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为加快推进城乡卫生事业均衡发展,构建完善的区乡村一体化医疗卫生信息服务体系,不断深化卫生改革,提高卫生管理、科学决策和综合服务水平,根据《浙江省卫生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要求,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围绕构建“民本卫生、和谐卫生、数字卫生”总体目标,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转变卫生信息管理理念,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优化卫生业务流程,实现以信息化推进规范化,加快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统筹规划、有序推进。坚持统筹安排、合理布局,防止各自为政、重复建设。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协调配合,分步推进,有序实施。
(二)立足应用、务求实效。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善于捕捉和挖掘医疗卫生工作中的卫生信息化建设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和应用工作。做到先易后难、效益先导、务求实效。
(三)规范标准、强化管理。坚持“统一规范、统一代码、统一接口、统一软件”要求,加强组织协调和业务指导,规范卫生信息化建设行为,统一采用数据格式和编码信息标准,建立和完善立项审批、验收制度。
(四)资源共享、保障安全。以现有网络、业务系统和信息资源为基础,加强网络资源和数据资源整合,实现互联互通、信息资源共享。在保证网络、信息系统先进性的同时,坚持采用成熟、安全、可靠的技术,建立备份、应急预案和灾难恢复系统,保障网络和信息系统使用安全。
三、创建目标
到2014年,基本建成网络畅通、应用全面、资源共享、标准统一、系统安全可靠的“1127”卫生信息化体系。即,一个中心:区卫生信息管理中心;一个网站:卫生信息服务门户网站;二大系统:区域体检、检验系统,院前急救信息系统;七大平台:区域心电、放射信息网络平台、区域数据信息平台、居民医疗咨询公共服务平台、慢性病传染病监测管理平台、医疗卫生资源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区域双向转诊平台、区域药品流通管理信息平台。基本实现区内医院、社区和相关卫生机构与数据平台的互联互通,诊疗信息的交换和共享共用,公共卫生信息与医疗信息的有效整合。
四、实施步骤
卫生信息系统是一项系统工程,结合柯城实际,我区卫生信息化建设计划通过“一次规划、二期实施”的方式来进行,按照与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工作同步推进的要求,实现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建成一家,信息化系统覆盖一家的创建目标。
(一)第一阶段主要工作(2012年)
1.成立柯城区信息管理中心。信息管理中心负责全区医疗
2卫生的信息开发、管理和利用,由专门科室、专人管理区信息平台业务,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质量,逐步实现医疗资源共享,提升卫生管理效率和决策水平,并实现精细化绩效考核管理。
2.建设卫生信息专网。整合利用现有资源,建设覆盖全区医疗卫生机构的区域卫生信息VPN专网,为区域卫生信息系统的顺利实施提供安全、稳定、可靠、先进的网络保障。
3.建立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信息化软硬件,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EHR,全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80%。
4.建设区域心电、放射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区域范围内多家医疗机构联网组成的心电、放射信息系统,实现心电和放射检查数据的集中诊断和统一质控。
5.建设区域HIS。将区域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信息数据集中在区级平台上,对区域内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进行统一管理。
6.建设区域数据信息平台。建设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含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资源库),并接入区域医疗机构,为区域卫生资源辅助决策分析系统提供安全可靠的原始数据。
7.建设区域体检、检验系统。通过条码化管理,实现区域范围内体检、检验信息的集中存储、管理和统一质控,供卫生管理部门、疾控、临床、病人方便调阅的网络信息系统,共享
3检验设备和人才资源。
(二)第二阶段主要工作(2013-2014年)
1.完善柯城区卫生信息平台。在医院HIS临床管理系统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系统软件的基础上,完善“柯城区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医疗服务信息系统。
2.建设居民医疗咨询公共服务平台。以网站的形式向居民提供在线导医、网上挂号、专家门诊、网上医疗、居民个人信息查询、检验检查结果查询、医疗收费监督等医疗咨询服务。
3.建设慢性病传染病监测管理平台。通过与医院HIS系统、社区卫生管理系统(CMIS)紧密结合,从医院临床科室实时动态采集疾病诊断信息、慢性病、传染病信息到区域信息中心。
4.建设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平台支撑下的院前急救信息系统。让参与急救的现场救护人员能够及时掌握急救患者的历史健康资料和主要疾病问题,提高院前急救安全性,降低致死率和致残率。
5.建设医疗卫生资源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建设柯城区医疗卫生资源信息综合管理平台,方便管理者全面、实时掌握各类信息,提高管理水平和效能。
6.建设健康一卡通。建设健康一卡通系统替代原医院就诊卡系统,实现全区医疗机构一卡通行或调阅信息。
7.建设区域双向转诊平台。规范双向转诊工作流程,使病人在柯城区各医院之间双向转诊时,病人的医疗健康信息可以通过网络跟着病人流转,实现“小病到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
4回社区”的目标,提高区级医院住院病床周转率,有效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8.建设区域药品流通管理信息平台。建立柯城区基本药品目录、柯城区药品集中采购管理系统、柯城区药品统一配送管理系统,把药品供应商、药品使用部门、药品监管部门等药品流通领域的各个环节通过软件系统连接在一起,实现药品信息的实时互通。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部门协作。卫生信息化是卫生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各有关部门、医疗卫生单位要按照国家、省、市关于切实加强对信息化组织领导的要求,贯彻落实“一把手”负总责的原则,全力抓好信息化工作,把卫生信息化建设摆上议事日程,纳入工作部署,落实专职人员,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本单位的信息化工作,落实规划建设内容。
(二)落实相关制度,强化政策引导。要建立信息化管理规章制度,制定信息化工作考核、考评标准。实行信息化建设激励机制,对卫生信息化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一定的奖励。要采用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出一批精通信息技术和卫生业务的复合型人才,保证卫生信息化建设稳步发展。要建立卫生信息化例会制度,研究讨论卫生信息化发展的思路、模式、体制、机制和法制及安全等问题,提高卫生信息化建设的管理与决策水平。
(三)加大经费投入,科学合理应用。资金保障是卫生信
息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项目建设经费由区财政投入和卫生部门自筹向上争取多渠道解决。各有关部门、医疗机构要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提高服务质量,并明确一定比例的经费投入卫生信息化建设。卫生信息化经费的使用要按照省、市、区有关信息化建设规定执行,避免重复投资和浪费。
第二篇:区域卫生信息化不是“面子工程”
作者:上海长宁区卫生局信息中心 郑涛
新医改方案出台后,区域卫生信息化成为卫生信息化建设者口中的一个热门词汇。对于区域卫生信息化,大家充满了憧憬和期待,但同时,在很多人心中也不免充满了困惑,区域卫生信息化到底价值几何?会不会建成之后就变成了一个花瓶?或者仅仅只是一个“面子工程”?
医改的有力支撑
作为一名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工作者,经过几年的实践,有如下一些具体体会:首先,必须肯定的是,如果没有医疗体制的改革,区域卫生信息化就没有太大的价值;其次,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区域卫生信息化必然成为医改的有力支撑;第三,区域卫生信息化正在逐步扩大其受益人群,最终有一天,大家会像离不开互联网一样离不开区域卫生信息化。
区域卫生信息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也很难立竿见影地产生直接的经济或社会效益,但是区域卫生信息化对于医疗体制改革的支撑、对于提高诊疗质量、降低就诊费用的作用却是不可低估的。从长宁区的实践来看,历经三年的耕耘也许还只是起步,但是已经收到了相当明显的效果。
长宁区有区属医疗机构16家,其中二级医院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家。长宁区没有三级医院,从医疗机构布局方面来讲,这是我们的缺憾;但是从区域卫生信息化发展的角度来看,却提升了区域卫生信息化的效能。
在长宁区的医疗机构中,不分级别,医疗机构内部的信息化建设相当均衡,HIS、LIS、RIS、PACS等等一应俱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与二级医院相比,还增加了公共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全科团队服务信息系统等,具备了很好的区域卫生信息化的条件。从2006年起,我们开始进行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建设工作,2007年建成,成为全国最早实行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区县。区域卫生平台整合了居民在全区各医疗机构就诊或者享受公共卫生服务的记录,真正实现了居民个人的电子健康档案,并实现了在各个医生工作站上的有条件的调阅。
深化平台应用
建立平台不是目的,平台的应用才是我们的目标。平台的应用不仅要靠培养需求,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主动地根据需求去开发应用。根据我们近三年的探索来看,区域卫生数据中心的应用可以从医生、管理者和居民三个层面来深化。
1.区域卫生信息化能为医生带来什么?
(1)全面了解病人健康状况,提高诊治准确率
区域卫生信息化建立了居民在区域内的完整的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包括了既往所有的诊疗信息、检验报告、检查报告和个人的慢性病管理信息等。对医生全面掌握病人的健康状况,提供有效的诊治手段提供了一个便捷的平台。同时,对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来说,这个平台也提供了一个学习的知识库,学习到上级医院医生和专家的诊疗方法,有助于提升个人的诊疗水平。
(2)全方位提供诊疗路径,减少诊疗缺陷
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医生不仅能了解病人的健康状况,平台还能够主动为医生提供警示功能,如重复检验检查、近期同类用药提醒、诊疗规范提醒(根据患者的诊断信息、近期检验检查对应规则库,提醒应执行的检验检查和诊疗行为)等。通过实时提醒的手段来提高门诊服务质量、促进诊疗规范、减少医疗事故、减少患者就诊费用等。
(3)一站录入,多方共享,减少重复劳动
对于医生来说,目前最迫切需要的还是如何从大量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医院内部的信息化建设已经大大解放了医生的重复劳动,但是,如果医院与管理机构之间无法进行有效的数据共享,那么仍旧存在很多的重复劳动,比如传染病直报、慢性病管理、孕产妇保健等,这些都涉及到医院或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疾控中心、疾控慢病管理机构、妇幼所等管理机构之间的业务协同,有了区域卫生数据中心,所有这些曾经需要手工额外填报的信息都能通过平台自动采集和传送了。甚至医疗机构间的业务协同,比如双向转诊和二级医院出院病人的社区随访,只要轻点鼠标,所有的信息都能自动收集和发送。
2.区域卫生信息化能为管理者带来什么?
区域卫生信息化能为管理者带来的好处是非常明显的,首先管理者能通过平台及时掌控全区的医疗业务状况、区域内人群的健康状况分布情况等,及时掌控信息便于更合理地调配资源。
其次,区域卫生信息化带来了资源集约化管理,能有效地节约资金,提高信息化效能。
同时,区域卫生信息化使第三方的专业机构能更便捷地为医疗机构提供服务,如临床检验实验室、远程会诊中心、临床影像专家会诊中心、药品物流配送系统等,这些都离不开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建设。
另外,区域卫生数据中心作为一个二级平台也成为了区域内各医疗机构与市级三级医院、市级卫生专业管理机构(市疾控、市卫监、市妇幼所等)及国家专业管理机构(国家疾控、国家卫监等)信息交互的桥梁,许多不得不花费医生大量精力的报表和报告卡现在都是后台自动抽取、自动生成,非常有效地节约了医生的时间,并提高了报告的准确率。
高效的另一个直接好处是,可将有限的医疗资源投入到更有意义的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和服务中去。如长宁区的慢性病业务协同管理系统上线之后,实现了慢性病患者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管理和干预,转向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二级医院的协同管理。仅仅半年的时间,慢性病的控制率提升了一倍,而慢性病的重点人群管理人数提升了三倍,效果是相当显著的。
3.区域卫生信息化能为老百姓带来什么?
区域卫生信息化除了要为医生和管理者提供方便外,更重要的是为居民带来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区域卫生信息化整合了居民在区域内医疗卫生机构产生的卫生服务信息,建成了居民个人的电子健康档案,这个档案必须是能为居民所掌握的,这有助于居民全面了解自身健康记录和发展历程。同时居民能随时随地了解到自己的诊疗报告,避免往返奔波。提供多种直观感性的方式吸引居民更加关注自我健康,使居民对于健康的自我管理成为习惯。治病只是手段,关键是让居民掌握健康生活的方式
第三篇:×××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
×××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
建设实施方案
为了加快推进城乡卫生事业均衡发展,构建完善的城乡一体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深化卫生改革,提高卫生管理、科学决策和综合服务能力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根据《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2003-2010年》、《×××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意见》和×××信息化建设规划,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
按照“统一标准、统筹规划、资源共享、纵横联网、分步实施、安全保密”的原则,在整合利用现有信息资源和不断完善系统服务功能的基础上,采用先进成熟的信息技术,开发建设集城乡卫生管理、医疗管理、妇幼保健、疾病监测、疫情报告、卫生监督、应急指挥、社区服务、居民档案、远程会诊、网络教育、医保互通、电子政务等多功能为一体的高效、快速、畅通、安全的卫生信息网络体系,实现全县范围内卫生信息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并开展以县为单元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试点和研究。到2010年,建成覆盖全县城乡医疗卫生机构并与市卫生局、县内相关部门互联互通、适应卫生改革发展需要的区域卫生信息体系。
二、基本框架
按照×××卫生信息化建设规划,构建我县卫生信息化建设“1131” 网络框架,即:一个管理中心,一个网络平台,三大应用体系,一张居民健康卡。逐步建立起以县卫生局为中心,覆盖县级医疗卫生单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公立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站的一体化卫生信息网络。(网络框架拓扑图见附件2)
(一)一个管理中心
在县卫生局设立“卫生信息化管理中心”。其主要职能是:负责卫生系统信息化网络建设总体规划和设计;负责确定各阶段具体工作并组织实施;负责规划设置局域网站点和信息安全体系出口;负责监管三大应用体系,及时维护应用系统数据、协助网络运营商做好网络故障排查,确保网络畅通;负责组织卫生人才信息化相关知识培训,指导督促各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信息化工作。
(二)一个网络平台
依托现有的×××电子政务外网平台搭建区域一体的公共卫生和医疗县级管理平台,实现卫生系统内各医疗卫生单位之间、各医疗卫生单位与县卫生局之间,县卫生局与市卫生局之间、县卫生局与县内相关部门之间信息互通,数据共享;为卫生行政部门的行政管理和决策提供信息服务与支持;为公众提供查询、咨询相关卫生信息窗口。
(三)三大应用体系
1、医院管理信息系统
系统介绍: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数字化医院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医院收费管理、门诊管理、住院管理、药品管理、病案管理、处方管理、人事后勤管理、资产管理、统计查询、系统管理等模块以及医学影像与通讯系统(PACS)、实验室检查系统(LIS)、应用电子病历系统(CPR),远程医疗会诊系统等交互式网络信息服务系统。
系统功能:(1)在医疗单位内建立起以财务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医疗单位内部医疗、药品、人事、资产、财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提高医疗单位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2)在医院之间搭建信息共享与交换平台,实现医疗信息资源共享。(3)卫生局通过医院管理县级平台,动态监管各医疗单位的财务收支。(4)按照确定的各医疗单位的功能定位和诊疗范围设定诊疗目录,限定其诊疗范围,统筹城乡医疗卫生资源。(5)通过药品管理系统,确定各医疗单位的基本医疗用药目录,限定用药范围,对目录内药品定价管理,对目录外的药品严格限制使用,规范医疗单位的用药行为。(6)实现影像图像和影像报告等数字化存储、传递,并在医院之间共享。(7)实现实验室检查报告无纸化传输,提高效率,减少人工操作造成的差错。
2、公共卫生管理系统
系统介绍:主要包括疾病预防与控制、妇幼保健、卫生许可和监督执法、应急指挥、健康教育、居民健康档案、基层卫生信息等模块。对疾病监测预警、传染病报告处置、儿童计划免疫、孕产妇系统保健、儿童系统保健、卫生监督等公共卫生工作进行网络化管理。(其中新开发的系统必须与上级已统一开发的公共卫生系统软件实现链接和系统集成共享)系统功能:(1)通过建立健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并不断更新,实现对全县居民健康信息的动态管理。(2)医生通过查阅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能更加全面、准确地诊治,并可避免重复检查。(3)实现对疾病的自动分类筛查、对特殊疾病及时报告、追踪。(4)实现对传染病、慢性病等疾病的自动生成并归口提示,提高管理能力水平。(5)实现对疾病预防与监测、卫生执法监督,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工作的信息化动态管理。(6)动态反映公共卫生信息,及时作出预警预测,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能力。
3、新津卫生信息网
《新津卫生信息网》是卫生系统与公众沟通的桥梁,其主要功能是:介绍和宣传新津卫生、反映工作动态、公开卫生政务信息、公布卫生服务流程、接受群众咨询投诉,实现卫生电子政务等。在不断完善现有功能的基础上,增加查询窗口、网上论坛等功能。
(四)一张健康卡
为居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EHR),记录居民从出生到计划免疫、历次体检、保健、随访以及门诊住院治疗等一生中重大健康信息。居民办理健康卡后,可通过健康卡网上挂号,查询医疗费用、检查结果及既往就诊信息等。居民健康卡与城镇职工(城乡居民)医保卡对接,未来托展与银行卡的绑定,实现刷卡、缴费、结算和自动转帐等功能。
三、项目建设内容、完成时间及成效 卫生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按照 “统一规划,先易后难,分步实施,分阶段见成效”的方法建设,力争用3年的时间实现全县卫生系统信息一体化。
(一)、第一期建设内容、成效及完成时间
1、建设内容:
(1)、确定网络通信公司,完成县信息办、县卫生局网络管理中心到各县级医疗卫生单位、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有乡镇卫生院、10家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内外网络铺设。
(2)、确定软件功能需求,招标确定软件开发公司,购买并扩展功能,合作研发以医疗、药品和财务管理为主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和“公共卫生信息管理系统”,搭建医疗和公共卫生县级管理平台。
(3)、购置服务器、磁盘阵列等托管到县信息办的设备和卫生局网络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各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必需的电脑、打印机等设备。
(4)、分步完成在县卫生局、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县精神病院、县妇幼保健院、县疾控预防控制中心、县卫生执法监督所、县血吸虫病防治站(武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五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11家乡镇公立卫生院和10家以上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试运行。
2、阶段成效
实现全县医疗卫生单位信息化网络全覆盖;在医疗卫生单位之间搭建信息共享与交换平台,实现医疗和公共卫生信息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卫生局实现对全县所有医疗单位医疗行为、服务价格、药品价格等全面监管,对公共卫生工作进行监督指导。具体如下:
(1)、所有医疗单位实现对本院医疗、药品和资产财务、人事计算机管理;
(2)、通过药品管理系统,进一步规范各医疗卫生单位药品、疫苗进货渠道,保证药品疫苗质量;
(3)、确定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本医疗用药目录,对目录内药品定价管理,对目录外的药品严格限制,限定用药范围,规范用药行为;
(4)、卫生局确定各乡镇卫生院的功能定位和诊疗范围,设定其诊疗目录和诊疗价格,确保提供基本医疗服务;
(5)、记录药品流通去向,必要时跟踪药品疗效,按上级指示及时追回被查封药品;
(6)、卫生局通过医院管理县级平台生成的各种财务分析报表、人事统计报表,适时了解各医疗单位的财务收支情况、人员资质和变动情况;
(7)、逐步建立病人电子健康档案,记录居民就诊及健康状况,为健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打下基础;
(8)、卫生局通过公共卫生县级平台,实现对疾病预防与监测、儿童计划免疫、卫生执法监督、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工作的信息化动态管理,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9)、卫生局实时掌握县域内公共卫生工作运行情况,及时作出预警预测,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10)、依托比较健全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开展以慢性病、传染病等重点疾病的信息化管理。
3、完成时间
2008年4月发布软件招标公告,2008年12月完成项目建设并开始试运行,2009年3月进行验收。
(二)、第二期建设内容、成效及实施时间
1、建设内容:
(1)、在卫生局建立×××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应急指挥中心系统是将多屏图象处理、信号切换、网络等技术综合应用于一体,形成的一个具有智能化控制、操作方法先进的大屏幕信号处理与控制的系统。该系统并有应急指挥的音频、视频、监控等设备的布局和接口,能够通过远程动态监视监测现场并实时传输视频、音频信号。并具视频会议功能。
(2)、建立视频会议系统。以卫生应急指挥中心为依托,在县卫生局建立视频会议主会场,各医疗卫生单位分别设立分会场,通过网络把主会场和分会场连接起来,达到远程会议、远程培训等功能,并与市卫生局、县信息办视频会议系统连接。
(3)、县级医疗卫生管理平台与×××级卫生管理平台和县级各相关部门连接,实现信息互通。(4)、健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
(5)、将所有标准化村卫生站接入系统管理平台。(6)、在×××医院管理系统基础上增加电子病历系统(CPR)、实验室检查系统(LIS)、医学影像与通讯系统(PACS)等模块。
6、在《新津卫生信息网》、社区触摸屏上开通个人健康信息查询功能,开通手机短信服务功能等。
2、阶段成效:
(1)、县卫生局及卫生单位实现对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远程监控、远程指挥等,提高卫生行业的应急处理能力;
(2)、通过视频会议系统,提高效率,降低行政成本。(3)、实现县卫生局与市卫生局、县级相关部门之间数据共享,信息互通。
(4)、医院通过对数字化信息的采集、传递、存储等,实现无纸、无胶片的数字化信息传送,并可实现全县各医疗单位之间检验、影像等数据信息共享,减少重复检查,惠及人民群众。
(5)、居民使用健康卡。
(6)、实现县乡村三级信息网络全覆盖。
3、实施时间
2009年4月-2010年12月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为确保卫生系统信息化建设顺利实施,卫生局成立以局长为组长的×××卫生局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详见附件1),负责卫生信息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和工作协调,审定总体规划和具体实施步骤,督促卫生信息化工作开展,及时研究解决困难和问题。
(二)、经费保障
卫生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不间断投入的系统工程,项目建设经费由县财政投入和卫生系统自筹向上争取多渠道解决。各单位要将业务收入的1—3%作为信息化经费列入支出预算,由卫生局统筹安排,确保我县卫生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三)政策保障
实施卫生信息化是对医疗卫生管理模式的革新,随着卫生信息化的深入推进和功能不断完善,必然改变现有服务模式和管理体制,卫生局将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予以支持,并将卫生信息化工作列入全县的专项目标进行管理,确保卫生信息化建设各阶段目标顺利完成。
(四)制度保障
卫生局将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上级部门的技术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和完善网络管理、数据库管理、设备管理、安全保密等有关工作程序、工作制度和技术规范,确保信息化建设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运行。
第四篇:乡镇信息化镇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一、项目背景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信息在农业经济中起的作用越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来越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大,地位日益重要。党中央2005年的一号文件,在保障以往支农政策和给农民实惠力度的同时,又有许多惠及“三农”的新政策,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就是其中之一。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并对通过信息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村信息化建设提出了要求。深入贯彻文件精神,加快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和我镇信息化建设,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前十年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近年来,随着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我镇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进展飞速。全镇电话入户率和有线电视入户率分别达到69%和59%,宽带通村入组的技术和设施条件也已具备。一个以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为载体的农业和农村信息化体系的架构已经基本形成。信息技术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变农民精神面貌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来越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大,地位日益重要。农民群众对信息及信息网络在农业生产及经营活动中的作用认识更加深刻,参与农业信息网络建设的热情不断高涨,为我镇的农业信息化网络建设创造了良好条件。同时,通过“双培双带”工作的开展,结合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在我镇及在市上单位及广大农业技术干部与农民群众之间建立起了有效的的联系机制,也为我镇的农业信息化网络建设提供了人员及技术支持。但是,我镇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也还面临着资金缺乏,投入不足等问题。农村信息化的总体水平相当落后,互联网在农村的应用和发展任重而道远,急需建立将有用的农业信息及时、高效传递至普通农户家中的信息网络,并建立适宜农民群众浏览的的农业和农村信息网站,为真正实现宽带通村入户,在农村推广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打下坚实基础。这也是当前我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
二、项目建设条件
我镇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较好,为我镇下一步实现互联网进村入户创造了有利条件。一是设施条件好,我镇电话入户率已达69%,各村组都已经具备了通过宽带接入互联网的设施条件;二是镇政府对信息化建设高度重视,把互联网作为加大对我镇宣传和加快我镇经济发展有利手段,各村也把信息化建设列入发展日程,为我镇信息化建设提供了保证;三是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在我镇经济生活中应用较为广泛,有一定的技术应用基础,近几年,镇政府通过互联网在中国农业网、阿里巴巴商务网站等平台对本镇的洋葱产业进行了大力宣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四是全镇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其实基础。近年来,通过“双培双带”工程的实施和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开展,建立并强化了驻村农业技术人员、党员致富带头人、普通农户等组成的帮扶和联系机制,该机制的建立,既为我镇信息化建设向村组深入创造了可靠的人员及技术条件,通过培训和在村级建立信息化中心平台,可以最低成本的实现农业信息向普通农户的传递。五是近年来我镇洋葱产业的发展,使我镇农民收入有了较快增长,群众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为引导有能力和现实需要的致富带头人在家中接入宽带,实现宽带进村入户的目标创造了有利条件。
但是也应当看到,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我镇农业和农村信息化仍存在以下制约因素。
其一,建设资金缺乏,投入严重不足。我镇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建设资金缺乏,投入严重不足。虽然我镇各村都已具备了宽带接入条件,各村不同程度都配备了电脑,但只有镇政府和镇农技站的电脑接入了互联网,各村的电脑由于偏老、偏旧及办公经费限制,只做为打字机使用,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其二,通信费用偏高,农民不易接受。农村电话用户多是接听电话而不经常打电话,还存在严重的“热装冷用”现象,现有的互联网接入费用过高(包月98元,计时每小时1元-2元),影响了农户接入的积极性,由此造成用户偏少,运营商利益得不到保证,不利于继续加大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投资发展。
其三,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我镇现有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还较低,农民直接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还比较低。
其四,现有的农业信息都是由镇政府工作人员或者农业技术人员从互联网上直接下载的,信息繁杂、真伪难辨。急需建立一个有效的信息甄别、鉴定、筛选及整理机制,使这些信息可行、适用使农业信息化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发挥得更加充分。
三、实施内容及步骤
本项目根据我镇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镇信息化建设将充分利用现有硬件资源和软件环境,按照以镇信息网站建设为基础,推动各村信息平台建设,利用现有的驻村干部、党员致富带头人等帮扶网络,将有用的信息向广大农户传播和推广,最终引导有条件的农户接入互联网,促进全镇信息化建设向纵深发展。具体实施步骤为:2006年完成镇中心网站建设,各村实现宽带接入,并在条件较好的1-2个村进行村级多媒体信息中心建设示范;2007年-2008年在各村建成多媒体信息中心,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完善和升级镇中心网站,建立适合农民群众浏览和使用的页面,并在有条件的农户中推广宽带接入,其中2006年完成接入3-5户。
(一)、镇中心网站建设
为带动全镇信息化建设,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推广应用,项目第一期计划为
镇中心网站建设。网站建设将遵循阶段开发性、易用性、规范化、可扩展性和安全稳定性原则,采用审核和权限管理。在体现政府网站严肃性的同时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做到方便用户浏览和使用。
正在建设中的镇中心网站包括:党政信息、特色产业、旅游观光、项目招商、政策法规和信息反馈等页面。拟实现以下功能:
1、信息发布功能:旨在实现政府新闻、项目信息、农业技术等动态信息的采编、审核、发布等功能;
2、在线调查功能:获得公众意见作为政府各项工作的参考依据;
3、信息检索功能:对政策法规、农业信息等文档进行方便的搜集;
4、信息反馈功能:通过反馈加强政府与公众的交流;
网站建成后,将对我镇党政建设、特色农产品,旅游景点和招商引资项目利用互联网进行广泛、深入宣传。还将通过信息反馈、网上调查等手段收集各界对我镇各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加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更加有利于群众监督。
(二)、村级信息平台建设
以镇中心网站建设为基础,项目二期为村级信息中心建设。根据农村现有的经济、文化和技术条件特点,村级信息中心建设本着操作简便、易于维护的原则建设,主要拟完成以下建设项目:
1、村级互联网接入
为解决农业技术信息入农户“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村级信息化建设是关键。主要建设内容为:购置电脑及相关上网设备7套,使各村至少有一台电脑接入互联网,并培训、配备操作人2-3名。
2、农业信息发布和信息技术演示中心
村级农业信息发布中心,将利用各种多媒体技术手段,向农民群众发布农业信息和进行信息技术演示。建设内容为,购置投影仪、触摸屏等多媒体设备7套(每村1套),结合各村村务活动中心和农民培训中心建设,建成村农业信息发布和信息技术演示中心。
通过项目建设,实现信息建设(互联网)入村,不断加深农民对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认识,为互联网接入农户做准备。同时,村级信息中心建设还将实现以下功能:
1、农产品在线交易
通过构建交易平台、网站推广和人员培训,使村民利用村信息中心和镇农业信息综合服务网站在网上销售农产品成为可能,同时,也为我镇农产品提高知名度、扩大销售创造了有利条件。
2、农业技术培训
互联网的信息优势,可使农户更方便、快捷的了解农业方面的信息。利用互联网作为农民培训和农业技术推广的技术手段,成本小,对农户的吸引力强,信息资源丰富,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3、政务公开
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可有效提高政务公开工作的时效性和公开质量。通过信息反馈系统,还可使群众和政府之间的信息渠道更加畅通,加强群众对村委会及政府各项工作的监督。
(三)宽带入户
村级信息化建设和镇中心网站的升级扩展,为农民群众通过宽带接入互联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对上网群众进行简单培训,农户即可在家中利用镇中心网站设计的傻瓜式操作页面方便、快捷的进行互联网知识学习和信息发布、浏览和搜集,并可享受到由镇中心网站提供的各项实用服务,在项目推广过程中,政府将积极争取市科技、电信等有关部门对农户接入互联网的支持,在资金和上网费用方面给予各项优惠政策,为互联网在农村的推广和应用创造条件。
四、项目投资概算及来源
本项目总投资17.35万元。其中:镇中心网站建设投资1.73万元;村级信息发布及演示中心投资14.42万元;宽带接入农户投资1.2万元。
来源:申请补助12万元,镇村自筹5.35万元。
项目详细投资核算情况见后附表格。
五、项目效益分析
本项目为公益性投资项目,不以赢利为主要目的,其效益主要体现在促进本镇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等社会效益方面。项目的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农民素质的提高
通过互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在农村的推广,可大大开阔农民群众的眼界,也更利于党和各项方针、政策、涉农法规在农村的宣传贯彻。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渠道,还有利于农民学习先进的农业生技术和劳动技能,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
2、有利于提升我镇农村经济综合生产能力
项目的建设,可对我镇农产品进行有效、广泛宣传,同时,使农民群众更加方便的了解到国内外农产品市场信息,不断加强农户与市场的联系,提高农户市场意识,促进我镇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增强我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3、有利于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通过宽带接入,农民群众不仅得到了实用的各项农业技术和信息,还将极大丰富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通过宽带,在线点播、宽带电影、网络游戏、视频电话等一系列新的文化娱乐方式将不再是城市居民的专利,农户们也可以享受到这些现代文明的成果。
4、有利于农村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项目建成后,将使群众与政府的联系更为紧密,政府的工作更加透明和公开,群众向政府反映情况和进行咨询都可在网上进行,有利于广大群众对村委会及镇政府进行监督。同时,政府可同时利用网络引导群众从事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方式,杜绝赌博和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在农村的蔓延。
六、项目保障措施
1、技术保障
根据我镇实际,项目拟采用adsl解调器通过电话线实现宽带接入,并利用公网实现与村级信息中心及市相关单位网站的联接,电信部门对接入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2、政策保障
由市科技局和镇政府及电信服务部门协商,对接入宽带的农户在资费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以鼓励农户接入。
3、设备保障
网站的域名根据政府网站域名命名规则确定;根据我镇实际情况,网站拟定租用北京国政网科技有限公司虚拟主机作为服务器对外发布,并申请该公司政府上网专用域名。
4、网站推广
镇中心网站建成后,将在通过市上有关单位在市人民政府网站、市雄关经济信息网、市科技信息网等网站添加链接,以扩大网站访问量。
第五篇:教育信息化区域综合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教育信息化区域综合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要求,全面提高我市教育信息资源的应用水平和效益,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的通知》(教技函〔2012〕4号)和鄂教科函〔2012〕7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实施方案.一、工作目标.落实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部署的“三通两平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及教育管理信息平台、教育资源服务平台)建设任务,利用3年时间 ,初步建立“机制健全、设施完备、资源充足、应用广泛、效益显著”的城乡教育信息化体系,探索城乡数字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长效机制.二、试点选题:城乡数字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长效机制探索
三、工作内容(一)宽带网络校校通
1、规范推进校园网建设.乡镇以上学校全部接入光纤,所有小学接入宽带,边远教学点能够接收远程教学资源,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推进校园网达标建设,乡镇以上学校全部设置主控室,配备专业路由器、交换机和服务器,统一机柜,统一标识;网络布设到班级、备课组.校园网应部署“班班通”集中管理、教研备课、校本资源等基本应用平台,提高校园网使用效益.2、加快推进“班班通”建设.在现有市直和镇区学校实现 “班班通”的基础上,推进“班班通”向乡镇以下学校延伸.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同时通过对闲置设备的调配,使农村学校基本实现“班班通”.有计划加强教师计算机配备,满足教师备课、研修需要.实现备课、上课、学习一机多用.3、改善教学点教学条件,实现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根据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为我市小学教学点配备数字教育资源接收和播放设备,配送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并组织教学点应用数字教育资源开展教学,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各教学点开好国家规定课程,提高教育质量,基本满足农村边远地区适龄儿童就近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二)优质资源班班通
建设校本资源库.利用薄改资源库平台、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现代教育技术网等,市直及乡镇初中、中心小学完成校本资源库框架设计和管理平台部署,并对现有教育教学资源(含光盘资源)进行整合.从2013年起,形成常态机制,与教育教学工作同步开展校本资源库建设,鼓励各学校形成具有优势和特色的校本资源库.深化培训和指导,实现教育资源在课堂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中的普遍应用.(三)网络学习人人通
鼓励教师和学生拥有个人的网络学习空间,构建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互助学习的教育新模式,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1、推广教师网络研修活动.加快普及专职教研员、培训教师和名师骨干引领的网络研修活动,推动城乡对口支援学校教师之间开展网络教研.遴选部分优秀教师建立网络工作室.专任教师网络教研空间实名注册2013年底达到30%以上,2014年底达到50%以上.2、普及学生网络学习模式.倡导各学校利用天开班级空间、博客等网络平台,建立班级空间、个人空间,开展书香班级、学生博客评比,拓展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空间,培养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能力.继续开设好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四)教育信息中心建设
1、继续加强和完善我市教育信息网站的建设,做好麻城教育政务网、教育信息网、教育科研网三个子网建设,建立教育资源服务平台、教育信息管理平台.通过三网和两平台建设,为全市广大教师深入实践和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为实现全市教育管理信息化、教研工作网络化目标,提供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和管理服务平台.2、以薄改资源库为依托,不断丰富和完善具有麻城本地特色、支持教学改革、服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教育教学资源库.资源库应以“外置”与“自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建设.既要依靠国家要建设的基础教育资源云服务平台,麻城资源库中心要积极与之对接,也要我市自行收集、制作的各学科优质备课、课例、专家讲座、专题报告等资源,从而形成资源应用模式和自增长机制.(五)加强农村师资培训,缩小城乡差异.1.教师队伍建设.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纳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体系.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针对不同应用层次的管理人员、教学人员和技术人员适时开展培训.2.建设专业化技术支撑队伍.健全各级各类学校电教机构和工作队伍,保障教育信息化工作落实.市直学校和乡镇中小学应成立电教中心,其负责人相当于处室副主任.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应至少配备专职电教维护人员1人,12个班以上规模的学校按每增加12个班增配1人.学校应根据需要选聘若干信息技术教学应用骨干教师,作为电教中心或电教组兼职人员,负责应用研究指导和资源建设任务.持续开展电教专业人员能力培训,重视新媒体新技术研究,建立全市信息技术骨干教师队伍,提高技术引领和服务支撑能力.3.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以推广交互课堂、网络研修、资源应用为重点,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帮助教师有效应用信息技术,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研究,探索构建信息化环境下高效课堂长效机制.举办“班班通”交互课堂观摩评比活动,逐步提高多媒体课时覆盖率.四、进度安排
1、①2013年1月,召开教育信息化座谈会,讨论试点方案,确定各学校资源建设学科、年级;②开展全市班班通应用培训;③对学校宽带接入进行调查.2、①2013年2月,开展全市薄改资源库、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使用培训;②各乡镇开展班班通应用培训;③收集各有关学校整理的学科教学资源(2013年春季用),汇总后上传至薄改资源库平台及发至各学校
3、①2013年3月-5月,确定学校宽带接入提供商,到各中心小学、完小、高小安装宽带;②各乡镇完小、高小完成各教室网络布线,为班班通做准备;③ 各乡镇开展薄改资源库、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使用培训;④各有关学校进行适合我市学科资源库建设;⑤开展送教下乡、联片教研等活动,提升各乡镇中小学班班通应用水平;⑥推广教师网络研修活动,各学校开展专任教师网络教研空间实名注册.4、2013年6月,各乡镇、市直各学校开展班班通应用学科竞赛.5、①2013年7月,签订各乡镇完小、高小班班通应用合同;收集各有关学校整理的学科教学资源(2013年秋季用),更新至薄改资源库.6、①2013年8月-11月,完成部分各乡镇中心小学、完小、高小班班通应用建设任务;②改善教学点教学条件,实现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③各乡镇小学开展班班通应用培训、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应用培训.7、①2013年12月,开展全市班班通应用学科竞赛活动、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应用评比竞赛;②专任教师网络教研空间实名注册2013年底达到30%以上;理工、师范学生网络学习空间实名注册2013年底达到20%③市教育局对各单位开展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进行一次检查评比.8、2014年1月收集各有关学校整理的学科教学资源(2014年春季用)更新薄改资源库.9、①2014年2月,三中、五中、实验高中完成班班通建设任务.10、①2014年3月-5月,完成部分各乡镇中心小学、完小、高小班班通应用建设任务;②开展全市班班通应用培训;③开展送教下乡、联片教研等活动,提升各乡镇中小学班班通应用水平;开展我市教师网络学习空间评比活动.11、2014年6月,各乡镇、市直各学校开展班班通应用学科竞赛.12、①2014年7月收集各有关学校整理的学科教学资源;②开展教育系统办公自动化平台使用培训
13、①2014年8月-9月,完成麻城教育政务网、麻城教育信息网、麻城教科研网升级改版任务.②启动教育系统办公自动化平台使用
14、①2014年10月开展送教下乡、联片教研等活动,提升各乡镇中小学班班通应用水平.15、2014年11月各乡镇、市直各学校开展班班通应用竞赛、专任教师网络教研空间评比
16、①2014年12月,开展全市班班通应用学科竞赛活动、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应用评比竞赛;②专任教师网络教研空间实名注册2014年底达到50%以上,各学校利用网络开展教学研修;理工、师范学生网络学习空间实名注册2014年底达到40%;③对我市试点工作进行小结.五、具体措施:(一)制定政策措施,确保工作落实.印发《麻城市城乡数字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长效机制探索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明确责任主体、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工作要求等,确保试点工作落实到位.(二)加强调查分析,确保试验实效.加强调查研究,认真分析我市城乡教育信息化以及教育教学水平的现状,积极探索促进我市城乡数字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长效机制,注意实验过程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形成一套可操作、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三)建立稳定、规范、均衡的教育信息化投入机制.按照“政府主导、分级投入、多方筹措、均衡发展”的原则,切实保障教育信息化特别是乡镇教育信息化的投入.一是积极争取国家薄改计划项目资金及市级政府财政资金配套.二是落实鄂财政发[2007]157号文件精神,在公用经费项目下设信息技术服务费科目,单独预算,用于信息技术设备维护及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三是是引入多方合作的建设模式,拓宽教育信息化经费筹措渠道和项目建设空间.四是是积极争取在外麻城籍成功人士企业家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的资助.(四)建立实验基地,发挥辐射功能.依托我市的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建立城乡数字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长效机制探索的实验基地,大力开展教育信息化特别是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实验研究工作,从而形成一套可操作、可推广的经验,并进一步发挥实验基地的示范辐射功能.(五)健全帮扶制度,加强交流合作.通过开展“百校联百校”、“启明星计划”、送教下乡、联片教研等活动,探索城乡师资均衡发展的新机制.进一步健全全市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帮扶制度,定期组织市级的网络交流与研讨活动,推动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日常交流,特别是对口帮扶校之间的经常性交流,促进交流与合作,带动整体发展.(六)建立培训制度,强化全员培训.制订农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三年规划,建立健全农村教师的全员培训制度,按照“分级、分层、分步”的原则,采用市、校两级联动的培训模式,通过网上培训、集中培训、混合学习、交流研讨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办法,分别对农村中小学校长、骨干教师、学科教师、管理人员等开展培训工作.六、条件保障(一)加强组织领导.1.麻城市城乡数字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长效机制探索试点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的原则.成立教育信息化全市综合试点组织机构,成员名单如下
组长:李景浩(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副组长:张云飞(市教育局局长)成员:由发改局、财政局、教育局、公安局、广电局、楚天视讯公司、电信公司、移动公司、联通公司、供电公司等单位负责人组成.2.麻城市教育局负责试点工作的组织管理工作,制订《实施方案》及《任务分解书》,制定相关制度和办法,有序推进试点工作.局办公室负责试点工作的统筹协调;局财务科负责协调市财政局对试点工作经费实施保障;局教育督导室负责对试点工作的检查督导;教科院负责对学校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应用的推广应用和工作指导;局教师管理科负责对教师教育信息技术能力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分层推进;其他处室根据自身的职能,分别负责相关的试点工作.3.装备站(电教馆)具体负责试点工作的组织实施,教科院、电教馆、教师管理科分别从网络教学应用、教育技术装备规范管理、教师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组织实施、教育科研指导等方面进行相关的技术和业务指导.4.各中心学校、市直学校负责根据《实施方案》,制订本单位具体的、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按照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整体推进或选择试点学校点面结合逐步推进的方式,开展本单位的试点工作.5.各学校要高度重视,指定一名分管领导负责试点工作的组织实施,确定具体工作部门和人员,组织有关人员参加学习、培训和各项组织实施工作.(二)落实经费.积极争取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和麻城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落实专项经费,确保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市教育局将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给予优先支持和奖补措施.各乡镇中心学校要主动争取专项投入,制定教育信息化优先发展的配套措施.各学校要在公用经费中足额列支信息化建设和维护经费,并不断提高投入比例.要克服“重硬件,轻软件”的倾向,适度加大软件资源和培训投入.坚持经济、实用原则,做好设备添置和更新,提高经费使用效率效益.(三)建立制度.市教育局组织制定相关制度和措施,以制度推进试点工作.各实施单位、各学校也要建立和完善试点工作的各项制度和措施,保证试点工作的有序进行.(四)监督检查.市教育局将加强对全市开展试点工作情况的检查督促,并把其作为对各中心学校、市直学校信息化工作考核和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建设工作和落实情况好的单位进行表彰,对未开展工作或工作不扎实和单位予以批评和纠正.各中心学校、市直学校也要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检查督促制度.麻城市教育局
二〇一二年十二月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