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语文新课程教材如何“用”
新课程教材如何“用”
新课程标准将发展学生的审美、探究、应用三大能力视为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这一任务在必修课程目标中已经得到强化。但由于必修课程学时有限,只有处理好教材,选择安排教学内容,才能求得学生语文三种能力的均衡发展。处理好文本与拓展的关系,是新教材处理中的一对重要关系。
一、拓展应该是立足于文本的拓展
新课程的理念“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就给教师阐释文本提供了多样的可能性,允许教师用同一教材达成不同的目标。教材不是圣经,教材更多地像一个平台,教师借助这一平台,在师生合作中探求知识、培养能力。
在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因为倡导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探讨的范围必然会延伸到文本以外。这时,如何把握文本与外延之间的关系,就是值得教师思考的一个问题了。
如果架空文本,无节制的外延,它的症结在于教师过分追求知识平台这一广度,而忽视了深度。广度是可以通过外延的无限扩展(只要课堂四十五分钟时间允许)来实现的,但是深度则必然要求对文本进行挖掘。我们不要忘记了,新教材允许教师用同一教材达成不同的目标——目标虽然是不同的,但是总还有一个教学目标在。
如果忽视新课程的教学目标,片面强调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而忽视教材的经典性、恒久性和经验的间接性、语言形成的新颖性,学生就难以把主要精力放在书面语言的学习上,难以领会教材中在不同时空结构间的交流中发展起来的语言。教材也难以使学生掌握更丰富的书面语言及其表现形式,从而与世界上更广大、更多样的人们实现跨时空结构的多层面的思想和情感的交流。
因此,在对新教材的处理上,“增”不是随意的拓展延伸,应该是立足于文本的、严谨的拓展。
二、教材取舍是课时限制下的必然选择
原有高中语文教材一册六个单元,一学期上完。新教材一册四个单元,按已经进入实验区的省份的做法,在高二上学期的前半段基本上就要结束必修课程五本教材的教学,也就是半个学期教完一册。由此可以看出,新课程实施后,教学进度将从原有的半学期教完三个单元加快到半学期(即一个学段,约10周)教完四个单元。
如果采用“小步快跑”的方法,把新教材每个单元四篇课文一篇不拉地教过去,则违背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对必修课程目标的理解:“阅读与鉴赏部分中,要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语文课程标准)。因此,不敢大胆删掉一些篇目,必然造成平均用力,文本阅读不深不透。为了赶进度而丧失阅读的深度与精度,同时也剥夺了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发展机会,忽略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可见,在课内教授时对新教材进行一定的取舍,是课时限制下的必然选择。
三、从编写体系和编排体例上把握取舍标准
让我们以人教版新教材为例,分析课内讲授篇目如何取舍。
在编写体系上,人教版采用以单元为单位的编排体系,突出能力训练,精简知识教学内容,减轻学生负担;将阅读和写作分开编排,各成体系,写作系列分册合编(前半本阅读,后半本写作练习),每个单元都有它非常清晰的教学要点。编
排体例上,单元编排强调文体和人文主题结合,例如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沁园春·长沙》,第二课 《诗两首》,第三课《大堰河——我的保姆》,第四课《中外短诗五首》,这个单元的文体是诗歌,人文主题是情感与意象。
把握住编写体系的线索,我们就不难看出,在课堂上对人教版新教材处理,不能拘泥于传统语文学科形态的知识分类,照搬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帮助不大的语音学、文字学、词汇学、修辞学、文章学等知识系统。因为,这样违背了语言的“习得”规律,也违背了新课程目标对发展学生三大能力的要求。还是以第一册第一单元为例,老师在教材处理上就不应该把力气放在《沁园春·长沙》的生字词,放在炼字、夸张等修辞,放在韵脚、格律上。课时应该从这些支离破碎的知识点中节省出来,投入到以单元能力培养的重点中,从文体和人文主题出发,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沁园春·长沙》,把握情感与节奏,分析毛泽东主要通过秋天的意象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思绪。
把握住编排体例的特点,我们也不难看出,在教材处理上做取舍应该抓住单元重点备课。以能最典型地体现情感与意象的美,同时又体现了诗歌用字简约含义丰富的特点为标准。第一单元里《诗两首》值得精读,《雨巷》里关于“姑娘”这一意象的解读,含蓄惆怅而又饱含期待的情感,都是值得教师引导学生去细细探究的;《再别康桥》则是以康桥优美的景色这一意象,带出自己恋恋不舍的情感。第四课《中外短诗五首》中《在一个地铁车站》,人群中的面孔与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这两个意象之间的关系也很值得玩味。相比之下,第一课《沁园春·长沙》第三课《大堰河——我的保姆》里的情感与意象浅近明了,第四课《中外短诗五首》中的《断章》过于含蓄晦涩,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上,不如其他几篇,因此可以在课时安排上少花时间。
单元编排不仅能成为我们取舍教材的依据,还能够帮助我们在取舍的过程中体现出培养的层递性,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到培养运用能力。即确定下重点篇目之后,在重点篇目的教学中培养起学生对该单元人文主题一定的探究能力,然后指导学生在课外自主学习中,将这一能力运用到其余的篇目中去。以第一册第三单元为例,该单元是散文,人文主题是品人与品文。篇目为:第九课《记念刘和珍君》第十课《小狗包弟》第十一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第十二课《金岳霖先生》。教师重点讲完《记念刘和珍君》中刘和珍的品质,《小狗包弟》中作者巴金在文中体现出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与自省。然后,我们就可以指导学生,在课后将品文与品人运用到《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去探究文中刻画的梁启超在演讲中体现的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与投入,梁启超的性格、气质和修养。在《金岳霖先生》中去探究金先生的满腹学问,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品格。
四、篇目中对段落的取舍
有的单元篇目兼顾中外古今,是不同时空坐标里各自的经典代表,这时候以篇目为单位取舍成了实在难以下手的事情。这时,课后的“研讨与练习”可以帮助我们在兼顾篇目的前提下,对段落做出取舍。
以第三册第一单元为例。这一单元是小说单元,单元重点是人物与环境。这一单元中的第一课《林黛玉进贾府》,第二课《祝福》都是传统篇目中的精华,要保留下来自不待言,第三课《十八岁出门远行》是当代小说文本的先锋性实验的一个代表,如果删掉实在可惜。第四课《老人与海》则是西方小说中的经典,大量的人物内心独白是西方小说与中国古典小说区别的一个重要标志,我也舍不得删。所以,在单元篇目都非常精彩的情况下,对段落进行取舍成为代替性的选择。
《林黛玉进贾府》课后的“研讨与练习”是围绕林黛玉、宝玉、王熙凤来设计的,我们在段落选择上也可以选择这三个主要人物的段落,然后探讨林黛玉在陌生的、给她造成威压的环境(贾府)的反应,宝玉在一个他熟悉的,娇宠他的环境中的表现,王熙凤在一个她掌权的环境中的表现。至于其他的次要人物、林黛玉拜访的两个舅舅,在课内都可以不做为重点。
《十八岁出门远行》课后的“研讨与练习”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其中的寓意。这个寓意也应该是从我被打之前与被打之后的段落对比出来的,我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据此可把握住文章的重点段落。
《老人与海》课后的“研讨与练习”第三题说文中有大量的人物内心独白,找出来,分析一下,看看它们对表现人物性格和揭示小说主题起什么作用。大量的人物内心独白是西方小说与中国古典小说区别的一个重要标志,这可以作为这个篇目的重点段落,精读这些段落有助于学生对老人的勇气与尊严的理解。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中,语文课程目标首次按 “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设计,实现了语文课程改革重大的飞跃。新教材的具体编制能很好地体现这三维目标。但是从目标到执行有一个落差,从执行到实施效果又有一个落差,要缩小这一落差,就要教师认真地去思考,用自己的严谨的富于程序性的思考,对教材做出大胆的取舍,协助学生建构认知结构的“过程”。教材凭借的是言语作品,言语作品里蕴藏着的是他人体悟的人生,对中学生来说,它属于间接经验,但这种间接经验是可以激活直接经验的,它应当能够把从直接经验中产生的不成熟的、缺乏深度的境界提升到蕴藏在间接经验中的深思熟虑的、深刻的境界。这个提升的过程,就是利用语言的感悟理解并受到作品感染的过程。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选择典型的、深刻的课文,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要“用”好教材引导学生走完上述过程,取舍是必须且必要的。
第二篇:人教版新课程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目录
人教版新课程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目录
必修一
阅读鉴赏 第一单元
1.*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2.诗两首
雨巷(戴望舒)
再别康桥(徐志摩)
3.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
第二单元
4.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5.荆轲刺秦王(《战国策》)
6.*鸿门宴(司马迁)
第三单元
7.记念刘和珍君(鲁迅)
8.小狗包弟(巴金)
9.*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梁实秋)
第四单元
10.短新闻两篇
别了,“不列颠尼亚”(周婷 杨兴)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罗森塔尔)
11.包身工(夏衍)
12.*飞向太空的航程(贾永 曹智 白瑞雪)
表达交流
心音共鸣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亲近自然 写景要抓住特征
人性光辉 写人要凸显个性
“黄河九曲” 写事要有点波澜
朗诵
梳理探究
优美的汉字
奇妙的对联
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 名著导读
《论语》
《大卫·科波菲尔》
必修二
阅读鉴赏 第一单元
1.荷塘月色(朱自清)
2.故都的秋(郁达夫)
3.*囚绿记(陆蠡)
第二单元
4.(《诗经》两首
氓 采薇
5.离骚(屈原)
6.*(《孔雀东南飞》(并序)
7.*诗三首
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
短歌行(曹操)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第三单元
8.兰亭集序(王羲之)
9.赤壁赋(苏轼)
10.*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第四单元
11.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蔡元培)
12.我有一个梦想(马丁·路德·金)
1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恩格斯)
表达交流
直面挫折 学习描写
美的发现 学习抒情
园丁赞歌 学习选取记叙的角度
想像世界 学习虚构
演讲
梳理探究
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
修辞无处不在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名著导读
《家》
《巴黎圣母院》
必修三
阅读鉴赏
第一单元
1.林黛玉进贾府(曹雪芹)
2.祝福(鲁迅)
3.*老人与海(海明威)
第二单元
4.蜀道难(李白)
5.杜甫诗三首
秋兴八首(其一)
咏怀古迹(其三)
登高
6.琵琶行(并序)(白居易)
7.*李商隐诗两首
锦瑟
马嵬(其二)
第三单元
8.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9.劝学(《荀子》)
10.*过秦论(贾谊)
11.*师说(韩愈)
第四单元
12.动物游戏之谜(周立明)
13.宇宙的边疆(卡尔·萨根)
14.*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加来道雄)
表达交流
多思善想 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
学会宽容 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
善待生命 学习论证
爱的奉献 学习议论中的记叙
讨论
梳理探究
交际中的语言运用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语文学习的自我评价
名著导读
《红楼梦》
《高老头》
必修四
阅读鉴赏
第一单元
1.窦娥冤(关汉卿)
2.雷雨(曹禹)
3.*哈姆莱特(莎士比亚)
第二单元
4.柳永词两首
望海潮·东南形胜
雨霖铃·寒蝉凄切
5.苏轼词两首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定**·莫听穿林打叶声
6.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李清照词两首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声声慢·寻寻觅觅
第三单元
8.拿来主义(鲁迅)
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弗罗姆)
10.*短文三篇
热爱生命(蒙田)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帕斯卡尔)
信条(富尔格姆)
第四单元
11.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
12.苏武传(班固)
13.*张衡传(范晔)
表达交流
解读时间 学习横向展开议论
发现幸福 学习纵向展开议论
确立自信 学习反驳
善于思辨 学习辩证分析
辩论
梳理探究
逻辑和语文学习
走近文学大师
影视文化
名著导读
莎士比亚戏剧
《谈美》
必修五
阅读鉴赏
第一单元
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施耐庵)
2.装在套子里的人(契诃夫)
3.*边城(沈从文)
第二单元
4.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渊明)
5.滕王阁序(王勃)
6.*逍遥游(庄周)
7.*陈情表(李密)
第三单元
8.咬文嚼字(朱光潜)
9.*说“木叶”(林庚)
10.*谈中国诗(钱钟书)
第四单元
11.中国建筑的特征(梁思成)
12.作为生物的社会(刘易斯·托马斯)
13.*宇宙的未来(史蒂芬·霍金)
表达交流
缘事析理 学习写得深刻
讴歌亲情 学习写得充实
锤炼思想 学习写得有文采
注重创新 学习写得新颖
访谈
梳理探究
文言词语和句式
古代文化常识
有趣的语言翻译
名著导读
《三国演义》
第三篇:新课程高中语文
对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贾向东
自2006年9月始,我们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
进入新课改后,我们学校的语文教师理论学习、听课研讨、案例分析等活动比以前大大增多,我校还与两所重点中学结成一个课改联合体,三校的高一教师几次在一起研讨交流。从平日听课、案例分析、三校研讨活动中,我感到教师的教学观念有了更新,教学方式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改进,但是,普遍存在一些困惑。下面便是老师们存在的几点困惑,和我对这些困惑的思考。
一、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教学模式是否与传统的截然不同?
在开学前的以高中新课改为主题的校本研训中,我们组织语文教师观摩省教育研训院提供的教学录像,看完后,有的老师说:‚这就是新课改的课吗?似乎没有多少新的东西,我们以前也是这样做的嘛。‛我校有一位高一老师上人教版高一第三单元时,先讲写人记事散文的特点和如何鉴赏这类散文,给学生以学习方法上的指导,然后让学生自读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并且质疑和指出自主鉴赏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再归纳学生的问题,然后用两节课进行比较赏析和讨论交流,学生不仅充分理解了课文,而且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但在评课时,这位老师同样说:‚我的这堂课是课改课吗?我以前也常这样上课呀。‛在几次听课活动中,不断听到类似的说法。看来,有部分教师用‚全新‛目光看待新课改的语文教学,认为新课改的语文课应该是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截然不同的。
那么,新课程改革的语文课堂教学真的与传统的语文教学截然不同吗?
对于新课程改革的语文课课堂教学模式,很难明确,更不能套上一个固定的模式而称之为‚新课改的语文教学模式‛来推广,因为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采取哪种教学方法或模式,都应该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应该体现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并重;既要重视预设目标,又要重视可能出现的非预设性目标。第二,在教学内容上,不仅包含学科学习内容,而且要注意引入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第三,在教学的方法上,注意多种方法在日常教学乃至一堂课中的结合使用。第四,在教学的呈现上,注意利用问题情境和现代教育技术,以吸引学生注意、引发学生的思考。第五,在教学的顺序上,遵循‘先学后讲’的次序。亦即先经过学生自主或合作性的学习、探究,教师再进行点拨。第六,在教学的组织上,尽可能多地利用师生、生生互动,加强合作与交流。第七,在教学评价上,采取多元、发展、综合性的评价标准,以学生的生成、发展、问题解决能力、自主
性等高水平的学习结果作为评价依据。‛(《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由此而观,我校那位高一教师的那堂课是一堂充分体现新课程改革精神的课。
新课程改革的语文教学与传统教学并非截然不同,教师也不必用否定传统的‚全新‛目光看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我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改革教学方法,积累了不少可以在新课程改革中发扬光大的宝贵经验,如我们已经娴熟掌握的启发式、点拔式、讨论式等。更何况我们的语文教学有着优良传统,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广大语文教师的不懈努力而不断发展。如魏书生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六步教学法‛,和钱梦龙的 ‚自习式‛‚教读式‛‚练习式‛‚复读式‛的‚四式教学法‛,这些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着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为当前实施的新课程改革提供丰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改革的是什么?是过去那种无法适应当今学生需求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我们应转变‚满堂灌‛‚教师问学生答‛的简单模式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教师‚独霸‛讲台的传统模式为师生互动式学习。‚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二、新课程改革的语文教学是得了课堂的‚热闹‛而失了‚双基‛的落实吗?
新课标的实施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探讨、讨论发言的机会,一节课常常在热热闹闹的气氛中度过。但一堂课下来,好像老师感觉好像什么都没有教到,学生好像什么也没有学到,以前所强调的基础知识却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似乎成了课堂‚被遗忘的角落‛;学生的作文上错别字、用词不当、病句、语序混乱等现象层出不穷。于是,有的语文老师忧心忡忡:‚这样课堂是‘热闹’了,却忽视了语文‘双基’的落实,长此以往,将来考试怎么办哟——‛有的老师埋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忽视了‚双基‛。对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有正确的认识。
首先,我们对新课程改革理念下课堂教学的‚热闹‛要有正确的认识。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一改以往教师‚独霸‛课堂而造成课堂死气沉沉的局面,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了,学生不再像以前那样被动的接受知识了。我校一位高一教师指导学生总结语文第一模块的课文时,他根据‚必修1‛有许多篇蕴含悲情的特点,让学生从‚悲情美‛角度去赏读分析课文,分组研读,大胆讨论,各抒己见,非常活跃,他们既梳理了知识,又品尝了探究的乐趣;既积累了知识,又培养了审美能力。对于新课程改革理念下课堂教学的‚热闹‛我们不能简单看待,因为这种为学生创设良好自主学习情境的‚热闹‛,着力于培养学
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探究能力、审美能力,它反映了教师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的改进,即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教师教为课堂主宰者‛转向‚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从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从‚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转向个性化教学模式,从教师权威的教授转向师生平等的互动与对话。我们应大力提倡和推广这种扭转学生学习语文的被动局面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不过,我们不能片面地追求课堂的‚热闹‛,更不能让无效的学生活动冲击了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有一次听一位教师上《邹忌讽齐王纳谏》,她开头是一番感人肺腑的导语,再是简单地解释字词,然后进入重头戏‚课本剧‛演出,让学生把课文改编成‚新编邹忌讽齐王纳谏‛,最后学生评议谁演得好,整堂课气氛活跃,学生都‚动‛起来了,而且似乎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演课本剧本无可厚非,但曲解了课文的寓意,把课文改编得面目全非,使之庸俗化,类似‚戏说‛之类的闹剧,如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怎能不令人啼笑皆非?如此片面追求‚热闹‛的课堂气氛怎能不会让人们对新课程改革产生困惑?这种片面追求‚热闹‛课堂教学貌视‚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其实,徒有形式,而无实效,违背了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
重视学情的实际,追求学习的实效,对此我们应持之以恒。
其次,我们应正确理解新课程标准与“双基”的关系,重新认识语文教学的功能。
‚双基‛是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加强双基‛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在70~80年代又强调‚加强双基,培养能力‛。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不再提到‚双基‛,而是突出强调‚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从这一变化看,似乎‚双基‛已成为过去时了。其实,目前推行的语文新课程改革并没有否定传统的‚双基‛,而是将其进一步科学发展,使之更科学,更具人文化。
从理论上,‚语文素养‛是‚双基‛的继承发展。不论时世如何变迁,正确而熟练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都是中小学设立语文课程的目的。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依然重视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语文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语文素养‛与‚双基‛相比,它的内涵更丰富,外延更广阔,不仅表现为有较扎实的语文知识和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从教材设置上,无论是人教版还是苏教版,它们都注重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和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初步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人教版的高一教材‚必修1‛的内容分为‚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它们从文学作品阅读理解和品味鉴赏,和写作口语交际,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和培养阅读习惯,不仅提高思考能力,而且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没有基础,就不可能有万丈高楼,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务必重视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培养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和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但在新的时代形势下,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应走出以往‚应试‛的局限,从‚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角度重新思考‚双基‛的内涵和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落实‚双基‛,不能简单地把‚双基‛理解为字词句等语法知识,更不能狭隘地把‚双基‛理解为以前高考所考查的知识和所考查的能力。
三、新编语文教材的使用是在‚增负‛吗?
不少语文教师认为,新教材的使用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老师也为完成教材的教学疲于奔命,因为新教材的内容比旧教材更多了,过去一个学期学一册,一册课本有五个单元,每个单元有四篇课文,而如今,人教版的语文‚必修1‛的一册课本‚阅读鉴赏‛有四个单元,每个单元有四篇课文,课本另外还有‚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等内容,而且要求一定要半个学期完成教学任务。学时少,内容多,这难道不是‚增负‛吗?
若按如此算法,旧版教材就比新教材的‚负担‛更大,因为旧教材除了必修本,还有厚厚的一本约有80多篇诗文的语文读本。因此,不能用课文数量的多少去衡量新教材是‚减负‛还是‚增负‛。
这种‚增负‛的抱怨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因为它反映了有的老师仍墨守传统的‚教教材‛观念,把教材当作‚圣经‛,而不是‚用教材‛。在传统观念中,教材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教师的任务是教学,每篇课文都不放过。如今世变时移,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教师的教材观也应更新。教材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知识载体,教师不应拘泥于教材,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构建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至于教材怎么用?教师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独特理解和学生的实际进行灵活处理,把教材当作学材,把教本当作学本。课程标准变了,高考也在不断改革,而我们的语文教学依然墨守成规,势必如以前那种说法那般‚戴着镣铐跳舞‛,这怎能不感到新教材是给学生‚增负‛呢?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上我同意‚增负‛的说法。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改革,教材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选修课的开设,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教师靠一本课本、一本教参、一只粉笔就可得心应手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为了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努力学习,更新观
念,提高文化素养,精心钻研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开发校本课程,教师的负担确实变得比以前重了。但在这辛苦的学习与钻研中,实现了‚教师与语文课程同步发展‛,实现了教学相长,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第四篇: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修订2014
浙 江老师的主要修改意见
语文的核心概念:编写意图的体现。
一、文本的经典性问题。
二、组元及量的问题。
三、选文比例问题:古代与现代,中国与外国。
四、文学史线索问题。
五、语言知识体系问题。
六、对有些文本选与不选的意见。
七、版本问题、注释问题。
八、作文的体系问题。(写作知识重组与新题)
必修一
一、向青春举杯
删《让我们一起奔腾吧》《十八岁和其他》《我的四季》《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我的五样》
*在青春旋律的歌唱中,感受生命的多彩,编织人生的梦想,实现精神的成长与人格的丰盈。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我、规划人生,从而实现语文课程在促进人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本专题由一组诗歌组成,分为三个板块。
(一)“吟诵青春”礼赞青春生命,体验青春激情,明确青春使命。
*《六月,我们看海去》:“理想主义”的八十年代青年学子的浪漫想象和青春颂歌。
(二)“回旋舞”体现青春话题,展现青春理性思考。
*《致橡树》:主旨多义性解读--爱情宣言诗?对“人”的一种关切?女权主义乃至“人权”?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歌文本的多解性:悲哀之作被当作“欢乐颂”得以传播。
*《回旋舞》:诚然是淳朴明快的。但有一个假设、犹疑的尾巴,表达作者的隐忧--内容的淳朴和复杂。
(三)“光阴的故事”萃集时间中的人生碎片,表现生命之美、诗境之美、韵律之美。
*《雨巷》: 22岁的年青人在1927年夏避居松江,内心苦闷,借“怀女”表达理想受挫、愤懑无望的咏怀诗?爱情诗?《雨巷》:极具古典意蕴的现代诗,主题朦胧性和音乐性,西方诗歌的影响。
*《断章》:“小诗”,记录刹那感兴,试图阐发哲理。但《断章》在阐发哲理时有精致的构图,从多维度集中说明一个经典问题,同时饱含了情感,“一箭三雕”的艺术效果。
*《错误》:现代诗的古典情韵--语言、意象、韵律、比喻、主题。现代:写作视角 “以男性位置处理”以维护“艺术的真诚”,打破积习。多从反向和虚处着笔,大量否定词,古诗中少见的茫然无根的现代情绪和从反向、虚处着笔的现代诗写法。
二、获得教养的途径 无变动
三、月是故乡明
删《乡土情结》,换《肖邦故园》。人文主题的融入。
四、像山那样思考
合并为两个板块。人与自然:欣赏自然,感悟自然,思考人与大自然的关系。
第一板块:对自然纯美的注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的思考。感悟--思考--理性。自私而又自以为是的人类,在付出生态环境恶化的代价后换取了所谓物质文明的进步,人类没有像山那样处理自己同大自然的关系。
“大地的眼睛”中,删了《西地平线》。
必修二
一、珍爱生命
两篇散文,两篇小说。
(一)将《我与地坛(节选)》与《鸟啼》组合,都表达了作者对生与死的思考。
*《我与地坛(节选)》由自身肉体残疾的痛苦,扩展为对人类精神残缺的关注。表达的对苦难的忍受已不再是个人被动和消极的承担, 而是人类“向死而生”的果敢担当。
*《鸟啼》表达了作者对生与死的思考和对积极的人生态度的肯定。
解释:对译文的投入远超出了一般的作品翻译。
(二)贝尔曼和说书人的故事,关于生与死的思考。
*《说书人》“类似路翎的《英雄的舞蹈》”。
处于穷困潦倒的境地而不失爱心的小人物:贝尔曼付出生命的代价,给病危的同伴以活下去的希望与信念;“说书人”遭遇悲惨,但竭尽毕生的精力,迷住了“我们”,向沉闷的世界吹进一股生气,在人类的平凡生活中创造了一个世人永不可企及的,一个侠义勇敢的新天地,给小城的听众以感动和幻想。
说书是他的惟一的谋生手段,他对说书的痴迷,对说书的方式和书中内容的挚爱,对书中英雄的崇拜和书中世界的憧憬,也是他的人生存在的方式,他的生命的表达方式。
散文体小说,第一人称叙述方式,与欧亨利不同的叙述风格。
二、和平的祈祷
删《安妮日记》。
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节选)》和伯尔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人在战争中的悲惨境遇
重组新闻文体“永恒的瞬间”:《落日》《图片两组》
结合阅读新闻报道品评记录战争与和平主题的图片,开展活动体验回顾历史,感受战争中人的命运,理解世界人民祈祷和平的愿望。
*《落日》的写作成就:明晰的主题——永志不忘;线索的把握--时间和整体氛围贯穿。面与点、中心与花絮的材料组合;细节的捕捉与刻画;现代新闻通讯的写法与史传散文写法的统一。
*《图片两组》:非连续文本的意义。“读图”。现代传媒技术借助图片快速传播重要信息。学生的读图能力差异极大。
第一组:战争中人的命运。第二组:战争与和平
三、历史的回声
移走了《落日》,删了《报道二则》(移走了“勃兰特下跪道歉”的图片。两篇文言,两首诗歌。绝对经典。
四、慢慢走,欣赏啊
删:写人《亡人佚事》,写景《听听那冷雨》,主要是考虑篇幅。以前是选学组元,但实际因不选而太多。
重新组合:散文景与人,小说三篇。
第一板块活动体验的重点是鉴赏写景状物类散文的意境美或写人记事类散文的细节美,第二板块活动体验的重点是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美情节美或环境美。
必修三
删“祖国土”专题,删《祖国山川颂》《长江三峡》,《肖邦故园》移走到“月是故乡明”
“颂歌的变奏”主题有独特的人文价值,但部分文本从中学而言不够经典。《发现》《北方》《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祖国土》。
《祖国山川颂》--“大颂歌”的形式。
替换为语言文化专题。原《必修五》有“如琢如磨”专题,后删去。
需要语言文化加论述类文本。
海德格尔:语言是人类存在的精神家园。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作为本体的地位是提升精神世界、人格境界的根本,是获得高质量生存的前提。
本专题分为两个板块,第一个板块主要是论说语言的发展,第二个板块是论说语言运用的方法和一些原则。
*《人和人类》:《汉字王国》“令全世界的华人汗颜”。站在一个外国人的视角来审视汉字的世界,对中国人的意义。《汉字王国》的分类本身显示出作者语言观、历史观和文明观。特殊的论述文本形式,写得随性,自在,活泼,生动,独特的风格。
附:关于 “田野研究”或“田野调查”。
附:写作实践是论说文的写作。写作知识讨论的是“写作,也是对话”和“说理的风度”。
*《简笔和繁笔》,有点遗憾。
二、号角,为你长鸣
删、移了两篇,删《致西伯利亚的囚徒》《啊,船长,我的船长哟!》多方反映外国文学作品太多。
附:《致西伯利亚的囚徒》给学生的影响。
移:《离骚(节选)》使得诗的文学史线索清晰。
*《老王》:经典重读。《始得西山宴游记》。
附:《老王》中的改动是杨绛自己要求改的。
三、文明的对话
“文明的对话”的删与重组:删:《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
(一)“碰撞与沟通”:《拿来主义》《东方和西方的科学》(萨顿,科学史的奠基人,这个理科老师最喜欢,帮他们上的)
(二)“认知与交融”:《美美与共》《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田野调查报告)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科学史著作,对于世界各个民族对文明的创造所作出的贡献,做出了公正的合乎历史实际的评价;希望建立东西方之间的桥梁,消除种种偏见,建立一个和谐世界。萨顿是近代科学史的奠基人,新人文主义的先驱。他的一生为消除地域和民族偏见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认知与圆融”板块,选入学术论文《美美与共》与田野笔记《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前者是谈论我们时代人类文化的发展前途,指出只要提升文化自觉,正确认识和固守自己的文化基因,以宽容的精神对待外来文化,就能建设起一个多文化并存“和而不同”的世界。后者从人们饮食习惯和饮食业经营方式的变化中,看中西文化是怎样相互认同和走向融合的。
*《美美与共》是对中国文化面临的种种挑战的应对方针,也是人类文明出现的种种危机的化解方剂,有其重要价值。对不同文明之间如何相互对待和发展前途的学术主张逐渐为学者们所接受,被认为是处理不同文明关系的准则。
文章是学术论坛的书面发言,兼具学术论文和演讲词的双重特点。从学术文的角度看,要求论点鲜明,有坚实的理论支撑和足够的有代表性的论据和充分的论证,作为讲演词,文章语言晓畅有变化,尽可能深入浅出,饶有风趣。
四、寻觅文言的津梁
无变化。工具性强的、“打包”处理的专题容易形成共识。
必修四
一、我有一个梦想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我有一个梦想》
《季氏将伐颛臾》《寡人之于国也》
现代文在前,就专题人文内容而言,相对容易入手。删了《黄花岗烈士事略序》,主要是因为篇幅。重量级的经典也足够了。所以删现代人写的文言文本。本想选一篇孙中山的演讲到口语交际专题,但原两篇也同样优秀且成熟。
二、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无变化。
三、笔落惊风雨
增加“风骚比兴”,从“号角为你长鸣”中移来《离骚》,增加《氓》。方智范:背诵篇目,叙事诗。文学史线索完整而清晰。
唐诗宋词不变:《蜀道难》《登高》《琵琶行(并序)》《锦瑟》《虞美人》《蝶恋花》《雨霖铃》《声声慢》
移走《滕王阁序(并诗)》,往后放,与专题人文主题切合,并且适当体现梯度。删《秋声赋》,主要是控制量。
四、走进语言现场
演讲,曾想换《奥林匹克精神》,换《把南非建成彩虹一样的国家》或孙中山的演讲。
删《作为偶像》,替换《永不消逝的歌声》
《白发的期盼》和《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不变,删《文学特长生能否特招》经典与篇幅。
必修五
一、科学之光
无变化
“科学之光”中的《物种起源绪论》《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南州六月荔枝丹》《斑纹》《景泰蓝的制作》《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代表了传统与新兴和科学论述与说明类文本的类型。
创新思维与表达:《足下文化和野草之美》《斑纹》。(职教中专、专科公共课的情况可参考)
二、此情可待成追忆
删三首现代诗,友情。非经典。《旧日的时光》《箭与歌》《别离》
三、直面人生
“直面人生”中,《渔父》《报任安书(节选)》颠倒,时代顺序。《记念刘和珍君》不变。
删《论厄运》《直面苦难(节选)》。
四、心连广宇
《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专题名称改。
《逍遥游(节选)》《兰亭集序》不变。
移入《滕王阁序》组成“登高能赋”。
近年来一直在删:《人是能思想的苇草》《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我为什么而活着》《横渠四句》。
去年8月交流,浙江老师的修改意见主要有几个方面:
语文的核心概念:编写意图的体现。
一、文本的经典性问题。
二、组元问题。(内部板块调整)
三、选文比例问题:古代与现代,中国与外国。
四、文学史线索问题。附录。(选修)
五、语言知识体系问题。附录(选修)
六、对有些文本选与不选的意见。
七、版本问题、注释问题。
八、作文的体系问题。写作知识重组与新题。
感谢提出宝贵意见的浙江老师!
关于作文,个人想法: 作文体系的个人感受:不只有大学写作概论和过去教材的对记叙、议论诸要素的专题系列介绍才是唯一的、真正意义上的所谓写作教学体系。现在有些大学中文系课程体系中已无专门的写作课。
真实文体的写作。可以把记叙文和议论文写成真实文体,但把真实文本写成中学教学中所谓的一般的记叙文和议论文,在很多条件下是不合适的。有系列的写作观和写作知识讲话,每一专题有不少于三个的写作实践练习题,在内容和形式上与专题的人文、工具内容相关,应该说不算弱化了写作教学。
新增加或修改的写作实践练习题适当地倾向于真实文体写作: 第三模块
“语言,存在的家园”写作实践 1,社会常有些“热门词汇”,这些词汇都有产生的特殊背景,其流行的广度往往也让人意想不到。你是如何看待这些流行词汇的?说说你的看法。
2,在个人阅读经历中,总会有一些诗文触动你的心灵,你为什么会记住那些诗文?你喜爱的作品一般有什么样的特点?请举例说说自己的体会。3,“把一件事说清”和“把一件事说得有趣”,你认为哪个更重要?
“号角,为你长鸣”写作实践
1.根据原作,为鞋匠格斯拉或车夫老王写一则200字左右的人物评传;也可以为一个熟悉的人物(生活或文学作品中的)写一则人物评传。
2.常有人勉励青年要无所畏惧,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也有人教诲青年:人生在世,也当有所畏惧。人们经常说青年要大有作为,也有人指出如果青年能知道有所不为,才能走向成功。你是怎样看待这类问题的?请就上述材料,写一篇议论文。
3.有种观点认为,为了实现价值目标,不必计较手段的合法合理;另一种观点认为,即使目标正确,程序也必须是正当。你对此有什么样的认识?请阐述理由。
第四模块
“我有一个梦想”写作实践
从下列三题中选择一题作文,也可以根据话题范围和写作提示自拟题目写作。
1.在一次语文活动中,一些同学认为青年应当志存高远,有自己的梦想,一些同学提出要选择平凡,也有一些同学提出“想大问题,做小事情”„„对此,你是怎样思考的?请自拟标题,写一篇演讲稿。
2.如何建设社会文明,有人认为主要靠教化,有人认为主要靠规则,也有人异乎二者。对此你持什么样的观点,试作阐述。
3.在城市,摊贩有无存在的必要?如果允许摊贩经营,你认为应当如何管理?试述自己的看法。
第五模块 “心连广宇”写作实践
从下列三题中任选一题作文,也可根据话题范围和写作提示自拟题目写作。
1.“庄周梦蝶”是一个美丽的故事。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翩翩飞舞的蝴蝶,遨游各处,优游自在。醒来后,却不知道是庄周做梦化为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化为庄周。物我对峙,万物差别,本来出自于观念与时空的区别。因此,人类的思想也同样能够消除物我的界限,使万物融为一体,使得“我”冲破观念与时空的束缚,在精神的天地间自由飞翔。请以“我思故我在”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2.《滕王阁序
并诗》揭示了中国古典文学与自然的关系。李白说:“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王勃的这篇文章,可谓受江山之助,天地之启。但王勃的文章也能为江山增色,为天地增辉。正是王勃的文章,造就了滕王阁美名,使之成为登临的名胜。请以“大块假我以文章”为题,写一篇议论文或杂文。
版本问题例说:
*《赤壁赋》选自中华书局权威版本。其次,苏轼的《赤壁赋》书法手迹中写的是“食”。再者,苏文此处运用了佛家禅语:“声为耳之食,色为目之食。”最后,本下已注明俗本也作“适”。“不知东西”也是依据权威版本。另外,这段赋的写作是运用了独特的“间韵”方式,一、二句押韵,三、四句换韵,如果改为“西东”,间韵就不存在了。*《赤壁怀古》所依据的权威版本是“人间如梦”。其次,苏轼此词的书法手迹如此。再次,“人间”有哲学意味,“人生”有社会学意味,可供学生讨论对比。*《六国论》根据权威版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曾枣庄《〈嘉祐集〉校勘记》中有“下”字。有的版本无“下”字,如《古文观止》,但《古文观止》不具有版本学意义,它只具有传播和普及意义。
*文本中的人名依据的是《辞海》中的人名,与现代意义容易混淆的人名用字不可简化,如高適、晏幾道、刘知幾等。
第五篇:高中语文教材特征
高中语文教材特征浅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所以,这一次在实验区,衡量一套教材编写成功与否,或者是探讨一套教材的特色,首先应该看它是否创造性地落实《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那么,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与旧的语文教材相比较下有什么特征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目标方面
旧的教学大纲,把目标定在提高“语文能力”上面。“语文能力”即“使学生热爱祖国语言,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现代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90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即平时所说的“听说读写”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把目标定在提高“语文素养”上面。“语文素养”可以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去理解,即具有基本的语文知识和能力,学习语文的方法和习惯,对语文的情感态度和对语文价值的认识。
课程标准也提出“语文能力”,那“语文能力”是“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而“应用能力”可以理解为原来的“听说读写”能力。
二、课程性质方面
旧的教学大纲,强调语文的课程性质是“工具性”。90大纲认为“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2000大纲认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三、课程结构方面
1.课程标准以模块为学习单元。
旧的教学大纲,语文课程是以学期为学习单元,3年6个学期6册教科书。新的课程标准,语文课成是以模块为学习单元,1个学期2个模块,5个学期,10个模块。
2.课程标准开设大量选修课
在高中阶段语文的10个模块中,5个模块必修课5册教科书10学分;5个模块选修课10多本教科书,学生可以选修4个模块4册教科书得8个学分。
开设这么大量的选修课,可以说是这次课改实验的最大的动作、最大的难点。我们要非常用心地对待这个问题。
四、课程教法方面
旧的教学大纲,多数是从“教”的角度提出要求的,例如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反对注入式,提倡启发式等等。
新的课程标准,除了从教师的角度提出要求外,还从“学”的角度,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课程评价方面
旧的教学大纲,90年代以前的大纲是教育测量的理念,批判应试教育以后,21世纪提出“不要以学生的考试分数作为惟一的评估依据”,“语文考试,要着重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发展性评价。提出了许多新的理念:“语文评价要突出整体性和综合性,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评价应充分发挥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评价主体多元化”、“学生开展自我评价”、“采用不同的方式”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