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规划》读书报告-2

时间:2019-05-13 10:24: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土地利用规划》读书报告-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土地利用规划》读书报告-2》。

第一篇:《土地利用规划》读书报告-2

读书报告2:《基于统筹发展理论的县级土地利用规划研究》思考此次阅读书籍为《基于统筹发展理论的县级土地利用规划研究》,由赵婷婷编著,于2013年2月1日由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在县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相关理论研究基础上,从总结揭示规划对区域社会经济调控的作用和对土地资源调控的作用、梳理现行规划编制与执行过程中凸显的矛盾及问题出发,探讨“五个统筹”思想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的应用策略及关键点,将“耕地保护及粮食安全”、“城乡建设用地扩展及增减联动”、“区域绿色空间保护及构建”三个土地利用核心问题分别与“区域统筹”、“城乡统筹”、“人与自然统筹”思想相衔接,以统筹思想指导土地资源配置为目标,集成多期土地利用数据库、统计资料、管理部门座谈和入户调查等多方面数据资料,综合运用Arcgis、Arcview、Fragstat和SPSS等空间及数理分析软件,以横纵对比、规模及空间预测、主成分分析和景观指数等多种研究方法,剖析三个方面的土地利用变化特点及规律、驱动力和未来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多情景规划模拟思路,探索不同发展目标和方向下的不同规划结果,通过对比分析结果来探讨区域内土地利用发展的多种可能以及景观格局,旨在为新时期做好县级土地利用规划提出科学依据及实践指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内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在时间上和地域上所作的总体部署和统筹安排。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规划和区域规划为依据,贯彻落实我国土地基本国策,编制并实现区域内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的,加强对宏观调控和计划管理,协调部门间和区域间用地矛盾,合理利用各类土地,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目标的实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利用进行宏观调控,它充分体现了国家中长期计划的目标要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部门间的土地利用协调分配资源,国家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协调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土地利用活动,用统一的总体规划建立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土地利用合理结构,在各个部门间合理分配土地资源,以克服过去部门间土地利用各自为政、自成系统以及部门间征地矛盾和土地资源浪费的现象。

当前,我国农村面临着一个全新的发展形势。总体上看,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了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了加速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新的形势下,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统筹谋划、科学部署、扎实推动土地利用总

体规划的实施和完善,以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用地集约高效、持续和谐的目标。

第二篇:《土地利用规划》读书报告-1

读书报告1:《农村居民点用地形态演化与调控》阅读思考此次阅读书籍为《农村居民点用地形态演化与调控》,由姜广辉等编著,于2013年9月1日由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

该书主体部分共分三篇,分别是形态演变篇、调控机理篇与形态调控篇。第一篇包括第三、第四、第五章,分别从用地结构、功能和分布三方面刻画了形态演变过程;第二篇包括第六章和第七章,揭示了农村居民点用地演变机理,提出了农村居民点用地形态调控的主要内容、基本理念与策略;第三篇为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和第十二章,分别从农村居民点用地形态调控中的行为主体、转换方向、时空配置等关键问题进行研究,并构建了调控模式。

社会经济快速转型是当前中国时代变迁的主旋律,农村居民点用地形态受到的人为扰动将愈加剧烈。该书在界定研究尺度和研究范畴的基础上,树立时空考察-机理研究-优化措施的研究逻辑模式,集成土地利用、统计资料以及农户实地调查等多方面数据资料,运用GIS空间分析、数理统计、对比分析、景观格局指数等多种研究方法,注重新时期农村新型人地关系的探讨,通过对社会经济转型加速期农村居民点分布形态、内部用地结构形态以及功能形态多视角、多层次的考察,总结农村居民点用地形态的影响因素、演化脉络与发展规律,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调整模式和科学的用地转换方向,进而探讨人们有意识的主动调控机制与策略措施,以期为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使当代农村向有序、高效、持续、协调方向发展。总结农村居民点用地形态调控的措施,政府应统筹城乡发展,保证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形成保证农村居民点发展的产业支撑;加强各层次居民点用地规划,促进农村居民点用地整合;破旧革新,做好农村居民点用地形态调控的制度配套;完善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的监督监察监测体系;强化公众参与,广泛宣传,形成科学的用地观念。

居民点用地要求有良好的自然条件,有适宜的规模与用地形状,并要求协调好与其他类型用地的关系,尽可能集约利用土地。居民点规划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居民点的规模设计、空间布局、用地指标控制等方面的问题。农村居民点的合理布局,能切实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使农村居民充分体验现代文明,切实推进“三农”问题解决。

第三篇:土地利用规划实习报告(模版)

《土地利用规划学》实习报告

学生姓名: 学

号: 专业年级: 指导老师: 成绩:

城管专业2009级

刘爱琴

二0一二年六月

土地利用规划实习报告

对于这次土地利用规划的实习我主要负责收集福州土地利用现状以及园地和林地2000年和2010年的土地利用规划的变化以及土地利用的管制规则。部分数据内容参考福州市城市城市规划局福州市城市规划院1995——2010年福州城市总体规划,以及福州2010——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经过整理得到以下关于园地和林地的数据。

福州土地利用的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 1.区域概况

福州市地处我国东南沿海,位于福建省沿海地带中段,东面与台湾省隔海相望。市境东西宽165 公里,南北长153 公里,土地总面积12152.56平方公里,占全省9.8%。

福州市辖鼓楼、台江、仓山、晋安、马尾 5 个区(简称市辖区,下同),福清、长乐2 个市,闽侯、连江、罗源、闽清、永泰、平潭6 个县,共设 33 个街道办事处、100 个镇、56 个乡。1996 年末全市总人口5699462 人,其中非农业人口 1447811 人,占25.4%; 农

业人口 4251651 人,占74.6%;人口密度 469 人/平方公里,为全省平均人口密度 260 人/平方公里的1.8 倍。2.自然条件

福州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阶梯状地形。山地、丘陵约占土 地总面积70%,台地、平原、盆地、滩涂约占土地总面积30%。本市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热同季。水系比较发达,福建省最大河流闽江流经本市中部入海,全市水资源总量为666.49亿立方米,可开发水力资源达246.74 万千瓦。本市海岸线蜿蜒曲折,大陆海岸线长800 公里,沿海大小岛屿415 个,有许多天然良港。

3.社会经济条件

福州市开发历史比较悠久,省会福州是具有 2200 多年历史的古城,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本市是福建省主要侨乡之一,旅外华侨和外籍华人约86 万人,归侨、侨眷近100 万人。此外,还有港澳同胞12 万人左右,去台人员3.5 万人,台属约10 万人。福州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全国首批对外开放的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之一,市域现有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元洪投资区3 个国家级开发区。改革开放以来,福州市发挥区位、交通、侨台和优惠政策优势,经济发展迅速,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经济实力日益增强。1996 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达668.93 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居前10 名,在全省 9 个地市居首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11696 元,为全省人均8276 元的1.41倍。产业结构不断优化,1996 年在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占18.2%,比全省21.5%低3.3 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39.0%,比全省 41.8%低2.8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42.8%,比全省平均36.7%高6.1 个百分点。

园地用地区 园地用地区是指现有的和规划的用于种植经济果林木的土地,本区现有土地面积56879亩,根据土地利用调整指标2000年面积62730公顷,2010年面积为57891 公顷,主要分布于中部平原。土地利用管制规则:

1.园地区内的土地主要用于种植园业及其服务设施的使用,不得擅自改变用途或随意占用;以保持园地面积的相对稳定。

2.鼓励园地区内影响种植园业生产的其他用地调整到适宜的用地区。3.控制园地区内耕地改变的用途,确需改变的需要按照有关的规定严格审批。

4.努力改善园地的生产条件,逐步淘汰低价劣质的水果品种,积极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高价优质名、特、新品种;并继续加强闽侯、闽清、福清等地区的水果园地建设。

林业用地区

为了更好的开发森林资源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根据林业用地的现状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结果,划定出林业用地区的面积。现状的面积为689470亩,2000年的规划面积为668410 公顷,2010年的规划面积为670941公顷,主要分布于闽江、敖江、大樟溪两岸一带。

土地利用管制的规则:

1.林业用地区的土地主要供林业的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及其服务设施的使用,不得擅转变用途。

2.鼓励林业用地区内影响林业生产的其他用地,调整到适宜的用地 区。

3.控制林业用地区内的耕地改变用途,除改善生态环境,法律规定的确需退耕还林外,其他耕地不得擅自改变用途。

4.因地制宜,合理调整林业树种结构,进一步发挥林业用地的效益。对水土保持林应该逐步改变树种单一的老化局面,提高水土保持功能。同时要不断加快对沿海防护林的更新改造,提高防风固沙的功能,健全防护林的体系。

5.有条件的区域采取封山育林等措施,提高森林的覆盖率。

土地利用规划实习心得

通过这次实习,培养我们以后从事土地资源调查、评价、合理规划、开发、利用、保护方面的基本技能,理论联系实际,使我们巩固和加深对已学过的基础理论的理解,培养专业兴趣,为我们后续课程的学习或参加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本次实习我们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几项内容:(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2)土地适宜性评价;(3)土地供需预测 而实习之前准备工作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充分的准备工作,是工作圆满完成的保证。首先是分组,每组8名成员,有一名组长与副组长,由这两名同学分配以后实习过程中每个组织员的任务与安排;接下来是教师对我们进行实习指导,指出这次实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数据要求,并进行实习讲解;最后是教师给我每个组分发实习指导课程书。

经过这次做土地利用规划实习的经历,我对福州土地利用规划有了初步的认识,大概了解了工作的流程,这对以后的学习以及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为期几天的实习,我了解了现状分析方法、土地利用规划供需预测的内容,掌握了一定的规划技术与要求。在这期间,收获颇多:在做福州规划中进一步加深了近期规划的内容。

有收获的同时也有很多不足,由于时间有限,没能更加全面的学习了解专题内容,以及研究方法的具体实施方案等,但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我都尽心尽力的完成了分配给自己的工作,为这次实习的完成付出了自己的汗水,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总之,通过这次实习,学到了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增长了许多学识和见识,受益匪浅。通过实践,深化了一些课本上的知识,获得了许多实践经验,另外也认识到了自己部分知识的缺乏和浅显,激励自己以后更好的学习,并把握好方向。同时,这次实习锻炼了自己,为自己人生的道路上增添了不少新鲜的活力。

第四篇: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具有多功能性,土地功能集中表现为土地的有用性。

土地的特性:

土地物质的自然性;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土地质量的差异性;土地利用可持续性;土地属性的两重性;土地位置的空间性。

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和土地需求的增长性是土地利用领域永恒的主题,也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客观必要性。

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其主要目标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的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与保护。

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和问题:

(1)土地资源的绝对数量大,相对数量小。按人口计算,我国人均各类土地的占有量均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人均耕地数量少。

(2)土地垦殖系数低,地区分布不均衡。我国土地垦殖系数为13.68%,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这是由于我国山地多、平地少、干旱地区大等情况造成的。

(3)林地面积少,森林覆盖率极低。我国人均森林蓄积量为8.6m3。我国是世界上人均森林蓄积量和森林覆盖率最少的国家之一。

(4)农用地土地质量退化,土地资源破坏较为严重。耕地质量下降;土地沙漠化严重;土地流失严重。

(5)建设用地数量不断增加,耕地面积逐渐减少。

土地利用规划成果资料的内容:

(1)土地利用规划图。这是土地利用规划成果的主要部分,是一张全面组织土地利用的总设计图。

(2)土地利用规划说明书。系指全部规划的文字说明,主要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土地利用战略研究,各业生产用地的划分及其内容,以及规划实施与经济效益概算等。

(3)技术和法律文件及其他调查资料

(4)施工图和实施计划

第五篇:六安市土地利用规划论证报告

安徽省六安市土地利用规划论证报告

安徽省六安市土地利用规划论证报告

一、论证范围及依据

(一)论证范围

为了落实六安市委、市政府2010年-2020年建设规划的重点项目,提高城市品质,加快六安市经济发展的战备方针,对六安市近20年土地利用规划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经济效益的可靠性,用地需求及土地综合开发利用方面进行论证。

(二)论证依据

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⑵《安徽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⑶《六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1996—2010)》; ⑷《六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二、土地规划指导原则

——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按照稳定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要求,加强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大力开展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保持耕地占补平衡和基本农田数量稳定。

——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立足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合理控制建设规模,积极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努力转变用地方式,加快由外延性向内涵挖潜、由粗放低效向集约高效转变,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统筹安排各业、各类、各区域用地,促进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优化。按照六安市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要求,优化配置各业、各类用地,统筹安排区域、城乡用地,促进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减少对市域内生态脆弱地和生态环境敏感区的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加大对生态脆弱区、生态涵养林区、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的环境保护力度,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三、拟规划区土地概况

(一)区位条件

六安市位于安徽西部,大别山北麓,俗称“皖西”。六安依山襟淮,承东接西,区位优越。东与省会合肥市相连,南与安庆市接壤,西与河南省信阳市毗邻,北接淮南市、阜阳市。贯淮淠而望江海,连鄂豫而衔中原,是大别山沿淮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地处中国经济最具发展活力的“长三角”腹地,是安徽省会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的前沿地带。交通十分便捷,区位优势明显。

(二)面积、地类及权属

全市土地总面积1840117.36公顷,人均拥有土地资源2855平方米,居全省16个地(市)第2位和第4位。其中农用地1519017.6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2.55%,建设用地190402.96公顷,占10.35%,两者之比为7.98:1,未利用土地130696.80公顷,占7.10%。已利用土地与未利用土地之比为13.1:1。四至清楚,地类面积准确,权属无争议。

安徽省六安市土地利用规划论证报告

(三)各类用地结构与分布 1.农用地结构与分布:

⑴耕地。面积674246.9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6.64%。水田与旱地之比为2.81:1。耕地主要集中在霍邱、寿县、原六安市,面积占全市的83.0%,其余在舒城县东北部和金寨、霍山两县的北部。

⑵园地。面积62376.4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39%,其中桑园27096.38公顷,占43.44%,茶园26398.77公顷,占42.32%,果园6974.53公顷,占11.18%。主要分布在金寨、舒城、霍山三县的低山、丘陵区,占全市园地面积的71.51%。

⑶林地。面积589188.3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2.02%,其中有林地463626.22公顷,占林地面积的78.69%,主要分布在金寨、霍山两个山区县,林地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72.93%,舒城和原六安市两个半山区县(市)的林地面积占全市林地总面积的24.8%,全市森林覆盖率为28.9%。

⑷牧草地。面积1865.1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10%,主要是天然草地,分布在霍邱、寿县的沿湖、沿河洼地,占73.41%,其次是原六安市和霍山县有零星分布,占24.47%。

⑸水面。面积为191340.7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4%,其中可养水面63333.33公顷,占水面面积的33.1%。水面遍布全市,五库三湖一塘为大水面集中区域,占水面的31.89%。

2.建设用地结构与分布:

⑴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面积138637.8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53%,其中城镇用地13959.00公顷,农村居民点用地114211.27公顷,独立工矿用地5375.40公顷,特殊用地5092.15公顷。居民点呈点状分布于全市,相对集中在原六安市、霍邱和寿县,占76.73%,南部山丘区居民点用地较少。独立工矿用地主要分布在舒城县和原六安市;特殊用地主要分布在霍邱县、寿县和原六安市。

⑵交通用地。面积18996.6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3%,主要是农村道路13606.00公顷,占交通用地的71.62%,公路5367.56公顷,占28.26%,呈网状分布于全市,铁路仅有舒城县有16.42公顷。

⑶水利设施用地。面积32768.5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78%,主要分布于寿县、霍邱两县,占水利设施用地的87.2%,舒城、金寨、霍山三县分布较少,共占2.8%。

3.未利用地结构与分布:

⑴苇地。面积6913.5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37%,主要分布在寿县、霍邱两县,占99.3%。

⑵滩涂。面积29317.4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6%,主要分布在寿县、原六安市、霍邱县,占93.4%。

⑶未利用土地。面积94465.8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13%,主要零星分布在原六安市、舒城、金寨、霍邱的山丘区,占75.05%。其中田坎田埂面积63055.25公顷,占未利用土地的66.75%,是未利用土地的主体。

四、土地利用的目标和方针

安徽省六安市土地利用规划论证报告

(一).2000年土地利用目标

⑴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57.30万公顷,农田保护率为85%,逐步建立和完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⑵全市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净增耕地2700公顷,耕地总量达67.69万公顷;扩大耕地播种面积,使复种指数提高到200%。

⑶增加有林地和园地面积,使森林覆盖率由28.9%提高到32.0%。

⑷保证国家和省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压缩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总规模,增加能源、交通、水利和工矿等基础设施用地,适度增加城镇建设用地,城镇化水平达35%;各项建设占用耕地控制在2777.34公顷之内。

⑸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和复垦,根据条件适度开发未利用土地。实现整理、开发、复垦新增耕地面积略多于建设占用耕地面积,新增耕地8827.34公顷,净增2700公顷,土地垦殖率达36.8%,并在逐渐提高耕地质量上改善土地生态环境。

⑹推进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培育地产市场,大力挖掘城镇存量土地利用潜力和效益,减少新征用地量1794.75公顷。

⑺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提高土地利用的总体效益。

(二).2010年土地利用目标

⑴努力实现全市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净增耕地7300公顷,使耕地总量达到68.15万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保持在57.30万公顷以上,保护率达85%以上。

⑵继续增加有林地和园地面积,使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6%。

⑶继续保障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控制城镇建设用地总规模;进一步压缩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适度增加城镇建设用地,城镇化水平达44%,各项建设占用耕地面积控制在8330公顷以内。

⑷全面开展土地整理,加大土地开发复垦规模。农田整理面积达30万公顷,土地复垦面积13590.00公顷,土地开发面积5879.00公顷,使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增加的耕地面积达到27300公顷,净增耕地7300公顷,土地垦殖率达37.0%,土地开发利用率达94.6%,农用地的生产条件和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城镇国有存量土地整理开始规范有序地进行,全面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⑸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明显提高,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程度更高,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实现耕地集中连片,格田成方,农宅地全部入规划点,企业相对集中进镇。

⑹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00平方公里,土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三).2020年土地利用展望

完成省下达的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任务,调整农用地布局。全市耕地保有量到2020年不低于645787公顷。基本农田稳定在561910公顷,质量有提高。严控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加强对优质耕地的保育;协调好耕地保护与生态用地建设的关系;结合中低产田改造,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及基本农田建设工程,将零散的小面积耕地逐步调整至规模较大、集中连片的耕地与基本农田集中区内;加快农用地整理及农地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路、林、沟、渠、田有机结合,农用地系统运作效率显著提高的农地格局。

——合理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和增量,优化建设用地布局。推进“一核、两轴、六区”城镇空间体系发展。适度控制城镇建设规模,引导城镇发展方向,确保各类基础和支柱产业、重大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性及民生项目的用地,结合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农村居民点整理,建立城乡统筹发展的土地利用新格局。全市建设用地总规模到2020年控制在194678公顷以内;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到2020年控制在12262公顷以内。

安徽省六安市土地利用规划论证报告

——促进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注重内涵挖潜,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充分利用闲置空闲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全市人均城镇工矿用地到2020年控制在102.47平方米以内;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值目标年有显著提高。

——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构建生态屏障网络。规划期内,保持一定数量的生态用地,至2020年,林地规模不低于644115公顷,园地不低于55341公顷,具有生态效应的水域为94492公顷。落实生态功能区,制定严格的保护措施,确保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高度协调一致,因地制宜地改善土地生态环境。

五、具体规划实施方案

1.认真贯彻土地基本国策,切实保护耕地。对各类用地特别是对耕地实行严格用途管制,要从严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制定并严格执行占用耕地计划控制指标,坚持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挂钩,做到耕地总量只能增加,不能减少,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整理,提高耕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

2.保障重点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城乡居民点用地规模。优先确保国家和省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合理安排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及重要原材料工业建设用地,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重点保证六安市城市建设用地,以达到中等城市的规模。逐步压缩农村居民点用地总规模。

3.合理调整农业用地结构和布局,发挥土地利用的最佳效益。因地制宜地逐步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和布局,在确保种植业用地的前提下,合理安排林、园、牧和水产养殖用地,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结构和布局调整要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坚持局部服从整体,近期服从长远,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

4.大力推进土地整理和开发复垦,不断提高土地质量。全面有计划地开展“宅、田、林、路、渠、塘、坟、开发性农业”八位一体的土地小区综合整理模式,山丘区推行坡改梯,增加有效耕地和园地面积,结合复垦废弃窑场用地和开发未利用土地,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建立生态农业体系,以达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提高农用地特别是耕地的质量,提高土地生产力。

5.实施科技兴农,改善和保护土地生态环境。山区停止砍伐天然林,实行封山育林,禁止在25°以上坡地上开荒,对已开荒的要有计划的退耕还林、还园,或改造成梯田,增设生态林保护区;加强小流域治理,防止水土流失;丘岗平原区结合土地整理,大力发展农田防护林网建设;防止和治理工业“三废”和城镇生活污水垃圾污染土地。

6.转变土地利用方式,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土地资源。通过对农用地加大投入,开展土地整理,改造中低产田,改善生产条件,改革耕作方式,充分利用现有林、园地和可养水面,逐步提高森林覆盖率和养殖水面比例。通过对建设用地的内涵挖潜改造,提高城镇土地利用率,革新村居方式,压缩农村居民点用地。

六、土地利用规划特点:

(一)整体性

六安市在总体规划中全面考虑了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把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与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进行了统筹安排和合理布局。综合了各部门对土地的需求,协调了部门用地矛盾,对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方式作出了调整,使之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促进了六安市经济持续、高速、健康的发展。

(二)战略性

安徽省六安市土地利用规划论证报告

六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战略性表现在它所研究问题具有战略意义。

(三)控制性

六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控制性表现在两个方面:纵向来讲,六安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受到国家、安徽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指导和控制,六安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又是国家、安徽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反馈,这是按行政区域分级的规划;横向来讲,六安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六安市内的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土地利用起到宏观控制作用。

七、土地规划可行性分析

六安市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土地开发价值提高,开发潜力提升。其规划可行性分析如下:

(一)规划方案选优。

规划综合考虑了社会经济发展与城乡建设的用地需求,在保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基础上,妥善安排协调农业用地与非农业用地、非农用地内部、农业用地内部的关系。通过走内涵式的集约发展道路,既有效地保护了耕地,又兼顾了不同层次、不同范围的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求;同时又适时地调整、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不同属性土地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为六安市跨世纪的现代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稳定而可靠的土地资源保障,是可行性强的方案。

(二)规划采用数据准确、方法科学。

1.规划修编所采用的基础资料和数据准确可靠

2.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依据充分,方法科学规划修编过程中,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办法,对全市土地利用的现状,土地利用的潜力进行了科学分析,并严格按照省下达我市的规划控制指标,对各主要用地部门用地需求进行综合平衡,制定出能为各方所接受的科学的规划方案。

3.规划中所确定的土地利用目标和方针既符合土地资源的特点,又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明确具体,切实可行。

(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效益。

六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理顺土地利用关系,协调“吃饭”和“建设”的矛盾,统筹兼顾,远近结合,为城市建设和实现农村现代化提供土地保障,体现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1.规划为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

2.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保障农业生产需要。

3.改善生态环境

4.盘活土地资产。

下载《土地利用规划》读书报告-2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土地利用规划》读书报告-2.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土地利用规划思考题(汇编)

    一、名词解释: 土地、土地利用、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布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质量、土地质量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人口承载力、土地供需平衡、土地供需预测、......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资料

    土地利用规划学简答题 1、何谓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比有何特点? 2、何谓土地开发?有何特点?3、简述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 4、何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提纲2014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题注意:有计算题,考试时请带计算器。A、名词解释 教材上的主要名词,阅读计划中的规程“术语和定义” B、简答题、问答题 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试述......

    土地利用规划学作业

    土地利用规划学作业 XX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一区域概况 1 自然条件---地理位置、气候、水源、土壤、生物资源矿产资源 2 社会经济条件---人口与城市化水平、国民经济发展水平、......

    土地利用规划重点

    土地利用战略研究: 在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基础上,针对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按照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的要求,合理地确定土地利用战略目标和基本方针。 确定土地利用的战......

    土地利用规划调查报告

    班级:09资环学号:姓名:尤超仙林大学城土地利用规划现状调查摘要: 高等学校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目标的重要保证。但随着高校占地规模越来越大,以大搞基本建......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资料

    土地的功能:养育功能、承载功能、仓储功能、景观功能(P7) 土地的特性:1、土地物质的自然性 2、土地数量(面积)的有限性 3、土地质量的差异性 4、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 5、土地位置的......

    土地利用规划总结

    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