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宣部部长刘云山2012年7月9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建馆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建馆100周年
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中宣部部长刘云山
(2012年7月9日)
各位专家、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中国国家博物馆在这里隆重纪念建馆100周年,这是国家博物馆的一件盛事,也是我国文化界、文博界的一件盛事。胡锦涛总书记专门发来贺信,高度评价国家博物馆的巨大成就和历史贡献,并对国家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提出殷切希望。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出席今天的纪念活动,共贺国博百年华诞,并为获得“国家博物馆学术成就与突出贡献奖”的4位老专家颁奖。这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国家博物馆的亲切关怀,对文博事业的高度重视。刚才,几位同志和外国友人作了发言,回顾国博百年历程,展望未来美好前景,充满感情、充满期待。在此,我谨向国家博物馆的全体同志表示热烈祝贺,向为我国文博事业作出贡献的专家学者表示诚挚问候,向长期关心支持中国文博事业的各界人士和外国友人表示衷心感谢!
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伴随近代中国深刻变革应运而生的,也是伴随新中国发展进步而不断壮大的。100年前,蔡元培先生倡议成立“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鲁迅先生建议勘选“国子监”为馆址,并捐
1献了第一批文物藏品,标志着国家博物馆的诞生。100年来,从国立历史博物馆到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再到两馆合并为新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几经变迁、历经沧桑,规模不断扩大,馆藏不断丰富,功能不断拓展,在文物保护、学术研究、陈列展览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很好地发挥了传承文明、教育人民、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国家博物馆抓住历史机遇、加快发展步伐,无论是展馆建设还是馆藏陈列,无论是社会功能还是对外影响,都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跨越,进入世界大博物馆之列,为促进我国文博事业发展、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素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出了突出贡献。在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几代国博人以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以对文博事业的热爱,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用自己的辛劳、智慧和汗水谱写了国博百年华章。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文博事业,对文博事业的发展定位、目标任务等提出一系列明确要求,采取一系列重要举措推动我国文博事业繁荣发展。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鲜明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对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作出新的部署,也为我国文博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国家博物馆作为我国文博事业的重要阵地,在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在贺信中提出的要求,坚持人才立馆、藏品立馆、业务立馆、学术立馆,努力
把国家博物馆建设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博物馆,更好地发挥展示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作用、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基地作用、引领文博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示范作用。借此机会,对国家博物馆和文博界提几点希望。
第一,要始终牢记传承历史文明、弘扬先进文化的重要使命。博物馆是荟萃人类历史文化的神圣殿堂,记录着一个民族成长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华民族在五千年历史上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成果,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创造了气势磅礴的先进文化,这些都是我们民族生命力的不竭源泉,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把优秀历史文化、革命文化和当代中国先进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赓续民族血脉、弘扬民族精神,是国家博物馆的光荣使命,也应当是整个文博界的责任担当。要始终坚守民族文化立场,珍视我们无比丰厚的优秀文化传统,珍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薪火相传、发扬光大。要着力保护好我们的历史文化,认真梳理各种文化遗产遗存,对于那些最能反映中华灿烂文化、最能反映中国独特国情、最能反映我国考古水平的文物,要千方百计地加以抢救、加以保护、加以收藏。要着力研究好我们的历史文化,依托丰富的馆藏文物典籍,利用考古发掘的最新发现,不断深化学术研究、推出有分量的文博成果,使传统文化的有益思想价值不断得以传扬,成为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滋养。要着力展示好我们的历史文化,继续办好“古代中国”、“复兴之路”两个基本陈列和若干专题陈列,生动反映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生动反
映党领导人民的奋斗史、创业史和改革开放史,引导人们深刻把握中华民族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历史走向,进一步焕发爱国主义精神,满怀信心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第二,要切实履行好服务人民大众、满足人们文化需求的基本职责。为人民大众服务,是文博事业的根本宗旨。建立博物馆的初衷和源起,就是要使民族文化瑰宝为更多的人所共享。在新形势下,各种类型的博物馆以其特有的辐射力、影响力,越来越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成为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平台。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理念,把以人为本的要求贯穿到博物馆建设管理、运营服务的各个方面,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和社会教育作用。要健全服务设施、完善服务规范,拓展延伸服务功能,从展陈改进、观众引导、内容讲解、资料查询等方面,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服务,努力实现博物馆服务的优质化、便利化。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公益性文化活动,通过举办专题讲座、文博沙龙、知识竞赛等,把专业性、知识性和趣味性、观赏性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普及历史知识、传播优秀文化,让人们在参与中丰富参观体验、提高审美情趣。一个博物馆,就是一定区域内文化教育、文化传播的中心,覆盖范围越广,参观的人越多,社会效果就越好。要继续做好公共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加强数字博物馆建设,推动博物馆开展流动展示服务,使博物馆真正成为人们共有共享的文化家园,更好地发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作用。
第三,要大力弘扬锐意改革、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观念、接受习惯也在发生新的变化,新的社会条件、社会环境对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要认真总结这些年文博事业改革发展的成功经验,积极借鉴国外博物馆建设的有益做法,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增活力,使我国文博事业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要积极推进展示内容的创新,开阔展览思路、丰富展览内容,既办好重大主题展览、又办好相关专题展览,既办好历史类展览、又办好当代类展览,既办好时政性展览、又办好学术性展览,更好地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要积极推进展陈方式的创新,树立现代展陈理念,借助先进科技手段,多运用形象化、具象化的展示方式,多开展互动式、体验式的活动项目,不断增强文博展示的吸引力、感染力。要积极推进管理运营方式的创新,深化内部各项制度改革,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激发广大文博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探索建立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现代管理模式,促进文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第四,要充分发挥促进文化交流、推动文化走出去的独特作用。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把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带入同一个展示平台,合作交流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各个国家的博物馆,既是本国文化记忆、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对外展示自身文化、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要适应形势发展的新要求,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文化的桥梁纽带作用,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感知中国,让中国更好地了
解世界、走向世界。要抓住国际上“中国文化热”的有利契机,加大走出去的力度,充分利用国际博物馆间的合作机制,针对不同国家公众的兴趣和需求,开展更多的赴外展览活动,把中华文化的精华呈现给世界。要配合重要的双边和多边国际活动,结合“文化周”、“文化年”、“文化中国”、“感知中国”等文化交流活动,精心设计交流项目,着力打造特色品牌,提升我博物馆和文物藏品的知名度。现在,世界各国来华公务、商务、旅游的人越来越多,要加强与外事、外宣、旅游、传媒等部门和单位的联系,广泛宣传推介,提供周到服务,让更多的外国客人走进我们的博物馆、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
加快文博事业繁荣发展,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扶持政策,努力为我国文博事业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要加强文博人才队伍建设,拓宽培养渠道,优化培养方式,着力培养一批热爱文博事业、面向公众服务的宣传教育人才,培养一批潜心文博研究、学术造诣深厚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一批视野开阔、综合素养高的公共文化管理人才,为文博事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国运兴、文博兴,现在是我国文博事业发展的大好时期。希望广大文博工作者牢记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使命,珍惜伟大时代提供的良好机遇,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以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不断开创文博事业发展的新局面,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二篇:中宣部部长刘云山2012年7月26日在三联书店创建8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牢记使命实现出版业新的跨越 ——在三联书店创建8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
(2012年7月26日)
今天,三联书店在这里隆重举行创建80周年纪念大会,这对三联书店、对整个出版界来说,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胡锦涛总书记发来贺信,高度评价三联书店的重要贡献,对三联书店今后发展提出殷切希望。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三联书店的亲切关怀,对出版工作的高度重视。刚才,几位同志作了发言,结合三联书店不平凡的历程,回顾成就、展望前景,表达美好祝愿。在此,我谨向三联书店全体同志表示热烈祝贺,向为我国出版工作作出贡献的专家学者和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出版业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谢!
三联书店诞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在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的历史大潮中应运而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成长和发展。革命战争年代,以邹韬奋先生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以生活书店、新知书店、读书出版社为阵地,先后出版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论持久战》、《大众哲学》等优秀读物和进步书刊,影响和激励一大批有志青年走上革命道路,为凝聚和壮大革命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三联书店坚持与时俱进,发挥人文社会科学出版优势,推出了一大批广泛有影响的优秀图书,为启迪思想智慧、繁荣学术出版、服务大众阅读作出了重要贡献。80年来,一 1
代又一代三联人传承韬奋精神,践行“竭诚为读者服务”的出版宗旨,坚持对人民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历史负责,辛勤耕耘、奋发进取,谱写了三联书店的辉煌历史篇章。今天的三联书店,已成为我国人文社科出版的重要基地,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知名品牌。
党和国家一直十分关心三联书店的建设,十分重视出版业的发展,采取一系列重要举措,为我国出版业繁荣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当前,全党全社会正在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部署,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步伐,迎来了文化建设的新高潮。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在贺信中提出的要求,弘扬优良传统,坚持特色品位,不懈开拓创新,自觉肩负起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责任使命,努力推动出版业实现新的发展、新的跨越。借此机会,我对三联书店和出版界提几点希望。
1.牢记出版使命,更好地以先进文化引领社会发展进步。邹韬奋先生提出,要把出版“立在时代的最前线”,“臵身于国家民族的大局之中”。三联书店历经风雨而不衰,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与党的事业发展相同步,与社会进步的要求相适应,有着强烈的文化使命和责任担当。无论社会环境条件如何变化,出版物始终是传播科学知识、弘扬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出版业始终承担着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重要职责。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自觉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中找准发展定位,发挥独特优势,展示自身价值。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根本任务,宣传先进的思想理论,弘扬高尚的价值追求,倡导文
明的道德风尚。要牢记文化是引领风气之先的工作,积极传播科学知识,开阔人们的视野,激发人们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凝聚起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力量。
2.竭诚服务读者,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竭诚服务读者是三联书店的光荣传统,也是出版工作的立身之本。最早创办的生活书店强调,“必须注意到最大多数的群众在文化方面的实际需要”,“帮助最大多数的群众能够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准”。这样的宗旨、这样的理念,使三联书店在广大读者中扎下根来,在市场竞争中获得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站稳大众立场,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臵。无论选题策划还是书刊编辑,都要充分考虑读者的需求,符合群众的意愿,努力为人们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要深入研究新形势下读者多层次、多样化的阅读需求,丰富题材种类、降低消费门槛,多提供基层群众买得起、看得懂、用得上的优秀出版物。
3.坚持一流水准,更好地创作生产高质量高品位的学术文化精品。凡是有作为、有影响的出版机构,无不靠好书立业、靠精品留名。三联书店始终秉持“贵精不贵多”的出版理念,“一点不肯马虎、一点不肯延搁、一点不怕麻烦”,正因为这样,三联书店才拥有了在学术界、文化界的重要地位。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呼唤更多精品力作,推出代表国家水准、具有世界影响的学术文化精品是知识界、出版界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坚持高标准的出版追求,着眼世界学术文化发展的前沿,立足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实际,推出更多体
现中国视角、具有中国气派的学术文化经典,努力增强我国的学术话语权,构筑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出版高地。
要坚持内容第一、品质至上、精益求精,出版更多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优秀图书,不断丰富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要正确处理数量与质量、普及与提高的关系,用思想性、知识性、可读性相统一的作品赢得读者、赢得市场,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4.锐意改革创新,更好地激发出版业的创造活力和发展动力。改革创新是文化生生不息的活力源泉,是出版业繁荣发展的关键所在。邹韬奋先生当年提出,发展书刊事业“非有创造的精神不可”,绝不可“人云亦云”,并毕生致力于编辑出版有个性有特色、充满新精神的书刊。可以说,三联书店80年的发展历程,就是一个不断与时俱进、创新求进的过程。现在,我国文化改革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巩固良好态势、破解前进中的难题,根本途径还是改革创新。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继续推进体制机制、内容形式和传播方式的创新,始终保持出版业的旺盛活力。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出版结构、合理配臵资源,坚持速度规模与质量效益相统一,坚持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相结合,坚持扩大国内市场与拓展海外市场并重,不断增强出版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要大力推动出版业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积极开发数字图书、数字报刊,积极发展电子阅读、有声阅读,不断创新出版形式、丰富出版业态,让科技成为助推出版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5.加强队伍建设,更好地构筑出版业繁荣发展的人才支撑。三
联书店的成长,离不开邹韬奋、胡愈之、徐雪寒等出版大家的引领,离不开一大批高素质出版人才的努力。促进出版业繁荣发展,必须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努力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出版人才队伍。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优化人才成长环境,着力培养一批热爱出版事业、学术造诣深厚的编辑人才,培养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一批视野开阔、适应出版业走出去的国际化人才,造就更多具有广泛影响、能够发挥引领作用的出版大家。希望广大出版工作者紧跟时代步伐,加强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加强对各种新知识、新业务的学习,打牢做好新形势下出版工作的思想根基和业务功底。要大力发扬“走转改”精神,多到基层去、到一线去,进一步增进群众感情、锤炼作风品质,强化职业精神、坚守社会责任,树立当代出版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同志们,我们正处在一个大有作为的时代,出版业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奋发进取、扎实工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第三篇: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在全国宣传部长座谈会上的讲话(2012年7月25日)
以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统一思想行动 为党的十八大召开营造良好思想舆论氛围
——在全国宣传部长座谈会上的讲话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 刘云山
(2012年7月25日)
7月23日至24日,中央在京举办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胡锦涛总书记在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要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讲话精神为指导扎实做好各项工作,推动兴起迎接党的十八大宣传教育热潮。
一、认真学习领会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
善于在重要历史关头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是我们党推进事业发展的重要经验。再过一段时间,我们党将召开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高度和宽广视野,精辟分析当前我国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系统总结党的十六大以来的伟大实践,科学阐述了事关党和国家全局的若干重大问题,深刻回答了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讲话立意高远、总揽全局,主题鲜明、内涵丰富,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辉,是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具有 很强的政治性、理论性、指导性,为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奠定了重要的政治、思想和理论基础,对于团结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满怀信心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上来。
1.准确把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工作的总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这是我们党立足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立足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提出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工作的总要求,也是贯穿讲话的鲜明主题。提出这样的总要求,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征程上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十分紧要。学习贯彻讲话精神,最关键、最核心的是把握好这个总要求、落实好这个总要求。一是必须高举伟大旗臶不动摇。当今世界剧烈变动,当代中国深刻变革,社会思想复杂多变,用什么样的旗臶来引领社会进步,用什么样的指导思想来凝聚社会共识,决定着事业的兴衰成败。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臶,也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臶。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能牢牢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就能不断开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二是必须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综合分析当前国内外形势,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能否牢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关键取决于我们的思想认识,取决于我们的工作力度,取决于我们推进改革发展的步伐,特别需要我们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解放思想始终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改革开放始终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必须在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上开辟新境界,在凝聚力量、攻坚克难上取得新突破,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信心百倍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风险。三是必须坚定对发展道路的自觉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开辟出来的正确道路。正是沿着这一道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人民生活快速改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创造了世人瞩目的发展奇迹。无论形势如何变化、环境如何复杂,我们都必须毫不动摇地沿着这一伟大道路奋勇前进,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四是必须奋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是一个很高的目标追求,也是一个十分艰巨的奋斗过程。我们朝着这个目标越走越近,但任务还相当繁重,需要付出更艰苦的努力。这就要求我们抓紧工作、抓紧落实,在未来5年为到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进而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2.准确把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和实践要求。胡锦 涛总书记重要讲话在深入总结过去10年巨大成就的基础上,强调必须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完善的制度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学习贯彻讲话精神,必须紧密联系我们党推进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历史进程,从新的思想高度提升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坚定性。一是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价值。科学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鲜明主题。这些年来,我们党和国家之所以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和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新的勃勃生机,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丰硕的实践成果、生动的发展事实,充分彰显了科学发展观的真理力量,彰显了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价值。二是深入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贡献。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集中体现,以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三是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必须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统筹兼顾,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之路,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 面。
3.准确把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刻内涵。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学习贯彻讲话精神,要充分认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内涵和内在要求。一是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相互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者紧密联系,有机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我们讲“中国经验”,这就是最重要的经验;我们讲“中国创造”,这就是最伟大的创造。开辟党和国家事业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不动摇。二是深刻把握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要求。形势在发展、事业在推进,认识真理、把握规律是一个永无止境、不断深化的过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我们立足中国国情、把握世界潮流,坚持与时俱进、不懈创新创造,在推进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探索中、在不忘本来与吸收外来的紧密结合中,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三是深刻把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我国过去30年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 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推进改革开放,不断在制度建设和创新方面迈出新步伐,奋力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
4.准确把握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部署。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着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一系列新的重大部署。这些重大部署有原则要求,有政策安排,有举措办法,体现了战略设计、宏观谋划与实施步骤、具体措施的统一,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学习贯彻讲话精神,必须紧密结合工作实际,深刻理解和切实贯彻好这些重大部署。一是在经济建设方面,要牢牢把握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二是在政治建设方面,要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始终把政治体制改革摆在改革发展全局的重要位臵,坚定不移加以推进,取得了重大进展,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的人民民主,维护国家法治的统一、尊严、权威,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三是在文化建设方面,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要求,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二为”方向 和“双百”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四是在社会建设方面,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五是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5.准确把握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新任务新要求。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从伟大事业和伟大工程的结合上,深刻分析了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明确提出了加强党的建设的新任务新要求。学习贯彻讲话精神,必须认清形势的发展变化,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一是充分认识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在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必须看到,在历史方位和执政条件、党员队伍组成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来自外部的风险前所未有,党的建设方面特别是党员、干部队伍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加强党的建设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二是深入把握党的建设的工作部署,坚持党要管党、从严 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抓好这“五大建设”,就能更好地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更好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三是深刻领会维护党的集中统一的政治要求。我们党是一个拥有8260多万党员的大党,规模数量大、成员分布广、新鲜血液多,这么一个大党、又面临着复杂环境,离开严格的纪律、统一的意志,一切都无从谈起。这就要求我们严格遵守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切实做到制度面前没有例外、纪律面前人人平等。
二、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兴起迎接党的十八大宣传教育热潮
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明确指出,要围绕迎接党的十八大,切实加强宣传舆论工作。要按照中央部署,以讲话精神为指导,全面展开迎接党的十八大的宣传工作,举全战线之力、加大工作力度、推动形成热潮,营造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的浓厚氛围,着力增强人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坚定性,增强人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信心,为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提供有力思想舆论支持和良好社会文化条件。
1.切实做好讲话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工作,推动干部群众更好地掌握讲话的基本精神。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是当前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也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中之重。应当以 高度的政治自觉,精心组织、迅速行动,切实把讲话精神学习宣传好、贯彻落实好。要把学习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党员干部学习的重要内容,集中一段时间认真学习、认真研读,深刻领会贯穿讲话的基本精神,准确把握各方面的重大决策部署,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要大力宣传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的重大意义,宣传讲话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及时报道全党全社会对讲话精神的热烈反响,报道各地区各部门学习贯彻讲话精神的具体举措。要组织党报、党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和新闻网站,利用重要时段、重要版面,刊发评论、言论,进行多种形式的宣传。要在推动全党全社会学习贯彻讲话精神的同时,紧密结合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实际,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步伐,努力开创文化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2.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学习教育,更好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凝聚力量。深化理论武装、发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指导作用,是不断凝聚思想共识、开创事业新局面的必然要求,也是做好迎接党的十八大宣传工作的核心内容。必须深入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学习研究宣传,切实增强理论自觉理论自信,进一步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紧密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教育,切实加强各级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加强党员干部的学习培训,引导人们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 点方法,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要把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摆在突出位臵,紧密联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实际,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科学内涵、实践要求,深刻理解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好地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要围绕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组织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课题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等,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进行深入的研究,推出一批有深度、有说服力的重点文章,为人们深刻领会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提供有力支撑。要总结近年来的经验做法,深入开展理论宣讲活动,充分发挥各级讲师团的作用,通过“理论下基层”、“百姓宣讲”等形式,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回答好群众关心的问题,切实增强理论宣传普及的针对性有效性。
3.深化“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主题宣传,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的时代主旋律。今年六月以来,我们开展了“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主题宣传,推出了一批重头报道、重点文章、重要评论,组织了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一个展示科学发展成就、深化科学发展实践的热潮正在兴起。应当进一步唱响时代主旋律,浓墨重彩地展示伟大成就,扎实有效地深化教育活动,把“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主题宣传不断引向深入。要紧密联系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办大事、克难事的成功实践,联系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成果,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各个领域,从加快发展、深化改革、维护稳定各个方面,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改善 各个角度,多层次、立体化地展示10年来的历史跨越。要深入宣传党的建设的成就和经验,宣传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推动科学发展的实际行动,宣传各行各业的优秀共产党员,展示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优秀品格。要进一步挖掘主题,增强宣传教育的思想性,深入揭示成就背后的体制制度原因,深入阐明发展成果蕴含的价值内涵,深入展示伟大实践昭示的发展方向,见事见物、见思想见精神,引导人们进一步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自觉性坚定性。要积极创新主题宣传的途径方式,既要从宏观上展示成就、总结经验,又要善于以小见大、以理服人,力求生动活泼、出新出彩,增强说服力、感染力。要大力发扬“走转改”精神,深入一线挖掘鲜活素材,深入群众发现生动事例,注重用基层的实践展示社会进步,用人们的切身感受反映发展变化。要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多开辟群众便于接受的传播渠道,多搭建群众乐于参与的活动平台,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基层宣传文化单位和阵地的作用,把宣传教育开展到农村、社区、企业、学校、军营,真正做到热在基层、热在群众。
4.有针对性地加强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引导,进一步凝聚社会共识、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不少矛盾和问题,热点难点多发频发,复杂性、敏感性更为突出。在迎接党的十八大过程中,引导好热点难点,意义尤为特殊、尤为重要。要坚持积极引导、深入引导、有效引导,把讲怎么看与讲怎么办结合起来,把认识问题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不断巩固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思 想舆论。要着眼于增强发展信心加强对经济和民生问题的引导,全面科学地分析我国经济面临的形势,深入解读中央关于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解读稳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稳定的政策措施,引导人们既看到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又看到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是好的,既看到眼前的困难、又看到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振奋精神、鼓舞士气,坚定克服困难、推动发展的信心。要着眼于培育良好社会心态加强对敏感问题和突发事件的引导,一方面着力反映社会发展进步的主流,让人们感受社会的温暖,激发向上的精神;另一方面针对敏感问题和突发事件,讲清楚问题的客观事实、症结所在,讲清楚党和政府的立场态度、措施办法,引导人们用平和的心态看待矛盾,用理性的方式处理问题。要着眼于增进思想共识加强对思想理论领域深层次问题的引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思想武器,围绕“六个为什么”、划清“四个重大界限”等,旗臶鲜明、是非分明地阐明立场观点,有针对性有说服力地澄清模糊认识,进一步巩固发展意识形态领域的良好态势。
5.集中展示文化改革发展的丰硕成果,着力营造喜庆热烈、文明和谐的社会文化氛围。党的十八大是一大盛事、一大喜事,需要有喜庆热烈的文化氛围、有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要把组织好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和群众性文化活动,作为迎接党的十八大宣传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精心安排、深入实施,生动展示社会发展进步的时代主流,展示干部群众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要集中推出一批歌颂党和祖国、歌颂改革开放、歌颂人民美好生活的优秀舞台影视艺术作品和优 秀出版物,认真做好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表彰,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做好展播、展映、展演工作,扩大优秀作品在全社会的影响力。按照中央要求,完成文化体制改革的阶段性任务,这也是展示文化发展成果的重要方面,必须确保如期实现。要把城乡文化活动统筹起来,把专业文艺演出与群众文化活动结合起来,精心组织“爱国歌曲大家唱”、“唱响中国”全国巡演活动,深入开展“心连心”、“激情广场”和“三下乡”、“四进社区”、“送欢乐下基层”等公益性文化活动,努力丰富城乡群众文化生活。要广泛开展迎接党的十八大、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坚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深入推进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创建和志愿服务。要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和学习时代楷模宣传教育活动,推出更多体现时代精神、引领道德风尚的先进典型,宣传“最美人物”、倡导“最美精神”,着力弘扬社会正气、培育文明新风。要继续深化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把加强道德教育和依法解决问题、健全制度保障结合起来,使道德领域展现新变化、新气象,进一步推动形成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
6.更好地统筹对内对外宣传,努力形成于我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现在,境外舆论对我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涉华舆情也越来越复杂。在境内境外舆论互动增强、界限模糊的情况下,为党的十八大营造良好氛围,必须更加注重内宣、外宣的统筹。要抓住国际舆论聚焦中国共产党、聚焦中国的契机,运用各种传播渠道、交流平台、对外窗口,运用客观的事实、丰富的内容、生动的事例,大力宣传介绍我们党以 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宣传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主张,宣传现代化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巨大成就,充分展示我们党和国家的良好形象。要按照中央要求和我总体战略,区分情况、区别性质,通过官方、学界、民间多种渠道,及时准确地阐明我立场主张,有针对性有说服力地回应国际涉华舆论热点,努力抢占道义制高点、掌握国际话语权。对于那些正常的关切,要加大阐释力度、加强信息发布,增进沟通理解;对于那些属于误解误读的问题,要摆事实、讲道理,化解疑虑、增进信任;对于那些无端指责、恶意攻击特别是挑战我核心利益的问题,要有理有据地予以批驳、针锋相对地进行斗争。可以预见,十八大前后,来华采访的境外记者会大量增加,要及早准备、及早筹划,把有关工作想周到、做扎实,为境外记者采访提供热情服务。
做好迎接党的十八大宣传工作,意义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良好的精神状态,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宣传工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本文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同志2012年7月25日在全国宣传部长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时 有删节)
第四篇:中宣部部长刘云山2012年2月28日在第九届中国公民道德论坛上的讲话
永远的雷锋
永远的雷锋精神
——在第九届中国公民道德论坛上的讲话
中宣部部长 刘云山(2012年2月28日)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道德建设,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战略全局出发,对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精神,着眼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采取有力措施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各项工作在继承中发展、在巩固中提高、在创新中前进,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整体推进,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深入人心,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确立;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广为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成为全民族开拓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各地涌现出一大批像沈浩、杨善洲、郭明义等先进典型,道德模范和“双百人物”评选表彰引起强烈共鸣,学习模范、争当先进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总的看,公民道德建设在已有基础上实现新的发展,社会思想道德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这一切,可以从我国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中得到生动反映,可以从近年来举办大事喜事、应对急事难事的成功实践中得到有力印证。同时要看到,在经济社会深刻变革的大背景下,现实社会问题与思想认识问题相互交织,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日益多样,道德领域还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工作中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人民群众对提升全社会道德水平的呼声十分强烈,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任务依然艰巨繁重。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适应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群众期待,着眼巩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对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提出新的要求,突出强调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采取措施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见》,对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作出具体安排。要认真贯彻中央精神,深入持久地开展学雷锋活动,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共建文明道德风尚,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有力的思想道德支撑。
一、弘扬雷锋精神是引领文明道德风尚、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时代呼唤。说起雷锋,我们都会肃然起敬,景仰之情油然而生。雷锋是实践社会主义、共 产主义道德的楷模,他以对党、对人民、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刻苦学习、忘我工作、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用短暂的一生谱写了壮丽的人生诗篇,树起了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毛泽东同志亲笔题词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同志都对学习雷锋事迹、弘扬雷锋精神作出重要指示。在党中央的大力倡导和推动下,学雷锋活动在中华大地蓬勃开展、接力传承。雷锋已离开我们50年,但雷锋精神始终镌刻在人民心中,成为引领道德风尚的一面旗帜。时代在变迁、环境在变化,但雷锋精神依然代表着社会的道德理想,体现着民族的精神追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体现。雷锋精神以坚定理想信念为根本支撑,植根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沃土,蕴含着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赤诚之情,始终具有激发人民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雷锋精神以人民至上为价值取向,把关爱他人、助人为乐当作最大幸福,始终具有感动人心、温暖社会的道德温度。雷锋精神以艰苦奋斗为人生品格,崇尚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追求健康情趣,彰显优良传统,始终具有引领文明风尚的长久魅力。雷锋精神以敬业奉献为不变信条,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用火一般的热情投入工作,始终把工作岗位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要充分认识雷锋精神的深刻内涵和时代意义,在全社会大力弘扬雷锋精神,激扬人民心中蕴藏的美好思想品德,焕发人们建设文明风尚的巨大热情,努力构建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
二、弘扬雷锋精神需要扩大认知认同、在全社会树立鲜明的道德标尺。正确的道德观念只有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才能为人们自觉遵守和奉行。特别是在当前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价值取向相互碰撞的情况下,更需要传播先进的思想道德,弘扬伟大的雷锋精神。要深刻阐明雷锋精神的丰富内涵和实践价值,明确坚持什么、反对什么,褒扬什么、贬斥什么,进一步确立我们这个时代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标尺。要在全社会坚持不懈地宣传普及雷锋精神,充分反映各地弘扬雷锋精神的生动实践,使雷锋精神走进千家万户、深入人们心灵。要坚持以文育人、以文化人,鼓励和扶持弘扬雷锋精神的文艺作品创作生产,讴歌高尚情操、反映主流价值,让人们在丰富的文化活动中汲取精神养分、感悟道德力量。雷锋精神哺育和催生了无数先进模范人物,他们身上集中体现着高尚的道德追求。要大力宣传雷锋式模范人物,宣传具有时代特征的先进典型,宣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善行义举,用先进楷模的高尚品德和精神激励人、感召人,让人们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见贤思齐。
三、弘扬雷锋精神贵在知行统一、转化为实际行动。雷锋精神来自实践,最大的价值也体现在实践之中。弘扬雷锋精神,最重要的是付诸实践、见诸行 动。要广泛开展学雷锋活动,把集中教育与日常活动结合起来,把普遍要求与解决具体问题结合起来,精心组织、广泛动员,推动形成学习雷锋的热潮。要坚持求实务实、注重实效,把学雷锋活动贯穿到公民道德教育全过程,落实到日常生产生活和学习工作之中,转化为人们的实际行动。要结合各地实际,在企业、社区、农村、机关、学校、军营,组织开展以“学雷锋、树新风”为主题的道德实践,把更多的人吸引到学雷锋活动中来。要把学雷锋活动作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引导广大青少年自觉弘扬和践行雷锋精神。要以相互关爱、服务社会为宗旨,广泛开展扶老助残、帮困解难、便民利民等志愿服务,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氛围。当前,人们对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反应强烈。要把匡正道德失范、矫正诚信缺失作为重要着力点,深化政风、行风建设,抓好道德领域突出问题的专项教育和治理,以道德建设的实际成果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党员干部有责任有义务走在学雷锋活动的前列,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不仅在本职岗位上贯彻党的宗旨、当好人民公仆,而且在社会生活中严格自律、严格要求,用自己的模范言行带动全社会践行雷锋精神。
四、弘扬雷锋精神必须创新途径办法、进一步增强吸引力感召力。现在,社会环境、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在发生深刻变化。弘扬雷锋精神,应当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树立新的视角、确立新的思路,不断挖掘雷锋精神的当代价值,进一步丰富学雷锋活动的内容形式、载体手段。要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和群众接受习惯的新特点,多开展互动式、体验式的学习教育,使学雷锋活动更加喜闻乐见、更加生动活泼。要充分发挥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的优势,建设弘扬雷锋精神的网络平台,扩大学雷锋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雷锋精神是十分丰富的,学雷锋、做好事,人人可学、处处可为。树立远大抱负、坚定理想信念是学雷锋,恪守职业道德、忠实履行职责也是学雷锋,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见义勇为是学雷锋,献一次血、扶一把老人也是学雷锋。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紧密联系日常工作生活,引导人们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日常小事做起,使学雷锋活动更加多样化、具体化、生活化。
五、弘扬雷锋精神关键要持之以恒、建立常态化的保障机制。弘扬雷锋精神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锲而不舍、久久为功,一步一个脚印地加以推进。要把学雷锋活动作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一项重要任务,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体现到经济社会建设各领域,纳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测评体系,使学雷锋成为一项经常性工作,成为一项常态化 活动。要充分发挥政策、法规的导向作用,褒扬和激励诚实守信、见义勇为、爱心公益等良好道德行为,加大对不道德行为的制约和惩戒力度,使经济社会方方面面的政策法规都有利于弘扬雷锋精神、形成良好风尚。要礼敬道德模范、关爱先进典型,经常开展走访帮扶先进模范人物活动,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形成好人好报、崇德尚义的社会风气。要进一步完善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体制机制,建立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统一领导、党委宣传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团体积极配合、各方面广泛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加强工作指导,形成齐抓共管、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推动学雷锋活动持续深入开展,使雷锋精神永远传承下去、不断发扬光大。
(本文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2012年2月28日在第九届中国公民道德论坛上的讲话,发表时有删节)
第五篇:中宣部部长刘云山2012年5月18日在文化与科技融合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更高起点上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
——在文化与科技融合座谈会上的讲话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 刘云山
(2012年5月18日)
文化与科技历来如影随形,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会给文化的发展样式、传播方式、表现形式带来革命性变化,而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又会对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产生深远的影响。当今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不断孕育和催生着新的重大突破,新技术新应用层出不穷,科技的影响和作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巨大。当代中国,正在深入实施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逐步走上科技创新驱动的轨道,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抓住科技发展进步的难得机遇,加快推进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提高文化发展的科技含量和科技水平,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应有之义,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从促进文化又好又快发展看,高新科技的发展,以独特的方式不断为文化发展注入新的内涵、新的动力,越来越成为撬动文化发展的强大杠杆。推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有助于打造文化发展的新平台、拓展文化发展的广阔空间,有助于转变文化发展方式、提升文化发展的质量效益。只有加快科技应用步伐,才能提升文化发展的层次,优化文化发展的结构,增强文化发展的后劲,让文化借助科技的翅膀飞得更高更远。从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文化需求看,现代科 技的发展和应用,打通了通讯、传媒、娱乐等多个领域,推动了影视动漫、网络视频、电子图书等文化样式的兴起,增加了人们的文化选择和文化享受,也极大地激发了全民文化创造活力。只有把握捕捉文化发展的新动向新趋势,以科技的应用来创新文化业态,增强文化的表现力、感染力,才能不断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从掌握国际文化竞争主动权看,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带来全球文化竞争格局的重大调整,各国都在谋求借助高新技术增强自身文化软实力,科技已成为文化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从一定意义上说,谁拥有了高新技术的优势,谁的融合步伐快,谁就占据文化发展的制高点、掌握文化发展的主动权。现在我们在国际文化竞争中所面临的压力,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科技差距。只有加快高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才能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培育我们的文化优势,拓展我们的文化利益,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工作,始终把文化科技创新作为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做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强调推进文化科技创新,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作用,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还就加强公共 文化服务、文化数字化、传播体系、文化遗产保护等文化科技工程建设,进行了具体部署。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要求,在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文化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能力不断增强,新兴文化业态发展迅猛;数字化技术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广泛应用,公共文化资源共享利用水平不断提升;现代传播体系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新兴传播媒体、传播形态加快发展;文化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建立,涌现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科技企业和文化品牌。同时也要看到,现代科技日新月异,信息传播技术进入发展应用的裂变期,更新换代周期不断缩短,频率不断加快。与之相比,我们运用现代科技发展文化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强,文化领域核心技术和装备的自给率、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还不高,文化科技人才还比较缺乏,有利于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体制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在更高起点上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已经成为事关文化长远发展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课题。要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科技在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动适应当代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加快高新技术的研发应用,着力提高我国文化发展的科技含量和技术装备水平,着力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技术创新体系,着力构建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更好地用先进技术建设和传播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加快高新技术在文化领域的运用,不断拓展文化与科技融合 的广度深度。现代科学技术使文化生产从相对封闭、分散的生产方式,转变为开放的社会化生产方式,大大提高了文化生产和传播的效率。近年来,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科技在文化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已经成为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成为文化产业形态演进发展的催化剂。提升我国文化的创新创造能力,必须增强科技意识,把科技进步的最新成果渗透到文化创作、生产、传播和消费的每一个环节,贯穿到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各个方面。一是更加注重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传统文化产业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只有提高科技含量,加快转型升级,才能焕发新的生机活力,获得新的发展空间。要适应广播电视发展的新趋势,加快推进广播电视有线网络的数字化转换和双向改造,跨部门集成文化资源、产品和服务,更好地拓展广播电视的服务业务。要进一步提高数字电影制作生产能力,加快城镇数字影院建设,发展数字院线,实现电影产业的升级换代。要鼓励出版企业开发和制作数字图书、数字报刊,发展电子阅读、有声阅读,鼓励印刷复制企业加快生产流程和设备更新改造,逐步实现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要加快高新技术在演艺业中的应用,加强舞台艺术的数字化采集和传播,延伸产业链条,实现文化生产模式的转变。二是更加注重用高新技术培育新的文化业态。新兴文化业态是文化与现代科技结合的最新产物,是文化产业中最具潜力的部分,也是我们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赶超的关键所在。近年来,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不断衍生出各种新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新兴文化业态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要及时掌握高新科技发 展最新成果,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网络电视、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拓展文化产业发展领域,不断提升新兴文化业态的比重。要加快发展文化装备制造业,提高我国出版、印刷、传媒、影视、演艺、网络、动漫等领域技术装备水平,增强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三是更加注重用高新技术增强文化产品的表现力、吸引力和感染力。科技进步不仅大大提高了文化生产的效率,而且可以大大拓展艺术想象的表现空间。比如,舞台艺术借助现代声光电技术和影视特效,可以呈现出气势磅礴、美轮美奂、精彩纷呈的舞美效果。数码电影技术极大丰富了电影的表现手段,球幕电影、交互电影等,给人们带来前所未有的审美体验。要充分运用高新技术,增加现代科技元素,为文化创意的实现提供强大技术支持,增强文化产品的思想表现力、艺术冲击力,使内容与形式、艺术与技术有机融合、相得益彰。
二、做大做强一批文化科技企业和基地,努力提高文化与科技融合的集约化水平。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企业是主体,产业基地是平台,必须集成资源、集聚优势,切实提高文化产业的集中度,提升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效率。一是打造一批带动性强的文化科技企业和企业集团。近年来,随着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一大批出版、发行、影视、演艺等经营性国有文化单位转制为企业,一大批民营文化企业迅速成长起来,为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打下了基础、提供了动力。要通过产业规划、政策支持,推动科技创新要素向文化企业聚集,引导文化企业加大技术投入,主动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开展技术研发和创 新平台建设,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协作机制,使文化企业真正成为创新项目实施的主体、创新成果转化的主体。要鼓励有条件的文化科技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鼓励文化企业与科技企业相互联姻、加强合作,大力培育创新能力强的国有大型文化科技企业,使之在文化科技创新领域发挥骨干作用。二是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产业链完备的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加强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明确要求,是提升文化科技产业孵化能力的重要举措。要紧紧依托国家高新技术园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等,深入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坚持特殊经济功能区的战略定位,突出文化科技创新的鲜明特色,切实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作为国家级的示范基地,要广泛集聚产业关联度大、技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文化科技企业,推动文化科技产业实现集群发展、集约发展。要着力加强文化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建设,为相关文化科技企业创新创业提供优质服务。三是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科技品牌。文化企业也好,产业基地也好,要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必须在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上有所作为,拥有自己的响亮品牌。要强化品牌意识,树立内容为王的观念,立足于专、精、特、新,努力打造更多技术含量、思想含量高的文化产品。同时要建立完善的销售网络,加强宣传推介和市场营销,提高文化科技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企业产品还是产业布局,都要注意优化结构、合理配置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和同质化竞争,真正把宝贵资源用在刀刃上。
三、更加注重核心技术研发,积极抢占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制高点。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文化科技发展水平的高低,归根到底要看拥有多少自己的核心技术。要说优势,这是最根本的优势;要说不足,我们在这方面还有明显不足。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必须紧紧扭住加强技术攻关、提高自主研发能力这个关键环节,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是加强文化科技基础技术研发。要抓住影响和制约文化发展的技术瓶颈,列出一批战略性、基础性课题,纳入国家相关科技发展规划,集中开展技术攻关,努力在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方面取得一批重大成果。技术标准的确定对文化科技发展至关重要,文化科技竞争往往也伴随着标准之争。要加强文化技术标准的研发制定,促进标准制定与科研、开发、设计、制造相结合,同时要积极参与国际文化技术标准的制定,推动中国标准成为国际标准。二是加强高新技术引进、吸收、再创新。作为文化科技发展的后发国家,要重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充分吸纳世界文化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仅仅是引进而不注重消化吸收,就会削弱自主研发能力,容易受制于人。尤其是那些核心技术,买也是买不来的。要瞄准世界文化科技发展的前沿,在加快技术引进的同时,积极进行二次开发、集成创新,逐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成果。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一些原创和研发中心出现了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趋势。要以此为契机,积极引进国外研发机构和研发项目,支持我国文化企业与国外机构开展技术合作,不断提升我国文化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三是加强科技成果转 化应用。研发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只有加快文化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才能形成现实的文化生产力和市场竞争力。目前,我国科技创新成果总体转化率还不高,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这就要求我们在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过程中,必须坚持高新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运用并重,牢固确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研发方向,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文化技术中介服务,积极培育技术产权和文化产权交易市场,架设技术与市场、技术与企业的桥梁和纽带,提高文化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率。
四、着力构建现代文化传播体系,在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中提升文化传播能力。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而传播力往往取决于传播技术的先进程度。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面对信息化技术的深入发展,必须把构建技术先进的现代传播体系,作为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的重要突破口,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地位相称的传播能力。一是提升文化传播的数字化、网络化水平。数字、网络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可以大量快捷地复制与传输,大大提升了文化传播的效率,拓展了文化传播的渠道。要统筹国内传播和国际传播,统筹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发展,充分运用先进技术特别是数字化技术改造传统传播模式,实施好重点文化传播工程,大力发展新兴媒体,加强重点新闻网站建设,促进报、台、网融合互动,建立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新闻信息采集、传输与播发系统,推动优秀文化的网络化传播。二是积极推进“三网融合”。推进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融合发展,是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内在要求,也是丰富文化传播渠道、构建现代传播体系的重大举措。2010年以 来,按照国务院的总体部署,“三网融合”试点工作有序推进,广播电视有线网络的资源整合与数字化转换取得积极进展。下一步,要在继续抓好试点的基础上,推动“三网融合”逐步在全国推开,努力实现三网之间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切实提高网络设施的利用水平。要逐步实现全国有线电视网络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营、统一管理,努力将广电网络打造成一个以广播电视节目为主、提供多种信息服务、可管可控的公共服务和产业发展平台。同时,要积极推动电信网向宽带通信网、广电网向数字电视网、互联网向下一代互联网转换升级,紧紧跟上全球通讯技术的发展步伐。三是用新技术确保传播安全。现代传播方式在为传播先进文化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为不良和有害信息传播提供了渠道,给宣传文化领域管理增加了难度、带来了挑战。传播技术发展越快,传播安全的要求就越高。高新技术领域的问题,必须靠高新技术手段来解决。要注意统筹建设与管理,建立健全相关安全监管系统,切实维护网络信息安全和文化安全,促进文化产业、信息产业和相关服务业健康发展。要加强网络管理、安全播出、数字版权保护等管理技术研发运用,积极推进文化市场技术监管平台、国家新媒体集成播控平台建设,依靠先进技术手段提升管理水平。
五、加大文化科技人才培养力度,强化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人才支撑。文化与科技都属于知识密集型领域,也都是最需要创新创造的领域,离不开高素质人才做支撑。必须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文化科技人才培养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创新培养方式、拓宽选拔渠道、优化创业平台,为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汇聚智力资源。一 是抓好专门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当前最需要也最紧缺的,主要是专门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要立足文化改革发展实践,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等领域,加快培养一批掌握现代科学技术、能够引领文化科技创新的专门人才,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文化和科技素养、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使之成为推动文化与科技有效对接的领军力量。要鼓励文化单位与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共建培训基地,设置文化科技相关专业课程,汇集优质教育培训资源,建立文化科技人才的长效培养机制。要充分发挥“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和“文化名家”工程的重要作用,加大对文化科技人才教育培训、扶持激励力度,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二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现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加速发展,对文化科技人才的需求急剧提升。要在注重培养的基础上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拓宽视野、拓宽渠道,吸引其他领域的科技人才进入文化领域。要大力引进海外文化创意、科技研发等高端人才,把直接引进和间接借用结合起来,通过项目合作、客座兼职以及联合建设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等多种方式发挥好他们的作用。三是为文化科技人才创业提供平台。培养人才、引进人才,最终目的是留住人才、用好人才。要树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理念,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优秀人才健康成长的体制机制,充分激发广大文化科技工作者的创造活力和工作热情。要用事业凝聚人、用环境吸引人、用待遇激励人,多为文化科技人才创造发展机会、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对于非公有制文化单位的人才,要在职称评定、培 训进修、奖励资助等方面一视同仁,使文化科技人才创造有广阔空间、才华有展示舞台。
六、加强统筹协调和政策扶持,为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正处在深入探索阶段,面临的课题很多,要做的工作很多,尤其需要加强组织领导、政策扶持,保证各项任务顺利推进。一是摆上突出位置。文化与科技融合是开辟文化发展新途径、赢得文化竞争新优势的重要举措。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改革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创新型城市与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思想上高度重视、措施上强力推进,确保这项工作扎实深入地展开。二是健全工作机制。为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在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指导下,由科技部牵头,会同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等部门,建立文化科技创新工程联席会议机制,具体负责指导推动工程实施、有关重大政策制定等工作。各地也要参照中央的做法,加强统筹协调,建立相应工作机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调动好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强大合力。三是完善配套政策。这些年,中央和各地各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对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与新的形势发展相比,与加快融合工作的要求相比还不适应,需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要结合我国文化发展实际,借鉴国外有益做法,制定和完善税收、金融、土地、工商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建立配套的政策支撑体系。各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基金等,要 向文化科技企业、重大文化科技项目倾斜。各地要在用足用好中央有关政策的同时,从本地实际出发,研究出台一批更有针对性、更具含金量的扶持政策,形成有利于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良好政策环境。
(本文发表时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