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大期末考试黑龙江经济与文化(全)
名词解释题
1、文化:是时代精神的绚丽花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社会进步的显著标志,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
2、八旗制度:“以旗统人,即以旗统兵”的兵民一体、军政合一的社会组织形式。八旗制度是清朝时一种重要的的社会组织制度,最早可追溯到金朝军政合一的社会基层组职猛安谋克制。八旗制度“以旗统军,以旗统民”,平时耕田打猎,战时披甲上阵。八旗制度以八旗为纽带,将全社会的军事、政治、经济、行政、司法和宗族联结成为一个组织严密、生气蓬勃的社会机体。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的一个创造,是清朝的一个核心社会制度,也是清朝定鼎燕京、入主中原、统一华夏、稳定政权的一个关键。
3、北大荒文化:近半个世纪以来,黑龙江垦区再生产出丰富的物质产品的同时,将各具特点的军垦文化、知青文化、城市文化、地域文化融入开发建设的伟大实践,创造了丰富灿烂、独具个性的精神产品——北大荒文学艺术,即“北大荒文化”。它是黑龙江省“黑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冰雪符号:不仅是天然存在物冰和雪的记号系统,还指冰雪自然环境和冰雪生态环境。
5、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社会客观条件的制约下个人、群体或全体成员为一定价值观所指导的,满足自身生存发展需要的全部生活活动的稳定形式和行为特征。
6、冰雪民俗文化:是指在冰雪生态环境下生活的人们,世代传承的生活文化,它一般有由冰雪民俗景观,冰雪民俗活动和冰雪民俗商品等要素构成。
7、经济:经济是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与政治是人类社会的上层建筑一样,是构建人类社会并维系人类社会运行的必要条件。其具体含义随语言环境的不同而不同,大到一国的国民经济,小到一家的收入支出,有时候用来表示财政状态,有时候又会用去表示生产状态,是当前非常活跃的词语之一。
8、秽貊:是中国东北的古老的民族,又称貉、貉貊或藏貊,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古秽族和貊族系统多总称。古文献称之为“白民”,“毫人”或“发人”。濊貊族是由濊人和貊人汇合而成,以农业城栅为特点,不同于游牧族。
二、填空
1、黑龙江省地处我国北部边陲,是我国重要的边疆地区。它的北部和东部隔(黑龙江)江、(乌苏里江)江与(俄罗斯)国相望,南部与(吉林)省接壤,西部同(内蒙古)省相连。
2、黑龙江的历史变迁复杂,商周时期为(肃慎)地,汉为(挹娄)及扶余地,唐为室韦及(黑水靺鞨)地,辽时属于东京、上京二道管辖,金时属上京路,元统属于岭北和辽阳行中书省,明朝为(女真)及(鞑靼)地,清初为宁古塔将军,黑龙江将军辖区,清末设置黑龙江省。
3、我省在推进改革进程中,坚持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根本,紧紧围绕发展问题进行改
革攻坚,切实解决好发展中遇到的各种体制障碍,其主要特点有,一要更加(注重突出重点),二要更加(注重因地制宜),三要更加(注重综合配套),四要更加(注重合力推进)。
4、黑龙江精神的核心包括三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开拓创业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包容精神)。其中(开拓创业)是黑龙江精神的底蕴。(无私奉献)是黑龙江精神的品格。海纳百川的黑龙江精神胸怀
5、(肃慎人)是黑龙江地区见于文献记载最早的先民。
6、文化的特点是(共有性)、(象征性)、(同化力)、(融合力)、(延续力)、(凝聚力)。
7、(镜泊湖)在黑龙江省南部宁安县境内,是我国最大的火山堰塞湖,是北方著名的风景区和避暑胜地,被称为“(北方的西湖)”。
8、黑龙江各民族的信仰文化是重要的精神文化现象,它主要包括(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神灵崇拜)、(祖先崇拜)、(萨满教)及其它信仰。
9、(1947)年第一批荣复军人拉开了北大荒开发建设的序幕。
11、黑龙江位于祖国东北边陲,地域辽阔总面积(45.4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4.7%)%,仅次于新疆、西藏、内蒙古、青海、四川居全国第六位。位于祖国的东北部,是我国位置最北,纬度最高的省份。
12、黑龙江省区界限东端在(抚远)以东、(乌苏里江)注入黑龙江的汇流处,西端至兴安岭北部的(大林河)源头以西,南至(东宁县)的南端。北起(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
13、建国50多年来,我省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大体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分别为(实行个体所有经营时期)(社队集体经营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创时期)(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时期)。
14、1998年,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旅游局合作,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国际滑雪节即(中国黑龙江国际滑雪节)
15、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省对外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发展的历程看,大体主要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1980)年—(1987)年为起步阶段;第二阶段从(1988)年—(1993)年为发展阶段;第三阶段从(1994)年到(1997)年为低速震荡徘徊阶段;第四阶段从(1988)年至今为快速发展阶段。
16、冰雪文化由(冰雪物质文化)(冰雪民俗文化)(冰雪科技文化)(冰雪精神)文化形态构成。
17、冰雪饮食文化的特点主要有(饮食原料的冷冻性)(饮食习惯的生食性)(饮食结构的高热性)(饮食菜肴的晶莹性)(饮食加工的咸腌性)。
18、黑龙江地区有悠久的历史,早在(22000)年以前,黑龙江地区就有了原始人类的活动
19、(肃慎人)是黑龙江地区见于文献记载最早的先民
20、在产业的划分上,基础产业是农业、主导产业是 工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的第三产业(信息业)是否发达。
21、1982年,国家在尚志县建立 亚布力青
云滑雪场。
22、(1958〉年十万官兵进军北大荒,使垦区建设由初创时期进入大发展时期。
23、文化的特点是:(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复合性)、(象征性)、(传递性)、(变迁性与堕距(滞后))。
24、1972年在密山新开流发现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文化叫(新开流文化遗址)
25、“以旗统人,即以旗统兵”的兵民一体、军政合一的社会组织形式被称作(八旗制度)。
26、黑龙江著名的河流有(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嫩江)、(牡丹江)、(绥芬河)。主要湖泊有(兴凯湖)、(镜泊湖)、(连环湖)、(五大连池)。
27、1954年,黑龙江省与(松江省)省合并为(黑龙江省),省会在哈尔滨。
28、(1959)年(9)月(26)日,位于安达县大同镇的松基3井喷出了工业油流,发现了大庆油田
29、(石墨)是黑龙江省的主要的非金属矿产,其储量居全国第一,产量居全国第二位,分布在鸡西.勃利.双鸭山及萝北等市县。
30、在北大荒文学艺术的发展时期,从北京下放了一批著名“右派”文人为扶植北大荒文学艺术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作家是(丁玲)。
31、北大荒精神的核心和精髓是(艰苦奋斗)。
32、北大荒文学艺术在(1958-1967年)为(发展)时期
三、简答
1、我省工业经济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按照国际上通常采用的三个结构性指标衡量,我省正处于工业化中期,而且大多数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工业基础比较雄厚,一些领域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2)工业是全省国民经济的主导,重化工特征比较明显(3)国有经济仍是全省工业的主题,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壮大。(4)大中型企业是全省工业经济的骨干,中央直属企业占有很大比重
2、简述我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历程答:萌芽起步阶段(1978年——1984年),徘徊起伏阶段(1985年——1991年),快速发展阶段(1992年——1995年),调整发展阶段(1996年——1997年),蓬勃发展阶段(1998年——至今)
3、简述北大荒精神:
答:北大荒开发建设的艰苦奋斗的实践过程,几代拓荒者承受着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战天斗地、百折不挠,在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还创造和培育出以“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为主要内容的北大荒精神。北大荒精神是北大荒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4、什么是北大荒精神。
答: “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是北大荒精神的主要内容。“艰苦奋斗” 是北大荒人的苦乐观,是北大荒精神的核心和精髓,突出表现为北大荒人自力更生的创业精 神,以苦为荣的乐观精神和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勇于开拓”是北大荒人的进取 观,反映
出北大荒人的意志品质,突出表现为北大荒人不畏艰难的进取精神,勤于探索的创 新精神,尊重科学的求实精神; “顾全大局”是北大荒人的大局观和行为准则,充分反映了 北大荒人“国家利益、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高度的 组织纪律性; ”无私奉献“是北大荒人的价值观,反映了北大荒人的道德风范,突出表现为 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任劳任怨的敬业精神、勤政廉政的公仆精神。
5、简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内涵: 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二十字内容及其丰富,含义深刻。生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
生活宽裕,是衡量新农村建设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志 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基础
村容整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环节
管理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障
6、北大荒文学艺术的区别于黑龙江其它黑土文化的特色表现: 答:一是以军垦为特色的军旅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二是以知青下乡、屯垦戍边为特色的城市文化的渗透和融合。三是以大荒原、大机械、大生产和高科技为特色的新乡土为变化的萌发和诞生。四是以北大荒精神为特色的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开拓。
7、建设边疆文化大省坚持的基本原则 答:一是坚持文化发展与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相协调。二是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一致。三是坚持继承借鉴与改革创新相并重。四是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相促进。五是坚持长远规划和近期目标相衔接。
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答:(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9、深化改革开放和增强加快发展动力分几个步骤 答:(1)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2)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3)深化财政金融体制改革(4)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5)推进对俄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6)发展多元化对外经贸新格局(7)进一步加强国内经济技术合作
10、怎样加强农村基础建设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答:一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二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三加强农业现代化流通体系建设,四加快农村住房建设,五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六治理乡村环境
11、黑龙江省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涵
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二十字内容及其丰富,含义深刻。
12、我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答: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创造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体制改革,提高全省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指导原则是:深化我省文化体制改革,一要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二要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三要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四要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五要坚持试点先行、分类指导、积极稳妥、逐步推开。
13、建设边疆文化大省的任务目标答:围绕“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总目标,不断提高全省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质量,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努力构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思想道德体系和科技教育体系,努力形成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文化发展格局,努力建立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适应的文化生产服务机制。打造一批体现黑龙江流派和特色的、在全国乃至世界具有一定影响的文化品牌,培养一批涵盖不同门类、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文化人才,建设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和功能完备、布局合理的基层文化设施,形成一批规模优势明显、竞争力不断增强的文化产业。到2010年,使我省广播电视业和报业的综合水平位居全国前列,文艺、出版业位居内陆省份前列,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力争更多领域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科技综合实力进入全国科技大省行列,形成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对各类教育需求的开放式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与经济、政治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边疆文化大省。
二、提高干部群众思想理论素质
14、边疆文化大省建设使文化产业取得显著成就主要表现哪些方面
答:①大力发展科技产业;②大力发展新闻出版业;③大力发展广播影视业和网络服务业④扶持发展演艺娱乐业;⑤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⑥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和卫生保健业;⑦推进艺术品业和会展业;⑧积极引导和促进传统文化艺术产业;⑨积极发展新兴文化产业
十一五期间,我省文化建设实现了快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2006~2009年全省各级财政用于文化建设投入的一般性预算支出达41。6亿多元,文化设施新增面积14万平方米,各级宣传文化部门和文化艺术机构推出各类精神文化产品1800件,举办各类
大型示范性文化艺术活动和群众性文化活动12万次,开展公益性演出12000场,组织各种文化艺术展览760场,城乡参与群众平均达到半数以上,一个覆盖城乡、结构合理、网络健全、运营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15、经济与文化的关系。
答:经济是文化的基础,没有经济的发展,就没有文化的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形态。积极进步的文化反过来促进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形态。积极进步的文化反过来促进经济的发展,消极没落的文化阻碍经 济的发展。
16、我省农业取得的巨大成就。答:
1、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取得重大突破;
2、农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
3、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4、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
5、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改善;
6、农村劳动力转移取得重大进展,劳务经济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7、农业科技工作实现新发展;
8、农业法制建设不断加强;
9、农业信息服务不断强化;
10、农村改革继续向纵深推进。
17、我省工业主要行业情况。
答:六大基地支撑作用突出、全省装备、石化、能源、食品、医药和林木加工等六大基 六大基地支撑作用突出、全省装备、石化、能源、食品、5105.1 亿元,15.9%,94.6%; 亿元,17.6%,地实行工业总产值 5105.1 亿元,比上年增长 15.9%,占规模以上工业的 94.6%; 实现利税 1703.5 亿元,增长 17.6%,98.3%。占规模以上工业的 98.3%。
四、论述
1、论述建设边疆文化大省的主要任务 答:(1)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强化理论武装,坚定理想信念。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着力提高公民的现代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2)全面繁荣和发展文化事业,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积极发展科技事业,加强科学研究与开发繁荣发展文艺 事业,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加快发展卫生体育事业,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扩大我省文化的对外影响(3)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大力发展科技产业,大力发展新闻出版业,大力发展广播影视业和网络服务业,扶持发展演艺娱乐业,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和卫生保健业,推进艺术品业和会展业,积极引导和促进传统文化艺术产业化,积极发展新兴文化产业
(4)加强文化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抓好重点文化设施建设,推进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文化信息化建设,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
2、结合你的家乡经济文化特点,谈谈你对当地经济文化建设的认识(经济主要在农业、工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发展的优势与不足:文化建设上谈历史文化、民族风俗文化等,指出改进的措施办法。字数在400
字左右。)经济建设
黑河口岸重新开放以来,黑河市步入了全面开放开发和经济快速发展的轨道,开创了历史上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的新时期。
对外经贸:截止1999年底,全市对外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17亿多美元。边境贸易已由最初的以货易货发展到易货贸易、现汇贸易、民间贸易、旅游贸易、转口贸易等多种贸易形式并存的国际贸易格局。
旅游:截止1999年,黑河市共接待中外游客95.5万人次,旅游收入2.55亿元,实现利税3584万元,初步形成了以边境跨国旅游为主体,国内外游并举、长短线路对接的特色旅游体系。工业:近年来,黑河市积极构筑资源精深加工和出口导向型工业群体工程,重点发展煤炭,水电、矿泉水、铜开采、木制品、建材等优势产业,创造条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稳步发展建筑业。农业:黑河立足于建设高纬度寒地高效农业开发带,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绿色农业和优势农业,积极发展畜牧业,并实施乡镇企业升级工程,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口岸 发展边境贸易,黑河具有明显的自然和基础优势。表现在:一是地缘优越。我市有黑河、逊克、孙吴三个国家一类口岸,分别与俄阿穆尔州的布拉戈维申斯克、波亚尔科沃、康斯坦丁诺夫卡3个口岸相对应,其中黑河与布市是我国与独联体国家7400多公里边境线上一对距离最近、规格最高、功能最全的对应城市。二是资源丰富。黑河与阿州自然资源比较富集,有土地、草原、森林、水利、矿产等资源,并尚处于初开发和待开发阶段,发展资源依托型产业的潜力很大。三是基础坚实。黑河与阿州贸易往来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曾有过两国货币自由流通、人员自由出入、商品百里不纳税的贸易合作,黑河一度被誉为“万国商埠”。并且双边地方政府和部门之间的关系比较融洽,互访洽谈、沟通协调已形成制度化,相应建立了两岸贸易汇兑机构,能够直接办理两岸间的现汇结算。四是合作广泛。黑河现与俄罗斯的10多个州区建立了稳定的经贸关系,有2000多个经贸伙伴,涉及贸易、工业、农业、建筑等诸多领域。
黑河历史上是满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等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中俄界河黑龙江是世界第十大河流,满族人称之为“萨哈连乌拉”,鄂温克人称之为“卡拉穆尔”,为“黑水”、“黑江”、“黑河”之意,黑河之名由此而来。俄罗斯人把黑龙江叫作“阿穆尔河”,把与黑河相邻的地区叫作“阿穆尔州”,就是由鄂温克人的“卡拉穆尔”一词音译而成。优势:1)工业基础比较雄厚,一些领域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2)工业是全省国民经济的主导,重化工特征比较明显。3)国有经济仍是全省工业的主体,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壮大。4)大中型企业是全省工业经济的骨干,中央直属企业占有很大比重。5)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取得重大突破,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6)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势头强劲7)农业结构调整不断优。8)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9)民族风俗文
化和边疆地域文化独具特色。民族信仰和民族文学源远流长。10)第三产业不断发展。不足:1)重工业和轻工业产品之间,采掘工业与加工工业之间比例失调。2)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3)工业经济较快增长难以持续。4)节能和环保形势严峻、城镇就业缺口大、同时,还存在社会保障水平低、城乡收入差距大、区域发展不平衡、安全生产基础十分脆弱、金融生态环境欠佳等不和谐问题。5)绿色食品应走品牌发展道路。6)农村劳动力转移、劳务经济要有突破。
3、经济与文化的辩证关系 第一、经济与文化的概念:经济是指以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耗费获得较大收益。文化:指全部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总和。第二、经济与文化的辩证关系:经济是文化的基础,没有经济的发展,就没有文化的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定社 会经济发展状况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形态。积极进步的文化反过来促进经济的发展,消极没落的文化阻碍经济的发展文化:是时代精神的绚丽花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社会进步的显著标志,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经济:经济是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与政治是人类社会的上层建筑一样,是构建人类社会并维系人类社会运行的必要条件。其具体含义随语言环境的不同而不同,大到一国的国民经济,小到一家的收入支出,有时候用来表示财政状态,有时候又会用去表示生产状态,是当前非常活跃的词语之一。经济是指以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耗费获得较大收益。文化广义是指全部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综合。经济是文化的基础,没有经济的发展,就没有文化的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定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形态。积极进步的文化反过来促进经济发的发展,消极没落的文化阻碍经济的发展。三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经济是物质生活及生产的过程和活动;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斗争,其核心是国家政权问题。
三者又紧密相连,相互作用。第一,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又是对它们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经济、政治。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第二,文化在与经济的相互交融中体现着越来越突出的文化生产力的作用,具体表现在科学技术与教育事业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各种文化产业的迅速崛起以及文化消费的日益丰富方面。第三,文化在与政治的相互交融中体现着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方面,为了更好地参与政治生活,人们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另一方面,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西方大国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推销其价值观念,企图削弱甚至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因此,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就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四、分析题:
1、学习了黑龙江经济与文化后,你对我省的经济与文化发展方面存在的不足有何看法。答:经济:一是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人们的思想观念、企业的市场意识、政府职能转变进程、经济发展环境等方面还不能够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市场化程度低仍然是制约我省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尽管近几年我省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有所加快,但非公经济规模小、产业层次低,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迟缓,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标志的新型工业发展慢,外向型经济仍处在较低水平,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二是工业经济较快增长难以持续。近年来,全省工业企业利润保持较高增幅,但主要来源于原油涨价。与去年相比,今年国际原油价格明显回落,将影响大庆油田的盈利水平,从而削弱全省工业效益的增长。地方工业虽然增长较快,但规模小,扭亏任务重,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明显。三年国企改制基本完成后,遗留问题多、包袱重。新兴产业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真正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力量尚需时日。三是节能和环保形势严峻。近年来我省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和电耗有一定程度下降,但是,总体上我省高消耗、低产出的问题依然突出。反映能源等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机制和政策体系尚未形成,全社会节能和减排意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节约能源、保持环境任务艰巨。
四是城镇就业缺口大。去年全省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与需求相比,缺口仍然很大。截止到2006年底,全省新增就业70.8万人,但各类下岗失业人员仍有88万人,初高中和高校毕业生等新生劳动力20万人,加上大量农村劳动力到城市转移就业,都对今年的就业再就业工作形成较大压力。“十一五”期间,全省就业需求为410万人,但仅能提供310万个就业岗位,今年和今后几年就业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同时,还存在社会保障水平低、城乡收入差距大、区域发展不平衡、安全生产基础十分脆弱、金融生态环境欠佳等不和谐问题,都应引起高度重视,逐步加以解决。文化 :民族风俗和边疆地域文化独具特色,但与新时期瞬息万变、丰富多彩的生活相比,北大荒文化还存在差距,还远远没跟上业已巨变的伟大现实。
2、我省旅游业发展存在哪些优势,请你指出我省欲建成旅游文化大省的战略部署。答:我省旅游业发展的优势:特色鲜明的冰雪旅游、休闲避暑度假旅游、边境旅游、温泉旅游、工农业旅游、会展旅游和“红色旅游”。围绕凸现“春天活力世界、夏天世界、秋天多彩世界、冬天冰雪世界”打造精品旅游。
战略部署:1明确产业定位,创新发展思路,优化旅游产业发展环境。2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旅游发展,坚持科学规划,大力招商引资金。3强化基础设施,实施精品战略,高立意大手笔开发建设。4准确定位,塑造形象,立体开拓客源市场。5坚持依法治旅,推进标准化工作,加强行业文明建设。
第二篇:黑龙江地域文化平时作业三全
平时作业三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5分)
1、黑龙江流域生育习俗有(祈子习俗)、(古老的生育禁忌)、(“踩生”、“洗三”、“睡扁头”与“抓周”)、(育儿摇篮)。
2、黑龙江流域旧式举行的求子礼仪主要有(拜神祈子)、(咒术祈子)、(功德祈子)。
3、黑龙江流域丧葬习俗主要有(告别亡灵)、(棺木)、(出殡与安葬方式)、(守孝习俗)。
4、东北饮食文化由(渔猎民族饮食文化)、(游牧民族饮食文化)、(农耕民族饮食)三种类型。
5、黑龙江流域各民族的共同的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6黑龙江方言土语的特色是(最具亲和力)、(表述生动)、(结构方式丰富多变)、(语音特色)。
7、黑龙江出现的第一批具有近代工人阶级特征的产业工人是19世纪80年代末的(漠河金矿工人)。8、1918-1919年,中东铁路工人举行了三次全路大罢工,在斗争中,东省铁路哈尔滨总工厂工人发起成立(三十六棚工业维持会),成为黑龙江最早的中国工人工会组织。
9、东北抗战著名的战役有(江桥抗战)、(哈尔滨保卫战)。
10、北大荒文化主要包括(军垦文化)和(知青文化)。11、1954年8月,第一支响应党中央号召的垦荒军团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农业建设第二师)。1956年6月,国务院成立了农垦部,原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司令员(王震)任第一任农垦部长。
12、晁楣创作的第一幅北大荒版画是(荒原春色)。
13、在大庆开发建设中出现了石油英雄,有“铁人”(王进喜)和新时期“铁人”(王启民)。
二、简答题(每题4分,共48分)
1、东北饮食文化的特点。第一、东北饮食以肉食为主,“五谷杂粮”齐全,菽类比重大及豆制品多,山珍野菜摄入大。这些特点是长期以来渔猎文化积淀的结果。
第二、由于北方气候原因,食物储藏成为北方饮食习俗的另一特点。晒、腌、窖藏、冷冻四种储存方式在东北地区人们在饮食文化上的聪明创造。
第三、以土著饮食文化为主,吸收山东鲁菜及俄罗斯饮食文化因子,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黑龙江饮食文化。
第四、饮食不仅是维持人们生存的前提,也是民族文明的一个标志。“仓廪实而知礼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简述黑龙江服饰文化的地域特征。
黑龙江的服饰是适应其自然环境和生产生活需要的产物。长期生活在高寒地带的人们,其服装的保暖性和耐用性是他们必须考虑的现实问题。黑龙江一年当中大部分时间都处在寒冷当中,最冷的时候,大、小兴安岭的最低气温可降至-45摄氏度以下。为了抵御寒冷,以保暖为主的皮制服饰占有很大的比例,尤其是以狍子皮制成的服饰在黑龙江各民族当中最为普遍。狍皮服饰经过妇女们手工加工不仅保暖性强,而且美观大方,在实用的基础上更增添了不少的审美元素。在人们观念中,狍子是温和善良并且充满灵性的动物。因此,穿上狍皮服装的人也会和狍子一样温和且充满灵性。另外,黑龙江各民族服饰就地取村,以兽皮、鱼皮等猎获物的皮毛为制服的主要原料,而且经济从来的不同造成服饰的差异,同是袍服,渔猎民族的袍服就与畜牧民族的袍服不同。
各种动物图案、纹饰的运用,即表明了他们与自然亲密的关系,也是他们心中图腾崇拜的抽象表达。将这些动物图形缝制在衣间,让它伴随自己的左右,这不仅仅是审美的需要,更寄托着人们渴望保佑、企盼丰衣足食的美好愿望。
3、黑龙江传统节日的精神内涵。
(一)原始自然崇拜观念的体现
在远古的现实世界中,最能刺激人的形象思维的则是那些始终牌动态之中的自然万物,如四季轮回的变换、更替轮流的日月星辰、奔腾不息的江河湖海等。这些强烈地刺激着他们感官的自然现象,不仅对他们的生存繁衍产生了重大影响,了使他们产生无法摆脱的神秘感和畏惧感。在这种与自然相对而视,与自然万物平等交流中他们萌生了“万物有灵”、“生命一体化”的观念,孕育了对自然的无限幻想能力。他们他们通过节日来自然的崇敬之情,希望以此得到庇佑,使人类繁衍生息。他们通过节日庆典来表达对大自然的崇敬之情,希望以此得到,使人类繁衍生息。他们通过节日庆典来表达对大自然馈赠的感恩,同时也寄托对丰收的期盼,节日是鼓舞人类生存意志的最佳方式。
(二)贵和尚美
“和”即和谐、统一,“美”即美好、团圆,贵和尚美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在传统节日中常有流露。除夕要全家团贺,大家要围坐在一起和面包饺子,和面的“和”与“合”谐音,饺子的“饺”也“交”谐音,“合”与“交”是团圆、相聚之意见至元宵节全家又要围在一起吃汤圆,这些都表达了人们希望生活团团圆圆、和谐美好的愿望。中秋吃月饼,更兼有生活团圆、婚姻美满之意。此外,清明折柳,端午采艾叶、菖蒲,重阳遍插茱萸,这种驱恶避邪的习俗也显露出贵和尚美的思想。
4、简述“红色丝绸之路”。
拥有悠久历史的哈尔滨不仅仅中国北方的特色城市,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传播的地方。随着中乐铁路的修建,大量的工人从各地涌入哈尔滨,这些修筑铁路的工人把彻底的无产阶级革命性赋予了这个新生城市。中东铁路的建成拓宽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渠道,马克思主义和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消息很早就传到了哈尔滨,共产国陵县的使者、赴俄追求真理的中国知识分子,都曾在哈尔滨中转停留,后经中乐铁路奔赴苏俄,这样就自然形成了一条通往苏俄和共产国陵县的“红色之路”。正是有了这条“红色之路”,从加快了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步伐。尤其是十月革命后,哈尔滨由于地缘的关系,最先领略到了苏俄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风,使得这里工人的罢工也从一开始就具有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特性。
5、左翼文学在哈尔滨的发展。
大众文化载体——报刊长期形成的自由表达思想的城市文化为哈尔 左翼思想的形成,对哈尔滨成为东北左翼文学策源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自1901年俄文《哈尔滨每日电讯广告快报》首开哈埠办报之风,哈尔滨的各种外文报纸很快达到100多种。1906年中文报纸《远东报》出版后,针对汉语读者的报纸更是花样翻新。哈尔滨左翼作家在极短的时间里,抢占了些报纸的副刊版面,频繁现身于社会活动,聚集起势头强健的左翼风潮。当时,左翼作家的活动已经突破单纯的文学创作,在戏剧、电影、音乐等各个领域都闪动着左翼文化人的身影,形成了多重左翼文化圈。
哈尔滨左翼作家先天具有的国际视野加之感同身受的阶级、群体、家国命运的屈辱的现实境遇,从根本上把他们塑造成了无所畏惧的文化战士。左翼作家多从农村或小城镇走出,汇集到哈尔滨这所国际大都市从事文学创作活动。其创作既接受了红色文化影响,具有那个时代的超前意识,又浸润着地域文化的滋养,为当时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独特的地域风格文本。左翼作家以粗犷的笔触直写黑暗现实,以现实主义理念批判空头无产阶级文艺家。对底层生活的透彻理解,使哈尔滨左翼作家几乎一致地反感脱离下层人生的“唯理论”创作。社会主义前景使得作家在创造中表现出无产阶级献身大众的意识和国际主义情怀,坦直地抒发对社会主义美好社会的肯定性追求。哈尔滨左翼作家几乎都在作品中表现出民族的、大众的、革命的国际主义精神。他们的创作虽然技术上略显粗糙,与底层人民同呼共命运的创作思想与粗犷自然的“力”的审美风格,使其作品一出手就高于远离生活的“看客式”的文学,不可避免地对文坛构冲击。
6、简述抗联文化。
抗联文化是抗联14年充满艰辛与辉煌的战斗岁月的客观真实的反映,是抗联战士执著的爱国情怀和英勇顽强战斗精神的集中体现,抗联文学大大鼓舞了抗联战士的士气,激励抗日民众的抗日热情。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曾经说过:“在我们为中国人民解放的斗争中,有各种的战线,就中也可以说有文武两个战线,这就是文化战线和军事战线。我们要战胜敌人,首先要依靠手里拿枪的军队。但是仅仅有这种军队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有文化的军队,这是团结自己、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一支军队。”同样,在抗日战争中也是如此。无论是产生于抗联官兵的抗日诗词、抗日歌谣,还是产生于著名作家的戏剧、小说、散文、新诗,都有力地配合了抗联战士的武装斗争。而东北解放区文学,正是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在新的形势下有所发展,所以,抗联文学是永远值得人们记忆和赞颂的。
7、东北抗日英雄谱有哪些人?
(一)钢铁战士——杨靖宇
(二)抗日英烈——赵尚志
(三)铁狮将军——周保中
(四)巾帼英雄——赵一曼
(五)千古英豪——李兆麟
(六)宁死不屈——八女投江
(七)胆壮气豪——抗联十二烈士
8、简述东北抗联精神。
(1)忠贞报国,勇赴国难。
(2)坚贞不屈,勇于献身。
(3)勇敢顽强,前赴后继。
(4)不畏艰苦,争取胜利。
(6)休戚与共,团结御侮
9、简述北大荒开发创业文化。
在中国北方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之间,有一块南北长1000多千米,东西宽约400千米,总面积达35万平方千米的中国最大的平原——东北平原。东北平原主要可分为三个部分:东北部位于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之间的一块主要是由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冲积而成的三江平原,南部主要是由辽河冲积而成的辽河平原,中部则为松花江和嫩江冲积而成的松嫩平原。东北大平原是一个山环水绕、沃野千里的大平原。但由于地处边疆人迹罕至,自古统治者就把这里视为荒蛮之地。无论是从经济还是从文化来讲,“北大荒”正如其名一样,大而荒凉着。虽然这里也曾与中原地区有这样或那样的关联,却从没有被主流文化正式接纳。每每提到北大芒,在人们脑海中往往出现的是与贫困、荒芜联系在一起的景象,尤其是以松嫩平原北部和整个三江平原为甚,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前,这里都是人烟稀少,荒草满地。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北大荒进行了有组织的开发,形成了北大荒独具特色的开发创业文化。从历史和现实看,开发创业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和文化进步过程中绽放出的最为璀璨的花朵。
10、简述北大荒文化。
北大荒文化是特定的群体、特定的地域、特定的环境、特定的使命、特定的时代创造出的既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又饱含地域特色,既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又具有多元化融合的文化类型。
1958年,中共中央八届二次全会决定:调集十万官兵转战黑龙江,开发和建设绵亘千里、沉睡百年的北大荒。以此为契机,全国各地先后有几十万人在党的号召指引下,组成了一批双一批的垦荒大军,高举“向荒原进军,向大地要粮”的旗帜,相继进入黑龙江的荒野沼泽。他们蹭有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复员转业官兵和荣誉军人,有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志愿垦荒队员,有从山东、四川等地支援边疆建设的青年男女,有全国各大专院校来毕业生、科技人员和分子,有来自北京、天津、上海、杭州等大城市的知识青年„„这些来自不同地域、有不同风俗习惯、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拓荒者,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开发建设,把昔日的北大荒变成了今日沃野千里的北大仓,同时也创建了既有都市文明又有塞外风情,既有乡村气息又有产业气势,既有江南的细腻又有北疆的粗犷的北大荒文化。
11、简述石油文化。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发生了两件令全国人民振奋不已的喜事:一是自主研制成功了“两弹一星”;另一件就是在北大荒这块土地上历经三载艰苦的石油会战,中国人用自己的勇敢和智慧开发出一块世界级水平的特大油田——大庆油田,这是中国石油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与石油大会战相伴的在此时应运而生,并在大庆油田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有新的文化作品被创造出来,文化精神鼓舞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大庆人在新时期祖国建设的道路上昂首前行。
一、石油会战创造石油文化。
1、为了摘掉“贫油”的帽子向地球宣战。
2、与石油大会战相伴而生的石油文化。
二、与油田建设共同成长的石油文化
1、石油文化的色彩表达——大庆版画。
2、石油文化在戏剧舞台大放异彩。
三、石油英雄的人格魅力
1、“铁人”王进喜。
2、新时期“铁人”王启民。
12、简述突破高寒禁区的精神。
所谓“突破高寒闯禁区的开发文化”是指,始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在黑龙江大小兴安岭原始森林的开发中,兴安岭人用自己的激情和热血谱写出的可歌可泣的拼搏精神。大兴安岭的开发建设经历了一个“三支队伍两代人”,“三上两下站住脚”、“苦战严寒破禁区”的艰苦卓绝的创业历程。为了支援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为了给国家提供大量的林木资源,黑龙江各级党组织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发挥了不怕艰苦、敢打硬仗的精神,组织广大官兵、林区干部和群众进入大兴安岭莽莽的原始森林进行开发建设。在林区的开发建设过程中,开发建设者们不仅为国家提供了重要的物质财富,还形成了以“拼搏、创业、务实、奉献”为内涵的突破高寒禁区精神。
突破高寒禁区精神是大兴安岭人顽强意志、高贵品质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的集中体现。在大兴安岭40年的开发建设中,尽管经历了无数的艰辛和坎坷,但是大兴安岭的开发建设者至今仍然执著地奉献在这片土地上,先驱者“绿了青山白了头,林海深处埋忠骨”,开拓者“志在边疆干一生”,奉献者“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大兴安岭的开发建设者为开发建设大兴安岭无怨无悔,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铸就出无私奉献和顽强拼搏的大兴安岭“突破高寒禁区”精神。
三、论述题(17分)
试述铁人王进喜及新时代铁人王启民的英雄事迹及给自己的启示。
铁人王进喜,出生地玉门是中外闻名的石油城,他6岁靠讨饭为生,10岁给地主放牛,15岁到玉门油矿做苦工,直到玉门油矿解放。1950年春,他成为新中国第一代钻井石油工人,先后任司钻、队长等职,195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9月,他带领1205钻井队创造了当时月钻井进尺的全国最高纪录,荣获“钢铁钻井队”称号。1959年9月,王进喜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光荣出席了全国工交群英会。群英会期间,他得知东北发现了大油田,异常兴奋,找到当时的石油部领导,积极要求参加石油大会战。1960年,松辽石油大会战打响。那是外受封锁、内有天灾的饥饿时期,那是一场艰苦卓绝的宏大战役。为此,国家不惜一切代价,重点保障供应,调集精兵良将,竟然直接动员了沈阳、济南和南京军区的三万多官兵转业、退伍,参加石油大会战。积极参战的王进喜,带领他的1205钢铁钻井队,从大西北前往大东北参战,组织全队职工用“人拉肩扛”的方法搬运和安装钻机,用“盆端桶提”的办法运水保开钻,不顾腿伤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压井喷,被誉为“铁人”,打下了大庆油田第一口油井。于是,“铁人”的称号不胫而走,王进喜第一个被石油工业部树立为大会战英雄。
同年4月11日、4月29日,会战指挥部先后两次号召全体会战职工向铁人王进喜学习。王进喜先后任1205钻井队队长、钻井指挥部装建大队、钻井二大队大队长、钻井指挥部副指挥、大庆革委会副主任、中共大庆核心小组副组长等职务。1964年,毛主席向全国发出“工业学大庆”的号召;《人民日报》刊发《大庆精神大庆人》长篇通讯,大庆和铁人的名字从此传遍全国、传向世界。1964年12月,出席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69年4月,出席党的“九大”并被选为中央委员,受到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1970年11月15日,患胃癌医治无效逝世,年仅47岁。铁人精神是“爱国、创业、求实、奉献”大庆精神的典型化体现和人格化浓缩,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历届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深受社会各界的广泛 承认和高度评价。1989年,建国40周年之际,王进喜和雷锋、焦裕禄、史来贺、钱学森一起被中共中央组织部命名为“建国以来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五名共产党员优秀代表”。2000年,他同孙中山、鲁迅、雷锋、焦裕禄、李四光、毛泽东、邓稼先、邓小平、袁隆平一起被评为“百年中国十大人物”,写入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2009年,他又入选新中国成立以来“百位感动中国人物”
新时期铁人精神的内涵及特征陈颖王启民继铁人王进喜之后,被誉为新时期铁人。作为第二代铁人,在他身上既体现了老铁人的精神风貌,又闪耀出新的时代特征。如何正确认识新时期铁人精神的内涵及时代特征,是深入开展学习王启民活动的重要前提。新时期铁人精神的内涵在60年代初的大庆石油会战中,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广大石油职工克服困难,顽强拼搏,形成了以发奋图强,自力更生,以实际行动为中国人民争气;无所畏惧,勇挑重担,靠自己的双手艰苦创业;一丝不苟,认真负责,讲究科学,“三老四严”,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胸怀全局,忘我劳动,为国家分担困难,不计较个人得失为主要内容的铁人精神,并且集中体现了“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两代铁人身上共同体现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们都具有崇高的爱国热情,国家利益是他们心目中的最高准则,国家的需要是他们的最大志愿。他们共同体现了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创业精神。
第三篇:2013年黑龙江电大地域文化平时作业(四)
平时作业四
一、填空题(43分)
1、1935年萧红的长篇小说(《生死场》)和萧军(《八月的乡村》)的出版,标志着东北作家群的正式出现。
2、日伪时期,东北作家群在小说创作中,有大量揭露日伪黑暗统治、表现人民反抗斗争的作品,代表作家有(萧红)、(萧军)、(罗烽)、(白朗)。
3、东北作家群创作的主要特点是(抗日救亡的呐喊)和(故土原乡的思恋)。
4、韩乃寅的长篇小说(《天荒》)、(《苦雪》)、(《泪祭》),被称为北大荒“知青三部曲”,总题名为(《远离太阳的地方》)。
5、东北光复后,诗歌出现了很大的变化,这一时期的主要龙江作家的作品有(李薰风)的长篇叙事诗《聚宝盆》、鲁琪的(《这就是爱情》)等。
6、新中国成立后当之无愧的第一批龙江乡土诗人是(王书怀)、(刘畅园)。
7、20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中期,哈尔滨共刊行过俄文期刊多达400余种。其中(《哈尔滨快报》)及其继承者(《青年俄罗斯报》)首开哈尔滨俄侨文学的先河。
8、1920-1925年,哈尔滨共有20余种纯文学或与文学有密切关系的俄文杂志,主要有(《远方》)、(《俄国评论》)、(《尖塔》)、(《远东蓝杂志》)。
9、1926年,(“邱拉耶夫卡”)社成立,这是一个由在哈尔滨本土成长起来的俄侨青年诗人组成的文艺团体。
10、(俄侨文艺团体)的成立和发展标志着哈尔滨俄侨文学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繁荣盛景。
11、1899年,(俄国中东铁路俱乐部)在和哈尔滨田家烧锅建成,这一事件被称为“清代哈尔滨有电影设施和活动的开始”。1902年,俄国人(考布切夫)在哈尔滨道里中央大街与十二道街交口处建立了黑龙江第一家电影院。
12、黑龙江有文字记载的曲艺活动始于(金代)。
13、现代意义上的冰灯观赏,始于1963年2月哈尔滨市(兆麟公园)举办的首届冰灯游园会。
14、被称为“中国雪乡”是黑龙江牡丹江长汀镇的(双峰林场)。
15、1985年,哈尔滨市人民政府正式把1月5日确定为(哈尔滨冰雪节)。1999年,哈尔滨市政府与国家旅游局联合举办千年庆典活动,并兴建(“哈尔滨冰雪大世界”)。
16、哈尔滨中央大街,始建于1898年,初称(“中国大街”),1928年改称为“中央大街”。
17、颐园街一号建筑始建于(1919年),该建筑以(折中主义)建筑风格为基础。
18、哈尔滨有特色的宗教建筑主要有(圣·索菲亚教堂)、(哈尔滨文庙)、(极乐寺)、(东正教圣母守护教堂)。
19、五大连池风景区的主要特色是(奇特的熔岩景观)和(丰富优质的矿泉资源)。
20、(张建章)撰写了黑龙江第一部民族史《渤海记》,黑龙江第一状元是(徒单镒)。
21、1907年6月10日,国人在哈尔滨办的第一张报纸(《东方晓报》)创刊。
二、简答题(共57分)
1、简述日伪时期东北作家群小说创作的类型。(7分)
答:一是揭露日伪黑暗统治、表现人民反抗斗争的作品;二是直面人生、揭示人性的作品;三是粉饰太平、美化人生的趣味性小说;四是为日伪歌功颂德的汉奸小说。
2、简述解放战争时期的龙江歌剧的特点。(5分)
答:一是题材选择更加广泛。二是这一时期的龙江歌剧在表演上说唱一体,没有舞蹈,唱腔上则是在民族化的唱法中掺杂了东北地方化的民间小调,呈现出一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情。
3、解放初期龙江戏剧取得的成就。(5分)
答: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中央的大力支持下,龙江戏剧事业获得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并日臻成熟,走向繁荣。这一时期,不仅出现了《黑龙江文艺》、《黑龙江艺术》这些发表戏剧作品的刊物,还成立了话剧演出的专业艺术团体,如黑龙江省话剧院、哈尔滨市话剧院等。这些表演团体将话剧这一艺术形式普及开来,使话剧艺术不再束之高阁, 而成为龙江市民喜闻乐见的剧种。此外,这一时期的龙江戏剧文学创作队伍日益扩大,既有来自地方话剧院、文联的专业作者,如哈尔滨市话剧团的编剧丛深、黑龙江文联专业作家姜清文等。还有一批活跃在各条建设战线上的业余作家们,如铁路系统作者陈桂珍、农垦战线青年作家范国栋、轴承厂业余作者徐任庄等。在党和政府的支持和领导下,在戏剧艺术工作者的辛勤耕耘下,这一时期的龙江戏剧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4、粉碎“四人帮”后,龙江戏剧思想内容方面的特点。(5分)
答:一是剧作家主体意识的强化与人本意识的回归;二是对艺术形式、表现方法的探索求新。三是浓郁的地域特色和北疆风情。
5、简述哈尔滨中央大街的简述风格。(5分)
答:汇集欧式风情建筑,中央大街虽非哈尔滨市最长的一条街,但却是涵括了西方建筑史上最有影响的四大建筑流派,有常见的起源于十五、六世纪的文艺复兴式,十七世纪初的巴洛克式、折衷主义,以及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新艺术运动建筑。全街建有欧式及仿欧式建筑71栋,汇集了文艺复兴、巴洛克、折衷主义及现代多种风格等欧式风格市级保护建筑13栋。这些建筑体现了西方建筑艺术的精华,使中央大街成为一条建筑的艺术长廊。
6、列举黑龙江的名胜古迹与故居。(5分)
答:
1、昂昂溪文化遗址。
2、亚沟石刻。
3、五国城遗址。
4、萧红故居。
7、列举黑龙江红色旅游景地。(5分)
答:
1、哈尔滨东北烈士纪念馆;
2、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
3、侵华日军东宁要塞遗址;
4、哈尔滨烈士陵园;
5、牡丹江市八女投江革命烈士陵园。
8、黑龙江将军。(5分)
答:黑龙江将军,全称镇守黑龙江等处地方将军,清代黑龙江地区最高官员,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设立,官阶为正一品,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改为从一品。萨布素是首任黑龙江将军,至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清政府行东北新政,设黑龙江行省,裁撤黑龙江将军。最后一任的黑龙江将军程德全改署黑龙江巡抚。除程德全是汉人外,黑龙江将军一职都由满清宗室、旗人担任。黑龙江将军是清政府设于边疆地区的最高官员,直接对皇帝负责。与清廷设于内地的驻防将军不同,黑龙江将军除了管理军政、旗务以外,还兼管地方民政、民刑等事宜。
9、呼兰教案。(5分)
答:呼兰教案的发生是帝国主义领事裁判权深入黑龙江的标志。1882年,法国传教士贡罗斯在呼兰经当地人候希春等偷买民地,建立教堂。呼兰副都统衙门判决,买契注销,土地由原主赎回。但贡罗斯坚决不允引发民愤,6月15日兵民二三百人前往阻拦,贡罗斯当场开枪打死1名副都统衙门官员,反诬旗兵滋事。清政府在法国使馆压力下,将贡罗斯交由法人处理,并惩治有关“肇事者”,向教堂赔款3000两。
10、寿山将军抗俄。(5分)
答:1900年1月,寿山任黑龙江将军,“使黑龙江吏治、边防声威为之一振”。7月11日,寿山谕令副都统凤翔,如俄军侵入境内即予迎头痛击。14日,寿山决定分三路抵御敌人,以瑷珲副都统凤翔为北路翼长、呼伦贝尔副都统依兴阿为西路翼长、通肯副都统庆祺为东路翼长;同时命墨尔根副都统博栋阿率各族官民分防嫩江及鄂敏河源要道。8月,寿山亲自赴前线督战。因清政府主张停战议和,寿山孤立无援,抗俄失败。8月28日,俄军进攻齐齐哈尔,诱降寿山遭拒。寿山坚守不能“改隶俄籍,反颜事虏”的誓言以身殉国。临终留下遗疏,黑龙江的事情不开荒则无从下手,开荒之举不招民则无从下手,以黑龙江地之辽阔之肥沃,如果“得人治不出十年必能自立”。壮志未酬身先死,可见寿山对黑龙江拳拳之心,多有不甘。
11、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5分)
答:安重根(1879年—1910年),朝鲜近代史上著名的独立运动家,击毙日本政治家伊藤博文的刺客。字应七,本贯顺兴,出生于朝鲜海州。早年皈依天主教,教名多默(Thomas)。日俄战争后积极反对日本侵略,后投身朝鲜爱国文化启蒙运动,致力于教育事业。1907年参加义兵运动,但与日军作战都失败了。1909年10月26日,安重根在中国哈尔滨成功刺杀了侵略朝鲜的元凶、前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当场被捕。日本关东都督府地方法院判处安重根绞刑,于1910年3月26日在中国旅顺执行。安重根被当今朝鲜和韩国分别称为“爱国烈士”和“义士”。伊藤博文是日本政界的重臣元老,1885年起四度出任日本首相。1894年伊藤发动了中日甲午战争,占领了台湾及澎湖列岛。1904年伊藤发动日俄战争,占领了萨哈林岛、旅顺,使大连成为日租地,并使长春与大连的铁路划归日本。1905年伊藤成为首任“韩国统监”,将朝鲜变为日本的殖民地。1909年10月26日在哈尔滨火车站被朝鲜爱国志士安重根击毙。安重根为朝鲜,也为中国除掉了共同的敌人。
第四篇:2013年黑龙江电大地域文化平时作业(三)
平时作业三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5分)
1、黑龙江流域生育习俗有(祈子习俗)、(古老的生育禁忌)、(“踩生”、“洗三”、“睡扁头”与“抓周”)、(育儿摇篮)。
2、黑龙江流域旧式举行的求子礼仪主要有(拜神祈子)、(咒术祈子)、(功德祈子)。
3、黑龙江流域丧葬习俗主要有(告别亡灵)、(棺木)、(出殡与安葬方式)、(守孝习俗)。
4、东北饮食文化由(欲裂民族饮食文化)、(游牧民族饮食文化)、(农耕民族饮食文化)三种类型。
5、黑龙江流域各民族的共同的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6黑龙江方言土语的特色是(最具亲和力)、(表述生动)、(结构方式丰富多变)、(语音特色)。
7、黑龙江出现的第一批具有近代工人阶级特征的产业工人是19世纪80年代末的(漠河金矿工人)。8、1918-1919年,中东铁路工人举行了三次全路大罢工,在斗争中,东省铁路哈尔滨总工厂工人发起成立(“三十六棚工业维持会”),成为黑龙江最早的中国工人工会组织。
9、东北抗战著名的战役有(江桥抗战)、(哈尔滨保卫战)。
10、北大荒文化主要包括(军垦文化)和(知青文化)。11、1954年8月,第一支响应党中央号召的垦荒军团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农业建设第二师)。1956年6月,国务院成立了农垦部,原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司令员(王震)任第一任农垦部长。
12、晁楣创作的第一幅北大荒版画是(《荒原春夜》)。
13、在大庆开发建设中出现了石油英雄,有“铁人”(王进喜)和新时期“铁人”(王启民)。
二、简答题(每题4分,共48分)
1、东北饮食文化的特点。
答:
1、东北饮食以肉食为主,“五谷杂粮”齐——菽类比重大及豆制品多,山珍野菜摄入大。
2、由于北方气候原因,食物储藏成为北方饮食习俗的另一特点。
3、以土著饮食文化为主,吸收山东鲁菜及俄罗斯饮食文化因子,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黑龙江饮食文化。
4、饮食不仅是维持人们生存的前提,也是民族文明的一个标志。
2、简述黑龙江服饰文化的地域特征。
答:黑龙江一年当中大部分时间都处在寒冷当中,最冷的时候,大、小兴安岭的最低气温可降至-45 ℃以下。为了抵御寒冷,以保暖为主的皮制服饰占有很大的比例,尤其是以抱子皮制成的服饰在黑龙江各民族当中最为普遍。猫皮服饰经过妇女们的巧手加工不仅保暖性强,而且美观大方,在实用的基础上更增添了不少的审美元素。在人们的观念中,抱子是温和善良并且充满灵性的动物。因此, 穿上抱皮服装的人也会和袍子一样温和且充满灵性。另外,黑龙江各民族服饰就地取材,以兽皮、鱼皮等猎获物的皮毛为制作服饰的主要原料,而且经济从业的不同造成服饰的差异,同是袍服,渔猎民族的袍服就与畜牧民族的袍服不同。为了狞猎者上下马或在林中奔跑追逐野兽的方便,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的猎人的袍服下摆要开四个视,而蒙古族的却不开视。以稻作农耕为主的民族穿着短装型衣裙、衣裤显然比袍式服装更适宜水田劳作。各种动物图案、纹饰的运用,即表明了他们与自然亲密的关系,也是他们心中图腾崇拜的抽象表达。将这些动物图形缝制在衣间,让它伴随自己的左右,这不仅仅是审美的需要,更寄托着人们渴望保佑、企盼丰衣足食的美好愿望。
3、黑龙江传统节日的精神内涵。
答:一是原始自然崇拜观念的体现。在远古的现实世界中,最能剌激人的形象思维的则是那些始终处于动态之中的自然万物,如四季轮回的变换、更替轮流的日月星辰、奔腾不息的江河湖海等。这些强烈地剌激着他们感官的自然现象,不仅对他们的生存繁衍产生了重大影响,也使他们产生无法摆脱的神秘感和畏惧感。在这种与自然相对而视,与自然万物平等交流中他们萌生了“万物有灵”、“生命一体化”的观念,孕育了对自然的无限幻想能力。他们通过节日庆典来表达对大自然馈赠的感恩,同时也寄托对丰收的期盼,节日是鼓舞人类生存意志的最佳方式。
二是贵和尚美。“和”即和谐、统一“,美”即美好、团圃,贵和尚美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在传统节日中常有流露。除夕要全家团圆,大家围坐在一起和面包饺子,和面的“和”与“合”谐音,饺子的“饺”与“交”谐音“,合”与“交”是团圆、相聚之意;至元宵节全家又要围在一起吃汤圆,这些都表达了人们希望生活团团圆圆、和谐美好的愿望。中秋吃月饼,更兼有生活团圆、婚姻美满之意。
4、简述“红色丝绸之路”。
答:红色丝绸之路,是共产国际帮助中国建党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通过中东铁路来往于中国和苏俄之间最早形成的一条交通路线,而哈尔滨便处于这条路线的中枢位置,通过中东红色丝绸之路铁路来往于苏俄的这条红色之路,不仅拓宽了马列主义传播的渠道,而且也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红色丝绸之路,1903年7月通车的中东铁路由哈尔滨至西部满洲里出境,赴赤塔上西伯利亚大铁路;另一线路是往东赴绥芬河出境。而内陆是哈尔滨至旅(顺)大(连)的南部线。
5、左翼文学在哈尔滨的发展。
答:当1932年初日寇的铁蹄踏上黑龙江的土地后,黑龙江的军民进行了顽强抵抗,在军事上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进步作家一方面组织剧团,排练进步戏剧,另一方面以《哈尔滨日报·新潮》、《大同报·夜哨》、《国际协报·文艺》和《黑龙江民报·芜田》等报纸副刊为阵地,宣传战斗的文艺思想,发表反满抗日色彩的作品。
1935年前后,随着日本侵略者军事镇压力度的加大和黑龙江军民军事反抗斗争的受挫,日伪政府把注意力转向对思想文化的控制上。他们逮捕和杀害进步作家,派遣特务监视作家们的行踪;同时还发布行政命令,取缔大部分报刊,少量的被保留下来的报刊也都纳入了他们的监控范围之内。在这种情况下,作家不仅失去了发表作品的园地,而且个人的生命安全也受到严重威胁。舒群、三郎、悄吟、罗烽、白朗、李文光、达秋、金人、姜椿芳等人先后逃到关内。某些没有逃离的作家如金剑啸、侯小古等人则死在了敌人的屠刀下。
关沫南的两部长篇文学《沙地之秋》与《落雾时节》(都没有最后写完),前者通过描写青年知识分子的反日文化活动,表现中华民族不可征服的民族精神,后者通过展现大家族的青年走向革命道路的人生选择,昭示出远未沉寂的地火仍在运行。
到了1941年上半年,日伪政府颁布了《艺文指导要纲》,进一步强化思想文化统治。日本特务机关在1941年底制造的“哈尔滨左翼文学事件”,给黑龙江文学以毁灭性的打击。在这起事件中,这批活跃的作家中的王光逖、关沫南、陈缇、艾循、问流等人都身陷囹圄(艾循、问流死于狱中)。
6、简述抗联文化。
抗联文化,是1931年“九一八”——1945年“八一五”期间在长白山区产生的以抗日救国为主题的文艺创作和文化传播。它产生并广泛传播于东北抗日战争年代,发展兴盛于上世纪60年代。主要内容包括抗联故事、抗战歌谣,还有少量戏剧快板作品,均在东北抗战实践中产生了巨大影响和作用,故称之为抗联文化。而在抗联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中,抗战歌曲演唱和抗联故事创作是其最主要的形式和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活动。
杨靖宇和抗联将领把讲抗日故事作为部队自我教育、鼓舞士气、丰富部队文化生活的战斗武器,倡导部队指挥员带头讲抗联故事,带头唱抗日歌曲,推动了抗联文化的兴盛和发展。
1951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长白山人更是以杨靖宇为榜样,在抗联无私奉献的牺牲精神鼓舞下,抬着担架跨过鸭绿江支援志愿军爬冰卧雪,奋勇作战,直至取得最后胜利。因而抗美援朝结束后,1958年杨靖宇遗体迁葬于庄严肃穆的通化靖宇陵园。抗联文化由此进一步广泛传播和发展。这一时期,在抗联将领冯仲云亲自关怀下,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了抗联题材的电影《赵一曼》等;美术家们出版了连环画《三棚砬子战斗》、《三打邵本良》;记者纪云龙、郭肇庆出版了传记文学《民族英雄杨靖宇》等。从此,抗联文化开始搬上银幕和戏剧舞台,走上主流媒体。
7、东北抗日英雄谱有哪些人?
答:宁死不屈――八女投江,胆壮气豪――抗联十二烈士
千古英豪――李兆麟,钢铁战士――杨靖宇,巾帼英雄――赵一曼,铁狮将军――周保中,抗日英烈――赵尚志。
8、简述东北抗联精神。
答:东北抗日联军在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中充分表现出了对数对祖国、对人民赤胆忠心,对敌人深恶痛绝的爱国主义情怀;英勇战斗、不怕牺牲的大无畏英雄气概;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团结合作、共同对敌的优秀品格。这种情怀、气概、精神和品格的高度概括,就是东北抗联精神。
9、简述北大荒开发创业文化。
答:在中国北方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之间,有一块南北长1000多千米,东西宽约400千米,总面积达35万平方千米的中国最大的平原一一东北平原。东北平原主要可分为三个部分:东北部位于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之间的一块主要是由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冲积而成的三江平原,南部主要是由辽河冲积而成的辽河平原,中部则为松花江和嫩江冲积而成的松嫩平原。虽然这里也曾与中原地区有这样或那样的关联,却从没有被主流文化正式接纳。每每提到北大荒,在人们脑海中往往出现的是与贫困、荒芜联系在一起的景象,尤其是以松嫩平原北部和整个三江平原为甚,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前,这里都是人烟稀少,荒草满地。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北大荒进行了有组织的开发,形成了北大荒独具特色的开发创业文化。
提到北大荒的开发创业,人们不会忘记新中国成立初期,一批批复员转业军人、一批批知识青年胸怀报町从祖国山在这块高寒冻土之上水使这里改头换面,用他们精彩的人生创造出熠熠生辉的军转文化、知青文化和突破高寒禁区的 ,大兴安岭文化。提到北大荒的开发创业,人们更不会忘记当年铁人王进喜带领石油工人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开发建设大庆油田,创造出世界石油生产史上的奇迹,树立了中国石油工人顶天立地的光辉形象。北大荒的开发创业文化不仅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北大荒建设中为广大建设者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新时期黑土地的发展建设中,同样要继承弘扬北大荒的开发创业精神,放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这样,才能使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二次创业结出更多的硕果。
10、简述北大荒文化。
答:东北部在开荒创建城市时,人们的不求回报,不求利益,无私的奉献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在那时所特有的淳朴,善良的民风烘托出了东北部特有的“北大荒文化”。北大荒开发建设特定的历史、特定的区域和特定的使命,形成了有别于其他文化的北大荒文化。它是以北大荒精神为核心,以北大荒核心价值观为导向,融军旅文化、知青文化、移民文化和黑土文化为一体的、具有鲜明黑龙江垦区特点的一种文化体系。
11、简述石油文化。
答:在石油会战以及后来的油田开发建设中所孕育出来的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和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讲究科学、“三老四严”的求实精神,胸怀全局、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和铁人精神,成为全国石油战线及至全国上下共同学习、弘扬的宝贵精神财富。与石油大会战相伴的石油文化在此时应运而生,并在大庆油田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有新的文化作品被创造出来,文化精神鼓舞和激励着一代代的大庆人在新时期祖国建设的道路上昂首前进。
1、石油会战创造石油文化。
2、与油田建设共同成长的石油文化。
12、简述突破高寒禁区的精神。
答:战严寒,破禁区,开拓进取的拼搏精神;树雄心,立壮志,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顾大局、爱集体、立足本职的务实精神,同甘苦、共命运、扎根边疆的奉献精神。
三、论述题(17分)
试述铁人王进喜及新时代铁人王启民的英雄事迹及给自己的启示。
答:王进喜,是新中国第一批石油钻探工人,全国著名劳动模范。1938年,15岁的王进喜进入玉门石油公司当工人,建国后历任玉门石油管理局钻井队长、大庆油田1205钻井队队长、大庆油田钻井指挥部副指挥。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率领1205钻井队艰苦创业,打出了大庆第一口油井,并创造了年进尺10万米的世界钻井纪录,展现了大庆石油工人的风貌,为我国石油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中国工业战线一面鲜红的旗帜。王进喜以“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顽强意志和冲天干劲,被誉为铁人。1959年,王进喜在全国“群英会”上被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王进喜是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1959年,他作为石油战线的劳动模范到北京参加群英会,看到大街上的公共汽车,车顶上背个大气包,他奇怪地问别人:“背那家伙干啥?”人们告诉他:“因为没有汽油,烧的煤气。”这话像锥子一样刺痛了他。王进喜后来说:“北京汽车上的煤气包,把我压醒了,真真切切地感到国家的压力、民族的压力,呼地一下子都落到了自己肩上。”他曾多次向工友们说:“一个人没有血液,心脏就会停止跳动。国家没有石油,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海上行的,都要瘫痪。没有石油,国家有压力,我们要自觉地替国家承担这个压力,这是我们石油工人的责任啊!”
王进喜为发展祖国的石油事业日夜操劳,终致积劳成疾,于1970年患胃癌病逝,年仅47岁。
王进喜干工作处处从国家利益着想,他重视调查研究,依靠群众加速油田建设,艰苦奋斗,勤俭办企业,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建立责任制,认真负责,严把油田质量关。他留下的“铁人精神”和“大庆经验”,成为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财富。
铁人王进喜,是大庆人的杰出典范,中国工人阶级的光辉形象、共产党人的优秀代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英雄人物。他更是一个为国家分忧解难、为民族争光争气、顶天立地的民族英雄。
新时期“铁人”王启民,教授级高级工程师。40多年来,他以铁人王进喜为榜样,坚守“宁肯把心血熬干,也要让油田稳产再高产”信念,全身心地投入油田地质开发研究工作,先后主持了油田8项重大开发试验任务,参加了40项科研攻关课题和油田“七五”、“八五”、“九五”开发规划编制研究等工作,为大庆油田开发建设,特别是油田开发进入高含水期后的高产稳产作出了突出贡献。王启民先后荣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18项,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新时期铁人”等荣誉称号。1997年4月,中宣部、全国总工会等六部委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王启民先进事迹报告会,将王启民作为全国重特大典型进行宣传。我们“新时代的铁人”王启民用钢铁般锐利的创新思想,和顽强拼搏的创业精神,锲而不舍,敢于攻关的求实精神,不断地进行技术革新,他以铁人王进喜为榜样,坚定“宁肯把心血熬干,也要让油田稳产再高产”的信念,全身心地投入油田地质开发研究工作,王启民用科技技术力量给大庆注入了7.4亿吨石油。
通过学习王进喜及王启民的英雄事迹,就要像他们样,视党的事业为第一生命,积极进取,勇闯禁区,刻苦攻关,真抓实干,在本职岗位上建功立业;像他们那样,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以苦为荣,顽强拼搏,兢兢业业,忘我奉献,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像他那样,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像他那样,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严于律己,勤政廉洁,做群众放心满意的优秀共产党员。要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进一步认清我们肩负的使命,增强历史责任感;要顽强拼搏,艰苦创业,要锲而不舍,勇闯难关,要坚持高标准,全面提高管理水平,要提高思想认识,树立开放的人才观念,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社会的安定、繁荣、科学发展作出贡献。
第五篇:论文化与经济
论文化与经济,孰先孰后?
读《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亨廷顿,哈里森)》有感
第一节 亨廷顿哈里森在《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一书中是如何看待文化与经济,孰先孰后这一问题的。
对于这个问题,在前言部分作者就作出了概括性的解答——作者及为本书撰文的多数学者均认为“文化是影响经济行为的一个重要的但是不是唯一的因素”。全书中作者主要探讨了“主观意义上的文化如何影响到各个社会在经济发展和政治民主化方面取得进步或未能取得进步,其成败有多大,又是怎样形成的”。限于本文的篇幅及主要论述的内容,在本文第一节阐明此书作者观点时仅从作者重点论述经济与文化关系的第一部分和第七部分及前言、绪论中进行节选。
本文绪论部分的作者是劳伦斯·哈里森,他在绪论中主要阐述了“文化价值观与人类进步”这一课题,在前言中此书作者就已经指出“人类进步”在此书中主要包括走向经济发展和物质福利、社会经济公正——及政治民主,这几个方面。仅就经济方面来讲,绪论主要举出拉丁美洲和非洲及美国的拉丁美洲和非洲裔群体,与“亚洲四小龙”及亚裔群体做对比证明了文化价值观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时,绪论也简述了此书各个章节是如何由小组探讨而产生的,以及每个章节各自的内容。
书的第一部分内容是讨论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6位人文学家从不同角度阐明了自己对于文化究竟有没有推动经济发展,是如何推动经济发展的理解和一些更深层次的思考。书的第七部分主讲促进变革及文化是如何促进社会变革的。三位人文学家分别阐述了文化变革是如何改变国民心态、改变心理模式、促进社会进步的。
以下叙述几位有代表性的作者所给出的观点和论述的事实 1.《文化使局面几乎完全不一样》
戴维兰·德斯认为,“文化具有的内在价值观能引导民众”,“观察者处于被动地位,无法运用他们的指使去左右任何事物”,“由于文化和经济发展是相连的,一方面的变化就会反过来影响另一方面”。在理论方面他运用辩证法分别举出阿根廷及卡多佐的转变、日本明治维新的实例辩证的剖析了依附论。同时,在文章的结尾部分戴维兰从经验层面对了韦伯在《基督教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文中关于新教(主要是加尔文教派)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这一观点给予了支持。
2.《非洲需要一个文化调整计划么?》
丹尼尔·埃通加—曼格尔对非洲文化有着属于自己的深入独到的见解。他从多样的非洲文化的内在紧密联系谈起,结合D·柏林格和G·霍弗斯特德的等级距离—社会垂直度的看法,深入的剖析了普通的非洲民众受到非洲传统文化所带来的影响,包括时间观念、阶级观念、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方面解释了非洲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此外丹尼尔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由文化变革引领经济变革的改革方案。在保留非洲文化内核的基础上,丹尼尔对如何从教育、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这四个方面进行和平的文化革命给出了高屋建甄的指点,为非洲发展指出了前进的方向。
实际上在二十世纪的头二十年,许多非洲国家例如坦桑尼亚、赞比亚等能够切实的迈出摆脱贫困的第一步除了依赖于中国等第三世界国家无偿的帮助之外,许许多多像丹尼尔一样的人文学家在理论方面为非洲发展做出的指导也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
第二节 一些关于文化与经济,孰先孰后这个问题的自我看法及论述
对于这个问题,我个人的观点是不论是从历史起源上还是发展需求上,文化都是要先于经济的。首先,在文化的起源方面,早在还没有经济的雏形——交换的年代,人类就开始有了艺术与美的概念,也就是诞生了广义上的文化。现在从许多动物也有着不同种群间独有的语言和行为。作为文化发展的核心,哲学的萌芽,乃至系统化理论时间都要远早于经济学。第一本专门论述经济学的著作《经济论》是古希腊哲学家、历史学家色诺芬创作的,约写于公元前387至公元前371年,而色诺芬正是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由此可见最早的经济学思维是诞生于哲学的。也就是说正是文化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学的繁荣。
其次,文化的进步往往是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的且不谈争议较大的宗教改革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单论我国的改革开放就是一次成功的自上而下的以文化改革促进经济改革的成功实例。
但另一方面,正如黑格尔在逻辑学一书中所表明的,在一个事物影响另一个事物的同时,他的本身也在受着影响。文化在引领经济发展的同时自身也不断受到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挑战,从奴隶制到封建主义再到资本主义,乃至将来的共产主义(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此有着详细的论述),经济发展无不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的《资本论》一文中曾经指出:事物的辩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出现三个阶段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形成一个周期。事物的这种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方向是前进上升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所以相对于文化和经济来说,我认为经济在历史的发展之中一直充当着文化的批判者的角色。同样文中作者所最为赞同的丹尼尔·帕特里克·莫伊尼汉的两句话:“保守的说,真理的中心在于,对一个社会的成功起决定作用的,是文化,而不是政治。开明地说,真理的中心在于,政治可以改变文化,使文化避免沉沦。也表明,经济经济和文化也同样有着类似的关系,即文化决定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经济发展的冗余部分,反过来对已有的文化进行批判和改造,以打破现有现有文化对于经济继续增长的束缚。
此书中的局限性,《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一书著成于2000年,囿于时代的局限性,书中绝大部分观点仍停留在上世纪90年代,在20年后的今天看来,书中的许多解释仍有很多的缺陷,在21世纪科技发展及物资生产趋于平缓的新时代,经济发展随文化发展趋于多样化和个性化,经济增长和文化发展出现了罕见伴随现象——同时面向多元化发展。这一问题可能是作者在研究时所没有考虑到的。
第三节 如何通过学习及实践加深自己对两个问题的思考
谈到学习,认真听课是学习的第一步,课堂所传授的知识不能说是完美无缺的,甚至课本上时常有许多已经被新的发现所推翻的一些结论,但是课本和课堂却是我们最容易消化和吸收的,就像母乳,谈不上十全十美,也不一定比得上配方奶粉,但是却是得来最为简单和方便的,也是最适合绝大多数同学的。所以我感觉要谈学习,第一步必须要谈课堂学习,在我开始《企业文化导论》这门课的学习之前,有关文化与经济孰先孰后以及文化有无高下优劣之分的问题,我的认识仅限于高中政治书本所学。即经济是基础,文化是经济的反映;文化是精神力量,文化是平等的,应该受到尊重。但是随着课程的学习以及书本的阅读,我的认知发生了变化,增添了新的部分,我不知道这是正确或错误的。仅作为个人的思考在上文呈现。在接下来文化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我将试图能够有更加深入的思考,通过学习及实践加深自己对两个问题的思考。我将认真听课,争取能够准确领悟老师在每一节课希望传达给我们的知识,集思广益,倾听身边的同学的观点,甚至更大的世界的其他的声音;辩证地看待问题,学会多角度地理解事物的产生与发展;开卷有益,最后通过不断地学习来提升自我。
其次是集思广益,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自己所学的知识都有不同的理解,萧伯纳曾经说过“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麼你和我仍然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假如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麼,我们每个人将会有两种思想。”所以与同学进行思想的交流,思维的碰撞也是学习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只有不断地取长补短我们才能不断完善自身所学,使自己的逻辑思维日益完整,死牢范围更加全面。
辩证法看待问题,辩证的看待问题是分析问题之中必不可少的,在分析事物时如果少了辩证法,那么我们所给出的问题的答案必定是片面的,所持的态度也肯定有所偏颇。最后是开卷有益,“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文化日益多元化的今天,社会更加需要斜杠青年——即拥有多种不同方面技能的青年,而只有多读书才能让我们多了解不同方面的技能,踩在巨人的肩膀上,领略到更加辽阔的风景。
我将认真听课,争取能够准确领悟老师在每一节课希望传达给我们的知识,集思广益,倾听身边的同学的观点,甚至更大的世界的其他的声音;辩证地看待问题,学会多角度地理解事物的产生与发展;开卷有益,最后通过不断地学习来提升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