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世界著名自然与文化博览》试卷
河南大学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世界著名自然与文化博览》试卷
序号姓名教室上课时间
一、填空题(共15题)
1.耶路撒冷是一座宗教圣城,是、、三大宗教共同的圣地,对伊斯兰教来说,她是仅次于、的第三大圣地。
2.故宫旧称,是(谁)在元大都宫殿的基础上兴建,经历了明、清两个王朝位皇帝;台北故宫位于台北地方。
3.苏州四大古典名园为、、、。拙政园
与、、并称我国四大古典名园。
4.吉萨位于尼罗河西岸,这里有举世闻名的、、三
大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
5.龙门石窟中的最大佛像是奉先寺石窟正中的佛坐像,其头高米,耳朵长米,该佛意指。相传谁为造这座佛龛曾“助脂粉
钱二万贯”。
6.公元年布达拉宫由兴建,布达拉宫白宫用于,红宫
用于。
7.美国Ivy League包括、、、、、、、8所大学。
8.殷墟出土青铜器种类繁多,其中以王陵遗址出土的最负盛名,重量达公斤。
9.金正琨教授说标准的职业化微笑应露出颗牙齿,吃西餐时,左手执右手执餐巾叠成形放在处。
10.黄山四绝是、、、。
11.人间仙境九寨沟 “五绝” 为、、、、。
12.1835年1月26日的一场大火吞噬了澳门圣保禄教堂,只留下一堵门壁,因形状
似中国的牌坊而被当地人称为。
13.大足石刻中位于宝顶山的千手观音摩崖造像有只手,有如流光闪烁的孔雀开
屏。
14.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三希堂收藏了、、三件
古代著名墨宝,目前三希中的、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15.卢浮宫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的塞纳河北岸,始建于1204年,在卢浮宫里面有三件宝贝
被称为“卢浮宫三宝”,分别是、、。
二、名词(共2题,每题不超过100字)
1.翠玉白菜
2.封禅
三、问答题(共1题)
1.本学期我们学习和欣赏了哪四所世界著名大学,它们分别在什么城市,你认为他们的先
进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二篇:世界铁路博览总结
世界铁路博览总结
1825年,用机动车牵引车列在轨道上行驶于城市之间以输送货物或旅客的运输方式在英国出现,这就是铁路史的开始。1825年以前,也曾有过马拉车在轨道上行驶或把蒸汽机装在车辆上以驱动车辆在道路上行驶,但是这些都并非铁路运输方式。
世界铁路的发展 百余年来,铁路技术已有很大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开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和新发展时期。
开创时期
一般认为1825~1850年为铁路发展的开创时期。这个时期正值产业革命后期,钢铁工业、机器制造业等已达到一定水平,同时工业发展又有原材料和产品的输送问题需要解决。这样,促使铁路迅速地兴起。1825年英国建成第一条铁路后,美国、德国等相继开始修建铁路。
发展时期
一般认为1850~1900年为铁路的发展时期。这个时期内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成铁路并开始营业。在这个时期工业先进的国家的铁路已渐具规模,俄国修建的西伯利亚铁路和美国开发西部修建的铁路,都长达数千公里。此外,这个时期在铁路建筑技术和铁路机车制造技术方面也获得了新的发展,如铁路隧道开凿技术方面,1872~1881年建成的圣哥达隧道,长15公里,首次采用上导坑先拱后墙法施工;在铁路机车制造方面,蒸汽机车的性能日趋完善,同时电力机车和内燃机车先后于1879年和1892年研制成功。
成熟时期
一般认为1900~1950年是铁路发展的成熟时期。这个时期内,又有28个国家和地区建成铁路并开始营业。这些新建铁路大部分建在非洲和中东地区,而且大多建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在这个时期内,一些国家因公路和航空等运输方式与铁路开展剧烈竞争,促使铁路提高了行车速度和改进了铁路客、货运输的服务设施,开始采用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来代替落后的蒸汽机车。但由于铁路运输难以同公路运输的方便和航空运输的快速相竞争,逐渐出现萧条景象,如美国在1920~1950年拆除9万多公里铁路。
新发展时期
一般认为1950年至今为铁路的新发展时期。这个时期原来是殖民地的国家纷纷独立,取得了修建铁路的自主权。铁路的技术改造也获得重大进展,如美、英、法、日本和苏联等国的铁路,牵引动力几乎全部采用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这些新型机车的优点是能源省、污染少。随着铁路能源形势的变化以及各种新技术的采用,铁路的经济效益有了新的提高。60年代后期,各国铁路建设又有走向兴旺的趋势。1960~1980年世界各国共建成新铁路约 4万公里;1980~1981年又有9800公里铁路通车营业。此外,还有45000公里铁路正在进行设计施工,形成铁路发展的新局面。到1981年止,世界各国铁路的总长达到130余万公里。其中欧洲有441600公里,占33.8%;亚洲179900公里,占13.8%;美洲557600公里,占42.6%;非洲80800公里,占6.2%;大洋洲46600公里,占3.6%。完全没有铁路的国家是欧洲的冰岛,亚洲的阿富汗、老挝、也门、南也门、不丹、塞浦路斯、阿曼、科威特、卡塔尔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非洲的尼日尔、乍得、中非共和国、卢旺达、布隆迪、索马里和利比亚以及美洲的格陵兰。
60年代初期,日本建成东京大阪间的东海道新干线,专门行驶旅客列车,最高行车速度达到每小时 210公里。此后,法、英、美等国和联邦德国都开始修建行驶高速列车的高速铁路。在高速铁路出现的同时,世界上一些有大宗煤炭或其他矿产货物输送任务的国家开始行驶重载列车,行驶这种列车的铁路称为重载铁路。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铁路曾行驶由轴重达到30吨的货车组成的总重超过万吨的列车。60年代后,加拿大、巴西、澳大利亚等国陆续修建适于行驶重载列车的重载铁路;美国也扩大了重载列车的运营。到80年代初,最重的列车总重已达到2万吨以上。重载铁路主要办理货运。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铁路仍然是客运和货运兼顾的常规铁路,高速铁路、重载铁路和常规铁路虽然基本形式相同,但在技术方面,包括机车和车辆、线路和轨道以及列车的编组和运行都各不相同。因此,各国铁路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技术修建或改造本国的铁路。铁路运输的这些发展,成为铁路新发展时期的突出特点。
第三篇:文化博览城建设
建设文化博览城与提高市民素质
建设文化博览城与提高市民素质
近两千五百年的发展历史,使扬州积淀了厚重的城市传统,形成了特有的地域文化和人文精神。为传承扬州的文化传统、优美扬州的城市形象、提升扬州的城市品位、强大扬州的城市竞争力,《扬州文化博览城建设规划纲要(2006-2020)》提出,在‚十一五‛期间乃至今后的十几年中,要把我市建设成文化博览城,为全市人民描绘了一幅文化扬州的美景。文化博览城建设是项系统工程,需要做的工作繁多,提高市民素质就是其中的重要工作之一。
一、素质与文化
素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素质:(1)指人与生俱来的生理上的特点;(2)或事物本来的性质;(3)或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广义的素质,按社会学、教育学等的解释,意指人以遗传为基础,在环境的影响下,经过学习而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人的素质主要包括人的身体素质、道德素质、智力素质、审美素质、技能素质等。
文化,其拉丁文原意是耕作土地,后引申为培养人的兴趣、精神和智能等。在汉语中,文化是‚人文教化‛的简称,意指人修习并体验、实践社会规范、政治规范和道德伦理规范等,以达到内外一致、知行合一。近现代社会学等学科对文化的解释五花八门,其中最直白、最广泛意义上的解释是: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因此,一件事物,只要它被打上了人类印记,就不可避免地有了文化色彩。当然,人们更多地是在狭义上使用文化一词,认为文化是人类创造和积累的精神财富,如文学、历史、哲学、科学、宗教、艺术、经济、政治等。有人将文化分为物质的、制度的、精神的和行为的四个层次。从承载和表达媒介来看,文化,可以物质或人作为存储和表达介质。
素质和文化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在个体身上,高素质,肯定意味着良好的文化修养;文化学习、文化教育是提高个人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西人培根讲: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就一个社区或一座城市来看,良好的街风市俗,肯定和健康向上的社区或城市文化相连;而教化、管理是营造良好街风市俗的必由之路。所以,先贤董仲舒讲:教化立而奸邪止,教化废而奸邪并出。
二、建设富有生命力的文化博览城
这里的富有生命力,至少包含意联义合的两点:第一、扬州的文化,不能只是橱窗里的古董;第二、把扬州建设成文化博览城,不能只建城,不育人。
把扬州建设成文化博览城,顾名思义,就是在城市建设中,积极地、有机统
1-6
建设文化博览城与提高市民素质
一地发掘、整理、保护那些见证扬州历史的文化遗址和遗迹,或完善或恢复或重建、新建各种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展览馆、名人故居、名店老字号等,以多方面和多角度地展示扬州的历史文化。
但文化博览城之文化,不能只有博物馆和纪念馆等文化建筑和陈列于其橱窗中的古董,更应该是动态的、流淌着的、充满生息的文化。这种文化应根植于市民的内心,表现于市民的言谈举止,流淌于我们的街市,是活的文化。文化博览城之城,也不能只是积聚大量装盛文化古董的建筑物之城,还应该是市民素质高尚、街风市俗美好之城。因此,文化博览城的建设,不仅要建设文化景观和文化设施等,还要大力提高市民素质、整肃和美化绿杨城郭的街风市俗,使之成为可观可赏之景。只有当美好的街风市俗充盈城市的大街小巷时,文化博览城才会实至名归。比如,我们说一户人家是书香门第,肯定不只是说这户人家家藏大量图书,更重要的是这户人家的成员大多读书多、书卷气息浓郁。说一个城市是文化博览城,与此同理。文化博览城,不只关乎文化景观和文化设施,更关乎市民素养和街风市俗,因此,提升市民素质并酿造美好的街风市俗对建设文化博览城至关重要。
三、市民素质的提升与文化博览城建设的关系
市民素质内容丰富多彩,往往通过其市民的言谈举止和城市的街风市俗表现于外。市民素质的提升是文化博览城建设的应有之物。
首先,提高市民素质是城市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文化一词的本义。人的素质是根基,文化博览城建设归根到底也是人的建设。社会的主体是人,城市的主体也是人。市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诠释并活化城市文化。文化气息浓郁、形象优美、品位高雅的城市,不仅要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完善的城市设施、优美的生活环境,还要有思想文化素质高尚、精神风貌健康、行为遵章守序的市民。脏言恶语满街飞、垃圾废物随处堆、横穿道路目无规等,显示了市民的素质差,与文化博览城建设的目标背道而驰。全面提高市民素质应该成为文化博览城建设的核心内容。
其次,市民素质的高低决定文化博览城建设成效。
人是实践活动的主体,文化博览城的建设目标需要大批高素质的人的参与。扬州的历史文化遗存能否得到积极的保护和合理的开发利用,扬州文化博览城能否实现并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都离不开全体扬州市民的同心同德地、不懈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双东历史文化街区在今年‚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正式推出,扬州古老街巷的古朴风貌和市井风情,吸引了不少国内外游人前来观光;古运河风光带的建成开放,不仅为市民提供了驻足休闲的好去处,也为外地游客展示了一幅令他们流连忘返的美景。然而,如果市民们随意地丢垃圾、摆摊设点等等,则会大煞风景。因此,建设文化博览城,向世人展示扬州的历史文化,不
2-6
建设文化博览城与提高市民素质
仅要建设或修缮一批高文化含量的博物馆、纪念馆、名人故居等,还要着力提高市民素质。没有市民素质的普遍提高,没有良好的秩序,文化繁荣和文化博览城就无从谈起。
再次,文化博览城建设可以促进市民素质的提高。
荀子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之同义。文化博览城能为市民创造更好的生活、休闲和工作、学习环境;也会对存有不良行为的市民产生无声的教育和触动,能帮助他们摒弃不良行为习惯,代之以和文化博览城城市环境相适应的言谈举止。相反,糟糕的环境中人发生不良行为的几率高。这好比往垃圾堆上吐痰,人们觉得心安理得,而往漂亮的地毯上吐痰,则会有罪错感一样。文化博览城建设也会为市民提供更多的成才机遇和更广的发展空间,市民们可以在各行各业展示、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建设文化博览城添色增彩。
四、关于提高市民素质途径的思考
提高市民素质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的综合性工程,决非一朝一夕所能办到的事情。
(一)对全市人民进行扬州历史文化宣传教育,使全市人民充分认识自己城市的历史文化并形成历史文化自豪感。
扬州是历史古城,自春秋吴王夫差筑城以来的2500年的中,扬州在经济发展、建筑造园、文学艺术、学术研究、文物积累、工艺制作、雕版印刷、修志、藏书等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清人汪中(1744~1794,清代学者、骈文家)认为,2000多年的城市历史中,扬州在许多方面为民族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也曾在历史转折关头为国家做出了重大牺牲,是一座无愧于天下的历史名城。当然,清末明初,由于南北交通线他移和战火的光顾等原因,扬州城日益边缘化,扬州文化中也逐渐有了朱自清先生等所说的“小气和虚气”(小,是眼光如豆;虚,是虚张声势),或“懒惰、浪漫、颓废的不景气”。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自省和摒弃的。
市民对自己城市的历史和文化的自豪感来源于对它们的了解和熟悉,因此,可以而且应该经由各种渠道和形式向广大市民大张旗鼓的宣传扬州的历史和文化。‚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为开阔市民眼界,博大市民胸怀,为使扬州的文化能博采众长、生生不息,还应该向市民宣传普及一切优秀的文化。
(二)提高市民素质要从青少年儿童抓起。
青少年儿童,是我们这个城市的未来,他们或者会在这个城市生息繁衍而成为我们城市文化和历史的继承者、发展者;或者会因求学、工作等原因迈向他乡而成为我们城市文化的载体、传播者。因此,必须重视对他们进行城市历史和文化的教育以及其它一切先进文化的教育,以从根本上提高我们城市未来人口的素
3-6
建设文化博览城与提高市民素质
质。是否可以考虑在小学和初中开设宣传扬州历史和文化的课程,以帮助他们系统地研习扬州文化?因学生们的课业负担已经很重,不敢妄作建议。
有种现象,可能许多人都已经观察到,就是中小学上学和散学时校门口的交通秩序很差,这在小学表现得尤为明显,以上学时为甚。我经常在我上下班经过的一两个小学门口看到交通秩序混乱的景象,深感痛心:那些不顾行路规则的孩子或接送孩子的家长,一定熟知基本的行路规则,一定知道交通安全的重要性。这其中存在知与行的矛盾。所谓的素质,有很多表现,其中之一就是遵守秩序。不守交通秩序是国人的一大毛病,希望有关部门、学校以及大家一起努力,从小学校门口开始,在新一代身上杜绝这一毛病。
扬州高校的大学生,既有扬州本土的,也有来自四面八方的,在我们这个城市生活三年四年甚至更长时间,较之于本土居民,他们的流动性更强,更能起到宣传扬州历史和文化的作用。我有个在扬州大学读博士的同事曾对我说起过这样一件事情:她的课题组的一个来自北方的硕士,毕业时千方百计地要留在扬州,理由只有一个:扬州的社会治安好。我想,这个硕士感受到了扬州纯朴的民风和良好的治安文化。相反,如果大学生们毕业离扬时只知道扬州哪个商店的手机便宜、哪个卖场的衣服时尚、哪个酒楼的饭菜可口,而对扬州的历史和文化一无所知(我相信这种情况普遍存在),我想这既是他们没有践履‚游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真意,也是我们这个城市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我们既然能够花大钱费大力地走出去宣传我们的城市,为什么不能也立足扬州向这些已进入我们城市的‚外人‛宣传我们的城市呢?是否可以考虑在各驻扬高校建立学习、研究和宣传扬州历史和文化的社团?因这需要大量的经费资助,所以,也不敢妄作建议。
另外,顺带说一说,在文化博览城建设中,在对青少年儿童宣传扬州历史和文化、提高他们素质的同时,应当努力把幼儿园和各级各类学校建成具有浓郁人文气息的文化单位、文化景点。
(三)提高市民素质的重点是抓市民文明行为的养成和街风市俗的美化。素质说起来抽象,但一个人的素质往往可以从其举手投足间得以体现。不同社会和时代对市民素质会有不同的要求,就扬州文化博览城建设而言,对市民素质的基本要求是有良好的言谈举止和健康的心理,也即做一个行为文明的人。文明行为养成需要从一件件的具体的小事情做起,具体可以落实在遵守基本的礼仪和《市民守则》。老子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表面看,个人礼仪、市民守则仅仅涉及个人穿着打扮、待人接物、走路行车、处理垃圾等无关宏旨的小节小事,但这件件小事显素质,见文化。最近若干年出境旅游的国人渐多,正是在小节方面,一些国人给所到国的人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如大声喧哗、目无交规、乱点垃圾、不能合适地使用公共卫生间等。古语云,勿因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小恶不断,终会累积成大
4-6
建设文化博览城与提高市民素质
恶;小善常为,则会成就大善。因此,提高市民素质须从号召、鼓励市民禁小恶、为小善,并持之以恒,这终将造就大批行为文明的市民。
当市民的个人素质形于外并产生互动时,其素质就会综合地体现为街风市俗。建设文化博览城,必须在努力提高市民个人素质的同时,大力整肃街风市俗(两者相结合,就有点儿类似于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科所提出的‚个别教育与集体教育相结合‛的德育原则)。我们的城市街风市俗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显眼的就是城市的秩序不能令人满意,这个结论大家在街头一站就能得出。城市秩序不良表现多种多样,进行整肃所需要做的工作也很多,我个人以为,可以先从整顿交通秩序和保证街道卫生整洁开始。这两者和市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也最容易影响来扬州出差、旅游、探亲访友的人对扬州的观感。
(四)提高市民素质要把正面的宣传教育与负面的惩罚相结合。
在传媒高度发达的今天,媒体的力量无时无处不在。文化博览城建设应该发挥媒体的宣传教育力量。第一,充分宣传文化博览城建设的意义,动员全体市民积极参与文化博览城建设,做城市建设的主人。第二,号召市民从自身做起,养成文明行为。作为一个未来的文化博览城,扬州人应该怎样做人,应该怎样做事,应该有怎样的心态;建设文化博览城我们提倡什么,反对什么等等,通过宣传让全体市民心中有数,能够自觉地身体力行。第三,宣传市民典型。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要找出在文化博览城建设中的市民典型,大张旗鼓地宣传他们,形成全社会做文明市民的共识。第四,对一些不文明行为进行曝光并说明处罚规定。曝光不文明行为对行为者是一种施压,对他人也是一种警示。处罚也是一种必要的教育措施。新加坡是一个以移民为主的国家,起初国民素质的基础远远不如我们,而他们现在的国民素质高是全球公认的。他们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经验之一,就是以严厉的法律法规去规范人的言行,例如随地吐痰可处鞭刑,违反交通规则可获在十字路口‚示众‛等。整肃街头秩序,新加坡的做法非常值得借鉴。
(五)提高市民素质需要发挥各行各业、各级社会组织的作用。
服务性行业是城市的窗口,外来游客往往透过这个窗口来直接感受扬州人的素质,服务性行业必须加强对从业人员文明服务、礼貌待客、为顾客提供高质量产品的教育。政府机关是普通市民效仿的对象,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应该勤政、廉洁、规范行事,为市民做表率。社区是城市基层的组织(需要查一查‚社区‛),其工作对象不仅复杂而且素质差异较大,处理的是家长理短的琐事,但在文化博览城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社区整洁的环境、良好的生活秩序是城市文化的体现,社区居民的文明行为更是城市形象的展示。外来务工人员作为城市的新市民,提高他们的素质不可小视。帮助他们改掉成规陋习,融入城市新秩序,这也需要其居住的社区、就业的企业积极宣传引导、人
5-6
建设文化博览城与提高市民素质
文关怀和对他们在城市建设与发展中的作用的积极肯定。
(六)城市设施的完善化和人性化——提高市民表现良好行为的几率,降低市民文明行为的成本。
城市设施不完善和不人性化,提高了市民文明行为的成本,不利于市民表现出良好的行为举止。以垃圾管理为例,为什么有些深巷远弄垃圾当道、塑料袋纸片满巷?原因很多,收集垃圾的设施不完善是其中之一。我个人主观地以为,垃圾收集装臵的材质、形状、大小、功能、位臵、密度等值得以科学的态度加以对待。一个连垃圾都管理不好的城市,是低能的城市;一个连垃圾都管理不好的城市,何谈文化博览城?类似的问题,可能也存在于交通设施上。建设文化博览城,必须完善并人性化公共设施。这既是文化博览城建设的要求,也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七)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为市民提高和表现良好的素质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春秋时期的管子讲:‚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这话后来被汉时的司马迁改成‚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今天,用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也能解释管子和司马迁的观点。民以食为天,物质生活需要乃人生第一需要。当人贫困到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地步时,活命谋衣食成了第一需要,谁还顾得上讲什么颜面荣辱?所以,史上的每一次社会大饥荒,都无一例外地导致了礼崩乐坏。毛泽东在批评董仲舒的‚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时曾经指出:‚我们不能饿着肚子去‘正谊明道’,我们必须弄饭吃,我们必须注意经济工作。‛
物质是基础,建设文化博览城也不能例外。我以为,一些市民素质不高,街头秩序不良、风气不正,都有经济方面的根源。所以,必须要大力发展经济,进一步改善民生,使广大市民能安居乐业、安居乐学。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建设文化博览城,不仅要通过名人古迹、历史遗址等,让市民和游客感受和体验扬州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更要着力提高市民的素质,让世人感悟扬州人的精神风貌,扬州人的文化修养。
把扬州建设成文化博览城,任重而道远。让我们勤俭自勉,努力把自己造就成文化博览城的一个积极的文化元素。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实现建设文化博览城的目标而工作。
6-6
第四篇:世界著名音乐家
亨德尔George Frideric Handel(1685-1759)著名的英籍德国作曲家。生于德国哈勒,师从管风琴家查豪学习作曲,后在教堂内任管风琴师及艺术指导。因爱世俗音乐,乃于1703年迁居汉堡 ——当时唯一有民族歌剧的德国城市,开始从事歌剧的创作。1704年在汉堡作了第一出歌剧欧米亚(Almira),获得巨大成功.1706年游历至意大利,在意大利写了不少歌剧、清唱剧、康塔塔(Cantata)包括著名的歌剧阿格利批拿(Agrippina)。
1710年亨德尔移居伦敦,在汉堡及伦敦两地进行创作,不久成为英国的音乐权威人士。1711年的歌剧作品利努度(Rinoldo)获得巨大成功。在川度斯(Chandos)公爵的资助下写了清唱剧艾斯特(Esther)和11首川度斯圣歌。1717年定居英国,1719年得到国王的支持,开始在皇家音乐学院演出他的歌剧。这个时期有他最出色的歌剧作品利达米士图、骄里奥.些萨(Giulio Cesare)、泰米拉露(Tamerlano)、路得连达(Rodelinda)。1726年加入英国籍。在十八世纪三十年代,亨德尔作了大量英语清唱剧和为清唱剧而作的乐器音乐,其中包括不少伟大的协奏曲,一生共创作了《阿尔西那》、《奥兰多》等四十六部歌剧,除五部外,其余均在伦敦创作。后因反对势力迫害,作品遭禁演,剧院被迫倒闭。从三十年代末开始,从事于没有舞台表演的清唱剧创作。共写了三十二部清唱剧,其中绝大部分是在英国创作的,对于英国的音乐发生深远的影响。他的代表作有管弦乐曲 《水上音乐》,《焰火音乐》,清唱剧《弥赛亚》等,《弥赛亚》中的《哈里路亚》流传最为广泛。1742年弥塞亚(Messiah)首演。继后以大概每年两首的速度创作清唱剧,一直持续到1751年,因为那时他的视力太差了而不得不放弃。1742-1751年这段时间的著名作品有森逊(Samson)、所罗门(Solomon),1759年病逝于伦敦。虽然亨德尔写了非常多的音乐作品,但是在整过作曲生涯中他都没有使用巴赫的对位法。亨德尔的艺术特征表现为戏剧性和抒情性,而他留下给后世的最大艺术遗产是他的清唱剧作品。主要作品 水上音乐 皇家焰火音乐 <弥赛亚>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
莫扎特是一位杰出的奥地利作曲家,出生于萨尔兹堡一个宫廷乐师家里。他从少年时代就展现出杰出的音乐才能,一生作品极其丰富。他创作的最重要领域是歌剧,共22部,另一重要创作部分是交响乐,共45部。他的音乐创作即继承和发展了海顿等前辈的成果,又对后来的贝多芬等人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莫扎特也许不是最伟大的作曲家,但他绝对是公认的最伟大的音乐天才。就连一生狂妄不羁的柴可夫斯基都把他称作是音乐的基督。曾有人这么说:“在音乐史上有一个光明的时刻,所有的对立者都和解了,所有的紧张都消除了,那光明的时刻便是莫扎特。”
1756 年,沃尔夫冈·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出生于萨尔兹堡,自幼他便展现出那无与伦比的音乐天赋:3岁开始弹琴,6岁开始作曲,8 岁写下了第一部交响乐,11岁便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歌剧,14岁是指挥乐队演出了该歌剧。可以这么说,莫扎特是为音乐而生的,从他出生的那一刻开始,他就和音乐熔为一体了。
16岁时的莫扎特被任命为萨尔兹堡宫廷的管风琴师。虽然在这段时间,莫扎特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但他无法忍受萨尔兹堡大主教的颐指气使,任意欺凌。在那里,莫扎特只是一个会弹琴的佣人,他曾向他的父亲这样描述他在宫廷晚餐上的同伴:两名男仆,管家,点心师父,两名厨师,男仆坐在上座,莫扎特位列厨师之上。终于在1781年,莫扎特脱离了对大主教的依附,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位自由作曲家,并来到了维也纳发展。在维也纳,莫扎特靠教私人学生,举行音乐会演出和出版作品为生。在这段时间,莫扎特接触到了巴赫、亨得尔的作品,并结识了海顿,从而丰富了他的音乐理念。
在维也纳,莫扎特的音乐成就是令人惊叹的,他曾这样来描述他的音乐创作:“无论多长的作品都在我的脑中完成。我从记忆中取出早已储存好的东西。因此,写到纸上的速度就相当快了,因为一切都已完备,它在纸上的模样跟我想象的几乎毫无二致。所以在工作中我不怕被打扰,无论发生什么,我甚至可以边写边说话。”可怜就是这样一位天才,在他正当壮年的时候却因为感染风寒而去世了,死时年仅35岁。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天(1971年12月9 日),他仍在创作,可惜天嫉英才,莫扎特留下了他那未完成的《安魂曲》,而撒手人间,成为了音乐史上最大的遗憾之一。
尽管莫扎特的一生充满坎坷和艰辛,但他的音乐始终给人带来的是真正的纯美。著名的音乐评论家罗曼·罗兰为莫扎特作出了如下的评价:“他的音乐是生活的画像,但那是美化了的生活。旋律尽管是精神的反映, 但它必须取悦于精神,而不伤及肉体或损害听觉。所以,在莫扎特那里,音乐是生活和谐的表达。不仅他的歌剧,而且他所有的作品都是如此。他的音乐,无论看起来如何,总是指向心灵而非智力,并且始终在表达情感或激情,但绝无令人不快或唐突的激情。”
当然,想要完整的评论莫扎特的音乐,绝非这区区近千字能够表达的。而想要真正地体会莫扎特,最主要地还是去听他的作品,而他的千余部作品,几乎每一部都是超凡脱俗的经典之作。
主要作品:
歌剧
《费加罗的婚礼》
《唐.璜》
《魔笛》
交响乐 《 降E调第39号交响曲》〈帝王〉
《G小调第40号交响曲》
《C大调第41号交响曲》〈丘比特〉
协奏曲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四号 》
《降B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五号》
《C大调钢琴协奏曲第21号 》
《A大调钢琴协奏曲第23号 》
其它 《弦乐四重奏〈狩猎〉》
弗朗兹·约瑟夫·海顿(Franz Joseph Haydn,1732-1809)
著名的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最早期代表。自幼在很艰苦的条件下学习音乐。1761年在埃斯特哈齐公爵家里当乐长,工作极繁重,地位却很低下。但他在艰苦的环境中创作了大量作品,至九十年代初,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音乐家。后两次去伦敦旅行,写了十二部《伦敦交响乐》,是他一生中最优秀的作品,从此名震全欧。他的创作涉及面很广,其中以交响乐和弦乐四重奏最为杰出。他把交响乐固定为四个乐章的形式,并在配器上形成一套完整的交响乐队编制,为现代交响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的音乐旋律丰富,经常流露出纯朴开朗的乡间气息。在四重奏创作中,常用“说话的原则”,即把各部的主题彼此象交谈般地呼应,既有清晰的旋律,又有复调的美。此外,他在乐曲的发展中常用“主题活用的原则”,这直接启示着贝多芬“动机发展”的灵感。海顿还是现德国国歌的作者。
主要作品:
交响曲 《惊愕交响曲》
罗西尼(GioacchinoRossini,1792~1868)
十九世纪上半叶意大利歌剧三杰之一。生于意大利贝萨洛。十岁从蒂塞学和声,后在波伦亚音乐学院从马太学对位。受作为歌剧演员的母亲影响,十四岁起习作歌剧。十年后所作《塞维尔的理发帅》,集意大利喜剧的精华,是语言生动、形式自由、充满幻想的意大利喜歌剧代表作。他的创作继承了意大利注重旋律及美声唱法的传统,音乐充满炫技的装饰和幽默、喜悦的精神,且吸收了同时代作曲家贝多芬的手法,使用管弦乐来取代和丰富原来仅作音高提示的古钢琴伴奏。1829年的搁笔之作《威廉·退尔》,反映了民族自主的愿望,且推进了大歌剧体裁的形成。此后近四十年不事歌剧。在近四十部歌剧中影响较大的还有《灰姑娘》、《偷东西的喜鹊》及正歌剧《奥赛罗》、《摩西》等。
代表作品:
歌剧《塞维尔的理发师》、《威廉·退尔》
乐圣:贝多芬(LudwigVanBeethovon,1770~1827)
近代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出身于德国波恩的一个平民家庭,父亲是教会合唱团的歌手。由于很早显露了音乐上的才能,父亲不分白天黑夜地逼他练琴。八岁开始登台演出,同时挑起负担家庭生活的重担。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信仰共和,崇尚英雄。作有大量具有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爱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等等。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六岁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其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较前人有很大的发展,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他集中了古典音乐的精华,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
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等等。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先河,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
门德尔松(F.Mendelssohn,1809-1847)
德国作曲家。生于银行家家庭。1822年起,先后赴瑞士、法国巴黎、英国伦敦、意大利罗马等地进行创作和演出活动。
门德尔松的主要作品有:《苏格兰交响曲》、《意大利交响曲》等五部交响曲;管弦乐序曲《仲夏夜之梦》、《芬格尔山洞》、《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钢琴曲《无词歌》四十八首以及多种题材和体裁的器乐和声乐作品。
门德尔松的作品风格优美生动,结构完整严谨,配器精巧。他在1829年指挥演出了巴赫的《马太受难乐》,使巴赫这部名作得以在乐坛占据重要地位。他还协助舒曼创立了德国第一所音乐学院。
舒伯特(F.Schubert,1797——1828)
奥地利作曲家。出生在维也纳教师家庭。1805年开始随父兄学习提琴和钢琴。1808年入帝国神学院学习。1812年随萨里埃里学习作曲。
舒伯特共写了十四部歌剧、九部交响曲、一百多首合唱曲、五百多首歌曲。其中最著名的有:《未完成交响曲》与《C大调交响曲》、《死神与少女》四重奏、《鳟鱼》五重奏、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姑娘》、《冬日的旅程》及《天鹅之歌》等。
舒伯特是欧洲音乐史中浪漫主义新型音乐体裁——艺术歌曲的开创者。在歌曲结构、旋律、和声以及钢琴伴奏诸方面,舒伯特都卓有贡献。威尔第(GiuseppeVerdi,1813~1901)
伟大的意大利作曲家。出生于帕马省布塞托城。1832年投考米兰音乐院,未被录取,后随拉维尼亚学习音乐。1842年,创作了他的第二部歌剧《那布科王》,演出异常成功,一跃而成意大利第一流作曲家。当时意大利正处于摆脱奥地利统治的革命浪潮之中,他以自己的歌剧作品《伦巴底人》(1848)、《厄尔南尼》(18744)、《阿尔济拉》(1846)、《列尼亚诺战役》(1849)以及革命歌曲等鼓舞人民起来斗争,因之获得“意大利革命的音乐大师”之称。
五十年代是他创作的高峰时期,写了《弄臣》(1851)、《游吟诗人》(1853)、《茶花女》(1853)、《假面舞会》(1859)等七部歌剧,奠定了歌剧大师的地位。1871~1872年应埃及总督之请,为苏伊士运河通航典礼创作了《阿伊达》。晚年又根据莎士比亚的剧本创作了《奥赛罗》(1887)及《法尔斯塔夫》(1893)。1901年逝世于米兰。一生创作了二十六部歌剧,善用意大利民间音调,管弦乐的效果也很丰富,尤其能绘声绘色地刻划剧中人的欲望、性格、内心世界,因之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使他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歌剧作曲家之一。
“钢琴诗人”肖邦(F.F.Chopin 1810—1849)
波兰作曲家、钢琴家肖邦1810年3月1日生于华沙近郊,父亲是法国人,侨居华沙任中学法文教员,母亲是波兰人。肖邦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艺术天赋,六岁开始学习音乐。1830年11月华沙起义前夕,肖邦离开祖国经维也纳到法国巴黎定居。
在维也纳,肖邦结识了西欧文艺界许多重要人物,包括德国诗人海涅,匈牙利音乐家李斯特等,特别与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的关系,对肖邦的思想、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30年代初到40年代中期,肖邦的思想和艺术高度成熟,创作上获得极其丰硕的成果。肖邦的创作可分四个时期。
由于40年代波兰民族运动的几次挫折,给肖邦精神上带来沉重的打击;远离故乡;亲人和挚友相继逝世;都给他身心带来深深的创伤。1836年他开始患肺结核,症兆日益加重。1848年,衰弱的肖邦去英国短期教学和演奏,他为流亡国外的波兰同胞开了最一次演奏会。回巴黎后,他的健康急剧恶化,终于1849年10月17日病逝巴黎。临终前他要求亲人把他的心脏运回祖国波兰。
弗朗索瓦·古诺(Charles Francois Gounod,1818-1893)
法国作曲家,生于巴黎,在巴黎音乐学院从师于阿列维。1839年在罗马悉心研究宗教音乐,并反映在创作中。他是梵蒂冈国歌《教皇进行曲》(1846)的作者。归国后,曾担任过合唱团指挥,并创办“古诺合唱团”。
在歌剧《浮士德》中可以显示出他合唱写作的特长。《浮士德》作于1859年,取材于古典名著,音乐朴实平易,配器丰富巧妙,是十九世纪下半叶德国抒情歌剧的代表。此外,尚作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十余部歌剧、三部交响乐及大量宗教歌曲等。他以巴赫的《C大调前奏曲》为伴奏所作《圣母颂》流传极广,是跨年代合作的典范。
舒曼(RobertSchumann,1810~1856)
德国著名音乐家。自幼显露出音乐、诗歌、戏剧等多方面的才华。父早死,从母意在莱比锡海得堡学法律,但仍孜孜不倦地学音乐,以至成为当地首屈一指的钢琴家。1830年取得母亲的谅解,开始了音乐家的生涯,求师于著名钢琴家维克。由于急于求成,把手指练坏,转而从事音乐创作和评论。生性热情敏感,并且有民主主义思想。1834年创办《新音乐杂志》,对改变当时陈腐的音乐空气,促进浪漫艺术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作有许多新颖独特的钢琴名曲,如《蝴蝶》、《狂欢节》、《交响练习曲》、《幻想集》等,促进了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发展。与妻子克拉拉的结合,一直被人传为美谈,并促使其创作热情空前高涨。1840年写了一百三十八首歌曲,被称为“歌曲文萃”。最著名的有:歌曲集《桃金娘》、《诗人之恋》、《妇人的爱情和生活》等。后又写下了四部交响曲,及《a小调钢琴协奏曲》、《曼弗雷德序曲》等杰出的作品。由于长期过劳,1856年在波恩附近的精神病院中去世。
舒曼的主要作品有:《第一交响曲》;《a小调钢琴协奏曲》;钢琴套曲《狂欢节》、《大卫同盟盟友》、《儿童情景》及《交响练习曲》、《蝴蝶》、《帕格尼尼主题练习曲十二首》以及歌曲集《桃金娘》、《诗人之恋》、《妇人的爱情和生活》等。比才(GeorgesBizet,1838-1875)
法国作曲家。是继法国作曲家古诺之后,打破意大利歌剧对法国的影响,使法国歌剧从浅薄、浮华中解放出来的杰出人物。
比才最为出色的歌剧《卡门》是目前世界上少有的几个最为人门喜爱的歌剧之一。著名的《卡门序曲》和其中的儿童合唱、《哈巴涅拉舞曲》已成为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可是比才在歌剧创作中独特的探讨之路却充满了艰辛。他曾创作了不少歌剧,均在他的时代不受欢迎,《卡门》的首演也遭到了失败,因当代人对他的作品中“大胆的现实主义和赤裸的情感感到震惊和受到冒犯”。据说他曾为此整夜痛苦的在巴黎的街道上徘徊。而且只是因为被评论界攻击和嘲骂,《卡门》才连续上演了几个月。比才在《卡门》上演的同年去世才活了37岁,生前没有享受到他的卓越艺术带来的荣誉。但是这部歌剧却受到了国外音乐家的赏识和赞扬,预言“十年之后,《卡门》将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一部歌剧”。其实不到十年,五年之后《卡门》再度在巴黎上演时获得了极大成功。
比才的音乐之路是颇给人启示的,当他在重复前人走过的路时,以他的才华,19岁就获得了罗马大奖和奥劳巴斯一等奖,当他为法国歌剧开辟新路的时候,却一再承受失败。可见任何创新之路都不可避免要经受坎坷和考验。但历史最后总是公正的。比才留给人们的珍品还有为都德的话剧《阿莱成姑娘》写的音乐,后来编成组曲,经常在音乐会上演出。李斯特(Franz Liszt,1811—1886)
生于距奥地利边境不远的匈牙利赖丁小镇。1821年举家迁居维也纳,从车尔尼学习钢琴,向萨列里学习作曲。从11岁便开始了辉煌的钢琴演奏生涯。在巴黎他受法国革命思潮和文学浪漫主义运动的影响。吸收肖邦、柏辽兹和帕格尼尼等人的成就。1848年以前,他在欧洲各地演出,受到狂热的欢迎,成为一代具有超凡技艺的钢琴巨人。这一时期主要创作钢琴作品。1848—1861年期间,任德国魏玛宫廷乐队指挥与音乐总监,大力扶植进步的作曲家,演奏他们的最新作品。1854年组织了“新魏玛协会”,几年后进而组织“全德音乐协会”,使魏玛成为当时音乐文化中心地之一。此期间还创作了他的大部分交响乐作品。由于与塞恩—魏特根斯坦公主的婚姻受挫,在一次关于歌剧演出的争议之后,迁居罗马。接受了低级的圣职,但仍为慈善事业演奏,奔波于罗马、魏马、布达佩斯,从事创作、教学工作。教授出一批钢琴名家。去维罗特探望女儿科西玛时去世。
李斯特是19世纪最辉煌的钢琴演奏家。他受意大利小提琴演奏名家帕格尼尼的启发,决心在钢琴上创造出同样的奇迹。他的演奏风格继承了克列门蒂、贝多芬的动力性钢琴音乐传统,发展了一种19世纪音乐会的炫技性演奏风格。另一方面他把钢琴视为万能的乐器之王,追求宏伟的交响性音响。他的演奏和钢琴音乐创作大大推进了钢琴艺术的发展。
主要钢琴作品有:《12首高级技巧练习曲》、《6首帕格尼尼练习曲》、《旅行岁月》钢琴曲集和《19首匈牙利狂想曲》实际上是依据匈牙利境内的吉卜赛音乐创作的。《D小调奏鸣曲》虽然是单乐章,但其内容表现的幅度广阔,表现手法显示出李斯特的独创个性。两首钢琴协奏曲《bE大调第一》和《A大调第二》接近于他的乐队作品。李斯特还有大量的19世纪歌剧咏叹调和交响曲的钢琴改编曲。在聆听音乐机会缺乏的19世纪,李斯特这些改编曲在浪漫主义音乐的推广与普及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作为一位作曲家李斯特对19世纪的标题音乐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在柏辽兹的标题交响曲之后,首创出“交响诗”的音乐体裁。这种浪漫主义更为理想的交响乐形式,来源于贝多芬、威柏、门德勒的序曲。李斯特13首交响诗的标题,明示出它们与文学、绘画、戏剧的密切联系。如《匈奴战役》与绘画相关,《玛捷帕》以雨果同名诗歌为据,《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戏剧的主要角色,《普罗米修斯》则与德尔的诗篇有联系。与柏辽兹不同,李斯特不注重用音乐去描绘场景、事件,他也从不陷入琐细的音乐解说,而追求对作品的内容或艺术形象进行哲理性的概括。他的交响诗更近于贝多芬《交响曲》的传统。李斯特的交响诗是单乐章,保留了奏鸣曲式的一些特征,各段落速度的变化与对比又似把交响曲套曲浓缩在一起,以主导动机贯穿变化达到音乐的统一和戏剧的发展。他的交响诗还有《塔索》、《山岳》、《理想》、《匈牙利》等,其中最常演奏的是《前奏曲》。体现了他的炽热、夸张的音乐情感特点。李斯特还写有《浮士德交响曲》和《但丁交响曲》。他的交响诗在19世纪下半叶被各国音乐家广泛采用,成为最重要的浪漫主义乐队体裁。
第五篇:世界著名演讲词精选
世界著名演讲词精选
世界著名演讲词精选
最近半年多来,因健康欠佳,除了偶尔外出授课外,大部分时间在互联网上搜集、阅读世界著名演讲词,并把欣赏过的每一篇,连同演讲者的简单传记一起整理保存在自己的新浪演讲博客里,以便于此后重温。迄今已经收集整理了包括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艺术家、经济学家等360多位仁人志士的总计上千篇演讲稿。欣赏了这些被历史公认的世界优秀演讲词,相当于聆听了上千场最精彩的演讲,收获颇丰:首先是思想上和知识上大开眼界,令自己的演讲语汇和演讲思路更加开阔;其次是从演讲的形式和演讲内容的组织上,解除了很多疑虑,怎样才算是最好的演讲?演讲可以讲什么?能够讲什么?如何来讲?欣赏了这些历史上最优秀的演讲词,自己站在讲台上会更加自信从容;最后是彻底了却了自己的一桩心事,系统地欣赏和整理世界著名演讲词,本是自己好多年前就制定的一个学习规划,今天借助修养生息的机会终于把它落实完成了,从此又少了一件心事。
相信热爱演讲的朋友看后一定也会与我有同感。
最近半年多来,因健康欠佳,除了偶尔外出授课外,大部分时间在互联网上搜集、阅读世界著名演讲词,并把欣赏过的每一篇,连同演讲者的简单传记一起整理保存在自己的新浪演讲博客里,以便于此后重温。迄今已经收集整理了包括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艺术家、经济学家等360多位仁人志士的总计上千篇演讲稿。欣赏了这些被历史公认的世界优秀演讲词,相当于聆听了上千场最精彩的演讲,收获颇丰:首先是思想上和知识上大开眼界,令自己的演讲语汇和演讲思路更加开阔;其次是从演讲的形式和演讲内容的组织上,解除了很多疑虑,怎样才算是最好的演讲?演讲可以讲什么?能够讲什么?如何来讲?欣赏了这些历史上最优秀的演讲词,自己站在讲台上会更加自信从容;最后是彻底了却了自己的一桩心事,系统地欣赏和整理世界著名演讲词,本是自己好多年前就制定的一个学习规划,今天借助修养生息的机会终于把它落实完成了,从此又少了一件心事。
相信热爱演讲的朋友看后一定也会与我有同感。
最近半年多来,因健康欠佳,除了偶尔外出授课外,大部分时间在互联网上搜集、阅读世界著名演讲词,并把欣赏过的每一篇,连同演讲者的简单传记一起整理保存在自己的新浪演讲博客里,以便于此后重温。迄今已经收集整理了包括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艺术家、经济学家等360多位仁人志士的总计上千篇演讲稿。欣赏了这些被历史公认的世界优秀演讲词,相当于聆听了上千场最精彩的演讲,收获颇丰:首先是思想上和知识上大开眼界,令自己的演讲语汇和演讲思路更加开阔;其次是从演讲的形式和演讲内容的组织上,解除了很多疑虑,怎样才算是最好的演讲?演讲可以讲什么?能够讲什么?如何来讲?欣赏了这些历史上最优秀的演讲词,自己站在讲台上会更加自信从容;最后是彻底了却了自己的一桩心事,系统地欣赏和整理世界著名演讲词,本是自己好多年前就制定的一个学习规划,今天借助修养生息的机会终于把它落实完成了,从此又少了一件心事。
相信热爱演讲的朋友看后一定也会与我有同感。
【扩展阅读篇】
演讲稿又叫演说词,它是在大会上或其他公开场合发表个人的观点、见解和主张的文稿。演讲稿的好坏直接决
定了演讲的成功与失败。
演讲稿像议论文一样论点鲜明、逻辑性强,但它又不是一般的议论文。它是一种带有宣传性和鼓动性的应用文体,经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和艺术手法,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演讲未必都使用演讲稿,不少著名的演讲都是即兴之作,由别人经过记录流传开来的。但重要的演讲最好还是事先准备好演讲稿,因为演讲稿至少有两个方面的作用:其一,通过对思路的精心梳理,对材料的精心组织,使演讲内容更加深刻和富有条理。其二,可帮助演讲者消除临场紧张、恐惧的心理,增强演讲者的自信心。
演讲稿特点
主要区别
演讲和表演、作文有很大的区别。
首先,演讲是演讲者就人们普遍关注的某种有意义的事物或问题,通过口头语言面对一定场合的听众,直接发表意
见的一种社会活动。
其次,作文是作者通过文章向读者单方面的输出信息,演讲则是演讲者在现场与听众双向交流信息。严格地讲,演讲是演讲者与听众、听众与听众的三角信息交流,演讲者不能以传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情绪为满足,他必须能控制住自己与听众、听众与听众情绪的应和与交流。所以,为演讲准备的稿子就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主要特点
第一、针对性。演讲是一种社会活动,是用于公众场合的宣传形式。它为了以思想、感情、事例和理论来晓喻听众,打动听众,“征服”群众,必须要有现实的针对性。所谓针对性,首先是作者提出的问题是听众所关心的问题,评论和论辨要有雄辩的逻辑力量,要能为听众所接受并心悦诚服,这样,才能起到应有的社会效果;其次是要懂得听众有不同的对象和不同的层次,而“公众场合”也有不同的类型,如党团集会、专业性会议、服务性俱乐部、学校、社会团体、宗教团体、各类竞赛场合,写作时要根据不同场合和不同对象,为听众设计不同的演讲内容。
第二、可讲性。演讲的本质在于“讲”,而不在于“演”,它以“讲”为主、以“演”为辅。由于演讲要诉诸口头,拟稿时必须以易说能讲为前提。如果说,有些文章和作品主要通过阅读欣赏,领略其中意义和情味,那么,演讲稿的要求则是“上口入耳”。一篇好的演讲稿对演讲者来说要可讲;对听讲者来说应好听。因此,演讲稿写成之后,作者最好能通过试讲或默念加以检查,凡是讲不顺口或听不清楚之处(如句子过长),均应修改与调整。
第三、鼓动性。演讲是一门艺术。好的演讲自有一种激发听众情绪、赢得好感的鼓动性。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依靠演讲稿思想内容的丰富、深刻,见解精辟,有独到之处,发人深思,语言表达要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如果演讲稿写得平淡无味,毫无新意,即使在现场“演”得再卖力,效果也不会好,甚至相反。
第四、整体性演讲稿并不能独立地完成演讲任务,它只是演讲的一个文字依据,是整个演讲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演讲主体、听众对象、特定的时空条件,共同构成了演讲活动的整体。撰写演讲稿时,不能将它从整体中剥离出来。为此,演讲稿的撰写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根据听众的文化层次、工作性质、生存环境、品位修养、爱好愿望来确立选题,选择表达方式,以便更好地沟通。
其次,演讲稿不仅要充分体现演讲者独到、深刻的观点和见解,而且还要对声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体态语的运用进行设计并加以注释,以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另外,还要考虑演讲的时间、空间、现场氛围等因素,以强化演讲的现场效果。第五、口语性
口语性是演讲稿区别于其他书面表达文章和会议文书的重要方面。书面性文章无需多说,其他会议文书如大会工作报告、领导讲话稿等,并不太讲究口语性,虽然由某一领导在台上宣读,但听众手中一般也有一份印制好的讲稿,一边听讲一边阅读,不会有什么听不明白的地方。演讲稿就不同了,它有较多的即兴发挥,不可能事先印好讲稿发给听众。为此,演讲稿必须讲究“上口”和“入耳”。所谓上口,就是讲起来通达流利。所谓入耳,就是听起来非常顺畅,没有什么语言障碍,不会发生曲解。具体要做到:
把长句改成适听的短句;
把倒装句改为常规句;
把听不明白的文言词语、成语加以改换或删去;
把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
把生僻的词换成常用的词;
把容易误听的词换成不易误听的词。
这样,才能保证讲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清楚明白。
第六、临场性
演讲活动是演讲者与听众面对面的一种交流和沟通。听众会对演讲内容及时作出反应:或表示赞同,或表示反对,或饶有兴趣,或无动于衷。演讲者对听众的各种反映不能置之不顾,因此,写演讲稿时,要充分考虑它的临场性,在保证内容完整的前提下,要注意留有伸缩的余地。要充分考虑到演讲时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以及应付各种情况的对策。总之,演讲稿要具有弹性,要体现出必要的控场技巧。
主要功能
第一、“使人知”演讲。这是一种以传达信息、阐明事理为主要功能的演讲。它的目的在于使人知道、明白。如美学家朱光潜的演讲《谈作文》,讲了作文前的准备、文章体裁、构思、选材等,使听众明白了作文的基本知识。它的特点是知识性强,语言准确。
第二、“使人信”演讲。这种演讲的主要目的是使人信赖、相信。它从“使人知”演讲发展而来。如恽代英的演讲《怎样才是好人》,不仅告知人们哪些人不是好人,也提出了三条衡量好人的标准,通过一系列的道理论述,改变了人们以往的旧观念。它的特点是观点独到、正确,论据翔实、确凿,论证合理、严密。
第三、“使人激”演讲。这种演讲意在使听众激动起来,在思想感情上与你产生共鸣,从而欢呼、雀跃。如美国黑人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的《在林肯纪念堂前的演说》,用他的几个“梦想”激发广大的黑人听众的自尊感、自强感,激励他们为“生而平等”而奋斗。
第四、“使人动”演讲。这比“使人激”演讲进了一步,它可使听众产生一种欲与演讲者一起行动的想法。法国前总统戴高乐在二战期间的英国伦敦作的演讲《告法国人民书》,号召法国人民行动起来,投身反法西斯的行列。它的特点是鼓动性强,多以号召、呼吁式的语言结尾。
第五、“使人乐”演讲。这是一种以活跃气氛、调节情绪,使人快乐为主要功能的演讲,多以幽默、笑话或调侃为材料,一般常出现在喜庆的场合。这种演讲的事例很多,人们大都能听到。它的特点是材料幽默,语言诙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