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后答案
(44)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完善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和津贴补贴制度,完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增长机制。健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由要素市场决定的报酬机制。扩展投资和租赁服务等途径,优化上市公司投资者回报机制,保护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加大税收调节力度。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合理共享机制。完善慈善捐助减免税制度,支持慈善事业发挥扶贫济困积极作用。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收入分配调控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建立个人收入和财产信息系统,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
如何从理论上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第一,就其联系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都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和要求。从资源配置方式看,都是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从微观层面看,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从经济活动看,市场经济规律起着支配作用;从宏观层面看,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的;从经济运行看,法治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第二,就区别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又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它们体现的是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下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与不同的经济制度结合就会体现出不同的制度特征。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就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坚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离开了这些特征就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则不具有这样的特征。坚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最重要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这是我们的创造性和特色所在。如果离开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就会走向资本主义。
2.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现象进行分析。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个人收入分配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体现在按劳分配是全社会分配领域中主体的分配原则,也体现在它是公有制经济内部主体的分配原则。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分配方面的体现,只有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才能体现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最终实现和社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才能保证人们相互之间在平等的经济关系基础上建立和谐的经济利益关系,才能保证共同富裕这一目标前进。当然,也只有始终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保证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实现。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有着多种不同的分配方式,一是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二是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三是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个人收入差距结合现实生活中每人付出的劳动的多少,占有生产要素的多少,所在职位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10.1945年,在回答黄炎培先生如何使国家政权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历史周期率的提问时,毛泽东明确指出:“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请结合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谈谈对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的理解。答:中国的民主政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根据社会主义民主的普遍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国情而创造、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其本质和特点主要有: 第一,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作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保障公民政治权利的主要形式。第二,实行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发展起来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并以这种符合中国国情的政党制度,保障社会各阶层、各人民团体和各界爱国人士在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第三,以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种爱国统一战线组织的形式,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团结在一起,让他们通过政协对国家大政方针和社会生活的重大问题进行协商,并通过建议和批评充分发挥民主监督作用。第四,建立社会协商和对话制度,提高各级机关活动的开放程度,让人民了解国家、社会的重大情况,并将重大问题交由人民讨论。第五,实行民主选举制度。公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人民当家作主、行使国家权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公民一项最基本的政治权利。第六,加强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并将此作为保障中国公民直接、充分行使自己的民主政治权利的重要途径。第七,实行民主监督制度。公民的监督权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民政治权利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宪法和法律为公民切实行使民主监督权利提供了有效保障。第八,根据社会主义民主原则,建立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平等关系,并建立个人与社会、集体之间的正确关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是以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做主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的一部分,所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表现形式,所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是以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全国各族人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能否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是检验党的领导是否正确和执政能力的根本标准,也是检验社会主义民主实现程度的根本标准。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是通过党的领导体制实现的,集中反映在党与国家以及人民群众关系的具体形式上。党也只有领导人民创造各种有效的当家作主的民主形式,坚持依法治国,才能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巩固和发展党的执政地位
第一,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这是政治文明在人类发展史上一次质的飞跃。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不同性质的国家,民主的本质是不同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新型的、为绝大多数人享有的民主,这与历史上任何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少数人的民主有着本质的区别。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政治制度上,确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国体,确立了与国体相适应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实践证明,这些制度是最适合中国国情、最能够把13亿中国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的政治制度安排,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完善。
第二,实践“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的科学论断,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这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要求。要加强法制建设,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不仅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而且也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执政地位。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和保障人权。这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是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第三,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必须在党的领导下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努力与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要把人民当家作主这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11请结合我国应对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等自然灾害,以及成功举办奥运会、残奥会和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谈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答:判断一种政治制度是否优越,不能从任何理念、原则或框框出发,而只能从实际出发,坚持实践的标准。主要应看两方面:一是在社会常态方面,能否保证经济社会较快、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二是在社会非常态方面,能否保证对各种突发事件和危机作出及时、有效处理,最大限度减少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由此来看,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实践——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政治安定,民族团结,国际合作广泛;在应对亚洲金融风暴、九八抗洪、抗击非典以及抗击今年初南方冰雪灾害、当前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等种种突发事件方面,党和政府处理及时,措施得当,成效显著,把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所有这些,国内外有目共睹。我们党和政府能够对常态的社会发展管理得好,对非常态的突发事件处理得好,这充分表明我国政治制度是好的。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汶川大地震的救灾工作再一次彰显了我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我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不仅体现在这一制度的本质上,而且体现在它的发展趋势上。事实证明,我国政治制度具有旺盛不竭的生命力。我国的政治制度是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的制度,党对抗震救灾工作坚强、有力、富有成效的领导,彰显了我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正如国外一些媒体所讲的,如果没有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这种坚强、有力的领导,想组织好这么大规模的抗震救灾是不可想象的。这正是中国政治制度优越性的生动体现。我国的政治制度是人民利益至高无上的制度,人民的生命得到及时抢救,受灾群众生存条件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彰显了我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执政理念,也是我国政治制度的精髓我国的政治制度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能够在短时间内举全国之力投入抗震救灾,彰显了我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海外有媒体指出,四川汶川大地震之后,在中国制度体系很多方面的优越性中,最显著的莫过于其“动员能力”。我国的政治制度是开放的制度,抗震救灾工作高度公开和透明,向国际社会的援助敞开大门,彰显了我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必将不断得到自我完善和发展。
12有人认为,3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而政治的改革和发展相对滞后。请谈谈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答: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其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首先,把政治体制改革与社会稳定对立起来的固有思维模式的影响。长期以来,在许多人的头脑中似乎有一种误区并形成了思维定势,即一说到政治体制改革,就认为会影响社会稳定,就会导致“西化”甚至国家政权颠覆。其次,始终没有摆脱姓“资”姓“社”的困扰。第三,政治体制改革往往是缺乏具体步骤的规划设计。最后,政治体制改革最大最直接的阻力来自权力主体。政治体制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权力的重新配置特别是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制衡,而这也就意味着某些既得利益的丧失。
完善国民收入分配体制,不再把完善初次分配体制。不再把压低劳动报酬作为降低生产成本的最主要途径。维持高积累作为国民收入分配的基本倾向,确立有利于提高居民收入的导向;
第二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后答案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后答案
第一章 思考习题
1.如何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是毛泽东1938年在题为《论新阶段》一文中最先提出的。中国******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称之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学风,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其每一表现中都带有中国的特性,带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使其在中国进一步民族化和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历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3.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第一,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中国******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毛泽东思想正是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第二,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第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进入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后,尽管我们所面临的时代主题、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但是国际、国内和党内的情况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党的自身状况,都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具体来说,当今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正是在上述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的背景下,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将治党治国治军新的经验加以概括和总结,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三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后答案
第一章
1.如何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是毛泽东1938年在题为《论新阶段》一文中最先提出的。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称之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学风,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其每一表现中都带有中国的特性,带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使其在中国进一步民族化和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历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第六章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它包括两层既相对区别、又紧密联系的基本含义: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党的十五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做出了新的概括,强调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二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三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四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五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六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七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八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九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这九条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发展的过程性特征。
第四篇: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后答案
2011年概论课期末模拟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0题)
1.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条件是(B)A.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十月革命开辟的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 C.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D.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 2.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其原因主要是(A)A.中国共产党即将成为执政党 B.党的工作方式发生了变化 C.全国大陆即将解放
D.中国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
3.中共八大前后,毛泽东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提出的重要思想不包括(A)A.经济建设必须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的方针 B.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伟大国家 C.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工业化道路
D.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4.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是(A)A.创新 B.改革 C.革命 D.发展
5.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在(A)A、坚持与时俱进 B、坚持党的先进性 C、坚持执政为民 D、坚持党的领导
6.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B)A、解放生产力 , 发展生产力 B、解放思想 , 实事求是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 三个有利于”标准
7.消灭剥削的物质前提是(B)A、实行公有制 B、生产力的高度发达 C、实行人民民主专政D、实行按劳分配
8.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B)A.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B.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C.促进效率提高与体现社会公平之间的矛盾 D.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
9.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跨度是指(B)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实现发达的社会主义
10.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关键是(A)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B、坚持“两手抓 , 两手都要硬 ”的方针不动摇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 D、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11.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重点和难点在(D)A、大城市 B、中等城市 C、小城镇 D、农村
12.改革开放以来,对社会主义可以实行市场经济在理论认识上重大突破是(D)A、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B、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C、市场经济是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 D、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
1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A)A、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B、能确保经济总量的平衡 C、可以实现经济结构的平衡 D、可以保障社会公平
14.私营经济中的劳动者的收入属于(C)A、按劳分配收入 B、按资分配 C、按劳动力价值分配 D、按经营分配
15.我国的政党制度是(c)A.共产党的一党制 B.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多党制
C.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共同执政的两党制 16.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决定实行这一制度的理论依据是(D)A.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性质 B.所有制结构和分配结构
C.发展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 D.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
17.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A)A.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B.实现祖国统一
C.建立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
D.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到2000年翻两番,实现小康
18.实现“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c)A.台、港、澳享有高度自治权 B.中国坚持社会主义 C.一个中国
D.台、港、澳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变
19.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保证是(D)A.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B.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 C.发扬党内民主 D.坚持从严治党
20.当前国际间的经济竞争实质上是(D)
A.产品质量的竞争 B.经济资源的竞争 C.产品价格的竞争 D.科技和人才的竞争
二、判断题(共10题)
1.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只有当民族资产阶级拥护革命时,才要保护民族资本主义。(×)
2、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所以,公有制企业职工的收入是按劳分配的收入。(×)
3、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政治权利不受教育程度的限制,列宁却说:“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4.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因此,毛泽东思想 不完全是马克思主义的。(×)
5.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反映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特殊性。(√)7.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我国所有制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有所增加,公有制经济的比重有所减少。这势必会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
(×)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因此,在市场经济中人们的经济行为可以不受道德规范。(×)9.市场对于社会资源配置有灵活而有效的导向作用,能保证社会生产各部门的持续协调发展和整个经济的稳定增长。(×)10.繁荣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惟一途径是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三、简单题(共5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2.简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3.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
答:民族区域自治是在统一而不可分离的国家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
4.和谐文化是什么?
答:和谐文化是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核心,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思想文化,它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现念和理想追求。
5.简述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
答:(1)改革、发展、稳定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2)发展是硬道理,是目的;改革开放是推动发展的动力,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社会稳定是发展和改革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
四、论述题
试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答案要点:(1)大力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
(2)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只有不断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实现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即共同富裕创造条件。
(3)发展生产力,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只有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社会主义才有吸引力,社会主义才能从根本上得到巩固。
(4)当前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
第五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后题答案(参考参考)
课后思考题
1、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
邓小平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阶段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邓小平理论的理论依据和所坚持的世界观方法论都是马克思主义的,强调的基本理论都源于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回答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是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这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一脉相承。这一理论中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道路、阶段、根本任务、战略,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以及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精神文明、党的建设等方面的论述,都是围绕搞清楚社会主义到能否巩固和发展的基本理论展开的。
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它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是指引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胜利前进的伟大旗帜,是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发展的新阶段。
因此,在当代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坚持邓小平理论,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就是真正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旗帜。
2、简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基本目标
基本特征: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特征
社会主义本质,决定了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只能是以人为本,保障人权;民主法治,平等自由;共同富裕,公平正义。同时,也只有真正确立并始终不渝地追求这样的价值目标,才能不断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最终实现自己的伟大理想。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经济制度特征
经过近三十年的探索和改革,能够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客观需要的经济制度在我国已初步建立起来,其基本特征是:公有为主,多种并存;市场经济,公平竞争;各尽所能,各得其所。
(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体制特征
根据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我国的政治体制必须体现以下几个基本原则,即人民主权,民主政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党的领导,政治协商。
(4)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文化特征
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思想文化方面具有以下基本特征,即民族精神,共同理想;道德进步,科教发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5)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社会状态特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这种理想的社会状态具体体现在整个社会既安定有序,又充满活力;人与人之间诚信友爱,宽容谦让,团结互助;各种利益均衡协调,良性互动;社会结构、社会阶层、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主要目标:
(1)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2)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3)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4)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
(5)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
(6)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7)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8)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9)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3、分析全球化对社会主义的机遇和挑战。
(一)全球化进程中社会主义面临的机遇
全球化为现代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实现跳跃式发展,超越资本主义的绝好历史机遇。全球化从经济上看是生产要素的全球自由流动,配置与重组,是贸易和投资的自动化,是跨国公司的国际生产和经营。社会主义国家可以通过加入全球化,引进最稀有的资本和技术,并与该国最富有的资源——廉价劳动力相结合,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找到一条捷径。
(1)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多吸引外资的条件和机会。(2)全球化促进了社会主义的理论更新和观念变革。
(二)全球化进程中社会主义面临的挑战(1)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安全面临严峻的挑战。
(2)社会主义仍然面临来自资本主义的政治挑战,军事安全的威胁依然存在。
(3)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文化渗透与扩张更加便利,文化霸权主义威胁日益严重。
4、如何认识中国的改革开放?
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新的伟大革命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的伟大抉择,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历史选择。
二、改革开放最根本的意义在于解放了思想、实现了思想的解放
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最根本的变化就是思想的解放、所能取得成功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解放了思想。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无不需要进一步改革开放,而深化改革开放无不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三、改革开放最伟大的成果即思想解放的结晶就是开辟了道路、创新了理论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就是坚持真正的改革开放、坚持正确的解放思想; 换言之: 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真正的改革开放、坚持正确的解放思想,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四、改革开放的现实意义在于进一步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开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必须在永无止境的改革开放和解放思想中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即在永无止境的改革开放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永无止境的解放思想中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从现实上来说,改革开放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5、论述苏联解体、东欧巨变的原因和教训。
一、苏联解体的各方面原因
第一,体制僵化、经济衰退是根本性的原因。
“苏联模式”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和过度集权的体制。这种体制,对应对国内外紧张局势,集中一切人力、财力、物力,适应备战和应战的需要,推进工业 化进程和增强国防实力有一定成果。但苏联的经济政治体制模式,严重背离现代经济的发展规律,压抑了地方、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这种高度集中而又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使一切权力归于中央,中央以行政命令和统一计划管理经济,指挥生产,企业没有自主权,实行单一公有制、不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缺乏民主,破坏法制,极大地损坏了社会主义的声誉。
第二、领导人因素是小容忽视的重要原因。
东欧各国的领导人,在本国经济政治而临严重困难的情况下,一时找不到解决困难的出路,对党内出现的反对派妥协让步,表现出了一定的软弱性,有的甚至放弃社会主义原则,承认反对派的合法地位,与反对派对话或召开“圆桌会议”等等,没有及时地对反对派予以取缔,有的与反对派的斗争不彻底,一味的妥协退让,让反对派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夺权斗争,最终导致一些国家的领导人被迫下台。
第三,腐败原因导致党衰国亡。
在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下,官僚主义的滋生膨胀,进而导致了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特权和腐败情况出现。他们史形成一个个“官僚集团”,开始丧失革命意志,对理想信 念麻木不仁,使执政党与民众之间隔阂越来越大,失去了群众基础和执政能力,民心尽失。
第四,民族矛盾加速国家分裂。
列宁之后的苏联历届领导人总足抱有不切国情的超前认识,不是盲目地宣布苏联建成了社会主义或进入了发达社会主义,就足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而在他们的思想深处,民族进程与社会进程足同步的,因而民族问题必然随着社会进入高级阶段而不复存在,过早地宣布民族问题“己经解决”,导致民族关系中的消极现象日益增多。
第五,外部原因与各国演变。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面对苏联的衰落进行战略收缩,苏联对东欧的政策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戈尔巴乔夫的东欧政策“新思维”,推动了东欧各党的改组、分裂和蜕变,催化了东欧的变化并促使东欧各国的反对派借势突起。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国家针对苏联和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一项长期的战略--“和平演变”,苏联和东欧是它们实施这一战略选中的突破口。
教训:
第一,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必须坚定地加强和改善共产党的领导。
第二,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把国家的经济搞上去。
第四,处理好改革开放与稳定的关系。
第五,社会主义大国必须妥善解决民族问题。
6、如何认识当前中国社会的公平问题?
我国是一个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社会制度性质决定了当前我国社会的公平原则应该是: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
权利公平是社会主义社会公平的第一要义,是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分配公平的基础和起点。在社会主义社会,权利公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社会主义公有制使得全体劳动人民在和生产资料的关系上,都处于公平的地位,有了一个公平的起点。其次,在政治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每个公民都具有相同的政治权利和公民权利。再次,在文化上,每个公民都享有受教育、出版自由、信仰自由等平等权利。
机会公平是社会主义社会公平的基本条件,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公平的首要标志。它包括两层含义:首先,对于每一个社会成员来说,机会公平意味着一切能使个人自主活动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并由此取得成就的机会,向每一个公民开放着。其次,对于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的企业来说,机会公平意味着,在生产、经营、劳务等方面,在取得生产资料、资金、劳动力方面,在盈利和风险方面,他们都具有同等的机会。
规则公平是社会主义社会公平的必要保障。社会公平说到底是利益问题,它必须通过一定的规则或制度来实现。没有规则或制度作保证,社会公平必然停留于口头而无法全面实现。
分配公平是社会主义社会公平的目标和核心。所谓分配公平不是搞平均主义,主要是指一种利益相对平衡的状态。分配公平应该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利益的初次分配以按劳分配为主要形式,其他分配同时并存。二是社会利益的再分配,要以防止贫富悬殊和社会两极分化为目的,把人们之间的收入差距控制在社会普遍接受的合理范围之内。
7、试用马克思主义“两个绝不会“的思想谈谈你对当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认识
在它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社会形态或新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系统,在旧社会形态的胞胎里成熟以前也是绝不会出现的。两个绝不会指明了揭示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曲折过程。
1.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取代资本主义的任务并没有过时
当代不是全球化潮流淹没社会主义,而是社会主义必然在经济全球化中复兴。今天的经济全球化借助信息技术革命,其所产生的全球振荡空前剧烈。资本的输入与输出以及未加设防的突然撤离,具有较大的盲目性,任何权力机关和金融系统都无计可施,这很可能给一些国家(尤其是大量引进外资的国家)带来金融动荡。资本主义在经济全球化中每向前迈进一步,社会矛盾的加深都会释放出对资本主义的强大社会抵抗力量和反对力量,并转化成新的不稳定因素。
2.社会主义必然在经济全球化中复兴
经济全球化对社会主义的冲击是严峻的,但是绝对不是灾难性的。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不可能淹没社会主义,相反,将为社会主义的复兴提供舞台。社会主义国家要作好长期斗争的思
想准备,既要大力发展本国的科学技术,壮大自己的经济实力,又要维护好国家的主权、安全与尊严;既要善于抓住机遇,趋利守正,又要敢于迎接挑战,避害图存;为改变不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做出不懈的努力。
3.在经济全球化中把握“两个必然”的总趋势,推进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
在观察和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时候,我们既要看到它发生深刻变化的一面,又要看到它没有变化的一面。确实,当代资本主义较过去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更趋于成熟,其生产关系对现阶段生产力的发展还有相当的容纳能力,因此它还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认为资本主义已走到山穷水尽的地步这是不切实际的。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过程,肯定要比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过去预想的复杂得多,曲折得多,时间长得多。因此,我们对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最终代替资本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要有充分的认识。
8、如何认识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一、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时代背景
(一)全球经济新格局变化对世界资源环境带来巨大压力
(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事关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而迫切的战略任务
(1)、我国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为特征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性转变。
(2)、如果不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资源和环境条件将难以支撑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3)、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 中央都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明确要求。
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工程, 必须立足当前, 谋划长远、统筹兼顾、着重应注意把握和处好以下六方面的关系:
(一)处理好结构调整和增长速度的关系, 更加注重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二)处理好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的关系, 更加注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三)处理好产业布局和城市布局的关系, 更加注重发挥城市的集聚辐射功能(四)处理好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的关系, 更加注重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五)处理好经济中心城市和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关系, 更加注重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六)处理好结构调整和社会稳定的关系, 更加注重降低结构调整的社会成本
9、什么是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何处?
社会主义一词有多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学说,或者说思想,即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如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等。二是指运动,即为实现社会主义制度而进行的实践活动;三是指社会制度,即社会主义制度。关于社会主义的定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从总体上看,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指一种新型的社会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一、实践特色
第一,作为一项全新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在不断摸索中前进,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重充分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展示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价值归宿,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探索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模式。
二、理论特色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色凸显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色彰显了坚持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色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理论自觉与理论自信的品格。
三、民族特色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于中国具体实际之中,充分展示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表现在中国共产党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总任务”的清醒认识上。
四、时代特色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中国式的现代化之路,丰富了人类现代化道路的具体实现形式。
第二,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构建和谐世界做出了积极贡献。
10、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
1、所谓生态文明就是: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2、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3、把生态文明建设的放在突出地位,“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4、如何建设:“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5、具体抓好四个方面:优化国土空间、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制度规范。
11、关于“民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认识
民主是国家形式,是国家形态的一种。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是迄今为止最高类型的民主,它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掌握国家的权力,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不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相比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归结起来主要有两条: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有少数剥削者才能享受的民主变为大多数人都可以享受的人民民主,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拥有广泛而真实的民主权利。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中国人民创造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世界上并不存在惟一的、普遍适用的和绝对的民主模式,关键是要看它是否符合本国人民群众的要求,是否符合本国的实际情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和艰苦探索得来的,既遵循民主发展的一般规律,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已经被实践证明是完全符合中国实际和中国人民愿望的政治制度。
另外,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诞生的时间还比较短,要达到完善和成熟尚需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不断总结人民创造的民主建设经验,既吸收和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成果,包括西方资本主义民主中一切对我们有益和有用的东西,又坚决反对照搬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模式,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划清界限,积极稳妥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并在实践中展现其更加强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
12、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问题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理论的重大突破,是事关党和国家发展的带有全局性、战略性、根本性和长期性的重大课题,新时期不仅赋予了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以新的时代内涵,而且对其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一、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 1.加快健全和完善内外衔接、统一有序的市场体系。
2.加快健全和完善与世界通行规则相配套的经济法律体系。3.加快建立和完善内外均衡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
二、适应全球政治发展要求,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 1.发展党内民主,增强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
2.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3.扩大公民政治参与,支持人民当家作主
三、把握文化全球化动态,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
1.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必须体现时代感、开放性和包容性,增强中华文化的世界认同。2.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必须更多地关注人类的精神家园,彰显中华文化的人文精神。3.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必须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
四、深化对全球社会的认识,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夯实应对社会风险的物质基础
2.培育科学的风险意识,增强全社会的风险应对能力 3.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建立现代风险治理模式 4.强化国际合作机制,提高应对全球风险的能力
五、倡导全球外交理念,提高掌握处理国际事务主动权的能力
1.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这是掌握处理国际事务主动权的首要前提。2.实施积极的多边主义外交战略,这是掌握处理国际事务主动权的基本要求 3.加快中国的和平发展,这是掌握处理国际事务主动权的必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