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医院文化建设谱写医院发展新篇章(定稿)
加强医院文化建设谱写医院发展新篇章
2012年是国家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是我院晋升三级医院的开局之年,因此,对我们的各项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年初,经第四届职代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黄陂区人民医院2012年工作计划》由我院以人(2012)1号文件下发。注工作计划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患者至上、质量最优、以人为本、创新为源、品经营、竞争发展”经营理念,严格按照“生态医院、人文医院、科技医院”目标和三级医院建设要求,围绕做大规模、做强科研、做实内涵的目标,明确了我院2012年工作的总体工作目标任务,为我院工作指明方向。纵观年度工作计划,任务是艰巨的,需安全坚持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转变工作作风,创新思维方式,齐心协力德创造工作,加强医院文化建设,为全面完成我们的工作目标任务奠定坚实的基础。下面结合我院工作实际就如何加强医院文化建设谈谈我个人的观点:
一、正确处理医院文化建设和医院发展的关系
医院文化是医院的灵魂,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和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提高医院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是决定医院和谐发展的精髓。我院经过不断创新和发展,已经成为三级医院,具有一定的竞争,以及人们就医需求不断提高的客观形势,要求我们必须打造良好的医院品牌,增强核心竞争力,才能持续健康发展,才能在世界长盛不衰,医院文化
作为凝聚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造化剂,责无旁贷成为丰富医院品牌内涵的源泉。在当今医疗市场激烈竞争中,医院文化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也关系到医院在市场竞争中的成败,关系到医院的生存和发展,可以说医院文化是未来医院管理的主流培育优秀的医院文化是医院发展的根本途径,因此我们要积极的打造医院文化,建立和完善公立医院‘社会性,福利性,保障性‘为特性的独立医院体系,为完成我们的目标任务,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医院文化建设的整体要求
医院文化是一种柔性的生命力,在推动医院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医院文化建设与医院的发展相互的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因此抓好医院文化是建设是我们工作中的重中之中,我们一定要理清思路,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精神文化建设:医院精神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在长期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并为全体医务人员自觉奉行的一种观念心态意识精神和规范、准则、行为的总称,医院文化是客观存在的并且无处不在的,它是医院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因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医院文化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结合医院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就我院工作而言,我认为要从以下几点入手,一是强化从业人员的群体意识,包括医院精神、奋斗目标,价值取向、理想信念、服务理念等,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使从医人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要确定“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牢固树立“一切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服务意识,认真履行法定义务,维护患者各项权益,完善各种便民利民措施,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二是要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制度文化是医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行为准则和技术发展的技术要求,是依法治院、规范行医的重要保证,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强化训练全体员工自觉遵守,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做到奖惩分明、奖惩及时,使全院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物质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包括医院环境、医疗设备、院容院貌、服务设施、人才工程等,物质文化是医院文化的具体体现,是医院塑造良好形象的的重要保证,是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增强医院发展后劲的重要保证,具体工作一是要加大硬件设施的投入,不断提升医疗设备水平;二是不断提高专科建设水平,学科建设围绕“强势更强、专科更专、特色更特”的目标,按照三级医院标准设置学科、细分学科的要求,重点建设一批有特色的专科,把这些科室真正办成为有特色、有技术,成为人民群众满意的科室。三是狠抓人才建设。人才是医院的无形资产,我们要引进一批高学历人才充实到医疗第一线,同时营造人才成长环境,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积极与高等院校进行合作,把人才培养工程当做重要工作来抓,打造一批学科带头人。四是抓好技术交流工作。主要是办好内部刊物,为大家提供交流平台;举办各种演讲会、学术报告会、学术交流会等活动;建立人才激励
机制,打造一支专业过硬的症疗队伍。
三、医院文化建设中社区服务科工作初探
作为医院的社区服务科,其主要任务就是研究社区卫生服务需求;整合社区卫生资源,设计、优化、改进、完善卫生服务活动;整合营销活动,通过提高满足需求的卫生服务活动,获得机构发展资本和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因此,在医院文化建设过程中,社区服务科要做的工作很多,特别是对市场营销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要创新思路,开拓性地工作,我们的基本思路和设想是:
(一)加强客户关系管理、理顺客户关系
对不同层级客户分级管理,建立客户数据库,将人力资源、医疗业务流程与医学专业技术进行有机整合,最大限度满足客户需求,最大限度提高客户满意度和信誉度,挽回失去的客户,保留现有客户,不断发展新的客户,提升管理和服务档次。
(二)创新营销手段,加大品牌推广力度
结合我院提档升级为三级医院和成为江汉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机遇,广泛开展医院推介活动,积极协调各科室的医疗服务与竞争行为,不断提升医院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和推介活动,不断宣传和承诺我院提档升级和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服务水平但不提价的做法,让老百姓得实惠,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稳固客户群,实现互利双赢的经营策略,与基层卫生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实现优势互补。
(三)积极参与主体活动
积极参与送医送药下乡、义诊和“喜迎十八大、争创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提升医院的品牌形象。
(四)筹组建立社会监督员工作
根据医院的发展现状,在全区范围内聘请社会监督员若干名,让这些监督员进行监督,实现开门办医、开门评医,广泛听取社会各界不同意见,规范我们的医疗服务行为,不断提高我们的医疗服务水平,同时增强与基层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社会对我们的关注度。
(五)学术交流活动
积极与医学院校、医学管理团体和学术杂志建立广泛联系,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展示医院品牌,提升医院医疗服务水平和整体形象,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总之,市场营销工作是医院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一环,要做的具体工作很多、很繁杂,只靠一个科室或几个部门是不行的,要使全院上下人人都是品牌宣传员和营销员,人人都是品牌和医院形象的一份子,只有这样才能使医院文化建设有一个较大发展。
综上所述,在当今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医院文化影响着医院的发展,它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它已经由一种物质管理升华到一种精神性的管理,即用高尚的意识去推动医院的发展,医院文化体现了精神,体现了医院的品味,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
神文明建设的必修课。医院文化不但要求创造一种充满热情、和谐融洽、催人奋进的环境气氛,而且还要求人们树立新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和医院精神。只有找准医院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才能掌握医院文化建设的主动权,努力打造属于自己品牌并以此来增强医院的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只有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弘扬“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汉精神,不断探索工作的新思路,拓展新路子,才能谱写我院各项工作的新篇章,使我院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第二篇:谱写民政发展新篇章
谱写民政发展新篇章
伊春市民政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大局,大力弘扬和践行“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工作理念,积极履行“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的工作使命,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全市民政工作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为伊春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构建社会救助服务大厅.全面推进两级管理模式
伊春市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是国家重点林区,因林而生、因林而兴、因林而困。为了保护森林,恢复森林植被,保护森林生态,2013年,赖以生存的主导产业――木材生产全面停伐,30多万森工系统职工群众面临着转产、转岗艰难抉择。其中,老弱病残幼困难职工群众生活雪上加霜,在伊春市经济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困难期,如何保证困难职工群众基本生活,特别是住房的问题,就医的问题、子女就学、就业等社会问题凸显。因此,在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社会救助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健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好保基本、兜底线、可持续最后一道安全网作用,全市民政部门克服重重困难,攻克道道难关,解决了制约社会救助工作发展一些瓶颈问题。全面推进三级管理向两级管理方式的转变。目前,17个县(市、区)已全部完成救助大厅建设并投入运行,实现了城乡社会救助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两级管理全覆盖。
一、加强领导,加大投入,积极推进社会救助大厅建设
一是加强领导,强化保障。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下,成立了市、区两级政府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安排落实社会救助服务大厅建设工作;市委出台了《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实施意见》,把社会救助大厅建设作为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市政府下发了《关于统一建立城乡社会救助服务大厅的通知》,明确了大厅建设标准、功能定位、运行和管理模式,为大厅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明确要求,督办推进。市委要求“将救助服务大厅建设作为社会管理创新重要内容抓实抓好”,明确要求相关部门在大厅场地选址、设施设备投入、人员配备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市、区两级主要领导对大厅建设高度重视,多次实地调研指导,现场办公,亲自帮助解决大厅建设中存在的困难。三是明确责任,确保落实。市、区两级政府都将大厅建设作为当前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点工作,纳入到当年区(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绩效考核指标,实行签状督办,限时保质办结。截至去年年底,全市17个县(市、区)服务大厅新建7处、改建6处、置换4处,共投入资金1800万元,平均使用面积达到180平方米,实现了当年规划、当年建设、当年投入使用的目标。
二、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确保社会救助大厅规范有序运行
一是打造一门式受理工作平台。大厅共设置了城乡低保、城乡医疗救助、临时救助、低收入家庭认定、信息比对、指纹采集印证、清查年检、救助稽查、政策咨询和信访、评议代表监督等十个窗口。将以往分散在社区、街道和民政部门管理的各项救助业务全部纳入大厅实行一门式受理。
二是明确大厅职能定位。依据两级管理的要求,大厅由县(市、区)级民政部门统一管理,县(市、区)级低保部门和街道(乡镇)联合办公。大厅具有救助政策咨询宣传和信访接待、申请受理、收入财产信息核对、审核审批、动态管理、评议和公示、救助证卡发放,救助项目衔接互动等职能,涵盖了社会救助工作全部内容,从而实现了救助事项通过大厅“一站式”办结。
三是突出能力建设。明确了大厅为副科级单位,配备1名副科级干部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大厅人员主要从办事处工作人员中择优调配,并通过“彩虹工程”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大学毕业生。全市17个大厅新增120名工作人员。工作经费纳入区级财政预算,平均每个大厅安排经费在8万元左右。大厅安装了政策宣传、审批公示电视和电子屏及影像声控设备,设置救助热线电话,每个窗口配备1台微机,设置电话转办求助人工引导台和群众代表民主监督台,制作了各项救助工作运行流程图,窗口工作人员职责分工图表,便民政策宣传卡、册等。
四是完善操作规范。建立了《社会救助服务大厅工作绩效考评办法》,工作实绩考评与完成工作的标准、时限、质量和群众满意度等有效挂钩,定岗、定人、定责。建立了《社会救助责任追究暂行办法》,有效防止和纠正错保、漏保、违规违纪问题发生。建立了《救助大厅首问负责制》,严格要求工作人员按照谁接待受理、谁负责的原则,承担受理、审核、审批及日常动态监管清退连带责任,做到受理与审核、审批、监管责任追究相统一。
三、完善制度,规范管理,确保了社会救助政策公平公正实施
一是简化了程序2014年社会救助工作围绕省、市重点工作安排部署,基本完成了年初各项目标,实现了制度有突破、机制有创新、效果有提高、管理有完善、流程有规范、工作有不足。
大厅运行后,简化了工作程序,开通了救助“绿色通道”,做到急事急办、特事特办、有求必应,提高了办事效率。目前低保、医疗等审批时限南原30个工作日缩短为20个工作日,群众满意,社会反响良好。
二是明晰了责任,强化了责权统一。救助大厅运行后,取消了村(居)委员会的受理和初审职能,明确了两级管理责任,实行两级联合办公,做到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外部干扰,杜绝了暗箱操作等问题,防止了不公开、不公正现象发生。
三是增加了透明度,确保了政策公平公正。大厅公开了各项救助政策和工作程序,群众可直接了解和掌握相关信息。同时,大厅实行面对面公开受理,行与不行群众心知肚明,避免误解甚至曲解政策现象,提升了群众对社会救助办理的知情权、参与权。2013年,全市共受理低保、医疗、临时救助46500人,审批的准确率达到98%以上,做到了应保尽保;共清理已超出低保条件3764人,挽回资金损失1273万元,做到了应退即退。
四是畅通了诉求渠道,保证了工作秩序。通过社会救助大厅“一站式”办理工作模式,杜绝了以往群众集中到政府或民政部门上访、缠访、影响机关正常工作秩序的现象,提高了社会救助综合服务能力和水平。
加大救助工作力度,扩大扶贫对象范围
2014年伊春社会救助工作围绕省、市重点工作安排部署,全面完成了年初各项工作目标,实现了制度有突破、机制有创新、效果有提高、管理有完善、流程有规范,全市民政救助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救助体系建设实现突破
深入贯彻落实《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建立了市社会救助联席会议制度,确立了政府主导、民政牵头、相关部门配合、社会力量参与的领导体系,明确了成员单位职责和近期社会救助重点工作目标,召开了第一次联席会议。以社会救助服务大厅为依托,推行了“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救助机制建设。制定下发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城市就业农村扶贫衔接联动机制》、《伊春市公租房管理实施意见》、《伊春市社会救助资金监管联动机制》,制定并实行了《伊春市社会救助稽查办法》、《民政局内部医疗救助与老年、孤儿、生活无着人员就医联动机制》。
二、低保制度推进实现创新
一是改进了管理方式。制定并实行了《伊春市最低生活保障审核审批办法》,变原三级管理为二级,建立并实行了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低保、医疗救助管理办法,制定了《伊春市社会救助工作操作流程意见》,民主受理、民主审核、民主评议、民主监管水平不断提高,救助的准确合格率达到98%以上,社会群众满意度有了较大幅度提升。二是加强了救助平台建设。制定了大厅管理绩效考核办法和大厅工作操作规范,窗口一站式受理、一条龙式服务模式进一步完善,在全省介绍了经验,省、市新闻予以报道,社会群众反响较好。三是完成了低保提标扩面。连续七年提高了城乡低保标准和财政补助水平,平均提高幅度在20%左右,达到全省规定标准。全市低保资金比去年增加7000万元,达到5.5亿元。对上争取落实了5000增人计划,全年新增4800人,满足了应保尽保要求。四是改进了审核手段。市政府制定下发了《伊春市城乡居民收入财产信息比对意见》,市本级和县成立了比对机构,配备了工作人员,开展了低保专项清查活动,全市清退已不符合条件3900多人,挽回经济损失936万元,做到了应退即退。五是强化了监督管理。建立了《社会救助民主监督管理办法》、《经办人员近亲属享受低保备案制度》等,全面开展了人大监督、纪检监察、审计跟踪等低保审批、资金管理检查。建立并实行社区、大厅、民政三级公示、公开制度,救助信息和政策披露逐步完善。
三、医疗救助制度进一步完善
2014年医疗救助资金比2013年增加1500万元,救助人次比201 3年增加4800人次。一是改进了医疗救助方式。推行了医前、医中、医后救助方式,突出了医前门诊、资助参保参合、发放医疗救助卡等救助,缓解了看不起病压力。二是扩大了医疗救助范围。救助低收入家庭重特大疾病、重度残疾、老年人5000人次。三是提高了医疗救助标准。门诊最高达到1.5万元,住院最高达到了3万元。省、市新闻报道了伊春市做法。四是推进了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试点,并取得了先看病后结算经验。
四、临时救助制度作用进一步凸显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建立临时救助制度实施意见》,开展了“救急难”试点工作,开通了全市救助急难救助热线,临救资金较去年增加800万元,无论是救助项目、救助标准,还是救助人次上都大幅提高,较好地发挥应急补充作用。全年救助4300人次。其中:助学救助460人次,助医3840人次。发放取暖费7100余万元,发放电价补贴198.1万元,政府补贴平价粮300万元,殡葬减免困难群众费用40余万元。
五、五保供养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
通过新建、改扩建,新增敬老院床位1200张,集中供养率南65%提高到70%。发放五保供养对象生活补贴资金351万元.1204名五保对象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加强了五保供养机构安全管理,制定并实行了《伊春市养老机构安全管理办法》,对检查出的安全隐患问题进行了整改,从制度上、管理上清除安全隐患。
六、机构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
市级低保工作机构通过新增比对中心,内调2名工作人员,增加经费3万元。县市区级通过建立社会救助服务大厅,新增工作人员90人,并为大厅安排了工作经费。多数区低保局将办公场所搬进大厅,与大厅合署办公,改善了工作环境,提高了工作效率。今年对各区低保工作经费落实情况进行了重点督办,全市增加经费30余万元。这些都是今年历史性突破。市级工作人员参加了全国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构建设业务培训,对各区新晋大厅工作人员进行了指纹采集录入培训、社会救助业务培训。
伊春民政事业在新的历史征程中任重道远,前景广阔,他们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发展目标,凝神聚力,创新创业,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竭尽全力开创伊春市民政工作的新局面,为建设魅力伊春、实力伊春、和谐伊春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三篇:创新之路谱写发展新篇章(范文模版)
创新之路谱写发展新篇章
——东峡煤矿联合重组十年发展回眸
东峡煤矿始建于1971年10月,隶属原华亭矿务局,2002年4月入组华亭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目前已具备年产120万吨的生产能力。全矿科队级建制单位28个,基层党支部16个,现有职工1336人。
联合重组十年来,在公司党政的正确领导下,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高举矿井科学发展大旗,矿党政班子团结带领全矿党员干部职工,以安全生产为前提,以科技创新为突破,以精细管理为抓手,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企业文化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大力弘扬说实话、干实事、创实效的‚三实作风‛和求真务实、团结协作、大公无私、坚持原则、艰苦奋斗的‚五种精神‛,把一个煤层赋存最复杂、生产条件最差、安全管理难度最大的小煤矿建设成安全高效、管理科学、文明和谐的现代化新矿井。近年来矿井先后获得‚甘肃省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全国煤炭工业特级安全高效矿井‛、‚全国双十佳煤矿‛、‚全国文明煤矿‛、‚省级文明单位‛、‚甘肃省平安矿区‛、‚平凉市平安矿区‛和华能集团‚四强党组织‛等多项殊荣。
安全管理平稳发展。始终坚持以安全发展为前提,把安全作为‚天‛字号工程来抓,针对矿井煤层赋存条件最复杂、生产条件最差、安全管理难度最大的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公司党政关于
1安全生产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和重要会议精神,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层层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建立了四级安全考核体系,大力推行准军事化管理和‚手指口述法‛,加大安全投入,累计投入资金1.5亿元,完成了暗主井延伸、主扇房等工程,保证了调度系统的有效指挥。强化现场管理,大力推行‚干部走动式巡查管理法‛和‚手指口述操作法‛,重点抓好‚一通三防‛、顶板管理、机电运输的安全管理工作,有效提高了现场安全管理水平,认真执行《东峡煤矿安全生产十三条禁令》,加大隐患排查和查处‚三违‛工作力度,严格执行‚每周一题、每月一考‛制度和持证上岗制度,职工的自主保安意识和安全操作技能显著提高,实现连续安全生产1500天以上。
矿井管理能力提升。围绕建设‚安全高效、管理科学、文明和谐‛的现代化矿井目标,健全和完善矿井管理制度,新建制度136项,修订制度228项,废止制度88项,形成了《东峡煤矿管理制度汇编(2011版)》。强力推行精细化管理,制定了《东峡煤矿精细化管理实施办法》,认真贯彻落实集团公司柔性发展战略和管理创新方案,扎实开展‚管理效益年‛活动,积极推行‚五型‛班组建设和班组核算等工作。2008年一举扭亏为盈,2010年利润总额突破了亿元,2011年实现利润1.3亿元。工业总产值由联合重组前的2765万元增加到2011年的466亿元,年均增长32.62%。资产总额由联合重组前的5817万元增加到2011年的12925万元,年均增长8.31%。职工人均年收入由联合重组
前的7525元增加到2011年的8.72万元,翻了12倍,年均增长27.76%。矿井年产量由联合重组前的49万吨提升到120万吨,年均增长率9.44%,完成了地面工业场地的增建及改造项目,修建了工业广场,配套完善了办公及生活设施,矿容矿貌焕然一新。
科技创新成果丰硕。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加强科技攻关,完成了大倾角坚硬特厚易燃煤层群综合机械化开采技术,2007年6月由甘肃省科技厅、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2011年11月矿井西翼扩大区首采52°急倾斜综采工作面掘井工作顺利贯通,2012年1月工作面安装完成并开始试生产成功,在科技创新中,多次与科研院所合作,组织工程技术人员科技攻关,累计完成各类技术创新项目和‚五小‛成果1116项。其中,‚东峡煤矿大倾角易燃特厚煤层群倾斜分层‘双大’开采方法研究‛项目荣获2002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东峡煤矿大倾角坚硬易燃特厚煤层群综合机械化放顶煤开采技术研究‛项目荣获2008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聚亚胺胶脂材料在东峡煤矿围岩加固及防堵水中的应用‛、‚大倾角坚硬易燃特厚煤层群综放开采技术研究‛、‚大倾角煤层小煤柱巷道锚杆支护数值模拟研究‛等一批优秀科研成果在矿井安全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队伍建设成效卓著。加快推进‚四好‛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认真抓了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思想、作风和能力建设,矿井先后涌现出一批优秀管理者。2005年,王玮同志荣获
‚甘肃省劳动模范‛称号;2006年,刘斌同志荣获‚甘肃省优秀党员‛称号;2007年,周翔同志荣获第十一届‚甘肃五四青年奖章‛;2009年,周翔同志荣获‚全国煤炭工业优秀矿长‛称号。大力实施人才强矿战略,加大职工培训力度,推进《东峡煤矿职工技能提升计划》,不断创新用人机制,大力实施‚百千万‛人才工程和‚首席员工‛计划,努力搭建多元化的成才平台,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技术比武、岗位练兵活动,狠抓职工行为管理,不断完善‚6S+T‛行为规范考核机制和‚4E‛工作标准,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为矿井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证。全矿涌现出省级技术标兵12名,公司级岗位技术能手38名,矿级岗位技术能手156名,公司星级员工24名。
党建工作扎实有效。坚持融入中心,进入管理,服务大局,按照‚四强‛党组织的标准,全面实施党建工作改革创新,相继开展了党员先进性教育、科学发展观试点和‚创先争优‛活动,2009年10月党建质量管理体系通过深圳鹏程国际认证公司审核认证;全矿的先进性教育活动受到集团公司和督导组的高度评价,也得到职工群众的普遍好评;2008年科学发展观试点活动受到了中央、省市、公司等各级领导的肯定和好评,先后共接待上级部门检查指导和兄弟单位来矿考察学习人员36批次;深入开展‚四好‛班子、‚六好‛党支部创建、‚双培双建‛、‚党员责任区‛、‚一个党员一面旗‛等主题实践活动。全矿有6个党支部被集团公司命名为‚六好‛党支部,综采一队党支部2009年被
甘肃省国资委树立为‚样板‛党支部;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积极开展‚好书荐读‛、辅导讲座、理论测试、党务培训和讲党课评优竞赛等活动,不断提升党员素质;完善了党委、党支部与党员三级安全联保互保责任制,签订党员安全联保责任书,党员‚亮牌示范‛做表率,在安全生产中充分发挥‚哨兵‛作用;围绕服职工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公开承诺、扎实践诺,努力为职工办实事、办好事。
文化建设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宣贯、推广认同华能‚三色公司‛、‚四大安全‛理念及华煤集团‚四大识别系统‛,制定下发各岗位员工行为养成规范,实施‚4C‛员工岗位标准和‚6S+T‛考核奖惩体系,在基层队及主要场所,设置行为看板,通过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现场演练等各种形式,让职工熟知内化,实现了职工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的根本转变。加强矿区环境治理,先后修建了文化广场、单身职工公寓楼、污水处理站等,改造了家属区水、电、暖系统,延伸了暗主井架空人车,装修了办公楼、安全文化走廊、人车等候室,建成了办公局域网络,基本上实现了办公自动化、信息化、现代化,绿化了矸石山和矿区环境,千米‚长廊式‛文明煤矿建设初具规模,为职工生产生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积极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大力开展‚扶贫、帮困、送温暖‛活动,为灾区捐款21.70万元;千方百计为职工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十年来累计安置职工子女就业416名;大力开展‚平安矿区‛创建工作,及时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强化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力维护矿区和谐稳定,确保了矿井形象安全。
东峡煤矿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抓住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以建设安全高效型、本质安全型和基础管理精细化、技术装备现代化、人员培训制度化的‚两型三化‛矿井为目标,狠抓安全生产、科技创新和精细化管理,为公司打造现代化的大型能源化工企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四篇:奋笔谱写人才发展新篇章
奋笔谱写人才发展新篇章
一、判断题
1、十九大提出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
2、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要想取得革命事业的胜利,必须坚持两条根本的原理。他说:“我们应当相信群众,我们应当相信党,这是两条根本的原理,如果怀疑这两条原理,那就什么事情也做不成了√
3、十九大对新时代人才发展提出堆总体要求是“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
4、谋求更高质量的人才发展,主要有两项任务,一是个体素质的全面提升,二是群体结构的整体优化。√
5、谋求更有效率的人才发展,主要也有两项任务,一是充分激发创造活力,二是不断提高人才贡献率。√
6、谋求更加公平的人才发展,主要任务是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营造良好温馨的人才生态环境,引导各类人才合理有序流动。√
7、谋求更可持续的人才发展,主要任务是提高人才培养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形成梯形结构,发挥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推动双重作用,尤其是引领作用。√
8、十九大报告第四部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定实施七大战略,具体包括“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
9、十九大报告第五部分第(一)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提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入融合。同时提出在六大领域培育新的增长点,形成新的动能。六大领域具体是指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
10、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诺贝尔奖得主舒尔茨曾经对人力资本内涵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具体包括四个要素构成,即营养保健费+基础教育费+继续教育费+迁徙费。√
11、综观世界各国的发展路径,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人力资本投入优先,另一种物力资本投入优先。选择前者是明智的聪明的。衡量的标准是1:7。即投资于物同投资于人的比例在7倍以内。√
12、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途径是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关键要素是科学技术+人才资源。十九大报告的第五部分第(三)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同时提出培养和造就一支“三农”人才队伍,即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工作队伍。”√
13、长期以来,“三农”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大课题。自1982年以来中央曾先后发过20个1号文件。其中,1982-1986年连续发了5个中央1号文件,2004-2018年又连续发了15个中央1号文件。(2015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2016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2017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2018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14、十九大报告第五部分第(一)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提出:“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大军。”其核心要义是:第一,保护企业家精神;第二鼓励创新创业;第三,建设“三型”大军。√
15、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曾经用三句话精辟地论述人才地价值:国家地富强主要看经济,经济地繁荣主要靠企业,企业地振兴关键靠人才。√
16、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一支宏大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大军。如何认识“三型人才”的特征和现状呢?“三型人才“特征有共性也有个性。共性是都要有知识和技能,都要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知识型人才侧重于知识传播,技能型人才侧重于知识应用,创新型人才侧重于知识创造。我们现状是,知识型人才的培养与供给没有多大问题,技能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总体匮乏、供不应求,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之需,要想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迈上新台阶,必须举全社会之力开发造就。√
17、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到2020年,我国能不能如期建成创新型国家,人才是关键要素。为此,十九大报告又具体提出培养造就三类人才和一类团队,即: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18、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呢?报告要求:加强文艺队伍建设,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
19、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关于选人用人有过一系列重要论述,其最核心的要义是“忠诚,干净,担当。”√ 20、2013年6月28日,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第一次提出“好干部”概念,并赋予“好干部”20个字明确内涵,即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
21、十九大提出,要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具体应当怎么操作呢?首先,制定和实施人才发展政策态度必须更加积极,不能等待,不要保守,要具有新意;其次,制定和实施的人才政策必须具有开放性,透明度要高,要能够覆盖人才工作的各方面、各环节;第三,制定和实施的每一项人才政策都要管用有效,不搞形式,不做样子,实实在在。√
二、单选择题
1、中共十九大对人才给出了什么样的新定位?(B)
A:人才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
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
引擎
D: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
B: 人才是实现民族
C: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重要
2、十九《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我国到(A)要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A:到2020年
年
B:到2025年
C:到2030D:到2035年
3、《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到202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GDP的比重由纲要颁布时的1.35%提高到多少?(A)A:提高到2.5%以上
高到3.5%以上
B:提高到3.0%以上
C:提
D:提高到4.0%以上
4、《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到2020年,科技进步贡献率由纲要颁布时的39%提高到多少?(B)
A:提高到50%以上
到65%以上
B:提高到60%以上
C:提高
D:提高到70%以上
5、《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到2020年,对外技术依存度由纲要颁布时的50%以上降低到多少?(B)
A:降低到25%以下
到35%以下
B:降低到30%以下
C:降低
D:降低到40%以下
6、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是习近平人才思想的精髓。这一思想最早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呢?(A)
A:是2013年10月21日,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讲话提出来的 中
B:是2014年5月4日,考察北京大学时的讲话C:是2016年4月19日《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
D:是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谈会上的讲话》
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7、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最早提出于(A)?
A:2003年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
大
C:2012年十七大
B:2007年十七
D:2017年十八大
8、人才流动是正常的,不流动是不正常的。人才在流动中找到最佳的位置,发挥最大的作用,实现最大的价值。人才流动包括流量、流速和流向三个要素。正常合理的流动状况应该是:(A)A:有进有出,大体平衡,入优于出
C:进少出多
D:不进不出
B:进多出少
9、十九大提出,出台积极的人才政策,引导各类人才合理有序地流动,实现人才资源宏观配置结构优化。合理的人才流向是:(A)A:向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基层一线流动
B:基层向机关流动,农村向城市流动
动
C:小城市向大中城市流D: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等欠发达地区向内地、沿海、发达地区流动
10、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健全三大机制,即人才评价机制、绩效考评机制、分配激励机制,加大激励的力度,向一流人才倾斜,向关键岗位倾斜,向创新团队倾斜,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分配改革的方向和原则是:(B)
A:奖勤罚懒
配
B:奖优罚劣
C:平均分D:扩大差距
11、如何正确理解激励机制的科学内涵?(A)A:既包括正激励,也包括负激励
负激励
B:只包括正激励,不包括
D:不包
C:不包括正激励,只包括负激励
括正激励,不包括负激励 12、2003年12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提出人才需要具备的三项核心能力是,一是学习的能力,二是实践的能力,还有一项是什么能力?(C)
A:操作的能力
力
B:认知的能力
C:创新的能D:写作的能力
13、十九大提出要加快建设人才强国。这既是对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肯定和确认,同时也对继续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提出了加快速度的要求。怎么理解人才强国战略呢?(D)A:实施人才强国只是一个目标
程
B:实施人才强国只是一个过
D:实施人才强C:实施人才强国只是一个状态
国,既是一个目标,又是一个过程,还是一个状态,是三位一体的
14、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这是干部人才工作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动摇不得。怎样理解这个原则呢?(A)
A: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 政府
15、十九大报告集中部署干部人才工作是在十三部分的第(三)节,这一节分为两个大大自然段。第一个自然段,讲干部队伍建设问题,一共写了多少字?(B)A:521个字
字
B:421个字
C:380个C:党只领导军队
B:党只领导
D:党只领导国有企事业单位
D:450个字
16、十九大报告集中部署干部人才工作是在十三部分的第(三)节,这一节分为两个大大自然段。第二个自然段,讲人才队伍建设问题,一共写了多少字?(A)A:233个字
字
B:180个字
C:190个D:252个字
17、十九大报告集中部署干部队伍建设421个字,主要阐述了几个问题?(B)A:八个问题
题
B:九个问题
C:十个问D:十一个问题
18、十九大报告机集中部署人才队伍建设233个字,主要阐述大几个问题?(A)A:八个问题
题
B:九个问题
C:十个问D:十一个问题
19、十九大报告第十三部分第(五)节“持之以恒正风肃纪”中提高:“加强纪律教育,强化纪律执行,让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怎样理解纪律也自由的关系?(A)
A: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是党员干部的明智选择
自由对立的,两者无法统一
律
B:纪律和
C:可以没有自由不可以没有纪D:可以没有纪律不可以没有自由
20、文化是软实力,关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四个自信,最根本的是文化自信。没有对五千年来中华文化的充分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不可能的。十九大提出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那么什么是文化呢?作家梁晓声关于文化定义的四句话讲的很好:文化是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文化是无需提醒的自觉,文化是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文化是为他人着想的善良。如何正确定义文化呢?(A)A:文化和知识不是一回事,文化和知识不能划等号。现如今,有的人有知识没文化,有的人有文化没知识。知识具有门类性,文化具有综合性
B:文化和知识是同义语,可以划等号
C:有知识才是有文化
D:文化是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道德取向的总和
二、多选择题
1、五年前,总书记在回答一位外国元首提问“你考虑最多的是哪些事情?”(ABCD)
A:5000年的中华文化不能搞丢了
搞小了
B:老祖宗留下的地盘不能
D:老百姓
C:中国的发展道路不能走歪了的日子不能过差了
2、十九大报告通篇都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人民”一词在报告中使用了多少回?十八大报告使用了多少回?(AB)
A:十九大报告中“人民”一词用了203回
“人民”一词用了133回
回
B:十八大报告中
C:十八大报告中“人民”一词用了218D:十九大报告中“人民”一词用了145回
3、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具体包括哪些内容?(ABCD)A:对民主的需要、对法治的需要
的需要
C:对安全的需要
B:对公平的需要、对正义D:对生态环保的需要
4、怎样认识和理解新时代人才发展需要破解的不平衡和不充分表现?(ABCD)
A:不平衡解决两个问题,即培养与需求不对接、配置结构,不充分解决三个问题,即创造力开发不足、干事创业激情发挥不够、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
B:人才数量不足,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所需
D:科技成果数量不多 C:人才素质整体不高
5、《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到2020年,我国人才发展要达到的主要目标是:(ABCD)
A:人才队伍总量要达到18025万名。每万名劳动者中研发人员比例达到43人
35%
B: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达到28%,人才高效率达到C:主要劳动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
D:人力资本投资占GDP15%
6、十九大绘就了中国未来现代化建设33年三步走战略,具体是(ABC)
A: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现代化
B:到2035年,基本建成C:到2050年,把中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D:到2055年,实现社会主义中国梦 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7、2018年3月7日,总书记参加两会广东团讨论时再次强调“三个第一”,具体是指(ABC)A:发展是第一要务
新是第一动力
B:人才是第一资源
C:创
D: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8、《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24字方针,具体是(ABCD)
A:服务发展
机制,高端引领
B:人才优先,以用为本
D:整体开发
C:创新
9、强国必先强军。十九大报告提出,军队的建设要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同频共振,具体是(ABD)A:到2020年基本实现机械化
化
B: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
D:到本世纪中叶C:到2050年基本实现自动化
把中国人民解放军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
10、十九大报告第十三部分“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第(八)节“全面增强执政本领”中提出,领导十三亿多人多社会主义大国,我们党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增强八项本领。八项本领是(ABCD)
A:要增强学习的本领,要增强政治领导的本领
革创新的本领,要增强科学发展的本领
B:要增强改
C:要增强依法执政的本 7 领,要增强群众工作的本领
驾驭风险的本领
D:要增强狠抓落实的本领,要增强
第五篇:谱写文教事业发展新篇章
谱写文教事业发展新篇章
作者:佚名
来源:乐山日报
发布时间:2016年11月09日
点击数: 66
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大幅提升,特色文化品牌打造成效显著,文化产业发展壮大,文化遗产有效传承,行业服务规范有序,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数字化校园”工程建设加快,办学条件向“标准化”迈进,学前教育快速发展,彝区办学条件大幅提升,招生改革有序推进„„
“十二五”期间,我市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硕果累累,谱写出乐山美丽发展新篇章。
文化为魂 美丽发展
农家书屋里,各类书籍有序陈列,不时有村民前来翻阅;惠民电影定期走进偏远山区,群众观影积极性高涨;文艺活动深入基层,百姓家门口看演出,直呼过瘾„„这是我市群众日常文化生活日益活跃的一个个写照。
“十二五”期间,我市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实现市县有文化馆和图书馆、乡乡有综合文化站、村村有农家书屋和文化活动室。建成国有博物馆7个,民营博物馆2个,大剧院2个。城乡数字影院建设进程迅猛,农村公益电影免费放映惠及所有行政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面完成,城乡广电网络数字化达90%。“文化进万家”、“乐艺大舞台”等群众文化活动广泛开展,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2013年,“文瀚嘉州·百姓直通车”成功申报创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2015年乐山成功申报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成为四川省唯一入选市州。
围绕“一个县域,一个特色,一个品牌”的发展思路,全市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生根发芽”。
成功举办3届四川国际旅游交易博览会、亚太旅游协会2015年会等大型节庆活动。创作产生一大批优秀文艺作品,共获国家级奖项20余个,省级奖项50余个,《大佛·海通》《沫若·女神》《七彩小凉山》《甘嫫阿妞》等大型剧目影响深远。佛禅文化、沫若文化、峨眉武术、嘉州画派、乐山歌舞、小凉山彝族文化等具有乐山特色的文化品牌,如同一张张靓丽名片,将嘉州之名远扬。
构筑“一核、两链、两基地”的文化产业空间布局,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探索“文化+”的复合发展模式„„在“名山、名佛、名人、名城”的文化大背景下,乐山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8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6个。实施乐山大佛、郭沫若故居、犍为文庙等一批重大文物保护维修工程。
利用深圳文博会、四川旅博会等平台,积极推广产业品牌项目,开展招商引资,培育壮大文化博览、会展节庆、网络传媒、演艺娱乐、新闻出版、创意设计等文化产业。成功打造嘉州长卷·天街、《圣象峨眉》、《灵秀天下》、《乌蒙沐歌》、五通桥根石文化博览苑等重点项目。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步提高,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4%左右。
教育为先 均衡发展
五年来,我市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在全省率先建成市级“中小学教育视频资源平台”,率先在乐山落地“四川省教育管理云平台”,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全覆盖,计算机占比成倍增长。针对民族地区地域广、校点多、师资薄、教学质量落后的现状,建成“乐山市远程互动录播教室”16间,探索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实施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公办幼儿园建设工程、民族地区“一村一幼”工程等,全市学生在校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全面实施“农村薄改”计划,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办学条件差距。完善幼儿园保教费减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三免一补”、中职、高中、大学资助体系,基本实现我市没有一名学生是因贫困而辍学的资助目标。
大力扶持民办幼儿园发展,在彝区实行“全免费”学前教育,建成“一村一幼”155所,彝区入园率达90%,提前5年实现2020年目标。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推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普通高中布局结构调整,全市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0.74%。全市职业教育以内涵发展为主线,质量提升为目标,实施新攻坚计划,初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学历和非学历并重,公办民办并举,普职融通,职前职后衔接,中职高职协调发展,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彝区教育扶贫投入项目资金4.15亿元,学前教育减免保教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吃、住、学全免费和全覆盖。启动实施彝区“9+3”免费教育计划,实行普高免学费教育试点工作,推动彝区教育扶贫政策体系日益完善,保障机制日趋健全。实施“县对县”、“校对校”和“师对师”的教育对口支援形式,形成“举全市之力”支持彝区教育的制度、以“让每一位教师都发展,让优秀教师卓越发展”为基本理念,实施中小学教师素质能力提升工程,面向全体,倾斜农村,重视骨干,系统规划,分步实施,扎实开展教师队伍建设。开展“寻找最美教师”、师德宣讲、教学技能大练兵、“微型课题”研究等活动,实施骨干教师“成长研修”工程,开展农村学校送训、送教活动。
三江明珠,秀美嘉州。在四川色彩斑斓的文化与教育版图上,乐山文教发展不断谱写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