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同心同德谱写新篇章
同心同德谱写新篇章
凝心聚力再创新佳绩
——芦河中心小学2010年教学工作思路
我们芦河小学按照教育局的要求和部署,2010年教学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为宗旨,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为保障,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核心,凝心聚力,真抓实干,确保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可持续发展。
一、工作目标
1、教育教学质量可持续发展,继续保持领先地位。
2、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让书香溢满校园。
3、文体工作再上升水平,打造新品牌。
4、办好特色教育、巩固好竖笛,再上葫芦丝。
二、工作任务
2010年我校的教学工作主要是:抓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1、抓好教学常规管理,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
在教学常规管理上,我校按照新课程要求,进一规范了备、讲、批、辅、听、考各项工作制度和考核办法。
在备课上,要求教师必须做到:钻研教村时联系新课标;研究教材时琢磨新课标;编写教案时体现新课标;突出“三性”:实况性、实用性、实效性。在讲课上,要求教师围绕新课标,体现新课标,落实新课标。在作业批改上,要求教师必须做到认真及时,实行等级加评语加特长的评价办 1
法,关于作业评语以激励为主,透出师情,充满师爱。在辅导上,要求教师做到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循序渐进,面向全体,不放弃一个学困生。在测试上,严格执行“四不准”,不准频频考试,不准出偏、难、怪题,不准排名次,不准公布学困生成绩。每学期期末对学生进行一次综合素质评价。教学常规实行制度管理,进而,优化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营造良好的教风和学风。
2、扎实开展教科研工作,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在教研工作上,我校继续坚持突出计划性、针对性和实践性,按照教育局的工作部署,围绕重点工作,全年计划开展全校性的教研活动6次,解决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重点、难点、疑点和热点问题,努力把对备课、说课、讲课、听课、评课的研究和对教法、学法、留法、评法、考法的研究变成教师的自觉行为,形成“选准课题、典型示范、业务讲座、明确要求、跟踪问效”的工作格局。
在科研工作上,我校市级立项课题《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实践研究》,2009年已经通过市里验收,今年计划申报省级立项课题。目前,准备工作已经到位。教师围绕立项课题或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选题研究,做到人人有专题,人人有成果。要求教师做到六个一:一年看一本科研方面的书,一年看一套教育杂志,每学期编写一节最佳教案,每学期上一节展示课,每学期研究一个专题,每学期撰写一篇有价值的论文。
3、扎实开展“五个一“活动,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
按照教育局的要求,我校制定了全校统一的活动计划,规范了“五个
一”活动内容:关于写字,所写内容为教材中的好词、佳句、成语、谚语、名言警句、经典课文和精彩片段;关于背诵古诗,以校本教材《书香伴童年》为主;关于欣赏优美乐曲和古诗词鉴赏,学校统一购买并下发了光盘,关于学生的读书问题,教师推荐,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内容健康。我们将通过开推进会、展示会、现场会等系列活动,把“五个一”活动做实、做细、做好。
4、优化写字教学,提高师生的写字水平。
我们将通过开展写字教研活动,提高教师指导写字的能力;通过教师基本功训练提高教师自身的写字水平;通过开展书法比赛活动,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写字水平。要求和鼓励教师写一手好字,教学生把字写规范、写好、写美。
5、扎扎实实地抓好作文教学。
按照教育局的要求,我校将采取五个方面的措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一是优化作文课堂教学,要求教师认真上好每一节作文指导课和讲评课。二是坚决杜绝学生抄作文和编作文现象。三是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解决教师上不好作文课的问题。四是各个年级的期末测试,严把作文评价关。对于抄袭的作文、编出来的不能写实的作文以及雷同的作文实行零分制和扣分制。五是开展作文征文活动,评选结果与评价学校相结合与教师的考核相结合。
6、抓好音体美教学。
在现有师资队伍中选拔音、体、美教师(重点武装中心办学点明德小
学),采取校内培训和参加上级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提高音、体、美教师的专业素质,学科开全,学时开满,学会五首歌(国歌、国际歌、少先队之歌、校歌、歌唱祖国,会画十幅画(自选),做到课前班班有歌声。在固定的时间做好眼操,大课间操活动内容要丰富多彩,学会第三套体操和排舞。做好体育成绩的评定,学生体育达标率在85%以上。开好春季运动会,秋季趣味运动会。
7、努力办好特色教育。
特色教育要突出一个“新”字。2010年是“全县特色学校建设工作成果巩固年”。我校要继续巩固“竖笛”这一工作成果,出版《竖笛》校本教材。明德小学要发挥优势,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率先再上葫芦丝,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三、主要措施
1、紧紧依靠教育局的领导,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2、培养和树立各个方面的典型,充分发挥典型的引带作用。
3、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和评价机制,用制度规范教师,用评价激励教师。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机遇和挑战考验着我们,事业和使命召唤着我们。新的一年,新的起点,新的征程。让我们振奋精神、凝心聚力、扎实工作,把学校的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第二篇:群策群力推进常规管理 同心同德谱写学校新篇章
立足校情认真抓好常规管理
推进学讲计划打造高效课堂
------刘集镇中心中学2014总结
一年来,学校继续秉承“一切为了师生的和谐发展”的核心理念,“自强不息“的校训,努力追求“让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让每一位教师走向成功”的办学目标,形成了“厚德至善 博学致远”的校风,“严谨求实 博爱善教”的教风,“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学风。学校“以管理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扎实推进学讲计划,实实在在提高教学质量,具体汇报如下:
一、以内涵品质为核心,推进学校内外建设。
1、办学条件是学校发展的有力保障。因我校老校区处于庞庄煤矿塌陷地,需要整体搬迁,所以自2006年以来上级政府对我校没有进行任何投资,学校设施设备严重老化。2013年8月学校迁入新校区后,校园建筑设施有了质的改变,但学校的规划、设施、布局还不够完善。为了给师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学校一方面主动员争取区教育局和镇政府的支持,另一方面开源节流,积极与社会力量联系,以此来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现在,走进校门,教师书法长廊,彰显学校书法办学特色;步入校园,“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师魂,滋养着教师的成长;综合楼、教学楼“奋斗改变人生,拼搏创造辉煌”等警句,耐人寻味,时刻激励着学生的斗志。润物细无声,墙壁会说话,花草也赋诗,设施能启智,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成为知识的载体。德育和文化知识,融进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2、推行中层校干以身示范制。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增强学校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把学校领导班子建设成为一个团结求实、开拓创新的坚强领导集体,是提高学校管理水平、促进学校发展的有效途径。为此,我们对校干提出“以身示范制”,加强自身建设,做好排头兵。校干要做到“四多四少”:“多干实事,少说空话;多琢磨事,少琢磨人;多抢重担,少推卸责任;多想到别人,少想到自己”。要求做到“四勤”:眼勤、手勤、脑勤、腿勤,心中时刻装着刘集中学的教育,脑中时刻想着学校、教师、学生。校干要同心同德,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善于从全局工作出发,处理好本职工作。身为校干不仅要有业务能力,更要有容人之量,维护班子团结,能容人、容言、容事,做好服务师生工作。具体对校干提出:一是以身作则,切实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班子成员是干事创业的“发动机”,学校工作首先要全力以赴。中层干部是骨干力量,要有人生的追求,要确实树立正气,有责任心、进取心和事业心;二是要在工作中高度关注推动力和执行力,想方设法把工作做细、做实;三是带头养成高标准、高质量工作的意识和能力,用身体力行的“带动”去“感动”教师一起进取;四是要以优异的工作成绩体现“以身示范”的工作效果,在教育教学各项工作绩效中,要走在教师的前面。
3、实施教师管理“月考核制”。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发展的最重要的平台,师德建设尤为重要。师德建设中,我们让每位教职工明确三个问题:为谁教、如何教、结果如何;树立三种意识:质量意识、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处理好三个关系:
家业、职业和事业;找准三个位置:定位自己的位置、对得起自己的位置、让别人承认自己的位置。倡导全体教职工争做“爱学生、爱学校、爱事业;可敬、可信、可亲;品位高、境界高、情商高”的“三爱、三可、三高”优秀教职工,提出“以父母之心办教育,以父母之心做教师”的办学要求。在教师管理上,我们实施“月考核制”,学校制定一系列考核细则,把教师每周的业务检查,周测、月考等量化积分,月底积分汇总,每月一公示,年底评优评先,用积分数据说话,用数字确定优秀,摒弃以往投票评选的方法,激励教师进取意识,确保学校始终充满活力。校干和班主任很早就来到学校督查学生早读情况,不少教师也主动到班级检查、指导学生早读。整个校园书声琅琅,充满了活力。
3、践行真善美的行为文化。学校行为文化是学校办学理念融化到师生员工血液里的过程和外化,是学校育人活动中最直接、最广泛也是最深刻的部分。为此,我们经过慎重的考虑和研究,以践行科学发展观和实施争先创优活动为契机,让每位教职工也都应该明确三个问题:为谁教、如何教、结果如何;树立三种意识:质量意识、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处理好三个关系:家业、职业和事业;找准三个位置:定位自己的位置、对得起自己的位置、让别人承认自己的位置。倡导全体教职工争做“爱学生、爱学校、爱事业”,“可亲、可敬、可爱”,“品位高、境界高、情商高”的“三爱、三可、三高”的优秀教师,在全体教职工中开展“比团结、比勤奋、比奉献、比规范、比智慧、比业绩”的“六比活动”。同事之间、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互相了解,互相理解,互相谅解”;并以这“三心、三解”作为每个人生活、工作、学习的最高行为准则,校领导、教师率先垂范,以文明的行为影响人,以优秀的习惯陶冶人,积淀起良好的行为文化,提升文化育人的境界。
4、倡导“自强不息”的精神文化。我们在继承历史所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以树立“厚德至善 博学致远”的校风,“严谨求实 博爱善教”的教风,“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学风为目标,以追求“一切为了师生的和谐发展”为主要内容,努力建设充满活力、自强不息的校园氛围。构建求真的知识体系,使学校成为师生成长的地方。学校积极为师生搭建学习的平台和提供学习时机。如: 定期举办学习研讨会、适时举办讲座、观看教学录像、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平台、组织教师到外校进行校际交流等;师生开展以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主线的创建“书香校园”活动,定期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手抄报展;扎实开展读书活动,举办了读书征文、讲故事、摄影等系列比赛;我们还以“三·八” 节、“五·一”节、“元旦”节、“端午节”等节日为载体,举办了教师拔河赛、乒乓球赛、教师篮球赛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艺术氛围,提升校园文化品味。三.以“学校和谐发展”为中心,努力提高办学效益
1、搭建科研培训平台,教师素质显著提升。学校师资建设扎实。我们采取落实常规,保证常态质量;务实教研,提升科研层次;搭建平台,促进自我成长;完善评价,拉动自我提高;培养骨干,催化全体发展;加强交流,开阔教师视野等有效管理方法,致力促进教师成长。2013年10月我校有14个市级课题结题;目前,高翔校长、聂忠果主任主持的省级课题《中学生学科学习自主管理的指导研究》、杜楠老师主持的市级课题《七年级数学推理入门的教学研究》、孙丽老师主持的市级课题《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的优化设计与实践研究》、张浩老师主持的区级课题《初中生《酸碱盐》学习常见问题调查与对策研究》、马海建老师主持的区级课题《利用英语有声读物提高英语听说能力的研究》、吴廷兰老师主持的区级课题《初中英语学困生的“口语对话”辅导研究》、赵传玲老师主持的区级课题《初中生复述课文问题调查与对策研究》已经立项,正在正常开展课题研究,处于结题阶段。
2、建立多方联防机制,校园周边安全稳定。我们狠抓校园及周边治安管理,健全完善了各项安全制度及应急预案,加强与派出所、村委会的联系,建立了警校联防、村校联防机制,密切与镇政府、区教育局联系,建立及时通报、信息共享机制;结合安全教育月活动开展了“防暴演练”、“逃生演练”等教育活动;落实班子、教师值日工作职责,配备了保安人员,实施半封闭式管理,为育人提供了一个安全稳定的周边及内部环境。
3、强力推进素质教育,学校办学水平显著提高。
(1)德育工作成效突出。在学生思想教育上我们重实际,切实加强安全教育;抓养成,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抓教学,培养良好思想道德。抓活动,促成良好品德内化;通过教育,学生培养了健全的人格、健康的思想,努力践行,表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我校积极参加区级平安校园的申报验收准备工作,并于2013年11月份顺利通过验收,获得铜山区平安校园荣誉称号;2014年4月获铜山区德育工作先进学校;
(2)学业成绩普遍提高。进一步做好控綴保学工作,深化新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有力拉动学生学业成绩提高,我们强行、强势、强力推进“学讲计
划”,落到实处,真正打造高效课堂,学生综合能力全面发展。我校能认真落实阳光体育“2+1”专项教育活动方案,大课间活动方案,学生课外活动能正常进行,确保学生每天体育锻炼1小时,学生体质得到增强,体育健康锻炼标准达标率明显上升。积极开展艺术教育。每学学校开展体育节、艺术节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各类比赛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我校的“三操一舞”获铜山区初中组比赛一等奖;初中男子排球赛获徐州市第一名;啦啦操获铜山区一等奖;张艳、周爱军老师组织的“红歌赛”获铜山区比赛二等奖;周广恒老师的辅导的耿真真、卜凡瑞、彭辉、王蕾、黄蓉在区艺术节素描评比中分别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
(3)办学特色明显。近年来,学校充分挖掘自己的特色资源,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开发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编写了《黄河故道》校本教材,与扬州竹西中学等七所名校共同编写了《竹思新韵》。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习生活,发展了学生个性。其中美术写生、书法艺术等进校园,多家媒体进行了广泛的报道,受到了高度赞扬,周广恒老师为江苏省美术协会会员、江苏省优质课一等奖、入选徐州市书画名人网、铜山区总工会和文联专门为他举办了周广恒书画艺术展。
当然,在教育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学校办学的不足之处,比如教职工平均年龄偏大,接受新事物能力不强,对于现代化教育还有适应过程;学校一些小科、各科室还缺少对口专业教师等。我们将再接再厉,发扬优点,彰显特色,铸就教育品质,提升办学质量。我们坚信:坚实的步伐,不懈的追求,必将使我们刘集中学学焕发更加蓬勃的生机,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明天!
领导班子分工明确,人员精干。
领导干部做到了
“一个深入”、“两个带头”
、“三个到位”,即深入工作第一线;带头吃苦奉献,带头做好本职工作;管理到位,措施到位,督查到位。
成为了“政治过硬、思想领先、团结协作、勤政廉洁、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的领导集体。
二、精细管理,打造素质教师队伍
通过具有针对性、长期性、实效性、多层面、多角度、内容丰富多彩的师德教育活动,使学校形成了一支有理想、讲奉献、重师德、精业务的教师群体。
1、建立了一个锐意进取,模范先锋的党员群体。大力开展党员帮扶活动,通过每名党
员帮助一名思想、学习或生活有困难的学生,把关爱落到实处;
每名党员义务承包一扇玻璃
窗,作为党员服务责任区,实践入党誓词;每位党员提出一个个人承诺,时刻激励警醒自己
自觉遵守并接受群众监督,充分展现党员先锋示范作用。
2、加强师德修养,形成了一支“团结拼搏奉献”的教师群体。
我校创建于
1952
年,已有
的悠久历史。
在与全体教职工并肩走过的岁月里,我深切
感受到了四中人“团结、拼搏、奉献”的崇高精神。
①团结精神。教职工具有团结精神,主要表现在:团结合作,相互帮助;共同学习,取
长补短;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个人出智慧,集体出成果。由于有了团结精神,四中人连年
创佳绩,届届谱新篇;由于有了团结精神,四中人顶酷热义务到校搬运图书和整理宿舍,保证了开学正常运转。由于有了团结精神奥运安保期间
名男老师抛家舍业不分昼夜守卫
着四中校园,由于有了团结精神本学期
位教师共同挑起值白班夜班的重担,保证了四中
校园安全。
②拼搏精神。
教职工具有拼搏精神,主要表现在:
一是勤奋工作,加班为学生查找资料。
二是起早贪黑,不讲待遇。一线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年级组长每天早出晚归,劳碌奔波,也
无半点怨言。三是面对强者,从不示弱,公平竞争,展示才华。今年教育教学年会我校展示
课共五节,有姬秀华、潘景君、江蕙荣、宋淑云、田婕。正因为四中人有一种拼搏精神,所
以能克服各种困难;正由于四中人有一种拼搏精神,因此教育教学才能捷报频传。
③奉献精神。教职工具有奉献精神,主要表现在:一是服从安排,任劳任怨。不少教师
既当班主任,又要上两个班的语、数、外,有的教师周课时达
多节,付出了许多辛苦,毫无怨言。
二是不计报酬,耐心辅导差生。
课件办公室里经常看到我们的老师周围围着三五
个学生,那是我们的老师在给学生补课。三是放弃节假日,牺牲休息时间,为毕业班、优秀生上课。
我们的职业是最特殊的职业,时间就是生命,我们的老师们是在用自己最宝贵的生
命在为学生奉献。
四中人正是有这种奉献精神,才能舍小家顾大家;
四中人正是有了这种奉
献精神,四中才能不断阔步向前!1 .建立班子层级责任制,形成严、细、实作风。我校在行政管理上,积极推行“校长领导、分口管理、部门负责、层级包干”的层级责任制管理模式,细化管理过程,规范管理行为,切实做到人人参与管理,处处有管理,事事见管理,逐步形成了严、细、实的管理作风。
第三篇:谱写绿色社区新篇章
谱写绿色社区新篇章
——社区管理中心建设国家级“绿色社区”工作扫描
日前,国家环保总局授予社区管理中心国家级“绿色社区”称号,这是自2003年社区管理中心被山东省环保局、山东省文明委评为省级、市级“绿色社区”后获得的又一殊荣。在春暖花开的六月,笔者来到社区管理中心,亲身感受“绿色社区”在这里的成功实践。
一排排高杆女贞、栾树迎风摇曳,一棵棵高大梧桐参天蔽日,一块块绿草青坪彩蝶飞舞。无论是在社区市井巷道,还是在家属区漂亮的楼群中,处处可见整洁的路面,优美的环境,灿烂的笑脸。据社区管理中心负责人介绍,自获得济宁市授予的“绿色社区”荣誉称号后,社区管理中心将荣誉作为创建绿色社区的“零起点”标志,动员广大干部职工,迅速行动,再接再厉,努力开创绿色社区建设新的篇章。
激发活力的源泉
创建“绿色社区”工作是一项造福于民的福利工程,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活动伊始,社区管理中心党政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了由社区主要负责人组成的领导小组,负责“绿色社区”的创建工作。
“只有强化宣传,积极引导,使广大职工群众理解创建工作,支持创建工作,积极参与创建工作,才能把好事办好,把好事办实。”这是在开展创建工作时,社区管理中心党政领导达成的共识。为此,社区管理中心利用板报展览、宣传车、发放宣传材料等形式,大力向职工群众宣传创建“绿色社区”的意义。同时,他们还利用“六·五”世界环境日等节日向群众进行环保知识、文明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宣传,发挥社区住户家庭的细胞功能,在部分住户中开展了“绿色环保家庭”评选,树木草坪认养等活动,进一步提高了群众的环保意识,将绿化社区、保护环境变成每一个居民的自觉行为。
健全制度抓落实
在开展建设“绿色社区”工作时,恰逢集团公司深入实施“温馨家园”建设活动,社区管理中心以此为契机,制定了《文明手册》《公众制度》《内部岗位考核责任制》《住宅区管理工作质量标准》《卫生管理规定》《住宅装修管理规定》等一整套适合小区专业化、规范化管理的规章制度。与此同时,他们采取“定人、定地点、定时间、定任务、定质量”的措施,对卫生保洁、环境治理、社区绿化等方面进行了责任落实,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将养护和管理交给各物业管理服务站(所)负责,上级有关部门定期进行技术业务指导、监督和检查,增强了各服务站之间的竞争意识和养护责任心。
增加投入美环境
为进一步优化矿区环境,他们不断增加资金投入,加大对了环境的治理和保护力度。一是积极实行供暖系统改造,推行“三点式”集中供热。投入资金用于锅炉房整合和热交换站建设,逐步撤除污染严重的小锅炉,所新建锅炉均采用国内先进的脱硫除尘技术,使烟尘、二氧化硫污染物排放达到了国家一类区域标准;二是加强噪音和污水处理。对社区内的变压器、变电所、泵房等固定噪音源进行了吸音改造。三是加大老住宅区的整合力度。在社区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对绿地、健身区、垃圾投放点等公共场所进行长远规划统一设计,拨出专项资金用于扩大绿化面积,补载各类苗木,使小区内景观环境设计优美、曲径幽雅、观赏性与实用性合为一体。
在社区采访中,无论是物业公司的员工还是社区的住户,笔者都能在他们身上感受到一种“社区是我家,美化靠大家”的生活氛围。目前,社区管理中心
又制定了新的目标: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绿化成活率达到90%以上,废水利用率达到60%以上,努力为广大业主提供清新、洁净、文明、舒适的“绿色家园”。
(孙航宇)
第四篇:谱写民政发展新篇章
谱写民政发展新篇章
伊春市民政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大局,大力弘扬和践行“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工作理念,积极履行“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的工作使命,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全市民政工作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为伊春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构建社会救助服务大厅.全面推进两级管理模式
伊春市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是国家重点林区,因林而生、因林而兴、因林而困。为了保护森林,恢复森林植被,保护森林生态,2013年,赖以生存的主导产业――木材生产全面停伐,30多万森工系统职工群众面临着转产、转岗艰难抉择。其中,老弱病残幼困难职工群众生活雪上加霜,在伊春市经济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困难期,如何保证困难职工群众基本生活,特别是住房的问题,就医的问题、子女就学、就业等社会问题凸显。因此,在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社会救助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健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好保基本、兜底线、可持续最后一道安全网作用,全市民政部门克服重重困难,攻克道道难关,解决了制约社会救助工作发展一些瓶颈问题。全面推进三级管理向两级管理方式的转变。目前,17个县(市、区)已全部完成救助大厅建设并投入运行,实现了城乡社会救助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两级管理全覆盖。
一、加强领导,加大投入,积极推进社会救助大厅建设
一是加强领导,强化保障。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下,成立了市、区两级政府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安排落实社会救助服务大厅建设工作;市委出台了《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实施意见》,把社会救助大厅建设作为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市政府下发了《关于统一建立城乡社会救助服务大厅的通知》,明确了大厅建设标准、功能定位、运行和管理模式,为大厅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明确要求,督办推进。市委要求“将救助服务大厅建设作为社会管理创新重要内容抓实抓好”,明确要求相关部门在大厅场地选址、设施设备投入、人员配备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市、区两级主要领导对大厅建设高度重视,多次实地调研指导,现场办公,亲自帮助解决大厅建设中存在的困难。三是明确责任,确保落实。市、区两级政府都将大厅建设作为当前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点工作,纳入到当年区(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绩效考核指标,实行签状督办,限时保质办结。截至去年年底,全市17个县(市、区)服务大厅新建7处、改建6处、置换4处,共投入资金1800万元,平均使用面积达到180平方米,实现了当年规划、当年建设、当年投入使用的目标。
二、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确保社会救助大厅规范有序运行
一是打造一门式受理工作平台。大厅共设置了城乡低保、城乡医疗救助、临时救助、低收入家庭认定、信息比对、指纹采集印证、清查年检、救助稽查、政策咨询和信访、评议代表监督等十个窗口。将以往分散在社区、街道和民政部门管理的各项救助业务全部纳入大厅实行一门式受理。
二是明确大厅职能定位。依据两级管理的要求,大厅由县(市、区)级民政部门统一管理,县(市、区)级低保部门和街道(乡镇)联合办公。大厅具有救助政策咨询宣传和信访接待、申请受理、收入财产信息核对、审核审批、动态管理、评议和公示、救助证卡发放,救助项目衔接互动等职能,涵盖了社会救助工作全部内容,从而实现了救助事项通过大厅“一站式”办结。
三是突出能力建设。明确了大厅为副科级单位,配备1名副科级干部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大厅人员主要从办事处工作人员中择优调配,并通过“彩虹工程”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大学毕业生。全市17个大厅新增120名工作人员。工作经费纳入区级财政预算,平均每个大厅安排经费在8万元左右。大厅安装了政策宣传、审批公示电视和电子屏及影像声控设备,设置救助热线电话,每个窗口配备1台微机,设置电话转办求助人工引导台和群众代表民主监督台,制作了各项救助工作运行流程图,窗口工作人员职责分工图表,便民政策宣传卡、册等。
四是完善操作规范。建立了《社会救助服务大厅工作绩效考评办法》,工作实绩考评与完成工作的标准、时限、质量和群众满意度等有效挂钩,定岗、定人、定责。建立了《社会救助责任追究暂行办法》,有效防止和纠正错保、漏保、违规违纪问题发生。建立了《救助大厅首问负责制》,严格要求工作人员按照谁接待受理、谁负责的原则,承担受理、审核、审批及日常动态监管清退连带责任,做到受理与审核、审批、监管责任追究相统一。
三、完善制度,规范管理,确保了社会救助政策公平公正实施
一是简化了程序2014年社会救助工作围绕省、市重点工作安排部署,基本完成了年初各项目标,实现了制度有突破、机制有创新、效果有提高、管理有完善、流程有规范、工作有不足。
大厅运行后,简化了工作程序,开通了救助“绿色通道”,做到急事急办、特事特办、有求必应,提高了办事效率。目前低保、医疗等审批时限南原30个工作日缩短为20个工作日,群众满意,社会反响良好。
二是明晰了责任,强化了责权统一。救助大厅运行后,取消了村(居)委员会的受理和初审职能,明确了两级管理责任,实行两级联合办公,做到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外部干扰,杜绝了暗箱操作等问题,防止了不公开、不公正现象发生。
三是增加了透明度,确保了政策公平公正。大厅公开了各项救助政策和工作程序,群众可直接了解和掌握相关信息。同时,大厅实行面对面公开受理,行与不行群众心知肚明,避免误解甚至曲解政策现象,提升了群众对社会救助办理的知情权、参与权。2013年,全市共受理低保、医疗、临时救助46500人,审批的准确率达到98%以上,做到了应保尽保;共清理已超出低保条件3764人,挽回资金损失1273万元,做到了应退即退。
四是畅通了诉求渠道,保证了工作秩序。通过社会救助大厅“一站式”办理工作模式,杜绝了以往群众集中到政府或民政部门上访、缠访、影响机关正常工作秩序的现象,提高了社会救助综合服务能力和水平。
加大救助工作力度,扩大扶贫对象范围
2014年伊春社会救助工作围绕省、市重点工作安排部署,全面完成了年初各项工作目标,实现了制度有突破、机制有创新、效果有提高、管理有完善、流程有规范,全市民政救助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救助体系建设实现突破
深入贯彻落实《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建立了市社会救助联席会议制度,确立了政府主导、民政牵头、相关部门配合、社会力量参与的领导体系,明确了成员单位职责和近期社会救助重点工作目标,召开了第一次联席会议。以社会救助服务大厅为依托,推行了“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救助机制建设。制定下发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城市就业农村扶贫衔接联动机制》、《伊春市公租房管理实施意见》、《伊春市社会救助资金监管联动机制》,制定并实行了《伊春市社会救助稽查办法》、《民政局内部医疗救助与老年、孤儿、生活无着人员就医联动机制》。
二、低保制度推进实现创新
一是改进了管理方式。制定并实行了《伊春市最低生活保障审核审批办法》,变原三级管理为二级,建立并实行了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低保、医疗救助管理办法,制定了《伊春市社会救助工作操作流程意见》,民主受理、民主审核、民主评议、民主监管水平不断提高,救助的准确合格率达到98%以上,社会群众满意度有了较大幅度提升。二是加强了救助平台建设。制定了大厅管理绩效考核办法和大厅工作操作规范,窗口一站式受理、一条龙式服务模式进一步完善,在全省介绍了经验,省、市新闻予以报道,社会群众反响较好。三是完成了低保提标扩面。连续七年提高了城乡低保标准和财政补助水平,平均提高幅度在20%左右,达到全省规定标准。全市低保资金比去年增加7000万元,达到5.5亿元。对上争取落实了5000增人计划,全年新增4800人,满足了应保尽保要求。四是改进了审核手段。市政府制定下发了《伊春市城乡居民收入财产信息比对意见》,市本级和县成立了比对机构,配备了工作人员,开展了低保专项清查活动,全市清退已不符合条件3900多人,挽回经济损失936万元,做到了应退即退。五是强化了监督管理。建立了《社会救助民主监督管理办法》、《经办人员近亲属享受低保备案制度》等,全面开展了人大监督、纪检监察、审计跟踪等低保审批、资金管理检查。建立并实行社区、大厅、民政三级公示、公开制度,救助信息和政策披露逐步完善。
三、医疗救助制度进一步完善
2014年医疗救助资金比2013年增加1500万元,救助人次比201 3年增加4800人次。一是改进了医疗救助方式。推行了医前、医中、医后救助方式,突出了医前门诊、资助参保参合、发放医疗救助卡等救助,缓解了看不起病压力。二是扩大了医疗救助范围。救助低收入家庭重特大疾病、重度残疾、老年人5000人次。三是提高了医疗救助标准。门诊最高达到1.5万元,住院最高达到了3万元。省、市新闻报道了伊春市做法。四是推进了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试点,并取得了先看病后结算经验。
四、临时救助制度作用进一步凸显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建立临时救助制度实施意见》,开展了“救急难”试点工作,开通了全市救助急难救助热线,临救资金较去年增加800万元,无论是救助项目、救助标准,还是救助人次上都大幅提高,较好地发挥应急补充作用。全年救助4300人次。其中:助学救助460人次,助医3840人次。发放取暖费7100余万元,发放电价补贴198.1万元,政府补贴平价粮300万元,殡葬减免困难群众费用40余万元。
五、五保供养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
通过新建、改扩建,新增敬老院床位1200张,集中供养率南65%提高到70%。发放五保供养对象生活补贴资金351万元.1204名五保对象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加强了五保供养机构安全管理,制定并实行了《伊春市养老机构安全管理办法》,对检查出的安全隐患问题进行了整改,从制度上、管理上清除安全隐患。
六、机构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
市级低保工作机构通过新增比对中心,内调2名工作人员,增加经费3万元。县市区级通过建立社会救助服务大厅,新增工作人员90人,并为大厅安排了工作经费。多数区低保局将办公场所搬进大厅,与大厅合署办公,改善了工作环境,提高了工作效率。今年对各区低保工作经费落实情况进行了重点督办,全市增加经费30余万元。这些都是今年历史性突破。市级工作人员参加了全国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构建设业务培训,对各区新晋大厅工作人员进行了指纹采集录入培训、社会救助业务培训。
伊春民政事业在新的历史征程中任重道远,前景广阔,他们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发展目标,凝神聚力,创新创业,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竭尽全力开创伊春市民政工作的新局面,为建设魅力伊春、实力伊春、和谐伊春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五篇:谱写和谐征地新篇章
谱写和谐征地新篇章
2011年,曾都区国土资源局开发区分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宗旨,通过狠抓征地队伍建设,创新工作方法,强力推行“阳光征地”、“和谐征地”,取得了显著成效,累计征地1027余亩,为开发区15余家新进项目提供了土地支持,实现了依法征地、以情征地、文明征地,既成功推动了城市建设的顺利进行,也获得了群众的理解与支持,为曾都区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我局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一个前提、一个基础、一个关键”的工作思路,认真做好曾都开发区征地管理工作。
一、依法征地是前提。我局严格执行“二公告一登记”制度,坚持依法依规依程序实施征地。在实施之前,召开听证会,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确保群众在征拆中有广泛的知情权、参与权、建议权。极大限度地赢得了群众对征拆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二、乡村支持是基础。把准国土部门和乡镇村组的分工协作关系,国土资源局具体负责业务工作和政策把关,矛盾调处以乡、村为主,各部门配合。乡村干部经常与群众打交道,老百姓也比较信任他们,让他们协助做思想工作,往往能起到“以一当十”的效果。所以,以国土资源部门为主的征地拆迁工作离不开乡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也离不开村组干部的密切配合。
三、统一标准是关键。我局根据上级政策制订了符合曾都开发区实际的征地补偿标准性文件,并且严格执行,做到一视同仁,一律公平,避免了在征地中因补偿不合理、厚此薄彼、补偿不公而引发的矛盾和纠纷。
近年来,我局统一征地拆迁补偿标准,严格执行征拆工作程序,创新工作方法,确保依法行政,充分保障了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通讯员:杨和斌付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