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追寻有感
读 追 寻 有 感
人在中年,创业志坚。十年风险,坚持至今。益生文化,国学养生。民间传统,精益求精。易经八卦,佛道修真。道德善行,至诚精进。走访高师,深入民间。亲进山林,体验见闻。
终南修仙,虽是小说,功法内存,传古博今。几经回味,如临真景。道德修养,丹道修真。办刊坚定,读者坚信。十年时光,艰苦磨炼。脚踏实地,身体力行。艰苦奋斗,大志定成。
吴克英2011年1月20日
第二篇:读《追寻生命的意义》有感
没有杀死我的,终将使我强大。
——尼采
在老师第一次讲到弗兰克尔的时候,我首先感到的是茫然,因为我对这位意义治疗大家的一无所知。作为一个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我感到愧疚。而当我读完弗兰克尔的《追寻生命的意义》后,我为弗兰克尔的辛酸的生活经历所讶异,为他在逆境中的坚忍和乐观所折服,也为他在纳粹集中营所感悟到的生命的意义深深地感动。
我从未很深刻的去思考过人生还有人生的意义,我也一度认为人生的意义离我的生活过于遥远。我是一个平凡的人,我所经历的每一天都如此的平凡,而平凡的人的一生大约是与有意义的一生无缘的,有意义的人生只留给那些赫赫有名的大人物,他们的人生似乎总是充满了传奇的色彩。现在想来,我的理解过于狭隘了,历史的长河从不是一个人写就的,我们的人生牢牢地把握在自己的手中,也许对于整个世界而言,大多数的人都渺小如蝼蚁,但是我们依然能在短暂的一生中找到适合我们自己的舞台,描绘出我们自己的精彩,属于我们自己的意义人生。
《追寻生命的意义》就像弗兰克尔在我们的耳边讲述他自己的故事——在集中营的点点滴滴,在走出那片暗无天日的天地后,自己对心理治疗的感悟。这本书既是一部不完整的自传,又是心理学的专业著作。本书的前半段里面,弗兰克尔把自己在集中营里度过的三年的时光娓娓道来,字里行间,我可以感受到人们在集中营里挣扎的绝望,他们像被判了无期徒刑的囚犯,不知道战争什么时候会结束,不知道什么时候自己可以被放出去。唯有对未来残存的一丝期盼成为他们厚实的支撑。而在书的后半部分,弗兰克尔从自己人生这一段无比黑暗但也让他无限感慨的经历中,看到了不一样的心理学的治疗方法,正如书中所说的那样:“人所需要的实际上不是一种无焦虑的状态,而是为了一个有价值的目标所作的努力和斗争,一种自由选择的任务。他所需要的不是不惜一切代价地排遣焦虑,而是呼唤一种等待他完成的潜在意义”。
我喜欢这本书。在这样一个浮躁的年代,我们需要这样一本书,它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我们不曾体味的世界,一个更能窥探人性的平台。我无法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弗兰克尔和他在集中营里人们的生存状态——胆战心惊地生活在一日复一日的恐惧中,从惊恐到冷漠,以至于当重获自由时,他们甚至于丧失了感受快乐的能力。我们的时代是和平的,我们不曾历经战争,没有切身体会过寒冷与饥饿,也不曾经受肉体和灵魂的双重折磨,而在最黑暗的深渊中,弗兰克尔凭着爱、希望和乐观活下来,苦难也是人生的意义——“如果一个人不能改变造成他受难的环境,那么,他仍能够选择他的态度”。
这本书有许多细节让我唏嘘不已。弗兰克尔不仅是一个伟大心理学的大师,他细腻而饱含感情的笔触也让人折服。当他描述自己最初被一列火车送入集中营时,他写道“火车的鸣叫带着一种离奇的声音,就像是为怜悯那些注定走向地狱的不幸的人而发出的求助呼喊”,当他们在集中营劳作了一整天看到落日时,他写道“险恶的云在西边闪闪发光,整个天空布满了铁红到血红、形状和颜色不断变化的云,荒凉的灰色泥屋提供了鲜明的对比,泥泞土地上的积水倒映着闪闪发亮的天空”,而当他走出集中营后,我仿佛也能感受到在奔向自由后,弗兰克尔的内心的欢乐,“百灵鸟飞向了天空,我可以听见他们欢乐的歌声”。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心境的喜悲感染着人们的一言一行。当回忆起这样一段岁月时,在在弗兰克尔的笔下,我没有看到抱怨,没有看到愤怒,我看到的是他对命运的毫无保留的接受,弗兰克尔将苦难当做生活的洗礼,他对生活的爱流露在每一个细节中,火车的汽笛,天边的落日和云,不美好的回忆最后变成了生活的馈赠,苦难酿成一坛甘甜的美酒。
而最让我不能释怀的是弗兰克尔在描述集中营生活中,在面对无望的生活时展现的人生百态。
当所有人失去了他们的姓名和身份,区别个体的只用一串冰冷的编号;当原来睡眠很浅 的人学会了在鼾声震天,拥挤的木板上熟睡;当人们想尽一切办法只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更健康,从而保住自己的性命;当值班医生用镊子撕去12岁男孩冻坏的脚趾,而旁观者依然变得漠然——“集中营的囚徒不敢做出任何决定或者采取任何主动性行为,这是因为,他们强烈的认为,命运是他们的主人,他不应以任何方式影响它,相反地,他应听从命运的安排”。
我想,他们曾经也是会想要反抗的,可是面对荷枪实弹的敌人,他们的力量太过于渺小,除了顺从,他们别无他法。在自己的生命都无法的保全的时候,他们无暇顾及他人。他们没有暖和的衣服,没有齐备的医疗设施,没有充足的食物,他们冻伤了脚,冻伤了手,却只能忍住疼痛,让自己看起来和常人无异。而仅仅一小块面包,或者汤里多出的几颗豌豆都能让他们欣喜不已。人性在最赤裸的现实面前显得那样的不堪一击。我们似乎很难在这样的环境中看到生命的意义,但是在弗兰克尔看来,人们在苦难中的所遭遇的一切——这样残忍的画面本身就是生命的意义。
在生命温饱都无法保证的情况下,同情、怜悯、自尊的存在似乎都变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人们用冷漠包裹自己,保全自己的性命,卑微至斯。
“人们只能通过指望未来才能生活,这是人的一种特性”——但是集中营里面的大多数人都不再看到希望和未来。弗兰克尔写道“大多数的囚徒生活在他们将在圣诞节时再次回到家里的天真幻想之中。随着时间的推进,没有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囚徒们就丧失了勇气,失望战胜了他们。这严重降低了他们的抵抗能力,许多人因此死去。”他们总是在期盼生活会带给他们什么,他们的希望落空之后,终于绝望,也许正如弗兰克尔所说的那样,他们更应该去思考,他们可以给生活带来什么,也许换一种角度,他们会有不一样的人生。
还记得欧亨利的小说《最后一篇藤叶》,故事里的女主人公看到了那片历经风雨仍然没有掉落的藤叶,燃起了活下去的希望。可是集中营里的囚犯们最终没有等到他们自己没有掉落的“藤叶”,他们放弃了活下去的勇气。
在众生百态中,弗兰克尔展示着他倔强的灵魂,从他决定放弃去美国的签证而留下的一刹那,在冥冥中他也成就了自己的使命和未来!
在集中营的日子给了弗兰克尔很多关于关于生命还有生命的意义的思考。我也看到了让我触动很深的一句话——“人的拯救是通过爱与被爱来实现的。在世界上不再拥有任何东西的人,只要他拥有短暂的时间来思念他的爱人,他就可以理解幸福”。在集中营里,所有人都被迫和自己的亲人分开,当时的弗兰克尔也许不知道她的妻子已经死在集中营。但是这份爱却成为了他活下来的支撑。爱是人们最磅礴的感情,父母与子女,丈夫与妻子,人们与自己的祖国......哪怕只有一点点的爱,它也可以慢慢地弥漫开来,充满人们的胸腔,让人觉得幸福和温暖。
弗兰克尔不仅用这样坚定的爱与勇气来鼓励自己,他也向集中营的囚徒们宣扬着这份爱与信念,让他们看到绝望中盛放的希望之花。他告诉同在集中营的囚徒,“不仅我们的经历,而且我们所作的一切,不论我们可能拥有什么样的伟大思想,以及我们曾经遭受的,所有的这一切不会失去,尽管他们已经成为过去,我们使他们成为了一种存在”——我们的过去是我们已经拥有的财富,它们深深烙在我们的灵魂中,没有人可以夺走。
“没有人能够知道未来会带来什么,时间越近,就越不能够”,我们无法预知我们的未来,但是我们却可以把握住我们的现在,而未来也终将成为过去,只要我们在黑暗中依然心怀美好和希望,所有的牺牲和磨难终究会有存在的意义。即使是受难,我们也要骄傲的去承受!弗兰克尔想要让集中营里那些看不到希望的囚徒,发现生活的全部意义。
在读到这本书的第一部分结尾的这样一段话时,我的眼泪几乎夺眶而出,“当他登上一辆无轨电车,向着多年来在他意识中不断出现的家狂奔,按响门铃,正如他在一千次梦中所盼望的那样,但是结果却发现,应该给他开门的人不在那里,并且将永远不在那里”。不管在什么样的情境中,我们似乎都应该为即将出现的不幸做好准备。这样的场面我无法仅凭想
象去构造,我怀疑那样撕心裂肺的痛苦,已然是生命所能承受的极限。当一个人再回到自己的故土的时候,一切早已物是人非,一如弗兰克尔,这场噩梦夺走了他所有的家人,最后只剩下他自己,独自感悟生命。
《追寻生命的意义》这本书的后半部分是弗兰克尔对自己的意义治疗的概述。这本书的第二部分不再是一个长长的自述的故事,它里面夹杂着一些个案,还有弗兰克尔自己的感悟。其实在读完整个第二部分之后,我依然不敢确定我是否真的读懂了弗兰克尔的理论。我把这本书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但是还是只能浅浅的表达一些我自己的看法。
我认为,意义疗法是结合了弗兰克尔自身经历和感悟的一种特殊的疗法。意义疗法的很多思想源于弗兰克尔在面对集中营生活时的有感而发。虽然弗兰克尔早年师从弗洛伊德,但是意义疗法不像精神分析那样执着于病态的人格和过去,意义疗法更强调未来。它在治疗策略上着重引导来访者寻找和发现生命的意义,树立明确的生活目的,以积极向上的态度来面对生活的心理治疗方法。这一疗法就是要让人们找到生命中存在的意义,懂得自己“为了什么”而生活,面对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挫折,追求生命的意义,从中体验到人生的目的与意义。意义治疗学的重心不是心理层面或社会层面,而是存在的意义层面,只有个人存在的意义问题得到真正的解决,人才能够更好地发展。
弗兰克尔单独将“精神动力”作为一个小章节放在这本书中,他写道“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比生命中存在着意义更能帮助人在最恶劣的环境下生存下来”,“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几乎能承受任何怎样活着的问题”。这就是精神动力的强大之处。我们知道我们承担的使命,我们知道我们要活着去爱那些爱我们的人,我们的生命要延续因为我们我们还有未完成的梦想。在弗兰克尔看来,焦虑并不是一件坏事,适当的焦虑可以更好的帮助来访者看到问题的结症。
比起焦虑,现在的人们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更普遍的状态——这种状态被弗兰克尔称之为“存在的虚空”——我认为,这也可以被翻译成“无聊”。原因是因为越来越多的自动化将给普通工人带来大量的空闲时间,但是许多人不知道利用这些新获得的时间干什么。这种状态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而这种空虚给人们的内心带来了极大的空洞,因为在这种空虚中,人们感到无所适从,生活的内容是如此的贫乏,他们在虚空中看不到生命的意义。而意义疗法可以让人们重新开启生活,填补存在的虚空。因此创造和工作也成为了实现人生意义的第一种途径。
“人不应该寻求抽象的生命意义,每一个人在他的生活中都拥有需要完成的特定的事业或者使命。因此,他的个体不能被替代,他的生活也不能被重复。因此,每个人的任务与他实现这一任务的特定机会一样,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从来不会在某一刻停留,每个人有自己的人生,生命的意义也因人而异。无独有偶,埃里克森的生命八阶段向我们勾勒出了人生不同阶段的不同使命和不同任务,每个人都承担着自己的各自的和共同的使命,我们要成为一个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人,看到生命的本质和生命的意义。就好比现在的世界,有着形形色色的人,而形形色色的人做着形形色色的事情,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事情在我们的生命中聚拢,交叉,分离,构成了我们独一无二的人生,每一个独一无二的人生又构成了这个独一无二的世界。人有选择的自由,但也需要承担选择后果的责任,人们有责任实现自己生命的独特意义,每个人都会被生命所询问,只有自己的生命才能回答这一问题。
“爱是理解一个人个性的唯一的、最核心的方法”——在弗兰克尔看来,爱是实现人生意义的第二个办法,没有一种感情可以像爱那样博大,它博大到可以容纳天地万物,爱可以给人们以精神的力量,爱使人们突破自己的潜能,个人的生命不仅仅只是为了自己,生命的容量更加的庞大,意义也更加的深沉。通过爱,人们能够感受到不一样的自己。
“受难的意义”——这也是在我看来弗兰克尔理论中最别具一格的部分——他认为受难是实现人生意义的第三个途径。弗兰克尔写道:“我们永远也不应忘记,即使当我们面对绝
望的情景时,当我们面的无法改变的命运时,我们也能发现生命的意义,因为那时可以最大程度的证明人的独一无二的潜力。它将把一个人的悲剧变成极大的成功,把一个人的困境变成一种人类的成就.......通过勇敢的接受受难的挑战,生命直到最后一刻都会充满意义”。尼采说过:“不能杀死我的,终将使我强大”。那么苦难就扮演这样一个角色——在一个让人变的强大而坚忍的过程中,虽然他的存在让我们苦不堪言,但是也正是因为它的的存在,锻造了我们无坚不摧的灵魂。苦难使我们强大,生活的意义从来都不是享受和快乐。
《追寻生命的意义》这本书中,弗兰克尔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一位老年人因为失去了他所钟爱的妻子而痛苦,弗兰克尔反问这位老人:“如果您死了,而您的妻子还活着,将会发生什么?”老人回答:“她将遭受和我一样的痛苦。”这时,弗兰克尔告诉这位老先生:“正是因为你还活着所以免除了您妻子的痛苦”。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为类似的痛苦所困扰,我们也需要改变我们的视角,改变我们的态度来看待这些事情——“当发现一种受难的意义,如牺牲的意义时,受难就不再是受难了”,弗兰克尔如是说。
我一直在想,这样的豁达和乐观真的是人生来而有之?抑或,弗兰克尔是在历经了常人无法想象的痛苦,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悲惨遭遇后,从无望的生活中慢慢地去发现和探索,才逐渐的看到我们不曾发现的人生的另一片天地。一个人究竟需要多么强大的心灵,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有这样卓绝的建树?我们不能改变人生的处境,但是我们我们可以改变我们面对这些处境时的态度。因为苦难的存在,人生的意义更加的深刻。
我的思绪又飘向了远方。前年暑假的时候,我曾去过一个基督教堂举办的青年集会,教堂的中间是一个十字架,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耶稣所承受的苦难是为了人类的存在。其实在《追寻生命的意义》这本书中,有几处我看到了宗教的痕迹。当弗兰克尔的父亲带回的石碑上刻着《十诫》中的那条“荣耀你的父母,地球上的生命将能得到延续”。而我在查过资料后发现据《圣经》记载,《十诫》是上帝亲自用指头写在石版上,后被放在约柜内。犹太人奉之为生活的准则,也是最初的法律条文。而弗兰克尔认为这句话是“上帝的指示”。在书中,弗兰克尔也写道:“一位难友在到达集中营时,与天堂签订了一个契约,他的受难和死亡应当把他所爱的人从痛苦中解救出来。”弗兰克尔对上帝的虔诚或多或少也表现在了他的理论中,尤其是他对于苦难的的意义的叙述。
书中弗兰克尔举了很多案例,而通过大量的案例,弗兰克尔也总结出他自己的意义治疗常用的三种方法:去反应、矛盾意向和态度改变。我不知道我的理解是否准确,但是在我看来,这三种方法到最后都只有一个目的,让受到困扰的来访者转移焦点,改变态度。
非反思法是用来应对过分反思的,有意识地抽回集中在这一症状上的注意力,取消自己对某一行为的强迫性关注,使来访者的预期性焦虑和注意力从行为本身或自我转移到积极的方面,转移到外部事物,转移到更有意义的事情上,使个体不再被焦虑所困扰。弗兰克尔用一个因为年幼时受到父亲性侵犯以至于在成年后导致性冷淡的妇女为例,他告诉这位女性,不要在童年的阴影下恐惧的生活,每次和伴侣有亲密体验时,她应该放下对自己的经验的过度担忧,而应该把注意力转移到她的性伴侣身上。而当这位女性的目标转移,她的注意力不再死死地扣住某一环,去反应产生作用。那么她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而矛盾意向“是由患者态度的转变构成的,他的担心被一种相反的愿望所替代”,弗兰克尔曾经让失眠的人不再关注自己的失眠,而是让他们尝试努力让自己变得清醒。患者的关注点由“想睡觉”变成“要清醒”,失眠也神奇般的治愈了。不得不说这实在是一种绝妙的思维,天才的想法,而这种想法也实实在在的起到了弗兰克尔想要看到的效果。人们仅仅是转换了角度,转换了对于睡眠的态度,事情却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
意义治疗的任务就是要改变这个人思考生活的方式, 以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代替消极悲观的生活态度, 而最终是帮助患者对生活意义的认识, 确立新的生活目标, 生活态度的改变必然会导致生活意义的改变。弗兰克尔认为:“人最终是自我决定的。人不仅仅是存在,而且还要决定他怎样存在,在下一刻将成为什么。
弗兰克尔的人生态度是乐观的,但是他也告诉我们“乐观主义并不是可以随意命令和调遣的东西,人们甚至不能无视各种可能,对抗各种愿望,任意地强迫自己保持乐观........因此,信仰和爱也是不能随意命令和调遣的”。就好比你想掬住一捧水,可是因为你的愿望太过于强烈,你攥紧了手心,水却全部溜走了。很多时候,我们也需要收放自如,我们也要允许自己不快乐,乐观是一种态度,但是也不必将乐观的准则奉若神明,不允许有一丝一毫的违背。人生的意义更需要用自己所有的喜怒哀乐,自然地去细细品味。
但是弗兰克尔的理论也有不完美的地方。由于法兰克尔从存在主义哲学观点出发, 认为人以意义的追求不是对现实生活意义的追求, 而是对超越现实和自我的精神意义的追求。他甚至把死亡和痛苦作为人的最深远意义和最高价值的实现,痛苦和死亡实然有他们的价值,人们在历经苦难,面对死亡的时候,的的确确会对人生有更深沉的体验,但是过度的强调,就走向了唯心主义立场。
放下手中的书,我的感慨很多,可是我能描述出来的东西却太少。“集中营中的生活打开了人的灵魂并将其彻底的暴露出来”——人性在最残酷的现实的面前无法遁形。
在集中营里,夜晚睡觉前人们相互抓着彼此身上的虱子为乐趣——这也是苦难,但是即使是这样充满的辛酸的过程,人们依然可以发现其中的那丝快乐;
也有公平的厨师,在分发汤的时候给每个人同样分量的豌豆——比起很多凶神恶煞的看守者,这样的事无疑是集中营生涯中让人可以体验到的为数不多的温暖事件之一,而这样的人本身就散发出人性的光辉,他们力所能及的让每一个个体都平等,而不分亲疏;
集中营的人们仅仅因为转移的新地点没有烟囱而兴奋——这意味着新的集中营没有毒气,没有焚烧炉——面对死亡,大多数人都是惧怕的,仅仅是可以活下来本身就足够让人觉得奢侈!
当人们变得冷漠的时候,身边同伴的死亡已经变得司空见惯,人们从部表达自己的同情,关心的只是这个已经死去的可怜人还有什么可以拿走的财产,哪怕仅仅是一根香烟,一双劣质的皮鞋——这样的片段又包含了生活怎样的无奈和苍凉。
“除了可笑的赤裸裸的生命,我们已然没有东西可以失去”——在写下这样一句话的时候,弗兰克尔的内心又是怎样的一种情感,此时的他,面对现实的处境,还有什么其他的感慨?
这本书给了我很多的思考,有关生活,有关人生。弗兰克尔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在里面我们看到了人性的灰暗和光彩。我们要感恩我们的生活,因为我们生活的时代的美好。我们更加应当去实践,学会用一种更淡然,更乐观的态度去面对我们的生活。这本书教会我们的,不仅仅是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种在最深重的绝望中依然能够用爱去包容态度,即使深陷万丈深渊依然努力追寻阳光的勇敢,一种满载着希望去开拓的毅力。
第三篇:读 《追寻高原的白云》有感
《追寻高原的白云》读后感
焦虹斐 如果放在从前,我真地不相信一本书能够改变一个人,但是现在我深深地相信了。真的像一句名言说的那样:“看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位哲人交谈,会使人受益匪浅”。我是幸运的,因为就在去年的这个时候,我连做梦都没有想到会得到张朝岑先生的那本《追寻高原的白云》一书。当我接到书的那刻,映入眼帘的是那简单而大方的封面设计,一个普通的书名和三个浅黄色的字(作者姓名)。我想这样的设计可能是和作者的人品有一定的关系吧,“简单”、“质朴”、“大气”是我对作者的第一感觉。《追寻高原的白云》主要记述了作者本人的一些成长历程和自己多年来的工作经历、心灵感想。于是我觉得此书应该值得一读,事实也确实是这样的。开学了,我把书带到了学校,因为害怕弄脏了书的封面,我专门跑到学校外边转了好几个地方才买到了几张胶质的包书纸,回来后小心翼翼的将书本包了起来。从此这本书就下榻在了我的枕头旁,也成为了我最知心的朋友。白天学习专业课,一到晚上我就迫不及待的爬上床,怀着虔诚而又兴奋的心情打开了《追寻高原的白云》。那个时候是美妙的,因为在那一刻,白天所有的疲惫和劳累都会烟消云散,而带来的却是一种关怀,一种温暖,一种感动,一种震撼。那是在白天躁动之后的一种平静和幸福。那个时候我感到的不再是在读一本简单的书,而是在聆听一位慈爱的,真诚的,胸怀无比宽广的亲人在同我谈心,在向我阐释人生的真、善,美,在向我彰显高尚人格的魅力。
我是大山里的孩子,所以对于贫穷和困境的感触比较深,就像作者在书中说的那样。我之前也从来不敢向别人谈起我的理想,因为害怕别人说我不知天高地厚,害怕别人的冷嘲热讽。那时的理想只能是属于自己的,我把它深深地埋在心底,不敢让任何人发现,它只能在我的心底里暗无天日的涌动着,忍耐着,煎熬着。我所谓的理想就这样在那狭隘的心中无数次的揉搓,似乎像我这样贫穷的孩子只能这样。后来我明白那是自卑在作祟,家境的贫穷已早早地使我丢掉了自信,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自卑,甚至是一种近乎自闭的状态。那时的生活对我来说是一种无期冀的追求。但是很幸运的是在去年的暑假里我收到了张朝岑先生的《追寻高原的白云》一书,也就是那本不到300页的简装书彻底改变了我从前对生活和人生的认识,把我从那暗无天日的生活中拽了出来,使我看到了七彩的阳光,呼吸到了新鲜的空气。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我在那个暑假彻底地改变了。我开始渐渐地明白生活并没有像我想像的那么糟糕,张朝岑先生用自己年轻时的经历给我做了非常好的榜样。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我明白了我所面临的困难和作者的经历比起来根本不算什么,我并不孤单,因为在同样的道路上有人在激励我。我找回了人生拼搏的激情。我真的不敢相信,曾经对生活极度自卑的我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脱胎换骨,变得激情迸发,从此跳出了自卑的魔掌,找到了通向人生成功的正确道路。
在大一刚开学的时候,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和原来从未见过面的老师和领导,我突然间有点茫然和生疏。但是想到作者在书中展现给我们的那种大方和自信,我就决定放下所谓的矜持,满怀阳光的去面对这样的新环境。在军训的那段日子里,我总是自告奋勇的为同学们服务,勇敢地协助辅导员和教官的工作,为此得到了同学们和老师们的一致肯定和支持。对于这一切连我自己都感觉到很不正常,因为这个时候的我已经完全不是曾经的那个我了,但是这样的奇迹就是真真正正地发生在了我的身上,一个曾经极度自卑甚至自闭的孩子的身上。那是一种精神的力量,一种由《追寻高原的白云》带给我的力量。在此我不想说很多,因为所有的语言在这种力量面前都显得是那么的苍白和无力。
读《追寻高原的白云》我感到的不仅仅是坚强和自信,更加震撼我心灵的是那随处彰显的博爱和执着。我们无法想象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竟然会有这么一个人,平时吃饭连饭店都舍不得进,竟然会毫不犹豫的把自己仅有的几个钱掏给与自己一面不相识的穷人;一个自己家庭都勉强糊口的人会看到人家的孩子上不起学就自己贷款帮人家上学;一个出门办事宁愿顶着火毒的太阳行走而舍不得花几块钱坐摩的却豪爽的拿钱去资助别人的人。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竟然还有人说他是在作秀,我们可以想象一下那时候作者本人的心酸,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依旧是心胸宽广的,他依旧是慈祥的,她依旧是执着的。他没有站出来和那些无聊的人理论,而是始终如一的想办法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不用说,什么都不用说’。我想这才是一种真正的大度和无私。
在作者的眼中,那只是人性深处的一种体现而已,他没有把自己说得多了不起。关于这一点我们很好理解,因为他是谦卑的,朴实的,不张扬的。也恰恰正是这种低调的作风使他的形象更加高大。他在书中写到每当自己看到穷人的时候,他总是无法拒绝去帮助他们,我们可以想象一下,难道他有义务有责任去做这些事情吗?难道他不做不行吗?当然不是。其实他真正无法拒绝的是自己那颗赤诚的心的呼唤,那是一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伟大。张朝岑先生不是有钱的人,但他却是精神上最富有的人,所以很多人称他“精神侠客”。他用自己所作所为向这个社会完美地诠释了人性的真、善、美。读作者的书,我们感到的不再是一串串简单的文字,而是来自于心底的声声呢喃,那是真诚的倾诉,那是质朴的告白,那是责任的呼唤。也就是这本《追寻高原的白云》端正了我对人生价值的认识,认识到了爱和责任,懂得了感恩,懂得了大度做人的含义。从那时候起我立志在以后的生活中也要像作者那样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每当我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总会静静地凝视几分钟作者的照片,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感受到的是一种真、善、美的熏陶。无论啥时候我们总能看见作者的脸上洋溢着一种自信和温和,他就像是一位长者在鼓励你丢掉生活的包袱,怀着一颗阳光的心态勇往直前。我们可以想象一张照片就能对人产生这么大的激励作用,更何况那一串串洋溢着善良和博爱的文字呢?读那样的文字你会感到浑身都充满了激情,眼前的一切困难不再是不可逾越的鸿沟,你不会再为生活中那些繁琐的小事而牵肠挂肚,你不会再为旁人的冷言热语而左右,相反会更加坚强和勇敢,热血沸腾地投入到你的生活中,去追求你的梦想,去实现你的人生价值。《追寻高原的白云》—一本不足300页的简装书,但她却不是一本普通的书。她不是一本赶时髦的畅销书,她只是作者本人的亲身经历和心灵感悟的记录。读张朝岑先生的书就像同亲人畅聊,这里没有一丁点的说教,没有一丁点的自我褒贬,而是以一种极其温和的方式在激励你,在启发你,在引导你。在这样的交谈中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一种自信和坚强的启示,更是一种阳光的心态,一种真诚的品质,一种宽广的胸怀,一种责任的担当。
就是这么一本不到300页的书,我花了一年的时间还没有完全读透。在此我只能借助苍白无力的言语略抒胸中那积存已久的点滴感悟,希望更多的朋友能够和我一样幸运,得到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2012年9月10日
第四篇:读《追寻真正的教育质量》有感
读《追寻真正的教育质量》有感
开学伊始,学校组织全体老师学习了刘群同志发表在《人民教育》上的一篇文章《追寻真正的教育质量》。读完这篇文章让我深有感悟,刘群同志在文中提出了很多的观点,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有三点:
1、真正的质量源于何处?
2、无论一所学校位置多么偏远,基础多么薄弱,都有相当大的提高质量的空间。
3、每一个儿童,无论看上去多么顽劣、愚笨、幼稚,他都在积极主动地发展着。下面我就这三个观点,谈谈我的体会: 如今的教学,一味的只是“考考考,分分分”,教学模式也只着重于受教模式,老师说学生听。这样教学的模式使得学生的分数上去了,但并没有真正的把一个学生培养成一个优秀的学生。可以说达到了“量”上的教学质量,并没有达到“质”上的教学质量。我认为在追求“质”的教学质量,并不是只求让学生学到知识,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懂得如何去学习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尤为重要。英国培根在谈到习惯时深有感触地说: “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一个良好的习惯会使你一辈子受益。所以,要抓教育教学质量必须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入手。儿童的心田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种了一种思想,便会有行为的收获,播种了行为,便会有习惯的收获,播种了习惯便会有品德的收获,播种了品德,便会有命运的收获。也有人说,行为养成习惯,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些话似乎有些绝对,但良好的习惯对人生的确太重要了。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人,要比那种没有养成良好习惯的人、养成不良学习习惯的人具有更大的潜在能量。
人们总说环境可以改变一个人也可以塑造一个人。但刘群同志却提出“无论一所学校位置多么偏远,基础多么薄弱,都有相当大的提高质量的空间”这么一个观点。我认为,既然我们没法去改变环境,那我们就去适应环境,利用现有的环境做更有效的事情。我们学习刚好就是在农村,教 1
学环境和教学设备比较的薄弱。但是我们很好的自然环境。春天,同学们可以亲眼看见树木从光秃秃变成一身绿装,可以听到鸟儿欢快的叫声,可以亲身体验到插秧抛苗。这一幅幅的图画从书本走了出来,更能让学生得到神肯定感悟。我们经常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也正是这个道理。
在一个班级中总有那么一些是顽劣、愚笨的,对于这部分的学生作为一名老师不能首先放弃。有句俗话说: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对于各种各样的学生,应该要因材施教,努力地去发现这些学生的闪光点,有的学生虽然顽皮,但是他的脑袋灵活,有的学生比较愚笨,那只是因为他们没有碰到他擅长的东西,所以我们不能小看每一个学生,要积极地去发掘学生的优点,并引导他们把优点放大。
作为一名刚走上教师岗位的新人,从这篇文章中我更能感受到了教育工作责任的重大,今后我一定更努力的工作,不断充实自己,不断的提高自己。
第五篇:追寻梦想——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400字
追寻梦想——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400字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追寻梦想——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400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追寻梦想——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400字1学校开展了“读书节活动”,妈妈便给我买了几本书。其中,令我爱不释手的就是《鲁滨逊漂流记》。日记
这本书的作者叫笛福,主要讲的是:在一次航海中,鲁滨逊所乘的船在一个荒岛附近触礁,这艘船只有鲁滨逊一人活了下来。他靠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在岛上自力更生。他有了自己的牧场和家具,还种植粮食、驯养野兽、宠物等。鲁滨逊还从食人族里救下了一个俘虏,并给他取名为“星期五”。鲁滨逊在岛上生活了二十八年,最后才回到了自己的祖国的故事。
读完了这本书,我觉得鲁滨逊是一个机智勇敢、不怕困难、乐观向上的人,他就是凭着这些精神,在孤岛上顽强的生活了二十八年。二十八年是个多么漫长的岁月啊,不知遇到了多少困难、多少危险。可是每次的困难都被他克服了,这才顽强的生活下来。如果自己在岛上,别说是28年了,就连28天都呆不下去。我们要像鲁滨逊那样知难而进,像他一样凭着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取得最后的胜利。
这本书给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一处,那就是作者笛福的名言: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我还明白了:一个具有大无畏冒险进取精神的人,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能成为一名英雄,一个强者。是啊,鲁滨逊就是一个英雄,一个强者,如果他没有这种大无畏冒险进取精神,就不会成为在岛上生活二十八年的强者了。
我喜欢这本书,它让我知道了学会生存,真是一本令人受益匪浅的好书。
追寻梦想——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400字2今天我要为大家推荐一本好书,书名是《鲁滨逊漂流记》。
在鲁滨逊初来这座荒岛上时,是多么的无助,他埋怨着上帝的不公平,但当他发现了岛上可利用的自然环境以及自己九死一生的命运后,便不再埋怨,而是学会了感恩,感谢上帝给了他生的机会,他把握住了机会,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岛上的一切。
鲁滨逊这种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让我深受启发。在我六年的钢琴学习之路上,也遇到过困难和瓶颈期,在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时,我也会有失望,愤怒,抱怨,迷茫的复杂心情。我多次想要放弃,想要过舒服的生活,不想每天被强迫着进行枯燥乏味的练琴任务。每到我坚持不下去,心灰意冷的时候,妈妈总是语重心长地告诉我:“做什么事都不能半途而废,既然选择了,就要懂得坚持,才能收获成果,不然,只能前功尽弃,前面已经吃得苦也没有任何意义了!”在妈妈的耐心开导下,我一年一年的坚持了下来,今年终于完成了十级的考级任务。此刻我才真正明白妈妈说的道理,因为我坚持了下来,在学琴这条路上收获了阶段性的成功。如果没有妈妈的支持和鼓励,如果没有我的坚持不放弃,也许就不会有那么完美的结局,最终得到的只能是半途而废的结果。
我们要学习鲁滨逊这种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热爱劳动的精神。在遇到困难时,也要因时顺变,不要被困难所吓倒,只有战胜了困难,并保持着积极乐观的态度,你,就是生活的胜者!
追寻梦想——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400字3《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航海作家”丹尼尔.笛福的代表作,也是一个激励我们用智慧、勇气、信心去战胜困难,追寻梦想的故事。
鲁滨逊因与父亲发生争执,于19岁就离家出走,从此独自一人在外漂泊,学会航海、经商,却又不幸被海盗抓走,随后出逃到巴西去开辟植物园,后因去往美洲途中,遭遇风暴而流落荒岛,孤身一人在岛上生活了28年之久,而后在平定了一艘船上的判乱后,回到了英国。
在历经这磨砺之后,他变得坚强、勇敢,有恒心、有毅力。在这个传奇故事的背后,无不渗透出他的智慧、勇敢。他做陷井、烧瓦罐、造防御工事,无不体现他的智慧和努力。他编箩筐、做面包、烧砖头……,哪一样离得开他坚定的意志?
坚毅、刚强、努力、智慧……一切都源于梦想。他离家35年,都是因为他的梦想——航行在大海上,环游世界。他以过人的聪明才干,惊人的毅力及遇事沉着冷静的性格,实现了他的梦想。
梦想是推进器,将引领人类努力拼搏、勇敢向前!
追寻梦想——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400字4这几天,我读了《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感到鲁滨逊真是个勇敢的人。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鲁滨逊有二个哥哥,大哥在战场上牺牲了,另一个哥哥失踪了,所以他的父母想让他当律师,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可鲁滨逊却想航海。
有一天,他偷偷上了一艘大船,便开始了他的航海之旅。经历了种种困难……最后,因为海难漂流到了孤岛上。起初,他对这种生活方式充满了恐惧。有一次,鲁滨逊得了疟疾,他凭自己熬的药和信心战胜了疟疾。之后,又过了十几年,他学会了怎么做面包、盖房屋、种植庄稼和水果,并且养了几十只羊,这多么令人震惊啊!他不仅活了下来,还在小岛建立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王国!在小岛生活的最后几年,那个小岛俨然成了鲁滨逊的殖民地,他拥有了几个仆人,并且夺回了一条英国大船。然后自己乘船回到了家乡。
读完这本书后,我认为:鲁滨逊在极其艰苦的生活环境下,凭借自己顽强的毅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存活了下来,简直是人类生活的一个奇迹。
追寻梦想——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400字5有一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新华书店看书,离开的时候爸爸挑了一本书让我回家看。到家我打开一看上面写了六个字“鲁滨逊漂流记”,我带着好奇开始看这本书,看着看着就入了迷。
这本书讲了一个叫鲁滨逊的人在一次海上航行时船意外沉没,只有他一个人活了下来。他在岛上独立生存自己造了许多的生活用品,还收服了一个野人,并给他取名为星期五。最后终于有人发现了他们,鲁滨逊卖了岛成为了一个富翁。
鲁滨逊一个人在荒无人烟的岛上生存二十八年的事例让我佩服。他自己打过猎、自己做过面包、自己造房子和造家具,他独立生存的能力让我觉得他手机一个英雄。
他战胜过岛上的野蛮人,救过许多遇难的人,从来不觉得自己做什么不可以。这样的精神难道不知的我们敬佩吗?
他的冒险精神在世界上是少有的,他每天的运动使它生存能力越来越强,所以我们要多运动,争取做一个和他一样的人。
我从这本书中获得了许多,鲁滨逊的精神品质都值得我们去学习,跟重要的是启发我们要多运动长大做一个可以独立生存的人。
追寻梦想——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400字6寒假里,老师让我们读一本好书,写一篇读后感。正当我在书店里转来转去,拿不定主意买什么书的时候,我的目光落到了一本红皮书上。我定睛一看,书名是《鲁滨逊漂流记》。因为我十分喜欢冒险,于是我就买了这本探险书。
回到家,刚翻开书,我就被书内的故事情节吸引住了。
本事主要讲了一个具有冒险主义精神的英国人---鲁滨逊克鲁索,不听父母劝阻,去海外历险,却被海盗拐去,成为一个可怜的奴隶,后在一次打渔中和一个名叫佐立的小孩逃到了一个黑人岛。几天后,一艘西班牙船救了他们。在一次航海中,他不幸被困在孤岛上。他用自己的所知所学和勇气在孤岛上存活了下来,并救援和教化了野人“星期五”。经过28年的等待,找准机会回到了祖国。
读着读着,我不禁出了一身冷汗。在那种惊涛骇浪里,像鲁滨逊会游泳的人,浮起呼吸一下都感到困难。结果,除他之外,无一人生还。他与巨浪搏斗,垂死挣扎的场面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
当我读到鲁滨逊被300多只狼围攻的时候,我的心怦怦直跳。心想:狼这么凶狠,一只狼足可吓得人毛骨悚然,别说300多只了!鲁滨逊沉着地指挥几人到木头堆后,我被他临危不乱的精神十分佩服。他机智地在木头堆上撒上火药,贴着火药开了一枪,木头立刻着了起来,狼死的死,伤的伤,保住了全队人的生命。我要向鲁滨逊学习,做一个机智勇敢的人。
这本书太棒了!希望大家都要读,从中得到启发吧!
追寻梦想——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400字7《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是丹尼尔.笛福。这部名著写的主人公是一个叫鲁滨逊.克鲁索的男人。这部小说主要讲述的是英国人鲁滨逊出海冒险的故事。
主要讲述的是鲁滨逊四次出海,最后一次所乘商船触礁沉没,只有他一人幸存,被巨浪送到了一座荒岛上,从此开始了近三十年漫长而艰辛的孤岛生涯。他建帐篷、围篱笆、制器具、种粮食、养牲畜,在荒岛上建设自己的家园。后来,他救了一个被水手背叛的船长,他们共同夺回了船只,终于重返故土。
我很是崇拜鲁滨逊.克鲁索,这种不屈不挠的冒险精神令我们十分敬佩,我应该向他学习这种精神,以鲁滨逊为榜样。鲁滨逊虽然出生于英国上流社会家庭,但是鲁滨逊只身来到孤岛依然可以生存,而不像一些只会叫别人干自己却什么也不干,也不会干的人一样,这些人到了孤岛只能饿死,因为他们没有求生的技能和意志。
《鲁滨逊漂流记》让我懂得了,在困难面前不能被吓倒,平时要积累生活的技能和经验,勤动手,勤思考,读了这本书我也从中获得了应对自然挑战的信心。
追寻梦想——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400字8我读过许许多多的书,如:四大名著《母亲》、《莎士比亚喜剧集》、《海的女儿》......但让我百看不厌的是--《鲁滨逊漂流记》。
鲁滨逊有临危不乱的精神;当船快沉时,他迅速的跳下了船,还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孤岛上建立了属于他自已的领域。他可以靠仅有的工具来使用。而我呢,遇到困难只会自乱阵脚,并且不会去想解决的办法。
鲁滨逊他还有着坚持不懈的精神;他从野人部落拯救野人仆人--星期五。他想造一条回英国的`船,几次也没能成功,但他并不气馁,通过多次的尝试,他成功了!是通过他自己的努力造的船,可是我平常一遇到自已解决不了事时,就会大喊:“爸爸!妈妈!”与鲁滨逊坚持不懈的精神截然相反。
他甚至还有舍已救人的高尚品质。当他发现野人部落要吃的战俘是几个白人时,他奋不顾身的去解救了他们。包括星期五也是他孤军奋战救出来的。以前我是一点忙也懒得去帮助别人,连举手之劳也不做,可现在,自从看了这本书后,我也改变了我原来不好的地方,向鲁滨逊学习。
我认为人生所在的意义就是不断进步,取得你人生巅峰的成功。
追寻梦想——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400字9读完了《鲁宾逊漂流记》我感到震撼,二十八年,一个令人惊讶的数字。而那位孤岛英雄—鲁滨逊,就在海上漂泊了二十八年。
这些是我在读完这一本书后最后的感触!
一六五九年三十日,一个人在一次航行中遇到了可怕的风浪,翻了船,除了他之外无一人生还。他流落孤岛上。但是他凭借着自己的惊人毅力与勇气。十七年的某个星期五收服了一个仆人。二十八年后,他依靠着自己的智慧逃出孤岛。这个既倒霉又幸运的人就是鲁滨逊。克罗索。
28年!在孤岛生活如此之久!可见鲁滨逊是何等的勇敢?初到孤岛他是绝望的。他说:‘我整天悲痛着我凄凉的环境,没有食物,没有房屋,没有衣服,没有武器,没有出路,没有被救的希望,眼前只有死,不是被野兽所吞,就是被野人所嚼。……’但是,他慢慢不在整天沉浸在自己设计的悲观中。建立创造了自己的小王国。
他也是一个坚毅的人起先什么也不懂。但最后用辛勤的劳动换来了令人欣慰的回报。
读完后,我不禁反思自己:如果流落到孤岛,能活几时?一天?两天?三天?那我又能做什么?做饭?种植?打猎?而且没人陪伴我,我不是寂寞死。我们应当像鲁宾逊那样有志气,有毅力,爱劳动,凭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追寻梦想——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400字10大海是平静的、危险的、可怕的。在《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中,就写出了大海的平静、危险和可怕。
鲁滨逊因为想去航海,不顾父亲的反对,上了船。结果几次恶运都降临到了他的头上。做过奴隶后又再次航行。终于在九月三十日被巨浪卷到一座岛上。他可真不幸啊,没有任何东西,如何在这荒岛上生活啊?我不禁为鲁滨逊担心起来。但幸福又降临到他的头上。次日,他发现了船,可里面没有人。所以,鲁滨逊拿走了里面所有拿得动的东西。最后一天,他多花了点时间多拿了一些。幸亏他多拿了一些东西,因为第二天晚上的大浪,船就化为乌有了,真险啊。他用船上的工具,造了一座坚固的大房子和存东西的大石洞。后来又造了许多有用的东西。在岛上生活了很长时间。
鲁滨逊是一个乐观的人。他那么不幸,但他靠自己的力量生活了下来。他又是一个坚持不懈的人。他在岛上生活的日子里要用到许多他没有的东西,有的制作起来也要花上几个月的时间。但他坚持不懈,做出了架子、桌子、椅子、衣服、独木舟等东西。
以后在我的生活中要是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一定要乐观面对,向好的方向想。然后坚持不懈地努力,克服困难、争取成功。
追寻梦想——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400字11读了鲁滨逊漂流记我领悟到了许多启迪,不妨与大家议议,它们也会对你有很大的作用。
本书是本小说,主要内容是一个出生贫微的人跟随海军去打仗,身为军人是很骄傲的。但好景不长遇上了海盗。海军与海盗们展开殊死战斗,不幸的是战败了。结果船沉了,鲁滨逊飘在一个荒岛上。为了生存,鲁滨逊自己制造出了石斧与各种石器,仿佛重返了石器时代,鲁滨逊身上的粮食反正能撑几天,他利用这几天用石器在一根大树上踵出了一个凹槽,用这个简陋的船就开始他的不那么惬意的旅程。
带上剩下的粮食,刚出发就被波涛汹涌的浪所阻拦,不久便消失在无边无际的海洋中。当鲁滨逊醒来时,发现自己在岛的另一边,鲁滨逊认为自己失败了,但他意外的发现了两把枪和一些子弹。鲁滨逊看见了希望,他坚信有了这些就一定能生存下来。他用自己的知识他一些小动物圈养起来以便提供食物,枪也可以防卫猛兽。最终,他在岛上生活了几十年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我领悟到了,凡是遇上困难都要勇敢地去克服,只有你坚强,不放弃。克服困难,它会让你受用一生,危急关头时,还可以救你的命。
追寻梦想——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400字12假期里,我读了英国作家笛福的作品《鲁滨孙漂流记》,深受启发。
《鲁滨孙漂流记》主要讲的是主人公鲁滨孙从小就有出海远行的梦想,他对什么都不在乎,一心只想去航海。一次航海中,鲁滨孙的船在海上遭遇暴风雨的袭击,全船上下所有人无一幸免,只有鲁滨孙漂流到一个杳无人烟的孤岛上。
他把船上有用的东西全都搬了下来,并且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修建住所、种植粮食、驯养家畜、制造工具、缝纫衣服,把荒岛改造得井然有序,欣欣向荣。他还在荒岛上救了一个野人,取名叫“星期五”,还教他打猎、烤面包、说英语等等。后来,有条英国船在岛附近停泊,船上水手叛变,鲁滨孙和“星期五”救出了船长等三人,并帮船长把船夺了回来。船长带着鲁滨孙和“星期五”等离开荒岛回到英国。
读了这篇小说,我觉得令人敬佩的是鲁滨孙竟然在荒芜的孤岛上生活了28年,这全是靠他坚强的毅力、生存下去和回到祖国的信心。我以后遇到困难的时候,一定要像鲁滨孙学习,勇敢地面对困难,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想方设法地克服困难,而不是灰心丧气地选择逃避。现在我们的生活、环境比鲁滨孙好,那我们更应该热爱生活,学会生活,热爱劳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锻炼自己,掌握生存的能力,做生活的小主人。我们大家要学习他那不怕困难,积极乐观的态度。
鲁滨孙以他的智慧、毅力和坚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让我们懂得了:阳光总在风雨后,只有经过努力才能见到彩虹。
追寻梦想——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400字13假期里,老师让我们坚持阅读,读什么呢?我突然想到了妈妈不久前给我买的《鲁滨逊漂流记》,便津津有味地读起来。
这本书讲了鲁滨逊不听父母劝阻,去海外历险,不想却被困于孤岛上,孤苦伶仃,生存艰难。但他并没有放弃希望,而是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在孤岛上存活了下来。可见他有多么坚强的毅力呀!后来,他救助并教化了野人“星期五”,成了孤岛的岛主。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一艘英国船把鲁滨逊带回了英国,结束了他28年的孤岛生活。
读了这本书,我再次被鲁滨逊不屈不挠的男子汉气概所感动。这是我想起了自己平时的表现,遇到一点困难就会退缩,怎么能比得上他呢?我不得不承认我的软弱和无能,当我在学习中遇到问题,一看不行,就推到一边去,我从来没有尝到过生活中的苦涩,也没有意识到能吃饱穿暖,背上书包去上学,每天接受身边人们的关爱,是一种最大的快乐。我以后一定要好好向他学习,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不能轻易放弃,一定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合理运用自己所知所学的知识。
我相信,只要有毅力,就能战胜一切困难。
追寻梦想——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400字14这本书主要讲的是:鲁滨逊因为海上风暴而漂泊到了一座荒岛上,他开始在岛上生活起来,后来他遇到了星期五,他们一起将荒岛变成了一个世外桃源,二十八年后,他回到了自己的故乡。
“二十八年”,这是一个多么震撼人心的数字呀——因此我不由得佩服起来鲁滨逊来。因为他的智慧:在岛上想吃一口饭都成问题,可他居然能在岛上盖出两套“豪华”的房子,还有一些罐子和工具,甚至可以晒出美味的葡萄干——可见他是多么得聪明啊!他非常坚毅,他曾经这样说过:“我的脾气要决心做一件事情,不成功绝不放手的”。他的身边没有一个得力的助手,也没有相应的工具,而且还缺乏经验,所以无论他做什么事情,都要很长一段时间。就连做一块木板也要四十多天。因此他做事情老失败,可是他从不轻言放弃,而是从头开始。就是这种精神让他有了吃的,用的,住的。
他非常勇敢,面对死亡,他没有一丝丝的害怕和恐惧。就是这样的精神,让他的生活过得十分舒坦,不在整天沉浸在悲观中,而是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他非常善良,他不仅把星期五从野人手里给救下来,还教会他许多的知识。甚至帮他改掉了许多“坏习惯”。我佩服鲁滨逊的原因,不仅仅只有这些,还有他靠双手创造了财富,取得了最后的胜利的勇气!
追寻梦想——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400字15今天,我读了《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年少时的鲁滨逊不听父母的劝解,私自逃出了家,梦想出海做生意捞一笔钱,但没想到船在加勒比海岸遇难了,只剩下他一个人在孤岛上孤单地过了二十八年。在这二十八年里,他充分利用自己的头脑和双手,不惜劳苦,不怕艰难,在岛上建住所、种粮食、养家畜、造器具,以百折不挠的毅力改善生存环境。
其中最令我难忘的是鲁滨逊为了储存更多的水要做两个缸,结果都失败了,但他没有放弃,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启发,运用自己的智慧,一次又一次地反复试验,上天不负有心人,通过不懈的努力,他终于成功地制作了两个缸。
这让我想起了一年事。在我八岁那一年,奶奶给我买了一盒“机动战士”积木。我开始拼合时,发现这盒积木的零配件实在太多太细了,看得我头晕眼花的,当时我就不想再拼了。后来想起鲁滨逊制缸的事,想到这里,我就先清理一下头绪,把这些零配件按颜色和形状归类分开,再把图纸摊开,仔细研究。半小时过去了……一小时过去了……两小时过去了……终于一个“机动战士”的模型摆在了我的面前,太有成就感了。
现在,我明白了无论什么事情,不能怀着侥幸的心理去躲避,要积极去面对,积极去解决问题,才能取得成功。生活如此,做人如此,学习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