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 谱写现代服务业发展新篇章

时间:2019-05-15 07:35: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西安 谱写现代服务业发展新篇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西安 谱写现代服务业发展新篇章》。

第一篇:西安 谱写现代服务业发展新篇章

西安 谱写现代服务业发展新篇章

西安 谱写现代服务业发展新篇章

有关专家指出,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全球产业结构呈现出“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总趋势。现代服务业正在成为服务经济时代的主体和方向,其发展水平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

:“大城市要把发展服务业放在优先地位,有条件的要逐步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西安市市委、市政府从推进全市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战略高度出发,提出在“十一五”期间,重点发展高新技术、现代装备制造、现代服务、旅游、文化等五大主导产业,把现代服务业作为推动西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强力助推器、西安经济新的发力点,加快发展。

目前,各地因为实际情况不同,现代服务业发展方向和重点不一。我市结合自身实际,“十一五”期间,把会展、物流、金融、商贸等内容作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通过发展金融、物流、信息、工程设计、会计等生产性服务业,为传统装备制造业向现代装备制造业转化、提高生产效率提供强力支撑,同时大力发展会展、商贸、餐饮等生活性服务业,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和服务功能,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006年1月5日,西安市委十届九次全会对《西安加快服务业发展实施方案》进行了研究讨论,这表明,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正式拉开了帷幕。

经济增长新亮点

改革开放以来,西安以商贸、旅游为先导,大力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总量持续扩张并逐步转型和提升,会展、物流、金融、信息、中介、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迅速成长。通过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升人民生活质量,为西安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

伴随着连续多年高起点的快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西安经济重要的增长点。据最新数据统计,2004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1095.87亿元,三次产业的比例已达到5.5:45.2:49.3,尤其是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40.15亿元,占全市GDP的48,年均增长12.2。其中,现代服务业增加值超过250亿元,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近50%,现代服务业从业人数近60万人,占服务业总人数近40。

在快速增长的同时,西安现代服务业的内涵更是不断拓展,亮点纷呈:

会展经济蓬勃兴起。2002年以来,我市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全市共举办各类综合性和专业性展会279个,成交额1060.2亿元,创造社会综合效益88亿元,有力促进了旅游、商贸、餐饮等关联产业的发展,已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亮点。目前,西安拥有一定规模的综合、专业展馆3个,展览公司120多家,展会规模和层次不断提高。欧亚经济论坛、世界古遗址大会的成功举办,敲开了西安会展业迈向国际化的大门,中国广告节、全国糖酒会等一系列大型展会,彰显了西安办会办展的强大资源优势和综合实力,住博会、汽博会、国际供热供暖设备展等,逐步培育出西安独有的品牌会展。

 在《西安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规划》的引导下,现代物流业健康起步,集散中心的地位不断增强。以西安国际港务区为龙头,六村堡空港物流中心、引镇物流中心等物流园区建设初现规模,西安现代物流业已经扬帆起航,产业带动作用日益明显。

西安信息产业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步伐加快,多元化信息服务市场形成。2004年电信业务收入64.32亿元,全市固定电话用户接近300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超过320万户,计算机互联网用户82.4万户,ADSL宽带用户22.2万户,我市已成为西北地区唯一城域宽带网全面贯通的城市。

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促进了西安金融服务业实力的不断增强。西安金融保险已全部实现电子化管理,综合服务水平和资金结算效率显著提高,区域性金融中心地位逐渐形成。2004年,西安地区各类金融机构达2300个,从业人员4万余人,各项存款新增270亿元,各项贷款新增160亿元。

商贸、餐饮业发展迅速。西安商贸服务业不断开拓市场,促进消费,保持了较高的发展速度。2005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0亿元,增长15.2,全市餐饮业连续十年保持15以上递增速度,跻身全国大中城市八强之列,餐饮业销售总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3.8,所占比重在全国大中城市排名第一。据统计,全市已建成各类社区基础设施210多个,总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创办各类社区服务实体6000多个,从业人员达到5万余人。

伴随城市经济多元化发展和社会资源市场化配置,中介服务业亦显示出良好的潜在需求和发展态势。以律师、会计(审计)、房介、职介、工程监理、工商代理、税务代理等为主体的中介服务市场体系正在形成。

加速发展新机遇

面向“十一五”,西安站

在一个新的历史新点上,现代服务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国际间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将为我市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进而承接现代服务业转移提供良好机遇。西安的整体经济正由中低收入水平向中上等水平转化,2004年西安市城镇居民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380美元,已经步入了现代服务业的加速发展期。西安作为新亚欧

大陆桥经济带中国段和中西部的中心城市,陕西“一线两带”和关中城市群的核心,其独特的区位优势,使西安建设现代服务业中心具有先天之便;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沉淀了丰富的旅游资源,西安作为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越来越引起世界的关注;先进的科技教育,不断壮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和雄厚的装备工业实力,使得经济增长的内在支撑力和产业发展的市场空间广阔。借助区位优势,挖掘比较优势的潜力,在激烈的竞争中发挥其后发效应,西安作为西部和黄河中上游地区的金融、科技、教育、旅游、商贸、交通、信息中心的功能将会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带动和辐射作用进一步扩大,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西安现代服务业起锚远航的时机已经到来。发展现代服务业,构建区域性、国际化现代服务业中心,必将强化西安“造血”、“聚合-辐射”功能,推进城市国际化和市场化进程,对黄河中上游城市群乃至整个中西部经济施加更大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是实现我市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

宏伟目标新愿景

“十一五”期间,围绕建成立足陕西、面向西北、辐射全国的国际化、区域性的现代服务业中心,西安以现代物流、会展业为突破口,加快构筑高增值、多层次、广就业、强带动的现代服务业体系。以西安国际港务区、欧亚论坛为切入点,做大现代物流业和会展业,做强餐饮业和商贸流通业,做足金融保险业、信息服务业、中介服务业和社区服务业,使西安逐步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五年之后看西安:

――通过五年的努力,到2010年,西安市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将达到1154——1185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51.3;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45。

――建成区域性国际会展中心,力争到2010年,展馆总面积达到20万平方米,专业性展览占主导地位,国际性展会比例达20以上,会展业收入达到5亿元,带动相关行业产值达50亿元。“十一五”期间,西安会展业将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整合现有资源,做大做强会展经济,打造区域性、国际化的会展品牌,重点抓好欧亚经济论坛、曲江论坛和中国西部装备制造业博览会、中国西安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等国际性会议和展览,着力打造曲江国际会展聚集区、产霸河国际会议论坛中心、高新区高新技术展览展示区、城墙内国际文化交流区、三桥国际汽车专业会展区等五大会展聚集区,发挥其拉动全市乃至区域经济的强力“引擎”功能,形成以展扬名、以展会商、以展带业、以展兴市的良好发展格局。

――西安将成为中国西部地区和半径500公里经济圈的现代物流业重要枢纽。目前西安现代物流业正处于发展阶段,要形成相对成熟的专业物流服务,必须培育和完善“结构合理、设施配套、技术先进、运转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从今年起,我市将全面启动西安国际港务区、西安六村堡空港物流中心、长安引镇仓储物流中心、华圣果品物流配送中心等项目建设,建设区域性的内陆港口,实现西部地区进出口贸易与国际货运航线直接对接,建立完善的现代物流支撑体系,构筑以物流园区为中心,以铁路、“一高一绕三横三纵三环八放射”高速公路网、国省主干线为骨架,多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不断提高物流集散运输能力。加快物流项目信息技术升级和西安物流网络平台建设,重点建设以条形码技术、电子支付和电子数据交换等为基础的物流信息系统,形成辐射市内外,信息系统电子化、物流管理条码化、仓储运输机械化的商品配送体系。到2010年,物流业实现增加值340亿元,占西安GDP的比重达到17。社会物流成本降低2个百分点。物流企业信息网络技术应用率达100。

――充分发挥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的融资主渠道作用,促进银行、保险、信托和租赁业之间的合作,发展金融业混合经营模式,促进金融服务业加快发展,使西安成为信用制度发达、资金交易活跃、金融组织机构健全、金融市场完善、金融工具齐全、金融设施先进、金融信息畅通,具有强大金融凝聚力和辐射能力的西部金融中心。到2010年,西安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4500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到3200亿元,保费收入达到100亿元。

――信息服务业因其对生产与消费的影响大,产业关联高,已经成为发展速度最快、技术创新最活跃、增值效益最大的一个产业。“十一五”期间,我市将加快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金融、分销、旅游、证券、房地产等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建设“数字西安”。到2010年,现代信息通讯服务业收入达到120亿元,年增长率20—25。实现电话、广播、电视“村村通”,综合覆盖率达到100。固定电话主线普及率达42线/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达112部/百人,宽带用户接入比例达12%,人均信息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比例达19。

――到2010年,基本形成种类齐全、分布合理、运作规范、接轨国际的现代中介服务业体系。“十一五”期间,我市重点推进会计、法律、管理咨询、信息咨询、工程咨询等各类中介服务业的发展,争取中介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中介服务行业达到50个,从业人员达到15万人以上。

――未来五年,西安社区服务业将走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的道路,鼓励创办各种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企业,引导和培育各类社区民间服务的发展,分别按照200米半径设立早点快餐店、便利店,400米半径设立物资回收部、修理部、理发店的要求,合理布局社区商业网点,拓宽服务内容,开展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大力发展社区医疗、休闲娱乐、体育健身等服务,到2010年,建立起服务门类齐全、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的社区服务网络。

――建立起“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特色突出、管理科学”与现代化都市相适应的“高增值、强辐射、广就业”的现代商贸服务业体系。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4—18,2010年达到1200—1300亿元。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2010年达到250亿元。连锁经营年均增长速度15以上,到2010年,连锁经营销售达300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达到30%,商品电子商务交易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20%。

“十一五”期间,以发展大商贸、建设大市场、搞活大流通为主线,我市将加快商圈的规划与建设,合理布局商业网点;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零售企业和现代营销方式,鼓励发展特许经营、代理制、多式联运等新型业态,营造方便、快捷的购物网络;大力整治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强商贸流通领域诚信建设;加快推进农村生活、生产资料市场体系建设,保证“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健康进行;积极开拓旅游餐饮、商务休闲、文化体育、时尚消费等市场;突出西安文化特点,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培育和打造十条特色商业、餐饮街区;建设一批起点高、功能强、辐射广的批发市场和大中型批发市场集群;提升企业素质和资本运作水平,实现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新飞跃。

绘就蓝图新举措

西安将认真落实《西安市加快服务业发展实施方案》,突出发展重点,抓住关键项目,明确完成时限,运用法律、行政和市场相结合的手段,引导和推动技术、人才、资金、政策等各类资源向现代服务业集聚,营造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改善政府服务环境,明确职责,提高行政透明度,重点建立和完善现代物流、会展经济、中介服务、社区服务、信息服务等统计体系。建设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环境,建立服务业预警、预测和信息发布制度,深化“一站式”服务,在工商登记、财税减免、资金管理、出入境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方便。

连锁企业在农村开设门店、经销农用生产、生活资料、配送中心建设以及网络信息技术改造;物流企业基础设施改造、信息管理水平的提升、物流网络平台搭建;社区服务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开办方便居民日常生活“六小”经营门店等均可争取享受企业所得税方面的优惠。

建立和扩大“西安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西安市流通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重点扶持连锁经营、现代物流、会展经济、中介服务、社区服务、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

同时,完善人才引进、培训、管理制度,形成各类人才,尤其是高端服务业人才聚集和流动的格局。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西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是推动西安经济加速发展的开拓之路。我们有理由相信,西安的现代服务业必将迎来辉煌的明天,西安这个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也必因乘现代服务业发展之东风,而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第二篇:谱写民政发展新篇章

谱写民政发展新篇章

伊春市民政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大局,大力弘扬和践行“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工作理念,积极履行“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的工作使命,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全市民政工作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为伊春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构建社会救助服务大厅.全面推进两级管理模式

伊春市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是国家重点林区,因林而生、因林而兴、因林而困。为了保护森林,恢复森林植被,保护森林生态,2013年,赖以生存的主导产业――木材生产全面停伐,30多万森工系统职工群众面临着转产、转岗艰难抉择。其中,老弱病残幼困难职工群众生活雪上加霜,在伊春市经济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困难期,如何保证困难职工群众基本生活,特别是住房的问题,就医的问题、子女就学、就业等社会问题凸显。因此,在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社会救助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健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好保基本、兜底线、可持续最后一道安全网作用,全市民政部门克服重重困难,攻克道道难关,解决了制约社会救助工作发展一些瓶颈问题。全面推进三级管理向两级管理方式的转变。目前,17个县(市、区)已全部完成救助大厅建设并投入运行,实现了城乡社会救助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两级管理全覆盖。

一、加强领导,加大投入,积极推进社会救助大厅建设

一是加强领导,强化保障。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下,成立了市、区两级政府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安排落实社会救助服务大厅建设工作;市委出台了《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实施意见》,把社会救助大厅建设作为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市政府下发了《关于统一建立城乡社会救助服务大厅的通知》,明确了大厅建设标准、功能定位、运行和管理模式,为大厅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明确要求,督办推进。市委要求“将救助服务大厅建设作为社会管理创新重要内容抓实抓好”,明确要求相关部门在大厅场地选址、设施设备投入、人员配备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市、区两级主要领导对大厅建设高度重视,多次实地调研指导,现场办公,亲自帮助解决大厅建设中存在的困难。三是明确责任,确保落实。市、区两级政府都将大厅建设作为当前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点工作,纳入到当年区(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绩效考核指标,实行签状督办,限时保质办结。截至去年年底,全市17个县(市、区)服务大厅新建7处、改建6处、置换4处,共投入资金1800万元,平均使用面积达到180平方米,实现了当年规划、当年建设、当年投入使用的目标。

二、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确保社会救助大厅规范有序运行

一是打造一门式受理工作平台。大厅共设置了城乡低保、城乡医疗救助、临时救助、低收入家庭认定、信息比对、指纹采集印证、清查年检、救助稽查、政策咨询和信访、评议代表监督等十个窗口。将以往分散在社区、街道和民政部门管理的各项救助业务全部纳入大厅实行一门式受理。

二是明确大厅职能定位。依据两级管理的要求,大厅由县(市、区)级民政部门统一管理,县(市、区)级低保部门和街道(乡镇)联合办公。大厅具有救助政策咨询宣传和信访接待、申请受理、收入财产信息核对、审核审批、动态管理、评议和公示、救助证卡发放,救助项目衔接互动等职能,涵盖了社会救助工作全部内容,从而实现了救助事项通过大厅“一站式”办结。

三是突出能力建设。明确了大厅为副科级单位,配备1名副科级干部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大厅人员主要从办事处工作人员中择优调配,并通过“彩虹工程”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大学毕业生。全市17个大厅新增120名工作人员。工作经费纳入区级财政预算,平均每个大厅安排经费在8万元左右。大厅安装了政策宣传、审批公示电视和电子屏及影像声控设备,设置救助热线电话,每个窗口配备1台微机,设置电话转办求助人工引导台和群众代表民主监督台,制作了各项救助工作运行流程图,窗口工作人员职责分工图表,便民政策宣传卡、册等。

四是完善操作规范。建立了《社会救助服务大厅工作绩效考评办法》,工作实绩考评与完成工作的标准、时限、质量和群众满意度等有效挂钩,定岗、定人、定责。建立了《社会救助责任追究暂行办法》,有效防止和纠正错保、漏保、违规违纪问题发生。建立了《救助大厅首问负责制》,严格要求工作人员按照谁接待受理、谁负责的原则,承担受理、审核、审批及日常动态监管清退连带责任,做到受理与审核、审批、监管责任追究相统一。

三、完善制度,规范管理,确保了社会救助政策公平公正实施

一是简化了程序2014年社会救助工作围绕省、市重点工作安排部署,基本完成了年初各项目标,实现了制度有突破、机制有创新、效果有提高、管理有完善、流程有规范、工作有不足。

大厅运行后,简化了工作程序,开通了救助“绿色通道”,做到急事急办、特事特办、有求必应,提高了办事效率。目前低保、医疗等审批时限南原30个工作日缩短为20个工作日,群众满意,社会反响良好。

二是明晰了责任,强化了责权统一。救助大厅运行后,取消了村(居)委员会的受理和初审职能,明确了两级管理责任,实行两级联合办公,做到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外部干扰,杜绝了暗箱操作等问题,防止了不公开、不公正现象发生。

三是增加了透明度,确保了政策公平公正。大厅公开了各项救助政策和工作程序,群众可直接了解和掌握相关信息。同时,大厅实行面对面公开受理,行与不行群众心知肚明,避免误解甚至曲解政策现象,提升了群众对社会救助办理的知情权、参与权。2013年,全市共受理低保、医疗、临时救助46500人,审批的准确率达到98%以上,做到了应保尽保;共清理已超出低保条件3764人,挽回资金损失1273万元,做到了应退即退。

四是畅通了诉求渠道,保证了工作秩序。通过社会救助大厅“一站式”办理工作模式,杜绝了以往群众集中到政府或民政部门上访、缠访、影响机关正常工作秩序的现象,提高了社会救助综合服务能力和水平。

加大救助工作力度,扩大扶贫对象范围

2014年伊春社会救助工作围绕省、市重点工作安排部署,全面完成了年初各项工作目标,实现了制度有突破、机制有创新、效果有提高、管理有完善、流程有规范,全市民政救助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救助体系建设实现突破

深入贯彻落实《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建立了市社会救助联席会议制度,确立了政府主导、民政牵头、相关部门配合、社会力量参与的领导体系,明确了成员单位职责和近期社会救助重点工作目标,召开了第一次联席会议。以社会救助服务大厅为依托,推行了“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救助机制建设。制定下发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城市就业农村扶贫衔接联动机制》、《伊春市公租房管理实施意见》、《伊春市社会救助资金监管联动机制》,制定并实行了《伊春市社会救助稽查办法》、《民政局内部医疗救助与老年、孤儿、生活无着人员就医联动机制》。

二、低保制度推进实现创新

一是改进了管理方式。制定并实行了《伊春市最低生活保障审核审批办法》,变原三级管理为二级,建立并实行了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低保、医疗救助管理办法,制定了《伊春市社会救助工作操作流程意见》,民主受理、民主审核、民主评议、民主监管水平不断提高,救助的准确合格率达到98%以上,社会群众满意度有了较大幅度提升。二是加强了救助平台建设。制定了大厅管理绩效考核办法和大厅工作操作规范,窗口一站式受理、一条龙式服务模式进一步完善,在全省介绍了经验,省、市新闻予以报道,社会群众反响较好。三是完成了低保提标扩面。连续七年提高了城乡低保标准和财政补助水平,平均提高幅度在20%左右,达到全省规定标准。全市低保资金比去年增加7000万元,达到5.5亿元。对上争取落实了5000增人计划,全年新增4800人,满足了应保尽保要求。四是改进了审核手段。市政府制定下发了《伊春市城乡居民收入财产信息比对意见》,市本级和县成立了比对机构,配备了工作人员,开展了低保专项清查活动,全市清退已不符合条件3900多人,挽回经济损失936万元,做到了应退即退。五是强化了监督管理。建立了《社会救助民主监督管理办法》、《经办人员近亲属享受低保备案制度》等,全面开展了人大监督、纪检监察、审计跟踪等低保审批、资金管理检查。建立并实行社区、大厅、民政三级公示、公开制度,救助信息和政策披露逐步完善。

三、医疗救助制度进一步完善

2014年医疗救助资金比2013年增加1500万元,救助人次比201 3年增加4800人次。一是改进了医疗救助方式。推行了医前、医中、医后救助方式,突出了医前门诊、资助参保参合、发放医疗救助卡等救助,缓解了看不起病压力。二是扩大了医疗救助范围。救助低收入家庭重特大疾病、重度残疾、老年人5000人次。三是提高了医疗救助标准。门诊最高达到1.5万元,住院最高达到了3万元。省、市新闻报道了伊春市做法。四是推进了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试点,并取得了先看病后结算经验。

四、临时救助制度作用进一步凸显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建立临时救助制度实施意见》,开展了“救急难”试点工作,开通了全市救助急难救助热线,临救资金较去年增加800万元,无论是救助项目、救助标准,还是救助人次上都大幅提高,较好地发挥应急补充作用。全年救助4300人次。其中:助学救助460人次,助医3840人次。发放取暖费7100余万元,发放电价补贴198.1万元,政府补贴平价粮300万元,殡葬减免困难群众费用40余万元。

五、五保供养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

通过新建、改扩建,新增敬老院床位1200张,集中供养率南65%提高到70%。发放五保供养对象生活补贴资金351万元.1204名五保对象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加强了五保供养机构安全管理,制定并实行了《伊春市养老机构安全管理办法》,对检查出的安全隐患问题进行了整改,从制度上、管理上清除安全隐患。

六、机构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

市级低保工作机构通过新增比对中心,内调2名工作人员,增加经费3万元。县市区级通过建立社会救助服务大厅,新增工作人员90人,并为大厅安排了工作经费。多数区低保局将办公场所搬进大厅,与大厅合署办公,改善了工作环境,提高了工作效率。今年对各区低保工作经费落实情况进行了重点督办,全市增加经费30余万元。这些都是今年历史性突破。市级工作人员参加了全国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构建设业务培训,对各区新晋大厅工作人员进行了指纹采集录入培训、社会救助业务培训。

伊春民政事业在新的历史征程中任重道远,前景广阔,他们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发展目标,凝神聚力,创新创业,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竭尽全力开创伊春市民政工作的新局面,为建设魅力伊春、实力伊春、和谐伊春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三篇:谱写文教事业发展新篇章

谱写文教事业发展新篇章

作者:佚名

来源:乐山日报

发布时间:2016年11月09日

点击数: 66

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大幅提升,特色文化品牌打造成效显著,文化产业发展壮大,文化遗产有效传承,行业服务规范有序,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数字化校园”工程建设加快,办学条件向“标准化”迈进,学前教育快速发展,彝区办学条件大幅提升,招生改革有序推进„„

“十二五”期间,我市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硕果累累,谱写出乐山美丽发展新篇章。

文化为魂 美丽发展

农家书屋里,各类书籍有序陈列,不时有村民前来翻阅;惠民电影定期走进偏远山区,群众观影积极性高涨;文艺活动深入基层,百姓家门口看演出,直呼过瘾„„这是我市群众日常文化生活日益活跃的一个个写照。

“十二五”期间,我市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实现市县有文化馆和图书馆、乡乡有综合文化站、村村有农家书屋和文化活动室。建成国有博物馆7个,民营博物馆2个,大剧院2个。城乡数字影院建设进程迅猛,农村公益电影免费放映惠及所有行政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面完成,城乡广电网络数字化达90%。“文化进万家”、“乐艺大舞台”等群众文化活动广泛开展,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2013年,“文瀚嘉州·百姓直通车”成功申报创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2015年乐山成功申报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成为四川省唯一入选市州。

围绕“一个县域,一个特色,一个品牌”的发展思路,全市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生根发芽”。

成功举办3届四川国际旅游交易博览会、亚太旅游协会2015年会等大型节庆活动。创作产生一大批优秀文艺作品,共获国家级奖项20余个,省级奖项50余个,《大佛·海通》《沫若·女神》《七彩小凉山》《甘嫫阿妞》等大型剧目影响深远。佛禅文化、沫若文化、峨眉武术、嘉州画派、乐山歌舞、小凉山彝族文化等具有乐山特色的文化品牌,如同一张张靓丽名片,将嘉州之名远扬。

构筑“一核、两链、两基地”的文化产业空间布局,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探索“文化+”的复合发展模式„„在“名山、名佛、名人、名城”的文化大背景下,乐山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8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6个。实施乐山大佛、郭沫若故居、犍为文庙等一批重大文物保护维修工程。

利用深圳文博会、四川旅博会等平台,积极推广产业品牌项目,开展招商引资,培育壮大文化博览、会展节庆、网络传媒、演艺娱乐、新闻出版、创意设计等文化产业。成功打造嘉州长卷·天街、《圣象峨眉》、《灵秀天下》、《乌蒙沐歌》、五通桥根石文化博览苑等重点项目。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步提高,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4%左右。

教育为先 均衡发展

五年来,我市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在全省率先建成市级“中小学教育视频资源平台”,率先在乐山落地“四川省教育管理云平台”,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全覆盖,计算机占比成倍增长。针对民族地区地域广、校点多、师资薄、教学质量落后的现状,建成“乐山市远程互动录播教室”16间,探索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实施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公办幼儿园建设工程、民族地区“一村一幼”工程等,全市学生在校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全面实施“农村薄改”计划,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办学条件差距。完善幼儿园保教费减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三免一补”、中职、高中、大学资助体系,基本实现我市没有一名学生是因贫困而辍学的资助目标。

大力扶持民办幼儿园发展,在彝区实行“全免费”学前教育,建成“一村一幼”155所,彝区入园率达90%,提前5年实现2020年目标。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推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普通高中布局结构调整,全市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0.74%。全市职业教育以内涵发展为主线,质量提升为目标,实施新攻坚计划,初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学历和非学历并重,公办民办并举,普职融通,职前职后衔接,中职高职协调发展,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彝区教育扶贫投入项目资金4.15亿元,学前教育减免保教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吃、住、学全免费和全覆盖。启动实施彝区“9+3”免费教育计划,实行普高免学费教育试点工作,推动彝区教育扶贫政策体系日益完善,保障机制日趋健全。实施“县对县”、“校对校”和“师对师”的教育对口支援形式,形成“举全市之力”支持彝区教育的制度、以“让每一位教师都发展,让优秀教师卓越发展”为基本理念,实施中小学教师素质能力提升工程,面向全体,倾斜农村,重视骨干,系统规划,分步实施,扎实开展教师队伍建设。开展“寻找最美教师”、师德宣讲、教学技能大练兵、“微型课题”研究等活动,实施骨干教师“成长研修”工程,开展农村学校送训、送教活动。

三江明珠,秀美嘉州。在四川色彩斑斓的文化与教育版图上,乐山文教发展不断谱写新篇。

第四篇:奋笔谱写人才发展新篇章

奋笔谱写人才发展新篇章

一、判断题

1、十九大提出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

2、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要想取得革命事业的胜利,必须坚持两条根本的原理。他说:“我们应当相信群众,我们应当相信党,这是两条根本的原理,如果怀疑这两条原理,那就什么事情也做不成了√

3、十九大对新时代人才发展提出堆总体要求是“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

4、谋求更高质量的人才发展,主要有两项任务,一是个体素质的全面提升,二是群体结构的整体优化。√

5、谋求更有效率的人才发展,主要也有两项任务,一是充分激发创造活力,二是不断提高人才贡献率。√

6、谋求更加公平的人才发展,主要任务是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营造良好温馨的人才生态环境,引导各类人才合理有序流动。√

7、谋求更可持续的人才发展,主要任务是提高人才培养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形成梯形结构,发挥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推动双重作用,尤其是引领作用。√

8、十九大报告第四部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定实施七大战略,具体包括“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

9、十九大报告第五部分第(一)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提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入融合。同时提出在六大领域培育新的增长点,形成新的动能。六大领域具体是指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

10、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诺贝尔奖得主舒尔茨曾经对人力资本内涵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具体包括四个要素构成,即营养保健费+基础教育费+继续教育费+迁徙费。√

11、综观世界各国的发展路径,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人力资本投入优先,另一种物力资本投入优先。选择前者是明智的聪明的。衡量的标准是1:7。即投资于物同投资于人的比例在7倍以内。√

12、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途径是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关键要素是科学技术+人才资源。十九大报告的第五部分第(三)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同时提出培养和造就一支“三农”人才队伍,即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工作队伍。”√

13、长期以来,“三农”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大课题。自1982年以来中央曾先后发过20个1号文件。其中,1982-1986年连续发了5个中央1号文件,2004-2018年又连续发了15个中央1号文件。(2015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2016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2017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2018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14、十九大报告第五部分第(一)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提出:“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大军。”其核心要义是:第一,保护企业家精神;第二鼓励创新创业;第三,建设“三型”大军。√

15、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曾经用三句话精辟地论述人才地价值:国家地富强主要看经济,经济地繁荣主要靠企业,企业地振兴关键靠人才。√

16、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一支宏大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大军。如何认识“三型人才”的特征和现状呢?“三型人才“特征有共性也有个性。共性是都要有知识和技能,都要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知识型人才侧重于知识传播,技能型人才侧重于知识应用,创新型人才侧重于知识创造。我们现状是,知识型人才的培养与供给没有多大问题,技能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总体匮乏、供不应求,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之需,要想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迈上新台阶,必须举全社会之力开发造就。√

17、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到2020年,我国能不能如期建成创新型国家,人才是关键要素。为此,十九大报告又具体提出培养造就三类人才和一类团队,即: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18、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呢?报告要求:加强文艺队伍建设,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

19、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关于选人用人有过一系列重要论述,其最核心的要义是“忠诚,干净,担当。”√ 20、2013年6月28日,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第一次提出“好干部”概念,并赋予“好干部”20个字明确内涵,即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

21、十九大提出,要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具体应当怎么操作呢?首先,制定和实施人才发展政策态度必须更加积极,不能等待,不要保守,要具有新意;其次,制定和实施的人才政策必须具有开放性,透明度要高,要能够覆盖人才工作的各方面、各环节;第三,制定和实施的每一项人才政策都要管用有效,不搞形式,不做样子,实实在在。√

二、单选择题

1、中共十九大对人才给出了什么样的新定位?(B)

A:人才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

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

引擎

D: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

B: 人才是实现民族

C: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重要

2、十九《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我国到(A)要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A:到2020年

B:到2025年

C:到2030D:到2035年

3、《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到202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GDP的比重由纲要颁布时的1.35%提高到多少?(A)A:提高到2.5%以上

高到3.5%以上

B:提高到3.0%以上

C:提

D:提高到4.0%以上

4、《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到2020年,科技进步贡献率由纲要颁布时的39%提高到多少?(B)

A:提高到50%以上

到65%以上

B:提高到60%以上

C:提高

D:提高到70%以上

5、《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到2020年,对外技术依存度由纲要颁布时的50%以上降低到多少?(B)

A:降低到25%以下

到35%以下

B:降低到30%以下

C:降低

D:降低到40%以下

6、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是习近平人才思想的精髓。这一思想最早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呢?(A)

A:是2013年10月21日,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讲话提出来的 中

B:是2014年5月4日,考察北京大学时的讲话C:是2016年4月19日《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

D:是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谈会上的讲话》

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7、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最早提出于(A)?

A:2003年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

C:2012年十七大

B:2007年十七

D:2017年十八大

8、人才流动是正常的,不流动是不正常的。人才在流动中找到最佳的位置,发挥最大的作用,实现最大的价值。人才流动包括流量、流速和流向三个要素。正常合理的流动状况应该是:(A)A:有进有出,大体平衡,入优于出

C:进少出多

D:不进不出

B:进多出少

9、十九大提出,出台积极的人才政策,引导各类人才合理有序地流动,实现人才资源宏观配置结构优化。合理的人才流向是:(A)A:向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基层一线流动

B:基层向机关流动,农村向城市流动

C:小城市向大中城市流D: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等欠发达地区向内地、沿海、发达地区流动

10、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健全三大机制,即人才评价机制、绩效考评机制、分配激励机制,加大激励的力度,向一流人才倾斜,向关键岗位倾斜,向创新团队倾斜,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分配改革的方向和原则是:(B)

A:奖勤罚懒

B:奖优罚劣

C:平均分D:扩大差距

11、如何正确理解激励机制的科学内涵?(A)A:既包括正激励,也包括负激励

负激励

B:只包括正激励,不包括

D:不包

C:不包括正激励,只包括负激励

括正激励,不包括负激励 12、2003年12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提出人才需要具备的三项核心能力是,一是学习的能力,二是实践的能力,还有一项是什么能力?(C)

A:操作的能力

B:认知的能力

C:创新的能D:写作的能力

13、十九大提出要加快建设人才强国。这既是对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肯定和确认,同时也对继续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提出了加快速度的要求。怎么理解人才强国战略呢?(D)A:实施人才强国只是一个目标

B:实施人才强国只是一个过

D:实施人才强C:实施人才强国只是一个状态

国,既是一个目标,又是一个过程,还是一个状态,是三位一体的

14、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这是干部人才工作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动摇不得。怎样理解这个原则呢?(A)

A: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 政府

15、十九大报告集中部署干部人才工作是在十三部分的第(三)节,这一节分为两个大大自然段。第一个自然段,讲干部队伍建设问题,一共写了多少字?(B)A:521个字

B:421个字

C:380个C:党只领导军队

B:党只领导

D:党只领导国有企事业单位

D:450个字

16、十九大报告集中部署干部人才工作是在十三部分的第(三)节,这一节分为两个大大自然段。第二个自然段,讲人才队伍建设问题,一共写了多少字?(A)A:233个字

B:180个字

C:190个D:252个字

17、十九大报告集中部署干部队伍建设421个字,主要阐述了几个问题?(B)A:八个问题

B:九个问题

C:十个问D:十一个问题

18、十九大报告机集中部署人才队伍建设233个字,主要阐述大几个问题?(A)A:八个问题

B:九个问题

C:十个问D:十一个问题

19、十九大报告第十三部分第(五)节“持之以恒正风肃纪”中提高:“加强纪律教育,强化纪律执行,让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怎样理解纪律也自由的关系?(A)

A: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是党员干部的明智选择

自由对立的,两者无法统一

B:纪律和

C:可以没有自由不可以没有纪D:可以没有纪律不可以没有自由

20、文化是软实力,关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四个自信,最根本的是文化自信。没有对五千年来中华文化的充分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不可能的。十九大提出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那么什么是文化呢?作家梁晓声关于文化定义的四句话讲的很好:文化是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文化是无需提醒的自觉,文化是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文化是为他人着想的善良。如何正确定义文化呢?(A)A:文化和知识不是一回事,文化和知识不能划等号。现如今,有的人有知识没文化,有的人有文化没知识。知识具有门类性,文化具有综合性

B:文化和知识是同义语,可以划等号

C:有知识才是有文化

D:文化是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道德取向的总和

二、多选择题

1、五年前,总书记在回答一位外国元首提问“你考虑最多的是哪些事情?”(ABCD)

A:5000年的中华文化不能搞丢了

搞小了

B:老祖宗留下的地盘不能

D:老百姓

C:中国的发展道路不能走歪了的日子不能过差了

2、十九大报告通篇都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人民”一词在报告中使用了多少回?十八大报告使用了多少回?(AB)

A:十九大报告中“人民”一词用了203回

“人民”一词用了133回

B:十八大报告中

C:十八大报告中“人民”一词用了218D:十九大报告中“人民”一词用了145回

3、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具体包括哪些内容?(ABCD)A:对民主的需要、对法治的需要

的需要

C:对安全的需要

B:对公平的需要、对正义D:对生态环保的需要

4、怎样认识和理解新时代人才发展需要破解的不平衡和不充分表现?(ABCD)

A:不平衡解决两个问题,即培养与需求不对接、配置结构,不充分解决三个问题,即创造力开发不足、干事创业激情发挥不够、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

B:人才数量不足,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所需

D:科技成果数量不多 C:人才素质整体不高

5、《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到2020年,我国人才发展要达到的主要目标是:(ABCD)

A:人才队伍总量要达到18025万名。每万名劳动者中研发人员比例达到43人

35%

B: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达到28%,人才高效率达到C:主要劳动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

D:人力资本投资占GDP15%

6、十九大绘就了中国未来现代化建设33年三步走战略,具体是(ABC)

A: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现代化

B:到2035年,基本建成C:到2050年,把中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D:到2055年,实现社会主义中国梦 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7、2018年3月7日,总书记参加两会广东团讨论时再次强调“三个第一”,具体是指(ABC)A:发展是第一要务

新是第一动力

B:人才是第一资源

C:创

D: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8、《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24字方针,具体是(ABCD)

A:服务发展

机制,高端引领

B:人才优先,以用为本

D:整体开发

C:创新

9、强国必先强军。十九大报告提出,军队的建设要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同频共振,具体是(ABD)A:到2020年基本实现机械化

B: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

D:到本世纪中叶C:到2050年基本实现自动化

把中国人民解放军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

10、十九大报告第十三部分“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第(八)节“全面增强执政本领”中提出,领导十三亿多人多社会主义大国,我们党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增强八项本领。八项本领是(ABCD)

A:要增强学习的本领,要增强政治领导的本领

革创新的本领,要增强科学发展的本领

B:要增强改

C:要增强依法执政的本 7 领,要增强群众工作的本领

驾驭风险的本领

D:要增强狠抓落实的本领,要增强

第五篇:现代服务业发展

产业转型升级,离不开现代服务业支撑,做加强对现代服务业的支持力度。一要做好产业集聚,形成产业集群。做好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重点,争取形成规模效应。根据我县的发展定位,要突出抓好物流、金融、旅游、商贸、总部经济和创意信息等6个重点行业的发展。

二要加强金融创新,做好融资服务。由于许多现代服务业具有高附加、高成长、高知识密集的特征,在产业结构调整及消费升级过程中具备巨大的发展潜力。同时重知识和技术含量、轻固定资产的特点,使得过分依赖抵押品的传统金融服务模式不能适应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要求。而著作权、商标权和发明专利等各类知识产权和无形资产的产权评估、交易市场体系又尚不健全,给银行融资带来不确定的风险,仍然面临融资难的问题。但是我们可以围绕核心企业,以大企业为中心,为配套的中小企业,开展上下游企业的供应链融资,创新融资担保方式,应收账款质押,保理业务等,还有自身形成的收费权益质押。

三要加强渠道建设,优化金融服务。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和渠道建设,为现代服务业提供结算、现金管理、财务顾问等服务。

下载西安 谱写现代服务业发展新篇章word格式文档
下载西安 谱写现代服务业发展新篇章.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同心同德谱写新篇章

    同心同德谱写新篇章 凝心聚力再创新佳绩 ——芦河中心小学2010年教学工作思路 我们芦河小学按照教育局的要求和部署,2010年教学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为宗旨,以......

    谱写卫生事业发展新篇章(共5则)

    谱写卫生事业发展新篇章 ——来自漯河市召陵区卫生系统的报道 本报记者戴俊通讯员 户朝刚 徐韶伟 豫中南平原有一座年轻美丽的城市-----漯河,是东汉著名文字学家、训诂学家......

    用爱谱写教育发展新篇章

    用爱谱写教育发展新篇章2013是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第一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全县要实现“教育协调发展水平更高,教育教学质量稳定向好,教师更充实更......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兰州建设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的迫切需要,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发展现代服务业摆上重要战略位置,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一、服务业总量稳步增长,国民经济贡献率不断提高近年来,全市服务业总量稳步增长,占全市GDP比重不断提高,贡献能力不断增强。2004—2011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由......

    铁东区发展现代服务业

    关于铁东区发展服务业的工作汇报王宇2011年7月15日近年来,我区按照一产“集约”经营,二产“集聚”发展,三产“集优”提质的思路加快服务业快速发展。在服务业发展策略上一是壮......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淮海街道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先进事迹材料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培育现代服务业重大增长极,是区委、区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全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决......

    现代服务业发展情况汇报

    各位省人大代表:感谢对西安经济发展的关心和支持。感谢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对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指导。现代服务业是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的朝阳产业,是信息技术与服务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