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材料课后答案

时间:2019-05-13 13:15: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模具材料课后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模具材料课后答案》。

第一篇:模具材料课后答案

1.磨损的主要类型有哪些?在各类磨损过程中耐磨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磨粒磨损,影响因素主要有磨粒的形状和大小,磨粒硬度与模具材料硬度的比值,模具与工件的表面压力工件厚度。

.粘着磨损,影响因素主要有材料性质材料硬度表面粗糙度等

.疲劳磨损,影响因素主要有材料的冶金质量,材料硬度,表面粗糙度等.其他磨损,气蚀磨损,冲蚀磨损,腐蚀磨损。

2.模具的使用寿命包括哪几个部分?影响模具使用寿命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模具的寿命是模具的首次寿命与各次修模寿命的总和。

模具结构对使用寿命的影响:1模具型腔过渡圆角半径的影响2模具型腔结构的影响3模具工作部位角度的影响

模具工作条件对使用寿命的影响:1成形过程中的材质状态和温度2成形设备性质3成形过程中的润滑和冷却

模具材料对使用寿命的影响:1材料的类别2硬度3冶金质量4热工艺处理 模具热处理与表面强化对使用寿命的影响

模具制造工艺对使用寿命的影响:1模具零件的加工精度2模具型腔的表面粗糙度3模具工作部位硬度的均匀性4模具的装配精度

3.影响热作模具寿命的因素有哪些?提高热作模具寿命的措施有哪些? 模具结构、模具材料及热处理、模具的加工及表面处理、使用维护等 合理设计精密体积成形件(精锻件)23.合理选择模具材料 4.合理的模具结构设计 56。合理选择热处理工艺 7。合理确定机械加工制造工艺和加工精度

4.试述Cr12MoV刚采用不同淬火.回火温度后的力学性能变化?

Cr12MoV钢采用低温淬火和低温回火后,可获得高的硬度,强度断裂韧度力学性能较高,变形量较小,若采用高温淬火和高温回火,可获得更好的热硬性和较高的耐磨性,但抗压强度和断裂韧度较低变形量在而未用中温淬火,贝氏体等温淬火和中温回火,可以获得最好的强韧性配合。

5.13、试述Cr12MoV和6W6Mo5Cr4V钢的锻造、热处理工艺特点?答:Crl2MoV属于高碳高铬莱氏体钢,? 1/主要性能特点:热处理后,具有很高的硬度、耐磨性和抗压强度,承载能力仅次于高速钢。淬透性也高,截面尺寸300-400mm的模具在油中均可淬透;淬火变形小,通过调整淬火温度,可达微变形程度。Crl2MoV钢的含碳量比Crl2钢少,加入Mo、V,使钢中碳化物分布不均匀性明显改善,韧性提高;2/热加工工艺:1)锻造:(属莱氏体钢,轧材中有明显的网状碳化物,易淬火变形、开裂,大截面的坯料要锻造,以改善碳化物的不均匀性,使其热加工流线在模具中分布合理),锻后应注意及时退火。2)等温球化退火:加热温度为850-870℃、2-4h,等温温度740-760℃、4-6h;硬度为207-255HBS。3)淬火和回火:根据模具的具体性能要求而定,常用有二种。(1)低温淬火+低温回火:Cr12钢,950-980℃?、油冷;Cr12MoV钢,1000-1020℃;

回火温度,200℃--保证高硬度、高耐磨性和韧性,但抗压强度低。(2)高温淬火+高温回火:Cr12钢,1000-1100℃、油冷;Cr12MoV钢,1040-1140℃;回火温度,500-520℃--保证高耐磨性、热硬性和较高抗压强度,但韧性差。

6W6Mo5Cr4V(6W6)钢:1)主要性能特点:又称降碳高速钢,相对W6Mo5Cr4V钢降低了碳含量和钒含量。因而,碳化物总量减少,碳化物不均匀性得到改善,使钢在保持较高硬度、耐磨性的同时,明显提高钢的抗弯强度、塑性和韧性。主要缺陷是易产生脱碳,耐磨性稍差。

6.气相沉积镀膜技术可分为哪几类,PVD,CVD的工艺特点有哪些不同?

答:可分为物理气相沉积和化学气相沉积。加工工艺:PVD是用物理方法欲涂覆物质沉积在工件表面上的形成膜的过程,CVD是利用气态物质在一定温度下于固体表面上进行化学反应。

加工的处理不同:CVD:1热化学气相沉积2低压化学气相沉积3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

PVD:1真空蒸镀2溅射膜镀3离子镀

7.塑料模具对其材料的切削加工性、塑性加工性和热处理工艺性有何要求? 答:(1)切削加工性和表面抛光性:模块退火后硬度一般以不超过227HBS为宜,且基体组织细密、均匀、夹杂物少,在硬化状态下易于抛光成镜面。(2)塑性加工性:需选用变形加工性能好的材料,即材料塑性好,变形抗力低,硬度低于135HBS(3)热处理工艺性:塑料模具的高精度,要求模具材料热处理工艺简单,变形小具体要求包括脱碳敏感性,淬火应力和淬火,开裂倾向,淬透性,淬硬性和热处理等方面。

8.试述5CrMnMo钢热锻模热处理工艺及注意事项,热锻模燕尾可采用哪些方法处理?

答:退火:以每小时升高25~30℃/h的速度加热到770℃,然后保温2到4小时后随炉冷却到680℃,再保温4到6小时,随炉冷却到500℃,期间冷却速度小于等于30℃/h,之后冷却到室温。淬火:经600℃~650℃温度预热后加热到830~860℃,保温后油淬。淬火时应该注意,钢模块如果出油温度低,容易淬裂,常在200℃左右出油。

9、影响热作模具寿命的因素有哪些?提高热作模具寿命的措施有哪些? 答:影响热作模具使用寿命的基本因素主要有模具结构设计、模具材料及热处理、冷热加工工艺、使用维护等。提高热作模具的寿命 ,必须选用适当的材料 ,选择正确的热处理工艺 ,并在使用过程中严格执行热处理工艺规范。改进措施,使用寿命大大提高:①改进煅造和煅后退火工艺,消除网状和链状碳化物及局部碳化物偏折现象;②进行预处理,细化碳化物和使其均匀分布;③调整淬火回工艺,获得强韧化基体;④选用优异的表面强化处理,以提高耐磨性,而不损害抗热疲劳性能;⑤适当地选用新材料,发挥新型材料的优良性能。

第二篇:模具成型课后小结

模具成型课后小结http://item.taobao.com/item.htm?id=*** 姓名:胡芬 学号:201030112217 班级:10陶艺二班 指导老师:刘磊

在学校有一个很像工厂的教室,里面有一群很像工人的学生。这个教室就是我们上模具成型课的地方,里面的学生自然是我们班的。在里面你会忘记这是学校,这叫上课。因为这门课主要要求我们的实践能力。尽管动手的课我们以前也接触过,像泥塑之类的。但它们的本质是不一样的,泥塑主要是培养我们的造型能力。而这门课,主要是培养我们的动手能力以及了解模具成型的一般流程。

老师一再强调要我们做到胆大心细。事实证明这是四字箴言。在这几周的实践中会发现胆不够大心不够细的严重后果——前功尽弃。前功尽弃这个成语,在这次的课中我理解的异常深刻。发生在身边的事例可不只一两件。尤其是用车模机车模时,意外接二连三。时不时的就发出“砰————”的一声巨响。顿时会吸引所有人10秒钟的注意力。这时会听到这样一句低声抱怨“哎——又飞了”一般开始重心不稳时,要大胆些。尽快把重心调稳,之后便要细心的车出模具的型。在做异型花插时,我的“鱼”出现了点意外,老师,说了句太单调。我的“鱼”便无奈地化身成一座奖杯。被N个同胞,拿起又放下。在翻模时,不少同胞的花插出现故障其中有一种俗称“卡住了”。至于原因,各异。书本正规分析是,脱模剂没涂到位但大家都不认可这一分析。回忆一下刚刚开始上课的情况。

首先,老师给我们示范了如何制作模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掣模。老师做的时候十分精炼,他告诉我们首先要用泥巴堵在掣模机的三角下方,然后用油毡围着泥巴一圈,用废旧的车轮胎绑好,以防石膏浆漏掉,然后用绳子把油毡上方固定好。这样,初期的工作就完成了。接下来我们准备调制石膏浆了,我们要求的石膏粉和水的比例是1:1,即石膏和水都是要一样多的。在桶里先放一定量的水(前提保证这些水的2倍能够达到你所想要掣的高度),接着开始撒石膏粉,撒石膏粉也是有一定的技巧的,石膏粉一定要均匀的撒入水中,不然会出现很多硬块,让石膏浆的质量下降。等到石膏粉溶入水中的速度明显变慢的时候,就是饱和刚好,这时候用手放入桶内开始均匀搅拌,直至石膏粉和水完全融在一起。在倒石膏浆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沿着油毡壁留下,不然容易出现气泡。好了,在倒完石膏浆之后,我们就等20-30分钟,然后就可以开始掣你需要的模型了。

转眼间课已经结束了,总结下几个要点:第一,脱模剂的使用:脱模剂必须在倒入石膏浆之前涂好,很多同学还是会忘记这一点。第二,倒模的时候一定要用水冲,不要强行掰开,这样不仅不会损坏模具,也可以让模种保持最初的形态。第三:在两块模具接壤处千万不要去修,这样在注浆的时候十分容易出现流浆的情况。异型模种和同心圆模种的制作方法是不一样的,它不能在掣模机上面使用,所以,我们就需要用泥巴围成我们所需要的形状,然后把石膏浆倒入,等它成型之后开始修坯,翻模方法和同心圆是一样的。在此略过。模具成型课虽然结束了,但是我们的模具却被我们保存了下来,以后我们可以用我们自己的模具翻出很多陶瓷,这也是我们可以温习这门课程的一个非常好的办法!在接下来的大学时光,我将会好好的珍惜学习的时间!

第三篇:模具材料_考试题答案

模具材料

一、名词解释

1.模具失效 : 是指模具丧失正常的使用功能,不能通过一般的修复方法使其重新服役的现象。2.模具寿命 : 是指模具在正常失效前生产出的合格产品数目。

3.冷作模具 : 是指在常温下对材料进行压力加工或其它加工所使用的模具。4.冷拉深模具 : 是将材进行伸延使之成为一定尺寸,形状产品的模具。5.热作模具 : 是指将金属坯料加热到再结晶温度以上进行压力加工的模具。

6.基体钢 :是指在高速钢淬火组织基体的化学成分基础上,添加少量的其他元素,适当增减碳元素含量,使钢的成分与高速钢基体成分相同或相近的一类模具钢。7.回火稳定性 :是指随回火温度的升高,材料的强度和硬度下降的快慢程度。8.热稳定性 :钢在受热过程中保持组织和性能稳定的能力。

9.激光合金化 :是利用激光束使合金元素与基体表面金属混合熔化,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不同化学成分和结构的高性能表面合金层。10.激光淬火:是指铁基合金在固态下经激光照射,使表层激光照射,使表层被迅速加热至奥氏体化状态,并在激光停止照射后,快速自冷淬火得到马氏体组织的一种工艺方法。

11.激光熔覆 :是利用激光束在工件表面熔覆一层硬度高,耐磨,耐蚀和抗疲劳性好的材料,以提高工件的表面性能。12.渗碳 : 是把钢件置于含有活性炭的介质中。加热至850℃-950℃,保温一定时间,使碳原子渗入钢件表面的化学热处理工艺。13.渗氮 : 渗氮是把钢件置入含活性氮原子的气氛中,加热到一定温度,保温一定时间,使氮原子渗入钢件表面的热处理工艺。14.电镀 : 是指在直流电的作用下,电解液中的金属离子还原沉积在零件表面而形成一定性的金属镀层的过程 15.电刷镀 : 是在可导电工件{或模具}表面需要镀覆的部位快速沉积金属镀层的新技术。

16.气相沉积 : 是将含有形成沉积元素的气相物质输送到工件表面,在工件表面形成沉积层的工艺方法。17.热硬性 : 是指钢在较高温度下,仍能保持较高硬度的性能。

18.冷热疲劳 : 是指材料在多少度高温和多少度低温以多大的频率交替的情况下可以保持多长时间的正常使用性能。

三、简述题

*1.简述模具失效分析的方法和步骤

答:1.现场调查与处理 2.模具材料和制造工艺和工作情况调查 3.模具工作条件分析 4.模具失效的综合分析 5.提出防护措施。

2.简述冷作模具的工作条件及性能要求

答:冷作模具在工作中承受拉伸、压缩、弯曲、冲击、疲劳、摩擦等机械作用,从而会发生脆断、镦粗、磨损、咬合、啃伤、软化等现象。因此冷作模具材料应具备一定的断裂抗力、变形抗力、磨损抗力、疲劳抗力以及抗咬 合能力。

3.简述热作模具的工作条件及性能要求。答:热作模具是在机械载荷和温度均发生循环变化的情况下工作。要求模具有一定的硬度较高的强度和冲击韧性等。

*4.影响模具寿命的主要因素有那些?

答:1.模具的结构 2.模具的工作条件3.模具材料的使用 4.模具的热处理与表面强化

5.引起模具失效的原因主要有几方面?

答:材料的选择、加工工艺、工作条件、人为操作。6.模具表面硬化和强化的目的和方法是什么?

答:模具表面硬化和强化的目的:提高模具表面的硬度、耐磨性、耐蚀性和抗高温氧化性能,从而大幅度提高模具的使用寿命。方法:化学热处理、涂镀技、术气相沉积技术以及模具表面的其他处理技术。7.Cr12MoV 钢有何特点?

答:强度高、耐磨、易淬透、稳定性高、抗压强度高及微变形。

8.反映冷作模具材料断裂抗力的指标有哪些?其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

答:反映冷作模具材料断裂抗力的指标有:硬度、抗压强度、抗拉强度、抗弯强度。主要影响因素是:硬度、抗压强度。

*9.简述模具材料的选用原则。

答:根据模具生产条件和工作条件的需要,结合模具材料的基本性能和相关因素,应该选择合适模具需要,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的模具材料。

10.简述冷作模具用钢的使用性能和工艺性能。

答:冷作模具用钢的使用性能:具备一定的断裂抗力、变形抗力、磨损抗力、疲劳抗力以及抗咬和能力。工艺性能:具有良好的锻造工艺、性切削工艺性和热处理工艺性。*11.简述热作模具用钢的使用性能和工艺性能。

答:使用性能:1.硬度要求为40~52HRC 2.较高的强度 3.较高的冲击韧性和断裂韧度 4.好的热稳定性 5.好的回火稳定性 6.搞的热疲劳抗力 7.好的抗热磨损与抗氧化性能。

工艺性能:1.良好的锻造工艺性 2.良好的淬火工艺性 3.良好的切削工艺性 12.分别举例说明冷冲裁模、冷镦模、冷挤压模的选材原则及热处理要点。

答:

1、冷冲裁模;钢板、有色金属板材或其他板材;热处理变形小、不开裂和高硬度。

2、冷镦模;金属棒状坯料,热处理常用喷水淬火法,要充分回火。

3、冷挤压模;如梭子冷挤压凹模使用CrWMn钢制造的,宜采用较低的淬火温度。

13.简述钢结硬质合金的特点。

答:1.工艺性能好 2.良好的物理、力学性能 3较高的强度和较低的密度 4.良好的自润性 5.较低的摩擦系数 6.优良的化学稳定性

15.影响热作模具材料热疲劳性能的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热作模具材料热疲劳性能的因素有:模具材料所含的合金元素和其热处理工艺。16.试述5CrMnMo钢热锻模热处理工艺及注意事项,热锻模燕尾可采用哪些方法处理? 答:退火:以每小时升高25℃~30℃/h的速度加热到770℃,然后保温2到4小时后随炉冷却到680℃,再保温4到6小时,随炉冷却至500度,期间冷却速度≤30℃/h,之后空冷至室温。淬火:经600℃~650℃温度预热后加热到830℃~860℃,保温后油淬。淬火时应该注意,钢模块如果出油温度低,容易淬裂,常在200左右出油 *17.影响热作模具寿命的因素有哪些?提高热作模具寿命的措施有哪些? 答:影响热作模具寿命的因素有:1.硬度 2.强度 3.冲击韧性和断裂韧度 4.热稳定性 5.回火稳定性 6.热疲劳抗力 7.抗热磨损与抗氧化性能。提高热作模具寿命的措施:1.合理选材 2.设计合理的模具结构 3.使用正确的加工工艺 4.进行合理的热处理和表面强化.*18.塑料模具对其材料的切削加工性、塑性加工性和热处理工艺性有何要求?

答:1.塑料模具材料应具有好的切削加工性和表面抛光性 2.良好的塑性加工性 3.热处理变形小,脱碳敏感性低,淬火应力和淬火开裂倾向小,淬透性和淬硬性高。19.时效硬化型塑料模具钢适于制作哪类塑料模具,其热处理特点如何?

答:时效硬化型塑料模具钢适于制作一般精密塑料模具、高精密塑料模具、对冲击韧度要求不高地塑料模具和采用冷挤压的工艺方法加工型腔的塑料模具。热处理特点:首先进行固溶处理,即把钢加热到高温,使各种合金元素溶入奥氏体中,完成奥氏体后淬火获得马氏体组织。第二步进行时效处理,利用时效强化达到最后要求的力学性能。

*20.电刷镀工艺有何特点?答:1.不受镀件限制 2.镀层质量高 3.沉淀速度快 21.简述化学镀与电镀的工艺特点,并比较两者的优缺点。

答:化学镀可获得单一金属镀层、合金镀层、复合镀层和非晶态镀层。化学镀的均镀能力好,仿形性好,镀层致密设备比较简单操作方便,复杂的模具进行化学镀还可以避免热处理引起的变形。*22.激光表面处理技术主要有哪些主要类型和方法? 答:类型:激光表面热处理,激光表面改性技术 方法:激光淬火 激光非晶化 激光冲击硬化 激光表面合金化 激光熔覆

三、塑料模具的表面处理

为了提高塑料模表面耐磨性和耐蚀性等,常对其进行适当的表面处理。

塑料模镀铬是一种应用最多的表面处理方法。镀铬层在大气中具有强烈的钝化能力,能长久保持金属光泽,在多种酸性介质中均不发生化学反应。镀层硬度达 1000HV,因而具有优良的耐磨性;镀层还具有较高的耐热性,在空气中加热到500℃时其外观和硬度仍无明显变化。

渗氮具有处理温度低、模具变形甚微和渗层硬度高等优点,因而非常适合塑料模的表面处理。已含有铬、铝、钒等合金元素的钢比碳钢有更好的渗氮住能,用作塑料模时可大大捏高耐磨性。

适于塑料模的表面处理方法还有氮碳共渗、化学镀镍、离子镀氮化钛、碳化钛或碳氮化钛,等离子化学气相沉积(PCVD)法沉积埂质膜或超硬膜等。我们简单介绍镀铬和渗氮这两种表面处理的方法。

.热固性塑料模具

热固性塑料成型通常采用压缩压注模具

工作条件:工作温度一般为160~250℃,模腔工作压力为160~200MPa,型腔面易磨损、易腐蚀,脱模、合模受到较大的冲击。

工作特点:压制各种胶木制件,在热压状态下成形,热负荷和机械负荷都较大,加入的填充剂使模腔磨损严重。热塑性塑料模具

热塑性塑料成型通常采用注射模具、挤出模具、气压模具等

工作条件:工作温度小于150℃,工作压力较压缩模轻;有部分塑料在熔融状态下分解出氯化

氢或氟化氢气体,对模具型腔有较大的腐蚀性。

工作特点:这类塑料在加热成形时一般不含固体填料,所以对模腔磨损小。如果含有玻璃纤维填料,则大大加剧对流道和型腔面的磨损。预硬钢塑料模的热处理 分两种情况

以预硬态供货的不需热处理,直接加工使用。对供材进行改锻的,需进行预先热处理和预硬化处理。预先热处理采用球化退火,预硬化处理多数采用调质处理。

时效硬化钢塑料模的热处理

第一步:进行固溶处理,完成奥氏体化后淬火获得单一马氏体组织。

第二步:进行时效处理,将获得的单一马氏体组织重新加热到一定的温度进行较长时间的保温,以产生时效强化,获得所需的力学性能。

固溶处理加热一般在盐浴炉或箱式炉中进行,淬火多采用油冷。时效处理多在真空炉中进行,若在箱式炉中进行必须采 防氧化措施。

第四篇:课后答案

第五篇:比较文学课后答案

比较文学课后答案

第一章

1、什么叫流传学?试分析它的特征及研究范围。

流传学也称誉舆学,是传统的影响研究模式之一。1931年,法国比较文学学者梵·第根首先将它引入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使之成为比较文学实践中的一种被广泛应用的基本方法。它的主要特点就是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终点的接受者的“他者“情况,包括文学流派、潮流、作家及文本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

特征:首先,流传学研究的“文学关系”是多元文学关系。梵·第根对这一点有经典的阐述,他把这种关系限定在“两国文学间的相互关系上”。其次,流传学具有实证性。因为其研究的对象是“文学关系”,而这种关系只有建立在事实性基础之上才能成立,否则就无所谓“关系”。这种研究既然是以“事实”为依据,就必然要强调一种强烈的历史意识,既注意文学现象、观念、作品、文类的纵向发展、流变,又要注意这种传承流变与横向的各种关系。

研究范围:(1)、接受者国家和作者对作为放送者的外国作者的认识(包括其评价、介绍等)。(2)、接受者所受到放送者那些具体作品的影响及对放送者的评价。(3)、接受者是否摹仿放送者,摹仿了那些方面,如文体、风格、思想、情感、主题、背景等。(4)、接受者是直接还是间接接触作品,是直接阅读原文,还是通过译文或评论了解作品,译本在其影响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5)、文学界、出版界、读者是怎样接受这些作品的,他们的反映和情感是怎样的。(6)、作品的传播情况如何,哪些阶层受影响最广。(7)、影响的程度是肤浅的,还是深刻的。(8)、影响的时间是短暂的还是长久的。(9)、是什么帮助人们接受影响并使影响成熟;是什么造成接受者对影响的选择。(10)、是什么影响确立了放送者在接受者眼中的形象和地位。

2.举例分析交叉影响和循环影响的双向互动性。

中国元曲《赵氏孤儿》在欧洲的流传,就是比较文学发展史上交叉影响和循环影响的双向互动的典范。它先是经历了在英法两国的流传与接受,约两个世纪以后它又“返销”中国,即1990年天津人艺又把它作为西洋话剧的《中国孤儿》搬上舞台。于是作为起点的中国古代戏剧作品《赵氏孤儿》,经历了在法国、英国的改编和再创造,最后又返回它的故乡。

《赵氏孤儿》在中、法、英三国的流传中存在着两种方式:一是双向互动直线式交叉影响。英国人通过法国而认识中国文化。曾经有学者指出,英国剧作家谋飞的《中国孤儿》,是根据伏尔泰的改编创作的,在角色、场景和台词上不少地方与伏氏相同或相似,但谋氏之作在结构上更多的是直接取材中国的《赵氏孤儿》。可见,作为放送者的《赵氏孤儿》在英国人那里变成了接收者,即它接受了法国的《中国孤儿》和中国的《赵氏孤儿》的影响,形成了它与法国、中国戏剧之间的互动,呈现出一种交叉影响和互动关系。二是双向互动的循环交流。从中国的《赵氏孤儿》到伏尔泰的《中国孤儿》,直至再返回中国,这既是一种循环互动,也有交叉影响。如果说,伏尔泰的《中国孤儿》是“请中国人”给“法国人上道德课”,那么20世纪末《中国孤儿》回到“娘家”,就是“请法国人给中国人上艺术课”,-—《中国孤儿》不仅以全新的面貌再现舞台,而且“反转来影响着我国艺术家的戏剧意识和戏剧思维”,即作为放送者的中国又变成了接收者。

3、渊源学的定义是什么?包括哪些研究方法? 渊源学:渊源学又称为源流学或源泉学,属于影响学的研究范畴。它是指以文学接受者为出发点,去探寻放送者的影响,也就是在比较文学的视野中,揭示某一文学现象或作家的主题、题材、人物、情节、风格、语言等的外来因素,是一种对跨国影响渊源的实证性追溯和研究。

从影响方式来看渊源学的研究方式:

1、首先,从影响的方式来看,“印象”对作家自身来说是比较直接的一种体验,这会进而影响到他的创作实践。印象在作家创作中的重要作用,从印象角度来对文学渊源进行追溯也是非常有价值的。对印象渊源进行的研究可以按照时间的长短大致分为几类:旅行、旅居、游学、留学等。

2、其次,从影响的方式来说,还包括对口传渊源的研究。也就是说,渊源学是研究通过口头传播方式而造成的文学影响和渊源关系,也就是研究外国的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谚语等对作家文学创作所产生的影响和渊源关系。

3、再次,从影响的方式来说,它的最后一个形式就是对笔述渊源的研究。所谓笔述渊源,也就是见之于文字的渊源研究。因为它很容易能被研究者所实证。从影响的发送者角度来看渊源学的研究方式:

1、孤立的渊源:又被称为是“直线式的渊源”,它的研究目的“是在于从一件作品中重找到另一国文学作品的根源”,按照梵·第根所说的,这种研究的关注点分为主题、情节和细节、以及思想的渊源等方面的实证关系考证。可以说,这种孤立渊源研究是对接受者和放送者两者之间关系的一种直接的比较研究。

2、集体的渊源:它也被称为“圆形的渊源”,即研究一个作家如何接受许多外国作家作品影响的,而并不是仅仅局限于对他接受一部外国作品或者一国文学影响的研究上。这种研究要以大量实证性资料考证为研究基础,一方面要从作家自己关于这一接受情况的种种记载之中进行搜集,从作家在其作品的序、跋中的说明,到自传、日记、笔记、书信中的记录,乃至个人阅读书目的清理,都是进行考证的关键资料;而另一方面,要从与作家有关的人们对于这一作家接受影响的种种记忆中进行搜集,从亲属、朋友的回忆录、书信,到评论者的评论、评传,乃至相关的口述资料都应该尽量包括在内。

4、请结合渊源学的具体研究实例,分析渊源学和实证研究有什么样的关系?

a渊源学必须以实证性研究为根基,强调对实证性资料的收集、鉴别、分析和论证。所以说,渊源学对外国文学渊源的探究不是一种以类似性为基础的文学关系的想象,而是必须建构在翔实的资料考证的基础上的实证性文学关系研究。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一种实证性的文学影响研究,属于不同国家间文学关系史的研究范畴。B、这种强调实证性文学关系的研究,是所有渊源学研究的共有的特征。例如,我们可以聪周翰的《弥尔顿<失乐园>中的加帆车》一文了解实证性考察在渊源探寻中的重要作用。这篇文章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实证性的层层论述。如果没有大量的实证性文献支撑,渊源学的研究就会流于猜想,就会缺乏说服力。所以我们说,只有具备了一种实证性的考察,才会取得渊源追溯研究的成功。

5、什么是媒介学?媒介学的理论和方法有哪些?

媒介学是与渊源学相对的一个与影响研究有关的术语,它是影响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外国作品进入本国的方式、途径、手段及其背后的因果规律。

理论和方法:(1)个体媒介。在媒介学研究中,“个人”媒介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2)团体媒介。媒介的环境是指外国文学研究者的团体,如沙龙、新闻、杂志和社会环境组成。(3)文字资料媒介。文字与资料媒介是最重要的一种媒介。

6、比较文学媒介学研究的新视点有哪些?

1、媒介学的新视点,是指在比较文学视野下的翻译研究。媒介学从注重事实联系、即关系的挖掘,注重史实研究、即对影响过程的研究;走向考察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实践活动、在文学交流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2、作为媒介,中国文学通过翻译走向了新的阶段。由于人类文明的进步,交通工具的开发,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频繁,翻译事业也越来越表现出它的重要性。人类进入21世纪,传媒手段越来越先进,交流越来越便利。国内、国际的传播都以惊人的速度进行。网络时代的文学,从创作到阅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跨文化、跨民族的文学交流中,从翻译到传播都对传统观念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引起学术界严重关切。

3、比较文学的文学翻译和文学关系研究是媒介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播媒介迅猛发展的今天,其研究对象不能仅仅局限传统的人物、社会环境、地理和事物等,传播媒介本身也成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对传播媒介的研究,如对互联网、影视艺术、广播电视等这些时代的最有影响的媒体的研究,会推动媒介学的发展。第二章

1、文化过滤的定义是什么?它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文化过滤指文学交流中接受者的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对交流信息的选择、改造、移植、渗透的作用。也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发生影响时,接受方的创造性接受而形成对影响的反作用。文化过滤肯定了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发生变异、变形、转化的合理性,以及接受者对文化的误读的不可避免性。这一认识论上的转变是与20世纪上半叶的学术话语和学术生态联系在一起的。如接受美学的兴起,确立读者在文学交流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又如,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等人的“哲学解释学”,主张“在理解中所发生的过去只是过去和现在的一种调解和转化,它们都超越了认识者的有意识控制”。这些理论不仅给文学理论研究带来了新的气象,而且也刷新了传统的比较文学影响研究,更为文化过滤的合理性提供了理论根基。

2、为什么说文化过滤必然导致文学误读?请结合两种语言互译中的具体实例来予以说明。

1.文化过滤体现在文化交流的始终,那么误读也必然伴随着对外来文学作品的阅读过程之中;2.文化在传播和接受过程中会因文化过滤的原因而造成发送者文化的损耗和接受者文化的渗透,这样也就会因发送者文化与接受者文化的差异而造成影响误差,或者叫做创造性接受,这样就形成误读;3.美国文艺理论家哈罗德·布鲁姆的“误读理论”与他的《影响的焦虑》(1975);4.误读是“文化过滤”过程中诸多因素合力的产物,如接受者或阅读者的主体性因素(自身的文化传统、个人的思维方式);从理解的历史性来看,一部作品进入另一种语言文化之中,不仅存在地域上的差异,也意味着跨越历史时空的错位。5.文学误读是文学创新的重要因子之一。

3、为什么说译介学属于文学变异研究?

影响研究注重的是以实证的方法描绘出文学影响的路线,而深受语言学转型之后的欧洲理论影响的译介学却并不试图通过探幽发微或缜密考证来指出误译对目标文化的影响。影响研究的理论前提之一是将源文化视作主体,目标文化视作客体,以原文为中心,而仅把翻译作为工具;而译介学却恰恰相反,它的前提是误读和误译,因此翻译必然产生变异,值得深究的是这些变异产生的原因及历史文化语境。可见,译介学既然不同于媒介学,也就不应再囿于影响研究的框架之中。因此,继续突破影响研究的范式,从文学变异学的视角研究翻译问题,不仅会促进译介学的发展,同时也对更新比较文学的学科体系具有积极意义。故本 教材不仅将译介学纳入文学变异性研究的框架之内,而且从这一全新视角出发,重新界定译介学。我们认为,译介学是比较文学中研究语言层面的变异的分支学科,它关注的是跨语际翻译过程中发生的种种语言变异(即“创造性叛逆”)现象,并探讨产生这些变异的社会、历史以及文化根源。

4、译介学的研究范畴包括哪些?

A、翻译理论研究。要重估翻译的价值,就必须重新界定翻译与原文之间的关系,将翻译从原文的阴影中解放出来。有几位重要的理论家对解决这个问题做出了关键性的贡献。比如雅各布森、本雅明以及雅克·德里达。尤其是德里达为代表的解构主义翻译观颠倒了传统译论关于原文与译文关系的论说,从而彻底将翻译从原文中拯救出来。B、翻译文本研究

译介学的译本研究包括译本与原文的对照、不同译本的比较、译本的变异等方面。但是,译介学的这些研究与传统译学不同在于,译介学的研究诉求并不在于得出孰优孰劣的结论,它将翻译的叛逆视为必然而不是过错,所以它对译本的细读与勘校。C、翻译文学史研究

(1)翻译文学史研究的历史1938年,阿英写作了章回小说体的《翻译史话是文学翻译史的圭臬之作。(2)翻译文学史关注的问题。

5、怎样理解比较文学形象学的变异性特征?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比较文学形象学并不一个与传统截然对立的崭新的研究领域,恰恰相反,比较文学形象学的发端甚至可以追溯到19世纪比较文学学科的诞生期它与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传统的影响影响研究的渊源学研究中实际上就已暗含了形象学的因子。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形象学发展进入成熟期。早期的形象学中虽然已包含了变异的因子,但总的来看,它仍然主要是一种注重有事实关系的文学关系史的研究,它主要关注的是“一个形象与„被注视‟国相比是否„错误‟或其„忠实程度‟的问题”,而与之相反,这一时期的形象学研究重心已转向形象制作主体或注视者一方,与之相对应,它重视的是形象制作主体或注视者一方对他者的创造性阅读和接受。对此,巴柔有非常清楚的阐释。他的阐释意味着这种形象学实际上是一种变异研究中的形象学。在创造性想象和变异理论关照下,他者形象不是再现而是主观与客观、情感与思想混合而成的产物,生产或制作这一偏离了客观存在的他者形象过程,也就是制作方或注视放完全以自我的文化观念模式对他者的历史文化现实进行变异的过程。

5、简述形象学中的注视者与他者的关系。

(1)狂热。在这种关系形态中,注视者建构的异国形象已完全被理想化,具有浓厚的天堂般的幻象色彩憎恶。(2)憎恶。在这种关系形态中,在憎恶心理的驱使下,注视者在极力丑化、妖魔化他者形象时,也建构了一种凌驾于他者之上的无比美好的本土文化的幻象。(3)亲善。它与“狂热”要求的对他者的完全顺应不同,也与“憎恶”要求的对他者粗暴的同化不同,它认为他者处于与注视者既不更高、也不更低的地位,二者构成一种相互尊重、平等对话、交流的关系。

6、柏拉图的“迷狂说”和严羽的“妙语说”P225

这是关于灵感问题的问题的两种理论,柏拉图的“述狂说”是西方的权威理论,中国古文论流行的则是严羽等人的“妙语说”。首先,“妙语说”和“述狂说”一样,都是关于灵感的论述。其次“妙语说”与“述狂说”的第二个相同点是它们都将灵感与宗教迷信联系起来。柏拉图宣称灵感来源于神灵或者前生带来的记忆。严羽也同样以宗教论诗。“妙语说”与“述狂说”的相异之处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一、理智与非理智。柏拉图完全否认理智的作用,而严羽虽强调诗有“别材”,诗歌创作要 “不涉理路”,但他主张非理性的灵感要与理智辩证统一。

二、狂热与虚静。“述狂”是一种热烈激越的灵感状态,当诗人陷入“迷狂”时,就会达到狂欢的境界。而“妙语”则是一种平静的心理状态,是长期积累中,在宁静中慢慢悟入。

三、神赐与积累。述狂说宣称灵感是神赐的,而妙语说则强调灵感来自平时的积累。

7、接受学和影响研究的联系和区别分别是什么?

联系:法国著名比较文学者梵·第根在分析影响的传播过程时曾经将其划分为三个部分:放送者、传递者、和接受者,从影响的角度对接受者进行了研究。但梵·第根之所以关注接受者,并非像后来的接受学那样将接受者置于研究的中心,而是通过接受求证影响的“事实”,将接受视作起点,对影响进行原始性探寻,研究影响的渊源。无论是起点明确的流传学研究还是起点不明的渊源学研究都没有把影响和接受明确区分。真正从理论上对影响和接受进行明确的区分的,是美国比较文学者韦斯坦因。意大利学者弗朗科·梅雷加利也看到了接受学和影响研究的不同。通过上述引证可以清楚地看到比较文学中的影响研究和接受学之间的理论联系。区别:(1)接受学和影响研究的理论基础是不同的。接受学奠基于接受理论和现代阐释学,注重的是文学变异的研究;而影响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实证主义,要求通过具体的文献资料来证明不同民族作家、作品之间所存在的事实上的联系。(2)接受学与影响研究的理论重心不同。在作品、作者、读者三个因素中,接受学注重研究读者在阅读域外作品的过程中的种种反应及其原因,以读者作为其理论研究的核心;而影响研究以文本为核心,研究作家作品之间的事实联系,重视形成文本的外来影响的因素。

8、接受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哪些?

A、同一文明下一个国家对另外一个国家的作品接受变异。B、不同文明下一个国家对另外一个国家的作品接受变异。C、平行研究中的接受变异。

9、什么是文学的他国化?

文学的他国化是指一国文学在传播到他国后,经过文化过滤、译介、接受之后的一种更为深层次的变异,这种变异主要体现在传播国文学本身的文化规则和文学话语已经在根本上被他国——接受国所化,从而成为他国文学和文化的一部分,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文学的他国化,文学的他国化研究就是指对这种现象的研究。

10、文学他国化必须立足的基点是什么?为什么?

文学的他国化必须立足于接受国的文学传统和民族欣赏习惯,否则,文学的他国化是不可能实现的。文学他国化必须以接受国文学的文化规则、话语方式亦即思维和言说的方式为基础。如中国的寒山诗在美国的遭遇就是典型的文学他国化的现象。文学他国化必须立足于接受国的原因还在于,文学被他国化以后必然会参与到接受国本国文学的更新与再创造,如果不立足于接受国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规则就只会出现我们前面提到的对传播国文学的全盘照搬和生搬硬套,这样,文学的他国化不仅不可能发生,还会使得接受国的文学失去自身的文学品格,从而也就无法在世界文苑立足。

那么,在文学的他国化过程中,接受国如何以本民族的文化规则和思维方式为主呢?首先就是接受国必须充分认识到本国文学传统的重要性,尊重本国的文化规则和话语言说方式。其次,接受国在坚持本国文学文化规则的基础上,结合本国文学和外来文学的特点,对外来文学进行本土化的改造。再次,文学的他国化研究还应该注意,文学的他国化必须与接受国当下的语境或者说是文学要求 结合起来。一种文学能不能被接受国他国化,或者说是在何种程度上的他国化,这与接受国的文化语境和文学需求有关。第三章

1、请谈谈俄苏学派历史类型学研究的特色与局限?

俄国比较文艺学之父、“历史诗学”奠基人亚历山大•维谢洛夫斯基认为,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类生活方式、社会模式和文化心理在一定历史阶段存在着结构相似性,文学发展规律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相一致,应当运用历史的比较的观点去研究各民族文学在世界文学发展过程中相同或相似的东西,维谢洛夫斯基的这种历史诗学理论对日后以日尔蒙斯基、康拉德、赫拉普钦科等为代表的独树一帜的俄苏比较文学历史类型学研究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关于俄苏学派历史类型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康拉德做出了全面和细致的说明,认为其大体可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由某种历史共同性的因素而产生的一些现象,如十九世纪法国、英国、俄国、欧洲其他国家以及亚洲某些国家的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类型学相似;2.各国文学在没有任何历史共同性甚至产生于不同历史时代、彼此缺乏任何联系的条件下所产生的相似性现象。俄苏学派的历史类型学研究旗帜鲜明地反对“欧洲中心论”,重视东西方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认为真正的总体文学必须把整个人类文明的文学全都纳入研究的轨道,其学术视野远比美国学派弘通。俄苏学派在联系中国、日本、波斯等东方文学与西方文学进行比较研究方面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不过,以维谢洛夫斯基、日尔蒙斯基等为代表的俄苏学者一般都将东西方文学比较研究的重心放在了类型学的相似性上面,而相对忽略了对于其内在差异性的考察。

2. 跨文明语境下的类型学研究遇到了哪些新问题。产生了哪些新变化?请举例说明。

随着比较文学研究发展进程中欧洲中心论的步步失势和瓦解,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意识到突破单一欧洲文化体系局限的重要性,在打通类型学相似的前提下强调研究对象的“异质性”——这是跨文明语境下类型学研究的新特色。如果我们不能清醒地认识并处理中西文学中的异质性问题,就很可能使异质性相互遮蔽,而最终导致其中一种异质性的失落。这种“异质性的失落”的危机在中国的东西比较文学类型学研究中大致有两方面的体现。一是一度颇为流行的被称为“X+Y式”的东西方文学的浅度比附,把西方文学思潮流派或文学理论中一些特定的类型学术语牵强生硬地套用来阐发中国文学。以求同思维为中心的比较文学研究摸式,针对广义上同属单一文明范畴之内的西方文学时有很实际的应用性,然而,当我们将比较文学的研究视野与不同的文明体系中的文学进行比较时,就会发现除了一些基本的文学原则大致相同外,更多的是文学的不同,更多的是对同一个文学对象而形成的不同的文学表达形式或观念的变异,跨文明语境下类型学研究的重心已由相似性转移到了差异性之上。在《东西比较文学中“模子”的应用》一文中,叶维廉提出东西方各有自己的思维、语言和文学模子,文化模子的歧异以及由之而起的文学模子的歧异,我们必须先予正视,始可达成适当的了解,在进行跨文明研究时,必须放弃死守一个“模子”的偏执态度。

3、什么叫主题学研究?试叙述主题学发展历程。

主题学是不同国家的不同作家对相同主题的不同处理,是对并无事实联系的不同文学之间中的相同主题进行比较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文学发展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

主题学的产生主要发起于德国的民俗学研究。法国学者梵•第根总结了德国学 者的民俗学研究方法。主题学在美国的发展里程碑是1968年美国著名学者哈利•列文发表的专论《主题学和文学批评》。美国著名学者韦斯坦因在其专著《比较文学和文学理论》中专门辟出“主题学”一章,对主题学的历史、内容和形式作了全面论述。之后弗朗索瓦•约斯特在其专著《比较文学导论》中对主题学进行了深刻论述。很快,主题学在美国比较文学学界立住脚,许多学者将之纳入平行研究范畴,主题学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了目前比较文学学界十分热门的研究方法之一。

主题学在国内的发端也是民俗学。1924年,顾颉刚在《北京大学歌谣周刊》上发表《孟姜女故事的转变》文章。其后,顾颉刚又整理出版了三册《孟姜女故事研究集》,加上我国其他学者出版的一些对民间传说人物的研究,开辟了国内主题学研究的先河。70年代以来,我国的主题学研究日趋活跃。80年代以来,我国主题学作为比较文学学科的一部分得到了深入的发展。

主题学在发展中也遭到国内外学者的质疑,意大利著名学者克罗齐、法国比较文学奠基人阿扎尔、美国著名学者雷纳•韦勒克等提出了质疑。但就在上述学者的一片质疑声中,法国、美国的主题学研究仍然逐渐发展为比较文学的一个领域。主题学的领域为许多学者提供了资料来源。作家们从来是思想史和感情史最直言无忌、最有说服力的阐释者,比较文学无须陷入民俗学的空泛和广博,就可以在其中找到机会为思想史和感情史做出贡献。

4、什么叫主题学研究的母题研究、情境研究、意象研究?略举例分别说明。

母题是文学研究中最具有特色的范畴。母题是一篇文学作品中较小的单位,文学作品的主题常常通过若干母题的组合表现出来,母题具有客观性。倘若将母题与主题相比较的话,其主要差别就是:母题是具体的,主题是抽象的;母题具客观性,主题具主观性;母题是基本叙事句,主题是复杂句式。比如同样展示战争的两部电影文学作品《红日》与《珍珠港》,前者的主题是通过解放军打垮国民党王牌师的事件,宣扬了革命战争的正义性。后者的主题是通过日本军国主义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的事件,渲染了战争摧毁人性中美好的东西。而两者的母题就是两个字:战争。这样分析电影文学《红日》与《珍珠港》各自的主题母题,其差别就十分清楚了。这里所说的母题“战争”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两部作品中小到不可能再分的组成部分。而“革命战争的正义性”及“摧毁人性中美好的东西”就具有主观性、抽象性及复杂句式的特征了。

情境有时译作形势、局面。在比较文学中,情境指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学作品常见的一种典型的格局。“文革”时期文学作品中都存在种种典型的格局。比如正面人物大义凛然,气势上永远压倒反面人物。英雄人物的男性往往没有家庭,他们只爱事业。英雄人物的女性往往是“不爱红装爱武装”。各个民族都一样,革命事业压倒一切。对这些情境进行研究,特别是着力探讨这些情境怎样从一个国家(民族)传入另一国家(民族),从一个作家笔下传到另一个作家的笔下,目的都是要揭示出这些情境中的具体变异及其过程,寻觅出这些情境的鲜明的时代色彩、民族特征和个人风格。

主题学中的意象,指某一民族、某一国家中具有的特定意义的文学形象或文化形象。它们在历代文学中都具有深层意义。主题学中的意象可以是一种自然现象,可以是一种动植物,可以是一种想象中的事物,而这些自然现象、动植物及想象的事物,在不同民族文化里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山,其文化意象在中国人心中有崇高的含义。形容一位伟人往往称之为巍巍的高山,视之有“高山仰止”的敬佩之意,然而,山在爱尔兰文学作品里却成了一个具有威胁性的形象。主题 学中的意象研究就要着力于探讨同一意象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文化的内涵,比较其变化与差异,揭示出各民族作品中的深层意蕴。特别重要的是,要通过同一主题不同意象或同一意象不同主题的研究,去探讨各个作家的民族文化心理及各民族的审美情趣之差异,这是意象研究的目的所在。

5、比较文学文体学研究对象和文体划分标准是什么?

比较文学文体学研究实际上就是比较文体学的研究,即从跨国、跨文明的角度,研究如何按照文学自身的特点来划分文学体裁,研究各种文体的特征以及在发展过程中文体的演变和文体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比较研究体系。在比较文学文体学研究中,最基本的问题就是文体的划分。中西方对文学文体划分标准是不同的:西方自柏拉图开始,就逐渐形成了各种划分方法,最易接受的是文体划分的三分法,即把文学文体划分为抒情类、叙事类、戏剧类 ;在中国,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因素,中国一直是以有韵文和无韵文来划分文体的,直到“五四”之后,在西式话语的影响下,才有了后来的三分法(抒情类、叙事类、戏剧类)和四分法(小说、戏剧、散文、诗歌)的提出。

6、中西方戏剧文类有何异同?

首先,西方自亚里士多德起就将戏剧作为最主要的文体,此文体受到重视并得到推崇,并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剧作家和评论家。而中国传统文学、文论一直是以“有韵之文”和“无韵之笔”来划分文体,所以诗与文一直被视为文学正宗,而戏剧与小说均被视为“小道”,受到压抑。直到清末民初,戏剧才在王国维等人的倡导下成为正宗。

其次,从历史上看,西方有着很强大的叙事传统,而中国有着很强的抒情诗歌传统,因此,中西传统戏剧在形式上最大的区别在于中国传统戏曲以歌诗为主,而西方传统戏剧则以对白为主。在结构上,西方逐渐形成戏剧的“三一律”理论,而中国传统戏曲的时空结构是开放的,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它的地点是可以流动的,而时间的长短也是依照故事的需要,是没有限度的。

第三,中国与西方的戏剧发展轨迹不同。大略来说,西方戏剧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末,越来越向写实的对话戏剧发展。同时,歌剧、芭蕾剧、哑剧等都成为独立的形式,而不被认为是戏剧正统了。相反,在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自宋元、经明清以来,一直 保持着它的特色,依然以歌舞、象征、风格化的演出艺术为主。到了二十世纪,中西方戏剧都发生巨大的转向,开始朝相反的方向发展,出现了文化交汇的局面。

6、你对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有何评价?

7、论述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基本内容。第四章

1、梵•第根的“总体文学”理论有何重要意义? 梵•第根的总体文学理论有独特的贡献:

第一,从文学研究的本质和作用来说,总体文学理论继承了歌德关于“世界文学”的理想,使文学研究相对超越了民族、国家的限制,为多元文明的理解与沟通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

第二,从文学研究的学科建设方面看,总体文学理论突破了当时比较文学学界实证式影响研究造成的停滞局面,是比较文学由法国学派跃进到美国学派的一座桥梁。

国别文学、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理论,是比较文学学科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体现了人们渴望交流与沟通的强烈愿望,体现了人们对比较文学学科认识的不断 深化。围绕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的论争,其实质是对比较文学学科性质与发展方向的论争,是比较文学是否应该在不断超越中更加接近“世界文学”理想的论争。

2. 举例说明“总体文学”观的西方中心主义倾向。

梵•第根在讨论“总体文学”时提到了诸多的“主义”,譬如彼特拉克主义、伏尔泰主义、卢梭主义、拜伦主义、纪德主义、人文主义、古典主义、纯理性主义、浪漫主义、感伤主义、自然主义、象征主义,以及十四行诗体、古典主义悲剧、浪漫派戏剧、田园小说及其他形式,这都是西方的。而韦勒克在讨论“总体文学”时,多次强调冲破民族文学的樊篱仅仅使西方文化形成了一个统一体,“而且,在不低估东方影响的重要性、特别是圣经的影响的情况下,我们必须承认一个包括整个欧洲、俄国、美国以及拉丁美洲文学在内的紧密整体”。另一位美国比较文学界的权威韦斯坦因在一本比较文学的教科书中更明确地反对总体文学研究。显然,在这些学者看来,西方文学是“总体文学”或者说世界文学的代表,是集大成的中心,比较文学家的使命便是研究西方文学的复杂演变。不难看出,在真正的“总体文学”观尚未建立以前,人们所理解的“总体文学”或“世界文学”只能是自成系统的“欧洲——西方文学”、“美洲——犹太文学”、“非洲——黑人文学”以及“亚洲——东方文学”等相对跨越了国界的区域性文学,且“欧洲——西方文学”处于核心地位。

3、如何界定异质性,如何认识异质性在比较文学跨文明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它与互补性关系如何?

所谓异质性,是指不同文明之间在文化机制、知识体系、学术规则和话语方式等层面表现出的从根本质态上彼此相异的特性。这种彼此相异的特性在不同文明的文学中都可得以体现,例如中西文论之间的异质性。任何一种文明都会有自身独特的品格,不同文明体系的文学自然也各有特色,表现出鲜明的异质性来。面对这种异质性,面对异质文学之间彼此激荡的局面,我们应该认识到异质性他者存在的重要价值,在对话中达成互识、互证和互补,进而促发文学新质的形成,促进世界文学的发展。

在当今时代,体认不同文明间文化差异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异质性成为比较文学跨文明研究不可规避的题域;在跨文明的视野中进行异质性研究,是中国学者立足于国际文化的当下语境,审时度势而采取的一种文化策略;在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中,异质性成为比较文学可比性的主要内容,但研究异质性的最终目的在于达成不同文明和文学间的互补,将不同文明间的异质性和互补性结合起来,以求得不同文明系统的文学之间相互融会、整合和共同发展。

4、探讨文学的跨文明互补与融会可以从那些具体研究途径入手?

我们要在异质性的基础上求得互补,进而达到某种总体性,将不同文明的文学共冶一炉,融会贯通,探索异质文化与文学的共同文学现象与规律,并进而建构起具有更大阐释能力的世界性和全球性理论框架。异质文明间的互补和融会,是比较文学跨文明研究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比较文学在新的发展阶段注重异质性研究的必然结果。对于不同文学之间的这种互补和融会,跨文明研究提供了以下几种具体的研究途径:归类法、附录法、引证法、混用法和融合法。具体如下:

归类法:在文学的比较研究中采取归类的方法,即站在总体文学的高度,将异质文明中的文学现象加以类分,并归结为若干理论问题,加以对比研究,进而达到特定的融合。曹顺庆《中西比较诗学》一书就是采取这一方法进行研究的成功范例。

附录法:我国著名学者王元化先生在《文心雕龙创作论》中就很典型地采用了这种方法。这种方法在研究某种文明体系的文学问题时,以“附录”的形式将不同文化背景中可以与此问题相类比的对应文学观念列出,以进行对比辨析。通过“附录法”,不同文明体系的文学观念一并呈现出来,在一个宏阔的视野中,正文部分对特定问题的论述详尽深入,附录所列内容全面而清晰,这为我们比照不同文明文学提供了便利,也利于我们在较高层面上探寻共通的文学规律。

引证法:钱锺书先生在《谈艺录》和《管锥编》中所采用的“引证法”也是文学在研究异质文明之间互补与融会的一种有效途径。在研究文论时,“引证法”要求我们以某种文论的研究为主,而在研究过程中,将不同文明体系与此相关的例证和理论论述加以引证,从而把异质文明中的文论融为一体。

混用法:将不同文学的各种观念、范畴、术语等汇于一处,熔铸成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这种异质融会的途径打通了不同文明体系的文学之间的“隔”,它不分古今与中外,将各种文学观念和理论融会到一个体系之中。朱光潜先生在其《诗论》中就大胆地尝试了这种方法。

融合法: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将诗、画、书法、音乐和建筑等各种艺术门类融为一体,从具体作品欣赏和分析入手,杂糅中西而又以中国诗学精神的剖析为主,揭示出文艺审美活动中具有本质特征的东西,也成为观照异质文明互补和融会的一种有效途径。

6、在跨文明研究中为什么要进行异质性对比和文化寻根?

7、何谓跨文明阐发研究?

跨文明阐发研究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一种重要类型,是指运用生成于甲文明中的文学观念或其他学科知识来阐释、研究生成于乙文明当中的文学作品、文学理论;或者反过来,用生成于乙文明中的文学观念或其他学科知识来阐释、研究生成于甲文明当中的文学作品、文学理论。当然,这种研究也可以同时存在于多个文明之间。

8、跨文明阐发研究有哪些主要研究方式?我们依据阐发过程中相关对象的不同,可以把跨文明阐发研究分为四种主要方式:作品阐发、理论阐发、科际阐发和综合阐发;所谓作品阐发,实质上就是一种跨越文明界限借用文学理论的文学批评活动。所谓理论阐发,主要是指不同文明之间文学理论的相互镜鉴、相互发明 ;跨文明科际阐发,与我们通常所说的跨学科研究略有不同,它指的是跨越文明界限地借用其他学科理论来展开对于文学作品或文学观念的分析、阐发;综合阐发,主要是指将两种或多种不同文明中的文学作品、文学理论、文学现象甚至是其他学科知识不加分割地结合在一起触类旁通地加以研究。

9、跨文明阐发研究有哪些学术功能?首先,跨文明阐发研究具有一种文化、文学新因素的促生功能,从而可以刺激原有文化、文学的新发展,使我们渐趋委顿的文化传统被激活、更新、再生,逐渐又繁荣发展。

其次,跨文明阐发研究能够铺就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的通途。跨文明阐发研究能够打通文明间的壁垒,开启文化交流的通道,从而能够把中国丰富的文学资源引入到世界文学的宏大视野 中,使其能够参与到世界文学的活动中来。

10、跨文明阐发研究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11、跨文明原则,具体包括两个方面递进的含义:第一层含义是强调阐发研究所涉及的对象必须是不同文明之间的文学问题;第二层含义则是强调在研究当中必须要有自觉的跨文明意识、差异意识。对等互动原则,与跨文明意识、文化差异意识密切相关。它要求坚持文明之间的平等对话立场,强调不同文明文学之间的平等地位,反对一方理论对另一方文学的垄断与独白。具体说来,就是要求阐发的对等性和互为主体性。

有效性原则,针对的是阐发研究过程当中理论与对象之间的契合性问题。在进行阐发研究的过程当中,我们不论是用本国的理论模式去阐发西方的文学,还是运用西方的理论模式来阐发本国的文学,都必须小心谨慎,都必须对所要采用的理论模式,对所要阐发的对象作具体细致的分析,以确保阐发的可行性、有效性。

11.试用某一种西方文学理论来分析一部中国文学作品(或一种文学观念),也可运用某一种中国文论观点去分析一部西方的文学作品(或一种文学观念)。

12、什么跨文明对话研究,其特征是什么?

所谓跨文明对话研究就是立足多元文化立场,探讨不同文化体系之间的文学和文论的互相理解与互相沟通,实现异质话语的平等对话。跨文明对话研究就是以异质性话语进行平等对话。因此,其特征表现为异质性、平等性。

13、什么是跨文明对话研究的主要方式??如何展开异质话语的平等对话,这是跨文明对话研究的核心问题。这个问题又可细分为对话前提问题、对话途径问题与对话原则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跨文明研究的其他方法(如跨文明阐发研究等)都从不同层面触及到这些问题。但围绕这些问题,并只以这些问题为中心而展开的跨文明对话研究,其主导研究方式有:共同话题的对话、共同语境的对话、话语互译的对话、杂语共生的对话与激发的对话等五种。

14、简要说说比较诗学的发展状况。

目前学界一般认定比较文学史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法国学派阶段、美国学派阶段和跨文明化阶段。

早期的法国学派以实证主义作为本学科方法论的基础,把比较文学仅仅局限在寻找不同文学之间影响的事实联系,排除比较文学研究中综合的方法,也就是排除文学的美学内涵,在这样的观念的支配下,比较诗学自然不可能产生。1958年,美国学派要求拓宽比较文学研究的领域,将研究的范围扩大到无事实联系的多种文学现象之间,甚至可以将文学与其他知识领域加以比较研究。在这种观念的支持下,比较诗学的产生成为比较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比较诗学成为西方学者在比较文学研究中的重点,这种学术潮流也影响着全世界各地的一大批学者从事这一领域。

我国的比较诗学溯源应该从清末的王国维算起。王国维1904年的《红楼梦评论》可以算是中国比较诗学的开端。1908年发表的《人间词话》,借鉴了西方的主客观相分的方法研究中国传统诗学。继而鲁迅的《摩罗诗力说》(1908年)也是一篇重要的中西比较诗学论文。1942年朱光潜的《诗论》在会通中西学理和整合中西诗学理论的基础上,寻求中西美学和诗学的共同规律。此书在中西比较诗学史树立了一座新的里程碑。

海外华裔学者刘若愚的《中国的文学理论》(1975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是海外第一部中西比较诗学的代表作。他继承改造了阿布拉姆斯(M.H.Abrams)《镜与灯》(The Mirror and The Lamp)中所提出的艺术四要素理论,建立了一个分析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概念结构和理论框架。叶维廉的《比较诗学》1983年在台湾东大图书有限公司出版。叶维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与刘若愚类似,主张比较诗学的基本目标就在于寻求跨文化、跨国家的“共同文学规律”、“共同的美学据点”。

1949年到1979年,由于各种原因,学比较研究在中国大陆一片沉寂。1979年后,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西比较诗学研究在中国大陆再度兴起,以钱锺书的《管锥编》的出版为标志。

80年代中国大陆第一本较为系统的中西文论比较研究专著是曹顺庆的《中西比较诗学》(1988年)。本书注重中西比较诗学的文化探源,绪论中从中西文化背景中探寻中西诗学差异的根源,并在各章中都有追索。90年代初中西诗学比较研究的重要成果是黄药眠、童庆炳主编的《中西比较诗学体系》。该书比较了中西文论的文化背景,并辨析了中西诗学的理论形态的差异。由文化背景比较进展到“范畴”比较,力图揭示中西诗学诸范畴之间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或相互发明之处。上个世纪80~90年代,中西诗学比较研究涌现了大量的论文和专著。

15、跨文明的语境下怎样开展比较诗学的研究?

比较诗学的研究途径是多层次的,根据比较诗学的学术实践,主要的比较方法有:(1)诗学术语、概念、范畴研究.中西诗学在中国的现代之前基本是两个完全独立而封闭运行的理论体系,很少相互影响,各自都有自己的一套思维模式和话语方式,各有不同的概念、范畴作为其理论的基石。通过术语、概念、范畴比较,我们才能看出它们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加深对它们的理解,发掘出它们的含义。比较中西诗学的术语、概念、范畴,可以研究某个术语、概念、范畴,也可以研究范畴群;相似的范畴可以比较,相反的范畴更可以进行比较研究。(2)诗学著作的比较研究.中西的文艺理论史上的诗学著作在思维方式和论说话语上有很大差异,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但是我们只要找到对话的平台,就会发现它们讨论的对象有许多联系之处。这样看来,诗学著作的比较研究就是比较诗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我们可以就中西的两部著作进行比较研究,也可以一部中国古代的著作为依据广泛地和西方其他的理论进行比较,也可以以从总体上对多部著作进行系统的比较,从宏观上把握不同诗学体系的特点和实质。(3)诗学文类比较研究。通过文类来开展诗学的比较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办法。西方诗学是亚里士多德根据戏剧定义文学而建立起来的,由于戏剧主要是人的生活的再现,所以亚里士多德自然而然地总结出,文学是对人类行为和生活的一种摹仿,因而形成了影响西方两千多年的“模仿说”。除了西方诗学是建立在戏剧文类之上外,其他各文明的诗学都是建立在抒情诗的文类之上,形成了“情感——表现”的诗学。由于东西方原创性诗学所依赖的文类不同,我们通过跨文化与文明的比较,才能够看出二者在整个体系上存在着的差异。从这一点上看,西方的诗学也不是超时空的绝对标准,我们需要改变那种以西方诗学为中心的偏见,把世界各文明的诗学都看作是我们所追求的一般诗学所必需的理论资源。(4)诗学话语比较研究。所谓话语就是人类在把握世界时用以表述自己的情感、观念或理论的一种抽象的观念性的物质媒介。话语和语言的不同之处在于:语言所关注的是“说什么”,而话语关注的则是“怎么说”和“如何叙述”。话语系统是特定话语的不同的构成模式。无论是一个理论家还是一个文化体系都有其各自独特的话语系统。也就是说,话语系统是区别一种学说、一个学派或一个文化体系的最为关键标志性的特征。中国古代诗学话语体系就迥异于西方诗学话语体系,具中国的民族特色和气质,是难于用西方那种诗学话语系统简单对接或传述的。一般地说,中国古代诗学是一种诗性的诗学话语,西方诗学是理性话语。(5)诗学文化与文明研究.诗学文化与文明研究是基于文化精神分析的方法,它把诗学比较放在古今中外的历史文化与文明的背景中,追求的是返本开新、融贯中外的理论超越。诗学比较如果仅限于狭义的文本而不顾及广义的历史文化背 景,单就个别学说或概念范畴进行比较,难免失之偏颇。这就需要把研究放在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具体的语境中去操作,真正的做到沟通和相互理解,互识、互证、互补,全面地探求它们本源性的理论内核,从而实现比较诗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发现人类的共同“诗心”,也就是通过诗学的比较,发现文学艺术的本质特征和共同规律,进而建立具有国际意义的、现代形态的一般诗学。

16、文学人类学的定义是什么,它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范式包括哪些方面?

文学人类学,顾名思义就是文学和人类学两个不同学科的交叉与结合。具体而言,它体现为自觉运用和借鉴人类学的视野和模式,对各时代、各地区、各族群的各类文学作品、文学现象进行比较研究,提炼和总结人类文学普遍的内在模式、结构、规律,并在本体论层面上进一步追问和反思“文学”的含义。

文学人类学研究的对象,一般从媒介的角度区分,可分为文字文本和口头文本(包括仪式文本)。文字文本,顾名思义是指由文字符号组成的文本,包括传统文学研究关注的作家作品,还包括其他一些文字印刷品。口头文本一般指不依赖文字传递由一个族群文化集体流传下来的史诗、歌谣、仪式、舞蹈等;同时,它还必须包括史诗、歌谣、仪式、舞蹈等在展演过程中的具体情境,即时间、环境、人物身份、仪态„„也就是说,口头文本是一个文化事项被表演出来的动态过程。

文学人类学研究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原型批评”对书面文学的总体研究、“三重证据法”对书面文学的跨文明研究以及口头理论对口头文本的立体研究等。

下载模具材料课后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模具材料课后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金属学课后答案

    金属材料学(第二版)课后答案 主编戴启勋 第一章 钢的合金化原理 1.名词解释 1)合金元素: 特别添加到钢中为了保证获得所要求的组织结构从而得到一定的物理、化学 或机械性能的......

    课后答案12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后答案12 第十二章 1.如何理解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

    新版电子商务课后答案

    1、当在阿里巴巴中文网站上搜索到的商品比较多时,可以利用系统提供的对比功能,最多可以同时比较15件。 ( × ) 2、支付宝账户共有两个密码,分别为登录密码和支付密码,两个密码的要......

    课后答案网站汇总

    九.课后答案网站汇总 1、英语 《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二版(第一册)》课后答案 http://www.xiexiebang.com/viewthread.php?tid=14&fromuid=171203 《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

    论语课后答案

    《论语》课后练习精讲 一、《为政以德》 1、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 答: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

    课后翻译及答案

    课后翻译及答案Unit 11. Our youngest, a world-class charmer, did little to develop his intellectual talents but always got by. Until Mrs. Stifter.2. No one seems......

    国际贸易课后答案

    第八章 1. 什么是非关税壁垒?其日趋增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非关税壁垒是指一国政府除关税以外的一切限制进口的措施。 它是与关税壁垒相对而言的。 原因: 1. 20世纪70年代两次......

    工程材料课后答案专题

    作业01力学性能屈服强度b1-1. 下列情况分别是因为哪一个力学性能指标达不到要求?(1)紧固螺栓使用后发生塑性变形。(2)齿轮正常负荷条件下工作中发生断裂。疲劳强度(3)汽车紧急刹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