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蒹葭》有感之 谁的追寻,恰逢花开
谁的追寻,恰逢花开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对于“伊人”一词,有许多不同的见解。有人认为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指隐居的贤人;有人认为诗中人物所追寻的,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境界。或许是女孩天生所有的某些因子在作怪,我偏执的认为这必定是一曲思念情人的恋歌,而所谓“伊人”即指心上之人,所爱之人。如若不是一曲恋歌,又怎会让人在字里行间感受到其所被赋予的丝丝情意;如若不是一首情诗,又怎会使如此之多的人产生了无限的遐想,想着念着要去看清“伊人”的容貌。伊人,应是一位倾国倾城的美丽女子,朱砂点眉,肤若凝脂,唇红齿白,星眸灿目,穿着一身白衣如雪,在一片秋意之中,站在了岸边,向着远处望去。她的表情又是如何呢?或许微微皱着眉,也或许嘴角噙着一抹笑。一阵风吹过,卷起了她的衣袂裙摆,一头长发随着风微微飘动,轻纱瞬间飞舞,片刻间又模糊了她的面容。但我依旧愿意相信,她的一次回眸,都会使六宫粉黛无颜色,一次微笑,也要花开月落风动容。
不管路途艰险漫长曲折,只是无悔执着的追求。只为追寻月老红线的另一端,只为求得“不羡鸳鸯不羡仙”的爱情。在水一方的伊人,或许彼此相距甚远,踮脚张望却依旧望不到那端的彼岸。潮来潮往,卷走多少红尘记忆,多少情怀聚散红尘中,只割舍不下依恋的面容。奈何情至深处,为了心中的那份念想,踏遍天涯海角,只为追寻在水一方的伊人,如是颠簸生世亦无悔。
诗人多多少少总是带着点浪漫因子的,又何必硬要将“伊人”隐喻他物。爱情,是最美的一种遇见。盈盈一水间,默默不得语。
看那天地日月,恒静无言;青山长河,时代绵延。
就像在我心中,你从未离去,也从未改变。
第二篇:读《蒹葭》有感
经济学院
物流二班
周慈航
111703061
最近读了《蒹葭》后,我深深的被诗中那幽远又凄凉的情绪所吸引,并且产
读《蒹葭》有感
生了一些感触。《蒹葭》是《诗经》中三百篇中的名篇,其传唱非常的广泛。
诗人用极为简短的几句话,向人们描绘了一副意境极美且缠绵悱恻的感情。诗中的寥寥数语将金秋时季,河水之中蒹葭苍苍,河岸之上白露成霜,萧瑟秋风的吹过使茫茫的秋水之上烟波万状,空中雾气迷蒙,远方弯曲的河中小洲旁有位伊人在远处处伫立。虽一水间隔,河道阻碍,伊人诗中可望而不可及,但有一位痴情的男子,却不顾艰难险阻与漫漫长路,苦苦追寻那位佳人。他为佳人的美好所沉醉而徘徊踌躇,但内心中追寻不到的痛苦却不可言喻。每当他伤心欲绝即将放弃之时,伊人的身影又不断的在眼前闪现,时远时近,时隐时现,闪烁不定,使这位追求者欲找无方,欲罢不能。于是满腔情思溢于文字之间。此诗读来令人觉着情调凄凉,悲痛哀婉,意蕴无穷。
《蒹葭》的采用了起兴的写作手法首二句以蒹葭起兴,展现一幅河上秋色图,对诗中所抒写的执著追求、可望难即的爱情,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这种手法使此诗具有了十分突显的意境美和朦胧美。
意境美在于诗人营造了多重的意境,这几重意境相互交织,重叠,构成了绚烂无比的世界。第一重,诗人为追求伊人的如痴如醉,与苍苍的蒹葭,烟雾迷离的景色交融为一体。
朦胧美是可意会但难以言传的朦胧含蓄的美,在此诗中诗人未平铺直叙自己的感情,而是通过景物中苍苍的蒹葭、茫茫的秋水来烘托寂寥、感伤的气氛,借此抒发自己失望惆怅的心情。诗中也从未写自己的信念,却从“道阻且长”还要“溯游从之”看出了诗人苦苦追求的决心。
在诗中诗人对伊人的一厢情深使得诗人不断追寻伊人,逆流而上,从此处而看诗人具有百折不饶和坚持到底的精神。从《蒹葭》引申到现实中,任何一件事情的成功都需要坚持。贵在坚持的道理并不难懂,却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同志学习科学文化、钻研理论,开始时决心很大,订了计划,列出了攻读的书目和研究专题,可一碰到困难、挫折,就灰心动摇起来,往往半途而废。原因就是缺乏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克服困难 经济学院
物流二班
周慈航
111703061 的顽强意志。任何事业的成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都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挫折和障碍,有时还难免会遭到失败。关键就在于要知难而进,不因失败而灰心、失望。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说过:“伟大的事业是根源于坚韧不拔地工作,以全副的精神去从事,不避艰苦。”有了这种“不避艰苦”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才能获得真知。如果我们遇到了困难就退缩,那么,我们始终会败给自己。就算能力秀有的地方比较的难,可是我们也不要认输,只要坚持总会成功的。只要我们全身心的做一件事,相信这件事就会变得简单。没有谁的人生总会是一帆风顺的,但要看每个人是如何面对这些困难,有的人选择接受现实,而有的人却选择了逃避,智者会选择前者,把失败当成垫脚石踩在脚下,踩着它一步步走向成功。然而,坚持只是成功的必要条件,而不是成功的充分条件。也就是说,有太多太多坚持的人,于是,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中我们都不可以轻言放弃,可以肯定的是,只要我们付出了心血,花费了时间,真真正正的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有收获,会取得属于自己的成功。坚持过,才有可能推开成功的大门。成功贵在坚持。
第三篇:读《蒹葭》有感
读《蒹葭》有感
前几天上语文课学习了《蒹葭》一文,我深深的被诗中那幽远又凄凉的情绪所吸引,并且产生了一些感触。《蒹葭》是《诗经》中三百篇中的名篇,其传唱非常的广泛。诗全文如下: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人用极为简短的几句话,向人们描绘了一副意境极美且缠绵悱恻的感情。诗中的寥寥数语将金秋时季,河水之中蒹葭苍苍,河岸之上白露成霜,萧瑟秋风的吹过使茫茫的秋水之上烟波万状,空中雾气迷蒙,远方弯曲的河中小洲旁有位伊人在远处处伫立。虽一水间隔,河道阻碍,伊人诗中可望而不可及,但有一位痴情的男子,却不顾艰难险阻与漫漫长路,苦苦追寻那位佳人。他为佳人的美好所沉醉而徘徊踌躇,但内心中追寻不到的痛苦却不可言喻。每当他伤心欲绝即将放弃之时,伊人的身影又不断的在眼前闪现,时远时近,时隐时现,闪烁不定,使这位追求者欲找无方,欲罢不能。于是满腔情思溢于文字之间。此诗读来令人觉着情调凄凉,悲痛哀婉,意蕴无穷。
《蒹葭》的采用了起兴的写作手法首二句以蒹葭起兴,展现一幅河上秋色图,对诗中所抒写的执著追求、可望难即的爱情,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这种手法使此诗具有了十分突显的意境美和朦胧美。
意境美在于诗人营造了多重的意境,这几重意境相互交织,重叠,构成了绚烂无比的世界。第一重,诗人为追求伊人的如痴如醉,与苍苍的蒹葭,烟雾迷离的景色交融为一体。仿佛这迷茫的烟水晨雾就是此时诗人的梦幻化而成,情景交融,难分难解。第二重,诗人追求伊人的绵绵情意与伊人仿佛还在,但寻觅是却之无踪影,这种若隐若现若即若离的境界浑然为一。如果不是仿佛还在,则诗人不会不断追求,也正因为若隐若现,总有一个模糊的影子在眼前闪烁,才不断牵引着诗人热烈的情思,不肯作罢。第三重,诗人左右求索的迫切焦急心情与“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浑然为一。“溯洄”、“溯游”二词的连续出现,表现了追求者心情的焦急。而此种焦急之情与可望而不可即,可见而不可求的境况相辅相成。
朦胧美是可意会但难以言传的朦胧含蓄的美,在此诗中诗人未平铺直叙自己的感情,而
是通过景物中苍苍的蒹葭、茫茫的秋水来烘托寂寥、感伤的气氛,借此抒发自己失望惆怅的心情。诗中也从未写自己的信念,却从“道阻且长”还要“溯游从之”看出了诗人苦苦追求的决心。诗中许多意象都具有朦胧美。首先,“秋水”这一在诗中出现的重要的意象其本身就是朦胧凄迷的。再者,“伊人”也是一个朦胧不清的意象,其高洁令人心驰神往的美,在诗文中并没有描写,是从追求者那炽热执着的感情、通过清露秋水的烘托出来的。
在诗中诗人对伊人的一厢情深使得诗人不断追寻伊人,逆流而上,从此处而看诗人具有百折不饶和坚持到底的精神。从《蒹葭》引申到现实中,任何一件事情的成功都需要坚持。贵在坚持的道理并不难懂,却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同志学习科学文化、钻研理论,开始时决心很大,订了计划,列出了攻读的书目和研究专题,可一碰到困难、挫折,就灰心动摇起来,往往半途而废。原因就是缺乏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任何事业的成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都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挫折和障碍,有时还难免会遭到失败。关键就在于要知难而进,不因失败而灰心、失望。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说过:“伟大的事业是根源于坚韧不拔地工作,以全副的精神去从事,不避艰苦。”有了这种“不避艰苦”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才能获得真知。如果我们遇到了困难就退缩,那么,我们始终会败给自己。就算能力秀有的地方比较的难,可是我们也不要认输,只要坚持总会成功的。只要我们全身心的做一件事,相信这件事就会变得简单。没有谁的人生总会是一帆风顺的,但要看每个人是如何面对这些困难,有的人选择接受现实,而有的人却选择了逃避,智者会选择前者,把失败当成垫脚石踩在脚下,踩着它一步步走向成功。然而,坚持只是成功的必要条件,而不是成功的充分条件。也就是说,有太多太多坚持的人,依旧到不了成功的彼岸。就比如,有的人跑100米需要30秒,所有人都在嘲笑他。可是当别人知道他曾经跑100米需要35秒时我们才发现,虽然他没有成功,但他并不是一无所获,至少他取得了进步。这在某种程度上依旧算是“成功”。于是,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中我们都不可以轻言放弃,可以肯定的是,只要我们付出了心血,花费了时间,真真正正的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有收获,会取得属于自己的成功。坚持过,才有可能推开成功的大门。成功贵在坚持。
读完《蒹葭》,心中感触颇多,不仅为诗中重重叠叠的美感所陶醉更为诗人为追寻美丽的坚持与执着感动。于是将心中所想与所得叙述出来,日后便会时时刻刻将坚持二字铭记在心。
第四篇:谁的等待,恰逢花开
谁的等待,恰逢花开
——读阿加西·马尔克斯《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有感百度百科:
书名亦翻译成《没有人写信给上校》或《没人写信给上校》,是哥伦比亚作家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一部早期作品,也是其作品中仅有几部没有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作品。1957年马尔克斯在巴黎开始写此书,然后1961年出版第一版。写作时间在《百年孤独》之前,成书时间并且与故事发生的时间差不多,都是哥伦比亚两党党争从**暗杀走向和平的时期。
加西亚·马尔克斯是这样评价这本书的:“《没有人写信给上校》我重写了九次,他是我所有作品里最无懈可击的一部,可以面对任何事情。”
经典语句:
1.“咱们还活着,可这把老骨头已经朽了。”
2.“这次的葬礼就是大事”,上校答到,“这么多年了,他是我们这里第一个自然死亡的人。”
3.上校一副自信而又充满天真期待的神态,坐在陶炉跟前等待咖啡开锅。
4.自上次内战结束以来过了五十六年了,上校唯一做过的事情就是等待,而等到的东西屈指可数。
读后感:
不到五万字的中篇小说,围绕着一个很不“上校”的上校展开叙述。
作者用很洗练的文笔,细致描述着殷切期盼收到战后抚恤金信件的上校和上校那位常被哮喘病折磨着的妻子,就像用中国画法技巧中的“工笔”在仔仔细细描摹,而其余的人和环境,则用上了“写意”的技巧,清清淡淡着墨。在我看来,上校一家特别像是单反拍摄里的“景深”中的那个焦点所在,周围一切都是模糊,用上校一家人的视角来凸显整个时代的状况。
看过的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里,等待的身影不计其数,光是一部《仙剑奇侠传3》里面就无数个等待——公主龙葵等待千年,等她的哥哥;仙女雪见在天上等待她的飞蓬;女娲后人紫萱等待三世,等一个白豆腐;神女碧瑶化石等待五百年等待溪风。
《荷马史诗》里的帕涅罗珀用白天纺织、夜晚拆掉的方式年复一年地等待丈夫奥德赛。
《肖申克的救赎》里的安迪,也等待了十九年,不同的是,他是带着一把挖地道的鹤嘴锤一起在等待。
《等待戈多》里,两个流浪汉在树下一直等待,等待一个戈多。但戈多是什么?为什么要在这里等?什么时候才来?他们完全没有概念。有的,只是一个童子日复一日告诉他们一句话:“戈多今晚不来了,明儿一定来!”然后又开始一场莫名等待莫名的等待。(好绕)等待戈多,渐渐变成了活下去的一种动力。虽然不知道未来的那个戈多到底是什么,但总期盼着,“戈多来了,我们就好了。”于是让自己在这样的生活里,不停消耗着自己的日子,活得不好,又不能去死。带着希望在绝望地熬着。就好像古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日复一日地推着一块永远不会到达目的地的石头,也像电影《恐怖游轮》里那摆脱不掉的宿命循环。
整个社会并没有给人一种安全感,用战场上的荣耀去打造的和平并未真切到来,现实生活中依然处处有压制和冷漠,人们的热情放在了斗鸡这样的事情上;贫富差距极大,有人只能煮石头以免被邻居发现自家已经穷到揭不开锅了,连维持生活的几十比索都没有,而有的人却富得愿意花九百比索来买一只斗鸡;报纸上登的永远是没有实际含义的关于苏伊士河运国有化之类的政府公文,连一则讣告都可以占据一整个版面,而老兵的退休金补贴却迟迟没有任何消息与下文。
等来等去,所等的只是一个等待。
或者,上校的等待就和他家那只斗鸡是同样的一个性格——“他那只鸡正孤零零、没有遮护地站在场子中央,脚趾上缠着布,两腿微微发抖,看上去有点怯阵。”“他的鸡并不进攻,只是一次又一次地击退对手,然后稳如泰山地落回原地。”“此刻,它的腿已经不抖了。”
面对遥远无望的等待,有些生命能做的所有事情就是,并不主动去挑衅生活,而是在困难在灾难到来之际,在恐惧和迷惘缠身之时,一次次迎头而上,然后稳稳地继续生活,坚持着自己的正直和正义。
在这样的社会里,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在上校和上校妻子这样的人身上,可以看到心存理想主义的人如何用坚持的等待去盼望着一个未来。未来,会不会来,我们永远不会知道,看上去马上就要到来的“光明的明天”是否会如约而至,就像还生长在地里的土豆,在没有翻土查看之前,谁也不敢说土豆已经成长好。就像还未开放的花蕾,谁也不知道它是否能够恰时花开。
虽不知道,谁的等待,恰逢花开。但,这样的等待所蕴含的生命力量却在静默无声处,渐渐将小人物的身影塑成一座生命丰碑。
第五篇:谁的等待恰逢花开
谁的等待恰逢花开
时间的沙漏沉淀着无法逃离的过往,寂寞如同这细雨闲花,挥不去,绕不开。记忆的双手总是喜欢检视那些明媚的忧伤。于是爱上了这 黑夜,用它来填补这大片大片的空白,这样也是好的,可是那忧伤仍在那里。我们依然在那等待,等待在某个冬日的晚上一样的日子里,刹那化开,幸福悄然滑落。
也许,你我都是明白的,这无妄的等待,是不会又结果的,可是我们都心照不宣的选择不离开,其中滋味,应该是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吧。于是有人开始给自己找借口了“等待并不是期望你能回来,而是给自己找个理由不离开”虽然有点牵强,当心里总算有点小小的温暖了。
有些时候,会在太阳升起来之前,突然醒来,惺惺然不知所措,知道自己还在这里,没有什么进展,没有任何期待,生命长的令人窒息,不如睡去。可话又说回来,这睡去的姿态,不也是等待吗?
我想起了大上海的才女张爱玲。她在写《倾城之恋》时正好23岁,本是花朵绽放最肆意的年纪,那是的她还没有遇到胡兰成,还没有经历过“低到尘埃里的爱情”。《倾城之恋》中范柳原只不过是个平凡自私的男人,白流苏只不过是个平凡自私的女人。这对守旧的男女,虽然因难能可贵的爱情而惺惺相惜,可是故事中的两个人因为太自私精明的缘故,他们都选择了按兵不动的等待,等待着另一个人先迈出第一步或下一步,幸运的是,城池坍塌的战争成全了这段恋情。男男女女、弯弯绕绕的精明算计都消失了,这相恋的男女的终于在等待中开出 了花来。这位才女在她的小说中成就了一对经过精明的算计与较量的等待之后,终于开出花来的爱情。可是,小说毕竟是小说,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爱情故事,乱世却没有成全他们。这似乎是有点讽刺的,却又是合理的,现实 是很实在的东西。张爱玲在没有遇到胡兰成之前是一直等待的,她这一生总是用一种很高的姿态面对世人,充满着无限不被理解的骄傲,而这种骄傲把她衬托的像女神一样的可望不可即。惟见到胡兰成时,却又变得很低很低了,低到尘埃里,但她的心是喜欢的,这种喜欢能从尘埃里开出花来。纵使胡兰成有太多太多的不是,他的为人再不是东西,可是又有谁能够否定张爱玲的这一段轰轰烈烈的爱恋呢,只是这爱恋太过于短暂,又太过于艰难,有太多太多不忍睹瑕疵。如此,得出结论:张爱玲这等待是没有开出花来的。如果非要说它开出了花,那也只能说开出的是一朵罂粟花,妖娆且带毒的。
舒婷说:“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千年的等待换来在爱人的肩头痛哭一晚,也许是很值得的。此刻的我仿佛听见席慕容在《一棵开花的树》里唱“如何让我遇见你,在我最美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这依然是低到尘埃里的浅浅吟唱,唱的是无怨无悔的等待。可是,这样的等待能开出花来的实在是太少太少,有太多太多的破碎的凋零的心,在深蓝深蓝的天空下,有着 谁都不知道的泪痕。作为一个旁观者的我,都觉得好心疼。
难道,等待的人是注定这样开不出绚灿的花来的来的吗?难道这低到尘埃里的等待的姿态真的没有被感动地吗?不是的,我们都祈祷者、都满心期待着个们好的故事结局。也许,我们反过来想一下,等待的人也是幸福的。至少在那个等待的那无数黑夜里,心里面装着一个人的时候,寂寞却不是孤单的。不管开不开出花来,至少,我们都曾经幸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