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现状(写写帮整理)

时间:2019-05-13 00:01: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医生现状(写写帮整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医生现状(写写帮整理)》。

第一篇:医生现状(写写帮整理)

80%工作中没有时间喝水 医生到底有多累?

80%工作中没时间喝水;67%曾连续工作36小时以上

60%黄金周休不到3天;83%身边同事患了癌症

“当医生辛苦”,这在大多数百姓中早有共识。在本报上期头版“中国医生生存状况调查系列之一”的《百姓如何评说医生》中,43.61%的人认为这一职业“费力,不讨好”。医生究竟有多累,他们的健康透支到何种地步?可能并不为大多数人所了解。

此次,本报与丁香园网站进行的网络调查,以及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长沙、南京、西安、成都8个城市19家医院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在参与调查的2183名医生中,近八成人每天工作8—12小时,67%的人曾连续工作超过36小时。

更令人揪心的是,83%的医生称同事中有人患了癌症;37%的人周围有同事猝死。可见,医生的健康状况已然拉响了“警报”。

超负荷工作是常态

有人这样描述在某三甲医院中和医生偶遇的情景,“只见一片白影在你的眼前瞬间飘过,还没看清他的面貌,就只看到10米开外的后脑勺了。”这是工作中的医生,给很多人留下的是片刻不停的印象。

而在医生自己眼中,他们的一天像张拉满了的弓。调查中,当问到“平均每个工作日在单位的时间”时,仅5.8%的医生选择了“少于8小时”,工作8—12小时的人占77.8%,16.4%的人甚至超过12小时;此外,49.2%的人每隔4—5天就要上一个夜班,76.1%的人中午休息不超过半个小时;80%的人工作中顶多只有10分钟的时间休息。此外,参与调查的所有医生都曾连续工作24小时以上,其中,18%的人曾连续工作48小时以上。

北京协和医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内科主治医生向记者描述了他普通的一天:早上8点上班,但一般7点40前就到医院交接班,先把病房里十几个病人的病情问一圈;8点开始组织查房;10点左右就要等教授进行三级查房,遇到通情达理的,回答清楚问题就行了;可要是碰

上不好沟通的,得耐着性子解释个把小时,说到口干舌燥,也难让他们满意。下午1点半上班,要么出专科门诊,要么有文献汇报。到晚上七八点钟,好不容易下班回家了,可连句话都顾不上和家人说,就得接着赶晋升的论文、和人签约的书稿……一天能睡三四个小时就很幸运了。“那帮年轻的住院医比我们还累,经常三四十个小时„连轴转‟,把科室都当家了。”年轻医生的生活状态如此,教授们的工作也不轻松。一位肿瘤界名望颇盛的专家告诉记者,他出门诊时,一个病人接着一个病人,很难有喝水的时间;甚至连上厕所,都有病人跟着,怕你借机“开溜”。此次调查也显示,在工作时间能喝上一杯水或根本没时间喝水的医生占80%,96%的医生曾在工作中憋过尿;而中午不能按点吃饭或只能飞快吃饭的医生占到了83%。

“印象中,我几乎没在中午1点前离开过诊室。没办法,病人来一趟不容易,挂上专家号更不容易,要是草草了事,怎么对得起人家?”这位专家说。更让人无奈的是,现在,“看病”只是他很小的一部分工作,更多的时间要拿来做科研、出外讲学。“北京医疗水平的确比地方高很多,传播和交流学术很必要。否则地方上的医疗水平上不来,吃亏的还是老百姓。”于是,不少专家周末打着“飞的”全国转;周一照样要打起精神上班。

医生难有个人生活

如此大的工作强度,直接导致相当一部分医生难有个人生活,双休日、黄金周等休息时间也多半“铺”在了工作上。调查显示,近一半人“工作日平均与家人相处的时间”不足两小时,超过4小时的仅7%;近90%的人“每个月和朋友在一起的时间”少于2天。同时,仅3%的医生能休够“双休日”;不足1%的人休满过7天的“黄金周”,60%的人甚至休息不了3天;超过50%的人从未享受过年假。

北京某三甲医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住院医师已经不记得有多少个春节没回老家和父母一起过了。“每年春节就算不用在病房值班,初四也得参加科里的大查房,况且过年值班这种事我们年轻人肯定得冲在前面。哪有时间回家呢?我知道老人想过个团圆年,但实在没办法,只能打电话报平安了。”这位医生告诉记者,他还一直觉得愧对妻子。“结婚这么多年了,因为要值班,没一个长假能带她出去旅游,平时见面都说不上几句话。好在她也特理解,一直很支持我。”

调查同时显示,只有3%的医生平时能进行有规律的健身。对此,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王

拥军表示,其实,“多运动”、“每天要走1万步”这样的话,通常是医生对患者说的,“这些道理医生们都懂,可就是工作太忙,自己反而缺乏运动。”

医生健康面临危机

医生争分夺秒拯救生命,却可能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一起起有关医生英年猝死的消息,让人们为之动容。2008年1月24日,40岁的北京医院核医学科大夫郑建国因持续工作,导致心源性猝死。葬礼上,他的一位同事自言自语地说,“真不能再这么干了”;2007年11月18日,广东省人民医院44岁的脑外科医生郭予大因病毒性心肌炎引发猝死;2007年10月30日,北京市海淀医院32岁的产科医生耿岩连续加班后,晕倒在医院走廊里,尽管抢救过来,神志却一直没有清醒……不久前一项数据也显示,由于长期精神紧张、体力透支,医生的平均寿命比国人平均值低3岁。

本报调查也发现了如下数字:83%的医生称同事中有患癌病例;37%的人周围有同事猝死,仅16%的医生能坚持体检。王拥军对此很无奈:“他们就生活在医院,甚至办公室隔壁就有检查心脏的仪器,他们自己每天都在为病人诊治疾病,但却留不住自己的健康,这实在是件很悲哀的事。”

北京某三甲医院妇产科主治医师陈医生告诉记者,她每隔3—4天就要值一个夜班。“我家离单位只有20分钟车程,可我最长一次连续4天没回家。第一天是因为手术多,结束时已经夜里11点多了,实在没力气回去;第二天值夜班,忙了一夜;第三天是因为下班后要做实验……最近,我有两个同事患了乳腺癌,都才30多岁。我们都知道经常值夜班的女性易患乳腺癌,可工作性质如此,没办法。”

王拥军指出,医生是昼夜节律最紊乱的职业之一,其特殊的工作方式和人体的生理在进行对抗;其次,医院里患者密集,病毒密度自然高很多,且很多病毒都和肿瘤的发生息息相关;再次,来自家庭、收入、医患关系等压力,也给医生带来极大的精神负担;最后,医生每天都要面对死亡和病痛,就算有人说医生麻木,但医生毕竟也是人,心理冲击比普通人多很多。在中国当医生尤其累

当医生累,在中国当医生尤其累。究其首要原因,是因为患者太多。王拥军指出,中国的病人群体原本就庞大,医生的“供”远小于患者的“求”。据了解,美国一个医生每天只看6个

病人,中国医生却至少要看60个。

其次,医疗资源布局不合理。全国人大代表、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常委兼秘书长王天佑教授表示,目前医疗资源大多集中在大城市的大医院,社区医疗机构的力量没充分发挥出来。患者都向大医院集中,自然给大医院医护人员带来了巨大压力,造成大医院医生“累死”,小医院医生“饿死”。

第三,王拥军指出,在国外,每个医生都有秘书,医生只对病人作诊断和治疗,别的事情都不用自己管;而中国的医生却要“集医生、秘书和勤杂工于一身”,这些医疗外的杂事分散了医生很多精力,让他们疲惫不堪。

第四,紧张的医患关系使医生在工作中既要保证治疗的科学性,又要保证病人和自身的安全。中华医学会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教授指出,“医疗事故”、“医疗纠纷”这两把利剑,时时都悬在头顶,怎一个“累”字了得!

最后,医院对医生照顾不够周全。王拥军告诉记者,医生在医院里没有活动空间和休息的地方,甚至连吃饭都不能得到保障。尤其是上夜班的医生,经常当天下午就连续工作,接了班还是一直忙。下夜班后,太累的就抓紧睡了,想吃饭的就只能以方便面解决了。社会应关注医生健康

如此超负荷的工作严重影响医生的身心健康,如果不想办法改变这种状况,医疗质量也很难保证。为此,钟南山呼吁,全社会、医院和医生自己,都要关注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首先,从体制上解决。王拥军表示,医生工作如此辛苦,却解决不了百姓“看病难”的问题,其中自然存在体制上的因素。“如果不改体制,再过十年二十年,医生还会这么累,医患关系也还会这么紧张。”他指出,相关部门必须增加大医院中的医生数量。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第一医院副院长陈鑫则认为,应大力发展社区医疗服务。“让患者在社区首诊,有需要的再转到三级医院来。”在此过程中,大型公立医院改革十分关键。王天佑也表示,发展社区医院,首先要尽快培养全科医生,补充社区医院的力量。其次是加大宣传,告诉大家去社区医院就诊的好处。最后是完善医保制度,有些疾病,不在社区医院看病,就不给报销。

其次,医院和医生自身的努力。王拥军建议,新医院设计时,要给医生留出专门的活动空间;同时,扩大医生的诊疗空间。在美国,每个门诊医生都有50平方米的工作空间;而中国却常是2—3个门诊医生挤在一间几平方米的小屋子里工作。

钟南山则对医务人员提出了4个基本健康建议:第一,每日均衡营养,定时定量合理饮食;如果由于工作繁忙无法满足全面营养,建议在膳食之外补充维生素矿物质补充剂。第二,保障睡眠,注重充分休息;一张一弛,才是健康之道。第三,适当运动。第四,善待压力,学会把压力作为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平和的心境,面对生活种种挑战。

最后,患者要给医生充分的理解。钟南山表示,“当医生态度不够好时,不能只简单地从医德考虑问题,还要考虑他们受环境因素困扰、心理障碍、体质下降等因素。”陈鑫也认为,其实医生辛苦点儿没关系,能救死扶伤,就是对他们辛苦的回报。“但如果能被社会理解、认可,那就是更好的回报。”医生不是神,目前医疗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不是医生造成的,而是由医学本身特性所决定的。也因此,还是希望患者们能多理解医生、体谅医生。

第二篇:乡村医生现状调查

乡村医生现状调查

1.卫生室房屋陈旧,不能适应当地村民的就医环境。

2.卫生室设备短缺。

3.乡村医生队伍结构日趋老龄化,乡村医生大多集中在较大的行

政村,年轻乡村医生流失严重,陷入后继乏人的尴尬。

4.村卫生室,均不同程度存在行医不规范、滥用抗生素、乱输液、开“大处方”等问题,埋下医疗事故和疾病传染等诸多隐患。

5.受经营收入微薄、养老保险缺失等因素制约,我辖区一些较小的行政村甚至没有乡村医生,无法满足当地村民对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需求。

6.乡村医生收入除部分医疗技术好的乡村医生外,乡村医生月收

入很多在500元至800元,部分乡村医生收入甚至低于500元。

7.由于业务能力差、执业环境差、没有辅助检查设备等原因,乡

村医生执业风险高。”

8.由于业务收入微薄,政府的经费补助不到位,个人生计难以维持,不少乡村医生无奈改行,导致人才流失严重。目前,坚守在乡村医生岗位上的,大多是年龄在45-50岁以上的老同志占多数

赵戈中心卫生院 2011-9-2

第三篇:中国医生的现状

中国医生和美国医生的差别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中国医生与国外医生的天壤之别呢?中国医生真实生活和真实收入又是什么样的?

医生高收入是否名副其实?

2009年,中国医师协会公布的一项调查报告称,逾9成医生认为付出与报酬不相符,4成想辞职。这项调查揭露的问题是真实存在的。

有调研表明,中国医生收入上是世界上最差的。近4年的数据显示,美国、加拿大、日本的医生收入是中国同行的40倍左右。即使是与印度、巴西、巴基斯坦等不发达国家相比,我们依然是远远落后的。最后看看离我们最近的,香港的医生收入是内地的22倍,台湾是大陆的14倍。目前,我国医学生对口就业率只有20%,内地80%的医学生没有对口当医生,这是巨大的资源浪费。一些年轻医生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含泪放弃了自己多少年辛辛苦苦积累的医学知识,放弃了神圣的光环,毅然决然的选择了转行。

我国现有注册医师205万,全部医生在310-330万人之间,是中国医学和医疗保障的主力军。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医生专业水平有较大差距,但在发展中国家,却首屈一指,也是我国平均受教育程度最高、最接近世界水平的行业之一。

经过30年多的改革开放,中国医生早已摆脱了粗制滥造,是我国学习时间最长、投入最高、执业风险/要求最高的职业。然而,高贵的职业、高投入、高难度却在待遇、地位上毫无体现:我国医生的待遇非旦不能与其它国家相提并论,即使在国内,也仅与全国职工平均工资接近,远低于公务员,也低于整天叫嚷工资低的教师。绝大多数医生都有“干白领的活,拿黑领的钱”的感觉。

“一分价钱一分货”是中国的传统,但在医疗保障上,政府、社会、民众却要求医生提供与世界水平接近,至少不低于中国现有经济发展水平的医疗服务,也就是以“黑领”的待遇去要求“白领”的服务。可惜医生不是愚钝的牛马,也不是任人宰割的奴隶,自然会奋力抗争。但在社会、体制下,医生在正面战场中屡屡溃败,可怜的诉求从未实现,也未受到过任何重视,战场从正面逐渐转入了地下。于是,今日的医患关系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虽然拼尽全力,使尽招数,放弃医德,置身于危险的境地,但与官场、商场一样,除了极少数处在“高端”的既得利益者,绝大多数医生并未体会到改革开放和国家进步的好处。客观上,我国医生多数处在无依无靠,毫无保障,毫无价值体现的“白衣民工”状态。

医生低收入带来的不良影响?

一、医生工作热情和效率降低。部分人离开医生队伍转做医药销售,部分基层和乡村医生转行。据卫生部信息,最近6年中国共有100多万人通过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但有40万人没有注册。也就是说,这40万人都没有选择从事医疗行业。现在很多农村已出现了“有室无医”的情况,约66.7%的村卫生室只有1名村医,人数多于3人的村卫生室仅有12.5%。

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蔡忠军称,医护这个行业的特点是“风险很高、收入很低、付出很多、理解很少”。由于压力大、收入低,很多已经获得硕士、博士学位的医学毕业生都放弃了从医,“一个医学院士的博士生,毕业后,却去卖保险,很遗憾”。要知道,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医护人员“缺口更为严重”。“弃医从商”的现象是整个社会的损失,也是整个社会灾难性的问题。

二、催生出个别医生依赖“灰色收入”,医患矛盾加大。由于医生不能从自己付出的技术劳动中获得应得的、能够维持其有尊严生活的合理合法收入,使个别医生只能通过催生“超级大处方”来追求药品和医疗器械回扣、收受病患家属红包等不正当收入,严重影响和损坏了医生的声誉,加重了看病贵。也有部分医生不得不从事兼职工作以增加收入,分散钻研医学的精力也是难免的。

少部分医生的行为使老百姓将整个医生群体“妖魔化”,病人就诊时常对医生心怀警惕,担心医生所开处方和检查是否与医生的收入相关。这种普遍的担心和反感加重了医患矛盾和对立,使医患关系极度紧张。

三、医生后备力量薄弱。众所周知,学医要比其他专业多念3-4年,毕业以后还需几年的实习期才能够正式上岗,而工资和其他职业相比却属于中等偏下,还要面临巨大的工作强度和心理压力,对现在的年轻人来

说,这个高尚的职业失去了昔日的光辉和吸引力。

呼吁新医改不能忽略医生的利益诉求

新一轮的医改虽然历尽曲折,终于还是现身了,开始试点了。在医疗服务行业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只有调动医者的积极性,才能最终保证患者的利益。所以说,但新医改不能忽略医生的利益诉求,新医改损害了医生也就是损害了患者。如果为了加强医疗服务体系的社会公益性,而忽视了医疗行业的特点和从业者的利益,改革的效果会大打折扣,甚至适得其反。

有的全国政协委员在提案中指出,医疗改革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要提高医生待遇。他建议,改善医生福利待遇的投入应逐年增加,加速中小城镇医疗基础建设,实现“大病重病进城看,小毛小病就近看”的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要加大医疗投入,在投入中确定用于改善医生福利待遇的比重和逐年递增的比例,因为只有让医生切实受益,医疗改革才改变基础;要充分培养和发挥新生力量,为鼓励年轻人学医从医创造良好条件,对年轻医生定期下乡就诊的,可给予一定的津贴补助,对长期驻守在基层医疗第一线的,可给予一定的津贴补助、个人所得税减免和职称评定的优先照顾权。

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曾论证说,像医生律师这样以当事人信任为基础的职业,必须具有较高的物质收入和社会地位,以具备担当重责的能力和信誉。我们也坚信,只有医生的收入提高了,医生笑了、患者笑了、社会也就会更和谐了,这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好事。

第四篇:乡村医生现状情况的总结

乡村医生现状情况的总结

乡村医生作为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网底”,直接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是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力量。近年来,随着医改在基层的持续发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乡村医生数量不足、专业水平低下等问题,仍是制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一步改善服务和提高水平的“瓶颈”,与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不相适应,难以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

一、队伍现状

截至目前,通州区共有在岗乡村医生891名(含2018年新上岗的38名农村医学生)。

1.年龄结构老化。年龄最大的78岁,最小的20岁。其中,60岁以上499人,占56%;45~60岁202人,占22.67%;35~45岁99人,占11.11%;30岁以下仅108人,占12.12%。全区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在岗乡村医生已占到半数以上。

2.学历层次不高。本科学历仅8人,占0.89%;大专学历41人,占4.60%;中专学历362人,占40.62%;高中及以下学历497人,占55.78%。虽然对在岗乡村医生采取了中专学历补偿教育,但仍有五成以上的乡村医生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

3.执业资格较低。具有执业医师资格17人,占1.90%;具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85人,占9.53%;具有乡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188人,占21.09%;具有执业护士资格45人,占5.05%;具有乡村医生资格514人,占57.68%;新上岗农村医学生(试用期)59人,占6.62%。目前大部分乡村医生仍是持《乡村医生资格证书》执业。

4.收入待遇一般。全区乡村医生人均年收入约6.8万元(含各类保险补助及村卫生室运行经费等)。其中,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和公共卫生服务分别补助约人均2万元和4万元,另有医疗服务收入人均约8000元。2009年起为乡村医生办理养老保险。其中,按照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企保的596人,占68.50%;参加新农保的249人,占28.62%;另有25人未参保,占2.87%。参加的医疗保险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伤保险和医疗责任险为商业保险。

二、问题分析

1、队伍补充乏力。受工作条件、职业前景、待遇福利以及社会地位等因素制约,医科毕业生不愿到村卫生室就业,能够来到农村的,一旦条件成熟即另谋出路,导致目前乡村医生队伍结构日趋老龄化,陷入后继乏人的尴尬局面。究其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乡村医生职业吸引力黯淡,经济收入较低,发展空间受限。

2、委培起点偏低。《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规定,新进入村卫生室从事预防、保健和医疗服务的人员,应当具备执业医师或者执业助理医师资格。

现行定向委培农村医学生多为初中毕业的中职学生,特别是开始两年由于政策宣传不够到位,录取的农村医学生普遍素质不高,一旦毕业后若不能顺利通过执业资格考试,将涉及依法执业问题。

3、业务能力不强。乡村医生大部分是由原来的赤脚医生转变来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差,虽然组织多轮次专业技能培训,但相当一部分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乡村医生还要承担40%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由于人数和实际能力不相匹配,只能应付了事,难以保质保量完成工作。

4、服务行为失范。卫生院人少事多,加之村卫生室面广量大,乡村医生又变相个体行医多年,村卫生室存在不少不规范行为。特别是在执行收费标准和药品价格时不够严格,出现一些乱收费问题,坑害群众利益。甚至有一些乡村医生凭个人经验从业,滥用抗生素、激素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容易给群众的身体健康带来隐患而引发医疗纠纷。

5、社会保障不一。在岗乡村医生主要靠政府购买服务获取报酬,参加企业养老保险和新农保。由于离岗后生活补助标准不一,乡村医生相互攀比,造成不稳定因素。通过参加新农保解决乡村医生养老问题,但新农保待遇太低,难以实现养老保障,造成乡村医生到龄超期“服役”现象比较普遍。

三、对策建议

1、推动入编管理。积极推广苏南、浙江等发达地区的做法,适应镇村卫生机构一体化发展的要求,通过增加镇卫生院编制,用于公开招聘医学类毕业生到村卫生室工作和招聘取得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的优秀在岗乡村医生,提升乡村医生岗位的吸引力。

2、加大培养力度。加强与高等院校合作,提高生源质量。可参照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政策,委托高等医学院校培养医学生,也可委托高职学校定向培养高职农村医学生。重点要立足本地生源,使之能招得来,留得住、用得上。

3、强化业务培训。加强对乡村医生教育培训的领导和经费支持,制定乡村医生教育培训计划,强化乡村医生岗位培训。特别是要通过临床技能务实进修,提高乡村医生实践操作技能。同时,要大力开展乡村医生实用技能在线培训,促进适宜技术在农村基层规范、合理应用。

4、严格执业监督。建立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自上而下的监管和村民对乡村医生自下而上的监管,形成一个具有反馈回路的闭环式监管机制,是对村卫生室实施科学管理的重要措施。只有切实加强监督管理,才能不断规范诊疗行为,促进合理用药,控制医药费用,提高服务质量。

5、强化政府责任。通过加大财政扶持,切实提高乡村医生的补助水平,让乡村医生能安心为农村居民健康服务。同时,要明确为乡村医生办理工伤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

等提供政策支持。特别是要完善政策措施,采取政府补助等多种形式,妥善解决好老年乡村医生的保障和生活困难问题,让他们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第五篇:全科医生的现状

全科医生的现状

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下,社区卫生服务事业正在我国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但是,社区医院的门可罗雀与大型综合医院的人满为患却依然存在鲜明的反差。在门诊中的角色——全科医生一般是以门诊形式处理常见病、多发病及一般急症的多面手,他们可以在最短的时间使您疾病得到最有效的处理,这样就大大方便了下一步的住院治疗。在家庭中的角色——社区全科医生工作的另一个特点是上门服务,全科医生常以家访的形式上门处理家庭的病人,根据病人的各自不同的情况建立各自的家庭病床和各自的医疗档案,这样不仅大大的提高了患者在治疗上的准确度,同时还能起到很好的医疗保健作用。在社区人群中的角色——全科医生对社区人群可以组织专家会诊,协调转诊,组织健康体检等工作,也可进行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加强对体弱多病的群体(如:老人,小孩)的护理等工作,这些工作也极大的加强了社区群众的健康防范意识。

在国外,全科医生占医生总数30%~60%以上,卫生业务量占一半以上,家庭医生基本都在硕士学历以上的层次,独立执业,而且可以服务于多家医疗机构,工资收入超过多数专科医生,社会地位很高。全科医生是家庭成员一辈子的健康保护神,是国家卫生服务支出的看门人,也是引导专科医疗的经济人。现在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国内全科医生的发展也成蒸蒸日上的趋势,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仅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全科医生的需求就有近10万人的缺口,更别提医疗资源分布更加匮乏的农村了。随着医疗体制和人事制度的放开,包含社区卫生和专科医疗的多元化的卫生服务体系将逐步形成,全科医生也将会赢得属于他们自己广阔的展现舞台。

北京2011年6月22日消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建立全科医生制度。会议指出,全科医生是综合程度较高的医学人才,主要在基层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转诊、病人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被称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目前,我国全科医生的培养和使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全科医生数量严重不足。建立全科医生制度,逐步形成以全科医生为主体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缓解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具有重要意义。

会议要求,到2012年使每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农村乡镇卫生院都有合格的全科医生;再经过几年努力,基本形成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和首诊在基层的服务模式,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至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更好地为群众提供连续协调、方便可及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一要建立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制度。将全科医生培养逐步规范为“5+3”模式,先接受5年的临床医学本科教育,再接受3年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

二要着力解决当前急需与规范化培养周期较长之间的矛盾,近期采取多种措施培养合格的全科医生。对符合条件的基层在岗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按需进行1至2年的转岗培训。严格执行城市医院医生在晋升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职称前到基层累计服务1年的规定。

三要改革全科医生执业方式。全科医生可根据需要多点注册执业,可以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职或兼职工作,也可以开办诊所。推行全科医生与居民建立契约服务关系。加强全科医生服务质量监管,并与医保支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拨付挂钩。

四要创新全科医生激励政策和方式。建立以按签约居民数获得服务费为基础的新激励机制,完善到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津补贴政策。拓宽全科医生职业发展路径,完善职称晋升办法。

会议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和完善配套政策,认真开展试点,逐步推广,积极稳妥地推进全科医生制度建设。全科医生极度缺乏

北京,是国内最早进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的城市之一,历经十多年的培养人才缺口依然巨大,而中国的中西部地区许多地方甚至没有条件培养全科医生。

为了解决老龄化社会带来的老年人口保健和医护照顾问题,中国政府正试图通过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和全科医学,引导一般诊疗下沉到基层,以期逐步实现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像张新征这样的持有资格证的全科医生,能够独立开展临床工作,医治80%~90%的常见病,具备及时正确的转诊能力,正是实现这种医疗蓝图的核心,但眼下,全科医生队伍的现状,太不能令人满意了。

尤其是人手紧缺这个痼疾,并没有因为政府的倡导和扶持而迅速改变。就连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卫生部全科医学培训中心副主任崔树起,这位64岁的退休老师在谈到全科医生的不足时,语调也立马高出好几个分贝:“问题非常严重,需求旺盛而供给严重不足!”

以北京市东城区为例,这个现在仅有188名编制内全科医生的核心城区,十二五期间将有62名全科医生退休。东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主任王建辉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从2006年开始,我们的服务量年增长30%,而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求24小时值班,这都加大了人才缺口。”

下载医生现状(写写帮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医生现状(写写帮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医生生存现状还要维持多久

    医生生存现状还要维持多久?2013-09-10 编辑:环球医学 张树静 关键词: 医生,美国,中国,医学生作为让老百姓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生职业,自诞生伊始就被赋予了神圣、崇高的地位。但......

    中国医生临床研究现状调查(精选五篇)

    中国医生临床研究现状调查 医生在临床研究中的投入究竟为多少?是为了兴趣还是为了晋升评职称?带着这些问题,近日由天津大学药事管理专业发起、广州驭时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协作,开......

    村卫生室及乡村医生的现状调查报告

    村卫生室及乡村医生的现状调查报告 按照省卫生厅《关于开展乡村医生配臵情况调查的通知》要求,对辖区内村卫生室及乡村医生基本情况及相关政策进行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

    社区卫生之全科医生的现状和发展

    社区卫生:全科医生的现状和发展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全科医生、现状与问题、建议及发展 摘要:全科医生作为医疗保健服务的“守门人”,主要负责基层的卫生保健工作,作为社区卫生......

    医生推荐材料

    医生推荐材料 XXX,男,XXX岁,XX县人民医院内三科主任,副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商丘分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常委。 参加工作三十年来,XX同志一直从事临床医疗工作,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卫生......

    乡村医生现状调查:月入100余元 靠种田维持生计

    乡村医生现状调查:月入100余元 靠种田维持生计发布时间: 2011年04月11日10时14分稿源: 齐鲁晚报做了45年乡村医生的徐玉伦,年过七旬却开始为自己的养老问题犯愁。像徐玉伦这样的......

    医生自我鉴定

    医生自我鉴定15篇 医生自我鉴定1 北京朝阳医院是一所集临床、教学、科研、预防于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建于20xx年,设病床1030张,卫生技术人员1600人,正副教授等高级医务人......

    医生表扬信

    医生表扬信1 尊敬的医务部领导:感谢手术室服务临床、团结协作的精神。新年伊始,我院住院病人手术量稳中有升的形势下,普外科也迎来了高起点的手术量,日手术量常常达X—X台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