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公共卫生资源优化配置机制创新的研究(共5篇)

时间:2019-05-13 01:39: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欠发达地区公共卫生资源优化配置机制创新的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欠发达地区公共卫生资源优化配置机制创新的研究》。

第一篇:欠发达地区公共卫生资源优化配置机制创新的研究

欠发达地区公共卫生资源优化配置机制创新的研究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2004年7月,药品价格下调,常山县城区医院由赢转亏,加上医疗设备投入交叉重叠,病源不饱,公共医疗机构公益性质弱化,卫生资源布局不合理,政府卫生投入不足,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增多,医疗卫生领域的诸多问题日益成为当地社会关注的热点。2007年初,由县政协牵头赴江西寻乌、江苏无锡等地考察,形成调研报告。报告指出,常山县城人口不多,卫生资源稀缺,布局不合理,硬件设施跟不上,优化医疗资源配置迫在眉睫。紧接着多次召开离退休老干部、卫生系统内部职工、社区居民等在内的座谈会,调研论证卫生资源整合的可行性。2007年10月12日召开县委书记办公会议,10月28日召开县委扩大会议作出决定,要求平稳、高效,确保在2008年1月1日前完成城区卫生资源整合工作。卫生工作关系到千家万户,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工作,已越来越受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公立医疗改革。常山是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县《“十一五”卫生发展规划》也明确要求:深化城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完善服务体系;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重大疾病的预防控制能力和医疗救助能力。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实现常山县“十一五”卫生发展目标,需要当地政府进一步加快卫生改革步伐。尤其是探寻欠发达地区公共卫生资源优化配置的创新机制,充分调动现有的医疗卫生资源,实现公共卫生资源管理创新,最大限度满足群众的医疗服务需求,对于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增强区域要素引力、实现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至关重要。

2007年年底,常山县顺利完成城区卫生资源整合。城区卫生资源整合工作中,有关部门、单位对症下药,牢牢把握住三个重点:

1、症状一:当前城区三家医院科室设置大同小异,业务重叠现象严重,病源相对集中,医生分散,各家医院都“吃不饱又吃不好”,医疗资源浪费严重。就妇产科而言,三家医院都有,妇保院有病源缺设施,力不从心;人民医院和中医院病源相对较少,却资源闲置;而妇保院由于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做好妇产科的医疗业务,限制了妇幼保健工作的有效开展。此外,县中医院由于种种原因,医院的中医特色并不明显,主要靠西医支撑运行,而西医的力量又远不如县人民医院,也极大地限制了医院的长远发展。诊治处方:做好业务归并。实施资源整合,对各项业务进行有效归并,将县中医院、卫生进修学校所有业务并入县人民医院,县妇保院的医疗部分并入县人民医院。整合后的县人民医院承担全县医疗、急救、科研、中医药工作、预防保健、指导基层、健康咨询与体检、卫生宣传及进修、培养各类卫生专业技术 1

人员等任务,是全县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传染病与地方病控制和治疗、医学继续教育中心;县妇幼保健院建立固定的专业妇幼保健队伍,专门从事全县妇女、儿童健康管理工作;有利于医院做大做强做精,发挥集中效应,提高对外竞争力和辐射力。疗效:病源外流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原先几家医院累计病人不足180,现在超过200多)。

2、症状二:目前城区4家单位有在职职工600余人,对这些人进行整合,必然涉及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想法,对此必须按照“清退一批、提前退养一批、分流一批”的原则进行分流安置。诊治处方:实施人员整合。人员整合是此次城区卫生资源整合工作的“重头戏”。涉及整合的4家单位回去之后,摸清干部职工的思想底细,在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制定详细的工作措施。人员定岗时,要特别注意倾听职工的意见,坚持党性原则,按政策办事,实现人尽其才;各单位的领导干部,要坚守岗位,尽职尽责,做好资源整合工作。疗效:老百姓对卫生资源整合的满意度较高。

3、症状三:由于种种原因,涉及整合的4家单位资源条件都不是很理想。从用房上看,各单位用房紧张,而且用房结构也相当不完善。县人民医院在建设时未对医院发展预留一定的空间,因房屋紧张,新项目、新技术难以开展,抢救设施不齐全。中医院办公用房相对宽松,医疗用房、后勤用房和后勤辅助用房相对紧张。妇保院是租用的房子,很难适用于开展医疗工作,加上用房面积的限制,一些必要的医疗用房都无法安排。县卫生进修学校的用房也难以适应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从设备上看,各医院设备重叠较多,重复投资严重。诊治处方:促进资源共享。将县中医院用房并入人民医院,有利于县人民医院重新做好科室布局,做精专业,同时有利于促进人民医院的医疗设备更加充足、更加完善。卫生局对相关的医疗设备要做到合理调配,促进资源共享,发挥资源使用的最高效益。疗效:各家医疗机构都拥有各自的办公空间,救护车辆也能运转自如,行政成本大大降低。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开展城区卫生资源整合,瞄准两个定位:做大做强人民医院,做精做实保健机构。努力实现三大目标:一是提高竞争力。通过整合,要进一步理顺关系,重新定位,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方向,增强发展动力;要集聚各种要素,降低运行成本,全面提高新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二是提高群众满意度。让老百姓满意是城区卫生资源整合的最大目的,也是整合后医院发展的最大潜力。通过整合,要进一步强化医院内部管理,优化医疗环境,提升服务水平,提高医疗质量,让百姓从中得实惠,真正把广大群众的利益落实好、维护好。三是提高资源利用率。对欠发达地区来说,卫生资源总量本来就偏小,如果再分散、闲置,利用率就更低,实施整合,集中资源,合理调配,努力实现物尽其用。

优化公共卫生资源配置机制,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医疗卫生体制,对于切实提高欠发达地区医疗卫生工作整体水平,更好地保障人民

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意义重大。一是有利于提高医疗技术服务能力。卫生资源整合能有效地使医疗卫生机构的技术力量互补,开设科室门类更为齐全,提高综合服务能力;有利于医疗设备的合理配置和临床使用率的提高,避免医疗设备低水平的重复投资,促进医院资金的合理使用,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要求。二是有利于卫生技术人员技术力量的集聚。整合后的新机构可充分调动起人才资源优势,通过科学的人才培养和引进,营造卫技人员比业务、比技术的学术氛围,形成结构合理的专业人才梯队,促进欠发达地区卫生事业健康有序的发展。三是有利于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整合后相继建立妇幼保健院,建立固定专业妇幼保健队伍,专门从事妇女、儿童健康管理工作,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妇幼保健管理工作。四是有利于提高医疗市场竞争能力。整合后能调动各类资源形成一个整体参与医疗服务市场的竞争,拓展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研究的重点及难点、突破点(目标):

关注一个焦点——经费既保医方又保用方。

突破三个难点——

1、老百姓担心医院“垄断”,合并后独家医院没有竞争,患者没有选择就医的余地。

2、上级医疗卫生主管部门、上级行政机关对卫生资源整合一事看法众口不一。

3、合并后的妇儿部等科室病员骤增,以至“人满为患”。

研究三个重点:

一、在完成城区卫生机构布局调整各项工作的基础上,如何完善相关配套的管理制度,开展新机构的人事制度改革,完善考核制度和分配制度,处理解决好卫生改革后的新情况、新矛盾,确保工作质量提升,医药收费不涨,进一步理顺城区医疗机构的管理体系,以真正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目标。

二、根据上级关于强化政府卫生投入,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要求,如何进一步扩大成果,建成城乡一体,基本设施齐全、服务功能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切实为农村居民提供连续、便捷的“六位一体”医疗卫生服务。

三、加强妇幼保健工作和中医药学科建设。进一步明确妇幼保健院的性质和功能定位,如何积极开展妇幼保健、健康教育、健康管理、公共卫生信息收集与报告等各项公共卫生服务;将中医药文化建设规划作为医院总体发展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如何做好中医药学科研和新技术新项目建设与应用,提高中医药资源利用率和服务参与率。

课题研究的调研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运用文献法收集国内外公共卫生资源整合效益最大化的相关资料,确定研究内容;采用调研法,科学论证欠发达地区卫生资源整合后的发展潜力;运用访谈收集医务人员和患者及家属对卫生资源整合后的感受、满意度;采用后续调查分析的方法,考察卫生技术人员在新机构如何激发比业务、比技术的工作热情。研究者在总结研究的成果后,将欠发达地区创新卫生资源配置机制有效地推广。课题研究的阶段性计划:课题负责人余金荣

第一阶段:2008年3月,设计本课题方案,成果为专题论文《欠发达地区卫生资源整合的现状透视与价值叩问》。罗丽君、王土青负责。

第二阶段:2008年7月——2008年8月,完成研究目标一,成果为《城区卫生资源整合对医务人员及患者的影响因素》系列论文。洪振根、徐双木负责。

第三阶段:2008年11月,完成研究目标二,成果为《欠发达地区公共卫生资源配置的创新机制》。罗丽君、刘学锋负责。

第四阶段:2008年12月——2009年1月,完成研究目标三,成果为《公共卫生资源整合效益最大化的个案汇编》。检查研究过程,汇集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组织结题,接受终期评估鉴定。罗丽君、王土青负责。已有科研成果的社会评价:杨仁聪在《卫生资源配置研究概况》一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认识更深刻,对卫生服务的要求也更高.人类对卫生服务的要求是无限的,卫生资源却是有限的.如何配置和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解决其配置过程中公平和效益这两大基本问题,让卫生服务达到“公平”、“效益”和“效果”的理想境界,是世界各国卫生服务研究努力追求的目标。

申文魁、张萍认为,医疗卫生资源的外延很大,在人、财、物之外,作者个人更看重医疗管理这个方面。关于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主张在充分发挥临床、医技和后勤各方面功能的基础上,主要通过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和运行机制等全面改革,发挥医院管理的重要作用。

多年来,国内外对优化公共卫生资源配置的研究著述甚多,主要从合理配置资源的角度探索卫生改革的模式,而涉及到卫生资源配置的创新机制却极少。本研究结合欠发达地区医疗卫生改革的“公共卫生发展”目标和“市场医疗卫生体制”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提升欠发达地区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需求,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课题负责人是党校常务副校长,有着丰厚的理论底蕴,课题组成员为学

校优秀中青年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科研能力强。

2、我校是办学条件相对优越的县级党校,学校历来重视教育科研工作,健

全完善的科研制度为课题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

3、当前党校正在启动品牌教育工程,关注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契机。

资料与设备:

1、参考文献

杨仁聪卫生资源配置研究概况医学文选,2006(02)

申文魁张萍深入改革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实用医技杂志,2003(11)杨云华开展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思路卫生软科学,2001(02)

王玉环 张亮等 县级市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情况分析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11)周寿祺县级市如何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6(12)

2、设备:录音笔、摄象机。

第二篇:创新完善机制 优化配置资源

创新完善机制 优化配置资源

全力推进工会工作创新发展

中共沙县县委 沙县人民政府

(2010年11月)

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中,作为三明市经济发展“排头兵” 的沙县,目前共有各行业职工3.5万人。县委、县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工会工作,始终把抓好工会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切实加强和改善党对工会工作的领导,多方位地关心支持工会工作,把更多的资源和手段赋予工会组织,全力推进工会工作创新发展。

一、党工共建,夯实工会工作基础。县委、县政府坚持从组织上加强、制度上保证、工作上支持,为全县工会组织发挥作用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一是抓好工会组建,夯实工会工作组织基础。加快非公企业组建工会,最大限度地把职工组织到工会中来,是工会基础建设的重点也是难点,事关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县委、县政府以党建带工建,以工建促党建,营造工会建设与社会全面和谐发展相辅并进的良好格局。目前全县工会组织达788家,其中非公企业组建工会481家,全县工会会员累计达3.4万人。二是开好“两个会议”,切实加强对工会工作的领导。县委每年都安排一次常委会议,听取工会工作汇报,研究加强工会工作的举措,为全县工会工作把关定向、排忧解难;县政府每年都与县总工会举行一次联席会议,研究解决工会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我们不仅建立了政府与工会的联席会议制度,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还亲自主持政府与工会的联席会议,帮助工会解决了

1困难劳模帮扶等一系列困难和问题。三是落实“三个经常”,确保基层党委抓好工会工作。明确要求各基层党委、工业园区党委必须把工会建设工作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耕好自家“责任田”,做到“三个经常”:即经常研究,每个季度至少听取一次工会工作汇报,研究相关问题;经常部署,年初提出全年工作要点,年终在认真“回头看”的基础上进行再动员、再部署;经常督查,开展不定期检查,或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专项督查,确保工会建设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到村、社区、企业和机关。四是规定“两个必须”,不断拓宽工会组织参政议政的渠道。县委、县政府研究涉及职工利益和工会工作的重大问题,都必须邀请县总工会领导和基层工会代表参加;县委及各基层党委、工业园区党委在成立党建工作领导小组时,都必须把工会组织吸纳为成员单位,充分听取各级工会组织对加强党的建设的意见和建议,让工会在了解全局、参与全县重大问题的决策上有位置、工作上有作为,确保党建工建工作协调并进、互动双赢。五是配强干部,增强工会工作实力。坚持按照德才兼备原则配备全县各级工会领导班子。目前,县总工会主席由县委副书记兼任,基层工会主席均由党政副职领导兼任,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文化程度多数在大专以上,年龄、文化程度比较理想;县总机关干部年龄、知识、专业结构比较合理,40岁以下干部占30%,40-50岁干部占63%,50岁以上干部占7%,文化程度均在大专以上。

二、目标考核,激发工会工作动力。坚持把对工会工作的考核,纳入党建工作目标综合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党建工作总盘子,真正使考核机制真正成为激励各级党组织抓好工建工作的动力。一是明确责任。下发了县委会议纪要,进一步明确将工会工作纳入基层党委党建目标考核体系,分值为5分,从而把工会工作纳入全县党建工作目标责任制进行管理,摆上全县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要议事日程。县总工会也下发了《沙县工会工作目标考核办法》,对各基层工会工作责任目标进行进一步细化。二是设定内容。根据工会组织的主要职能,把考核的重点放在工会组建、工会维权、工会帮扶、工会规范化建设、职工素质工程建设等几个大项,实行量化考评。分别设定各大小项目的权重和评分标准。比如对工会组建工作,明确要求国有、集体单位组建率必须达到100%,非公企业必须达到90%以上。同时,在每年年初,我们还根据当年工会工作的侧重点,对项目权重及其量化评分标准进行必要的修订,使考核工作真正起到了应有的导向作用。三是落实结果。我们十分重视落实和兑现考核结果,切实将考核结果与创建党建工作先进单位和“创五好、评星级”活动相结合,与工会组织的评选“先进职工之家”、“工会工作先进单位”以及推荐劳模等工作相结合,与干部的评先评优和选拔任用相结合,进一步激发了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干部以党建带工建、抓工建促党建的工作积极性。

三、坚持联席会,搭建工会职工帮扶平台。县委、县市政府确立了“政治上把关定向,组织上抓好共建,班子上选优配强,机制上创新完善”的原则,定期召开工会工作会议,听取工会工作情况汇报,研究解决工会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一方面,切实为全县职工排忧解难。连续14年来,坚持县政府与县总工会的联席会议制度,先后提请解决有关工会工作及职工热点难点问

题76项。我们走过了“工会工作汇报会”、“县情通报会”、“县领导指示会”三个历程,县政府把联席会议当成“办公会”、“办事会”,切入基点是党政所望、社会支持、职工所需,深受广大工会工作者和职工的好评。如县总工会通过联席会提出了调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收费的问题,后经县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城镇职工从2010年1月开始,按8%+2%“单基数”缴纳医疗保险费,职工退休后不再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个人部分,这一决定得到广大职工的好评。近年来,县总工会在联席会上建议县政府出台有关农民工子女就学免交借读费政策得到了县政府的支持,解决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难问题;通过联席会决定建设沙县工人文化宫暨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大楼,加强了县总工会的阵地建设,拓展了工会的公益性文化事业;通过联席会议加强了企业集体合同协商工作,更大程度地维护了职工权益。另一方面,积极构筑三级联席会议网络。在县政府与县总工会联席会议的基础上,在全县工会组织中构筑和完善了县政府与县总工会联席会议、准二级地方工会联席会议、企业行政与工会联席会三级联席会议网络,拓展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工会作为的工作空间,不仅进一步密切了政府与工会的联系,而且使工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不仅为工会源头参与、切实履行维权职责搭建了更加广阔的平台。

四、财力支持,保障工会履行职能。为增强工会组织服务职工、帮扶弱势的功能,县委、县政府支持工会履行“大帮扶、大培训、大服务”职能,为工会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一是确保工会工作经费。每年及时向县总下拨困难帮扶专项资金等工会工作

经费,为县总服务职工、帮扶弱势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二是完善工会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实发挥工会组织职工帮扶职能,在2008年县政府与县总工会第10次联席会议上确定兴建“沙县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大楼”,并列为县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重点项目之一。今年10月中旬,总投资700万元的福建省沙县总工会困难职工帮扶中心正式启用,内设的困难职工帮扶中心、职工技能培训、职工医疗互助、职工文化娱乐等。三是实施帮扶、培训、服务工程。在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县财政每年还拨出专项资金3万元,对全县困难职工进行困难帮扶。县总工会还荣获福建省首批困难职工帮扶中心规范化建设先进单位。近五年来,全县1126名困难职工得到扶持,130名困难职工子女在金秋助学中得到资助,一批困难职工在“结对帮扶”中脱贫。立足“沙县小吃”品牌,县总工会以创业带动就业,被确定为“福建省职工教育示范基地”,专项技能培训机构被确定为“三明市总工会再就业培训基地”和“三明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目前,借助“沙县小吃”品牌到全国各地创业者达2万多人,带动就业5万多人。

五、政府主导,推动工会做好和谐文章。为增强工会组织服务企业、服务经济发展的宗旨,县委、县政府积极发挥主导作用,推动全县工会工作机制的创新,找准切入点,促进全县社会经济和谐发展。一方面,深入开展创建和谐企业活动。由县委办、政府办联合发文成立“沙县和谐企业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全县开展创建和谐企业工作的领导,全县和谐企业创建工作成效显著。在创建活动中,金沙工业园区被授予省级“劳动关系和谐

园区”、省级区域性集体合同示范点,福建省麦丹生物集团有限公司被授予省级“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此外,先后有18家企业被授予市级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称号,青山纸业还于2010年6月被中国造纸协会、中国财贸轻纺烟草工会授予全国造纸行业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称号。另一方面,积极开展签订集体合同工作。县委、县政府坚持把开展签订集体合同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摆上议事日程,从本县实际出发,积极稳妥地推进集体合同签订工作。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进一步推进企业集体合同签订工作的实施意见》,成立了县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指导小组,建立了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并将此项工作的开展列入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模范职工之家、优秀企业家和劳动模范、优秀工会工作者等评选中,实行“一票否决”。目前,全县规模以上企业已签订集体合同78家,建制率达60%,覆盖职工1.8万人,职工覆盖率61 %。今年10月22日的《工人日报》以《支持工会履行大帮扶、大培训、大服务职能,沙县:政府出资新建帮扶中心》为题作了专题报道。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步伐,工人阶级重任在肩,工会组织义不容辞。我们将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在省、市总工会的大力支持下,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不断开创工会工作新局面,努力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第三篇:欠发达地区企业技术创新支撑环境优化研究

内容摘要:本文以江西省科技型企业为样本,对欠发达地区的企业技术创新支撑环境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优化企业技术创新支撑环境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技术创新 支撑环境 中介服务 欠发达地区

技术创新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基本驱动力,但它需要依赖一定的创新支撑环境,这种环境是企业技术创新潜力转化为实际创新能力的决定性因素。欠发达地区由于受传统观念和自然资源的约束,其支撑环境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较多的问题。为了对此进行深入了解,笔者根据原国家经贸委2002年公布的《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指标体系》(以下简称《体系》)标准,从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政策环境、财力支撑环境、中介服务环境、人力支撑环境等方面入手,优选了一套考察企业技术创新支撑环境的指标体系,并以江西的160多家(其中约15%为上市公司)科技型企业为样本,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和分析。通过研究,总结出欠发达地区企业技术创新支撑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并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建议。

欠发达地区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从企业技术创新的理论分析出发,笔者列举了欠发达地区企业14项常见的困难因素,然后将困难程度与采取5分制的分值相对应,5表示困难程度最高,0表示没有这项困难,让企业分别针对本企业技术创新的实际状况进行判断,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知,企业技术创新困难程度排在第2、3、4位的因素都与金融有关,说明资金的匮乏是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瓶颈之一;排在第1和第5位的困难因素都与人力有关,说明企业技术创新人才的匮乏成为制约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瓶颈之二。而这两个问题都与技术创新的支撑环境密切相关,因此,笔者将主要从技术创新支撑环境的角度探讨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对策。

欠发达地区企业技术创新支撑环境的分析

(一)政策环境

据回收的调查问卷显示,企业认为技术创新所处的政策环境较好的占回收数据的57.53%,很好的占8.22%,两项之和为65.75%。认为政府提供知识产权保护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占回收数据的86.59%。但是,在涉及这种政策环境对企业技术创新究竟有多大的扶持作用时,认为不大的企业占回收数据的21.43%; 一般的占38.1%; 较大的占35.71%; 很大的占4.76%,前两项之和为59.44%。从优劣比例旋即发生如此大的变化中可知,政府主管部门仅有宏观的战略指导是远远不够的,还应有进一步的深层次的指导、敦促和规范,否则,企业无法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明确各自产品具有的科技含量、所处的科技水平以及无视技术创新给企业生存带来的市场风险。

(二)财力支撑环境

企业对此反馈的信息是,认为得到政府贴息贷款和融资担保的为73.75%;认为得到政府的税收减免或优惠政策的为75.31%;认为得到政府技术创新经费的为69.51%。从这组数据可知,政府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有选择性的对某些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财力支持尽了很大的努力。

但由于历史原因,欠发达地区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缺口较大,企业对政府设立的创新基金支持的力度普遍感到不满意,对投入时机的选择也存在一定的异议。回收的问卷显示,认为额度太少的企业占41.46%,适中的占12.05%;认为在不同阶段应有不同投入的占33.73%。由此可见,面对企业技术创新巨大的资金需求量,政府所能提供的资金支持力度有限确属事实。

财力的限制严重束缚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统计数据表明,除了技术开发经费支出占产品销售收入比例比上年增长这项指标有93.75%的企业符合《体系》的基本要求外,其余指标达到基本要求的比例都很低,尤其是企业技术开发仪器设备原值这一项,达到基本要求的比例仅14.81%,即便是上市公司的比例也只有45.46%。

(三)人力支撑环境

反馈数据表明:企业认为政府鼓励引进技术创新优秀人才、肯定科研成果价值可以在企业的股权中体现以及提倡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兼职搞技术创新的数据分别为86.42%、80.25%和90%。可见,政府在营造人力支撑环境的宏观机制建设方面作了较大努力。

但在营造人力支撑环境的微观机制建设方面却不尽如意。从技术创新人才的吸引机制、培养和激励机制看,统计数据表明,除企业专职技术开发人员占职工总人数的比例有74.17%的企业符合《体系》的基本要求外,其余技术中心高中级职称人员占中心人数比例、技术中心专家(含博士)人数、当年来技术中心从事开发工作的国内和国外专家数(人月)等3项指标符合基本要求的比例都很低,尤其是技术中心专家(含博士)人数这一项,达到基本要求的仅14.63%,即便是上市公司的比例也只有27.28%,且至少有55%的企业未达到技术人员与国内外的专家同行进行开发交流的基本要求。可见,企业的人力支撑环境的微观机制不到位,严重束缚了企业技术创新实力与能力的提升。

(四)中介服务环境

回收问卷显示,企业认为中介机构、信息网等重要性的占41.67%;非常重要的占10.71%,两项之和为52.38%。说明多数企业认识到了社会中介服务的重要性。

统计结果表明,多数企业认为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大的中介机构排在前5位的是:技术创新基金、新技术推广机构、技术创新融资担保机构、技术创新信息服务机构、技术创新管理咨询机构。这些都充分说明,企业迫切需要技术创新资金中介、新技术中介以及信息与管理方面的中介支持。

有一定比例的企业认为其还没有建立所列的12种中介机构,尤其是与金融密切相关的资本运作机构、风险投资公司、技术创新融资担保机构,认为其未建立的比例竟然超过10%。这一方面说明部分企业对中介机构存在和运作的价值认识不清;另一方面说明技术创新中介服务功能不够完善,服务意识有待加强。

欠发达地区企业技术创新支撑环境优化对策

作为欠发达地区的企业来说,以往的不足已成为历史,迎头赶上只能依靠技术创新,而优化企业技术创新支撑环境则显得特别重要。本文以江西为例,因为江西存在的问题就大多数欠发达地区而言却具有共性。因此,针对上述不足,笔者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一)充分利用财政的内外资源,形成有利的财力支撑环境

规范政府投资,使投资结构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调整地方政府投资结构,设立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引导资金,宗旨是引导社会资金,促使科技成果产业化,真正形成规模。对高技术项目实行地方资金配套制度,对列入国家计划的项目,地方财政按比例进行配套。

坚持科技投入中的效率第一原则。政府在引导资金流向中应根据不同时期产业发展的重点,选择能最大限度地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正在进行的关键项目集中投入,避免采用“撒胡椒面”的办法。根据技术创新在每个阶段的投入不同,政府的专项投入应该区别对待,每个阶段应有不同的支持力度。推行科技项目招投标和评估制度,面向社会公开征集重大项目。应本着相对集中布局的原则,培养形成高科技企业群和产业基地。

加大财力支持。应该从战略的高度扩大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规模,采取多渠道融资的方式,解决中小企业的财力支持。政府有关部门应对技术开发信贷和新技术创新产品的市场免税政策提供更多的优惠。

规范政府采购,创造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空间。对于创新程度高、风险系数大、较难在短期内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高科技成果,可以采取“政府采购”的特殊政策,规定国际采购中本地产品的输出数量,制定在基础设施和工程建设中如果条件相同则优先购买地方高技术产品的鼓励措施。

(二)充分利用金融的内外资源,形成有利的资金支撑环境

引导企业成为r&d投入的主体。建立和完善企业创新基金,对生产、研制高技术产品的创新型企业,各级政府应给予研究开发和创新能力建设方面的财政补贴;支持和鼓励科技型企业提取—定数量的资金集中用于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的投人,如对企业用于高科技产业研究与开发的费用实行税收抵扣、加速折旧等措施,使企业成为r&d投入的主体。

发展风险投资,增加企业技术创新融资渠道。要积极探索和建立有利于风险投资发展的机制,大力倡导和鼓励民营资本、个体资本投向高科技产业;建立和发展风险投资公司、投资担保公司和风险投资基金,并注重加强对现有的风险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公司的引导、扶持和监督;加速形成集技术、管理、经营、策划等多种人才为一体的创业投资管理层和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优秀创业投资管理公司。

引导金融机构和社会资金流向,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管理部门应定期发布《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项目指南》,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引导金融机构给予重点发展项目信贷支持;改善融资和服务环境,广泛吸引投资以支持高技术产业发展;依据只求所在、不求所有的原则,鼓励区域外资本强势企业,以资本注入为前提条件兼并区域内的高科技企业;推动企业参与跨国公司的并购,吸引跨国公司参与建设高技术开发区,分享跨国公司国际分工与合作的成果;完善欠发达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平台,早日建成布局合理的高技术开发区体系。

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反馈信息显示,上市公司总体的技术创新能力普遍高于非上市公司,这说明依托资本市场能极大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和发展潜力。应鼓励、引导、支持和帮助高技术中小企业创造条件到创业版证券市场上市,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本注入高科技企业。

(三)充分利用人力资本的控制型资源,形成有利的人力支撑环境

要加快科技体制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充分发挥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要通过体制改革,促使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充分利用自身的科技资源和人才资源,积极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建立面向社会,特别是面向广大中小企业的技术开发基地,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制和运行机制,优化科技力量布局和科技资源配置。

要大力实施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企业家培养计划,培育一批高水平的科技队伍和懂技术、善经营的企业家队伍。首先要建立由市场机制来选择和调节科技人力资源的管理体制,促进区域内科技人员的自由流动,营造让优秀年轻科技人员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其次,要改革科技人员的报酬分配制度,运用市场机制实现技术创新要素的最佳组合,由市场来决定创新者的劳动报酬。特别应适当加大科技创新突出贡献人才的奖励力度。第三,要改革和完善科技奖励制度,实行课题负责制,突出重点,加大对重大科技项目的扶持力度,提高科技资源的使用效率,要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科技成果,对重大科技创新与发明成果要给予重奖。

大力帮助企业提供人才信息和引进人才。鼓励和支持有条件大型企业到发达地区人才密集的城市创办研发机构,吸纳当地高水平科技人员参与科技开发工作。鼓励引进高层次人才,重点加强引进博士和博士后人员的工作。对于本地区奇缺而又急需的一些“顶尖级”科技带头人,实行“候鸟”或“飞人”计划,定期邀请他们来本地区工作,并在津贴、工作和生活条件等方面给予优厚待遇,让他们为地区经济的发展奉献才智。加大吸引海外科技人才回国创业的力度,设立“海外人员创业基金”和兴建“归国人员创业园区”,完善有关配套设施和服务的建设。

(四)充分利用中介服务的控制型资源,形成有利的中介服务支撑环境

要加快发展和完善社会化中介服务体系,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要形成以生产力促进中心为核心、高新技术企业孵化中心为重点,并有科技情报所、技术市场、专利事务所、科技培训中心提供配套服务的社会化技术创新服务体系,为企业技术创新,特别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技术、信息、人才、财务、法律等方面的服务,在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建立行之有效的信息沟通平台。要支持和鼓励相关科研机构向中介服务机构转制,鼓励科技人员创办各种中介服务机构。要加强创新中介服务的基础设施与工具建设,建立先进的信息系统、信息通信网等。要支持建立能够供各类服务机构共享的重要数据库,如科技成果数据库、专利数据库等,并应尽可能做到资源共享。

政府管理部门应该设立动态的定期的反映世界各行业前沿的技术指标体系,并参照国际技术创新的发展状况定期设立动态的《企业技术创新政策和产品科技含量参考指标》体系,全程跟踪技术创新项目过程,为企业了解技术创新发展的量化指标,追踪最高水平,明确发展目标,探讨发展思路,权衡自身处境和发现自身不足提供依据。

(五)充分利用制度安排的控制型资源,形成有利的制度支撑环境

要建立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的企业制度。要通过加强政策引导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把国有企业产权落到实处,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和竞争秩序,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形成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使企业经营机制和经营观念切实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促使企业加大科技开发的投入,建立自己的技术开发研究机构,完善企业内部技术开发体系,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机制。

要创建技术创新的示范基地。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和产业发展重点,选择一些技术创新条件较好,有市场前景的重点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安排科技人员和科研机构进入企业以及政府适当投入等形式,重点建设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企业技术开发研究机构,使这些重点企业基本具有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的能力以及国际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的能力,使它们成为地区企业技术创新的示范基地。

完善技术创新产品进入市场的制度支持系统,切实保护知识产权。政府管理层应设立技术创新产品进入市场的制度支持系统,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打击假冒伪劣的力度,净化技术创新产品的市场,营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确保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战略的实现。

综上所述,科学完善的技术创新支撑环境能够对企业的发展起强大的推动作用。透过对江西这个相对落后地区企业技术创新支撑环境现状分析,可以得出全国欠发达地区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坎坷,尽管程度不同,现状各异,但它们都强烈地呼唤着科学、完善的技术创新支撑环境,作为决策者要举一反三,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技术创新支撑环境,促使欠发达地区技术创新和经济的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freeman c.formal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stitutions in the national system of innovation [a].national system of innovation: towards a theory of innovation and interactive learning.london: printer publisher,1992

2.刘勃,李拥军,刘庆森.略论企业技术创新环境建设[j].山东经济,2003.117(4)

3.邹辉文,帅桥昌,黄建仁等.江西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支撑环境研究[r].东华理工学院,2004

4.朱丽萌.扶持江西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26(2)

5.郑享清.建设江西省区域创新体系刍议 [j].南昌大学学报(人社版),2000.31(4)

第四篇:欠发达地区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研究

欠发达地区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研究

(一)创新人才、人才支撑体系等概念界定

所谓创造型人才,是指富于独创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够提出、解决问题,开创事业新局面,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创造性贡献的人。这种人才,一般是基础理论坚实、科学知识丰富、治学方法严谨,勇于探索未知领域;同时,具有为真理献身的精神和良好的科学道德。创新人才的通俗特征:具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合作能力。

所谓人才,有两种含义:其一是指人的知识和才能;其二是指有知识和才能的人。而人才支撑体系是人才的运行载体,是一个多元性、层次性、动态性和整体性的社会系统。它以人才资源位核心,通过政策、市场、资金、激励、教育、培训、服务、环境等影响因素,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健全人才使用政策,完善人才机制,达到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的 目的,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见下图)

(二)经济跨越发展与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关系分析

1、互动关系分析

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促进经济的跨越发展。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有一个数量充足、质量稳定、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作支撑,人才资源越丰富,经济发展速度越快。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时做好人才工作、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对经济的发展起着枢纽和调控作用。

经济跨越发展有利于创新人才的集聚。为加快经济发展,各地区会出台各种优惠政策,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形成了以大企业为龙头、支柱行业为特色、产业配套为支撑的经济发展格局,使得该地区成为很多企业投资的聚集地。企业的集聚效应吸引大量优秀人才,区域人才聚集的功能初现,初步形成了从引进培养到使用流动,再到放大增值的人才链,有效促进人才集聚。人才对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作用初步呈现,使人才与经济的增长对接,与经济的发展产生互动。

2、互动关系实证分析

(三)A市经济发展与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分析

一、现状

A市属于经济次发达地区,身处东部地区却又不够发达,又享受不到国家对西部、中部地区的扶持政策,因此A市只能从自己的实际出发,选择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此作为解决次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内动力不足的“良药”。而与A市经济发展相对应的是,人才资源的发展同样远远落后于经济发达地区。以A市和B市两个地区的人才资源状况为例:

A市:至2009年底,全市共有各类人才27.7万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6.2万人,高技能人才2.5万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69人,国家、省、市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分别有1人、28人和254人,培养市学术技术带头人74人,73人列入省“333工程”培养对象,1085人列入市“十百千人才培养计划”。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才0.24万人,本科以上学历人才5.1万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有高级职称0.79万人,中级职称7.3万人。

B市:至2009年底,全市人才总量突破100万人,两院院士5人,国家级专家34人,省级专家201人,市级专家23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633人,入选省“双创”计划73人,179人列入省“333工程”培养对象,海外留学归国人才超过6000人,16名海外归国人才入选中央“千人计划”。

在人才资源方面,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一是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2009年,A市人才总量、人才密度和专业技术人员数均位列全省13个省辖市的第12位。高层次人才严重缺乏,尤其缺乏在国内外、省内外有影响的顶尖的领军人物。二是人才分布和流向不尽合理。现有人才主要集中在教育、卫生等少数几个行业,工业经济、新兴产业科技人才匮乏,外向型经济领军人才严重缺乏,县区人才存量不足。三是人才积聚能力较弱。A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工作条件、物质待遇、生活环境等对人才的吸引力还比较弱,在区域人才竞争中处于明显劣势。企业对人才的积聚能力尤其薄弱,部分企业改制后研发人才、工程技术人才和专业技能人才严重流失。四是人才能力建设有待加强。人才培养体制不够健全,投入机制不够完善,培训资源比较分散,培训形式较为单一,产学研一体化的机制尚未形成。相当一部分专业技术人员自主发展意识不强,缺少创新、创业的活力和动力。从人才产出效能看,“十一五”期间淮安市申请专利2415个,授权专利743项,仅占全省2.6%。2009年A市工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24.18%,与全省45.5%的贡献率相比差距甚远。

二、原因分析

国家现有政策虽然在人才教育培养、就业、科技创新等方面有许多优惠政策,但与次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资源的需求相比,在吸引、鼓励人才资源到此发达地区创新创业等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

一是优惠政策虽多,但没有上升为统一、稳定的税收法律规范,不利于人才长期发展的需要。目前,鼓励人才发展创业的税收政策有很大的局限性,在很多地方是财政支持多于税收支持,各级政府的支持主要停留在通过财政性出资直接扶持创业投资方面,各地出台鼓励人才发展、创业投资的各种政策规定,带有明显的地方或者条块特点,地域限制性强,不利于人才融通发展。税收优惠政策大都零散分布在各类文件中,没有经由国家立法机关通过法定程序制定出统一的税收法律规范。

二是过重的税负不利于创业投资市场的培育。据调查,目前我国54.4%的创业投资机构当年的税收负担占收入比例超过了10%,而其他行业的该比例一般在10%以下,过重的税收负担不利于创业投资市场的培育,不利于调动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三是有关税收政策不能适应人才发展、创业的具体特点。按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码,人才发展、创投机构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尚无独立的行业身份,目前是按照“服务类”项下的“投资管理”进行税务管理,按照“旅游、服务”行业适用相关政策的。由于人才发展、创业投资行业本身的特点在人才、融资、投资、经营等方面与一般的服务行业具有本质的区别,目前几乎不能享受国家在旅游、服务行业等方面的众多税收优惠。创业投资管理机构一般收取其所管理基金的2%-3%作为日常管理费。按现行税收制度规定,对这些收入必须按服务业缴纳营业税及其附加,增加了创业投资的总体税收成本。因此在现实中,出于规避税收负担的目的,一些创业投资机构宁可选择自己进行创业投资的管理活动。但从行业理性发展的角度,这不利于创业投资管理的专业化发展。

四是所得税税制结构不合理,没有给人才发展创造更大的政策空间。无论是企业所得税,还是个人所得税,在税制设计上对扶持人才发展、鼓励人才创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都很有限,税收政策没有起到引导促进知识经济发展的有效作用。

(四)解决对策

人才是强国的根本,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实践证明,只有形成育才、引才、聚才、用才的良好环境和政策优势,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不断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掌握主动。只有牢固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努力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才能进一步提高全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以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

在人才强国的号角声中,次发达地区应该紧紧抓住历史赋予的难得机遇,把人才资源作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运用各种政策手段,营造有利于人才发展、有利于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

一是实行人才投资优先,健全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多元人才投入机制,加大对人才发展的投入,提高人才投资效益。二是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思想道德建设,突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大幅度提升各类人才的整体素质。三是推动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改善宏观调控,促进人才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四是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突出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重视培养领军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各类人才,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五是改革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完善人才管理体制,创新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营造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人才制度环境。六是大力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坚持自主培养开发与引进海外人才并举,积极利用国(境)外教育培训资源培养人才。

第五篇:健全欠发达、后发展地区农村党员关爱、激励、帮扶机制研究

健全欠发达、后发展地区农村党员

关爱、激励、帮扶机制研究

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建立健全党内关爱、激励、帮扶机制,关心和爱护基层干部、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但如何破解党员队伍中特殊群体生活困难问题,建立长效、稳定的帮扶机制,从工作的目标导向上、制度措施上更加注重对弱势群体的关心、理解、爱护和激励,更加充分地调动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始终是各级党委关心和重视的问题。为此,我们长岭村“三送”活动工作组对如何建立健全我村党员关爱、激励、帮扶机制课题进行了走访了解。我们认为: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已成为新阶段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很多基层党员特别是困难党员和老党员确实需要关怀、需要激励、需要帮扶,只有切实地关心帮助,才能解决他们的现实困难和问题,才能使所有党员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进而增强全党的凝聚力。

一、长岭村基本情况

村党支部1个、党小组3个、党员20人,其中女党员4人、困难党员3人、60岁以上党员6人,外出流动党员3人,三年来发展党员4人,2010年发展党员2人,培养入党积极分子3人,其中“一村一名”入党积极分子1名。大专学历以上3人。村两委干部6人,其中女干部1人,高中以上学历2人,大专以上学历2人,平均年龄38岁。

从长岭村的上述党员基本情况看,老党员、低学历党员所占比例较大,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受到限制,农村党员干部文化层次低,对于新时期的发展形势接受能力相对落后,因此,建立健全党员关爱、激励、帮扶机制在当今不断发展的社会体系中就更显得尤为重要。

二、近年来建立健全党内关爱、激励、帮扶机制的现状近年来,长岭村党支部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紧紧围绕构建和谐长岭为目标,把健全完善党内关爱激励帮扶制度作为提高党员素质、增强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以及加强农村党员先进性教育和先锋模范作用的有力措施,积极探索,狠抓落实,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完善党内考评激励机制,营造创优争先的浓厚氛围。一是实行党建工作目标考核机制。完善了村、组两级考核机制,将党建工作纳入全村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兑现奖惩,促进党建工作的责任落实。二是实行村干部效绩考评机制。为体现凭实绩论英雄,我村对村干部实行季度考评制度,对各项中心工作的完成情况每季度进行一次考核评比,并做到考评“四公开”,即考评内容公开、考评办法公开、考评过程公开、考评结果公开,考评结果在村务公开栏、办事处政务公开栏中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并将考评结果与干部评优挂钩,极大地调动了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三是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我村每年开展一次优秀共产党员的评比表彰活动,对表彰的先进给予一定的资金和物质奖励,树立典型。四是开展党建不定期检查,促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通过表彰和激励,进一步促进了党组织和党员作用的发挥,形成了争先创优的氛围。

(二)党内关怀措施得力,关怀力度和范围更大更广。

第一、加大培训力度,关心基层干部的成长成才。每年,都从县、镇涉农部门等邀请专家开展大量的培训活动,并在培训经费上给予充分保障,培训重点村干部、党员和实用(专业)人才;通过实施党员电教和电视上网等远程教育工程,对农村党员干部的培训起到了实质性的推动作用,基本上能实现党员干部连续教育的目标。

第二、大力实施双培双带党员致富工程。建立了镇、村联系点制度。采取镇村干部结对、党员结对的方式,在农村党组织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和解决困难党员生产生活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有效地促进了党内的和谐发展。同时,积极实施双培双带党员致富工程,要求村两委干部要带头致富,党员干部要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将农村党员培养为致富能手,将致富能手培养发展为党员,村党组织帮助想发展、想创业的党员干部联系协调贷款,给予资金帮扶。

(三)建立困难党员帮扶机制,逐步扩大关怀范围。

一是坚持定期走访看望老党员、老干部和困难党员和召开民主生活会。每年集中在“七•一”和“春节”期间,组织开展大量的走访慰问活动;每月组织召开一次民主生活会,有力促进我村支部与党员、党员与党员之间的交流,深入了解广大党员的生活状况。二是建立农村、低保发放向困难党员的倾斜机制。将3名困难党员纳入农村低保范围并发放保障金。三是建立重大自然灾害困难党员帮扶机制。因灾造成党员重大损失和生产生活困难的,其他党员主动结队帮助,使受困党员度过难关,让贫困党员感受到了组织的温暖,增加了党员的凝聚力,增强了贫困党员的党性意识和党性观念。四是建立外出流动党员关怀机制。切实关心外出务工党员家庭的生产生活情况,充分利用春节外出务工党员返乡时机,组织他们过组织生活,开展交心谈心活动,为他们外出务工提供维权的法律知识,体现村党组的关爱。

(四)建立党员权利保障机制,保障党员的正当权益。坚持以人为本,保证党员的政治权利充分行使是关键。为使每名党员都能行使《党章》规定的民主权利,我们实行了党组织决策重大事项征求党员意见制度、党务公开制度、村级组织换届“两推一选”制度,建立了党员议事制度,激发了广大党员参执、现政的积极性。

三、存在问题及产生原因

虽然我们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上做了一些工作,但是党员老龄化、贫困化现状凸显,部分农民集体主义和公德意识下降,村级组织关怀措施不多,范围不广,机制不全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对社会构成了一抹不和谐的因素。从长岭村情况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现:

(一)从年龄结构和文化层次来看,农村党员老龄化、贫困化凸显,需关怀的人群逐渐增加。

在20名党员队伍中,困难党员达3人,占15%,60岁以上党员6人,占30%,情况十分明显。长岭村党员出现贫困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年老体弱因病致贫。部分党员由于年龄大,身体也普遍较差,抵御疾病能力较弱,有的党员本人或家庭成员身患顽疾,同时由于劳动能力衰退或丧失劳动能力,无法获取经济来源,生活缺少保障,医疗负担沉重。无法承受因看病带来的经济负担,只能是过一天算一天,生活十分困难。二是子女赡养能力弱或履行赡养义务不到位。有的老龄党员子女经济收入较低,无力承担起赡养父母的义务。有的党员与子女家庭关系处理不和睦,子女没有很好地承担起赡养义务,导致党员生活困难。三是突遇重大灾难。少数困难党员家庭因突遇车祸、大病、自然灾害等,给家庭带来巨额经济负担或致残而失去劳动能力,生活陷于贫困。四是生产条件差。部分农户生产条件差,收入微薄,生活长期处于贫困状态。另外,还有少数党员因生产和就业观念落后、子女就学负担重等原因导致贫困,急需予以救助。五是思想观念陈旧。少数党员由于文化水平低,思想观念落后,不思致富,缺少创新意识,懒惰思想严重,无一技之长,不愿外出打工,变成“留守党员”致贫;部分精神空虚,怨声载道,对社会的不满,精神生活低俗化,抱有“破罐子破摔”等思想,失去党员的先进性。

(二)从基层党组织的现状和党员意识形态来看,党员管理和资源分配上的差别,导致党组织的向心力有所下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的社会组织和阶层不断出现,基层党组织的现状和党员的意识形态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一是新经济阶层党建制度不健全。一些党组织对其所属的党员教育管理松弛,致使一部分企业离退休人员、下岗失业人员、或长期在外经商的党员游历于党组织之外,甚至成为“都不管”的党员。二是一些党员意识形态出现偏差。部分党员思想上散漫,一味求经济效益,不讲政治原则,对党内或社会上明显违反党的政治主张、政治原则的人和事,睁只眼闭只眼,得过且过,不过组织生活,只在缴纳党费时才想到党员身份。还有一部分党员个人利益当先,党的宗旨观念落后,没有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不愿当人梯,只想当“人杰”。

(三)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角度看,农村困难党员帮扶机制在构建过程中还存在着薄弱环节。

一是对农村困难党员帮扶投入不足。取消农业税以后,乡村两级集体经济欠发达,又没有独立的财政支配经费,帮扶经费普遍不足。另外,由于最基层的村一级党组织自我服务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导致需要帮扶的困难党员总数偏大,困难也随之加大。因为投入的资金数量不足,一般是思想帮扶的多,资金帮扶的少,即宣传的多,投入的少。而且对困难党员的帮扶主要集中在春节和“七一”期间,帮扶也是些物质上的帮扶,其他经常性的开展帮扶较少。每当到这个时期,好多困难党员都在等、靠,甚至直接向基层党组织或有关部门要求解决生活困难问题。二是农村困难党员帮扶工作效果不理想重复帮扶的对象较多。对党员困难的具体原因和表现没有系统的分类,困难党员的认定多数有村党组织按其家庭贫困情况认定,致使帮扶时,困难党员“老面孔”比较多。三是帮扶的方式和措施单一。对困难党员实施帮扶时,仅靠采取送钱送物等应急性的救济方法,未能充分地考虑到党员困难产生的具体原因,从长计议,缺乏智力、技术等方面的激励和帮扶,导致治标不能治本,很难彻底解决贫困现状,反而易助长了一部分贫困党员的懒惰习性,使其产生依赖思想,致使越帮越等、越等越穷。四是在帮扶意识上存在偏差。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只注重于帮扶困难党员,忽视了对思想落后、党性不强党员的带动,忽视了及时建立后进党组织的整改、帮扶机制。

四、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探索及思考

近年来,长岭村虽然在建立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上进行了一些积极探索,但面对新形势,尚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要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七大精神,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制度,还需要更进一步探索与思考:

(一)要在发展经济上下功夫,加快困难党员脱贫的步伐。从大部分农村集体经济现状看,目前,集体经济空白,村级所有开展工作经费全靠上级转移支付资金和农民交纳的部分“一事一议”款项,正常性工作开展经费捉襟见肘,其他建设和帮扶性投入几乎是空谈。我们认为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最根本的是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只有经济基础筑牢了,各项工作才能够顺利开展,不断地实现上水平、上台阶。

1、要加快集体经济发展的力度。各级组织和主管部门要想方设法加大集体经济发展力度,积极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亮绿灯、想办法、出点子、找路子,切实帮助村集体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好发展规划,并从项目、资金、技术上给予一定的支持,走出一条符合本地实际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路子,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高村级组织解决自身关怀的能力。要建立集体经济发展责任和责任追究制,做到能者上、庸者下。上级要加大财政投入,解决“空壳村”问题,为村干部营造能干事的环境,真正将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工作落到实处。只有集体经济壮大了,我们才有钱办事,有资金作为帮扶工作的后盾。

2、要开展引导性创业服务。要以县或乡镇成立党员创业服务中心,或将创业服务纳入各级服务中心,村委会成立代办点,为自主创业的党员、困难党员主动提供政策咨询和为其办理相关证件提供“一站式”服务,并在选择项目和资金扶持上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和照顾。

3、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积极引导外出流动党员回乡,结合本村果业园区和养殖基地建设,对有创业愿望、创业意向、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党员,提供项目支持、跟踪扶持等形成长效机制“一条龙”服务,激发党员外出返乡创业的热情和活力,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4、建立党员脱贫示范基地。继续加强党员“双培双带”工程的推进力度,建立“双培双带”示范基地的扶持机制,县级组织部门或乡镇党委要定期对示范基地进行资金或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帮助,让示范基地能够长久存在并不断发展,真正能够挂牌一处成功一处,建立一个基地发挥一个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二)要在完善村级组织建设上下功夫,使其真正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一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继续深入开展创建农村“三级联创”活动,并充分发挥好农村基层党建“五大载体”的职能作用,积极促进党员“素质工程”的提升速度,真正使农村基层组织起到战斗堡垒作用。

二是加强干部激励机制的建设。积极探索吸引并留住能人进入村级组织的干部报酬激励机制,激发村干部工作活力和主动性;完善村干部考核绩效机制,让他们感到劳有所得的工作激情,切实发挥基层组织的整体功能;建立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党务干部及党员表彰制度,加大综合性表彰力度,以荣誉激励党员干部工作的信心。

三是加强党员干部示范引导。教育引导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率先垂范,把扶贫帮困作为己任,带头开展结对帮扶活动,以示范引导,带动全社会共同关心帮助弱势群体。

(三)要在健全帮扶机制上下功夫,增强帮扶工作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各级党委要在建立和健全帮扶机制上下功夫,要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帮扶工作的自觉性,要主动从生活上关心,物质上帮助,感情上关怀,精神上激励,条件上改善贫困党员。要在思想、生活上关心、关爱、关注困难党员,在全社会营造一种良好的舆论氛围。

一要增强帮扶工作的规范性。通过建立困难党员台帐,规范管理,为困难党员实施帮扶提供依据。界定好帮扶标准,要按照实际情况和党员困难情况,科学界定帮扶的标准。建立好农村困难党员信息台帐,对农村困难党员原因进行分析、归类,按照轻重缓急确定帮扶对象,做到重点突出,分步实施,对台帐进行动态管理,有针对性的实施帮扶。

二要增强帮扶工作的有效性。建议以县级为单位设立困难党员长期性扶助基金,在通过个人申请、组织调查、党内公示的方式,帮助困难党员解决实际困难,使困难党员凝聚力工程成为党的建设的一项基础性、经常性工作。同时各级党委要抓好帮扶配套措施的建设。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着力解决困难党员“看病难”、“养老难”等问题。及时与民政等有关部门协调,对困难党员要视生活困难程度给予生活补助,并按照“应保尽保”的原则,安排最低生活保障;对因大病、重灾及突发性事故造成较大经济损失、个人难以承担的党员,可根据实际情况,从困难党员帮扶基金中给予一定资助;对年龄较大且无固定收入的农村困难老党员实行定期生活补助制度;对子女不赡养和有子女上学的贫困党员家庭,要协调相关部门对其子女进行教育和申请助学贷款项目,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以此激发农村困难党员发挥作用,体现先进性,增强党的凝聚力。

三要增强帮扶工作的针对性。要从解决思想问题入手,把物质救助与精神救助结合起来,要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开展谈心谈话活动,帮助生活困难党员解开思想疙瘩,对信教党员要重点进行思想帮扶,使其早日回到党组织怀抱,并鼓励士气,振作精神,重新树立致富的信心和勇气;要不断完善“三会一课”等制度,通过党员干部学习会、组织生活会,不断激发党员的参政、议政意识和党员的荣誉感;要继续开展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工作,为困难党员发挥作用提供平台;要完善党员发展制度,始终坚持党员发展“十六字”方针,使党员发展向30岁以下、高中文化水平以上,并能够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优秀分子倾斜,及时为党组织输送新鲜血液,从源头上解决党员思想认识不高等问题。

四要增强帮扶工作的操作性。要因人因地而宜,制订不同的扶助措施,提高工作的可操作性。对因缺技术、缺资金、缺信息等导致困难的党员,重在政策扶持;县委、县政府要及时出台农村困难党员和老党员帮扶工作意见,对农村贫困党员帮扶予以政策倾斜;要切实加强农村适用技术培训,提高困难党员致富技能;要对想创业的党员在资金上扶助。对那些有脱贫愿望和信心,因缺资金而无法起步的困难党员,可视不同情况,从困难党员帮扶基金中无息或低息借给启动资金,帮助他们落实一些养殖、种植等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生产项目,努力构建“公司+农户”、“基地+农户”等产、销、帮、带联合发展模式,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五是增强帮扶工作的长效性。通过建立制度,对困难党员真正做到在政治上关心,在生活上关爱,事业上关注。完善好社会扶助体系。积极引导和整合社会帮扶资源,把帮扶困难党员放在帮助困难群众的大局中去思考,将困难党员与困难群众一道纳入整个社会保障体系。要建立结对帮扶和定期走访制度,各级党委要定目标、定措施、定时间、定期定人、定点帮扶,帮助困难党员解决生产生活上的实际困难,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和关怀。

(四)要在大力实施党员学习教育上下功夫,强化党员整体素质的提升。

一是强化党员素质工程建设。各级党委要在“双培双带”的基础上建立好农民党员教育基地,充分利用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接收站点建设,通过“三会一课”学习和送学、寄学、远程教育、电视党课等多种方式,全方位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培训。二是强化对贫困党员进行技能培训。对农村困难党员,要切实加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采取科学灵活的培训方法,通过开展种植养殖等技术培训班,把科技素质培训从枯燥、空洞说教的传统模式中解脱出来,力求增强培训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接收的电视上网工程和送科技下乡等为载体,进行普及性培训,提高普通党员致富技能。三是强化信息沟通与扶助。要以乡镇党委或村党组织为单位建立党员信息帮扶中心,组建困难党员科技服务网络和党员服务队伍,充当他们的创业信息员技术指导员,利用宣传单、会议、广播电视、网络信息等渠道,定期发布农产品销售、新技术、新品种等信息给困难党员,引导他们选准致富项目,加快脱贫步伐。四是强化思想教育与帮带。对有学习困难的党员采取“一对一”、“多对一”方式进行联系帮带;对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的党员实行支部指定专人送学上门。对流动党员,要定期寄学或促学;要不断创新和提升学习方式,加大培训力度和范围,在针对村干部提升学历教育的基础上,扩大到普通党员,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党员队伍。

(五)要在增强党内互动上下功夫, 营造一种良好的关怀氛围

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经济薄弱的党组织不愿与上级党组织沟通,一些党员因外出流动、随子女生活、贫病卧床等原因,与党组织联系较少或不愿与党组织联系,成了名副其实的“党费党员”,或者“都不管”党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的事业的发展,影响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加强和改善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促进党组织、党员间的交流互动,建立党内信息沟通机制,是创新服务党员的一种方式,在帮扶困难党员工作中尤为重要。

1、加强组织与组织之间的上下联动。要切实解决部分基层党组织无人做事、无钱办事、无章理事的情况,在组织与组织之间建立联动机制,实现互助。一是上级党组织要为基层党组织提供物质资源和智力支撑。在领导体制上,党建工作重心要下移至村。在工作力量上,要从机关党员干部中选派素质好、能力强的党员干部到村任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在工作方式上,要加强党组织间的相互合作,实现优势互补,鼓励和支持每个“五好”党支部帮扶一个后进党支部,使面貌发生明显改变。

2、体现组织对党员之间的关怀机制。针对党员队伍出现的新变化和党员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党组织要坚持以需求为导向,构建适合不同个体需求的党内关怀机制。各级党组织要建立 “党员之家”,为党组织关怀党员的重要载体,实行困难党员定期走访慰问制度,使党员时刻谨记自己的身份,时刻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增强党员的自豪感和使命感。要充分利用好“无职党员设岗定责” 活动的载体,激励村无职党员奋发进取、建功立业,引导他们正确行使党员权利,履行党员义务。实行困难党员的动态管理,对党员因各种原因造成生活困难的情况进行梳理、分析和排队,按照轻重缓急确定帮扶对象,科学合理制定帮扶帮助标准,切实解决党员面临的困难,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3、完善党员与党员之间的互动。要加强结对帮扶的工作力度,乡镇机关党员要以驻点村为依托,对村里党员进行调查排摸,确定帮扶对象,动员村级已经致富的党员对贫困党员进行帮扶,要通过党员帮扶,为贫困党员找出一条致富创业的路子来,对能够致富的党员,在思想上要解决好“不干不想干”的问题;在行动上要解决好“想干不敢干”的问题;在方法上要解决好“敢干不会干”的问题;在资金上要解决好“会干不能干”的问题;在政策和支持是要解决好“能干不能长干”的问题;在效果上要达到带领大家共同干,共同致富的目的。总之,建立健全党内关爱、激励、帮扶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有利于促进党内和谐发展,促进党内的团结统一,增强党员的主体地位,提高党组织和党员的站走里,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和现实的意义,我们必须不遗余力地加以推进。

王建亮

长岭村“三送”工作组 二○一一年三月十六日

下载欠发达地区公共卫生资源优化配置机制创新的研究(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欠发达地区公共卫生资源优化配置机制创新的研究(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