,一件一件抓落实,一级一级抓检查,确保在解决社会矛盾的过程中不推诿、不扯皮、不“梗阻”,不搞形式,不走过场。对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难点问题,要采取走下去检查、请上来约谈等形式进行重点指导。要对工作开展情况实行定期通报制度,注重培养典型,及时加以推广。宣传部门要加强正面宣传,营造安定详和的社会氛围和稳定和谐的社会局面。
(五)严格责任查究。各苏木镇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单位要按照分工和职能,确保管辖范围和主管领域内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治理到位,不发生重大案件、事件、事故;确保所督办和承办的信访案件及时有效办结,息访稳控到位,不发生非访、越级重访和大规模聚集访。纪委(监察)部门和党委组织部门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各地开展社会矛盾化解工作的情况,制定维护稳定问责制的实施细则。对化解矛盾不力的,要严格实行问责制;对制造新的矛盾并引发影响社会稳定问题的,要严格实行问责制,坚决追究党政领导及有关责任人的责任。要按照《中共中央党员领导干部责任查究办法》要求,切实加大责任查究力度,该问责的坚决
问责,该处分的及时处分,该免职的就地免职。要将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工作作为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维护稳定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评体系中,制定相应的考核评价标准和奖惩措施。
第五篇:检察机关如何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
检察机关如何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
[内容摘要]:社会矛盾化解是政法三项重点工作之一,检察机关是社会矛盾化解的主体之一,要与其他机关共同形成社会矛盾化解的合力,真正发挥检察机关在社会矛盾化解中的作用,就必须正确分析当前社会矛盾的成因,认清法律监督工作与社会矛盾化解之间的内在关系,从检察工作化解社会矛盾的特殊性出发,认识检察工作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性,把握检察工作化解社会矛盾的着力点,增强化解社会矛盾的实效性,才能把化解社会矛盾工作推向深入。
社会矛盾化解是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政法三项重点工作之一,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检察机关作为司法机关,肩负着宪法赋予的法律监督职责,是社会矛盾化解的主体之一,只有立足于法律监督职能,才能在社会矛盾化解过程中做到到位而不缺位、不越位,才能真正与其他机关共同形成社会矛盾化解的合力,真正发挥检察机关在社会矛盾化解中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检察干警必须正确分析当前社会矛盾的成因,认清法律监督工作与社会矛盾化解之间的内在关系,从检察工作化解社会矛盾的特殊性出发,认识检察工作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性,把握检察工作化解社会矛盾的着力点,增强化解社会矛盾的实效性,把化解社会矛盾工作推向深入。
一、当前社会矛盾的主要成因
当前,我国正处在黄金发展期,也处在矛盾凸显期。经济高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日益复杂多样的人民内部矛盾日益突显,社会矛盾触点多、燃点低、处理难,其主要成因有以下四点。
(一)人民内部矛盾处理不当引发的群体性上访和突发事件增多。当前的社会矛盾触点很多,企业改制、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环保维权、劳资纠纷等都是热点领域,各种矛盾冲突层出不穷,涉及社会各个阶层,产生的矛盾逐步突出。而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个别单位和部门对这类矛盾纠纷化解不力,不认真对待,随之产生的一些人民内部矛盾日益凸现,导致非正常上访和突发事件时有发生,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热点难点问题,甚至升级为暴力事件。
(二)利益诉求增多,群众交叉攀比态势强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群众民主意识和维权意识不断增强,但是法治意识滞后。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上访者往往交叉攀比,使各类群体性利益矛盾更加错综复杂,特别是因征地拆迁、企业改制、下岗职工安置等群体利益矛盾引发的纠纷和集体上访,往往是多种矛盾和多种意图的集合体,相互交叉感染,相互攀比联动,化解难度不断增大。
(三)经济利益结构的改变导致社会矛盾主体和形式多样化。由于经济转型和利益结构的深刻调整,各种利益诉求引发的矛盾增多,群众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一些人抱着“法不治众”、“众怒难犯”的心态,利益个体自发组织起来,希望通过集体行动,唤起政府的关注,使自身利益能得到政府的确认和保障,从而引发了一些群体性事件,突出表现为群体性越级上访、闹事,希望通过上访造成更大声势,向有关部门施加更大的压力。
(四)合理诉求和其他目的结合导致热点问题升温,处置难度越来越大。主要是由于参与者的合理诉求与表达的不合法手段交织在一起,多数人的合理合法要求与少数人的无理取闹交织在一起,群众的自发行为与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插手利用交织在一起,一件事件中甚至多种矛盾相互交织,这类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当前人民内部矛盾的突出表现形式,解决和处置的难度很大。
二、社会矛盾化解在检察环节体现的特征
一是社会矛盾化解在检察环节表现得更为复杂。在检察工作中,每一个案件都是一个或一类具体的社会矛盾,而且该社会矛盾在检察监督之前就已经有国家公权力的介入或运行,大多数社会矛盾一旦发展到需要检察监督去化解的时候,其中的利益主体就会更加多元化,利益诉求就会更加多样化、利益矛盾就会更加复杂化、影响范围就会更加扩大化、利益双方的矛盾就会更加对抗化。因此,检察机关履行监督职能时,不仅要解决好权利与权利之间的利益关系,而且更要解决好权利与权力之间的利益关系,只有把这两种关系同时解决好,才能真正化解社会矛盾,否则就有可能使社会矛盾进一步升级。
二是社会矛盾化解任务在检察环节表现的更为繁重。社会矛盾在本质上是各方利益博弈的外在表现,社会矛盾化解的过程就是平衡各方利益的过程,而平衡各方利益的过程就是维护公平正义的过程。检察工作的内在属性就是法律监督,而法律监督体现在利益协调上,就是要监督利益落实、利益调整是否正当合法。因此,就社会矛盾化解进程或环节看,立法是社会矛盾化解的第一道关口,执法是社会矛盾化解的第二道关口,司法是社会矛盾化解的最后一道关口。人民群众在检察环节维护自身利益的期待和愿望更加迫切,检察环节社会矛盾化解的任务也更加艰巨和繁重。
三是社会矛盾化解的方式在检察环节表现的更为特殊。
当权利与权利之间无法通过法律自行达到利益平衡且产生利益冲突时,就需要通过权力的依法介入来化解矛盾,当权力介入后社会矛盾仍然没有化解时,就需要通过监督来化解,监督化解社会矛盾不同于权力介入而化解,监督行为本身一般并不直接就权利与权利之间的矛盾进行化解,而是通过化解权力与权利之间的矛盾来间接达到化解权利与权利之间矛盾的目的。因此,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其化解社会矛盾的着力点,应当是着重化解权力与权利之间的矛盾,通过化解权力与权利之间的矛盾,达到化解权利与权利之间矛盾的目的。
三、检察机关化解社会矛盾中的角色和定位
面对新时期新的社会矛盾,要更好地发挥检察机关化解社会矛盾的作用,就必须首先明确检察机关在化解社会矛盾中的定位。
(一)检察机关在社会矛盾化解系统中承担着重要的职能作用。当前我国出现的社会矛盾往往具有历史性和政策性,是全局问题的综合反映,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党政机关和公检法司各部门、各社会组织都有责任。检察机关的专政性质、法定职能、和公平正义的追求目标,都说明检察机关发挥职能,是与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是相一致的,在化解社会矛盾的系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职能作用。
(二)检察机关化解社会矛盾需要转变检察工作价值观念。任何犯罪在侵害公民个人权益的同时必然是对国家法律秩序利益的侵害,检察机关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要求我们在面对社会矛盾时,必须处理好惩罚犯罪和维护公平正义以及国家本位和个人本位的关系,改变原有的以国家本位身份下单纯追求打击和惩罚犯罪的价值观念,树立维护公平正义和维护国家利益及个人合法利益的价值观念。
(三)检察机关化解社会矛盾需要转变角色定位。在传统认识中检察机关仅代表国家追究犯罪行为人的法律责任,检察机关是惩治犯罪的一方,是站在犯罪对立面作为矛盾一方存在的。在新的形势下,检察机关要转变为化解社会矛盾的主体之一,就要把打击惩罚犯罪,放在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进行,不仅要实现国家刑罚权、维护法治权威,还要更多地融入调停社会冲突和平抑矛盾纠纷的内涵。
(四)检察机关化解社会矛盾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现实社会中,上访申诉的群众,绝大多数是因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或遭遇了不公平待遇,来上访、申诉的群众大多是弱势群体,他们的上访,体现了对检察机关的信任。因此,检察机关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确立尊重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态度,始终把执法为民作为自己的坚定信念,作为正确处理社会矛盾的动力源泉,排除外界干扰,依法办事,力求程序与实体的双重公正,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树立公平公正执法的形象,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四、检察机关如何推进社会矛盾化解
检察机关深入化解社会矛盾,最基本、最有力的手段就是充分履行检察职能,坚持把化解社会矛盾贯穿于执法办案始终。
(一)围绕反腐重点,严查职务犯罪。近年来,各地高位运行的信访总量、接连发生的群体性事件最为突出,已经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这些大量的信访和群体性事件的背后,往往都隐藏着职务犯罪行为,如久访不息的背后隐藏着司法不公的行为,拆迁纠纷背后隐藏着官商勾结,企业改制**背后隐藏着中饱私囊,重大安全事故背后隐藏着渎职失职。检察机关来要化解这些社会矛盾,必须要充分发挥查办职务犯罪的职能,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通过严厉查办职务犯罪,以此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增强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从而最大限度地化解社会矛盾,预防和减少群众信访和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要优先查办直接侵害群众切身利益、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发生在社会保障、劳动就业、征地拆迁、移民补偿、抢险救灾、医疗卫生、招生考试等领域的职务犯罪案件以及司法腐败案件,更好地保障民生、维护民利,有效地缓解和减少社会矛盾。要贯彻中央提出的“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败方针,有效运用检察建议等预防手段,及时消除社会矛盾隐患,最大限度地化解社会矛盾,为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围绕监督重点,强化诉讼监督。营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是检察机关化解社会矛盾的职责所在,也是化解社会矛盾的关键点,重点是维护好法律的公正和对当事人的公平。
1.要围绕“受害人”加强立案监督。立案监督案件线索,大多是合法权益受到刑事犯罪侵害的被害人提供,这类案件如果得不到及时处理,矛盾很容易激化,检察机关应当高度重视这类立案监督案件,依照法定程序监督侦查机关立案侦查,及时向控告人反馈信息,并且要全程跟踪监督案件进展情况。对于不符合立案侦查条件的,要作好控告人的思想工作,使控告人真心接受处理结果,不留矛盾隐患。
2.要围绕“当事人”加强民行监督。要注重监督纠正涉及民生、严重违反法定审判程序以及审判人员贪赃枉法、徇私舞弊导致的错误裁判,并要切实加大提出抗诉、再审检察建议力度。同时,要继续探索开展对民事执行活动的法律监督和督促起诉、支持起诉等工作;对裁判正确的案件,协同法院做好当事人服判息诉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增加更多的积极因素。
3.要围绕“被告人”强化刑事审判监督。要认真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对于主观恶性较小、犯罪情节轻微的初犯、偶犯以及过失犯,尽量给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依法从轻、减轻处罚,特别是对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轻微刑事案件,要坚持从宽处理。要重点监督有罪判无罪、无罪判有罪、量刑畸轻畸重以及严重违反法定程序等问题,确保司法公正,有效地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
4.要围绕“犯罪人”加强刑罚执行监督。监管场所关押的罪犯、犯罪嫌疑人和劳教人员,可以说是不安定因素的火山口。监所部门要积极配合看守所共建依法、文明、人性化的监管环境,维护监管场所安全稳定。要监督纠正违法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保外就医等群众反映强烈的执法不公不廉的问题,以免激化社会矛盾。要针对监外执行罪犯,加强社区矫正工作,将监外执行罪犯管严管好,保证社会的安定有序。
(三)围绕执法效果,转变执法观念。检察机关要深层次地化解社会矛盾,必须要进一步地改变执法观念,改进执法方式,在办案中要更加注重社会效果。要灵活运用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在执法办案中要慎用逮捕、扣押等强制措施,尤其是对犯罪情节显著轻微、对社会危害性不大的刑事案件,要努力促使当事人双方达成调解协议,最大限度地化解社会矛盾,努力地营造和谐相处的浓厚氛围。要不断提高干警调解也是执法的思想认识。努力地提高干警调解也是执法的思想认识,从而使每个检察干警对符合刑事和解条件的案件都能尽职尽责地做好调处工作,从检察环节上最大限度地化解社会矛盾,为构建和谐社会增加更多的积极因素。要建立化解社会矛盾的有效机制。充分依靠专业性调解组织和社会团体的作用,形成依靠基层党政组织、行业管理组织、群众自治组织“三调”对接机制,及时有效地化解社会矛盾,把调解优先原则贯穿于执法办案中,努力实现案结事了,化解不稳定因素,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四)围绕公正廉洁执法,强化自身监督。检察机关要深层次地化解社会矛盾,首先必须要自身公正廉洁执法。要突出抓好检察职业道德建设。要始终不渝地狠抓纪律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把检察职业道德建设与执法规范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检察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变成执法、司法工作的规则和机制,使检察干警真正成为社会公平正义的守护者,不因检察机关自身的徇私枉法、贪赃枉法而不敢大胆监督别人公正执法而导致产生诸多的社会矛盾。要抓好自身监督制约机制建设。自觉将检察工作置于党的领导和人大监督之下,自觉地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人民群众的监督、新闻舆论的监督,使检察机关永葆公正廉洁执法,以公开促公正,以公正赢得公信,坚决防止执法不公、不廉问题的发生。要不断探索和完善对检察权运行实行监督的有效机制和制度体系,强化对领导干部和执法一线人员的监督制约,加大对执法过错责任追究的力度,努力形成对检察机关自身执法活动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要坚决把那些违法违规办案,利用职务索贿受贿、徇私舞弊、侵犯公民合法权益的害群之马坚决依法依纪从严查处,清除出检察机关,使之从检察机关各个环节上杜绝社会矛盾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