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民专业合作社如何成为引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引擎
农民专业合作社如何成为引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引擎
中共浦北县委党校
陈贤东
【摘要】: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引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种重要农村经济组织形式,经济发达地区通过引导、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带动了农民致富,繁荣了农村经济,有力支持了工业化、城镇化和服务业的强劲发展。本文通过对经济发达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态势的考察和对浦北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状况进行调研分析,提出借鉴外地经验,加大扶持力度,创新发展思路,让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引领农业产业化发展新引擎的一些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创新发展、农业产业化、新引擎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指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引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种重要农村经济组织形式,经济发达地区通过引导、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带动了农民致富,繁荣了农村经济,有力支持了工业化、城镇化和服务业的强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快速提升。象四川、湖北、湖南等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生产环节专业化。比如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耕地播种、植保施肥、收割烘干、加工销售等环节都由专门的合作社完成,合作社能将资金集中
投放到某个环节,促进了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
(二)专注发展生态、有机农业,引入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产品质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三)资源整合与产业链布局有新的进展,加快了产业聚合的力度,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如一些合作社在经营好种养业基础上,把产业链延伸至产品深加工环节,大大增强了自身的获利能力;
(四)引入订单农业、农超对接、连锁经营、网络电商、新媒体营销等现代营销理念,强化品牌战略,品牌效应逐步显现。如山东、陕西的苹果、新疆的红枣、核桃、广西的芒果等通过电商、微商渠道畅销全国,大大提高了品牌知名度,也实现了效益的最大化;
(五)加快组织化、市场化步伐,建立、完善生产管理体系和市场营销网络,有效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成效及存在问题
(一)发展成效
200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我国的农民合作组织从此开始获得了合法身份,农民专业合作社获得了快速发展。浦北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过十余年特别是近几年的快速发展,无论是数量、规模、质量都有了较大的提升,至2015年底,全县已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300多家,规模大的注册资金达2千万元,年产值超过1亿元。通过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创建了一批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示范基地,创建了一批优质农产品品牌,有效促进了特色农业发展,带动了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增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1、政府重视,农民积极参与。各级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导鼓励农民专业合作发展壮大,合作社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宣传、发动农民积极加盟合作社,围绕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增收,把特色农产品做大做强,把分散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纳入市场体系建设,使之真 2
正成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整体,大大提升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2、依托本地资源,项目发展有潜力。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托本地优势产业,把农民自产自销的单个产品纳入整个产业链条,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科学化管理、规模化经营的格局,形成产业化发展的良好态势。
3、注重品牌创建和经营。发展以种植业、养殖业为基础,绿色生态、优质农产品为主导的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创建了山泉官垌鱼、益康龟鳖、浦北黑猪、浦香鸡、通天香蕉、百蜜荔枝、龙升红椎菌、浦百百香果、五皇山大米、纯蜜岛蜂蜜、绿万山八角等一批优质农产品品牌。
4、带动力有明显提升。一些合作社通过“五统一”(统一生产规程、统一生资供应、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品牌营销、统一融资服务)经营模式,以龙头企业、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农户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很好实现规模经营,实现多方互利共赢。大城镇的桂越香蕉合作社和龙福香蕉合作社通过“五统一”经营模式,大大提升了服务能力,增强了合作社对周边农户的吸引力,目前,两合作社带动、辐射的蕉农超过3000户,带动力有明显提升。
(二)存在问题
浦北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过十余年努力,获得了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实力薄弱,缺少扶持;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投入少、融资难;欠规范、缺人才;部门管理不到位;品牌影响力、竞争力弱等诸多问题:
1、实力薄弱,扶持力度不够。
大多数专业合作社处于发展初期,自我积累不足,资金缺乏,规模偏小,自身经济实力不强,凝聚力小,稳定性差,服务功能作用的发挥还是低层次的,市场开拓能力有限,带动能力弱,对农民缺乏足够吸引力。社员与合作社之间联系不够紧密,诚信意识较差,没有形 3
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导致一些农民在销售行情好时将产品自行出售给商贩,行情不好时又一定要交售给合作社享受保护价,这非常不利于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不够,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在项目支持、资金支持、金融支持、税收优惠等方面难以落实到位。合作社成立后发展步履艰难,尤其贷款难,虽然有关政策规定对农民合作组织贷款给予倾斜,但实际操作中不仅条件严格,而且程序繁琐,大部分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的合作社、农户没有获得过贷款和财政资金扶持,只能靠自身积累或民间借贷扩大生产。一些部门、乡镇指导创办的合作社,只强调登记注册挂牌,不指导运作,只注重发展数量,不关注运行质量,造成有名无实。
2、规模化、集约化有待提高。
受资金、技术、人才、经营规模等因素制约,大多数合作社集约化程度低,还停留在低端粗放的种植业、养殖业初级产品生产、销售层面,产品技术含量低、品牌效应小、商品附加值低、劳动生产率低、土地生产率低、资金产出率低。合作社组织化程度以及合作层次较低,受自然因素、市场因素影响较大,高端的标准化生产、产品深加工、市场开拓等方面无力涉足,难以适应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
3、要素资源投入不足,发展受限。
目前,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都遇到了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缺乏等问题的困扰。一是政府部门缺乏精通农民专业合作社运作知识的专业人才;合作社缺乏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乐奉献的优秀带头人,缺乏合格的财务管理人员;农民缺乏合作知识。二是由于投入不足,生产设施、生产条件改善缓慢,影响产品品质提升和产业升级发展,制约合作社深度开发农产品的附加值。三是由于思想保守,惧怕风险,合作社之间的交流合作较少,缺乏必要的再联合,影响再投入、再生产和市场的进一步扩大。
4、组织发展不够规范完善。
一是合作社内部管理不够规范。从调查的情况来看,部分专业合作社注册登记后,没有完善管理制度,或没有正常开展活动,理事会、监事会名存实亡;有的专业合作社虽然有章程和管理办法,但没有按章程和管理办法运作;有的专业合作社与成员的联结过于松散,利益关系不紧密,形成单纯的劳务和购销关系。这样既影响了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也不利于农民的长远利益。二是登记管理过于松散。一些人注册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是为了减免税收,享受国家的有关优惠政策,而登记条例的宽松也为其提供了便利,也使工商部门在实际登记管理工作中遇到一些难题,登记的内容不实,如注册资金由登记人自己申报,存在很大的随意性,申报的注册资金与实际不符,不能在财务中据实反映出来。三是合作社自身建设不规范。主要是内部运行机制不够完善,尤其是民主决策、风险控制、利益分配等机制运作不够规范;没有形成社员参与的民主决策机制,决定权往往掌握在发起人手中,持股社员对内部管理机制不了解,社内经营状况不透明,影响了入股者的参与热情;没有形成真正的风险共担机制,缺乏防范和化解市场风险的能力;没有建立规范的利益分配制度,一些合作社只有少数社员持股,其他社员只象征性持少量股份,股份合作的优势未能充分体现。
5、部门管理不到位。
没一个专门的专业社职能部门,造成了凡是涉农部门都参与管理而又都不负责的现象,形成了你管你的我管我的,没有统一的标准、统一的监督管理,严重制约了专业社发展。政府虽然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陆续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但各部门仍停留在各自操作层面,横向联系少,缺乏相互协作,没有形成合力共同抓好合作社发展。一
是加入合作社的农户占比少,主要原因是农民对专业合作社的认识不够,不愿主动加入到合作社的经营中,大部分的农民处在观望中,其思想还停留在只重利益,怕担风险上;二是有其名无其实。有的合作社只有一块牌子、一本执照,没有办公场所,没有帐号、没有机构、没有制度,没有经营,其注册登记的目的就是想得到一些补贴。还有一些企业或个体户为了偷税漏税而假借农民专业合作社之名从事经营。三是经营还停留在种养专业户模式。如有的养殖专业合作社的成员大部分是个体养殖专业户,其经营模式还停留在单打独斗,不做帐,不提留,即时结清,有利就分上,根本没有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机制运作。四是合作社自身的盲目和跟从。由于合作社的成员自身素质不高,不懂管理和营销战略,只能跟从其他发展好的合作社,但却忽略了自身的实际情况,出现了一些盲目注册登记、盲目扩大规模、盲目发展成员的现象。
6、品牌意识和知识产权意识不强,缺乏市场竞争力。很多合作社经营的产业无统一的品牌,品牌少,规模小。产业化、规模化水平低,未形成大气候。同一类型产品品牌低水平重复建设,不仅使好牌子叫不响,削弱了产品市场竞争力,而且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如官垌鱼品牌,一镇之内就有几家合作社争夺品牌经营权,他们相互排斥,缺乏合力,影响了品牌的成长。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未结合产业特色形成品牌效应,产品附加值低。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的主要是初级农产品,缺乏产品精深加工,无法提升产品档次和技术含量,难以将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传统文化资源优势融合转化为产业优势、商品优势,导致产品附加值低。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办理涉农商标、申办专利、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认证的较少。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创新发展的思路探析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要认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大扶持发展力度。从政府及部门角度看,需进一步建立健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科学评价、奖励体系,并对其进一步规范。积极争取政府出台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相配套的包括财政、税收、信贷、产业等方面的支持、促进政策,进一步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要充分认识到扶持专业合作社就是扶持农民和农业,切实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扶持。设立专项资金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项目建设,以增强合作组织市场竞争能力和对成员的服务能力;二是加强信贷支持。农村信用社每年要安排一定比例的信贷资金解决合作社发展的资金需求;三是落实税收优惠政策。近几年中央、省、市、县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优惠政策,相关职能部门没有很好地贯彻落实。四是加大培训、宣传力度。建议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把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的培训纳入培训规划,安排一定经费,分层次对管理者、社员进行培训,提高广大农民的整体素质。同时,利用各种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培育先进典型,形成鼓励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良好氛围和舆论环境。
从合作社自身发展看,要进一步创新发展思路,创新发展规划,创新组织建设,创新运作机制,创新营销机制,创新成长机制,创新帮扶机制等几方面进行努力:
(一)创新发展思路,选准产业和品牌,实施品牌战略 牢固树立品牌意识,选准产业和品牌,鼓励扶持有资源、有特色、有市场、有潜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申报有机、绿色食品,加大农产品商标注册力度,着力打造一批名优品牌。如广西浦北县龙升红椎菌有限公司以企业为阵地牵头组建浦北县龙升红椎菌专业合作社,集生产、营销、社会服务为一体,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注册“龙升牌”商标,打造了“龙升牌”红椎 7
菌知名品牌,拉动了红椎菌产业化发展和当地农民增收,合作社自身也得到发展壮大,成员发展到328户,经营红椎菌基地面积8500多亩,带动农户15000多户,辐射基地面积15万多亩,进入了全国50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行列。
(二)创新发展规划,整合资源和要素,提升产业聚合力 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推动产业发展,把农民专业合作社与产业发展密切结合起来,大力发展“一社一品”等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同时,支持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自办加工流通企业,形成“农户+合作社+公司”的模式,鼓励合作社之间的联合或合作,鼓励大社带小社、强社带弱社,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整合。充分发挥优势合作社在组织管理、产业开发、技术培训、市场拓展方面的作用,带动其他合作社实现共同发展。
(三)创新组织建设,注重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强化农民的契约观念
培养典型、示范带动,重点支持。积极探索股份合作制的办社模式,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规划,按照有完善的组织机制、有合作章程、有一定规模、有明显效益为主要内容的“四有”标准,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把组织化程度高,制度建全,专业特色新,规模效益好,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列为示范社建设,重点扶持,重点指导,帮助示范社建立和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健全运作机制,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规范化建设标准开展活动,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鼓励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做大做强合作经济,使广大农民切身体会到入社的好处,增强合作社对农民的吸引力,强化农民的契约观念。
浦北县寨圩镇粤桂龟鳖养殖专业合作社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合作社在区、市、县有关部门指导下创新发展,按照“五个统一”的管理模式(种苗供应统一、指导喂料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用药防病统 8
一、回购销售统一)运作,快速发展成为区、市、县龟鳖养殖行业示范社,合作社与当地银行签订养殖信用贷款合作协议,走“公司+基地(繁育场、农户)+银行”的发展路子,积极扩建繁育良种场,以点带面,示范养殖、推广,带动力、影响力、吸引力大大增强。2015年合作社成员126名,带动农户200户,养殖面积350亩,繁育龟鳖苗8万多只,年产销龟鳖50吨。2016年起计划发展社员1000户,每年可向基地周边农户提供25万只种苗,年产生态龟鳖80吨。
(四)创新运作机制,强化基地建设和标准化建设,建立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
建设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通过基地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农产品标准的应用,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形成生产规模,逐步走上农产品标准化的道路。因此,要围绕“特色农业提升工程”,在种植业、养殖业发展一批现代农业特色品牌示范基地,带动农业标准化的发展。实行统一的品牌质量标准生产,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一是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网络。严格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产品标签标识制度、检测检验制度和产地追溯制度,保障入市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把农业标准化贯穿于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监管中。二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可溯性的监管。对农产品生产基地实行质量安全跟踪制度,建立生产全程档案,记录生产环节的用药用肥、防疫检疫等情况,保证农产品质量的可溯性。三是加强农资和饲料销售部门监管。对全县农资、饲料经销点进行监督检查,严禁销售国家明令禁止的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兽药、激素等,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农资产品,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四是积极指导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和完善标准体系。提供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标准化服务,加强对强制性标准的实施监督。五是大力推行农产品的无公害认证工作。鼓励引导生产基地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建设,积极开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的认证,9
积极培育开发农业品牌。
(五)创新营销机制,加强产品宣传、组织宣传和营销宣传 实施品牌战略,扩大示范效应,创新宣传机制,提升品牌效益,进一步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产品的品牌知名度。深入普及商标知识,加大对农产品商标的注册指导力度,鼓励和扶持合作社结合区域优势产业,选好发展突破口,加强资源整合,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宣传工作是产品向市场空间加快延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广西浦北县龙升红椎菌专业合作社进行了很好的尝试,以“龙升牌”红椎菌商标作为主打品牌,一方面邀请中央电视台的《致富经》和《聚焦三农》分别对“龙升牌”红椎菌进行专访宣传;另一方面在《人民日报》、《广西日报》以及各大网站对浦北县红椎菌进行宣传报道,积极探索运用新媒体,新方法、新创意;还积极拓展电商业务,利用网络发布红椎菌的市场信息,供求情况,搭建与客户交流平台;还把“龙升牌”红椎菌作为钦州市特色农产品选送参加全国各种大型展销会和中国东盟博览会。通过多维度、多样式宣传,打响了浦北“龙升牌”红椎菌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和东南亚国家及地区,红椎菌效益大增。2010年,合作社红椎菌销售收入突破1亿元大关,社员人均增收1800元。
(六)创新成长机制,提升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争取做成国家扶持项目
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的信用户、示范户,根据其资金实力、业务规模、信用状况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积极协调农业、工商、金融等部门,切实解决社员担保难的问题,满足农贷资金需求。对组织运行顺畅、经济实力较强、信用状况良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他们创新运作模式,做好项目立项等工作,争取政策支持,积极扶持他们发展项目,提升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使其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促进合作社发展壮大。浦北县寨圩镇粤桂龟鳖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五个 10
统一”的管理模式,走“公司+基地(繁育场、农户)+银行”的发展路子,赢得了广西区、钦州市行业示范社的荣誉,获得了自治区、市、县三级政府畜牧水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当地银行签订养殖信用贷款合作协议,带动农户发展龟鳖养殖产业,迅速扩大经营规模。同时还联谊精准扶贫事业,直接帮扶100多人(贫困户)就业,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丰收。
(七)创新帮扶机制,减少行政干预和政府包办
结合全县农业资源和特色产业优势,培养一批章程比较规范、组织比较健全、制度比较完善、效益高、带动力强的合作社典型,发挥良好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为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摸索经验,探索路子。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引导,改变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动办社体制,鼓励和支持农村能人和专业大户自主办社。防止行政干预和政府包办,忽视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等行为,充分尊重农民意愿,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以宣传、培育、引导的方法,循序渐进地促进发展。
1、政策引导,鼓励发展。出台相关文件,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充分调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积极性。
2、强化指导,促进发展。一是抓好示范带动。采取以点带面,典型示范的方法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并积极选取示范项目,争取各级部门的扶持资金。二是抓好指导,促进规范。坚持政府引导,部门指导,依法发展的原则,鼓励先发展,后规范;先注册登记,后完善提高;边发展边规范。
3、健全制度,规范管理。一是要健全《章程》。凡组建的合作组织必须有比较完善的《章程》,以《章程》统领各项制度建设;二是要健全财务会计制度。无论合作社大小,必须设立财务科目,聘任会计、出纳,实行民主理财,定期公布财务收支账目;三是健全收益分
配制度。兼顾投资者与生产者双方的利益,实行按资分红和按交易量返还相结合;四是要健全民主控制制度。按照《章程》规定建立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制度,充分发挥“三会”的职能作用。
4、转变职能,加强服务。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适应合作社发展的新形势,改进管理方式,提升服务水平。可参照扶贫模式,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专员帮扶制”,抽调有经营管理知识的干部,推行一对一的联谊帮扶,帮助解决合作社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加强业务指导,开展技术培训,提供政策咨询,搜集发布信息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张晓山,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趋势探析,《管理世界》2009年第5期
【2】孙旭宁,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中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万方数据库
【3】李岩峰,浅谈如何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科学发展,万方数据库
【4】董长海,张广智,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产生及发展探析,万方数据库
【5】白保林,周鸿庆,曹鹤亮,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调查,万方数据库
第二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扶余市农村经济管理局 于国凤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核心主体,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导力量,是农业经营方式创新的必由之路。当前各类从事农业生产和服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蓬勃兴起,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处在成长的关键期,亟需引导扶持,以此来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的进程,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虽有较快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着总体规模较小,基础比较脆弱,认识和发展的内动力不足,利益机制不完善,专业化、组织化程度亟待提高,扶持力度不强,以及当前的政策导向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规模化经营的进程:
(一)组建目的不够纯正。
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组建之初,就错误的认为,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为了享受政府优惠政策和优价购买生产资料等。不给钱就不做事,给了钱又乱开支,做表面文章;有的合作社单纯为了减免工商税收和享受政策优惠成立的,目的是降低费用;更有打着合作社牌子的个体户等等。不太纯正的目的必然导致部分主体形同虚设,难以真正有效地规范运作起来,产生合作效益,难以体现办社、办场成效。
(二)主体法律意识淡薄,身份不明确。
有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律意识淡薄,在工商登记注册时,履行相应手续,套用别人的章程,成员至少5人,出资人也不少,其实质并非一个联合经营体,只是由1人出资注册,但帐务处理中成员帐户名下会有相应的股金与量化份额,如果产生纠纷,注册人必须按章程约定来履行相应的责任,势必会造成一定的损失。
(三)管理不规范,内控形同虚设。
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机构不健全,制定章程流于形式,都是照搬照套形成的,可操作性不强,限制了合作社自身的发展,导致了管理的随意性与经营的混乱局面。内部各项管理制度的可执行力偏弱。有组织却无作为,使得合作社失去了应有的凝聚力和带动力,不能更好地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就会存在好则合,不好则散的现象,制约了合作社自身的健康发展。
(四)量大质轻,管理难度大。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现代化农业的主导力量,也是创新农业的必由之路,所以,农村涌现出一大批人跟风建社,各地普遍存在合作社数量庞大,但实际运营的却不多。即使运营,也是家庭农场或大户的模式,并且有些人即注册了家庭农场,又注册了合作社,出现了一个主体,双重身份,这样就造成了“空壳社”较多,管理难度大,一旦有政策又蜂涌而上。
(五)合作形式松散单一。
从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形式来看,大多合作社是简单松散的几个成员间的合作,他们以理事长占绝大部分股份,其他成员以少量资金或土地入股到合作社,按其出资额对合作社承担义务,同时也享受相应的权利,但是,以土地入股的合作社成员极少,他们更希望土地以转包方式流转给合作社,这样可以有保底收入,风险性小。但是,国家鼓励发展专业合作、股份合作,这样可以防止农民利益被挤出,受到损害,也可以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才能调动成员主人翁的责任感,使合作社迸发出更强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从而真正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与农业现代化。
(六)缺乏整合人才。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需要有一大批会经营、善管理、懂技术的人才,人才缺乏将已为合作社发展的瓶颈。目前,合作社的管理者大多是农民身份,其文化知识水平、经营管理能力、技术水平等相对较低,大多数管理人员仅在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等其中的某一方面有专长,而具备组织协调、技术指导,经管管理、市场营销等复合型才能的人极少,难以适应规模化经营管理的需求,而合作社的自身条件也难以吸引高素质专业人才,这已成为制约合作社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急需要有思想、有能力的管理者来开拓这片天地。
(七)部门之间配合松散,工作中有脱节现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需要农业、发展、财政、水利、林业、地税、工商、供销、银监等多个部门积极配合,协调沟通,共同探讨、制定、规范合作社管理,但是各部门工作各行其事,沟通少,不能更好的发挥职能作用。
(八)示范带动、引导作用力不强。
农民专业合作社真正规范发展起来的少,只是依靠普通农民盲目的发展,创造收益的可能性极小,所以,我们应该根据当地的特色,引导、培育和扶持一批适合当地农业发展的示范社,由他们带动农户与农业的发展,打造一方特色农业。
(九)农资价格上涨,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资金紧张。农资的上涨,每公顷种植成本会增加500-1000元,农民专业合作社主体种植面积越大,成本增加越多。融资申请、办理、审批手续需要较长时间,在春耕前如果资金不能到位,将会极大影响主体生产的进行,一味扩大规模,种植风险会很大。
(十)土地流转价格的上涨,将影响规模化经营的进程。2018年,从前土地转出方,还会继续流转,土地流转价格的上涨,使得转出方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但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而言,承包费的增加,市场的不确定因素,无疑会影响到他们承包的积极性与风险性。
(十一)品牌效益低
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有红树梅、黑糯米、四粒红花生、各类无公害棚菜、“网户达”大米等多种特色品种,但是,农民目前只懂得种植,营销与管理还远远不够,品牌效益特别低。
(十二)政策宣传不到位
目前惠农政策很多,但是合作社有的完全没有听说过,即使有,也是道听途说,等到了解了,却已经超过项目申报时限。
(十三)政策倾斜力度小
政府加大了对合作社的金融服务创新,不断创新金融产品,拓宽了合作社的融资渠道,满足了他们对资金的需求,但是,担保费与贷款贴息补贴力度却越来越小,二、下一步建议
(一)加强登记注册与备案管理
工商部门,要严格按照法规政策规定,严把注册第一关口。农业部门,要加强备案管理工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及时开展指导服务。对已经完成注册的主体,要进行一次彻底清查,对注册一年并未开展生产运营的,不予备案登记。强化主体报告制度,对未报告的合作社,不予以政策扶持,尽快削减“空壳社”,杜绝量大质轻的现象。
(二)上下联动,部门配合,共同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
高度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工作,建立合作社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相关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形成共同推进合作社建设发展的工作机制。各部门要通力配合,各司其职,充分发挥联席会议机制作用,实现资源共享、统筹兼顾,积极为合作社的发展提供信息、技术、资金等保障,为合作社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各级政府、部门要将合作社的建设发展与农业、农村工作同安排,共检查。
(三)整合资源,培训人才。
希望相关部门切实解决合作社在运营管理方面的困难,解决财务管理混乱的现象,充分利用上级拨付的培训经费,急合作社之所急,针对合作社管理者的特点,把理论教条式的培训转向有方向性的学习,适当组织就近的实地典型学习,培养出一批有能力,有思想,有创新的管理者。通过培训教育,使他们熟悉理论、政策和实践,提高了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水平,使合作社带头人增强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本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
(四)抓好典型带动,规范管理。明确市级示范社监测标准,按照“突出重点、创新方式、示范带动、加快发展”的总体要求,每年选取一批内部制度完善、管理规范,规模化生产运营的典型示范社。认真抓好示范主体创建工作,提高合作水平和服务质量,增强发展后劲,努力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成为有规模、有效益、有实力、有品牌、有影响、带动能力强、辐射范围广、产权关系清、分配机制好的典型,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目标主体。
(五)强化主体培育,做好品牌宣传推广。
充分发挥村委会、村干部、龙头企业、农村经纪人、种养大户及农技人员的作用,鼓励他们发挥自身优势领办创办合作社,通过他们的加入,使主体变得稳固、规范、有活力。要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开发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快发展一批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拓宽营销渠道,带动特色产业规模化建设,把特色品种推广出去,取得品牌效益。
(六)加强宣传培训,营造发展氛围。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通过到基层悬挂宣传条幅与深入座谈等方式,大力宣传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使得基层群众增加认知,增强意识。同时,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整合所有部门的惠农信息,印发宣传到农户,为合作社的规模发展提供更多的政策信息。
(七)尽快发挥土地流转平台的作用。要尽快发挥土流转服务平台的作用,以利于农户土地的转包、入股、托管,代耕等方式的流转,即能规范土地流转市场,也能使得流转入合作社的土地手续齐全,便于办理贷款,农村补贴等政策。
(八)把政策落到实处。
引导农民合作社由数量、速度增长向质量和规范转变,将扶持政策向运行规范、带富能力强的合作社倾斜。严格按要求把各项政策落实到位,按规定应减免的印花税、征地占用税及土地使用税,一定要减免,更好的解决合作社在生产运营中的困难,充分发挥其作用。政策鼓励合作社培养和引进财务、管理等专业人员,使其逐步建立管理制度,破解生产运营中的难题。
(九)形成规模氛围,经营一定要“适度”。通过近几年来的调研,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因盲目发展壮大,致使其破产。究其原因,主要是一味的追求规模,而不考虑自身的生产环境与生产能力。建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扩大生产规模时一定综合自身能力,“适度”发展规模经营,稳步扩大规模。所以,在引导、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发展的同时,要适量适度。政府相关部门要综合考虑本地的自然情况与生产能力,适量适度培育适合当地生产特色的主体,对有活力的主体进行规范引导,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总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培育,要全员关注,部门间要密切配合,全面清查,扎实组建,稳步推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选择有活力,有凝聚力、敢于创新的主体,带动一方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第三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作者:邹进泰
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时期,传统的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农业生产方式越来越显现出在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方面的局限性:由于受农业组织化程度低的限制,农民闯市场难;由于受传统农民科技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限制,科学种田难;由于受农民自身积累能力的限制,农业投入难;由于受农业生产规模限制,农产品增值难。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构建农民收入增长长效机制的一条重要途径。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利于解决影响农民增收的四大难题。
一是有利于解决现代农业资金需求问题。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在农户资金缺乏、国家财政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必须培育多种市场主体、动员各种社会资本参与农业投资。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通过农民与龙头企业的联姻找到投资渠道,解决农业投资资金需求问题。
二是有利于改变农业弱势地位问题。传统上,农业是一个弱势产业,其比较效益低。而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由于生产规模扩大,可以取得较好的规模效益,从而可以大大提高农业比较效益。规模化生产、科学化种植(良种推广、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等)、产业链拉长(加工增值、储运降耗等)、品牌化销售都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加了农业全过程利润。
三是有利于解决分配中的农民利益问题。过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户”的连接方式,尽管解决了农业发展的一些问题,但由于龙头企业与农户很难结成利益共同体,甚至在很多情况下产生利益对抗。而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通过农民与企业的联姻,将农民利益与企业利益连接在一起,通过合理的分配方式保证农民和村集体利益。
四是有利于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在传统分户经营模式下,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在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一组织形式下,政府提供农业技术服务可以直接到专业合作社,而合作社则通过统一经营、统一服务或农业示范等方式直接将农技服务送到户头、田头。
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助推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一是增产增值提高农民收入。专业合作社具有较强的投资能力,通过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力推广运用良种、良法提高农业单产水平;专业合作社可以通过土地整理提高土地利用率,扩大耕地面积实现增产,如孝感春晖土地合作社通过土地平整增加耕地面积10%。
二是优质增值提高农民收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由于实现了更高层次的专业化生产,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不断提高农产品品质,通过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控制提供优质农产品,满足消费者对营养、健康、优质农产品需求,可以提高农产品销售价格。
三是降耗增值提高农民收入。合作社实行统一购买生产资料、统一防虫治病等,有效降低了农户生产成本;通过配方施肥、资源循环利用、提高生产效率、节约劳动力成本降低生产成本达到增值目地。
四是加工转化、流通增值提高农民收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扩大了农业经营规模,农产品加工也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通过规模化生产发展品牌农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通过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业,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辐射能力达到增值目地。
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民增收。
近年来,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需要得到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以促进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
一是要加强对合作社的扶持。应从产业政策、财税政策、融资环境、教育培训、技术扶持、经营项目等方面给予合作社有力的支持。
二是应建立健全培训辅导体系。
应建立由政府领导和农业专业组成的培训辅导队伍,健全分层次、多形式合作社培训辅导体系,从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合作经济原则到相关的科学技术等多方面对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进行培训。
三是积极培育典型,加大示范力度。应着力培育一批产权关系明晰、组织机构健全、制度完善、利益联结紧密、服务作用好的合作社典型,通过以点带面,促进合作社全面发展。
第四篇:果庄乡合作社道路成为农民增收新引擎
果庄乡:合作社道路成为农民增收新引擎
今年以来,临沭街道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和服务功能,采取党支部引领合作社、合作社服务社员、社员帮带群众的“三步联动”机制,拓宽了农民致富增收渠道,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该街道33个村居按照“一社一品”和“实用、有效”的原则,根据合作社的规模和层次,有选择地指导合作社建立章程,健全制度,规范管理。例如,临沭街道井店村农民盛学思去年参加了街道举办的科技培训班,随后又由政府组织到外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回来后热情高涨,建设了一处养殖小区,成立了养鸭专业合作社各种名优鸭数量已达3万多只,仅此一项,年收入6万多元。
合作社利用自身的信息、技术、项目、信贷优势,为参社群众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着力增强社员带头致富的本领。采取举办专题技术、销售培训班,外出参观考察等方式开展技术业务培训,提高生产经营水平。各专业合作社还利用外联广泛的优势,进村入户传递市场信息,联系销售市场,并为合作社中有发展潜力的社员积极争取小额信贷、产业立项等优惠政策,引导他们发挥示范带动效应。今年以来,全街道共举办有机农业、蛋鸡、野猪、茶叶、电脑等各类培训班90期,发放技术资料2万余份,参训农民8000多人次,参训农民80%以上掌握了1~2项实用技术,打造了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队伍。合作社党支部利用党员和能人社员的特长优势,引导他们开展个性化的为民服务,帮带群众实现共同富裕。为指导合作社合法经营、规范化运作,该街道以“支部 +协会,农民得实惠”为目标,把从事各产业项目的党员集中起来,组建了1个“产业联合党支部”。引导合作社党员与困难党员和群众结对,帮助他们转变思想观念,提供信息、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扶持,促进早日致富。该街道积极鼓励一部分能人社员从直接生产中脱离出来,专门从事产品营销,有效解决农民“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增强农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目前,临沭街道已经发展各类养殖专业合作社20多个,协会党支部和农民合作社,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又一支撑点。
截至目前,全街道花卉苗木、中药材、有机草莓、野猪养殖、蛋鸡、种鸭等合作社种养基地产值过亿元。合作社的兴起,给种养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广大农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科学发展之路开辟了新的捷径。
第五篇:水城县新绿叶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经营情况汇报
水城县新绿叶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
产业化经营情况汇报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
非常感谢你们百忙之中来对水城县新绿叶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作评审,同时,也真心希望你们常来我们合作社做客,今天,我受理事长吴长敏的委托,向在座的领导,专家汇报我合作社的情况,望各位领导,专家多提宝贵意见。
一、合作社基本情况
水城县新绿叶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位于水城县发耳镇木角寨村箐口组,是经水城县工商局批准注册登记,报经水城县农业局备案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合作社由成员12人发起注册,注册资金30万元,设有理事会、理事、监事;下设种植产业部、养殖产业部、培训部、各部门对各同类种养殖基地进行专业化技术管理。各部由合作社统一部署,直接与厂方、市场对接,基本达到管理较为规范的互助性经济组织。
合作社现有固定的办公场所一栋,面积200平方余米。合作社基地选择在水城县发耳镇木角寨村箐口组,基地周围环境无污染源,土壤、质地较好、灌溉水源均符合无公害蔬菜产地的环境要求。交通便利,合作社基地距离六盘水市市中心60公里,二级公路从合作社门前经过,距发耳农产品交易中心3公里、发耳火车站2公里,距水盘高速发耳互通
出口0.3公里。合作社现有成员22人,其中,农民成员18名,占成员总数的81.8%以上;非农民成员4名。非农民成员及部分农民成员中,高中文化7名,大、中专文化5名,初中文化10名。2012年,合作社成员平均实现利润60000元,带动周边农户186余户,户均多增收800元。
二、合作社产生的背景
发耳镇的基本情况: 水城县发耳镇位于水城县南部,地势四周高,中间低,东接杨梅乡和玉舍镇,西连鸡场镇,南抵新街乡,北邻都格乡,距市中心区76公里;辖15个行政村,154个村民组,11237户,38141人;境内主要居住有汉族、布依族、苗族、彝族等民族,少数民族占全镇总人口的45%,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乡镇;全镇总面积10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1210亩,其中水田9810亩,旱地11400亩;北盘江自北向南成为发耳镇、鸡场镇分界线;平均海拔1200米,平均温度18.5℃,平均降雨量1100-1200mm,气候温热,雨量偏低,干湿季节明显,属典型亚热带河谷气候,素有“天然温室”之称;省道、水柏铁路和水盘高速公路从发耳镇境内穿过,交通十分便利;农作物主要以水稻、玉米、生姜、甘蔗、花生、水果、早熟蔬菜、反季节蔬菜为主,养殖以牛、羊、猪、鸡为主。
合作社紧邻水盘高速公路发耳出口,天然水源富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昼夜温差大,无霜
期长达310天,年日照时数1560小时,年总积温4970℃,年均温17℃,≥10℃有效积温4500~5500℃,年平均降水量1100~1200毫米,平均海拔1200米,小气候特征明显,属亚热带高原湿润季风气候区,可发展种植的土地资源7000亩以上,土壤疏松肥沃,酸碱度适中,是发展种植业的理想区域。
但是,发耳的种养殖业在2012年前都是各为其主,随心所欲,虽然有了几家合作社,但也不成规模,这家种一小点,那家养一小窝,品种单一,缺乏创新,不成规模,销售都是坐地销售,等待商贩上门收购,造成种养殖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降低,任上门商贩宰割。看到这种情况,合作社发起人之一吴长敏组织了12户农民,把发耳的现状分析给大家听,希望大家组织起来成立一个比较规范的种养殖合作社,聘请农业经纪人,农业技术顾问,把产品推出去,把新东西引进来,从而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这种想法得到大家的认可,同意组建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考虑到今后人们对消费需求的提高,对健康食品的认可,合作社取名“新绿叶”,代表着新鲜、无公害,这样,水城县新绿叶专业合作社就诞生了。
三、合作社种、养殖情况
水城县新绿叶农民专业合作社现有猕猴桃300亩、杨梅200亩、梨100亩、现在都全部挂果,2012年蔬菜(小葱)
种植300亩,中药材80亩,2012年到9月15日止合作社实现销售收入98万元。合作社有黑山羊养殖基地一个,有黑山羊350余只。2012年合作社实现猕猴桃销售收入12.28万元,杨梅销售收入6.8万元,蔬菜(小葱)销售收入68万元,全年实现利润72.6万元,合作社成员平均实现利润6.1万元。
四、农业技术培训情况
2102年,合作社受水城县阳光办委托,共培训农民农业技术人员500人,涉及的乡镇有水城县滥坝镇、发耳镇、董地乡、杨梅乡、龙场乡;培训的专业有:村级动物防疫员、精品水果、沼气工、茶叶园艺工、玉米栽培技术。本次培训得到各界的好评,水城电视台、水城报都作了报道。2013年,合作社与水城百花苑合作办学,计划在培训农业技术人员600人,现培训的前期准备工作已完成。
五、合作社未来规划
合作社计划在2012年至2017年五年中,大力发展以中药材(板蓝根)为主的主导发展产业。到2015年新绿叶种养殖农民合作社将组织种植中药材(板蓝根)1000亩,养殖黑山羊达到1000余只,对现有的猕猴桃、杨梅进行科学合理的规范管理,新种植精品水果李子100亩、樱桃100亩。准备试种红梨、橄榄、蓝莓、人参果60亩。到2018年实现
合作社销售年收入达到1000万元以上,实现利润500万元以上。发展合作社成员100名以上。
合作社未来发展目标:重点接收种养殖大户及农产品加工企业、超市、民营科技组织和人员加入我社,建成科学种养殖标准化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链条式发展。
重点对合作社成员及农民进行技能培训,形成一支具有一定的现代农业生产管理水平的农民队伍,使我社发展的农产品生产成本低、质量优,具有较好的市场竞争力,从而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为新农村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全力打造贵州西部的中国农业品牌,从而成为创建“四在农家”的农村又一新亮点。
争取在两年内被选定为国家‚农超对接试点单位,共同实施农超对接试点项目,实现售卖、采集、物流、信息等优势,架设水城农民专业合作社优质农产品与各地大型超市之间的对接桥梁,铺设优质农产品与市场终端的快速通道。最终实现水城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中国西南地区的农产品直供基地,使农产品进入进出口贸易市场,早日实现中国梦。
水城县新绿叶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
2013年9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