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答案12

时间:2019-05-14 00:36: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课后答案1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课后答案12》。

第一篇:课后答案12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后答案12 第十二章

1.如何理解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对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一,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中华民族富有爱国主义传统。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推动我国是和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的共同的精神支柱。国家统一,反映了人民对于和平和安定的渴望与追求,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亲密合作和交流。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在中国历史上,出卖国家民族利益、制造分裂的人,历来被人民所唾弃;各族人民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同各种分裂势力及其活动进行了坚决斗争。

第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国家的完全统一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没有国家的完全统一,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民族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是一个走向现代化的实现繁荣强盛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过程。只有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才能更好地在国际上展现中华民族团结奋进、朝气蓬勃的雄姿,使中华民族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符合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所有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把捍卫民族尊严、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作为自己神圣的历史使命,并带领中国人民为之英勇奋斗。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国政府和人民不可动摇的意志和决心,符合包括2300为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利益。无论在祖国统一的道路上遇到多大的艰难险阻,无论国内外敌对势力如何阻挠破坏,都动摇不了党和人民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坚定信念和坚强决心。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一直把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作为自己神圣的历史使命,并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适时制定和实施了对台方针政策。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上,经历了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的过程。1949年3月,新华社发表题为《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的时评。同年12月中共中央发表《告前线将士和全国同胞书》,明确提出1950年的任务就是解放海南岛、台湾和西藏,全歼蒋介石集团的最后残余势力。朝鲜战争爆发后,解放台湾的计划被迫搁置。20世纪50年代中期,围绕台湾问题的国内外形势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我们党及时调整了对台政策,提出了和平解放台湾的主张。60年代初,周恩来将我们党提出第一系列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思想、政策和主张归纳为“一纲四目”。20世纪70年代,国内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为确立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创造了新的有利条件。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驱逐了台湾当局的非法代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同月,中美决定自1979年1月1日起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并承认中国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在此背景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从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毛泽东、周恩来关于争取和平解放台湾思想的基础上,确立了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创造性的提出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随后,逐步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首次以“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行统一大业”代替“解放台湾”。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布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国家统一的大政方针,标志着我们党对台方针政策的重大转变。1981年9月,叶剑英对新华社记者发表了被称为“叶九条”的谈话,进一步阐明了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1982年1月,邓小平指出:“九条方针是以叶副主席名义提出来的,实际上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这是邓小平首次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概念。1982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中第31条规定所载明的“设立特别行政区”,指的就是实行“一国两制”。这表明,实行“一国两制”有了宪法的保证。1983年6月,邓小平在会见美籍华人学者时,进一步阐述了实现台湾和祖国大陆和平统一的构想,后来被称为“邓六条”。“邓六条”使“一国两制”的构想更加完备、充实,更加具体化、系统化。1985年3月,六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把“一国两制”确定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一国两制”的构想最早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首先运用于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香港、澳门回归使“一国两制”由科学构想变为现实,充分说明了“一国两制”构想是正确、可行的。香港、澳门实行“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对解决台湾问题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它表明通过“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实现两岸统一,完全能够满足台湾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随着时间的推移,祖国大陆日新月异的变化和香港、澳门的稳定繁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必将显示出越来越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基本内容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具体来说,有十个方面内容。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基本内容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具体来说,“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十个方面内容。(1)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2)两制并存。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3)高度自治。祖国完全统一后,台湾、香港、澳门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不同于中国其他省、市自治区的高度自治权。(4)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5)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6)积极促谈,争取通过谈判实现统一。(7)积极促进两岸“三通”和各项交流,增进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和感情,密切两岸经济、文化关系,为实现和平统一创造条件。(8)坚决反对任何“台湾独立”的言行。(9)坚决反对外国势力插手和干涉台湾问题。(10)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基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是充分尊重历史和现实、照顾各方面利益、维护民族团结、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构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第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第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避免了武力统一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第四,“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第五,“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4.如何理解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发展?(1)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丰富和发展。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围绕台湾问题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与此同时,两岸关系跌宕起伏,经历了复杂的发展变化。

面对内外环境的巨大变化,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重要论断和主张。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丰富和发展,可以概括为六点:第一,明确提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坚定地维护一个中国原则。第二,在坚持和平统一、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的基础上,提出“文攻武备”的总方略。第三,首次提出进行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创造性地发展了关于两岸谈判的主张。第四,将做好台湾人民工作提升到“完成祖国统一的重要基础”的战略高度,努力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第五,指出台湾问题不能无限期地拖延下去。第六,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阐述了解决台湾问题与经济建设的辩证关系,强调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在于增强综合国力。

(2)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丰富和发展。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丰富和发展可以概括为五点:第一,明确提出反对和遏制“台独”是新形势下两岸同胞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第二,提出两岸关系现状的定义,丰富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内涵。第三,提出构建和平稳定发展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理应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第四,强调和平统一工作也要体现以民为本、为民谋利。第五,制定反分裂国家法,将中央对台方针政策法律化。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形势下贯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牢牢把握两岸关系主导权,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同“台独”分裂势力进行了坚决斗争,沉重打击了“台独”分裂势力,坚定地维护了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地位,引导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稳定的方向发展,推动了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巩固了国际社会承认一个中国的格局,推进了祖国和平统一的进程。

5.新形势下如何努力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第一,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需要我们认真地总结历史经验。回顾两岸关系的风雨历程,其间取得的积极成果和宝贵经验值得我们珍惜,其间经历的种种曲折和冲突值得我们深思。冷静梳理两岸关系的历史脉络,准确把握两岸关系的本质属性,深刻认识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重要意义,将有助于我们更加自觉地探索两岸关系的内在规律,更加坚定地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进程。

第二,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需要两岸双方发挥政治智慧、积极面向未来。两岸关系在面临难得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存在着历史遗留问题和今后难免遇到的新问题。如何做到积极抓住和切实用好机遇,冷静务实地对待和化解分歧,保持和推动两岸关系发展,是两岸双方共同面临的课题。古人说,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今天,对于两岸双方来说,谋全局,就是要以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为重,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局为重。只要真正秉持和认真贯彻“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理念,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道路就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第三,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需要积极探索加强两岸交流合作的新思路、新方式。通过两岸同胞多年努力,两岸交流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果,人员往来之频繁、经济联系之密切、文化交流之活跃、合作领域之广泛、共同利益之扩大,都已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今天,两岸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又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呈现出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可以说,两岸现在比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携手合作、共同发展。这就需要我们从如何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为全体中华儿女谋利益出发,积极探索交流合作的新思路,不断拓宽交流合作的新领域,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设性意见,并依靠两岸同胞共同付诸实践。以上的看法,可以概括为一句话,这就是: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需要我们进行历史性的总结、前瞻性的思考和开拓性的实践。“我希望并相信大家能够为此承担起自己的职责,履行好自己的使命,在两岸关系走向和平发展、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作出自己的贡献

第二篇:课后答案

第三篇:比较文学课后答案

比较文学课后答案

第一章

1、什么叫流传学?试分析它的特征及研究范围。

流传学也称誉舆学,是传统的影响研究模式之一。1931年,法国比较文学学者梵·第根首先将它引入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使之成为比较文学实践中的一种被广泛应用的基本方法。它的主要特点就是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终点的接受者的“他者“情况,包括文学流派、潮流、作家及文本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

特征:首先,流传学研究的“文学关系”是多元文学关系。梵·第根对这一点有经典的阐述,他把这种关系限定在“两国文学间的相互关系上”。其次,流传学具有实证性。因为其研究的对象是“文学关系”,而这种关系只有建立在事实性基础之上才能成立,否则就无所谓“关系”。这种研究既然是以“事实”为依据,就必然要强调一种强烈的历史意识,既注意文学现象、观念、作品、文类的纵向发展、流变,又要注意这种传承流变与横向的各种关系。

研究范围:(1)、接受者国家和作者对作为放送者的外国作者的认识(包括其评价、介绍等)。(2)、接受者所受到放送者那些具体作品的影响及对放送者的评价。(3)、接受者是否摹仿放送者,摹仿了那些方面,如文体、风格、思想、情感、主题、背景等。(4)、接受者是直接还是间接接触作品,是直接阅读原文,还是通过译文或评论了解作品,译本在其影响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5)、文学界、出版界、读者是怎样接受这些作品的,他们的反映和情感是怎样的。(6)、作品的传播情况如何,哪些阶层受影响最广。(7)、影响的程度是肤浅的,还是深刻的。(8)、影响的时间是短暂的还是长久的。(9)、是什么帮助人们接受影响并使影响成熟;是什么造成接受者对影响的选择。(10)、是什么影响确立了放送者在接受者眼中的形象和地位。

2.举例分析交叉影响和循环影响的双向互动性。

中国元曲《赵氏孤儿》在欧洲的流传,就是比较文学发展史上交叉影响和循环影响的双向互动的典范。它先是经历了在英法两国的流传与接受,约两个世纪以后它又“返销”中国,即1990年天津人艺又把它作为西洋话剧的《中国孤儿》搬上舞台。于是作为起点的中国古代戏剧作品《赵氏孤儿》,经历了在法国、英国的改编和再创造,最后又返回它的故乡。

《赵氏孤儿》在中、法、英三国的流传中存在着两种方式:一是双向互动直线式交叉影响。英国人通过法国而认识中国文化。曾经有学者指出,英国剧作家谋飞的《中国孤儿》,是根据伏尔泰的改编创作的,在角色、场景和台词上不少地方与伏氏相同或相似,但谋氏之作在结构上更多的是直接取材中国的《赵氏孤儿》。可见,作为放送者的《赵氏孤儿》在英国人那里变成了接收者,即它接受了法国的《中国孤儿》和中国的《赵氏孤儿》的影响,形成了它与法国、中国戏剧之间的互动,呈现出一种交叉影响和互动关系。二是双向互动的循环交流。从中国的《赵氏孤儿》到伏尔泰的《中国孤儿》,直至再返回中国,这既是一种循环互动,也有交叉影响。如果说,伏尔泰的《中国孤儿》是“请中国人”给“法国人上道德课”,那么20世纪末《中国孤儿》回到“娘家”,就是“请法国人给中国人上艺术课”,-—《中国孤儿》不仅以全新的面貌再现舞台,而且“反转来影响着我国艺术家的戏剧意识和戏剧思维”,即作为放送者的中国又变成了接收者。

3、渊源学的定义是什么?包括哪些研究方法? 渊源学:渊源学又称为源流学或源泉学,属于影响学的研究范畴。它是指以文学接受者为出发点,去探寻放送者的影响,也就是在比较文学的视野中,揭示某一文学现象或作家的主题、题材、人物、情节、风格、语言等的外来因素,是一种对跨国影响渊源的实证性追溯和研究。

从影响方式来看渊源学的研究方式:

1、首先,从影响的方式来看,“印象”对作家自身来说是比较直接的一种体验,这会进而影响到他的创作实践。印象在作家创作中的重要作用,从印象角度来对文学渊源进行追溯也是非常有价值的。对印象渊源进行的研究可以按照时间的长短大致分为几类:旅行、旅居、游学、留学等。

2、其次,从影响的方式来说,还包括对口传渊源的研究。也就是说,渊源学是研究通过口头传播方式而造成的文学影响和渊源关系,也就是研究外国的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谚语等对作家文学创作所产生的影响和渊源关系。

3、再次,从影响的方式来说,它的最后一个形式就是对笔述渊源的研究。所谓笔述渊源,也就是见之于文字的渊源研究。因为它很容易能被研究者所实证。从影响的发送者角度来看渊源学的研究方式:

1、孤立的渊源:又被称为是“直线式的渊源”,它的研究目的“是在于从一件作品中重找到另一国文学作品的根源”,按照梵·第根所说的,这种研究的关注点分为主题、情节和细节、以及思想的渊源等方面的实证关系考证。可以说,这种孤立渊源研究是对接受者和放送者两者之间关系的一种直接的比较研究。

2、集体的渊源:它也被称为“圆形的渊源”,即研究一个作家如何接受许多外国作家作品影响的,而并不是仅仅局限于对他接受一部外国作品或者一国文学影响的研究上。这种研究要以大量实证性资料考证为研究基础,一方面要从作家自己关于这一接受情况的种种记载之中进行搜集,从作家在其作品的序、跋中的说明,到自传、日记、笔记、书信中的记录,乃至个人阅读书目的清理,都是进行考证的关键资料;而另一方面,要从与作家有关的人们对于这一作家接受影响的种种记忆中进行搜集,从亲属、朋友的回忆录、书信,到评论者的评论、评传,乃至相关的口述资料都应该尽量包括在内。

4、请结合渊源学的具体研究实例,分析渊源学和实证研究有什么样的关系?

a渊源学必须以实证性研究为根基,强调对实证性资料的收集、鉴别、分析和论证。所以说,渊源学对外国文学渊源的探究不是一种以类似性为基础的文学关系的想象,而是必须建构在翔实的资料考证的基础上的实证性文学关系研究。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一种实证性的文学影响研究,属于不同国家间文学关系史的研究范畴。B、这种强调实证性文学关系的研究,是所有渊源学研究的共有的特征。例如,我们可以聪周翰的《弥尔顿<失乐园>中的加帆车》一文了解实证性考察在渊源探寻中的重要作用。这篇文章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实证性的层层论述。如果没有大量的实证性文献支撑,渊源学的研究就会流于猜想,就会缺乏说服力。所以我们说,只有具备了一种实证性的考察,才会取得渊源追溯研究的成功。

5、什么是媒介学?媒介学的理论和方法有哪些?

媒介学是与渊源学相对的一个与影响研究有关的术语,它是影响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外国作品进入本国的方式、途径、手段及其背后的因果规律。

理论和方法:(1)个体媒介。在媒介学研究中,“个人”媒介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2)团体媒介。媒介的环境是指外国文学研究者的团体,如沙龙、新闻、杂志和社会环境组成。(3)文字资料媒介。文字与资料媒介是最重要的一种媒介。

6、比较文学媒介学研究的新视点有哪些?

1、媒介学的新视点,是指在比较文学视野下的翻译研究。媒介学从注重事实联系、即关系的挖掘,注重史实研究、即对影响过程的研究;走向考察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实践活动、在文学交流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2、作为媒介,中国文学通过翻译走向了新的阶段。由于人类文明的进步,交通工具的开发,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频繁,翻译事业也越来越表现出它的重要性。人类进入21世纪,传媒手段越来越先进,交流越来越便利。国内、国际的传播都以惊人的速度进行。网络时代的文学,从创作到阅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跨文化、跨民族的文学交流中,从翻译到传播都对传统观念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引起学术界严重关切。

3、比较文学的文学翻译和文学关系研究是媒介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播媒介迅猛发展的今天,其研究对象不能仅仅局限传统的人物、社会环境、地理和事物等,传播媒介本身也成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对传播媒介的研究,如对互联网、影视艺术、广播电视等这些时代的最有影响的媒体的研究,会推动媒介学的发展。第二章

1、文化过滤的定义是什么?它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文化过滤指文学交流中接受者的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对交流信息的选择、改造、移植、渗透的作用。也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发生影响时,接受方的创造性接受而形成对影响的反作用。文化过滤肯定了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发生变异、变形、转化的合理性,以及接受者对文化的误读的不可避免性。这一认识论上的转变是与20世纪上半叶的学术话语和学术生态联系在一起的。如接受美学的兴起,确立读者在文学交流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又如,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等人的“哲学解释学”,主张“在理解中所发生的过去只是过去和现在的一种调解和转化,它们都超越了认识者的有意识控制”。这些理论不仅给文学理论研究带来了新的气象,而且也刷新了传统的比较文学影响研究,更为文化过滤的合理性提供了理论根基。

2、为什么说文化过滤必然导致文学误读?请结合两种语言互译中的具体实例来予以说明。

1.文化过滤体现在文化交流的始终,那么误读也必然伴随着对外来文学作品的阅读过程之中;2.文化在传播和接受过程中会因文化过滤的原因而造成发送者文化的损耗和接受者文化的渗透,这样也就会因发送者文化与接受者文化的差异而造成影响误差,或者叫做创造性接受,这样就形成误读;3.美国文艺理论家哈罗德·布鲁姆的“误读理论”与他的《影响的焦虑》(1975);4.误读是“文化过滤”过程中诸多因素合力的产物,如接受者或阅读者的主体性因素(自身的文化传统、个人的思维方式);从理解的历史性来看,一部作品进入另一种语言文化之中,不仅存在地域上的差异,也意味着跨越历史时空的错位。5.文学误读是文学创新的重要因子之一。

3、为什么说译介学属于文学变异研究?

影响研究注重的是以实证的方法描绘出文学影响的路线,而深受语言学转型之后的欧洲理论影响的译介学却并不试图通过探幽发微或缜密考证来指出误译对目标文化的影响。影响研究的理论前提之一是将源文化视作主体,目标文化视作客体,以原文为中心,而仅把翻译作为工具;而译介学却恰恰相反,它的前提是误读和误译,因此翻译必然产生变异,值得深究的是这些变异产生的原因及历史文化语境。可见,译介学既然不同于媒介学,也就不应再囿于影响研究的框架之中。因此,继续突破影响研究的范式,从文学变异学的视角研究翻译问题,不仅会促进译介学的发展,同时也对更新比较文学的学科体系具有积极意义。故本 教材不仅将译介学纳入文学变异性研究的框架之内,而且从这一全新视角出发,重新界定译介学。我们认为,译介学是比较文学中研究语言层面的变异的分支学科,它关注的是跨语际翻译过程中发生的种种语言变异(即“创造性叛逆”)现象,并探讨产生这些变异的社会、历史以及文化根源。

4、译介学的研究范畴包括哪些?

A、翻译理论研究。要重估翻译的价值,就必须重新界定翻译与原文之间的关系,将翻译从原文的阴影中解放出来。有几位重要的理论家对解决这个问题做出了关键性的贡献。比如雅各布森、本雅明以及雅克·德里达。尤其是德里达为代表的解构主义翻译观颠倒了传统译论关于原文与译文关系的论说,从而彻底将翻译从原文中拯救出来。B、翻译文本研究

译介学的译本研究包括译本与原文的对照、不同译本的比较、译本的变异等方面。但是,译介学的这些研究与传统译学不同在于,译介学的研究诉求并不在于得出孰优孰劣的结论,它将翻译的叛逆视为必然而不是过错,所以它对译本的细读与勘校。C、翻译文学史研究

(1)翻译文学史研究的历史1938年,阿英写作了章回小说体的《翻译史话是文学翻译史的圭臬之作。(2)翻译文学史关注的问题。

5、怎样理解比较文学形象学的变异性特征?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比较文学形象学并不一个与传统截然对立的崭新的研究领域,恰恰相反,比较文学形象学的发端甚至可以追溯到19世纪比较文学学科的诞生期它与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传统的影响影响研究的渊源学研究中实际上就已暗含了形象学的因子。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形象学发展进入成熟期。早期的形象学中虽然已包含了变异的因子,但总的来看,它仍然主要是一种注重有事实关系的文学关系史的研究,它主要关注的是“一个形象与„被注视‟国相比是否„错误‟或其„忠实程度‟的问题”,而与之相反,这一时期的形象学研究重心已转向形象制作主体或注视者一方,与之相对应,它重视的是形象制作主体或注视者一方对他者的创造性阅读和接受。对此,巴柔有非常清楚的阐释。他的阐释意味着这种形象学实际上是一种变异研究中的形象学。在创造性想象和变异理论关照下,他者形象不是再现而是主观与客观、情感与思想混合而成的产物,生产或制作这一偏离了客观存在的他者形象过程,也就是制作方或注视放完全以自我的文化观念模式对他者的历史文化现实进行变异的过程。

5、简述形象学中的注视者与他者的关系。

(1)狂热。在这种关系形态中,注视者建构的异国形象已完全被理想化,具有浓厚的天堂般的幻象色彩憎恶。(2)憎恶。在这种关系形态中,在憎恶心理的驱使下,注视者在极力丑化、妖魔化他者形象时,也建构了一种凌驾于他者之上的无比美好的本土文化的幻象。(3)亲善。它与“狂热”要求的对他者的完全顺应不同,也与“憎恶”要求的对他者粗暴的同化不同,它认为他者处于与注视者既不更高、也不更低的地位,二者构成一种相互尊重、平等对话、交流的关系。

6、柏拉图的“迷狂说”和严羽的“妙语说”P225

这是关于灵感问题的问题的两种理论,柏拉图的“述狂说”是西方的权威理论,中国古文论流行的则是严羽等人的“妙语说”。首先,“妙语说”和“述狂说”一样,都是关于灵感的论述。其次“妙语说”与“述狂说”的第二个相同点是它们都将灵感与宗教迷信联系起来。柏拉图宣称灵感来源于神灵或者前生带来的记忆。严羽也同样以宗教论诗。“妙语说”与“述狂说”的相异之处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一、理智与非理智。柏拉图完全否认理智的作用,而严羽虽强调诗有“别材”,诗歌创作要 “不涉理路”,但他主张非理性的灵感要与理智辩证统一。

二、狂热与虚静。“述狂”是一种热烈激越的灵感状态,当诗人陷入“迷狂”时,就会达到狂欢的境界。而“妙语”则是一种平静的心理状态,是长期积累中,在宁静中慢慢悟入。

三、神赐与积累。述狂说宣称灵感是神赐的,而妙语说则强调灵感来自平时的积累。

7、接受学和影响研究的联系和区别分别是什么?

联系:法国著名比较文学者梵·第根在分析影响的传播过程时曾经将其划分为三个部分:放送者、传递者、和接受者,从影响的角度对接受者进行了研究。但梵·第根之所以关注接受者,并非像后来的接受学那样将接受者置于研究的中心,而是通过接受求证影响的“事实”,将接受视作起点,对影响进行原始性探寻,研究影响的渊源。无论是起点明确的流传学研究还是起点不明的渊源学研究都没有把影响和接受明确区分。真正从理论上对影响和接受进行明确的区分的,是美国比较文学者韦斯坦因。意大利学者弗朗科·梅雷加利也看到了接受学和影响研究的不同。通过上述引证可以清楚地看到比较文学中的影响研究和接受学之间的理论联系。区别:(1)接受学和影响研究的理论基础是不同的。接受学奠基于接受理论和现代阐释学,注重的是文学变异的研究;而影响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实证主义,要求通过具体的文献资料来证明不同民族作家、作品之间所存在的事实上的联系。(2)接受学与影响研究的理论重心不同。在作品、作者、读者三个因素中,接受学注重研究读者在阅读域外作品的过程中的种种反应及其原因,以读者作为其理论研究的核心;而影响研究以文本为核心,研究作家作品之间的事实联系,重视形成文本的外来影响的因素。

8、接受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哪些?

A、同一文明下一个国家对另外一个国家的作品接受变异。B、不同文明下一个国家对另外一个国家的作品接受变异。C、平行研究中的接受变异。

9、什么是文学的他国化?

文学的他国化是指一国文学在传播到他国后,经过文化过滤、译介、接受之后的一种更为深层次的变异,这种变异主要体现在传播国文学本身的文化规则和文学话语已经在根本上被他国——接受国所化,从而成为他国文学和文化的一部分,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文学的他国化,文学的他国化研究就是指对这种现象的研究。

10、文学他国化必须立足的基点是什么?为什么?

文学的他国化必须立足于接受国的文学传统和民族欣赏习惯,否则,文学的他国化是不可能实现的。文学他国化必须以接受国文学的文化规则、话语方式亦即思维和言说的方式为基础。如中国的寒山诗在美国的遭遇就是典型的文学他国化的现象。文学他国化必须立足于接受国的原因还在于,文学被他国化以后必然会参与到接受国本国文学的更新与再创造,如果不立足于接受国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规则就只会出现我们前面提到的对传播国文学的全盘照搬和生搬硬套,这样,文学的他国化不仅不可能发生,还会使得接受国的文学失去自身的文学品格,从而也就无法在世界文苑立足。

那么,在文学的他国化过程中,接受国如何以本民族的文化规则和思维方式为主呢?首先就是接受国必须充分认识到本国文学传统的重要性,尊重本国的文化规则和话语言说方式。其次,接受国在坚持本国文学文化规则的基础上,结合本国文学和外来文学的特点,对外来文学进行本土化的改造。再次,文学的他国化研究还应该注意,文学的他国化必须与接受国当下的语境或者说是文学要求 结合起来。一种文学能不能被接受国他国化,或者说是在何种程度上的他国化,这与接受国的文化语境和文学需求有关。第三章

1、请谈谈俄苏学派历史类型学研究的特色与局限?

俄国比较文艺学之父、“历史诗学”奠基人亚历山大•维谢洛夫斯基认为,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类生活方式、社会模式和文化心理在一定历史阶段存在着结构相似性,文学发展规律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相一致,应当运用历史的比较的观点去研究各民族文学在世界文学发展过程中相同或相似的东西,维谢洛夫斯基的这种历史诗学理论对日后以日尔蒙斯基、康拉德、赫拉普钦科等为代表的独树一帜的俄苏比较文学历史类型学研究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关于俄苏学派历史类型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康拉德做出了全面和细致的说明,认为其大体可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由某种历史共同性的因素而产生的一些现象,如十九世纪法国、英国、俄国、欧洲其他国家以及亚洲某些国家的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类型学相似;2.各国文学在没有任何历史共同性甚至产生于不同历史时代、彼此缺乏任何联系的条件下所产生的相似性现象。俄苏学派的历史类型学研究旗帜鲜明地反对“欧洲中心论”,重视东西方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认为真正的总体文学必须把整个人类文明的文学全都纳入研究的轨道,其学术视野远比美国学派弘通。俄苏学派在联系中国、日本、波斯等东方文学与西方文学进行比较研究方面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不过,以维谢洛夫斯基、日尔蒙斯基等为代表的俄苏学者一般都将东西方文学比较研究的重心放在了类型学的相似性上面,而相对忽略了对于其内在差异性的考察。

2. 跨文明语境下的类型学研究遇到了哪些新问题。产生了哪些新变化?请举例说明。

随着比较文学研究发展进程中欧洲中心论的步步失势和瓦解,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意识到突破单一欧洲文化体系局限的重要性,在打通类型学相似的前提下强调研究对象的“异质性”——这是跨文明语境下类型学研究的新特色。如果我们不能清醒地认识并处理中西文学中的异质性问题,就很可能使异质性相互遮蔽,而最终导致其中一种异质性的失落。这种“异质性的失落”的危机在中国的东西比较文学类型学研究中大致有两方面的体现。一是一度颇为流行的被称为“X+Y式”的东西方文学的浅度比附,把西方文学思潮流派或文学理论中一些特定的类型学术语牵强生硬地套用来阐发中国文学。以求同思维为中心的比较文学研究摸式,针对广义上同属单一文明范畴之内的西方文学时有很实际的应用性,然而,当我们将比较文学的研究视野与不同的文明体系中的文学进行比较时,就会发现除了一些基本的文学原则大致相同外,更多的是文学的不同,更多的是对同一个文学对象而形成的不同的文学表达形式或观念的变异,跨文明语境下类型学研究的重心已由相似性转移到了差异性之上。在《东西比较文学中“模子”的应用》一文中,叶维廉提出东西方各有自己的思维、语言和文学模子,文化模子的歧异以及由之而起的文学模子的歧异,我们必须先予正视,始可达成适当的了解,在进行跨文明研究时,必须放弃死守一个“模子”的偏执态度。

3、什么叫主题学研究?试叙述主题学发展历程。

主题学是不同国家的不同作家对相同主题的不同处理,是对并无事实联系的不同文学之间中的相同主题进行比较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文学发展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

主题学的产生主要发起于德国的民俗学研究。法国学者梵•第根总结了德国学 者的民俗学研究方法。主题学在美国的发展里程碑是1968年美国著名学者哈利•列文发表的专论《主题学和文学批评》。美国著名学者韦斯坦因在其专著《比较文学和文学理论》中专门辟出“主题学”一章,对主题学的历史、内容和形式作了全面论述。之后弗朗索瓦•约斯特在其专著《比较文学导论》中对主题学进行了深刻论述。很快,主题学在美国比较文学学界立住脚,许多学者将之纳入平行研究范畴,主题学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了目前比较文学学界十分热门的研究方法之一。

主题学在国内的发端也是民俗学。1924年,顾颉刚在《北京大学歌谣周刊》上发表《孟姜女故事的转变》文章。其后,顾颉刚又整理出版了三册《孟姜女故事研究集》,加上我国其他学者出版的一些对民间传说人物的研究,开辟了国内主题学研究的先河。70年代以来,我国的主题学研究日趋活跃。80年代以来,我国主题学作为比较文学学科的一部分得到了深入的发展。

主题学在发展中也遭到国内外学者的质疑,意大利著名学者克罗齐、法国比较文学奠基人阿扎尔、美国著名学者雷纳•韦勒克等提出了质疑。但就在上述学者的一片质疑声中,法国、美国的主题学研究仍然逐渐发展为比较文学的一个领域。主题学的领域为许多学者提供了资料来源。作家们从来是思想史和感情史最直言无忌、最有说服力的阐释者,比较文学无须陷入民俗学的空泛和广博,就可以在其中找到机会为思想史和感情史做出贡献。

4、什么叫主题学研究的母题研究、情境研究、意象研究?略举例分别说明。

母题是文学研究中最具有特色的范畴。母题是一篇文学作品中较小的单位,文学作品的主题常常通过若干母题的组合表现出来,母题具有客观性。倘若将母题与主题相比较的话,其主要差别就是:母题是具体的,主题是抽象的;母题具客观性,主题具主观性;母题是基本叙事句,主题是复杂句式。比如同样展示战争的两部电影文学作品《红日》与《珍珠港》,前者的主题是通过解放军打垮国民党王牌师的事件,宣扬了革命战争的正义性。后者的主题是通过日本军国主义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的事件,渲染了战争摧毁人性中美好的东西。而两者的母题就是两个字:战争。这样分析电影文学《红日》与《珍珠港》各自的主题母题,其差别就十分清楚了。这里所说的母题“战争”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两部作品中小到不可能再分的组成部分。而“革命战争的正义性”及“摧毁人性中美好的东西”就具有主观性、抽象性及复杂句式的特征了。

情境有时译作形势、局面。在比较文学中,情境指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学作品常见的一种典型的格局。“文革”时期文学作品中都存在种种典型的格局。比如正面人物大义凛然,气势上永远压倒反面人物。英雄人物的男性往往没有家庭,他们只爱事业。英雄人物的女性往往是“不爱红装爱武装”。各个民族都一样,革命事业压倒一切。对这些情境进行研究,特别是着力探讨这些情境怎样从一个国家(民族)传入另一国家(民族),从一个作家笔下传到另一个作家的笔下,目的都是要揭示出这些情境中的具体变异及其过程,寻觅出这些情境的鲜明的时代色彩、民族特征和个人风格。

主题学中的意象,指某一民族、某一国家中具有的特定意义的文学形象或文化形象。它们在历代文学中都具有深层意义。主题学中的意象可以是一种自然现象,可以是一种动植物,可以是一种想象中的事物,而这些自然现象、动植物及想象的事物,在不同民族文化里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山,其文化意象在中国人心中有崇高的含义。形容一位伟人往往称之为巍巍的高山,视之有“高山仰止”的敬佩之意,然而,山在爱尔兰文学作品里却成了一个具有威胁性的形象。主题 学中的意象研究就要着力于探讨同一意象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文化的内涵,比较其变化与差异,揭示出各民族作品中的深层意蕴。特别重要的是,要通过同一主题不同意象或同一意象不同主题的研究,去探讨各个作家的民族文化心理及各民族的审美情趣之差异,这是意象研究的目的所在。

5、比较文学文体学研究对象和文体划分标准是什么?

比较文学文体学研究实际上就是比较文体学的研究,即从跨国、跨文明的角度,研究如何按照文学自身的特点来划分文学体裁,研究各种文体的特征以及在发展过程中文体的演变和文体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比较研究体系。在比较文学文体学研究中,最基本的问题就是文体的划分。中西方对文学文体划分标准是不同的:西方自柏拉图开始,就逐渐形成了各种划分方法,最易接受的是文体划分的三分法,即把文学文体划分为抒情类、叙事类、戏剧类 ;在中国,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因素,中国一直是以有韵文和无韵文来划分文体的,直到“五四”之后,在西式话语的影响下,才有了后来的三分法(抒情类、叙事类、戏剧类)和四分法(小说、戏剧、散文、诗歌)的提出。

6、中西方戏剧文类有何异同?

首先,西方自亚里士多德起就将戏剧作为最主要的文体,此文体受到重视并得到推崇,并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剧作家和评论家。而中国传统文学、文论一直是以“有韵之文”和“无韵之笔”来划分文体,所以诗与文一直被视为文学正宗,而戏剧与小说均被视为“小道”,受到压抑。直到清末民初,戏剧才在王国维等人的倡导下成为正宗。

其次,从历史上看,西方有着很强大的叙事传统,而中国有着很强的抒情诗歌传统,因此,中西传统戏剧在形式上最大的区别在于中国传统戏曲以歌诗为主,而西方传统戏剧则以对白为主。在结构上,西方逐渐形成戏剧的“三一律”理论,而中国传统戏曲的时空结构是开放的,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它的地点是可以流动的,而时间的长短也是依照故事的需要,是没有限度的。

第三,中国与西方的戏剧发展轨迹不同。大略来说,西方戏剧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末,越来越向写实的对话戏剧发展。同时,歌剧、芭蕾剧、哑剧等都成为独立的形式,而不被认为是戏剧正统了。相反,在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自宋元、经明清以来,一直 保持着它的特色,依然以歌舞、象征、风格化的演出艺术为主。到了二十世纪,中西方戏剧都发生巨大的转向,开始朝相反的方向发展,出现了文化交汇的局面。

6、你对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有何评价?

7、论述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基本内容。第四章

1、梵•第根的“总体文学”理论有何重要意义? 梵•第根的总体文学理论有独特的贡献:

第一,从文学研究的本质和作用来说,总体文学理论继承了歌德关于“世界文学”的理想,使文学研究相对超越了民族、国家的限制,为多元文明的理解与沟通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

第二,从文学研究的学科建设方面看,总体文学理论突破了当时比较文学学界实证式影响研究造成的停滞局面,是比较文学由法国学派跃进到美国学派的一座桥梁。

国别文学、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理论,是比较文学学科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体现了人们渴望交流与沟通的强烈愿望,体现了人们对比较文学学科认识的不断 深化。围绕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的论争,其实质是对比较文学学科性质与发展方向的论争,是比较文学是否应该在不断超越中更加接近“世界文学”理想的论争。

2. 举例说明“总体文学”观的西方中心主义倾向。

梵•第根在讨论“总体文学”时提到了诸多的“主义”,譬如彼特拉克主义、伏尔泰主义、卢梭主义、拜伦主义、纪德主义、人文主义、古典主义、纯理性主义、浪漫主义、感伤主义、自然主义、象征主义,以及十四行诗体、古典主义悲剧、浪漫派戏剧、田园小说及其他形式,这都是西方的。而韦勒克在讨论“总体文学”时,多次强调冲破民族文学的樊篱仅仅使西方文化形成了一个统一体,“而且,在不低估东方影响的重要性、特别是圣经的影响的情况下,我们必须承认一个包括整个欧洲、俄国、美国以及拉丁美洲文学在内的紧密整体”。另一位美国比较文学界的权威韦斯坦因在一本比较文学的教科书中更明确地反对总体文学研究。显然,在这些学者看来,西方文学是“总体文学”或者说世界文学的代表,是集大成的中心,比较文学家的使命便是研究西方文学的复杂演变。不难看出,在真正的“总体文学”观尚未建立以前,人们所理解的“总体文学”或“世界文学”只能是自成系统的“欧洲——西方文学”、“美洲——犹太文学”、“非洲——黑人文学”以及“亚洲——东方文学”等相对跨越了国界的区域性文学,且“欧洲——西方文学”处于核心地位。

3、如何界定异质性,如何认识异质性在比较文学跨文明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它与互补性关系如何?

所谓异质性,是指不同文明之间在文化机制、知识体系、学术规则和话语方式等层面表现出的从根本质态上彼此相异的特性。这种彼此相异的特性在不同文明的文学中都可得以体现,例如中西文论之间的异质性。任何一种文明都会有自身独特的品格,不同文明体系的文学自然也各有特色,表现出鲜明的异质性来。面对这种异质性,面对异质文学之间彼此激荡的局面,我们应该认识到异质性他者存在的重要价值,在对话中达成互识、互证和互补,进而促发文学新质的形成,促进世界文学的发展。

在当今时代,体认不同文明间文化差异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异质性成为比较文学跨文明研究不可规避的题域;在跨文明的视野中进行异质性研究,是中国学者立足于国际文化的当下语境,审时度势而采取的一种文化策略;在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中,异质性成为比较文学可比性的主要内容,但研究异质性的最终目的在于达成不同文明和文学间的互补,将不同文明间的异质性和互补性结合起来,以求得不同文明系统的文学之间相互融会、整合和共同发展。

4、探讨文学的跨文明互补与融会可以从那些具体研究途径入手?

我们要在异质性的基础上求得互补,进而达到某种总体性,将不同文明的文学共冶一炉,融会贯通,探索异质文化与文学的共同文学现象与规律,并进而建构起具有更大阐释能力的世界性和全球性理论框架。异质文明间的互补和融会,是比较文学跨文明研究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比较文学在新的发展阶段注重异质性研究的必然结果。对于不同文学之间的这种互补和融会,跨文明研究提供了以下几种具体的研究途径:归类法、附录法、引证法、混用法和融合法。具体如下:

归类法:在文学的比较研究中采取归类的方法,即站在总体文学的高度,将异质文明中的文学现象加以类分,并归结为若干理论问题,加以对比研究,进而达到特定的融合。曹顺庆《中西比较诗学》一书就是采取这一方法进行研究的成功范例。

附录法:我国著名学者王元化先生在《文心雕龙创作论》中就很典型地采用了这种方法。这种方法在研究某种文明体系的文学问题时,以“附录”的形式将不同文化背景中可以与此问题相类比的对应文学观念列出,以进行对比辨析。通过“附录法”,不同文明体系的文学观念一并呈现出来,在一个宏阔的视野中,正文部分对特定问题的论述详尽深入,附录所列内容全面而清晰,这为我们比照不同文明文学提供了便利,也利于我们在较高层面上探寻共通的文学规律。

引证法:钱锺书先生在《谈艺录》和《管锥编》中所采用的“引证法”也是文学在研究异质文明之间互补与融会的一种有效途径。在研究文论时,“引证法”要求我们以某种文论的研究为主,而在研究过程中,将不同文明体系与此相关的例证和理论论述加以引证,从而把异质文明中的文论融为一体。

混用法:将不同文学的各种观念、范畴、术语等汇于一处,熔铸成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这种异质融会的途径打通了不同文明体系的文学之间的“隔”,它不分古今与中外,将各种文学观念和理论融会到一个体系之中。朱光潜先生在其《诗论》中就大胆地尝试了这种方法。

融合法: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将诗、画、书法、音乐和建筑等各种艺术门类融为一体,从具体作品欣赏和分析入手,杂糅中西而又以中国诗学精神的剖析为主,揭示出文艺审美活动中具有本质特征的东西,也成为观照异质文明互补和融会的一种有效途径。

6、在跨文明研究中为什么要进行异质性对比和文化寻根?

7、何谓跨文明阐发研究?

跨文明阐发研究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一种重要类型,是指运用生成于甲文明中的文学观念或其他学科知识来阐释、研究生成于乙文明当中的文学作品、文学理论;或者反过来,用生成于乙文明中的文学观念或其他学科知识来阐释、研究生成于甲文明当中的文学作品、文学理论。当然,这种研究也可以同时存在于多个文明之间。

8、跨文明阐发研究有哪些主要研究方式?我们依据阐发过程中相关对象的不同,可以把跨文明阐发研究分为四种主要方式:作品阐发、理论阐发、科际阐发和综合阐发;所谓作品阐发,实质上就是一种跨越文明界限借用文学理论的文学批评活动。所谓理论阐发,主要是指不同文明之间文学理论的相互镜鉴、相互发明 ;跨文明科际阐发,与我们通常所说的跨学科研究略有不同,它指的是跨越文明界限地借用其他学科理论来展开对于文学作品或文学观念的分析、阐发;综合阐发,主要是指将两种或多种不同文明中的文学作品、文学理论、文学现象甚至是其他学科知识不加分割地结合在一起触类旁通地加以研究。

9、跨文明阐发研究有哪些学术功能?首先,跨文明阐发研究具有一种文化、文学新因素的促生功能,从而可以刺激原有文化、文学的新发展,使我们渐趋委顿的文化传统被激活、更新、再生,逐渐又繁荣发展。

其次,跨文明阐发研究能够铺就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的通途。跨文明阐发研究能够打通文明间的壁垒,开启文化交流的通道,从而能够把中国丰富的文学资源引入到世界文学的宏大视野 中,使其能够参与到世界文学的活动中来。

10、跨文明阐发研究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11、跨文明原则,具体包括两个方面递进的含义:第一层含义是强调阐发研究所涉及的对象必须是不同文明之间的文学问题;第二层含义则是强调在研究当中必须要有自觉的跨文明意识、差异意识。对等互动原则,与跨文明意识、文化差异意识密切相关。它要求坚持文明之间的平等对话立场,强调不同文明文学之间的平等地位,反对一方理论对另一方文学的垄断与独白。具体说来,就是要求阐发的对等性和互为主体性。

有效性原则,针对的是阐发研究过程当中理论与对象之间的契合性问题。在进行阐发研究的过程当中,我们不论是用本国的理论模式去阐发西方的文学,还是运用西方的理论模式来阐发本国的文学,都必须小心谨慎,都必须对所要采用的理论模式,对所要阐发的对象作具体细致的分析,以确保阐发的可行性、有效性。

11.试用某一种西方文学理论来分析一部中国文学作品(或一种文学观念),也可运用某一种中国文论观点去分析一部西方的文学作品(或一种文学观念)。

12、什么跨文明对话研究,其特征是什么?

所谓跨文明对话研究就是立足多元文化立场,探讨不同文化体系之间的文学和文论的互相理解与互相沟通,实现异质话语的平等对话。跨文明对话研究就是以异质性话语进行平等对话。因此,其特征表现为异质性、平等性。

13、什么是跨文明对话研究的主要方式??如何展开异质话语的平等对话,这是跨文明对话研究的核心问题。这个问题又可细分为对话前提问题、对话途径问题与对话原则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跨文明研究的其他方法(如跨文明阐发研究等)都从不同层面触及到这些问题。但围绕这些问题,并只以这些问题为中心而展开的跨文明对话研究,其主导研究方式有:共同话题的对话、共同语境的对话、话语互译的对话、杂语共生的对话与激发的对话等五种。

14、简要说说比较诗学的发展状况。

目前学界一般认定比较文学史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法国学派阶段、美国学派阶段和跨文明化阶段。

早期的法国学派以实证主义作为本学科方法论的基础,把比较文学仅仅局限在寻找不同文学之间影响的事实联系,排除比较文学研究中综合的方法,也就是排除文学的美学内涵,在这样的观念的支配下,比较诗学自然不可能产生。1958年,美国学派要求拓宽比较文学研究的领域,将研究的范围扩大到无事实联系的多种文学现象之间,甚至可以将文学与其他知识领域加以比较研究。在这种观念的支持下,比较诗学的产生成为比较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比较诗学成为西方学者在比较文学研究中的重点,这种学术潮流也影响着全世界各地的一大批学者从事这一领域。

我国的比较诗学溯源应该从清末的王国维算起。王国维1904年的《红楼梦评论》可以算是中国比较诗学的开端。1908年发表的《人间词话》,借鉴了西方的主客观相分的方法研究中国传统诗学。继而鲁迅的《摩罗诗力说》(1908年)也是一篇重要的中西比较诗学论文。1942年朱光潜的《诗论》在会通中西学理和整合中西诗学理论的基础上,寻求中西美学和诗学的共同规律。此书在中西比较诗学史树立了一座新的里程碑。

海外华裔学者刘若愚的《中国的文学理论》(1975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是海外第一部中西比较诗学的代表作。他继承改造了阿布拉姆斯(M.H.Abrams)《镜与灯》(The Mirror and The Lamp)中所提出的艺术四要素理论,建立了一个分析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概念结构和理论框架。叶维廉的《比较诗学》1983年在台湾东大图书有限公司出版。叶维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与刘若愚类似,主张比较诗学的基本目标就在于寻求跨文化、跨国家的“共同文学规律”、“共同的美学据点”。

1949年到1979年,由于各种原因,学比较研究在中国大陆一片沉寂。1979年后,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西比较诗学研究在中国大陆再度兴起,以钱锺书的《管锥编》的出版为标志。

80年代中国大陆第一本较为系统的中西文论比较研究专著是曹顺庆的《中西比较诗学》(1988年)。本书注重中西比较诗学的文化探源,绪论中从中西文化背景中探寻中西诗学差异的根源,并在各章中都有追索。90年代初中西诗学比较研究的重要成果是黄药眠、童庆炳主编的《中西比较诗学体系》。该书比较了中西文论的文化背景,并辨析了中西诗学的理论形态的差异。由文化背景比较进展到“范畴”比较,力图揭示中西诗学诸范畴之间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或相互发明之处。上个世纪80~90年代,中西诗学比较研究涌现了大量的论文和专著。

15、跨文明的语境下怎样开展比较诗学的研究?

比较诗学的研究途径是多层次的,根据比较诗学的学术实践,主要的比较方法有:(1)诗学术语、概念、范畴研究.中西诗学在中国的现代之前基本是两个完全独立而封闭运行的理论体系,很少相互影响,各自都有自己的一套思维模式和话语方式,各有不同的概念、范畴作为其理论的基石。通过术语、概念、范畴比较,我们才能看出它们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加深对它们的理解,发掘出它们的含义。比较中西诗学的术语、概念、范畴,可以研究某个术语、概念、范畴,也可以研究范畴群;相似的范畴可以比较,相反的范畴更可以进行比较研究。(2)诗学著作的比较研究.中西的文艺理论史上的诗学著作在思维方式和论说话语上有很大差异,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但是我们只要找到对话的平台,就会发现它们讨论的对象有许多联系之处。这样看来,诗学著作的比较研究就是比较诗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我们可以就中西的两部著作进行比较研究,也可以一部中国古代的著作为依据广泛地和西方其他的理论进行比较,也可以以从总体上对多部著作进行系统的比较,从宏观上把握不同诗学体系的特点和实质。(3)诗学文类比较研究。通过文类来开展诗学的比较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办法。西方诗学是亚里士多德根据戏剧定义文学而建立起来的,由于戏剧主要是人的生活的再现,所以亚里士多德自然而然地总结出,文学是对人类行为和生活的一种摹仿,因而形成了影响西方两千多年的“模仿说”。除了西方诗学是建立在戏剧文类之上外,其他各文明的诗学都是建立在抒情诗的文类之上,形成了“情感——表现”的诗学。由于东西方原创性诗学所依赖的文类不同,我们通过跨文化与文明的比较,才能够看出二者在整个体系上存在着的差异。从这一点上看,西方的诗学也不是超时空的绝对标准,我们需要改变那种以西方诗学为中心的偏见,把世界各文明的诗学都看作是我们所追求的一般诗学所必需的理论资源。(4)诗学话语比较研究。所谓话语就是人类在把握世界时用以表述自己的情感、观念或理论的一种抽象的观念性的物质媒介。话语和语言的不同之处在于:语言所关注的是“说什么”,而话语关注的则是“怎么说”和“如何叙述”。话语系统是特定话语的不同的构成模式。无论是一个理论家还是一个文化体系都有其各自独特的话语系统。也就是说,话语系统是区别一种学说、一个学派或一个文化体系的最为关键标志性的特征。中国古代诗学话语体系就迥异于西方诗学话语体系,具中国的民族特色和气质,是难于用西方那种诗学话语系统简单对接或传述的。一般地说,中国古代诗学是一种诗性的诗学话语,西方诗学是理性话语。(5)诗学文化与文明研究.诗学文化与文明研究是基于文化精神分析的方法,它把诗学比较放在古今中外的历史文化与文明的背景中,追求的是返本开新、融贯中外的理论超越。诗学比较如果仅限于狭义的文本而不顾及广义的历史文化背 景,单就个别学说或概念范畴进行比较,难免失之偏颇。这就需要把研究放在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具体的语境中去操作,真正的做到沟通和相互理解,互识、互证、互补,全面地探求它们本源性的理论内核,从而实现比较诗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发现人类的共同“诗心”,也就是通过诗学的比较,发现文学艺术的本质特征和共同规律,进而建立具有国际意义的、现代形态的一般诗学。

16、文学人类学的定义是什么,它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范式包括哪些方面?

文学人类学,顾名思义就是文学和人类学两个不同学科的交叉与结合。具体而言,它体现为自觉运用和借鉴人类学的视野和模式,对各时代、各地区、各族群的各类文学作品、文学现象进行比较研究,提炼和总结人类文学普遍的内在模式、结构、规律,并在本体论层面上进一步追问和反思“文学”的含义。

文学人类学研究的对象,一般从媒介的角度区分,可分为文字文本和口头文本(包括仪式文本)。文字文本,顾名思义是指由文字符号组成的文本,包括传统文学研究关注的作家作品,还包括其他一些文字印刷品。口头文本一般指不依赖文字传递由一个族群文化集体流传下来的史诗、歌谣、仪式、舞蹈等;同时,它还必须包括史诗、歌谣、仪式、舞蹈等在展演过程中的具体情境,即时间、环境、人物身份、仪态„„也就是说,口头文本是一个文化事项被表演出来的动态过程。

文学人类学研究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原型批评”对书面文学的总体研究、“三重证据法”对书面文学的跨文明研究以及口头理论对口头文本的立体研究等。

第四篇:金属学课后答案

金属材料学(第二版)课后答案 主编戴启勋

第一章 钢的合金化原理 1.名词解释

1)合金元素: 特别添加到钢中为了保证获得所要求的组织结构从而得到一定的物理、化学 或机械性能的化学元素。(常用 M 来表示)2)微合金元素: 有些合金元素如 V,Ti, Zr 和 B 等,Nb,当其含量只在 0.1%左右(如 B 0.001%,V 0.2 %)时,会显著地影响钢的组织与性能,将这种化学元素称为微合金元素。3)奥氏体形成元素:在 γ-Fe 中有较大的溶解度,且能稳定 γ 相;如 Mn, Ni, Co, C, N, Cu; 4)铁素体形成元素: 在 α-Fe 中有较大的溶解度,且能稳定 α 相。如:V,Nb, Ti 等。5)原位析出: 元素向渗碳体富集,当其浓度超过在合金渗碳体中的溶解度时, 合金渗碳体就 在原位转变成特殊碳化物如 Cr 钢中的 Cr: ε-FexC→Fe3C→(Fe, Cr)3C→(Cr, Fe)7C3→(Cr, Fe)23C6 6)离位析出: 在回火过程中直接从 α 相中析出特殊碳化物,同时伴随着渗碳体的溶解,可 使 HRC 和强度提高(二次硬化效应)如 V,Nb, Ti 等都属于此类型。2.合金元素 V、Cr、W、Mo、Mn、Co、Ni、Cu、Ti、Al 中哪些 是铁素体形成元素?哪些是奥氏体形成元素?哪些能在 a-Fe 中形成 无限固溶体?哪些能在 g-Fe 中形成无限固溶体?

答:铁素体形成元素:V、Cr、W、Mo、Ti、Al; 奥氏体形成元素:Mn、Co、Ni、Cu 能在 a-Fe 中形成无限固溶体:V、Cr; 能在 g-Fe 中形成无限固溶体:Mn、Co、Ni 3.简述合金元素对扩大或缩小 γ 相区的影响,并说明利用此原理在 生产中有何意义?

答:(1)扩大 γ 相区:使 A3 降低,A4 升高一般为奥氏体形成元素 分为两类:a.开启 γ 相区:Mn, Ni, Co 与 γ-Fe 无限互溶.b.扩大 γ 相区:有 C,N,Cu 等。如 Fe-C 相图,形成的扩大的 γ 相区,构成了钢的热处理 的基础。(2)缩小 γ 相区:使 A3 升高,A4 降低。一般为铁素体形成元素 分为两类:a.封闭 γ 相区: 使相图中 γ 区缩小到一个很小的面积形成 γ 圈,其结果使 δ 相区与 α 相区连成一片。如 V, Cr, Si, A1, Ti, Mo, W, P, Sn, As, Sb。b.缩小 γ 相区:Zr, Nb, Ta, B, S, Ce 等(3)生产中的意义:可以利用 M 扩大和缩小 γ 相区作用,获得单相组织,具有特殊性能,在耐蚀钢和耐热钢中应用广泛。

4.简述合金元素对铁碳相图(如共析碳量、相变温度等)的影响。答:答:1)改变了奥氏体区的位置 2)改变了共晶温度:(l)扩大 γ 相区的元素使 A1,A3 下降;(2)缩小 γ 相区的元素使 A1,A3 升高。当 Mo>8.2%, W>12%,Ti>1.0%,V>4.5%,Si>8.5%,γ

相区消失。3.)改变了共析含碳量:所有合金元素均使 S 点左移。(提问:对组织与性能有何影响呢?)

5.合金钢中碳化物形成元素(V,Cr,Mo,Mn 等)所形成的碳化 物基本类型及其相对稳定性。

答:答:基本类型:MC 型;M2C 型;M23C6 型;M7C3 型;M3C 型;M6C 型;(强 K 形成元素形成的 K 比较稳定,其顺序为:Ti>Zr>Nb>V>W,Mo>Cr>Mn>Fe)各种 K 相对稳定性如下:MC→M2C→M6C→M23C6→M7C3→M3C(高-------------------------低)

6.主要合金元素(V,Cr,Ni,Mn,Si,B 等)对过冷奥氏体冷却 转变影响的作用机制。

答:Ti, Nb, Zr, V:主要是通过推迟 P 转变时 K 形核与长大来提高过冷 γ 的稳定性; W,Mo,Cr:1)推迟 K 形核与长大; 2)增加固溶体原子间的结合力,降低 Fe 的自扩散激活能。作用大小为:Cr>W>Mo Mn:(Fe,Mn)3C,减慢 P 转变时合金渗碳体的形核与长大;扩大 γ 相区,强烈推迟 γ→α 转 变,提高 α 的形核功; Ni:开放 γ 相区,并稳定 γ 相,提高 α 的形核功(渗碳体可溶解 Ni, Co)Co:扩大 γ 相区,但能使 A3 温度提高(特例),使 γ→α 转变在更高的温度进行,降低了过 冷 γ 的稳定性。使 C 曲线向左移。Al, Si :不形成各自 K,也不溶解在渗碳体中,必须扩散出去为 K 形核创造条件;Si 可提 高 Fe 原子的结合力。B,P,Re:强烈的内吸附元素,富集于晶界,降低了 γ 的界面能,阻碍 α 相和 K 形核。7.合金元素对马氏体转变有何影响?

答:合金元素的作用表现在: 1)对马氏体点 Ms-Mf 温度的影响; 2)改变马氏体形态及精细结构(亚结构)。除 Al,Co 外,都降低 Ms 温度,其降低程度:强 C→Mn→Cr→Ni→V→Mo,W,Si 弱 提高 γ’含量: 可利用此特点使 Ms 温度降低于 0℃以下,得到全部 γ 组织。如加入 Ni,Mn,C,N 等 合金元素有增加形成孪晶马氏体的倾向,且亚结构与合金成分和马氏体的转变温度有关.8.如何利用合金元素来消除或预防第一次、第二次回火脆性?

答:1)低温回火脆性(第 I 类,不具有可逆性)其形成原因:沿条状马氏体的间界析出 K 薄片; 防止:加入 Si, 脆化温度提高 300℃;加入 Mo, 减轻作用。2)高温回火脆性(第 II 类,具有可逆性)其形成原因:与钢杂质元素向原奥氏体晶界偏聚有关。防止:加入 W,Mo 消除或延缓杂质元素偏聚.9.如何理解二次硬化与二次淬火两个概念的相关性与不同特点。答:二次硬化:在含有 Ti, V, Nb, Mo, W 等较高合金钢淬火后,在 500-600℃范围内回火时,在 α 相中沉淀析出这些元素的特殊碳化物,并使钢的 HRC 和强度提高。(但只有离位析出时 才有二次硬化现象)二次淬火:在强 K 形成元素含量较高的合金钢中淬火后 γ’十分稳定,甚至加热到 500-600℃ 回火时升温与保温时中仍不分解,而是在冷却时部分转变成马氏体,使钢的硬度提高。相同点:都发生在合金钢中,含有强碳化物形成元素相对多,发生在淬回火过程中,且回火 温度 550℃左右。不同点:二次淬火,是回火冷却过程中 Ar 转变为 m,是钢硬度增加。二次硬化:回火后,钢硬度不降反升的现象(由于特殊 k 的沉淀析出)

10.一般地,钢有哪些强化与韧化途径?

答 1)强化的主要途径 宏观上:钢的合金化、冷热加工及其综合运用是钢强化的主要手段。微观上: 在金属晶体中造成尽可能多的阻碍位错运动的障碍; 或者尽可能减少晶体中的可动 位错,抑制位错源的开动,如晶须。(主要机制有:固溶强化、细晶强化、位错强化、“第二相”强化、沉淀强化、时效强化、弥 散强化、析出强化、二次硬化、过剩相强化)2)韧化途径:细化晶粒;降低有害元素的含量; 防止预存的显微裂纹;形变热处理; 利用稳定的残余奥氏体来提高韧性; 加入能提高韧性的 M,如 Ni, Mn; 尽量减少在钢基体中或在晶界上存在粗大的 K 或其它化合物相。第二章 工程结构钢

1. 对工程结构钢的基本性能要求是什么?

答:(1)足够高的强度、良好的塑性;(2)适当的常温冲击韧性,有时要求适当的低温冲击韧性;(3)良好的工艺性能。

2.合金元素在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为什么考 虑采用低 C?

答:为提高碳素工程结构钢的强度,而加入少量合金元素,利用合金元素产生固溶强化、细 晶强化和沉淀强化。利用细晶强化使钢的韧-脆转变温度的降低,来抵消由于碳氮化物沉淀 强化使钢的韧-脆转变温度的升高。考虑低 C 的原因:(1)C 含量过高,P 量增多,P 为片状组织,会使钢的脆性增加,使 FATT50(℃)增高。(2)C 含量增加,会使 C 当量增大,当 C 当量>0.47 时,会使钢的可焊性变差,不利于工 程结构钢的使用。

3.什么是微合金钢?微合金化元素在微合金化钢中的主要作用有哪 些?试举例说明。

答:微合金钢:利用微合金化元素 Ti, Nb, V; 主要依靠细晶强化和沉淀强化来提高强度; 利用控制轧制和控制冷却工艺-----高强度低合金钢 微合金元素的作用: 1)抑制奥氏体形变再结晶; 例:再热加工过程中,通过应变诱导析出铌、钛、钒的氮化物,沉淀在晶界、亚晶界和位错 上,起钉扎作用,有效地阻止奥氏体再结晶的晶界和位错的运动,抑制再结晶过程的进行。2)阻止奥氏体晶粒长大; 例:微量钛(w≤0.02%)以 TiN 从高温固态钢中析出,呈弥散分布,对阻止奥氏体晶粒长 大很有效。3)沉淀强化; 例: w(Nb)≤0.04%时,细化晶粒造成的屈服强度的增量Δ ζ G 大于沉淀强化引起的增量 ΔδPh;当 w(Nb)≥0.04%时, Δ ζ Ph 增量大大增加,而Δ ζ G 保持不变。4)改变与细化钢的组织 例:在轧制加热时,溶于奥氏体的微合金元素提高了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降低了发生先共 析铁素体和珠光体的温度范围,低温下形成的先共析铁素体和珠光体组织更细小,并使相间 沉淀 Nb(C,N)和 V(C,N)的粒子更细小。4.低碳贝氏体钢的合金化有何特点?

解: 合金元素主要是能显著推迟先共析 F 和 P 转变,但对 B 转变推迟较少的元素如 Mo,B,可得到贝氏体组织。1)加入 Mn, Ni, Cr 等合金元素,进一步推迟先共析 F 和 P 转变,并使 Bs 点下降,可得到 下 B 组织; 2)加入微合金化元素充分发挥其细化作用和沉淀作用; 3)低碳,使韧性和可焊性提高。第三章 机械制造结构钢 1.名词解释

1)液析碳化物:由于碳和合金元素偏析,在局部微小区域内从液态结晶时析出的碳化物。2)网状碳化物:过共析钢在热轧(锻)加工后缓慢冷却过程中由二次碳化物以网状析出于 奥氏体晶界所造成的。3)水韧处理:高锰钢铸态组织中沿晶界析出的网状碳化物显著降低钢的强度、韧性和抗磨 性。将高锰钢加热到单相奥氏体温度范围,使碳化物充分溶入奥氏体,然后水冷,获得单一 奥氏体组织。4)超高强度钢: 一般讲,屈服强度在 1 370MPa(140 kgf/mm2)以上,抗拉强度在 1 620 MPa(165 kgf/mm2)以上的合金钢称超高强度钢。2. 调质钢、弹簧钢进行成分、热处理、常用组织及主要性能的比较,并熟悉各自主要钢种。答: 成分 热处理 常用组织 主要性能 调质钢 弹簧钢

0.30~0.50%C 的 C 钢 淬 火 与 高 温 回 回火 S 或回火 较高的强度,良好的塑性和 T 或中、低合金钢 火 韧性 中、高碳素钢或低合 淬 火 和 中 温 回 回火 T 金钢 火 高的弹性极限,高的疲劳强 度,足够的塑性和韧性

主要钢种: A.调质钢:按淬透性大小可分为几级: 1)40,45,45B 2)40Cr,45Mn2, 45MnB, 35MnSi 3)35CrMo, 42MnVB, 40MnMoB,40CrNi 4)40CrMnMo, 35SiMn2MoV,40CrNiMo B.弹簧钢:1)Mn 弹簧钢: 60Mn,65Mn 2)MnSi 弹簧钢:55Si2Mn,60Si2MnA 3)Cr 弹簧钢: 50CrMn,50CrVA, 50CrMnVA(使用 T<300℃)4)耐热弹簧:30W4Cr2VA(可达 500℃)5)耐蚀弹簧:3Cr13, 4Cr13, 1Cr18Ni9Ti(温度<400℃)3.液析碳化物和带状碳化物的形成、危害及消除方法。

答:形成:均起因于钢锭结晶时产生的树枝状偏析; 液析碳化物属于偏析引起的伪共晶碳化物(一次碳化物); 带状碳化物属于二次碳化物偏析(固相凝固过程中)危害: 降低轴承的使用寿命,增大零件的淬火开裂倾向,造成硬度和力学性能的不均匀性(各 向异性)消除方法: 1)控制成分(C,Cr%); 2)合理设计钢锭,改进工艺; 3)大的锻(轧)造比来破碎碳化物; 4)采用高温扩散退火(1200℃左右)。

4.说明易切削钢提高切削性能的合金化原理。

答: 钢中加入一定量的 S、Pb、或 Ca 等元素,Te、Se 形成 MnS、CaS、MnTe、PbTe、CaO-SiO2、CaO-Al2O3-SiO2 等或 Pb 的夹杂物。在热轧时,这些夹杂物沿扎向伸长,成条状或纺锤状,破坏钢的连续性,减少切削时对刀具的磨损,而又不会显著影响钢材纵向力学性能。

5.马氏体时效钢与低合金超强钢相比,在合金化、热处理、强化机制、主要性能等方面有何不同?

合金化 热处理 强化机制 主要性能 马 氏 1)过大 γ 相区(Ni、1)高温奥氏体化后淬火 固溶强化 高强度,同时具有良好 体 时 Co); 成 马 氏 体 冷 作 相 变 强 的塑韧性和缺口强度; 效钢 2)时效强化(Ni,Al,(Ms:100~150 ℃)化 Ti, ; 热处理工艺简单; Mo, Nb,Mo); 2)进行时效,产生强烈 时效强化 淬火后硬度低,冷变形 3)为提高塑韧性,必 沉淀强化效应,显著提 性能和切削性能好; 须严格控制杂事元素含 高强度。焊接性较好 量(C,S,N,P)

低 合 1)保证钢的淬透性(Cr, 淬火 + 低温回火或等 晶粒细化、强度高;成本低廉;生 沉 金 超 Mn, Ni); 温淬火 淀 硬 化 及 亚 产工艺较简单; 强钢 2)增加钢的抗回火稳定 结构的变化 韧塑性较差; 性(V, Mo); 较大的脱 C 倾向; 3)推迟低温回火脆性 焊接性不太好。(Si)4)细化晶粒 ;(V,Mo)。

3. 高锰钢在平衡态、铸态、热处理态、使用态四种状态下各是什么 组织?为何具有抗磨特性?

答:平衡态组织:α+(Fe,Mn)3C; 铸态组织:γ +碳化物; 热处理态组织:单相 γp;使用状态下组织: 表面硬化层 + 内部γ 具有抗磨特性的原因:1)高冲击和强挤压下,其表面层迅速产生加工硬化,在滑移面上形成 硬化层,即冷作硬化,使其具有抗磨性。2)加入 2-4%的 Cr 或适量的 Mo 和 V,能形成细小碳化物,提高屈服强度、冲击韧性和抗磨 性。

4. GCr15 钢是什么类型的钢?这种钢中碳和铬的含量约为多少? 碳和铬的主要作用分别是什么?其预先热处理和最终热处理分别是 什么? 答:高碳铬轴承钢。C 含量 1%,Cr 含量 1.5%。C 的作用:固溶强化提高硬度;形成碳化物。Cr 的作用:提高淬透性、耐磨性、耐蚀性 预先热处理:(扩散退火,正火)+ 球化退火 最终热处理:淬火 + 低温回火 +(稳定化处理)8.氮化钢的合金化有何特点?合金元素有何作用?

答:合金化特点:钢中加入氮化物形成元素后,氮化层的组织有很大变化,在 α 相中形成含 有铬、钼、钨、钒、铝等合金元素的合金氮化物,其尺寸在 5mm 左右,并与基体共格,起 着弥散强化作用。钢中最有效的氮化元素是铝、铌、钒,所形成的合金氮化物最稳定,其次 是铬、钼、钨的合金氮化物。合金元素作用: 加入 Al(HV1000 以上), V, Cr, Mo, W(HV900 以下)可以提高表面硬度; 加入 Cr,Mn,Mo 提高淬透性; 加入 Mo,V 等可以使钢在高温下保持高强度; 加入少量 Mo,可以防止高温回火脆性。第四章 工具钢

1.从总体看,工具钢与结构钢相比,在主要成分、组织类型、热处 理工艺、主要性能与实际应用方面各自有何特点?

答: 结构钢 成分 组织 热处理 综合性能 应用 C:中低 C 合金元素:中偏低 P(S,T),B,M 退、正、淬、回火 强韧 工程或制造结构 工具钢 中高 C 合金元素:中偏低高 C M,S,T 淬火回火(热)硬,强 各种工具 2.采用普通素工具钢的优点是什么?局限性是什么?

答:优点:成本低,冷热性能较好,热处理简单,应用范围较宽。不足处:1)淬透性低,盐水中淬火,变形开裂倾向大。2)组织稳定性差,热硬性低,工作温度小于 200 ℃。

3. 什么是红硬性?为什么它是高速钢的一种重要性能?哪些元素在高 速钢中提高红硬性? 答:红硬性:在高的温度下保持硬度的能力。提高热硬性的元素有:W、Mo、V、Co、N(常与 Al 配合加入)。

4.18-4-1 高速钢的铸态显微组织特征是什么?为什么高速钢在热处 理之前一定要大量地热加工?

答:铸态组织:鱼骨状 Le+黑色与白色组织 铸态高速钢组织中粗大的共晶碳化物必须经过锻轧将其破碎,是其尽可能成为均匀分布的颗 粒状碳化物。7. 高速钢 18-4-1 的最终热处理的加热温度为什么高达 1280℃?在加 热过程中为什么要在 600~650℃和 800~850℃进行二次预热保温? 答:加热温度高:为使奥氏体中合金度含量较高,应尽可能提高淬火温度至晶界熔化温度偏 下(晶粒仍然很细,8-9 级)。目标:淬火后获得高合金的 M 组织,具有很高抗回火稳定性; 在高温回火时析出弥散的合金碳化物产生二次硬化,使钢具有高的硬度和热硬性。一次或两次预热:由于高合金的高速钢导热性差,为防止工件加热时变形,开裂和缩短加热 的保温时间以减少脱碳。8.高速钢 18-4-1 淬火后三次回火的目的是什么?这种回火在组织上 引起什么样的变化?

答:目的:一方面,增强二次硬化效果; 另一方面,(主要)是为了利用二次淬火来降低残余奥氏体含量,也间接地提高了性能。回火后的显微组织为回火马氏体加碳化物。

9. 高碳、高铬工具钢耐磨性极好的原因何在?抗氧化的原因为什么? 第五章 不锈耐蚀钢 1.名词解释:

1)晶间腐蚀:晶界上析出连续网状富铬的 Cr23C6 引起

晶界周围基体产生贫铬区,贫铬区 成为微阳极而发生的腐蚀。2)应力腐蚀:奥氏体或 M 不锈钢受张应力时,在某些介质中经过一段不长时间就会发生破 坏,且随应力增大,发生破裂的时间也越短; 当取消张应力时,腐蚀较小或不发生腐蚀。这种腐蚀现象称为“应力腐蚀(破裂)。” 4)n/8 规律:加入 Cr 可提高基体的电极电位,但不是均匀的增加,而是突变式的。当 Cr 的含量达到 1/8,2/8,3/8,„„原子比时,Fe 的电极电位就跳跃式显著提高,腐蚀也显著 下降。这个定律叫做 n/8 规律。

2.从电化学腐蚀原理看,采用哪些途径可提高钢的耐蚀性?

答:1)使钢表面形成稳定的表面保护膜; 2)得到单相均匀的固溶体组织; 3)提高固溶体(阳极)的电极电位。

3.合金元素及环境介质对耐蚀钢的耐蚀性的影响。

答:合金元素:Cr 决定和提高耐蚀性的主要元素; Ni 可提高耐蚀性; C 与 Cr 形成碳化物,降低耐蚀性; Mn,N 提高高铬不锈钢在有机酸中的耐蚀性; Mo 提高不锈钢的钝化能力; Cu 少量加入可有效地提高不锈钢在硫酸及有机酸中的耐蚀性; Si 提高在盐酸、硫酸和高浓度硝酸中耐蚀性。环境介质:(1)氧化性介质如硝酸,NO3 是氧化性的,不锈钢表面氧化膜容易形成,钝化时间短。(2)在稀硫酸等非氧化性酸中,由于介质中溶有的氧量较低,而 SO4 又不是氧化剂,H+ 浓度又高,一般的铬不锈钢和 Cr18Ni9 型不锈钢难以达钝化状态,因而是不耐蚀的。(3)强有机酸中,由于介质中氧含量低,又有 H+存在,一般铬和铬镍不锈钢难钝化,易被 腐蚀。(4)在含有 Cl*的介质中,Cl*容易破坏不锈钢表面氧化膜,穿透过并与钢表面起作用,产 生点腐蚀。4.奥氏体不锈钢晶间腐蚀产生的原因,影响因素与防止方法。

答:原因:奥氏体不锈钢晶间腐蚀主要是晶界上析出网状富铬的 Cr23C6 引起晶界周围基体 产生贫铬区,贫铬区的宽度约 10-5cm,Cr<12%。在许多介质中没有钝化能力, 贫铬区成为 微阳极而发生腐蚀。影响因素: a.C:C<0.03%时无晶间腐蚀;化学成分:加入 Ti, Nb 固 C,使奥氏体内固溶的 C<0.03%以下。b.加热温度:550-800℃(650℃最敏感),T>800℃时 K 重溶;T<500℃,扩散困难。c.加热时间:时间很长或很短,都难以存在晶间腐蚀。防止办法:超低 C;改变 K 类型;固溶处理;获得γ +δ(10-50%)双相组织。5.不锈钢发生应力腐蚀破裂的产生原因,影响因素与防止方法。

答:原因:不锈钢在某些介质中受张应力时经过一感;2)应力:应力越大,越严重;3)介质温度:温度越高,越严重;4)不锈钢组织与成分: 对应力腐蚀的影响.防止措施: 1)提高纯度(降低 N, H 以及杂质元素含量)2); 加入 2-4%Si 或 2%Cu 或提高 Ni%(>35%); 3)采用高纯度 15-25%F 不锈钢;4)采用奥氏体和铁素体(50-70%)双相钢。第六章 耐热钢及耐热合金 1.名词解释:

1)蠕变极限:在某温度下,在规定时间达到规定变形时所能承受的最大应力。2)持久强度:在规定温度和规定时间断裂所能承受的应力(ζ η)。4)持久寿命:它表示在规定温度和规定应力作用下拉断的时间。2.耐热钢及耐热合金的基本性能要求有哪两条?

答:足够高的高温强度、高温疲劳强度 足够高的高温化学稳定性(特别是抗氧化性能)

3.如何利用合金化(或怎么合金化)提高钢的高温强度?

答:V,Ti 碳化物沉淀强化; Mo、W、Cr 固溶强化; B 强化晶界。4.如何利用合金化(或怎么合金化)提高钢的高温抗氧化性能? 5.耐热钢有哪些种类?

答:(1)F-P 耐热钢,常用钢种:12Cr1MoV,15CrMo, 12Cr2MoWVSiTiB(2)马氏体耐热钢,钢种:2Cr12MoV, 2Cr12WMoV(3)工业炉用耐热钢,Fe-Al-Mn 炉用耐热钢,Cr-Mn-C-N 炉用耐热钢,高 Cr-Ni 奥氏体炉 用耐热钢(4)奥氏体耐热钢,分为三类:简单奥氏体耐热钢(Cr18Ni9 型奥氏体不锈钢);固溶强化型 奥氏体耐热钢;沉淀强化型奥氏体耐热钢。第七章 铸铁 1.名词解释:

1)碳当量:一般以各元素对共晶点实际含碳量的影响, 将这些元素的量折算成 C%的增减, 这样算得的碳量称为碳当量(C.E)(C.E = C + 0.3(Si+P)+ 0.4 S0.3Si)

2.铸铁与钢相比,在主要成分、使用组织、主要性能上有何不同?

答:铸铁与钢总体比较:(铸铁)A.成分:C、Si 含量高,S、P 含量高; 2.5-4.0 C, 1.0-3.0 Si, 0.5-1.4 Mn, 0.01-0.5 P, 0.02-0.2 S B.组织:钢的基体 +(不同形状)石墨; C.热处理:不同形式的热处理 D.性能:取决于基体组织及 G 数量、形状、大小及分布.G:HB3-5,屈强 20MPa, 延伸率近为 0;G 对基体有割裂(削弱)作用,对钢强度(抗拉强度)、塑性、韧性均有害,其性能 特别塑、韧性;比钢要低,但:具有优良的减震性、减摩性以及切削加工性能、优良的铸造 性能、低的缺口敏感性; E.生产:铸铁熔化设备简单,工艺操作简便,生产成本低廉

3.对灰口铸铁、可锻铸铁、球墨铸铁的成分(主要是 C 与 Si)、组 织、牌号、主要性能与应用做相互对比。

答: 灰口铸铁 成分 C 2.5-3.6;Si 1-2.5 可锻铸铁 C 2.2, Si 1.2-2.0, 0.4-1.2,P<0.1, S<0.2;球墨铸铁 Mn C3.6-3.8%,Si 2.0-2.5,Mn0.6-0.8, P< 0.1 F,P+球状 G 组织 F,F+P,P+ 片 状 G(A P,F+团絮状 G 型,„ , F 型)

牌号 HT100,150,200,250,KT300-6,330-8,350-10,QT400-18,400-15,450-10,HT300,350 370-12(F-KT)500-7,600-3,700-2,800-2,KTZ450-5,500-4,600-3,900-2 700-2(P-KT 性能 强度较低,塑韧性低,硬 较高强度,良好塑性,有一 基 体 强 度 利 用 率 高,可 达 度 HB130-270,耐磨性好,定的塑变能力(展性铸铁,70-90%;强度,塑性,韧性,减振性好,缺口敏感性小 马铁),但并不能锻造。但生 疲劳强度明显提高 等 产周期长,工艺复杂,成本 较高。用途 可用作耐压减震件,如机 制造一些形状复杂而在工作 可制造各种受力复杂、负荷较 床底座、支柱等 中 以 经 受 震 动 的 薄 壁 大和耐磨的重要铸件,如曲轴、(<25mm)小件 连杆、齿轮等,在一定条件下 可取代铸钢、锻钢、合金钢。4.锻铸铁的成分与灰口铸铁相比,有何特点?其生产分几步? 答:成分:可锻铸铁:C 2.2, Si 1.2-2.0, Mn 0.4-1.2,P<0.1, S 第八章 铝合金

1.以 Al-4%Cu 合金为例,阐述铝合金的时效过程及主要性能(强 度)变化。答:分为四阶段: 1)形成溶质原子(Cu)的富集区—GP[I] 与母相 α(Al 为基的固溶体)保持共格关系,引起α 的严重畸变,使位错运动受阻碍,从而 提高强度; 2)GP[I]区有序化—GP[II]区(θ ’)’ 化学成分接近CuAl2,具有正方晶格,引起更严重的畸变,使位错运动更大阻碍,显著提高 强度; 3)溶质原子的继续富集,以及θ ’形成 θ’已达到 CuAl2,且部分地与母相晶格脱离关系,晶格畸变将减轻,对位错阻碍能力减小,合金趋于软化,强度开始降低。4)稳定相θ 的形成与长大 与母相完全脱离晶格关系,强度进一步降低。(这种现象称为过时效)

2.变形铝合金分为几类?说明主要变形铝合金之间的合金系、牌号 及主要性能特点。

答:(1)非热处理强化变形铝合金 主要有防锈铝合金: 合金系:Al-Mn 系 牌号: LF21 Al-Mg-(Mn)牌号: LF2, 3, 5, 6, 7, 10,11,12 等 性能:耐蚀性好;塑性好(易加工成形);焊接性好; 可利用冷加工硬化来提高强度(2)热处理强化变形铝合金,(过饱和)固溶处理和时效处理; 主要有硬铝、锻铝、超硬铝合金: A 硬铝:基本是 Al-Cu-Mg 合金; 牌号 性能 低 合 金 硬 铝(铆 钉 硬 LY1,LY3,LY10 合金 Mg, Cu%较低,有较高塑性,但强度较低,时 铝)效速度慢。标准硬铝 高合金硬铝 耐热硬铝 LY11 LY12 可淬火(过饱和固溶)时效,强度提高 具有良好的耐热性,强度高,但塑性及承受冷 热加工能力差。较 多的 Mn, Mg,强化相 S,θ 外,还有 Al19Mg2Mn,可制做 250-300 ℃工作的飞机 零件。

B 超硬铝合金,Al-Zn-Mg-Cu 系合金 牌号:LC3,LC4,LC5,LC6,LC9 性能:强度高(淬火+120℃时效),但抗蚀性差(包铝),组织稳定性不好,工作温度小于 120℃ C 锻铝合金 合金系:Al-Mg-Si, Al-Mg-Si-Cu(普通锻铝合金);Al-Cu-Mg-Ni-Fe(耐热锻铝合金)牌号:LD2,LD5,LD6,LD10;LD7,LD8,LD9 性能:良好的热塑性,较高的机械性能。

3.铸造铝合金主要分为几类?说明主要铸造铝合金的合金系、牌号 及主要性能特点。

答:普通锻铝合金:Al-Mg-Si, Al-Mg-Si-Cu 耐热锻铝合金:Al-Cu-Mg-Ni-Fe 合金系 Al-Si 系 Al-Cu 系 Al-Mg 系 Al-Zn 系 牌号 ZL1xx ZL20x ZL30x ZL40x 主要性能特点 最好的铸造性能、中等强度和抗蚀性,应用最广泛。最高的高温和室温性能,适于制造大负荷或耐热铸件,但铸造性能 和抗蚀性较差。有最好的抗蚀性和较高的强度,但铸造、耐热性能差,适于抗蚀、耐冲击和表面装饰性高的铸件。铸态下的高强度铝合金,在强度、抗蚀性和铸造性能,均中等 第九章 镁合金

1.镁的晶格类型如何?镁及镁合金有何主要性能特点?

答:密排六方点阵(冷变形较困难)镁:强度和弹性模量较低;在大气中有足够的耐蚀性,但在淡水、海水中耐蚀性差,熔炼困 难。镁合金:强度硬度高,塑韧性好,一般可焊性较差。

2.镁合金按生产方法分几类?其牌号如何表示?

答:分为变形镁合金和铸造镁合金两大类 变形镁合金主要合金系为:Mg-Zn-Zr 系,Mg-Al-Zn 系、Mg-Re-Zr 系、Mg-Mn 系和 Mg-Li 系 牌号有 MB1,MB2,MB3 等 铸造镁合金中主要合金系:Mg-Zn-Zr 系;Mg-Al-Zn 系;Mg-Re-Zr 系;Mg-Th-Zr 系 Mg-Al-Ag 系等 牌号有 ZM1,ZM2,ZM5 等 第十章 铜合金 1.名词解释:

1)黄铜;铜锌合金称为黄铜,再加入其他合金元素后,形成多元黄铜。2)锌当量系数 :黄铜中加入 M 后并不形成新相,只是影响α,β 相的相对含量,其效果 象增加了锌一样。可以用加入 1%的其它合金元素对组织的影响上相当于百分之几的 Zn 的 换算系数来预估加入的合金元素对多元黄铜组织的影响,这种换算关系称为锌当量系数。3)青铜:是 Cu 和 Sn、Al、Be、Si、Mn、Cr、Cd、Zr 和 Co 等元素组成的合金的统称。4)白铜:是以镍为主要合金元素的铜合金。

2.铜合金主要分为几类?不同铜合金的牌号如何?其主要 性能是什 么? 答:A 紫铜

a 韧铜:0.02%-0.10%O;T1,T2,T3,T4; T1、T2: 导电及高纯度铜合金用; T3、T4: 一般用铜材及铜合金.b 无氧铜:<0.003%; TU1,TU2: 主要用于电子真空仪器仪表中导体 c 脱氧铜:<0.01%;TUP,TUMn; TUP 主要用于焊接用铜材,制作热交换器、排水管、冷凝管等; TUMn 用于电子管用铜材 B 黄铜,a 低锌黄铜 H96、H90、H85 α 黄铜,用于冷凝器和散热器。b 三七黄铜 H70、H68 α 黄铜,用于深冲或深拉制造复杂形状的零件。c 四六黄铜 H62、H59 α +β 黄铜,用于制造销钉、螺帽、导管及散热器零件。C 青铜 二元青铜: Cu-Sn,Cu-Al,Cu-Be,„; 二元锡青铜 β 相:Cu5Sn 电子化合物为基的固溶体; γ 相: CuSn 为基的固溶体; δ 相:Cu31Sn8 电子化合物 性能: 1)锡青铜铸造的优点是铸件收缩率小,适于铸造形状复杂、壁厚变化大的零件;2)锡青铜在大气、海水和碱性溶液中有良好耐蚀性,用于海上船舶、矿山机械零件; 3)力学性能,工业锡青铜中锡含量不超过 14%,其中 Sn<7-8%: 变形锡青铜,有高塑性和 适宜的强度;Sn>10%: 铸造合金,用于铸件。a 二元铝青铜有 QAl5、QAl7 和 QAl10,铝青铜有良好的力学性能、耐蚀性和耐磨性,是青 铜中应用最广的一种。b 多元青铜: Cu-Sn-M,Cu-Al-M,Cu-Be-M,„ +P:能显著提高合金的弹性极限和疲劳极限,并能承受压 力加工,广泛用于制造各种弹性 元件。如 QSn6.5-0.1:可制造导电性好的弹簧、接触片、精密仪器中的齿轮等耐磨和抗磁元 件。ZQSn10-1:Cu3P 与δ 相可作为青铜轴承材料的耐磨相,可做耐磨轴承合金。+Zn: 可提高力学性能和耐蚀性。QSn4-3 , 常用作制造弹簧、等弹性零件和抗磁零件。c 铍青铜 QBe2, QBe1.9,具有良好的导电和导热性能; 耐蚀和耐磨; 无磁,冲击时无火 花 ;可制造高级弹性元件和特殊耐磨元件,还用于电气转向开关、电接触器等; D 白铜 白铜按成分分为二元白铜(Cu-Ni)和多元白铜(Cu-Ni-(M))。按用途分为结构白铜和电工白铜。a 结构白铜,常用的牌号有 B10、B20、B30,在大气、海水、过热蒸气和高温下有优良的 耐蚀性,而且冷热加工性能都很好,可制造高温高压下的冷凝器、热交换器,广泛用于船舶、电站、石油化工、医疗器械等部门.B20 也是常用的镍币材料,可制造高面额的硬币。b 电工白铜 康铜 含 Ni40%、Mn1.5%的锰白铜 具有高电阻、低电阻温度系数,与铜、铁、银配成热电偶对时,能产生高的热电势,组成铜-康铜、铁—康铜和银—康铜热电偶,测温精确,工作温度范围为-200℃--600℃。考铜 Ni43%、Mn0.5%的锰白铜 有高的电阻, 与铜、镍铬合金、铁分别配成热电偶时,能产生高的热电势,考铜—镍铬热电 偶的测温范围从-253℃(液氢沸点)到室温。B0.6,在 l00℃以下与铜线配成对, 其热电势与铂铑-铂热电偶的热电势相同,可做铂铑—铂 热电偶的补偿导线 第十一章 钛合金

3.钛的晶格类型如何?钛合金的分类及牌号?

答:钛的晶格类型:密排六方 常用钛合金 :α-钛合金:牌号:TA1-TA8,TA1-TA3 为工业纯钛。α+β 钛合金牌号 用 TC 表示,TC1-TC10 β-钛合金和近β 钛合金:TB1,TB2

2、钛及钛合金有何主要性能特点?

答:钛:比强度高,熔点高,塑性好.具有优良的耐蚀性;低温性能很好;化学活性极高,与 Cl, O, S, C, N 等强烈反应(高温下),液态下几乎同 ThO2 以外的所有坩埚起反应,只能用真空电耗电弧炉熔炼。可焊性好;具有良好的冲压性能;但耐磨性较差; 弹性模量较低(120GPa),约为铁的 54%;导热系数及线胀系数均较低。其导热系数比铁低 4.5 倍,使用时易产生温度梯度及热应力。钛合金:α-钛合金高温性能好(<500℃),组织稳定性好,焊接性好,是耐热钛合金的主要 组成部分,但不能热处理强化,常温强度低,塑性不高; α+β 钛合金:常温强度高,可热处理强化,但组织不够稳定;焊接性能较差; β-钛合金和近β 钛合金:塑性加工性能好(快冷得到 β 组织),机械性能高(可通过时效来 提高强度),是发展高强度(抗拉>1400-1500MPa)钛合金潜力最大的合金,但组织稳定性 较差,工作温度低于 200 度;

第五篇:新版电子商务课后答案

1、当在阿里巴巴中文网站上搜索到的商品比较多时,可以利用系统提供的对比功能,最多可以同时比较15件。

(×)

2、支付宝账户共有两个密码,分别为登录密码和支付密码,两个密码的要求是不同的。

(√)

3、一家做服装出口的传统企业在阿里巴巴平台上既可以是供应商身份也可以是采购商身份。

(√)

4、赵经理在交纳2800元的注册费成为阿里巴巴中文网站诚信通会员之后,即可不限数量地发布带图片的供应信息了。

(√)

二、选择题(包括单选题和多选题)

1、诚信通会员可以(BCD)。

A、不经审批发布供求信息

B、发布任何类型供求信息 C、发布诚信通店铺转让信息

D、拥有诚信通商铺

2、阿里巴巴中文站的信用体系不包括(D)方面的信息。

A、诚信通档案

B、工商注册信息查询 C、投诉曝光机制

D、信用记录搜索

3、诚信通企业认证周期是(A)。

A、1年一次

B、2年一次 C、5年一次

D、10年一次

4、钱经理想在阿里巴巴上采购食品加工设备,他采购的最直接方式是(A B)。A、寻找食品加工设备的供应信息

B、发布食品加工设备的采购信息 C、在论坛找商友询问

D、在自己的博客写文章

5、业务员小李用于操作网上交易的电脑硬盘坏了,在中小企业版里的数据会(B)。A、丢失全部

B、不会丢失

C、会丢失一部分

D、视硬盘损坏程度而定

6、在阿里巴巴中国网站上,可以通过(ABC)来查找供应商信息。A、关键字搜索

B、浏览行业类目 C、搜索主营产品

D、是否在线

7、对于中小企业来讲,(C)是开展电子商务的最佳选择。A、自建企业网站

B、购进专业的my alibaba或ERP系统 C、使用第三方平台 D、单纯邮件营销

三、问答题

1、简述B2B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

答:①专业化、规模化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融合是B2B发展的必然趋势;②B2B电子商务服务将介入企业间采购和供应过程之中,服务于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协同的供应链管理,提供更加便捷的一站式服务和高增值服务,不再局限于交易信息平台的角色;③产业融合塑造服务新内容;④新加入的B2B电子商务网站将创新和推出多种差异化的商务模式和竞争策略,以区别于目前领先的B2B电子商务网站;⑤B2B电子商务平台将高度重视B2B电子商务与搜索引擎的结合,进而出现各种综合性或行业性电子商务搜索引擎;⑥B2B电子商务正在从中心城市向二三级城市转移。

2、如何有效地运用阿里巴巴平台进行企业推广? 答:首先注册阿里巴巴诚信通会员,加入诚信通会员的企业可以在阿里巴巴平台上通过以下手段进行自身推广:

①发布信息:发布供求信息(正确填写信息标题、填写详细说明、上传清晰的产品图片、对已发布的信息删改等)、发布公司介绍(如主营产品和服务、公司相关证书和认证、公司产品信息等)。

②网上商铺装饰、管理:是企业宣传产品、企业形象以及客户交流的大窗口,有商铺外观、橱窗布置、产品目录、公司动态、招聘中心、友情链接、网站浏览分析等。

③交流洽谈、客户管理:利用阿里旺旺(贸易通)等工具在线交流、回复询盘,进行客户留言管理、发起订单、客户管理。

④关键词竞价:一种通过竞价的方式获得固定一个月时间排名前5位的机会(额外付费)。

⑤累积大量人脉,学习网络生意经,提升网络贸易能力,这些可以通过网络社区的博客、商人论坛、行业资讯解决。

下载课后答案12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课后答案12.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课后答案网站汇总

    九.课后答案网站汇总 1、英语 《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二版(第一册)》课后答案 http://www.xiexiebang.com/viewthread.php?tid=14&fromuid=171203 《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

    论语课后答案

    《论语》课后练习精讲 一、《为政以德》 1、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 答: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

    课后翻译及答案

    课后翻译及答案Unit 11. Our youngest, a world-class charmer, did little to develop his intellectual talents but always got by. Until Mrs. Stifter.2. No one seems......

    国际贸易课后答案

    第八章 1. 什么是非关税壁垒?其日趋增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非关税壁垒是指一国政府除关税以外的一切限制进口的措施。 它是与关税壁垒相对而言的。 原因: 1. 20世纪70年代两次......

    工程材料课后答案专题

    作业01力学性能屈服强度b1-1. 下列情况分别是因为哪一个力学性能指标达不到要求?(1)紧固螺栓使用后发生塑性变形。(2)齿轮正常负荷条件下工作中发生断裂。疲劳强度(3)汽车紧急刹车......

    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窃读记》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1、说一说作者在什么地方读书,在那儿读书有什么不便之处。 答:作者是在书店窃读。不便之处是:A怕书卖完,没法读。B害怕被店员和老板发现会受到训斥......

    微生物课后答案[范文大全]

    《水处理生物学》课后思考题 第一章 绪论 1 "水处理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水处理生物学"研究的对象主要集中在与水中的污染物迁移、分解及转化过程密切相关的微生物、微......

    软件工程课后答案

    第七章价类, 重复这一步骤,直到所第十三章 1.软件测试的方法:黑盒测试,白盒测试 (1)黑盒测试:如果已经知道了产品应具有 的功能,可以通过测试来检验是否每个功能 都能正常使用,这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