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情况汇报
一、全市医疗卫生现状
xxxx市总人口4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近14万人。xxxx市共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257个,其中:市级医疗卫生机构5家(包括市医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妇幼保健所、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市第二人民医院),乡(镇)卫生院17所,村卫生室8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7个,市红十字
会医院1个,市域范围内私立医疗机构119家。全市各级医疗机构共开放床位553张,市直单位核定编制304名(市人民医院169名、市第二人民医院42名、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44名、市妇幼保健所36名、市卫生监督所13名);乡(镇)卫生院核定编制436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核定编制17名。市直单位实际在编人员264人(市人民医院148人、市第二人民医院40人、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9人、市妇幼保健所29人、市卫生监督所8人),共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25人,其中,医生117人(包括医疗、防疫、妇幼保健人员),护士67人,医技人员41人。其他专业技术人员39人;乡镇卫生院实际在编人员314人,共有卫生技术人员300人,其中医生157人,护士132人,医技人员11人。其他专业技术人员14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际在编人员4人。
目前,市、乡、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有效发挥了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职能,保障了全市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全市卫生工作开展情况
(一)求真务实,扎实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
1、加强领导,落实政策保障。
医改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市委、市政府先后召开常委会、常务会和专题办公会议,专题研究医改工作,讨论、决定我市医改试点工作重大事项。一是成立了由市委副书记担任组长的市医改领导小组,市发展和改委委员会主任担任医改办公室主任,14个相关部门为领导小组成员,全面协调医改工作,形成了强有力的领导机构。二是在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市情实际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市委、市政府制定下发了《xxxx市加快推进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xxxx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xxxx年五项重点工作任务分解》等文件,明确了医改试点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进一步细化了医改政策。
2、多措并举,解决人才瓶颈。
人力资源是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长期以来,卫生技术人员严重不足的问题一直制约着我市卫生事业的发展步伐。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新农合制度的推进,群众就医需求大幅增长,为进一步提高医护人员服务水平,规范医护人员诊疗护理技术,不断强化全科医师和社区护士培训工作。xxxx年共送出去6人到自治区全科医师培训中心参加全科医师岗位培训;3人参加中医类别全科医师转岗培训;1人参加社区护士岗位培训;组织选派了3名卫生专业技术技术人员赴豫进修学习,完成50名乡村医生培训工作;通过自治区乡镇卫生院执业医师招聘项目,招聘了3名执业医师,项目补助资金每人每年2万;认真做好xxxx年自治区面向农村定向培养高中起点本科及专科层次的定向招生工作,为基层医疗机构储备人才;为全市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7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培训社区医生、社区护士、预防保健人员、社区检验及B超专业技术人员96人。同时加大了对卫生监督员的培训,先后选派共选派6人次参加自治区卫生监督所举办的卫生监督执法骨干、卫生监督信息报告管理及网络平台培训班。xxxx年4月13日,经xxxx市政府会议决定,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了130名医疗卫生专业临时聘用人员,扩大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队伍,有力促进了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高。
3、通过建设项目,完善体系建设。
xxxx年xxxx市卫生系统计划实施重点建设项目5个,续建项目2个,丽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市妇幼保健院。新建项目3个,二堡镇中心卫生院、天山乡卫生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总投资8623万元,总建筑面积20225平方米。其中:市妇幼保健院为河南交钥匙工程;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有地区负责建设。截至目前,市卫生局负责所有重点工程项目工作全部开工建设,通过对基层医疗机构重点项目建设,有效缓解了基层医疗机构业务用房不足,极大改善了办公条件,给患者提供了良好的就医环境。
4、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xxxx市卫生局在已核定乡镇卫生院人员编制的基础上,根据承担的工作任务,结合服务人口、服务半径及当地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情况,加快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按照鼓励竞争、优化结构的要求,切实抓好设岗和竞聘工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负责人由xxxx市卫生局会同相关部门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采取公开招聘或竞争上岗等
方式,公开招考竞聘院长、副院长17人,为乡镇卫生院选拔了一批优秀的管理人才;其他人员按照核准岗位的设置总量、专业类别、技术等级及数额要求,实行竞聘上岗、全员聘用、合同管理,做到定编定岗不定人,建立优胜劣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
(二)全面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全覆盖,增强保障能力。
xxxx年xxxx市
参合农牧民122108人,参合率99.9%,xxxx市新农合参合率已连续三年稳定在99%以上,进城务工的农民及随迁家属、进城就读农村学生可以自愿选择参加新农合或者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已过参合缴费时间段出生的新生儿,且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的,其新生儿从出生之日起即可随母亲享受当年的新农合保障,不需另外缴纳参合资金,做到了“应保尽保”。
人均筹资标准稳步增长,参合患者受益水平逐步提高。xxxx年度,xxxx市人均筹资标准为每人每年380元,其中:个人缴纳每人每年50元,中央财政每人每年补助156元,自治区财政每人每年补助94元,xxxx地区财政每人每年补助20元,市财政每人每年补助60元。新农合基金住院封顶线提高至8万元,14岁以上白血病封顶线提高至12万元。xxxx市新农合统筹区域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补偿比为83.6%,结合人保财险公司大病赔付,参合患者住院实际补偿比达到56%。做到了新农合基金收支平衡,新农合基金使用率为96.84%。
积极开展按床日付费、单病种定额付费和门诊总额付费等多种形式的支付方式试点工作。xxxx市在充分考虑乡(镇)卫生院病种结构比例、服务能力、辐射范围、增长系数等因素的基础上,制定出了门诊总额预付、按病种支付和按床日支付的定额标准,以定额补偿的方式支付给乡(镇)卫生院。参合患者在乡(镇)卫生院住院治疗时全额补偿,免收住院押金,住院期间接受的任何检查、化验、治疗、用药等均不收取任何费用,出院时凭新农合“一卡通”办理出院手续即可。通过支付方式改革,逐步建立起医疗机构费用自我约束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显著增强,xxxx年乡镇卫生院住院人次增长了36%,住院次均费用下降了30%,门诊就诊人次增长了13.8%,抗生素的使用率下降了36.8%,转诊至地区及地区级以上医疗机构住院人次减少了18.5%,各医疗机构住院人次分布更趋合理。
提高大病保障水平,缓解参合农牧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xxxx市在执行自治区新卫农卫发[xxxx]17文规定的8类40种和新增的12类特殊重大疾病政策的基础上,继续推行xxxx市大病政策。即:参合患者在各级定点医疗机构单次住院费用超过3万元(含3万元)视为大病住院,由新农合基金按其住院总费用的60%给予补偿,不受新农合三个《目录》的限制。结合商业保险赔付的补充和民政医疗救助的联动,即做到了大病的广覆盖,同时,提高了新农合基金的保障水平。
加大定点医疗机构监管力度。xxxx市新农合督导检查工作由定期督导逐步转向即时督导,除每季度定期组织开展新农合督导检查工作外,市合管中心根据在线审核情况与基金运行数据监测,对数据出现异常的医疗机构,即时组织督导组成员进行检查,实时监管定点医疗机构的服务行为。定期召开新农合运行分析会议,对相关问题进行通报。同时,采取新农合远程稽查,入户调查,电话跟踪,提高门诊、住院预留管理金比例,核定住院率控制标准等一系列措施,加大对各级医疗机构的监管力度,保障新农合基金平稳运行。
加快推进xxxx市区域卫生信息化进程。xxxx年初步完成了居民档案与公共卫生服务系统、新农合信息管理系统、乡镇卫生院HisOnLine、村卫生室信息化管理系统四大数据平台的信息资源整合,达到了区域卫生信息数据共享的目标。保障了全市参合农牧民一人一卡一信息,实现了参合农牧民在自治区、地区、市、乡、村五级网络互联、数据共享,医疗费用补偿、定点医疗机构即时结报、补偿资金的完全垫付,进一步为群众提供了高效、便捷的医疗保障服务。
(三)积极稳妥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立新的运行机制
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五项重点工作之一,乡村一体化管理是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零差率制度的基础。xxxx市于2005年率先在全疆全面实现了乡、村一体化管理,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全部为正式在编人员,人员工资和公用日常开支全部纳入了财政预算,市卫生局授权乡镇卫生院全面履行管理辖区内村卫生室的职责,实行乡镇卫生院院长负责制。通过乡村一体化管理工作的开展,建立健全了三级卫生网络,充分发挥村卫生室网底作用。
xxxx市作为自治区确定的首批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改革试点市,xxxx年5月根据《关于自治区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通知》(新政办发[xxxx]108号)文件精神,制定了《xxxx年xxxx市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工作方案》,在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按照国家基本药品目录品种全部实行统一招标采购、统一定价、统一配送,实行零差价销售。在市卫生局的基本户下开设补偿资金专户,对补偿资金实行专户管理。xxxx年2月,根据自治区发改委《关于制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一般诊疗费项目价格的通知》新发改医价〔xxxx〕4095号文件,xxxx市卫生局制定《关于基层医疗机构执行一般诊疗费收费项目的通知》哈市卫字〔xxxx〕17号文件,在全市所有的乡镇卫生院(含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含社区卫生服务站)全面实施一般诊疗费收费项目,(一般诊疗费标准:农村新农合基金支付7元、个人支付1元)全面实现所售药品全部在新疆医疗机构基本药物药品采购平台遴选,保障基层药物价廉、安全、有效。
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核定补助、绩效考核”的原则,由市财政承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设施设备配备、人员经费及其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配套经费,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正常运转。xxxx年xxxx市财政按照人均5000元标准将乡镇卫生院人员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给予核拨。同时,建立稳定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积极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地方配套经费,xxxx年xxxx市财政配套132.96万元。
(四)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提高服务可及性。
xxxx年xxxx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经费从人均15元提高到25元,城镇居民享受了10类共41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6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截至目前:全市已建立居民健康档案29.36万份,建档率达75%,建立电子建档23.56万份,电子建档率达到65%。开展健康知识讲座1026次,群众接受健康教育约61384人次,制作健康教育专栏1913期,发放健康教育处方9.2万份;筛查出65岁老人48465人,纳入系统管理44560人,管理率达到91.8%;登记高血压患者24286人,系统管理23071人,管理率为95%;登记糖尿病患者14777人,系统管理13299人,糖尿病患者管理率90%,;确诊的精神病患者人数为378人,每季度对精神病患者进行治疗随访和康复指导,并对378名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管理率为100%。
重大公共卫生项目有序开展。一是认真落实15岁以下儿童乙肝疫苗补种工作,全市累计补种适龄人群20873人次,累计接种54381剂次。二是积极开展“AFP”病例的主动与被动监测工作,对发现的两例“AFP”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同时完成标本的采集工作。对报告的麻疹病例全部进行了个案调查及标本送检工作,并主动开展搜索工作,避免漏报和迟报。三是扎实开展全市免疫规划工作。组织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五苗”接种率为98%以上。四是艾滋病防治、结核病项目及地方病工作不断加强。积极开展艾滋病哨点监测工作,截至目前共完成暗娼人群监测406人,吸毒人群监测250人,孕产妇人群监测404人;完成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服务1779人,美沙酮门诊累计入组治疗492人,最近一年在治192人,美沙酮门诊维持治疗年保持率82.4%;共发放安全套40073枚;6个针具交换点发放注射器14450具、回收10825具,新确认感染者28人,网络直报及时率100%。新增接受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病人23人,现在治59人,累计治疗95名,累计死亡10人,全市以行政村为单位艾滋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覆盖率为100%。五是在涂阳结核病人免费治疗的基础上,对新发涂阴结核病人,全部实行免费治疗,并严格实行全程督导或强化期督导管理。
加大投入,妇幼卫生项目全面落实。妇女儿童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建立与新农合制度相互衔接、互为补充的农牧区特困孕产妇医疗救助制度,市财政设立了10万元农牧区特困高危孕产妇医疗救助基金。规范实施了农村妇女“乳腺癌、宫颈癌”检查项目工作、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项目、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项目、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项目、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这几项使广大妇女儿童得实惠、普受惠、长受惠的重要举措,在xxxx市农村得到了很好的落实,目前已完成乳腺癌检查项目三年、宫颈癌检查项目两年的工作任务;在乡镇级定点医疗机构已完全实现了孕产妇免费生产,对无经济能力住院分娩的特困高危孕产妇实施基金救助,有效降低了孕产妇死亡率,减少了新生儿出生缺陷,农村妇女儿童健康水平正在逐步提高。截止目前,全市已对1978名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进行补助,发放孕产妇分娩补助金额共计98.9万元;免费发放叶酸共2797人,叶酸发放率为90%。农村妇女“两癌”检查项目共完成宫颈癌检查8142人,完成率101.7%,其中发现宫颈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1例;累计乳腺癌检查2408人,完成率120.4%。
(五)积极稳妥地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提高公立医院的服务质量。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意见》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立医院改革实施指导意见》精神,自治区卫生厅已将我市列为自治区级公立医院改革市之一。为抓好试点,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制定了《xxxx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并已报市政府审定。
1、积极推广便民措施,优化服务流程,开展先诊疗后结算,改进医疗服务管理。
推广便民措施是公立医院改革内增活力的基本要求,其本身也是改革的具体措施。xxxx年xxxx市制定了方便群众看病就医改进医疗服务管理十项措施,要求xxxx市人民医院积极开展便民措施,同时,市人民医院开展了预约诊疗服务工作,向社会公布预约电话,并安排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先诊疗后结算的工作自xxxx年2月开展以来,给广大农牧民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受到广大患者的好评。xxxx市为促进医疗机构积极落实“十项措施”建立定期向社会公示制度,将医疗机构落实“十项措施”的工作情况通过xxxx日报、xxxx政府网等媒体向社会进行公示,力促医疗机构“出实招、办实事”,想方设法改进医疗服务,方便群众看病就医。
优化服务流程,方便群众看病就医。医院大厅醒目位置安装LED显示屏,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及时更新公示内容,内容包括医院最新医疗信息、xxxx地区城镇职工、居民、农十三师兵团职工、居民及农牧区合作医疗等医保政策,医院常用诊疗项目、药品及材料价格,让就医患者及时了解相关政策内容。
2、积极推行优质护理、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加强医疗质量控制。
自xxxx年卫生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以来,市医院根据科室情况合理配置各科护理人员,建立了绩效考核制度,制定了绩效考核分配(试行)指导原则。科室实行APN弹性排班,为患者提供全程、连续护理服务。每月发放了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及时了解患者满意度。选择12个病种开展临床路径工作,选定了外科小儿疝气和眼科白内障复明手术为第一批开展临床路径工作,规范了医生的医疗行为,取得一定的效果。
为不断提高医疗机构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服务,参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医院管理评价指标体系(2009年版)》结合卫生部“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要求,定期开展医疗机构医疗质量和医疗服务监管工作,查找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整改要求,通过以评促改、以评促建,进一步规范了病历书写,提高了病历内涵质量,促进了各项医疗质量管理核心制度的落实。促进医院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管理。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促进医疗质量管理规范化。
3、积极推进抗菌药物专项整治
按照《关于印发xxxx年xxxx地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哈地卫发〔xxxx〕139号)要求,在xxxx市人民医院积极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对临床科室医师及以上职称人员按要求指定到人,进一步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促进临床抗菌药物的科学合理使用,加强手术分级管理,保障手术的安全和质量,明确了各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指标,开展了抗菌药物品种筛选工作,对不合理用药处方及病历进行公示,使门诊及住院病人抗菌药物的使用率有所下降。
4、积极开展人才培养和对口支援工作
xxxx市作为河南省对口支援县市,充分利用河南援哈的帮扶政策,采取“引进来,送出去”的积极措施,截止目前xxxx市人民医院共送出去各类人员41人次参加培训,其中赴河南学习5人次,河南来xxxx市人民院工作11人。通过援疆项目,不断加快医院的医疗技术建设。
5、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立医院内部管理水平
xxxx年,利用国家加大对县级医院的投入,共计投入资金1858万元,对xxxx市人民医院基础设施进行改造,新建基础设施9000㎡,利用250万设备专项资金,对各科室的基本设备进行了配备,保证了患者的医疗需求和服务,改善了患者的就医环境,以等级创建为契机,积极推广预约诊疗、临床路径管理、优质护理服务、远程会诊、抗菌药物专项整治等工作,使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逐步建立对市医疗机构补偿机制,提高财政对人员工资发放比例,xxxx年由财政负担60%提高到80%,通过加大投入,为加快公立医院改革步伐奠定基础。
(六)、不断加强党建工作
1、狠抓学习,彻底转变思想观念。市卫生系统继续以转变作风为抓手,从思想上彻底转变,作为服务性单位坚决杜绝生、冷、硬、顶、推等现象,把强化干部职工的学习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充分结合创先争优、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三好一满意等一系列活动,要求各个单位制定学习计划,分阶段、分步骤的进行学习。在组织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廉政准则》的同时,将《传染病防治法》、《食品安全法》、《医疗机构管理办法》等医疗卫生相关的法律法规及相关业务知识进行了重点学习,并要求全体干部职工认真做好学习笔记、撰写学习心得体会,不断加强思想教育。
2、完善规章制度,建立长效机制。市卫生系统持续抓好制度建设。一是各单位对本单位已有制度进行梳理和完善,同时对值班、考勤、日常管理、工作规范、会议纪律、车辆管理等常规制度狠抓落实;二是继续做好党务、政务公开。对党务政务公示栏、党务宣传橱窗相关内容进行更换,医疗机构完善导医和预约诊疗工作,方便群众办事、就医,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三是加强督查,严格纪律。为确保重点工作落到实处,由卫生局纪检委牵头,各业务科室组成督查组,一个季度对各单位重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一次督导检查,针对检查出的问题,限期进行整改,同时开展回头看工作,持续督促工作落实。新农合工作每月召开一次运行分析会,对整个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将惠民政策切实落实到位;四是健全领导干部责任制,切实做到谁主管谁负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进一步健全岗位责任制,正确履行法定职责,进一步完善内部制约机制,严格实行过错责任追究制。根据工作需要,抓好机关的服务承诺、首问责任制、首诊负责制、—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等各项内容。五是严格廉政执法,严格遵守规定的“十条禁令”,坚决杜绝违法违纪事件的发生。行政执法单位和执法科室,进一步规范服务程序,坚持双人、亮证执法,加大对投诉的查处力度。对外公布监督举报(投诉)和咨询电话,对群众的投诉认真调查处理,反馈率做到100%。六是进一步加强来信来访及议案、提案办理工作,建立卫生系统信访工作联动机制,各单位发生信访事件在妥善处理的同时,要求第一时间上报卫生局,发生相关信访问题必须在当天进行调查答复,做到件件有着落,件件有回复,提高办结率和满意率。
(七)、统筹做好其他工作
1、扶贫工作情况。市卫生系统积极做好扶贫开发工作,下发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对帮扶的沁城乡骆驼圈子开发区73户161个贫困户贫困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召开了专题会议进行讨论,确定了9户贫困户为市卫生系统一对一的帮扶对象。同时积极与组织部对接,对开发办公场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建档,收集相关资料。
2、做好新闻宣传工作。举办了全系统宣传信息员培训班,加大惠民政策宣传力度,凭借报纸、新闻、广播等多种媒体形式,使用汉语、维语向广大参合患者进行政策宣传,xxxx年初新疆日报连续三期对xxxx市农村卫生工作进行了系列报道,健康报、新疆经济报对xxxx市新农合按床日付费进行了整版介绍,xxxx日报进行两次政策宣传,xxxx广播电视台对新农合惠农政策进行5期追踪报道。
3、做好转作风下基层活动。xxxx年以xxxx市卫生系统以赴基层、转变作风为契机,结合xxxx市卫生系统送医送药送温暖活动,组织各医疗卫生单位及河南援疆专家,在xxxx市天山乡、二堡镇、五堡乡、惠泽园区等为当地及搬迁农牧民开展义诊、免费检查、健康教育宣讲活动。共接诊农牧民700余人次,发放宣传资料2000余份,受到农牧民的一致好评。活动将医疗卫生送到农民田间地头,使老百姓不出家门就可以得到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市卫生系统将继续定期组织各级干部赴基层,为老百姓多干实事,缓解老百姓看病就医难的问题。
三、下一步工作规划
(一)做好民生工程项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xxxx年计划投资390万元,实施沁城乡、大泉湾乡、陶家宫乡3个乡镇中心卫生院建设项目,年内完成工程建设。计划开展乡镇卫生院外部环境改造,配置较为先进的医疗设备。同时,根据牧民扶贫搬迁规划,实施搬迁区卫生室建设,继续保证医疗卫生服务100%覆盖。
(二)持续提高新农合制度保障水平。
xxxx年度,每人每年的筹资标准不低于400元,其中:个人缴纳60元,中央财政每人每年补助156元,自治区财政每人每年补助94元,地区财政每人每年补助20元,市财政每人每年补助70元。xxxx年xxxx市新农合参合人员共计124342人,参合率稳定保持在99%以上;xxxx年将进一步提高新农合人均筹资水平,实施地区新农合大病统筹试点工作,全面落实52项特殊重大疾病病种补偿工作;xxxx年将进一步细化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工作,强化乡镇级定点医疗机构按床日付费监管措施;推动地、市两级医疗机构按床日付费和按病种付费相结合的支付方式改革,以支付方式改革为抓手,推动建立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制度,推动适宜技术、适宜设备和国家基本药物在基层医疗机构的应用、推动医疗卫生机构规范服务和合理运行,加强监管力度,控制医药费用零增长,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医疗保障水平。将进一步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拓展新农合信息管理系统、公共卫生服务系统、乡镇卫生院信息管理系统(卫生院His)三大系统功能,提高农村卫生信息化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区域信息平台建设工作,推进市属医疗机构接入,尽快实现医疗卫生信息共享。进一步加大监管督查工作力度,由定期督导逐步转向即时督导,时刻关注合作医疗基金运行情况,高度重视合作医疗基金的合理规范使用,确保合作医疗基金安全。合管中心要加大督查的力度和频次,组织定期、不定期的突击督导和交叉检查,以便实时监管定点医疗机构的服务行为;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现象。
(三)全面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强化医疗服务监管。
1、按照自治区卫生厅对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改革的安排和要求,在市医院全面推行公立医疗机构改革试点工作,落实各项制度,加强监督管理,实施预约诊疗服务、优质护理服务、临床路径管理、抗菌药物专项整治等工作。申请政府解决市医院发展资金问题、人员空编问题,争取xxxx年实现创建二级甲等医院目标。探索完善医疗机构长效监管机制,以医疗机构动态校验、医院等级评审活动、医疗质量督查、依法执业专项检查为抓手,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监管,确保各项制度落到实处。
2、继续加大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力度。继续在所有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工作,在乡镇卫生院落实一般诊疗费收费政策,落实财政对基层医疗机构本建设和设备购置等发展建设支出和人员经费补助。使国家的医改政策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得到落实,患者得到实惠。
3、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落实各级政府的补助标准;继续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不断规范服务行为,增强服务内涵,统筹推进各类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持续推进以电子健康档案为基础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扩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内容,使新增项目得到落实。
4、继续抓好卫生应急和重大疾病控制工作、强化食品安全综合协调,加大卫生监督执法力度。一是不断完善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加强卫生应急队伍及其装备建设,健全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制度和定期查验管理制度;完善卫生应急预案及信息报送工作,加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控制,不断提高紧急医疗救护能力;二是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治。继续做好艾滋病、结核病、包虫病、地方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和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项目。三是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人员配备和培训,加强重点职业病监测与调查,加强职业健康检查监督管理;四是强化食品安全综合协调,强化与相关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协调配合,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依法严厉打击违法行为;五是加强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完善卫生监督机构绩效考核机制,依法严格医疗服务监管。进一步整顿规范医疗服务市场秩序,严厉打击非法行医。
(三)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与妇幼保健工作体系建设。xxxx年,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进一步规范现有的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7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并积极协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进驻社区居委会,同时在改、扩、新建的大型居民小区内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进一步巩固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涵建设和规范管理,方便社区居民享有最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进一步实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一体化管理。继续加强对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妇幼保健及妇幼重大工作的绩效考核,对全市育龄妇女免费增补小剂量叶酸防治神经管畸形项目、加大对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项目、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项目,建立“逢孕必检”的工作机制;并加大督导检查力度,使妇幼保健各项工作指标达到绩效考核标准;xxxx年,各乡镇卫生院在市妇幼保健所的指导下,依托市级及以上助产医疗机构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对辖区内孕产妇和儿童做到“底数清、服务好”。
(四)加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引进人才,稳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队伍
1、继续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不断补充新的医疗技术力量,从而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计划采取公开招考形式,补充人才队伍。并认真做好5%储备编制人才引进及申报工作,继续开展自治区乡镇卫生院执业医师招聘项目工作。在原有工作基础上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争取提高待遇,筛查取得执业医师证书的人员,引导他们到基层工作,并培养成为乡镇卫生院的业务骨干。
2、定期开展医疗技术业务培训,提高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从而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率减少医患纠纷。进一步加强对乡镇卫生院院长的管理培训,提高乡镇卫生院院长的管理水平。实现从凭经验管理向科学化管理转变,从“粗放型”向“精细型”管理模式转变。xxxx年计划邀请市级医疗单位业务骨干人员定期下乡入村坐诊,采取一对一帮扶形式,帮助乡镇卫生院工作人员提高业务水平。
(五)不断提高中医民族医药服务水平
加强医疗机构中医民族医科室建设,不断提高中医药民族医药服务的覆盖率,健全中医民族医保健服务体系、技术标准与服务规范,大力推广中医民族医预防保健适宜技术,加强中医民族医药人才和技术骨干培养,把中医药这个独特的医疗卫生资源传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不断提高中医民族医药服务水平,努力推动中西医协调发展,更好的满足人民群众需求,支持具有中医特色的民营医疗机构的发展。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xxxx市在卫生事业发展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实施过程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需给予协调解决。
(一)人员编制问题
1、关于乡镇卫生院人员编制问题及建议。
xxxx市乡镇卫生院空编及人员编制不足的现象并存,全市乡(镇)卫生院核定编制436名,实际在编320人。近几年,随着村卫生室不断建设投入使用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覆盖,使得乡(镇)卫生院的人员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和艰巨,老的编制标准难以满足当前医疗服务需求,各乡镇卫生院普遍自行聘用部分人员开展业务工作。另一方面,一些乡镇卫生院出现空编现象,但是乡镇卫生院进人受到严格限制,只许退不许进;自聘人员进不去,由于财政投入按照在编在岗人数进行拨付,乡镇卫生院现有的药品收入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收入中大部分用于自聘人员工资,自聘人员的费用不能保障,基层医疗机构正常运营将受到影响。
建议:按照国家、自治区对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按服务人口设置卫生技术人员的标准,核定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人员编制,以解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总体短缺问题,同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具备高学历、高职称的卫生技术人员到基层工作。
2、关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编制问题及建议。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挂靠于各医院,现机构、人员不独立。xxxx市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市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地区第二人民医院、市妇幼保健所、吐哈石油医院延伸举办,人员编制尚未解决。人员不稳定,阻碍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发展。xxxx市共有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7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承担着xxxx市社区居民的基本医疗服务、建立健康档案及慢病管理、健康教育等“六位一体”工作,工作量非常大,但由于没有核定人员编制,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正常开展工作及卫生主管部门对服务中心的监督和管理带来了诸多不便。目前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基本为外聘及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临时聘用人员,其中近200人为外聘人员,流动性大,不利于管理,同时也使设置单位人员更加紧缺,也加重了设置单位的经济负担,不利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发展。
建议:根据中央编办、卫生部、财政部、民政部《关于印发《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指导意见》的通知》(中央编办发[2006]96号)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实施办法》(新机编办〔2007〕270号)文件精神,自治区已解决了部分地州社区卫生人员编制问题。鉴于xxxx的实际,建议自治区核定下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编制,并采取公开招考的方式,引进所需实用型人才,解决xxxx市社区卫生人员编制问题,保障xxxx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健康、有序发展。
3、关于xxxx市人民医院人员编制问题及建议
作为自治区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xxxx市人民医院,目前有床位150张,但只有编制168名,现有人员148名,人员非常短缺,致使无法派出人员出去进修学习,医疗技术水平提高缓慢,缺乏学科带头人,科室设置不够完善等问题,难以适应临床要求和需求。
建议:根据二级医院人员配备标准,床位(150张)与人员按照1:1.5的标准,市人民医院编制应为225名,目前只有169名,建议再增加编制56名。
(二)公立医院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根据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和二级医院评审要求,市医院信息化建设滞后。为了达到等级医院评审的基本要求,医院急需建立电子病历系统、临床路径管理系统、合理用药系统以及完成HIS系统的升级,共需要投入资金240万元。市医院门诊综合楼改扩建工程和综合病房楼两个项目基础建设及辅助项目累计欠款2711万元。
建议:根据等级医院评审要求,市医院建立电子病历系统、临床路径管理系统、合理用药系统以及完成HIS系统的升级已迫在眉睫,由于市医院还承担基础建设辅助项目的银行贷款,现资金困难,建议由市政府出资解决市医院信息化建设所需资金240万元。市医院门诊综合楼改扩建工程和综合病房楼的建设项目都已完成,但污水处理、消防、网络、中心供氧、安保监控设施、污水处理设施等辅助项目和历史债务共计2711万元,建议由xxxx年起,连续5年,由政府每年投入500万元用于偿还医院债务。促进医院集中精力加快发展,提高医疗质量,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患者满意度等,才能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三)全面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推进基本药物制度方面政府补偿机制尚不完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不同的医保制度,不同管理部门,差额补助难以到位;二是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编制、工资等保障问题尚未解决;三是相关配套政策不到位,实施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多渠道补偿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
建议:对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社区医疗卫生单位的补偿要以“保人员合理待遇,保机构正常运行”为原则,在规范收支的基础上,出现收支缺口由财政进行补偿。
第二篇:十一五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情况汇报
XX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十一五”情况汇报
“十一五”期间,全区卫生系统不断深化卫生改革,加强卫生基础建设和服务能力建设,全面完成了“十一五”卫生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为“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十一五”期末,全区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XX个,其中医院XX所、卫生院XX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XX所)、妇幼保健机构XX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XX所、卫生监督所XX所、村卫生室XX所、其它医疗机构XX所;共有床位XX张,人员XX人,其中卫技人员XX人,全区平均每千人拥有床位XX张,拥有卫技人员XX人。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
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完善。“十一五”期间,全区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制度,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2010年全区新农合参合农民XX万人,人均筹资XX元,参合率达XX%,参合农民住院报销封顶线达XX万元,参合农民实际住院补偿比达XX%。加强结报网络化建设,逐步形成以区合管办为中心、镇合管办和定点医疗单位为终端的网络化结报体系。全面实行新农合财务审计监督制度,自下而上实施资金审计、公示,强化社会和群众监督。
2、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成效显著。加强疾病防控、卫生
监督机构建设,建立和完善了由XX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XX区卫生局卫生监督所构成的新型疾病预防控制与卫生监督体系,有效控制了发生在2008-2010年的传染性手足口病及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实现了公共卫生“两个体系”的建设目标,建设成果初步显现。进一步完善疾病预防控制网络直报体系,建成网络信息直报点XX个。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逐步得到落实。全面加强艾滋病、结核病、乙肝、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等重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建立重大传染病疫情、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的预警机制。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控制在XX和XX‰,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达XX%。医疗市场秩序不断规范。食品卫生安全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积极开展农民健康教育工程活动,城乡居民群众健康行为逐步养成,居民生活卫生条件明显改善,健康保障水平显著提高。
3、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持续深入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医疗机构执业行为逐步规范。开展平安医院创建工作,优化执业环境,和谐医患关系。医疗设施配套建设不断加强,医疗条件和就医环境明显改善,医疗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队伍建设不断有新的进步,医疗服务各项指标有了新的提高。
4、农村卫生体系不断 完善。结合山东省“360”中心卫生院建设工程和“1127”一般卫生院建设工程等项目建设,按照区委、区政府提出的“无危房,设备、人员、技术、管理配套”的“一无四配套”的建设标准,全面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新建XX处中心卫生院,改扩建XX处中心卫生院,提升了镇卫生院的综合服务功能。自2008年开始全区分三年规划建成XX个标准化村卫生室。通过改建、扩建和重建后的标准化村卫生室,实现了房屋、布局、设备“三到位”,标示、制度、医疗文本“三统一”,人员、房屋、设备、技术、管理“五配套”。
5、卫生人才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十一五”期间,通过实施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干部职工的竞争意识、服务意识和质量意识明显增强,医疗环境、服务态度显著改观,医院的内涵建设和文化建设得到大力加强,社会群众满意度逐步提高。结合“两好一满意”活动的不断深入开展,在全区卫生系统广大医务人员中先后开展了“优秀医师”“优秀护士”等系列评选活动,促进了优秀医学科技人才的脱颖而出。
(二)当前卫生发展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十一五”期间我区卫生事业取得了很大发展,但从总体上看,卫生事业发展中长期积存的深层次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仍未消除,卫生事业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与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尤其是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发展不够,影响着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与可及性。
1、城乡卫生资源分配的不平衡性还较突出。基层镇(街)卫生院医疗服务基础设施条件还较薄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相对较低,群众的信任度还不够高。社区卫生服务功能还不够完善。医疗、康复、健康教育等“六位一体”的功能未能完全发挥。
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缺乏,业务素质偏低。我区基层医疗卫生发展仍较滞后,镇医疗机构引进人才难,业务骨干流失多,乡村医生业务素质普遍较低。人才缺乏已经成为制约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提升的重要瓶颈。
3、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因医疗卫生体制、机制、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以医养防”、“重医轻防”的现象较为普遍,农村三级预防保健网络得不到充分的发挥,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还不完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机制和手段还不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机构人才不足,技术水平落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调查处置和实验室检测能力亟待提高。在“十二五”期间,急慢性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对我区公共卫生带来的挑战和压力依然严峻,疾病防治任务依然严重。
4、卫生经费投入不能满足卫生事业健康发展需求。近几年,我区卫生经费投入逐年增加,但由于基础差,仍然不能满足我区卫生事业发展需求,制约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医疗保健效果与质量的有效提高。对疾病控制、预防保健、卫生执法的投入不足。
第三篇:大力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其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如何实现医疗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关键要看是否具有长远的、战略的眼光和思维,能否抓住机遇,采取有力、可行的措施,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一、坚持科学发展,深化对发展的思想认识
首先,高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习十七大精神,把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医院管理之中,深化对发展的思想认识。其次,院领导精力投入到医院发展上,对医院的发展思想认识到位,并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医院谋求发展的关键。其三,感情投入到位。在工作中,一线医务人员与病人保持密切联系,感情到位,也是医院谋求发展,加快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的一个显著特点。
二、建立健全“以人为本”管理制度,优化人力资源管理
健全的管理制度对医院管理是至关重要的。用制度来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管理概念,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依据医院建立起的公平、公正、公开、竞争的选人用人制度、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合理的薪酬制度、有效的奖惩制度等一系列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狠抓落实,抓出成效,使医疗人才 1
在科学发展的管理模式中创新,实现自我人生价值,以更好地促进医院医疗事业的发展。通过认真贯彻医院制定的各项管理制度,极大地调动广大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认识到工作的紧迫感和危机感,更加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为推进我院医疗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作贡献。
三、重视人才培训,提高医疗技术服务水平,争创自身品牌首先,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人为本,加大对人才的培训力度。组织医务人员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政治思想、法制意识、医德医风建设及医疗技术培训讲座,通过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思想政治业务素质,转变工作作风,更好地服务广大就医群众。其次,医院安排一线专业医务人员上省内外知名医院进修,请专家到院内指导,应用多媒体教学等方法提高外科技术及医院整体医学技术水平,鼓励大胆探索,刻苦专研,争创自身医疗项目品牌。通过这些有力措施,提升我院的形象和知名度,推进医院医疗事业的发展。
四、积极营造良好的环境,促进各科室全面协调发展
首先,我院积极创造条件,想尽一切可行办法,引进先进医疗技术设备,改善各种硬件设施,为患者创造良好的就医环境。其次,创造和谐的人文环境。积极组织医务人员参加院里开展文化活动,通过开展活动,激发广大医务工作者廉洁奉公,勤政为民,为广大患者无私奉献的精神,努力为患者营造良好的人文就医环境,创造了条件。
五、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能力,构建和谐医患关
系
良好的医德医风,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严格完善的各项规章制度及劳动纪律和工作作风,是正确解决医患关系的有效手段,是保证医院工作正常运行的基础。所以加强医德医风建设,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快捷的医疗服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是促进医院医疗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作为重点,强化医疗服务能力,规范医疗行为,提升医院形象,促进医疗事业的发展。
六、加强舆论宣传及监督作用,树立人民医院为人民的良好形象
加强外科医疗事业舆论宣传及监督作用,这对于医院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否则,就医群众就不了解医院有哪些先进技术及先进医疗设备,所以需要加强舆论对我院医疗事业的宣传作用。首先,需要借助舆论的力量对外宣传医院现有的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并向社会树立医务工作中的一些典范模范人员和先进事迹;其次,鼓励人民群众对医院医德医风工作进行监督,以此促进医德医风工作的开展,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一流的医疗服务。
第四篇: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建议
加强江南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建议
区政协课题组(2013年10月)
为全面推进我区医疗卫生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根据区政协常委会2013年工作安排,从3月初开始,区政协组成了由分管副主席、教文卫体委、教育卫生界别等人员组成的调研组,先后到医疗卫生单位、街道(镇)和周边县(市、区),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对我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行了调研,在调研基础上,就加强我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提出建议和意见。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区医疗卫生发展现状
全区共有市属三级综合医院1家,二级综合医院1家,公共卫生服务机构3家,专科医院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家、服务站52家。另有民营医疗机构、各类厂矿学校机关事业单位医务室、村卫生室等112家。目前,全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网络基本覆盖了全区的城乡居民和街道(镇)、社区(村),呈现出党委政府领导有力、主管部门积极努力、医疗机构齐心协力、医务人员尽心尽力的良好局面。江南区先后荣获浙江省卫生强区、省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区、省中医药事业发展示范区等荣誉称号。
(一)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区委、区政府每年都把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把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纳入民生工程。2009年以来,全区共投入27542.9万元用于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的项目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率100%,处于全市前列。基本形成了“城区10分钟、农村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一是全面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我区自2010年10月25日起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现了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全部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群众得到了实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让利11807.88万元。二是深入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自2012年12月28日起,江南区4家区级公立医院,统一实施综合改革。综合改革以来,区级公立医院的门诊、住院均次费用有了一定程度的下降,受到了群众的欢迎。
(三)社区卫生服务内涵稳步拓展。一是探索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江南区自2010年起在全市率先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构建了以全科团队为核心的服务新模式,出台了以“服务数量、服务质量、群众满意度为评估标准”的绩效考核办法,取得良好效果。截止目前,8家中心累计与3202户签订家庭服务约议。二是以创建为抓手提高综合服务能力。江南区8家中心拥有国家级示范中心1家,省级示范化中心4家,市级数字化中心5家。同时积极开展星级服务站的建设工作,目前拥有星级站31家,其中五星站5家,四星站15家,3星站11家。三是推动智慧卫生建设。通过光纤改造,完成了区域影像会诊中
— 2 — 心系统建设,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放射影像均传输至宁波市第九医院,经九院审核后出具报告,2012纠错率15%,大大提高了放射质控的水平。
(四)中医药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2011年以来,大力加强中医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培养中医人才,提升中医服务能力。2012年江南区政府把中医“治未病”项目列入到政府实事工程。至今,全区8家中心均设立治未病服务区域,配备体质辨识等治未病设备,建成“健康小屋”。进机关、企业、学校开展中医养生讲座、中医体质测评等系列活动,服务4千多人次,收到良好社会效果。
(五)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一是全面启动“国家686项目”。截止2013年5月,我区共排查出1490位精神疾病患者,其中,重性精神病人941人,专项信息与国家数据网对接成功率93.92%。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了复核诊断、建档立卡,对有危险性行为倾向精神病患者进行监控,对贫困患者实施免费药物治疗。二是加大打非工作和医疗市场监管力度。自2011年以来,共受理非法行医举报32起,会同公安、计生、药监和各街道(镇),取缔非法行医窝点29起,没收药械50余箱(袋)、牙椅4张,汽泵5台,清牙器2台,价值43000余元。三是强化街道(镇)公共卫生工作。充分发挥三支公共卫生队伍的作用,编筑起了由社区(村)、学校(幼儿园)、企业参与的公共卫生服务信息网。四是稳步推进爱国卫生工作。以村庄保洁绩效评估试点为契机,坚持实施农村环境整治每月督查制度,持续推进农村环境整治。
— 3 — 建设传播健康知识新阵地——《健康你我他》周播节目,推进健康教育与促进工作在全社会的广泛开展。
二、我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近年来,我区在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发展公共医疗卫生事业中取得一些成绩,但还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一)基层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困难重重
1.全科医生缺乏,影响了社区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全科医生是执行全科医疗卫生服务的多面手,他提供连续性和综合性的医疗照顾、健康维持和预防服务,一般是以门诊形式处理常见病、多发病及一般急症病;以家访的形式上门处理家庭病人,根据病人各自不同的情况建立各自的家庭病床和医疗档案,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主力军。我区有注册全科医生224人,服务人群44.7万,每万人均拥有全科医生数5名,配臵比例达到全市平均水平。但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有一批注册全科医生从事了行政管理和其它辅助性工作,实际在岗的全科医生人数少,有的单位不到注册数的一半。实际在岗全科医生的缺乏,对社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工作产生许多负面影响,主要有:一是服务时间与群众求医不相适应。目前我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大部分服务站实行的是8小时上班制,与群众上班时间一致,为此群众意见很大。虽然区有关部门多次设想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服务站都实行12小时服务制,但人力和财力无法保障。二是进村入户的公共卫生服务质量不高。一方面在岗的全科医生对单位内基本医疗门诊服务工作已趋满负荷,很难再抽出时间进村入户;另一方面随群众生
— 4 — 活质量的提高,近年必备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不断增多,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二年内新增了高血压监控且监控率要求达到80%、精神病要求全面监管、全体60岁以上老人免费体检等。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没有增加。工作任务与人员配备矛盾突出,做好进村入户的公共卫生服务难度大。在问卷调查的600位市民中有73.3%的人认为社区医生太少,邀请社区医生上门服务难度大。三是医生的业务水平提高难。人员紧缺,工作繁重,全科医生脱产进修提高机会减少,导致医生的业务水平提高困难。问卷调查中,有69.9%的人认为我区的社区医生技术水平不高,并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本医疗表示不信任。
2.住院条件不足,康复住院治疗无法落实。康复医疗是社区六大医卫服务内容(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的重要服务内容之一,随我区老龄化程度的提高,慢性病和大病重病康复医疗需求量逐年增大,其中有许多患者需住院治疗,由于我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除慈城开设了21张可用于康复住院医疗的病床外,其它7个卫生服务中心都没有相应的住院条件,群众的病后康复住院治疗成了棘手的大问题。我区病后康复病人,有的继续留在大医院住院,造成大医院再度拥挤,同时加重了病人的经济负担;有的回家自我治疗,增加了患者的风险。所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缺乏住院条件给群众造成就医的困难,群众有意见。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保黎医院撤消后,慈城群众之所以反响特别强烈,其中原因之一就是群众病后康复住院治疗无法就近落实,原保黎医院有150多张病床,平时入住率达
— 5 — 70%以上,撤消后,大量的需住院治疗的群众单靠慈城卫生服务中心的21张病床,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3.经济收入不对称,影响了医卫人员工作热情。医疗卫生是个高科技、高风险、高难度的行业,医务人员须承受较大的工作精神压力,在这个特殊行业的医卫人员应该有与工作性质、业绩大小相对称的经济收入,然而我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情况不容乐观。一是绩效工资基数低。前几年我区实施了绩效工资制,确定了医务人员的工资奖金基数为7.3万,分别低于海曙、江东0.2万和0.6万,总收入比兄弟县(区)低。二是奖金考核系数小。在工资奖金分配考核指标中,奖金系数小,使奖金与工作业绩不成正比,有“做与不做、做多与做少差别不大”的 “大锅饭”、“平均主义”之势。三是没有节假日加班费。由于医卫工作的特殊性,每蓬节假日,仍要安排一批医生和护士加班,但目前我区的医务人员没有相应的节假日加班费,节假日加班全凭奉献精神。经济收入偏低、奖金与风险、业绩及贡献大小不相称,已影响了医务人员的工作热情。有多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反映,近几年我区医务人员延时加班的少了,请假甚至请长假的多了;主动接纳病人的少了,对风险病人推萎的多了,各类消极现象屡见不鲜。有些主任担忧,情况长持下去,基层医卫队伍将后继无人。
4.投入不足,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正常工作。新医改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配备基本药物并零差率销售。目前,我区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配备基本药物557
— 6 — 种,并实行了零差价。长期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定性为营利性事业单位,财政实行“差额拨款”,基本保证医务人员的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但象设备经费、房屋维修经费等专项经费很少甚至没有。在医改之前的“以药养医”时期,当财政所拨的专项经费不足时,各医疗单位尚可用当年增长的营利来补充,收与支基本能平衡。实施“医药零差价”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主要创收渠道消失,营利性单位已渐步变成了以公益性为主的单位,但目前区财政拨款的方式尚未相应改变,因此造成了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经费的短缺,影响了正常工作。一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住院部息业。基本药物制度实施以后,病人住院只需要交纳30元一天的住院费,无法抵支住院部的如设备、人员经费等日常支出,但财政又没有相应的专项经费补助,住院部无法正常运营而息业;二是公共卫生服务步履艰难。大部分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如60岁以上老人免费体检中的化验、拍片等都需耗材成本,随着这类服务项目的增多和服务量的增大,各单位的耗材成本支出越来越大,而财政又没相应的专项经费,公共卫生服务步履艰难。三是中医服务进入误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服务项目本来仅限针灸、推拿、拨罐、中药熏等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适宜技术服务。但近年来,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使单位经费收、支总体平衡,便把中医服务作为营利渠道,为了获利不惜冒医疗风险,大胆配处中药,开展中药治疗。据医保管理部门反映,有的医生甚至给市民配处保健品来赚钱,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服务进入了以营利为目的的误区。
— 7 — 5.部分医疗单位服务场所偏小,有的则业务量不足。按照上级有关“一个街道(镇)建立一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个村设立一家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要求,我区已建8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54家社区卫生服务站。调研中我们发现慈城、孔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西草马路卫生服务站等场所偏小,慈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人口9万之多,在保黎医院撤消后,基本医疗任务大幅增加,并且慈城地域偏远,高龄化程度高,慢性病、康复医疗及住院治疗的患者特别多,2012年慈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疗人数达36.9万人次,比九院多2.6万人次,而医院用房仅7.4千平方,是九院的四分之一,占地更小, 是九院的十分之一, 卫生服务中心内的挂号、配药大厅及门诊室等经常是人紧挤着人,医院甚至把走廊也予改造利用;国家级示范单位的孔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也仅2.5千平方,是100个全国示范单位中规模最小的单位之一,各门诊室狭小,门口交通拥堵,院内院外停车难;西草马路卫生服务站日均服务170人次,由于场地偏小,患者经常站到室外大街上候诊。另外,我们在调研中也发现有部分社区(村)卫生服务站业务量不足,在慈城偏远村和个别城区的服务站日均服务量不到20人次,有的甚至不到5人次,效益很低。
(二)传统的特色专科医院发展前景暗淡
历史上我区有几个有一定名望的特色专科或专科医院,如光明眼病医院、儿童专科、肛胀专科、牙防所等,而今碰到了种种困难,特色不特,专科不专,发展前景堪忧。
— 8 — 1.光明眼病医院知名度下降。众所周知,光明眼病医院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眼科技术处在全市的领先水平,其医疗范围不仅覆盖全大市,而且还辐射到大市以外的舟山等地,素有“海曙口腔、江东骨科、江南光明”的美称,市级医院眼科的领军人物大多是光明眼病医院培养出来的。但由于转制及拆迁等原因,如今的光明眼病医院规模偏小,骨干人员流失,业务受到冲击,在社会上的知名度逐步下降,与目前江东眼病专科(宁波眼科医院)渐渐倔起形成反差。在调研中大家对此意见很大也很集中。
2.儿童医院发展潜力不足。小儿专科在市区内很有名望,在区外医务专家座谈时,盛赞我区的小儿医疗。本次的医改,把白沙卫生院改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名的儿童医疗专科从原白沙卫生院剥离成立儿童医院。调研中发现儿童医院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它与白沙卫生服务中心、牙科所挤在一幢楼内,场地狭小拥挤,床位不足,许多住院患儿住在走廊过道上。二是专业名医生后继无人。许多患者是奔着个别名医而来,而名医数量少且快到退休年龄,名医生青黄不接,一旦这些名医退休,儿童医院将难以生存。
3.牙防所“守”为先,肛肠专科逐渐被淡忘。牙防所作为老三区唯一的区级牙病防治机构,编制15人,目前在编9人,已近15年未新增人员,自负盈亏体制使员工产生了“稳、守”的思想,对发展前程也不乐观。有名的原人民医院的肛肠专科也逐渐被淡忘。
(三)医疗体系整体效益不高
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大医院的合作机制没有建立。自1997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相续出台了一系列文件,要求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分级医疗、技术互助和双向转诊(双向转诊大意为:下级医疗对于超出本院诊治范围的病人或在本院确诊,治疗有困难的病人转至上级医院就医;反之,上级医院对病情得到控制后相对稳定的病人,转至下级医院继续治疗)制度。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辖区内居民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诊疗和大病重病首诊、转诊职能及一般门诊、康复和护理等服务,大医院集中力量从事疑难杂症、重大疾病的救治及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技术扶助。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通过双向转诊,使病人合理分流,从而缓解“群众看病难”的问题。
宁波市区内有一批如一院、二院、三院、李惠利医院等大型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事到今日,我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这些大医院中,仅获得如新医生的上岗培训、全科医生岗位培训等少量的常规培训的帮助,对迫切需要的医疗技术扶助和病人双向转诊等合作尚未开展,而区属第九医院由于医疗技术力量及设备设施的局限性,尚无法承提上述重任,因此目前我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得不到大医院的深度的技术扶助,医疗水平无法提高;“群众看病难”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缓解。
2.医疗信息无法共享。近年来,我区各医疗单位及区有关部门因工作需要建立了有关市民健康的信息库,特别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花了大量精力建立了辖区内的市民健康档案,其中的许
— 10 — 多医疗信息,能为各医疗单位的对病人医疗和健康保健提供依据。由于未建立医疗信息共享网络平台,全区各医疗单位的医疗信息还处于一种各自采集、各自管理、独自享用的“孤立”状态,居民健康档案成为“死档”。妇幼、社区卫生、计生、急救等信息不能实现互联互通、数据共享。病人到不同医院求医都需重新检查获取医疗信息,不仅加重了患者经济负担,也降低了医卫工作效率。另外,市属大医院及九院等综合医院与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间也无法通过网络开展影像传输诊断和病情诊疗的医疗合作工作。
我们通过调研,认为产生上述困难和问题的根本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对发展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认识不足
公共医疗卫生是公益性的事业,政府是主办者。宁波是现代化的沿海港口,市政府在老三区内建有一批医疗水平全省一流的综合医院,整体医疗实力强。但我区作为老三区之一,所承担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目前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整体水平与城区的综合医疗水平有很大反差,与我区经济发展和群众需求不相适应。座谈中,有许多医务人员及基层干部认为我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存在的问题及光明眼病医院、儿童医院出现的窘况,一定程度上是政府对发展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他们反映,我区有许多干部对目前我区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有一种自我满足感,认为近年建设成果巨大,与其它县(市)相比,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率等方面已
— 11 — 经名列前茅,存在“在财政相对紧张时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有关建设可以缓一缓”的思想。
(二)我区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目标和建设任务不够明确 我区作为老三区之一,财政体制与江东、海曙一样,实行市、区分税制,属“半级”财政。面对特殊地域和特殊财政体制,我区的医疗卫生事业该怎样发展?其目标和建设任务是什么?是与其它县(市)区一样,建设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都具全的完整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还是根据地域位臵、财政体制的特殊性及历史发展现实,由市、区两级政府各有侧重地共同建设城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长期以来,将有限的财力时而投向基层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时而投向高端综合医疗,结果造成了现在的“基层基础不强、综合医院水平不高”的现状。
(三)在特殊的医卫管理体制下向上级争取的力度不够 在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管理体制方面,我区与其它县(市)区不同,只管辖少量的专科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卫机构,高端综合医院由市卫生部门直接管辖,各所高端综合医院都为市属医院。我区在高端综合医院布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高端综合医院之间开展技术互助、建立双向转诊机制等方面没有主自权,若要获得支持,都必须积极向市政府争取,与高端医院充分沟通协商,但目前我区出现的如高端医院少、未建双向转诊机制及技术扶助合作等问题,其根本原因是我区在特殊的医卫管理体制下与上级沟通不到位,争取的力度不够。
三、加强我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发展目标和建设任务
1.突出认识的统领作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是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之一。大力发展公共医疗卫事业是构建美丽品质新江南的重要内容,是提高群众生活质量、改善投资环境的必然要求,更是政府的重要职责。随着城市转型,城镇化程度的提高,群众对医疗卫生的需求也随之提高,而我们当前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实力还不能满足群众需要,“看病难”的问题依然存在,为此,我们要克服一些干部中存在的“差不多”思想,按照“与现代化大都市相适应、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与群众需求相适应”的要求大力发展我区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政府要统一认识,统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切实把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为原则,强化各级领导和部门责任,着力解决制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长远建设发展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一步促进全区卫生事业发展。
2.确定发展目标。我区要建设好与现代化的大都市相配套、与经济相适应、能满足群众需要的公共医疗卫生事业,应根据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和全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及我区地域位臵和财政体制的特殊性,确定我们的发展目标。我们的发展目标应该是:通过几年努力,基本形成“基层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上下联动”的医疗服务模式,各级医疗机构的效益得到全面
— 13 — 提高,能够满足辖区内广大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和公共卫生服务需求,从根本上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并逐步建成与现代化大都市相称的走在全市前列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事业。
3.明确建设任务。我区的基层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应该与市政府的高端医疗体系建设相配套,充分利用市级资源,重点建设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的新型城市基层医疗机构,承担一般病、常见病、慢性病及大病重病的病后康复等基本公共医疗任务和“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公共卫生服务。扶持专科医院建设,鼓励民营医院发展。
(二)加强基本建设,提升基层医疗条件
1.切实改善基层医疗单位的办院条件。一是涉农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逐步恢复住院部。针对我区群众常见病、慢性病、大病后期康复诊疗需求量大,而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无法接纳诊疗和无住院条件的实际,建议四个涉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率先恢复住院部,改善住院条件,开展住院诊疗服务,方便群众就近看病。尤其是慈城,我们建议按十二五规划中的要求,按高标准早日破土动工新建慈城卫生服务中心,并确保有足够的用房开设住院部。二是合理扩大部分基层社区(村)卫生服务网点规模。在城区人口密集、老年病患居多的地区,如西草马路服务点等,再增租用房,扩大医疗用房面积,并相应增加医务人员。三是扩建孔浦卫生服务中心,增大各医科室门诊室面积。
2.加速引进和培育全科医生。针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紧缺全科医生的实际,通过实施定向培养、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提高
— 14 — 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水平;充分利用市级医院的对口支援关系,选派素质好、有发展潜力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到对口支援单位学习培训;聘请名医、教授开设专家门诊,以师带徒,传授技艺,提高基层全科医生的综合水平;在培养的同时,要充分利用优惠的政策积极引进高水平的熟练全科医生。按12小时服务制的要求配足全科医生,确保公共卫生服务的质量。
3.建设全区医疗信息服务平台。建议搭建全区统一的数字化、全区域、全业务、全人群、全功能的医疗卫生信息网络平台,把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包括下属各站)、九院、其它各医疗机构及与医疗卫生相关的行政部门都联片成网,并努力争取与市级医疗机构并网。为全体居民建立一套从生命孕育到终结的完整电子健康档案,向各医疗机构提供患者原始信息。开展网上卫生管理服务,卫生管理部门与各医疗机构之间开展电子化办公。各医疗机构之间开展医疗协作、业务整合等医疗业务,在网上开展医学影像传输诊断和病情诊疗的医疗合作,实现医疗资源共享、患者医疗信息共享、政府管理信息共享,真正达到居民健康档案“记录一生、管理一生”的工作目标,提高管理效能。
4.扶持专科医院建设。我区的几个特色专科医院是经大批医务人员的不懈努力培育出来的,深受群众欢迎。特色专科医院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鼓励,针对我区的几个特色专科医院目前碰到的困难和问题,建议区政府进一步解放思想,在二个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一是帮助解决用房问题。因在城区寻找工作用房单靠医院自身力量很难解决,建议区政府有计划地帮助解决三个
— 15 — 特色专科医院的用房问题,使他们分别拥有规模适中的工作场所。二是引进技术中坚力量。建议区政府用特殊的优惠政策帮助他们引进高端专业人才,尤其是儿童医院更为紧迫。
5.鼓励民营医院发展。民营医院是公益性医疗事业的补充,针对群众对医疗需求多层次及健康产业潜力巨大的实际,建议区政府对此作专题调研,制定相应的政策,用市场化手段引导民间资本投入医疗卫生及健康保健产业,兴办民间医疗机构,增进我区医疗资源多样化,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
(三)增加投入,提高社区医卫服务能力
建议区政府按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性质,改变相应的财政投入方式,逐年增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专项经费的投入。针对调研中所反映的与财政相关的又影响全局工作的几个问题,如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耗材经费的问题、医卫人员绩效工资基数和特殊行业法定节日加班费的问题、医疗单位基础设施购臵和维护经费的问题、住院部日常经费的问题等,建议区政府及有关部门开展专项调研,在区财政力所能及的情况下,逐年增加投入,切实解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日常工作中的实际困难,提高社区医卫服务能力。同时随经费投入的大幅增长,建议区财政、审计、卫生部门加强对卫生经费的监管,开展财政投入绩效评估,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四)积极争取,加强沟通,努力获得更大的支持 市和区二级的医疗卫生事业是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为促进我区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事业健康发展,针对现行管理体制的
— 16 — 特殊性,区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大向上级部门争取的力度,加强与市级高端医院的沟通,努力获得更多的支持。
1.争取增建市属三级甲等医院。随着城市人口拆迁转入和将来机场的搬迁、二江南岸开发、安臵房大量落成,洪塘、庄桥地块人口将激剧增加,但在我区区域内高端医疗资源稀缺,为此要求市政府在江南增建市属三级甲等医院。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市有关部门初步计划机场搬迁后在庄桥(机场)地块新建一所综合医院,但建设主体尚未明确。为此我们建议区政府对此予高度关注,并要求由市政府主建。
2.建立社区与市级医院的业务合作机制。加强与市级医院的沟通,充分利用市级医疗资源,加强三方面的合作。一是建立业务培训机制。利用市级医院资源,开展对社区医卫人员特别是全科医生的业务培训,采用师带徒、挂职锻炼、集中培训、案例剖析、学术论坛等多种途径进行培训,提高现有社区医卫人员的业务水平。二是建立名医定期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方便群众求医。三是建立双向转诊机制。形成“基层首诊、分级医疗、上下联动、双向转诊”的先进医疗服务模式。
3.市妇儿医院北部分院增设综合医疗。原市属保黎医院撤销后,慈城片区综合医疗出现真空,对此,群众意见较大。所以建议区政府引起高度关注,加强与上级有关部门的沟通,在新落成立的市妇儿医院北部分院兑现开设综合医疗的承诺。
(五)加强医疗合作,改革创新服务模式
1.探索“医疗联盟”模式。医疗联盟是指县(区)级二级医
— 17 — 院与上级三级医院和下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有内在利益联系、长期稳定、制度化的分工协作的联盟,是实现“基层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上下联动”的新颖医疗服务模式,这种模式能将医疗机构之间的诊疗资源“打通”,患者就医时,可依据所患病情及危重程度,在“医疗联盟”内部灵活转诊。
根据我区的实际情况,建议建立两大医疗联盟:一是建立以九院为核心的医疗联盟,下联区内西部慈城、洪塘、庄桥、文教等四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是建立以宁大附属医院(三院)为核心的医疗联盟,下联区内东部甬江、中马、白沙、孔浦等四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二个核心医院都上挂省内外特色专科医院。省内外的特色专科医院利用核心医院的平台,定期开展特色专科门诊,而下辖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计划地输送病人。通过医疗联盟,实现双向转诊,使小病、常见病、慢性病、病后康复回归社区,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的问题。
2.发挥九院、市妇儿医院北分院及其他专科医院辅助作用。九院是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的“龙头”医院,建议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承接上级医疗专家学术讲座及门诊,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派员培训并提供相应病人。二是利用医疗信息平台,通过网络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医疗技术扶助。在现有的专线影像纠错会诊基础上,医疗信息服务平台建成以后扩展到医疗方案、处方纠错会诊等医疗技术扶助。三是指派专业医生定期下基层门诊。让群众在家门口接受专业医生的诊疗,同时加强对社区全科医生开展技术交流,提高全科医生的水平。
— 18 — 市妇儿医院北分院不久将投入使用,开业后将是我区规模最大、医疗水平最高的以妇儿医疗为特色的专科医院,我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积极主动上门挂钩,邀请高端专业医生来基层,开展以妇女、儿童保健和健康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的公共卫生服务活动。
区属专科医院要根据各自医疗专科特长,定期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公共卫生服务,有计划、分阶段、有重点地开展眼科、口腔保护及科学育儿等专业讲座和身体检查,积极进行健康预防。使我区居民至少在这三个专科上能早预防、早治疗,有效降低发病率,保障群众身体健康。
3.调整布局,改革服务形式。针对部分社区(村)卫生服务站业务量较小的情况,建议有关部门调整布局,改革服务形式。在网点布局问题上,区政府和相关部门做实地调查,做好疏导工作,对一些业务量较小的服务站予撤、并,提高服务效益,使布局更趋合理。在服务方式上,可以偿试设立流动医疗站的服务形式,组织一批有一定水平的全科医生和护士,定时到社区(村)卫生服务站开展巡回服务。服务时间上,在目前医卫人员不足的情况下,采取错时的办法,同时区有关部门积极配备人力,争取早日实现12小时医卫服务制,全面满足群众的就医需求。
第五篇:《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报告2014》简略报告
《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报告2014》简略报告
2月10日,由华中科技大学、人民出版社主办《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报告2014》(卫生改革与发展绿皮书)成果发布会在国谊宾馆举行,教育部与卫计委等有关领导、华中科大专家出席了本次会议。《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报告2014》简略报告如下。
《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报告2014》总体评价: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成绩显著。
2.新医改取得了预期的阶段性成果,百姓得到实惠,医务人员初步感受鼓舞,体现了中国国情,探索了中国医改理论,坚定了对中国医改道路的自信。
3.中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依然面临着问题、风险和挑战,有时甚至较尖锐。为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国健康梦”,系统总结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历史经验与成果,大胆探析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解决思路与建议,以期对“十三五”乃至今后更长时期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提供启示与借鉴,在国家教育部的支持下,华中科技大学方鹏骞教授率领其团队,依据其二十多年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密切观察与研究、亲身实践与思考,主持编纂了《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报告2014》(卫生改革与发展绿皮书系列)。
《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报告2014》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总论,分别为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历史沿革与展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卫生筹资及其绩效分析;中国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体系评价;中国医疗卫生服务监管体系评价。第二部分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专题分析,分别为均等化视角下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可持续性发展;中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调查报告;全民健康覆盖目标下的中国医疗保障制度发展与整合;中国基本药物制度的发展;中国民营医疗机构:问题、反思和展望;中国中医药服务体系的特色与展望;中国医疗卫生人力资源现状与发展;中国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发展。
本报告数据资料来源权威详实,全部是国家统计局、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等国家部委和研究机构编撰的统计年鉴或各种研究报告;大部分专题论述均从改革开放起直至现在,编写者力图通过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各领域长时间大跨度的脉络梳理,探究各个时期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经验策略与路径选择,追本朔源,理清当前医改中的成果与难点的前因后果。
一、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经验、成绩与成果
1、城乡居民整体健康水平持续改善
人均预期寿命显著提高,我国的人均预期寿命在我国60多年的发展历程里延长了39.5岁,这在全世界都是比较罕见的;
我国婴儿死亡率已经从新中国成立前的200‰下降到2013年的9.5‰,已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我国孕产妇死亡率从2005年的47.7/10万下降到2013年的23.2/10万,低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但与经济发达国家还有差距。
注:人均预期寿命指出生时预期寿命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3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
2、卫生资源总量持续增加,政府卫生财政投入逐年递增
卫生总费用增加,政府卫生支出比重稳步上升,2013年全国卫生总费用达31868.95亿元,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达5.57%,与2009年比较,增长81.7%;
在2013年卫生总费用中,政府、社会和个人卫生支出分别占到30.1%、36.0%和33.9%,与2009年比较,2013年政府卫生支出比重上升2.6个百分点。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4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
3、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体系不断完善,卫生服务可及性增加
4、医疗卫生人力资源总量持续增加
到2013年底,全国卫生人员总数达979.1万人,我国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由2009年1.75人增加到2013年2.06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由2009年1.39人增加到2013年2.05人。
5、医疗机构床位持续增加,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4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
全国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由3.32张增加到4.55张。
6、新医改取得阶段性成果:
(1)公立医院改革稳步推进,以县级公立医院改革为突破口,在全国17个国家联系试点城市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我国公立医院改革已经在多个层次、多措施任务并行发展: 第一,在卫生资源优化配置方面寻求突破;
第二,在实现管办分开和政事分开方面开展试点,实现公立医院出资人角色的明确。
第三,在增进城市公立医院的市场竞争环境,实现多元化办医格局。第四,发展中西部边缘地区公立医院的能力。
第五,在公立医院改革方面提供一揽子改革措施,实现改革的政策群,以公立医院补偿机制为切入点,全面调整药品定价机制,医院内部薪酬模式等。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4年卫生统计年鉴》 患者门诊满意度:国家卫计委医院管理研究所以第三方身份调查结果显示,2012年门诊患者总体满意度均值为79.19%,2013年总体满意度均值为82.04%。
(2)基本医疗保险体系初步建立,“因病致贫”问题得到缓解,居民就医的经济负担得以减轻。灾难性卫生支出发生率下降。2013年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比2009年下降了3.6个百分点。医疗保障制度为广大城乡居民提供了化解医疗风险的保护屏障。
城镇居民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在1990-2000年平均增长速度为33.11%,农村居民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在1990-2002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9.79%,2000年后,城镇居民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年平均增长速度更降低至12.84%;其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年平均增长速度锐减为8.54%;
(3)初步建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立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4)我国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以来,基本药物配备率呈上升趋势,抗菌药物处方使用率呈下降趋势。
7、卫生法制化建设逐步深入,健康权益得到保障。
近几十年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已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婴保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十几部法律。
8、中医药工作得到重视和发展,传统医药惠及更多民众
2013年全国中医医院诊疗人次达43726.3万人次,较2009年(30145.8万人次)增加了45.1%。
9、卫生信息化得到快速推进
卫生信息化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新医改的突破口。卫生信息技术支撑将大力促进新医改政策的落地,推动卫生和人口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将重组人口和卫生服务要素,重塑卫生服务业态,改变全民健康面貌。根据CHIMA《2013-2014中国医院信息化状况调查报告》,受访的590家医院中,应用住院医生工作站、门急诊医生工作站和电子病历的医院达到75.08%,72.88%,69.32%。该比例较之2012-2013有明显提升,说明我国医院信息化和电子病历的实施情况良好,发展迅速;我们预测,未来我国医疗卫生市场对卫生信息化人才的年需求量将不少于25万人。
二、中国医疗卫生事业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1、城乡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不断增加
如2003年我国调查地区居民两周患病率是14.3‰,慢性病患病率为151.1‰,2013年我国调查地区居民两周患病率是24.1‰,慢性病患病率为330.7‰;
不同地区居民之间的健康水平仍存在明显差异,如东部城市和经济社会发展较快的地区人均预期寿命在2010年均超过78岁;而西部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省份(如云南、西藏、青海等)人均预期寿命在2010年还不足70岁,2013年我国城市地区婴儿死亡率为5.2‰,农村地区为11.3‰,农村地区是城市地区的2.2倍。
2、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合理
2013年中央财政卫生投入增长26.4%,地方财政卫生投入仅增长9.5%,地方财力不足将导致基层财政保障风险加剧;
东中西部地区间财政投入差距明显,东部由于较强的地方经济支撑,西部地区有较高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比例,而中部地区两者均未沾,而形成新的“中部塌陷”。2013年人均卫生财政补贴东:中:西部分别为312:213:331(元)差距明显,这种投入上的差距不利于地区间卫生资源的平衡和卫生服务能力的均等化,影响人人享有基本卫生服务目标的实现,影响卫生筹资的公平性。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4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
3、总体医疗费用上涨过快,但是医院医疗费用上涨速度下降
近三年卫生总费用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3.20%,为同期GDP增长速度的1.62倍,如果不能控制当前医疗费用过快增长势必会给政府财政、实体经济背上沉重的负担;特别是考虑到我国“转方式,调结构”,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必然回落;医疗费用的增长使中国财政背上沉重的包袱,或许是中国社会经济危机的重要因素。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4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
4、医疗保险基金运行面临风险
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后,国民经济增长放缓,职工工资增长也将减速,因此按工资比例收取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的增幅也将下降。而基金支出由于继续上涨的医疗费用、进一步释放的医疗服务需求、人口老龄化加速等因素的影响保持增长态势。因此,医疗保险基金正面临巨大风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从2000年至2013年,基金收入的年平均增幅为33.20%,而支出的年平均增幅为34.39%。以此趋势推测,2017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就将出现当期收不抵支的现象,到2024年就出现基金累计结余亏空7353亿的严重赤字。
而对新农合基金的筹资和支出数据进行趋势预测,预计在2017年新农合的累计结余将为负数,至2020年支出将比当年筹资超支15.38%。基金的收不抵支已成为目前威胁到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可持续的最重要因素。5、2012年以来基层医疗机构患者的药品花费增量值开始上升
本研究报告表明:单纯依靠国家财政投入,实行零差率的基本药物供应制度对降低就诊病人用药花费和降低医院药占比仍然表现出不可持续的状态,这也意味着还有其它的因素影响着病人用药花费和医院药占比的降低,比如药品的流通成本增加、药品价格增加、医生的不合理的处方行为或基本药物制度的执行力和监督力下降等因素。
6、分级诊疗机制和服务体系尚未形成
分级诊疗制度急慢分治实施困境:
一是患者传统的诊疗观念影响,二是基层医疗机构的专业技术水平相对较低,难以“取信于民”,省市大医院的急剧扩张也吸收了许多基层医疗机构的优秀人才;三是信息化管理机制滞后,无法形成有效的分级诊疗管理的信息平台,四是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没有从政策层面更好地引导分级诊疗,五是分级诊疗的监督机制尚未建立;
7、我国各省、区域及城乡间存在公共卫生服务的非均等化
①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的筹资不均衡。主要表现为东部地区的公共卫生支出无论是支出总量还是人均卫生支出上都高于西部地区。另一方面,公共卫生支出的城乡差异较大,②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差异明显,如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较低的省份主要集中于中西部地区。
图1 2013年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各省际离差图
8、我国民营医疗机构发展的问题与困境
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策设计层面,如卫生人力资源流动受到束缚、在机构审批、技术准入、不同省份之间部分诊疗服务执业资质不能互认、与社会办医关系密切的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政策仍不明朗。二是政策执行层面,营利性与非营利性之间的变更程序不规范、审批权与监管权不匹配、民政部门与卫生部门之间缺乏协同监管机制。三是我国民营医疗机构自身存在的问题。
三、建议与展望
1、本发展报告认为卫生总费用增长速度必须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相协调,应严格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以防止因各级财政支出压力过大导致的“医疗费用社会经济危机”在中国上演。据此本发展报告建议,到2020年我国卫生总费用达到58257亿元,占GDP的比例为6.17%,人均卫生总费用达到4188元,可同时兼顾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与居民健康需要。
2、本发展报告认为目前最应该关注的是如何调整政府卫生投入结构,提高卫生系统绩效。首先,应增加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投入,提高其服务能力,引导健康需求在基层机构得到满足,这是提高卫生总费用使用效率的必然路径;其次,加强转移支付,减少城乡、地区间健康水平差距。卫生投入水平在城乡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
3、本发展报告认为,到2030年,民营医疗机构承担服务工作量将达到40%,公立医院下降到60%。医疗服务市场将呈现公平竞争的局面,医疗资源分配将更加合理。逐步建立并完善分级医疗服务体系。通过“十三五”的努力,到2020年,我国将初步建立分级医疗服务体系,4、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应实行城乡统筹的公共品供给制度;推动政府转型,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完善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公共财政制度;构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多元供给机制。
5、关于对中国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发展展望,本发展报告认为全科医生是其能力提升的核心要素,应切实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分别在准入、执业、待遇方面重点加强建设。基层首诊是就医模式的必然选择。
在中国,转变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建立家庭医生和居民契约服务关系,基层首诊的就医观念也应成为各级政府探索推进基层医疗服务的方向。
通过医疗联合体这种组织形式,建立起优质医疗资源和管理模式传送带,从实质上改进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只有真正意义的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建立起定期的、规律的业务指导关系,实现家门口能享受三级医院的专家服务,才能让群众放心。
6、要结合我国国家药物政策体系,建立我国细化的医药人力资源开发政策、药品公平定价原则与供应效率政策和合理用药的收集、监测和评价政策,以保障我国基本药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确定基本药物制度的法律地位,明确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在我国的法律地位及权责。
本发展报告将分为三个连续出版,《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报2014》是该绿皮书的第一部,后续两部分别为《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报告2015--中国公立医院发展报告》,《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报告2016--中国健康保障制度发展报告》,敬请社会各界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