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深化卫生体制改革推进社区卫生服务
深化卫生体制改革推进社区卫生服务
深化卫生体制改革,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我区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和要求。我们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河南省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精神,根据卫生部等十部委(局)《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若干意见》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区实际,从2001年开始,在全区扎实开展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一、充分认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意义,科学制定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首先是有一个很高的思想认识。实际工作中,我们充分认识到社区卫生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步伐,是提供基本卫生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要求,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保障;是深化卫生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基础;是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迫切要求;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其次是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我们在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中始终坚持在政府领导、社区参与、上级卫生部门指导下,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全体医师为骨干,合理利用卫生资源和适宜技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为重点,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要求为目的,建立融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服务为一体的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网络。再次是有一个清晰的发展目标。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总体目标就是坚持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深化卫生体制改革,满足人民群众卫生服务需求,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构建面向21世纪的,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代卫生服务体系。近期目标就是按照《河南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指导标准》和《湛河区社区卫生服务站设置规划》进行试点,以点带面,规范管理,形成一定的规模。截止2004年底,在全区已经建立2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形成了一个健全的卫生服务网络,为社区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提供优质服务。最后是有一套严格的原则制度。原则带有方向性,制度则具有根本性和长期性。我们一是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针对社区人群的要求,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二是坚持政府领导、社区参与、多方筹资、公有制为主导的卫生服务体制;三是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服务、促进健康的工作方针;四是坚持以区域规划为指导,引进竞争机制,科学合理配置卫生资源;五是坚持社区卫生服务与社区发展相结合,保证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不断注入强劲的活力。二、制定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合理布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首先是进行调查摸底,弄清情况。我们在充分了解群众需求的基础上,以区域卫生规划为指导,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以居委会为单位,研究制定下发了《湛河区社区卫生服务站设置规划》和《湛河区社区卫生服务站分布图》,在全区规划设置了2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保证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一开始就在科学组织和周密计划下,正规有序地建立和开展工作,防止一哄而上,滥设滥建,给国家和集体造成损失,给群众看病就医带来不便。第二是制定先建设、后完善、再发展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思路。我们依托现有的基层医疗保健单位,首先在人员、房屋、设施、管理等四个方面把关,要求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配备4—5名医务人员。业务用房不少于80平方米,设置诊断、治疗、观察、药房、保健、康复和健康教育室,配备基本药物300种以上,添置通讯工具、康复器材、心电图机等设施.与此同时还建立健全了13项规章制度,确保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建设有一个好的设施和好的遵循。再就是对申报和设立卫生服务站严格把关,保证质量。我们对申报设置卫生服务站的单位,按照建站初期对人员、房屋、设置和规章制度的要求,实地查看,认真把关,然后报市卫生局检查验收。经过级级把关,目前我区共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站24个,其中企业医院转型的4个,政府督办的医疗机构8个,企业医院院外院内设置的12个。所建社区卫生服务站都颁发了《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从业人员全部具有执业医师、执业护士等资格,确保了卫生服务站的质量。三、围绕卫生服务站的工作任务和内容,明确服务方向,实行规范化管理
为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推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健康发展,根据《河南省社区卫生服务站评审细则》,结合我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实际,我们制定下发了《湛河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规范化管理方案》,统一设计、印制下发了《致社区居民的一封信》、《社区卫生服务联系卡》、《家庭健康档案》和《健康教育处方》4000多份,统一了社区卫生服务健康教育宣传、第二篇:推进文化创新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探讨
2007年12月21日,辽宁出版传媒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首发a股大获成功。截至2008年3月,全国有11家文化企业在a股市场上市、2家文化企业在h股市场上市;组建全国性出版物连锁总部26家、连锁网吧10家、连锁演出票务公司6家,区域性出版物连锁总部49家、连锁网吧近百家、连锁演出票务公司23家,电影院线36条。近年来贺岁片连连打
响,全国平均每天生产电视剧40集左右,观众数以亿计,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电影生产大国和第一电视剧生产大国。2007年年底已建成“农家书屋”2万个;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解决了近亿农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如今落户全球的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已达200多所。
这一连串令人鼓舞的数据,生动地反映了近些年来我国加大文化创新,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可喜成果。
新世纪新阶段的战略之举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党的十七大对文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软实力”这一概念是相对于“硬实力”而言的。一般来说,“硬实力”指经济、科技、军事等有形力量,“软实力”指文化、意识形态等无形力量。文化软实力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和传播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文化虽然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但它蕴涵着巨大的潜能,就像电脑的软件与硬件同等重要一样。
发展是硬道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也是硬道理。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的每一次升华,无不镌刻着文化进步的烙印。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文化的支撑。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文化软实力的积极引领,没有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文化创造力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不可能长期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对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古往今来,每一个伟大的民族都有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每一个现代国家都把文化作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文化是凝聚民族精神的一条特殊纽带,深深熔铸在民族的血脉之中,始终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文化是引导社会进步的罗盘,是张扬真善美的旗帜。文化对思想解放起着引领作用,对经济发展起着先导作用,对社会和谐起着滋润作用,对人的进步起着催化作用。哪里有文化,哪里就有文明的足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国脉传承的精神纽带,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和推动力量。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波澜壮阔,改革开放实践多姿多彩。只有把人民群众中蕴藏的文化创造热情和活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凝聚起来,不断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才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递给世界的名片,人们记住意大利、希腊和埃及,首先是因为它们曾经有过的文化辉煌;而长城、兵马俑、中国文化年等,让世界知道了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中国。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经济发展与文化进步相辅相成。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与国之间竞争的利器。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占得先机。文化的巨大作用日益为世界各国所认识和重视,越来越多的国家千方百计壮大本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现在,美国、欧盟、日本、韩国、新加坡等,都是新一轮文化软实力博弈的积极推动者。文化产业成为主导美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它的媒体娱乐业年出口额达900亿美元。中国要在新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维护国家发展利益和文化安全,必须继续弘扬文化创造精神,发挥民族的文化创造力,努力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文化优势。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是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标志。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日趋旺盛,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殷实富足的小康生活,离不开文化的滋养和支撑。健康的文化产品和丰富的精神享受,能够陶冶情操、愉悦身心、温润心灵,可以充实精神世界、提高生活质量、舒缓心理压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既需要富“口袋”,也需要富“脑袋”,“口袋”“脑袋”一起富,才能在小康道路上越走越好、越走越快。与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相比,目前我国文化发展的整体水平还不高,文化产品服务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只有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让百姓享受丰富多彩的“文化盛宴”,才能充分体现发展文化软实力这个硬道理。
第三篇: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改善农村金融服务(1)
2010年11月10日 14点43分
来源:金融时报
相关标签:农村金融 体制改革
“‘十二五’期间,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几年自然灾害频发、农产品价格波动加剧的严峻形势警醒我们,农业基础薄弱、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不强仍然是现代化建设的瓶颈”,从“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中可以明显看出,党中央已把解决“三农”问题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要解决“三农”问题,就要推进农业现代化,这就对金融支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接受采访的专家一致认为,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促进农村金融机构向多元化发展,为“三农”提供充足的资金,加强农村信贷机制的建立,是实现金融有效支农的重要内容。
推进机构创新
机构在区域上的合理布局是为农村提供充分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基本保证。“十二五”规划建议“深化农信社改革,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以县为单位建立社区银行,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的安排,充分体现了统筹兼顾、因地制宜的思想。
近年来的农村金融改革既包括存量改革,也包括增量改革。存量改革是加大现有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力度,并建立相应的机制促进这些机构加强对农村的信贷供给;增量改革则体现在小额贷款公司的组建,以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成立。“十二五”规划建议的相关内容,充分体现了实现农村金融机构多元化的战略思想。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冯兴元对记者详述了他对农村金融机构多元化的见解。
关于农信社改革,他认为农村信用社系统,也就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系统目前还存在治理结构缺陷,迫切需要深化改革。他进一步指出,农信社要真正体现“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合作社原则,改变合作金融有名无实的状况;切实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维护社员或者股东的正当权益;着力消除“官办”色彩,使农信社摆脱来自地方行政的干预;鼓励国内外金融机构参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股权改造和机构与业务发展。
对于社区银行,冯兴元认为,综合各方面因素分析,社区银行可理解为根据地区原则设立和运行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村镇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就属于社区银行,经银监会批准的农民资金互助组织也可近似视同社区银行。但是,对于村镇银行和农民资金互助组织,有关部门目前对试点控制仍然过严,没有顺应地方经济与金融主体发展金融服务的需求变化。要加快新型金融机构的发展,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放宽准入条件,如可考虑用核准制来替代审批制,为地方金融机构包括各种社区银行的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关于小额贷款公司,冯兴元认为,其作为准正式金融机构,发展的政策障碍仍然较多,部分小额贷款公司的运作还有待规范。应帮助其解决资金不足问题,允许更多的社会主体在同一县域甚至到乡镇设立多个小额贷款公司,鼓励其扩大经营范围并增加业务种类,引导其将资金投向农户,并为其持续发展和转制为村镇银行、金融公司或者投资公司创造条件。
正式或准正式金融机构框架之外的小额信贷是冯兴元关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他认为这部分小额信贷面临着资金有限、运营成本高、收益低等问题,虽然对扶贫作出了贡献,但普遍难以实现财务可持续。对这部分小额信贷法律地位的确认、适当允许吸收存款、进一步放开利率管制、解决资金来源问题、有效监管的实施和维持其财务可持续,应成为今后工作的主要内容。
关于农业保险体系,冯兴元认为,应设立更多农业保险和再保险机构,扩大农业保险种类;发展专业农村保险代理和保险经纪中介,有效扩大农业保险的覆盖面;丰富农业灾害损失补偿手段,提高农业保险对灾害损失的补偿率;加强农业保险立法,完善农业保险相关配套政策;在政府对农业保险提供财政支持和政策性保险的同时,发展多种多样的商业和互助保险;加强农业保险信息系统建设;通过发展商业性和政策性再保险机制和市场,有效分散保险经营主体自身的风险。
保证资金供应
农村金融是现代农业经济的核心。实现农业现代化,首先要保证对“三农”的资金供给。而近年来,农村资金持续流向城市,出现了“马太效应”。不解决这个问题,农业现代化就缺少了基本保证。
对此,国家发改委产业所副研究员方松海博士认为,金融机构之所以不愿意发放涉农贷款,从经营上表现为给农户提供贷款使金融机构获得的收益不如给非农户贷款获得的收益。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农户的贷款风险大于对非农户的贷款风险;二是对农户贷款的交易费用偏高,原因在于单笔交易额度低、贷款者信息审核难度较大等。改革的关键是要让金融机构有足够的动力参与涉农贷款,为此,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降低金融机构对农户的贷款风险。第二,实行无利率差别的贷款模式。政府通过提供贴息,使金融机构获得高于其他类贷款的利息回报,使得农户的贷款利息支付水平基本等同于其他个人或企业,防止贷款瞄准机制失灵。第三,鼓励各类金融主体有创造性地开展支农金融服务,强化对相关金融机构在支农信贷方面的惩戒、监管和约束。第四,通过技术手段降低金融机构对农户贷款的单笔交易费用。第五,构建符合实际的农村金融信用评价体系。第六,简化农贷期限、结息及五级分类清分标准。
注重机制建设
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是一个系统性问题。“十二五”规划对于农村金融问题的表述涉及了机构、产品和制度等层面,渗透了系统化思想。
实际上,在任何一个系统中,机制都起着基础性的、根本的作用。良好的机制会使系统的各个部分随外部环境的变化适度调整,从而实现优化目标。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王曙光认为,我国农村金融问题的症结在于农村信贷体系中的关键性的机制缺失。王曙光列举了机制缺失的具体表现:一是信用机制缺失导致农村信用体系难以建立;二是担保机制缺失导致农村金融机构信贷风险加大;三是农业保险机制缺失,导致农户和农村金融机构均面临较大的自然风险;四是大型金融机构与微型农村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对接机制缺失,使得很多大型商业银行由于信息不对称、贷款成本高、网点少而难以在农村开展信贷业务;五是农村资金回流机制缺失,导致了农村地区严重的“负投资”问题;六是完备的政府支农资金运作机制的缺失,导致了各级政府支农资金使用的低效率。
王曙光说,解决上述问题,要采取针对性措施:从政策和法律上建立资金回流机制,阻遏农村资金外流;在加强监管、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促进农村资金回流和农村金融市场竞争;允许农村微小金融组织通过多种方式从金融机构融入资金,以此建立大型金融机构与农村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对接机制;创新抵押担保方式,完善担保机制;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涉农贷款的优惠措施和补贴力度,统一部署协调支农资金使用;加快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加快建立农业再保险体系和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鼓励发展互助合作保险和商业保险业务,探索建立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
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现代化建设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也是关键所在。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全面小康。专家们一致认为,我们要从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来认识金融服务“三农”问题,并采取切实措施,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使金融支农发挥出最大效力
第四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大市建设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大市建设
——在汕头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王 芸
(2005年9月27日)
同志们:
今天,市委、市政府在这里召开全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贯彻落实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前阶段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对下来全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进行动员部署。通过深化改革,开拓创新,推动文化大市建设,进一步为建设经济强市和构建和谐汕头提供更加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体制改革开局良好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工作部署,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加快文化大市建设的重要举措。今年以来,在总结首批试点地区和单位经验的基础上,省委、省政府决定将改革进一步向面上推开,向广度和深度拓展。4月份,全省召开了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我市被确定为全省第二批改革试点市,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市委、市政府领导对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高度重视,市委常委、副市长联席会议在听取了省会议精神传达以后,决定将文化体制改革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进行部署,成立了汕头市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与文化大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一套人马、两个任务,并将办公室设在市委宣传部。林木声、黄志光、蔡宗泽、陈奕威、王芸、罗仰鹏、陈茸等领导同志多次深入宣传文化单位和文化企业调研,召开各种座谈会听取各方面意见,并对我市的文化体制改革作出重要的指示。与此同时,我市文化体制改革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推进了若干具体措施,主要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推进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改革。今年上半年,我市完成了文化、广电和新闻出版局等部门的调整归并,成立了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和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实现了广播电视单位的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各区县文化广电行政管理机构的改革调整归并工作和三定方案也正在积极落实之中。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汕头市文化市场管理条例》,从4月1日起实施,执法部门依法加强了文化市场管理。
二是积极推动潮剧事业发展与改革工作。为贯彻落实省委副书记蔡东士同志关于振兴潮剧的要求,认真开展潮剧改革的调研工作。市委宣传部多次召开潮剧座谈会,广泛征求各界对振兴潮剧的意见和建议;外出学习考察粤剧改革的先进经验;在新闻媒体开辟专题专栏,广大干部群众围绕“振兴潮剧”开展了热烈的讨论。在综合各界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起草了改革和振兴潮剧的调研报告,并形成了《汕头市振兴潮剧的工作意见》,即将以市委、市政府的名义颁布执行。
三是加快文化设施建设,制订文化产业发展规划。黄志光市长亲自带队到市图书馆、市博物馆等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现场办公。经市委、市政府批准决定将两馆的建设缺口资金列入开行贷款项目,并要求在资金落实以后尽快完成收尾装修配套工程。此事正在落实中。近期,市发展和改革局、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按照省要求做好文化产业普查工作,组织制订我市《“十一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四是制定全市文化体制改革方案。根据《广东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大省建设领导小组关于进一步扩大文化体制改革试点范围的意见》(粤办发[2005]4号)文件和全省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的精神,市委宣传部、市文改办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牵头草拟了《汕头市
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方案》,并向各区县和有关单位征求意见。各区县、市国资委、市财政局、市人事局、市社保局、市地税局、市教育局等相关部门都按各自职能对方案的制订提出了很好的意见。文改办对方案进行了多次的修改。蔡宗泽副书记亲自主持召开领导小组会议讨论研究。9月8日,市委常委、副市长联席会议对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进行认真讨论研究,并审议通过了全市的文化体制改革方案。我们将依据这个《方案》,推进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
二、全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一)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为主题,以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为目标,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积极探索、大胆实践,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点和规律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改造和提升潮汕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加快建设文化大市、经济强市、和谐社会的进程。
(二)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必须把握好几个基本原则:一是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原则,进一步巩固党对宣传文化工作的领导,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二是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树立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的文化发展观,从我市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尊重群众,尊重实践,鼓励切合实际、多种形式的改革探索和试验。三是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根据文化单位的性质、地位、作用和效益,科学界定、明确区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分清不同类型,分类指导;按轻重缓急,分步实施。以潮剧和电影业改革为重点,组织突破,以点带面。各区(县)自行确定改革重点。四是积极稳妥,统筹兼顾。着眼文化大市建设大局,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协调好各方面利益。文化体制改革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与法律法规体系相衔接,与劳动、人事、分配、社会保障、行政管理等各方面的改革相衔接。
(三)我市文化体制改革的工作目标是:至2006年,基本完成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职能转变,初步建立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保障体系,以及调控适度、运行有序、促进发展的宏观管理体制,实现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有机统一。公益性和经营性文化单位按照各自不同的要求进行改革和转制,国有文化资产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重组。基本完成潮剧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完成电影试点单位的转企改制和资源整合。
三、全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的主要任务
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加快文化管理体制改革
主要是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切实解决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增强党和政府对宣传文化领域的宏观管理能力。
一是要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市委宣传部作为全市意识形态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对全市各级宣传文化系统,包括文学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社科研究等方面意识形态工作的统一管理。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党管舆论导向、党管新闻媒体、党管干部不动摇,通过提出立法建议、制订方针政策、推荐重要干部和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实施政治领导,抓好宏观管理,支持政府职能部门依法行政,推动体制改革,增强党和政府对宣传文化领域的宏观控制力。
二是要加快政府文化管理职能转变,提高行政效能。以调整归并文化广电新闻出版部门、设立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为契机,理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强化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努力实现从“办文化”向“管文化”、从“管文化单位”向“管文化市场”、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推行政务公开,规范行政审批,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和管理服务水平,加快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构筑有利于“大文化”发展的政务环境,切实履行好文化行政管理和文化行政执法职责。抓紧做好调整归并区(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机构、设立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工作。
三是要加强行政执法管理。采取切实措施,实现行政决策与行政执行、行政许可与行政处罚相对分离,将文化行政部门的行政处罚以及相关的行政强制、监督检查职能统一交由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行使。进一步完善执法体系,规范执法程序,落实执法责任,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原则,推动执法重心向区、县下移。加大文化市场管理和执法工作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经营行为,保护合法经营,推动文化市场健康、有序、规范发展。
四是要加强行业自我管理。加强政府指导下的行业自律自治,大力支持文化行业协会的发展,提高间接管理能力,建立健全文化市场长效管理机制。
(二)加快文化企事业单位改革
一是市属新闻媒体改革。新闻媒体是重要思想文化阵地,必须在坚持“四个不能变”,即坚持党和人民的喉舌的性质不能变、坚持党管媒体不能变、坚持党管干部不能变、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能变的前提下,逐步实行宣传业务与经营业务“两分开”,抓好宣传,搞活经营,做大做强主流媒体。
汕头经济特区报社要把增强新闻宣传的宏观调控力和建立充满活力的微观运行机制统一起来,实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通过建立集体领导与法人治理结构相结合的领导体制、逐步理顺新闻宣传与经营业务两分开的关系、建立新的薪酬制度和激励机制、建立健全科学决策机制、重大投资责任追究制和建立评估制度,在印刷、广告、发行等经营性范围内建立融资体制,深化报业改革,推动报业发展。
市广播电视台要清晰界定广电系统管与办的职能,将广播电视行政管理职能完整划入新设立的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广播电视台为市政府的直属事业单位,同时也属广东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的成员单位,受市委宣传部领导,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按职能对其实行行业管理。要按精简高效、资源共享的原则优化内部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对全市广电网络实行统一规划、分级经营,承担完成宣传业务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继续享受国家和省、市对广播电视业原有的优惠政策;要通过整合资源,逐步将宣传业务与经营业务分开,并对经营性业务部门实行公司化改造;努力创办有地方文化特色的频道栏目,提高地方台自办多形式电视广播栏目的能力和水平,逐步试行节目制作人制度,将栏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挂钩。
二是公益性事业单位改革。公益性事业单位改革主要包括汕头文化艺术学校(汕头戏曲学校)、市博物馆、图书馆等单位的改革。对这些单位,要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通过深化公益性事业单位内部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具体要做到:第一,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加强机构编制管理,控制人员总量规模;第二,建立并推行岗位管理制度;第三,全面推行合同聘用制度;第四,加强和完善聘后管理;第五,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三是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经营性文化单位要以面向市场、转制改企、激发活力为重点,加快公司制改造,逐步由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不断壮大实力,提高竞争力。市新华书店要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探索国有文化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积极推动新华书店的集团化建设、连锁经营体制建设,鼓励广东新华发行集团与市新华
书店之间相互持股,实现资源共享及优化配置,提高资本的运作效率,巩固粤东出版物发行中心的地位;结合企业的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推动企业机制的根本性转变;突出发行主业,走多元经营、全面发展的路子,吸纳社会资金,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快股份制改造。市影艺总公司、市演出公司也要根据各自实际,加快市场化和公司制的改革转制工作步伐。
四是潮剧事业的改革。要以创新机制、繁荣创作、培养人才、培育市场为着力点,通过改革潮剧现行管理体制、运作方式、生产模式和保障激励机制,有效优化、整合资源,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文化文艺规律相适应的潮剧事业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潮剧艺术生产经营机制,促进潮剧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具体要做到:
认真抓好广东潮剧院内部的体制机制改革。确立广东潮剧院的省属院团位置,在潮剧事业发展和振兴中发挥示范作用。保持潮剧院及一、二团的事业体制,实行资金和政策的扶持,配好配强潮剧院领导班子,深化剧院内部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潮剧院直属表演团体要精简人员,整合资源,三个表演团体要各有侧重:一团应着重于精品创作、都市演出、对外交流;二团应侧重于面向群众,培养并输送优秀年青演员;三团完全实行市场化运作,引入有效的竞争机制,逐步从“养人头”转变为“养项目”。在条件允许情况下组建股权多元化、经营市场化的演出经纪公司、舞台美术制作公司、潮艺影视制作公司。
整合资源配置。对全市潮剧团体和资源界定公益和经营性质,根据合理布局、优化结构和实际需要,按照新型国有文化资产运行机制的要求,潮阳区、澄海区、南澳县可根据各地实际,采取“一团一策”的方针,对所属的潮剧表演团体进行转制改企试点,稳步推进潮剧团体的体制改革。
实施人才战略。加快人事制度改革步伐,打破体制机制障碍,鼓励人才围绕创作项目优化组合,制定落实《汕头市重点潮剧项目创作生产资金扶持办法》,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加强人才教育培训工作,支持戏曲学校与高校联办艺术教育和艺术骨干培训工作,对学生学费实施减免的特殊政策。加强对潮艺名人名作的宣传,重视对中青年艺员的再教育和师承培训,充分发挥老一代潮剧艺术家在潮剧事业发展繁荣中的作用。
实施精品工程。健全“广东省汕头艺术创作基地”建设,实施剧本创作签约制、优秀剧本征集制和重点剧目招标制,培育优秀剧本和精品剧目。争取近年内在申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文华大奖”、戏剧表演“梅花奖”等重大赛事活动中有新的突破。办好“汕头国际潮剧节”等重大文艺活动。
培育规范市场。要进一步完善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完善法规,保护潮剧知识产权。切实加强潮剧演出企业团体的管理,加大潮剧演出市场综合执法力度,建立健康规范有序的演出市场秩序。成立并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潮剧行业协会的管理。
培育潮剧观众。要积极探索传统戏曲现代化路子,坚持“三贴近”,大胆探索创新,使潮剧适应观众的现代审美需求。大力推行送戏入校园进社区活动,组织编写潮剧潮乐乡土教材,在我市部分中小学校中试点性开设潮剧潮乐课程并逐渐铺开。组织举办多种形式的群众性潮剧艺术传播活动,扩大艺术氛围和影响,培育新的观众特别是青少年和城市观众群体。加强硬件建设。筹建汕头潮剧(潮乐)艺术博物馆,建设潮剧库、潮乐库,保护文化艺术遗产,促进潮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加快汕头文化艺术学校(汕头戏曲学校)易地重建工作。
增加财政投入。对公益性优秀艺术团体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增加财政拨款;对具有较高艺术水平和价值的民营团体给予适当的奖励和资助;对重大艺术活动和赛事、重点剧目的投产和演出给予专项拨款。设立“潮剧艺术发展基金”,推动潮剧的创新发展。
五是电影业的改革。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为重点,推进电影业改革。按规范化程序对部分单位进行转制改企,妥善处理不良资产,整合部分失去市场竞争
能力的电影放映场馆,合理安置下岗失业人员。采取实事求是、灵活多样、一企一策的做法,先易后难,有序推进。在改革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影院布局及电影单位的资产、经营状况等因素,对效益较好的影院予以保留,并按程序逐步转制为规范的公司制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合格市场主体。对资产效益较差、发展前景不乐观或基本没有保留价值的影院,原则上予以关闭撤销,并按政策做好有关人员的安置工作。
六是文艺团体改革。吸取国内、省内文艺团体改革的经验教训,我市专业演出团体门类齐全、非专业团体活跃、民间文艺资源充足、经营管理机制灵活。我们要通过改革,促进我市演艺业朝着特色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积极对市歌舞团、杂技魔术团、话剧团、汕头潮乐团(市曲艺团)等市直文艺表演团体进行内部人事、劳动、分配制度改革,鼓励出人才、出精品、出效益,提高自我发展能力。要积极探索对现有文艺表演团体进行资源整合,减少机构,分流人员,逐步实现由“养人”向“干事”、由“养团体”向“养项目”转变。在抓好专业文艺团体改革和建设的同时,总结汕头爱乐交响乐团、爱乐民乐团、爱乐合唱团等业余团体依托社会力量办文艺团体的成功经验,鼓励和扶持兴办业余文艺团体,充分发挥业余文艺人才的作用,广泛开展群众性文艺活动,繁荣汕头文艺事业,丰富市民文化生活。
(三)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要通过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法规,开辟多元化投融资渠道,促进潮汕地方特色文化和优势文化事业与制造业、商贸业、服务业、旅游业的结合,创新理念、创新机制、创新服务,做大做强文化产业,重点培育和发展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市场竞争力强的名、优、新、特产品,进一步增强名牌意识,形成争创名牌、发展名牌的良好氛围。一是制订和完善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法规。做好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十一·五”规划,适时出台《文化市场发展规划》。
二是推动文化产业基地建设,继续壮大优势文化产业。进一步巩固和做强做精我市音像制品生产基地,不断调整优化印刷产业结构,鼓励扶持印刷业、文化用品制造业不断壮大实力,上规模上台阶。
三是鼓励、扶持文化旅游业、文化商贸业、演艺娱乐业、文化服务业的发展。倡导并扶持特色经营,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一批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景点建设,促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共同发展。积极发展专业化文化经纪、代理、仲裁等中介服务机构组织,发挥文化生产服务类行业协会、商会的协调自律作用,推动文化行业自治自强。加强与粤港澳海外演出网络的连结与合作,丰富我市演出市场,提升演艺市场文化品位。
四是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兴办文化实业,培育一批重点民营文化企业。引进和开发新的娱乐形式和项目,不断丰富娱乐品种。
(四)落实和完善相关配套政策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制定的一系列文化经济政策,进一步完善我市有关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大市建设的配套政策。确保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和扶持,鼓励社会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捐赠和资助,开辟多元化投资渠道,创新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和运营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特别是民营资本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投资领域,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资本从事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出口业务。
贯彻落实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有关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若干税收政策和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等,对本次文化体制改革中转制为企业的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和政府鼓励的文化企业给予税收政策上的扶持。
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有关人事制度改革的政策。按照“老人老政策,新人新政策”的原则,妥善解决转制、改制过程中离退休人员的待遇、未聘人员待岗期间的基本生活和转岗安置问题。
四、真抓实干,积极稳妥地落实各项工作任务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工作要按照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大省建设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进行。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大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全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制订改革工作方案,提出修改、制订地方性文化法规政策的建议,决定文化事业改革和发展的重大事项等。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文化体制改革的日常工作。各区(县)要根据中央、省、市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和精神,成立领导小组,切实加强领导,并结合实际制订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方案。
(二)积极实施,完善提高。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方案的目标和任务,制定出台各项改革的操作性方案及有关配套政策,认真组织实施,及时研究解决试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总结试点工作进展情况,推动文化体制改革深入开展。
(三)严肃纪律,及时请示报告。改革试点单位要严肃政治纪律、宣传纪律和改革工作纪律,遇到重大问题,应及时向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大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请示报告。出台重大改革措施,要按规定程序报批。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对外公布和宣传试点工作情况。在改革过程中要注意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增强政策观念,规范工作程序。各单位改革方案,需经单位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按程序报批后方可实施。
(四)把握进度,有序推进。2005年12月底前,广东潮剧院、汕头经济特区报社、市广播电视台等有试点任务的单位和地区,要完成各自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制订工作,市直各公益性事业单位要完成内部改革实施方案制订工作。2006年8月底前,要按照各自方案,基本完成试点改革工作任务,并向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大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作书面报告。2006年底前,市领导小组对试点工作进行检查验收,分析各项改革任务的完成情况,评估改革成效,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提出对策建议,形成试点改革工作总结报告,提出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思路和具体措施。
同志们,我市被确定为全省第二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市,这是省委、省政府对我市的高度重视和充分信任。做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精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具体体现,是贯彻落实省第九次党代会、市第八次党代会的部署,大力推进文化大省、文化大市建设的重要举措。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势在必行,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振奋精神,开拓创新,圆满完成省委、省政府交给我市的试点工作任务,加快文化大市建设步伐,推动我市经济社会的协调繁荣发展。
第五篇: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会讲话
同志们:
刚才,xxxx同志传达了全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会精神,县人民医院、多祝卫生院、白花卫生院分别作了发言,讲得很好,希望大家认真落实全市推进会精神,进一步做好我县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正视不足,进一步认清深化医改的重要性
四年来,我县根据中
央和省、市的有关部署,大力推进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在上级的大力支持和全县各级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县新一轮医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明显成效。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医疗保障能力明显增强。我县基本医疗保险实现了城乡统筹和“全民医保”,xxxx年人均医保补助标准达到300元,比省定标准高出20元;政策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平均达到80%,基层医疗机构政策内住院报销比例统一提高到95%,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30万元,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政策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95%。自今年7月1日起,实施商业保险大病二次补偿。
二是基层医疗机构的公益性明显增强。我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各项补助资金由县财政全面落实,有力保障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正常运转。全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使用管理实现了“三个100%”(即100%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100%配备使用基本药物、100%实行零差率销售);基层综改至今,基层医疗机构药品收入共8428万元,通过零差率销售实际让利患者1264万元,药占比从43%下降到41%,有效减轻了患者负担。今年上半年,基层医疗机构门急诊量同比上升14.38%,住院量同比上升18.3%,门诊次均费用下降3.5%,呈现出“两升一降”的良好态势。
三是基层卫生服务网络日益完善。医改四年来,梁化、安墩、平海、高潭等卫生院改扩建工程相继完成,共增加业务用房9900平方米;白盆珠、港口等卫生院正在进行专业装修。此外,完成了50间村卫生站标准化建设,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基层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可以说,实施医改的四年,是我县卫生事业工作力度最大、投入资金最多、基础设施改善最为明显的时期,特别是农村卫生基础工作更为扎实,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公益性质更加突出,群众对医改和卫生事业的满意度大幅提升。
四是镇村卫生服务实现一体化管理。建立了人员聘用制、工资补助制、社会保险制“三制”和行政管理、人员管理、业务管理、财务管理、药械管理、考核管理“六统一”的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新模式,政府办的21家镇级医疗机构、277家村卫生站纳入其中,筑牢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网底。
五是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升。开展了健康档案管理、老年人管理、孕产妇保健、儿童保健、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预防接种等11个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进度和标准均达到了上级要求。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也逐年提高,xxxx年已达到每人35元,今年将达到每人40元。
六是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扎实推进。我县作为全省16个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县之一,各项改革措施扎实推进。取消药品加成、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方案已按照上级精神初步形成,等待报批后便可实施;法人治理结构改革方案和机构编制管理方案初步拟定;财政补偿机制改革方案正在征求多方意见;“三级医院”项目正在开展前期工作。平价医疗服务体系初步建立,上级医院对口帮扶工作有序开展,医院绩效管理制度逐步完善,基本药物使用比例稳步提高,开展临床路径管理病种逐步增加,各项便民惠民措施得到了进一步落实。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县医改工作与上级的要求和群众的期盼相比,仍有不小差距。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全民医保制度的实施,广大群众医疗卫生需求明显释放,就医人数不断增加,但全县医疗资源总量供给不足、配置不均衡,卫生人才短缺等问题依然突出;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虽然覆盖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但后续管理没有完全跟上;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虽然有序开展,但进展仍不够理想;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滞后,大部分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尚未建立。对于存在问题,县医改办要认真收集研究,县内能解决的,我们及时解决,解决不了的要上报上级有关部门。
二、强化措施,攻坚克难,全力推进医改工作向纵深开展
当前,我县医改工作已经进入攻坚期,正处于从打基础向提质量转变、从搭框架向建制度转变、从试点探索向全面推进转变的新阶段。近期召开的中央、省、市医改工作会议,对下步医改工作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任务。我们一定要深入贯彻上级有关精神,进一步强化措施,攻坚克难,推动医改工作深入开展。重点要抓好五方面工作:
(一)着力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是下步医改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只有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取得成效,才能真正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针对当前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措施出台缓慢、推进力度不够大的实际,县医改成员单位要从讲政治的高度把此项改革放在医改工作的突出位置,积极主动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的沟通,抓紧制定改革配套政策。县物价、卫生、财政、社保等部门要尽快完善“取消药品加成、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实施财政补
偿、调整医保支付政策”等工作方案,力争按省市的时间节点要求取消药品加成,确保患者及时享受到公立医院改革的成果。作为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配套,财政补偿、编制管理、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工作必须尽快落实到位。同时,卫生系统要继续落实内部改革措施,确保临床路径管理的病种数和基药使用比例等 “规定动作”的改革达到上级要求。
(二)着力完善基层运行新机制。基层医疗服务仍是我县医疗服务体系的薄弱环节,目前,基层运行机制不稳固、设施落后、“缺钱缺人”等问题仍然突出。下来,要继续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一要完善基本药物制度。按照新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全省基本药物增补品种目录,严格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同时,研究制定补偿办法,鼓励非政府办医疗卫生机构优先使用基本药物。二要巩固基层综改成果。要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项补助以及经常性收支差额补助纳入财政预算,并及时足额落实到位,实行先预拨后结算。要不断完善绩效分配机制,落实超收返还政策,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充分调动基层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三要提高基层服务能力。全面落实“五个一”设备配置计划,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大力推进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确保2015年达标率95%以上。四要加快培养全科医师。完善医学继续教育制度,推进全科医师制度建设,开展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力争实现所有基层医疗机构都有合格的全科医师。五要推进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积极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完善各级中医药服务网点,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和医疗服务中的作用。六要全面落实首诊在基层。实现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制度,缓解大医院人满为患的压力。
(三)着力完善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制度。一要继续完善人员聘用制,加强乡村医生培训工作,进一步筑牢农村卫生服务网底;二要加大力度做好人员工资补助工作,按照乡村医生待遇不低于卫生院同等人员的要求,结合实际开展对乡村医生的县级补助工作;三要落实乡村医生的养老保险工作,解决乡村医生的后顾之忧;四要切实将部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下沉到村卫生站,确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开展更为扎实。
(四)着力推进平价医疗服务。开展平价医疗服务是省、市的十件惠民实事之一,我县也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平价医疗服务体系,接下来重点要提升平价服务水平。一要继续完善平价医疗服务体系。在今年完成一家二级医院设立平价诊室,开设平价病房的基础上,力争2015年建成1家平价医院,同时不断增加“平价药包”和平价中医药“适宜技术诊疗包”的种类,建设平价药店,扩大医疗惠民范围。二要设立平价医疗服务奖励资金,建立平价医疗服务监测制度,鼓励更多医疗机构开展平价医疗服务。三要加强宣传和引导,提高群众对平价医疗服务的知晓率,鼓励群众优先选择平价医疗服务。
(五)着力推进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信息化是卫生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卫生信息资源共享、实施有效监督管理、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针对我县卫生信息化工作基础仍较为薄弱的问题,要重点做好如下几项工作:一要加快电子健康档案建档工作,提高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使用率,通过加强档案管理,有效跟踪和提前干预各种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指导群众健康生活。二要加快开展农村卫生站信息化建设试点工作,完善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硬件基础。三要积极争取省专项资金支持,加快全县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实现较高起点的全县卫生信息化管理。
三、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确保深化医改工作取得实效
深入推进医改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把思想统一到上级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深化医改工作取得实效。
一要进一步落实领导责任。各级各部门要把深化医改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来抓,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要制定详细方案,细化工作措施,明确任务和进度,把医改实施情况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确保改革有序推进。
二要进一步强化财力保障。县财政部门要根据医改任务,科学测算所需资金,使财政的卫生投入增长幅度适当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增长幅度,逐步提高财政的卫生投入比重。要在积极争取中央、省、市补助资金的同时,想方设法筹集配套资金,确保医改资金按时足额拨付到位。同时,要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药卫生事业。
三要进一步形成工作合力。县医改办要进一步发挥综合协调作用,加强对重大问题的研究,及时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建议。卫生部门作为医改工作的主要推动者和实践者,要勇于担起重任,激励和引导广大医务人员发挥主力军作用。人社、社保部门要进一步做好城乡医保和人事制度改革工作,推进支付方式、重特大疾病保障制度和人事制度改革。其他有关部门也要按照职能分工,切实履行好各自职责。
四要进一步加强督促检查。县医改办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各地医改进展情况和效果的监测评估,建立定期督导机制,做到按月通报、按季考核、全年评估,通过督导及时掌握改革动态。要注意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及时加以指导。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出现的新问题,适时调整完善改革的政策措施,确保下步医改工作顺利推进。
五要进一步抓好舆论宣传。宣传部门和新闻单位要加大宣传力度,重点宣传医改的目的意义,解读医改重大政策,报道医改进展,多角度、全方位展现医改给群众带来的实惠,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医改的信心,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医改和卫生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同志们,医改工作关乎民生、牵动民心、意义重大。各级各部门一定要齐心协力,强化措施,真抓实干,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保障改善民生、建设幸福xxxx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