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八个题目及答案(精华版)
1.胡锦涛为什么要提出”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有什么意义?
答: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发展要义、发展本质的进一步深化和创新,是在坚持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充分肯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的基础上,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努力把握发展的客观规律,汲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提出来的。
首先,科学发展观是针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提出来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不可否认,也存在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发展不够全面,也不够协调,持续发展能力较弱,如城乡差距拉大、就业压力增加、区域差距扩大、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社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的发展等等。针对发展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紧迫性。
其次,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客观要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难点在农村,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在城市里也有两三千万居民生活水平较低。怎样才能让城市和农村中生活困难的群众过上小康生活,充分享受到改革和发展的成果?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不光是追求GDP的指标,它还应包括社会的发展、环境的改善、文化生活和精神道德水平的提高,推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全面 发展。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要求,需要我们转变过去的发展观念。
再次,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总结了过去各种经验教训后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在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中,我们有一些比较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如建立社会公共卫生体系、加强农村义务教育等,然而这些好的做法却在体制转轨过程中有所流失。与此同时,社会、文化等领域的一些新的体制、机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相对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水平,社会领域的发展明显滞后,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更不能适应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改善的要求。所以,我们要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的要求来做。另外,过去由于过多地注重经济增长的速度,为此付出了很大代价,造成资源大量消耗、环境严重污染、生态进一步恶化。在制定“九五”计划时,我们提出要实现两个战略转变,一个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一个是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从“九五”到“十五”期间,我们在经济增长方式上已经有了很大的转变,取得显著成就。但是从最近两年的发展情况看,良好的局面又出现了一定的恶化。根据历史的经验教训,我们一定要走降低能源消耗的路子,靠高投资、高消耗来实现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
最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也表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水平使我们有条件解决过去想解决而解决不了的问题。许多社会发展问题,如科技进步、教育发展、环境治理、生态改善等,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过去在温饱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增加供给,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上,其他方面很难顾及到。经过2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已基本实现了小康,国家的财力和经济实力有了明显增长,人均GDP已经达到1000美元。经济发展到目前这种 水平,我们有条件、也有能力解决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事情。
可以说,新的发展观既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又符合当代中国国情;既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又包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政党,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国,对全球、对人类的负责态度。如果将这一发展观付诸实践,将对中国的改革和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将对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意义:(1)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理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而提出来的,是对我们党关于发展的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2)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对发展本质的新揭示、发展主体的新阐述、发展内涵的新界定、发展规律的新探索、发展目的的新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与创新。(3)科学发展观深刻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体现了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
展,是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根本指导思想。(4)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了党的执政理念,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富民安邦的行动纲领。
2.从本次金融危机看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各国带来了巨大灾难,美国成为这场经济灾难的制造者,这也表明以美国为代表的垄断资本主义的弊端更加明显地暴露出来,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处于经济危机的谷底,而社会主义中国却能迅速摆脱危机的影响,经济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甚至对世界经济危机尽快转向复苏发挥着积极的带动作用,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
一、国际金融危机给社会主义中国带来的影响
这次金融危机仍然使中国遭受了冲击,同时也给中国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带来的冲击
1.出口遭遇重创,但出口额占全球出口额的比重在增加。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美、欧、日等主要发达国家经济衰退,消费需求明显减弱,这在宏观上导致我国经济 增速的减缓。例如,2009年我国第一季度GDP下降到6.1%,为17年以来的最低;在微观上使我国外贸出口企业遭遇重创,2008年我国进出口贸易增 速下滑,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9.1%,同比下降10.7个百分点。
2.农业遭受冲击,农民增收难度加大。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我国的实体经济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对农业和农村发展产生了一些冲击,如国际农产品市场需求减 少,从而使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难度加大;一些中小企业发生困难或倒闭,企业减薪或裁员,严重影响了农民工就业和增收;国际农产品价格下滑,给我国保持合理农 产品价格水平带来了下行压力。
3.中国外汇储备资产价值大量缩水。由于目前中国外汇储备中有相当部分是美元资产,全球金融危机会对中国外汇储备收益带来一定影响。此外,美国政府救市,也会增加美元投放量,带来美元的进一步贬值,这肯定会使我国外汇储备资产缩水,加大中国输入性通胀的压力。
4.进一步加大了我国业已严峻的就业压力。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外贸订单减少,相当多的中小企业生产减少,外商直接投资大规模缩减,不少境外投资企业清算 撤资等,加剧了就业压力。受此次金融危机影响最大的是农民工群体。从区域的视角来看,遭受就业冲击最大的是东部沿海城市出口企业和产业部门。
5.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美联储通过美元贬值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导致国际粮食、石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的价格持续走高,并且大幅上涨的进口商品价格使 得国内相关行业生产产品的成本提高很多,我国为了克服通货膨胀带来的压力,不断提高利率,这使得国内外利差变大,会吸引更多投机资本流入我国,给人民币的 升值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二)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发展带来的机遇
国际金融危机虽然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另一方面也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机遇。1.有利于扩大我国在国际经济运行体系中的话语权。2.充分利用全球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促进发展。3.有利于中国面向全球招揽人才。4.为海外并购创造机会。
二、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优势 尽管自2008年第四季度以来我们经历了极为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但中国顶住了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压力,在全球一片乱局中呈现出一枝独秀,在2008年仍然能够保持了9%的经济增长,2009年实现了8.7%的经济增长。可以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与自由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相比,在抵御国际金融 危机和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一)走出了一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引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作为一种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成功地应对多次国际或区域性金融危机,这决不是偶然的。拥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引下的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能够战胜
新形势:
当前,世情、国情、党情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科学判断这些新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对于我们党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具有重大意义。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给我国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国际金融危机使现行国际金融体系、世界经济治理结构、西方价值观念和发展模式受到严重冲击,但并没有中断和改变我国发展在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世界形势的深刻变化要求我们不断提高全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能力,努力做到视野更宽广、思路更开阔、素质更全面,在重大机遇来 临时有洞察力、捕捉力,在危机到来时有辨别力、应变力。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正处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这是我们作决策、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依据。
同时,我国发展呈现出境外国外因素与境内国内因素相互交织,网上互动与网下互动相互交织的复杂局面。这表明,我国发展正处于一个既有巨大发展潜力和动力 又有各种困难和风险的阶段。党要适应这样的新形势,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实现党的十七大描绘的宏伟蓝图,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
当前,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的建设状况、党员队伍素质总体上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是适应的。同时党内也存在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 性质和宗旨的问题。如何坚定理想信念,如何提高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如何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如何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如何保 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等重大课题更加突出地摆在全党面前,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按照 《决定》的要求,以坚强的意志和决心,以创新的思路和举措,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是党的十七大之后召开的专门研究党的建设的中央全会,全会文件内容应该主要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党的建
3.为什么说“分裂无稳定,台独无和平”? 设总体部署上下功夫。党的十七大关于党的建设的部署很全面,加强和温家宝总理2003“年12月访美时曾感慨万千地说:”浅浅的海峡,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需要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很多,党的建设涉及的是最大的国殇,最深的乡愁!“他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台湾问题关乎我国党和国家工作领域也很多,全会文件不可能也 不需要面面俱到地研究国土得失,关乎我国安全与发展全局,关乎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基础,党的建设全部内容,而应重点研究解决当前党的建设中带有战略性、根关乎海峡两岸中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和福祉。”台独“分子罔顾国家、民族本性、紧迫性的重大问题,研究解决党员干部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 和人民的利益,”台独“分裂活动贻害无穷。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基于这样的考虑,《决定》写
第一,”台独“分裂危害国家安全。如果听任”台独“得逞将严重损害了八部分内容,分两大板块。第一、第二部分为第一板块,是文件的总中国的国家主权、尊严和领土完整,动摇国家的根本,境内外其他分裂论,主要论述加强和改 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总结势力必将群起效尤,我国安全稳定的政治局面有可能被破坏,一个团结、和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在全国执政条件下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和睦、统一的中国,很可能变为四分五裂、狼烟四起的中国,国家将永经验,提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总体要 求。第三部分至第无宁日。
各种艰难险阻和风险挑战、实现国强民富文明和谐的根本保证。我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尤其是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党和 政府能够面对金融危机迅速做出反应,统筹国内外两个大局,科学决策,及时部署,标本兼治,推出了有针对性的应对计划和产业振兴规划,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作 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机遇,把解决民生放在突出的位置,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充分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和制度优势,在全国 上下形成了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强大合力,引领和凝聚亿万人民群众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全面小康社会而团结奋斗,显示出抵御风险的巨大能力。
(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战胜金融危机的根本保证。中 国共产党发挥领导核心作用,自觉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建设党,始终保持其先进性,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的根本保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独具 的优势。中国共产党面对执政环境、执政方位、执政条件发生的深刻变化,自觉提高其执政能力,特别是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面 前,党中央审时度势,科学决策,果断部署,及时制定了一揽子应对计划,各级党组织与人民群众一起应对风险,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思想优势迅速转化为战 胜金融危机的信心、决心、勇气、智慧和力量,使中国迅速摆脱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正确处理现代市场经济与政府监管的关系。
我 国在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坚持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联系在一起,将市场经济与政府宏观调控紧密地联系起来,国家实施宏观调控不仅仅局 限在维护市场秩序,也不限于单纯的供求总量调控,而是针对国内外形势的不断变换、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着眼长远利益等,制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不同时 期的科学发展规划,不断增强了市场经济运行的可调控性。特别是国家控制着货币发行权,可避免出现金融衍生品泡沫被无限吹大的风险,尤其是能够避免实体经济 虚拟化趋势,而且社会主义中国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奠定了体制、机制和制度基础。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仍面临新挑战 在 这次金融危机中,中国采用集中调控的模式有效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优势性,因而对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产生了吸引 力,也引发国际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高度评价。但应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也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仍 面临新挑战。一是国际金融危机对发达国家的影响还远没有结束,危机可能驱使美国为应对危机致使财政赤字急剧扩大而利用美元霸权滥发货币向全世界转嫁危机,以及美国金融财团还在制造金融衍生品泡沫,其银行业存在潜在的更大的金融风险,甚至也存在采取金融袭击的办法来延缓中国的崛起,对此我国是否有充足的准备 给予应对。二是在国际金融危机中美、欧占据国际产业结构高端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变,中国如何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有选择地移位国际产业结构高端,这对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是一个重大考验。三是进入后危机时期,世界经济体系将更加关注培育新能源产业、气候产业和环境产业等,引导资源配置转向新兴产业,而中 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如何抓住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新机遇,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培育出核心竞争力,形成新的竞 争优势,进一步展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仍面临新挑战。
第二,”台独“分裂将断送台海和平,并将严重破坏亚太地区的稳定和繁荣。台湾海峡是连接东海和南海的战略通道,台湾处于东亚重要的战略地位。”台独“必将引发战争,给亚太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带来严重危害。
第三,”台独“分裂己经给岛内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带来巨大危害。据有关研究表明,陈水扁执政以来,与”亚洲三小龙“相比,经济增长率年均损失约3至5个百分点,国民总产值年均少增长约4000亿台币,经济衰退造成约500万个家庭减收增支,”台独挂帅“导致政治运转的社会成本大幅增加,族群矛盾和统独冲突导致社会被撕裂。陈水扁挑衅国际社会”一个中国“格局,破坏国际舞台的正常秩序,损害台湾的形象之外,成为典型的国际活动中的”麻烦制造者“。”陈水扁执政“成为”**、衰退、腐败、无能、无德、无耻“的代名词。”台独“让台湾社会付出了无法弥补的代价。
统一功在千秋,”台独“罪及万代!
4.如何认识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党的建设的新任务、新要求是什么?
八部分为第二板块,是文件的分论,从6个方面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主要任务和要求。
新任务: 《决定》在把握党的十七大关于党的建设总体部署的基础上,按照突出重点、不面面俱到的原则,对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提出了6个方面的任务。
第一,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的重要任务。建设学习型政党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任务。《决定》围绕这个任务,突出 强调必须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以此为抓手 带动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决定》重点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这4个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
第二,提出了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积极发展党内民主的重要任务。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集中统一是党的力量保证。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要以保障 党员民主权利为根本,以加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为基础,切实推进党内民主,广泛凝聚全党意愿和主张,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 性,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决定》重点从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和党内选举制度、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维护党的集中统一这5个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
第三,提出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善于推动科学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要任务。形成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促进优秀人 才脱颖而出,是培养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关键;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全面贯彻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方针,坚持五湖四海,拓宽视野选拔干 部,广辟途径培养干部,满腔热情爱护干部,严格要求管理干部,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决 定》重点从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能力,培养造就大批优秀年轻干部,健全干部管理机制这5个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
第四,提出了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的重要任务。党的基层组织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抓基层、打基础,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着力扩大覆盖面、增强生机活力。《决定》重点从扩大基层党组织 覆盖面、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创新、增强党员队伍生机活力、建设高素质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这5个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
第五,提出了弘扬党的优良作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重要任务。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党和人民事业成败。总结这些年的实践 经验,弘扬党的优良作风必须多管齐下,以思想教育、完善制度、集中整顿、严肃纪律为抓手,下大气力解决作风方面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等突出 问题,这样才能切实抓出明显成效。《决定》重点从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大兴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以坚强党性保证党 的作风建设这5个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
第六,提出了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的重要任务。坚决反对腐败是我们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必须把反腐倡 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抓紧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在坚决惩 治腐败的同时加大教育、监督、改革、制度创新力度,更有效地预防腐败,不断取得反腐败斗争新成效。《决定》重点从加强廉洁从政教育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加 大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工作力度、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这4个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
新要求:
《决定》提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党的建设总体部署,按照党章要求,着眼于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着眼于增强全党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
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着眼于保持党同人 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突出重
点,突破难点,全面推进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进一步把党建设成为立 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 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以上这个总体要求,提纲挈领、要言不烦,覆盖了党的建设各方面工作,从根本上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对这个总体要求,应当深刻理解、全面把握,尤其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把握好“四个着眼于”的党建着力点。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是党的十七大主题的重要内容。《决定》提 出,党的建设要“着眼于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就是要求党的建设要紧紧围绕党的十七大的主题,为实现党的十七大确定 的目标任务提供坚强保证。《决定》提出党的建设要“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就是要求党的建设要始终把握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 设这条主线不动摇;“着眼于增强全党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就是要求党的建设要着力激发和增强全党为实现党的历史使命而奋斗的政治热 情和内在动力;“着眼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是要求党的建设要始终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不断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这“四个着 眼于”,点明了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着力点,体现了党的建设同党领导的事业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第二,把握好“五位一体”的党建总体布局。党的十七大确立了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五位一体”的党的建设总体 布局,《决定》重申了这个总体布局。在这个总体布局中,党的思想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为党的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提供思想基础;党 的组织建设为党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提供组织保证;党的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关系党的形象和肌体健康,既为党的建设提供纪律和 作风保障,又反映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的成效;党的制度建设为党内生活提供运行机制,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提供 制度保证。实施这个总体布局,要求我们在部署党的建设工作时要着眼全局,统筹兼顾党的各方面建设,使之相互配套、相互促进,既突出重点、又整体推进,从总 体上提高党的建设工作水平。
第三,把握好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新要求。《决定》提出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个重大命题和重大任务,这是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 化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归根到底是要准确把握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经验,在 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上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最根本的是坚持用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指导党的建设,深入研究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认真总结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新鲜经验,不断推进党建 理论创新。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最根本的是严格遵循执政党建设规律进行制度建设,不断增强党内生活和党的建设制度的严密性和科学性,既要有实体性制度 又要有程序性制度,既要明确规定应该怎么办又要明确规定违反规定怎么处理,减少制度执行的自由裁量空间,推进党的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以科学方 法推进党的建设,最根本的是既要继承和发展党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党的建设成功方法,又要积极探索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包括探索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探索运用现 代管理学、组织学、心理学等现代科学方法,借鉴外国执政党建设的有益做法,不断提高党建工作水平。
第四,把握好党的建设总目标。《决定》提出,“进一步把党建设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 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个总目标,鲜明而集中地体现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思想路线、工作作风和精神风貌,符合我们党的党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党的建设各方面工作,都要牢牢把握这个总目标,都要聚焦于这个总目标,都要为实现 这个总目标而奋斗。
5.社会建设的可能途径?(7个)
1.丰富建设主体:国家、社会、民众;
2.加强六大举措: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社会管理;
3.优化社会结构:橄榄球型社会;
4.加强党的建设与民主法治:力促公平正义; 5.转变发展观念:藏富于民;
6.加强心灵与道德建设:心的安顿; 7.落实以人为本:从理念到实践。
党的十七大是我国改革发展处于关健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十七大报告中 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新的论断,为未来五年和今后更长时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就社会建设而言,去年召开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是我们党第一次专门为加强社会建设而 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它对社会建设作出了重大战略布署,在社会建设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一年来,我们对社会建设又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它集中体现在党的 十七大报告中,归纳起来有七个新的亮点,它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建设规律与发展途径的新认识,对加强社会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这七个新亮点:
一是强调社会建设是全面的建设。这一点从报告的一些标题和具体内容中可以看出来,报告的第一部分在谈到过去五年所取得的成就时指 出:“社会建设全面展开。各级各类教育迅速发展,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就业规模日益扩大。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抗击非典取得重大胜利,公共 卫生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不断健全。社会管理逐步完善。”报告的第四部分,在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指出:“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 善人民生活。”过去我们讲社会建设的重要性多,很少讲社会建设的全面性系统性,这次强调社会建设的全面性,是认识上的一个突破,对实践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 义。要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进行社会建设,要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进行社会建设。社会建设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工程。
二是把“平等”的思想理念落实在社会建设中的工作布置中。报告中多次使用“平等”和与平等有关的概念,这在以前的党的相关文件中是 不多见的。例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十七大报告则强调要“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 育。”虽然只有二字之差,但含义十分深刻;着重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 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在谈到就业问题时,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 十七大报告从城乡一体出发,强调要“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这是一个重要的发展理念的改变,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千百年来,平等一直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追求,消除歧视,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首先要树立起平等的思想,并将它落实到具体的政策中,十七大报告为此给人以特别 深刻的印象。
三是提出了六个“基本”,不搞冒进,实事求是,反映国情。搞好社会建设需要有雄厚的经济基础,我们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当从 实际出发,社会建设的速度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十七大报告在确定我国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时,对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提出了六个基本:要基 本形成终身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要使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要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 系,人人要享有基本生活保障。要基本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中等收入者占多数,要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要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 要更加健全。这是党的实事求是之思想路线的充分体现,如果我们用十多年的时间把社会建设的基本基础这篇文章做好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就会有一个很大的改观。速度是必要的,但夯实发展的基础更 重要。6.中国模式的八大特点?
四是明确了社会建设的核心和重点。社会建设的内容很多,要有张维为,瑞士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日内瓦亚洲研究中中心有重点,要十分明确社会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十七大报告特别心资深研究员。著作有《邓小平时代的意识形态与经济改革》(英文)、提出 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改造中国:经济改革及其 政治影响》(英文)、《重塑两岸关系的思
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 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在 明确重点的同时,还细化了标准,提高了操作性。如果只有原则性而无操作性,目标和政策就会成为空中楼阁,中国的问题是抽象的东西太多,能转化为行动的东西 太少。党的代表大会尽管是一次照应全局的大会,但一些提法在表达一种理念一种原则的同时,仍然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十分明确具体。如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 “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标准。”十七大报告则将此细化为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要“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 资标准”,等等。文件中具体的可操作的东西多了,并不会降低它的宏观指导性,相反会让人更加感觉到它的实在可信。我们需要理论,也需要行动。在当代中国,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我们的指路明灯时,实践好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变得极为重要。
五是提出了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新思路。社会保障是社会建设的重头戏,内容非常庞杂,涉及到的方面多,与经济建设等方面的联动性强,迫切需要把思路理清楚。十七大报告不仅象以往一样把社会保障的对象和内容说得很周全很有层次感(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老龄工作。强化防灾减灾工作。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而且第一次在党的重要文献中 提出了三个基础、三个重点和二个补充的发展新思路,它们是:“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六是在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上,对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有了新认识新举措。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有逐步扩大的趋势,它已经成为各种矛盾的 结点,能否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已经成为考验我党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尺。十七大报告在怎样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 居民收入上提出了三个重要举措,这就是在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的制度的同时,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 有财产性收入。这三个新举措,是对公平与效率认识的升华, 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需要,是解决各阶层利益矛盾、优化社会阶层结构的迫切需要。
七是在社会管理上有了新要求,提出了三个“最大限度”。社会建设离不开社会管理,它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管理的目的是形成有序 格局,把大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将社会事业推向前进。十七大报告在重申要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加强社会稳定,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 的社会管理格局和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同时,提出了三个“最大限度”的新要求,即要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 素。这与和谐社会的构建要求是一致的,充分体现了中央的决心和信心。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凝聚所有的力量。要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营造干事干好事的良好氛围,使社会运转协调,使人民生活安宁和谐。
社会建设是社会系统的一个重要方面,社会建设思路、途径和方法的不断创新和完善,不仅丰富和深化了社会建设的内涵,有利于社会建设 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有利于整个社会系统质的提高。十七大报告对社会建设一系列的新论述新举措,将有力推动社会建设又快又好的发展。(谢志强 作者系中央党校社会学教授)
考》、《中国触动全球》等。1980年代中期曾担任邓小平及其他中国领导人的英文翻译。走访过100多个国家。
5月27日,张维为在文汇讲堂演讲:《谈谈中国模式》。他把“中国模式”概括为八个特点。
一是实践理性。实践理性也就是实事求是,我们比较能够从实际出发。西方主导的变革第一步总是修宪,而我们的第一步总是试验,然后总结调整推广。世界实践表明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通过多党制和一人一票实现现代化。
二是强势政府。我们有比较中性、现代化导向的强势政府。它能制定并执行符合自己民族长远利益的政策。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缪尔达尔称印度政府为“软政府”,执行力极弱——计划生育都推行不了,怎能消除贫困呢?这也是西方模式在非西方国家的困境。
三是保持稳定。我们比较好地处理了稳定、改革和发展三者的关系。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改革开放1980年的140年 间,我们最长的稳定时间没有超过8到9年,现代化进程总是一次一次被打断。一直到邓小平这位杰出的领导人,以非常强势的姿态来保持政治稳定,改善民生,我 们才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跨越式发展。这使我联想到法国政治浪漫主义的高昂代价。法国人总是先确定一个抽象的大目标,如民主、自由、公正,然后激烈斗 争,从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到1962年戴高乐的第五共和国,整整173年,法国政治体制才稳定下来。其间经历了五个民主政体,三个皇室政权,两个帝 国,一个法西斯政权,所有这些政权都是通过暴力推翻的,而法国的人口才两三千万。中国不能这样折腾,一定要走稳健的改革之路。
四是民生为大。我们坚持把民生放在第一位,所以中国消除贫困领先世界。世界贫困人口还在增加。印度把每日收入从2美元 到13美元的就定位为中产阶级。按这个标准,2005年在印度中产阶级是2.64亿,中国则是8亿人。但这个标准太低。你入住印度的饭店,帮你搬行李的服 务生,住在贫民窟,会说几句英语,就认为自己是中产阶级。但你到上海星巴克问喝咖啡的小白领,他说我算什么中产阶级,我只有一套房子。中国人的要求高。
五是渐进改革。我们没用激进主义的“休克疗法”。邓小平比戈尔巴乔夫高明的地方就是不放弃现有的不完善的制度,而是尽量利用现有体制来运作,为现代化服务,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改进。实践证明“共产党+市场经济”比西方的市场经济制度更有作为。
六是顺序正确。改革不求一步到位,但求持续渐进、讲究轻重缓急。我们大致是先易后难,先农村后城市,先沿海后内地,先经济后政治。
七是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力求把市场优势和宏观调控优势结合起来。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曾说,这场经济危机“是对不采用民主制度的国家的惩罚”。那么如今这场源自于美国的金融海啸该如何解释呢?我套用他 的话,这是对信奉民主原教旨主义和市场原教旨主义的惩罚。
八是对外开放。在国际竞争中提升自己、发展自己,但以我为主,有选择地适应外部世界,学习别人的经验。中国模式有极强的竞争力,因为它源于激烈的国际竞争。
当然中国模式还在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有些相当严重。比如政府干预过多,造成某些市场发育不足;某 些政治改革相对滞后,导致一些行业垄断和寻租腐败;贫富差异、生态问题、医疗教育,引起了很多人不满。但只要我们头脑清醒,意志坚定,集思广益,所有问题 都能找到解决的办法,问题就是机遇。
我自己一直套用丘吉尔的句式,把中国模式称为“最不坏”的模式。它确实有很多弊端,但是比较下来,其他模式弊端更多。
美国曾在整个非洲推行“结构调整方案”,大力削减政府的作用,结果非洲政治和经济全面恶化。美国专家曾 在俄罗斯推行“休克疗法”,现在被俄罗斯人称为对俄的第三次浩劫。“华盛顿共识”要求各国开放资本市场,结果引发了一场又一场危机。有时候想起来都后怕: 如果当初我们没有自己的立场,而是盲从西方模式,给中国带来的可能是灭顶之灾。
30年来,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工业革命、技术革命、社会革命;大部分人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我们避免了1997年的金融危机和2009
年的金融海啸。纵观世界任何国家,只要取得其中一项成就已经很了不得了,但我们几乎全部实现了,这表明中国模式至少是“最不坏”的模式。
中国的崛起过程必然是中国话语变得响亮的过程,我们拒绝西方“民主和专制”话语,认为“良政”与“劣政”才是关键所在,“游戏民主”只会带来灾难。
7.两岸“走向双赢”的内涵及实现的基础是什么?
答:内涵:两岸同胞一起携手,共同争取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前景,共同开创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实
现基础:“九二共识”,即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我国南海问题的现状与对策。
南海问题中牵涉到了诸多国家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中国在南海的维权问题显得相当复杂。南海问题涉及国家的领土和主权,在保证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如何妥善处理好各国之间的利益关系是首要考虑的关键问题。中国最早发现、命名南沙群岛,最早并持续对南沙群岛行使主权管辖。对此我们有充分的历史和法理依据,国际社会也长期予以承认。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占领了中国大部分地区。《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及其他国际文件明确规定把被日本窃取的中国领土归还中国,这自然包括了南沙群岛。1946年12月,当时的中国政府指派高级官员赴南沙群岛接收,在岛上举行接收仪式,派兵驻守。日本政府于1952年正式表示”放弃对台湾、澎湖列岛以及南沙群岛、西沙群岛之一切权利、权利名义与要求",从而将南沙群岛正式交还给中国。
一、南海问题的历史
自古以来,南海从来都是属于我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最早发现、命名南沙群岛,最早并持续对南沙群岛行使主权管辖。对此我们有充分的历史和法理依据,国际社会也长期予以承认。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南海发现了丰富的油气资源,此后又发现了南海蕴藏着数量可观、价值连城的“可燃冰”。此项消息传出,立即引起了菲 律宾及越南武力侵占南沙地区岛屿的动机。真正的南海问题是从七十年代,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利用军事手段强行占领或企图占领南海部分群岛开始的。进入二 十一世纪以后,其侵略强占的企图越发明显,军事活动日益频繁,甚至公然宣布对于南海部分群岛的主权,才真正把南海问题摆到了必须解决的地步。
二、中国南海的基本现状及问题
(一)中国南海概况
南海是世界著名的热带大陆边缘海之一,以闽粤沿海省界到诏安的宫古半岛经台湾浅滩到台湾岛南端的鹅銮鼻的连线与东海相接。整个南海几乎被大陆、半岛和岛屿所包围,南海与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海疆边防。
(二)南海问题的界定
“南海问题”是指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等国围绕南沙群岛的岛屿和领海、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的主权划分而引起的国家间的主权争端,包括领土和海洋划界所有权两个内容。
(三)中国南海问题
近年来,南海争端逐步国际化,南海海域被分割,资源被掠夺,我国在南海的合法权益遭破坏。在大国插手干预与群国集体发难的同时,南海问题产生矛盾频率和爆发冲突的概率越来越大,昭示着南海问题有不断升级的趋势。
如今,南海周边各国对南海问题之争愈演愈烈。越南继前几天刚刚在我国渔民传统作业海域抓扣我国渔民之后,于6月13日举行专门针对中国的军 事演习,其野心和动机已昭然若揭,而且这些都已经严重侵犯我国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美联社就此评论称,越南此举的目的显然是为了“回应”中国,因为中国 此前要求越南停止在该海域的所有石油勘探活动。
三、中国南海及南海诸岛问题的成因
(一)南海地区资源丰富
南海地区的气候属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南沙群岛上灌木繁茂,海鸟群集。底栖生物极为丰富,水产种类繁多,是中国海洋渔
业最大的热带鱼场。南沙群岛海域蕴藏着大量的矿藏资源,其中尤以油气资源极其丰富。
(二)南海争端的历史因素 二十世纪,日本和法国人曾来这里进行经济开发和殖民活动。当时,中国政府提出了交涉。1951年,美国主持草拟、制定《旧金山对日和约》,明确规定日本放弃其对西沙和南沙两群岛的“权利、权利根据与要求”,却没有明确两者的主权归属,也没有明确中国收回主权。使中国在南海问题中陷入被动。法国、日本对南沙群岛的侵略也是导致后来南海争端的一个“历史因素”。
(三)争夺南海资源与航运安全加速了南海的争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南海和南沙群岛的战略地位日益显现出来,许多国家觊觎南海石油资源是南海争端激化的主要原因。越菲马等国也正是 看中了南海丰富的油气和渔业资源,近年来不断强调对南沙群岛拥有全部主权或部分主权,并依靠南海油气资源获得的巨额财富不断扩充军备,加快在南海未来战场 上的建设步伐。
(四)国际海洋法因素
1982年制定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沿海国对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享有主权权利,并规定专属经济区是指从测算领海基线量起200 海里。但在确定“专属经济区”界域时,却忽视了对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进行明确的界定。如此,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就可以存在多条分界线,这为那些专属经济区 重叠的国家产生冲突埋下了隐患。据此,在本国利益的驱动下,南海周边国家大多采用有利于本国利益的解释方式,提出非法的主权要求。
(五)中国在南海的治权长期无法落实
二战后,当时的国民政府收回了南沙群岛的主权,但是,国共内战到国民党败退台湾后,大陆和台湾都缺乏全面驻守南沙群岛的实力。到目前为止,我们虽然有足够的实力保卫南海,但我国大陆占领的岛屿面积小,无法大量驻军和修建足以保卫南海的军事基地,即使我们能够通过武力夺取被其他国家占领的岛 屿,在没有强大远洋海军支持的情况下,南沙群岛也很难长期坚守。
四、中国解决目前南海问题及应对周边的国家安全形势的对策 维护南海权益是我国突破第一岛链的重要一环。从现实情况分析,中国解决南海问题必然是一个长期、渐进而复杂的过程。因此,采取正确的维权路径就显得非常重要。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中国可以采取的路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切实加强国家经济建设
从总体上看,要通过大力发展本国经济来提升自身的综合经济实力,一是可以为国家进一步壮大自身的军事力量提供物质基础;二是可以增加我国在东南亚各 国的地区影响力。从局部来看,要认真研究我国经济建设对东盟具有制约性的因素,有选择有重点有突破地发展地区性经济,从而增加东盟一些国家在经济建设方面 对我国的依赖性,进而增强我国对东盟一些国家的制约能力。
(二)合理开展地缘政治斗争
主要是处理好和东盟内部不同国家之间的关系。东盟十国虽有宪章约束,但内部并非铁板一块,与我国亲疏不一,利益矛盾时有发生。我国需要选准时机与重点,集中力量加强与其中一国或数国的合作,重点争取缅、老、柬。其次,积极谋求和台湾达成谅解,应该积极谋求和台湾联手合作。
(三)提高对南海海岛的控制力度 首先要巩固我国在东沙和西沙的地位。中国南海由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四大群岛组成。南海问题主要不是东沙和西沙群岛的问题,因此,我国应该首先扎实做好对东沙和西沙群岛的实际控制,其次是加快对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的实际控制。
(四)积极准备,以待时机。目前我国国防战略格局有所调整,我们要立足于能够打赢一场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性战争的思路,加快军事斗争准备,以强大的军事实力抑制对方。要长远打 算、积极准备、以待时机。从军事斗争准备来看,由于解决南海问题必须依靠海空军力量,所以,我军建设重点应该是提高航空航天、海空军现代化建设步伐,同时 通过灵活措施积极进行军事控制尝试。
中国政府一贯主张以和平方式谈判解决国际争端。根据这一精神,中国已同一些邻国通过双边协商和谈判,公正、合理、友好地解决了领土边界问题。这一立 场同样适用于南沙群岛。对于我国与周边一些国家围绕南沙问题的争端,我国政府从维护地区稳定的愿望出发,奉行“主权归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政策,主 张通过双边途径以和平协商的方式寻求问题的解决。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和平解决领土争端的新思路。针对 现在南海的现状,中国提出南海问题是自己的核心利益,提出来是没有问题的,但前提是首先要有能力去保护。目前看来,中国政府的一贯主张和对策没有错,没有 失效,没有走到死胡同,以和平方式谈判解决南海争端符合中国最大的国家利益、符合东南亚国家最大区域利益、符合亚太地区和平发展的最大国际利益。总之,南 海作为我国国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在各个方面的重要性不允许我们随意忽略,对于南海的主权的维护和管理是当务之急。
第二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业 题目+答案
西安交通大学网络学院2014年春季离线作业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试
卷
一单项选择题(52分)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是(C)。
A.传播马克思主义
B.继承马克思主义 C.开拓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D.使马克思主义融入中国
2.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第一次提出了(C)。
A.反对本本主义的命题 B.实事求是的命题 C.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 D.反对教条主义的命题
3.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最早自觉地提出实事求是思想的是(C)。A.周恩来 B.刘少奇 C.毛泽东 D.邓小平
4.我党历史上,初步确定了中国共产党人思想路线基本含义的是在(C)中。A.《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 B.《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C.《反对本本主义》 D.《实践论》
5.毛泽东指出,解决中国一切革命问题的最根本的依据是(C)。A.正确分析中国社会阶级状况 B.正确分析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 C.认清中国社会的特殊国情 D.认清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6.“因为中国资产阶级根本上与剥削农民的豪绅地主相连接相混合,中国革命要推翻豪绅地主阶级,便不能不同时推翻资产阶级。”这一观点的主要错误是(B)。A.忽视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必要性 B.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C.未能区分中国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D.不承认中国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的区别
7.1956年4-5月,毛泽东先后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作的《论十大关系》报告中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这表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B)。A.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二次结合B.开始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C.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 D.已经突破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束缚 8.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D)。A.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B.什么是市场经济,怎样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9.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制定路线、方针的基本原则。当代中国最大的实际是(D)。A.人口数量多,素质不高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 C.生产力不发达,发展不平衡 D.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0.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的阶段”的论断是在(A)。A.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B.1986年十二届六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C.1987年十三大报告 D.1992年十四大报告 11.(B)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A.阶级斗争 B.改革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12.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其性质是(C)。
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B.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根本变革 C.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D.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3.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D)上。
A.量的优势 B.质的优势 C.影响力 D.控制力
14.邓小平强调指出:“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D)”。A.诚实劳动 B.合法经营 C.同步富裕 D.共同富裕 15.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D)。
A.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B.保护公有财产不受侵犯 C.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D.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16.我国的国体是(A)。
A.人民民主专政 B.人民代表大会 C.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D.人民群众自治 1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综合国力的(C)。
A.重要内容 B.重要部分 C.重要标志 D.重要基础 18.十五大报告指出,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B)。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根本 B.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 C.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根本 D.爱国主义教育的根本 19.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理想社会可概括为(C)。
A.理想国 B.太阳城 C.大同社会 D.乌托邦
20.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认为,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B)。A.和谐又不和谐 B.和谐的 C.不和谐的 D.不安定的 21.一国两制的构想最早开始于(C)。
A.香港问题 B.澳门问题 C.台湾问题 D.西藏问题 22.中英两国正式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是在(C)。A.1982年 B.1983年 C.1984年 D.1987年 23.制定正确发展战略和内外政策的一个重要前提是(A)。A.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时代主题 B.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本国国情 C.深入理解和全面坚持马克思主义 D.全面观察和正确估计国际形势 24.当今时代的主题是(D)。
A.沟通与交流 B.生存与发展 C.动荡与对峙 D.和平与发展
25.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A)。A.根本力量 B.主要力量 C.基本力量 D.团结力量 26.农民阶级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B)。A.最根本的依靠力量 B.最基本的依靠力量 C.最具开拓性的先进力量
D.最具活力的创造力量
二多项选择题(30分)
1.在民主革命早期,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的实践中,思想路线上所犯的主要错误是(ACD)。
A.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 B.把马克思主义具体化 C.把共产国际的指示神圣化 D.把原苏联模式绝对化 E.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制度化
2.“实事求是”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这条思想路线是在党(ABCD)。A.领导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B.反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C.反对把苏联经验绝对化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D.反对把共产国际的指示神圣化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E.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3.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是(ADE)。A.推翻帝国主义 B.推翻资产阶级 C.推翻官僚主义 D.推翻封建主义 E.推翻官僚资本主义
4.毛泽东提出要探索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中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集中表现在(CD)。A.《实践论》 B.《反对本本主义》 C.《论十大关系》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E.《论联合政府》 5.新民主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区别在于(ABCE)。A.阶级关系、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不同
B.新民主主义社会公有制经济虽处于领导地位但不是社会经济的主体
C.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社会主义制度还没有建立、正在为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而过渡的历史阶段
D.存在多种经济成分 E.社会性质明显不同 6.我国的改革(ABCD)。
A.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B.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C.对象是一些具体体制而不是根本制度 D.是对体制的革命 E.目的是改变社会形态
7.我国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选择这样的经济体制,其当时的客观条件有(ABCD)。
A.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 B.苏联的示范效应 C.经济结构简单、科技水平不高 D.社会利益关系相对单纯 E.普遍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 8.在我国,人民是由(ABCE)组成的整体。
A.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C.一切拥护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D.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国民
E.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且未剥夺政治权利的公民
9.先进文化最基本、最直接的价值取向是崇尚和追求先进性,体现在(ABCD)。A.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 B.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 C.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D.反映时代进步潮流 E.追求最新潮流与时尚
10.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反复强调要把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其现实依据在于(ABCE)。
A.中国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B.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要求 C.有力应对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要求 D.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的要求 E.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要求
三、判断题(18分)
1.毛泽东思想就是毛泽东本人的思想。(错)2.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是实事求是。(对)4.毛泽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者。(错)5.社会主义改造相对于改革而言是历史的倒退。(错)6.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共同富裕。(错)
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决的是“什么是科学发展,如何科学发展”的问题。(错)8.和谐社会就是没有矛盾的社会。(错)9.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发展。(错)
第三篇:经济学说史 八个题目(模版)
一、劳资矛盾(课本104、131、154页)劳资矛盾是指受雇者与雇主间的冲突与合作。
形成原因:1 企业机制改革富余人员的产生和增加是根本原因 2 收入分配的不合理是劳资矛盾加剧的直接原因 科学发展、技术进步、机械化稳定的提高也是劳资矛盾加剧的一个重要原因 4 企业人员的素质也是影响劳资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
劳资矛盾现状:
1、劳动关系双方权益的严重不对等,雇工劳动时间长,劳动条件差。
2、拖欠工资现象严重,雇工正常的经济利益得不到保障,很多私营企业不为雇工办理各项社会保险。
3、一些企业管理人员以体罚、殴打等方式侵犯雇工人身权益。应对之策:
1、建立和健全劳动关系的法律体系,规范私营企业劳动用工行为。
2、劳动行政管理部门应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转变自身职能,积极建设劳动力市场,管理和规范非公有制企业劳资关系。
3、加强私营企业的工会组织建设,强化工会维护工人合法权益的功能。应通过文化教育、法律知识培训等形式,提高工人的素质,增强他们团结起来进行自我保护的意识。
4、有关机构应引导企业主建立企业民主管理制度,鼓励雇工参与企业管理。
二、民间借贷
民间借贷是指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公民与其它组织之间借贷。只要双方当事人意见表示真实即可认定有效,因借贷产生的抵押相应有效,但利率不得超过人民银行规定的相关利率。民间借贷分为民间个人借贷活动和公民与金融企业之间的借贷。民间个人借贷活动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有关规定,遵循自愿互助、诚实信用原则。民间借贷成因分析:
1、传统的习惯力量:民间借贷是一种古老的信用行为。
2、正规金融难以满足有效信贷需求是民间借贷滋生的土壤。
3、投资渠道狭窄,富余资金难寻出路是民间借贷兴起的潜在动力。
4、手续简便、期限灵活是民间借贷繁荣的根本原因。
5、交易成本低与隐性担保机制完善是民间借贷活跃的外在保障。中国民间借贷现状:
民间借贷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最初出现于建国后的近三十年里,在我国民间地区自发的小规模的开展;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民间借贷也逐渐的活跃起来;到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期,民间借贷在我国达到了一个繁荣时期;九十年代中期以后,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化和金融监管的加强,民间信贷活动纷纷转入地下,其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进入二十一世纪一直到现阶段,民间借贷逐渐复苏其规模呈现不断上升的势头,尤其是在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发达地区,这些地区的民间借贷已经有了不容忽视的规模和影响。民间借贷存在的问题:
1、缺乏法律保护,监管缺位,容易引发民事纠纷。
2、民间借贷多为短期行为,不利于企业自身与地方经济长期稳定发展。
3、单笔金额小,资金合力难以形成。
4、民间借贷容易引发资金恶性循环。
5、监测难度大,影响宏观调控效果。
三、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
1、食物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
2、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课本188页)
我国的人口政策: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口问题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转变的加速推进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其中以降低生育率为主旨的人口政策的有效实施起到了关键作用。“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努力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的一项长期基本国策。计划生育仍是当今中国的基本国策。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施计划生育,在人口数量控制方面取得了明显实效,遏制了人口快速增长的势头。从l972年以来,由于开展计划生育,我国至少减少出生4亿人,我国每增加l亿人所需要的时间也因此延长了2.5—3年。生育率的快速下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和资源的矛盾,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如果没有实施计划生育,每年的新增人口多出l500万人口,我国城市缺水必然更趋严重,整个环境资源会遭受更严重破坏,下一代人的生存条件必然进一步恶化。
但另一方面,现行人口政策在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又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第一,人口低增长率和高增长量长期并存,人口过多仍是我国长期面临的首要问题。我国低生育水平并不稳定。由于人口增长的惯性作用,未来十几年,我国人口仍以每年净增1000万左右的速度增加,人口总量仍将保持强劲的增长趋势。
第二,现行人口政策对生育子女数量的规定,在中国传统生男生育文化的影响下,导致了新生人口性别比居高不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攀升。“五普”数据表明,0~9岁男性比女性人口多1277万,约占同龄男性人口的15%。据预测,从2005年开始,1985年以后出生的青年人群中将出现婚姻挤压现象。到2020年左右,20~29岁婚育旺盛期的男性青年比女性多约3000万人。这直接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影响人民群众小康生活的质量。
第三,现行人口政策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但由于对过早到来的老龄化社会准备不足,从而使整个社会的养老保险问题变得复杂起来。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严格实行,生育率在较短的时间内迅猛下降,加速了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五普”结果表明,我国65岁以上人口达到8811万人,占总人口的6·97%,特别的,我国是在未富先老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 “未富先老”是我国人口结构转换过程中所出现的独特问题,也是我国人口老龄化方面真正问题之所在。这意味着,中国必须以比发达国家弱少得多的人均社会财富和长度短得多的时间来应对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这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带来了严峻挑战。对此我们必须未雨绸缪,认真对待。
我国已经加入WTO,今后必须按照比较优势发展经济,人多不会再像过去是一个沉重负担。现在又逢已经提前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人口生育率上升一点,对缓解人口老龄化有好处。因此,应该重新评估现有的人口数量政策,可以考虑在人口生育数量的控制上宽松点,计划生育以提供咨询和帮助为主,提倡晚婚晚育,生育数量逐步达到遵从自愿的原则。如能这样,会是利大弊小的一项政策选择:现在农村中三农问题相当严重,原因之一在于干部人数太多太臃肿,其中不少是计划生育干部。需要养的干部多了,农民的负担就重。执行计划生育的时候,又经常会引起矛盾,造成干群关系紧张,国际社会对此也有不少看法。寛松点生育数量的控制有利于上述农村问题的解决。而且,根据各国的经验,只要经济发展得好,随着收入的增加,养子防老的需要减少,同时养孩子的成本增加,生育率自然会下降。不至于造成人口数量的过度膨胀。没有推行强制性计划生育的发达国家以及诸如我国台湾省、韩国等亚洲与拉丁美洲一些发展中国家与地区的生育率已下降到很低水平的原因就在于此。所以,根据现有的情况和条件,改进我国计划生育的政策,加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大力提倡晚婚晚育,逐步达到遵循自愿性的原则,应该是一项与时俱进的政策选择。人口结构
人口结构已完成向老年性的转变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过程。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
人口在生产类型的转变
人口再生产类型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变化。它与生产力发展有着密切关系。人类历史上人口再生产的类型有三种:原始的、传统的、现代的。它们分别与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相适应。原始人口再生产类型与采集、狩猎经济时代相适应;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与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经济相适应;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与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社会化大生产经济相适应。
人口平稳增长阶段(1991年至今)新中国人口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我国人口规模庞大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
二、现在的低生育水平并不稳定,还存在反弹的隐忧。
三、流动人口规模庞大,城市化进程加快。
四、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偏高。
五、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人口发展趋势:
中国人口结构正在变得头重脚轻,老龄化趋势明显。
四、重商主义:课本26页 企业出口困境
中国出口企业目前的问题所在:
首先,客观环境的改变,对中国出口企业产生了重大影响,主要体现在:
第一,人民币不断升值削弱了中国出口企业的竞争优势。
很长时间以来,人民币升值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自2005年7月21日我国实行汇改以来,美元对人民币的比率一路攀升:汇改当日美元对人民币的比率为1:8.11;2006年5月15日升至1:8;同年9月28日攀升至1:7.9;到了2007年1月11日,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突破1:7.8关口,较汇改前累计升值幅度约5.79%。人民币的不断升值,对消费、投资、外贸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对出口贸易造成比较明显的损害。
第二,针对中国出口企业频繁的反倾销调查,是中国出口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
所谓反倾销是指,受到倾销商品损害的进口国为保护本国产业所采取的合法措施。为了制止倾销而采取反倾销措施应该说是合理的,但如果反倾销措施的实施超过了其合理范围或合理程度,反倾销措施也会成为一种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从而对出口国的对外贸易产生阻碍性影响。
第三,生产能力过剩,而国内市场需求不足,对遭遇反倾销的出口企业无异于雪上加霜。
一直以来,能够“走出国门”是中国企业的梦想,“出口创汇”更是衡量企业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之一。一方面,为了争取更大的利润,扩大出口量,很多出口企业仅仅从自身的利益出发,盲目扩大产能,导致国内市场迅速饱和;另一方面,由于出口企业大部分处于纺织、制造、生产加工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对GDP和税收增长、增加就业推动明显,某些地方政府忽视产业宏观布局态势,对这些产业的加速发展持鼓励态度,从而导致部分地区、部分行业投资增幅过猛,引起行业内的过度竞争。以纺织行业为例,根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化纤行业自2000年以来投资较为集中,特别是聚酯能力从2000年的490万吨增加到2005年的1800万吨,增长了近3倍,而平均开工率仅为70%。纺织能力从2000年的3400万锭,增加到2005年的7500万锭。在每年两季的广交会上,大批中国生产和销售商产品种类重复、急于压价竞销已经成了普遍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当我国纺织行业的出口企业遭遇反倾销调查而出口量骤减的时候,早已饱和的国内市场根本无法帮助这些出口企业缓解压力。作为目前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纺织企业于是不得不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事实上,这一点已经成为众多中国出口企业正在面对,或者即将面临的难题之一。如何优化产业布局,协调出口企业的生产能力与国内、国际市场的接纳能力,减少行业内的盲目无序竞争,对缓解出口企业面临反倾销调查时的巨大压力至关重要。
客观环境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不容忽视,但出口企业自身存在一些问题,同样制约着企业的发展,这更需要我们反躬自省。
一、缺乏对国际市场的了解,盲目走出国门。
二、以低价作为通向国际市场的唯一武器,缺乏创新意识。
三、满足于低端市场,缺乏品牌意识。
四、盲目竞争,出口市场过分集中。
另外,出口型企业面对着两难格局:接单难,难接单,不接单更难。
1.接单日益困难:在2002年期间,那时的接单是很容易的,现在的客人,能够交易会当场下单的几乎没有了,除非是手上有单的,而更多的是货比三家,回来后还要再次还价,要求寄样,而且很多时候,不用说样品费,甚至是快递费也不愿承担的。在这种情况下,不寄样品没有订单,寄了样品也可能还是颗粒无收。打样费用加上邮寄费用,有时甚至会达到所接订单的10%以上,也是直接抬高了生产成本。从近几届广交会的情况来说,对很多外商,通过参加中国大型商展研究动态,了解资讯,物色加工企业而不急于在现场下单,这是近几年一个比较明显的变化,生产企业的接单成本及难度日见上升。
2.做单也困难 :外商的合同,尤其是与大型连锁超市所签订的合同一般有效期为一年,最短的也有半年,这样前面提到的几个因素的成本全部由生产型企业承担,原来的赚钱变得几乎无利可图,甚至亏本10-20%,这样工厂就陷入了一种非常困难,非常痛苦的境地:接单还是不接?接了,没有做产品就知道已经亏损了,而且还面临着材料进一步上涨与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可能,不接,工人没有活干,员工队伍无法稳定,企业形象受损。。于是,大的企业以过去的利润为资本,硬撑着,而许多小企业就只好面临倒闭的风险。笔者的公司刚刚接了一个公司有史以来的最大订单,金额是164.5万美元,可是,价格是去年9月份的价格,还没有开始生产,已经损失了7%的汇率升值,而且订单一直到9月底才出完,收款要到10月份左右,这个半年内的升值幅度如何,更是让人难以预料.可是,客人明确告知,无法加价,而且在报价时就说明,企业也只好硬撑.所以象珠江三角洲企业外移漫延,而在浙江的许多中小企业难以为继,或者勉强度日也不足为怪了。
五、关于地租和级差地租的相关内容p43p107p137 配第把地租归结为农业工人生产的全部剩余产品,即全部农产品中扣除工资和种子等生产费用以后余下的由剩余劳动体现的剩余产品。配第提出了有关级差地租的最初概念,他分析了由于土地位置距离市场远近不同、土地的肥沃程度不同而产生的极差地租第一形态,也考察了同一块土地由于连续投入的劳动和资本的生产率不同而引起的极差地租第二形态。斯密指出地租是为使用土地而支付的代价或价格。地租是租地人按照土地实际情况所能缴纳的最高额。关于级差地租,斯密总的观点是不问土地的生产物如何,其它地租随土地肥沃程度的不同而不相同;不问其肥沃程度如何,其地租又随土地位置的不同而不相同。李嘉图认为地租是为使用土地原有和不可摧毁的生产力而付给地主的那一部分土地产品运用等量资本与劳动耕种不同质量、位置不同,以及在同一土地上的投资所得结果不同而产生的产品差额构成地租。由于土地肥力不同、位置不同而产生的地租属于极差地租的第一种形式。由于在同一土地上连续投资所得产量不同而产生的地租属于级差地租的第二种形式。
中国房地产价格的走向及趋势 今年乃至以后几年房价的变化趋势分析
在国家出台一系列调控措施之后不久,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二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炒房者的投机行为受到了遏制,近期有购房意向和为买房而储蓄的居民人数所占比重双双回落。然而,在全国多个城市居民购房意愿下降的同时,北京和广州反而上升了2.2和0.7个百分点。另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2005年1-5月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24.3%,比1-4月份回落了1.6个百分点;商品房和住宅平均销售价格分别同比增长8.9%和11.3%,比1-4月份回落3.6和2.3个百分点;住宅平均销售价格增长速度比1-4月份升高的省份仍有12个
从以上信息可以看出:尽管扣除政策时滞的影响,房地产价格增长速度也只是略有回落,并没有出现大幅度下降的情况,部分地区甚至逆市上扬。那么,在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我国的房地产价格将向何处发展呢?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加以分析:
1、从供需双方的发展趋势看,短期内,需求会受到一定的影响;长期内,房价下跌的可能性不大。如前所述,房地产市场需求分为生活需求、改善需求、投资需求和投机需求。生活需求和改善需求是刚性的,其变化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在宏观调控的新形势下,部分消费者预期房价会下跌,可能会等待房价进一步回落而持币待购,但从长期看,这部分需求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数量巨大,也是必然要释放出来的。而对于投资性需求和投机性需求,在宏观政策的调控下,投资者会更加理性地分析投资收益,短期内这部分需求肯定会大幅度下降。但是,从长期看,在利率、汇率政策不发生大的改变,而投资渠道单一的状况不可能好转的情况下,这部分从楼市中撤出的资金流向何方,今后仍然是一个问题。如果没有更好的投资渠道,这些资金也许还会重新回到楼市中来,在下一波行情中继续推高房价。供给状况近期内难以有大的改观。长期看,随着我国二手房市场的逐步规范,房地产市场化的进一步发展等因素影响,我国住房市场有效供给将会不断增加。但房地产市场的供给主要来源于房地产开发,在目前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依然过大,房价上涨过快的前提下,房地产开发投资进一步加快是不现实的。
因此,从供需双方的发展趋势综合来看,居民住房巨大需求与供给短缺的矛盾近几年内会持续存在。在严格的宏观调控政策下,近期内房地产价格增长速度会有所回落,但回落幅度不会太大;从长期看,房地产价格将呈现持续小幅升高的态势。
2.从房价的构成来看,房价下跌的空间不大。房价的构成主要包括土地成本、建安成本和项目经营期间的费用、税金及附加等内容,再加上开发利润。从这几部分分析,房价增长速度会有所减缓,但房价下跌的可能性不大。
(1)土地成本持续上涨。土地是房地产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整个商品房成本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土地新政策执行后,土地价格上涨迅速,土地供应量已出现了较大幅度减少,而住房需求的快速增长,又进一步加剧了房地产开发土地供需矛盾。从长期来看,由于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土地供应的有限性及区位的差异性,客观上导致土地供应的相对不足和土地供需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地价上涨。而拆迁工作的进一步规范也相应增加了拆迁补助费用。另一方面,土地出让金也是当地政府进行配套基础设施的资金来源。因此土地成本将呈逐步升高的趋势。
(2)建材价格的上涨导致建安成本的不断提高。近几年来,由于投资的过度旺盛等因素影响导致建材价格的持续上涨。2004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比上年上涨5.6%。其中,建筑安装工程价格上涨8.2%、材料费价格上涨10.7%,建筑用钢材价格上涨17.4%。建材价格的上涨直接导致了商品房竣工造价的快速上涨,2004年全国商品房平均竣工造价为每平方米1402元,比上年增长10%。
从整体上看,尽管近期建材价格有所回落,但从长期来看,原材料供应紧张趋势仍将延续。我国电力、煤炭、石油供应紧张的局面仍将持续;铁路运输紧张局面难以得到根本缓解;建材价格仍将维持在高位。另一方面,随着人们需求层次的不断提高,商品房的品质会逐步提高,配套设施和环境也会不断改善,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商品房的开发成本。
(3)人力成本、项目的期间费用和开发利润都难以明显下降。由于工资的刚性特征,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人力成本将会持续上涨;项目期间的费用多是由政府部门征收的,也都是经过相关部门批准的,这部分成本短期内也不可能下降;而对于企业的开发利润,由于国家 4 采取了加大普通商品住宅和经济适用房建设、整顿规范市场秩序等宏观调控政策,这部分可能会下降一些。但房地产企业作为市场中的法人主体,其着眼点只能以盈利为中心。所以从长期看,这部分成本也不会有太多的下降空间。
3.从房地产市场主体的行为来看,房价下跌的动力不足。房地产市场的活动主体主要有三个:一是政府部门,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二是企业,主要是房地产企业和金融机构,也包括为房地产企业提供原材料的上游企业;三是购房者,主要是居民。从这三个方面的行为动机来看,房地产价格下跌的动力明显不足。
(1)政府的行为和动机。政府是房地产市场的监管者,对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发展负有直接的责任;在我国,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同时也是房地产市场的利益参与和分配者。利益的不同导致两者的行为取向略有不同,但不管怎样,在当前的形势下,他们都不希望也不会使房价下跌。
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地方政府对土地收益的高度依赖决定了他们不会希望房价的大幅度下跌。地方政府是房地产市场的头号受益者,房地产膨胀得越大,地方政府的收益就越大。这首先表现在土地收入中。根据人大副委员长盛华仁报告的数据,2001年到2003年间,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收入为9100亿元,而在1998年,这个数据不过67亿元。土地已经变成地方政府名副其实的第二财政。其次,地方政府的收益也表现在房地产的交易过程中。大多数的交易收费都直接或者间接成为了地方政府的资金。因此,房地产价格上涨不仅可以提高当地GDP的数据,而且可以使地方政府得到更多的土地出让金,搞更多的城市建设,使地方官员的升迁机会增加。而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却没有付出任何经济上的成本。土地的减少,银行的坏帐,资源的衰竭几乎都与地方政府无关,都不是由地方政府来承担最终责任。正是这种成本和收益的极端不对称性,使地方政府成为推动中国房地产业快速发展的动因。
与地方政府相比,中央政府的处境比较尴尬。一方面,由于房地产业和其他行业的高度关联性,中央政府希望房地产能够发挥其拉动作用,从而保持经济的增长速度。而在另一方面,中央政府不仅要单独承受房地产业过快增长所带来的金融风险、国土资源浪费的成本,也要单独承受房地产所可能带来的诸如财富分配失衡等一系列的隐性成本。而房价下跌,不仅会影响刚刚培育起来的住宅产业发展,从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而且对社会稳定也没有好处,特别对金融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因此,在这次宏观调控中,中央政府一再强调,稳定房价是这次房地产新政的主旨,稳定房价就是稳定房价上涨幅度,而不是房价的下落。
(2)银行和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行为和动机。银行对房地产业的价格影响基本上是中性的,因为银行对开发商的贷款紧缩减少了房地产市场的供应量,而对按揭贷款用户的紧缩减少了房地产市场的需求量。从银行的利益出发,房地产市场价格的大涨和大跌都不符合银行业的利益。但在目前银行信贷资金大多注入房地产市场的状况下,已经隐含着巨大的金融风险,房价下跌不仅会直接影响银行信贷资金的回收,也可能导致整个金融系统的信用危机。
开发商是紧跟地方政府节奏的一个群体,也是对房地产市场价格走势有良好期盼,但没有主导能力的一个群体。但不管怎样,作为商品房市场中的供给者,房地产开发商肯定不希望房价的下跌,而且会在和政府的博弈中选择相应的对策保证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从另一个方面看,在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如果房地产开发商真的有暴利,那么房地产价格至少具有理论上的下跌空间;反之,如果房地产商的盈利空间并不大,那么房价下跌的结果是房地产商停止开发甚至破产,但是低价格的房子依然造不出来。
(3)居民的两难选择。住房的最终消费者居民,对于房价的涨落处于两难选择之中。对于还没有购房的居民来说,他们肯定希望房价下跌,以实现他们的住房需求;但是对于大部分已经拥有房产的家庭来说,房价的大落对他们肯定没有好处,因为房价大落,他们的资产会缩水。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整个房地产市场主体中,大多数人不希望房价的下跌。为了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保障社会的稳定,进行宏观调控是中央政府的职责,但政策的着眼点是稳定房价,不是打压房价。相应地方政府出台的政策也是出于同样的目的,而且只能更加缓和。因此,长期来看,全国范围内房价的增长速度将会有所回落,并保持相对稳定,最终基本上和居民的收入水平相适应。
整体上来看,未来中国的房地产价格判断应该介乎天花板和地板之间,不会大起大落,这是能够为各方所接受的一个选择,否则都会在宏观层面出大问题。具体来说,短期上(2到3年),调控会继续甚至更严厉,整体上是下降的,尤其是一线城市可能幅度较大一些,二三线城市会相对稳定或者微降;中期上,房价整体上是稳中有升的,特别是考虑到物价上涨的名义价格;长期上,15年左右,作为居住用途的房子基本上够了,房地产行业将在内涵上发生根本的变化,将以改善和投资为主了,那个时候,房价如何现在不好说,日本、美国的房地产泡沫都是这个阶段发生的,具有了金融属性了。
二、当前房价的实际走势
我们认为,2008年以来,我国房价整体呈逐月小幅回落态势,正朝着宏观调控的方向运行。2008年同比房价指数仍处于比较高的水平。
由于房地产的地域性特点,各地的房价走势分布极不均衡,因此对全国整体的分析结论很难应用于各个城市。
从房屋销售价格指数的新涨价因素看,2008年上半年,在35个大中城市中有6个城市的房价出现了下跌,分别是:深圳、重庆、杭州、大连、广州、沈阳,其中深圳下跌幅度最大,下跌8.6%。房价上涨幅度超过4%(新涨价因素)的有3个城市,分别是北京、乌鲁木齐、银川,其中银川上涨幅度最大,为7.1%。
根据数据研究还表明:第一,2007年,成渝经济区和长三角经济区房价上涨较快;第二,2008年上半年,珠江三角洲、成渝经济区以及长江三角洲地区房价上涨速度明显放缓,其中珠三角和成渝经济区房价整体出现了下跌
六、李斯特的关税保护主义思想(课本288至292页)
“水客”是指以赚取“带工费”为目的,频繁往来于粤港、粤澳之间,通过旅检等渠道,把涉税货物或国家禁止、限制进出境的物品化整为零,携带、运输进出境的人员。而“水货”,一般是指从国外、港澳台地区没有经过正常海关渠道进入内地市场的产品。通常,水客带进、出境的货多伴是水货。正如很多人都知道的“水货”,它往往和走私商品联系在一起。而“水客”他们采用蚂蚁搬家的方式,将商品偷带入境。看上去,“水客”每次带不了多少东西,但由于这些“水客”是有组织的走私,所以走私物品积累起来触目惊心。从2009年至今,深圳海关已打掉水客团伙60余个,2010年一次性摧毁电子产品走私团伙11个,涉案11亿元,然而水客走私依然屡禁不止。而在专家看来,要真正消除水客现象,在打击的同时还要寻求治本之策。
现在,水货走私活动手法不断翻新,逐步向智能化、专业化和团伙化发展,而水客人群也有向老人和学生蔓延的趋势。在今年开展的国门之盾行动中,海关总署就将打击水客走私作为重点工作之一。近期,海关总署将联合公安部等有关部门进一步采取措施,规范口岸通关秩序,在提高通关效率的同时,也能更有效地防范走私。这样的联手行动只是刚刚开始,只加强各方的合作,才能长期有效地治理这种蚂蚁搬家的走私方式。
奢侈品税,即对奢侈品征收的一类消费税。奢侈品在经济学上讲,指的是价值/品质关系比值最高的产品。从另外一个角度上看,奢侈品又是指无形价值/有形价值关系比值最高的产品。世界奢侈品协会的报告显示,有72%的消费者认为出国购买奢侈品比国内更有优势,但在中国内地,奢侈品被征收的不仅仅只有进口税,还包括消费税、增值税、城市附加税,还有专利费等。把各种税费加在一起,必然形成奢侈品境内外的巨大价差。
我个人认为,要解决奢侈品消费肥水不流外人田的问题应从短期和长期两个方面着手:从短期上看,一是要从国家贸易政策层面上与奢侈品品牌商商谈奢侈品在中国内地市场的定价问题,如同是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与印度,国际奢侈品牌在印度的定价就要比中国内地低得多,奢侈品牌在中国内地市场的定价必须依循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的原则,定价过高损害的是国家利益,因而从源头上抑制奢侈品在中国内地市场上的高价。二是要减少奢侈品在流通环节上的税赋,这里不光是关税,更多的是应该减少增值税、消费税和其他税费,从而减低奢侈品境内外的差价。从长远看,一是要建立中国自己的奢侈品品牌产业体系,制造中国本土的高档消费品。二是改变中国人的奢侈品文化价值观,引导中国奢侈品行业的消费。总之,只有中国要形成自己的奢侈品文化体系和价值观,才能让消费者不会涌往国外购买奢侈品,真正留住国内奢侈品的消费力。
七、美国次贷危机:美国次贷危机(subprime crisis)又称次级房贷危机,也译为次债危机。它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美国“次贷危机”是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2007年8月开始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次贷危机目前已经成为国际上的一个热点问题。(二)次贷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
1.流动性过剩是次贷危机产生的宏观背景。次贷危机爆发前的几年里,包括美国在内的
全球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情况较好,广义货币与GDP之比不断上升,金融市场流动性较强。而次贷产品的高收益,尤其是次贷衍生品的设计,对市场流动性具有较大的吸引力。通过购买次贷衍生品,大量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对冲基金成为了次贷风险的分担者,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次贷市场的超常增长,同时也蕴藏了潜在风险。
2.美联储货币政策调整是次贷危机发生的外部诱因。美联储在2000年美国网络经济泡沫破
灭和“9.11” 事件后,采取低利率政策以刺激经济。从2001年1月到2003年6月,美联储25次降息,长时期低利率政策推动了房贷需求和房价上涨。此后为了避免经济快速增长带来通货膨胀压力,美联储17次提高联邦基金利率,造成房贷借款人还贷压力增大,结果是某些客户无力按时归还贷款利息。
3.次贷借款人的经济状况不佳是次贷发生的基础原因。次贷借款者主要对象是收入较低、不具备良好信用记录的借款者,这是次贷市场的先天缺陷。当经济环境发生变动对,借款人极可能集中发生拖欠行为,造成次贷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实际上,随着美国利率升高、房价下降,次贷借款人开始难以承受房贷负担。2008年2月,次贷60天违约率已达32.92%,随着2008年约2000亿美元的次贷利率面临重置,次贷损失可能进一步扩大。
4.信息不对称是次贷危机扩散的重要原因。次贷危机的全球化与次贷衍生品有很大关系。次贷衍生品设计者从自身利益出发,低估产品的风险或片面强调其高收益,而次贷衍生品的购买者难以了解复杂的衍生品设计过程,设计者和购买者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而评级机构未能识别次贷衍生品蕴藏的较大风险,给予这些产品较高评级,进一步加剧了这种信息不对称。倒按揭:“倒按揭”的几种模式:
1)是老年人把自己的房产交给有政府背景的公益机构或者银行,然后老年人的养老费用由公益机构或者银行来按月提供,到他病故后,剩余的部分交给他的继承人。
2)是“以房换养”,有些老年人把房子交给福利机构,然后享受福利机构的服务,房子由福利机构出租,等他过世后房产由福利机构处置。
3)还有一种方式叫“以房自助养老”,就是把自己的房产提前卖给一个公益机构,公益机构一次性把钱给他,他再从公益机构把房子租回来,自己还住在家里,自己付租金。
无论哪一种,最终房产都将归公益或福利机构所有,但其实就我个人的想法,上文所说的第一种模式还是可以接受的,等病故之后,剩余部分可以留给继承人。每个人的能力不同,留给子女或多或少这并不能强求,老人去世后,房屋产权全部归相关机构所有,相信对传统观念深厚的中国人来说,不易接受。但如果把“剩余价值”交给继承人,或者允许继承人回购房产的话,可能会比较好,当然,这只是个人观点。
然而,我想到了另一个问题:中国的多数老太太和儿女等几辈人住在一起,根本没有可以独立处置的住房,既然没有独立处置的住房,“倒按揭”从何而来?
不过,对于一些无子女、收入低的老人来说,就没有这个问题,所以倒按揭本该还有很大的市场,可见观念问题不是唯一的问题。倒按揭在中国其实还是有市场的,相对来说可能中端收入人群比较看好。对于无子女的老人来讲,这是一个福音。然而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在于政府政策制度和房地产市场不稳定这两个方面。个人觉得观念问题不是很大的问题,每个人观念不同,对倒按揭有需求的人是大有人在的。而房地产产权和房地产市场的现状才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这两个因素不但使老人们不敢去冒险,也使福利机构、银行、保险公司难以具体实施。
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重要著作,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理论:科学地确立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即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制定了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方法是唯物辩证的把抽象分析与历史分析相结合,逻辑进程与历史进程相统一。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创立了劳动二重性学说,第一次科学的区分了价值、交换价值和价格,创立了价值形式学说;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完整的资本理论、资本积累和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和经济危机理论。马克思、恩格斯为了指导革命运动,便在与机会主义的斗争中继续深入研究政治经济学,发表了《论住宅问题》、《哥达纲领批判》和《反杜林论》等一系列重要经济学著作,从而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获得进一步发展。
第四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复习题目及答案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复习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历史成果 1.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
2.邓小平所提的“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性问题”是什么?
和平与发展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b,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c,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时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d,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飞跃及其成果?
两次飞跃: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理论成果:第一次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 原则和经验总结;第二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及其各个组成部分所回答的基本问题?
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回答的基本问题:创造性的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时实践问题。
6,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发生巨大变化的根本原因?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7,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8,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邓小平理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道路,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
9,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一人为本,基础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第二章
10,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实事求是。11,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及其各内容之间的关系
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关系:
12,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第三章
1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1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16,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7,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成分、主要经济成分及其地位
经济成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主要经济成分: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
地位: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掌握了主要经济命脉,居于领导地位,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体的个体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
18,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过度性质的社会。19,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a,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b,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度形式;c,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第五章
社会主义本质论
20,苏共二十大以后提出要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的领导人:毛泽东。21.社会主义本质概念的提出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性质的著名论断。22.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的两个根本原则 公有制为主体,共同富裕。
23.科学、创新、人才、教育的关系
科学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 24.目前中国最大的“实际”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定位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2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 一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二是由农村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三是由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战和大比重,逐步转变为市场经济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四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五是有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们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渐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六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七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八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由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九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总的来说就是不发达。2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2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的内容及其理解
内容: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丝线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明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理解:第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第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第三,“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第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29.毛泽东、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
第一,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者社会主义社会先前发展。第二,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性质是非对称性,特点是又相适应又相矛盾。
第三,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
第四,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是: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解决敌我矛盾靠人民民主斗争,解决人民内部矛盾靠团结,批评,团结。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
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第二,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仍然有解决生产了的问题。
第三,把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第四,提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得的途径是改革。30.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31.改革的性质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不断发展 32.在中国全面的改革中,改革的重点 经济体制改革
33.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34.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范围
公有制经济的范围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35.在我国目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格局中,其主要的分配方式 按劳分配
36.按生产要素进行收入分配的主要形式 一是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二是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
三是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37.如何正确理解我国现阶段收入差距的扩大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纯在差别,并且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差距的扩大,有其客观必然性。主要是:其一,因为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的不同,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必然产生收入和富裕程度的不同。其二,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社会成员也必然会产生收入的差距和富裕程度的不同。其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下优胜劣汰,是具有不同竞争能力的人在富裕程度上必然出现差距。其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以及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差别,也必然引起收入的差异和富裕程度的不同。38.党的十七大对我国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一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任命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五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39.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40.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要求 人民当家做主
41.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和根本政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主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2.党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
43.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4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b,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4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及其各自在体系中的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6.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以往其他社会形态标榜的社会协调与和谐,而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和谐社会。
47.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48.港、澳、台问题的实质
港、澳与台的区别:1.产生的原因不同:港、澳是由于殖民者侵略中国造成的,台湾问题是由于国共内战形成的;2.本质不同:港、澳问题是国家主权问题,台湾问题是内政问题。49.“九二共识”的涵义 两岸都承认一个中国
50.“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1.一个中国。2.两制并存。3.高度自治。
4.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5.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6.积极促谈,争取通过谈判实现统一。
7.积极促进两岸“三通“和各项交流,增进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和感情,密切两岸经济、文化关系,为实现和平统一创造条件。8.坚决反对任何“台湾独立“的言行。9.坚决反对外国势力插手和干涉台湾问题。
10.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基础。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5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依靠力量:工人、农民和只是分子。52,正确认识中国新的社会阶层
a,阶层:民营科技企业的船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
b,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53,劳动、知识、人才、创造三者之间的关系
劳动、知识、人才、创造,四者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同意整体,劳动在其中居于核心和基础的地位;知识是创造财富的重要资源,但它只有通过劳动者、劳动资料,才能形成实际的财富;人才是知识资源的载体,人才的本质在于创造性,人才只有通过劳动,为社会创造出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才能体现出自身的价值;创造本身就是一中劳动,创造过程即是劳动者再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干的过程。54,简述中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及其关系
基本原则: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关系: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繁荣的政治前提和基础;
民族团结是维护国家统一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根本保证;
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解决名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55,新时期如何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
第一:按照信息化的要求,积极创新发展军事理论;
第二: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工程,培养高素质新型人才;
第三:继续对我军的体制编制进行改革,使之更趋合理;
第四:围绕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目标,加快机械化和信息化复合发展;
第五:鉴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56,中国共产党的最大优势和执政后的最大危险 最大优势:密切联系群众;最大危险:脱离群众。57,如何正确看待党内腐败问题 58,新时期如何改善党的领导?
首先,要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 其次,要改革、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 最后,要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
59,为什么要从党的生死存亡的高度认识党群关系?
第一: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
第二: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能否长期执政的关键所在;
第三: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
60,新时期党的建设伟大工程
a,要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新建设作为主线;
b,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 c,以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 d,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
e,以完善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阅读理解(参考例题)
61.1942年,毛泽东在一次讲话中说过:“我们要把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国来,在中国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只有一般的理论,不用于中国的实际,打不得敌人。但如果把理论用到实际上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创造些新的东西,这样就用得了。”
立场:无产阶级立场
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中国问题指新民主主义革命
1840年以来中国的问题:革命,建设,改革。新的东西: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408.62.“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一切从实际出发”中的“实际”是指:客观存在的; 中国最大的实际: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大学生的实际: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的要求和大学生满足社会需求的能力之间的矛盾。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278.63.“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放新问题。”
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是对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歪曲理解。——《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279
64.“对于我们这样发展中的大国来说,经济要发展得快一点,不可能总是那么平平静静、稳稳当当。要注意经济稳定、协调地发展,但稳定和协调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问题要搞清楚。” 发展是经济发展。
硬在哪里?1.是时代主题之一。2.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关键。
3.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4.是经验教训的总结。
当代大学生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377.65.“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
“不够格”就是马克思所讲的“共产主义低级阶段”即社会主义阶段的“资格”。这种“不够格”主要是在物质基础方面不够格,也表现在社会经济制度和上层建筑方面不成熟不完善。怎样才够格?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225.各位老师:
1.复习题提供给您和您的学生。2.考试题型和分值分布
一、客观题
1.单项选择:15×1分=15分(每章1题)2.判断正误:15×1分=15分(每章1题)
二、主观题
3.简答题:6×5分=30分
4.阅读理解:3×10分=30分(见参考例题)3.分析材料:1×10分=10分
第五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题目理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论文选题范围及相关说明
论文选题范围
1、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和科学内涵?
2、如何科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4、为什么说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
5、毛泽东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作成中作出了哪些理论贡献?存在哪些局限?给后人留下什么经验教训?
6、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之相适应我们应建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7、如何理解“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论断的思想内涵?
8、为什么说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
9、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基本内容有哪些?如何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
10、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11、如何认识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12、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4、如何理解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民展要求?
15、如何更解“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联系和区别?如何理解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16、如何认识公有制的性质与实现形式之间的关系?
1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实现了哪些重大的突破和创新?
18、怎样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
19、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20、如何正确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21、怎样认识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建议?
22、如何理解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发展?
23、如何理解实现社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24、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25、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正确理解工人阶级是我们国家的领导阶级?
26、如何认识在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国防和人民军队建设的重要意义?
27、为什么说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
28、如何理解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论文要求:
(1)根据老师给定的论文范围,课余时间自行查找材料,组织理论和事实例证。考试前准备好论文所需材料以及论文的脉络大纲,考试时现场发纸答题。
(2)要求理论联系实际,最好能有自己的观点。要求观点鲜明,例证合理,脉络清晰,表达流畅,书写工整。
(3)考试论文的论题可以在老师给定的论文范围内任选其一,也可以自选论题。
(4)论文的字数在5000字左右。
(5)同一论题不允许出现内容雷同现象,如有雷同,即为零分处理。
(6)考试组织由各班班长负责,利用晚自习或课余时间进行,以学号顺序排好后,根据老师给定的统一时间提交到A8 104教室指定资料袋内,过期不候。
论文结构:
1.题目自拟(自拟一题或自选一题);
2.内容摘要:即本论题你主要从那些方面进行论述的,简明扼要进行概括,字数在50——200字之间;
3.关键词:论文运用了那些支撑全文的关键词语,摘录出来写在内容摘要的后面,另起一行的醒目位置;
4.论文正文(开头-中间-结尾);
5.结语
6.后记
7.主要参考文献(题目-作者-出版社或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