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整顿违法上访行为维护信访秩序的通知(
【发布单位】广州市
【发布文号】穗府办[2005]40号 【发布日期】2005-08-25 【生效日期】2005-08-2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广州市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整顿违法上访行为维护信访秩序的通知
(穗府办[2005]40号)
各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解决当前信访秩序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依法维护我市的信访秩序和社会公共秩序,保障人民群众信访活动和国家机关信访工作的正常进行,根据国务院《信访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按照市信访工作领导小组“8.1”工作会议的要求,特将有关工作意见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维护正常信访秩序的重要性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重视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2005年初国务院颁布了新修订的《信访条例》,为畅通信访渠道,促进信访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维护信访秩序提供了法律保障。事实证明:良好的信访秩序是有效解决群众信访问题的前提和保障。当前,我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认真贯彻实施新修订的《信访条例》,信访工作逐步走向规范。但是,当前违反《信访条例》规定,扰乱信访秩序和社会公共秩序的现象在我市仍然比较严重,例如:有的在党政机关门前长时间非法聚集,拉挂横额标语,呼叫起哄,个别人甚至拦截公务车辆,堵塞交通;有的以“维权”为名,提出过高的不合理要求;极少数人还打着“上访”的旗号,组织非法的跨地区串联活动等。这些违法行为严重干扰了人民群众的生活秩序和机关的办公秩序,也防碍了正常的群众信访活动。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将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影响我市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形象,损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要从维护我市社会和谐稳定,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深刻认识维护正常信访秩序的重要性,按照《市政府处置违法上访行为方案》(穗府办函[2005)73号),及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整顿违法上访行为。
二、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信访工作,把处理好群众信访反映的问题与整顿信访秩序结合起来,认真落实责任制,扎实做好预防和处置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工作,共同维护社会稳定。
(一)进一步明确责任分工。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的主要领导是信访工作第一责任人,对本地区本部门的信访工作负总责;分管信访工作的领导负直接责任,要具体部署、落实信访工作;其他领导要落实“一岗双责”,按分工抓好有关分管工作的信访工作。凡涉及信访问题的部门,作为责任单位要切实负起责任,落实领导包案责任制,把问题解决在本地区、本部门。不得推诿扯皮、久拖不决,不得把矛盾和问题层层上交,否则将实行责任倒查追究。一旦发生越级集体上访,有关责任单位领导要迅速赶赴现场处理,把上访人领回本单位妥善解决问题。
(二)严格依法行政,妥善处理信访问题。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将职责范围内的信访问题,按照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及时妥善予以解决。要主动、大胆开展工作,凡是有法规依据和政策规定的要坚决执行;没有政策规定的也要向上访人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要注意从源头上预防出现新的矛盾和问题,对确实有困难的群体和个人,要逐个排查,实事求是地设法为其排忧解难。要严禁乱开政策口子引发更大信访矛盾。
(三)进一步健全信访信息报送机制。各级维稳、公安、调处、信访等部门要及时掌握信访动态和信息,摸清有关情况。要按照紧急、重大信息报送制度的规定,加强信息报送工作,及时向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群体性事件的隐患和苗头,使上级有关部门能及早采取措施,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三、认真贯彻落实《信访条例》,采取有力措施,整顿违法上访行为,维护信访秩序《信访条例》明确规定,信访人在信访过程中应当遵守法律法规,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权利,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和信访秩序,不得在国家机关办公场所周围和公共场所非法聚集,堵塞及阻断交通等六种禁止性行为。各部门、各有关单位要认真落实《信访条例》,大力整顿违反《信访条例》规定的上访行为,尤其对从事非法活动的组织的尊严。
(一)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各有关部门要向上访群众宣传《信访条例》、《集会游行示威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法律法规,教育上访群众在维护自身权益、行使权利的同时,必须自觉遵守法律,履行公民应尽义务,引导上访人通过合法的途径,以理性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诉求。要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示之以法,最大限度地减少上访人的非理性行为,使极少数蓄意滋事者没有可乘之机。
(二)各级信访部门和行政机关要严格按照《信访条例》做好接访工作,认真处理群众信访反映的问题。要把正确处理群众信访的过程,作为密切联系群众、疏导群众情绪和为群众排忧解难办实事的过程。同时,对违反《信访条例》的行为坚决予以指出和纠正。信访部门对多人采用走访形式提出共同的信访事项的,要严格按照“应当推选代表,代表人数不得超过5人”的规定认真做好接访工作。
(三)对借上访活动扰乱政府机关正常工作秩序和社会公共秩序的违法行为,要按照市公安局制定的处置预案采取坚决措施予以制止,并依法处理违法者。违法情节轻微的由上访人所在单位或街道办事处给予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由公安机关予以警告、训诫;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由公安机关予以治安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四)按照政府牵头、部门协调,文明执法、依法办事的原则,切实做好整顿违法上访行为、维护信访秩序的各项工作。凡发生下列违法上访行为的,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市政府处置违法上访行为方案》的要求,迅速采取措施进行处置:
1.上访人聚集、滞留政府机关门前的。
(1)由市政府办公厅信访局工作人员协助市政府办公厅保卫科(以下简称保卫科)和市公安局派驻市政府民警执勤办(以下简称执勤办)民警向上访人员宣传《信访条例》,劝说信访人员到接访场所反映问题。
(2)上访人经劝导仍然聚集、滞留市政府门前的,由保卫科及时向市政府总值班室(以下简称总值班室)报告情况,总值班室将有关情况向市政府或办公厅领导报告并传达有关领导的指示。需有关区、县级市和职能部门领导前来处理的,由总值班室通知、落实。有关部门接到通知后应迅速派出有关领导赶赴现场处理,把上访人带回解决问题。
(3)对违法聚集、滞留的上访人,由公安机关及时介入,逐个查验登记身份证,查验一个劝走一个;对不配合执行公务的,由公安机关按照有关规定处理。同时对违法聚集、滞留行为的组织者、煽动者和骨干分子要现场取证,依法处理。
(4)需要对违法聚集、滞留行为实行清场的,由公安机关牵头组织,信访局、保卫科和有关责任单位配合,将违法上访人员送到集中劝返场地,逐个登记、审查,进行法规教育,然后由相关责任单位接回原地区、原单位。
2.上访人张拉横幅标语的。
由公安机关、城管部门负责劝其自行收回。如上访人员仍执意强拉的,一律收缴。其中张拉涉及违反四项基本原则,对省、市领导人进行人身攻击内容的横幅标语,一律由公安机关收缴,并依法追究相关责任。
3.上访人拦截车辆、阻塞交通的。
由公安机关划定警戒区域,实行临时交通管制,同时将违法者强行带离现场,以保障政府机关交通顺畅。
4.上访人冲击机关,制造**或流血事件的。
由公安机关采取果断措施予以制止,驻市政府武警予以配合,迅速平息事态,保证市政府机关正常工作秩序和社会秩序,并对违法者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5.在信访接待场所或候访场所,上访人员有下列行为,经信访工作人员劝阻、批评和教育无效的,由公安机关将其带离接待、候访场所或予以清场处理。同时通知其所在地区、单位或监护人将其带回。
(1)在接待、候访场所挑唆、煽动其他信访人,扰乱正常信访秩序的;
(2)损害公共财物的;
(3)纠缠、污辱、殴打、威胁信访工作人员的;
(4)已经接待处理,信访人仍无理纠缠,不愿离开的;
(5)携带危险品、管制器具进入接待、候访场所的;
(6)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防碍信访秩序的精神病人;
(7)其他违反《信访条例》,扰乱公共秩序和办公秩序的行为。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05年8月25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区公安局维护稳定整顿信访秩序工作汇报
针对当前严峻的信访维稳形势,按照上级党委、政府和上级公安机关的部署,为进一步依法规范群众信访行为,建立健全维护正常信访秩序的工作机制,杜绝过激行为和恶性上访事件发生,建立“依法、畅通、文明、有序”的信访工作新秩序。近日,**分局充分发挥公安机关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能,并结合区域的实际情况,开展了为
期2个月的信访秩序整顿活动。
一、高起点站位,全警动员,精心组织,确保整顿活动取得实效
**区作为**市的一个新兴区城,近年来呈现快发展、大发展态势,但随之而来各种矛盾纠纷也大量涌现,非正常无秩序集体访、个体访问题十分突出,亟待规范整顿。为切实做好整顿规范信访秩序工作,**分局坚持维护稳定第一要务,站在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上级党委、政府和上级公安机关的部署要求上来,成立了由分局党委书记、局长张辉担任组长的整顿规范信访秩序领导小组,下设5个工作小组,并将信访秩序整顿活动作为当前压倒一切的重大政治任务,充分做好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准备工作,广泛深入地宣传信访法律法规,依法规范群众信访行为,建立健全维护正常信访秩序的工作机制,快速妥善处理非正常上访,严肃惩处堵塞公路、铁路和打砸抢烧等严重扰乱社会公共秩序的行为,使违法上访者受到震慑、无序上访者受到教育,使上访群众全面正确理解信访人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并自觉履行维护信访秩序的责任,最大限度地减少来市去省赴京越级上访,杜绝过激行为和恶性上访事件发生,建立“依法、畅通、文明、有序”的信访工作新秩序,全力以赴确保区域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
二、高标准要求,强化措施,细化责任,确保整治活动落到实处
**分局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坚持依法、及时、就地解决问题的原则;坚持以疏导教育为主,教育疏导与依法惩处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及时、果断处置的原则;坚持责任追究原则。成立了情报综合组,具体负责对上访人员的组织者、策划者及扰乱公共秩序等违法犯罪分子展开秘密侦查工作,同时加强对重点人的监控;成立了维稳处置组具体负责指挥协调对非正常上访行为的现场处置工作;成立了打击处理组具体负责对闹事的组织者、策划者、骨干分子和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违法犯罪分子的抓捕和审查处理工作;成立了法制宣传组负责对非正常上访人员开展法制教育,进行舆论宣传,引导信访人员通过合法途径表达诉求;成立了通讯联络组,负责处置工作的通讯保障工作,确保了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三、高态势打击,突出重点,务求实效,确保整治活动实现既定目标
**分局本着什么问题突出就整治什么问题、哪里问题严重就整治哪里的原则,确定重点地区、重点单位、重点对象,明确责任,限期解决。依法整治的重点是经常发生违规非法上访的重点地区、无序上访的难缠户、违法取闹及幕后操纵者、破坏捣乱的不法分子。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政策办事,坚持疏导教育与依法惩处相结合,把疏导教育贯穿活动的全过程。对大多数违规上访群众,以教育为主。对极少数违法上访人员,依法加大对干扰破坏正常的社会秩序、生产秩序、交通秩序、机关工作秩序、信访场所工作秩序的各种上访行为的打击力度;严肃处理过激或恶性上访行为,尤其是长期滞留、无理缠访、违法违规的来市去省赴京上访行为;严格倒查追究发生越级上访尤其是来市去省赴京上访人员属地派出所负有责任的领导和民警,不认真履行疏导、稳控和维护秩序职责的行为,放任甚至纵容上访人员的行为的责任。
第三篇: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环保局关于打击违法排污行为保障环境
【发布单位】广州市
【发布文号】穗府办[2006]25号 【发布日期】2006-06-21 【生效日期】2006-06-2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广州市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环保局关于打击违法排污行为保障环境安全专项行动工作方案的通知
(穗府办[2006]25号)
各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市环保局《关于打击违法排污行为保障环境安全专项行动的工作方案》业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环保局反映。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六年六月二十一日
关于打击违法排污行为保障环境安全专项行动的工作方案
根据中纪委八届六次全会、全国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电视电话会议和省纪委八届六次全会有关工作部署,以及《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和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环保局关于打击违法排污行为保障环境安全专项行动工作方案的通知》(粤办明电[2006]89号)的要求,为构建和谐社会,打击违法排污行为,消除环境隐患,保障环境安全,切实维护群众利益,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目的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省委九届八次会议精神和温家宝总理关于2006年环保专项行动的重要批示;坚持以保障环境安全、维护群众环境权益为宗旨,通过开展打击违法排污行为、加强对污染物的监督管理,努力使环保违法行为明显减少、环境安全隐患显著下降;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维护群众环境权益为目标,构建以环境安全为核心的环境监管体系,促进我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原则
(一)坚持政府领导、部门联动、明确权责、齐抓共管的原则。各区(县级市)政府要制定、完善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加强监察稽查、监督管理,并组织开展各项环保专项执法行动。
(二)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省属、市属重污染企业、重点区域污染源实行省环保局监察稽查、市环保局监管、企业自律的管理模式;区(县级市)属重污染企业实行市环保局监察稽查、区(县级市)环保局监管、企业自律的管理模式。分清责任,落实制度,建立重污染行业、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和污染企业信用制度。
(三)坚持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要对环境安全构成隐患的行业、企业和区域进行重点排查,制定环境应急预案,加强监督管理;要充分运用法律、经济、行政、舆论等手段,遏制违法排污行为,确保取得实效;以水环境综合整治、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集中力量解决我市突出的环境问题。重点整治化工、冶炼、印染、造纸、制革、酿造和废旧物资加工等工业园区的违法排污问题。
(四)坚持严肃法纪、严格责任的原则。要惩防并举、注重预防,对违法排污的企业,发现一案、查处一案,严格依法追究违法责任单位、责任人的责任;要坚决纠正降低环境准入门槛、阻挠环保现场执法、违规减免或取消排污费等一系列环境违法行为,绝不姑息;对以试生产为由拖延“三同时”验收的企业,一律停产整治,坚决遏制新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三、工作内容
(一)整治威胁饮用水源安全的污染和隐患。彻底取缔一级水源保护区内的污水排放口,清除所有违规建设的码头、畜禽养殖场和垃圾堆放场;对流溪河、沙湾水道以及东江北干流等主要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周边污染源全面排查,对饮用水源区域内有重大污染事故隐患的排污企业进行全面整治;对列入2006年重点整治计划内的河涌两岸工业企业排污情况全面排查,对达不到排污标准的企业要限期进行治理,治理后仍不达标的依法责令停业、关闭。
(二)查处工业园区的环境违法问题。对各类工业园区建设、管理中存在的环境违法问题进行清理,全面检查我市各级各类工业园区的排污企业,特别是沿江、沿河建设的化工、石化、冶炼、电镀、制革、印染、水泥和造纸等重污染企业。对屡查屡犯的企业一律停产整治,对确实无法达到环境安全要求的,坚决予以关闭。
(三)建立健全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机制,制定和完善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各区(县级市)政府要建立健全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机制,制定和完善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以统一领导、属地管理、联合处置为原则,对已形成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进行细化和完善,建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理体系。
(四)重点查处建设项目环境违法问题。对2003年《环境影响评价法》实施以来的化工、冶炼、造纸、印染、公路等重点行业的建设项目,要进行重点检查;对未经环保审批违法上马的建设项目,要依法查处;对逾期未申报环保“三同时”验收及以试生产为由拖延“三同时”验收的企业,一律停产整治,未经验收合格而擅自恢复生产的,责令关闭,坚决遏制新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五)加强大气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力度。为确保我市2010年实现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比“十五”期末削减10%的目标,要重点抓好工业和生活面源污染、机动车污染、自然扬尘污染的综合防治,继续加强对我市56家重点工业企业及部分区重点工业企业脱硫设施安装及运行、脱硫剂使用和二氧化硫排放等有关情况进行检查;对排放二氧化硫超标的企业进行限期治理;对污染扰民的饮食服务业排放废水、油烟、噪声等各种污染进行全面检查;对超标排污企业要限期进行治理,治理后仍不达标的依法责令停业、关闭;组织开展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与城市扬尘污染专项执法检查行动。
(六)强化危险废物管理。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积极推进我市《广州市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规划》的全面实施。完成对全市各类危险废物、严控废物产生源的普查登记与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升级改造,确保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
(七)强化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开展放射源安全使用和电磁辐射污染检查;制定《广州市辐射事故应急预案》,加快辐射安全防护应急装备及监测装备建设;加强对放射源的监督管理,开展全市放射源及射线装置普查。
(八)加大大案要案查处力度,落实责任,确保整治效果。强化对违反环保法规和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的查处力度,着重解决群众反应强烈的环保案件。对环境违法行为,除要追究违法企业的法律责任外,还要追究企业负责人和有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对整治不力、拖而不决、行政干预或不作为,严重影响党群关系或社会稳定的,要给予有关责任人相应的党纪政纪处分,构成犯罪的要及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四、工作机构和职责分工
(一)工作机构。
为加强对打击违法排污行为保障环境安全专项行动工作的组织、协调和领导,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开展专项行动,成立广州市打击违法排污行为保障环境安全专项行动领导小组(下称领导小组),组长由市政府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由市政府协助分管的副秘书长和市环保局局长担任,成员由市发改委、经贸委、国资委、监察局、卫生局、司法局、工商局、安监局、质监局等部门分管领导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环保局,专项行动结束后,领导小组自行撤销。
各区(县级市)要成立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开展辖区内的打击违法排污行为、保护环境安全专项行动,并积极配合市有关部门组织的环保严查行动。
(二)部门职责分工。
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具体分工如下:
1.市环保局负责本次专项行动的组织协调与统一监督管理,要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及时发现并依法查处违法排污和其他环境违法行为;依法对拟取缔、关闭和责令限期治理的项目作出处理决定或提出处理意见报市政府作出决定;联合市经贸委、国资委、卫生局、安监局等部门进行环境安全宣传教育;对长期得不到解决的环境污染老大难问题,组织有关部门制定计划,进行综合治理,切实加以解决,并及时向群众反馈解决情况;按照省环保局的要求,定期上报和通报专项行动的进展情况,组织新闻媒体跟踪报道,公布查处情况。
2.市发改委负责规划和综合协调重大项目建设,将有关环保工程项目列入市重点建设项目计划,监督检查重大建设项目布局、治污工程和重点环保工程项目建设计划执行情况。
3.市经贸委负责推行清洁生产工艺、废料回收生产技术,联合市环保局、科技局开展企业自愿清洁生产和强制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宣传;组织开展清洁生产企业验收,协助市环保局做好强制清洁生产审核工作。
4.市国资委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责令限期治理以及关、停、并、转、迁的国有企业的污染防治工作,督促有关企业认真完成环保整治任务;配合市环保局对企业负责人和员工进行环境安全方面的宣传教育。
5.市监察局负责配合市环保局依法开展执法检查,督促有关职能部门查处违法排污行为;依据省纪委、省监察厅《关于对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行为党纪政纪处分的暂行规定》,对市有关部门和区、县级市政府及其有关职能部门的环境管理执法行为进行监察,对在环保工作中违反法律法规或失职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其行政责任;对基层人民政府出台的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政策、规定、办法和做法,督促法制部门依法予以纠正。
6.市卫生局负责对医疗机构内部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处置活动的监督管理;协助市环保局开展专项检查工作及对企业负责人和员工进行环境安全宣传教育。
7.市司法局负责协调环保法制的宣传与教育工作,为开展专项行动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对群众维护环境权益的行为提供法律服务。
8.市工商局负责协助执行对违法企业的取缔关闭决定,依法注销或吊销其营业执照,对无照经营的违法经营者依法查处。
9.市安监局负责对企业(尤其是危险化学品生产单位)安全生产的综合监管。督促企业完善安全生产条件,以防止或减少因生产安全事故引发的环境污染,配合市环保局对企业负责人和员工进行环境安全宣传教育。
10.市质监局负责打击生产加工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伪劣产品、淘汰产品的违法行为;依法查处未取得生产许可证而擅自生产危险化学品的违法行为。
五、时间安排
(一)动员组织和自查自纠阶段(2006年6月)。
1.各区(县级市)政府要按照此次专项行动的目标和任务,进行动员、组织和部署,并对辖区内的重污染源进行全面摸底清理,确定执法重点。
2.各区(县级市)政府要对辖区内重点污染企业和存在的环境问题进行深入检查,针对存在的环境隐患进行自查自纠,提出整治意见并逐步解决,并按照《重污染行业环境安全情况调查表》填写自查情况,于6月30日前报市环保局。
3.市有关部门、各区(县级市)政府每月5日前,按照全国电视电话会议要求,把上月的专项行动情况和重点查处情况报市环保局,由该局汇总报省环保局。
(二)监督落实阶段(2006年7―8月)。
市环保局牵头会同市有关部门,分阶段对各区(县级市)开展稽查,重点检查各地开展此次专项行动的效果、问题和整改情况,对存在的环境安全隐患进行风险评价,督促各区(县级市)政府制定、完善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做好迎接省环保局检查的准备工作。
(三)总结提高阶段(2006年9―11月)。
市有关部门、各区(县级市)政府对专项行动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整改,认真加以落实,并对工作进行小结,提出下阶段的工作目标,在11月15日前报市环保局,由该局汇总报省环保局。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中共广州市委办公厅、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调整广州市信访工
【发布单位】广州市
【发布文号】穗文〔2007〕14号 【发布日期】2007-05-10 【生效日期】2007-05-1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广州市
中共广州市委办公厅、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调整广州市信访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的通知
(穗文〔2007〕14号)
各区、县级市党委和人民政府,市直局以上单位党委(党组):
根据新一届市委、市政府领导成员的工作分工和市直有关单位领导变动情况,经市委、市政府同意,对市信访工作领导小组成员进行调整。调整后的成员名单如下。
组 长:张桂芳(市委副书记、市委政法委书记)
副组长:凌伟宪(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
陈国(副市长)
陈如桂(市政府秘书长)
成 员:张长邦(市委副秘书长)
赵南先(市政府副秘书长)
纪可光(市政协副秘书长)
郑烈城(市纪委常委)
洪英平(市委组织部副部长)
李哲夫(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钟健平(市委政法委秘书长)
李忠(市委台办副主任)
杜和平(市编办副主任)
陈彦华(市委办公厅信访局局长)
刘顺文(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信访局局长)
黄周海(市政府办公厅信访局局长)
彭健(市发展改革委纪检组长)
易金强(市经贸委纪工委书记)
黄素明(市教育局副局长)谢富星(市公安局副局长)
曾爱国(市民政局党委副书记)
钟火松(市司法局副局长)
林锦全(市财政局副局长)
陈东民(市人事局副局长)
陈建龙(市劳动保障局副局长)
黎江(市国土房管局党委副书记)
林波(市建委纪工委书记)
萧史明(市交委纪工委书记)
水雪琴(市外经贸局纪委书记)
胡重光(市农业局副局长)
吴其中(市卫生局党委副书记)
陈海如(市国资委副主任)
杨柳(市环保局总工程师)
彭高峰(市规划局副局长)
区锦威(市工商局党委副书记)
吴明场(市法制办主任)
罗建国(市政府驻京办副主任)
接连凯(市城管支队政委)
黄容福(市法院副院长)
廖仲仪(市检察院副检察长)
叶国耀(市总工会副主席)
马文坚(市妇联副主席)
陈忠谦(市仲裁委主任)
特此通知。
中共广州市委办公厅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七年五月十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中华民族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财务秩序整顿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法规名称】 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财务秩序整顿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颁布部门】 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查看
【发文字号】 辽政办发[2004]71号
【颁布时间】 2004-08-13
【实施时间】 2004-08-13
【效力属性】 有效
【正文】
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财务秩序整顿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各有关单位:
为严肃财经纪律,加强财务管理,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推进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省政府决定在省直机关开展财务秩序整顿工作。现将《财务秩序整顿工作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00四年八月十三日
财务秩序整顿工作实施方案
整顿财务秩序,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推进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促进依法行政,建设法制政府的迫切需要,是深化财政改革的重要措施。按照省委九届七次全会的部署,省政府决定在省直机关开展财务秩序整顿工作。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财务秩序整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九届七次全会精神,坚持“全面、彻底、求实、严肃”的原则,围绕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财政改革,加强审计和财政监督,切实推进依法行政,全面提升财务管理水平,为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创造健康有序的经济发展环境。
财务秩序整顿工作的目标是:认真清理执收项目,规范收支行为,坚决查处非税收入征收、解缴、管理、使用过程中的违纪问题。建立起财政资金绩效评价机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切实加强会计工作,督促各单位规范会计秩序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查处会计工作中的违法违纪行为。坚决取缔“小金库”,加
大查处力度,查细查实,不留死角。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完善规章制度,堵塞管理漏洞,推进我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整顿范围和重点内容
财务秩序整顿的范围是省直各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重点内容是2003年以来的财务收支及管理情况,具体是:
(一)财务会计核算方面
1.执行财务制度情况,是否严格按照审批程序进行;
2.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情况;
3.单位负责人履行《会计法》所赋予职责的情况;
4.单位依法建账情况;
5.对外提供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情况(是否有授意、指使、强令编造虚假会计资料行为);
6.会计人员任职资格情况;
7.内部控制制度和其他会计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
(二)资金拨付、使用方面
1.在经费使用上,是否存在损失浪费;
2.在专项资金使用上,是否按规定用途使用,是否存在截留、挪用及损失浪费问题;
3.有无乱发奖金、补贴和其他实物问题。
(三)非税收入收支方面
1.是否如实向财政部门填报非税收入收支计划,有无隐瞒或故意压低收入规模问题;
2.是否按规定向财政专户(国库)及时、足额解缴非税收入;
3.支出是否经财政部门核拨;有无隐瞒、截留、坐支、挪用、公款私存、扩大使用范围、提高支出标准等违纪问题;使用效益情况如何,有无损失浪费问题;
4.执行立项、收费标准和执收程序是否符合国务院、省政府及省财政、省物价部门批准的文件规定;
5.执收执罚单位是否按规定使用合法证件及省财政部门统一制发或监制的票据;
6.是否由本部门和单位的财务部门统一归口管理非税收入;
7.非税收入账户是否按规定设置、管理和使用,包括按规定应撤销的账户是否已经全部撤消;
8.目前执行的非税收入项目。
(四)清查“小金库”
凡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及其有关规定,侵占、截留国家和单位收入,未列入本单位财务会计部门帐内或未纳入预算管理,私存私放的下列资金,均为清查的重点。
1.各项价外费用;
2.各种集资、摊派、赞助、捐赠、利息等收入;
3.股票、债券等投资收益;
4.各种形式的回扣和佣金;
5.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
6.各类学会、协会、研究会的会费收入;
7.其他应列入本单位财务会计部门帐内或应交财政专户的收入;
8.通过虚列支出、资金返还等方式转到本单位财务会计部门帐外的资金。
三、整顿的步骤和时间
整顿工作分为自查自纠、重点抽查、纠正处理和建章建制3个阶段进行,到10月31日结束。
(一)自发文之日起至9月10日前为自查自纠阶段。省直部门要根据上述整顿重点内容对照财务方面的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进行认真自查。同时,要对下属单位的自查情况进行抽查。查出的问题及时纠正。
(二)9月11日至10月10日为重点抽查阶段。省财政、审计部门组织检查组,按照重点检查计划,对各部门财务秩序整顿情况进行重点抽查。重点抽查工作结束后,由省财政厅、省审计厅向省政府报告抽查结果,对重点抽查中发现的违法违纪问题,依照有关规定做出纠正处理的决定。对重大问题的责任人移送省监察厅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