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阅读艺术教学实验总结

时间:2019-05-13 01:10: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课堂阅读艺术教学实验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课堂阅读艺术教学实验总结》。

第一篇:课堂阅读艺术教学实验总结

课堂阅读艺术教学实验总结

作者:刘进峰 录入:yhx 更新时间:2007年01月02日

根据实验课题的要求,具体地就第七年级上册六个单元的课堂阅读教学作以下分析并制定了相应的教学目标:

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与第二单元都是以“人生”为主题组元的,但是侧重点有所区别,第一单元侧重于怎样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困难或不幸。正像居里夫人所说的,“生活对于任何人都有非易事”。进入初中学段,是人生道路上一个新的起点。在这个起点上,一个12岁少年,对末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孩子们共同的目标。在这个起点上,一个12岁的少年,也将面对种种困难。集中地阅读以人生为主题的课文,是初一新生非常需要的,从中可以得到非常有益的启示。同时可以发现,自己的人生,就是自我表达的一个重要领域,可想的,可说的,可写的太多了,把语文与生活联系起来,就打通了联系语文与生活的第一渠道。

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继续学习有关人生的课文。五篇课文是《理想》(流沙河)、《短文两篇》(张晓风《行道树》、周素珊《第一次真好》)、《人生寓言》(节选)(周国平)、《〈论语〉十则》、《我的信念》(居里夫人)。人生,是一个大话题,分析起来,又有方方面面,上一单元侧重回答在人生道路上遇到困难、不幸该怎么办,这一单元侧重理想与信念,递进了一层。理想与信念实质上是人生的选择,要有所作为,就要有所不为,正像《理想》中所说的“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行道树》中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这就是说,行道树这样的奉献者,获得的是深沉、神圣,同时又是以承受痛苦为代价的。《人生寓言》也讲了选择,白兔被赐予月亮,结果并非好事,白兔醒悟了,她选择了弃权。落难王子在厄运中挑战命运也是一种选择。居里夫人《我的信念》归结起来了说,她相信自己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是正确的,她也是有获得,有牺牲,他相信她所作出的牺牲是对的。《〈论语〉十则》除讲学习之外就是讲做人,本单元在前一单元的基础上,上了一个台阶,内容比较深沉、严肃,理性的成分浓厚得多,三篇精读课文几乎通篇都是哲理。这样的编排,可以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升一个层次。很明显,第一单元与第二单元是不可倒置的,现在这样的编排是循序渐进的。学习第二单元,正是上半学期的学习高峰期,安排这么一个单元是合适的。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本单元的阅读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可以从中认识到一个高深的人怀有怎样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并为此而执著地奋斗不息。阅读这个单元就是与一颗颗高尚的心灵对话,熏陶感染之下,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很有益处的。

第三单元

这个单元的阅读课学习描写自然景物的古今诗文。、单元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品味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吟诵涵泳,熏陶感

染,培养审美想像、审美情感、审美意识以及灵气、悟性,激发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非常重视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身的关注,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的审美的素质、能力,如“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语文课程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操”,“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等等。本单元正是这些精神、原则的具体实践。

这套课本是按照人与自我、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三大板块来建立整体框架,本单元属于人和自然的这一板块。人与自然可以析理出多层次、多种类、多方面的关系,本单元属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的审美的层次或方面,亦即从人类的文学的、艺术的角度或方位,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在对自然的审美化的、艺术化的认识和体验过程中进一步强化对自身的能力、悟性的认识和开发。从这意义上说,本单元在本册课本乃至整套课本中都具有独特的重要的作用。

本单元课文都是抒情的,有现当代散文、现代诗歌和古代诗歌,基本上都是名家名篇,内容健康高尚,风格清新优美,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春》和《济南的冬天》是传统课文,进入课本后,更注重发掘其审美的素质;《山中访友》是新选课文,内容、风格均适合学生接受、体认,虽不是出自名家之手,亦在当选之列,而且因其时新、以“当代散文”之名占一席之地;《秋天》是一首现代诗,虽时隔甚久但内容凝练,意味醇厚,风格清新,首次入选课文,应不负师生众望;《古代诗歌五首》都是传统课文,也都是“课标”规定背诵篇章,入选课本,更注重发挥其长于吟诵、激发想像、娱悦性情的作用。

第四单元

本册安排了两个以自然为主题的单元(三、四单元),这是第四单元,主要反映的是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阅读部分,选编了五篇课文,它们分别是《化石吟》《看去识天气》《绿色蝈蝈》《月亮上的足迹》和《山市》,古今中外,天上地下,文言白话,诗歌散文。。。可谓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写法各异。综合性学习是结合《月亮上的足迹》一课,开展“探索月球奥秘”的活动,试图使学生在科学与人文两方面都有较大收获。

关于阅读部分的几个问题

教学这个单元的课文,我们希望实现以下目标:

1、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知识和能力目标: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练习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兼顾三个维度,注意渗透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淡化文体,强调综合,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重点;不要把阅读课上成地理课、生物课或其他科学课,而应该上成语文课;根据师生所处的地域(城市或乡村)灵活处理某些课文内容(如《看去识天气》);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多以讨论课或探究课的方式进行教学;加强课外语文实践(包括课外阅读),结合其他学科,开展科学活动;让学生每人备一本“摘抄本”,摘抄有关优美词、句、段,加强语言积累;按照课程标准的精神,改进过去单一落后的评价方式,实施科学合理评价方式。

第五单元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精神,语文课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要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方面发挥作用,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另一方面,语文课不同别的学科,它所选用的基本材料往往具有深刻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思想感情、道德情操方面的影响往往是直接而深广的,语文学习必须强调和协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所以语文教育应该特别重视语文教材所选材料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所选课文的价值取向和感情倾向,让学生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挥合作精神,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正是基于这一认识,这套教科书按照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线索编排有关教学内容。我们认为,这样编排,突出了语文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有利于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关注社会和人生,同时又考虑到了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和阅读情趣。语文与人生的主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热爱生命,树立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语文与自然的主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自然,认识大自然的多资多彩,领略科学世界的神奇奥秘和无穷魅力,受到科学精神和科学观念的陶冶和感染;语文与社会的主题,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家庭、学校和社会,沟通课堂内外、课本内外和学校内外的联系,开发利用社会现实生活中生动活泼的语文教育资源,树立学生的“大语文”教育观。

本单元的选文主题为“亲情”。所选课文,都是围绕着关亲情或家庭生活的。亲情是为类最美好 的感情之一,家庭是一个人成长摇篮。描写亲情和家庭生活的诗文,数量众多,优秀之作,往往十分感人,浓浓亲情,动人心弦。天伦之乐,其乐融融。本单元所选取的这几篇课文,作者努力用心灵捕捉生命的灵感,捕捉对亲情的体会赞美,让读者产生感情的共鸣。

第六单元

这个单元所选的课文体裁多样,有童话、神话、寓言和诗歌。童话、神话和寓言一般称作想像和幻想类作品,想像力丰富是它们的共同性;所选诗歌是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和《静夜》,也带有浓厚的想像色彩。本单元就是在引导学生领略由“想像”创造出来的“别一世界”的魅力的同时,让学生对联想和想像有初步的了解,培养他们的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思维活跃后,眼界也会跟着放开,对事物和问题的看法会更全面,更新颖,更带有个性色彩,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发表对事物的看法,正是基于这一点而来的。这一点已体现并贯穿到各篇课文的阅读提示、研讨与练习中。.在实验班根据阅读教学的目标进行教学实验,在本学期的期中考试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实验班同学的阅读分析、归纳、总结能力远远超过非实验班。因此,在下一步的教学过程中,要在非实验班按照此目标进行教学,使课堂阅读教学艺术能够感染每一位同学,让每一位同学阅读能力都有质的飞跃,让每一位同学都成功。

第二篇:实验艺术

实验艺术

(一)学科内涵

中国美术教育的现代系统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开始酝酿生长,发展至今,不断充实、更新着它实在的内涵,在改革开放之后的三十年期间演绎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艺术多元化壮阔景观。近十年来出现在中国高等美术学院中实验艺术专业教学现象,正是承接了近百年来中国艺术教育实验性探索发展的脉络,顺应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文化发展转型的必然趋势,标志了高等专业美术教育体制改革的力度与成果。它改变了原有教学体制写实的现实主义单一的教学模式,开辟了多元化的专业空间,充分显现出中国当代的高等专业美术教育在坚持传统优势的原有格局中,走向更多元更开放的学术思想。为达成具有国际领先水准和中国特色的当代专业艺术教育模式创建,做好必要的准备。

(二)国内外设置该学科的状况和发展情况

“实验艺术” 曾作为西方艺术突破传统、创造新艺术的一种有效的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作为国际艺术多元化形态与创新推动的普遍性经验,也早已介入西方当代艺术教育的主流系统之中。在欧美的绝大多数高等专业美术院校,“实验艺术” 渗透在教学结构的方方面面,但由于与“前卫”与“当代”的概念混淆而不断的作崇,导致了教学实施中长期以来秩序感的缺失,以及教学成果评判方面的尴尬。

经过广大艺术教育工作者长期探索和辛勤努力,实验艺术已经发展成熟,目前,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复旦大学视觉艺术学院、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等院校,都先后成立了实验艺术的专门教学单位,院校的实验艺术教学单位之间也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和教学研讨活动,现已举办了四届以学院为立场的不同主题的实验艺术学术性展览,召开了多次专业教学研讨会。

在实验艺术专业教学岗位上的专家学者、教师及工作人员,在教学实践、理论研究,以及带领学生创作探索中,已建立起这个学科专业教学与学术研究的基本结构框架,总结出专业教学贯彻的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产生了各教学单位具有共性、又不失自身特色的完备的教学大纲与课程系统,奠定了在学院中定位的扎实基础,已然成为当代艺术教育格局中不可动摇的教学板块。

(三)该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及研究内容

以国际当代多元文化艺术为背景;以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土壤为立足。

“实验艺术”经由中国改革开放之后三十多年艺术实践的重新打造与磨砺,业已演绎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艺术概念。“实验艺术”在中国的“学院化”已经具备并将继续充实以下四个方面的学术内涵:(1)展开艺术实践中理性验证的方法论建设,强调艺术家学术储备的重要性;(2)探索艺术独立表达立场通向社会性、公众性目标的有效途径;(3)新视觉经验的研究发现与运用,体验新科学技术与传统媒介形式语言在当代艺术表达的可能性;(4)中国丰厚传统文化资源在今天与未来世界文化语境中的深度开掘。

(四)该学科的理论基础

实验艺术的概念在二十世纪中期形成的时候,是以打破艺术以工具材料和技能及其有可能形成的风格样式作为艺术判断标准的片面性,建立起更为广阔的艺术表达空间的“总体艺术”理论。认为艺术不再仅仅是视觉愉悦、陶冶情操方式的审美客体,而是强调主题核心表达的确切性与有效性,重视与审美主体有相互依存和相互推动的辩证关系。试图让艺术更接近生活现实,为公众提供鲜活的精神空间。因此,在艺术方法上,实验艺术更加确认理性与学术储备的重要性,强调理性验证的科学依据。

(五)该学科与其相近二级学科的关系

“实验艺术”不同于“美术学”学科中如油画、版画、雕塑等,以工具材料与技术及其有可能形成的风格样式作为确定性质的艺术类型,而是一种因为艺术工作方法而确定性质的专业学科,即以有价值的主题思想作为表达的前提,寻求恰如其分的艺术法式与语言载体承当,最终完成艺术作品推向社会与公众的物质化呈现。

(六)社会对该学科人才的需求情况

1、实验艺术已然成为中国现当代美术的主流。自从2003年中国首次在威尼斯双年展设立国家馆以来,都是以实验艺术作为国家当代文化的形象展示给世界;国内的北京双年展、上海双年展等国际性展览,也都以实验艺术作品作为主要的选择对象;实验艺术已经进入中小学美术教科书,成为全民美术教育的普遍性内容;中国美术家协会于2011年成立“实验艺术委员会”,标志着实验艺术将成为全国普遍性的艺术分支机构,每届的全国美展将有实验艺术作品的专门展场。

2、文化艺术研究机构、美术馆及展览组织策划机构亟待优秀的研究、策划以及创作实践的实验艺术专业人才。在此之前,中国从事实验艺术工作的人员都可谓“自学成才”,或者去国外留学、观摩取得的经验,并没有系统性的专业学习。

3、中国各大美术院校亟需专业的师资、教学人员。近十年来,在强调以西方古典写生技法与写实风格作为基调与主流的高等专业艺术教育结构中,“实验艺术”的概念逐渐在各美术院校以及专业普遍性地介入,并开辟出一个个充满活力的专业教学板块。而办学轰轰烈烈,但缺乏既有学术能力又有创作能力的教学骨干。

如果说曾经在20世纪80年代的“新潮美术运动”中担当主力的艺术家们是突破当时学院专业教学的界限而成为精英,那么,今天有志于从事实验艺术的学徒在这里获得有关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的系统的知识与能力,在学院的、学术的、理性的教学理念中酿造艺术创造的全面素质,锤炼与造就源源不断走向世界艺术前沿的生力军。

(七)设置该学科的目的

学院从来都是集中人类智慧并孕育新的创造力的摇篮,而中央美术学院的教学以及它所培养的人才,在现当代美术中一直担当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全面开放,国际间文化对话平等格局的逐步达成,当代中国实验艺术逐步迈向国际舞台,被世界瞩目。与此同时,艺术教育也以学院一贯的理性和矜持调整着学术方位的标杆,百余年来西方化过程的理性梳理,本土悠久传统艺术语言的重新关照,世人都在呼唤中国当代艺术出现形与质的改变,而学院应当为文化艺术的未来发展担当起更为全面、宏观的责任。

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科的教学理念是:学院的、学术的、理性的。注重重新梳理与归纳实验艺术方法论的秩序与建构,开辟它在艺术教育中的规律性与有效性途径,将“可教”的部分传授给学生。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美术教育也在发生着深刻变革,这种变革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学院美术教育在不断地探索人们的审美心理和视觉习惯的变迁,从而做出学科调整。中国没有必要全盘按照西方当代专业艺术教育的模式建设自己,也不应以“实验艺术”或“实验性”教学代替或否定近百年来形成的原有教学体制中的优秀传统。因此,“实验艺术”将首先承担原有体制学科专业设置所缺失的内容,以完善当代学院艺术教育的整体面貌。

(八)该学科的人才培养方案

1、参与当代文化艺术的主流,并具有服务于社会大众的工作能力。

2、培养具有健康、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及艺术观的造型艺术人才,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新文化积蓄骨干力量。

3、培养学生广泛的艺术创作能力及创造性思维品质,能够掌握多种形式语言及材料媒介,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和广泛的社会适应能力,并建立起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系统。

4、培养具有丰富的文化修养、具有较完备的艺术理论素质,有一定研究和批评能力的“学者型”艺术家,既有可能参与当代艺术的创作实践,又可以从事研究、教学等工作。

5、中国实验艺术教学应以培养具有独立思想能力、富于建设性和沟通能力的现代公民为基本诉求,以培养具有高度的专业技能和创造力的当代艺术家为职业诉求。[3][1]

[2]

6、中国实验艺术教育应引导学生理性地面对和思考当代生活问题,致力于与培养学生的反思批判能力,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中国艺术的未来培养必要的人才类型。

7、中国实验艺术教学应致力于引入多种学科和领域的资源,以灵活多变的方法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寻求视觉力量和思想力量的协调。

8、中国实验艺术教学应致力于引导新技术与新媒介的挑战,促成新的艺术方式的生成。

第三篇:打造高效课堂,实施小班教学实验总结

打造高效课堂,实施小班教学

——育才中学小班化教学试点工作汇报

2011年起,市区教育局决定在部分中小学校开展小班化教学试点工作,我校有幸成为汉南区第一所进行小班化教学试点的初中学校。开展小班化教学试点工作,既是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也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的要求,更是我校办学现状(“入学高峰”已过,学生数量呈递减趋势,资源优势)的必然选择。一年来,我校在区教育局的领导和支持下,在摸索中前行,对小班化教学作了一些思考和探索,现将有关情况小结汇报如下。

(内容总介)

一、小班化教学试点工作历程及主要探索

(一)第一阶段:学习和准备阶段(2011年9月---2011年12月)

1、学习研讨,提高认识

通过学习和参观一些先进学校,我们认为小班教学的班额控制在25—30人之间比较适宜。

班额少不等于小班化教育,班额多也并非就不是小班化教育。其次小班化教学并不是与大班教学相对立的一种全新模式。是传统大班教学方式的继承和发展。是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在班额较少的教学班进行的一种新型班级教学形式。

小班化教学的核心是“关注每一个”,追求6个100%。①全纳性原则:(100%关注)②自主性原则:(100%参与)③合作化原则:(100%合作)④情感性原则:(100%快乐)⑤多元评价原则:(100%激励)⑥发展性原则:(100%发展)

2、确定实施策略

(1)确定了“整体规划、分步实施,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的工作思路,选择从七年级部分班级试点,逐年扩大试点规模。(2)成立了以校长为首的小班化教学试点工作专班,工作专班坚持了每月工作例会制度。

(3)制定了《汉南区育才中学小班化教学试点工作方案》

(4)培训教师。实施小班化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小班化教学首先挑战的也是教师。

一是名校导航,行家引路:选派骨干教师赴武汉二桥中学、蔡甸常福中学学习教改先进经验、学习“先学后教”教学模式。

二是校内培训,自强素质:编印学习资料,专题讲座,阅读教育教学专著,试上教改课,组织教师专题研讨等形式培训教师。

通过培训促进教师两个转变: 一是教学观念的改变

强调“关注每个学生”,激励每位学生。变“自编、自导、自演”为“大家编、教师导、学生演”,变“教主导学”为“学重于教”,“变教室为学室,变教师为导师,变有效为高效”。

二是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①备课:突出分层教学和分层备课、集体备课。

②上课:“先学后教”、“多学少教”、“分层施教”、“以学定教”,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指导。

③练习:要有分层练习;要有教师面批和学生自批与互批。④辅导:分层辅导,个别辅导。

⑤考核:考核内容要多元;形式要多样;要求有弹性。

⑥反思:做用脑袋行走的思考的实践者,做用脚板行走的实践的思考者。(5)培训学生和家长

各班对学生和家长进行了小班教学学习、宣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培训、导学案实施培训。为小班化教学试点造势,征求家长意见,争取家长的理解与支持。

(6)改善硬件,夯实基础

我校添置了两块电子白板,为备课组配置了手提电脑,对实验室器材及图书进行了全面清理和添置,改变了阅览室开放制度,下一步,我校将为每个班配齐电子白板。

(二)第二阶段:实践与探索阶段(2012年1月——今)主要是在七、八年级开展试点工作,我们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有限的探索。

1、优化环境,营造氛围

在小班班额上,每班控制在最多不超过32人。

学生课桌的摆放打破矩阵式、秧田式,可采用不同摆放形式,以有利于自主活动、小组学习。

教室,进行了文化氛围布置,如:各班设置“图书角”,为班级制作了一批小黑板,教室前后设置评价栏,记录学生的点滴进步,成长足迹;侧面墙壁上分配小组展示天地,使教室成为吸引学生注意,引导学生好奇,引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场所。

2、聚焦课堂,教学创新(本部分标题简介)

实施小班化教学,课堂是主渠道,我校将高效课堂建设作为小班化教学的中心工作和主要抓手,以导学案的使用作为切入点,着重研究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的改变。

(1)确定“一个中心、两个关键”的课堂核心理念

一个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先学后教”,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

两个关键: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会学为关键;以启发学生思维,拓展学生能力为关键。

(2)学案导学

课堂教学依托精心设计的“导学案”来开展课堂学习活动。导:指导、引导;学:学生、学习;案:方案、设计。“导学案” 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是沟通学与教的桥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重要媒介。

我校的导学案要求“学、导、练、法”四案合一(学案、教案、练案、学法指导);

要求体现“四导”、“三性”。“四导”指“导读、导听、导思、导做”;“三性”指“导航性”(提供目的地,方法大家找)、“层次性”(学情层次、思维层次、能力层次等)、“联系性”(建构知识树,能力网,思维网)。

导学案教学模式强调“先学后教”,在学生“先学”(个人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展示等形式来落实)的基础上,教师“后教”(进行必要的调控、组织、评价、指导)。进一步理清了“教”与“学”的关系,明确了课堂必 须以“学”为中心——以“学生”为本位,以“学情”来定教法,变“教室”为“学堂”。

“先学后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学定教”。这里的“学”指的是与学生的发展有关的内容,诸如学习动机、兴趣、内容、方式、时间、效果等;“教”指的是与教师的教学活动有关的内容,诸如教学目标、内容、方式、时间、效果等。

具体来说,我们要求教师的每堂课要在以下方面努力出彩: 课堂教学过程应力图早以下几个方面出彩: 1导入新课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教学目标(学习目标)要明确地告诉学生,让学生明了本堂课的学习任务;

2“先学后教”,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

3注重师生互动研讨,充分让学生开展课堂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允许学生在课堂讨论问题时发生错误,教师应针对学生错误进行帮助,指出原因,启发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5“当堂训练”,当堂巩固练习,及时评讲反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6在课末教师要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我总结、反思。

7课将结束时,教师应设计好一个带有进一步探索性的问题,留给学生课后思考完成。

(3)教学流程和课堂结构发生变化

“先学后教”的要求和导学案的采用要求最大限度为学生提供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时间,经过研究,我们提出了小班化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创设情境——明确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评价——总结提升——检测反馈——拓展延伸八大环节,为便于记忆和操作,我们将其称为“三段九步”。

“三段九步”。

三段:将课堂时间大致分为25分钟——10分钟——10分钟三个阶段。九步:

第一阶段:情境导入、目标导向、自主学习; 第二阶段:合作探究、展示评价、释疑解难; 第三阶段:总结提升、检测反馈、拓展延伸。

“三段九步,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教师的导入、讲解、点拨不超过15分钟,学生的自我学习、小组讨论、展示交流和检测评价不少于25分钟。

在教学实践中,由于课型不同,教学内容不同,学情不同、学科特点不同,教学模式的运用也会有所变化。

如,有的老师能在课前组织学生很好落实预习,将学生的学习重心前移,那么在课堂上“自主学习”环节就可以简化或省略;如有的课堂,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解决了难点或师生在展示评价环节解决了疑难,那么“释疑解难”环节就没有必要。又如:理化学科重自主探究,其模式可为:激趣生疑——产生问题——作出假设——探究验证——解释交流——巩固小结——达标检测。数学课堂重互助,其模式可为:情境导入——提出问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果展示——达标检测。

模式不管如何取舍和变化,都要求体现“面向全体学生”,“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多学少教”、“分层施教”的小班教学要求。

总之,教学模式是教学思想或理论的简化形式,能使教学理论具体化,它来源于教学实践又能有效地指导教学实践。但不能为模式而模式,不能模式化。

(4)构建“小组、合作、探究” 课堂学习模式

小班化教学重视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时空,实现学生自主管理,为学生提供锻炼交流的机会,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互助互学、互相提高的可能,可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小组建设的关键一是要明确成员责任,二是要确定小组目标,三是要制定活动规则,四是要形成小组文化。

老师指导小组合作学习要求注意以下几点:

①一般采用异质分组,4人为一组。小组内成员要分工明确,各负其责。②小组长是小组活动的关键,要注意选择、培养和指导好,并经常轮换。③小组合作学习也要重视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基础,没有个体的自主自学和独立思考,不会有良好的小组合作和全班交流。

④小组合作学习是处在开放状态的一种学习活动,需要老师及时有效的组织、调控和考核。

⑤教师课堂上更多的时间是参加学生的小组讨论活动,其行为强调“先放后扶”,即在学生充分自主学习、探究、实践、体验的基础上,教师再给予精当的点拨引导,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教师的“扶”,扶在学习方式的指导、重点难点的突破、困难学生的辅助、新旧知识的联系、合作交流的组织等方面。

(5)探索课堂教学评价改革

修订《育才中学课堂教学评价量表》,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角度对一节课进行评价,着重关注“教”与“学”两个方式的变革,权重各占50%,积极追求“教的方式”与“学的方式”的协调统一。

构建多元学生评价激励机制

①注重激励的评价——语言(加油啊!再加把劲!祝贺你!为你骄傲!)、体态、动作、甚至一个简单的仪式

②注重形象的评价——××达人、××卫士、××标兵、××健将、××解法等。

③注重过程的评价——你是怎么想的?你是怎么学的?

④注重个案的评价——成长记录手册记载学生的“个性”及教师、学生、家长对他的评语。

⑤注重群体的评价——小组合作竞争获得成功的评价。(6)探索小班教学常规管理要求 “五精四必三清”的总要求。

着重探索备课组“导学案”的备课模式、学生作业模式和学生辅导的改变。

备课组“导学案”备课的基本模式和要求:“集体研讨——轮流主备——优化定稿——提前发放——课前批阅——师生共用——课后反馈——整理成册”。

学生作业要求逐步放弃现成的教辅资料,逐步由教师精心编制并呈现在导学案中。作业要求分层,教师要增加作业面批的量,增强作业反馈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养成学生自觉订正的习惯。

学生辅导提倡课堂内的个别辅导,重视课堂外的分层辅导,要求老师制定辅导计划,记录辅导情况。

二、小班化教学初显成效

1、师生关系更和谐,学生学习更快乐

2、学生能力更全面,学习成绩更理想

3、小班化教学,教师得到较大的进步

任何一项实验的开展离不开教师的努力,同样,在这个过程中也为教师的发展带来了契机,开展小班化实验以来,我们觉得最有价值的变化在教师。

(1)大多数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行为得到转变

教师设计每堂课的教学方式时,更多考虑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处于活动的中心;与学生的互动行为增多了、对学生个别辅导也增多了;加强了与家长的联系与交流;现代化的教学仪器设备使用增多,并能够较快接受新的教育教学观念,运用到教学中去。

(2)教师教科研能力得到提升

一批教师业务能力不断提高。周引玉等教师在市区比武获奖,刘志勇、艾大艳市级课题结题,获奖论文增多,《新城区初中小班化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应用研究》已成功申报为武汉市十二五规划课题。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一年多的小班化教学探索和实践,初步取得了一点成效,但我们更多的是非常清晰地认识到试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需我们更加努力。

1、打造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小班化教学”优势要产生实效,有赖于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在学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现实中,由于各种因素影响,教师在小班化教学的“知、能、行、效”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知”指观念转变,认识提高,其转变最难;“能”指教学方法和技能,有的只会老方法,新方法不会用,有的不会用新的技术和手段;“行”指投入改革试点的实际行动,有的不想干,有的穿新鞋走老路;“效”指小班化教学改革的实际效果,还缺少及时有效的跟踪和检验。即使具备相关条件,也还存在“知”不一定“能”,“能”不一定“行”,“行”不一定有“效”的问题。因此,培训一支素质优良、敬业爱岗、乐于创造的教师队伍,是今后我校在教师培养上的努力方向。

2、课堂教学实践中呈现出的一些矛盾和问题有待解决。如:导学案的编写形式和质量有待改进和提高,不同学科和年级推进小班教学的力度和程度 7 不尽相同,学生课堂前置的时间难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和实效有待加强,校本课程开发和学生社团活动开展尚需坚持和努力。

3、经费投入有待加大,配套管理制度建设有待加强。

我校开展“小班化”教学的时间不长,小班化教学的模式还在探索中,小班化教学的研究还在进行中,今天在这里抛砖引玉,期待各位领导和同仁多多指教,一如既往的给与我们更多支持和帮助。我们相信,在各位领导和同仁的支持帮助下,在全校师生的不懈努力下,小班化教学这条路必然会越走越通畅。

恳请各位专家、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汉南区育才中学2013年12月

第四篇:课堂提问艺术

课堂提问艺术

课堂提问是新课改下新课程的需要,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问题几乎都是由教师提出,而新课程强调的是要给学生留下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教师提问要艺术,还要让学生学会提问题,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是新课程教学的一种新模式。新课程强调,通过设计真实而又具有挑战性的开放式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思考,让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来进行学习。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课程改革首先要解决学生的“开口”问题,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言,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教师要创造提问的情景,让学生意识到他们能提问,可以提问,有权提问,同时也允许老师答不出来,共同探讨研究解决,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教学评价有这样几段文字: “评价的着眼点主要在于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在评价时,要充分注意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思路和方法。“这些课程的评价建议均可以聚焦为--”以问题为中心。“即教学时既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材,又让学生提出问题走”出“教材。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学习的高境界。只有学生不断地提问,不断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才意味着课堂教学的成功。学生从敢于问”问题“到善于问”问题“,是一个飞跃的过程,只有多问,勤问,最终才能实现这个飞跃。知识来源于问号,著名发明家保尔•麦克克里德说得好:”唯一愚蠢的问题是不问问题。“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悟出自己提问的方法,成为一个善问的人。

不论是教师提问还是学生提问都要讲究提问的艺术和质量,那么提问有哪些窍门可寻呢?

(一)从教师”教学“方面看:

周恩来同志指出:”任何艺术不掌握规律,不进行基本训练,不掌握技术,是不行的。“

课堂教学提问要注意”怎么问“的问题,就是要教师讲求提问的艺术。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使所提的问题学生乐于思考,积极回答呢?

1、次序法

这种提问是根据教材的逻辑顺序,依次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在小学语文课本中,课文一般都是按事件的发生发展、人物出现的先后顺序来写的。例如小学语文第九册《田忌赛马》一课,根据”赛马“这一事件的发展顺序可设计以下提问:课文讲了几次赛马?每次赛马的情况是怎样的?同样的马为什么比赛的结果会不一样?田忌赛马这件事使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再如第七册《科利亚的木匣》一课同样采用这种方法设计:科利亚怎样埋木匣?怎样挖木匣?从埋木匣和挖木匣的过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通过这几个问题的解答,学生既读懂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也明白了作者的写作目的,从而自己也受到了启发。

2、铺垫法

在进行一堂新课之前或解决一个主要问题时,可让学生先完成一些铺垫性的准备题或在主要问题下设计几个铺垫性的问题,这样可以起到铺路搭桥的作用,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减少难度。如第八册课文《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课前先布臵学生上网或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信息高速路是怎么回事?了解它有什么好处?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了什么影响?学生做了这些准备后,再来上课,学习就很轻松,甚至还会在课上交流许多书上学不到的东西,丰富学生的知识。再如第七册《珍贵的教科书》,为了解决课文的难点问题:教科书为什么珍贵?可设计这样的铺垫性问题:为什么作者在护书”部分之前要花那么多笔墨去写当时学习条件的艰苦?为什么要详细写教科书的来之不易和大家争先恐后去取书?这些情节与“珍贵”有什么联系?

教学时,要让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反复朗读,感悟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核心法

这是为了突出教材重点内容而设计的提问,目的在于解决教学中的主要矛盾。这类提问在日本称之为核心性提问,其作用是扣住教材主要内容,明确学习重点。让学生学习时直奔重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如第十一册《小抄写员》一课中,赞扬了叙利奥小小年纪懂得关心体贴父母,勇于承担家庭责任的美德。根据这一中心,设计问题为:“叙利奥是在什么情况下开始工作的,他为什么要偷偷地做,当他被爸爸误解后,又是怎样想,怎样做的,结果怎样?是什么力量使他坚持工作的?再如第十二册《詹天佑》可设计这样的问题来攻破重难点:詹天佑在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克服了哪些困难?只要弄清了这个问题,同学们就能全面理解课文,深刻体会到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精神的伟大。

4、对比法

对比式提问,是指将相互联系或容易混淆的概念加以对比而设定的提问,旨在使学生认识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如:学习了写景的课文《海上日出》和《夕照》后,让学生对比:读了《海上日出》和《夕照》,你有哪些不同的感受?从感受中体会景物所表现的独特的美。又如从方法上设计对比的问题:《琥珀》和《黄河象》这两篇课文在叙述顺序上有哪些不同?通过比较,使学生不仅掌握了这两篇课文的写作顺序,还从比较中明白了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写作方法,对学生写作有很大的启示。

5、点睛法

所谓点睛法就是根据课文的中心句,作者的点睛之笔设问。中心句就是文章内容的总括,或是文章中心的揭示,它是作者点睛之笔。因此,根据中心句设问,不至离题太远。例如:第九册《小英雄雨来》一课的中心句是: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根据这个句子设问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句话在课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作者为什么要多次强调这句话?通过这几个问题的探讨,学生就能准确地把握雨来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深刻体会出作者的意图:即表现雨来是一个爱国的小英雄。

6、想象法

不局限于课文内容,而是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想象,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更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情,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如第九册《再见了,亲人》学完后,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的深厚情意,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加以想象:在告别时朝鲜人民会对志愿军说些什么?这样一来,学生不仅从文中知道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说的,还通过想象内容的交流知道了这种情谊是相互的,是伟大的。又如第七册《卢沟桥的狮子》主要写了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形态各异。在学习了描写狮子的形态那段后,设计这样一个想象问题:除了作者写的这些狮子形态,还有哪些形态的狮子?并用“……有的……好像……”的句式表达出来。像这样的想象提问,有一定的思维强度和广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有利于心理的积极发展和学生想象创新能力的培养。

7、寻究法

事情总有前因后果。根据事情的结果,对事情的原因、经过进行寻究性设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第八册《倔强的小红军》一课中有一句话这样写到:“陈赓同志全明白了。”可设疑:他明白了什么?根据这一结果在探究其具体原因时质疑为:为什么小红军一直不肯上马?为什么不和陈赓同行?为什么不肯接受青稞面?这样探究下来,学生就弄清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再如第十一册《草船借箭》课文最后写到: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设计问题让学生讨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赢得了一个什么结果?他的神机妙算表现在课文的哪些地方?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通过这样的逆向启发式追问,对学生在思维上的要求更高,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8、破题法

破题法,顾名思义是根据题目设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或是记叙的主要内容,或是描写的主要对象,或是表达的中心思想,或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因此,根据题目设问,能达到以问促读的目的。例如:第十一册《索溪峪的野》一文,可以根据题目设计问题为:“野”在本课是什么意思?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索溪峪的“野”?是怎样写出这种野性美的?再看第十二册《将相和》,根据题目中"将“"相”“和”三个字设计问题为:课文中说的“将”“相”各指的是谁?他们之间是怎样产生矛盾的?因为什么而不和?又是怎样和好的?以上两篇课文设计的问题一解决,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了。

9、综合法

综合法就是指抓文章的重点词句设问。重点词句是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窗口”。教师若能准确抓住重点词句,并进行适当的归纳综合,设计的问题,必能引导学生透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使“文”与“道”的教学融为一体。如:第七册的《钓鱼的启示》一课有这样一句话:“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可抓住“鱼”和“诱惑”这两个重点词设问为:那是一条怎样的鲈鱼?有什么诱惑力?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你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是怎样做的?在引导学生讨论理解的过程中,学生弄清了“鱼”与“诱惑”的关系,加强了思维训练,又透彻理解了文章内容,深刻领会了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10、评论法

教师先不表态,等学生把想法一一交流后,再让学生评价谁的看法更合理,从而启发学生思维,概括总结出正确结论。例如:第十册《丰碑》的学习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军需处长本来自己是发棉衣的,然而他却因为没有棉衣穿被活活冻死了,你说他是傻还是不傻?为什么?同样《放弃射门》一课,主要讲福勒在完全有把握将球踢进对方球门的一刹那,却放弃了射门。设计问题讨论:福勒放弃射门,你认为他这样做是对还是不对?在激烈的讨论和相互的交流中,有的说傻,有的说不傻;有的说对,有的说不对。教师最后根据他们说的理由,做正确的总结性的评论。采用这种方法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11、连环法

它是指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而精心设计的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这几个问题形成一个整体,几个问题解决了,学习目标也就达到了。如:第十册《宴子使楚》我设计了这几个环环相扣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宴子到楚国去见谁?遭遇到什么?楚王几次侮辱宴子,是怎样侮辱的?宴子为了维护自己的人格和国家的尊严,是怎样反驳的?结果怎样?只要把这些问题解决了,学生就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学懂了全文。

12、发散法

这种提问具有如下特点:对于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去获得多种答案。这种问题又叫开放性问题。如:第十一册古诗《泊船瓜舟》就可这样设计一个问题:据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作者在作诗过程中曾改过多次,最后定稿时才用了”绿“字。试想象,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为什么最后用”绿“字?再如《向命运挑战》可设计问题:如果霍金跟你在网上聊天,要求你只能问三个问题,你准备向他提哪三个问题?这种问题的设计,得出的答案都不是标准的,唯一的,教师通过这些发散性的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13、联系实际法

学生的学习来源于课本知识,也来源于社会这个大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在学习语文时,许多问题的认识都要结合实际来理解。例如:十一册《景阳冈》一文可探讨这样的问题:有的同学说:现在要保护老虎,武松打虎这样的故事不该再读了。你同意吗?说说你的看法?又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设计问题: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你会说些什么?《和时间赛跑》一课中写到:假如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你同意这个说法吗?像类似这样的问题,学生都可以加入自己的生活实际来理解,这样就做到了学习既源于课内又源于课外,既深入课堂,又深入了社会现实,学生的视野也开阔了.

14、观察法

观察即通过看图或实验来向学生质疑,让学生通过观察去寻求答案。一般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图上画了些什么?你想到些什么?有什么感受?这类问题一提出,学生很容易结合画面来回答,图文并茂地学习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当然,教师提问的方法还不止这些,许多教师还摸索出了其他提问的好办法,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探索才会使自己的课堂提问彰显艺术魅力。

(二)从学生”质疑“方面看: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让牛顿产生疑问,才有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蒸汽机把水壶盖顶起来让瓦特产生疑问,才有了蒸汽机的发明;李四光对一块巨石的来历产生疑问,才有了后来发现在我国长江流域有大量第四纪冰川活动的遗迹,以致后来发现大庆油田、胜利油田等,摘掉了“中国平油”的帽子……只有会疑,才能促使自己去积极思考,去探索,去创造。作为教师,要交给学生发问的方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那么,学生如何质疑呢?

1、紧扣题眼质疑。如《飞夺泸定桥》一文:红军为什么要飞夺泸定桥?围绕”飞“"夺”二字,课文讲了哪些内容?红军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夺取泸定桥的?

2、抓中心句质疑。如《一夜的工作》,找出中心句:“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质疑:课文是怎样写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的?

3、抓过渡句质疑。如《伟大的友谊》,找出过渡段,质疑:这段的哪部分承上,哪部分启下?

4、从课文的主要内容上质疑。如《壮丽的青春》针对主要内容“遇险”和“排险”质疑:当时的情况“万分紧急”具体表现在哪里?欧阳海是怎么挺身而出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5、从中心思想上质疑。如:读了这篇课文,你体会到了什么?课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课文表现了人物什么品质?

6、从语言反复处质疑。如《林海》中,“感到亲切、舒服”出现了三次,作者分别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的?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这种感情的?《灯光》一课中,“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在说这句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了什么?

7、找特殊标点质疑。如《鸟的天堂》一文中,“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为什么前一个“鸟的天堂”加引号,后一个不加引号?

8、在细节描写处质疑。如《军神》中人物细节描写提问:找出描写沃克医生神态、情绪变化的句子,说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凡卡》中为什么要写“我”挨打这个细节?

9、抓住反常现象及矛盾之处质疑。如《她是我的朋友》中:阮恒举手时为什么“颤抖”?为什么把手“放下去”又“举起来”?阮恒在抽血过程中为什么“一句话也不说”?男孩为什么会“立刻停止了哭泣”?

10、从比喻、拟人处质疑。如《长征》中:“云崖暖”、“铁索寒”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再如《古井》中“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质疑为:“甜美的乳汁”指什么?“哺育”什么意思?为什么作者把古井比作一位温情的母亲?

11、从内容联系处质疑。如《一夜的工作》中:“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和“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之间有什么联系?

12、抓重点词语质疑。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可针对“纹丝不动”质疑:邱少云在什么情况下纹丝不动?他为什么纹丝不动?他怎样做到纹丝不动的?邱少云纹丝不动的结果怎样?

13、联系上下文质疑。如《她是我的朋友》中:既然抽血不会疼,阮恒怎么会“啜泣”呢?

14、由人物的神情去探究内心想法质疑。如《白杨》最后一段写到:“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提问:爸爸在沉思什么?为什么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15、联系生活实际或有关知识质疑。如《她是我的朋友》中问:“抽血”很疼吗?(不很疼)。不很疼小男孩为什么那么痛苦?

16、抓含义深刻的句子质疑。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的句子”我从心底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质疑:作者为什么说这两种断言都是爱,你是怎么理解的?

17、在难点处质疑。如:《爸爸和书》一课中,针对难点问:”为什么对’我’来说,一本薄薄的童话集是那么珍贵?明明是’寒风呼啸’’冷得直发抖’,’我’却大声说’买书比坐汽车强’,为什么?为什么’我’仿佛觉得爸爸是’含着热泪’在说这些话的?

18、拓展内容质疑想象。如《珍贵的教科书》中“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指导员想的是什么?指导员没说完的话会是什么?《凡卡》中”课文在凡卡睡熟并做着甜蜜的梦的地方结束了。但梦总是要醒的,想象一下,凡卡睡醒以后,会发生什么事?凡卡的信,他爷爷能收到吗?他的信如果落到老板手里后,其命运又会怎样?凡卡如果逃了出来,是流浪还是去找爷爷?

19、在能进行对比的地方质疑。如《林海》中“云横秦岭”是怎样一种景象?大兴安岭的“岭”与秦岭有什么不同?

20、针对写作方法质疑。如:《再见了,亲人》中“朗读课文前三个自然段的开头和这三段最后一句话,想想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海豚救人》一文提问:”作者为了说明海豚救人,运用了哪些表达方法?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珍贵”有什么联系?这样一来,学生思考的角度更广更具体了,降低了问题的难度。

第五篇:教师课堂艺术

教师课堂艺术

假如历史课堂教学不讲究教学艺术,那么,学生对历史课就会没有兴趣,学习也会处于一种被动的、僵化的状态。因此,历史课堂教学不能没有艺术。看一堂历史课是否具有艺术性,主要看它是否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科学性、创造性、情感性、灵活性、魅力性。

(一)科学性

重视历史教学的科学性,是《新课程标准》对历史教学的重要要求。《新课程标准》指出:“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历史课堂教学,要使学生初步了解并树立人类社会是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等科学的历史观,要使学生能够学会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可见,历史课堂教学,具有自身的科学性特征和要求。

(二)创新性

如何让历史课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舞台? 变“以本为本”为“以人为本”,树立学生是课堂上的主体的意识。在历史教学实施过程中,创造的主体是教师,创造的对象是教材和学生,创造的本质是求新、求真,让学生在一系列的历史事件中悟出历史的真谛。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一定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教学中以人为本,首先要求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尤其要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当今的青少年学生,有较强的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网络环境学习的能力,他们思维敏捷,不墨守成规,喜欢表现自我。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努力安排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

如让学生通过包括上网查阅在内的预习准备,登台阐述对某篇课文的分析理解;开展课堂辩论会;让学生模仿老师上课;让学生根据时空要求、事件性质等标准编写归纳历史知识网络图表。给学生展示自己劳动成果的机会,并且及时适当地对他们给予评定表扬。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必将为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激情。使学生在具体的有趣轻松的学习实践活动中,掌握历史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且能够针对历史问题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能够从众多的历史问题的分析中获得认识,进而具有独立分析和处理当今社会问题的能力。

如引导学生对历代王朝的兴衰历程进行分析,从中可以得出这样规律性的结论:统治者实行开明政治,体民、养民,重视科学技术,努力培养科技人才,那么这个国家就会兴旺富强,反之,如果统治者昏聩无能,残酷压迫和剥削人民群众,不重视科学技术,不努力培养科技人才,那么这个国家就会落后,直至走向衰败灭亡。

(三)情感性

实践证明,教学成败的关键不仅在于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巧,而且在于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有“情”人。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情感的感染功能、激励功能、熏陶功能;要在教情和学情方面多作思考,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多下工夫;要加强自身的语言等方面修养,努力做到语言传情、教态传情、设疑生情、设境生情,做到以情导思,以情激情,使学生获得智力和情商的同步发展,实现历史教学的高效率和高质量,最大限度地获得教与学的双赢效果。

(四)灵活性

传统教学以讲授式为主,教师把知识以讲述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等经过教师的消化,面面俱到地教给学生。长此以往,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不到体现,容易导致他们对学习感到枯燥,甚至于厌倦。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倡导学生参与。新课程理念下的新的学习方法主要包括: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灵活科学地运用这些方法,不仅能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教会学生自己学习的本领,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及科学探索精神。这些都为学生今后人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学中,无论是讲授式,还是自主式、合作式及探究式教学,都各有优点与不足,教学过程中到底采用哪一种方法,需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综合采用,切忌长期使用某一种教学方法和模式。

(五)魅力性

教学艺术的魅力是教学美的集中体现。

为此,历史教师要在教材内容的挖掘上,追求引人入胜的形象魅力;在教学活动中,努力创造扣人心弦的情感魅力;借鉴不同的表现手法,创造教学语言的艺术魅力;在教学方法的创新上,追求风格独具的个性魅力;以高度的人格力量,塑造新时代教师的教态魅力。凡此都集中体现了历史课堂教学的艺术价值。一个有教学魅力的历史教师,站在三尺讲台上,对教材处理得得心应手,讲课时妙语连珠,挥洒自如。引导学生学习感悟,渐入佳境。学生的心扉被“金钥匙”打开了,知识的源泉注入他们的心田,能力在他们身上潜滋暗长,智慧得到了开拓发展。

总而言之,时代在前进,教师的教学观念也应该不断地进行,这样才能为历史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让课堂变成师生共进步的欢乐园。

下载课堂阅读艺术教学实验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课堂阅读艺术教学实验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艺术课堂说课稿

    本次教研组长示范课,我们着重研究的课题是艺术课堂综合教学,采取了指定执教老师,指定执教领域的方法,并落实顾骁雁老师上音乐绘本整合课堂;时洁老师上绘本美术整合课堂;郑兰老师......

    注重教学艺术,实现高效课堂

    注重教学艺术,实现高效课堂 河洛实验学校 侯晓芳 岁月匆匆,回首自己从教六年的教学生活,虽然困难重重,却也是硕果累累。 2014年8月我走进了伊川县河洛实验学校,在这两年的教学中......

    关注教学艺术,营造魅力课堂

    关注教学艺术,营造魅力课堂 ——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编码: 研究类型: 内容摘要: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1......

    机械教学的课堂提问艺术

    摘要:课堂提问又称“设疑”,它是熔科学性与艺术性为一炉的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机械教学中富有艺术的课堂提问,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诱导学......

    课堂教学方法与教学艺术参考答案

    1、“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出自( )。 A、卡尔·马克思B、洪堡 C、奥古斯特·罗丹D、陈述彭2、( )是奥地利科学院地理信息研究中心主任,国际知名的GIS研究与......

    牙科中心小学高效课堂实验总结

    牙科中心小学高效课堂实验总结 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在我校已经实践了两个学期,在这紧张繁忙的日子里,让我校教学经历了一次全身心的蜕变。在一学期的听课、讲课、评课、研讨等活......

    醴陵市实验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总结

    醴陵市实验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总结汇报材料 醴陵,一座拥有百万人口的县级市,在近年教育改革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被评为全国教育先进县。醴陵市实验小学,地处醴陵中心城区......

    中学物理教学论文 课堂演示实验

    教学论文 谈新课改物理教学中的课堂演示实验 西华县东夏镇二中:袁建新 2012年3月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知识的获得,技能的提高,无不和各种实验密切相关,而课堂教学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