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第三单元复习资料
第三单元复习资料1、20世纪以来的中国发生了三次历史巨变(区别社会性质的三次变化)答:(1)孙中山:辛亥革命
(2)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3)邓小平:改革开放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启示(党成立以来得出的结论):(1)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2)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发展中国;(3)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4)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走进新时代》这首歌是歌颂我国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另外《东方红》是歌颂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春天的故事》是歌颂第二代领导集体的(1)“三代领导集体”核心人物分别是谁?是什么会议确立了他们的领导地位?
第一代领导集体毛泽东遵义会议
第二代领导集体邓小平十一届三中全会第三代领导集体江泽民中共十四大(2).“三代领导集体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取得了什么重大理论成果?答:毛泽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3、列举建国后,我党提出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三个会议。答①中共八大(1956年)②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底)③中共十三大
4、建国以来,(1)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经历了哪几个步骤?(2)每一步变革或调整的主要原因,核心内容及结果如何?(1)经历了四个步骤:
答: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进行土地改革的主要原因是 :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核心内容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结果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实行农业合作化的主要原因是分散的个体经济影响生产的发展,难以满足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核心内容是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
实行人民公社化的主要原因是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的发展,核心内容是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规模。结果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原因是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
公社化的教训,作出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核心内容是在坚持公有制的前提下,改革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3)据此,你认为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什么原则?(3)原则:制定经济政策时,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必须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4)我国不断调整对农村的政策说明了什么?
答:说明农业关系国计民生,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农村问题;不断努力提高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改善农民生活。
5、解决“三农”问题的合理化建议: 答:(1)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普及农村义务教育,提高人口素质。
(2)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业补贴,增加农民工就业机会。(3)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4)发展科技、依靠科技,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率。
6、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各自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他们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答毛泽东思想:解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如何独立并走向社会主义的问题
邓小平理论: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毛泽东和邓小平理论的共同点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7、列举十一届三中会后,我国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文件
答 : 1979年《刑法》1982年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义务教育法》、《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环境保护法等》
1、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并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这是中国社会在20世纪实现的第二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中国共产党党史研究室 《中国共产党简史》
材料二 20世纪的最后20年,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解放了思想的中国人焕发出蓬勃的创造力,书写了一个时代最为传奇的一页。
——电视片《复兴之路》解说词 请同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分别是什么?
答:新中国的成立;三大改造的完成(2)指出材料二中取得“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是以我党哪次重大会议为开端?这次会议作出了怎样的重大决策?
答: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或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单项选择题
1.20世纪以来的中国发生了三次历史巨变,促进“第三次巨变”的领导人是()
A.孙中山B.毛泽东C.邓小平D.胡锦涛
2.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了中国社会最近三十年“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的基调。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指导思想是()A.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一国两制”的构想D.三个代表思想3、3.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是()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B.中共十三大C.中共十四大D.中共十五大
4.假如你是一位记者,采访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你的采访报道中不应出现以下哪个观点?()
A.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B.阶级斗争为纲
C.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D.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
第二篇:八年级历史下第三单元复习重点
一、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内容(重要精神,四句)
1、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2、特区姓社不姓资;
3、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
4、发展经济是关键;发展才是硬道理。
二、“南方讲话”核心:
1、社会主义本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共同富裕。
2、三个“有利于”标准:判断是否姓社三标准。
3、两个不等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
三、南巡讲话重要意义:
1、进一步解放了人民思想。
2、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称为改革开放的第二次宣言。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1、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外部条件:和平与发展‘
4、政治保障: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5、战略步骤:三步走战略
6、党的领导:坚持中共的领导核心
7、祖国统一:一国两制
8、发展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第三篇:人教新版八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第五单元复习资料
八下社会第五单元复习资料
1368年,朱元璋率领起义军推翻元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今江苏南京)。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明朝前期,郑和下西洋开辟了亚非海上通道,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1627年,李自成、高迎祥、张献忠等人先后发动了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其中李自成领导的起义军于1644年攻入北京,推翻了明朝的统治。
明朝后期,东北地区女真族崛起,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族名为满洲,改国号为清。雍正、康熙、乾隆三朝,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发展,很快达到我国历史上新的高峰。其中,乾隆在位期间,清朝达到鼎盛,史称“乾隆盛世”。
明朝中期,戚继光、俞大猷抗击入侵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倭寇。
明朝中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了台湾,后来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了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了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我国东南海防。
清朝时期,修建承德避暑山庄体现了怀柔政策。
清朝时期为了加强对我国西藏地区的有效管理,采取了三种措施:册封**和**;设立驻藏大臣;实行金瓶掣签制度。
土司制度,到了清朝雍正
大小和卓将军
玉米、甘薯出超地位。、徽商
和
明末思想家黄宗羲对高度膨胀的皇权进行深刻的批判,宣称“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己矣。”明清小说中最著名的是《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被誉为“四大名著”。在19世纪中期初步形成了新剧种是京剧,昆曲被称为“百戏之师,百戏之祖”,被列为世界人类非遗。
明末医生李时珍写成《本草纲目》;徐光启编写了《农政全书》,翻译了《几何原本》;宋应星编写了《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地理学家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最早揭示了我国西南地区的石灰岩地貌。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推行了一系列强化君主集权的举措。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另设立了三司。在中央,废除了丞相,撤销了中书省,权分六部;另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还设立厂卫特务机构,以监视臣民;还设立廷杖制度,以加强皇帝权威。
清朝雍正帝时期,设立军机处,国家大事全凭皇帝裁决。
清朝前期,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仍占主体,虽然出现工商皆本的新概念,但统治者坚持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对外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只开放广州作为对外通商口岸。
乾隆帝时期,英国使臣马戛尔尼访华,其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的大门。
庆元二中
第四篇:鄂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第六单元复习资料
语文:第六单元复习资料(鄂教版八年级下)
一、单元复习目标
1.复习每课的作者及相关的文学常识。2.理解并识记积累每课的文言实词、虚词。3.借鉴并运用作者的写景技巧。
4.把握每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感悟诗文作者的个性与情怀。5.背诵名篇,增加文化积淀。
二、单元内容归纳
《三峡》是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中的名篇。文章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右溪记》的作者是元结。文章记叙了右溪优美的自然景观以及写这篇记的目的,表达了自己寄情山水的愉悦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现实的些许不满。
《小石潭记》作者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文章通过对小石潭及其周围环境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排遣抑郁的情怀。
《答谢中书书》写的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记承天寺夜游》这是一篇小品文。文章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微妙的心境。
《满井游记》是明代作家袁宏道的一篇游记小品。作者在这篇游记里,是一位高明的现代摄影师,采取仰摄、俯摄、摇摄、移摄等多种方法,多方位、多角度、多侧面地摄取下满井的风物。
《湖心亭看雪》是明末著名作家张岱的作品。文章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游湖人的雅趣,寄寓了作者无限的故国情思。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诗人岑参写的一首边塞诗。全诗从塞外冰天雪地的奇丽风光着笔,通过特殊的背景描绘,衬托出送别之情。
三、口语交际 1.交际目标
⑴学习掌握解说的有关知识和技巧。⑵培养解说的能力。
第五篇:语文八年级下第三单元教案
语文八年级下第三单元教案
《敬畏自然》 所在单元: 三单元 授课学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准确理解并识记“敬畏、蓬蒿、精巧绝伦、不自量力、相形见绌、咫尺、深邃、混淆”等生字词;
2、理解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语言; 能力目标:
1、抓住文章的重点、关键句,理解分析课文,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2、学习文章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的通俗易懂的写作手法;
3、理解“敬畏自然”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道理,增进学生对自然的认识,树立环保意识;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
一是辨证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者是如何得出“敬畏自然”这一观点的,二是学习文章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的通俗易懂的写作手法,教学难点:
一是理解“敬畏自然”的内涵,二是理解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语言。教学手段与方法:
1、边读边想
2、自主探究
3、合作研讨 教学准备: 风景图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自学
(一)读一读,写一写,尽量记住下列字词的读音、写法和意义。狼藉(jí)咫(zhǐ)尺 呐(nà)喊 相形见绌(chù)美味佳肴(yáo)沾沾(zhān)自喜
(二)根据意义写词语
不衡量自己的能力。形容对自己估计太高。(自不量力)互相比较之下,就显出一方的不足之处。(相形见绌)极其精致灵巧,无以伦比。(精巧绝伦)美味的饭菜。(美味佳肴)
形容自以为好而得意的样子。(沾沾自喜)
二、出示图片,从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导入新课。
三、课堂活动
1、整体感知
熟读课文,分别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并采用“把握关键语句法”,边读边画出关键性语句默。再读课文一遍,然后回答下边的问题。
①本文是一篇议论性的散文,文中谈论 人 与 自然 的关系,作者否定了“ 征服自然 ”的口号,提出了“ 敬畏自然 ”的观点。
②题目是《敬畏自然》,“敬畏自然”在文中的意思是 敬重畏惧并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使自然界更美好,从而使人类的生存更为美好。
③作者为什么要提出“敬畏自然”?
答:作者之所以提出要“敬畏自然”,是因为人们常常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宣称要征服自然,走到极端往往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导致自然界的惩罚。只有认识自然的伟大,爱护自然,人类才能求得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④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答:因为人们常常把人与自然都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都是宇宙生命的组成部分,尽管生命的存在形式不同,生命的形态有高低之别,但都是平等的生命,都是兄弟,所以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智慧,敬畏生命,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再则,敬畏自然就是爱护自然,爱护人类生存的家园,就是爱护我们自己。
2、结构解读
引论 征服自然 不自量力(第 到第 自然段)
敬 比喻
畏 人类智慧不值得骄傲(第 到第 自然段)拟人
自 本论 人类智慧与大自然智慧的关系(第 到第 自然段)对比 然 宇宙生命(第 到第 自然段)反问 结论 敬畏自然 和平共处(第 到第 自然段)
3、句段品读。细读5~7自然段,回答下边问题。
(1)第5自然段中说道,“人本身就是自然智慧的最高体现”,这样说有什么依据? 答:①大自然使人体众多细胞分工合理并且相互协调;②大自然创造了人类有感情会思维的大脑;③大自然创造了人体难以形容的美。
(2)第6自然段中,作者说:“大自然之所以创造出会思维的生物,也许是有深意的”,这种“深意”应该怎样理解?
答:宇宙是通过人类来认识(欣赏)自己、表达自己的。
(3)第7自然段中,作者使用“一个器官”这一词语的用意是什么?
答:与上句的比喻“肌体”相呼应,增强文意的连贯性,突出强调了人类与宇宙之间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意思对即可)
(4)5~7自然段中作者最终要表达的观点是(用文中原句回答): 答:让我们爱护自然就像爱护我们自己的身体一样吧。
4、你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与大家共同讨论解决。(把问题和讨论结果写在下面)
5、本文许多语句富有哲理性,请仔细体会:
(1)、人类为自己取得的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掉入陷阱,就是危机。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类开采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各种矿物,留下了无数矿坑,也就破坏了地貌和地层结构,很可能酿成严重后果,危及人类自身。)(2)、宇宙之所以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这句话的意思是,宇宙创造了人类这种智慧生物,等于宇宙长出了大脑,有了自我认识的工具,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即是宇宙对自己的认识。这句话是把宇宙拟人化,把人类的出现,说成是宇宙有目的的创造。)
(3)、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宇宙的一切,包括人类,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人类之外的一切,也是生命的种种存在形式,所以它们与我们是平等的生命,是我们的弟兄。)
6、你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与大家共同讨论解决。
7、本文多处运用反问句来为文章增色,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个反问句,并把它们变换成一般陈述句,比较一下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作用:反问句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思考,发人深省。
8、深入思考:
1、作者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
(人们常常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宣称要征服自然,这种观点有其合理的一面,但走到极端往往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导致自然界的惩罚。只有认识自然的伟大,爱护自然,人类才能求得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敬畏自然”之所以就是“敬畏我们自己”,是因为人类与自然本来就是一体的,尽管存在形式不同,但都是平等的。敬畏自然,就是敬畏生命、爱护自然,就是爱护人类生存的家园,就是敬畏和爱护我们自己。)
四、拓展探究:
请说说人与自然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并就“敬畏自然”这一主题拟几句宣传标语,向人们发出呼吁。
五、课堂练习:阅读第5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请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大自然的智慧是无与伦比的。)
2、为什么说“令人厌恶的苍蝇蚊子”也是大自然的“艺术品”?
(苍蝇蚊子固然讨厌,但是它们的身体构造和生理机制十分奇妙,体现了大自然创造的精妙绝伦。
3、作者从哪些方面具体比较了“相形见绌”?(1)、大自然用“死”的物质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生命,而人类却不能制造出一个哪怕是最简单的生物;
(2)、人类本身就是自然智慧的最高体现;
(3)、大自然“懂得”用美学原则创造各种事物以至人体。
4、词语积累:
深邃:深奥 殊不知:竟不知道 与众不同:跟大家不一样 映照:照射 诚然:实在 蓬蒿:飞蓬和蒿子,借指原野 断言:很肯定地说 可人:可人意,使人满意
六、课堂小结
这是一篇议论性的散文。作者认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类应该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再也不要宣称什么“征服自然”,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七、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陈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萧瑟、和煦”等词的读音形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
3、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
4、运用设问、概括提要的方式理清行文思路,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揣摩语言,体会课文语言底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增强语感,丰富语言积累; 情感与价值目标:
6、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教学重难点:透视文章写作内容,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那是西北地区一个曾经非常美丽的仙湖; 那是一个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那是一个充满神秘的地方,我国科学家彭家木、探险家余纯顺先后在那里失踪、遇难; 那是一个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的地方; 那就是罗布泊。
罗布泊,曾经是有水的,曾经是有很多水的。一个非常美丽的仙湖,如今却成了沙漠。是什么原因使罗布泊发生了如此大的变故呢?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曾经的仙湖——罗布泊。
二、新授
(一)初读课文(默读),整体感知 思考:
1、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又变成了什么样子?
2、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
3、造成罗布泊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什么?
4、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过去:“绿洲”“仙湖” 现在:“沙漠”“神秘” 变化原因:“改道”“四盲” 同样的悲剧:“青海湖”“月牙泉”
深层原因: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全文表达了作者对罗布泊消失的痛惜之情。作者强烈呼吁:拯救生态环境。
(二)字词掌握
萧瑟(xiāo sè):形容冷清、凄凉。和煦(héxù):温暖。
干涸(hé):(河道、池塘等)没有水。吞噬(shì):吞食;并吞。裸露(luǒlù):没有东西遮盖。
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界变化很大。戈(gē)壁滩 无垠(yín)边缘(yuán)
(三)介绍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
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报告文学兼有文学和新闻两种特点。新闻的特点要求真实,文学的特点则要求艺术加工,讲究形象性、抒情性。
作者在调查研究、实地考察、查阅资料上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叙述事实、列举数据都真实可靠。但是报告文学不同于调查研究报告,是富有文学性的。即使引用史书,引用前人著作,也注重形象的描绘,让人回到遥远的过去,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作者形象地描写了今日罗布泊,特别是对枯死的胡杨林的描绘,对罗布泊荒漠的描绘,运用拟人、比喻等手法,写得形象鲜明,情境凸现,饱含痛惜之情。
(四)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1、找一位学生读课文的最后三段。
2、组织学习思考、回答问题:
(1)青海湖、月牙泉正在上演怎样的悲剧?()(2)作者引用了具体数据,告诉人们同样的悲剧仍在继续,呼吁人类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引导学生把数据整理出来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要求学生在文中划出直接表达作者忧患意识的句子。进一步明确作者充满了忧患意识。
三、说话训练
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四、小结
地球是我们人类共有的家园。家是一个温馨的字眼,是灵魂的栖息地,是幸福的源泉。如果家没有了,那我们还能剩下什么?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变得更蓝,树会变得更绿,水会变得更清……同学们: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自我做起,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园。
五、板书设计 仙湖 罗布泊 荒漠 青海湖 月牙泉
生态意识 环保意识 可持续发展意识 真实 形象 生动
六、作业布置:
课后搜集有关环境问题的资料,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的恶化。
旅鼠之谜 陈霞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1)了解作者,了解科学小品文的文体特点。
(2)了解北极旅鼠的三大奥秘。
2、技能目标:理解本文独特的写法,体味其知识性、趣味性。学会生动形象地介绍科学知识,清楚明了的说明复杂事物,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科学理性的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关注社会问题,善于观察生活,热爱自然。
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文意,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
(2)把握本文独特的写法,即说明文与记叙文的杂交种。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延伸拓展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放出旅鼠的图片,学生描绘一下旅鼠的样子。这种生活在北极草原上的小动物,有许多难解的谜团。几个世纪以来,科学家绞尽脑汁却始终解不开它们的奥秘。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旅鼠之谜》,去探索一下。
二、检查预习:
1、请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作家、作品。
位梦华,1940年生于山东平度,地质学家.1991年他独闯北极,深入到阿拉斯加北极爱斯基摩人聚居区进行了一个半月的综合性科学考察,成为直接与爱斯基摩人接触并广交朋友的第一个中国人.1992年回国后撰写了大量文章介绍北极的各种情况。他的主要著作有 《神奇的北级》、《南极之梦》等。
2、读一读,写一写: 徘徊 媲美 笃信 幼崽 啮齿 仓皇逃窜 饶有兴趣 神秘莫测
焦躁不安 东跑西颠 鼠目寸光 传宗接代 道听途说 若有所思
三、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在课文中找找北极旅鼠有哪些奥秘,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明确:三大奥秘
(1)繁殖力惊人,为动物世界之最。一对旅鼠,一年就有百万后代。
(2)旅鼠的繁殖并非年年如此,一旦繁殖过多,就有种种奇怪的自杀行为,或停止进食,或在天敌面前主动挑衅,或改变毛色,吸引天敌。
(3)死亡大迁移,数百万旅鼠汇成浩浩荡荡的队伍,奔向大海,葬身大海。
四、合作研讨,深层探究:
1、提问:你从课文中可以获得哪些启示?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之后由各组选代表发言,共同交流。学生可能有的答案有:
(1)、大自然有许多奥秘人类还无法解释,有待继续研究(2)、人类也不应该毫无节制的繁衍下去
(3)、在位梦华和丹尼斯身上我们看到了为科学的崇高献身精神(4)、只有创新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
(5)、自然界本身就具有调节机制,一旦被破坏,就会向新的平衡转化
2、重点品味文末丹尼斯的话,他说的有道理吗?谈谈你的感受。学生自由讨论,鼓励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
五、品读课文,体味文章独特的写作手法:
(1)、提问:本文介绍了旅鼠的三大奥秘,知识性很强,但读来生动有趣,引人入胜.想一想,文章的写法有什么独特之处?它是说明文还是记叙文?在课文中找出你的依据来。学生思考、明确:
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用文学的笔调介绍科学知识。记叙的框架、说明的内容、对话的方式
通篇寓知识于叙事之中,让人既长知识又有兴趣。(2)、学生自主选例评析,品味文章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六、延伸拓展:
除了旅鼠之外,其他动物也有一些奇异的现象。请根据你的观察和了解,说说某种动物奇异的表现及其原因。
七、课堂小结:
《旅鼠之谜》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科学小品。文章用记叙的框架、对话的形式生动形象地介绍了旅鼠的三大奥秘,新奇有趣,意味深长。自然是一位智慧老人,他用多种形式启发我们。从旅鼠的身上,我们如果反观人类自身,也许会领悟到很多…… 作业布置:
1、抄写生字词。
2、完成课课练。
3、选择北极旅鼠三大奥秘中的任一一个奥秘,大胆而合理地猜测一下吧!大雁归来 陈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课出现的生字词
2、积累有关大雁的诗词句
3、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过程与方法:
1、读课文,把握内容。
2、体会作者感情,把握文章主旨。
3、品读课文,揣摩语句,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语感,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的爱鸟情怀,激发学生珍爱野生动物的感情.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对大雁倾注的感情。教学难点: 品味句子表达的深刻含义。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 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合作探究法
3、延伸迁移法.教学内容: 一 激趣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大雁归来》。对大雁,我们大家都很熟悉,古人也有“鸿雁传书”的说法,在古诗词当中也经常出现,你能否说出几句?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二、与文本对话,整体感知课文
1、速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边读边思:作者笔下的大雁有哪些特点?
2、进行朗读擂台赛。
3、整体感知课文 出示问题: 作者笔下的大雁有哪些特点? 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后归纳:(1)来的季节是三月春天.(2)飞行的路线是笔直的.(3)三月的大雁一触到水就叫,喧嚷.(4)十一月的大雁一声不吭.(5)爱寻食玉米粒.(6)常六只或以六的倍数列队飞.(7)四月夜间,大雁会一阵阵喧闹.多媒体显示:多姿大雁图
三、与作者对话,品读课文。
(一)1 出示《辞海》中对大雁介绍的文字,分析在语言上与课文的区别.体会课文语言的特点: 大雁,属鸟纲,鸭科,是雁亚科各种类的通称,一种大型游禽。
形状略像家鹅,群居水边,往往是千百成群。主食嫩叶、细根、种子、或农田谷物。每年春分后飞回北方繁殖,秋分后飞往南方越冬。群雁飞行,排成“一”字或“人”字形。选自《辞海》
讨论,总结:《辞海》中的语言重说明,客观介绍科学知识.课文是知识性、形象性、抒情性的完美结合.2、含英咀华:
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或语段朗读,用你最喜爱的方式理解和体悟,并说出你喜欢的理由,与同学们分享。
(二)与大雁对话,感受大雁形象
1、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描写大雁,将大雁人性化了,请具体说说作者笔下的大雁具有哪些人性化的行为和感情?
2、作者在《沙乡年鉴》的序言中提到在大雁身上找到可“失去的东西”,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你觉得作者找到了哪些我们人类正在“失去的东西”?如果你在场的话,你会感受到什么?
可以选用下列句式:
①读 句(段),我发现这是一种 的大雁。②在大雁身上,作者找到了 让我感受到
(三)质疑解惑:对于文中的语句还有没有存在疑惑的地方,先在小组范围内讨论解决,小组内无法解决的,提出来师生一起研讨。
四、与自我对话,聆听心灵的声音
由于岁月的变迁,环境的恶化,更是由于人类的残忍,我们可爱的动物朋友正慢慢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从地球上消失.(一)资料链接
展示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的图片、资料;穿山甲:,蜂猴,豚鹿等
中国科学院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提供的资料表明,远古时代
500年才有一种兽类灭绝。但20世纪以来,4年就有一种哺乳动物灭绝,是正常灭绝速率的125倍,而且这一趋势还在加剧。科学家们统计,在我们共同生活的家园中,有5025种野生动物濒临灭绝边缘,其中我国已达390多种.(二)心灵驿站:
以前大雁是传信的使者,今天老师化身为一名邮递员,为你传信,你会把信写给谁?会写些什么呢?请你写一封短信,并读给大家听。
五、我的收获:
学习完本节课后,你有什么收获或感受吗?说一说,与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分享。.六、作业布置
1、积累诗词句。
2、写一封保护动物的倡议书
喂——出来 陈霞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1、准确掌握并识记“哂笑、牟取、众目睽睽、棘手、铆钉、贪婪、履行”等生字词;
2、.简要了解微型小说和科幻小说的有关文学常识以及本文作者的基本情况; 能力目标:
1、垃圾的现实情况,理解文章的主题,探讨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相统一的方法;
2、本文的主旨和合理想像的写作手法,锻炼想象能力 3.扩大词语掌握范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环境科学的基本常识,树立环保意识,做环保小卫士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教学难点:
1.想象奇特的艺术美。
2.文章中两处照应题目的“喂――出来”的作用。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合作探究法
3、延伸迁移法.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哂(shen3)笑 牟(mou2)取 众目睽(kui2)睽 棘(ji2)手 铆(mao3钉 贪婪(lan2)履行(lǚ)2.解释下列词语。哂笑:讥笑。
胸有成竹:画竹子时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牟取:谋取名利。
棘手:形容事情难办,像荆棘刺手。众目睽睽:大家的眼睛都注视着。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
任劳任怨:做事不辞劳苦,不怕别人埋怨。
逍遥法外:指犯了法的人没有受到法律制裁,仍旧自由自在。
雨后春笋: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比喻新事物大量而不断出现。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不容置疑:不容许有什么怀疑,指真实可信。一视同仁:同样看待,不分厚薄。
二、导入
1、导语
同学们,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科学发展到今天,让人类很有成就感。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却又渐渐远离了自然,人类不断地征服自然,而大自然有时又无情地报复了人类。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来到未来社会,看一看哪儿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有一天,一位正在悠闲休息的人听到了一声奇怪的呼唤“喂——出来”,这声音从何而来,又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共同走进日本作家星新一创作的科幻小说《喂——出来》,去联想,去想象,也许小说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愉悦,更多的是深深的思考。
2.作者简介:星新一,日本现代小说家。被尊称为“日本微型小说之父”。
3.文体介绍:
科幻小说,小说类别之一。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像。通常将“科学”“幻想”和“小说”视为其三要素。是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文学样式。一般认为英国诗人雪莱之妻玛丽•雪莱(1797—1851)的《弗兰肯斯坦》是第一部科幻小说,法国作家凡尔纳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父。我国高士其等也写过不少优秀科幻小说。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说说文章标题“喂——出来”是什么意思?互相交流看法。
四、学习课文
学生质疑,小组合作讨论,共同解决问题。1.故事真否?(否。不会有此一个无底洞。但有生活的真实性。)2.围绕的话题是什么?(环境保护问题。)3.洞是真的无底吗?’(表面上是无底的,正像我们的世界,表面上是无边无际,实际上是有限的,地球已经不堪重负。)4.为什么题目用“喂——出来!”
(既可以首尾呼应,又表现了无底洞已经溢满。地球已经拥挤。)5.洞是比喻什么?(人类生存的土地。)6.文章中写了几种人?各有什么表现?和生活中的这些人是不是相像?(为己名利而忙碌的各种人。)7.这几种人你最赞同的是哪个?最想否定的是哪个?(不统一答案。)8.作者要说的道理是什么?(作类比自下而上的世界是有限的,一切破坏环境的举动,到头来都将危害人类自己。)
五、探究活动 1.讨论文章主题。
这篇小说写得比较通俗,但内涵深刻。有关它的主题,有下边几种意见,你同意哪一种?说说理由。
(1)提出了人类与自身生存环境的问题。(2)揭示了人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3)阐释了人对大自然的破坏总要遭到大自然的惩罚这一道理。(同意第(3)种看法,文章以科幻小说的形式警示世人正视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比如,我们总觉得海洋和大气层是一个可以自我净化的无底洞,所以当我们把废水排向大海,把废气排到大气中时毫无顾忌,虽然在短期内获得了一些效益,但从长远看最终受害的还是我们人类自己。)2.想一想,在小说结尾,那奇怪叫声以及那块小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天上掉下那块石头以后,接下来可能还会发生什么? 学习展开想像,发表自己的看法并续写结尾。
六、小结
本文是一篇科幻小说。文章设想地球上突然出现了一个无底洞,它可以容纳人类制造的一切垃圾,使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没有了后顾之忧,于是城市的天空越来越美好,人们也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着无底洞带来的福利。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先前抛进的小石子掉了下来,原来扔下的东西将重新倾泻回人间。显然小说采用了夸张和想像的形式,但现实中我们何尝不是凭着侥幸心理,依赖着这样那样的“无底洞”?
科学幻想是在现实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想像,因此在学习中,可以引导学生到现实中寻找故事的影子,让他们自己探究作品有什么寓意,又有什么现实的针对性。另外,本文的情节特别是结尾很有特点,是一个循环式的结构,体现了作者“谁制造的祸害,谁去承受”的想法,阅读文章要注意把握。
七、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