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代烟草农业让山区农民走上致富路
现代烟草农业让山区农民走上致富路
进入我们视野的是2005年之前的湖北十堰房县桥上乡西坪村。2005年之前的西坪村,坐落大山的深处,作为湖北十堰市贫困县房县下辖区的一个小村庄,西坪村并不为人们所熟悉。贫穷的山村里,到处是低矮的农房,几百户的村民们生活在简陋的房子里,依赖着自己的几亩田地过活。他们用着简陋原始的农具奔忙在田间地头,行走在村里坑坑洼洼的泥路上……
勤劳朴实的村民世世代代与这片贫穷的土地相依相守,谱写着沧桑的田园牧歌。村民们生儿育女,辛勤耕作,依靠这片土地繁衍生息。然而,生产的粗放,基础设施的匮乏,劳动的艰辛,生活的贫乏,却是他们心中无法破解的痛隐和百转千回的呐喊:村民们年收入几百元,农耕设施陈旧落后,村内道路年久失修,几百户村民一辈子守着大山,很少能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当日历翻阅到2010年,当记者再次感受这座村庄时,欣喜地感受到了它的巨大的变化:田间流淌的清泉,平坦的道路、整齐划一的田地、现代化的农机具……农民们富起来了!而这,只是湖北十堰市上百个村庄中的一个缩影。像这样的村子,十堰市还有很多。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让大山沟里的村民们走上了致富路?答案是——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让村里的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村民们的荷包鼓了起来,让烟农们走上了富裕路。
近年来,十堰市按照国家局建设现代烟草农业的总体要求,探索实践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模式,加强烟区水、电、路、农机、育苗大棚、烤晾房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逐步实现了 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专业化分工、信息化管理,有力促进了全市现代烟草农业发展。其中,以房县西坪、竹溪县向坝乡金竹园村烟农合作社等为代表的烟农合作社的成立,进一步推进了十堰市现代烟草农业的快速发展。
从2007年十堰市成立了首个烟农合作社到2010年十堰发展到拥有6个乡级烟农合作社、近50个村级合作社,十堰市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逐渐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的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模式和路子,完成了从偏远山区贫穷落后的传统农业生产到现代烟草农业生产的华丽蜕变。回首过去的足迹,是十堰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跨越传统农业的艰辛,是十堰市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决心,顺着足迹的方向,我们看到了湖北十堰市现代烟草农业充满希望的明天。
近日,记者奔赴湖北十堰市,亲身感受了十堰地区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给当地带来的可喜变化。让我们将时针拨回到2007年之前,让记者带您一同见证十堰市现代烟草农业的探索和发展。探索:一种新的农业生产模式
十堰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地处秦巴山区腹地,汉江中上游,国土总面积2.3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46万,全市森林覆盖率51.6%。十堰是“东风”车的故乡,南水北调中线取水源头,也是湖北烟叶、茶叶、魔芋等特色产品的重要产区。
虽然自然环境优良,但十堰市地处山区,传统农业发展并不理想。“走的羊肠道,吃的泥浆水,晴三天炸裂子,下三天走蹩子”是十堰山区的真实写照,长期以来,恶劣的自然环境、落后的基础设施,像两座大山压在山区农民的头上。十堰市所辖的六县市,均为国家级贫困县,其中房县、竹山、竹溪、陨溪还是是湖北省特困县。
2007年之前,十堰市成立烟农合作社之前,十堰山区的农民们大都秉承着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种植庄稼、蔬菜等农作物。部分村民也种植烟叶,但因生产条件有限,当地的烟叶生产主要以自然农户为单位分户生产,分户经营,并不利于科学布局及规模化生产,适宜烟地和基础设施资源利用率低,专业化程度和整体生产水平难以提高。农民们的辛勤劳作并未换来丰足的生活。十堰山区农村村民年收入仅仅一千多元。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工业企业对烟叶质量要求的提高,传统的种植方式越来越不适应烟叶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多数山区村民选择了外出打工。
在这种情况下,依据当地优越的宜烟地理条件,寻找一种适宜该地区的新的农业模式迫在眉睫。
起步:现代烟草农业试点成立
十堰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北依秦岭,南临巴山,国土面积2368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55.6万亩,总人口35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50万人。十堰属于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日照总时数1655-1958小时,无霜期244-255天,全市宜烟面积在100万亩以上。
2007年7月,国家局纪检组长潘家华到房县调研,在调研中,潘家华了解到该地区多样性的山地气候,非常适宜烟叶种植,较之于十堰市的其他地区,房县西坪村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因素对烟叶的生产发展的有利因素更为突出。他要求“房县要在坚持„一基四化‟的基础上,在大力开展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上有所突破”。
2007年8月5日-6日,十堰市西坪村召开干部群众大会,充分征求乡村干部意见,听取对开展现代烟草农业试点和烟叶生产组织方式改革的要求和想法。经过反复调研,借鉴茶叶、养殖合作社和以前烟农协会建设的经验,确定在西坪村进行现代烟草农业建设试点。
一种崭新的农业生产模式即将在十堰地区开展。
发展:烟农合作社试点获成功
烟叶是十堰农村经济和农民脱贫的重要支柱产业,产业链完整、服务体系和市场体系健全。2007年9月,十堰在房县桥上乡西坪村和竹溪县向坝乡金竹园村(含五丰村1组、向坝村3组)开始现代烟草农业试点工作。按照政府领导、农民主导、烟草扶持和“以烟为主,带动多业发展,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试点工作思路,十堰市开始了对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大胆的尝试,在生产基础设施建设,一村一品发展和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专业化分工、信息化管理等方面开展了有益的探索。
在十堰市烟草公司及房县烟草公司的大力扶持下,十堰市地区的首个烟农合作社——房县野人谷镇西坪村烟农合作社成立之初便得到了来自政府、烟草部门等各方面的大力扶持。得到了稳定、快速的发展。经过几年的摸索,房县西坪村烟农合作社初具规模:建立了各有分工的服务队、烟叶产量、产质都有所提高、合作社还依法选举了社员代表,召开了合作社设立大会,通过了《西坪烟叶生产农民专业合作社章程》和《西坪烟叶生产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会、监事会成员选举办法》,选举产生了合作社理事会和监事会成员、合作社成员年底获得的分红越来越多,烟农们的年收入从之前的不足2000元增加到了2010年的3万余元。在发展中,西坪烟农合作社也确定了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建立全面综合烟农合作社的发展方向。
西坪合作社的成功是可以复制的。在西坪合作社成立不久,竹溪县向坝乡金竹园村也成立了自己的烟农合作社。西坪村周边的几个村落也都纷纷开始建立烟农合作社,加入到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的大军中来。
目前,十堰地区有包括千坪、擂鼓镇等地在内的6个乡级合作和以及近50个村级合作社。十堰山区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烟农们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盖起了二层小楼;村里的交通顺畅了,新修的大马路能通到家家户户;村里的田地种上了烟苗,地里的机耕路四通八达;水渠里的水清澈见底,烟田里50米就能看见一个水龙头,烟农们再也不用跑老远的路去去提水了;田地里长出了茂盛的烟叶,烟农们脸上露出了丰收的喜悦笑容。
烟农们自豪的拉着每个进村的外地人,向不知情的人们诉说着烟农合作社给他们带来的经济、生产、生活上的改变。
他们自豪地告诉人们他们的新身份——烟农合作社社员。
第二篇:发展多元农业走上致富路
【先锋行动】
发展多元农业走上致富路
——记华坪县船房乡优秀共产党员代兴富
李舜尧 李秋艳
代兴富自1987年当上船房乡船房村一组村民小组长以来,带领村民先后发展了烤烟、葡萄、大棚蔬菜、花椒、波扣等农业帮助村民增收致富,代兴富成为了船房村家喻户晓的致富带头人,2014年被华坪县委、县政府评为全县优秀共产党员。
代兴富,家住华坪县船房乡船房村。1979至1982年,在船房村田尾小学教书,民办教师改制后,回家当选上了村民小组长。当上小组长的代兴富面临着电不通,农业无水灌溉等难题。代兴富积极寻求相关部门的支持,组织村民投工投劳架通了村民小组的电路。由于村委会缺乏资金修建农田灌溉水渠,代兴富便挨家挨户的动员村民投工投劳修建沟渠,解决农田灌溉难题。
村民王焕平说,代兴富这个小组长一干就是20多年,他对工作任劳任怨,不会因为工作的劳累而脱离本职工作。他组织村民把后山的沟渠修成了三面光水沟,让老百姓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2013年,华坪县委、县政府投资70万元,在船房村一组修建了17000平方米蔬菜大棚,引进了优质茄子品种东方黑龙进行种植。种植初期,村民的劳动积极性高涨,每家每户都全身心的扑在茄子种植上,但是没有先进的种植技术,种出来的茄子因为个头小,外形不美观,在市场上很难卖到好价钱。很多村民觉得种茄子没有收益,便纷纷把大棚里的茄子拔掉。投巨资修建的蔬菜大棚荒废在田里,让代兴富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心想别人能干好的大棚蔬菜自己也能干好,便亲自到米易县学习先进的茄子种植技术。把茄子的育苗、除草、施肥、栽种间隙、病虫害防治等技术烂熟于心,回家后全无保留的教给了村民。随后,大棚里的茄子获得了大丰收,船房的茄子也因为个头肥硕、外形美观在市场上卖出了好价钱。但是,茄子的高价并没有维持多久,由于大量的茄子集中上市,造成了茄子市场供过于求,茄价迅速降了下来。眼看村民们就要遭受巨大的损失,代兴富便主动到攀枝花、西昌等地找销路,稳定了茄子的价格,避免了村民的损失。
邻居代兴兵说,代兴富工作认真,做事情都为群众着想,对每一位村民都能做到公平、公正,他带领村民发展增收致富的产业,村民的经济收入明显增加,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据了解,近年来,代兴富带领船房村一组村民先后发展起了烤烟100亩、葡萄30亩、四季豆12亩、洋葱20亩、波扣20亩、花椒40亩、生姜10亩、大棚蔬菜17000平方米,年收入140多万元,年人均收入6700元。
代兴富说:“群众的信任是我干好工作的动力,发展多元农业有利于抵抗市场风险,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今后我将继续带领大家走好致富路。”
图为代兴富在大棚里察看茄子长势。
第三篇:农户贷款助长阳农民走上致富路
农户贷款助长阳农民走上致富路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山川秀美、风情浓郁。这里风光秀美,景观独特,素有 “八百里清江美如画,三百里画廊在长阳”的美誉。在美丽的清江河畔自古就有“小汉口”之称的资丘镇,这里更是山青水秀人杰地灵,民风纯朴,村民勤劳肯干。在当地党委政府提出的“一村一品”战略的指引下,村民们结合自身实际和地理位置有选择性地种植农副产品。靠种植蔬菜而致富的天河坪村主任陈建波,高兴地向笔者介绍自己在当地农信社小额贷款地扶持下走上富裕之路、过上小康生活的经历。像陈建波这样依靠农户小额贷款扶持起来的种、养殖大户在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农村越来越多。目前,资丘镇在小额农贷的支持下,一村一个或几个种植项目,如该镇天河坪村家家户户种蔬菜,高山返季节蔬菜,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九龙村的白肋烟种植为村民谋求了致富渠道。
近年来,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农村信用社紧密联系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实际,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帮助农民走上富裕路、推动当地农村经济发展为己任,积极转变经营观念,牢固树立服务“三农”的宗旨,把信贷结构调整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支持农民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多种经济,从资金上扶持农民致富。
为了高效便捷服务区域内“三农”,县联社制定了一系列便民惠农措施,扎实推进阳光信贷工程,如在所有行政村树立公示牌,将业务品种、服务要约、准入条件、办贷流程、贷款利率、包村信贷员信息、联系电话公之于众,同时制定并向社会公布了《支农“110”服务承诺》、《办贷“零费用”承诺》、《办贷“限时服务”承诺》、《办贷廉洁服务承诺》、《支农信贷服务监督岗》等。在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10万农户中,每家每户都拥有一张管户信贷员“名片”,农户足不出户就能与信用社或管片员联系所需的信贷服务。
为了确保支农贷款使用真正服务于辖区“三农”,县联社加大农户信用贷款调查力度,联社领导班子经常深入农村、农户与农民交心谈心,调研农业贷款需求和使用情况、农户开展生产经营状况,了解基层乡镇及农户对支农贷款和农村金融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掌握农村产业结构的趋势和动态。根据调查研究及时调整服务措施及功能。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是一个农业大县,为保证“三农”充分得到信贷支持,县联社在年初的信贷资金安排上明确规定了“三农”贷款比例不得低于贷款总额的70%,对涉农贷款使用情况按时组织检查、跟踪监控,对新发放的贷款坚持以“三农”的原则,确保农户贷款真正用在农民身上。
与此同时,该县在持续整顿信用秩序改善信用环境的前提下,还深入开展了创建信用村(镇)和评定“信用农户”等活动,信用村(镇)创建工程,按每年不少于辖内乡(镇)、行政村总数的30%的幅度递增,自2010年起力争三年达到100%。通过建立农户信用评定制度,给农户新发放贷款证和对已持有贷款证的农户逐年年审,完善贷款信用体系,建立健全了一系列符合农村经济特点的信贷经营机制,并为全县70%以上的农户建立了经济档案,让大批农民走上贷款的“绿色通道”。通过大力推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等业务,有效地解决了农民的贷款难问题。同时还重点扶持了一批从事种养业、加工业的农民和涉农重点企业,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民致富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县联社王理事长介绍说,过去的几年,全县10余万农户,有占40%以上的农户享受到了农信社的农户小额贷款的支持,为我县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作了我们应尽的力量。今后,我们将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县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战略目标,扎实工作,开拓奋进,加快建设美丽富强和和谐的长阳,深化农户贷款管理,不断改进服务方式和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长阳县农信社 刘诗平
第四篇:发展现代烟草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发展现代烟草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何翔凤
嘉禾县是全省25个重点产烟县之一,是郴州市第二大产烟区。嘉禾“神龙叶”是国家级注册商标,是全国县级烟草行业中第一家注册的烟叶品牌。近年来,我县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提高烟叶质量为核心,以优化产业布局为抓手,大力发展现代烟草农业,实现了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机械化作业、产业化发展,走出了一条富民强县的新路子。
一、坚持科技兴烟,扩面积、上规模
一是打造基地单元,示范带动。以2011年全国烟叶收购暨现代烟草农业现场会为契机,大力推进普满基地单元建设,建成了科技示范园区、精准农业示范区、万亩育苗基地、生态农业示范区、烘烤工场等五个区,完成基地单元烟田整理4000余亩,构建了“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涝能排、旱能灌、树成行”的现代农业新格局,实现了基本烟田保护率100%、烟田水利工程覆盖率100%、烟田机耕路覆盖率90%以上、密集烤房烘烤90%、雹区防雹网络覆盖率100%、机械化作业率80%以上,大棚育苗率100%。目前,全县种植烤烟50亩以上的种植户达到了150多户,规模化种植达到70%以上。二是组建专业合作社,烟农互动。引导烟农组建专业合作社,健全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实行规模化经营、专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完成向服务型和市场化的转变,实现抱团发展。三是加快流转土地,集约推动。按照“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使用权、强化经营权”的原则,积极探索和完善土地流转新机制、新办法、新模式,采取转包、出租、互换、入股等流转方式,引导农民耕地向种植大户、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村经济能人等规模经营主体集中,推进烟叶种植规模经营。目前,全县流转土地21000多亩,扩大烤烟种植6500亩。四是深化舆论宣传,广泛发动。
充分利用大小会议、公开信、广播电视、横幅、标语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发动,重点宣传烤烟价格、优惠扶持政策,和农民算清种烟的比较效益帐,激发群众种植积极性,使群众的思想认识从“要我种烟”转变为“我要种烟”。全县烤烟种植面积连年递增,已从2010年的3万亩扩大到了今年的4.2万亩。五是严格督查考评,奖惩促动。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顾问、县长任组长,分管县级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全县烤烟生产领导小组,将烤烟生产任务分解到10个产烟乡镇,明确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为具体责任人,签订责任状,健全考核机制,完善奖罚措施,加强督查督办,有力促进了工作落实。
二、坚持基础先行,强支撑、增后劲
一是大力推进烟水配套工程。整合涉农项目建设资金向烟区倾斜,拓宽筹资渠道,加大投入力度,加快烟水配套工程建设。2010年以来,全县累计投入5000万元,完成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98个;建设排灌沟渠106条65千米,建设机耕路69条38千米,整修水库、山塘2座,改善灌溉面积1.86万亩。同时,建立烟水工程建后管护制度,县财政每年划拨50万元作为烟基管护基金,并从烟叶税中提取6%作为烟基发展、管护基金,明确专人负责管护,确保烟水工程发挥最大效益。二是大力推进三百蹬水库建设。在舂陵河上游的南岭麓南面规划建设三百蹬水库,项目总投资约1.89亿元,分水库枢纽工程、渠系工程、引水渠道工程、城乡供水工程四个部分建设;设计为小Ⅰ型水库,库容为560万方;可增加和改善灌溉水田7.3万亩,新增水田2600亩,扩大烟叶种植面积1.6万亩。目前,已完成项目论证、规划设计、项目勘察和项目申报等前期工作。三是大力推进土地整理项目。按照“集中连片、整体推进”的原则,积极争资立项,加快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强化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力度,着力增加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发展烟叶种植。2010年以来,全县争取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3个,累计投入1200万元,完成土地整理4000 亩,扩大烟叶种植面积1200亩。
四是大力推进标准化烤房建设。投入5600万元,新建大型卧式密集型烤房1890座,大型密集烤房全面推广余热共享、叠层装烟、推车与烟夹等先进烘烤示范技术,全部按四层装烟进行规划设计和修建,并采用固尘脱硫、烟尘尾气集中回收处理等生态环保技术,有效提高了烟叶烘烤质量。五是大力推进基层站点建设。以完善收购服务体系为重点,整合基层烟草站资源,以基地单元建设为中心,全面加强标准化烟站建设。目前,全县建成两个基地单元烟草站,拥有收购线14条,可承担烟叶收购12万担,有效增强了烟草站服务功能。
三、坚持重点扶持,育产业、壮实力
一是完善补贴扶持政策。严格实行烟用物资“套餐制”供应,按420元/每亩的标准收取,对烟农缴纳有困难的,实行银信部门贴息贷款;对实行稻草覆盖的,补贴20元/每亩;对优化烟叶结构补贴75元/每亩;对实行专业化分级散烟收购的给予50元/担的补贴;对种植大户异地承包土地的补贴150元/亩土地流转费。落实农机补贴政策,对购买专用农机具的按实际购机价的80%给予补贴,购买通用农机具的按实际购机价的30%给予补贴;烤房群建设的“三通一平”和电力设施安装,给予2000元/座的补贴。同时,严格落实国家上调20%的烟叶收购价格。二是建立自然灾害保险制度。县政府和县烟草公司拨出专项经费,对种植30亩以上的烤烟生产大户给予投保农业生产保险,增强烟农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解决烟农种烟的后顾之忧。今年,全县共投入42万元,为所有烟农进行农业生产保险。三是推行烟叶生产激励机制。建立健全烟叶生产激励机制,提取烟叶发展基金,对完成任务数的,乡镇按20%分成,超额完成的乡镇按超额部分的80%分成,乡镇按烟叶发展基金所得的10%补贴到村;对村级完成种植收购任务的进行奖励,即生产阶段奖励5元/担,收购阶段奖励给予2元/每担;设立
1000-10000元的特别贡献奖,对种烟乡镇和村以及种烟大户进行奖励,充分调动各级抓烤烟生产的积极性。
四、坚持服务至上,严管理、提质效
一是科学化育苗。围绕打造“优质、安全、生态、环保”烟叶的目标,大力推广选用优质品种,大力推行“集中育苗、统一管理、合作社(村组)经营”运作模式,全面实行漂浮育苗、大棚育苗,采取精量播种、机械装盘、精准育苗和机械剪叶等科学方式,育壮苗、育足苗。目前,全县建成育苗工场6个、育苗大棚35座,可供种植面积 4.2万亩。二是精细化管理。组织涉农部门技术人员成立专业服务队,为烟农提供科学生产,提高烟叶质量。建立灾害防治体系,大力推广太阳能诱蛾灯,加强病虫害防治;及时发布灾害天气预警信息,增强烟叶生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严格标准化生产流程,加强烟田管理,确保了烟叶产质量稳步提高。同时,加强烟叶生产技术培训,着力提高烟农烟叶生产水平。三是规范化收购。严格按照烟叶种植收购合同,实行一证一卡、约时定点收购,收购前安排人员逐家逐户发放预约单,并对预约烟叶进行初检。收购时全部实行封闭式密码电脑收购,有效杜绝了收购“人情烟、关系烟、面子烟”,确保烟农种出好烟都能卖好价钱。
(作者系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
第五篇:大力发展现代烟草农业
大力发展现代烟草农业 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唐慧云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承上启下的关键5年,也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时期。统筹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进一步转变观念,深化认识,如何把发展现代烟草农业作为农业大县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切实抓紧抓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
近年来,宁远县以全国现代烟草农业整体推进县为契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集全县之智、举全县之力,牢固树立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理念,坚持科技兴烟,坚定走现代烟草农业发展之路,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全面推进烟水、烟田、烟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全力发展壮大烤烟产业,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生产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一、宁远县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现状
立足于农业大县这一基本县情,烤烟已成为我县的富民产业,烤烟产业已成为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全县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县一直是永州最大的烟叶产区,烤烟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市第一,全省第四。近来来,通过大力实施科技兴烟工程,成功打造了“九嶷金叶”品牌,享誉全国,供不应求。2010年,我县成为全国32个现代烟草农业整体推进县之一,大机遇必有大发展,我县把现代烟草农业作为烟叶发展的新方向,坚持“重心下移、着眼基层、突出服务、加强基础”的烟叶工作方针,政企联手,克难奋进,全县烟叶产业步入了稳定发展阶段。2011年,宁远烤烟生产工作克服种种不利因素影响,共落实种植面积70187亩,收购烟叶18.36万担,跻身于全省“三强”。全县烟叶种植面积、移栽质量、管理水平和烤烟质量均创历史新高,烤烟带来税收1.15亿元,烟农收入1.88亿元,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发展。
今年以来,全县各级各部门高度统一思想,围绕烤烟生产的各个环节,狠抓工作落实,目前来势很好。截至2月20日,全县苗床已间苗补苗的有苗率达98.42%,出苗率比往年要好。全县共流转土地62909亩,翻耕起垄74770.6亩,沤制火土灰434858担,全县初步落实种烟面积78496.8亩,占计划面积的98.2%,全县1140座新增烤房已全部开始动工建设。各项基础工作的落实到位,必将为我县2012年现代烟代烟草农业整县推进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烟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为巩固烟叶发展基础,宁远不断加强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走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专业化服务、信息化管理的现代烟草农业发展之路,仅2010年就投入烟基建设资金7760.06万元,其中烟草行业投入7007.47万元,共修建沟渠128条71.5千米;整修塘坝9座;建设提灌站2处;建设机耕道路103条68.114千米;2011年投入资金近一亿元,建成工场项目5个,抓好了舜陵和水市镇15个村的烟区水利设施配套建设,在仁和、中和扩建了育苗大棚4个。建设密集烤房群13处240座,服务烘烤面积4800亩。配套通用机械491台(套),专用机械46台(套)。全县13万亩基本烟田的保障能力得以增强,万余烟农不再“靠天吃饭”。
(二)烟叶生产“四化”建设取得新突破。为实现规模化种植,2011年全县有效流转土地5万亩,50亩以上的种植专业户430户,种植烤烟3.8万亩,占全县种植面积47.6%。集约化经营成效初显,截至2011年底,全县共建有育苗工场7个,育苗棚1129个,实现了育苗集约化。通过专业化服务,每亩可节约用工10.2个,减少人工费用612元,节约生产物资成本63元,共计降低生产成本近700元。特别是仁和镇旺利烟叶生产专业合作社已在仁和烟叶工场开展了育苗大棚综合利用,种植早熟西瓜、大白苦瓜和丝瓜等,还试行了浅水栽培芹菜、葱蒜等时鲜蔬菜,增加收入20万元。全县初步建立了现代烟草农业信息管理平台,设立基本烟田、烟农、专业合作社等信息档案,生产阶段还建立了烟叶生产信息短信和“烟草120”服务平台,根据烟农和烤烟生产各时段的要求,及时为烟农提供咨询和服务;烟叶工场采用了信息化和智能化集中控制技术,全部实现了智能化控制。
(三)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取得新成效。核心烟区农田水利设施的大改善,生产组织形式的大变革,不仅培育了一批“铁杆烟农”,也为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去年以来,我们引导烟区群众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同时实行县直单位联村办点,广泛筹措资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村庄整治。北屏、仁和两个基地单元内100多个行政村,自筹资金3000多万元,整合有关项目,建设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事业项目220个,村村通了水泥路,开展了“三清三改”,村容村貌大为改观。特别是永连公路沿线21个烤烟特色重点村,通过整合涉农资金,村庄改路、改水、改厕等进程加快,成为全县有名的生态样板村,一幅以现代烟草农业为支撑,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的美丽画卷正逐步展现在世人面前。现代烟草农业的有序推进,基本实现“减工降本、提质增效”目标,有效促进了烟农增收致富。
二、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
当前,随着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整县深入推进,宁远烟叶发展步入快速发展轨道,规模种植逐步稳定,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烟农收入逐年攀升,烟田保障能力明显增强,烤烟产业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然而,在烤烟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导致烟叶种植规模不稳、制约烟叶竞争力有效提高的不利因素也逐步显现,成为制约宁远烤烟产业发展的瓶颈。
(一)基础建设较为滞后,效益提升难度大。部分乡镇农业基础较为薄弱,烟叶产区生产保障能力差,烟叶发展一直比较粗放,烟农基本靠天吃饭,使得烟叶质量难以稳定、可用性差,烟叶特色没有得到充分彰显,市场中竞争力不强,难以满足工业企业对优质烟叶的需求。烟叶要发展就必须向提质增效的新层次迈进,就必须提高烟区抗击自然灾害水平,增强综合生产能力。从2006年起,烟草部门每年投入资金2000万左右,不断将发展重点向大镇、大户转移,烟田基础设施投入向基地单元倾斜,配套烟水烟路建设。由于烟田分散面广,“胡椒面撒得不够宽”,基础设施规模效应很难发挥,部分烟区生产条件仍然未能彻底改善。由于种烟面积仍然较分散,机械化普及率不理想,导致集约管理服务水平不高,进而使种烟的比较效益下降,出现了一些经济作物与烤烟争田地的矛盾,加之我县外出务工人员多,烟农队伍的年龄普遍偏大,这已成为困扰我县烟叶生产水平进一步提升的障碍,成为基地单元建设水平和烟农收入提高的瓶颈,影响烤烟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二)生产方式较为落后,烟叶提质难度大。现代烟草农业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改变传统烟叶生产方式,将先进的种植技术运用到烟叶生产实践中,推动烟叶质量的全面提升。我县现代烟草农业刚刚起步,标准化生产水平仍然不高,烟民对标准化生产认识还有差距,依然按照传统的“老经验”“老办法”来种植烟叶,烟叶质量提高难度大。另一方面,虽然近年来我县在发展大户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但烟叶生产的分散化特征仍然十分明显。烟叶生产组织形式较为单一,主要以家庭作坊式生产为主,专业化生产程度不高,烟叶质量不稳定。
(三)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规模种植难度大。目前,我县多数流转土地都是上半年转包给烟农种烟,下半年土地发包农民自己种晚稻。2011年由于旱情严重,有相当一部分流转土地未能插下晚稻,插下晚稻的也因种烟季节推迟,导致粮食产量低,有的甚至颗粒无收,土地发包农民没有自给粮食,宁愿自己只种一季稻谷,也不愿将土地转租别人种烟。部分乡镇水源条件好的田土,以往土地流转年租金为150-200元/亩,现在一些农民提出要500元/亩,流转难度明显加大,直接影响了种烟大户的引进发展和规模化种植水平的提高。
三、坚定信心、明确措施,全力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发展 烤烟产业的发展壮大,各种要素必须协调互动,必须深化烟叶是基础,基地为依托,科技为先导的认识,围绕基地单元“原料供应基地化、烟叶品质特色化、生产方式现代化”目标,围绕走烤烟调结构、富民强县同发展的路子,下一步,我们将在全面稳定并提升优质烟叶产出,优化烟区基础设施环境,降低烟农劳动强度,提升种烟比较效益等方面继续努力,扎实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发展。
(一)强化政策引导,促进产业稳定发展。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也是我县烟叶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比照郴州桂阳等地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县委、县政府及时制定相关政策,引导烟叶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在组织领导上,继续实行一把手工程;在政治措施上,实行“一票否决”制;在优惠政策上,加大税收分成比例;在生产方式上,大力培养种植专业户和烤烟种植家庭农场,实行规模化生产;在技术指导上,加快烟农专业化合作步伐,实行专业化服务;在烟叶收购上,坚持国家标准的前提下,尽力保护烟农利益。我县现代烟草农业已经启动二年多,仁和、柏家坪镇现代烟草农业试点村为我们积累了一些经验,为下一步现代烟草农业整县推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优化品种布局,推行连片规模化种植。按照我县现代烟草农业建设规划要求,分步实施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努力实现烟叶生产向种烟适宜区转移、向科技水平高的产区移转;向种烟大乡(镇)、大村、大户转移;向有技术、有劳力的种烟专业户转移,实现适度集中,形成规模。推广水市镇的做法,将集体土地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对外发包,改变一年一租、租金过低等问题,让群众真正得到实惠,增强烤烟后续发展潜力。
(三)立足现有优势,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不断加强基地单元项目建设,整县推进机耕路网、机械、育苗大棚等项目,推广农机示范园作法,改善烟区生产条件,提高基地建设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优质烟叶生产保障能力。另一方面,加大对烟区零散水利设施建设投入,整合捆绑使用农业、国土、交通等部门项目资金,发挥“解渴救急”作用。
(四)坚持科技兴烟,打响自有特色品牌。以提质增效为核心,全面推进“一基四化”,提高种烟比较效益和烟叶生产整体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促进农民增收;以市场为导向,围绕品质稳定、风味独特的“九嶷金叶”品牌上项目,加强与工业企业、科研院所合作,积极承担科研项目,着力生产出能满足市场需求的优质烟叶,全面提高优质烟叶保障能力;以教育创新培训方式为依托,加大烟农教育培训力度,提高标准化生产技术措施落实到位率,培育有文化、素质高、有发展潜力、懂管理的新一代职业烟农,为烟叶可持续发展增添后劲。
(五)创新发展机制,探索组织新模式。以“政府支持、农民自愿、行业指导”为原则,探索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模式,促进烟田有效流转,建立烟叶种植大户和合作社,培育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烟叶生产组织模式,增强自我发展、自我服务能力,建立以烟叶种植大户为主、家庭农场和合作社为辅的组织形式,同时引导建立合作社(服务队),实现“两头工厂化、中间专业化”;协调金融、农业、水利、电力等部门密切配合,搞好新型烟叶生产组织模式的服务和指导,为新型组织模式提供良好发展环境,推动新型组织模式发展壮大,实现烟叶发展与农民增收的双赢。
(六)强化优质服务,维护广大烟农利益。烤烟是我县最大的订单农业,是实现政府、企业、农民、农村多方互利共赢的产业。在这个产业链中,烟农才是根本,只有烟农乐于种烟,种得好烟,烤烟才有大发展。烟农最需要的是什么?一是效益,即种烟要划得来;二是烟草部门的优质服务,特别是对引进来的外地烟农,要扎根本地一直种下去,优质服务不可少。我们不仅要在当前农资价格持续上涨中以较高的收益赢得烟农的“忠诚”,还要以优质的服务争取烟农的热情,这样才能确保烤烟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要坚定走现代烟草农业之路的信心,坚定不移地扶持烤烟产业,各级各部门要继续为烟农在贷款、用电、土地流转等方面排忧解难。烟草部门要把烟农当作“衣食父母”,进一步端正经营与服务的思想,切实加强内部管理,要发扬在一线为烟农服务优良作风,生产过程悉心指导,收购环节公正对待,确保烟农利益的最大化。
(作者唐慧云系宁远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