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 《追寻高原的白云》有感

时间:2019-05-12 01:16: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 《追寻高原的白云》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 《追寻高原的白云》有感》。

第一篇:读 《追寻高原的白云》有感

《追寻高原的白云》读后感

焦虹斐 如果放在从前,我真地不相信一本书能够改变一个人,但是现在我深深地相信了。真的像一句名言说的那样:“看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位哲人交谈,会使人受益匪浅”。我是幸运的,因为就在去年的这个时候,我连做梦都没有想到会得到张朝岑先生的那本《追寻高原的白云》一书。当我接到书的那刻,映入眼帘的是那简单而大方的封面设计,一个普通的书名和三个浅黄色的字(作者姓名)。我想这样的设计可能是和作者的人品有一定的关系吧,“简单”、“质朴”、“大气”是我对作者的第一感觉。《追寻高原的白云》主要记述了作者本人的一些成长历程和自己多年来的工作经历、心灵感想。于是我觉得此书应该值得一读,事实也确实是这样的。开学了,我把书带到了学校,因为害怕弄脏了书的封面,我专门跑到学校外边转了好几个地方才买到了几张胶质的包书纸,回来后小心翼翼的将书本包了起来。从此这本书就下榻在了我的枕头旁,也成为了我最知心的朋友。白天学习专业课,一到晚上我就迫不及待的爬上床,怀着虔诚而又兴奋的心情打开了《追寻高原的白云》。那个时候是美妙的,因为在那一刻,白天所有的疲惫和劳累都会烟消云散,而带来的却是一种关怀,一种温暖,一种感动,一种震撼。那是在白天躁动之后的一种平静和幸福。那个时候我感到的不再是在读一本简单的书,而是在聆听一位慈爱的,真诚的,胸怀无比宽广的亲人在同我谈心,在向我阐释人生的真、善,美,在向我彰显高尚人格的魅力。

我是大山里的孩子,所以对于贫穷和困境的感触比较深,就像作者在书中说的那样。我之前也从来不敢向别人谈起我的理想,因为害怕别人说我不知天高地厚,害怕别人的冷嘲热讽。那时的理想只能是属于自己的,我把它深深地埋在心底,不敢让任何人发现,它只能在我的心底里暗无天日的涌动着,忍耐着,煎熬着。我所谓的理想就这样在那狭隘的心中无数次的揉搓,似乎像我这样贫穷的孩子只能这样。后来我明白那是自卑在作祟,家境的贫穷已早早地使我丢掉了自信,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自卑,甚至是一种近乎自闭的状态。那时的生活对我来说是一种无期冀的追求。但是很幸运的是在去年的暑假里我收到了张朝岑先生的《追寻高原的白云》一书,也就是那本不到300页的简装书彻底改变了我从前对生活和人生的认识,把我从那暗无天日的生活中拽了出来,使我看到了七彩的阳光,呼吸到了新鲜的空气。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我在那个暑假彻底地改变了。我开始渐渐地明白生活并没有像我想像的那么糟糕,张朝岑先生用自己年轻时的经历给我做了非常好的榜样。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我明白了我所面临的困难和作者的经历比起来根本不算什么,我并不孤单,因为在同样的道路上有人在激励我。我找回了人生拼搏的激情。我真的不敢相信,曾经对生活极度自卑的我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脱胎换骨,变得激情迸发,从此跳出了自卑的魔掌,找到了通向人生成功的正确道路。

在大一刚开学的时候,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和原来从未见过面的老师和领导,我突然间有点茫然和生疏。但是想到作者在书中展现给我们的那种大方和自信,我就决定放下所谓的矜持,满怀阳光的去面对这样的新环境。在军训的那段日子里,我总是自告奋勇的为同学们服务,勇敢地协助辅导员和教官的工作,为此得到了同学们和老师们的一致肯定和支持。对于这一切连我自己都感觉到很不正常,因为这个时候的我已经完全不是曾经的那个我了,但是这样的奇迹就是真真正正地发生在了我的身上,一个曾经极度自卑甚至自闭的孩子的身上。那是一种精神的力量,一种由《追寻高原的白云》带给我的力量。在此我不想说很多,因为所有的语言在这种力量面前都显得是那么的苍白和无力。

读《追寻高原的白云》我感到的不仅仅是坚强和自信,更加震撼我心灵的是那随处彰显的博爱和执着。我们无法想象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竟然会有这么一个人,平时吃饭连饭店都舍不得进,竟然会毫不犹豫的把自己仅有的几个钱掏给与自己一面不相识的穷人;一个自己家庭都勉强糊口的人会看到人家的孩子上不起学就自己贷款帮人家上学;一个出门办事宁愿顶着火毒的太阳行走而舍不得花几块钱坐摩的却豪爽的拿钱去资助别人的人。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竟然还有人说他是在作秀,我们可以想象一下那时候作者本人的心酸,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依旧是心胸宽广的,他依旧是慈祥的,她依旧是执着的。他没有站出来和那些无聊的人理论,而是始终如一的想办法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不用说,什么都不用说’。我想这才是一种真正的大度和无私。

在作者的眼中,那只是人性深处的一种体现而已,他没有把自己说得多了不起。关于这一点我们很好理解,因为他是谦卑的,朴实的,不张扬的。也恰恰正是这种低调的作风使他的形象更加高大。他在书中写到每当自己看到穷人的时候,他总是无法拒绝去帮助他们,我们可以想象一下,难道他有义务有责任去做这些事情吗?难道他不做不行吗?当然不是。其实他真正无法拒绝的是自己那颗赤诚的心的呼唤,那是一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伟大。张朝岑先生不是有钱的人,但他却是精神上最富有的人,所以很多人称他“精神侠客”。他用自己所作所为向这个社会完美地诠释了人性的真、善、美。读作者的书,我们感到的不再是一串串简单的文字,而是来自于心底的声声呢喃,那是真诚的倾诉,那是质朴的告白,那是责任的呼唤。也就是这本《追寻高原的白云》端正了我对人生价值的认识,认识到了爱和责任,懂得了感恩,懂得了大度做人的含义。从那时候起我立志在以后的生活中也要像作者那样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每当我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总会静静地凝视几分钟作者的照片,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感受到的是一种真、善、美的熏陶。无论啥时候我们总能看见作者的脸上洋溢着一种自信和温和,他就像是一位长者在鼓励你丢掉生活的包袱,怀着一颗阳光的心态勇往直前。我们可以想象一张照片就能对人产生这么大的激励作用,更何况那一串串洋溢着善良和博爱的文字呢?读那样的文字你会感到浑身都充满了激情,眼前的一切困难不再是不可逾越的鸿沟,你不会再为生活中那些繁琐的小事而牵肠挂肚,你不会再为旁人的冷言热语而左右,相反会更加坚强和勇敢,热血沸腾地投入到你的生活中,去追求你的梦想,去实现你的人生价值。《追寻高原的白云》—一本不足300页的简装书,但她却不是一本普通的书。她不是一本赶时髦的畅销书,她只是作者本人的亲身经历和心灵感悟的记录。读张朝岑先生的书就像同亲人畅聊,这里没有一丁点的说教,没有一丁点的自我褒贬,而是以一种极其温和的方式在激励你,在启发你,在引导你。在这样的交谈中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一种自信和坚强的启示,更是一种阳光的心态,一种真诚的品质,一种宽广的胸怀,一种责任的担当。

就是这么一本不到300页的书,我花了一年的时间还没有完全读透。在此我只能借助苍白无力的言语略抒胸中那积存已久的点滴感悟,希望更多的朋友能够和我一样幸运,得到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2012年9月10日

第二篇:读追寻有感

读 追 寻 有 感

人在中年,创业志坚。十年风险,坚持至今。益生文化,国学养生。民间传统,精益求精。易经八卦,佛道修真。道德善行,至诚精进。走访高师,深入民间。亲进山林,体验见闻。

终南修仙,虽是小说,功法内存,传古博今。几经回味,如临真景。道德修养,丹道修真。办刊坚定,读者坚信。十年时光,艰苦磨炼。脚踏实地,身体力行。艰苦奋斗,大志定成。

吴克英2011年1月20日

第三篇:读《青海高原一株柳》有感

读《青海高原一株柳》有感

语文书的15课,一篇陈忠实写的文章:《青海高原一株柳》,使我不禁为文中的柳树百折不挠的精神而惊叹不已。

这是一篇记录着高原上唯一一棵柳树的成长经历。通过陈忠实的介绍,这棵柳树枝繁叶茂,粗壮而又挺拔,如一个高大的巨人巍然伫立在广袤无垠,青石嶙峋的山坡上。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生根长叶,茁壮成长。正当平原柳树享受着阳光爱抚的照耀,细雨的滋润时,而高原的柳树正接受着严酷的考验。它不屈于雷轰电击,风侵雨蚀,还是骄阳暴晒,任凭接二连三的摧毁,它仍然用坚强不屈的信念在风雨,烈焰面前尽情地释放生命的活跃和强盛,在如此的不毛之地,用坚忍不拔的品质在一线希望之中熬过了持久的干旱与寒冷,成就了一片绿阴。

能在高原上成长的柳树命运来之不易,饱经风霜,它不屈于命运的安排,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毫不退缩,敢于在暴风骤雨面前勇敢站起的生活强者,挣脱出了痛苦的深渊,塑造了生的希望。

没错,命运是残酷的,但信念却是坚韧的。面对更多的艰险,只有不畏困难的人才有不懈的毅力摘取成功的花朵。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拿出百分之百的勇气战胜它。正所谓的生活强者,不正如从再三击打的幼苗变为参天的古木。英国女作家夏洛蒂,虽家境贫寒,可她孜孜不倦地终身追求自己的理想,始而成为举世闻名的人;霍金身残志坚,由于探索科学研究,不愧于“宇宙之王”的称号;张海迪高位截瘫,笑对人生------这一切都是艰难和不幸对她们生命的独特磨练铸造。所以说,只有扼住命运咽喉的人,才能创造生命的奇迹,品味生存的价值。也许正是她们这种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创造了成功的果实,咀嚼胜利的芳香。正是她们这种百折不挠与罕见的毅力,如青海高原的一株柳树,使大众产生了崇高的敬意。

第四篇:读《青海高原一株柳》有感

读《青海高原一株柳》有感 马英华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青海高原一株柳》这篇课文,学完、读完之后,我被青海高原上这株柳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以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存环境抗争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

本文主要写了青海高原上生长着一株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也是高原上的唯一一株柳树。我抑制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想象这这株柳树异常艰苦的成长生涯。最后通过与家乡“灞河柳”作对比,发现家乡柳树的生长过程十分平坦,而高原柳的生长过程却异常艰辛、悲壮。赞扬了青海高原一株柳坚韧不拔的毅力与顽强的生命力。

正如夏洛蒂三姐妹,遭受重重打击,却不惧怕、不屈服、不退缩,坚持写作。虽然写的诗不怎么样,但还是于1846年自费出版了一本诗集,却只售出两本。后来三姐妹发现强摘诗的苦果子是没用的,于是她们就改写小说。不久,夏洛蒂的《简爱》问世了,受到读者极大欢迎。几乎同时,艾米莉的《呼啸山庄》和安恩的《艾格雷斯·格雷》也相继问世,都受到读者的极大欢迎。

我们要学习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以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存环境抗争的精神。

2011/11/20 12时24分

第五篇:读《追寻生命的意义》有感

没有杀死我的,终将使我强大。

——尼采

在老师第一次讲到弗兰克尔的时候,我首先感到的是茫然,因为我对这位意义治疗大家的一无所知。作为一个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我感到愧疚。而当我读完弗兰克尔的《追寻生命的意义》后,我为弗兰克尔的辛酸的生活经历所讶异,为他在逆境中的坚忍和乐观所折服,也为他在纳粹集中营所感悟到的生命的意义深深地感动。

我从未很深刻的去思考过人生还有人生的意义,我也一度认为人生的意义离我的生活过于遥远。我是一个平凡的人,我所经历的每一天都如此的平凡,而平凡的人的一生大约是与有意义的一生无缘的,有意义的人生只留给那些赫赫有名的大人物,他们的人生似乎总是充满了传奇的色彩。现在想来,我的理解过于狭隘了,历史的长河从不是一个人写就的,我们的人生牢牢地把握在自己的手中,也许对于整个世界而言,大多数的人都渺小如蝼蚁,但是我们依然能在短暂的一生中找到适合我们自己的舞台,描绘出我们自己的精彩,属于我们自己的意义人生。

《追寻生命的意义》就像弗兰克尔在我们的耳边讲述他自己的故事——在集中营的点点滴滴,在走出那片暗无天日的天地后,自己对心理治疗的感悟。这本书既是一部不完整的自传,又是心理学的专业著作。本书的前半段里面,弗兰克尔把自己在集中营里度过的三年的时光娓娓道来,字里行间,我可以感受到人们在集中营里挣扎的绝望,他们像被判了无期徒刑的囚犯,不知道战争什么时候会结束,不知道什么时候自己可以被放出去。唯有对未来残存的一丝期盼成为他们厚实的支撑。而在书的后半部分,弗兰克尔从自己人生这一段无比黑暗但也让他无限感慨的经历中,看到了不一样的心理学的治疗方法,正如书中所说的那样:“人所需要的实际上不是一种无焦虑的状态,而是为了一个有价值的目标所作的努力和斗争,一种自由选择的任务。他所需要的不是不惜一切代价地排遣焦虑,而是呼唤一种等待他完成的潜在意义”。

我喜欢这本书。在这样一个浮躁的年代,我们需要这样一本书,它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我们不曾体味的世界,一个更能窥探人性的平台。我无法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弗兰克尔和他在集中营里人们的生存状态——胆战心惊地生活在一日复一日的恐惧中,从惊恐到冷漠,以至于当重获自由时,他们甚至于丧失了感受快乐的能力。我们的时代是和平的,我们不曾历经战争,没有切身体会过寒冷与饥饿,也不曾经受肉体和灵魂的双重折磨,而在最黑暗的深渊中,弗兰克尔凭着爱、希望和乐观活下来,苦难也是人生的意义——“如果一个人不能改变造成他受难的环境,那么,他仍能够选择他的态度”。

这本书有许多细节让我唏嘘不已。弗兰克尔不仅是一个伟大心理学的大师,他细腻而饱含感情的笔触也让人折服。当他描述自己最初被一列火车送入集中营时,他写道“火车的鸣叫带着一种离奇的声音,就像是为怜悯那些注定走向地狱的不幸的人而发出的求助呼喊”,当他们在集中营劳作了一整天看到落日时,他写道“险恶的云在西边闪闪发光,整个天空布满了铁红到血红、形状和颜色不断变化的云,荒凉的灰色泥屋提供了鲜明的对比,泥泞土地上的积水倒映着闪闪发亮的天空”,而当他走出集中营后,我仿佛也能感受到在奔向自由后,弗兰克尔的内心的欢乐,“百灵鸟飞向了天空,我可以听见他们欢乐的歌声”。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心境的喜悲感染着人们的一言一行。当回忆起这样一段岁月时,在在弗兰克尔的笔下,我没有看到抱怨,没有看到愤怒,我看到的是他对命运的毫无保留的接受,弗兰克尔将苦难当做生活的洗礼,他对生活的爱流露在每一个细节中,火车的汽笛,天边的落日和云,不美好的回忆最后变成了生活的馈赠,苦难酿成一坛甘甜的美酒。

而最让我不能释怀的是弗兰克尔在描述集中营生活中,在面对无望的生活时展现的人生百态。

当所有人失去了他们的姓名和身份,区别个体的只用一串冰冷的编号;当原来睡眠很浅 的人学会了在鼾声震天,拥挤的木板上熟睡;当人们想尽一切办法只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更健康,从而保住自己的性命;当值班医生用镊子撕去12岁男孩冻坏的脚趾,而旁观者依然变得漠然——“集中营的囚徒不敢做出任何决定或者采取任何主动性行为,这是因为,他们强烈的认为,命运是他们的主人,他不应以任何方式影响它,相反地,他应听从命运的安排”。

我想,他们曾经也是会想要反抗的,可是面对荷枪实弹的敌人,他们的力量太过于渺小,除了顺从,他们别无他法。在自己的生命都无法的保全的时候,他们无暇顾及他人。他们没有暖和的衣服,没有齐备的医疗设施,没有充足的食物,他们冻伤了脚,冻伤了手,却只能忍住疼痛,让自己看起来和常人无异。而仅仅一小块面包,或者汤里多出的几颗豌豆都能让他们欣喜不已。人性在最赤裸的现实面前显得那样的不堪一击。我们似乎很难在这样的环境中看到生命的意义,但是在弗兰克尔看来,人们在苦难中的所遭遇的一切——这样残忍的画面本身就是生命的意义。

在生命温饱都无法保证的情况下,同情、怜悯、自尊的存在似乎都变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人们用冷漠包裹自己,保全自己的性命,卑微至斯。

“人们只能通过指望未来才能生活,这是人的一种特性”——但是集中营里面的大多数人都不再看到希望和未来。弗兰克尔写道“大多数的囚徒生活在他们将在圣诞节时再次回到家里的天真幻想之中。随着时间的推进,没有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囚徒们就丧失了勇气,失望战胜了他们。这严重降低了他们的抵抗能力,许多人因此死去。”他们总是在期盼生活会带给他们什么,他们的希望落空之后,终于绝望,也许正如弗兰克尔所说的那样,他们更应该去思考,他们可以给生活带来什么,也许换一种角度,他们会有不一样的人生。

还记得欧亨利的小说《最后一篇藤叶》,故事里的女主人公看到了那片历经风雨仍然没有掉落的藤叶,燃起了活下去的希望。可是集中营里的囚犯们最终没有等到他们自己没有掉落的“藤叶”,他们放弃了活下去的勇气。

在众生百态中,弗兰克尔展示着他倔强的灵魂,从他决定放弃去美国的签证而留下的一刹那,在冥冥中他也成就了自己的使命和未来!

在集中营的日子给了弗兰克尔很多关于关于生命还有生命的意义的思考。我也看到了让我触动很深的一句话——“人的拯救是通过爱与被爱来实现的。在世界上不再拥有任何东西的人,只要他拥有短暂的时间来思念他的爱人,他就可以理解幸福”。在集中营里,所有人都被迫和自己的亲人分开,当时的弗兰克尔也许不知道她的妻子已经死在集中营。但是这份爱却成为了他活下来的支撑。爱是人们最磅礴的感情,父母与子女,丈夫与妻子,人们与自己的祖国......哪怕只有一点点的爱,它也可以慢慢地弥漫开来,充满人们的胸腔,让人觉得幸福和温暖。

弗兰克尔不仅用这样坚定的爱与勇气来鼓励自己,他也向集中营的囚徒们宣扬着这份爱与信念,让他们看到绝望中盛放的希望之花。他告诉同在集中营的囚徒,“不仅我们的经历,而且我们所作的一切,不论我们可能拥有什么样的伟大思想,以及我们曾经遭受的,所有的这一切不会失去,尽管他们已经成为过去,我们使他们成为了一种存在”——我们的过去是我们已经拥有的财富,它们深深烙在我们的灵魂中,没有人可以夺走。

“没有人能够知道未来会带来什么,时间越近,就越不能够”,我们无法预知我们的未来,但是我们却可以把握住我们的现在,而未来也终将成为过去,只要我们在黑暗中依然心怀美好和希望,所有的牺牲和磨难终究会有存在的意义。即使是受难,我们也要骄傲的去承受!弗兰克尔想要让集中营里那些看不到希望的囚徒,发现生活的全部意义。

在读到这本书的第一部分结尾的这样一段话时,我的眼泪几乎夺眶而出,“当他登上一辆无轨电车,向着多年来在他意识中不断出现的家狂奔,按响门铃,正如他在一千次梦中所盼望的那样,但是结果却发现,应该给他开门的人不在那里,并且将永远不在那里”。不管在什么样的情境中,我们似乎都应该为即将出现的不幸做好准备。这样的场面我无法仅凭想

象去构造,我怀疑那样撕心裂肺的痛苦,已然是生命所能承受的极限。当一个人再回到自己的故土的时候,一切早已物是人非,一如弗兰克尔,这场噩梦夺走了他所有的家人,最后只剩下他自己,独自感悟生命。

《追寻生命的意义》这本书的后半部分是弗兰克尔对自己的意义治疗的概述。这本书的第二部分不再是一个长长的自述的故事,它里面夹杂着一些个案,还有弗兰克尔自己的感悟。其实在读完整个第二部分之后,我依然不敢确定我是否真的读懂了弗兰克尔的理论。我把这本书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但是还是只能浅浅的表达一些我自己的看法。

我认为,意义疗法是结合了弗兰克尔自身经历和感悟的一种特殊的疗法。意义疗法的很多思想源于弗兰克尔在面对集中营生活时的有感而发。虽然弗兰克尔早年师从弗洛伊德,但是意义疗法不像精神分析那样执着于病态的人格和过去,意义疗法更强调未来。它在治疗策略上着重引导来访者寻找和发现生命的意义,树立明确的生活目的,以积极向上的态度来面对生活的心理治疗方法。这一疗法就是要让人们找到生命中存在的意义,懂得自己“为了什么”而生活,面对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挫折,追求生命的意义,从中体验到人生的目的与意义。意义治疗学的重心不是心理层面或社会层面,而是存在的意义层面,只有个人存在的意义问题得到真正的解决,人才能够更好地发展。

弗兰克尔单独将“精神动力”作为一个小章节放在这本书中,他写道“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比生命中存在着意义更能帮助人在最恶劣的环境下生存下来”,“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几乎能承受任何怎样活着的问题”。这就是精神动力的强大之处。我们知道我们承担的使命,我们知道我们要活着去爱那些爱我们的人,我们的生命要延续因为我们我们还有未完成的梦想。在弗兰克尔看来,焦虑并不是一件坏事,适当的焦虑可以更好的帮助来访者看到问题的结症。

比起焦虑,现在的人们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更普遍的状态——这种状态被弗兰克尔称之为“存在的虚空”——我认为,这也可以被翻译成“无聊”。原因是因为越来越多的自动化将给普通工人带来大量的空闲时间,但是许多人不知道利用这些新获得的时间干什么。这种状态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而这种空虚给人们的内心带来了极大的空洞,因为在这种空虚中,人们感到无所适从,生活的内容是如此的贫乏,他们在虚空中看不到生命的意义。而意义疗法可以让人们重新开启生活,填补存在的虚空。因此创造和工作也成为了实现人生意义的第一种途径。

“人不应该寻求抽象的生命意义,每一个人在他的生活中都拥有需要完成的特定的事业或者使命。因此,他的个体不能被替代,他的生活也不能被重复。因此,每个人的任务与他实现这一任务的特定机会一样,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从来不会在某一刻停留,每个人有自己的人生,生命的意义也因人而异。无独有偶,埃里克森的生命八阶段向我们勾勒出了人生不同阶段的不同使命和不同任务,每个人都承担着自己的各自的和共同的使命,我们要成为一个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人,看到生命的本质和生命的意义。就好比现在的世界,有着形形色色的人,而形形色色的人做着形形色色的事情,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事情在我们的生命中聚拢,交叉,分离,构成了我们独一无二的人生,每一个独一无二的人生又构成了这个独一无二的世界。人有选择的自由,但也需要承担选择后果的责任,人们有责任实现自己生命的独特意义,每个人都会被生命所询问,只有自己的生命才能回答这一问题。

“爱是理解一个人个性的唯一的、最核心的方法”——在弗兰克尔看来,爱是实现人生意义的第二个办法,没有一种感情可以像爱那样博大,它博大到可以容纳天地万物,爱可以给人们以精神的力量,爱使人们突破自己的潜能,个人的生命不仅仅只是为了自己,生命的容量更加的庞大,意义也更加的深沉。通过爱,人们能够感受到不一样的自己。

“受难的意义”——这也是在我看来弗兰克尔理论中最别具一格的部分——他认为受难是实现人生意义的第三个途径。弗兰克尔写道:“我们永远也不应忘记,即使当我们面对绝

望的情景时,当我们面的无法改变的命运时,我们也能发现生命的意义,因为那时可以最大程度的证明人的独一无二的潜力。它将把一个人的悲剧变成极大的成功,把一个人的困境变成一种人类的成就.......通过勇敢的接受受难的挑战,生命直到最后一刻都会充满意义”。尼采说过:“不能杀死我的,终将使我强大”。那么苦难就扮演这样一个角色——在一个让人变的强大而坚忍的过程中,虽然他的存在让我们苦不堪言,但是也正是因为它的的存在,锻造了我们无坚不摧的灵魂。苦难使我们强大,生活的意义从来都不是享受和快乐。

《追寻生命的意义》这本书中,弗兰克尔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一位老年人因为失去了他所钟爱的妻子而痛苦,弗兰克尔反问这位老人:“如果您死了,而您的妻子还活着,将会发生什么?”老人回答:“她将遭受和我一样的痛苦。”这时,弗兰克尔告诉这位老先生:“正是因为你还活着所以免除了您妻子的痛苦”。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为类似的痛苦所困扰,我们也需要改变我们的视角,改变我们的态度来看待这些事情——“当发现一种受难的意义,如牺牲的意义时,受难就不再是受难了”,弗兰克尔如是说。

我一直在想,这样的豁达和乐观真的是人生来而有之?抑或,弗兰克尔是在历经了常人无法想象的痛苦,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悲惨遭遇后,从无望的生活中慢慢地去发现和探索,才逐渐的看到我们不曾发现的人生的另一片天地。一个人究竟需要多么强大的心灵,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有这样卓绝的建树?我们不能改变人生的处境,但是我们我们可以改变我们面对这些处境时的态度。因为苦难的存在,人生的意义更加的深刻。

我的思绪又飘向了远方。前年暑假的时候,我曾去过一个基督教堂举办的青年集会,教堂的中间是一个十字架,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耶稣所承受的苦难是为了人类的存在。其实在《追寻生命的意义》这本书中,有几处我看到了宗教的痕迹。当弗兰克尔的父亲带回的石碑上刻着《十诫》中的那条“荣耀你的父母,地球上的生命将能得到延续”。而我在查过资料后发现据《圣经》记载,《十诫》是上帝亲自用指头写在石版上,后被放在约柜内。犹太人奉之为生活的准则,也是最初的法律条文。而弗兰克尔认为这句话是“上帝的指示”。在书中,弗兰克尔也写道:“一位难友在到达集中营时,与天堂签订了一个契约,他的受难和死亡应当把他所爱的人从痛苦中解救出来。”弗兰克尔对上帝的虔诚或多或少也表现在了他的理论中,尤其是他对于苦难的的意义的叙述。

书中弗兰克尔举了很多案例,而通过大量的案例,弗兰克尔也总结出他自己的意义治疗常用的三种方法:去反应、矛盾意向和态度改变。我不知道我的理解是否准确,但是在我看来,这三种方法到最后都只有一个目的,让受到困扰的来访者转移焦点,改变态度。

非反思法是用来应对过分反思的,有意识地抽回集中在这一症状上的注意力,取消自己对某一行为的强迫性关注,使来访者的预期性焦虑和注意力从行为本身或自我转移到积极的方面,转移到外部事物,转移到更有意义的事情上,使个体不再被焦虑所困扰。弗兰克尔用一个因为年幼时受到父亲性侵犯以至于在成年后导致性冷淡的妇女为例,他告诉这位女性,不要在童年的阴影下恐惧的生活,每次和伴侣有亲密体验时,她应该放下对自己的经验的过度担忧,而应该把注意力转移到她的性伴侣身上。而当这位女性的目标转移,她的注意力不再死死地扣住某一环,去反应产生作用。那么她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而矛盾意向“是由患者态度的转变构成的,他的担心被一种相反的愿望所替代”,弗兰克尔曾经让失眠的人不再关注自己的失眠,而是让他们尝试努力让自己变得清醒。患者的关注点由“想睡觉”变成“要清醒”,失眠也神奇般的治愈了。不得不说这实在是一种绝妙的思维,天才的想法,而这种想法也实实在在的起到了弗兰克尔想要看到的效果。人们仅仅是转换了角度,转换了对于睡眠的态度,事情却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

意义治疗的任务就是要改变这个人思考生活的方式, 以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代替消极悲观的生活态度, 而最终是帮助患者对生活意义的认识, 确立新的生活目标, 生活态度的改变必然会导致生活意义的改变。弗兰克尔认为:“人最终是自我决定的。人不仅仅是存在,而且还要决定他怎样存在,在下一刻将成为什么。

弗兰克尔的人生态度是乐观的,但是他也告诉我们“乐观主义并不是可以随意命令和调遣的东西,人们甚至不能无视各种可能,对抗各种愿望,任意地强迫自己保持乐观........因此,信仰和爱也是不能随意命令和调遣的”。就好比你想掬住一捧水,可是因为你的愿望太过于强烈,你攥紧了手心,水却全部溜走了。很多时候,我们也需要收放自如,我们也要允许自己不快乐,乐观是一种态度,但是也不必将乐观的准则奉若神明,不允许有一丝一毫的违背。人生的意义更需要用自己所有的喜怒哀乐,自然地去细细品味。

但是弗兰克尔的理论也有不完美的地方。由于法兰克尔从存在主义哲学观点出发, 认为人以意义的追求不是对现实生活意义的追求, 而是对超越现实和自我的精神意义的追求。他甚至把死亡和痛苦作为人的最深远意义和最高价值的实现,痛苦和死亡实然有他们的价值,人们在历经苦难,面对死亡的时候,的的确确会对人生有更深沉的体验,但是过度的强调,就走向了唯心主义立场。

放下手中的书,我的感慨很多,可是我能描述出来的东西却太少。“集中营中的生活打开了人的灵魂并将其彻底的暴露出来”——人性在最残酷的现实的面前无法遁形。

在集中营里,夜晚睡觉前人们相互抓着彼此身上的虱子为乐趣——这也是苦难,但是即使是这样充满的辛酸的过程,人们依然可以发现其中的那丝快乐;

也有公平的厨师,在分发汤的时候给每个人同样分量的豌豆——比起很多凶神恶煞的看守者,这样的事无疑是集中营生涯中让人可以体验到的为数不多的温暖事件之一,而这样的人本身就散发出人性的光辉,他们力所能及的让每一个个体都平等,而不分亲疏;

集中营的人们仅仅因为转移的新地点没有烟囱而兴奋——这意味着新的集中营没有毒气,没有焚烧炉——面对死亡,大多数人都是惧怕的,仅仅是可以活下来本身就足够让人觉得奢侈!

当人们变得冷漠的时候,身边同伴的死亡已经变得司空见惯,人们从部表达自己的同情,关心的只是这个已经死去的可怜人还有什么可以拿走的财产,哪怕仅仅是一根香烟,一双劣质的皮鞋——这样的片段又包含了生活怎样的无奈和苍凉。

“除了可笑的赤裸裸的生命,我们已然没有东西可以失去”——在写下这样一句话的时候,弗兰克尔的内心又是怎样的一种情感,此时的他,面对现实的处境,还有什么其他的感慨?

这本书给了我很多的思考,有关生活,有关人生。弗兰克尔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在里面我们看到了人性的灰暗和光彩。我们要感恩我们的生活,因为我们生活的时代的美好。我们更加应当去实践,学会用一种更淡然,更乐观的态度去面对我们的生活。这本书教会我们的,不仅仅是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种在最深重的绝望中依然能够用爱去包容态度,即使深陷万丈深渊依然努力追寻阳光的勇敢,一种满载着希望去开拓的毅力。

下载读 《追寻高原的白云》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 《追寻高原的白云》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追寻真正的教育质量》有感

    读《追寻真正的教育质量》有感 开学伊始,学校组织全体老师学习了刘群同志发表在《人民教育》上的一篇文章《追寻真正的教育质量》。读完这篇文章让我深有感悟,刘群同志在文中......

    读《青海高原一株柳》有感(5篇可选)

    读《青海高原一株柳》有感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青......

    追寻梦想——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400字[5篇]

    追寻梦想——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400字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追寻梦想......

    读《追寻生命的意义》有感(优秀范文5篇)

    读《追寻生命的意义》有感 ——初二(4)班何叙洁 “刺激与回应之间有一段空间,幸福就在那里!” 这是源自《追寻生命的意义》 一位奥地利心理学家 维克多。弗兰克(Viktor E. Fran......

    读《追寻生命的意义》有感900字(精选5篇)

    小编小语:读《追寻生命的意义》有感900字作文是叙述对弗兰克尔的著作《追寻生命的意义》的人生感悟,集中营极端恶劣的环境中,人的所有价值都被摧毁,关于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生......

    读李镇西《做最好的班主任》有感:追寻班主任的幸福感

    追寻班主任的幸福感——读李镇西《做最好的班主任》有感闲暇之余,我有幸品读了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班主任》一书,刚开始是强迫自己挤时间读,但是,读着读着一种感觉在悄然而生......

    高原上的守候,观法治微电影《扯一片白云作哈达》有感

    高原上的守候,观法治微电影《扯一片白云作哈达》有感 云一般洁白的雾,和雾一般洁白的云,从拉萨河如砥的水面,袅袅而起。在冰山雪水浅浅的叮嘱中,丝丝缕缕,哈达一样,在风的诱惑中......

    读《蒹葭》有感之 谁的追寻,恰逢花开

    谁的追寻,恰逢花开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对于“伊人”一词,有许多不同的见解。有人认为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指隐居的贤人;有人认为诗中人物所追寻的,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