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东坑专业合作社拓宽农民致富路 绽开农业幸福花
东坑专业合作社拓宽农民致富路 绽开农业幸福花
近年来,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东坑镇以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大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目前已发展起24家合作社,合作社成为村民奔小康的引航标,拓宽了农民的致富路。
东坑镇是靖边县的农业大镇、蔬菜大镇,过去未成立合作社之前,由于信息不畅等原因,农民的农产品经常卖不出去或者卖不上价。合作社成立以来,积极开展蔬菜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的物资、技术、信息服务,http://www.xiexiebang.com/尤其是实施品牌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专业化服务、现代化管理,使农民的农产品销售渠道更加便捷,商品率不断提高,收入也大幅增加。
东坑镇伊当湾宝丰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由当地农民自发注册的一家蔬菜专业合作社,该社为农民提供蔬菜种植指导、产品包装、组织销售的一条龙服务,辐射当地上百户农民,今年为农民创收600万元,今年的11月份,该社和鸿丰蔬菜专业合作社被榆林市命名为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
贺秉功是东坑镇伊当湾村村民,他是合作社的受益者之一:去年他种6亩红萝卜,共产出红萝卜8000至1万斤,在合作社的帮助下,他每斤售价6毛钱,比自己散卖多出1毛多,而且商品率高、折扣少,去年他一亩地收入是4000多至5000元。提起合作社,贺秉功深有感触地说:“合作社确实对农民有很大帮助,一是能给我们技术上进行指导并进行一些专业知识培训,二是能给我们提供便捷的信息和服务,三是可以把我们零星的蔬菜进行集中包装,统一拉出去销售,解决了我们销售难的问题。这样一来,村民便不愁种下的蔬菜卖不了,也就放大了胆儿,不断扩大蔬菜的种植面积。”
因为合作社的引领带动,伊当湾村成为全县种植蔬菜的专业村,今年全村共种植了1000个拱棚,每一个棚收入在1万至2万元左右,预计今年该村的收入人均将达到2.2万元左右。
像宝丰农民专业合作社一样的专业合作社在东坑镇还有23家,他们在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领军作用,比如鸿丰蔬菜专业合作社今年为农民创收大约1000万元。近年来,东坑镇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围绕“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等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业,大力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产业化合作模式,重点发挥企业效应、品牌效应,实施组织带动、政策驱动、社企联动,推助合作社做大做强。
提高专业合作社的质量与水平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目前,专业合作社这种模式已经越来越广泛地被各地推广,而专业合作社在推动农业专业化、市场化的过程中也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靖边东坑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我国目前正处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经济发展新阶段,农民专业合作社面临很大的机遇。但从总体上看,我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存在数量少、覆盖范围小、服务手段单
一、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从我市的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看,普遍的服务范围就是周边的村民,多则几十户,少则几户,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在市场上影响力不大。而在服务手段上,基本上就是帮助农民销售农产品,手段单一。在服务质量上,由于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没有经济实体,因此,不能给农民提供农产品深加工或者再包装的服务。
针对目前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笔者建议,首先,加大宣传力度,让农户认识到专业合作社的优点,能为他们干什么,运营的模式是什么,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农户入社。其次,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服务质量,政府应该帮助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自己的经济实体,比如一些加工厂、销售公司等,让农产品经过一定的加工包装后再销售,这样可以拓宽销路。第三,政府可以有意识地合并一些专业合作社,这样就能将单个合作社的规模扩大,在市场上形成竞争力。第四,有关部门应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营管理制度,对合作社的运营严格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这样能有效避免由于管理制度不健全而产生的一些经济问题。
第二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别必雄
2009年第5期 ——经济建设
近年来,天门市委、市政府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抓手,积极引导,大力扶持,规范管理,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有了较快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基本特点
——发展速度快。天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近几年发展明显加快。2007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2家。2008年,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01家,比上年增加79家;社员总数2000多人,带动农户2万多户,联结基地面积10万多亩。
——覆盖范围广。天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合作领域从个别产品的生产和服务,发展到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加工、运销、冷冻贮藏、农机服务等多个方面;服务范围已由生产环节扩大到产前、产中、产后诸多领域;从开始仅提供一项或几项服务发展到实行产加销综合服务。
——组建形式多。天门市注重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坚持多类型、多样化发展。有的是龙头企业带动型,如天西农民菊芋专业合作社,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海力菊糖公司创办;张港花菜专业合作社,依托鑫天农业有限公司创办。有的是农村能人或大户创办型,如鸿远马铃薯专业合作社、红雨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分别由科技示范户宋宏林、养猪大户李宏一领头创办。有的是集体经济组织领办型,如万场瓜果专业合作社,由黄潭镇万场村委会牵头组织创办。有的是跨村合作或联合办社型,如志鹏农机合作社,由净潭乡范围内所有农机大户联合创办。
——规范程度高。目前,天门市10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全部到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并都经过主管部门确认备案。在市经管部门的指导下,各专业合作社结合实际不断完善章程,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
主要作法
——加强领导促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连接农民与市场的必不可少的纽带,可以有效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解决政府包不了、龙头企业办不了、农民单家独户干不好的生产经营难题。天门市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摆到重要议事日程,提出“建一个组织,兴一个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的发展思路,成立了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明确了相关部门的责任。同时,建立了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参加的支持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交流情况,研究解决问题,加强服务指导,促进合作社快速、规范发展。
——制定政策促发展。天门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支持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意见》,对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出了具体要求,制定了一系列扶持和优惠政策。在资金预算上,市财政设立了专项预算资金,用于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息交流、成员培训、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等。在税收政策上,对专业合作社销售的农产品,按照有关规定,给了优惠照顾。在信贷投入上,各金融机构特别是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和扩大经营规模等所需的贷款给予相应支持和优惠。
——培植典型促兴办。为了及时总结经验,推广典型,以点带面,推动发展,天门市委、市政府组织开展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创建工程”,一个产业办一个示范合作社,着力抓好示范合作社的培育、指导和宣传工作,产生了“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良好效果。
——强化培训促规范。天门市充分利用农村社会化服务网络体系,结合农业技术普及推广工作,对广大农民开展合作经济知识、经营理念和管理技能培训。去年市直业务主管部门专门举办了2期专业合作社培训班,重点培训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业人员,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促使他们规范运作。
初见成效
——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为其成员及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扩大经济规模,促进了技术、信息、资金、品牌、市场等资源的共享,使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得到明显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买难、卖难”问题,保护了农民利益。如岳口镇兴达黄鳝养殖专业合作社,为社员统一订购鱼苗,确保了鱼苗质量和价格,及时收集市场信息、指导农民生产、协助社员销售,社员普遍反映入社后有了安全感,降低了生产成本和投资风险。
——开拓了农产品销售渠道。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用自身优势,积极构建营销网络,开辟销售渠道,保证了成员正常生产,产品销售畅通。如张港花菜专业合作社,注册了“和玉牌”花菜品牌,主导产品花菜除销往国内市场外,还出口俄罗斯、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目前,张港花菜合作社带动周边乡镇发展花菜种植5万多亩,成为全省最大的花菜种植基地,仅此一项每年为1万多农户户平增收2000元。
——加快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开展技术服务,及时引进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如鸿远马铃薯合作社引进“大西洋”马铃薯,请中国农科院、河南省马铃薯研究所的专家教授到田间地头为种植户讲授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要点,并为每户社员制定了一张生产技术流程表,注明了需施肥、施药、防病治虫的时间,统一开展技术指导,统一施肥、施药,统一机械收获,加快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极大提高了马铃薯标准化生产的水平。
——提升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农民专业合作社一方面将千家万户联系、组织起来,另一方面与农业龙头企业紧密联系,架起了生产、加工、销售的桥梁,在龙头企业与农民之间发挥着纽带作用,成为调节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关系的重要力量,较好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整体水平的提升。
——降低了市场风险,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集中采购种苗,统一供应农资,强化生产过程管理,有效提高了产品质量,提高了商品率,降低了市场风险,增加了农民收入。如蒋场镇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后,与蒙牛集团合作,蒙牛集团派人予以技术指导,严格按标准和要求组织生产,在全国奶牛市场受到“三聚氰胺”影响的时候,天门市的奶牛养殖不仅基本未受冲击,而且鲜奶收购价比平常上涨了0.2元/斤,养殖户每户增收近2000元。■
(作者系中共天门市委书记)
第三篇: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推动农业发展
文章标题: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推动农业发展
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2000年正式起步,经过6年多时间的探索和实践已步入规范发展阶段。2006年底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560家,入社社员3.2万多户,带动农户23.5万多户,实现销售收入30.5亿元,返还社员盈余2.6亿元。近二年来,我们严格遵照《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要求,围绕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全面推进合作社规范化建设,不断提升带动能力,拓宽服务功能,使我市合作社始终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实施规范化建设工程,完善管理机制,提升合作社运行质量。
(一)领导重视,出台政策。规范化建设是保持合作社稳定运行、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在推进合作社发展工作中,各级各部门一直坚持“边发展边规范”方针,积极引导,出台文件,着力于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2005年市政府提出以实施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年活动为抓手,积极推进合作社规范化建设。为强化领导,市政府成立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连续两年下发了《关于开展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年活动的通知》,要求每年完成100家合作社规范化改造任务,并将此项工作列入县(市、区)政府目标考核内容。
(二)把好关口,保证质量。针对合作社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制度执行不严格、产销联结不紧密、会计核算不健全、带动农户不广泛、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我局及时出台《台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标准》,重点对合作社登记注册、股权设置、决策方式、生产行为、法人活动、管理制度、盈余分配等方面进行完善和规范,严格把好合作社的“准入关、产权关、民主关、服务关、经营关、管理关、利益关”等七个关口。同时,加大督查考核力度,实施动态管理,确保规范化工作顺利推进。目前全市有242家合作社被农业部门认定为规范化合作社。
(三)突出重点,有序推进。合作社财务管理是当前规范化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2006年我们把实施和规范合作社财务制度和会计核算办法作为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的重点内容,在省内率先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辅导员制度,确定了60多名合作社财务辅导员,与合作社开展一对一的结对辅导帮扶。通过这一制度实施,全市有495家合作社按合作社财务制度和会计核算办法进行核算,合作社财务管理得到进一步规范。
二、深化规范化建设工作,创新经营机制,拓宽合作社发展内涵。
(一)建立合作社联合会,搭建合作社服务新平台。合作社联合会是合作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合作社在快速发展过程中逐步暴露出单个合作社产业规模偏小,服务领域比较狭窄,经济协作难以开展,维护权益势单力薄等问题,迫切需要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基础上进行再合作、再联合、再提升,进而完善现代农业产业组织体系。我们及时把握这一趋势,积极引导合作社建立联合会,2006年11月温岭市组建了全省首家县级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目前,全市9个县(市、区)都已成立了联合会,会员数达435家。联合会成立后围绕行业自律,教育培训,业务交流,互助协作,资源共享和信息咨询等开展工作,努力把联合会办成合作社生产发展服务者、经济利益维护者、对外合作沟通者、合作精神倡导者和现代农业建设推动者。
(二)实施强社富民工程,着力培育骨干合作社。在抓好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的同时,我们开展了以提高带动力为核心,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以标准化生产为基础,以提升竞争力为重点的骨干合作社培育。在专题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制订扶持政策和合作社发展规划,促进了骨干合作社健康有序发展。经过几年的培育,我市已形成40家年销售收入超1000万元的产业优势明显、带动力强、效益好、与社员联系紧密的重点合作社。为表彰先进,5家骨干合作社理事长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台州市第五届拔尖人才”称号。为进一步促进合作社又好又快地发展,2006年市政府提出了实施强社富民工程的意见,要求到2010年全市年销售收入超5000万元的合作社达到30家以上,其中10家合作社年销售收入超亿元,形成一批产业带动能力强,内部运行机制规范,具有法人治理结构的骨干合作社,使之成为全市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和核心力量。
(三)实施“走出去”战略,拓展合作社发展空间。我市人均耕地面积仅0.4亩,拓展发展空间,是台州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大战略选择。以合作社为平台,组织一大批专业农民外出创业,发挥我市合作社资本、技术、信息、品牌优势,到市外、省外、境外建立基地,在更大的范围内配置资源,为再造一个“陆上台州农业”出力。2006年全市有24家合作社在市外建53个基地,总面积达4.64万亩、家禽存栏40.48万羽,实现销售收入2.84亿元。温岭市箬横西瓜合作社在全国各地建立西瓜生产基地13个,面积1.3万多亩,合作社在20个省市50多个水果
第四篇: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来,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各级各部门大力引导和扶持各类市场主体,围绕发展优势特色农业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近年来得到迅猛发展,已成为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目前,全市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29家,分布在15个乡镇(街道),入社农户457户,带动农户3965户,年产值达1.6亿元以上。
一、南安市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做法与成效
(一)主要做法
1、齐抓共管,强力扶持。市领导多次带队深入各专业合作社开展形式多样的走访调研、现场办公,指导合作社进一步发展壮大,督促落实合作社生产用地、用电、融资、质押等问题。农海、科技、供销社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积极引导和帮助各类市场主体牵头创办、组建专业合作社;工商、税务、金融等部门主动上门为合作社办理各项审批手续,有关部门还特别注意加强后续扶持,努力争取给予经济支持,2008年来南安市有5个合作社和2个协会获得省、泉州市财政补助资金62万元。
2、加大宣传,营造氛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后,南安市及时组织各级各有关部门宣传学习,印发《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读本2000多册、编发宣传提纲5000多份分发到各乡镇(街道)、村(社区)、种养殖户。专门邀请省农业厅经管处负责人到南安市作专题辅导报告,并通过有线电视、“世纪之村”信息化平台等媒介宣传推广合作社发展情况、典型社运作情况。
3、规范管理,有效运作。农业、工商、税务等部门从抓规范建设入手,着重把好七个关:坚持依法设立,规范登记注册,把好准入关;体现生产利益,规范股权设置,把好产权关;维护社员权益,规范决策方式,把好民主关;发挥组织功能,规范生产行为,把好服务关;增强市场意识,规范法人活动,把好经营关;完善管理制度,提高运行水平,把好管理关;反映农民意愿,规范盈余分配,把好利益关。每家合作社基本实现“产权明晰、机制灵活、运行规范、管理民主、服务全面”的办社方向。
4、以点带面,典型引路。选择沿海地区的水头曾岭食用菌、中部地区的溪南甲鱼、山区的眉山集祥养猪等3家带动能力强、发展前景好、运行质量高的专业合作社进行重点扶持,加强农民技术员培训,提高成员的整体素质,进而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合作社发展。曾岭食用菌合作社、集祥养猪合作社先后入选全省2008年、2009年合作社示范点,溪南甲鱼合作社获省海洋与渔业厅示范社、泉州市示范合作社称号,南安市茶果产业协会入选泉州市2009年示范协会。通过典型示范,让更多的群众感受到参加合作社的优越性,以点带面不断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5、深化服务,全程引导。采取农业部门负责人和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全程挂钩、联系制度,做好合作社产前、产中、产后各项配套服务工作,积极帮助合作社解决标准化生产、产业结构调整、产品质量认证、市场开拓以及政策解读等发展问题。市农海局还安排人员到合作社帮助建立健全各项章程制度,组织对合作社负责人和财会人员进行统一培训,为其规范运作打下良好基础。
(二)主要成效
1、带动了生产集约化。水头曾岭食用菌合作社、诗山钱塘养殖合作社、蓬华天柱山黑猪养殖合作社、康美康牧山养猪合作社等引入股份合作机制,由农户自愿联合,按“风险共
担、利益共享”原则组建合作社,有效地把分散的农民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联结起来。通过建立合作社内部公共信息渠道,实现社员的小规模需求和小批量供给转变为合作社规模需求和批量供给,用内部组织交易替代外部市场交易,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
2、提升了经营市场化。合作社通过集中采购达到量的优势以降低生产成本,通过共同销售找市场提高组织化程度,在取得价格优势的同时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解决了单个农户想办办不了、办不好、办了不合算的事,实现农民增产增效增收。如溪南甲鱼专业合作社,由19户养殖户自愿联合组成合作社,统一购买原材料、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市场销售,有效对接了全国市场销售渠道,产品畅销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等地,年产值达5500万元,社员直接增收580多万元。
3、加快了农业产业化。通过加入合作社,突破产销脱节和地域界限,让农民有机会分享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如石井昌盛紫菜专业合作社2008年投资建成紫菜加工厂,建立完善紫菜育苗、收购、加工等配套制度,并与福建亲亲股份有限公司直接开展销售合作,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行机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合作社在争创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有机产品等方面的意识明显增强,提高了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目前全市29家合作社的产品被认证为绿色食品的1家,无公害产品的4家,另有3家正在申报认证中。
4、推进了服务社会化。合作社服务范围从刚起步的技术、信息服务不断拓展到产前联合进原料、产中技术服务、产后加工销售等环节,涵盖了农产品生产、加工、仓储、运输、销售等多项服务内容。如溪南甲鱼专业合作社成立后,即与冠源饲料有限公司建立合作关系,由后者负责生产专门的饲料,并派专业技术人员进驻合作社,及时帮助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技术难题,既降低生产成本,又保证产品质量。
二、南安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群众认识不够到位,组织化有待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已颁布实施二年多,农民专业合作社进入依法发展新阶段,但群众对专业合作社认识还不足,发展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升。一是小农思想束缚,仍有部分群众认为“合”字难写,难以建立良好的合作;有的群众甚至担心参加合作社,要缴纳各项税费得不偿失。二是个别群众创办合作社目的不纯,偏离创社宗旨,只想套取公共财政补助资金,合作社成立后并没有按合作社的章程进行运作,更没有组织成员开展真正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合而不作,成为“空壳合作社”。三是部分群众对一些政策法规的理解不够。如注册养殖专业合作社要求提交环评报告,部分群众感觉办理环评手续繁琐,且需要至少2万元投入,导致专业养殖合作社的发展热情受到一定影响。
2、内部运作机制不够规范,随意性较大。大部分合作社管理水平不够高,民主意识差,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虽健全,但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同时,财务管理等内部制度也不够健全,利益关系不紧密,大部分合作社对成员不进行利润二次分配,缺乏合作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致使可持续发展能力差。据调查了解,全市建立健全账目的合作社仅有17家,占合作社总数的58.62%,而真正实行按成员与本社的交易量(额)比例返还的合作社,仅有甲鱼专业合作社等少数合作社。
3、科技支持乏力,产品竞争力弱。南安市多数专业合作社所生产的产品科技含量低,品质不高,外向型市场竞争力弱。一是农产品精深加工少、附加值低,南安市专业合作社大多数的产品是食用菌、活畜禽、蔬菜、甲鱼、紫菜等初级农产品,并没有经过精深加工,附加值较低,降低了经济效益。二是科技投入不够,大多数专业合作社仅停留在养殖、种植、栽培等生产环节,而对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产品的精深加工技术等投入很少。三是品牌意识较差,目前全市合作社注册商标3件,占合作社总数的10.34%。四是缺乏出色的带头人,目前农村的能人大多经商办厂,真正能在家乡服务农业,具有较强组织协调能力,公道正派的能人极少,尤其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要挑选出色的合作社带头人十分困难。
三、进一步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南安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如何不断培育壮大合作社,推动合作社发展再上新台阶,把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件好事办实、实事办好,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1、强化宣传培训,致力规范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对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财务人员、专业大户、龙头企业代表、农户代表进行阶梯式培训,帮助其及时了解现代农业发展趋势,了解专业合作社相关的政策法规、合作方式、财务管理、信贷与投资等知识,引导培养和发展一批熟悉农村政策,善于经营管理,乐于奉献的专业合作社带头人。按照“类型多样化、服务系列化、经营实体化”的要求,在各级农业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积极发挥农海、林业、科技、供销等部门的作用,实行多元化培育。在合作内容上采取多方式,可以是劳动合作、资本合作,也可以是劳动与资本等多个要素的合作,可以围绕第一产业来办,也可以围绕农产品加工、销售、休闲等二、三产业来办;在合作机制上采取多形式,可以是股份合作制,也可以是合伙制或其他形式合作;在合作渠道上采取多方位,可以提供技术、农资、信息、产品收购等一项或多项服务,也可以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服务;在牵头部门上采取多元化,可以由农村专业大户、经营能人牵头兴办,可以依托龙头企业或批发市场兴办,还可以由农技部门、供销部门等牵头兴办,也可以由农村基层组织牵头兴办。
2、强化政策扶持,致力助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政府有关部门要在南安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下,切实加强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指导、扶持、协调、服务,落实部门责任,强化先行先试意识,创新工作机制,帮助解决具体问题。二是加大扶持力度。随着南安市专业合作社的迅速增长,应加大金融信贷方面的协调力度,并增加财政资金扶持,特别是侧重于对具有示范性、规范化、骨干型专业合作社实施以奖代补,特别侧重对专业合作社教育和培训经费的安排。为有效防止“空头社”的产生,对内控制度未发生作用、未实行按交易额返还和按股金分红分配制度、未实行合作社会计制度,合而不作的“空壳社”不予扶持。三是要加强指导服务。农业部门应切实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指导,落实好各项扶持和优惠政策,帮助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办、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形成统一协调,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3、强化规范管理,致力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水平。一是规范合作社的章程和制度。要求各合作社按照农业部《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结合自身实际制定规范的合作社章程,建立健全合作社岗位职责、生产管理、收购营销、财务会计、档案管理等运作制度。二是规范财务管理。加强合作社财务管理,独立建帐,规范会计核算,定期向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报送财务和会计报表,定期向社员公布财务状况,接受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审计和监督。三是规范专业合作社运行制度。加强合作社负责人、经纪人教育培训,加强内部运作规范,按照章程建立并严格执行议事、经营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收益分配、公开、奖惩等制度。四是探索专业合作社新形式。鼓励农民通过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参加专业合作社,或鼓励专业合作社通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价出资,实现增资扩股,以壮大南安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规模。
4、强化科技支撑,致力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活力。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接科研院所,不断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拓展新市场。引导和扶持发展潜力好的专业合作社拉长精深加工、品牌创建、销售等经营链条,推动其从初级农产品生产销售向深加工发展,在延伸合作领域的基础上拓展专业合作社的服务功能,使专业合作社更加具有生命力。进一步扩大合作社对优势产业和基地农户的覆盖面。一是围绕粮食、水产、水果、畜禽、茶叶、林业、蔬菜、食用菌、花卉盆景和农机服务等10大农业主导方向,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二是鼓励有能力的各类主体积极牵头兴办,广泛动员种养专业大户、产品营销经纪人、农产品加工企业、基层供销社、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等组织和个人领办、合办专业合作社,形成多元
主体竞相参与的格局。三是优先选择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大力兴办合作社,40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要结合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创设各具特色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四是发挥优势,打造品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化经营。积极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及时申请商标注册,加快推行农产品生产标准和质量标准,大力帮助更多合作社取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5、强化试点示范,致力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典型带动。加快开展试点示范工作,在巩固试点成果的基础上一批一批地办好农民专业合作社。首先,规范试点运作,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要求,明确合作社成员的权利和义务、组织机构、财务、会计等,使合作社的发展一开始就规范进行,要求每一家合作社按照“有一个章程、有一个良好运行机制、有一套管理制度、有一个利益分配机制”的“四个一”标准进行规范建设。其次,典型引路推进,在条件成熟的乡村或地区先行试点,按照点面结合、突出重点的方针,每年通过开展示范合作社评比等活动,选择一批规模较大、带动能力强、农民增收作用明显、运行机制较好的专业合作社建设试点,从资金上给予重点扶持。通过培育一批典型,总结经验,形成比较完善的做法,以点带面,推而广之,使南安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又好又快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南安市委宣传部供稿)(本文来源:人民网)
第五篇: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和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是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组织形式。是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解决千家万户农民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之一。众星花卉合作社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进行了大胆创新,做了大量工作,现将主要经验介绍如下。
一、边发展、边规范,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引导。鼓励和支持农村能人和专业大户自主办社。防止盲目追求政社合一,忽视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等行为,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越俎代庖,不统包统管,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以宣传、培育、引导的方法,循序渐进地促进发展。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规划,按照有完善的组织机制、有合作手段、有一定规模、有明显效益为主要内容的“四有”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建要求,制定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标准,完善审查验收制度,严格按照标准把关,把组织化程度高,制度建全,专业特色新,规模效益好,截至2013年4月,审批加盟了农民专业合作社66户,使其成为农民自愿联合,经工商依法核准登记的“民办、民有、民营、民受益”的独立市场法人主体,拥有生产经营自主权。鼓励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做大做强合作经济。
二、创新方式,完善措施,提升服务水平。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的信用户、示范户,根据其资金实力、业务规模、信用状况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积极协调农业、工商、金融等部门,切实解决社员担保难的问题,满足农贷资金需求。积极帮助他们发展项目,争取政策支持,做好立项等工作,使其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促进合作社发展壮大。
三、培养典型、示范带动。在发展加盟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中,把规模较大、覆盖农户率较高、运行较为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列为重点指导,作为示范社建设,使广大农民切身体会到入社的好处,增强合作社对农民的吸引力,激发广大农民尤其是能人、大户创办和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积极性。主动帮助示范社建立和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规范化建设标准开展活动,带动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
通过典型引导,示范带动,重点支持,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经营,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如:众星花卉合作社,水泉村位于我镇西部2公里处,为移民迁建村,全村共有172户、645口人。人口少、土地少、资源匮乏一直以来是制约
该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2006年,该村两委立足本村实际,经多方考察论证,确定了利用村南土地资源发展大棚花卉产业带动村民增收的思路,村书记赵俊斌率先在自家蔬菜大棚种植花卉,并于当年获得亩均3万元的效益。自此全村先后有46户村民参与花卉种植、经营,品种以非洲菊为主,产品远销唐山、天津、北京、秦皇岛等大中城市。
截止目前,该村累计投资500多万元,建花卉大棚63个,占地200亩,年产非洲菊等鲜切花1300万枝;新修高标准道路400米、新打井5眼;从事设施花卉生产经营的农户已达46户190人,年创纯收入200多万元,全村人均3000多元。2010年,该村成立了众星花卉专业合作社,积极探索新种植模式,在县政府和农牧局的支持、指导下,聘请专家实验水培花卉养植,已建设水培花卉大棚1个,年生产水培花1万盆,同时,试种露地花卉60亩。为进一步扩大面积,增加收入,今年该村在花卉大棚周边再发展以锦带为主的园林苗木200多亩,该苗木基地的建成将使全村的花卉收入实现翻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