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镇“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工作总结及“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
镇“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工作总结及“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是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形成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时期。过去五年,高平镇党委政府在上级领导部门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一系列 政策措施,深入开展 活动,基本完成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
•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发展
农业是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基础,我镇的农业发展以农民持续增收为核心,以我镇农业的实际情况为基点,以农技推广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着力增强农业发展水平。粮食生产方面。年平均播种粮食面积7.3万亩,粮食总产3万吨,其中优质稻种植面积2.8万余亩,高档优质稻办点示范和推广面积0.5万亩,推广优质稻品种8个,与农户签订专业化防治播种面积1.088万亩。林业方面。以发展油茶等木本油料为主线,年平均完成人工造林2000余亩,完成义务植树15万株,聘选的3名公益林护林员和30名贫困生态护林员纳入镇考核管理,坚持不懈抓好森林防火工作。动物防疫方面。为有效保障畜牧行业市场的平稳发展,我镇制定相关文件,成立领导小组,严厉打击私屠滥宰行为,有效防控非洲猪瘟,落实养殖场行政、技术责任人,保障全镇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有序开展。农业产业扶贫方面。截至2019年底,我镇上共有22家新型经营主体与3343户农户签定了产业帮扶合同,利益连结覆盖率81.02%。发放产业奖补资金270.55万元。土地承包方面。经2016年的摸底登记、纠错改错,至2019年底将全镇应发17001户53037亩承包田全部颁证确权到每家每户,发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
产业发展是振兴实体经济的重要保障,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让具有独特区位优势的产业回归,是我镇产业发展的总目标。我镇于2019年上半年完成全国第四次经济普查工作,实现了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7家规模以上商贸企业的申报,其中工业企业以现代农业和箱包产业为主,商贸企业以批发零售行业为主。在全面防范小额贷款风险的前提下,共发放产业发展小额信贷335户1596万元,鼓励贫困户及各商户自主发展,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实现产业规模化,助力高平产业发展再上一个台阶。
•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项目建设。完成危房改造1000余户,扎实开展危房改造工作大排查大整改专项整治行动,对2013年以来实施的危房改造情况逐村逐户核实,特别是对2016年由建筑公司统建的394座房屋进行重点排查整改,对房屋存在的质量问题和居住功能不完善问题立行立改,提升危房改造房屋质量安全水平,确保贫困户住房安全有保障。建立扶贫项目“一项目一档案”制度,落实扶贫资金专人监管,并实行扶贫项目包干责任制,确保每个项目都能落地生根,其中2019年148个项目1560万元资金全部安全运行。
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完成垃圾中转站建设,建立农村垃圾治理清运机制,切实落实农村垃圾“户收集、村集中、镇转运、县处理”机制,组织大型街道集中整治活动10余次。全镇改、扩建村级公共服务平台35个,提高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能力。农村公路逐步完善,全镇到村部或学校道路全部硬化,高平共修通达公路32.6公里,通畅67公里,窄改宽34公里,到组公路实现通达,完成城区人行道、下水道改造及道路硬化380米。农田水利建设步伐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1万亩。全镇改造2个规模水厂,新建9个单村供水工程,安全饮水率达到100%,电网改造全力推进。
•社会民生事业加快推进
按上级部门部署和总体要求,保障基本民生,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就业服务方面。一是通过公共就业信息管理系统,对全镇贫困人员就业信息进行了两次集中采集,采集人数达7788人,每年根据人员就业和失业情况进行及时登记更新,为就业服务提供了真实有效的数据;
从2016年至2020年,通过系统数据管理解决就业人员达18000人次,申报在外务工贫困劳动力交通补贴人数达5147人,发放金额达189.95万元。二是通过组织59人次参加县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镇组织创业培训、电商扶贫培训等多项技能培训,培训贫困户人数500人。依托本镇企业:山峰农业、挺威皮具、晶鑫箱包3家“扶贫车间”,解决劳动力就业620余人;
联系广东、深圳等用工单位招工,转移就业劳动力4726人。社保参保方面。通过对系统的不断优化升级与银行系统进行对接,从当时的票据收缴再录入系统到银行和手机app缴费自动进入系统,有效提高了参保缴费效能,2016年的录入对账参保金额为365.93万元,2019年的多渠道缴费参保金额为575.25万元,同比参保金额提高了57%。医保参保方面。系统优化升级后,从票据解款到微信缴费再到“湘税社保”app缴费,很大程度提高了缴费速度,并降低了缴费误差,2016年参保人数为65872人,2020的参保人数75569人,基本实现城镇全覆盖。加强贫困户住院“一站式服务”宣传,完成家庭医生签约服务8912人,贫困户购买扶贫特惠保全覆盖。福利公益方面。建立家庭养老支持政策,健全特困供养人员生活保障制度,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开展“春苗工程”公益教育工程,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推进乡村移风易俗。
一、由公职人员、各村党员及村干部带头签订文明节俭操办婚丧喜庆事宜承诺书,自觉做移风易俗的先行者、新风正气的推动者,带动全镇各村参与移风易俗的行动中来,实现红白喜事不大操大办10余例。
二、依托2018年隆回“讲守爱”活动,建立健全村规民约,规范村民行动行为,评选“最美高平人”和道德模范,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社会风气。三、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支部堡垒作用,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镇发生重大事件中冲锋在前,做出重大贡献。
在过去五年的工作中我们积累了一些认识和体会,主要是: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作风狠抓落实,净化全体党员干部工作作风;
坚持底线思维,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
坚持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推进综治维稳工作的强化深入,不断增强政府的执行力、公信力。
同时,我们也必须紧密关注、认真解决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发展方式仍然粗放,以污染环境为代价的采砂洗砂情况严重,石矿行业资源环境制约日益突出;
二是脱贫成果仍需巩固,担子不容卸下、责任不容松懈,防止新增贫困和返贫;
三是城镇居民卫生情况不容乐观;
四是重大项目开发建设进度略微滞后。
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年,是全面完成“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部署安排“十四五”规划的起始之年,高平镇工作思路总体如下:
镇村规划要先行。一是做好小城镇开发规划工作,开展镇村道路执法,避免乱停乱放,造成交通拥堵,突破交通瓶颈;
严格落实沿街商铺门前三包制度,确保城镇街面干净整洁;
规划农贸市场,取缔马路市场,杜绝违规乱搭,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二是做好村庄规划工作,落实“一户一宅”政策,持续加强对农村居民建房用地的管理,有效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农村空心房和废弃旧宅基地拆旧复垦工作,避免出现空心房和违规乱建房现象。
基础配套要跟进。一是做好水网的持续提质和电网的全覆盖铺设,通达率达到100%的标准,保证全镇所有居民都通水通电。二是做好公路建设,配合罗洪至新邵、新邵经高平至七江、周旺至高平段三条省道的修建,提质改造好齐嵋、齐黄公路,新修镇内通组公路通达50公里,窄改宽72公里,通畅110公里。三是继续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加强与中联重科公司的配合,联同社会各界力量,落实保洁员责任制,发动各级志愿者,全力改进高平镇卫生环境面貌。四是做好石马江流域及沿岸的环境保护,以石马江流域高平江未段为模板,强化石马江在全镇流域内的环境保护措施。
产业发展要及时。世界正处于前所未有之大变局,是挑战也是机遇。一要继续做好规模以上企业的发掘申报,依托现有12家规模企业政策宣讲,将高平镇内形成一定规模的企业做到应报尽报,扩大高平产业格局;
二是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有序申报,完成现有37家合作社的信息收集,顺应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落实资产股份制和股权量化,实现农业发展再提速;
三是鼓励老乡回乡发展创业,在不影响村级规划的前提下,由县工业园牵头给企业提供一定的土地、税收、金融、招工等一系列亲商政策,纳入工业园“飞地”管理,保障企业在高平生根发展。
脱贫成果要巩固。一是担子不容卸,要继续开办扶贫夜校培训班,强化脱贫攻坚队伍打造,防止新增贫困和返贫现象,继续做好未脱贫人员的帮扶走访工作。二是力度不容松,要继续推进联村领导包村制度,对驻村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登记,片线进行不定期检查,每周开展工作述职,并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讲评,让干部沉下去,让作风实起来。三是走访不容少。要继续积极开展“大走访、大排查、大整改、大提升”活动。在全镇干部中开展脱贫攻坚、综治信访大走访;
扶贫政策、信访条例、扫黑除恶、禁毒除害大宣讲;
召开院落恳谈会、民情通报会、贫困户感恩会,实现群众满意度提升。四是宣传加强。在镇主要公路干线新建4条宣传走廊,镇自然院落张贴宣传标语,在全镇营造“争当贫困户可耻、我脱贫我光荣”的良好氛围。
第二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工作思路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工作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深入落实市委、市政府“一三五”总体发展战略,进一步放大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向海经济等重大战略叠加效应,推动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工作方式同步转换,全力打造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创新创业的活力区。
二、发展目标
综合考虑我区未来发展趋势和内外环境条件,今后五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财政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以上。总部经济总量实现新突破,到2025年底,年纳税1000万元以上的总部企业达到**家。到2025年底,全区至少新增**家境内外上市企业,新增**家“新三板”挂牌企业,至少有**家企业进入上市辅导期。
旅游度假产业加快发展。加快打造高端度假项目集群,到2025年底,建成某某等高端酒店项目,招引一批中高端度假酒店,五星级酒店达到**家,四星级酒店达到**家,三星级酒店达到**家,全区3星级以上酒店达到**家以上。加快旅游景区改造提升,开发一批近海旅游项目。到2025年底,新引进投资过5000万元的项目**个以上,过1亿元项目**个以上,新建旅游大项目、产业大项目**个,到2025年旅游项目达到**个。
创新型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大力加强招才引智工作,研究出台相关奖励政策,建立专家人才库**个,引进各领域院士**名,培养至少**名专业旅游管理和精英人才。新引进培育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个,从事旅游管理、技术研发、金融经管等方面高层次人才**名,科技研发中心、创新创业孵化中心。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和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健全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适应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保健需求和度假旅游产业发展的新要求。
过去的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亮点:
第一,6天拆除北外环违建。相关同志发扬啃硬骨头的精神,利用不到一周的时间,全部拆除北外环13750平方米违建设施,没发生一起由此引发的信访事件,荣获市委、市政府“蓝牌奖励”。
第二,工业园区扩容近400亩。相关人员强力抓内培、外引。通过调整用地规划,打通圣旺、新宇、玖慕3条干道,并实施亮化工程,工业园区新增用地近400亩,第三,1个月打通新宇阳光路。新宇阳光城二期2万平米全部封顶,三期工程5万平米启动设计调整、文物发掘,新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完成设计,转盘路周边2地块开发提报论证,环驻地商圈、便民服务圈建设步伐加快。
第四,美丽乡村建设破题。大力推进美丽村居建设,邱官庄、东野村、寻家村等美丽乡村建设水平不断提升,特别是东野村通过济宁市级美丽乡村建设,一跃成为先进村,承接了一系列活动。
第五,新修农村公路5公里。利用项目资金、协调地企关系,在西起驻地大街、东至327国道之间形成新的一条东西通道,北外环以南村居全部可以绕开国道通行,极大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
第六,探索出几项基层治理新路径。围绕建设一支“守规矩、出成绩”的基层治理队伍,积极探索新路径新办法,有几件事做在了实处、走在了前列。一是创立村级“天大小事”服务品牌。每个村每年都提报要干的1—2件“花钱不多、群众急迫”的事,年内2次现场评比。解决了村居“可干可不干、可干好可干差”的问题,办成了一批群众急需的服务项目。济宁市委组织部、大众日报等先后报道。二是推出村级干部“负面言行清单”。筛选出干部群众最不愿听到的话,推行“村居干部
10句禁言”
。明确了发展建设不能触碰的“4•5•6”底线,成立“发展底线守护战队”,开展不间断整治。三是深化“乐和家园”1+7模式。在书院宫家村主持召开了全市乐和家园建设现场会。等等这些都提升了我们基层党建工作水平,长此以往定会在更高层次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
第七,债务包袱得到较好解决。财政困难是书院最主要的困难。在现行“确定基数、统收统支、环比递增、超收分成、超支不补”的财政体制下,不仅是基数大、增幅高、空转多,而且还有工业园区创建早期留下每年近300万的债务包袱。经市政府同意,债务负担从2019年起纳入市级财政预算。
期间,我街道还荣获山东省创业型乡镇、山东省文明村镇、山东省文明社区等荣誉称号,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24.1亿元,比上年增长10%。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21727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31.46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7564万元。工业总产值91.12亿元。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835公顷,总产22330吨;瓜菜194公顷,总产4141吨;造林672公顷,森林覆盖率达16.8%。年末大牲畜存栏80头,猪存栏1.1万头,羊存栏
0.1万只,家禽存栏21.5万只,畜牧业总产值2.65亿元。渔业总产值54万元。农业机械总动力24823千瓦,农村用电量787.7万千瓦时。民营企业总产值121.5亿元。财政收入9678万元;两税地方收入8178万元。
二、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不利因素
1、曲阜大环境的影响。在工业立市的定位下,曲阜这几年经济有了一定发展,但是能占有全省甚至全国市场的品牌和项目很少,上市企业也仅有东宏集团和圣阳电源两家。曲阜受文化历史名城保护和生态、环保城市建设的限制,产业定位在了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与周边县市相比,特别是毗邻的兖州、邹城,产业发展缺乏灵活性和支柱,在经济结构和经济总量上的差距大,书院街道在这种大背景下发展受限。
2、街道自身原因。园区经济以低端制造业的小微企业为主,企业没有核心技术,没有知识产权,没有研发能力,恶性竞争现象普遍,抗击金融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多年来,园区新企业进驻少,园区规模没有扩大,街道经济没有发展的实力和动力。另外,书院街道不位于曲阜市的经济开发区,远离了经济发展核心区,也不是曲阜市的城市发展重心,无论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政策、资金扶持等等软硬件建设方面都得不到支持,只能依靠自身想办法,没有土地、税收、金融等方面的自主权,制约了招商引资工作的发展。
(二)有利因素
1、曲阜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精神文明建设有一定的基础和品牌,可以适当带动经济整体展水平。
2、书院街道交通状况便利,京沪高铁、京台高速、320国道、104国道等主要道路从境内穿过。
三、“十四五”时期主要指导思想
“十四五”期间,书院街道将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部署,围绕市委市政府决策,按照“文化生态新城区,产业融合新高地,民生幸福新书院”的发展定位,从经济建设、村镇建设和社会建设三个角度,突出以人为本,不事声张、埋头苦干,团结一致、奋力拼搏,为建设幸福书院、宜居书院、富裕书院、活力书院,促进书院街道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健康协调发展而努力奋斗。
四、基本原则
1、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
2、坚持科学发展就要求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
3、坚持深化改革就是要加快完善各方面的体制机制,为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持续动力;
4、坚持依法治国就必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体系、法治国家、法治经济和法治社会,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法治化轨道;
5、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就必须推进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深度融入全球经济,推动形成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开放格局;
6、坚持党的领导,就必须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确保我国发展的航船沿着正确的航道破浪前进。
五、发展目标
奋斗目标:到2025年,全街道工农业总产值达257亿元,年均递增
22%,其中农业产值达到25.3亿元,年均递增20%;工业企业产值达231.7亿元,年均递增
%;规模以上企业达到39家,过亿元企业17家,其中,10亿以上企业2家,5-10亿元4家,规模企业固定资产投入9.8亿元,年均增长30%,企业销售收入达到178亿元;财税收入达2.98亿元,年均递增20%,两税分享收入达到1.9亿元,年均增长2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8456元,年均递增10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2.5‰以内。
六、“十四五”时期经济发展的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
(一)文化生态新城区
实施“特色城镇”战略,推进“三组团一带”建设。一是滨河新城组团。借助泗河开发的机遇,加大张阳村、书院村等土地收储和规划力度,促进土地溢价升值,建设北部滨河新城。二是驻地组团。持续抓好驻地环境整治力度,提高“五化”水平。借助工业园扩容升级的机遇,建设面向企业的综合服务体。三是寿丘组团。争取寿丘省级考古遗址公园项目落地抓住鲁国故城和第二实验小学建设的机遇,先期启动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项目引进落地奠定基础。四是美丽乡村观光带。争取省级美丽乡村建设试点项目,抓好毕家村、宫家村省级集体经济经营试点村项目。
(二)产业融合新高地
实施产业融合战略,推进“一改三转”工程(以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改革为抓手,①释放集体建设用地的能量,通过土地出让,培育新型产业集群。②释放集体农用地的能量,通过土地流转,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
。③释放农村“三资四权”能量,通过宅基地等流转,培育农村新业态),发展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立体农业、美丽经济“四种经济,主要依托“两园三圈”。
1、继续坚持工业强街
(1)继续扩大园区面积
计划将来还要继续扩容500亩。园区扩容升级战队战队,强力抓内培、外引。通过调整用地规划,我们离“再造一个工业园区”的目标越来越近!部分功勋企业友联钢构、亿能电池、恒威水工、新宇地产、华杰钢构、虹飞线缆、圣仁制药等企业纳税额有了不小增长。今后,科瑞尔激光设备、亿磊新材料、力峰压缩机、奇隆精密机械、华杰钢构等一批项目将相继落地、建设、投产。特别是青岛玖慕晶典饰品项目,容饰品加工与农业观光一体,厂房面积
4.6万平米,解决就业近千人,在书院村等的配合下,前期工作就绪,已经开工建设。一批年轻企业家队伍也正在成长起来!
(2)狠抓招商引资,做实“双招双引”
实行“一个项目一个牵头领导、成立一支服务专班、指定一名服务联络员、列出一张服务事项和申报材清单、制作一份办理时限路线图、建立一本办理销号台账”的“六个一”制度,强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坚持精准招商,发挥产业招商、以企招商作用,聚焦发展需求,精准捕捉信息。鼓励、扶持更多群众创业就业,发展壮大一批中小微企业。持续优化企业发展环境,结合“放管服”改革,加大对上争取力度,最大限度获得政策资金支持。
为了给项目落地创造良好条件,我街道要求,企业办和招商办要提前完成园区的“五通一平”和工业基础设施建设,企业的入园手续由开发区全程代办。通过“店小二”“保姆式”服务,让企业“拎包”入园。
有关部门对园区主要道路进行绿化、量化,在园区开展扫黑除恶行动,实行项目全程跟踪服务制度。项目从环评、立项、注册、登记、规划到开工建设全程,由相关部门在规定时间内协助办理,并积极争取按照上级有关政策减免有关费用,手续前置资料齐全的即时办结。
(3)紧抓新旧动能转换工作不放松
我街道成立新旧动能转换工作领导小组,齐祥灿同志任组长,要求主要领导不松手、分管同志不放手、班子成员不袖手、专业队伍不停手,全力配合上级部门,开展新旧动能转换工作。依托机械制造、生物医药等支柱产业,不断壮大产业集群,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支持企业加快设备更新、工艺改进,加速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动能,整合闲置厂房,空地资源,加快“腾笼换鸟”步伐,最大限度争取发展空间。
对符合我市六大产业发展的项目做好服务和推荐上报工作,三个项目被列为济宁市新旧动能转换重点项目,纳入济宁市重点项目库进行管理,积极了解企业所需,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帮助,对项目推进中也遇到的来自自身和外部的各种困难积极协调解决,为开创全街道新旧动能转换工作新局面创造条件。
2、发展立体农业园区
利用7000亩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以泗滨村、汉下、张村等村为重点,加快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引进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观光农业、庄园经济。
加快科技兴农。一是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对农业发展的支撑能力和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突出抓好农业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新农药、新机械运用。加强生物工程治理,减少农药的使用和残存量,确保农业安全。二是加强科技服务队伍建设,建立农村实用技术服务网络。以街道农业服务站为龙头,建立街道、社区(村居)、组、户四级农村实用技术服务网络,达到街道有中心服务队,社区、村居有科技协会、组有科技中心户、户有科技明白人。
3、建设现代服务圈层
成立服务业办公室。内圈按块状打造:以泗河公园周边、鲁故城周边、327城区段、长春路沿线为重点,张阳、旧县、书院村、方家村、林西等周边重点引进文化、旅游、商贸、地产、养老、电子商务等业态。中圈按点状布局:实施集体经济“破零行动”,利用宫楼、毕家村、书院村、高家村、林西等闲置民房、厂房等资源,发展“美丽乡村、乡愁经济、工业遗产风、电商村居”。外圈以带状布局:引导泗滨、油坊、汉下等村,通过土地适度规模流转经营,发展立体农业、观光农业。总之一句话:“三资四权两块地,一改三育是机遇,两园三圈做载体,四种类型兴经济”!
(三)民生幸福新书院
坚持“问题导向”的理念,以“补短板”为重点,围绕老百姓在公共服务方面的实际需要,将民生事项、稳定问题“项目化”,不打“政策白条”,扎扎实实办一些实事。
第三篇: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基本思路
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基本思路
发布处室: 发
布日期:者:
2003-04-07 作
【文字 大 中 小】【关闭窗口】 保护视力色:
(宁波市计划委员会2000年9月12日)
“十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正确把握宁波所处的发展阶段和背景,理清这一时期的发展思路,提出主要发展目标和任务,是制定“十五”规划纲要、全面落实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总体部署的重要基础。
一“九五”回顾
“九五”是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带领全市人民提前实现了第:二步战略目标。市九次党代会后,以港口建设、科教发展、城市化和对外开放为主要抓手,进一步开创了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揭开了宁波现代化进程的崭新一页。
“九五”期间,我们克服亚洲金融危机和国内市场格局变化的影响,保持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年均递增13%。农业稳定增长,产业化进程加快;临港工业建设取得进展,扶优扶强和技术改造取得实效,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第三产业保持快速增长,比重从“八五”末的28.8%提高到360。“九五”时期是全市基础设施投入最多、成效最显著的五年。交通的瓶颈制约基本缓解。以港口为龙头的交通集疏运网络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市内“一小时交通区”基本形成,港口吞吐量突破亿吨,集装箱吞吐量接近百万标箱。通过实施大规模的!日城改造,城市形象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信息通讯基础设施发展迅速,基本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以沿海标准海塘和大中型水库为重点的水利设施建设成就显著。
改革开放迈出重大步伐,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济体制。以乡镇企业。城镇集体企业为重点的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取得明显进展,企业运行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各项综合配套改革稳步推进。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科技教育和社会事业发展得到高度重视。科教发展被摆上了突出地位,技术创新力厦加大,高标准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卫生、文化、社保等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港城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城市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超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五千元,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居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进入小康初步宽裕阶段。在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强势产业不突出,产业升级的人才、技术支撑基础薄弱,中心城市功能不强等。
二、发展背景
世纪之交,国际国内环境正在发生一系列重大而深刻的变化,我们既面对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也面临着转折带来的新动力和新机遇。
“十五”时期是充满发展机遇的重要时期。我们已经走出“九五”时期东南亚金融危机、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环境下的比较困难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出现了重大转机。国家将会继续实施扩大内需的方针,努力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跨国公司在推动生产要素的全球流动中发挥重要作用,世界经济仍将保持稳定增长。宁波可以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顺势而上,加快发展。
“十五”时期是工业化与信息化加速融合的重要时期。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高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工业经济时代正加速向知识经济时代迈进。宁波在加速工业化的进程中,通过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有可能缩短和跨越某些发展阶段,实现跨越式发展。
“十五”时期是宁波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知识经济浪潮的兴起,中国加入WTO、人民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水平的提高,结构调整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根本措施,宁波有可能借助结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增强发展后劲。
“十五”时期是宁波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时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正进入加速创新和全面完善的攻坚阶段,分配制度、就业制度、户籍制度、政府管理制度等各项改革将在开放的条件下进一步展开和完善,宁波可以发挥体制上的先行代科,继续加大体制创新,形成新的增长机制和新的发展动力。
“十五”时期是宁波港口建设、科教发展、城市化和对外开放取得实质性突破的重要时期。“四大突破”是宁波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重点,是宁波发展的特色和优势所在,是宁波发展的关键之关键。中国加入WTO和对外贸易的急剧扩大,港口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技术和人才已上升为新时期宁波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城市化是现代化的主要标志和重要载体,对外开放是全面融入国际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咬定青山不放松,真正实现突破,带动全面发展,走出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发展道路。
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我们胜利地完成现代化建设的第一步。第一:步战略目标,率先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这是我市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新的台阶。我们将在一个新的发展背景下,着力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着力解决关系宁波长远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努力实现宁波的跨跃式发展。
三、发展思路和目标
“十五”时期,宁波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按照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要求,继续深入贯彻市九次党代会精神,解放思想,奋力开拓,以现代化统揽全局,立足加快发展,紧紧围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线,把港口建设、科教发展。城市化和对外开放作为主要抓手,大力推进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努力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建成长江三角洲南翼的经济中心、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按照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体要求,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十五”时期的发展目标是:基本建成长江三角洲南里经济中心,建成宽裕型小康社会,初步建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域市,成为最具活力、民主文明的地区之一。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要努力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进一步增强综合经济实力。GDP年均递增10%,按照2000 年价格计算,到 2005年达到 1950亿元,人均 GDP为 35000元(按现行汇率折算,约4200美元);财政收入年均递增12%,2005年达到22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到22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递增11%;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到 45%。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大中城市中的位次进一步提升。
一基本形成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依托现有港口、商贸基 础,构筑物流运输和物流信息两大平台,建设物流园区,培育物流主体。到2005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达1.4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00万标箱。
一基本形成区域性国际贸易中心。保持长江三角洲地区第M大贸易口岸地位,力争进入大陆口岸前10位,日岸进出口总额达到300亿美元,自营出回年均递增15%,到200.5年达到8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五年累计达到40亿美元。形成海关、商检、运输、仓储、信息等综合配套、高效优质的口岸管理和服务体系。
一基本形成区域性情思中心。建成以信息港、电信网。广电网为主体的宽带城域网,推进电子商务试点城市的建设,基本建成我国重要的国际通讯枢纽之一,推进全社会信息化,信息产业增加值达到亿元。
一建成重要的工业基地。建成我国重要的石化工业基地、纸业生产基地和华东地区重要的能源基地,建设服装强市,提高优势行业或产品的竞争力,建设为跨国公司配套的生产加工基地。
一成为重要的技术创新基地。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取得重大突破,R&D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1.5%,企业R&D经费投入要占到4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接近30%。
一基本形成现代化特大型城市框架。扩大城市规模,大幅度提升中心城市集聚和辐射功能,中心城市建成区人口达到130万人。形成较为完善的“中心城市一副中心城市一中心城镇一一 般镇”的四级城镇体系,城化水平达到55%左右。
一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城乡居民收入递增5%,恩格尔系数下降为 35%,人均住房建筑面积 30平方米,人均预期寿命万岁,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的人数分别达到85万、80万和邓万。人均公共绿地达到 7平方米,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细%和6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人黜以下;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构筑一流的发展环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国际化程度明显提高,经济社会管理法制化,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形成良好的发展机制和发展环境。
四、产业结构
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依靠科技进步,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作用,正确发挥政府的引导,强化优势特色,积极推进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农业基本完成向特色效益农业的结构转换,工业基本完成按照国际分工重组产业的任务,服务业基本形成开放的、产业化的格局。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在保持粮食生产能力的前提下,以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为突破口,大规模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布局。重点发展经济林果、园艺等名特优新农产品和水产养殖和远洋捕捞、畜牧等重点产业,大力发展创汇农业和绿色农业。加快实施以种子种苗工程为重点的科技进步,大力推广和运用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节本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力争在农产品良种选育、水产品育苗、养殖及防病技术、农产品储运加工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努力抓好农村技术教育和培训。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支持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专业大户和专业合作组织,加快建立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生产基地利益共亨、风险共担的协作机制,促进农产品品牌创新,提高农产品的国际市场开拓能力。继续加强以标准农田、农村生态环境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积极发展临港大工业。石化工业要发挥镇海炼化公司的油化一体化优势和液体化工码头贮运优势,采取上游延伸和后向前推并举的方式,发展合成材料、基础化工原料,以及精细化工等下游特色产品。重点要加快镇海炼化炼油扩建工程,“十五”达到2000万吨的生产能力,争取建设太乙烯。白板纸生产能力争取达到200万吨。加快石油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等新能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扩大不锈钢的生产能力,拓展产品深加工。继续发展粮油加工。创造条件,发展修造船。
有选择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电子信息、光机电一林化。新材料、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四大高新技术产业,着重要在电子信息和新材料两大领域形成产业优势。电子信息重点发展计算机及外围设备、网络设备、移动通讯等制造业,力求在集成电路和软件产业上取得突破,建成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新材料要以现有优势产业为基础,重点发展钛铁硼永磁材料。纳米及超细粉体、高分子材料、轻纺助剂、新型建材,推进新材料的广泛运用,建设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化基地。
改造提升现有工业。发挥比较优势,重点支持纺织服装行业的整体扩张,纺织工业要调整结构,提高质量,发展中高档产品和深加工产品,发展规模企业。服装制造业要着重健全服装的设计、生产。营销、展示、教育产业体系,重点加快推广先进设计制造技术和管理的应用,营造国际营销网络,建设全国性的“服装强市”。利用技术上“后发优势”,引进和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全面提升日用家电、家用小汽车、输变电、塑料制品及模具、汽车零部件等优势特色产品及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形成一批具有行业优势的骨干企业,提高现有产业的配套加工能力。要压缩和淘汰技术落后和过剩的生产能力。
优化组织结构和区域布局。引导支持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大力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一批“小型巨人”企业。鼓励优势企业通过兼并、资产重组等资本运营方式发展壮大,培育具有行业整体优势和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继续推进城区传统工业的“腾笼换业”,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向科技园区和保税区信息园区等重点区域的集聚。县(市)区要以中心镇为依托,相对集中,建设的各具特色的工业园区,引导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实现工业布局园区化。
加快发展服务业。抓住服务业开放带来的机遇,加快服务领域的体制创新,加速推进市场化、国际化和现代化进程,继续保持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着眼于增强城市集聚辐射功能,进一步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金融保险业,促进内外贸和运输、金融的结合,积极引进跨国企业,大力发展新型业态和新型组织形式。大力发展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房地产、旅游、文化、社区服务等行业,增加投入,矿大规模,加快产业化进程,尽快成为新的增长点。积极培育信息咨询、会计、法律、证券等智力型中介服务产业。
五、物流中心
要把现代物流中心建设放在战略的高度,作为新背景下深 化实施“以港兴市、以市促港”战略的具体体现,以集装箱、液体化工产品、煤炭、粮食、原油、矿石为重点,加快建成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
建设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强化物流中心的硬件基础。加快港口建设步伐,重点建设国际集装箱码头和一批大中散货泊位。加快五大对外通道建设。重点是建设两金高速公路,争取建设甬金铁路,形成宁波至华中、西南地区的交通主通道;基本建成杭州湾大通道,加强与上海及长江三角洲北翼的联系;通过萧两杭宣线与在建的南京至西安铁路相连,形成一条新亚欧大陆桥;建成南温高速公路,争取建设而深铁路用温段,形成宁波至东南沿海的南北主通道;大力拓展海上远洋航线,成为国内外交通的重要结点。加快栋社机场改造,巩固扩展客运,积极发展航宁货运。加快机前运河的改造。发展管道运输。
以现有的EDI等信息基础设施为基础,顺应信息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发展的趋势,建立综合物流信息技术平台。重点建设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物流电子商务平台和物源配送信息系统。加强内外合作,积极培育仓储、加工、包装、配送等各个环节、各种类型的物流经营主体。广泛吸引国际著名港口、船公司、贸易商和物流企业参与物流中心的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进一步扩大揽货网点,培育发展航运、货运市场,加快集装箱江海联运、海铁联运步伐,积极拓展货代业务,形成新型的物流经营网络体系。依托现有基础,科学规划,以北仑港区及保税区、镇海港区、铁路东货场为重点,建设具有货物运输、仓储、加工、包装、配送等功能的各具特色的物流园区。
六。开放型经济
抓住机遇,把利用外资当作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中之重,把“引进来、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加快推进区域性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推动全市开放向高层次、宽领域、纵深化发展,全面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构建开放大环境。进一步提高全民开放意识,创造良好的万储氛围。加快建立公平公正、运作规范的法律、政策环境。积极推进企业改革步伐,推动各类企业加强与外商合作和接轨国际经济。进一步完善宁波城市的口岸、信息、运输、文化、中介服务、人才供给、就医、保健、入学等服务功能,让外商融入宁波的社会生活,营造富两、便商、安商、亲面的良好环境。
全面革新招商形式和方法,完善外资投资服务体系,以扩大与跨国公司合作为重点,引进大项目,发展大产业,积极引导外商投向高新技术产业、临港工业、城市基础设施,以及商贸、金融、教育等第三产业领域和重点开发区域。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配套生产基地。
加快重点开放区域的功能开发。开发区要发挥吸引外资、出口加工等方面的优势,着力引进一批大项目,推进临港工业的发展,提升产业层次,增强城市功能。保税区要进一步发展国际贸易、保税仓储,推进港区~体化,强化物流功能,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继续拓展招商引资,扩大电子信息产业,建成符合国际惯例的自由贸易区。科技园区要努力成为我市技术创新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大树岛要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加快开发步伐。省、市二级开发区要成为各地招面引资、发展高技术加工业的主要集聚区域。
继续实施大经贸战略,大力扶持各类企业开展外贸进出口业务。实施以质取胜和科技兴贸战略,调整外贸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档次,培育一批国际品牌。改善贸易方式,发展加工贸易和服务贸易。优化外贸出口市场结构,加快建设国际营销网络。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有实力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和专业市场向境外扩展,多种形式开展跨国经营,多渠道拓展国际市场,促进投资与贸易的有机结合。
加强区域合作。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与西部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依托上海,加快制定接轨上海、借势发展的政策,主动接受辐射,充分利用上海国际大都市的人才、资金、技术和信息资源,促进宁波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发挥港口、保税区及其基础产业优势,更好地为全省和长江三角洲地区提供服务。
六、信息化
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先导作用,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长远的战略高度出发,建设区域性信息中心,全面、高起点地推进宁波经济社会信息化。
加快建设面向新世纪的信息基础设施,在“统筹规划、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原则下,基本建成以信息港。电信网、广电网为主体的宽带城域网,构筑区域性信息高速公路,并与国际出口和全国宽带骨干网连接。争取国际海底通信光缆从宁波登陆,使宁波成为我国重要的国际通讯枢纽之一。以城市网络公共交换中心、数据中心。电子商务CA认证中心、银行卡管理中心和电子商务交换平台为重点,推进电子商各试点城市和“数字宁波”的建设。围绕重点产业发展,建设一批为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服务的专业数据库。发展数据服务,软件服务、信息咨询等网络信息服务业。
全面推进经济社会的信息化。要提高政府行政管理、社会公共服务、企业生产经营的计算机和网络普及应用程度。继续完善和加速政府专用信息网建设,推动电子政务的发展。促进金融信息化,建设完善的现代化金融支付系统和客户服务系统,发展银行卡、网络银行、在线证券交易等网络金融服务。加快信用制度、质量监督和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促进电子商务发展。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传统产业生产和服务的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水平,重视信息网络在农产品交易、农技推广等领域的应用。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和远程医疗。各级各类学校都要积极推广计算机及网络教育。面向居民生活消费,提供多样化的信息产品和网络服务,增加城乡居民的信息消费。推动信息产业与文化相关产业的结合。
八、城市化
“十五”时期是宁波形成城市特色、奠定空间构架、增强城市功能、加快城市化发展的关键时期。要以科学规划为先导,以制度创新为动力,形成中心城市一副中心城市一中心镇一一般镇四级城镇体系,全面提高城市化水平。要遵循城市化发展和市场机制的客观规律,从户籍管理、土地使用、行政区划、社会保障、投融资渠道等方面形成有利于城市化的体制和政策环境,推进人口和产业向城镇的集聚。要发挥各自优势,强化城市产业功能,努力增强城市经济实力,正确处理城市化与环保、资源利用,以及城市开发与改造的关系,提高城市质量,走集约化和可持续发展道路。
宁波中心城市及北部城镇连绵区,要处理好城镇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等关系,努力发挥在全市城市化中的带动作用;象山港两岸城镇带和南部城镇点轴发展区,要加强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对区域发展的带动作用。慈溪、余姚、宁海、象山、奉化五个副中心城市,要扩大规模,强化功能,突出特色,争取用五至十年时间分别达到中等城市的规模。高起点高标准地建设好中心镇,改革现行户籍制度,适当调整乡镇行政区划,引导新增企业向工业小区集中布局,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推进生态城镇建设。
中心城市要扩大规模、增强功能、优化环境、提高品位。到“十五”期末中心城市建成区人口达到130万人,建成区面积达120平方公里。江北要以文化长廊和生态建设为突破口加快城市建设;海曙要完成旧城改造,突出中央商务区和行政区功能;江东要理顺管理体制,重点发展科技园区;镇海要合理规划,建设新城区:开发区、保税区与北仑新研镇统一规划布局,强化城市功能;三江片与北仑片、镇海片之间要规划建设生态林,并预留三片之间轻轨系统及江东沿江至小港滨江走廊的发展空间。要充分发挥宁波的江、海、河、湖等资源特色优势,实施三江六律整治、中央商务区建设、城区绿化和城郊生态林的开发等重大工程,以三江口滨水核心区的拥划建设为主要载体,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展示港口城市特色,体现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形成水与城融为一体的鲜明的城市特征和品位。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交通要贯通外环、拓展路网、顺畅枢纽;城市生态要重点建设近郊绿色生态防护网和市域大面积的风景林地;城市环境要以扩大污水接纳和处理能力为主,基本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城市污水收集、输送、处理、排放系统,基本完成雨污分流改造,提高截污率;要加快城市供水、燃气、公共交通、环卫等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市区要逐步实现分级供水,实现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
九、体制创新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 制度。基本完成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积极发展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混合经济,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成分的相互渗透,共同发展。仅手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努力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宽松的政策环境和良好的服务环境,使其成为经济重要的增长点。
深化国有和集体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规范公司制改造,实现产权多元化,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竞争性企业一般改制为多元投资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新建企业要按公司制要求规范运作。大力推进企业经营者职业化、市场化,采取年薪制、股票期权制等分配形式,形成有效的竞争、激励和约束机制,形成以产权为依托的职业经理阶层。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着力发展和兀善资本。人才、技术和信息等要素市场,规范市场秩序、清除市场壁垒和各种不必要的市场准入限制,进一步完善宏观调控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理顺劳动关系,形成市场化的就业机制。进一步完善失业救济保障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全面覆盖。大力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险。社会保障的管理服务实现社会化。发展慈善事业。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理顺关系,建立政务公开、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业规范、公正廉洁的行政管理体系。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服务水平,建立适应市场要求的经济调控体系,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服务,依法行政,加强监督,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
十、科教发展
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适应国际竞争的要求,深化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加快科技和教育现代化,全面提高创新能力和国民素质,增创宁波发展新优势。
加强以企业技术进步为主体的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加速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运行机制。支持大中型企业建立技术开发机构,加快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引进或共建一批研究开发机构,增强科研开发和成果转化能力。加强国内外合作,建立风险投资基金,支持科技型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基本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的投资机制。建立和完善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咨询、人才供给、信息服务。建立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主的科技创新基地,看重抓好宁波科技园区。开发区高新科技园区、保税区电子信息园区和海外留学人员创业园区的建设。县(市)区要积极建立各具特色的科技工业园区。努力把宁波建成为杭绍南高新技术产业带椧惶焯霉韫鹊闹匾槌刹糠帧H媸凳┧刂式逃嘌视ο执ㄉ璧母咚刂实娜瞬藕屠投叨游椤4罅Ψ⒄垢叩冉逃ǔ烧憬「叩冉逃敝行模笆濉逼谀┤懈咝W苁?/FONT>10所以上,高等学校在校生5万人。普及高中段教育,逐步形成普高、中职相互沟通的发展模式。义务教育实行九年一贯制,小学推行小班化教学。利用网络技术发展多种形式的开放式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重视聋哑等特种群体的教育。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合理调整全市教育布局,重点建成高教园区,完成新一轮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加大办学体制改革力度,形成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新格局。继续深化教育改革,探索多样化的教育方法和形式,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重视人才资源开发利用。积极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吸引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到宁波开展创业。加强现有人才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加快培育一批社会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完善人才市场体系,改革用人制度,创新人才激励机制,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优化人才配置。造就与宁波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成为各类人才相对聚集的重点区域。
十一、人民生活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根据人民生活从小康向富裕过渡的物质和文化需求,要把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放到更加重要的地位。
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年均达到5%以上。在进一步提高居民吃穿用等基本消费水平的基础上,重点改善城乡居民的居住和出行条件。力争城镇居民每户拥有成套的经济适用住房,轿车逐步进入普通居民家庭。增加居民闲暇时间,满足居民的各种服务性消费需求。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进一步发展基本医疗、卫生监督防疫、义务教育、公共文化、公共安全等基本公共服务。完善医疗服务、预防保健、卫生监督服务体系,加强疾病预防,保证居民的基本卫生需求,逐步满足多层次的需求。重点加强农村基础卫生设施建设,稳步发展合作医疗,实施农民健康工程。重视安全生产,加强劳动保护,切实维护劳动者生命安全。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增强国民体质。强化社区服务,健全社区养老托幼、休闲保健、文化娱乐、教育培训等各种便民服务。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建立健全灾情监测预报、灾害预防和紧急救援体系。
推进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的社会化进程。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加大社会救济力度。鼓励社会互助,发展慈善事业。重视人口老龄化趋势,发展老龄事业和产业,建设老人活动场所。贯彻落实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加强青少年权益保护,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推进残疾人康复和就业。
十二、精神文明
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证。要继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提高公民素质、城乡文明程度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质量,早日成为全国文明城市。
坚持不懈地用邓小平理论教育干部和群众,以培育“四有”公民为目标,加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引导人们树立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诚信理念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组织及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人际关系。大力宣传和普及科技知识和科学思想,反对各种伪科学和封建迷信活动,引导人民崇尚科学文明,提高全市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坚持“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以发展文化产业为突破日,加快构建都市文化新格局。以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开发和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弘扬宁波精神,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质量。推进文化领域的市场化、产业化,加快建立报业、影视等若干个文化企业集团。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精神生活。以“三江文化长廊”建设为重点,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举办高水准的文化活动,创造一批宁波精神产品品牌,推出一批名人名作,提高宁波文化的品位和档次。重视社区和乡镇的文化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城市标志性建筑,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同时,加快卫生、基本医疗等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推进体育等非公共服务社会事业产业化进程,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
坚持依法治市,维护社会安定。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深化司法改革,加大执法监督,保证公正执法。继续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宣传、教育。预防治安相结合的有效社会安全网络,加快创建平安社区,形成综合治理、长效管理的社会防范体系,营造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十三、可持续发展
促进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宁波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计划生育,进一步加强化生优育工作,改善人口结构,提高人口质量。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快水资源开发,改进水资源利用方式,建立节水型用水模式,加大农业节水灌溉和工业循环用水力度。进一步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模管理,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区的.管理,以围涂造地和农村土地整理为重点,合理开发土地资源,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重视海洋资源的保护和综合开发利用。
积极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重点抓好城市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和汽车尾气控制。进一步控制和治理城乡工业“三废”,对污染严重的五小企业坚决实行关停。加大农村污染源的治理,重点解决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和农村河道整治。
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积极实施城市生态绿带工程,着重抓好闽江、余姚江。奉化江两岸的生态林带建设。加快主干道绿带建设步伐,重点抓好六大干线全线公路两侧的高标准绿化,以及奉化江口至溪口的沿线观光生态林带工程。加强绿化造林,实施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的政策措施,加强水源涵养林建设和保护。建设自然保护区。大力推进生态示范区和示范村(镇)建设。
十四、重大工程
“十五”时期,我市将在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实施一批重大工程。这些工程是“十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实现发展目标的重要保证。
交通骨干工程。主要是:杭州湾交通通道。绕城公路、两金高速公路。北仑港国际集装箱码头、25万吨油码头、机场二期。杭南运河项目。
农业水利工程。主要是:基本农田保护区建设、围涂、周公宅水库项目。
石化发展工程。主要是:镇海炼化扩建、太乙烯、PTA、PX、ABS、PVC、腈纶项目。
纸业发展工程。主要是:白纸板三期新建、白纸板二期扩建。
能源发展工程。主要是:天然气利用、鹰龙山电厂、LPG项目。
特色园区工程。主要是:开发区科技园区、市科技园区、各县城及中心镇特色工业园区建设。
信息基础工程。主要是:信息港二期、有线电视网络。电信网、联通四期、移动通信网扩建项目,互联中心、数据中心、电子商务平台建设。
高等教育工程。主要是:高教园区建设、宁波大学和万里学院扩建。
文化发展工程。主要是:建设三江文化长廊,新建国际会展中心、博物馆、图书馆。大剧院、跳水馆。
生态环境工程。主要是:生态绿带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工程(共建污水处理厂9座:老三区2座,开发区、镇海区、大树岛、余姚、奉化、象山、宁海各1座)。
第四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
“十二五”时期,既是望城加快转型升级的攻坚期,又是实现科学跨越的机遇期,更是奠定城区格局的突破期,编制好《望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对于指导望城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科学编制好《规划纲要》,特提出以下基本思路。
一、“十一五”发展基本估价
(一)发展成就
“
十一五”期间,面对冰冻灾害、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和区划调整的特殊时期,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总揽,以“融城强县”发展战略为指导,全面推进“工业兴县、城乡统筹”发展方针,主动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了望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初步判断,“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指标可望全面或超额完成,为“十二五”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经济总量快速扩张,竞争实力大幅攀升。,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230亿元(预计数,下同),是的2.8倍,年均增长16.2%,超过规划目标1.2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突破21亿元,是的4.1倍,年均增长31%,超过规划目标11个百分点。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在全国排名快速攀升,由的第170位跃升到的第92位,成功实现“跻身全国百强县”的宏伟目标。
2、工业经济迅猛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全县工业总产值达390亿元,是的4.6倍,年均增长32.6%,超过规划目标9.6个百分点,形成了以食品医药、有色新材料、机械制造为主导的优势产业。在“工业兴县、园区兴工”发展方针的指导下,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8.7:69.5:21.8,其中一、三产业比重分别下降9.2和4.2个百分点,二产业比重上升13.4个百分点,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3、农业基础夯实巩固,综合效益稳步提高。,全县农业总产值达38亿元,年均增长7.5%,超过规划目标1.5个百分点。五年累计投入农业基本建设资金30多亿元,改善了大批农业水利设施,改造了一批基本农田,建立了多个蔬菜种植基地,农业基础夯实巩固;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蓬勃发展,集体土地流转有序推进,农业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引进了一批大中型农业项目,特种水产养殖和休闲农业迅猛发展,望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示范性、带动性作用逐步显现,农业综合效益稳步提高。
4、投资规模持续加大,发展优势明显提升。,全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230亿元,是的4.5倍,年均增长34.9%,超过规划目标23.9个百分点,五年累计完成投资780亿元。在投资的带动下,全县形成了以雷锋大道、金星大道、长湘公路、金洲大道、潇湘大道北延线等融城主干道为骨架,县乡公路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城镇规模持续扩张,县城品位不断提升;水利基础夯实巩固,防洪抗灾能力显著提高;城乡电网改造基本完成,供电质量大为改善;邮电通讯、给排水等其他基础设施也逐步完善,再加上京珠西线、湘江长沙综合枢纽工程、石长铁路等重点工程的启动建设,我县的发展优势明显提升。
5、发展阶段实现跨越,发展后劲显著增强。随着大批产业项目的引进投产,发展类型正在由投资拉动型向产业支撑型转变;经过多年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注重科技进步,发展方式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尤其是区域发展实现了由“融城”到“建城”的历史性跨越。与此同时,县经开区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铜官循环经济工业基地、丁字物流园大规模投入建设,长沙电厂、晟通科技、金龙铜业、亚华乳业、澳优乳品、雪津啤酒和中航起落架、湘船重工、有色控股等大中型工业项目成功落户或建成投产,和记黄埔、恒大名都、联城国际、深圳南山等房地产项目相继开发建设,我县的发展后劲显著增强。
6、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740元,年均增长14.1%和18.3%,分别超过规划目标3.1和6.3个百分点;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亿元,是的2倍,年均增长15.4%,超过规划目标0.9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住房条件不断改善,现代消费品大量进入普通家庭,人民生活大为改善。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完善,计生工作成效显著,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加大,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科技事业不断进步,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群众享受到了更多的改革发展成果。
(二)发展经验
综观“十一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的发展成就,主要得益于六个成功经验:一是始终坚持融城强县,统领全县发展;二是始终坚持工业兴县,突出发展工业经济,带动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三是始终坚持项目带动,突出抓好重大项目建设,以项目建设的大力度带动县域经济的大发展;四是始终坚持借力发展,狠抓招商引资,不断借智借脑,借外力助推经济发展;五是始终坚持改善民生,注重社会建设,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六是始终坚环境优先,把环境转化为生产
力、竞争力,为县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保障。
(三)主要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仍不够大,主导产业不够突出,自主创新能力仍然不强,第三产业尤其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偏低,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城市化进程还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等。
二、“十二五”发展环境分析
(一)“十二五”发展的宏观环境
“十二五”时期将整体处于后危机时代,我国转型与调整的压力持续加大,我们面临以大调整、大变革促进大发展的宏观环境。一是宏观经济发展转型调整。全球产业、金融、贸易等体系面临深度调整,培育新兴产业成为各国推动经济复苏的焦点。科学发展成为我国“十二五”的发展主题,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成为“十二五”最为紧迫的任务,国家将致力于构建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二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提速。区域经济一体化正在以城市圈、城市群、经济区等形式,突破城际边界,在更广范围、更宽领域优化配置资源,长株潭城市群将成为支撑我国“第二道经济发展长城”建设的战略支点之一。三是两型社会建设进程加快。“十二五”时期是大河西先导区建设的关键期,两型社会建设范围将由起步区向核心区拓展,试验内容将从基础设施与产业工程向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迈进,望城开始站在更高、更新的位置建设现代化的城市新区,将成为支撑省会发展的新增长点,建设现代生态新城的新亮点。四是长沙迈开城市国际化步伐。随着长沙国际化城市建设战略的实施,“沿江建设、跨江发展”战略的布局,长沙中心城市的作用更加突显,将为望城新区建设、产业发展、人居环境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十二五”所处的阶段特征
“十二五”期间,望城发展将处于历史上最重要的“以转型促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这一转型将以县域向城区的区域空间与发展模式转型为核心,包括发展方式、产业结构和社会发展等多维度的立体转型。综合考虑各因素,“十二五”时期,望城经济社会发展将呈现以下阶段性特征:一是处于工业化中期,进入产业转型升级与高端化发展、工业与现代服务业协调推进的新阶段;二是处于城市化“黄金发展期”,进入新型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化同步快速推进的新阶段,进入以沿江开发为主攻方向的滨江时代,望城成为城市副中心的格局将基本形成;三是两型社会建设提速,进入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核心的综合配套改革全面推进的攻坚阶段;四是社会发展转型加快,社会矛盾多元演化,公共产品和需求明显扩大,民主法治建设、社会公平正义受关注程度显著提高,社会建设全面进入发展型阶段。
(三)“十二五”期间的发展动力
受经济外向度低的影响,“十二五”期间望城的发展动力依然主要靠投资和消费的双驱动,但发展方式将转变到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创新发展的轨道上,发展区域将转向到新区建设和“一江两岸”、互动发展、统筹协调的发展路子上。总的来说,望城加快发展具备诸多动力:一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双驱动,将为望城扩大消费需求、发展现代服务业迎来“黄金期”;二是产业革命和产业转移双推进,将为望城壮大优势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拓展新空间;三是滨江时代和高铁时代双叠加,将进一步放大望城的区位优势,更加有利于望城生态优势的发挥;四是新区建设和园区发展双融合,将为望城“十二五”期间的快速发展提供内在动力。五是中部崛起和两型社会双战略,将为望城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区域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四)“十二五”面临的诸多挑战
一是发展理念需进一步创新。进入城区建设的崭新阶段,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危机意识、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切实转变县域经济发展观念,大力提高城市经济认识,以全球视野、“两型”理念、都市标准,高起点、大手笔推进新区建设,精心打造大河西乃至省会的新地标。二是发展方式需进一步转变。要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同步快速推进;要转变发展模式,协同推进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实现产业发展的双轮驱动;要转变发展形式,注重提高发展质量,突出循环发展、绿色发展、两型发展。三是发展机制需进一步突破。要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只要是有利于建立两型社会的体制机制,有利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机制,有利于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社会管理制度,就要大胆试验,率先突破。四是第三产业需大幅度提升。人气不旺是第三产业发展不快的根本原因,必须打通进出通道和过江通道,以基础设施建设来带动人气;必须构筑江湖美景、田园风光和山水洲城,以宜居环境来凝聚人气;必须发展商贸物流、旅游休闲等现代服务业,以三产发展来提升人气,促进第三产业比重的大幅提升。
三、“十二五”发展总体构想
(一)总体要求
“十二五”时期,望城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改善民生为根本,大力实施“建设新城、强工兴园、城乡一体”发展方针,不断优化“一核、两带、三区”发展布局,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为“打造滨水新城区、建设幸福新望城”而努力奋斗!
(二)战略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征地拆迁、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等工作中,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谋求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人的精神满足与社会进步同步,让人民群众劳动得更加体面,生活得更有尊严。
——坚持创新驱动。围绕转变发展方式和建设“两型社会”,不断完善创新主体动力机制、资源配置机制、激励机制和管理体制。依托省会长沙丰富的科教资源,突出抓好创新体系建设、平台打造和人才引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产业技术支撑,形成科教竞争优势。大力倡导敢为人先、善于创新、勇于竞争、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文化,进一步激发全县上下创新创造活力,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社会体制创新推动社会发展转型,加快建设创新型望城。
——坚持统筹发展。统筹推进新型城市化、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建立健全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长效机制,不断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把“调结构”作为“转方式”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进一步提高工业化水平,加快城市化进程,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由低端向高端、由不合理不协调向统筹协调转变。妥善处理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各层面、各环节、各领域之间的关系,促进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改革发展稳定相协调。
——坚持“两型”引领。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进国家级生态县创建,以对历史、对人民、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像爱护眼睛一样保护好望城的生态环境,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把“两型”理念贯彻到生产、建设、流通和消费的各个领域,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坚持把不上高能耗高污染企业、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作为抓发展、上项目的底线,降低资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走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的文明、绿色发展之路。
(三)主要目标
“十二五”期间,望城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两型建设、基础设施、社会建设和人民生活等“六大跨越”,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经济发展大跨越。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适当考虑物价因素,2015年达600亿元以上;三次产业结构比为6:54:40,第三产业比重大幅提升,产业结构更加合理;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31%,2015年达80亿元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8%,2015年达1300亿元以上,其中规模工业产值1100亿元以上;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00亿元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0%,2015年达100亿元以上。
——城市建设大跨越。全面推进新区开发,力争到2015年形成30万城市人口的规模,到2020年形成50万城市人口的规模,把新区建设成具有文化品位、时尚气息、风貌独特的现代生态城区。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至2015年建城区面积达100平方公里以上,城镇化率达55%以上,形成以新区为龙头、以重点镇和特色镇为节点的网络化城镇体系。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构建定位明确、产业联动、设施健全的城乡互动发展体系,基本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两型建设大跨越。资源节约充分体现。到2015年,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95%,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80%以上,二氧化碳、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等主要污染物实现静态削减18%,单位gdp能耗、水耗分别控制在0.7吨标准煤/万元、140立方米/万元以内。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强化生态控制功能,合理利用自然山体、水体,切实保护湿地、绿地、林地,到2015年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3%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达100%,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60%以上,建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2平方米。
——基础设施大跨越。加快建设铁路轻轨、快速干道、过江通道、港口码头,构建铁路交通,拓展城际交通,完善内部交通,提升水路交通,形成陆路畅通无阻、水道充分利用、网络化、大容量的综合交通体系,全方位缩短对内对外时空距离。实施通畅工程、品质工程、安居工程和文明工程,建设具有国际水准、时代气息、代表望城形象的标志性建筑,大力提升城市品位;完善水、电、路、燃气、通信、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和商业、文体、休闲等市政设施,显著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社会建设大跨越。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覆盖率达100%,基本实现城乡居民人人享有社会保障;高水平、高质量普及十五年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5%;推进科技公共服务和创新平台建设,加快科技创新;健全医疗服务体系,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和应急医疗救治体系不断完善,人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岗位2万个,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 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
——人民生活大跨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4%以上,到2015年达40000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8%以上,到2015年达24000元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39和45平方米,基本解决老百姓住房问题。以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为目标,完善设施配套,提高综合服务水平,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切实增强居民安全感、幸福感。
(四)空间布局
1、总体布局
立足现有基础,优化空间布局,突出“一核”,开发“两带”,打造“三区”,实现科学跨越发展。突出“一核”,即打造核心新城区,重点建设新区起步区,大力发展综合商务、文化创意、现代金融、星级酒店、滨水房产,打造城市综合体和总部经济;改造提升县城区域,向东拓展至湘江西岸,打造以斑马湖为“绿心”的城市景观,构建功能完备的城市商圈;着力建设物流枢纽城,打造大河西综合交通枢纽门户和现代新型生产力服务中心,构建“品”字型组团式城市建设与发展格局。开发“两带”,即开发建设湘江生态经济带和金洲大道新农村示范带。湘江生态经济带以潇湘大道和湘江大道北延为契机,加快湘江两岸自然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全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岸线经济和城市建设的新亮点。金洲大道新农村示范带以金洲大道沿线的秀美风光为依托,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旅游休闲等,使之成为展示湖南农村风貌的新名片。打造“三区”,即打造特色鲜明而又紧密联系的高星经济区、河东经济区、大众垸经济区。高星经济区以望城经开区为依托,发展有色新材料、先进制造、食品加工等新型工业和与之配套的生产生活性服务业。河东经济区以长湘公路和湘江大道为依托,以铜官循环经济工业基地、丁字物流园为重点,发展精细化工、仓储物流和能源产业。大众垸经济区以望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依托,以高乔大道为轴线,加快推进百里水产走廊建设,发展高效农业、都市农业和休闲农业,打造全省一流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努力实现由传统农业生产区向都市生活配套区的转变。
2、城镇布局
结合长沙市总体规划,按照“一江两岸、一核多点、西主东强、南融北通”的思路和“结构有序、功能互补、整体优化、共建共享”的原则,打造“一核心、多亮点”的空间形态。一核心,即以新区为核心,“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起步区;多亮点,即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精心打造一批工业经济强镇、商贸物流新镇、旅游文化名镇、生态风情小镇,构建开放式、组团化、生态型城镇发展格局,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3、产业布局
—— 三产业布局。商贸物流业,重点在新区建设中央商务区,加快以斑马湖、月亮岛为中心的核心商圈建设,建设大河西物流枢纽城;房地产业,重点在湘江两岸、城区部分和风景秀美的山体旁建设精品楼盘,打造高端生态居住区;文化创意业,重点开发“一江两岸三镇四岛”;现代金融业,重点在新区建设金融后援服务中心,大力引进商业银行等多元化金融机构在新区布点;同时,在新区打造城市综合体,在黄金建设河西高铁新城,并积极发展中介服务业和社区服务业等。
—— 二产业布局。重点建设“一区三基地”,即以望城经开区为龙头,开发建设铜官循环经济工业基地、丁字物流基地、乌山创业富民基地等,努力打造重点突出、多点支撑、互动发展、各具特色的工业园区体系。
—— 一产业布局。重点建设望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打造“一园、两带、三基地”。一园,即望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两带,即百里名优水产养殖带、都市休闲旅游农业带;三基地,即商品蔬菜种植基地、高档优质稻种植基地和花卉苗木种植基地。
四、“十二五”发展重点与战略举措
“十二五”期间,紧紧围绕“建新区、打基础、强产业、谋福祉”四大战略重点,大力推进生态城区、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民生四大工程,着力打造“生态望城”、“开放望城”、“实力望城”和“幸福望城”。
(一)建新区,即大力推进以新区建设为重点的生态城区建设工程,打造“生态望城”
建设滨水新区。立足“以人为本、两型引领、国际品质、文化提升、江城一体”的发展理念,体现新型城市“环境优美、社会公正、城乡一体”的核心思想,以世界眼光、国际水准、现代理念,高标准做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起步区城市设计。创新融资方式和开发模式,建设“四纵五横”骨干道路,同步完善公共服务和生活配套设施,打造独具特色的滨水生态景观,使湘江风光与现代城市融为一体,实现起步区城区基本建成、核心区骨架基本完善,规划区格局基本成型。同时,打造新区产业支撑。大泽湖起步区重点发展商务会展、总部办公、高端生态住宅、娱乐休闲产业,着力打造长株潭地标性城市综合体。斑马湖起步区大力引进商贸流通、宾馆酒店、金融保险、度假培训等业态,着力打造生态型、高经济附加值的城市商业圈。谷山生态居住区突出生态公园建设,着力打造长沙新的高端生态居住区。
推进城乡一体。建立健全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长效机制,着力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和管理体制六个一体化建设,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传播,逐步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顺应现有的地貌和生态,加快城镇建设,注重提高城镇产业支撑功能,全面提升城镇的要素吸附力、资源转化力和内生增长力,不断提高城镇品位,切实改善城镇环境。推进村庄整治工作,继续推进农村道路畅通、安全饮水、电网改造、环境整治工程,加强农村水利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基础条件。促进农村危旧房改造,逐步消除农村危旧房;推动中心集镇和农民新村建设,使其成为集中、宽敞、舒适、方便的农村新型社区;彰显地域建筑风格,建设具有望城特色的湖湘新居。
改善生态环境。强化生态控制功能,合理利用自然山体、水体,切实保护湿地、绿地、林地,形成城市、林业、农田、湿地、流域等五大生态系统,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以美化人居环境为目标,加强道路两厢绿化,建设城区公园,增加绿地总量,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城市绿化体系。开发谷山、乌山、书堂山、黑麋峰四大森林公园,建设湘江、沩水、八曲河、马桥河四条景观轴,打造斑马湖、大泽湖两大核心景区,美化月亮岛、蔡家洲、香炉洲、冯家洲四大生态绿岛,建成斑马湖湿地景观与生态休闲区、大泽湖城市生态湿地公园、月亮岛美猴王主题公园等,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生态休闲之都,形成水网交织、山环水绕的滨水花园之城。
(二)打基础,即大力推进以交通为先导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打造“开放望城”
加快开放式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加快构建铁路轨道交通,大幅拓展周边城际交通,全面完善同城内部交通,迅速提高水路交通能力,形成陆路畅通无阻、水道充分利用、多种交通方式协调发展的综合交通体系。协调配合建设好长潭城际铁路、长岳城际铁路、长益常城际铁路、石长铁路复线和地铁5号线,升级改造望城火车站,构建铁路轨道交通。快速推进京珠西线、黄桥大道、潇湘大道北延线建设,规划建设好g319、北横线、湘江大道北延线、芙蓉北大道、先导区连接线等交通干道,拓展周边城际交通。大力建设新区路网、雷锋北大道拓改、星城大道、望城大道等内部交通,规划建设丁白大桥、香炉洲隧道等过江通道,实现东西互动发展,并完善与京珠西线、黄桥大道等干线公路的互通连接线建设,连通城际城内主干道,完善同城内部交通;规划建设铜官、靖港、游艇码头等港口码头,升级改造望城码头,打造湘江黄金水道,提高水路交通能力。
打造开放式大河西综合交通枢纽。抓住长潭、长岳、长益常等城际铁路在望城黄金镇交汇,黄金站将成为城际铁路网络的重要枢纽的机遇,高起点、高标准的规划建设铁路综合交通枢纽黄金站,建设与之配套的公路网络,整合、梳理城际轻轨、高铁、公交等多种交通方式的衔接和换乘,把黄金站打造成以高铁为基础,城际轻轨、高速公路、快速公交等多种交通方式一体化的河西地区综合型交通枢纽门户。同时,适应“跨江发展、沿江建设”的要求,逐步建设完善“一江两岸”防洪景观工程,加快建设湘江长沙综合枢纽工程,把望城建设成为大河西地区最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
构筑开放式发展格局。一方面,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提升招商引资质量,积极采取产业链招商、增资扩股等引资方式,围绕优势产业发展、产业链条延伸、产业结构升级等,重点引进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符合“两型”要求的项目,重点引进世界知名企业、品牌和战略投资者,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本土企业和自主品牌,提高参与对外经济合作与竞争的水平。另一方面,不断完善配套基础设施。积极推进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代表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以江河湖泊治理为代表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以望城自来水厂改扩建为代表的供水基础设施建设,以义务教育合格学校为代表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以县人民医院为代表的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以雷锋全民健身中心为代表的群众文体基础设施建设,并加强电力、通信、燃气、市政等其他基础设施建设,搞好完善配套,提高区域开放层次。
(三)强产业,即大力推进以“两型产业”为主导的产业支撑工程,打造“实力望城”
明晰产业定位。按照产业发展高端化、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布局合理化、产业形态两型化、三次产业融合化的要求,选准产业主攻方向,构建符合“两型”要求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做强工业:突出壮大有色新材料、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等主导产业,积极培育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推进陶瓷、石材、砂石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全国有色金属精深加工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中部食品加工中心、长株潭城市群能源供应中心、全省循环经济示范基地,把望城建设成为长沙重要的工业增长极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做优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商贸物流、房地产业、文化创意、现代金融等产业,将望城打造成区域性物流中心、生态型生活居住区、文化旅游目的地和金融后援服务中心。做精农业:积极发展高效农业、都市农业和休闲农业等现代农业,将望城建设成都市生活配套区。
壮大产业规模。一是打造大园区。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发展集约”的原则,做大做强望城经开区,形成千亿元规模,打造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加快铜官循环经济工业基地、丁字物流基地、乌山创业富民基地等园区基础设施和项目建设,使之成为专业化、特色化新兴园区。二是发展大产业。把培育产业集群作为工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引导产业集聚,大幅提高有色新材料、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等产业的集群度,注重培育与大企业相配套的中小企业,延伸、完善产业链条,打造百亿级产业,将有色新材料打造成500亿元产业集群,将食品加工、机械制造打造成200亿元产业集群。三是培育大企业。规模企业达到500家,其中亿元企业60家,10亿元企业20家,50亿元企业5家,100亿元企业3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核心带动作用。四是建设大项目。继续加强招商引资选资,围绕产业链招商,引进投资额度大、产业链长、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加快湾田实业、航天磁电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培育新的工业增长点,努力增强工业发展后劲。5年累计完成工业投资1000亿元以上。五要实现大调整。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改造提升陶瓷、石材、湘粉、砂石等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使一批具有望城特色的传统优势产业重放光彩,振兴内生经济。
培育产业竞争力。依托省会长沙丰富的科教资源,引导企业与各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加强对关键领域、关键技术的重点攻关,强化产业技术支撑,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高企业对科技成果的吸收、消化和再创新能力,力争到2015年建立省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5家,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10%以上,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值占工业总产值的35%以上。
(四)谋福祉,即大力推进以社会事业为核心的民生工程,打造“幸福望城”
实施人才兴业工程。以高层次人才和新城区建设紧缺急需人才为重点,围绕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三个重要环节,大力加强人才资源开发,精心组织实施重大人才工程,着力培养一批产业领军型、经营管理型、农村实用型和行政管理型高素质人才,加大对人才创新创业的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理顺人才管理体制,创新人才工作机制,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把望城打造成为长沙的人才高地;完善全员绩效考核办法,建立科学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突出能力建设,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充分发挥人事人才工作在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
进一步扩大劳动就业。面向城乡有就业要求和培训愿望的劳动者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技能培训,完善覆盖城乡的就业培训体系,建立健全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就业援助制度和公益性岗位开发安置制度,帮助城乡就业困难人员,特别是城镇零就业家庭成员、农村富余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和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完善创业指导服务体系,推进创业富民工程,支持劳动者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等“五大社会保险”,推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障全覆盖,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并轨;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大病医疗救助制度、教育助学制度、城市住房廉租等“五大社会救助”,健全社会救助体系,着力解决困难群众现实生活问题。鼓励民间资本兴办“优抚”、“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等“五大社会福利”,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增强公共保障能力;加强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建立健全全方位、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基本解决老百姓住房问题。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坚持机会公平原则,加大教育设施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建立教师均衡配置机制,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大政府办园力度,加快普及学前教育,高水平、高质量普及十五年基础教育,促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拓宽成人教育,加快发展职业培训、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等各类社会教育。鼓励、支持、规范民办教育,提高教育事业发展水平、教育资源配置水平和教育社会贡献水平。
统筹各项社会事业。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初步实现县级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构建便利的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强力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初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保持合理的出生人口性别比,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强科技知识普及应用,不断提高全民科技素养,加大科技投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建设完善群众性文体设施,举办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丰富群众文体生活。继续实施有线电视“户户通”工程,建设敬老院,关心青少年,保障妇女、儿童、残疾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广电、民政、共青团、妇联、工会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原则,健全社会管理格局。转变社会管理方式,促进以政府管理为主向政府管理与社会自治相结合转变,以政府调控为主向政府调控与社会协同相结合转变,以政府规范为主向政府规范与社会约束相结合转变。以群众情绪疏导、社会矛盾协调、社会治安防控为重点,完善社会管理机制。建立社会群体利益诉求代言机制,强化信访主渠道作用,健全信访部门诉求反应联动机制,妥善处理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切实解决群众反映的强烈问题。适时推进乡镇改街道、村改社区工作,建立覆盖社区全体成员的服务体系。
加强法治社会建设。推进规范执法,建立健全行政执法的责任制、行政损害的赔偿制、行政过错的追究制,明确执法主体、规范执法权责、提高执法水平。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平,保障司法公正。推动社会生活在法制范围下有序运行、矛盾纠纷在法律框架内有序解决、各项工作在法治轨道上有序推进,营造公开、公正、可预期的法治环境。同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以建设“平安望城”为目标,加强城乡电子防控系统建设,建立完善县、乡(镇)、村(社区)、组四级防控体系,深入推进严打整治,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防范打击非法宗教活动,积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显著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着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深入推进食品药品安全建设,严格执行技术标准,建立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网络,形成“统一领导、部门协调、分工协作、责权明晰、高效权威”的综合监管机制,加大对食品、药品、餐饮等领域的监管力度,提升监管能力和水平,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坚持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提高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和应急保障等能力,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突发公共事件。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减少生产安全事故,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积极开展文明城区、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家庭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面提高整体文明程度。
第五篇:*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
芦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十一五”规划,是党的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编制和实施好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不仅对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把我县建设成为“富有江南特色的休闲旅游生态县”的战略目标意义重大,而且对于指导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为
此特提出《芦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基本思路》。
一、“十五”计划执行结果预测“十五”计划开局以来,全县人民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以党的“十五”、“十六大”精神为指针,紧紧围绕加快发展这一主题,按照《芦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制定的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使全县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在“十五”计划期间取得了长足发展。--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快速增长,国民经济综合实力全面提升。预计到2005年末,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可完成174901万元,年均递增13.4,比“十五”计划提高1.4个百分点。其中:一产业增加值可完成34990万元,年均递增3.4;二产业增加值可完成97935万元,年均递增17.2;三产业增加值可完成41976万元,年均递增18.1。三次产业的比例为20:56:24,三次产业的结构比“十五”计划更为优化。--财政收入增长较快,预计到2005年末,财政总收入可完成17586万元,年均递增20.4。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可完成12620万元,年均递增19.5。--农民增收成效显著,农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预计到2005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可实现2342元,年均递增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预计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可完成15亿元,年均递增56,五年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1亿元,相当于“九五”期间总和的6.5倍,水利、电力、能源、交通、邮电通讯、城市建设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开放型经济较快发展,预计2005年可引进内资14亿元,五年累计引进内资39亿元。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十五”期间,全县经济社会生活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多年来积累的一些深层次矛盾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经济总量偏小,传统农业比重大,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城市化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群众生活水平偏低,生活质量偏差,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大等问题突出。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受电力、资金、人才不足的瓶颈制约的影响大。煤炭、烟花鞭炮的安全隐患严重,环境保护问题严峻。这些问题,都必须亟待解决。
二、“十一五”期间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与基本思路㈠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十一五”时期,将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提升全县经济综合实力,是实现芦溪经济和社会跨越式发展,把芦溪建设成为“富有江南特色的休闲旅游生态县”的战略目标的重要时期。根据我国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对二十一世纪的展望,全县“十一五”计划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6;工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18;财政总收入年均递增20,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递增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递增20;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6,人口总数控制在29万以内,年平均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3‰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实际引进内资年均递增20,实际引进外资年均递增18,适龄儿童受教育率99以上。㈡总体要求实现全县“十一五”计划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必须从我县现阶段的实际出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进一步完善思路、硬化目标、优化环境、强化措施、提升水平,突出主攻工业、全力招商引资、释放“三农”潜能、加快城建步伐、开创旅游新篇、完善保障体系,实现城乡经济统筹发展,促进全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大力提高全县人民的整体素质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㈢基本思路
1、继续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全面提升国民经济综合实力。⑴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十五”期间,全县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三农”工作,农业和农村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由于我县农业基础设施差,农村生产方式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农民增收还很缓慢,农民增收问题仍是我县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核心问题。为了切实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十一五”期间,我们要继续以农业综合开发县建设和国家林业建设重点工程为契机,按照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积极探索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路子、新办法,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努力提高农业适应市场的能力和综合经济效益,促进农业生产方式更快地由粗放型向集约化转变,实现农村经济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