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医疗机构“十一五”设置和发展规划指导意见

时间:2019-05-13 00:08: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浙江省医疗机构“十一五”设置和发展规划指导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浙江省医疗机构“十一五”设置和发展规划指导意见》。

第一篇:浙江省医疗机构“十一五”设置和发展规划指导意见

关于印发《浙江省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通知

各市及义乌市卫生局、发改委,高等医学院校,省级医疗卫生单位:

为实现我省医疗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保证卫生强省建设的顺利实施,根据《浙江省卫生强省建设与“十一五”卫生发展规划纲要》(浙政发〔2006〕55号),制定《浙江省医疗机构“十一五”设置和发展规划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该《意见》是我省医疗机构设置和发展的指导性文件,请各地结合实际情况,制订本区域的医疗机构设置和发展规划,并认真贯彻执行。

二○○七年五月十日

浙江省医疗机构“十一五”设置和发展规划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区域内居民实际医疗服务为需求,以合理利用医疗资源及公平地向全体居民提供高质量的基本医疗服务为目的,将各级各类、不同隶属关系,不同所有制形式的医疗机构统一规划布局,充分合理地利用区域内有限的医疗资源,建立合适的分级(分类)医疗和双向转诊体系,为人民健康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加快建设卫生强省。

二、基本原则

(一)公平可及原则

以农村、基层为重点,健全医疗服务体系,服务半径适宜,交通便利,布局合理,保证城乡居民,公平的享有基本医疗服务。在确保基本医疗服务的前提下,发展优质医疗资源,适应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保健需求。

(二)分级诊疗原则

按医疗机构的级别、功能、任务、规模,实行标准有别,要求不同的管理,建立和完善分级医疗体系。

(三)整体效益原则

医疗机构设置要符合当地卫生发展总体规划要求,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充分发挥医疗系统的整体功能,局部要服从全局。

(四)公有制主导原则

医疗机构应坚持国家和集体举办为主,个人和其他社会团体举办为补充的原则。

(五)确保公共卫生任务落实原则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承担公共卫生任务,特别要建设好急救中心、传染病医院、精神病医院、采供血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和基层医疗机构,切实履行政府职责。

(六)中西医并重原则

遵循卫生工作的基本方针,坚持中西医并重,保证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的合理布局及资源配置。

(七)可持续发展原则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加强学科建设和内涵建设,并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形成可持续发展态势。

三、布局要求

医疗机构的布局要以现行设置的医疗机构为基础,以当地的实际医疗需求为依据,考虑其可及性,便于居民就诊、转诊,合理利用资源。

对到“十五”期末已超过或达到本控制标准的地区,原则上不再设置新的医疗机构,重点做好布局调整,资源优化。

四、床位设置和卫生技术人员配备控制标准

根据我省现有的医疗卫生资源状况、卫生强省建设和“十一五”卫生发展规划目标,“十一五”期末,全省医院床位的设置和卫生技术人员配备控制在:

每千人口床位数3.13张;

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2.02人;

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1.77人。

五、基本内容

根据医疗机构的性质、功能和任务不同,分别对一级以上综合性医疗机构、专科医疗机构、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妇幼保健医疗机构以及急救中心、采供血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出设置和发展规划,并按服务人口,控制规模大小。

(一)综合性医疗机构设置和发展规划

公立综合性医院原则上以迁建、扩建、合并等形式调整医疗资源布局,原则上在设区的市的市区范围内,不再新设250张床位以下的综合医院(中医院),在县(市)的城镇范围内,不再新设100张床位以下的综合医院(中医院)。

积极鼓励民间资本或捐资兴办各类医院。

省级医疗机构为浙江省先进医疗水平的代表,定位为三级甲等医院为主,有2家争创三级特等医院;设区的市级医院主要为三级乙等医院,少数可以为三级甲等医院,为本市的医、教、研中心;县级医院主要定位为二级甲等或二级乙等医院,部分有条件的可为三级乙等医院,为本区域的医疗中心,并作为双向转诊中的重要环节。

到2010年,达到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规模与水平的医院为18—20所,分布为:杭州市(含省级医院)6所,宁波市、温州市(含省级医院)各2所,其余市各1所,剩余2所名额视各地医院发展情况综合考评后确定。80%的县第一人民医院为二级甲等以上医院(不包括区)。

(二)专科医疗机构设置和发展规划。

1.传染病医疗机构设置和发展规划

按国务院批转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规划》城镇每万常住人口配置1张床,农村每万人配置0.5张床的标准,加强传染病医院和病区建设。

依托国家传染病重点学科、卫生部传染病重点实验室,加快建成传染病医、教、研于一体的省级传染病防治研究中心;11个设区的市应建立独立的传染病医院(院区),达到具备收治各种烈性传染病的能力;各县(市)依托一所政府举办的公立医院,在医院内设置单独或相对独立的感染性疾病科和病区,其他不设感染性疾病病区的二级以上医院应设立符合要求的感染性疾病门诊,达到具备收治一般传染病和对可疑烈性传染病的隔离观察能力。加强和规范肠道门诊和发热门诊建设。

传染病医院的建筑格局应符合各种传染病隔离要求,配备良好的抢救设备、实验条件和消毒设施,排污达到环保要求。并预留土地以备应急时建造临时隔离医疗用房。

到2010年,中心卫生院设立感染性疾病门诊,形成由省级传染病学科、市传染病医院、县(市)感染性疾病病区、感染性疾病门诊组成的传染病医疗服务网络。

2.精神病专科医疗机构设置和发展规划

浙江省精神科总床位控制在10-12张/10万,其中城市控制在10—15张/10万人口、农村控制在6—8张/10万人口。到2010年,全省精神病医院总床位达到6000张,并应有一定比重的老年和心身病房床位。

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中医院)设置精神卫生心理科(门诊)或心理卫生科(门诊),并发展与建立社区精神卫生康复机构,社区可设置精神病人工、农疗站等康复机构。

3.惠民医疗机构设置和发展规划

惠民医院主要是为“低保”、“低收入”等弱势群体,采取“免”或“减”等措施,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保障的医疗机构。在2005年全省11个市各完成一所惠民医院建设的基础上,有条

件的县(市)也逐步设置惠民医院。同时,积极鼓励其他医疗机构开展惠民医疗服务,以及鼓励社会资金举办各类慈善医疗机构,为弱势群体提供价廉质优的医疗服务。

救助资金以政府投入为主,通过慈善活动筹措一部分,专款专用。对贫困特助人群采取“免”或“减”有实质性内容并落到实处,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保障。

4.其他专科医疗机构的设置和发展规划

专科医院的兴办以老年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口腔、眼科、骨(伤)科等专科医院为主,各地根据当地实际需求情况自行确定。

专科医院的专科床位数不低于80%,科室设置和学科发展应具备鲜明的专科特色,在本区域内的专科发展水平处于先进水平。

(三)急救中心设置和发展规划

急救中心建设的重点是要加快院前医疗急救网络的完善,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和医疗救援水平。院前医疗急救网络由省急救指挥中心、各市急救中心、各县(市)急救分中心、急救站组成。

各市应设置一所独立建制的急救中心,县级急救中心一般依托综合力量较强的医疗机构建立。目前不具备设置急救中心的市,可成立急救指挥中心。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不得单独设置急救中心、急救分中心或急救站,配置的救护车应服从市、县急救中心(指挥中心)的统一指挥调度。

急救中心(分中心、站)基本配置标准为城市人口每5—8万人配置一辆救护车,农村按每10—15万人口配置一辆救护车。各市配备1辆负压车,建立GPS卫星定位系统和120急救电信接收台,设无线电指挥系统和足够的中继线,保证服务区域内无盲点。

(四)采供血机构设置和发展规划

省会城市设血液中心,一个地级市只设一个中心血站,部分县(市、区)设血液中心或中心血站的分支机构;血液中心、中心血站所辖的区和分支机构所在的县(市、区)内严禁设置单采血浆站。

实现全省血液管理信息化,保证血液质量,确保用血安全。到2010年,省血液中心建设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市级采供血机构达到国内同类机构先进水平。

(五)中医(中西医结合)机构设置和发展规划

根据区域协调发展要求,以现有三级中医院为基础,在杭州、宁波、温州、浙中地区加快具有区域辐射功能的重点中医院的建设步伐。8-10所中医医院达到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水平,其中1所中医医院争取达到三级特等水平,1—2所中西医结合医院达到国家级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水平;12—15所中医医院达到三级乙等中医医院水平;30—35家中医医院达到二级甲等中医院水平。鼓励兴办有中医特色的老年保健院、保健康复中心等。

加强中医院的基础设施和“名院、名科、名医”建设,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形成一批中医药特色突出、技术力量强、服务质量好、管理水平高的现代化中医院。

(六)妇幼保健医疗机构设置和发展规划

妇幼保健机构分省、市、县三级设置,每个行政区域应有一个政府举办独立的妇幼保健机构,要按照《浙江省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从硬件设施、人员配备、技术力量、规范服务等方面进行建设。力争6—8所妇幼保健院达到三级甲等妇 幼保健院水平,其中1—2所妇女、儿童保健院争取达到三级特等水平;10—12所妇幼保健院达到三级乙等妇幼保健院水平;25所妇幼保健院达到二级甲等妇幼保健院水平。90%的妇幼保健机构达到规范化建设标准。各市应按照《浙江省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实施办法》建立产前诊断机构。

(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发展规划

地方政府要制定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中长期规划和机构设置规划,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区域卫生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健全以社区卫生服务中

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为主体,护理院等其他基层医疗机构为补充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市辖区人民政府原则上不再举办医院,着力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原则上政府按照3—5万人口或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所辖范围办好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根据需要设置若干社区卫生服务站,站的业务由中心实行统一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通过对市辖区的区级医院、街道卫生院和县(市)城区的城关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机构进行转型改造设立。对于现有基层卫生资源不足的中小城区、开发区或新建小区,政府应加以补充完善,增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到2010年,争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100%,其中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80%以上。

六、保障机制

(一)强化全行业管理,严格机构人员准入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依法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管,应根据当地的实际医疗卫生资源,严格掌握机构数量、床位数、分布区域等准入标准,规范准入程序,完善医疗机构设置审批和执业登记制度。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新建、改建、扩建应符合制定的规划要求,按程序经卫生行政部门审核批准后方可实施。

制订科学的医疗质量评估体系,指导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进行全面质量管理,并定期进行监督评价,评价结果实行公示制,推动医疗机构健康发展。

(二)确保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履行政府职责

急救医疗服务、精神病医疗服务、采供血机构服务、传染病救治服务、妇幼保健服务和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应纳入公共卫生建设范畴,政府对其建设应全额拨款,以确保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机构的基本建设,切实履行政府职责。

(三)加大对重点建设项目的投入,加强评估考核

政府要对公立医院中的公共卫生服务任务予以经费支持,同时加大对代表区域水平医疗机构的投入,同时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对其资金使用、学科发展、人员培训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确保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果。

(四)深化公立医疗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

改革的关键是要根据区域卫生发展规划,适应城市化进程要求,加强对区域内医疗卫生资源的统筹安排和合理配置,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对一些效益、服务水平低下的中小型公立医疗机构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进行撤、并、迁、转,并与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和卫生资源存量调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建立双向转诊制度,合理扩大优质医疗资源。同时,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和“以病人为中心”的原则,全面深化公立医疗机构内部改革,建立合理的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增强医院活力,推进医院建设和发展。

(五)积极吸引民间资本,实现卫生事业投资多元化

鼓励民间资本兴办上规模、上档次的医疗机构,或到城镇范围外设置符合当地需求的医疗机构,在征用土地和减免建设配套费等有关规费方面,以及在人才引进、技术职称评定、参加学术组织及学术活动、政策知情等方面,实行与公立医院同样的政策。

第二篇: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意见

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2009版)

(征求意见初稿)

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规定,制定《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2009版)》(以下简称《指导原则》),各级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要按本《指导原则》制定当地《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合理配置、调整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充分利用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更好地为居民提供符合成本效益的医疗、预防、保健和康复等医疗卫生服务。

《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区域卫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卫生行政部门审批医疗机构设置的依据。《规划》的制订,应遵照区域卫生规划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进行。

一、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的含义

《规划》以设区的市为基本卫生区域进行规划,包括省、市两级卫生行政部门分别制定的本省和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医疗机构设置规划。

《规划》应当以该区域内居民的实际医疗服务需求为依据,以合理配置利用医疗卫生资源、公平地向全体居民提供高质量的基本医疗服务为目的;通过实施属地化和全行业管理,将各种所有制、投资主体、隶属关系和经营性质的医疗机构均纳入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规划、设置和布局,实行统一准入、统一监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依据《规划》设置卫生区域内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引导医疗资源合理配置,避免医疗卫生资源配置重复、盲目扩大规模,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充分合理利用医疗资源,满足区域内居民的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

二、医疗机构设置的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医疗机构设置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公平性原则。医疗卫生服务必须坚持公平、公正原则,要从当地的医疗供需实际出发,面向城乡,以基层为重点,充分发挥现有医疗资源的作用,适当调控城市医疗机构的发展规模,保证全体居民尤其是广大农民都能公平、公正地享有基本医疗服务;

(二)整体效益原则。医疗机构设置应当符合当地卫生发展总体规划的要求,建立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相互协调和有序竞争的医疗服务体系,局部要服从全局,科学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充分发挥医疗服务体系的整体功能和效益,避免诱导以趋利为目的、争夺病人的无序甚至恶性竞争的发生;

(三)可及性原则。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服务半径的规划、确定要适宜,交通便利,布局合理,易于群众得到服务;

(四)分级医疗原则。落实医疗机构的功能和职责,建立和完善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的医疗服务体系,做到常见病、多发病在基层医疗机构诊疗,危重急症和疑难病在城市医院诊疗;

(五)公有制主导原则。坚持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办医原则,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促进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

(六)中西医并重原则。遵循卫生工作的基本方针,中西医并重,保证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医疗机构的合理布局及资源配置。

三、医疗服务体系的框架

(一)医疗服务体系中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设置应当层次清楚、结构合理、功能到位,以利于发挥整体功能。在农村建立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服务网络;在城市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大型综合医院(区域医疗中心)和专科医院为基础,门诊部、诊所等为补充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二)大力发展中间性医疗服务和设施(包括医院内康复医学科、社区康复、家庭病床、护理院、护理站、老年病和慢性病医疗机构等),充分发挥基层医疗机构的作用,合理分流病人,以促进急性病院(或院内急性病部)的发展;

(三)建立健全急救医疗业务体系。急救医疗业务体系应由急救中心、急救站和医院急诊科(室)组成,合理布局,缩短业务半径,形成急救业务网络;

(四)其它医疗机构纳入医疗服务体系与其他机构配合、协调;

(五)建立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医疗机构业务体系。大力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控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服务中的作用。加强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和中医院建设,扶持中医药发展,促进中医药继承和创新。

四、《规划》内容

(一)现状分析

分析本地区居民医疗服务需求、利用和影响因素,以及医疗卫生资源与内外环境,参照全国卫生服务调查方案等,进行本地卫生区域的医疗服务调查,确定本地区居民医疗服务需要、需求及利用的各项数据。

1.社会经济发展概况,包括本区域人口数量、经济发展水平、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收入和支出水平等内容。

2.医疗服务需求分析,包括年因伤病就诊人次、居民两周就诊率、居民住院率、年急诊人次、年住院人次、年手术人次、住院患者住院总天数。

3.医疗资源分析:包括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临床技术、医疗设备等内容。现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总数、分类、分级、总床位与分级床位数、利用状况、各专科病种(及病情分型)等;人员分析,包括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总数、分类、工作效率等情况;费用分析,包括卫生总费用、卫生总费用/各医院建筑面积总数(平方米)和卫生总费用/医院病床总数等。

(二)主要卫生问题及影响因素

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找出本地区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依据疾病顺位、死因顺位,分析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医疗服务供需状况、医疗事业发展和社会影响等),确定本区域医疗机构合理设置的思路。

1.医疗服务供需状况。通过推算医疗服务利用与本地区居民的医疗服务需要(居民年患病人次;年慢性病患病人数;年患病总日数;年卧床总日数)之间的差距,判断医疗服务供需是否平衡。

2.医疗事业发展情况。医疗技术的提高、医疗保障水平的提高和覆盖范围的扩大,对居民潜在医疗服务需求产生较大的影响。

3社会经济发展因素。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医疗保健需求日益增长,将对医疗服务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确定医疗机构的设置

依据以上分析,根据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地理条件、人口状况、居民卫生服务需要,综合考虑支付能力、医疗服务可及性转化成为服务需求的潜力,分预测、规划周期医疗服务需求,进而确定所需要的医疗机构类别、级别、数量、规 模及分布,并确定必需床位总数和必需医师、护士总数。医疗机构设置要明确公立医院的设置与发展规划,确保公立医院的主导地位,积极鼓励社会资金设立非营利性医疗机构。

1.必需床位数

(1)普通床位数按下列公式计算:

∑(A×B+C-D)1 床位使用率 病床周转次数

其中:A为本区域居民总数是制定规划的关键环节,居民总数包括区域内户籍人口及暂住人口,以制定《规划》周期开始日时的夜间居民人口为基数计算:户籍人口数X当地人口自然增长率+暂住人口(以公安部门已办暂住证数为准)逐年推算至规划周期末;B为以年龄划分的住院率,按每5年划分年龄段;C为其它地区流入本区域的住院患者; D为本地区去外地的住院患者数; ∑表示总和;

(2)各专科床位数的计算:按照上述公式中的收治率、床位使用率、住院患者数以各专科收治率、床位使用率、住院患者数替换即可。专科床位数包括专科医院床位和综合医院中的专科病房床位,依人口总数及其构成、居民的专科疾病发病情况、业务半径、卫生资源状况确定,可参照各科专科床位1张/千人口计。

×

6(3)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床位数的确定:首先组织专家论证不同级别医院就诊的各专科病种,然后由各专科病种床位数分别计算出各级医院床位数,床位数按照(一级+二级):三级医院=70:30进行配置,承担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一级医疗机构原则上可不设床位。

(4)医疗机构设置数的确定:根据居民医疗服务需求,结合各医疗机构的规模及服务半径、可及性确定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数量。

2.必需医师数

根据当地医疗需求,研究确定区域内医师总数,分科医师数。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乡村医生总数以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中医师配置数量。

3.必需护士数

根据当地医疗需求,确定区域内护士总数。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医疗机构护士配置数量。

4.医疗机构的布局

医疗机构的布局要满足各层次医疗服务需求,便于居民就诊和转诊。功能相同、相近的医疗机构应当具有适当的间距。

(四)确定医疗技术的配置

根据医疗服务需求、疾病谱及疑难危重并发病情况、医疗机构功能定位,执行临床医疗技术准入,合理配置医疗技术资源,落实医疗机构的功能任务,确保医疗安全,满足医疗需求。

(五)确定医疗设备的配置 根据现有大型设备资源利用情况,结合当地医疗需求及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确定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大型设备配置数量。

(六)确定承担储血点任务的县级医院

根据当地临床用血情况,在县级医院规划设置区域储血点。

(七)设计制作医疗机构现状图和设置规划图。

五、《规划》制订的权限和程序

《规划》的制订要在各级政府领导下,由卫生行政部门(含中医(药)管理部门)具体负责组织进行。省的《规划》要以设区的市(或地区)所制订的《规划》为基础,进行汇总、综合。《规划》制订的权限和程序如下:

(一)设区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

按照区域医疗规划的原则和方法,进行《规划》的制订和组织工作:

1.成立制定《规划》组织(包括领导小组、专家指导组和工作组等);

2.拟定、论证《规划》方案;

3.按照《规划》方案组织进行具体工作;

4.在省的宏观调整和县提出医疗机构配置布局之后,完成《规划》报告,呈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发布实施;

5.组织以设区的市所制订的《规划》的实施。

(二)县级卫生行政部门

1.在设区的市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下参加该《规划》的具体工作;

2.按照统一《规划》,完成不足一百张床位的医疗机构的具体配置和布局,上报市卫生行政部门纳入《规划》;

3.按区域统一《规划》,将有关本县的医疗机构设置部分呈报县政府批准颁布实施。

(三)省级卫生行政部门

1.在市(地)制订《规划》时,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提出宏观控制的指导意见;

2.按照卫生部的有关政策、本省实际需要、医疗机构的业务半径及可行性制订全省五百张床位以上三级医院、重点专科和重点专科医院、急救中心、临床检验中心等医疗机构配置的方案;

3.按照全省范围内五百张床位以上医院、重点专科和重点专科医院、急救中心、临床检验中心的配置方案,对省内各设区的市(或地区)制订的《规划》进行宏观调控后反馈各地,完成《规划》。

六、医疗机构的调整

各地在制定、实施《规划》的过程中,对现有医疗机构中不符合《规划》要求、重复设置的,要进行必要、合理地调整或重组。

按照医疗资源利用情况,对于医疗资源利用率低的医疗机构要适当缩小规模,或与其他医疗机构进行重组和调整;扩大 医疗机构规模,要充分考虑床位利用率、平均住院日等情况。要以提高医疗服务工作效率和医疗系统整体功能为主要手段满足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

如本地区的机构、床位、医师、护士与人口比例已达到《规划》提出的指标,不应再规划新建、扩建医疗机构。

七、《规划》的修订

《规划》每5年修订一次,根据考核评价的情况和当地社会、经济、医疗需求、医疗资源、疾病等发展变化情况,对所定指标进行修订。新《规划》也要按上述程序审核、批准、发布。

八、实施规划配套政策措施(一)明确部门职责

市级及省级人民政府卫生部门负责制订本行政区域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根据全市人口及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适时动态调整规划,按照规划依法对医疗机构的设置进行审批。

市级及省级人民政府规划部门依据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审批建设用地。

市级及省级市人民政府发展改革委依据规划对市卫生局批准设置的对医疗机构新改扩建项目进行立项审批,政府主办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投入资金进行建设。

市级及省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为规划设置的市政府主办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提供相应经费。

市级及省级人民政府市劳动保障部门制订各类医保定点 医疗机构相应的社会医疗保险付费政策。各区县按照规划负责基层卫生服务体系的审批、建设与投入。

(二)加强执行监督

《规划》由政府提请同级人大政协监督执行情况。

(三)做好宣传工作

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在规划落实均较好的典型地区,召开现场会,交流经验。

九、《规划》评价

《规划》指导资源配置,其适宜性必须进行监督评价。评价分为预评价、过程评价和终末评价。附录:有关文件、术语:

一、《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强化区域卫生规划的论述:省级人民政府制定卫生资源配置标准,组织编制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明确医疗机构的数量、规模、布局和功能。科学制定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各级医院建设与设备配置标准。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现有医疗卫生资源,对不符合规划要求的医疗机构要逐步进行整合,严格控制大型医疗设备配置,鼓励共建共享,提高医疗卫生资源利用效率。新增卫生资源必须符合区域卫生规划,重点投向农村和社区卫生等薄弱环节。加强区域卫生规划与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的衔接。建立区域卫生规划和资源配置监督评价机制。

二、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主要结果(作为测算区域医疗服务需要、需求的参考数据)(一)城乡居民卫生服务需要量

1.调查地区居民两周患病率为18.9%(城市22.2%、农村17.7%),按2008年人口总数13.3亿推算,当年全国两周患病累计总人次数达65.4亿。

2.调查地区居民慢性病患病率(按病例数计算)为20.0%(城市28.3%、农村17.1%),推算全国2008年慢性病总病例数达到2.6亿。

3.城乡居民患病结构 我国城乡居民慢性病持续到两周内的病例61%,慢性疾病已经成为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问题。

在慢性病患病中,循环系统疾病(如心脏病、脑血管病、高血压病等)、内分泌系疾病(如糖尿病)增加明显,而呼吸、消化等系统的慢性病明显下降。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有医生明确诊断的循环系统疾病例数1.14亿(其中:高血压患者由1400万增加到7300万、脑血管病由500万增加到1300万);糖尿病病例数从200万增加到1400万。

4.居民严重伤害发生率为2.8%(城市2.3%、农村3.0%)。由此推算,我国全年伤害发生人次数达3700万。

5.疾病负担

衡量病伤负担可用两周内疾病持续天数、短期失能(因病卧床、休工和休学天数)、长期失能(活动受限)等指标来表示。调查地区两周内每千人口疾病持续天数为1537天、每千人口因病卧床天数为185天,每千劳动力人口因病休工天数为90天,每千在校学生的因病休学天数为44天;60岁及以上人群长期失能率(活动受限)为31.1%,(城市26.0%,农村33.8%)。

(二)居民医疗服务的需求(利用)

1.调查地区居民两周就诊率为14.5%(城市12.7%、农村15.2%),由此推算,2008年全国门急诊人次数达50.1亿。

2.门诊病人就诊流向变化: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农村乡村两级卫生组织)就诊的比例73.7%(城市48.3%,农村81.7%)。3.调查地区居民年住院率为6.8%(城市7.1%、农村6.8%),住院人次中,疾病和损伤占79.4%,住院分娩占16.5%。以2008年住院率推算,当年全国住院人次数近1亿人次。

4.居民未利用医疗服务的比例:调查地区两周新发病例未就诊比例为38.2%(城市为47.9%、农村35.6%)。

经医生诊断需住院而未住院的比例为21%(城市22%、农村20%)。

5.居民门急诊次均就诊费用为169元,次均住院费用为5058元。按可比价计算,2003-2008年均就诊平均费用增长4.4%、住院平均费用增长1.5%。本次调查,城市次均就诊费用为312元,次均住院费用为8958元;年均增长分别为4.9%和0.9%;农村次均就诊费用为128元,次均住院费用为3685元,年均增长分别是3.9%和3.6%。

6妇幼卫生保健

调查前5年内,孕产妇产前检查率为94.4%,合格产前检查(产前检查至少包括测体重、测血压、抽血和尿常规检查四项内容)的比例为57.8%,孕产妇早检率为69.7%,产后访视率为56.9%。上述各项指标城市均高于农村,特别是合格产前检查比例,城市达到88.1%,而农村只有50.4%。

调查地区住院分娩率为88.6%,新法接生率为93.5%。参照以上项目、数据进行本卫生区域内的补充卫生服务调查,以及以有关数据进行本区域内相应数据推测,供制定《规划》使用。

三、术语

1.卫生区域: 在我国是以设区的市的行政区划为一卫生区域。这一卫生区域大多人口数十万、数百万、甚至千万左右。行政职能完善。既往我国以这样的区域进行过试点。

2.居民医疗服务需要: 通常用两周患病率、慢性病患病率、因病伤短期、长期失能以及疾病的严重程度来反映居民医疗卫生服务的需要量和主要健康问题。

3.居民医疗服务需求:在某一特定市场、一定时间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所有消费者将购买的某种医疗服务的数量,它是个人需求的总和。卫生服务研究通常用两周就诊率、年住院率、两周新发病例未就诊比例、应住院而未住院比例等指标来反映居民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和利用。

4.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指城乡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及按照各自功能构建的医疗、预防、保健服务网络。农村为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即以县级综合性医院为龙头,以卫生院为枢纽,以村卫生室为网底,综合实施医疗、预防及保健等各项卫生工作措施,配套齐全、功能完备、运转协调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一直是我国卫生政策的主要内容;城市为街道卫生院、区、市医院。

5.医疗机构是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规定,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从事疾病诊断治疗活动的机构。

6.医院是以诊疗疾病、照料病人为目的的医疗机构。医院是运用医学科学和技术,对病人、特定人群或健康人群提供医 疗、预防、保健和康复等服务的场所,具有一定数量的病床、医务人员和必要的设备,通过医务人员的集体协作,已达到保障人民健康的目的。

一级医院是向一个社区(人口一般在10万以下)提供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和康复服务的基层医疗机构。

二级医院是向含有多个社区的地区(人口一般在数十万左右)提供医疗为主,兼顾预防、保健和康复医疗服务并承担一定教学和科研任务的综合或专科的地区性医疗机构。

三级医院是向含有多个地区的区域(人口一般在百万以上)提供以高水平专科医疗服务为主,兼顾预防、保健和康复服务并承担相应的高等医学院校教学和科研任务的综合或专科区域型医疗机构;是省或全国的医疗、预防、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技术中心,是国家高层次的医疗机构。

7.妇幼保健院是由政府举办,不以营利为目的,具有公共卫生性质的公益性事业单位,是为妇女儿童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专业机构。妇幼保健院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以群体保健工作为基础,面向基层、预防为主,为妇女儿童提供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在切实履行公共卫生职责的同时,开展与妇女儿童健康密切相关的基本医疗服务。

8.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指在城市范围内设置的、经区(市、县)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登记注册并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对象,以妇 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服务重点,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具有社会公益性质,属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

9.卫生院负责向农村地区居民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等综合服务,并承担对村卫生室的业务管理和技术指导。

10.疗养院针对慢性病患者提供疗养服务。

11.门诊部是为患者提供门诊诊断和治疗的医疗机构,不设病床(产床),不开展技术复杂、难度较大、风险较高的医疗服务。

12.诊所是为患者提供门诊诊断和治疗的医疗机构,不设病床(产床),只开展简单的,风险较低的医疗服务。

13.村卫生室承担行政村的公共卫生服务及一般疾病的诊治等工作。

14.临床检验中心由政府设置的,主要对临床检验工作进行质量控制的机构。

15.护理服务机构是指由护理人员组成的,在一定社区范围内,为长期卧床患者、老人和婴幼儿、残疾人、临终患者、绝症晚期和其他需要护理服务者提供基础护理、专科护理、根据医嘱进行处置、临终护理、消毒隔离技术指导、营养治疗、社区康复指导、心理咨询、卫生宣教和其他护理服务的医疗机构。

第三篇:浙江省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浙江省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积极跟踪全球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发展趋势,大力推进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加快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按照整车与零部件并重、技术引进与研发并举、重点企业与重点区域联动的基本要求,重点发展经济型轿车、中高档客车,做大做强汽车零部件,支持发展专用车、特种车及电动汽车产业化,成为我省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主导产业。

(二)发展目标

到2010年,初步建成产品特色明显、创新能力较强、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优势突出、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汽车产业发展体系,并基本形成“两基地、一中心”的产业格局,即全国重要的经济型轿车生产基地、中高档客车生产基地和汽车零部件制造中心。具体目标如下:

1、全省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的销售收入超过2400亿元,成为我省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2、整车产能达到100万辆左右,其中经济型轿车产能90万辆左右、中高档客车产能1万辆左右,在全国同类产品中的比重继续上升。形成2-3家主业突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

3、汽车零部件销售收入达到1600亿元,产业规模占全国比重近20%。形成一批具备系统开发和模块化供货能力,拥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零部件企业(集团)。

4、基本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具有较强自主研发能力的汽车工业技术创新体系,形成5家左右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左右省级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及若干个行业及区域技术创新服务中心;主要汽车产品技术性能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汽车零部件企业的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普遍提高,为整车配套能力显著增强。

二、“十一五”产业发展的重点

(一)发展一批参与国内外竞争的主导产品

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扬长避短,积极发展一批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主导产品,构筑产业特色优势。

1、经济型轿车

立足浙江比较优势,抓住国内家用轿车起步阶段的有利机遇,重点发展符合国家安全、节能、排放法规要求的经济型轿车。以吉利汽车控股集团为重点,努力扩大规模,抢占市场,积极与国际著名厂商、研发机构开展技术合作,不断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扩展产品系列,实现规模生产。到2010年产销量进入全国同类产品企业前列,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经济型家用轿车产业基地。

2、中高档客车

积极发展适应国内旅游、商务需要的中高档大型客车。以金华青年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东风杭州汽车有限公司为重点,大力引进关键技术和设备,培育自主研发能力,进一步提升产品技术含量,扩展产品系列,提高市场占有率。到2010年,中高档客车产销量居全国领先地位,形成国内主要的中高档客车产业基地。

3、关键零部件

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汽车零部件的产业优势,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加大技术引进与合作,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实现与主机的同步发展,广泛推行国际标准,着力培育系统开发及模块化供货,逐步融入全球化采购体系。重点发展十大系列产品:⑴发动机及零部件,⑵制动器总成及系统,⑶变速器,⑷方向机,⑸离合器,⑹摩擦材料,⑺传动系统零部件、总成及系统,⑻电器件,⑼车身零部件,⑽汽车电子产品。以万向集团等优势企业为重点,形成10家左右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零部件企业(集团),以及一批“专、精、特、新”的零部件中小企业群。到2010年,全省汽车零部件的产业规模、技术创新能力、出口创汇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成为全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制造中心、信息中心和采购中心。

4、专用车、特种车

积极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需求,大力发展各种专用车、特种车。重点发展高空作业车、压缩垃圾车、沥青洒布车、移动电源车等城市维护用车,混凝土搅拌车、自卸车、散装水泥车等重型专用车,以及邮政、电讯、医疗卫生、金融保险、军事等领域需求的各种专用特种车。

(二)培育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及知名品牌

支持和鼓励具有一定生产规模、技术基础较好、管理水平较高、产品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瞄准国内外同行业先进企业进行“对标”,实施赶超战略,逐步培育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的大企业(集团)和自主创新能力与市场占有率在同行业领先的“小巨人”企业,使之成为引领行业发展的“龙头”。到2010年,形成2-3家销售收入300亿元以上的大企业(集团),10家左右有专业化生产优势的“小巨人”企业。进一步实施品牌战略,培育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知名品牌。

(三)构筑一批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块

支持和鼓励具有良好产业基础、特色优势明显的地区,进一步加快产业集聚,完善产业

配套,提高专业化协作水平,打造我省汽车产业的核心区块和发展平台。重点培育发展杭州、宁波、温州、台州、金华、绍兴、嘉兴等七个核心区域,构筑沪杭甬、甬台温、杭金高速公路沿线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聚带,进一步突出产业集群优势。其中:杭州以汽车零部件、中高档客车和电动汽车为主;宁波、台州以经济型轿车和汽车零部件为主;金华以中高档客车为主;温州、绍兴和嘉兴以汽车零部件为主。

(四)加快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围绕产业发展重点,通过财政资金补助、企业技术开发费按实列支等政策手段,引导企业坚持自主开发、引进消化吸收、合资合作及产学研结合,积极推进在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传动与行驶控制系统、电动汽车产业化等领域的技术创新,尽快缩小与国外的差距。鼓励和支持重点区域、重点企业实施重点技术改造,如大企业(集团)技术中心和面向中小企业的公共技术研发中心的建设,重点企业信息化改造,经济型轿车和中高档大型客车建设,电动汽车及关键技术产品的产业化,关键汽车零部件改造等。

(五)建立健全采购与销售服务体系

支持和引导优势企业进一步优化采购体系及销售服务体系,通过建设集采购、营销、服务、信息为一体的面向全行业和骨干企业的电子商务网站,以及具备新车销售、旧车回收、维修服务、零配件供应及信息反馈功能的汽车品牌店等,在合理、有效利用社会资源的同时,更好地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优质和全方位的服务。

(六)推进一批相关产业的发展

围绕现代汽车生产需要,重点发展:特种金属材料、橡胶制品、特种涂料、汽车玻璃、工程塑料、皮革和纺织类内饰材料等配套产品,进一步促进我省冶金、化工、轻工、纺织等相关产业协调发展。

三、政策措施

1、引导和鼓励企业建立国家级、省级技术中心以及面向行业和区域的技术服务中心,经有关部门考核,由财政部门按不低于投资额10%的资金予以扶持。积极引进国内外大企业来我省设立研发机构,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设立研发机构。企业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经审核认定后可按实列支。针对我省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大关键技术,加快组织实施一批产、学、研联合攻关项目,由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国内外知名企业的招商引资活动,对重点项目和重要跨国公司要建立高层沟通制度,吸引跨国公司在我省设立生产基地、研发基地和营销中心。鼓励骨干企业与国内外大公司、大集团的经济技术合作。鼓励和支持发展外向型企业,支持具有比较优势的骨干企业参与国际分工,扩大产品出口,大力推行国际通行的质量体系认证。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在海外建厂,简化境外建厂及外汇使用的审批程序。

3、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通过组建多元化的投资公司或参股、并购等方式,投资于汽车及零部件大项目。继续利用银企协调会等方式为重点项目提供融资便利,提高银行对企业扩

大授信范围、增加授信额度。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进一步发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的作用,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信用担保。政府用于工业发展的各类发展资金要优先扶持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的发展。对个别重大项目,建立专项资金,采用财政信用支持的方式推进项目的建设。

4、引导、鼓励省内有关高等院校积极设置和扩充汽车类专业,为我省汽车产业培养专业人才和后备力量。以现有部分骨干职业技术学校(学院)为基础,进一步加强技术工人的培养和培训,大力提高员工队伍整体素质。支持企业积极引进国内外高级汽车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进一步重视企业家队伍建设,继续加大对汽车工业龙头企业及重点产品的宣传和协调力度,大力倡导自强不息、自主创新,积极培育自主知识产权与民族品牌产品的企业文化和精神。

第四篇:加油站发展规划指导意见

某石化集团

加油站发展规划指导意见

(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加快我公司成品油销售,尽快提高市场占有份额,更好地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服务,根据《**省加油站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结合我公司实际,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指导思想:以集团发展战略和政府规划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速推进加油站等零售业务,合理优化布局,进一步健全满足消费者需求、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加油站网络体系。

第三条 整体原则:总量规划、区域布局,加快发展、乡镇优先,逐年递增、盘活经营。按年新增比例*%新增加油站数量,优先发展农村成品油市场,突出国道、省道、开发区及重点乡镇等市场,促进我公司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章 发展目标与组织机构

第四条 组织机构。为切实加强《规划》的实施,确保工作顺利开展,本方案由集团管理中心牵头组织实施并负责具体日常协调工作。

第五条 发展目标。结合“三化”协调发展方针及全省城市建设的发展变化,按照省发改委、商务厅的规划批复精神,自2011年初至2016年底,公司加油站保障增设**座。

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增设、租赁加油站,优化布局,使公司所属加油站安排到车流密度较大的地段,促进加油站有序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第三章 实施原则

第六条 本次实施范围以省发改委下发的《**省加油站“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内容为依托,重点向新建城区(工业园区、产业聚集区)、新修道路、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域和重点经济发展乡镇布局。

第七条 新建加油站选址原则:

1、坚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原则。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合理规划、加快建设、以点带面、有序发展。

2、按照布局与消费增长相适应要求,充分考虑主要道路机动车日平均交通流量,机动车保有辆及增量等消费因素,既立足现实,又着眼未来进行科学预测,合理确定加油站的数量、规模、档次、布局、销量规划。

3、坚持规划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管理办法,提高加油站的综合服务功能和管理水平,推动加油站尽快发展,与国内同业接轨争先。

4、坚持社会、经济、环境三大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在建设和经营加油站的同时,注重安全环保、促进经济发展,并与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交通、消防规划密切衔接。

第八条 加油站设置的基本指标标准:

1、间距要求

国道、省道沿线单侧每百公里原则上不超过6对;县乡道每百公里不超过10座;高速公路沿线配合服务区建设,原则上每百公里不超过2对;市区加油站服务半径控制在不低于0.9公里。农村新建加油站,应在远离国(省)道且没有加油站点的乡镇规划布局,原则上以乡镇或行政村为单位设置,每个乡镇设置1-2个加油站。远离乡镇的农村建设加油站,站与站之间距离不低于6-8公里。

2、选址要求

禁止在道路广场用地、绿地、文物保护用地、仓储用地等非兼容性用地内兴建加油站;开口距离城市主次干道交叉口红线转弯半径切点以不小于100米为宜。

3、配套建设要求

加油站临路一侧宜设置非油性植物的绿化隔离带或花坛;新建加油站应配建公共厕所,免费向社会开放。新建加油站应与洗车等综合服务设施统筹考虑。

统筹规划加油站便利店等非油品服务设施。特别是在高速公路、国(省)道和大型停车场附近的加油站,要完善和设立非油品业务在内的功能完善、服务便捷的综合服务区。

4、安全间距要求

加油站的站址选择,应符合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和防火安全的要求,站内设施与周边建筑物以及设施间相互间距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规、规范控制并执行。

第九条 新建加油站,要积极联络当地区县政府及有关部门,积极参与招投标。对国道、省道和各区县繁华交通路口的加油站,要积极有序地做好新建工作。

第十条 各加油站必须与公司自备油库签订的供油协议,具备稳定的成品油供应渠道。

第十一条 加油站的新建需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省加油站管理办法》、《规划》等法律、法规及有关文件的要求。

第十二条 新建加油站操作流程如下:

1、根据零售业务发展战略和分区实施计划,在各地区发展联络人,搭建协作平台;

2、组建2-3人的筹备小组,落实项目承包责任人,提出选址可行性研究报告;

3、取得商务部门行业规划、城建部门规划和发改委立项,通过国有土地挂牌出让招标取得土地成交确认书,办理审批准入资格等证照手续;

4、投资进行加油站基础设施建设,导入CIS系统,统一形象设计,购置相关设备并安装;

5、交付加油站经营队伍使用,开业投入运营,尽快盘活资产。

第四章 实施内容

第十三条 根据《**省加油站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年全省加油站计划发展**座。

第五章 激励措施

第十四条 为多快好省地建设加油站,公司采取各种激励措施调动内外部积极性。按照是否有利于加油站立项、用地、手续报批等环节,完成建设后由集团一事一议进行奖励。

第六章 工作要求

第十五条

各项目小组依据各自的职能,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积极有效的进行新建加油站的选址报批工作。

第十六条

项目小组任何成员不得违反上述程序和有关规定,不得违规筹建不合格加油站,建材及设备购置要保证质量,确保加油站运营安全,违者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第十七条

项目小组要和运营队伍积极沟通,为加油站尽早投入经营做好整体协商工作,服务设施等要提前考虑,突出特色,打造公司自有品牌。

第十八条

本办法由集团管理中心负责解释,未尽事宜按集团相关规定执行。

第五篇:福建省医疗机构药库药房药柜设置条件指导意见

福建省医疗机构药库药房药柜设置条件指导意见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药品质量监督管理,保证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和《福建省药品和医疗器械流通监督管理办法》,制定本指导意见。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各类医疗机构药库、药房、药柜设置和管理适用本指导意见。

第三条 医疗机构应当根据国家和我省的有关规定加强药库、药房、药柜的管理,建立包括人员培训、设施设备、储存养护等方面的管理体系,切实保障使用环节的药品质量安全。

第二章

人员与培训

第四条 医疗机构应当配备与其用药规模相适应的依法取得相应资格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从事药库、药房、药柜管理工作。二级以上医院必须配备执业药师或具备药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

第五条 医疗机构每年应组织直接接触药品的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并建立健康档案。发现患有精神病及传染病或其他可能污染药品疾病的人员,应及时调离直接接触药品的工作岗位。

第六条 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对药库、药房、药柜管理人员进行药品法律、法规、规章和专业知识培训,建立培训档案,并接受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和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与指导。

第三章 设施与设备

第七条 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家与我省有关规定设置与其等级、床位数、门诊量等相适应的药房,并根据需要设置药库。承担向村级卫生所(室)直接供应药品任务的基层医疗机构应当设置药品配送库(房)。

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室)等医疗机构未设置专门药房的,应配置药柜。药柜应当具备保障药品质量的条件。

第八条 药库、药房应当与办公、生活等其它功能区域分开。

第九条 药库、药房应当做到地面平整,无积水,无污染源。药库、药房内墙壁、顶棚光洁、平整,门窗结构严密,有符合规定要求的安全设施。

药房应当做到配方用操作台、货架齐备,区域定位标志醒目。

第十条 根据药品分类保管和储存要求,药库、药房可设置不同温湿度的库(区)。其中常温库(区)温度应保持在10~30℃之间,阴凉库(区)温度应不超过20℃,冷库(区)或冷柜温度应保持在2~10℃之间。药库、药房相对湿度应保持在45%~75%之间。

第十一条 药库应当划分合格药品库(区)、不合格药品库(区),并根据需要设置待验药品库(区)、退货药品库(区)、待发药品库(区)等区域。各库(区)均应设有明显标志。

第十二条 药库、药房以及其他集中储存药品的场所应当符合药品储存要求,有以下设施和设备:

(一)保持药品与地面、墙、顶、散热器之间相应的间距或隔离的设备。

(二)避光、通风和排水设备。

(三)符合药品特性要求的空调、冰箱、冰柜、温湿度计等温湿度调控及测量设备。

(四)防尘、防潮、防霉、防污染以及防虫、防鼠、防鸟等设备。

(五)符合安全用电要求的照明设备。

第十三条 医疗机构用于调配药品的计量器具应当按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规定定期校验,不合格的不得使用。

第十四条 有调配中药饮片的医疗机构应配备储存中药饮片的容器。容器应贴有中药饮片品名标签,标签应当使用中药饮片正名正字,品名和中药饮片应当相符。

第十五条 中药饮片装入相应容器前应作质量复核,防止混药。

第十六条 医疗机构临方炮制中药饮片的,其临方炮制场所、设施设备应整洁、无污染物,符合中药饮片管理规范的要求。

第四章 储存与养护

第十七条 药品应按剂型或用途以及储存要求分类、分区存放:

(一)药品应根据其温湿度等储存条件分库、分区或分柜存放。

(二)药库中的药品应实行色标管理。其统一标准是:待验药品库(区)、退货药品库(区)为黄色;合格药品库(区)、待发药品库(区)为绿色;不合格药品库(区)为红色。

(三)内服药与外用药应分开存放,易串味药品、中药材、中药饮片等应与其它药品分开存放。

(四)药品应按批号集中堆放,按批号及效期远近依次或分开堆码并有明显标志,对近效期的药品,应按月填制效期报表。

(五)特殊管理的药品、高危药品应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存放。

(六)易燃、易爆、强腐蚀性等危险性药品应当另设仓库单独储存,并设置必要的安全设施,制定相关的工作制度和应急预案。第十八条 不合格药品应存放在不合格药品库(区)。不合格药品的确认、报告、报损、销毁应有完善的手续和记录。

第十九条 药品堆垛应留有一定距离。药品与墙体、地面的间距应不小于10厘米,与屋顶(房梁)、散热器或供暖管道的间距应不小于30厘米。

搬运和堆垛应严格遵守药品外包装图式标志的要求,规范操作。怕压药品应控制堆放高度,定期翻垛。

第二十条 相关药品管理人员应当做好陈列和储存药品的养护工作:

(一)定期检查陈列与储存药品的质量并记录。近效期的药品、易霉变、易潮解的药品视情况缩短检查周期。

(二)检查药品陈列环境和储存条件是否符合规定要求,做好药库、药房温湿度的监测与管理。每日上、下午应各一次定时对药库、药房的温湿度进行记录。如药库、药房温湿度超出规定范围,应及时采取调控措施,并予以记录。对于储存药品的冰箱、冰柜等设备也应做好温湿度的监测与管理。

(三)对各种养护设备进行检查。

(四)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处置。

第二十一条 医疗机构应当对药品的采购、储存、养护、使用等相关信息进行记录和管理。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二条 本指导意见由福建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福建省卫生厅负责解释。

第二十三条 本指导意见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下载浙江省医疗机构“十一五”设置和发展规划指导意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浙江省医疗机构“十一五”设置和发展规划指导意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浙江省美丽公路建设指导意见(初稿)

    浙江省美丽公路建设指导意见 (大纲·初稿) 2014年8月 浙江省美丽公路建设指导意见 目 录 前言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规划 第三章 设计 3.1 路线与总体设计 3.2 路基路面设计......

    设置医疗机构申请书

    设置医疗机构申请书 XXXXXX行政审批局:近年来,天津市城市化建设日益完善,经济发展迅速,随着城区的不断发展扩大,人口日渐增多,市区医疗卫生服务方面的资源短缺现象也逐渐显现出来......

    医疗机构设置申请材料

    1、 申请报告; 2、 设置可行性研究报告:必须包括以下内容 (1)申请单位名称,基本情况以及申请人姓名、年龄、专业履历、身份证号码; (2)所在地区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概况; (3)所在地......

    设置医疗机构申请书

    设置医疗机构申请书尊敬的渑池县卫生局领导您好: 本人姓名: 性别: 现年: 岁 ,身份证号: 年 月毕业于 学校 , 系专业,____文化程度.,于____年__月__日取得 医师资格。曾在医疗机构从......

    医疗机构设置申请报告

    医疗机构设置申请报告尊敬的卫生局领导: 关于申请设置陈平诊所一事。 我家住宁乡县白桥馨香园小区,周围南站,经典生活馨香园、馨怡园等地居住群众数万,领近百灵鸟小学学校,为了方......

    设置医疗机构申请书

    设置医疗机构申请书 防城区卫生局: 本人曾桂辉、女、现年31岁、身份证:***546 2008年6月毕业于广西中医学院,口腔医学专业毕业,并取得相关证书,本科文化程度,于2009年......

    医疗机构设置申请书

    医疗机构设置申请书申请人:李春亭,男,现年49岁,住城关南街。 我于一九九三年在商城县城关南街开业行医至今已有近二十年,我于一九九五年经过考试获取西医乡村医师职称,我从九五年......

    设置医疗机构申请书范本

    附表1设置医疗机构申请书被申请机关:瑞安市卫生局设置单位(人):张三 (章)**年**月 **日填写说明:1.被申请机关:填写设置审批机关;2.设置单位(人):填写拟设医疗机构的上级主管单位或出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