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理答题中存在问题的分析与建议
地理答题中存在问题的分析与建议
灌南县初级中学韩婷婷
一·初中地理答题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虽然现在中考科目中加上了地理,但是通过我与学生的交谈,发觉很多学生对地理学科不重视。通过多次分析学生们的试卷和批改作业情况,发现学生在答题时主要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1.基础知识不扎实,基本观点理解不到位,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没有理顺。
2.审题能力不强,缺乏足够的解题技巧和方法。
3.思维不活跃,对知识的宏观把握不够,知识重组、应用能力差。
4.答题语言不规范,文字表述能力差,字迹马虎、潦草。
二、针对上述问题的教学建议
1.初中地理教师要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建构开放式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发现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和探索地理问题的应对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彻底改变“死记硬背”的方法。
例如:在讲解八年级上册我国的工业分布时,可以用“厂长去哪儿”的活动,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究
2.突出地理学科特点,强化地理图像系统的教学。
地理教学中应重视地理图像、图表的利用,帮助学生掌握观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加强对图表信息的收集、整理及训练,让学生心中有图,能够对着图、表进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进而提高综合能力。
3.在地理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为学生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增强地理教学的实践性、创新性,能够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产生的过程,在体验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上学期我校在七年级教室里张贴了世界地图,八年级教室里张贴了中国地理。
4.加强校本教研研究,搭建教师交流平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多开展一些教研教改活动,促使地理教师们经常在一起学习、磋商,进一步更新观点、改进方法,使学生乐学、会学。
5.加强地理教学力度管理,避免形成地理恶性循环教学现象。
部分学生对地理学科不重视,有的抱放弃态度,甚至连课本也丢弃…
三.总结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堂是舞台,教师是导演,学生是主角。教师要“诱”学生思维,“导”学生探究,变课堂为学生探索、发现、创造的场所,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的主体。
第二篇:政治命题的指导思想与考生答题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政治命题的指导思想与考生答题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试题命制的基本指导思想
研究生入学考试是国家为高等学校招收研究生而设臵的考试。它的评价标准是高等学校优等本科生能达到及格和及格以上的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基本的政治理论素质,并有利于各个高等院校在专业上择优选拔。为此,教育部考试中心每年统一制订《考试大纲》作为考研命题的基本依据。
首先,命题专家必须严格按照《政治理论考试大纲》对各个学科知识点的考查范围进行命题,试题的内容比例、题型比例应符合考试大纲的规定,强调试题的考查内容应“依据大纲且不能拘泥于大纲”。考查评价目标应注意多层次性,对比较、分析、评价等高层次能力有所侧重。
其次,政治理论课作为我国当前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应注重联系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以及当代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反映国内外历史、现实中的重大问题,并引导学生关注、分析、理解、评价这引起问题。
第三,试题应科学规范。所谓科学规范主要是指:试题及答案无政治性失误、科学来谨,准确无误,符合教育测量学要求,并尽可能避免有学术上的争议。
第四,试卷有一定的覆盖面和难度控制。所考查的知识点应尽量广泛,分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同时,保持间试卷难度稳定。第五,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达到“理论联系实际”要求的最有效的实现形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求考生将已有理论知识与试卷实际设计的情景相结合回答问题,真正考查考生较高层次的能力。
第六,有确定的考核知识点,并能体现一定的能力考查目标。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之间知识点内在的联系,适当加强对综合的、跨学科的能力的考查。
《政治理论考试大纲》对考生的能力考查的目标具体规定了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准确地再认或再现有关的哲学、历史、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知识。
第二,正确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中的有关范畴、规律和论断。
第二,运用有关原理,辨别理论是非,分析、论证某一观点的正确或错误。
第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比较和分析有关社会现象或实际问
第四,结合特定历史条件或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生活的背景,分析所提供的具体材料,引证有关事实,科学地评价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第五,准确、恰当地使用政治理论各个学科的专业术语,文字通顺、层次清楚、有理有据、合乎逻辑地回答问题。这些评价目标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对考生知识性、理论素质、辨别与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以及理解、分析、比较、综合和归纳等能力的要求。
二、政治理论试题题型特点及对考生试卷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
下面结合试题的题型特点进行具体分析:
1.单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基本上是为实现第一项评价目标而进行命题的,主要是考查考生对有关历史、经济和政治方面基本知识、基本概念或基本事实的掌握和认识情况。从考生的答题情况来看,该题型的正确率比较高,但得满分的比例不足10%。由于单项选择题的指向是明确的,不存在干扰选项,因此在各题型中是难度最低、得分率最高的。首先,单项选择题注重对基本概念以及对基本概念之间关系的考查。2003年政治试题:单选题第6题考查的是预付资本总周转次数这一概念,单选题第7题考查的是及差地租Ⅱ这一概念,单选题第5题考查对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关系及其外在宏观形式的理解和把握等。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注重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进行比较、区别。其次,由于单项选择题强调答案的惟一性,因此在解题时要充分发掘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任何概念、原理都是在一定条件下才能成立的,因此要特别注意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各种“限制”条件进行区分。如谈及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标志性的术语:前提、关键、根本点、本质、基本特点、显著特点等。另外一些在试题中出现的关键性的术语,如:集中到一点;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从根本上说;最大的任务;根本原则;集中体现等。这些词语规定了答案选项的惟一性、确定性。如2003年政治试题:单选第4题中“最基本、最重要”,第8题中“根本目标”,第9题中“双重性质的事件”,第11题中“重要标志”,第12题中“最根本的是”,第13题中根本出发点”,第14题中“本质在”第15题中“决定性因素是”等。
2.多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基本上是为实现第一、二项评价目标而进行命题的。从内容上来说,多项选择题主要用于考查考生是否准确掌握有关的理论范畴、规律和论断或是否对相关内容有较深层次的理解辨别能力。由于多项选择题在正确选择的数量上是不明确的,干扰项具有相当大的干扰性,因而与单项选择题相比,其难度大大提高了。如果考生没有真正理解有关的范畴、规律和论断,就不能准确地把正确项与干扰项区别开来。在各种题型中,该题型的得分率是较低的。该题型的答题情况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考生的总分值。从考生答题情况来看,多选了选项是错误的主要表现。因此,考生在该题型中反映出的主要问题不在于少选了正确选项,而在于多选了错误选项,对一些似是而非的干扰项难以作出准确的辨别,正确选项选了,错误选项也选了。从直接反映出的问题来看,是考生排除干扰项的能力不强,但从深层次上看,是对基本范围、规律和论断等没有真正理解和吃透。政治理论课的命题总思路是突出重点、覆盖大纲考查的知识点,而这两个方面的任务是分别由两类题型来承担的,大题如分析题的主要任务、功能是“突出重点”,而小题如选择题、辨析题的主要任务、功能是覆盖考试大纲。多项选择题的命题内容大多集中在一些对著名人物的主要观点、理论的评价和语义的正确理解。对一些相关概念,诸如: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同一性和斗争性、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商品资本和商业
资本、社会主义民主和资本主义民主等这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的理解和把握也是多项选择题命题的首选。
3.辨析题辨析题基本上是为实现第三项目标而进行命题的,主要是考查考生对运用有关原理辨别理论是非,分析、论证某一观点的正确与错误的能力。由于辨析题往往是一些既有合理因素又有片面观点的命题,有时很难简单地说是对或错,因此,在解答辨析题时,不必在开头匆忙作出判断,其判断必须有,但可体现在整个答案之中。其次,辨析题除了判断以外,还要对所给命题进行具体分析,说明理由、辨别是非,重点是要考生作出正确的分析,因而该题型具有一定的难度。从考生答题的情况来看,较普遍地存在以下两大问题:一是对题目所给命题不能作出准确的辨别,把正确的命题看成是错误的,把错误的命题看成是正确的,或者不能辨别出命题是否全面,辨别的前提错了,后面整个分析也就无法按正确的思路进行;二是对题目所给的命题以作出正确的辨别,但却不能运用有关的原理进行分析和说明对与错的理由,这种情况同样导致不能得分。因此,在解答辨析题时应注意避免单向思维,要尽力避免把解题简单确定在一个方面,在确定思路时,要进行多维的思考;要善于用正确原理、概念去指出命题的错误。辨析题的命题形式主要有:(1)命题观点正确。这类题表面上看似乎不难,既然命题正确,那就把观点正确的理由写上去就行了,但实际上,解好这类题还是不容易的。主要有两种情况决定了它有一定难度。第一种情况是命题观点尽管正确,但需要作重要补充。如:1998年文科第23题;“唯心主义是人类认识之树上的花朵”。考生在答题中反映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没有认识到唯心主义也是一朵花,只是简单地认为唯心主义是不对的,不能成为花,也不能结果。按这样的判断思路来说明,就会把唯心主义哲学说成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不能结果实,从而完全否认了它产生的必然性,就不能全面地回答问题;二是认为唯心主义哲学也结果,但唯心主义哲学又是不对的。按这样的来回答问题,就导致了把答题的重点移到了“结怎样的果”的问题上。有相当部分的考生就认为唯心主义也结果实,只不过结的是“苦果”、“恶果”、“毒果”、“对人类有害的果”。这样的回答显然不符合答题要求。在答题中反映出的上述问题,实质在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基本原理没有牢固地掌握。第二种情况是试题提出两个表面上矛盾的观点,但实际上都是正确的。如:1997年文理科通用的一个辨析题: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政治权利不受教育程度的限制,列宁却说“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这一题表面上看是我国宪法的规定和列宁的话前后矛盾,实则一致。前者说明我国是人民民主国家,公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宪法规定政治权利不受教育程度的限制。而后者是指文盲受自身条件的限制,不能真实有效地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因此不能充分享用宪法所规定的各项民主政治权利,履行公民的职责,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这二者结合起业恰恰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必须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提高全体公民的文化素质,使公民所享有的民主权利的行使民主权利的能力统一起来。(2)观点错误这一类辨析题的特点是进行错误的归纳和概括,“以偏概全”。例如1997年理科第23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该题涉及的命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一个正确的观点。因为,个体在认识活动中,由于生理、心理、经验、知识、能动性的发挥以及看问题的角度各有不同,因而会出现认识上的个体特征和差异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蕴涵的哲理正是反映了人认识上的主体性、差异性和多样性,而不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该题的概括,实际上是一种张冠李戴的错误概括,即把“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对客观真理的否定张冠李戴地套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身上。(3)既有合理因素又有片面观点。这类辨析题往往是寓非于是,是辨析最常见的形式。
在解答此种形式的辨析题时要注意下列特点:
第一,要全面指出命题的合理因素和片面观点。1998年文科卷第25题:在中国,没收官僚资本就其革命性质而言是新民主主义的。这是一个不全面的命题,要求考生指出其不全面的地方,并全面地回答问题。考生在答题中反映出的问题主要是不能全面地认识没收官僚资本的性质,在辨别上只是简单地作正确或者错误的判断。因此,讲了具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就不讲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或者是相反。其中绝大多数考生在答没收官僚资本具有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时所作的分析,都只是把没收官僚资本与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三座大山的任务联系起来,并分析到此为止,不再继续分析下去,这样就不能把整个分析引向全面。
第二,指出命题的倾向。一般来说,在这类题中,虽然既有合理因素也有片面观点,但要求考生指出命题的主要倾向。例如:1988年文科政治试卷辨析题;社会生活是复杂的,决定社会性质和发展的要素是多元的。本题要分成两方面进行回答。第一,肯定其合理因素,指出人类社会是由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多种因素所构成的复杂系统。在社会发展中起作用的,既有地理环境、人口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等物质要素,也包括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态等精神要素和人的主体能动作用。第二,阐述其错误,指出最终决定社会性质和发展的力量,只能是社会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其他因素的作用都是建立在物质资料生产的基础上。唯物史观是唯物主义的一元论,那种把决定作用和影响作用混合起来的多元论观点是错误的。因此该命题的基本倾向要论证“决定社会性质和发展的要素是多元的”,它是与唯物史观相对立的,其基本倾向是错误的。第三,命题是由二个以上的句子组成,通过错误的推理,得出片面的结论。一种是前提正确,用不正确的方法推导出错误的结论。如2002年文科第32题: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的变化就是价值变化的表现。这道题就具有代表性。价值是价格的内容和基础。在自由竞争条件下,价值的变化必然引起价格的变化。但是,在现实的交换活动中,影响价格变化的不仅仅是价值的变化,还有供求关系、竞争、货币币值和政府政策等因素。另一种情况是试题前提虽然有合理的因素,但不完整。再如2000年理科第31题:1928年有人主张,既然中国革命的动力是无产阶级,那么革命本身就是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应指出这一试题推理根据不对。毛泽东指出:“决定革命性质的力量,是主要的敌人和主要的革命者两方面。”1928年时主要的敌人仍然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因此中国革命仍然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第二,该题对前提的概括也不够完整,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动力不仅是无产阶级,还包括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另外,这时候主要的革命者是无产阶级,革命的领导权不再属于资产阶级,而是属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因此这个革命又不是一般的、旧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4.分析题分析题基本上是为实现大纲第五项目标而进行命题的。主要是考
查考生对所提供的材料能否根据所掌握的有关历史条件或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生活的背景给予综合、归纳,并进行科学的评价。该题型的基本要求有:一是要阅读理解材料所表达的意思,并从所给材料中获取信息、对材料进行鉴别、比较和综合概括的能力;二是回答分析题的一个根本要求就是不要离开材料,要运用有关的知识,对材料本身或材料提供的观点给予正确的评价、分析;三是由于分析题所含的信息具有隐蔽性,其选用的材料又反映不同的态度或立场,有一定的时间、空间差别,这增加了这种题型的难度。考生要能根据材料和题目的要求,引申出自己掌握的有关基本知识或观点。从近年来考生答题的情况来看,较普遍地存在着以下两个问题:一是相当多的考生对材料本身不能很好地阅读理解,归纳不出材料所表达的主要意思,因而对一些就材料本身提的问题也不能圆满地回答;二是对有关的国内、国际的背景材料缺乏全面的了解,或者根本就不知道有关的背景,这样对材料本身反映的一些问题就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另外,有些考生对基本理论和知识没有掌握,对一些观点的评价和分析就显得有些无的放矢,当然,对要求引申的问题也就不能很好地回答。因此,考生首先要善于从提问和材料中提取信息。分析题虽然很灵活,但是,其提问和材料却提供了解题的线索,这就要求的解题时,不能径直按照考生本人的想法、认识去答题,而是应从材料本身中提取信息。其次,要善于归纳、引申。从提问、材料中获取信息只是为解题提供了思路、素材,但是,分析题还要求对所提供的材料进行概括,考生要运用所学原理和材料“对号入座”,加以归纳和概括。总之,政治理论科考试,是对考生的一次全面考核。根据近年来试卷评阅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以下两个方面应引起重视。一是必须着重掌握各门课程的基本理论。从考试的角度来讲,考查考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始终是考试所要达到的最主要的目标;从命题的指导思想看,突出的是对基本理论的考核;从题型看,需要死记硬背的东西日趋减少,需要做理论分析的内容日益增加;从题目形式看,出题的方式越来越活,角度越来越多;从答题的要求看,基本理论的比重越来越大。所有这些都说明,考试的基本导向是要考生着重掌握好基本理论,而不是靠临时的死记硬背。考生在答卷中所反映出来的情况是:基本理论和原理掌握不扎实,没有真正理解,对整个问题的分析缺乏理论基础。因此,考生必须在对基本理论的掌握上多下一些工夫,只有具备了比较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在考试中才具有发挥能力的基础。如果在平时学习期间不能掌握好基本理论,到临考前去钻研数十万字的考研复习资料,这往往造成所花的时间与所得到的收获不成比例。二是必须着力提高逻辑分析水平。政治理论科目考试具有的一大特点是主观题目的比重比较大,强调逻辑分析和文字表达,因而如果逻辑分析和文章组织能力不行,就会直接影响到对已掌握的基本理论的运用和发挥。一些考生在回答分析题时,逻辑分析混乱,前后重复,颠来倒去,就是说不清问题,答不上要点。结果文字写了一大篇,分数却很低。有的对问题的分析前后矛盾,一看就知道没有理解问题。因此,对考生来说,应该把提高逻辑分析水平看作是使自己掌握的知识能够得到充分发挥的一个基本要素。三是必须着力提高文字组织能力。文字组织能力较差是考试中暴露出来的又一个突出问题。一些考生在回答问题时,语句不通,文字不顺,心里想的意思不能表达出来,甚至把要说的意思表达错了,这在答卷中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因此,考生必须在平常的复习过程中加强对逻辑分析水平和文字组织能力的训练,否则靠考前的临时冲刺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考研政治评价目标:解析和对策
《政治理论考试大纲》在考试说明中明确规定了评价目标:“政治理论考试在考查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注重考查考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字面上看,评价目标是考试大纲中通过硬性规定要求考试参与者学习该门课程必须达到的目标;而更深层次的探讨可以发现,这些目标往往也是考试中命题的指导性原则和方针。这样看来,有必要对考试大纲的评价目标进行一个应试导向的剖析,并根据解析得出的具体结合形成在考试冲刺阶段的复习应试对策。考纲层次递增地将评价目标具体化为六个能力,对应了考试形式中选择、辨析、分析三类题型设计的要求。下面分别就这六种能力结合大纲给出的样题作详细解析。
1、准确地再认或再现有关的哲学、历史、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知识。记忆是巩固掌握知识的重要手段和必由之路。反对死记硬背并
不意味着不要求记忆,相反,大纲要求考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非常准确地识记所学的哲学、历史、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知识,并在应试解答时准确地再认(识别)和再现(表述)出来。分析历年考研政治试题可以发现,要求再认或再现所学的知识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以及一年间的国内外重大时事;(2)本科阶段所学政治理论课各科目有关概念的确切含义以及基本知识;(3)本科阶段所学政治理论课各科目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对这一能力要求的考查主要体现在形势与政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两方面的命题,难度相对较低。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在论述题与材料题中往往也包含着对这一能力目标的测评。例1 1982年中曾根内阁对日本外交战略作了重要调整,明确提出 A.谋求政治大国战略 B.有限推回战略 C.世界秩序战略 D.综合安全保障战略[答案]A [分析]这类题目解答时容易犯“张冠李戴”错误,即混淆各种对应关系。避免这一错误的唯一途径是切实掌握各个选项的内容,并注重相似知识点的辨析。80年代日本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日本在外交政策上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变化,这就是要由世界经济大国过渡到世界政治大国。1982年7月,中曾根首相在他的故乡群马县发表演说时谈到:“要在世界政治中提高日本的发言权,增加日本不仅作为经济大国的份量,而且是作为政治大国的份量”。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实现“政治大国”目标。故A项是正确的。B、C项是美国政府的对外战略,D项是日本太平正芳首相提出的对外战略。例2 首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国家有 A.中国 B.巴基斯坦 C.印度 D.缅甸 E.印度尼西亚[答案]A、C、D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考生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首创国的一般常识,编重于对原则提出史实的记忆。1953年12月中国总理周恩来在接见印度政府代表团的谈话中,首先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设想。1954年4月,中印两国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关于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中,明确记载了这些原则。同年6月,周恩来应邀访问印度,在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中重申了这些原则。随后,周恩来总理访问缅甸,同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两国表示以和
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双方关系的准则。
2、正确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中的有关范畴、规律和论断。考研政治的命题日益体现出这样的趋势:考查方式更加灵活,角度更加多样化,素材更多地来源于现实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实例。尽管试题因此而日趋偏僻复杂,但是其考查点一定是大纲所涵盖的要点,其所贯穿的原理、规律一定是考生被要求掌握的理论内容,这个结论很容易由历年试题的分析得出。解答的关键在于实现题目要求与所学原理的正确衔接。如是观之,理解和掌握哲学、经济等方面的规律、原理、论断不失为夺取政治理论课高分的一把钥匙。这要求考生不仅能记忆重现原理,还要求把握原理的实质,切实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有关范畴、规律和论断。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阅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经典著作,正确理解和把握其中的著名论断;(2)对于政治各科目基本概念的发散思考,并且多方位、多角度地来拓展原理,检验原理。对于这一能力的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邓小平理论概论、毛泽东思想概论均偏重于通过直接“移植”教材或文献中的语句来命题。例3 人的意识的主观性方面表现为 A.反映形式的主观性 B.不同主体的意识之间的差别性 C.对客观对象反映的近似性 D.对客观对象反映的超前性 E.对事物反映的虚幻性[答案]A、B、C、D、E [分析]这道题目考查的知识点是人的意识的主观方面的特性,多数考生少选了D项和E项,这些说明了考生对这个原理掌握得不够全面。意识始终依赖于被意识的对象和物质的实践活动,但它毕竟有着自己独特的本质规定。主观性、观念性是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时主要表现:自由性、意向性、预见性、创造性、超越性和反思性等等是意识活动相对独立性的重要表现:错误意识表现出来的虚幻性,则是从另一侧面表现的意识活动的相对独立性。这一切说明,人的精神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例4 邓小平提出,从长远的观点看,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要实现的飞跃有 A.废除农业的计划经济体制,实行市场调节 B.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C.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加强农业发展 D.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E.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发展农村工业和第三产业[答案]B、D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邓小平关于我国农业改革和发展的两个飞跃的思想论断的理解,题目直接取源于《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55页“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又是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
3、运用有关原理,解释和论证某种观点,辨明理论是非。辨明理论是非就是对有关理论观点作出是与非的辨别,并同时进行适当的分析给出判断的理由。判断的标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采用的形式或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解释和论证某种命题,或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锐利的思想武器对错误的东西进行批判。显然,考查这一能力的最佳题型是辨析题,论述题,材料题中也有某一部分或某一问要求考生来辨别,论证所给命题或观点。题目内容涉及的往往是各学科中容易混淆的概念而且有较强的理论针对性。要注意这样的一个趋势:命题选材上越来越多地采用非专业教材中很少介绍,但历史上、现实中或理论界原本就有的观点,对于非专业的考生而言,该类试题的灵活性和难度就相应加大了。例5 相对剩余价值是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答案要点]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从而相应是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企业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产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又按社会价值出售而获得的。由于资本家普遍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使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生活资料价值下降,从而劳动力的价值下降,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实现了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该命题的错误在于颠倒了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因果关系。[分析]这道辨析题命题的意图是检验考生是否能掌握马克思关于相对剩余价值的理论,以及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考查的目标是要考生正确分析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该题的解题思路应从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的概念分析入手,正确揭示两者的关系,并指出命题的错误。从个别资本家来看,出于对更多的超额剩余价值的追求,他必须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但当所有的资本家都仿效这一做法,都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时,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差额就消失了,超额剩余价值也就不存在了。但是,这时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劳动力价值下降,必要劳动时间缩短,相对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从而实现了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所以,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是超额剩余价值消失了,但实现了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即相对剩余价值是超额剩余价值生产的结果,而不是前提。该命题颠倒了两者的因果关系。
4、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计较和分析有关社会现象或实际问题。这一能力要求考生对相近、相似、相关的情景材料或知识点的特殊本质和个别特性进行定性分析,即进行异同点的对比,所比较的内容跨度不定,可能是同一学科同一章节的,也可能是同一学科不同章节的,甚而可能是不同学科的内容。因此这一能力要求的层次比较高,对应的考查题型常常以多项选择题与材料题居多。出比较题的目的就是通过比较来认识不同政治制度,不同经济制度,不同方针政策的优劣、好坏,来认识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同时,通过比较,还可以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管理国家和社会的一些有益的经验,汲取我国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的教训,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所以,答此类题时,考生应明确这一命题竭力意图,最终将答题点落实到这上面来。例6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原则区别在于 A.经济基础不同 B.阶级实质不同 C.国家结构形式不同 D.宗旨不同 E.主体不同[答案]A、B、D、E [分析]本题属于邓小平理论部分的试题。命题意图在于通过对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比较分析,考查考生的理解鉴别能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原则区别首先在于两种民主建立的经济基础不同。资本主义民主是建立在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之上并为之服务的;社会主义民主则是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之上,它不仅保障全体人民享有管理国家的权力,而且保障全体人民享有管理经济、管理科学文化、管理社会事务的权利。A项初看起来似乎与民主本身无关,但恰恰是根本的区别。此外,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宗旨不同、主体不同、阶级实质不同。因此,本题正确项应为A、B、D、E。国家结构形式的不同不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原则区别。制度相同的国家可以采
取不同的国家结构形式,制度不同的国家也完全可能采取相同的国家结构。例7 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相比较,其发展表现在A.突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 B.强调了民主权利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C.确立了“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两大原则 D.与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相联系 E.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完全相同[答案]A、B、C、D [分析]关于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和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比较,是毛泽东思想概论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近年来考试的一个重点。本题考查的是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要求考生明白新三民主义是对旧三民主义的发展。备选项A、B、C,分别表述在“民族”、“民权”、“民生”三方面的发展,D项则是带有总结性的,或者说根本意义上的比较;而E项,是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比较,自然就不在本题应选之列了。
5、结合特定历史条件或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生活的背景,综合认识和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考研政治试题体现国家意志,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近年来,试题以现实问题为载体,侧重考查能力的特点逐年增强。这一能力要求正是这一考试趋势的突出反映。它常以综合性论述题的形式出现。其特点是围绕当年的某一热点问题选材、设问,以现实问题和考查能力立意,考核点又要明确限定在考试大纲之内。往往是用某一哲学原理阐译当前政治、社会生活中的热点现象,用某一政治经济学原理来分析我国当前经济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例8 运用马克思关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有关原理,分析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部分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供过于求对社会再生产的影响及应采取的对策。[答案要点]①马克思认为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在实物上得到替换。部分产品供过于求表明这部分产品没有通过市场交换实现价值上的补偿和实物上的替换,影响社会总产品的实现。②马克思把社会生产划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认为两大部类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要求按比例协调发展;生产资料的供给与需求之间、消费资料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均应保持平衡。部分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供过于求,影响两大部类内部和两大部类之间的比例均衡,影响整个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③按照马克思关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上述原理,应坚持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应对我国现有产业结构进行合理调整,使社会生产资料、消费资料的供给与需求基本平衡,实现社会再生产按比例协调发展。[分析]该题为理论结合现实,理论指导实践的典型试题,该题要求运用的原理是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原理,指出的实际问题,实际上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和两大部类的按比例协调发展问题,遵循马克思这方面的分析,必须坚持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必须对现有的产业结构进行合理调整,才能推进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
6、准确、恰当地使用本学科的专业术语,文字通顺,层次清楚,有论有据,合科逻辑地表述。表述能力是指用文字把对问题的认识或理解表达出来的思维能力。很明显,大纲单列出一个评价目标强化了答题规范的问题。历年阅卷调查总结表明答题不规范既是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又是个因人而异的问题。不规范答题四种代表性的情况如下所示:(1)用老观点说明新问题,这种情形主要体现在邓小平理论概论、政治经济学试题的解答中,因为不少知识点具体内容随着改革的深入、政策的调整都有了新的发展,客观上考生本科阶段选用的政治教材有滞后性,所以考生必须根据理论的新发展及时加以补充和修正,保持答案和试题在时代性上的一致。(2)以多取胜,但缺乏要点。考生在复习时多以背书为主,在练习中又采纳题海战术,在考试中遇到熟悉题目,唯恐言之不及,认为多多益善。但实际上答案要求是文字通顺,层次清楚,合乎逻辑,写得太多,往往把注意力放在量上,而忽视了内容在质上的规定性,同时答案繁琐冗长,往往会带来思路的混乱,使大量与题无关的内容掩盖了涉及题意的某些内容。(3)死背教材,拼凑理论,缺乏分析。很多考生总是担心背熟的理论考不着,用不上。因此,他们在答题时颠倒主次,不从题目要求出发,而从个人知识水平出发,总是想方设法将自己背熟的理论加入论述之中,实际下摆上去的一大堆“经典”理论与题意要求相去甚远,甚至毫无干系。阅卷人看到的是一段段教材文句的罗列,而不是对问题的分析阐释。(4)不用政治术语,爱说个人感受体会。这是考生在答题时走的另一极端。近几年来,主观试题中要求考生评价、解决问题的题目份量加重。很多考生片面地认为答政治主观题就是写政治作文,一看到新闻中常谈的国家热点问题,一看到那较通俗的设问语句,马上千言百语涌上心头,如唠家常般地大谈特谈个人的感受、认识、体会,还举一些自己感悟很深的实例,增添很多形容词,追求答案词章的华丽,渲染自己的感情,这就属于严重的使用术语不规范。比如论述依法治国的必要性,十五大报告中有明确、科学地阐释,无需再去“画蛇添足”,举惩办成克杰、胡长清这些例子,并发表一些个人见解。
第三篇:存在问题及建议
存在问题及建议
吕梁市会计学校
1、学校近三年招生情况为2010年570人,2011年736人,2012年730人。学校现在校生规模为2023人,其中,中职教育开设会计、计算机及其应用、财政、物流管理等10个专业,在校生598余人;挂靠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开设会计与计算机操作技术2个高职专业,在校生1020余人;与吕梁学院联办经济系开设的财务管理与会计电算化2个专科专业,在校生405余人。学校现在存在的问题是专任老师严重不足,达不到国家规定的师生比例,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学校现有专任教师97人,其中专业课54人,基础课43人,由于结构不尽合理,导致本学期专业课外聘教师11人,基础课外聘15人以满足教学需要,建议给予增加教师编制。
2、学校现有内设机构及科级职数多于编办核定的职数是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建议给予理顺,同时,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建议增加教学与学生管理内设机构和科级职数。
3、学校经费只能满足日常教学使用,不能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2011年学校总收入1700万元,财政负担940万元,学校日常经费支出1480万元,财政负担率为65%左右,2012年全年预计总收入1500万元,其中财政拨款1200万元,收取各种学费300万元,预计总支出1800万元,尚有资金缺口300万元,建议财政每年给予一定数量的专项补助款用于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进而促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
二0一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第四篇:农村一事一议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建议
农村“一事一议”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建议
河北易县农业区划办公室 李志强
完全取消农业税以后,明显减少了村级政府的经济来源,由此带来的一个新问题就是对村公益事业、基础建设项目的资金投入受到了限制。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及省、市政府出台了针对村公益性、生产性建设项目筹资筹劳“一事一议”的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新政策。
“一事一议”是指对村内基础设施建设及公益事业所需资金或劳务,遵循量力而行、群众受益、民主决策、上限控制、定向使用、财务公开的原则,由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民主讨论决定,属于本村村民集体所有,由村民委员会负责管理使用的农村公共产品分配方式。“一事一议”属于税费改革的配套政策和措施。这种方式有利于激发农民参与民主政治建设和实现公共产品决策的自主性,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和杜绝“三乱”行为的发生,有利于纠正乡村强迫命令和保证对公共资源使用过程的全程监督管理,改进基层干部作风,密切党群关系,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但“一事一议”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需认真研究和解决。
一 农村“一事一议”存在的问题 召集会议难度大。多年来,农民为增加家庭收入,多数青壮年农民去外地务工,在家的多为老弱妇幼,这已形成自然。不少村民对村内公益事业缺乏必要的关心和参与热情,认为与自己无多大干涉。尤其山区村庄,地域面积大,居住分散。村里开会也多利用晚上时间,占用白天时间农民也好不起,而在晚上夜间山路崎岖难行。在这种情况下,要使全村60%以上的人口或全体村民代表召集在一起开会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即使开一个村组会议,由于现在村组干部的补贴取消了,召集起来也不是那么容易了。难以形成议事决议。若召开一个百人左右的村民代表会议,由于一些村民参政议事能力低,有的本位主义思想严重,对自己或本片、本组有利的就举手同意;反之对自己无利,特别是对自己利益有触动时,就信口开河大发牢骚,反正我不举手同意你就不敢下决定。在这种情况下就很难达成共识形成最后决议。3 所筹资金难以到位。无可厚非,如果是全民代表一致通过了决议,所筹资金则不会成多大问题。如果是部分村民代表通过而形成的决议,那么,未同意的那一部代表及其所代表的村民就不会执行决议,只要有一户不交所议款项,就会产生“羊群效应”,你不交我也不交,大家都不交,或引发已交资金村民的极大不满。最终使所议事项欲筹资金难以全额到位。缺乏规范的操作程序。“一事一议”是在全面实行费税改革的背景下出现的新生事物,尚没有一套科学规范的操作程序,可操作性差,执行起来有一定难度也在情理之中。如“一事一议”项目范围的界定、所筹资金上限的控制及对资金管理等,均没有在农村形成一个严格而明确的规范程序和制度。尤其在资金管理上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制约机制,资金管理漏洞较多,使专款专用大打了折扣。这就使得“一事一议”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把好“经”念歪了。受其他遗留问题的影响。农村问题比较多,尤其承包合同纠纷、土地纠纷等较为突出。受其影响,村内在进行“一事一议”活动时,持有纠纷的村民就以此为前提,不给解决前遗留问题,眼下问题免谈。这就直接影响了“一事一议”活动的顺利开展。存有农民负担反弹的可能。在缺乏“一事一议”严格而规范的操作程序情况下,加上受某些村干部认识上的影响,认为村民会议通过的事,都可以搞“一事一议”,村民会议确定的筹资标准过高也可以执行,往往导致超出政策规定的议事范围和筹资标准,由“三乱”转变为“两超”(超议事范围、超筹资标准),成为今后农民负担反弹的隐患。
二 关于做好“一事一议”的建议 1 县乡政府做好服务引导工作。目前农民对“一事一议”的内容、目的、意义尚不甚了解。这既要求各级政府必须认真做好细致的服务引导工作。受训做好多媒体、多渠道的广泛宣传工作,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印刷“一事一议”的明白纸,由乡村干部深入到农户将其送到农民手中,并作必要的讲解。使农民真正认识到“一事一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乡镇政府要指导村级组织科学测算“一事一议”方案,制定议事程序,充分考虑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以确保“一事一议”切合实际,充分体现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和意愿。
2强化民主法制教育,提高农民参政议事意识。农民民主法制意识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 决定着“一事一议”能否顺利开展。农民民主意识强,参政议事的积极性就高。所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加强对农民群众的民主法制教育,树立长远意识,强化大局观念,不断提高村民的议事能力和水平。村民代表要充分发挥作用,与联系户保持正常的联系,做好联系户的工作,确保在村民代表会议上能充分体现出联系户的意愿。建立健全村民自治组织如民主理财小组、村务公开监督小组等,积极参与村务管理,维护民主权利,真正做到大家的事,民主议,民主定,民主管。规范“一事一议” 的操作程序。
制定可行方案。搞好预算,每年年初由村委会根据实际情况,编制当年公益事业预算方案。筹资标准应严格控制在政策规定的标准之内,避免出现农民负担反弹。严格操作程序。“一事一议”筹资方案制定后,要张榜公示;召开村民大会,并且必须有半数以上的村民代表讨论通过;报镇政府审核,经县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办公室批准后实施。不按照程序报批的筹资方案农民有权拒交;项目结束后,要核算收支情况,搞好验收结算,公示实施结果和决算方案。
监督管理。所筹资金要实行专户核算,专款专用。乡镇审计人员和村民主理财小组要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阶段性审计和最终审计。并将资金使用、结余及审计结果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4 妥善解决农村遗留问题。农村的遗留问题仍普遍存在,如土地问题、宅基地问题、债务问题等,“一事一议”需要农民的积极参与,如果遗留问题存在之中,势必对其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你决定的事我不执行,形成决议的我不买账。意见不一致,达不成共识就难以顺利实施。较好地解决农村中的遗留问题既是农民所期盼的,也是确保“一事一议”顺利开展所必需的。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推行“一事一议”必须强化制度建设,做到“一事一议”有法可依,让“一事一议”逐步走上法制化轨道。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把“一事一议”的议事规则写进去,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并在实践中认真贯彻执行。使“一事一议”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或必做的事情。这就要求“一事一议”的政策范围要严格界定,不能擅自扩大议事范围,操作程序规范,并使活动的全过程高度公开透明。在较完善的政策框架下开展“一事一议”,农民放心;在公开透明的氛围中,可真正使农民把村内的公益事业当成自己的事办,自己的事情自己办,农民舒心。
6发展农村经济,增加集体收入。发展集体经济是做好“一事一议”的重要方面。集体经济发展了,村财政实力增强了,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一事一议”向农民筹资的额度,减轻农民的负担。这样就十分有利于“一事一议”工作的顺利开展。在目前农村现实中,发展集体经济说之易,行之难。如何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此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也是农村“一事一议”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
第五篇:存在问题分析与整改
存在问题分析与整改
Xxxxx 做为一名党员教师,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我紧紧跟随校领导“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步伐,认真学习党章党规,深刻领悟系列讲话的基本精神和实践要求,努力推动业务持续健康发展;我在不断接受教育的同时,对自身做了很多反思和改进,提高认识,增强能力,尽职尽责,努力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个人对照检查材料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现将对照检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对党章党规及讲话精神学习和认识的不够深在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方面与党章党规和习总书记从严治党系列重要讲话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在日常生活中,自己的言行、工作态度还不能真正起到表率带头作用,考虑事情过于简单。在学习上不深入、不系统,不能深刻掌握、理解一些理论的内涵、实质,没能很好地将学习与实践工作相结合。
(二)工作方式缺创新,有畏难情绪 一是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还不够,存在实用主义思想,要用什么才去学什么,与工作关系密切的才学,与工作关系不大的少学,把握形势、了解大局不够全面;二是工作习惯于常规思维,习惯于凭老观念想新问题,靠老经验办新事情,工作创新力度不够。三是在一些工作中存在不敢担当、不愿负责,不愿去抓落实。面对艰巨繁重的工作任务,特别是对于涉及到多个部门共同负责的任务,虽然也能主动承担、主动沟通,但也有适可而止的想法,存在得过且过的思想。
(三)廉洁自律方面待提高 在廉洁自律方面,自己在重大问题上把握比较好,能够自觉执行党的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把握好“度”的问题。但严格按照标准对照检查自己,在日常工作和生活细节方面,也存在要求不严、标准不高的问题。比如,在办公耗材、节约水电等细节方面重视不够、要求不严;有时文件材料只用单面打印,没有充分利用废纸打印文档草稿;离开办公室时有忘记关灯或关电脑的现象;偶尔也有参加聚会的现象。
(四)平时与干部群众沟通不够 一是在工作中与办公室干部职工交流沟通的少。较少在干部职工遇到问题时交流谈心,帮助解决问题,在工作任务分工布置上还不能很好的掌控全局,发动干部群众,团结带领大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一切积极作用,抓要务、谋发展。二是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不够。多数时间在办公室想事做事,不能深入挂点村了解群众诉求,对一些涉及群众生产生活的深层次问题发现不够,对群众身边的一些小问题关心不够,不能准确把握群众的所思所想。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存在以上问题,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造成:(一)理论学习在思想认识上把握不深。重视程度不够学习深度不够缺乏系统性、经常性的深入学习。三是联系实际不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坚持发扬不够好,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往往是从工作本身找原因,上升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觉悟的高度思考剖析比较少。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理论学习在思想认识上把握不深。重视程度不够;学习深度不够:有时对政治理论学习满足于记住“几条重要论断”和“几句讲话”,缺乏系统性、经常性的深入学习。三是联系实际不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坚持发扬不够好,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往往是从工作本身找原因,上升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觉悟的高度思考剖析比较少。(二)联系群众意识有所淡化
(三)党性修养有所弱化。受市场经济、社会不良思想等影响,也感到一些困惑和疑虑认为在当前的社会大环境中,在一些事情上没必要太较真,工作过得去就行,从内心放松了党性修养的要求。
三、今后的努力方向和改进措施
一是以“两学一做”学习为契机,提高党政理论素养。作为党员教师要更加注重理论学习,认真学习党章党规,学习习总书记系列讲话,跟着党走,做合格党员;通过不断的学习改造,坚定理想信念,全面提高党性修养、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切实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树立大局意识,争做合格党员。
二是以“两学一做”学习为契机,坚持实践与创新。通过开展学习教育活动,党员教师的思想意识、工作能力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全面落实各项重点工作,认真做好教学教育工作。在工作中要与时俱进、不畏困难,敢于创新。三是以“两学一做”学习为契机,树立牢固的廉政意识。通过“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我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和规矩,不断加强党性修养,自觉接受监督。今后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在日常中,我都要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增强自我强化、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能力,在提升认识水平、加强党性修养、筑牢思想防线上使狠劲、下真功。
2018.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