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县供销社引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的现状及对策
县供销社引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的现状及对策
王平
自2002年至今,县供销社始终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坚持:“依靠优势资源,突出特色品种,围绕支柱产业,合理布局建社,网络广大农户,致富一方百姓”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一、现状与类型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是农村经济与市场相衔接、农民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从而实现产业化经营的内在需求。主要经济类型为农民专业合作社。2002年10月,建始县首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花坪东湖魔芋专业合作社在花坪乡沈家荒村挂牌成立,标志着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创建与发展进入实质阶段。几年来,根据各乡镇地理、气候、资源现状,依托魔芋、药材、干鲜果、蔬菜、畜牧等产业,相继组建了4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协会。
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按其产业范畴分类,有魔芋专业合作社4家,药材专业社3家,蔬菜专业社8家,生猪养殖专业社8家,干鲜果专业社9家,其它专业社10家。4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拥有社员8867人,资产规模2588万元,兴办各类产业基地87299亩,辐射农户40670户,占农户总数的28.5%,2010年实现产品销售收入8756万元,为农民增收3820万元以上。
按照专业合作社(协会)组织形式分类,属公司拉动型的12家,占52%;属能人创办型的8家,占46%;属基地带 动型的2家。现有专业合作社中,列入全国供销总社百家示范专业合作社的1家(东湖魔芋专业合作社),列入省级示范社的2家(益寿果品专业作合社联合社,民发蔬菜专业合作社),列入州级的3家(山里红甜柿专业合作社,君益药材专业合作社,民发蔬菜专业合作社)。
二、特征与效应
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它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销售、加工、运输、储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其主要特征表现为组织联合的紧密性、生产经营的合作性,具备企业功能,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经济实体。二是农民专业协会。农民专业协会则是指由从事同行业或同类产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按照自愿联合、自我管理、决策、互助合作原则设立非营利性,以相互提供技术、信息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合作组织。其特点是组织上的松散性、功能上的服务性,不具备企业功能。
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成为市场经济持续发展在农村的主要体现形式,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实践证明: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农村经济、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发挥了不可少或缺的作用,经济与社会效益明显,具体表现为:
(一)壮大了产业规模。2004年以前,我县猕猴桃产业属零星种植,小敲小打,品种混杂,管理初放,效益低下。为有效解决项目建设中的投入不足、管理缺位问题,顺利推进生产基地建设,2004年9月当地5位农民自愿联合,出资30多万元组建天然果品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主要承担猕猴桃的品种改良,基地发展、产品收购加工销售系列化服务工作。五年来,合作社聘请中科院武植所教授黄仁煌为果农传授果树栽培和管理技术,帮助果农改良品种20余万株,新建基地6000多亩,累积达到8000亩,惠及农户3200户。花坪乡、红岩镇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土壤资源和气候资源,大力发展魔芋产业,村组干部和产业带头人发起组建起了1家魔芋合作社联合社和4家魔芋专业合作社,共建设魔芋基地1.8万亩。关口葡萄几年前还是一提蓝小卖的小农经济,自成立关口葡萄专业合作社短短三年时间,基地迅速扩张,现有基地2000多亩,连接720农户。建始县珍硒茶叶专业合作社,选择长梁乡双塘村适宜茶叶生产的优势条件,成立四年来,以建设标准茶园为基础,以提升产品质量为主线,以网络广大社员为原则,以合作社增收农民增收为目标,改造老茶园150亩,新发展茶园170亩,带动茶农288户。
(二)提高了农民收入。近几年来,曾经一度贫穷落后的高寒山村沈家荒村,凭什么一跃成为闻名遐迩的富裕村?这主要得于两条:一是魔芋成了当地的主导产品,成了农民增收的当家品种;二是专业合作社为当地农谋取了实实在在的利益,魔芋专业合作社最有效地为广大社员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从外地企业拿回订单,到农村信用社争取小额贷款,调运种子、肥料、开展科技培训,然后组织社员进行规模生产。农民通过种植魔芋,每年纯收入逾3500元。益寿果品专业合作社依靠自身实力,加快基地建设和开拓市场销售,仅2008年就发动农民建基地2000亩,组织加工销售猕猴桃1016万元,直接为果农增收近800万元。
去年,一度时期萝卜、辣椒、白菜价格低迷,农产品一度带销。民发蔬菜专业合作社依然执行保护价收购合同,宁愿自己赔本也不让农民受损失,仅此一项,就为当地菜农倒贴资金23万元。
(三)增强了基层组织活力。绝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理事会成员都有村支两委主职干部参加。有利于他们利用专业合作社这一工作平台,更好地为农村经济服务,为农民群众服务,有利于他们更好的履行工作职能,充分发挥村级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四)创新了品牌发展。按照无公害农产品要求,制定技术保障措施和生产规程,健全自律机制,为农民谋求更长远的发展。如建始县魔芋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益寿果品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民法蔬菜专业合作社、山里红甜柿专业合作社都通过了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益寿”、“双土地”、“花果山”等果品、食有菌产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专业合作社苦练内功,打造品牌,在“优、新”、“精”上求实效,提高了产品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三、问题与成因
实践证明,小农户自愿大联合、小产品对接大市场的专业合作社模式,已经得到许多党政领导和农民群众的普遍认可,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但是,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仍然处于探索培育阶段,发展过程中尚存在基地规模小、带动能力弱、运行不规范等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运作不规范。一些专业合作社有名无实,内部机构不健全,管理不按章程和制度办事、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少数专业社办社宗旨不明,只有凑凑热闹,或者用专业社装点门庭,有的办社动机不纯,目的并不是组织农民生产销售,而是为了得到政府提供的项目资金或者其他经营好处。
(二)服务水平低。无论是从数量还是从质量上看,许多专业合作社的运行水平低,产业基地规模小。有的专业社仅仅有一个牌子和一纸章程,有的只有几个设立人,没有吸纳农民入社,或者社员出资不多,专业社与农民无关的现象客观存在。有的专业社服务范围不大,服务能力不强,有的生存发展艰难,甚至名存实亡。
(三)扶持难到位。近些年来,从国家到省、州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的优惠政策,包括登记办证、资金及项目扶持、信贷扶持、信息与技术服务、税费减免等等。少数知晓政策的专业合作社申报到了产业项目,获得了一定的资金支持,但多数专业合作社还是自己苦苦打拼,连一些地方性“软”政策都尚未得到。
(四)发展不平衡。从地域分布看,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集中在花坪、红岩寺等,其中花坪乡的专业社达8个,占总数的三分之一;从产业分布看,主要集中在魔芋、猕猴桃和蔬菜产业上,专业合作社在个别乡镇尚属空白。
四、对策与建议
为全面实现我县“产业兴县”战略,势必大力发展农业板块经济,通过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断提高农民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参与市场竞争,抵御市场风险,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
(一)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培育和发展应当坚持“积极引导,量力而行,因地制宜,适度发展”的原则,凡能够做大做强相关产业、乐于为社员盈利出力、具备专业合作社组建条件的,就可以支持他们办社。发展专业合作社不能单纯追求数量,而要强调质量,强调作用和效益。要紧紧依托当地的资源优势和主导产业,重点围绕畜牧、蔬菜、药材、茶叶、干鲜果等等,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在组建形式上,可以由种养大户或营销大户牵头兴办,也可以由专业市场或龙头企业兴办。在产权结构上,可以是农民自办、联办,或是农民和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联办,也可以是农民与涉农企业联办。
(二)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政策措施。建议县委、县政府制定培育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配套政策,明确产业开发、资金投向、项目扶持、质量认证、技术服务、人才培训、环境整治等具体措施。一是将国家支持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和各类项目,原则上委托和安排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这样,既可以促进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又可以避免现有的一些龙头企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效果不佳的弊端。二是大力推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商标注册和食品质量认证可以整合资源,成果共享。三是引进先进技术和营销人才,着力在新技术应用、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方面下功夫。
(三)加强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组织引导。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项系统工程和社会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需要政府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必须依靠政府引导、服务和有效监管,在全县上下营造氛围,形成合力。
建议成立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领导小组,由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供销、经管、农业、财政、发改、扶贫、商务、信用社、工商、民政等部门为成员单位,各自履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规划、产业开发、项目审核、综合服务、组织协调等职责。细化分解部门责任,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各乡镇要建立相应的办事机构,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指导、扶持和服务,并做好督促和落实工作。
二O一一年四月十八日
第二篇:石泉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对策
石泉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对策 石泉县农业局 作者:南家寨
近年来,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尤如雨后春笋,发展迅速。专业合作社将在促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过程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如何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序、健康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崭新课题。为此,我对石泉县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及对策进行了调研,形成以下报告。
一、石泉县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状况
石泉县位于安康市西部,北依秦岭,南接巴山,汉江自西向东穿境而过,地形呈“两山夹一川”之势。全县总面积1525平方公里,辖15个乡镇、202个行政村,1175个村民小组,农业户43087户,农业人口152632人,全县有农业劳动力89849人。总耕地面积28.06万亩,其中农耕地18.96万亩,临时性耕地9.696万亩。18.96万亩农耕地中,水田5.8万亩,旱地13.16万亩。全县粮食播种面积398545亩,总产72732吨,油料总产11469吨,蔬菜播种面积53998亩,蔬菜总产45305吨;生猪饲养量达到49.2万头,出栏生猪30.78万头,存栏生猪18.42万头。是一个以种植、养殖为主要产业的山区县。在没有成立合作社之前,农业生产存在着品种落后、技术落后、信息滞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脆弱等问题,不法商贩投机倒把,坑农害农 的现象时有发生。专业合作社的成立改变了这一历史。它作为一种市场主体,将分散的小规模经营农户组织起来,共同开展经济互助与合作。有利于化解单个农民的生产经营风险,对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池河镇明星生猪合作社于2007年注册成立,有社员187人,理事长刘家满,理事会5人,监事长廖元江,监事会3人。社员主要是年养猪100头以上的大户,社员入股500元/股。主要从事饲料、兽药销售服务,生猪销售,仔猪订购,资金扶持,建圈和生产发展指导。实行的是“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发展模式,生产、经营活动中特别注重管理措施。采用了“八统一”的管理方法:即统一规划布局、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圈舍建设规范、统一品种、统一饲养管理技术、统一防疫用药规程、统一环境控制标准、统一产品定单收购。采用“五良”(良种、良法、良医、良料、良效)配套技术提高生产效益。合作社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的财务管理模式。聘有专业的会计人员,制定了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按照财务会计工作准则,及时编制财务计划,准确开展财务核算,全面反映财务状况,完整保存财务资料。严格执行财经法纪,坚持勤俭办社、厉行节约、合理使用资金的原则,积极参与合作社经营管理,为提高本社经济效益提供服务。以服务成员、谋求成员的共同利益为宗旨,成员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地位平等、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由于生猪合作社的成立,带动了明星村生猪产业的发展,使生猪产业成为明星村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2009年省、市农民增收现场会分别在我县召开,现场参观了
明星村生猪专业合作社,省市领导给予了较高的评价。2010年被石泉县委、县政府表彰为优秀专业合作社,奖励价值8万元皮卡车一辆。
到目前为止,我县已有农民专业合作社31家,登记在册成员2035户,带动农户10200余户,实现销售总额3189万元。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立,形成了多种主体牵头兴办,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多种模式竞相发展的格局,弥补了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不足,解决了村社区集体经济“统”不了,政府部门“包”不了,单家独户“办”不了的事情,实现了千家万户和千变万化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大大提高了农产品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成为新形势下我县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的助推器。
二、专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
一是自身建设不规范,成员管理松散。多数合作社在登记注册时都比较规范,而对开展正常工作所必须建立和完善的内部运行机制却关注较少,尤其是民主决策、风险控制、利益分配等机制运作不够规范。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会、监事会流于形式,作用未能在日常管理中得到体现。有的合作社成立后一年内一直没有召开过理事会和监事会,导致运作和管理的随意性较大,没有形成社员民主参与的决策机制,决定权往往掌握在发起人手中,社员参与合作意识不强;没有形成真正的风险共担机制,大部分社员只愿利益共享,不愿风险共担,缺乏防范和化解市场风险的能力;没有建立规范的利益分配制度,一些合作社只有少数社员持股,其他社员只象征性持少量股份,组织
与会员之间没有真正形成关系紧密的利益共同体,造成合作社发展的不稳定。
二是社员的综合素质不高,人才缺乏。人才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头人大多数综合素质还不高,适应市场经济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强,懂技术会管理、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更缺乏。从而导致对政府及政府部门的依赖性增强,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创新和发展。有的凭借过去的老办法、老经验来办事;有的只顾埋头苦干,没有长远规划和具体设想;有的“等、靠、要”思想严重,总想政府和部门扶持,开拓创新意识不强;有的对市场经济规律认识不足,在合作社内部协作意识不强,导致合作社功能弱化,竞争力偏低。因此应当倡导能人创办、基层组织创办、技术部门创办合作社充分发挥他们的长处把合作社做大、做强。
三是合作层次较低,产品加工程度较低。少数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民连接机制不紧,仅局限于向农户和成员提供技术信息、生产资料、种苗种禽、产品回收等服务,与成员农户建立的是一种购销关系,而以资本为纽带、利益连接紧密、开展产供销加一体化经营的少。农民合作社受自身生产设备和技术所限,农作物深加工难以为继。仅靠初级买卖所得的利润非常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
四是经营规模普遍较小,发展后劲不足。在经营规模上,大部分合作社都是以村为单位,跨乡、跨村和联合办社的相当少。在经营方式上,还停留在初级农产品的简单销售上,缺少自身的专业生产基地,设备也比较简陋,社员数相对偏少,资金实力不够雄厚,投资力度明显不足,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所发挥的作用还相当有限。
五是品牌意识不强。品牌战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品牌的建设不仅是对于单个地区和个别合作社有益,还能带动一个地区的相关产业,使千家万户的农民受益,从我县的实际情况来看,合作社商标建设情况不尽人意,目前仅有鬼谷子腊肉、石泉红草莓等几家合作社有自己的注册商标,而大部分合作社还没有意识到知识产权的重要性,这对于合作社的建设和发展还存在着极大的制约作用。
六是扶持力度不够。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初期和发展期间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撑。但从实际情况看,我县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金融机构在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上还远远不够,没有予以强有力的支持,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融资难的问题。
三、专业合作社发展对策和建议
(一)围绕特色主导产业,壮大合作社事业。围绕当地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和产品因地制宜组建合作社。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真正把千家万户的农民联合起来,将一些经营分散、规模小的农户,按照市场化要求、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管理、集约化经营、品牌化销售组织起来,实行产销联合,做大做强合作社事业。
(二)探索合理运行机制,不断完善服务内容。农民专业合作社搞的好不好,有没有凝聚力和竞争力,关键是看它的运行机制优不优。
我们应从本地实际出发,以农民获得最大的利润为目的,引导建立适合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在管理上,按照合作制原则,重大事项充分协商、以票决定,做到民主决策;在经营上,按公司制运作,实行成员大会和理事会制度;在利益分配上,采取以成员与合作社之间按交易额比例返还和股份分红相结合的分配方式,建立农户与合作社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在同担风险、共享利益的基础上为农户提供信息、技术等服务,形成产、供、销一体化发展。
(三)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相关职能部门要坚持从农民利益出发,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进一步明确各职能部门责任。财政、农业、工商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加强信息沟通,引导农民开辟经营渠道,以促成大规模、多功能的合作社的成立,从而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步伐、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规范化建设水平,同时解决好合作社在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四)注重打造品牌,提升合作社竞争力。产品有质量、有品牌,才有市场竞争力。要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打造品牌,实施品牌策略,扩大农产品的知名度和销售途径,切实增强市场竞争力。注重开发“名、特、优、新”农产品及加工品,特别要大力开发名牌产品和特色产品。通过创建品牌,不断增强合作社的竞争能力。
(五)开展科技培训,提高合作社经营管理水平。通过印发宣传资料、开展专题培训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教育,增强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的法制意识,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认识水平,在全县形成关心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与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同时,进一步加大对现有合作社负责人、农村基层干部、重点农户的培训,着重强化合作知识、市场经济、内部管理、营销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培养造就一批懂经营、会管理的骨干队伍,使他们尽快掌握合作原则、经营管理、利益分配等基本知识,提高他们解决生产经营困难和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强势推动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
(六)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全县各级要每年按比例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质量标准制定、产品认证和市场营销人才、社员培训等工作。农村信用社和农行要开展和加大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业务,积极探索小额信贷和扶贫贷款通过合作社间接到户的模式。
(七)开展试点示范,以典型带动全面发展。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处在初步发展阶段,需要广泛开展试点示范,以吸引、激发更多农民群众加入合作社发展。要立足当前实际,对明星生猪专业合作社、堡子草莓专业合作社、大阳蚕桑专业合作社等组织机构比较健全、制度比较完善、运行比较规范和农户联系比较紧密、发挥作用比较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典型示范,总结推广典型经验。通过典型引路,振兴一个产业,搞活一方经济,富裕一批农民,带动更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健康发展。
第三篇:山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对策探讨
山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对策探讨
摘要:培育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改革发展的主要内容。以十堰市为例,以山区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对象,分析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经济与社会效应,找出山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瓶颈,提出推进山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拉动效应;十堰市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9-0115-02
十堰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概况
随着国家对农业发展的不断重视,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十堰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呈现出速度不断加快、规范程度不断提高、覆盖领域不断拓宽、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的良好态势。根据《十堰年鉴》统计,截止2013年,全市依法注册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814家,合作社社员总户数58928户,占农户总数8.77%。其中农民成员57094户,占成员总数96.89%,带动非成员农户131158户。十堰市2013年共创建部、省级示范合作社12家、市级示范合作社10家,进入部、省级项目库并已实施项目的合作社9家,扶持资金182万元。
尽管十堰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有效支撑了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但作为山区城市,十堰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面临着地形崎岖、交通闭塞、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等困难;同时在“软件建设”方面也面临着合作社建设规模小、市场竞争能力不强等问题。这些都束缚了十堰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如何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把农民专业合作社打造成农业发展的助推器,实现农民收入的增加,成为当务之急。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与社会效应分析――以十堰市为例
十堰市作为国家生态建设和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城市,其“三农”发展,不仅关系本地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也关系到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战略的推进。自2007年以来,十堰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紧扣山区特色,以市场为主导,推进集约化经营,激活自身发展要素,使得规模、科技、市场等产业要素的叠加效应不断显现,取得了一定的经济与社会效应。
(1)农民收入增长的拉动效应。合作社的集约化生产方式避免了小农经济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单家独户难以应对的生产经营问题,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户通过加入合作社走向致富路。据十堰市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局统计,2012年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组织销售农产品总值73078万元,同比增长13.3%,带动社员年人均净增收700余元。
(2)市场化流通的扩大效应。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成立,有效地解决了农产品市场流通不畅、产品难卖、农民收入难以提高的问题。以十堰市郧县大自然蔬菜专业合作社为例,通过实施“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农超对接”新模式,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户生产与市场之间的矛盾,让农户的蔬菜能够更好更快的销售出去,该社“武当红”系列蔬菜已销往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带动郧县、丹江口等周边7县市39个乡镇蔬菜产业发展。
(3)产业化经营的促进效应。十堰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带动了特色产业发展。以十堰市郧县五峰乡果丰木瓜专业合作社为例,其会员已发展到145人,辐射带动全乡22个村、4300多户种植木瓜,基地面积4.3万亩。合作社还选育出“汉江黄”Ⅰ号、Ⅱ号、Ⅲ号并成功推广,已生产出木瓜丝、木瓜酒等系列产品,正在联合有关科研院所,向木瓜牙膏、木瓜洗面奶、木瓜饮料、木瓜含片等深加工方向迈进。同时合作社已打破行政区划界限,组织协调木瓜苗木450万株,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发展木瓜种植3万余亩,有效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规模经营,提高产业化水平。
(4)农业发展科技化的宣传效应。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所呈现的带动力,已成为农业科技推广的新途径和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新支撑。推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素质,加快了科技兴农步伐,提高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以十堰市郧县合叶桑蚕专业合作社为例,合作社统一为社员提供植桑养蚕技术培训,以最新的养蚕技术带动大家生产,为社员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技术服务,以科技带动农民致富。
(5)品牌化发展的拉动效应。据十堰市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局统计,十堰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注册商标10余枚。全市新认证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品牌达42个,较好地提升了产业、产品档次,市场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以十堰市昌洁无公害蔬菜专业合作社为例,为了开展市场营销服务,注册了“昌洁”牌无公害蔬菜商标,现已成为市民放心菜的首选品牌,年产销蔬菜6500万公斤,实现产值9000余万元,菜农亩平收入超6000元,该合作社先后获得了湖北省试点示范农合组织、湖北省知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国家级示范社等称号。山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相关法律不健全,政府监管难度大。目前,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并没有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章程》进行正常运作,合作社创办过程存在一些不良现象,例如:为争取国家优惠政策,为应对上级考核等。同时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条例》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定期参加检验未做规定,因此工商部门无法通过年检获知合作社成立后的经营状况。加上山区农户分散、交通不便、各自然村之间距离较远,使政府对合作社的监管难度加大。
(2)内部运作不规范,管理制度不健全。在山区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广中,也遇到了自身管理和运作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些合作社自由松散,虽然设有管理机构,制定了章程,但大多流于形式。同时章程的规范性也难以保证,有的财务管理、分配制度等不完善,导致利益分配不明确,在日常管理中不能发挥应有作用。甚至有的合作社设立章程只是为了应付注册登记和检查验收,日常管理基本上是文化程度较高或者自身威望较高的理事长一人做主,从而导致运作和管理的随意性大。
(3)发展资金不足,争取融资困难。在贷款融资方面,在现有的政策下,农民宅基地属于集体土地不能参与土地流转,因此出现合作社贷款无财产可抵押的局面,加上合作社规模大小难断、信用状况不明、系统性金融风险很高等造成了商业银行提供贷款的积极性不高。争取资金扶持难、融资难、贷款难等成为合作社扩大发展规模的障碍。
(4)社员文化素质较低,参与管理意识不高。山区农村中有文化的劳动力大多外出打工,社员多为一些年龄大、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同时,由于山区农民对市场经济的运作理解程度较低,致使合作社对统一开展社员产品加工、运输、储藏等服务执行度较低。农民普遍市场意识淡薄,只愿共享利益,不愿承担风险,给合作社的管理运营带来困难。
(5)整体技术水平欠缺,产品附加值低。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产品深加工少,附加值低。大部分合作社都是以农副产品为特色的合作社,以销售初级产品为主,没有延伸到深加工,造成产品利润较低;二是科技投入不够。由于社员的文化教育程度较低,合作社仅停留在种植、栽培等生产环节,而对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产品的深加工技术等投入很少;三是缺乏技术人才。目前合作社生产技术基本上都是依靠农林部门技术人员直接培训传授,对于合作社的社员并没有稳定的培训机制。山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对策
(1)完善法律法规,加强规范化建设。要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政府需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修订与完善,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以十堰市为例,政府可以结合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制定有利于十堰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的相关地方性法规条例,比如制定有利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信贷、财税和登记等制度,以此来加大扶持力度,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2)落实政策扶持,抓好典型示范。政府各有关部门应增强农民新型合作的理念和依法办社的意识,加强宣传指导工作力度,依法促进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健康发展。通过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息、培训、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等服务。此外,可由地方政府牵头,定期开展合作社经验交流,对获得有机、绿色品牌的单位进行奖励和重点扶持,通过典型示范来激励和引导山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健康发展。
(3)健全组织机构,规范管理制度。首先,要规范收益分配,建立激励制度,在兼顾公平的基础上,适当考虑业务能手的利益,调动社员工作的积极性。其次,完善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健全会计核算办法,合作社应加强对财会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其职业技能。第三要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开通农民监督举报渠道,监督社员的违法、违规行为,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4)培养科技人才,提高技术水平。科技人才的带动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可持续发展的保证。首先,应分期分批对市、县、乡、村和涉农部门、农民专业合作社及有关产业化龙头企业负责人、各类经营大户等骨干力量进行常态化培训,切实提高其人员素质和运作的规范化程度,鼓励大学生特别是大学生村官到山区农民专业合作社任职,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其次,依靠科技,提高产品质量,不断增强特色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政府应帮助合作社加快优势产品技术标准的制定与推广,进行标准化生产,与市场接轨。
(5)树立品牌意识,推进品牌建设。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山区农民要提高对市场经济的认识,着力打造优势品牌,提高产品知名度。以十堰市为例,政府应结合山区特色,通过实施“品牌兴农、商标助农、名牌强农”战略,积极引导和扶持有条件的合作社进行品牌建设,着力打造农产品地域品牌,争创国家和省名牌产品。同时,合作社也要通过各种服务中心、电视、新闻媒体加大品牌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品牌影响力。
(6)产品面向市场,加强农企对接。着力构建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及时掌握和发布农产品产销动态,通过网络、公共微信平台、惠农手机报等渠道广泛发布市场供求信息、价格信息等。产品相同或相似的合作社可以联合起来,信息共享,共同应对季节性、结构性的农产品销售困难。例如:2013年,十堰市农产品经营加工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抱团”参加“中国有机农产品展销会暨中国首届青(米)砖茶展览交易会”,全市22个农产品经营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近300个种类农产品参加了展示展销,为专业合作社减免展台场租费、布展费3万元,有力宣传了十堰地方特色有机农产品品牌,提高了专业合作社联合“抱团”闯市场组织化程度,增强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实现了农户和企业的“双赢”。
参考文献
[1]洪民荣.市场结构与农业增长[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2]十堰市统计局.十堰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3]宋勇,周朝斌.十堰市农村专业合作社调查与思考[J].农村财政与财务,2011,(9).[4]李先权.对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的思考[J].现代农业,2008.[5]杨建军,李经文,高媛,李明,李英.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1).[6]车文军.新时期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4).[7]王继权,姚寿福.专业化、市场结构与农民收入[J].农业技术经济,2005,(05).
第四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对策建议
伊吾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根据县委的安排,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县人大副主任吕春景带领县农业局、农经局的主要领导,就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采取召开座谈会、进村入户了解、查看生产运行情况等方式,走访了已经注册的所有合作社和百余名乡村干部、农牧民群众。现就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自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施行以来,县委、政府为切实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工作,于2008年2月23日成立了伊吾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领导小组;2009年县委扩大会议又作出了将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重点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决定,从而有利地推动了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截止到2009年3月31日,全县共申请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29个,已在工商部门注册的18个,入社户数为419户,占全县总农户数的11.69%,注册资金2431.64万元。申请成立的合作社中,从事种植业的11家,其中从事哈密瓜种植的9家,主要分布在淖毛湖镇的各村。从事蔬菜种植的1家(伊吾县鹏程蔬菜专业合作社)。从事饲草料种植的1家(伊吾县春晖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从事养殖业的有16家,其中生猪养殖2家(伊吾县福田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伊吾县恒力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牛、羊育肥13家,其中吐葫芦乡1家(伊吾县清泉养殖专业合作社),盐池乡1家(伊吾县俊发牛、羊育肥专业合作社),淖毛湖镇11家;奶牛养殖1家(吐葫芦乡的伊吾县雪缘情乳业专业合作社)。农机服务项目1家(淖毛湖的兴福农机专业合作社)。从事哈密瓜生产、销售、服务的专业合作社1家(伊吾县顺昌哈密瓜专业合作社)。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特点
㈠初具规模。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过3年(尤其是近2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现申请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有29家;从经营范围来看,包括了种植业、养殖业、农业服务业,基本囊括了当前农村经济的主要行业。有的专业合作社生产运行情况较好,发挥带动作用明显,并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如鹏程蔬菜专业合作社、福田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恒力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顺昌哈密瓜专业合作社,他们的发展,不但使本社社员受益,且促进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㈡形式多元化。目前成立的专业合作社主要有几下几种形式:
⒈能手大户带动型。其主要是由农村能手及专业大户为核心,联络若干农户,每户以投资入股及资产折资入股的方式,组成紧密型的合作制服务经营组织。其特点是依托能手及专
业大户的管理经验及资金、技术、销售等优势进行带动,使全体成员合作经营,共同受益。哈密瓜种植专业合作社、部分养殖专业合作社大多是以这种方式成立的。
⒉龙头依托型。以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龙头单位或企业为龙头,按自愿互利原则,把周围同行业或同类型的专业大户联合起来,组成一个联合体。其特点是充分利用龙头的优势,在连接基地和市场等服务功能上,发挥合作社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结成紧密的产供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生产体系。淖毛湖镇的兴富农机专业合作社,它的前身是淖毛湖镇农机站,凭借较强的技术和设备实力,将淖毛湖60%-70%的农机动力进行整合,主要开展跨区作业,与周边农场及种植大户签订作业订单,极大地调动了社员的积极性,达到了合作社加农户“双赢”的目的。
⒊技术人员领办型。其主要方式是由专业技术人员牵头,以提供技术服务和销售渠道为核心组建的合作社。伊吾县顺昌哈密瓜专业合作社就属于这种运作方式,合作社依靠自身技术优势并通过聘请农业技术人员,向社员提供服务,为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发挥了很好作用。合作社运作了三年,累计签定订单4000余亩,完成销售收入900余万元,使每亩增收300元,带动社员每人增收1000元。
㈢ 模式多样化。目前成立的专业合作社,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⒈以资金股份入社。每个社员持相同或不同的资金金额入社,从生产到销售完全实行统一管理,生产管理活动由董事会(社员大会)负责,按入社资金比例分红。福田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恒力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较为典型。
⒉以土地入社。每个社员将其承包的集体或国有土地,以协议、章程约定的方式集约在一起,在统一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的部分环节(机耕、种子、农资、病虫害防治、供水、销售价格)进行合作,按各自土地上产品的销售量获取收入。注册资金按社员平均交纳或按入社土地数量比例交纳。目前成立的农业专业合作社多为此种模式。
⒊以牛羊入社。养殖户将其饲养的牛羊作为入社资本金,并交纳相同或不同数额的资金作为注册资金。入社的牛羊仍由养殖户自行养殖管理。目前的牧业养殖专业合作社多为此类。⒋以物资入社。社员携带自有的农机具入社,由合作社统一机耕作业管理、服务,社员按收入比例,向合作社交纳管理服务费。淖毛湖镇的兴富农机专业合作社既为此类型。⒌以技术和服务入社。此类社员以农业技术人员和销售经纪人为主体,以向农民提供生产技术服务和定单销售为主要内容,形成技术人员和农民互惠互利的联合体。顺昌哈密瓜专业合作社既为此类。
以上几种模式中,除第一种为全方位完全合作模式外,其余几种只是在某些环节上的合作,有的合作内容多,有的合作内容少,均为不完全合作。
㈣发挥合作社优势,带动农民增收。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以合作的方式,将农户的小生产组织起来,共同抵御大市场的风险,通过对内服务为宗旨,对外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一方面壮大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另一方面增加了农民收入。如伊吾县福田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原来只是一户较大的养殖户,通过它的带动发展成立了合作社,仅一年完成了销售收入1300余万元,实现净利润200万元,社员人均年收入近20万元。
三、当前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县的合作社发展速度较快,成效明显,但仍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㈠个别乡村对发展专业合作社重要性的认识尚有不足,没有意识到专业合作社在农牧业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中的作用,表现为组织、宣传、动员上的不足。
㈡部分干部和群众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性质认识不清,即便是已经入社的社员,甚至合作社的法人代表,对合作社性质、地位、作用、运行经营、管理等诸多方面,尚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以至于在合作的模式上不够全面,合作的内容上较单一。有的入社社员尚不能完全履行合作社章程,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个别合作社存在运行夭折的可能。
㈢管理不规范,运行机制不健全。我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是在摸索中进行的,多数还没有形成较为科学规范的运行机制。部分合作社运行质量不高,规模较小,辐射带动能力不强。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民主管理不够规范,统一服务和销售能力较弱,创建品牌意识较差。个别合作社有其名无其实,只是进行了工商注册,没有实质性的运行。
㈣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大部分是农民,文化水平低,缺少搞市场经济必备的知识和发展合作经济的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㈤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力量薄弱,融资方式和渠道单一,启动运行资金短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快速的发展。
㈥缺乏领办带动型人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一批有能力、懂经营、会发展的领办型人才领导和组织,但我县目前在这方面的人才比较欠缺。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对策建议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以合作的方式,将农户的小生产组织起来,共同抵御大市场的风险,通过对内服务为宗旨,对外追求
最大的经济效益,一方面壮大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另一方面增加了农民收入。为促进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根据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状况,建议:
㈠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一是提高思想认识。实践证明,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利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有利于加速农村土地流转步伐,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我县新型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如将农民的土地以股份的形式组织成专业的种植业合作社,进行统一经营管理,收益按股分红,这样可使少数懂经营管理的人将土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可以使那些不懂经营管理的人逐渐成为产业工人或从事第三产业,年纪较大的农民将土地转给合作社以后,以股息养老,通过上述模式,可以使种植业突出品牌,结合土地轮作、倒茬,合理种植饲草料,使土地、人力资源在时空上得到合理的配置,实现现代化农业的经营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又是解决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分散经营与规模化生产、农业综合效益相对不高等问题的有效途径,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重视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同时改变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思想,树立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扶持农民促进增收的思想观念。二是加强组织领导。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管部门是地方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因此要进一步明确本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主管部门在农业局,通过主管部门的指导管理和基层各乡(镇)政府的高度重视,帮助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加强业务指导,开展技术培训,提供政策咨询,搜集市场信息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全力促进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㈡规范运行机制,健全各项制度
一是建议组织开展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六有”(即有独立的法人资格、有规范的组织章程、有健全的管理制度、有较强的服务功能、有较大的经营规模、有明显的增收效果)创建活动。通过“六有”合作社创建示范引导,通过以奖代补的激励方式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在全县范围内建设一批规划布局科学,运行管理规范,利益连接紧密,合作领域广泛,服务功能完备,增收效果明显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二是加强合作社制度建设。要健全《章程》。合作社必须有比较完善的《章程》,依《章程》运行管理;制定各项规章制度,要健全财务制度。无论合作社大小,必须设立财务科目,聘任会计、出纳,实行民主理财,定期公布财务收支账目;健全收益分配制度;健全内部民主管理制度。按照《章程》规定建立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制度,完善内部决策机制。
㈢建立培训基地,实施培训工程
建议将我县的培训中心作为专业合作社的培训基地,研究出台《伊吾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培训规划》,每年从合作社专项经费中安排20%用于合作社培训经费,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以及典型示范演讲等多种方式。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善经营、会管理、懂技术、有奉献精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培养造就一支政策理论水平高、开拓市场本领强、热心合作事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业务辅导员队伍。
㈣加大扶持力度,落实优惠政策
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扶持。根据伊吾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民增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建议县财政在原每年以奖代拨5万元合作社专项资金的基础上,每年安排80万元专项资金,以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其中20%用于合作社培训,30%用于支持合作社项目,50%用于对发展好的合作社给予贷款贴息和一次性补助。
二是突出产业政策倾斜。鼓励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农村扶贫开发项目、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示范项目、农业产业化扶持等项目;鼓励和支持将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建设项目,以及农、林、牧、农产品加工重点工程项目,委托和安排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探索通过合作社落实项目资金和各类扶持资金的新途径。今后政府所有投向农村的扶持政策,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重点向合作社倾斜。
三是加强金融信贷支持。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每年应安排一定比例的信贷资金解决合作社发展的资金问题,同时要进一步改善对合作社的信贷服务,降低信贷担保门槛,推行合作社社员联保或法人形式办理信贷。积极探索创办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利用民间资本,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公司和合作社担保公司,充分发挥民间资本的作用,推动农村合作社的发展。四是落实税收优惠政策。认真贯彻落实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财税[2008]81号文件《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精神。会同财税部门及时做好税法宣传解释工作,确保国家有关合作社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到位。
五是人才支持政策。鼓励各类人才积极参加、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受聘合作社的在职农技人员保留原身份,允许其按贡献大小取得报酬。
㈤培育典型,抓示范带动
对我们来说,农民专业合作社还是一个“新兴事物”,涉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许多事宜,需要“因社制宜,因地制宜”,需要不断的探索和总结。对此,要选择若干个不同专业的合作社,作为重点典型,全方位给予扶持和培育,在总结经验的同时,使其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引领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快速发展。
第五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扶余市农村经济管理局 于国凤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核心主体,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导力量,是农业经营方式创新的必由之路。当前各类从事农业生产和服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蓬勃兴起,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处在成长的关键期,亟需引导扶持,以此来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的进程,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虽有较快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着总体规模较小,基础比较脆弱,认识和发展的内动力不足,利益机制不完善,专业化、组织化程度亟待提高,扶持力度不强,以及当前的政策导向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规模化经营的进程:
(一)组建目的不够纯正。
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组建之初,就错误的认为,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为了享受政府优惠政策和优价购买生产资料等。不给钱就不做事,给了钱又乱开支,做表面文章;有的合作社单纯为了减免工商税收和享受政策优惠成立的,目的是降低费用;更有打着合作社牌子的个体户等等。不太纯正的目的必然导致部分主体形同虚设,难以真正有效地规范运作起来,产生合作效益,难以体现办社、办场成效。
(二)主体法律意识淡薄,身份不明确。
有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律意识淡薄,在工商登记注册时,履行相应手续,套用别人的章程,成员至少5人,出资人也不少,其实质并非一个联合经营体,只是由1人出资注册,但帐务处理中成员帐户名下会有相应的股金与量化份额,如果产生纠纷,注册人必须按章程约定来履行相应的责任,势必会造成一定的损失。
(三)管理不规范,内控形同虚设。
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机构不健全,制定章程流于形式,都是照搬照套形成的,可操作性不强,限制了合作社自身的发展,导致了管理的随意性与经营的混乱局面。内部各项管理制度的可执行力偏弱。有组织却无作为,使得合作社失去了应有的凝聚力和带动力,不能更好地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就会存在好则合,不好则散的现象,制约了合作社自身的健康发展。
(四)量大质轻,管理难度大。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现代化农业的主导力量,也是创新农业的必由之路,所以,农村涌现出一大批人跟风建社,各地普遍存在合作社数量庞大,但实际运营的却不多。即使运营,也是家庭农场或大户的模式,并且有些人即注册了家庭农场,又注册了合作社,出现了一个主体,双重身份,这样就造成了“空壳社”较多,管理难度大,一旦有政策又蜂涌而上。
(五)合作形式松散单一。
从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形式来看,大多合作社是简单松散的几个成员间的合作,他们以理事长占绝大部分股份,其他成员以少量资金或土地入股到合作社,按其出资额对合作社承担义务,同时也享受相应的权利,但是,以土地入股的合作社成员极少,他们更希望土地以转包方式流转给合作社,这样可以有保底收入,风险性小。但是,国家鼓励发展专业合作、股份合作,这样可以防止农民利益被挤出,受到损害,也可以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才能调动成员主人翁的责任感,使合作社迸发出更强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从而真正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与农业现代化。
(六)缺乏整合人才。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需要有一大批会经营、善管理、懂技术的人才,人才缺乏将已为合作社发展的瓶颈。目前,合作社的管理者大多是农民身份,其文化知识水平、经营管理能力、技术水平等相对较低,大多数管理人员仅在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等其中的某一方面有专长,而具备组织协调、技术指导,经管管理、市场营销等复合型才能的人极少,难以适应规模化经营管理的需求,而合作社的自身条件也难以吸引高素质专业人才,这已成为制约合作社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急需要有思想、有能力的管理者来开拓这片天地。
(七)部门之间配合松散,工作中有脱节现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需要农业、发展、财政、水利、林业、地税、工商、供销、银监等多个部门积极配合,协调沟通,共同探讨、制定、规范合作社管理,但是各部门工作各行其事,沟通少,不能更好的发挥职能作用。
(八)示范带动、引导作用力不强。
农民专业合作社真正规范发展起来的少,只是依靠普通农民盲目的发展,创造收益的可能性极小,所以,我们应该根据当地的特色,引导、培育和扶持一批适合当地农业发展的示范社,由他们带动农户与农业的发展,打造一方特色农业。
(九)农资价格上涨,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资金紧张。农资的上涨,每公顷种植成本会增加500-1000元,农民专业合作社主体种植面积越大,成本增加越多。融资申请、办理、审批手续需要较长时间,在春耕前如果资金不能到位,将会极大影响主体生产的进行,一味扩大规模,种植风险会很大。
(十)土地流转价格的上涨,将影响规模化经营的进程。2018年,从前土地转出方,还会继续流转,土地流转价格的上涨,使得转出方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但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而言,承包费的增加,市场的不确定因素,无疑会影响到他们承包的积极性与风险性。
(十一)品牌效益低
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有红树梅、黑糯米、四粒红花生、各类无公害棚菜、“网户达”大米等多种特色品种,但是,农民目前只懂得种植,营销与管理还远远不够,品牌效益特别低。
(十二)政策宣传不到位
目前惠农政策很多,但是合作社有的完全没有听说过,即使有,也是道听途说,等到了解了,却已经超过项目申报时限。
(十三)政策倾斜力度小
政府加大了对合作社的金融服务创新,不断创新金融产品,拓宽了合作社的融资渠道,满足了他们对资金的需求,但是,担保费与贷款贴息补贴力度却越来越小,二、下一步建议
(一)加强登记注册与备案管理
工商部门,要严格按照法规政策规定,严把注册第一关口。农业部门,要加强备案管理工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及时开展指导服务。对已经完成注册的主体,要进行一次彻底清查,对注册一年并未开展生产运营的,不予备案登记。强化主体报告制度,对未报告的合作社,不予以政策扶持,尽快削减“空壳社”,杜绝量大质轻的现象。
(二)上下联动,部门配合,共同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
高度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工作,建立合作社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相关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形成共同推进合作社建设发展的工作机制。各部门要通力配合,各司其职,充分发挥联席会议机制作用,实现资源共享、统筹兼顾,积极为合作社的发展提供信息、技术、资金等保障,为合作社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各级政府、部门要将合作社的建设发展与农业、农村工作同安排,共检查。
(三)整合资源,培训人才。
希望相关部门切实解决合作社在运营管理方面的困难,解决财务管理混乱的现象,充分利用上级拨付的培训经费,急合作社之所急,针对合作社管理者的特点,把理论教条式的培训转向有方向性的学习,适当组织就近的实地典型学习,培养出一批有能力,有思想,有创新的管理者。通过培训教育,使他们熟悉理论、政策和实践,提高了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水平,使合作社带头人增强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本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
(四)抓好典型带动,规范管理。明确市级示范社监测标准,按照“突出重点、创新方式、示范带动、加快发展”的总体要求,每年选取一批内部制度完善、管理规范,规模化生产运营的典型示范社。认真抓好示范主体创建工作,提高合作水平和服务质量,增强发展后劲,努力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成为有规模、有效益、有实力、有品牌、有影响、带动能力强、辐射范围广、产权关系清、分配机制好的典型,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目标主体。
(五)强化主体培育,做好品牌宣传推广。
充分发挥村委会、村干部、龙头企业、农村经纪人、种养大户及农技人员的作用,鼓励他们发挥自身优势领办创办合作社,通过他们的加入,使主体变得稳固、规范、有活力。要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开发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快发展一批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拓宽营销渠道,带动特色产业规模化建设,把特色品种推广出去,取得品牌效益。
(六)加强宣传培训,营造发展氛围。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通过到基层悬挂宣传条幅与深入座谈等方式,大力宣传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使得基层群众增加认知,增强意识。同时,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整合所有部门的惠农信息,印发宣传到农户,为合作社的规模发展提供更多的政策信息。
(七)尽快发挥土地流转平台的作用。要尽快发挥土流转服务平台的作用,以利于农户土地的转包、入股、托管,代耕等方式的流转,即能规范土地流转市场,也能使得流转入合作社的土地手续齐全,便于办理贷款,农村补贴等政策。
(八)把政策落到实处。
引导农民合作社由数量、速度增长向质量和规范转变,将扶持政策向运行规范、带富能力强的合作社倾斜。严格按要求把各项政策落实到位,按规定应减免的印花税、征地占用税及土地使用税,一定要减免,更好的解决合作社在生产运营中的困难,充分发挥其作用。政策鼓励合作社培养和引进财务、管理等专业人员,使其逐步建立管理制度,破解生产运营中的难题。
(九)形成规模氛围,经营一定要“适度”。通过近几年来的调研,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因盲目发展壮大,致使其破产。究其原因,主要是一味的追求规模,而不考虑自身的生产环境与生产能力。建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扩大生产规模时一定综合自身能力,“适度”发展规模经营,稳步扩大规模。所以,在引导、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发展的同时,要适量适度。政府相关部门要综合考虑本地的自然情况与生产能力,适量适度培育适合当地生产特色的主体,对有活力的主体进行规范引导,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总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培育,要全员关注,部门间要密切配合,全面清查,扎实组建,稳步推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选择有活力,有凝聚力、敢于创新的主体,带动一方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