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及2020年总体规划基本思路

时间:2019-05-13 01:29: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及2020年总体规划基本思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及2020年总体规划基本思路》。

第一篇: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及2020年总体规划基本思路

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及2020年总体规划基本思路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05年5月)

本思路是编制我市“十一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的基础,着重分析提出“十一五”及到2020年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性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基本途径和举措,为市委、市政府制定“十一五”总体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一、发展背景

(一)发展基础

“十五”以来,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十五”计划主要指标超额完成。国民经济快速增长,预计“十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幅将达到13%;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04年全市三次产业构成为12.1:54.2:33.7,同时三次产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国际化水平加速提升,预计“十五”期间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将达到36.3亿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和对外承包劳务营业额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9.8%和29.4%;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预计2005年我市的城市化率将达到或超过45%的“十五”预期目标;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政府职能转变加快;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科技加快向生产力转化,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得到加强;人民生活稳步提高,预计2005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将分别达到12030元和5314元,城镇就业保持较高水平。但是,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未能根本解决,主要是:经济增长方式仍需加快转变;产业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城市化水平偏低;资源、环境对经济的制约影响加大等。这些矛盾和问题需在“十一五”期间重点加以解决。

(二)“十一五”期间南通发展面临的机遇

未来五年,南通将面临着得天独厚的重大发展机遇。

一是对外交通条件的根本改善,将使我市融入上海一小时都市圈,进一步放大区位优势。

二是江苏沿海开发战略的实施,将有利于我市加快实施江海联动开发战略,特别是随着洋口、吕四港区一批重大项目的实施,海港开发建设步伐将明显加快,我市潜在的资源优势将迅速向现实的竞争优势转化。

三是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与实施,有利于我市充分发挥人文资源优势,传承和弘扬“中国近代第一城”的精神,促进经济社会既快又好地发展。

四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快,为我市拓宽经济发展空间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三)“十一五”期间南通发展面临的压力和挑战

进入“十一五”,随着入世过渡期结束,企业面临着更加直接、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政府职能和行政管理体制转变更为紧迫。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社会矛盾较为突出;社会事业发展与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求不相适应,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等公共服务相对滞后。

除了上述共性的挑战之外,“十一五”期间南通还面临着一些突出的压力和挑战。

一是周边城市发展势头咄咄逼人,城市间的竞争压力加大;加之受人均GDp等一些均量指标偏低因素的制约,我市实现全面小康、担当江北“两个率先”排头兵和融入苏南面临着较大压力。

二是城市化水平不高,城乡差距较大,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不快;加之市域内南北之间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较为突出,因此,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统筹城乡与区域协调发展压力较大。

三是资源与环境的制约影响将会加大。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按照“依托江海、崛起苏中、接轨上海、融入苏南、走向世界、两个率先”总体思路,以跨越发展为主题,以争当江苏江北“两个率先”排头兵 和构建和谐南通为总体目标,以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为主线,以江海开发为主战场,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全面提高南通的综合实力和城市竞争力,实现经济与社会、城市与乡村、人与自然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把南通建设成为上海国际大都市圈的副中心城市,长三角北翼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物流中心,江海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的开放型宜居城市。

(二)基本方针

1、坚持以跨越发展为主题。抓住机遇,加速发展,保持跨越发展的强劲势头,促进全市经济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速度实现跨越发展。

2、坚持以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为主线。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以城市化促进工业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同时,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3、坚持以江海开发为主战场。加快推进江海联动开发,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充分利用民资,把沿江、沿海地区建成我市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区。

4、坚持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深入推进科教兴市,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深化体制改革,加快制度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与活力。

5、坚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为最终目标。加快富民步伐,提高全民素质,维护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

(三)发展目标

初步考虑南通市“十一五”和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2004年基础上翻一番,分别达到2600亿元(年均递增率在13%左右,不考虑物价因素)和4000美元,全市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到202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000美元,达到目前发达国家水平。

担当江苏江北“两个率先”排头兵,到2008年全市基本实现全面小康主要指标,2009年全市总体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3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60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到2016年,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000美元,基本实现现代化,融入苏南经济板块,成为经济繁荣、科技发达、生活富裕、环境优美、法制健全、社会和谐的现代化城市。具体指标将在编制规划纲要时研究提出。

三、“十一五”期间南通需要解决的若干重大问题

(一)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增强工业核心竞争力,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十一五”期间,工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实现由“低”到“高”的转变,即产品由低端向高端、附加值由低到高、产业由分散到集中的转变。猛攻工业有效投入,坚持量质并举,以质带量,以增量带动存量,在不断“做大”工业规模的同时,切实解决工业“做强”的问题,把南通建设成为长江三角洲结构优、水平高、效益好的重要制造业基地之一。主要措施:

一是努力发展电子信息(含软件)、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提升产业层级。

二是运用高新技术和信息化,升级做大纺织、服装、机械、轻工等传统特色产业,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三是大力发展电力能源、精细化工、船舶修造等优势产业,拉长产业链,做大工业规模。

四是积极引导石油化工等适宜布局的重化工业项目落户南通,使之逐步发展成为未来新的主导产业。

五是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着力培育若干大的产业集群,培育若干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提升产业竞争力。

六是引导企业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的决策管理水平和生产经营效率。

2、以现代化、社会化为方向,加快服务业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市服务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实现由“慢”到“快”,解决“做大”的问题,以适应生产生活需要。主要措施:

一是构筑大交通、大港口、大市场,发展大物流。

二是大力发展金融保险、技术、信息、中介等生产性服务行业,提高服务业整体水平。

三是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服务技术改造传统服务业,促进旅游等传统服务业扩大规模,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3、全面提升农业产业结构,增强农业竞争力。“十一五”期间,农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实现由“弱”到“强”的转变,解决“做优”的问题,重点扩大优质高效农产品生产加工规模,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主要措施:

一是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发展特色农业。

二是加快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

三是以项目农业为抓手,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四是推进标准化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

五是推进市场体系建设,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

六是加大农业科技培训与推广力度。

(二)关于推进江海联动、积极拓宽经济增长新空间

实施江海联动的总体思路是:以加快推进、实施LNG等一批关系全局的重大项目为突破口,切实加快洋口、吕四两大海港和沿江港口的开发建设步伐,联动发展临港产业,统筹规划基础设施,着力提升沿江、沿海的产业集聚度和江海港口的整体竞争力。主要措施:

一是大力推进江海港口开发建设。充分利用“黄金海岸”,加快洋口港和吕四港开发,建设一批大型深水泊位,形成多组式江海港群分布格局;对现有沿江港区挖潜改造,调整布局,扩大规模,建设大吨位深水泊位;着力提高港口通过能力,把南通港建成年吞吐量超亿吨的江海大港,到2006年,南通港口年吞吐量达到1亿吨,到2010年,全市万吨级以上泊位争取达到50座,港口年吞吐量争取逼近2亿吨。

二是加快发展临港产业。加快推进临海港口工业区建设,以建设大型石化和冶金基地为目标,联动发展重化工业,积极发展化工、钢铁等前道原材料加工,与沿江重化工业的后道加工形成产业链;大力发展船舶修造及其配套业,拉长产业链,把南通建成亚洲一流的船舶修造基地;加快发展电力能源工业,加快实施华能三期工程,加快实施和推进如东液化天然气及风力发电、启东大唐电厂等项目,把南通建成长三角重要的能源供应基地;发展壮大粮油加工业,建设大型粮油储运与加工基地;发展现代物流业,以区域物流为重点,面向长三角,辐射苏中苏北,建设现代化的物流服务网络体系。

三是科学整合、整治沿江岸线。整合狼山港区工业企业占用的岸线、狼山风景区内临时工业建筑占用的岸线和江海港区一般加工项目占用的岸线;整治新开沙夹槽和如皋中汊下段;深化对泓北沙、横港沙和新通海沙的研究,争取整治形成新的深水岸线。

(三)关于加快两个创新、增强发展动力

1、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高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能力。“十一五”期间,要加快提高全市技术创新能力,切实解决科技投入不足、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偏低等突出问题。主要措施:

一是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重点建立公共科技服务平台,构筑具有南通特色的地区技术创新服务体系。

二是鼓励、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进一步建立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

三是加强产学研联合,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四是发展科普事业,提高全民科技素质。

五是注重人力资源开发,加快人才培养与引进,构筑人才高地。

2、深化改革,加快制度创新。“十一五”期间体制机制改革的重点是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效能有待进一步提高等问题。主要措施:

一是完善市场体系。加快发展和完善资本、技术、人才、产权、土地等要素市场,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重点抓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二是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加快电子政务建设,着力提高行政管理效率;推进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更有效地保障政府履行公共职能;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大力推进商会、协会等行业组织建设。

(四)关于建设江苏民营经济第一大市

“十一五”期间,我市必须着力推进江苏民营经济第一大市建设,切实解决私营个体经济总量不大,单体规模偏小,龙头企业偏少,企业核心竞争力不足,高新技术行业占比小,产业集群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努力实现我市民营经济总量和质量的大提升。主要措施:

一是营造宽松、平等的政策环境,在行业准入和税费征收等方面给予民间投资以与其它投资类型一样的待遇。

二是积极为企业引智引技搭建服务平台,鼓励企业致力于开发或引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新技术,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竞争力。

三是鼓励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培育更多市场覆盖面广、竞争力强的自主知名品牌。

四是鼓励成长性高、发展快、潜力大的骨干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力争培育数家能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五是积极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际合作,海外上市融资,与外资企业嫁接,特别是与跨国公司配套合作,进入跨国公司的产业链、供应链,促进内源型经济和开放型经济互动发展。

(五)关于重返江苏外向型经济第一方阵

“十一五”期间,我们要在更高层次上发展外向型经济,切实解决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例低、加工贸易占比大、出口市场覆盖面不广、外商投资技术外溢效应不显著等问题。主要措施:

一是在不断提高利用外资总量的同时,着力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着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吸引跨国公司把更高技术水平、更大附加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过来;紧紧抓住国际服务业扩张和软件产业外包的机遇,大力吸引国际服务企业。

二是进一步办好国家级、省级开发区。

三是鼓励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的配套。

四是在继续发展加工贸易的同时,注重发展一般贸易,培育自己的出口品牌,注重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注重提高外贸效益,努力实现出口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五是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开展对外投资,加大对外劳务输出。

六是加快接轨上海步伐,借助上海的优势进一步提高南通对外开放的水平。加速推进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与上海、苏南的全面对接;积极推进与上海及长三角其他兄弟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协作;引导和推动企业层面加强产业、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加强政府层面的沟通交流。

(六)关于统筹发展社会事业

“十一五”期间着力解决社会事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优质资源配置不尽合理、机制改革亟需深化等问题,逐步建立和完善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社会事业体系。

1、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着力提高人的素质。重点是整合高职教育资源,加强农村义务教育,通过突破薄弱环节,把南通的教育事业做强,形成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协调、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协调、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协调、基础教育保持全国领先地位的发展格局。主要措施:

一是加快普及高中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扩大南通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规模,提高办学质量。

三是加快发展高等教育,着力办好南通大学。

四是加快构建开放式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五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教育手段现代化,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六是进一步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七是进一步推动社会办学,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2、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满足人的精神需求。着力解决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差距大、文化产业规模小等突出问题,形成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特色鲜明的发展格局。主要措施:

一是繁荣群众文化事业,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

二是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壮大特色文化品牌。

三是建设大型文化活动场馆和乡镇文化站,加强社区群众性的文化设施建设。

四是大力整合博物馆资源。

3、大力发展卫生事业,着力提高公共医疗水平。着力解决卫生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滞后等问题。主要措施:

一是继续深化和完善卫生改革,整合优化卫生资源的配置,逐步形成社会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二是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完善新型农村卫生工作体系。

三是着力推进医院基本现代化建设,全面提升医院服务质量。

四是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卫生监督、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四大系统建设。

五是有序放开医疗市场,加快发展非公医疗机构;加强医政管理,规范医疗卫生市场秩序和医疗卫生服务行为,着力提高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的满意度。

4、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增强市民体质。以办好省十六运为契机,进一步发挥竞技体育优势,加快普及群众性体育活动。主要措施:

一是建设完善大型体育场馆,举办好省十六届运动会。

二是建设社区全民健身点。

三是进一步提高竞技体育水平。

5、巩固发展计生事业,着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在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上求突破,形成计划生育奖励扶持体制健全、出生人口素质明显提高、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真正到位的发展格局。主要措施:

一是全面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持政策,探索建立计划生育家庭养老社会保障机制。

二是进一步做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努力降低出生婴儿发病率。

三是探索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的新路子,逐步形成有效的管理服务体系。

(七)关于加速城市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十一五”期间,要根据“农村城镇化、城市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的总体要求,着力解决中心城市不大、空间布局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等突出问题,加快城市化步伐,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至“十一五”末,全市城市化率达到55%,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率达到80%。

1、突出发展中心城市,优化空间布局结构。

一是做大做强中心城市。调整市区总体规划,进一步拉开城市框架;加快新城区建设,尽快形成规模;加速城市现代化,着力增强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

二是加快发展卫星城市,到“十一五”末,县(市)城镇争取有二分之一达到30万人口的规模,其余确保超过20万人。

三是有序发展重点中心镇。遵循“择优培育”的方针,到“十一五”末建成一批人口规模5万左右、各具特色的工业经济重镇、商贸流通集镇、文化旅游名镇。

2、规范空间开发秩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一是有序引导空间开发。合理划分优先开发区域、适度开发区域、控制开发区域、适度保护区域、优先保护区域和灰色区域;市域逐步形成“122”空间发展轴,即一条沿江开发带动轴,两条江海(通洋、通吕)联动V型轴和两条(一条依托盐通高速公路及新长铁路,另一条依托沿海高速公路)南北辐射轴。

二是发挥比较优势,实行差别化竞争,推进北部区域加快发展。海安:放大交通枢纽效应,大力发展站场经济,构筑海安经济腾飞新平台;如皋:以如皋港开发为核心,实施沿江开发,实现如皋经济新飞跃;如东:加快洋口港开发,倾力打造由港口板块和临海工业板块构成的沿海经济带,使之成为引领如东经济腾飞的龙头。

3、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乡生产与生活条件。

一是着力推进区域间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二是在城市以提高供气质量和供电量为重点,在农村以推进区域供水、提高饮水质量为重点,全面提高城乡水、电、气供应能力。

三是加强公共交通建设,完善公交网络,增加公共停车场,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出行的快捷、舒适程度。

四是全面推进城乡重要河道清淤整治,改造农村危桥。

五是加快农业综合开发进程,加大农田基础设施改造力度,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八)关于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十一五”期间,把资源、环境约束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机遇和动力,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可持续的节约型社会,缓解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

1、严格保护土地资源。着力解决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不高、无序利用等突出问题。主要措施:

一是根据空间功能区划,合理确定不同区域的建设用地总量、耕地保有量和项目用地门槛。

二是严格按国家制定的行业用地定额标准审批建设用地,提高工业用地的投资强度和土地利用效率。

三是引导和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全面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

四是结合人民防空,统筹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五是通过挖潜、清理、调整、置换等办法,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加大对土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和整理力度,有效增加土地供给。

2、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着力解决森林覆盖率较低、环保投入不足等突出问题。主要措施:

一是制定并实施区域性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的政策和措施。

二是实施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重大工程,构建绿色屏障和绿色通道。

三是根据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容量的差异,分别制定不同的区域和产业环境准入门槛。

四是建立保护环境的市场化机制,从循环经济建设、排污权交易与环境经济制度创新及政府与企业环保投入机制构建等方面,设计南通保护环境的市场化机制。

3、发展循环经济。着力解决资源消耗大、再利用程度低等突出问题。加快建立循环型经济体系,在微观上,以清洁生产、资源的减量使用、重复利用、循环利用为主要途径,建立循环型农业、循环型工业和循环型服务业;在宏观上,以绿色消费为最高目标,以生态设计为主要手段,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主要途径,建立循环型社区和循环型城市。主要措施:

一要加快循环经济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引进利用,推广应用循环技术,降低资源消耗。

二要深入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废弃物。

三要加快发展环保产业,为资源的高效与循环利用提供保障。

(九)关于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

“十一五”期间要进一步扩大城乡就业,加快富民步伐,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和覆盖面,加强城乡公共安全和应急体系建设,促进社会和谐。

1、扩大城乡就业。

一是积极创造就业岗位和机会,扩大就业容量。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将第三产业作为今后扩大就业的主要方向,进一步贯彻落实鼓励中小企业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

二是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就业机制;完善市场信息网络;鼓励规范发展职业中介服务机构;加强就业培训。

三是统筹城乡就业。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引导有序流动就业,切实保护失地农民及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四是努力帮助大中专毕业生、残疾人就业。

2、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一是通过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和调整土地收益分配政策等措施大力促进农民增收。

二是通过完善工资增长机制和建立健全最低工资保障制度,不断提高城镇居民收入水平。

三是积极鼓励民众自主创业,不断增加城乡居民经营性收入。

四是进一步落实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政策,切实提高城乡居民的要素及财产性收入。

五是健全公平分配机制,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做好弱势群体的帮扶工作。

3、完善社保体系。

一是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城市社会保障覆盖面,构建面向进城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加紧做实我市基本养老个人账户;健全医疗保障体系,建立社会医疗救助制度;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加快推进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完善社会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为目标,加快发展个人自愿、政府扶持、社会支持、市场运作有机结合的社会养老事业,努力化解人口老龄化矛盾。

二是建立新型的农村社保体系。力争在全市建立起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使大部分农村居民都能够享有大病医疗保障;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三是加大地方财政对社会保障资金的支持力度;积极探索社保基金新的来源渠道;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的监管。

4、加强社区建设。

一是健全社区组织网络。

二是拓展社区服务功能。

三是美化社区环境。

四是加强社区治安建设,创建平安社区。

5、加强民主法治建设。

一是深入推进“法治南通”建设。

二是深入推进“平安南通”建设。

三是积极打造“诚信南通”。

6、加强城乡公共安全与应急体系建设。

一是建立应急信息与预警系统。

二是建立城市应急中心与应急指挥联动系统。

四、实施“十一五”规划的重点工程

1、综合运输工程:苏通大桥、长江大桥二桥、沪崇苏通道、沿海高速公路、洋口港开发、吕四港开发、通沪铁路南通段、宁启铁路南通至启东段、兴东机场改扩建工程等。

2、能源建设工程:启东大唐电厂、如东LNG燃气电厂、华能三期、如东80万千瓦风力发电和启东风电等。

3、水利工程:城市防洪工程、骨干河道整治、新通海沙整治开发、横港沙开发整治、如皋沙群整治、新开沙夹槽整治、长江北支整治灌排配套工程等。

4、信息化建设工程:电子政务工程、南通移动3G网新建、移动GSM网扩容等。

5、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工程:污水达标排海管道工程、如皋垃圾资源利用(发电)工程、南通市污水处理扩建工程等。<(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br>

6、科技创新体系工程:综合孵化器项目等。

7、城市建设工程:西北片区域供水工程、启海区域供水工程、各大立交连接线工程、市区道路建设及城市公共绿地建设等。

8、社会事业工程:南通大学城、南通市图书馆新馆等。

9、重大产业项目:华能三期扩建、吉宝造船、如皋熔盛造船、中远川崎二期扩建、上海振华港机海上钻井平台、GSp等新型集成电封装测试项目、晶圆项目、蓝星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王子制纸一二期工程;南通新区中央商务区、五山景区综合开发、滨江景观带建设和经营项目、启东圆陀角长江入海口风景区开发项目、南通市永兴商贸新城一期工程、南通火车站物流园区一期工程。

第二篇:*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

芦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十一五”规划,是党的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编制和实施好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不仅对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把我县建设成为“富有江南特色的休闲旅游生态县”的战略目标意义重大,而且对于指导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为

此特提出《芦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基本思路》。

一、“十五”计划执行结果预测“十五”计划开局以来,全县人民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以党的“十五”、“十六大”精神为指针,紧紧围绕加快发展这一主题,按照《芦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制定的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使全县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在“十五”计划期间取得了长足发展。--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快速增长,国民经济综合实力全面提升。预计到2005年末,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可完成174901万元,年均递增13.4,比“十五”计划提高1.4个百分点。其中:一产业增加值可完成34990万元,年均递增3.4;二产业增加值可完成97935万元,年均递增17.2;三产业增加值可完成41976万元,年均递增18.1。三次产业的比例为20:56:24,三次产业的结构比“十五”计划更为优化。--财政收入增长较快,预计到2005年末,财政总收入可完成17586万元,年均递增20.4。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可完成12620万元,年均递增19.5。--农民增收成效显著,农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预计到2005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可实现2342元,年均递增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预计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可完成15亿元,年均递增56,五年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1亿元,相当于“九五”期间总和的6.5倍,水利、电力、能源、交通、邮电通讯、城市建设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开放型经济较快发展,预计2005年可引进内资14亿元,五年累计引进内资39亿元。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十五”期间,全县经济社会生活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多年来积累的一些深层次矛盾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经济总量偏小,传统农业比重大,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城市化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群众生活水平偏低,生活质量偏差,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大等问题突出。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受电力、资金、人才不足的瓶颈制约的影响大。煤炭、烟花鞭炮的安全隐患严重,环境保护问题严峻。这些问题,都必须亟待解决。

二、“十一五”期间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与基本思路㈠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十一五”时期,将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提升全县经济综合实力,是实现芦溪经济和社会跨越式发展,把芦溪建设成为“富有江南特色的休闲旅游生态县”的战略目标的重要时期。根据我国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对二十一世纪的展望,全县“十一五”计划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6;工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18;财政总收入年均递增20,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递增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递增20;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6,人口总数控制在29万以内,年平均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3‰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实际引进内资年均递增20,实际引进外资年均递增18,适龄儿童受教育率99以上。㈡总体要求实现全县“十一五”计划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必须从我县现阶段的实际出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进一步完善思路、硬化目标、优化环境、强化措施、提升水平,突出主攻工业、全力招商引资、释放“三农”潜能、加快城建步伐、开创旅游新篇、完善保障体系,实现城乡经济统筹发展,促进全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大力提高全县人民的整体素质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㈢基本思路

1、继续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全面提升国民经济综合实力。⑴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十五”期间,全县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三农”工作,农业和农村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由于我县农业基础设施差,农村生产方式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农民增收还很缓慢,农民增收问题仍是我县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核心问题。为了切实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十一五”期间,我们要继续以农业综合开发县建设和国家林业建设重点工程为契机,按照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积极探索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路子、新办法,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努力提高农业适应市场的能力和综合经济效益,促进农业生产方式更快地由粗放型向集约化转变,实现农村经济健

第三篇:*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

芦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sO100

“十一五”规划,是党的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编制和实施好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不仅对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把我县建设成为“富有江南特色的休闲旅游生态县”的战略目标意义重大,而且对于指导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为此特提出《芦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基本思路》。

一、“十五”计划执行结果预测

“十五”计划开局以来,全县人民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以党的“十五”、“十六大”精神为指针,紧紧围绕加快发展这一主题,按照《芦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制定的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使全县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在“十五”计划期间取得了长足发展。

--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快速增长,国民经济综合实力全面提升。预计到~年末,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可完成174901万元,年均递增13.4%,比“十五”计划提高1.4个百分点。其中:一产业增加值可完成34990万元,年均递增3.4%;二产业增加值可完成97935万元,年均递增17.2%;三产业增加值可完成41976万元,年均递增18.1%。三次产业的比例为20:56:24,三次产业的结构比“十五”计划更为优化。

--财政收入增长较快,预计到~年末,财政总收入可完成17586万元,年均递增20.4%。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可完成12620万元,年均递增19.5%。

--农民增收成效显著,农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预计到~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可实现2342元,年均递增6%。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预计~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可完成15亿元,年均递增56%,五年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1亿元,相当于“九五”期间总和的6.5倍,水利、电力、能源、交通、邮电通讯、城市建设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开放型经济较快发展,预计~年可引进内资14亿元,五年累计引进内资39亿元。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十五”期间,全县经济社会生活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多年来积累的一些深层次矛盾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经济总量偏小,传统农业比重大,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城市化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群众生活水平偏低,生活质量偏差,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大等问题突出。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受电力、资金、人才不足的瓶颈制约的影响大。煤炭、烟花鞭炮的安全隐患严重,环境保护问题严峻。这些问题,都必须亟待解决。

二、“十一五”期间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与基本思路

㈠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

“十一五”时期,将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提升全县经济综合实力,是实现芦溪经济和社会跨越式发展,把芦溪建设成为“富有江南特色的休闲旅游生态县”的战略目标的重要时期。根据我国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对二十一世纪的展望,全县“十一五”计划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6%;工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18%;财政总收入年均递增20%,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递增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递增20%;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6%,人口总数控制在29万以内,年平均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3‰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实际引进内资年均递增20%,实际引进外资年均递增18%,适龄儿童受教育率99%以上。

㈡总体要求

实现全县“十一五”计划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必须从我县现阶段的实际出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进一步完善思路、硬化目标、优化环境、强化措施、提升水平,突出主攻工业、全力招商引资、释放“三农”潜能、加快城建步伐、开创旅游新篇、完善保障体系,实现城乡经济统筹发展,促进全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大力提高全县人民的整体素质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㈢基本思路

1、继续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全面提升国民经济综合实力。

⑴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十五”期间,全县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三农”工作,农业和农村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由于我县农业基础设施差,农村生产方式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农民增收还很缓慢,农民增收问题仍是我县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核心问题。为了切实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十一五”期间,我们要继续以农业综合开发县建设和国家林业建设重点工程为契机,按照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积极探索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路子、新办法,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努力提高农业适应市场的能力和综合经济效益,促进农业生产方式更快地由粗放型向集约化转变,实现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第一,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业是一种具有特殊地位的基础性产业,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农业的重要地位。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搞好基本农田建设,规范国土征用、补偿、储备、交易行为,坚决纠正违反规定乱征滥用耕地现象,确保粮食安全。要在确保粮食安全生产线的同时,继续着眼于创特色、出精品、增效益,围绕优质稻、无公害蔬菜、花卉苗木、中药材、山羊工程等农业五大工程大力优化和调整农业产品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在抓流通、抓企业的同时,扩大基地建设规模,逐步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生产经营

模式,继续做大做强大富乳业公司、一村火腿食品公司、赣西生态园林公司、中华杜仲茶公司、源华食品公司和华林草席厂等主要龙头企业。

第二,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继续下大力气改善乡村公路状况,基本实现村村通水泥路的目标。继续下大力气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水库重点基建项目建设,维护好农村灌溉渠道。继续搞好农村人饮解困、安全饮水、农村沼气、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十一五”期间要重点抓好并积极实施的农业项目有:山口岩水利枢纽工程,城市防洪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东风水库灌区节水灌溉工程,人饮解困及安全饮水工程,电气化县达标工程,县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动植物检疫检测,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草原保护建设,农村沼气建设,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工程,农村水泥公路等。

第三,要统筹安排城乡劳动就业,引导农村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要在加快推进城镇化和武功山旅游开发过程中,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吸引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

⑵以园区经济为依托,突出主攻工业,强力推进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十一五”期间,要实现芦溪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必须继续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优化升级,不断提高工业化水平。

第一,进一步搞好园区建设,着力提高投入产出率。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精神,科学规划,高效整合,避免浪费耕地,着力提高园区建设质量和效益。要创新园区管理体制,尽快由政府主导向政府引导、市场主导转变,广泛吸纳国内外资本参与园区的开发经营,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以骨干企业、名牌产品为龙头。加快形成集中度高、关联度大、竞争力强的支柱产业群。适应社会化分工和专业化协作要求,强化相同产业的空间整合,使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聚集,发挥园区经济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新型工业化之路。具体来讲,就是要多方筹措资金,加快11万伏变电站建设和自来水管网建设;要着力推进园区管理体制创新,筹办工业园发展有限公司,建立“封闭式管理,开放式运行,市场化运作,自主式开发”的管理体制,搞好“软环境”建设,培植骨干企业和主导产业;要加强行业宏观调控,充分利用电瓷、煤炭、矿泉水等行业协会的作用,规范行业竞争行为,发挥行业优势,开展交流与合作,引导企业不断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促进企业整体素质提高。

第二,加快创新步伐,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创新是动力,有创新才有发展。一是品牌要创新。要突出特色、精心培育新品牌。二是管理要创新。要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三是技术要创新。要通过引进优秀人才,聘请技术顾问,买断专利技术,建立科研机构等措施,提升改造电瓷、水泥等传统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十一五”期间,全县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一是产品结构的调整,鼓励发展现有的食品、蓄电池、纺织、塑料制品,引进市场需求旺盛或市场潜力巨大,对支持和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作用的高新技术产品;主要围绕增加品种、改进质量、提高效益、防治污染、扩大出口等目标,通过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来改造提高电瓷、水泥、机械、化工等产品,以适应更加个性化、多样化和高层次的市场需求;限制那些市场已经饱和并趋于萎缩,生产能力严重过剩且技术落后,没有市场前景的产品;淘汰那些技术工艺落后,高能耗、高物耗,或是对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严重、超过了国家有关规定的产品。二是技术结构的调整:经过对各行业技术结构现状的调研及对技术发展前景的论证,提出一批对全县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集中力量进行重点攻关或推广应用。主要包括:①农副产品保鲜、加工技术、环保(无氟、除尘、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废气处理)技术等。②零部件的可靠性、耐用性技术;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节水、节油技术;信息网络应用技术。③精细化工技术、塑料、造纸、纺织专用助剂、添加剂技术;聚合复合材料技术、有机硅合成技术;化工生产“三废”治理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等。三是产业组织结构的调整:要引导龙头企业和大企业集团,主动承担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结构调整的重点项目,培育和发展一批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依托企业,使结构的优化升级成为它们的内在追求;并通过这些企业自主地实施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产品创新和企业信息化,带动产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提升。要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实行抓大放小和抓大扶小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活跃城乡经济、吸纳就业、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等方面的作用。要加快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重点扶持建立区域性的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积极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信息咨询、管理咨询、技术指导、人才培训以及融资担保等多种服务,进一步提高产业的竞争活力和发展水平。

第三,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一是营造鼓励、支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浓厚氛围。二是运用灵活的市场机制,创造民营经济发展的优良环境。通过金融、财政等经济手段,对宏观经济运行实施间接调控。切实搞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工作。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规范民营经济,提倡诚实守法经营理念。加强行业管理和协调服务,为民营经济的发展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三是降低民营经济市场准入门槛。彻底打破对民营投资的行业限制,为民营经济拓展更大、更好的发展空间。

⑶大力开发旅游产品,加速培育旅游产业,带动第三产业全面发展。

“十一五”期间,我县要以建设“富有江南特色的休闲生态旅游县”为目标,以加大武功山旅游资源综合开发力度为重点,大力开发旅游产品,将旅游业培育成全县新兴支柱产业之一。

一是要坚持可

持续旅游发展观,加大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可持续旅游已成为国际旅游发展的主题,可持续旅游,不仅指旅游发展赖以进行的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更是包括历史、文化、遗产、伦理道德、人力资源、经济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个地方旅游业的发展,应注重绿色环境、交通环境、好客环境、旅游文化环境、购物环境等方面的创新创优,实现从旧旅游向新旅游的转变。加快芦溪旅游业的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产品为基础,发挥传统旅游产品和资源优势,围绕“山、水、城、文、商”五大特色,打造“武功”品牌,加大旅游产品开发力度,改善旅游产品结构,延续历史文化、民间文化与宗教文化,体现自然、人文景观和城市特色,提升旅游城市品位和风景名胜区好客度,千方百计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

“十一五”期间,全县旅游产品的开发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度假旅游:突出特色,合理布局,加快发展各类度假旅游产品。重点建设山口岩休闲度假区、八洞碧湖度假区及月池山庄。开发适应不同文化品位和消费层次的旅游度假产品,丰富度假活动内容。②观光旅游:依托武功山风景名胜区自然风光和本县生态、休闲、人文景观,开发旅游景点观光线路,在保持传统产品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县城观光旅游和文物观光旅游。重点开发环县城宗教游线(禅台寺、莲花寺、圣岗寺、江霞古宅、刘凤浩祖祠及古戏台、沿河路风光、玉女山庄、古城缩龙表演)、芦溪-赣西生态园-竹山园石化洞-羊狮幕观光游线、芦溪-山口岩-新泉新城休闲游线(玉女山庄、山口岩度假村、高尔夫球尝影视城、水上乐园、新泉月池山庄、水上公园)、武功山观光游、芦溪(萍乡)-八洞碧湖度假游五条观光线路。③体育赛事旅游:利用武功山金顶海拔高、山回路转的优势和山口岩水库、袁河水资源污染少的优势,大力开发可供游客参与的登山、游泳、漂流、龙舟赛等项目,发展山上、水上体育旅游。④山上旅游: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精品景区。⑤水上旅游:巩固和发展坪村水库库区旅游业,加紧实施山口岩水库与月形水库的建设,大力发展水上娱乐和水上度假休闲活动。⑥培训会务旅游:依托武功山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与气候条件,开发建设培训会务基地,利用培训、会务活动,调节旅游市场需求,增加客源。⑦文化、爱国教育旅游:改造和新建影剧院、红色革命遗址、烈士陵园、宗教圣地等文化设施,在保持和挖掘灯彩、傩舞、剪纸、农民画等民间传统文化旅游项目基础上,发展具有鲜明地方特色、体现时代精神的文化旅游项目,增加旅游的文化内涵。把旅游与文化生活、弘扬革命精神等爱国教育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建设芦溪县文化艺术中心、卢德铭烈士陵园、建德影视城。⑧生态旅游:以“保护生态、亲和自然、回归自然”为主题,依托山林、水库、自然保护区和农林果园,规划开发生态旅游产品;建设兼具生产和旅游功能的农林渔业观光园区,推出一批现代生态农业观光产品。重点建设羊狮幕自然保护区、县城狮山公园和赣西生态园观摩区。⑨购物旅游:适应市场需求,鼓励引导旅游特色纪念品的深度开发,推动旅游特色纪念品向系列化、个性化、品牌化方向发展,促进旅游购物消费。以打造“武功茶叶、武功腊味系列产品、武功多味豆腐、武功果脯、武功竹制工艺品等“武功”牌系列农副产品为重点,带动中华杜仲茶、源华食品、花卉苗木、草席等产品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是要紧紧围绕将武功山建设成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华东华南地区著名并在全国享有一定知名度的旅游胜地的目标,加大武功山旅游资源综合开发的力度。①坚持规划先行和高起点规划原则,进一步完善武功山风景名胜区的规划编制和全县其他景区(点)规划设计工作。重点要继续抓好金顶景区东江服务次区、中庵服务次区、白鹤峰服务次区的详规设计工作;完成羊狮幕景区游线设计和接待服务区的控制性详规设计工作;完成八洞碧湖景区、禅台景区及县城公园的规划设计工作;策应山口岩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抓好库区区域配套的风景游赏和休闲度假区的规划设计工作;编制芦溪县旅游业发展中远期规划工作(~-2026年)。

②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和配套工程建设。重点抓好以下工程项目建设:芦溪至麻田、芦溪至万龙山公路拓宽、武功山登山公路等旅游公路建设项目;景区游步道建设项目;石鼓寺至金顶输电线路(地埋电缆)建设项目;东江经红岩谷至观音宕输电线路(地埋电缆)建设项目,羊狮幕变电站建设项目;三星级宾馆建设项目2个(石鼓寺、中庵各1个),四星级宾馆建设项目1个(石鼓寺);月形湖水库建设项目;山口岩度假村建设项目;狮山公园建设项目;新泉旅游新城建设项目。③加大宣传促销力度,突出宣传武功山“天上草原、人间仙境、北国风光、绿色家园”的特色内涵,积极做好生态、休闲、文化三篇文章。面向全国各地搞好宣传促销活动,努力提高武功山风景名胜区的知名度。④搞好景区资源的管理开发工作。要充分发挥武功山管委会的职能作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按照武功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要求,搞好景区资源管理开发。加大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力度,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培育,全面强化封山育林和文物景物保护工作,创新管委会的内部管理机制,建立党政分开、政企分开、高效有序、科学灵活的运行机制,使武功山旅游开发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我们要充分发挥旅游开发的辐射作业,带动其他第三产业全面发展,计划到201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年的24%(预计数),提高到30%。要继续发展商贸、饮食等传统产业,大力培育各类商品市场,努力提高流通业的现代化水平,重点发展金融、保险、法律、审计、会计、信息咨询、软件开发、电子政务等服务业;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以教育产业为着力点,推进卫生、防疫、体育、科技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经济发展宏观环境。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又是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和经济发展环境的重要措施。必须增加投入,切实搞好水利、能源、交通、信息网络、城市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水利建设,建立有效的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体系,基本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要以“尊重自然规律,科学治水,坚持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汛抗旱两手抓,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一起要”的指导思想,重点抓好坪村、郑公、阳谷陂灌区加固配套与改造项目,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芦溪镇阳谷陂机电泵站改造项目,中低产田改造项目,节水灌溉项目,小型水利设施建设项目,城市防洪袁河四期工程项目,配合搞好山口岩水利枢纽工程建设。

--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步伐。巩固城乡电网改造成果,搞好农村小水电建设,规范电力市常改变能源紧张状况,继续清理整顿水煤井,调整煤炭生产结构,争取建设西气东输工程。

--完善交通设施建设。以公路建设为重点,完善综合运输体系。进一步完善公路网络,提高公路等级质量,以芦溪县城为中心,以沪瑞高速公路、320国道、县乡公路为主干线,以完善和改造全县等外公路为重点,基本实现县乡公路水泥化,乡村公路等级化,村组公路通畅化,形成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体系。到2010年,全县通沥青(水泥)路比率达到80%,新增通油(砼)路行政村80个,行政村通公路比率达到100%,增通公路行政村34个。“十一五”期间,全县的重点交通项目主要有:县城道路项目、南部经济干线公路项目、芦溪至麻田公路改造项目等。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增强城市功能为目标,加强各项公益设施的基础建设。重点搞好城镇街道的道路硬化、绿化、亮化,搞好电网、信息通讯网及自来水管网建设,构建完备的垃圾、污水处理系统,加快垃圾无害化处理步伐,实行城市污水污染的限量达标排放。

3、加快城建步伐,强力推进城市化进程

--县城建设。要按照“东提西扩、南拓北展”的总体规划思路,不断扩张县城规模,力争到2010年将县城建设成人口达5万人,面积达7平方公里的城市。同时,要加快完善城市综合配套功能,全面提升城市的经营管理水平。要加强县城交通、供水、供电、供气、信息通讯、园林绿化、污染污水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要以建设“富有江南特色的休闲生态旅游县”为目标,放眼长远,将城市建设与旅游开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盘考虑,加大实施县城景观工程的建设力度,努力改变县城面貌。要强化城市管理制度,把城市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抓好城市管理的综合治理。“十一五”期间,县城城市化建设的预期目标是:全县城市化水平达35%;城市人均拥有道路面积达8平方米;城市自来水普及率达100%;城区绿化率达3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6平方米;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40%,综合污水处理率达70%以上,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2.5辆。重点建设项目主要有:卢德铭大道拓宽改造项目;北环路、南环路快速干道项目;袁河东路、320国道桥上游东西两岸道路建设项目;新城区建设项目;狮山公园建设项目;袁河两岸园林景观带建设项目;生活垃圾处理及配套设施建设项目;自来水管网建设项目,日处理能力为2.8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

--小城镇建设。要结合乡镇撤并,加快农村重点中心镇的建设,同时,规划建设一批农村新型社区,将目前占用地多、居住分散的农户集中到社区;要加强农村城镇、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批功能齐全、满足农村生产、生活需要的公用设施;要进一步消除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流出的制度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十一五”期间,我县要策应山口岩水库建设和武功山旅游资源综合开发,重点搞好上埠和新泉的小城镇建设。

4、全力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

要抓住新一轮国际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沿海发达地区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机遇,把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以促进芦溪经济更快发展。要利用紧靠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东南三角洲的良好区位优势,充分发挥经济成本低、生态环境好、资源丰富等比较优势,主动接轨,走一体化发展之路。坚持互惠互利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资本为纽带,以政策为保障,通过产业、交通、市尝金融、信息、及体制等方面的对接,谋求更高层面、更广阔范围的联动发展。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优化投资环境,形成吸引外资的长效机制,更好地发挥外资的带动效应。注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提高,加快培育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产业群,使之成为外向型经济的重要支柱。

5、优化投资结构,全面提升投资的质量和效益。

要对一些低水平、污染严重、耗能高、资金不落实的项目进行必要的限制与引导,防止出现低水平重复建设。着重转变投资增长方式,努力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继续保持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持续拉动作用,维护好民间投资的积极性,进一步降低民间资本的市场门槛,切实改善民间资本的投融资环境,增强和完善投资的内在增长机制,紧抓中央加快中部地区发展的历史机遇,多争取一些国债项目和资金投放芦溪,加强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等基础设施建设。

6、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⑴全面实施“科技兴县”战略,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推动全县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一是要依靠科技创新,加快工业化进程,培育新的工业经济增长点。重点开发结构陶瓷,功能陶瓷、高档电瓷、特种水泥、复合金属材料、节能技术及耐火材料等新材料技术;积极推进电子商务、网络建设、远程教育、金融、保险等方面的信息应用技术,通过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使大部分企业利用信息网络进行技术咨询、科技开发、推广产品和进行电子商务活动。二是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优质高效农业产业化。要引进技术和人才,加快生物技术、新品种选育技术、优质高效技术、生态农业技术、农产品深加工技术、保鲜储存技术和主要畜禽饲料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加速农业

第四篇:*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工作计划

芦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十一五”规划,是党的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工作计划。编制和实施好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不仅对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把我县建设成为“富有江南特色的休闲旅游生态县”的战略目标意义重大,而且对于指导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为此特提出《芦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基本思路》。

一、“十五”计划执行结果预测“十五”计划开局以来,全县人民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以党的“十五”、“十六大”精神为指针,紧紧围绕加快发展这一主题,按照《芦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制定的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使全县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在“十五”计划期间取得了长足发展。--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快速增长,国民经济综合实力全面提升。预计到2005年末,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可完成174901万元,年均递增13.4%,比“十五”计划提高1.4个百分点。其中:一产业增加值可完成34990万元,年均递增3.4%;二产业增加值可完成97935万元,年均递增17.2%;三产业增加值可完成41976万元,年均递增18.1%。三次产业的比例为20:56:24,三次产业的结构比“十五”计划更为优化。--财政收入增长较快,预计到2005年末,财政总收入可完成17586万元,年均递增20.4%。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可完成12620万元,年均递增19.5%。--农民增收成效显著,农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预计到2005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可实现2342元,年均递增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预计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可完成15亿元,年均递增56%,五年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1亿元,相当于“九五”期间总和的6.5倍,水利、电力、能源、交通、邮电通讯、城市建设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开放型经济较快发展,预计2005年可引进内资14亿元,五年累计引进内资39亿元。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十五”期间,全县经济社会生活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多年来积累的一些深层次矛盾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经济总量偏小,传统农业比重大,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城市化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群众生活水平偏低,生活质量偏差,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大等问题突出。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受电力、资金、人才不足的瓶颈制约的影响大。煤炭、烟花鞭炮的安全隐患严重,环境保护问题严峻。这些问题,都必须亟待解决。

二、“十一五”期间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与基本思路 ㈠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 “十一五”时期,将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提升全县经济综合实力,是实现芦溪经济和社会跨越式发展,把芦溪建设成为“富有江南特色的休闲旅游生态县”的战略目标的重要时期。根据我国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对二十一世纪的展望,全县“十一五”计划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6%;工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18%;财政总收入年均递增20%,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递增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递增20%;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6%,人口总数控制在29万以内,年平均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3‰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实际引进内资年均递增20%,实际引进外资年均递增18%,适龄儿童受教育率99%以上。㈡总体要求 实现全县“十一五”计划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必须从我县现阶段的实际出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进一步完善思路、硬化目标、优化环境、强化措施、提升水平,突出主攻工业、全力招商引资、释放“三农”潜能、加快城建步伐、开创旅游新篇、完善保障体系,实现城乡经济统筹发展,促进全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大力提高全县人民的整体素质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㈢基本思路

1、继续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全面提升国民经济综合实力。⑴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十五”期间,全县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三农”工作,农业和农村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由于我县农业基础设施差,农村生产方式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农民增收还很缓慢,农民增收问题仍是我县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核心问题。为了切实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十一五”期间,我们要继续以农业综合开发县建设和国家林业建设重点工程为契机,按照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积极探索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路子、新办法,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努力提高农业适应市场的能力和综合经济效益,促进农业生产方式更快地由粗放型向集约化转变,实现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第一,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业是一种具有特殊地位的基础性产业,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农业的重要地位。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搞好基本农田建设,规范国土征用、补偿、储备、交易行为,坚决纠正违反规定乱征滥用耕地现象,确保粮食安全。要在确保粮食安全生产线的同时,继续着眼于创特色、出精品、增效益,围绕优质稻、无公害蔬菜、花卉苗木、中药材、山羊工程等农业五大工程大力优化和调整农业产品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在抓流通、抓企业的同时,扩大基地建设规模,逐步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继续做大做强大富乳业公司、一村火腿食品公司、赣西生态园林公司、中华杜仲茶公司、源华食品公司和华林草席厂等主要龙头企业。第二,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继续下大力气改善乡村公路状况,基本实现村村通水泥路的目标。继续下大力气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水库重点基建项目建设,维护好农村灌溉渠道。继续搞好农村人饮解困、安全饮水、农村沼气、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十一五”期间要重点抓好并积极实施的农业项目有:山口岩水利枢纽工程,城市防洪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东风水库灌区节水灌溉工程,人饮解困及安全饮水工程,电气化县达标工程,县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动植物检疫检测,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草原保护建设,农村沼气建设,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工程,农村水泥公路等。第三,要统筹安排城乡劳动就业,引导农村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要在加快推进城镇化和武功山旅游开发过程中,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吸引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⑵以园区经济为依托,突出主攻工业,强力推进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十一五”期间,要实现芦溪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必须继续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优化升级,不断提高工业化水平。第一,进一步搞好园区建设,着力提高投入产出率。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精神,科学规划,高效整合,避免浪费耕地,着力提高园区建设质量和效益。要创新园区管理体制,尽快由政府主导向政府引导、市场主导转变,广泛吸纳国内外资本参与园区的开发经营,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以骨干企业、名牌产品为龙头。加快形成集中度高、关联度大、竞争力强的支柱产业群。适应社会化分工和专业化协作要求,强化相同产业的空间整合,使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聚集,发挥园区经济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新型工业化之路。具体来讲,就是要多方筹措资金,加快11万伏变电站建设和自来水管网建设;要着力推进园区管理体制创新,筹办工业园发展有限公司,建立“封闭式管理,开放式运行,市场化运作,自主式开发”的管理体制,搞好“软环境”建设,培植骨干企业和主导产业;要加强行业宏观调控,充分利用电瓷、煤炭、矿泉水等行业协会的作用,规范行业竞争行为,发挥行业优势,开展交流与合作,引导企业不断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促进企业整体素质提高。第二,加快创新步伐,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创新是动力,有创新才有发展。一是品牌要创新。要突出特色、精心培育新品牌。二是管理要创新。要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三是技术要创新。要通过引进优秀人才,聘请技术顾问,买断专利技术,建立科研机构等措施,提升改造电瓷、水泥等传统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十一五”期间,全县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一是产品结构的调整,鼓励发展现有的食品、蓄电池、纺织、塑料制品,引进市场需求旺盛或市场潜力巨大,对支持和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作用的高新技术产品;主要围绕增加品种、改进质量、提高效益、防治污染、扩大出口等目标,通过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来改造提高电瓷、水泥、机械、化工等产品,以适应更加个性化、多样化和高层次的市场需求;限制那些市场已经饱和并趋于萎缩,生产能力严重过剩且技术落后,没有市场前景的产品;淘汰那些技术工艺落后,高能耗、高物耗,或是对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严重、超过了国家有关规定的产品。二是技术结构的调整:经过对各行业技术结构现状的调研及对技术发展前景的论证,提出一批对全县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集中力量进行重点攻关或推广应用。主要包括:①农副产品保鲜、加工技术、环保(无氟、除尘、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废气处理)技术等。②零部件的可靠性、耐用性技术;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节水、节油技术;信息网络应用技术。③精细化工技术、塑料、造纸、纺织专用助剂、添加剂技术;聚合复合材料技术、有机硅合成技术;化工生产“三废”治理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等。三是产业组织结构的调整:要引导龙头企业和大企业集团,主动承担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结构调整的重点项目,培育和发展一批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依托企业,使结构的优化升级成为它们的内在追求;并通过这些企业自主地实施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产品创新和企业信息化,带动产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提升。要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实行抓大放小和抓大扶小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活跃城乡经济、吸纳就业、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等方面的作用。要加快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重点扶持建立区域性的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积极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信息咨询、管理咨询、技术指导、人才培训以及融资担保等多种服务,进一步提高产业的竞争活力和发展水平。第三,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一是营造鼓励、支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浓厚氛围。二是运用灵活的市场机制,创造民营经济发展的优良环境。通过金融、财政等经济手段,对宏观经济运行实施间接调控。切实搞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工作。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规范民营经济,提倡诚实守法经营理念。加强行业管理和协调服务,为民营经济的发展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三是降低民营经济市场准入门槛。彻底打破对民营投资的行业限制,为民营经济拓展更大、更好的发展空间。⑶大力开发旅游产品,加速培育旅游产业,带动第三产业全面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县要以建设“富有江南特色的休闲生态旅游县”为目标,以加大武功山旅游资源综合开发力度为重点,大力开发旅游产品,将旅游业培育成全县新兴支柱产业之一。一是要坚持可持续旅游发展观,加大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可持续旅游已成为国际旅游发展的主题,可持续旅游,不仅指旅游发展赖以进行的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更是包括历史、文化、遗产、伦理道德、人力资源、经济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个地方旅游业的发展,应注重绿色环境、交通环境、好客环境、旅游文化环境、购物环境等方面的创新创优,实现从旧旅游向新旅游的转变。加快芦溪旅游业的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产品为基础,发挥传统旅游产品和资源优势,围绕“山、水、城、文、商”五大特色,打造“武功”品牌,加大旅游产品开发力度,改善旅游产品结构,延续历史文化、民间文化与宗教文化,体现自然、人文景观和城市特色,提升旅游城市品位和风景名胜区好客度,千方百计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工作计划范文《*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工作计划》。“十一五”期间,全县旅游产品的开发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度假旅游:突出特色,合理布局,加快发展各类度假旅游产品。重点建设山口岩休闲度假区、八洞碧湖度假区及月池山庄。开发适应不同文化品位和消费层次的旅游度假产品,丰富度假活动内容。②观光旅游:依托武功山风景名胜区自然风光和本县生态、休闲、人文景观,开发旅游景点观光线路,在保持传统产品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县城观光旅游和文物观光旅游。重点开发环县城宗教游线(禅台寺、莲花寺、圣岗寺、江霞古宅、刘凤浩祖祠及古戏台、沿河路风光、玉女山庄、古城缩龙表演)、芦溪-赣西生态园-竹山园石化洞-羊狮幕观光游线、芦溪-山口岩-新泉新城休闲游线(玉女山庄、山口岩度假村、高尔夫球场、影视城、水上乐园、新泉月池山庄、水上公园)、武功山观光游、芦溪(萍乡)-八洞碧湖度假游五条观光线路。③体育赛事旅游:利用武功山金顶海拔高、山回路转的优势和山口岩水库、袁河水资源污染少的优势,大力开发可供游客参与的登山、游泳、漂流、龙舟赛等项目,发展山上、水上体育旅游。④山上旅游: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精品景区。⑤水上旅游:巩固和发展坪村水库库区旅游业,加紧实施山口岩水库与月形水库的建设,大力发展水上娱乐和水上度假休闲活动。⑥培训会务旅游:依托武功山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与气候条件,开发建设培训会务基地,利用培训、会务活动,调节旅游市场需求,增加客源。⑦文化、爱国教育旅游:改造和新建影剧院、红色革命遗址、烈士陵园、宗教圣地等文化设施,在保持和挖掘灯彩、傩舞、剪纸、农民画等民间传统文化旅游项目基础上,发展具有鲜明地方特色、体现时代精神的文化旅游项目,增加旅游的文化内涵。把旅游与文化生活、弘扬革命精神等爱国教育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建设芦溪县文化艺术中心、卢德铭烈士陵园、建德影视城。⑧生态旅游:以“保护生态、亲和自然、回归自然”为主题,依托山林、水库、自然保护区和农林果园,规划开发生态旅游产品;建设兼具生产和旅游功能的农林渔业观光园区,推出一批现代生态农业观光产品。重点建设羊狮幕自然保护区、县城狮山公园和赣西生态园观摩区。⑨购物旅游:适应市场需求,鼓励引导旅游特色纪念品的深度开发,推动旅游特色纪念品向系列化、个性化、品牌化方向发展,促进旅游购物消费。以打造“武功茶叶、武功腊味系列产品、武功多味豆腐、武功果脯、武功竹制工艺品等“武功”牌系列农副产品为重点,带动中华杜仲茶、源华食品、花卉苗木、草席等产品的快速健康发展。二是要紧紧围绕将武功山建设成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华东华南地区著名并在全国享有一定知名度的旅游胜地的目标,加大武功山旅游资源综合开发的力度。①坚持规划先行和高起点规划原则,进一步完善武功山风景名胜区的规划编制和全县其他景区(点)规划设计工作。重点要继续抓好金顶景区东江服务次区、中庵服务次区、白鹤峰服务次区的详规设计工作;完成羊狮幕景区游线设计和接待服务区的控制性详规设计工作;完成八洞碧湖景区、禅台景区及县城公园的规划设计工作;策应山口岩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抓好库区区域配套的风景游赏和休闲度假区的规划设计工作;编制芦溪县旅游业发展中远期规划工作(2006-2026年)。②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和配套工程建设。重点抓好以下工程项目建设:芦溪至麻田、芦溪至万龙山公路拓宽、武功山登山公路等旅游公路建设项目;景区游步道建设项目;石鼓寺至金顶输电线路(地埋电缆)建设项目;东江经红岩谷至观音宕输电线路(地埋电缆)建设项目,羊狮幕变电站建设项目;三星级宾馆建设项目2个(石鼓寺、中庵各1个),四星级宾馆建设项目1个(石鼓寺);月形湖水库建设项目;山口岩度假村建设项目;狮山公园建设项目;新泉旅游新城建设项目。③加大宣传促销力度,突出宣传武功山“天上草原、人间仙境、北国风光、绿色家园”的特色内涵,积极做好生态、休闲、文化三篇文章。面向全国各地搞好宣传促销活动,努力提高武功山风景名胜区的知名度。④搞好景区资源的管理开发工作。要充分发挥武功山管委会的职能作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按照武功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要求,搞好景区资源管理开发。加大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力度,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培育,全面强化封山育林和文物景物保护工作,创新管委会的内部管理机制,建立党政分开、政企分开、高效有序、科学灵活的运行机制,使武功山旅游开发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我们要充分发挥旅游开发的辐射作业,带动其他第三产业全面发展,计划到201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2005年的24%(预计数),提高到30%。要继续发展商贸、饮食等传统产业,大力培育各类商品市场,努力提高流通业的现代化水平,重点发展金融、保险、法律、审计、会计、信息咨询、软件开发、电子政务等服务业;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以教育产业为着力点,推进卫生、防疫、体育、科技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经济发展宏观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又是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和经济发展环境的重要措施。必须增加投入,切实搞好水利、能源、交通、信息网络、城市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水利建设,建立有效的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体系,基本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要以“尊重自然规律,科学治水,坚持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汛抗旱两手抓,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一起要”的指导思想,重点抓好坪村、郑公、阳谷陂灌区加固配套与改造项目,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芦溪镇阳谷陂机电泵站改造项目,中低产田改造项目,节水灌溉项目,小型水利设施建设项目,城市防洪袁河四期工程项目,配合搞好山口岩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步伐。巩固城乡电网改造成果,搞好农村小水电建设,规范电力市场。改变能源紧张状况,继续清理整顿水煤井,调整煤炭生产结构,争取建设西气东输工程。--完善交通设施建设。以公路建设为重点,完善综合运输体系。进一步完善公路网络,提高公路等级质量,以芦溪县城为中心,以沪瑞高速公路、320国道、县乡公路为主干线,以完善和改造全县等外公路为重点,基本实现县乡公路水泥化,乡村公路等级化,村组公路通畅化,形成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体系。到2010年,全县通沥青(水泥)路比率达到80%,新增通油(砼)路行政村80个,行政村通公路比率达到100%,增通公路行政村34个。“十一五”期间,全县的重点交通项目主要有:县城道路项目、南部经济干线公路项目、芦溪至麻田公路改造项目等。--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增强城市功能为目标,加强各项公益设施的基础建设。重点搞好城镇街道的道路硬化、绿化、亮化,搞好电网、信息通讯网及自来水管网建设,构建完备的垃圾、污水处理系统,加快垃圾无害化处理步伐,实行城市污水污染的限量达标排放。

3、加快城建步伐,强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县城建设。要按照“东提西扩、南拓北展”的总体规划思路,不断扩张县城规模,力争到2010年将县城建设成人口达5万人,面积达7平方公里的城市。同时,要加快完善城市综合配套功能,全面提升城市的经营管理水平。要加强县城交通、供水、供电、供气、信息通讯、园林绿化、污染污水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要以建设“富有江南特色的休闲生态旅游县”为目标,放眼长远,将城市建设与旅游开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盘考虑,加大实施县城景观工程的建设力度,努力改变县城面貌。要强化城市管理制度,把城市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抓好城市管理的综合治理。“十一五”期间,县城城市化建设的预期目标是:全县城市化水平达35%;城市人均拥有道路面积达8平方米;城市自来水普及率达100%;城区绿化率达3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6平方米;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40%,综合污水处理率达70%以上,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2.5辆。重点建设项目主要有:卢德铭大道拓宽改造项目;北环路、南环路快速干道项目;袁河东路、320国道桥上游东西两岸道路建设项目;新城区建设项目;狮山公园建设项目;袁河两岸园林景观带建设项目;生活垃圾处理及配套设施建设项目;自来水管网建设项目,日处理能力为2.8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小城镇建设。要结合乡镇撤并,加快农村重点中心镇的建设,同时,规划建设一批农村新型社区,将目前占用地多、居住分散的农户集中到社区;要加强农村城镇、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批功能齐全、满足农村生产、生活需要的公用设施;要进一步消除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流出的制度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十一五”期间,我县要策应山口岩水库建设和武功山旅游资源综合开发,重点搞好上埠和新泉的小城镇建设。

4、全力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 要抓住新一轮国际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沿海发达地区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机遇,把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以促进芦溪经济更快发展。要利用紧靠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东南三角洲的良好区位优势,充分发挥经济成本低、生态环境好、资源丰富等比较优势,主动接轨,走一体化发展之路。坚持互惠互利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资本为纽带,以政策为保障,通过产业、交通、市场、金融、信息、及体制等方面的对接,谋求更高层面、更广阔范围的联动发展。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优化投资环境,形成吸引外资的长效机制,更好地发挥外资的带动效应。注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提高,加快培育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产业群,使之成为外向型经济的重要支柱。

5、优化投资结构,全面提升投资的质量和效益。要对一些低水平、污染严重、耗能高、资金不落实的项目进行必要的限制与引导,防止出现低水平重复建设。着重转变投资增长方式,努力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继续保持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持续拉动作用,维护好民间投资的积极性,进一步降低民间资本的市场门槛,切实改善民间资本的投融资环境,增强和完善投资的内在增长机制,紧抓中央加快中部地区发展的历史机遇,多争取一些国债项目和资金投放芦溪,加强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等基础设施建设。

6、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⑴全面实施“科技兴县”战略,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推动全县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一是要依靠科技创新,加快工业化进程,培育新的工业经济增长点。重点开发结构陶瓷,功能陶瓷、高档电瓷、特种水泥、复合金属材料、节能技术及耐火材料等新材料技术;积极推进电子商务、网络建设、远程教育、金融、保险等方面的信息应用技术,通过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使大部分企业利用信息网络进行技术咨询、科技开发、推广产品和进行电子商务活动。二是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优质高效农业产业化。要引进技术和人才,加快生物技术、新品种选育技术、优质高效技术、生态农业技术、农产品深加工技术、保鲜储存技术和主要畜禽饲料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加速农业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从低效型向高效型转变,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十一五”期间,全县科技创新的目标是:完成“863”计划项目1项,高新技术产业5项,全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3个亿。全县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98%以上,申报1个星火技术密集区,新增产值2亿元,实现“三高”农业和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区)5个。全县支柱产业主要工艺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企业集团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全县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到30家,力争有5家以上科技型企业拿到省科技厅颁发的高新技术企业品牌。⑵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教育产业。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继续大力推进九年义务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努力增加教育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鼓励社会办学,改变办学模式。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水平。⑶加强环境保护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平衡的文明发展之路,是“十一五”期间乃至今后较长时期内的一项重要任务。要加强环境治理,改善环境质量,实施污染物排总量控制制度,加强小流域治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产业。要加快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农村沼气县工程和羊狮幕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步伐。要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鼓励和支持发展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轻的投资项目,要压缩环境污染严重项目的生存空间,避免“先污染后治理”,坚决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引进绿色GDp理念,将绿色GDp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参考指标。⑷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控制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切实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调整人口分布,逐步建立人口与自然资源的最优结合模式。坚持把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科教兴县”战略紧密结合起来,着力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充分发挥人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到2010年,全县人口与计划生育的发展目标是,人口总数控制在29万以内,年平均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3‰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⑸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就业和再就业规模。要依法扩大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险覆盖面,逐步提高统筹层次,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的调剂能力和安全运营,确保养老金的足额发放。加快推进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搞好医改方案的实施;积极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等保险事业,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养老和医疗保险。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和地方性法规,树立就业优先观念,把扩大劳动就业,提高就业率放在突出的位置,多形式、多途径帮助失业和下岗职工重新就业。建立健全安全监管制度,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⑹大力发展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卫生事业。要提升文化品位,加强文化、广播、电视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普及影视、图书、音像、群众文化等文化娱乐活动,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要在保持和挖掘灯彩、傩舞、剪纸、农民画等民间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具有鲜明地方特色、体现时代精神的文化项目。同时,要把提升文化品位与发展旅游业紧密结合起来,促进旅游业的更快发展。要加强文物保护意识,对全县范围内的所有文物进行重点保护。要大力发展体育运动,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增强人民体质。完善体育设施建设,建立社会化的群体组织网络,提高竞技体育运动水平。要以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为重点,积极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一步深化卫生体制改革,搞好县域卫生规划,逐步建立起有利管理,便利群众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人民的健康水平。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提高社会文明程度。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针,培养“四有”社会主义新人为目标,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制定和完善公民行为规范和群众文明建设活动,重点抓好公民行为规范、文明单位建设和管理、文化市场管理、廉政勤政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和制度建设,使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逐步走向制度化、法制化。要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政务公开、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公正廉洁的行政管理体系,严格依法行政,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中国教育文摘www.EdUzhaI.net *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

第五篇: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基本思路

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基本思路

发布处室: 发

布日期:者:

2003-04-07 作

【文字 大 中 小】【关闭窗口】 保护视力色:

(宁波市计划委员会2000年9月12日)

“十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正确把握宁波所处的发展阶段和背景,理清这一时期的发展思路,提出主要发展目标和任务,是制定“十五”规划纲要、全面落实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总体部署的重要基础。

一“九五”回顾

“九五”是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带领全市人民提前实现了第:二步战略目标。市九次党代会后,以港口建设、科教发展、城市化和对外开放为主要抓手,进一步开创了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揭开了宁波现代化进程的崭新一页。

“九五”期间,我们克服亚洲金融危机和国内市场格局变化的影响,保持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年均递增13%。农业稳定增长,产业化进程加快;临港工业建设取得进展,扶优扶强和技术改造取得实效,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第三产业保持快速增长,比重从“八五”末的28.8%提高到360。“九五”时期是全市基础设施投入最多、成效最显著的五年。交通的瓶颈制约基本缓解。以港口为龙头的交通集疏运网络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市内“一小时交通区”基本形成,港口吞吐量突破亿吨,集装箱吞吐量接近百万标箱。通过实施大规模的!日城改造,城市形象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信息通讯基础设施发展迅速,基本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以沿海标准海塘和大中型水库为重点的水利设施建设成就显著。

改革开放迈出重大步伐,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济体制。以乡镇企业。城镇集体企业为重点的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取得明显进展,企业运行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各项综合配套改革稳步推进。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科技教育和社会事业发展得到高度重视。科教发展被摆上了突出地位,技术创新力厦加大,高标准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卫生、文化、社保等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港城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城市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超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五千元,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居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进入小康初步宽裕阶段。在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强势产业不突出,产业升级的人才、技术支撑基础薄弱,中心城市功能不强等。

二、发展背景

世纪之交,国际国内环境正在发生一系列重大而深刻的变化,我们既面对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也面临着转折带来的新动力和新机遇。

“十五”时期是充满发展机遇的重要时期。我们已经走出“九五”时期东南亚金融危机、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环境下的比较困难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出现了重大转机。国家将会继续实施扩大内需的方针,努力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跨国公司在推动生产要素的全球流动中发挥重要作用,世界经济仍将保持稳定增长。宁波可以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顺势而上,加快发展。

“十五”时期是工业化与信息化加速融合的重要时期。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高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工业经济时代正加速向知识经济时代迈进。宁波在加速工业化的进程中,通过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有可能缩短和跨越某些发展阶段,实现跨越式发展。

“十五”时期是宁波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知识经济浪潮的兴起,中国加入WTO、人民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水平的提高,结构调整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根本措施,宁波有可能借助结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增强发展后劲。

“十五”时期是宁波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时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正进入加速创新和全面完善的攻坚阶段,分配制度、就业制度、户籍制度、政府管理制度等各项改革将在开放的条件下进一步展开和完善,宁波可以发挥体制上的先行代科,继续加大体制创新,形成新的增长机制和新的发展动力。

“十五”时期是宁波港口建设、科教发展、城市化和对外开放取得实质性突破的重要时期。“四大突破”是宁波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重点,是宁波发展的特色和优势所在,是宁波发展的关键之关键。中国加入WTO和对外贸易的急剧扩大,港口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技术和人才已上升为新时期宁波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城市化是现代化的主要标志和重要载体,对外开放是全面融入国际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咬定青山不放松,真正实现突破,带动全面发展,走出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发展道路。

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我们胜利地完成现代化建设的第一步。第一:步战略目标,率先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这是我市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新的台阶。我们将在一个新的发展背景下,着力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着力解决关系宁波长远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努力实现宁波的跨跃式发展。

三、发展思路和目标

“十五”时期,宁波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按照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要求,继续深入贯彻市九次党代会精神,解放思想,奋力开拓,以现代化统揽全局,立足加快发展,紧紧围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线,把港口建设、科教发展。城市化和对外开放作为主要抓手,大力推进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努力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建成长江三角洲南翼的经济中心、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按照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体要求,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十五”时期的发展目标是:基本建成长江三角洲南里经济中心,建成宽裕型小康社会,初步建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域市,成为最具活力、民主文明的地区之一。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要努力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进一步增强综合经济实力。GDP年均递增10%,按照2000 年价格计算,到 2005年达到 1950亿元,人均 GDP为 35000元(按现行汇率折算,约4200美元);财政收入年均递增12%,2005年达到22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到22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递增11%;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到 45%。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大中城市中的位次进一步提升。

一基本形成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依托现有港口、商贸基 础,构筑物流运输和物流信息两大平台,建设物流园区,培育物流主体。到2005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达1.4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00万标箱。

一基本形成区域性国际贸易中心。保持长江三角洲地区第M大贸易口岸地位,力争进入大陆口岸前10位,日岸进出口总额达到300亿美元,自营出回年均递增15%,到200.5年达到8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五年累计达到40亿美元。形成海关、商检、运输、仓储、信息等综合配套、高效优质的口岸管理和服务体系。

一基本形成区域性情思中心。建成以信息港、电信网。广电网为主体的宽带城域网,推进电子商务试点城市的建设,基本建成我国重要的国际通讯枢纽之一,推进全社会信息化,信息产业增加值达到亿元。

一建成重要的工业基地。建成我国重要的石化工业基地、纸业生产基地和华东地区重要的能源基地,建设服装强市,提高优势行业或产品的竞争力,建设为跨国公司配套的生产加工基地。

一成为重要的技术创新基地。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取得重大突破,R&D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1.5%,企业R&D经费投入要占到4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接近30%。

一基本形成现代化特大型城市框架。扩大城市规模,大幅度提升中心城市集聚和辐射功能,中心城市建成区人口达到130万人。形成较为完善的“中心城市一副中心城市一中心城镇一一 般镇”的四级城镇体系,城化水平达到55%左右。

一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城乡居民收入递增5%,恩格尔系数下降为 35%,人均住房建筑面积 30平方米,人均预期寿命万岁,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的人数分别达到85万、80万和邓万。人均公共绿地达到 7平方米,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细%和6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人黜以下;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构筑一流的发展环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国际化程度明显提高,经济社会管理法制化,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形成良好的发展机制和发展环境。

四、产业结构

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依靠科技进步,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作用,正确发挥政府的引导,强化优势特色,积极推进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农业基本完成向特色效益农业的结构转换,工业基本完成按照国际分工重组产业的任务,服务业基本形成开放的、产业化的格局。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在保持粮食生产能力的前提下,以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为突破口,大规模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布局。重点发展经济林果、园艺等名特优新农产品和水产养殖和远洋捕捞、畜牧等重点产业,大力发展创汇农业和绿色农业。加快实施以种子种苗工程为重点的科技进步,大力推广和运用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节本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力争在农产品良种选育、水产品育苗、养殖及防病技术、农产品储运加工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努力抓好农村技术教育和培训。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支持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专业大户和专业合作组织,加快建立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生产基地利益共亨、风险共担的协作机制,促进农产品品牌创新,提高农产品的国际市场开拓能力。继续加强以标准农田、农村生态环境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积极发展临港大工业。石化工业要发挥镇海炼化公司的油化一体化优势和液体化工码头贮运优势,采取上游延伸和后向前推并举的方式,发展合成材料、基础化工原料,以及精细化工等下游特色产品。重点要加快镇海炼化炼油扩建工程,“十五”达到2000万吨的生产能力,争取建设太乙烯。白板纸生产能力争取达到200万吨。加快石油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等新能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扩大不锈钢的生产能力,拓展产品深加工。继续发展粮油加工。创造条件,发展修造船。

有选择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电子信息、光机电一林化。新材料、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四大高新技术产业,着重要在电子信息和新材料两大领域形成产业优势。电子信息重点发展计算机及外围设备、网络设备、移动通讯等制造业,力求在集成电路和软件产业上取得突破,建成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新材料要以现有优势产业为基础,重点发展钛铁硼永磁材料。纳米及超细粉体、高分子材料、轻纺助剂、新型建材,推进新材料的广泛运用,建设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化基地。

改造提升现有工业。发挥比较优势,重点支持纺织服装行业的整体扩张,纺织工业要调整结构,提高质量,发展中高档产品和深加工产品,发展规模企业。服装制造业要着重健全服装的设计、生产。营销、展示、教育产业体系,重点加快推广先进设计制造技术和管理的应用,营造国际营销网络,建设全国性的“服装强市”。利用技术上“后发优势”,引进和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全面提升日用家电、家用小汽车、输变电、塑料制品及模具、汽车零部件等优势特色产品及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形成一批具有行业优势的骨干企业,提高现有产业的配套加工能力。要压缩和淘汰技术落后和过剩的生产能力。

优化组织结构和区域布局。引导支持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大力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一批“小型巨人”企业。鼓励优势企业通过兼并、资产重组等资本运营方式发展壮大,培育具有行业整体优势和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继续推进城区传统工业的“腾笼换业”,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向科技园区和保税区信息园区等重点区域的集聚。县(市)区要以中心镇为依托,相对集中,建设的各具特色的工业园区,引导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实现工业布局园区化。

加快发展服务业。抓住服务业开放带来的机遇,加快服务领域的体制创新,加速推进市场化、国际化和现代化进程,继续保持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着眼于增强城市集聚辐射功能,进一步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金融保险业,促进内外贸和运输、金融的结合,积极引进跨国企业,大力发展新型业态和新型组织形式。大力发展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房地产、旅游、文化、社区服务等行业,增加投入,矿大规模,加快产业化进程,尽快成为新的增长点。积极培育信息咨询、会计、法律、证券等智力型中介服务产业。

五、物流中心

要把现代物流中心建设放在战略的高度,作为新背景下深 化实施“以港兴市、以市促港”战略的具体体现,以集装箱、液体化工产品、煤炭、粮食、原油、矿石为重点,加快建成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

建设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强化物流中心的硬件基础。加快港口建设步伐,重点建设国际集装箱码头和一批大中散货泊位。加快五大对外通道建设。重点是建设两金高速公路,争取建设甬金铁路,形成宁波至华中、西南地区的交通主通道;基本建成杭州湾大通道,加强与上海及长江三角洲北翼的联系;通过萧两杭宣线与在建的南京至西安铁路相连,形成一条新亚欧大陆桥;建成南温高速公路,争取建设而深铁路用温段,形成宁波至东南沿海的南北主通道;大力拓展海上远洋航线,成为国内外交通的重要结点。加快栋社机场改造,巩固扩展客运,积极发展航宁货运。加快机前运河的改造。发展管道运输。

以现有的EDI等信息基础设施为基础,顺应信息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发展的趋势,建立综合物流信息技术平台。重点建设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物流电子商务平台和物源配送信息系统。加强内外合作,积极培育仓储、加工、包装、配送等各个环节、各种类型的物流经营主体。广泛吸引国际著名港口、船公司、贸易商和物流企业参与物流中心的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进一步扩大揽货网点,培育发展航运、货运市场,加快集装箱江海联运、海铁联运步伐,积极拓展货代业务,形成新型的物流经营网络体系。依托现有基础,科学规划,以北仑港区及保税区、镇海港区、铁路东货场为重点,建设具有货物运输、仓储、加工、包装、配送等功能的各具特色的物流园区。

六。开放型经济

抓住机遇,把利用外资当作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中之重,把“引进来、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加快推进区域性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推动全市开放向高层次、宽领域、纵深化发展,全面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构建开放大环境。进一步提高全民开放意识,创造良好的万储氛围。加快建立公平公正、运作规范的法律、政策环境。积极推进企业改革步伐,推动各类企业加强与外商合作和接轨国际经济。进一步完善宁波城市的口岸、信息、运输、文化、中介服务、人才供给、就医、保健、入学等服务功能,让外商融入宁波的社会生活,营造富两、便商、安商、亲面的良好环境。

全面革新招商形式和方法,完善外资投资服务体系,以扩大与跨国公司合作为重点,引进大项目,发展大产业,积极引导外商投向高新技术产业、临港工业、城市基础设施,以及商贸、金融、教育等第三产业领域和重点开发区域。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配套生产基地。

加快重点开放区域的功能开发。开发区要发挥吸引外资、出口加工等方面的优势,着力引进一批大项目,推进临港工业的发展,提升产业层次,增强城市功能。保税区要进一步发展国际贸易、保税仓储,推进港区~体化,强化物流功能,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继续拓展招商引资,扩大电子信息产业,建成符合国际惯例的自由贸易区。科技园区要努力成为我市技术创新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大树岛要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加快开发步伐。省、市二级开发区要成为各地招面引资、发展高技术加工业的主要集聚区域。

继续实施大经贸战略,大力扶持各类企业开展外贸进出口业务。实施以质取胜和科技兴贸战略,调整外贸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档次,培育一批国际品牌。改善贸易方式,发展加工贸易和服务贸易。优化外贸出口市场结构,加快建设国际营销网络。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有实力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和专业市场向境外扩展,多种形式开展跨国经营,多渠道拓展国际市场,促进投资与贸易的有机结合。

加强区域合作。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与西部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依托上海,加快制定接轨上海、借势发展的政策,主动接受辐射,充分利用上海国际大都市的人才、资金、技术和信息资源,促进宁波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发挥港口、保税区及其基础产业优势,更好地为全省和长江三角洲地区提供服务。

六、信息化

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先导作用,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长远的战略高度出发,建设区域性信息中心,全面、高起点地推进宁波经济社会信息化。

加快建设面向新世纪的信息基础设施,在“统筹规划、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原则下,基本建成以信息港。电信网、广电网为主体的宽带城域网,构筑区域性信息高速公路,并与国际出口和全国宽带骨干网连接。争取国际海底通信光缆从宁波登陆,使宁波成为我国重要的国际通讯枢纽之一。以城市网络公共交换中心、数据中心。电子商务CA认证中心、银行卡管理中心和电子商务交换平台为重点,推进电子商各试点城市和“数字宁波”的建设。围绕重点产业发展,建设一批为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服务的专业数据库。发展数据服务,软件服务、信息咨询等网络信息服务业。

全面推进经济社会的信息化。要提高政府行政管理、社会公共服务、企业生产经营的计算机和网络普及应用程度。继续完善和加速政府专用信息网建设,推动电子政务的发展。促进金融信息化,建设完善的现代化金融支付系统和客户服务系统,发展银行卡、网络银行、在线证券交易等网络金融服务。加快信用制度、质量监督和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促进电子商务发展。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传统产业生产和服务的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水平,重视信息网络在农产品交易、农技推广等领域的应用。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和远程医疗。各级各类学校都要积极推广计算机及网络教育。面向居民生活消费,提供多样化的信息产品和网络服务,增加城乡居民的信息消费。推动信息产业与文化相关产业的结合。

八、城市化

“十五”时期是宁波形成城市特色、奠定空间构架、增强城市功能、加快城市化发展的关键时期。要以科学规划为先导,以制度创新为动力,形成中心城市一副中心城市一中心镇一一般镇四级城镇体系,全面提高城市化水平。要遵循城市化发展和市场机制的客观规律,从户籍管理、土地使用、行政区划、社会保障、投融资渠道等方面形成有利于城市化的体制和政策环境,推进人口和产业向城镇的集聚。要发挥各自优势,强化城市产业功能,努力增强城市经济实力,正确处理城市化与环保、资源利用,以及城市开发与改造的关系,提高城市质量,走集约化和可持续发展道路。

宁波中心城市及北部城镇连绵区,要处理好城镇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等关系,努力发挥在全市城市化中的带动作用;象山港两岸城镇带和南部城镇点轴发展区,要加强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对区域发展的带动作用。慈溪、余姚、宁海、象山、奉化五个副中心城市,要扩大规模,强化功能,突出特色,争取用五至十年时间分别达到中等城市的规模。高起点高标准地建设好中心镇,改革现行户籍制度,适当调整乡镇行政区划,引导新增企业向工业小区集中布局,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推进生态城镇建设。

中心城市要扩大规模、增强功能、优化环境、提高品位。到“十五”期末中心城市建成区人口达到130万人,建成区面积达120平方公里。江北要以文化长廊和生态建设为突破口加快城市建设;海曙要完成旧城改造,突出中央商务区和行政区功能;江东要理顺管理体制,重点发展科技园区;镇海要合理规划,建设新城区:开发区、保税区与北仑新研镇统一规划布局,强化城市功能;三江片与北仑片、镇海片之间要规划建设生态林,并预留三片之间轻轨系统及江东沿江至小港滨江走廊的发展空间。要充分发挥宁波的江、海、河、湖等资源特色优势,实施三江六律整治、中央商务区建设、城区绿化和城郊生态林的开发等重大工程,以三江口滨水核心区的拥划建设为主要载体,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展示港口城市特色,体现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形成水与城融为一体的鲜明的城市特征和品位。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交通要贯通外环、拓展路网、顺畅枢纽;城市生态要重点建设近郊绿色生态防护网和市域大面积的风景林地;城市环境要以扩大污水接纳和处理能力为主,基本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城市污水收集、输送、处理、排放系统,基本完成雨污分流改造,提高截污率;要加快城市供水、燃气、公共交通、环卫等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市区要逐步实现分级供水,实现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

九、体制创新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 制度。基本完成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积极发展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混合经济,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成分的相互渗透,共同发展。仅手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努力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宽松的政策环境和良好的服务环境,使其成为经济重要的增长点。

深化国有和集体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规范公司制改造,实现产权多元化,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竞争性企业一般改制为多元投资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新建企业要按公司制要求规范运作。大力推进企业经营者职业化、市场化,采取年薪制、股票期权制等分配形式,形成有效的竞争、激励和约束机制,形成以产权为依托的职业经理阶层。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着力发展和兀善资本。人才、技术和信息等要素市场,规范市场秩序、清除市场壁垒和各种不必要的市场准入限制,进一步完善宏观调控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理顺劳动关系,形成市场化的就业机制。进一步完善失业救济保障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全面覆盖。大力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险。社会保障的管理服务实现社会化。发展慈善事业。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理顺关系,建立政务公开、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业规范、公正廉洁的行政管理体系。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服务水平,建立适应市场要求的经济调控体系,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服务,依法行政,加强监督,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

十、科教发展

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适应国际竞争的要求,深化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加快科技和教育现代化,全面提高创新能力和国民素质,增创宁波发展新优势。

加强以企业技术进步为主体的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加速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运行机制。支持大中型企业建立技术开发机构,加快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引进或共建一批研究开发机构,增强科研开发和成果转化能力。加强国内外合作,建立风险投资基金,支持科技型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基本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的投资机制。建立和完善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咨询、人才供给、信息服务。建立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主的科技创新基地,看重抓好宁波科技园区。开发区高新科技园区、保税区电子信息园区和海外留学人员创业园区的建设。县(市)区要积极建立各具特色的科技工业园区。努力把宁波建成为杭绍南高新技术产业带椧惶焯霉韫鹊闹匾槌刹糠帧H媸凳┧刂式逃嘌视ο执ㄉ璧母咚刂实娜瞬藕屠投叨游椤4罅Ψ⒄垢叩冉逃ǔ烧憬「叩冉逃敝行模笆濉逼谀┤懈咝W苁?/FONT>10所以上,高等学校在校生5万人。普及高中段教育,逐步形成普高、中职相互沟通的发展模式。义务教育实行九年一贯制,小学推行小班化教学。利用网络技术发展多种形式的开放式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重视聋哑等特种群体的教育。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合理调整全市教育布局,重点建成高教园区,完成新一轮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加大办学体制改革力度,形成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新格局。继续深化教育改革,探索多样化的教育方法和形式,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重视人才资源开发利用。积极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吸引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到宁波开展创业。加强现有人才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加快培育一批社会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完善人才市场体系,改革用人制度,创新人才激励机制,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优化人才配置。造就与宁波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成为各类人才相对聚集的重点区域。

十一、人民生活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根据人民生活从小康向富裕过渡的物质和文化需求,要把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放到更加重要的地位。

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年均达到5%以上。在进一步提高居民吃穿用等基本消费水平的基础上,重点改善城乡居民的居住和出行条件。力争城镇居民每户拥有成套的经济适用住房,轿车逐步进入普通居民家庭。增加居民闲暇时间,满足居民的各种服务性消费需求。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进一步发展基本医疗、卫生监督防疫、义务教育、公共文化、公共安全等基本公共服务。完善医疗服务、预防保健、卫生监督服务体系,加强疾病预防,保证居民的基本卫生需求,逐步满足多层次的需求。重点加强农村基础卫生设施建设,稳步发展合作医疗,实施农民健康工程。重视安全生产,加强劳动保护,切实维护劳动者生命安全。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增强国民体质。强化社区服务,健全社区养老托幼、休闲保健、文化娱乐、教育培训等各种便民服务。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建立健全灾情监测预报、灾害预防和紧急救援体系。

推进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的社会化进程。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加大社会救济力度。鼓励社会互助,发展慈善事业。重视人口老龄化趋势,发展老龄事业和产业,建设老人活动场所。贯彻落实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加强青少年权益保护,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推进残疾人康复和就业。

十二、精神文明

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证。要继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提高公民素质、城乡文明程度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质量,早日成为全国文明城市。

坚持不懈地用邓小平理论教育干部和群众,以培育“四有”公民为目标,加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引导人们树立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诚信理念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组织及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人际关系。大力宣传和普及科技知识和科学思想,反对各种伪科学和封建迷信活动,引导人民崇尚科学文明,提高全市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坚持“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以发展文化产业为突破日,加快构建都市文化新格局。以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开发和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弘扬宁波精神,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质量。推进文化领域的市场化、产业化,加快建立报业、影视等若干个文化企业集团。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精神生活。以“三江文化长廊”建设为重点,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举办高水准的文化活动,创造一批宁波精神产品品牌,推出一批名人名作,提高宁波文化的品位和档次。重视社区和乡镇的文化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城市标志性建筑,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同时,加快卫生、基本医疗等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推进体育等非公共服务社会事业产业化进程,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

坚持依法治市,维护社会安定。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深化司法改革,加大执法监督,保证公正执法。继续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宣传、教育。预防治安相结合的有效社会安全网络,加快创建平安社区,形成综合治理、长效管理的社会防范体系,营造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十三、可持续发展

促进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宁波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计划生育,进一步加强化生优育工作,改善人口结构,提高人口质量。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快水资源开发,改进水资源利用方式,建立节水型用水模式,加大农业节水灌溉和工业循环用水力度。进一步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模管理,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区的.管理,以围涂造地和农村土地整理为重点,合理开发土地资源,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重视海洋资源的保护和综合开发利用。

积极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重点抓好城市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和汽车尾气控制。进一步控制和治理城乡工业“三废”,对污染严重的五小企业坚决实行关停。加大农村污染源的治理,重点解决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和农村河道整治。

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积极实施城市生态绿带工程,着重抓好闽江、余姚江。奉化江两岸的生态林带建设。加快主干道绿带建设步伐,重点抓好六大干线全线公路两侧的高标准绿化,以及奉化江口至溪口的沿线观光生态林带工程。加强绿化造林,实施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的政策措施,加强水源涵养林建设和保护。建设自然保护区。大力推进生态示范区和示范村(镇)建设。

十四、重大工程

“十五”时期,我市将在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实施一批重大工程。这些工程是“十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实现发展目标的重要保证。

交通骨干工程。主要是:杭州湾交通通道。绕城公路、两金高速公路。北仑港国际集装箱码头、25万吨油码头、机场二期。杭南运河项目。

农业水利工程。主要是:基本农田保护区建设、围涂、周公宅水库项目。

石化发展工程。主要是:镇海炼化扩建、太乙烯、PTA、PX、ABS、PVC、腈纶项目。

纸业发展工程。主要是:白纸板三期新建、白纸板二期扩建。

能源发展工程。主要是:天然气利用、鹰龙山电厂、LPG项目。

特色园区工程。主要是:开发区科技园区、市科技园区、各县城及中心镇特色工业园区建设。

信息基础工程。主要是:信息港二期、有线电视网络。电信网、联通四期、移动通信网扩建项目,互联中心、数据中心、电子商务平台建设。

高等教育工程。主要是:高教园区建设、宁波大学和万里学院扩建。

文化发展工程。主要是:建设三江文化长廊,新建国际会展中心、博物馆、图书馆。大剧院、跳水馆。

生态环境工程。主要是:生态绿带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工程(共建污水处理厂9座:老三区2座,开发区、镇海区、大树岛、余姚、奉化、象山、宁海各1座)。

下载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及2020年总体规划基本思路word格式文档
下载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及2020年总体规划基本思路.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

    “十二五”时期,既是望城加快转型升级的攻坚期,又是实现科学跨越的机遇期,更是奠定城区格局的突破期,编制好《望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对于指导望城未来五......

    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汇报

    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汇报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20xx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xx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

    第七章“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一

    第七章“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大纲要求】 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编制的背景、过程和特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原则、发展目标 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和主要......

    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要点

    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要点 省发改委思路起草小组 2010年2月 “十二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我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十一五”规划纲要序言 进入新世纪,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开局良好,“十五”计划圆满完成。“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我区将进入全面落实科......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范文模版]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目 录 一、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一)发展基础(二)发展环境 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二)发展目标(三)总体要求三、主要......

    新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新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届人大四次会议2006年1月23日批准)作者:发布时间: 2006-02-08 10:59:27 来源: 新疆日报[打印本稿][发表评论][关闭窗......

    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时期(====—====年)至====年,是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XX的战略机遇期,是我县奋起直追,建设成为经济强县的黄金发展期。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编制的国民经济和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