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日常生活中的博弈》读后感
《日常生活中的博弈》读后感
我们从出生开始就在不停地做着博弈,和亲人,和朋友,和同事又或是上司,无论对象是谁,我们都希望自己是各个博弈中的胜利者,希望归希望,要想获得从博弈中获得最大的利益,这还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
看了这本书,虽说还不能确定我所看到的知识是否可以对今后的生活有所帮助,但至少我觉得有些话还是值得去关注一下的。
首先是男女之间的博弈:
两个人在一起和谐才是最重要的,只有和谐是永久的,新奇和刺激都不能持久。话虽如此,但恋人又或者是夫妻还是会遇到发生争论的时候。这个时候就需要其中一方冷静下来好好分析下目标受益是否看的重,如果不是很重,那就转移目标,找新的亮点,从而使两人达到共识;如果看得很重的话,那就需要选择是采取坚持到底的政策,还是迂回前进,最后达到自己理想的目的。
恋人在经历一段时间的相处之后终会走向婚姻的殿堂,组建一个所谓的家。家实际上就是一个不讲理的地方。简单的说夫妻之间如果都太过于理性,那么很多情况下针对一个很平常都会争得你死我活。但我要是说夫妻不吵架也是不现实的,毕竟是从不同家庭环境中长大的两个人,但吵架归吵架,冷静下来的时候一定要记得夫妻之间的爱胜过任何所谓的道理。跟我吵架的是我最亲密的爱人,我们吵架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让问题越闹越大。
不过爱情是这个世界上最感性的东西,而博弈论又是极端理性的理论,所以在爱情中真正纯粹的博弈是少之又少。因而博弈是可以是处理问题借用的方法,而非用其策略获得压倒性的胜利。要知道爱情中的博弈,除了双赢,就是两败俱伤。
其次是职场博弈:
说起职场博弈谁也不陌生,以下是我总结出的几条建议:
1.在职场上的做任何一个决定之前要手握充足的资讯,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毕
竟博弈中的两个要素是资讯和策略。
2.领导者的潜质:自信、组织能力、危机感。
3.不管谣言暗箭多么严重,一定要及时做出反击,沉默智能让人以为你是默许了。千
万别指望什么日久见人心,疾风知劲草这样的老话。在商业化的大环境下,讲究迅速有效,没有人愿意给你时间证明。
4.文过饰非、保全面子的做法是错上加错。
5.不招惹小人,远离小人,与小人保持距离。对付小人时,无招胜有招。
6.职场中的人际关系,首先是利益关系,其次才是朋友关系。
7.永远不要在同事那里说你在办公室中的委屈和不公正。
8.职场中的自保绝不是奸猾。
9.对老板身边的亲信和红人要友善,即使不喜欢也不能溢于言表。
10.威胁是对不愿意跟你合作的博弈者进行惩罚的一种回应规则。
11.职场第一要义是及早看好谁是真正的大树,即对你有帮助的一切上级。
12.不管职场中还是生活中,一旦有人开始拿以前的交情争取你的信任的话,你最好保
持警戒,因为陷阱不远了。
13.针对上次得意之处要赞赏;不和上司争功,当然是些不太影响个人利益的情况下;
上司遇到尴尬要打圆场。
14.出位不等于出格,标新不等于另类。
最后我想总结一句:无论将来要面对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情,都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注:《日常生活中的博弈》 李金英著,农村读物出版社,2010年5月第1版
第二篇:日常生活中的博弈策略
日常生活中的博弈策略
要博弈的目的在于巧妙的策略而不是解法。我们研究博弈论的目的是为了赢得更好的结局而不是为了享受博弈分析过程的本身。博弈的思想既然来自现实生活它就既可以高度抽象化地用数学工具来表述也可以用日常事例来说明并运用到生活中去。没有高深的数学知识我们同样可以通过对博弈论的学习从而成为生活中的策略高手。关键词博弈
策略
结局
过程
日常事例 博弈既为博弈论本属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 但今天早已经成为经济学的标准分析工具之一了。博弈论研究的主要是公式化了的激励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它既是研究具有斗争或竞争性质现象的数学理论和方法也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博弈论考虑的是游戏中个体的预测行为和实际行为并研究它们的优化策略。拘泥于篇幅因此本文并不能很好的将博弈论的相关知识予以合理展开只能截取其中重要的概念亦或者是事例予以简单的论述。
一、博弈策略的基本含义与相关概念
1、博弈策略的基本含义 博弈的目的是利益利益形成博弈的基础。经济学的最基本的假设就是经纪人或者理性人的目的就在于使收益最大化。参与博弈者正是为了自身收益的最大化而互相竞争。也就是说参与博弈的各方形成互相竞争、互相对抗的关系以争得利益的多少来决定胜负一定的外部条件又决定了竞争和对抗的具体形式这就形成了博弈。
2、博弈策略的构成要素(1)决策人在博弈中率先作出决策的一方这一方往往依据自身的感受、经验和表面状态优先采取一种有方向性的行动。(2)对抗者在博弈二人对局中行动滞后的那个人与决策人要作出基本反面的决定并且他的动作是滞后的、默认的、被动的但最终占优。他的策略可能依赖于决策人劣势的策略选择占去空间特性因此对抗是唯一占优的方式实为领导人的阶段性终结行为。(3)局中人players在一场竞赛或博弈中每一个有决策权的参与者成为一个局中人。只有两个局中人的博弈现象称为“两人博弈”,而多于两个局中人的博弈称为 “多人博弈”。(4)策略(strategies)一局博弈中每个局中人都有选择实际可行的完整的行动方案即方案不是某阶段的行动方案而是指导整个行动的一个方案一个局中人的一个可行的自始至终全局筹划的一个行动方案称为这个局中人的一个策略。如果在一个博弈中局中人都总共有有限个策略则称为“有限博弈”否则称为“无限博弈”。(5)得失(payoffs)一局博弈结局时的结果称为得失。每个局中人在一局博弈结束时的得失不仅与该局中人自身所选择的策略有关而且与全局中人所取定的一组策略有关。所以一局博弈结束时每个局中人的“得失”是全体局中人所取定的一组策略的函数通常称为支付payoff函数。(6)次序orders各博弈方的决策有先后之分且一个博弈方要作不止一次的决策选择就出现了次序问题其他要素相同次序不同博弈就不同。(7)博弈涉及到均衡均衡是平衡的意思在经济学中均衡意即相关量处于稳定值。在供求关系中某一商品市场如果在某一价格下想以此价格买此商品的人均能买到而想卖的人均能卖出此时我们就说该商品的供求达到了均衡。所谓纳什均衡它是一稳定的博弈结果。
二、博弈策略的核心及其关键-------纳什均衡
1、纳什均衡的具体含义 纳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是指在一策略组合中所有的参与者面临这样一种情况当其他人不改变策略时他此时的策略是最好的。也就是说此时如果他改变策略他的支付将会降低。在纳什均衡点上每一个理性的参与者都不会有单独改变策略的冲动。
2、纳什均衡存在的前提与条件 纳什均衡点存在性证明的前提是“博弈均衡偶”概念的提出。所谓“均衡偶”是在二人零和博弈中当局中人A采取其最优策略a*,局中人B也采取其最优策略b*,如果局中人B仍采取b*,而局中人A却采取另一种策略a那么局中人A的支付不会超过他采取原来的策略a*的支付。这一结果对局中人B亦是如此。这样“均衡偶”的明确定义为一对策略a*(属于策略集A)和策略b*属于策略集B称之为均衡偶对任一策略a(属于策略集A)和策略b属于策略集B总有偶对a, b*≤偶对(a*,b*)≥偶对a*b。对于非零和博弈也有如下定义一对策略a*属于策略集A和策略b*属于策略集B称为非零和博弈的均衡偶对任一策略a(属于策略集A和策略 b属于策略集B总有对局中人A的偶对a, b* ≤偶对(a*,b*);对局中人B的偶对a*b≤偶对(a*,b*)。有了上述定义就立即得到纳什定理 任何具有有限纯策略的二人博弈至少有一个均衡偶。这一均衡偶就称为纳什均衡点。
三、经典的“情侣博弈” 话说有一对热恋中的情侣男A和女B它们都是工作繁忙的公司主管因此平时很少能够在一起共度浪漫时光。这一天它们约好了下班以后一起去看电影。男A是个军事迷特想看战争片对艺术片一点都不感冒而女B则是艺术爱好者只想看艺术片对战争片毫无兴致。这样围绕着到底看什么电影一场博弈就此展开了。我们不妨来定量地分析一下假设男A看战争片的满意程度为10分而看艺术片的满意程度为2分女B看艺术片的满意程度为10分而看战争片的满意程度也为2分两人在一起看电影满意程度各会提高10分。
第三篇:博弈生存读后感
《博弈生存—社会现象的博弈论解读》读后感
社会发展学院 李莉 02080428
这本书是一本博弈论的普及读本,并不深入理论,较为浅显,颇有趣味,不似有些理论性较强的的书那么枯燥晦涩。作者将博弈论在生活中的应用写的惟妙惟肖,非常生动,然后通过对这些生活中事例的分析来引出一个个有关博弈的理论。总之,读了这本书让我获益匪浅。
首先,通过阅读此书,我知道了博弈是无处不在的。在没有读过这本书之前,我感觉博弈论是一门很深、很玄的学问,而且大多是涉及经济学方面的,与我们平常生活联系并不是很多。可是当我翻开导论,看到“失火了,你往哪个们跑?—这就是博弈论”这句话的时候,我就知道之前的刻板印象是错的,其实博弈无处不在,并与人息息相关,每个人每天都在经历各种博弈。
其次,我了解了阿罗不可能性定理,即社会没有一种“客观的”反映群体的社会偏好的方法。如果某种偏好得以反映出来,这完全取决于所采用的规则;如果采用另外一套规则,则有可能是另外的结果。比如,书中有一个关于投票选举的例子刚好说明了这一点。有300人投票选举2个人,其中100人喜欢甲,200喜欢乙。如果按一次性投票规则,那么甲得100票,乙得200票,乙胜。但是采用某种规则后,就有可能是甲胜。比如,将这300人,分成3组,其中第一组50人,第二组100人,第三组150人。如果第一组中有30人喜欢甲,第二组中有60人喜欢甲,那么第三组中就只有10人喜欢甲。分三组进行投票,采取谁获得的支持小组最多,谁就胜利。那么此时甲会得到2组的支持,乙只有第三组胜利,结果是甲胜利。这个例子就有点像田忌赛马的故事,这种投票制度就是目前美国竞选总统所采用的制度。当初戈尔比小布什多几十万张选票,但是美国采用谁获得了某一州的多数票,那么他就获得了该州所分配的选举人的选票,小布什与戈尔的关键之争是佛罗里达州的选举结果,最后在那一州,小布什与戈尔的选票之比为277:266,微弱优势胜出。这个问题就是博弈论中所说的投票悖论,即喜欢乙的人多,选举的时候反而是甲胜出。看了这类的事例,我不禁对许多原本坚信是民主的、公平的社会事实产生怀疑。可是,上面也说过,世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规则,因此,我也就坦然面对这些疑惑了。
三字经曰:人之初,性本善。性虽善,但是人类的天性是趋利避害的,从动物状态走出来时人是自私的,所以最初的人们都会想着自己的最大利益,因此就产生了诸如中国北方草原沙漠化的集体行动的悲剧。大家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过度开垦、过度开采,反正这个资源是共有的,最终导致了沙漠化的悲剧,使群体都受到了损害。防止这种集体行动的悲剧有两个方法:一是制度上的,即建立中心化的权力机构,无论这种权力机构是公共的还是私人的——私人对公共地的拥有即处置便是在使用权力;第二种便是道德约束,道德约束与非中心化的奖惩联系在一起。
说到这到道德的形成,殊不知这是一个社会博弈的过程。本书作者通过一个猴子的故事简单阐述了这一点。话说一群猴子(人类的祖先)被关在笼子里,笼子的上方有一根绳子,绳子上系着一根香蕉(猴子最喜欢吃的),绳子的另一端是连着一个机关,机关是和一个水源相连。猴子喜欢香蕉,发现香蕉后,就会跳上去够这个香蕉,猴子够着时,与香蕉相连的绳子带动了机关,机关就会使其他猴子被水淋。这个过程重复着,猴子们发现,吃到香蕉的是少数,其余的大多数猴子都被淋湿。经过一段时间,有一伙猴子自觉的行动起来,当有猴
子去取香蕉的时候,那些猴子就去揍他。这样,一有猴子去够香蕉,大多数猴子就会去揍他,久而久之,猴子们就产生了合作,再也没有猴子去取香蕉了。这在猴子们间就产生了“道德”。当猴子们繁衍了下一代,它们会将这个经历告诉下一代,渐渐地猴子们便认为去取香蕉的后果对其他猴子不利,从而认为取香蕉的行为是“不道德的”,它们也会自动的惩罚不道德的猴子。以前只是认为道德的产生是在人们群居生活中为了大家和睦相处而约束彼此才产生的,具体如何产生却从没有想到跟社会博弈有关,现在想来果真是这么回事。偷窃,被众人认为是“不道德”的,虽然它本身是利于偷窃者的,可是因为它侵犯了他人的利益,所以,当偷窃者被抓时会受到严厉的惩罚,而这个惩罚就是社会博弈过程的产物,有了这个惩罚,有了道德观,约束了人们想要偷窃的心理。如果没有这个惩罚,人人都认为偷窃并没什么不道德,别人的东西就是自己的,随时可以拿来,大家可以想象这个社会将怎样一个混乱。
该书最后还就“建立世界政府来避免当前的竞争悲剧的可能性与可行性”进行了探讨。作者认为从管理的和文化两个角度分析认为建立世界政府是可能的。因为从今天的管理能力来看,一个政府对全球事务进行管理是可能或渐渐可能的。而文化方面,只要世界各国人民相互理解和认同,并形成一种共同文化,或者即使不形成共同文化,只要能相互理解和宽容,世界政府就有可能建立。但是在世界政府可行性方面作者却持怀疑态度。因为这面临着要建立调解国家行动的惩罚制度,必须存在其权力高于国家的机构问题。不仅如此,还要考虑建立的世界政府是暴力的还是和平的?它产生独裁怎么办?它会不会产生其他人类的悲剧等一系列问题。对此,我期待在人们的共同推进下,世界政府能够建成,减少人类的集体性行动的悲剧。
最后我想说的是,博弈论在西方是科学,在中国则更像一门艺术,说白了,就是更艺术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想在当今社会如鱼得水地生活,多读读这本前人智慧精髓与今人科学经验相融汇而成的《博弈生存》吧!因为它会教你知道如何走出“囚徒困境”;如何改变自己的观点,从别人的角度来观察世界;如何根据“博弈论”,按照自己预计的道路走下去,如何获得双赢。
分享:《博弈者》
——是有博弈论,非普通百姓所能晓,——有如下象棋,非每一步都能走对,——犹如驰骋沙场,更非一般人所能匹敌。
——博者——赌也——有赌必有输,——弈者——易也——有得必有失。
长此以往,生命何其难也???
更何况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生者,难乎???难乎!!???
第四篇:伟大博弈读后感
《伟大的博弈》读后感
这本书讲述了华尔街的历史。如果把资金比为血液,那么华尔街就是输送血液的心脏:工业革命时它把资金输送给企业,战争时它通过战争债券把资金输送给国家。科技给资本运作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比如自动报价机和计算机的出现,在各自的年代加快了信息的传输,同时资本也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按照博弈论的理论,在有限次博弈中,抵抗对方是最好的策略,而在无限次博弈中,合作是最好的策略。可以说,早期的华尔街投机者怀者有限次的博弈的心态玩着资本的游戏,投机者追求短期的利益,卖空和杀空的较量极其惨烈,最后就是资金数量的对抗、贿赂和时间的赛跑。当华尔街意识到长期的繁荣才能带来普遍的利益时,那些歇斯底里的投机者被无情的抛弃出市场,这时就慢慢进入了无限次博弈的游戏格局中。这两者之间的跨越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经历了许多的血泪历史后,才有人意识到这一点,并逐渐形成更广范围的共识,阻挡来自保守派的反抗,最后促成改革,当然也少不了历史的机缘巧合。从另一个方面也可以看到和人性恶的一面的抗争是多么艰难和反复。
一位华尔街作家曾写到:“如果说贪婪和恐慌是华尔街上仅有的两种心理的话,那么我想,现在,是为贪婪说句好话的时候了。”贪婪和恐慌是华尔街上空漂浮的两个幽灵,当它们同时发威时,无疑是华尔街的灾难。对于贪婪,人们深恶痛觉,但又难以抵抗,对于恐慌,人们往往束手无措。政府可以把贪婪的家伙扔进监狱,可是恐慌的大众并没有错,政府又能怎么办呢?可以说最早是靠J.P.摩根一人之力来阻挡各种恐慌,正如书中所说,当年的摩根起着相当于今天联邦储备委员会的作用。后来,如20世纪30年代建立的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旨在解决银行挤提问题。诸如此类是在制度上的预防,恐慌终究不可战胜,今后一定还会来惹事。
投机是罪恶的吗?这不是个好回答的问题。中国以前有过投机倒把罪,但科斯托拉尼则把投机当成职业。用“存在即合理”来解释未免有些不负责任,但我也实在想不出更好的词来形容了。
最后提一下作者的写作特点。作者在力度上把握的恰到好处,尽管全书篇幅不短,但总在觉得有更多故事的时候突然停止,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比如摩根的个人史、阁雷厄姆的证券分析,都是值得深入阅读的材料。
第五篇:金融大博弈读后感
《金融大博弈》读书笔记
看完了《金融大博弈》对经济学又增添了无数热爱,从这本书我看到了世界在经济的引领下所发生的风云变幻,让我更加觉得经济的确是决定整个世界的关键因素。
这本书是作者刘洪以一名新华社一线记者的身份,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写了他所亲历的金融危机。看完本书使得我对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华尔街所发生的纷纭变幻以及金融危机中中美两国之间所发生的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08经济危机,在我的记忆中就只有电视上所报道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中国经济增长虽然有所减慢,但仍保持高增长率。而生活当中却没有什么相关现象,知道看了这本书才发现原来在这个年份,美国发生了这么大的纷纭变幻。在这场不见血的战争中,在这场波及无数人的国际大变局中,金融风暴迅速席卷华尔街,两个星期之内,雷曼兄弟破产,美林卖身求荣,高盛和摩根史坦利变身商业银行突围,AIG不得不靠国有化苟延残喘。随后危机波及底特律、通用和福特,美国汽车“三巨头”风光不再。看完一、二、三章,闭上眼睛仿佛自己就置身于富丽堂皇的华尔街,一个个西装革履的人步伐匆匆,人们一脸的阴沉,危机来临的紧迫感充斥着这里,金融海啸带来的紧张气氛弥漫着这里。偶尔抬头看到的是华尔街的标志——铜牛。
在书中作者写道:“中国离下一次金融危机还有多远?我们将来要为金融变局支付怎样的代价?美国的今天可能就是中国的明天,因为中国的今天就是美国的昨天„„”看到这段话,我有点怀疑:中国与美国?我们的差距还那么大,怎么可能?但是,在看到08年危机时期中国抄底华尔街的一系列动作以及中国在国际社会上所扮演的角色的变化时,我们真的要有危机意识,金融危机的到来时没有前兆的,我们要加强防备。
华尔街发生着激烈的风云变化,在各个企业巨变的同时,一场前所未有的博弈也由此拉开序幕。这期间包含这各个巨无霸企业间的勾心斗角,亦有政府与企业间的明争暗斗。在这个“唯利是图“的华尔街,大佬们都各自打着算盘:保尔森拒绝救助雷曼兄弟,随后却花更多的资金救助陷入困境的AIG,这其中不乏有个人恩怨的结果。
“雷曼兄弟的破产,并非是因为美国政府缺乏救助资金,而非华尔街已没有了自救能力,更多的是一场“生存还是死亡”的货币战争的必然结果。”作者这样写道,是的,雷曼兄弟的破产不仅仅是因为自身问题,他更是一个不幸者。就像美国金融专栏作家纽马克所说的:华尔街上的秃鹫们会瓜分雷曼兄弟尚带余温的尸体,然后等着更多不幸者重蹈覆辙。
这本书中还提到了G2(Group Two,两国集团)这个问题,08年应该是G2风头最劲的时候,但是,美中合作是否可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中美之间存在着一种无法说清楚的特殊关系,而当今社会世界上很多问题都需要中美合作解决,但是,但是我们是否想过,美国极力宣传“两国集团”论,到底是为了什么?有人认为它是为了美国牟利出发而忽悠中国。最明显有三个嫌疑:一是“应对金融危机”的近期利益十分明显。面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美国及西方深感力不从心,需要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新兴经济体的合作,尤其是经济增长势头最猛、手持巨额外汇储备和美元资产的中国的合作。二是目前中美两国实力不在一个水平上,无论在经济、科技还是在军事上,都存在着相当悬殊的差距。在这种情况
下谈“两国集团”,以美国的心态看,不可能是发自内心愿意同中国平起平坐,只不过是想耍个心眼,忽悠中国一下。三是企图动摇中国一贯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人为地给中国树“敌”,把中国推向世界重矢之地,破坏中国的国际形象,为中国的外交环境制造麻烦。总之,中国虽然近30年来发展迅速,但我们任然不能就此而沾沾自喜,我们还是需要大力发展,毕竟我们与美国之间还相差甚远。
看这本书,使得我对08年金融危机、中美形式以及很多经济问题有了更加深远的了解,希望以后可以读到更多这样的书,对经济学更加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