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黄金镇中心校积极开展结对帮扶活动
黄金镇中心校积极开展结对帮扶活动的形式开展帮扶行动,受到南坪乡中心校师生好评。近日,黄金镇中心校深入南坪乡中心校以送课和献爱心该校组织骨干教师为南坪乡中心校送去了优质课。献课教师娴熟的教学技巧,营造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凸显了“小学乐学”教学理念,使听课师生受益匪浅。该校为南坪乡中心校捐赠了价值1000余元的体育设备设施及6000元现金,并为学校240名学生每人赠送了新书包,使南坪乡师生充分感受到了该校的深情
厚谊。
南坪乡中心校负责人表示,有了黄金镇中心校的真情帮
扶,一定会助推学校提档上位。
第二篇:幼儿园积极开展结对帮扶工作
***市与**寨幼儿园携手共进
*年*月*日,*寨幼儿园举行教师技能大赛,特意邀请我园*园长和骨干老师观摩交流。比赛分为半日教学活动设计、环境创设、讲故事、弹唱、舞蹈等环节。活动结束后,*园长和*寨幼儿园的负责人就教师素质、技能提升等内容交换了意见。双方相约下一步就半日活动设计进行座谈。*月*日上午,我园*老师和*老师一起去*寨幼儿园。与*幼儿园教师交流半日活动设计。座谈会上*寨幼儿园教师提出有关半日活动中的问题,我园老师给予了诚恳的建议。双方交流的十分愉快。两园之间的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对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和加快学前教育进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篇:中心校学贫困学生帮扶结对方案
乌石中心小学“关爱帮扶贫困学生”活动方案
困难家庭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家庭生活困难和家庭教育缺失,普遍存在着心理和生理成长的障碍。为了帮助“困难家庭学生”健康成长,推动和谐学校建设进程,为此,我校决定开展“关爱帮扶贫困学生”教育帮扶活动,特制定本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弘扬中华民族扶危济困的美德,进一步加强对我校对贫困学生的帮扶工作,实现“不让一个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失学,不让一个思想上有困难的学生落伍,不让一个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掉队”的教育目标,为贫困生提供物质上、精神上援助,使他们不因家庭困难而失去求学机会。通过全体教师和学生的大力支持和学困生自己的努力,促进学困生健康成长,从而全面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组织领导 组 长:魏九忠
副组长:陈多明
黄金鹏
成 员:饶晶 付娟 黄素红 魏燕华 徐琳
三、帮扶对象
1、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特困家庭和农村特困户的在校学生。
2、因各种原因(如:天灾人祸、父母丧失劳动能力、父母离异或丧父、丧母、本人残疾等)造成经济困难的贫困家庭学生。
3、其他原因造成经济特别困难的在校学生。
四、帮扶方式
由全校职工与各班实际贫困学生生结对帮扶,一般教师每人帮扶一名贫困生; 学校行政主任每人帮扶两名学生;四名中心小学班主任(付娟、黄素红、魏燕华、徐琳、)每人帮扶三名贫困学生;
五、帮扶内容
1、思想上解惑
鉴于贫困学生的家庭特殊,他们往往缺少完整家庭的关爱,因而资助方要从情感上贴近他们,学习上关心他们,生活上帮助他们,经常与他们交流,掌握他们的思想状况,有的放矢地化解他们心中的困惑,给予他们精神上的动力,使他们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许多贫困学生在与同学的相处之中,往往有自卑心理,要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自立自强;激发他们的进取心,真正体会到多一份努力,就会多一份收获的道理;帮扶者平时要把学生当成是自己的孩子或弟妹一样看待,平时多与班主任、任课老师联系,经常找帮扶对象谈心。
2、生活上资助
贫困学生平时的生活费用都很低,往往不能满足他们最低的生活需要,因而扶助方要适当的资助,每学期开学都要给贫困生购买学习用品及课外读物,帮助他们渡过难关,使他们安心地投入学习。
3、学习上帮助提高
一部分贫困学生由于客观条件的影响,往往成绩不如人意。而贫困生要在真正改变现状,提高成绩,为未来人生打好底色,就必须培养他们自己刻苦努力、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才能在未来社会立足,有所建树,为社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因此党员要发挥“先锋岗”作用,要从学习上去帮助,利用课余时间帮助他们学好功课,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使他们学会学习。
六、活动进程计划:
1、宣传动员阶段:制定活动方案,在2014年9月份初召开动员会进行部署,10月份中旬完成调查摸底和完成核实并确定结对、建档。
2、结对帮扶阶段:在2014年10月下旬举行结对帮扶仪式,正式启动帮扶活动,每学期召开一次总结会。
3、帮扶时限规划:一般要求帮扶学生至初中毕业(因人事变动可以自行选择延续或转移)。若初中毕业后升学,则由结对的双方自愿确定是否继续帮扶。
七、帮扶措施:
1、做好调查摸底。要求各班认真对待此次帮扶活动,认真做好调查、核实、筛选,填写完整《贫困学生调查表》,上报学校存档。
2、讲究帮扶方式。困难家庭学生极易变成内向、自卑、悲观、孤僻的性格,特别是孤儿、单亲,或父母离异、残障、外出务工等“困难家庭留守学生”,由于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更容易造成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对他们的帮扶,要以思想引导、心理辅导、精神鼓励为主,可通过电话、书信、谈话、家访等方式,与其多沟通、多联络。了解,把握其内心世界、思想动向、学习状况及日常表现等情况,用热心去关注、爱心去关怀、细心去关爱他们健康成长。
3、落实帮扶措施。
(1)、物质上救济。尽可能的帮助解决帮扶学生的书本费、作业本费、学习用具费等。
(2)、学习上指导。帮扶人员要定期跟踪了解帮扶对象的学习情况,针对帮扶学生学习上存在的问题,与帮扶学生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制定教育措施,确保帮扶学生学得好。
(3)、生活上关心。帮扶人员要经常与帮扶学生谈心,了解其心 理和家庭存在的实际困难,使之切实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同时,教育和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养成不畏艰苦、勇于进取的良好品质。
4、反馈帮扶情况。参与帮扶的人员要做好日常帮扶情况记录,每学期小结一次。
第四篇:回水小学积极开展教育扶贫结对帮扶活动
回水小学积极开展教育扶贫结对帮扶活动
作者:文永茂 文章来源:回水小学 点击数:8 更新时间:2016/12/9 12月05日,回水小学校开展了以“帮扶关爱送温暖、排忧解难惠学生”为主题的教育资助扶贫活动,组织学校24名教师或党员对回水片区内的24名家庭贫困学生进行一一结对帮扶活动。
校长孙正国要求全体党员或教师一定要做到“三个到位”,即认识要到位,责任要到位,措施要到位,把组织的温暖带下去,把贫困学生家庭情况带回来。近期以来,学校24名教师或党员分别深入到各自的联系户家中,宣讲党的政策,结对认亲,问寒问暖,详细了解各个贫困家庭的人员结构、经济来源、生活现状等方面的情况,分析致贫原因,谋划脱贫路径,并就帮扶计划交换了意见。有的教师为家庭贫困户送去了化肥;有的党员为贫困生送去了书包,有的还为贫困生送去了图书、篮球、足球等物质,以期能够帮助贫困学生家庭解决一些实际困难,早日实现脱贫致富。
图为教育扶贫--结对帮扶启动会议
图为教育扶贫--结对帮扶名单
图为俩教师向贫困学生家庭家长宣讲扶贫政策
图为党员教师陈玲向结对学生捐赠足球
图为副校长陶建平向贫困学生捐赠学习用品
图为教科处主任张杉向贫困学生家庭捐赠化肥
图为教师左丽向结对学生赠送学习用品
图为教师李胜红向学生捐赠图书和作业本
图为安全后勤主任文永茂向结对孩子捐赠书包
图为党员教师文贵清向结对学生捐赠学习用具和图书
第五篇:XX镇2011年结对帮扶活动工作总结
XX镇2011年结对帮扶活动工作总结
2011年,我镇按照县委、县政府结对帮扶的总体安排和要求,在县创先争优办公室的指导、支持和配合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活动要求,结合实际,坚持真心为民,真情帮扶,精心组织,大胆实践,扎实推进,结对帮扶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明确任务,落实责任
为全面完成2011年结对帮扶工作目标,我镇高度重视,围绕责任目标,成立了以扎西镇长为组长,主管牧业工作副镇长XXXX为副组长,科、室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结对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并把该项工作纳入我镇内部目标进行考核,形成了由上到下,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深入扎实开展“1+1”结对帮扶,确保了结对帮扶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
二、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紧紧围绕责任目标和重点帮扶项目,并深入结对帮扶的XX村、XXX村关注留守儿童和走访调查,广泛座谈,详细了解牧民群众及移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有针对性的制订了帮扶措施和方案,重点抓好了以下工作:
1、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帮扶村,与“1+1”结对户开展结对活动启动仪式,面对面的交流沟通并建立了结对联系卡,确保了结对帮扶工作有序推进。
2、积极开展送温暖活动。首先,在“六一”“七一”等节日前夕,分别组织党员干部为特困家庭的孩子和困难党员送去了价值五千余元的学习文体用品和慰问品,及时帮助解决他们当前在孩子学习和家庭生活上面临的暂时困难。其次,接近冬季,镇党委组织党-1-
员干部深入帮扶村了解群众越冬口粮、煤炭、牲口饲料粮等的储备工作,并为帮扶对象送去6500元的温暖款。
3、深入结对帮扶村、帮扶户中,大力宣传新社区建设的意义和相关政策。
4、积极从民政部门为结对帮扶村争取救济粮2.4万斤。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党员干部“1+1”结对帮扶形式比较单一,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四、2012年工作打算
2012年,我镇将继续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和要求,不断深化帮扶力度,以促进牧民群众持续稳定增收为重点,继续做好支部结对促建、“1+1”结对帮扶等工作;通过多种形式,努力实现牧业增产、牧区增效、牧民增收,为推进城乡统筹科学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附件:《XX镇结对帮扶村党组织情况统计表》
二〇一一年十月二十七日
附件:
填报单位:XX镇人民政府2011年11月27日
XX镇结对帮扶村党组织情况统计表
注:此表由乡镇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