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学论文从无到有的废话连篇
关于《教育学》课程论文从无到有的废话连篇
1.研究什么问题?
高校地理学教育问题
2.为什么进行此项研究?(或者说:为什么这是一个有趣或重要的问题?)自己学这个专业,必然有牢骚可发,牢骚多了,也就成了问题,问题多了也就成了研究。坦白说是这个作业的问题,虽然牢骚很多但之前确实没有研究的想法,虽然也有人研究过这个问题,但着实没什么变化,问题依然严重。
3.你将按照什么思路、采取什么方法或怎样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你是否已形成一个论点?如果是,你的论点是什么?
想采取实战采访同学们对专业教育的看法,甚至再有点其他学校专业的状况调查,来点实证调查主义的味道,但看来这是个复杂而艰巨的工程,我会尽力如果达不到,那就还采取文献综述类的方法——俗称复制粘贴,但我应该可以保证自己的牢骚会比复制粘贴多一些论点嘛,其实想以“湖北大学地理科学专业教育现状”,从学科现状体系(历史,构成,师资,招生比......),教育现状(课程体系设置,教育体系设置,实践体系设置,学生学习现状),教育产出现状(湖大地理科学专业可是个老专业了,主要针对近5年地学科就业状况,研究成果及影响力吧)。后来一想,我这不靠谱的牢骚说不定要被河蟹掉,遂改成“华中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教育现状”(来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味道);若再河蟹的话,那我就改成“高校地理科学专业就业分析”(貌似扯的更大更远,就更没人河蟹了);个人更希望能研究自己的学校学院,希望黄老师给点力。
4.到目前为止,你阅读了哪些文献资料?列出你拟参考的文献资料目录,每个文献简要注明将对你的论文有何参考价值,比如是什么观点、方法或材料将对你的论文有用?
说明:
这些东西刚看到,还带温的,姑且第一阶段的文献吧,偏正不一,因为还没等到黄老师指正啊。
文献:
1)《我国高校地理教育现状分析与发展建议》蔡运龙中国大学教学 2010 年第10 期4~10
这个基本上抹杀了我原本的第三种想法,里边的分析确实很专业,很现实。有些观点很切中要害“学科根基有所削弱。很多高校地理类专业的发展目标过分重视所谓‘短平快’需求,学术基础不够清晰,发展方向显得混乱,地理学的根基有所削弱。”从蔡老师的文献引用里我搜到了不少其他需要的文章。
2)《高校地理教育的国际态势》蔡运龙中国大学教学2010年第七期6~12
又是蔡老师的作品,国际视野下的高校地理教育,“本文简述了国际上地理学性质、核心概念及学术地位的发展,回顾了地理学思想的演变,概括了地理学当前发展的主要方向和重点领域,介绍了剑桥大学和乔治亚大学地理学本科教学计划,以期对我国高校地理教育内容结构和教学方法的重构有所启发”。
3)《地理科学的中国进展与国际趋势》蔡运龙,陆大道,周一星,王缉慈,秦其明,李有利,柴彦威,张镱锂,刘卫东,王劲峰,宋长青,冷疏影,王民地理学报第59卷第6期2004年11月803~810
依然蔡老师,看完本文只能感叹为什么前辈们这么清楚,为嘛地理学还是现在这个鸡肋状况呢?
4)《中国地理学面临的挑战与发展》冷疏影,宋长青地理学报第60卷第4期2005年7月553~558
研究地理学教育先得研究一下地理学。“高等院校地理学教材也未能及时补充相邻学科最新研究进展,为高起点学科交叉研究提供知识储备。因此,要有效地回答以人为中心的资源环境综合问题,对地理学形成了巨大的挑战”
5)《中国地理教育:继承与创新》史培军,宋长青,葛道凯,傅伯杰,王民,刘宝元,王仰麟地理学报第58卷第1期2003年1月009~016
史老师,看到本文,我只能说我看到的太晚了。“在国家标准和适应国际规范的前提下规范高等地理教育的课程体系与地理学术语”这是大学的悲哀。
6)《美国地理教育评价研究》吕美润2004.5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学与课程系
对于外国的地理教育研究,主要是中学的,以下皆为学习一下研究精神和研究态度,而后再细看
7)《高等教育评价研究》康宏2010.6.8博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高等教育学专业
8)《试论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刘璐2002.6.8硕士学位论文黑龙江大学政治经济学教育经济学
9)《高等教育区域优化研究》张志刚2009.4.22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
10)《关于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初步研究》黄慧娟2005.5硕士学位论福建师范大学比较教育学
11)《政府规制改革与高等教育发展空间的拓展——基于第三部门理论视野》 杨菊仙2005.5硕士学位论文湘潭大学行政管理高等教育管理
12)《教育技术的变迁与高等教育大众化》李琼2002.1硕士学位论文湘潭大学专门史教育思想史
13)„„
14)„„
15)„„
5.正文的形成:
正文的形成完全颠覆了前边叙述的思路,我自己常常被自己的想法和做法颠覆。
文献里已经列了不少内容,后续又看了一些东西。甚至还找赵老师问了我们专业课程设置问题,并向老师寻求专业设置的资料。被告知资料只有两个年度的不同设置,学院之前地理科学专业的资料都已然不见。资料上比较缺乏本专业的东西,所以面对自身的解剖就这样流产。
看了蔡老师的那篇文章,还是深有感触,所以就结合自己的一些东西,写一篇对此文的解读和评论。写一写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吧也是,遂成此文。至于别人的修改和意见,也颇有裨益。
第二篇:废话连篇检讨书
身边的家人们:
认识到一个深刻的问题:我平时废话连篇、八卦空话太多,所以很容易成为一个懒惰的前兆。
所谓言多必失,我真的错了,回想起当年我会保持沉默,突然怀念那种安静沉默的感觉,沉默是金,当我深刻地意识到这一错误时候,我的心情是非常沉重。
人们常说年轻尤为,能不能办成大事就看年轻初期这几年,奋斗的最好时期里,我们应该少说话多办事,当你闯出一片成就以后,再说也不迟,或者干脆不说也没事。
认定目标以后就动手去做好,可以对自己说:“我已经努力工作了”。结果无论如何,我们多少可以去坦率面对。现在,我给自己一个警告,以防止类似的错误再犯。
正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只有消除所有自身的一些小毛病、坏习惯,才能够做成大事。在此,我向大家保证今后不会犯同样的错误了,我一定做到少说话,多做事,坦率地说。任何事情,必须尽最大努力做,这次教训我会铭记于心!
此致!
第三篇:废话连篇检讨书
废话连篇检讨书
在某件事出现差错以后,为了避免再次出现相同情况,我们要通过写检讨书来进行自我反省,请注意检讨书里面要交代清楚行为。相信大家又在为写检讨书犯愁了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废话连篇检讨书,欢迎大家分享。
身边的家人们:
认识到一个深刻的问题:我平时废话连篇、八卦空话太多,所以很容易成为一个懒惰的前兆。
所谓言多必失,我真的错了,回想起当年我会保持沉默,突然怀念那种安静沉默的感觉,沉默是金,当我深刻地意识到这一错误时候,我的`心情是非常沉重。
人们常说年轻尤为,能不能办成大事就看年轻初期这几年,奋斗的最好时期里,我们应该少说话多办事,当你闯出一片成就以后,再说也不迟,或者干脆不说也没事。
认定目标以后就动手去做好,可以对自己说:“我已经努力工作了”。结果无论如何,我们多少可以去坦率面对。现在,我给自己一个警告,以防止类似的错误再犯。
正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只有消除所有自身的一些小毛病、坏习惯,才能够做成大事。在此,我向大家保证今后不会犯同样的错误了,我一定做到少说话,多做事,坦率地说。任何事情,必须尽最大努力做,这次教训我会铭记于心!
此致!
第四篇:教育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浅述现代教师的角色
姓 名:
学 号:
培训学校:长春师范大学
培训班级: 六班
浅述现代教师的角色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可替代性。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和多种能力,不光对学生有一定的感染力,让学生敬佩,也是学生生动活泼、充满启发性和创造性的必要条件。在我国古代教师角色主要是教育者、传授者,角色单一。韩愈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西汉扬雄也说过“师者,人之模范也。”这都是对传统教师角色最好的概括。而在现代社会,由于社会结构和教育结构的复杂性,需要教师适应多种多样的社会角色。教师不在是作为单一角色出现,而是一个“角色丛”或“角色集”。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传递者,而有可能同时作为学生的同伴、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过程的支持者和帮助者等等,教师的角色越来越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教师角色既代表教师个体在社会群体中的地位与身份,同时也包含着社会所期望于教师个人表现的行为模式,它既包括社会、他人对教师的行为期待,也包括教师对自己应有行为的认识。教师角色是社会系统水平上的“特殊行为模式”,它是与学校教育结构相适的具有教育职能的职业角色。这就要求教师协调好各种角色的关系,履行好角色的职能。那么,现代教师的角色主要有哪些呢?
结合现代教育的要求,现代教师的角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体现。
(一)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促进者是从教育目的的角度提出的。教育的目的不在于改造、塑造一个人,而是促进人的发展。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以往的教育是以经济的增长为目的的教育,21世纪的教育是“旨在促进人的发展的教育。”教师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健康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促进学生如何学习上。教师已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生学习能力为重点的学生个性和人格的和谐、健康发展。现代科学知识飞快发展,教师要在短短几年学校教育时间里把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已经不可能。因此,教师要通过激发学生动机、为学生提供支架,提供必要的辅导、支持和示范等等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学习更深入。
(二)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首先体现在教育教学的合作。在传授知识上,师生之间是平等的、民主的,教师不以权威自居,学生也不惟命是从;在智能发展上,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发展,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共同学习,共同探讨求知的奥秘,教学相长,共同提高。其次表现在师生关系上。师生关系要摒弃权利与服从,把学生从被动、接受式的学习中解放出来,师生之间要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支持,互相协作,创造具有真诚、接受、理解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自由表达与自由参与中,逐步实现自我价值。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明白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安排适宜的学习材料和活动,帮助学生发现所学知识的意义与价值,帮助学生维持一个健康的学习过程的心理气氛。
(三)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新时期,“教师即研究者”的观念已为大多数人所赞同。当今社会,教师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教师要独立思考,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决策,寻找出最佳的教育教学方案,就需要开展教育研究。因此,教师必须把教育教学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刻反思,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已有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际问题。教师的研究是对实践进行的研究,是在实践过程中的研究,也是为了实践的研究。在实现教师从知识传授者到学生学习促进者的角色转换,教师本身应该是一位积极的、有效的教育教学研究者,从“教书匠”转变成“科研型”的教师,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已有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的实际问题,对教学的对象进行深刻的反思,以研究者的精神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每一位教师都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加以反思、研究和改进,教师的研究是紧紧联系实践而进行的,其成果最具可行性和实效性。与外来研究者相比,教师处在一个极其有利的研究位置上,有最佳的研究机会。教师长期从事实践工作,随着经验的积累,教师对教学情境中的问题,有着自己经验化的处理方式,他们把教学中的所感、所悟总结成经验,提升为理论,这样的理论研究最具指导意义和说服力。
(四)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
现代教育的课程观强调教师、学生、内容与环境四因素的整合,课程变成一种生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环境”,是四因素持续交互的动态情境。课程作为学习者的经验时,它不是孤立于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而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课程作为“复杂的会话”,既是过程,又是结果;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新课程赋予课程以新的涵义,必然要求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教师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的作用。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积极主动参与课程改革,了解和掌握各个层次的课程知识,以及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教师不仅要了解和掌握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还要具有开发本土化、乡土化、校本化课程的能力。教师作为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实情,建设和开发具有针对性、实效性、能反映本地特色的课程。让班级课堂面向社会,建立一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自我,学生与他人,学生与自然的多种关系,使生活走进课堂,让学生乐学,爱学。
(五)教师是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教师不再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并且不断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他们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教师应认清社会对教师角色的期望,作好角色转变的准备,这将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确保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有了第一流的教师,才会有第一流的教育,才会出第一流的人才。对于教师角色的正确定位,在时代的浪潮中,正如镇舟之石,其意义是重大的。同时面对现代教育变革,面对新课程,我们教师要具有课程意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往的学习的平台。我们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以学生的学习来说,要由管理者变成组织者,由传授者变成参与者,由控制者变为合作者,由主导者变成引导者,由仲裁者变为促进者。对课程及教师自身的发展来说,教师要由教书者变成教育研究者,由实施者变为开发者,由执行者变为决策者。只有这样,才能全方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慧.现代教师的角色研究[J].城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6(1):65-74.[2]李斌.现代教师的角色定位[J].教育探索,2002,(11):93-94.[3]佟伟.谈谈现代教师的角色[J].现代技能开发,2002,(6):47.[4]林森,刘洁.教育学[M].长春出版社,2013.[5]王艳文.试论现代教师角色.教学文摘,2011.
第五篇:教育学论文
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内容摘要 本文笔者结合新教程改革特点,探讨如何正确的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教育的质量,增强我国文化建设。文章首先结合实际,提出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育中起的重要作用。接着详细介绍了“师生关系”的定义,以及教师、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处的地位,指出在全新的教育环境下,老师应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在教学方法、思维理想、学习动机、道德品质、健康意识等方面正确恰当的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也阐明了学生应尊敬教师的观点。最后,通过表述自身经历,阐明了教师学生正确面对挑战的态度与做法。
关键词 课程改革、新型、师生关系、构建、理想、道德、健康、全面发展
随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教育制度也在不断变革。而课程改革的不断创新,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全面需要,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并且强调大众教育、学生的自主性。为此,师生关系的构建面临着新的挑战。
众所周知,教育在一国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端技术在二十一世纪同样存在着激烈的竞争。所以为了提高教育水平,促进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课程改革正热火朝天的进行着。一位哲学家曾说过:“人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要被点燃的火把。”如今,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是秉承着这一理念,以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去激发学生潜能,点燃学生的智慧火把。新教材注重以学生为本、理论联系实际、探究性学习、多元化评价,学习不再是一种可怕的负担,而是一种可以表现自我,掌握新知的过程。教师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者,而是与学生平等交流,带领学生成长的真正园丁。从“繁、难、偏、旧”的问题到“自由发挥”,学生的心灵得到释放与解脱;从“机械灌输”到“正确引导”,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和中心;从“唯一答案”到“思维创新”,学生的思想不再受框架的束缚„„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而这些潜力的发挥与发展,还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客观对待。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中国的未来命运取决于今天的教育,国家的振兴取决于人的解放。没有一种以高度重视人的发展和人的解放为特征的教育价值观的确立,也就没有中华民族的现代复兴。教育是催化剂可以加快国家富强的脚步。而青少年的思想观念是客观社会现实影响的产物。现实的教育是最有力的教育。教师要根据青少年新的思维特点,摆脱过时的空洞说教方式,增强说服力,真正做到把青少年的思想统一到社会主义主旋律上来。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含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教师是“科学知识的传播者,文明之树的栽培者。”而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主体,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促使老师和学生同时进步,为社会的发展带来或大或小的推动作用。
关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占有什么地位的问题,教育史上有着两派学说,一派是教师中心说,另一派是学生中心说。以卢梭和杜威为代表的学生中心论,将老师比作“自然仆人”。他们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的兴趣,满足他们的需要,[1]不要对学生多加干涉。另一种是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师中心论。他认为,学生的心智成长全仰仗于教师对教学形式、阶段和方法的刻意求工和定式指导。以上两种学说,似乎是两个方向的极端。现代社会中,教师职业对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首先,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其次,教师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再次,教师是人才生产的主要承担者。故教师职业的社会作用不可取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依旧是课堂的主导者,只是课堂的中心从教师转向学生。现代教育取两个学说的中心点,即学生重要,教师也很重要。
课程改革前,课程的内容即教师讲解,学生安静听课。这种方法不仅单调乏味,而且一堂课下来,老师和学生都身心俱疲,有的学生甚至上课过程中打起呼噜。这种教学方式效率很低。毕竟,教师不可能顾及到每一个学生的思维快慢、理解能力高低等。而课程改革后,学生的自主意识提高,亲自得出实验结论,并在老师的引导下,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东西。在这种教学背景下,老师更应了解和研究学生,与学生有共同语言,使教育内容“深入人心”。值得注意的是,每一个学生都渴望老师的关注,所以“民主平等”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原则。而且要主动和学生沟通,善于和学生交往,比如和学生一起参加活动,邀请学生到家做客等。这样有利于相互了解,增加信任感。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内容丰富多彩,变化多端,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提高自我修养,加强学习和研究,并学会自我控制。
如今,社会生活纷繁复杂,各类信息媒体随处可及。于是,学生的心理也成熟较早,对社会的认识亦比较深刻,稍有不慎,就会将人生理想、目标定在不合理的位置。“人之初,性本善”,孩子们的思想本来很纯洁,有时候是被社会的反面事例玷污了。“经济形势多样化”、“就业方式多样化”、“利益关系多样化”、“分配方式多样化”、“生活方式多样化”等许多社会现象,正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心灵。比如,现在农村学生中有很多认为“上学是一件没有必要去做的事儿,何必去学校浪费脑子,还不如自己做买卖。”也许,经济的多样化使得一些没有太多知识的人拥有了一定的财富,这便是社会对学生的一大影响。同样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也一步一步地侵蚀着学生的思想。于是学生的学习动机或多或少会出现问题。所谓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个人的价值观选择适当,人生方向必然迷失。
刚刚被处决的药家鑫,相信大家耳熟能详,正是因为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出现扭曲,对社会的认识,法律的学习不够,才落得这般下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只有为学生不断的输入正确的人生态度、人生方向,那些迷失了的孩子才能重返美好的精神家园。比如,利用闲暇时间,给学生开班会,宣传人文主义,成功模范,放一些纪录片或“感动中国”等纪实节目,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树立崇高理想,摒弃不良的社会风气。
当今社会,道德沦丧现象比比皆是,食品安全问题、建筑工程问题、战争问题等,对学生的思想有着一定的冲击。这时,教师的引导很重要。教育学生树立良好道德从自我做起,丛身边做起,牢记“八荣八耻”,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相信如此感化,如此教导,教师在学生心目的形象会变得更加伟大正派,当然会赢得学生的尊重。
而学生的健康问题是首当其冲的,鼓励学生多进行一些课外活动,积极参加校园学生活[2]动,学生会从中受益匪浅。只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才能算是二十一世纪的杰出人才。而且,教师也可以和学生一起活动或者进行比赛,这样可以增进师生间情谊,增加教师对学生的了解。
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当然,作为一名学生,要懂得尊敬老师,理解老师。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工作,完成老师交予自己的任务。每个老师都会喜欢“品学兼优”的学生,而做到这一点,又是作为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
新的课程改革,对学生是一种挑战,当然对于老师更是一种新的挑战。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上,将教育分为两大类:即功利主义教育价值论和非功利主义教育价值论。中国封建社会教育有依附特点和等级特点,而且在教育方法和考试方法上也有许多弊端。教学方法除了呆读死记之外,还有训斥和体罚,学术自由遭到限制。中国封建社会对教育的社会政治“功利”相当关注。而这种“非正常”教育占据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的文明里程。终于,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有所改变。而这短短的一百多年的教育历程,发展却很迅速。只是,有些观念根深蒂固,比如“体罚”。
每年媒体都会爆出一些关于“教师体罚学生”的新闻。十余年的学习历程中,我也深有体会。辱骂、殴打学生的情况也见过几次。也许,是这几位老师的自制力不好,也许是这些学生做得实在过分。种种原因,造成这一现象。我也挨过几次罚,不是很严重的体罚。到现在,我却要感激那几次适当的“体罚”,因为它们告诫我要努力学习,不能松懈。可能正是那些督促,我才能坐在大学的课堂上,接受高等教育。所以,“体罚”有时候也是有必要的,只要不是非常严厉就好。现在的家长过分宠溺子女,常常因为一些小事与教师针锋相对,这是很不正确的做法,对教师无益,对孩子更不利。
随着计算机的迅猛发展,教学条件也在发生着变化。多媒体的熟练使用是对教师的一项基本要求。在信息社会,教师也要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了解学生思想的新动态。比如网络邮箱、微博、网站等的使用,都是与学生很好的交流平台。这样的交流方式,可以减小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需要双方共同努力。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学生是推动一个时代进步的主力军,教师是培养未来人才的重要角色。正如花草需要雨露的滋润,小树需要阳光的抚摸,一个孩子也需要教师的指导。所以,一个社会应该给予教师最崇高的荣誉,因为他们是文明的领路人!
参考文献:
【1】 王庆坤 著 《教育哲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 230—233页 【2】 陈琦 刘儒德 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20—12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