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切实维护医疗机构治安秩序的通知 卫生部办公厅20120327
关于切实维护医疗机构治安秩序的通知
各市卫生局,省(部)属医疗机构,大企业卫生处:
近期,河北省邢台市、陕西省西安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相继发生了在医疗机构内伤害医生和患者的恶性刑事案件,造成2人死亡和15人受伤,严重扰乱了医疗秩序,损害了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和人身安全,社会影响极其恶劣。根据卫生部《关于切实维护医疗机构治安秩序的通知》(卫发明电[2012]5号)有关要求,现就做好维护我省医疗机构治安秩序工作通知如下:
一、落实医疗机构内部治安防控措施,维护正常医疗秩序。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将维护医疗机构正常诊疗秩序列为加强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加强对辖区医疗机构的检查指导,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与综治、公安、司法、宣传等部门协调配合,大力推动以人民调解为重点的医疗纠纷调处工作机制,为依法解决医疗纠纷提供高效、便捷的途径.要推动落实医疗机构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措施,进一步深化“平安医院创建工作,维护医疗机构正常诊疗秩序,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权益。
各医疗机构要按照《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的要求,结合医疗机构特点,进一步完善医院内部治安保卫保障机制和工作机制,在醒目位置张贴省卫生厅、省公安厅联合印发的《关于维护医疗机构正常医疗秩序的通告》,针对医疗机构治安防范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落实安全保卫措施;要落实24小时安全值班制度,特别要对门急诊、病房等重点科室、部位,落实人防、技防,实行24小时安全监控;要健全内部治安保卫机构和保安队伍,合理调配保安力量,做到关键岗位有人值守,营造安全、有序的诊疗环境和秩序。
二、加强医患沟通,积极协调配合化解矛盾纠纷。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按照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医院投诉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卫医管发[2009]111号)以及《关于进一步加强医患纠纷预防和调处工作的意见》(鲁综治办[2010]45号)要求,规范投诉管理,重点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与患方的沟通的能力。要严格落实医疗安全事件报告制度,早发现、早解决医疗机构内的不稳定因素和重大医疗纠纷问题,对可能引发矛盾纠纷,特别是危及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和患者安全的苗头、隐患,要及时向上级主管、医疗机构领导报告机构领导报告,防止矛盾激化和事态升级。要完善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和医疗纠纷应急处置预案,对可能引发治安案(事)件的,要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公安机关报告,做好治安案(事)件、特别是重大刑事案件的预防工作。
三、加强与公安部门沟通,增强应急事件处置能力。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开展医疗机构安全防范制度监督检查,指导督促医疗机构建立健全各项安全防范,从严要求安全防范制度的落实。要积极主动与当地公安部门加强沟通联系,开展医疗机构保卫人员的培训,指导医疗机构加强保卫队伍建设,建立正规的保卫人员队伍。要指导医疗机构完善治安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并开展演练,增强医疗机构应对治安突发事件的能力,将损害降低到最小程度。
四、提高医疗质量,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要按照“三好一满意”、“医疗质量万里行”等活动的要求,以病人为中心,加强依法执业的理念,严格落实医疗质量安全的核心制度,不断提高医疗质量.要开展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全员培训,针对不同工作岗位的特点,将医德医风建设落实到实际工作中,规范服务流程,改善群众看病就医体验。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接此通知后,要立即向本地卫生系统转发,抓好落实工作。将落实本通知的工作情况汇总后,于2012年4月10日前报卫生厅医政处,各地对发生的重大涉医案(事)件要及时逐级报告至卫生部。
卫生部办公厅
2012-4-10
第二篇:公安机关维护医疗机构治安秩序六条措施
公安机关维护医疗机构治安秩序六条措施、坚决依法打击暴力伤医违法犯罪。对侮辱、威胁、殴打医务人员、非法限制医务人员人身自由等违法犯罪行为,要迅速出警、依法果断阻止,当场查证;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予以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持凶器伤害医务人员、严重威胁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要依法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果断制止,并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坚决依法果断处置扰乱医疗机构正常秩序行为。对在医疗机构焚烧纸钱、摆设灵堂、摆放花圈、聚众滋事堵塞大门、扰乱医疗秩序和在医疗机构违规停尸,经劝说、警告无效的,要依法予以带离驱散;对组织、煽动的首要分子,要依法强制带离现场,从严惩处。、坚决依法查处携带管制器具进入医疗机构。对非法携带管制器具,或者携带斧头、菜刀、棍棒、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进入医疗机构的,要带离医疗机构严格审查;构成违法犯罪的,要依法从严惩处。、二级以上医院一律作为巡逻必到点,有条件的要设立警务室;三级以上医院必须设立警务室。、配合卫生计生部门指导二级以上医院开展医患纠纷摸排,对矛盾纠纷突出的医院,一律建立专门机构负责接受患者诉求,追踪问题处理结果。、指导二级以上医院一律按规定配足配强保安员,指导开展技能培训,加强医院巡逻守护。
第三篇:维护治安秩序总结
静乐县人民医院
维护治安秩序工作总结
近期部分省市医疗机构内伤害医务人员和患者的恶性刑事案件相继发生,严重扰乱了正常医疗秩序,损害了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和人身安全,社会影响恶劣。按照卫生部、省、市、县卫生行政部门《关于确实维护医疗机构治安秩序的通知》要求,我院领导多次召开会议,严格落实,确实履行好内部治安保卫职责,积极配合公安部门做好治安保卫工作,确保医务人员人身安全得到保护,现就前段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落实治安防控措施,维护正常医疗秩序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上级行政部门关于维护医疗机构治安秩序的要求,扎实抓好医院安全创建工作,医院领导高度重视,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把维稳治安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和年终考核目标。成立了以一把手为组长,职能科室主任和临床、医技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维稳治安秩序领导组。以“质量、安全、服务”为目标、制定措施、狠抓落实。
组长:范亮后(院长)
副组长:吴银生(副书记)
李智英(副院长)
成员:程玉英(办公室主任)陈惠平(护理部主任)
李向荣(医务科主任)杜存德(财务科主任)王大俊(总务科主任)赵文亮(门诊部主任)李保维(药剂科主任)吕玉生(放射科主任)段俊奎(急诊科主任)李永凡(检验科主任)刘金梅(内科 主 任)白晋民(外科 主 任)刘凤贤(妇产科主任)曹迎春(儿科 主 任)李克强(传染科主任)吕梁柱(麻醉科主任)张改变(院感科主任)
2、医疗安全预警上报
医护人员在医疗工作中,发现病人及家属对医疗服务存在异议,医疗工作中存在某些缺陷及可能出现的某些特殊情况,有可能演变为医疗纠纷时必须发出纠纷预警,针对具体情况及时化解,将可能发生的医疗纠纷苗头扑灭在萌芽状态。
3、实行查房334制
抓住3各关键:关键病人、关键环节、关键制度。坚持围手术期3严:术前选择要严谨、术中操作要严格、术后观察要严密。落实4个沟通:病人入院前要及时沟通、诊疗过程中要及时沟通、有创操作前要及时沟通。
4、实施重点病人监管
病房中重点病人与普通病人有明显区别标识,医护人员随时熟悉重点病人的治疗、护理方案及效果,医务科、护理部每日下巡病房了解重点病人的变化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5、督查重点要害部门
重新修订12项应急预案和流程,严格医疗安全登记制度,鼓励医务人员积极上报医疗不良事件。对重点要害部门人员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技术操作规程的培训,定期考核、严格管理、总结评价、及时整改。加大对放射、药品、血液的管理督查,财务、药库防盗报警和污水处理、医疗废物安全管理。
二、加强医院内涵建设,努力提高医疗质量
医疗质量是医院的核心,医德医风是医院建设的保障,进一步巩固“三好一满意”、创先争优活动取得的成果,继续以人民群众满意为目标,提升我院医疗质量水平,提高医疗质量,改进医德医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
(一)、严格落实医疗核心制度,规范临床诊疗行为,推进临床合理治疗
1、认真落实首诊负责制,三级医师查房制,疑难病例讨论制。危重患者抢救、会诊、术前讨论、死亡病例讨论,交接班核心制度,且将15项核心制度编录成册,人手一本随身携带。
2、大力推进临床路径,规范临床诊疗行为,合理检查,合理治理。促进医疗质量的科学管理、减轻群众看病就医负担,截至目前我院开展临床路径34种。
3、严格病历书写,及时、准确、全面、客观反映患者病情,规范病历书写行为,制定《静乐县人民医院病历质量考核标准》,开展病历点评、考核,提高病历内涵建设。
4、建立手术分级管理制度,制定静乐县人民医院手术分级目录,严格手术医师专业技能的考核并实施动态管理。
(二)、强化服务意识,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患者满意度,落实便民利民措施,开展预约挂号,公布专家手机号码及联系方式,简化门急诊和入、出院服务流程,医务人员取消大礼拜制度,周六、周日上午照常上班,逐步推行先诊疗后结算模式,从而不断促进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
(三)、认真贯彻药品处方管理办法,积极推进临床合理用药。
1、成立药品管理委员会,认真落实并开展处方点评,对处方实施动态监测和超常预警,对不合理用药及时干预。
2、健全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明确各类医师抗菌药品的使用权限,确实推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3、建立健全毒、麻、精、放等特殊药品的安全管理制度。
(四)、严禁非法采供血,做好临床用血的规范管理,开展临床合理用血,科学用血,严格临床用血的储存,检测和发放。
三、有效化解矛盾纠纷,熟悉医患沟通技巧
加强医院内部管理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保障,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医护人员是关键。医务人员具备良好的医疗技术和职业道德是取得病人信任的前提,理解病人承受巨大精神和经济压力的同时予以其关怀和支持,学会与患者沟通建立互信的医患关系。
1、积极协调配合,多渠道、多形式有效化解矛盾。
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增强医务人员的爱心、耐心、诚心、信心。个人与患者沟通困难的情况下,通过科主任,护士长或科室集体沟通,仍然有碍沟时通过院领导或职能科室共同沟通。对可能引发矛盾纠纷特别是负责医务人员和患者安全的苗头,隐患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医院领导报告。防止矛盾激化和对可能引发治安事件的及时向公安系统报告,做到早报告、早预防。
大力推进人民调解为主的医疗纠纷调解,通过第三方介入为依法解决医疗纠纷提供高效、便捷的途径。
强化医务人员培训,提高医患沟通能力,熟悉医患沟通技巧:一个根本、二个技巧、三个掌握、四个留意、五个避免、六种方式。
一个根本:诚信、尊重、同情、耐心
二个技巧:倾诉:就是多听患者和家属说几句话
介绍:就是多对患者和家属说几句话
三个掌握:掌握患者病情,治疗情况和检查结果
掌握患者医疗费用的使用情况
掌握患者社会心理状况
四个留意:留意患者的情绪状态,留意患者受教育程度及对沟通的感受,留意患者对病情的认识程度和对交流的期望值。留意自身的情绪反应,学会自我控制
五个避免:避免强求患者及时接受事实,避免使用易刺激患者情绪的词语和语气,避免使用患者不易听懂的专业术语,避免
制定改变患者的观念,避免压抑患者的情绪
六种方式:预防为主的针对性沟通,交换对方沟通、集体沟通、书面沟通、协调统一沟通、和实物对照沟通。
总之,维护医院治安秩序,有效化解医疗纠纷,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医院宜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提高社会满意度,继续巩固平安医院创建、三好一满意工作成果,真正将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落到实处。
第四篇: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监管工作的通知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监管工作的通知
卫办医管发„2012‟5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近年来,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含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诊所、门诊部等,下同)建设,尤其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来,基层医疗机构硬件设施明显改善,诊疗水平逐步提高,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也对基层医疗机构的监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监管,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现提出以下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基层医疗机构监管工作
基层医疗机构承担着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等重要任务,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监管,对于坚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提高群 众对基层医疗机构服务的利用率,改善群众健康状况等具有重要意义。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基层医疗机构监管工作,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健全基层医疗机构监管体系,配齐监管人员,加强日常监管,规范医疗服务行为;要建立健全对基层医疗机构对口帮扶机制,明确相关政策,加大上级医疗机构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帮扶力度,努力为城乡居民提供安全、有效的基本医疗服务。
二、加强机构、人员执业资格监管
各地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的规定,严格基层医疗机构和人员的准入。在基层医疗机构执业的卫生技术人员应当具备《执业医师法》、《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护士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严禁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诊疗活动。基层医疗机构要严格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相关法规开展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的诊疗活动,严禁超范围执业。新进入村卫生室执业的人员应当具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不具备上述条件的地区,由省级人民政府根据《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有关规定制定具体办法。
三、规范医疗服务行为
基层医疗机构要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试行)》、《乡镇卫生院管理办法(试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和技术规范的要求,建立健全并落实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规范医疗文书的书写和保管,合理使用药品和医疗器械,确保医疗安全;要严格落实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加强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和侵入性诊疗器械的管理;依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进行医疗废物处理和污水、污物无害化处理。
四、加大培训和宣传力度
各地要进一步加大对基层医务人员的培训力度,开展医疗质量和安全、医德医风的教育,组织法律法规、合理用药、医院感染、诊疗技能和医患沟通等方面的相关培训,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医疗风险、安全责任意识,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各地要组织开展公众就医知识的宣传教育,引导群众正确认识医疗风险,提高群众医疗安全意识和甄别假医、假药和虚假宣传的能力。
五、依法加强执业监管和监督检查工作力度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及其从业人员依法执业的监管,对存在违法行为的机构和人员要依法严肃查处,维护基层医疗服务市场秩序。要加强医疗服务监管队伍建设,配齐相关执法和技术人员,原则上设区的市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设立医疗服务监管部门,安排专人负责基层医疗机构监管工作。要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监督检查力度。对基层医疗机构开展日常监督检查,原则上每年至少进行2次以上的现场监督检查,卫生行政部门可以委托同级卫生监督机构承担具体工作。自本通知下发之日起到2012年6月30日,各地要组织开展一次针对基层医疗机构执业许可、人员资质、规章制度落实、医疗服务行为等的全面检查,重点是执业行为和医疗安全,要通过自查、互查和抽查等方式,查找薄弱环节,及时发现问题,限期整改,确保人民群众医疗安全。请各省(区、市)于2012年7月15日前将检查工作总结报我部医管司。我部将对各地工作情况进行抽查和通报。
联 系 人:卫生部医管司 朱威宏、范晶 联系电话:010-68792618、68792791 传 真:010-68792790 电子邮箱:mohygs@163.com
二〇一二年五月十一日
第五篇:卫生部办公厅基于进一步做好医疗机构校验工作通知
2010〕28号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医疗机构校验
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医疗机构校验管理办法(试行)》(卫医政发〔2009〕57号,以下简称《办法》)发布后,地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部分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疗机构校验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落实不到位,没有达到规范管理医疗机构的目的。为进一步做好医疗机构校验工作,建立有效的医疗机构校验制度和医疗机构退出机制,现就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提高对医疗机构校验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医疗机构校验是卫生行政部门的重要职责,通过校验,可以对医疗机构的基本条件和执业状况进行全面检查和审核,实施有效的医疗机构再次准入管理,清理不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以保证医疗安全,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地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切实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落实责任,采取有力措施做好医疗机构校验工作。
二、健全医疗机构校验管理制度。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办法》规定,结合本地实际,尽快制订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记分制度,明确不良执业行为的情形、记分办法和记分标准;同时要建立医疗机构校验信息登记制度和管理档案,及时记录医疗机构执业行为状况和校验结论。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于2010年5月31日前制订完成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记分办法并报送卫生部医政司备案。
三、及时注销校验不合格机构,建立医疗机构退出机制。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严格贯彻落实《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办法》,对符合《办法》第十九条规定情形的医疗机构,要及时做出“暂缓校验”结论,并下达整改通知书,对于暂缓校验期满,再次校验不合格的医疗机构,要坚决注销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对于经校验认定不具备相应医疗服务能力的医疗机构诊疗科目,也要予以注销。要通过校验建立不合格医疗机构的退出机制,维护医疗服务秩序。
四、切实加强对医疗机构校验工作的管理。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要认真抓好《办法》的贯彻落实,做好《办法》和相关制度的培训和宣传工作,并加强对下级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校验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在工作中要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地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建立医政部门负责,有关部门配合的工作机制,综合审查医疗机构的基本标准和执业状况,做到校验及时,审查全面,不走过场。校验结束要及时登记校验结论,并录入医疗机构管理信息系统。
五、做好《办法》落实情况的督导检查。为扎实做好医疗机构校验工作,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在2010年组织一次对《办法》和本文落实情况的督导检查,并将督导检查结果于2010年12月31日前报我部医政司。
联系人:医政司医疗机构管理处 宗允、张文宝
联系电话:010-68792196、010-68792730
传真:010-68792196
E-mail:MOHYZSYLJGGLC@126.com
二〇一〇年二月二十五日
卫医政发〔2009〕57号
卫生部关于印发《医疗机构校验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为加强医疗机构监督管理,规范医疗机构执业行为,保障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我部在总结各地医疗机构校验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组织制定了《医疗机构校验管理办法(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九年六月十五日
医疗机构校验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医疗机构监督管理,规范医疗机构执业行为,保障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校验是指卫生行政部门依法对医疗机构的基本条件和执业状况进行检查、评估、审核,并依法作出相应结论的过程。
第三条 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机构,其校验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卫生部主管全国医疗机构校验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以下简称“登记机关”)负责其核发《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医疗机构校验工作。
第五条 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建立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记分制度,对医疗机构的不良执业行为进行记录和评分,记录和评分结果作为医疗机构校验的依据。
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记分以一年为一个周期。
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记分的具体办法和记分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制定。
第二章 校验申请和受理
第六条 达到校验期的医疗机构应当申请校验。医疗机构的校验期为:
(一)床位在100张以上的综合医院、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医院以及专科医院、疗养院、康复医院、妇幼保健院、急救中心、临床检验中心和专科疾病防治机构校验期为3年;
(二)其他医疗机构校验期为1年;
(三)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校验期为1年;
(四)暂缓校验后再次校验合格医疗机构的校验期为1年。
第七条 医疗机构应当于校验期满前3个月向登记机关申请校验,并提交下列材料(以下称校验申请材料):
(一)《医疗机构校验申请书》;
(二)《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及其副本;
(三)各工作总结;
(四)诊疗科目、床位(牙椅)等执业登记项目以及卫生技术人员、业务科室和大型医用设备变更情况;
(五)校验期内接受卫生行政部门检查、指导结果及整改情况;
(六)校验期内发生的医疗民事赔偿(补偿)情况(包括医疗事故)以及卫生技术人员违法违规执业及其处理情况;
(七)特殊医疗技术项目开展情况;
(八)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规定提交的其他材料。
第八条 登记机关对医疗机构提交的校验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后,应当根据下列情况作出是否受理的处理意见:
(一)校验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规定内容及形式的,应当当场或者在5日内书面告知医疗机构在规定期限内需要补正的相关材料及内容;医疗机构逾期不补正或者补正不完全的,视为不按规定申请校验;
(二)申请材料齐全且符合规定要求的,或者医疗机构按照登记机关初审后书面告知的要求提交全部补正材料及内容的,应当在5日内予以受理。
第九条 登记机关在受理校验申请后,应当及时向医疗机构发出《医疗机构申请校验受理通知》,受理时间从作出受理决定之日算起。
第十条 医疗机构不按规定申请校验的,登记机关应当责令其在20日内补办申请校验手续;在限期内仍不申请补办校验手续的,登记机关注销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第十一条 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疗机构日常监督管理记录和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记分档案是登记机关实施校验的重要依据。
登记机关应当加强对医疗机构的日常监督管理,建立健全医疗机构登记注册档案、日常监督管理和不良执业行为记分档案,并及时将监督管理情况和校验结果予以公示。
第三章 校验审查和结论
第十二条 医疗机构校验审查包括书面审查和现场审查两部分。
第十三条 书面审查的内容和项目包括:
(一)校验申请材料;
(二)日常监督管理和不良执业行为记分情况;
(三)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校验内容和项目。
第十四条 现场审查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医疗机构基本标准符合情况;
(二)与医药卫生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执行情况;
(三)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保障措施的落实情况;
(四)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内容。
现场审查的办法和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制定。
第十五条 现场审查由登记机关组织有关专家或者委托有关机构进行。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必须进行现场审查:
(一)2个校验期内未曾进行现场审查的;
(二)医疗机构在执业登记后首次校验的;
(三)暂缓校验后再次校验的;
(四)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六条 登记机关应当在受理校验申请之日起30日内完成校验审查,做出校验结论,办理相应的校验执业登记手续。
第十七条 校验结论包括“校验合格”和“暂缓校验”,暂缓校验应当确定暂缓校验期。
第十八条 登记机关作出“校验合格”结论时,应当在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副本上加盖校验合格章。
第十九条 医疗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登记机关应当作出“暂缓校验”结论,下达整改通知书,并根据情况,给予1-6个月的暂缓校验期:
(一)校验审查所涉及的有关文件、病案和材料存在隐瞒、弄虚作假情况;
(二)不符合医疗机构基本标准;
(三)限期整改期间;
(四)停业整顿期间;
(五)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形。
医疗机构在暂缓校验期内应当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
第二十条 医疗机构应当于暂缓校验期满后5日内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再次校验申请,由卫生行政部门再次进行校验。再次校验合格的,允许继续执业;再次校验不合格的,由登记机关注销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医疗机构暂缓校验期满后规定时间内未提出再次校验申请的,由卫生行政部门注销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第二十一条 对经校验认定不具备相应医疗服务能力的医疗机构诊疗科目,登记机关予以注销。
第二十二条 登记机关在作出暂缓校验结论前,应当告知医疗机构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医疗机构在被告知听证权利之日起5日内提出听证申请的,登记机关应当在20日内组织听证。
登记机关应当结合听证情况,作出有关校验的决定。
登记机关在作出暂缓校验结论时,应当说明理由,并告知医疗机构享有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第二十三条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将医疗机构校验结论通过媒体网络等方式在管辖区域内予以公示。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四条 暂缓校验期内,医疗机构不得发布医疗服务信息和广告;未设床位的医疗机构不得执业;除急救外,设床位的医疗机构不得开展门诊业务、收治新病人。
医疗机构应当向登记机关提交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签署的书面检查。
第二十五条 暂缓校验期内,暂缓校验的医疗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登记机关可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注销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一)违反规定擅自开展诊疗活动;
(二)发布医疗服务信息和广告;
(三)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六条 医疗机构自注销之日起停止开展医疗活动,设床位的医疗机构应妥善做好已有病人的转、出院工作。
第二十七条 医疗机构暂缓校验或者被注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登记机关应当依法给予或者建议其上级主管部门给予医疗机构的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一定的行政处分。
第二十八条 上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对下级卫生行政部门的校验工作进行监督指导。发现校验结论与实际情况不符,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有权变更下级卫生行政部门的校验结论。
第二十九条 卫生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规定,干预正常校验工作的,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或者工作人员所在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纠正;后果严重的,应当给予有关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行政处分。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条 本办法所称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是指医疗机构在医疗执业活动中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以及其他规范性文件的行为。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