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法考试资料

时间:2019-05-13 10:07: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际法考试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际法考试资料》。

第一篇:国际法考试资料

1、评析《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二条关于条约解释的规定。

条约的解释是指对条约条文和规定的真实含义予以说明和澄清。《维也纳条约法公约》规定了条约解释应遵循的主要方法和规则。

第31条是关于条约解释通则方面的规定。

1、根据通常含义和上下文。条约应按照条约用语在其上下文中的通常意义来解释。条约的用语应给予其通常的含义,一个词语有时可能有几个含义,因而不能孤立地予以解释,必须结合条约的上下文,解释该词语在条约中的实际含义。条约的上下文除约文外,还包括条约全体当事国之间就该条约的缔结所订立的与该条约有关的任何协定,或个别缔约国间缔结或做出的并经其他当事国接受的与该条约有关的任何文书。与条约上下文一并考虑的因素还有该条约当事国之间嗣后订立的关于条约的解释或其规定的适用的任何规定;确证该条约各当事国对条约的解释意见一致的在该条约适用上的任何嗣后惯例;适用于该条约各当事国之间的关系的任何有关国际法规则。

2、符合条约的目的和宗旨。条约是为一定目的缔结的,条约的目的和宗旨贯穿于整个条约之中。解释条约要选择最符合其目的和宗旨的意义,而不能相反。

3、善意解释。这是指条约的解释应以诚实信用履行条约为出发点进行,解释不能使得一方不公正或不公平地优于另一方,也不能试图阻挠或破坏条约的履行。善意原则直接源于“条约必须遵守”的规则,在条约的解释中有重要作用。

第32条是关于条约解释补充资料方面的规定。

如果以上述规则解释条约,意义仍不明确或难以解释,或所得结果显属荒谬或不合理时,可以使用解释条约的补充资料,包括条约的准备工作及缔约的情况在内,如谈判记录、历次草案、讨论纪要等。但这些材料仅仅是作为上述解释方法的辅助和补充,本身不具决定性。另外,关于两种以上文字的条约的解释。

1、经两种以上文字认证作准的条约,除条约中规定或当事国协议当遇到意义分歧时应以某种约文为根据外,每种文字的约文应同样作准。

2、作准文本以外的条约译本,不能作为作准文本,仅可以在解释条约时作为参考。

3、在各种文字的作准约文中,条约的用语应被推定为有相同的意义。

4、除按规定应以某一约文为准外.在几个作准约文中发现意义有分歧,而适用以上解释规则不能消除分歧时,应采用顾及条约目的及宗旨的量能调和各约文的意义。

2、请从国际组织法角度对比分析联合国和WTO组织。

联合国是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在1945年旧金山签定生效的《联合国宪章》标志着联合国成立。联合国致力于促进各国在国际安全及实现世界和平方面的合作。联合国现在共有193个成员国。总部在纽约。根据《联合国宪章》规定,联合国设有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全理事会、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联合国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和联合国秘书处等6个联合国主要机构.联合国大会,是联合国的主要审议、监督和审查机构。由全体会员国组成。根据《联合国宪章》,大会除对安理会正在审议的争端,非经安理会请求不得提出建议外,有权讨论《联合国宪章》范围内的任何问题或事项,并向会员国和安理会提出建议。大会审议的事项非常广泛,凡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以及《联合国宪章》范围内的任何问题均可讨论,其讨论决定只能向会员国或安理会提出建议,而无权迫使任何一国政府采取任何行动。大会表决原则是,每个会员国在大会拥有投票权,但对重要问题的决定,均需经出席并参加投票的会员国以2/3的多数通过;其他问题只需以简单多数通过。联大通过的决议不具有法律约束力。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由中国、法国、俄罗斯、英国、美国5个常任理事国和10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非常任理事国由联合国大会选举产生,任期2年,经选举每年更换5个,不能连选连任。每个理事国都有1个投票权,程序问题要至少9票才能通过。常任理事国对实质问题都拥有否决权,只要有1票反对就不能通过。非常任理事国无否决权。根据《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及原则,安理会负有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责任,是唯一有权采取行动的联合国机构。

联合国秘书处是联合国各机构的行政秘书事务机构。联合国主席任命联合国秘书长。秘书长是联合国的行政官,担任重大的国际政治责任。秘书长由联合国大会和安理会推荐,任期5年。秘书长在国际事务中以联合国代表的资格出现,代表联合国与会员国及其他国际组织进行联系,可以代表联合国到出现国际冲突和争端的地区进行了解和调解。根据《联合国宪章》,联合国秘书长经安理会推荐由联合国大会任命。

世界贸易组织1994年在马拉喀什市举行的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部长会议决定成立更具全球性的世界贸易组织,以取代成立于1947年的关贸总协定(GATT)。

世贸组织是一个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1995年1月1日正式开始运作,该组织负责管理世界经济和贸易秩序,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其基本原则是通过实施市场开放、非歧视和公平贸易等原则,来实现世界贸易自由化的目标。1996年1月1日,它正式取代关贸总协定临时机构。世贸组织是具有法人地位的国际组织,在调解成员争端方面具有更高的权威性。它的前身是1947年订立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与关贸总协定相比,世贸组织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以及知识产权贸易,而关贸总协定只适用于商品货物贸易。

部长级会议是世贸组织的最高决策权力机构,由所有成员国主管外经贸的部长、副部长级官员或其全权代表组成,一般两年举行一次

会议,讨论和决定涉及世贸组织职能的所有重要问题,并采取行动。

在部长级会议休会期间,其职能由总理事会行使,总理事会也由全体成员组成。总理事会可视情况需要随时开会,自行拟订议事规则及议程。同时,总理事会还必须履行其解决贸易争端和审议各成员贸易政策的职责。

秘书处与总干事:由部长级会议任命的总干事领导的世界贸易组织秘书处。秘书处工作人员由总干事指派,并按部长会议通过的规则决定他们的职责和服务条件。部长会议明确了总干事的权力、职责、服务条件及任期规则。世贸组织总干事主要有以下职责:他可以最大限度地向各成员施加影响,要求它们遵守世贸组织规则;总干事要考虑和预见世贸组织的最佳发展方针;帮助各成员解决它们之间所发生的争议;负责秘书处的工作,管理预算和所有成员有关的行政事务;主持协商和非正式谈判,避免争议。

3、请论述WTO体制下的文化贸易问题。

WTO自由贸易体制一方面对文化贸易的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导致文化产品与服务过于集中,形成垄断市场,致使文化多样性受到威胁。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双重属性从本质上决定了自由贸易原则与文化多样性目标之间必然会发生冲突, 而单纯依靠W T O 体制很难劝这一冲突进行有效协调。

应该说文化与贸易并非天生的敌人, 文化只有在传播中才能实现其价值, 而贸易无疑是最有效最普遍的传播方式。产业化时代的今天, 文化交流很多时候是通过以产品和服务为载体的贸易形式实现的。事实上,自由贸易在成为国际贸易主流模式的同时, 也极大地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尤其是W T O 成立以来, 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形式也逐渐从传统领域向新的领域扩展,文化贸易取得了迅猛发展, 各国文化产业水平也取得了较以往更为明显的提升。然而无论是在W T O 成立之时,还是在其成立之后的多边贸易谈判中, 无不充斥着自由贸易与文化保护间的争论。

W T O 体制中文化与贸易争论涉及的核心问题:

1.文化产品与服务的特性——双重属性

文化产品与服务区别于其他商品的最大特点就是其本身的价值不在于作为载体的物质实体, 而在于其所承载的实质内容。文化产品与服务在参与市场流通之前必然经过人力制作的过程, 这也就构成了市场买卖必须具有的交换价值;同时, 文化产品与服务蕴涵的精神文化财富才是人们做出消费决定的根本原因, 构成了商品交换的前提)使用价值,这一内涵与其产品与服务表现形式的使用并无必然关联。

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是文化的核心, 文化产品与服务在本质上都带有生产制造人群的印记,视听产品更是如此。文,化之所以引起贸易领域的巨大分歧, 根本原因还在于其本身所具有的双重属性。

2.文化产品与服务的贸易待遇——从单纯的待遇问题到维护文化多样性

与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双重属性直接相连的就是贸易待遇问题。W T O 如何看待与规范视听媒介, 历史上经历了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转变:开始时将其完全排除于一般商品贸易之外, 即广为垢病的“文化例外”, 后又发展成绝对的自由化, 当然其间也存在一些模棱两可的灰色地带, 例如“文化特殊性”等。文化冲突在W T O 成立后与日俱增的事实, 表明现存贸易体制在处理文化议题时还存在许多不确定与不适当的地方。

贸易自由化对国内文化充分表达的负面影响并不意味着国际文化贸易就应该被摒弃。贸易与文化多样性并非天生就是对立的;相反, 从历史角度看,他们的关系典型地是一枚硬币的正反面, 缺一不可。如果没有贸易, 书籍、音像制品和艺术工艺品就都会本地生产,本地消费。这种静止的所谓多样性在国际依存度日益提高的今天, 根本不可能存在, 对人类的发展也毫无意义;文化多样性只有在人员、商品与服务跨境流动时, 才会产生实际效应。

4、论述国际法中有关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规定与实践。

所谓国际争端, 是指国际法主体之间,主要是国家之间,关于法律上或事实上的主张不一致,或者是政治利益和特定权利上的矛盾对立。国际争端产生的原因错综复杂,国际争端的解决也受到国际关系力量对比的制约,解决不好就会导致严重的后果,甚至发生战争。

传统的国际法将国际争端分为法律性质的争端和政治性质的争端。所谓法律性质的争端,是指争端当事国提出的要求和论据是以国际法为根据的争端,因此而称为可裁判的争端;政治性质的争端,是指起因于政治利益的冲突而发生的争端,因其关涉到国家或民族的根本政治利益, 所以不能通过法律方法来解决,而只能通过政治的方法来解决。但是,在国际关系和国际法实践中,由于国际争端的性质、内容以及产生的原因错综复杂,上述两种性质的争端往往相互交错,很难截然分开。据此,政治的解决方法可以适用于任何性质的争端,只要当事国同意, 都可以采取政治的方法来解决国际争端。

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方法:

1.谈判 意指发生争端的当事方之间本着真诚解决问题的态度,以共同利益或互补利益为基础而进行的谈话解决方法。谈判的主体要求必须是国际法上的主体,主要指主权国家或其他国际法所承认的主体,如国际组织、民族自决主体等。

2.协商 意指发生争端的当事方代表或特别协商机构集聚一起,以口头或书面形式对问题表达各方意见和立场,从而及时找到解决途径的一种解决争端的方法。代表主体要求同谈判相同。

3.斡旋与调停 斡旋是争端当事国以外的第三方提供协助促成当事国协商谈判解决争端,第三国本身不参加谈判也不提出解决争端的方案。调停是第三方以调停人的身份就争端的解决提出方案,并直接或主持谈判,以协助解决争端。然而,在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实践中,斡旋与调停一般都没有被明确的加以区别对待,他们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4.调查与和解 调查是指在涉及事实性问题争端中,有关当事方将有关事实真相的调查交由第三方进行,以解决争端。和解又称调解,争端当事国协议将争端提交一个常设或临时的委员会,该委员会对争端进行调查和评价,以促成争端解决。

5.提交仲裁 仲裁实质上是一种准司法解决方法,也是用法律解决争端的方法之一。只要双方签订合同中含有仲裁条款或订有单独的仲裁协议,就可以将争端提交仲裁。而仲裁相比司法解决的优点就是当事方具有更大的主动性、灵活性,可以自主选择仲裁员和仲裁庭,可以选择适用的法律,节省时间效率高。

6.司法解决 当事方在谈判或协商、斡旋或调解、和解或调查无果的情况下可以诉诸国际司法机构,即国际法院、常设国际法院等。其只能依据《国际法院规约》等国际法来解决争端,相比仲裁灵活性要差很多。而且国际法院管辖权的行使也受限,只有当事国自愿选择或是根据《国际法院规约》第36 条之规定由国际法院管辖外,国际法院不可主动行使管辖权。

5、试析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

国际法与国际法的关系问题, 主要表现在国际法与国内法发生冲突时应适用国际法还是适用国内法。在实践中, 国内法规定与国际法规则不一致的情况比比皆是, 难以避免, 国家经常会面临着二者相冲突和如何协调其关系的问题。于是, 出现了一元论、二元论和自然调整论的争论。

1.一元论

一元论认为, 国际法与国内法从整体上属于一个统一的法律体系, 当二者发生冲突时, 一些学者主张国内法优于国际法(国内法优先说), 另一些学者主张国际法优于国内法(国际法优先说)。国内法优先说主要盛行于19 世纪的德国, 它源于黑格尔“国家至上”“绝对主权”的思想, 主要支持者有耶利内克、佐思、文策尔等。他们认为, 国际法从属于国内法, 国际法的效力来自国内法。国内法优先说的实质在于企图以国内法来决定、支配国际法, 以国内法为借口淡化甚至取消国家的国际义务, 以适应德国军国主义称霸世界的政治野心。国内法优先说受到大多数国际学者的批评, 并为现代国际法所摈弃。而以凯尔森为代表的一元论者, 则提出了国际法优先说。他们也认为, 国际法与国内法属于同一法律体系, 但在法律等级上, 国际法高于国内法, 而国际法本身的效力则根据一个“ 最高规范”—— 条约必须遵守原则。国际法优先说流行于20 世纪, 得到英、美、法等国较多国际法学者的拥护。

2.二元论

二元论认为, 国际法与国内法是两个独立的法律体系, 二者互相对立, 互不隶属, 因而不可能发生冲突。二元论学者认为, 国际法不能直接适用于国内法, 国际法与国内法之间, 只能通过“ 转化”“采纳”“接受”等国家行为, 使国际法成为国内法的一部分, 从而便于国际法在国内的适用。这一理论盛行于19 世纪, 由德国法学家特里佩尔、斯特鲁普等人所提倡, 并得到一些近现代国际法学家的支持。

3.自然调整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法学者提出的“自然调整论”有别于一元论和二元论的主张。自然调整论认为, 国际法与国内法是法律的两个体系, 二者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为补充。国家在制定国内法时不应违背国际法的原则、规则以及国家所承诺的各项国际义务;国家在参与制订国际法时应考虑到本国国内法的立场, 并尊重他国主权及国内法律制

度, 从而避免国际法与国内法相冲突。正如周鲠生先生指出的那样:“国际法和国内法按其实质来看,不应该有谁属优先的问题, 也不能说是彼此对立。从法律和政策的一致性的观点来看, 只要国家自己认真履行国际义务, 国际法和国内法的关系总是可以自然调整的。”

虽说国际法和国内法是两个不同的法律体系,但是事实上, 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他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相互之间的配合与协调也在不断得到加强。首先, 它们的功能都在于维护社会正常运行的秩序。虽然, 国内社会秩序与国际社会秩序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秩序, 但在使社会有序运作这一点上却是共同的, 只不过是其作用的领域范围有。大小宽窄之分而已。其次, 这种内在联系还表现在主权国家在两个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与能动性上。两个法律体系的建立, 都离不开主权国家, 国内法体系是主权国家创造的, 一个国家完全以自主决定自己的法律, 独立地建立国内法体系。国际法体系也是主权国家创造的, 只不过是不能像国内法体系那样由它单独创造, 而是要与世界上的其他主权国家共同创造罢了。所以离开主权国家, 既不可能有国内法律, 也不可能有国际法律。

国内法体系与国际法体系虽然管辖领域有大小, 但由于国内社会与国际社会是两个不同社会,因此管辖这两个社会的法律体系并无上下层次之分, 只有职能分工之别。也就是说国内法体系与国际法体系是两个平行的法律体系, 两个各自独立的法律体系。一方面当然不能以国内法体系的制度去干预国际社会的事, 想以一国国内法的规范来支配国际社会显然是狂妄之举;另一方面, 国际法体系的制度未经主权国家的认可也不能直接适用于该国的国内法律关系。

6、谈谈你对国际法的认识。

国际法指适用主权国家之间以及其他具有国际人格的实体之间的法律规则的总体。国际法又称国际公法,以区别于国际私法或法律冲突,后者处理的是不同国家的国内法之间的差异。国际法是西方世界的三重发展过程的产物:即中世纪的欧洲社会瓦解,进入近代欧洲社会的过程;近代欧洲社会向外扩张的过程;处在发展中的世界社会里,权力逐渐集中到数量迅速减少的主要世界强国手中的过程。

国际法的造法方式《国际法院规约》第38条将国际法的主要造法方式即国际法规则形成的方式归结为三:条约、国际习惯法和为各国承认的一般法律原则。这已得到几乎是普遍一致的赞同。

1、条约:条约和其他经一致同意的协议是具有法律拘束力的,国际法主体可以通过它们(如果是国际习惯法不要求任何形式)宣布、修改或发展现行的国际法。它们也可以通过条约将尚未组织起来的国际社会转变为联合的或凌驾于国家之上的全球性或区域性的国际社

会。

2、国际习惯法:实质上就是适用于尚未组织起来的国际社会的国际法。国际习惯法的构成有两个要素:1.普遍的或区域性的国家实践;2.这种实践为有关国家承认为法律。国际习惯法常常是以早期条约的某些条款为其渊源,这些条款后来就被承认为法规。但是也有个别的国际法规则是由世界列强的大致相同的实践发展而成的。

3、为各国所承认的一般法律原则:只有在国际习惯法或条约法没有相应的规则与之平衡的情况下才起作用,所以它的造法作用是辅助性的。这种原则必须是一般的法律原则,而不是作用范围有限的法律规则;它还必须得到有相当多的国家(至少包括世界上所有主要的法律体系)的承认。

国际法的基本原则是:各国主权平等,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禁止以武力相威胁和使用武力,以及民族自决原则等

国际法的特征主要有

1、国际法的主体主要是国家,国内法的主体主要是自然人和法人

2、国际法是国家以协议的方式来制定的,国内法是由国家立法机关依一定程序来制定的。

3、国际法采取与国内法不同的强制方式,国际法主要是依靠有组织的国际强制机关加以维护,保证实施,而国内法的强制方式主要依靠国家的本身的行动。

但国际法仍然是法律:

1、国际法为国家规定了一整套处理其对外关系的行为规则,为国家规定了国际法上的权利和义务;

2、国际法具有强制性,只不过与国内法的强制方式不同而已,但是,特殊的强制方式仍然是强制方式。

3、一些重要的国际条约都明确规定了国际法的效力。

4、国际实践证明,国际法作为国家之间的法律,不仅为世界各国所公认,而国际法且各国也是遵守的。

第二篇:国际法考试

名词解释

1.国际法: 又称国际公法,是在国际法交往中形成的,用以调整国际关系(主要是国家关系)的,有法律约束力的各种原则、规则和规章制度的总称。2.国家管辖豁免:又称国家及其财产的豁免,简称国家豁免。指一国不受他国的立法、司法和行政管辖,非经一国同意,他国司法机关不得受理针对该国或对该国的行为和财产提起的诉讼,也不得对该国的财产采取诉讼保全措施和强制执行。

3.边境制度:是保障边境地区安全和规范边境地区活动的法律规章和习惯做法。

4.条约的加入指围在条约上签字的国家加已经签订的多边条约,从而成为缔约国的一种方式

5.条约的保留:是指一国在表示同意接受条约拘束时发表的单方声明,目的是排除或改变条约中的若干条款对该国适用时的法律效果.6.登临权:各国军舰在公海上对于有合理根据被认为犯有国际罪行或违反国际法行为嫌疑的商船,有登临和检查的权利。

7.紧追权:指沿海国对违反其国家法律的外国船舶进行紧追,紧追必须从其内水、领海、专属经济区直到公海。

8.反报:指一国以相同或类似的行为对另一国采取的不礼貌、不友好或不公平的行为作出的反应。

9.报复:是指一国针对另一国的国际不当行为而采取的相应措施,以迫使对方停止其不当行为或为其不当行为造成的损害提供赔偿。

10.干涉:指争端当事国以外的国家对争端的干预,目的是迫使当事国按照干涉国提出的方式解决争端。选择

1.国际法的主体:国家、政府间的国际组织和争取独立的民族解放组织。

2.公海四大限制:海盗行为、贩奴行为、贩毒行为和非法广播。

论述1.从特权与豁免角度,谈谈使馆馆舍人员与领馆馆舍人员的联系与区别

外交特权与豁免:使馆的特权与豁免:使馆

馆舍不得侵犯;档案和文件不可侵犯;通讯自由;行动及旅行自由;免纳捐税与关税;使用国旗与国徽,外交代表的特权与豁免:外交代表人身不得侵犯,寓所、信件和财产不得侵犯,管辖豁免,免纳捐税、关税和行李免受查验,其他特权与豁免其他人员的特权与豁免:外交人员家属,行政和技术人员及其家属事务职员,私人仆役。

领事特权与豁免低于外交特权与豁免:领馆特权与豁免:领馆馆舍不得侵犯,档案和文件不得侵犯,通讯自由,行动自由,免纳关税与捐税,自由与派遣国国民通讯及联络,使用国旗国徽。职业领事官员及其他领馆人员的特权与豁免:人身不得侵犯,管辖豁免,作证义务的有限免除,免税免验,名誉领事的特权与豁免。

领事特权与豁免和外交特权与豁免比较,前者比后者的范围要窄些。主要区别有:(1)领馆馆舍不得侵犯是在一定限度内的,使馆馆舍不得侵犯无此限制。①接受国官员未经同意不得进入领馆馆舍中专供领馆工作之用的部分,馆舍的其余部分不包括在内,而使馆则是规定不得进入使馆馆舍;②领馆如遇火灾或其他灾害须迅速采取救护行动时,得推定领馆馆长已表示同意从而进入领馆,而使馆无此规定;⑧领馆馆舍、馆舍设备以及领馆之财产与交通工具应免受征用,但确有必要,仍可征用,而使馆无这种例外的规定。(2)领事官员人身不可侵犯受到一定限制,而外交人员人身不可侵犯不受此种限制。

(3)领事官员作证义务的免除,与外交人员比较,领事官员作证义务的免除是有一定限度的,而外交人员无任何作证的义务。简答

1.国际法的特征:国际法调整的对象是国际关系,主要是主权国家之间的关系;国际法的主体是国家;国际法是国家参与制定的,国际社会没有专门的立法机关;国际法的实施主要依靠国家的自觉行动和单独或集体的自卫。

2.国际法效力依据:

(一)17~19世纪法律学派:(1)自然法学派:普芬道夫和维多利亚;

(2)实在法学派:奥本海;(3)折中学派:格劳秀斯。

(二)20世纪后的主要学派:(1)新自然法学派;(2)新实在法学派。我国学者的观点:国际法的效力根据是体现国家间协调意志的国家间协议,非共同意志,即“意志协调说”。格劳秀斯一项被认为是欧洲近代国际法的奠基人,被誉为“国际法鼻祖”、“国际法之父”,代表作《战争与和平法》。3.国际法渊源的内容:国际条约、国际习惯、一般法律原则。

4.国际法基本原则的内容:国家主权平等原则;禁止以武力相威胁或使用武力原则;不干涉内政原则;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善意履行国际义务原则。

5.国家的构成要素:定居的居民、确定的领土、政府、主权。

6.国家基本权利的内容: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7.中国继承的实践:依据条约的内容和性质,区别对待,或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修订。对前政府的财产,无论在何处,一律继承。对前政府的债务,合法债务,协商解决,恶债不予继承。有权继承前政府在国际组织的代表席位。

8.领土取得和变更的方式:先占、时效(中国大陆不承认时效,如:台湾问题)、添附、割让、征服。

9.公海的六大自由:航行自由、飞越自由、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自由、建造国际法所容许的人工岛屿和其他设施的自由、捕鱼的自由、科学研究的自由。10.外层空间活动的法律原则:自由探索和利用原则、为和平目的原则(限制和禁止)、援救宇航员原则、国家责任和赔偿原则、对空间物体管辖权和所有权原则、空间物体登记原则、保护空间环境原则(空间碎片)、国际合作原则、共同利益原则、不得据为己有原则 11.安理会的职能:维护和平与制止侵略、可以促请争端当事国用和平方法解决争端、安理会负责拟定军备管制方案:行驶托管职能、同大会分别投票选举国际法院法官,向大会推荐新会员国和秘书长等。12.国际争端的政治解决方法:谈判与协商、斡旋与调停、调查与和解

13、边界的划分方法:自然边界、几何学边界、天文学边界。

使馆的职务:在接受国代表派遣国,在接受国保护派遣国及其国民义务,与接受国政府进行交涉,以合法手段调查接受国的情况并报告派遣国政府,促进派遣国和接受国在经济文化与科学领域的友好关系。

14、外交代表职务终止:任期届满、派遣国召回、断绝外交关系、产生新政府。

15、战争法基本原则:人道主义:保护平民、伤病员、对难船员、战斗员进行救助。

16、边界争端的解决方法:通过谈判协商、缔结条约解决,通过国际仲裁和国际司法解决。近年来国际法院的实践。

17、引渡:条件:双重罪原则、本国公民不引渡、案例

1.关于方便旗,问:(1)是否符合国际法规定(2)为什么这样做?

2.领空主权,国家领空主权的主要表现:国家有权规定准许外国航空器飞入其领空的条件,各国有权制定有关外国航空器在境内飞行的规章制度,各国保留国内载运权,各国有权设立空中禁区。

1、1648年《威斯特伐里亚和约》订立公约标志着近代国际法的产生。

2、国家承认的方式:明示承认和默示承认。3.国家继承须具备的两个条件:一是合法性,二是领土性。4.国家领土由领陆、领海及其海床和下层土、领空三部分组成。5.现代国际法上领土取得与变更的新方式:民族自决:受殖民统治、公民投票、添附、当事国的协议、恢复主权。6.对领土主权的限制:共管、租借、势力范围和国际地役。7.国民待遇原则,又称平等待遇原则,是指国家在一定范围内给予外国人与本国人相同的待遇,即在某些事项上。外国人与本国人具有同样的权利和义务。8.外国人是指对某国而言不具有该国国籍的人。9.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外交部长和大使馆馆长(必须都为正职),不需要“全权证书”就可以谈判。10无害通过制度:多数国家主张无害通过只适用于商船,军舰不

能享有无害通过权。

11、领空安全的法律制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国际条约中:1963年《东京条约》,1970年《海牙条约》,1971年《蒙特利尔条约》。

12、外层空间法的主要制度:营救制度、赔偿责任制度、登记制度和月球开发制度。13区分政府间国际组织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政府间国际组织是指若干国家为特定目的以条约建立的一种常设组织。政府间的国际组织:由若干国家的民间团体或个人组成的团体。

14、人道主义的基本内容:保护平民、伤病员、遇船难者和战斗员。

15、国家基本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

16、南极条约:和平利用南极、南极科学考察自由和国际合作、冻结各国对南极的领土和权利的要求、定期举行南极协商会议。国际法主体:国家、政府间国际组织、民族解放组织、特殊地位能够引发国际关系的人。

第三篇:国际法考试重点

国际法是指调整国际法主体之间、主要是国家之间关系的,有法律拘束力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体。特征1 国际法的主体主要是国家2 国际法的制定主要是通过国家之间的协议来实现的、国际社会没有专门的立法机关3国际法的调整对象是国际关系,主要是主权国家之间的关系4国际法没有居于国家之上的强制执行机关一般国际法的强行规范:国家之国际社会整体接受并公认为不许损益,且仅以后具有同等性质之一般法律规范始得更改之(禁止侵略、战争等)

国际法学派:1自然法学派:认为法律本身就是自然法,实在法是从自然法获得效力的2实在法学派:把国际法主要建立在习惯和条约的基础上,即强调认定法而不是自然法3折中学派(格老秀斯学派)认为国际法中一类为“万国法”,即习惯国际法,属于意志法;另一类是关于国家之间关系的自然法。称之为自然国际法,根源于人类理性4新自然法学派:以自然法为依据,贬低了国家主权在现代国际法中的地位,又否定或降低了一些国际法原则或规则的意义5规范法学派:认为国际法的效力根源于“协定必须遵守”这一基本规范6政策定向派:认为国际法的效力来源于制定国家的对外政策

国际法的渊源是指国际法规范表现的形式或形成的过程、程序。主要渊源:1国际条约 2 国际习惯3 一般法律原则 辅助资料:1司法判例、权威国际法学家的学说2公允与善良原则3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的决议4准条约和软法 国家是定居在特定的领土之上,并结合在一个独立自主的权力之下的热的集合体。构成要素:固定的居民、确定的领土、政府、主权

国家豁免权:通常是指非经一国同意,该国的行为不受所在国法院的管辖,其财产不受所在国法院的扣押或强制执行(绝对豁免和相对豁免)

国家的承认指既存国家表示认可某种事实或情势,并愿意接受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的行为。性质就即成国家是否承认新国家来讲,承认是国家单方面的政治行为。从承认对国际法主体资格的影响来说,1构成说2宣告说。方式:明示承认、默示承认。法律上的承认、事实上的承认。国家的继承是指一国对领土的国际关系所负的责任,由别国取代。国家继承的方式:1一国的领土部分或全部转移给别国2国家领土的合并3国家领土的分离4国家领土的分立5殖民地、附属国或非自治领土获得独立地位,其领土脱离宗主国国家继承的内容:1条约的继承2国家财产的继承3国家档案的继承4国家债务的继承条约继承的原则1人身条约不继承2非人身条约继承

国籍的概念是表示个人具有某个国家的公民或国民资格或身份,与该国保持着永久的法律关系,处于该国的属人优越权之下。意义:1是国家区分本国人和外国人的根据2是确定属人管辖的根据3是个人和国际法的纽带 基本取得方式1因出生取得国籍2以入籍取得国籍

外交保护的概念是指国家对于本国国民在外国的合法权益遭到所在国的违法国际法的侵害时通过外交途径所采取的保护措施。是国家主权的体现。条件:1受害人持续具有保护国的实际国籍2本国国民的合法权益遭到所在国的非法侵害3用尽当地救济

外国人待遇的基本原则:1国民待遇(指国家在相同条件下和特定范围内给予外国人和本国人相同的待遇)2最惠国待遇(指在相同条件下和特定范围内,一国给予另一国国民待遇不低于它现在或将来给予任何第三国国民的待遇)3互惠待遇4差别待遇5最低限度国际标准待遇

引渡是指一国根据条约或基于其他理由把本国境内而被他国指控或判定犯罪的人,应该国的请求,移交给该国进行审判或处罚的行为.效果:请求国得到被引渡的人犯后,对其审判或处罚要遵守特定罪行原则

领土是国家构成要素之一,是国家行使主权的空间和范围 领土主权的限制:

一、一般限制(依据一般国际法规范对所有国家或大多数国家领土主权的限制)

二、特殊限制(共管:即国家共管,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对某一领土共同行使主权。租借地:依据条约,一国将某部分领土租借给另一国,供其在租期内用于条约所规定的目的。国家地役:依据条约一国有关领土在一定范围内满足他国需要或为他国利益服务)

国家领土变更的方式传统国际法中领土取得的方式:1先占2时效3添附4割让5征服。现代国际法中领土取得的方式:1原殖民地、委任统治地、托管领土实现民族自决成为新独立国家2全民公决(举行公决的情况:1原殖民地争取独立的民族或地区2原战败国被占领土3一国内部某一地区的居民通过投票决定是否分离)3恢复失地 国际地役是指依据国际条约,一国有关领土在一定范围内满足他国需要或为他国利益服务。分为积极地役和消极地役两种

无害通过权是指所有国家船舶在不损害沿海国的和平、良好秩序和安全的情况下,无须事先核准均享有继续不停并迅速进行的通过沿海国领海的权利群岛海道通过权是指所有国家的船舶和飞机均享有在群岛国指定的海道和其上的空中道内的群岛

维和行动三原则:1维和行动必须取得当事国和当事各方的同意2维和人员在冲突各方之间严格保持中立3维和行动除为自卫不得使用武力

船旗国管辖是在公海上实行的主要管辖原则。在公海上航行的所有船舶和船舶上的一切人和事均受船舶悬挂其旗帜的国家的管辖。悬挂两国或两国以上旗帜航行并视方便而使用旗帜的船舶,视同为无国籍船舶,不得对任何其他国家主张其所悬挂的旗帜中的任一国籍

专属经济区是领海以外并邻接领海、自领海基线量起宽度不超过200海里的区域(包括水体和海床及底土)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内享有如下权利和管辖权:1以勘探和开发、养护和管理海床上覆水域和海床及其底土的自然资源为目的的主权权利,以及从事利用海水、海流和风力生产能等经济性开发和勘探活动的主权权利2建造和使用人工岛屿和设施2海洋科学研究3海洋环境保护和保全 他国权利:1航行和飞越自由2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权利3与这些自由有关的海洋其他国际合法用途 大陆架的划界范围:不足200海里,扩展到200海里2超过200海里,则不得超出从领海基线量起350海里或不超出2500米等深线100海里 登临权:军舰、军用飞机或经政府授权的船舶或飞机有权登上被合理认为犯有国际罪行或其他违反国际法行为嫌疑的船舶进行检查的权利 紧追权是沿海国当局有充分理由认为外国船舶违反其法律或规章,并从其有管辖权的海域逃跑时,有权在公海继续对该船舶进行不中断追赶和拿捕的权利 国际海底区域的概念和法律地位:是指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海床、洋底及其底土。区域向所有国家开放,区域内资源的一切权利属于全人类平行开发制是区域的开发制度。其做法是申请开发者在向管理局提出开发申请时,须提出足够大,并有足够的估计商业价值,可供从事两起采矿作业的总区域,并将这一区域分成估计商业价值相等的两个部分,供管理局指定其中一部分保留给管理局活动 空间物体损害赔偿制度:1过错原则(谁主张谁举证)2过错推定原则3无过错责任(严格责任、客观责任)4公平责任责任 责任主体是发射国 损害赔偿应通过外交途径向发射国提出。在通常情况下,赔偿损害的要求须于 使馆的职务:1代表(在接受过中代表派遣国政府)2保护(在国际法许可限度内,在接受国保护派遣国及其国民的利益)3谈判(与接受国政府进行谈判)4了解和报告(以一切合法手段调查接受国的状况及发展情形,并向派遣国报告)5促进(促进派遣国与接受国间的友好关系,并发展两国的经济、文化与科学关系)。使馆人员:外交人员、行政和技术人员、服务人员。管辖的豁免:1刑事管辖的豁免2民事和行政管辖的豁免3作证义务的免除4管辖豁免的放弃与执行豁免的放弃须有派遣国明示。领馆和使馆的区别:1代表不同:使馆全面代表派遣国,领事馆就领事职务范围内的事项同地方当局进行交涉2利益不同:使馆所保护的利益一般对派遣国来说是全局性的,领馆的保护则一般表决于经常性的事务3活动范围不同:使馆的工作和范围是接受国全境,领馆则一般限于在领区4使馆一国至另一国只有一个,领馆则可多个5地点不同:使馆在首都,领馆不一定 国际法院的管辖权包括1诉讼管辖权:一是对国家管辖权(只有国家才能成为当事方,联合国将机器专门机构和其他国家组织、个人均不能成为当事方)二是对事管辖权(1自愿管辖2协议管辖3任意强制管辖)2咨询管辖权。国际法院的判决为终审判决,不得上诉,对各当事国均有拘束力补充性原则:是对国家刑事管辖权的补充,只有在国家国内审判机构和程序不存在、不能有效的履行职责、国家不愿意或其他特殊的情况下,国际刑事法院才可以行使管辖权。属时管辖:国际刑事法院只对2007年7月1日规约生效后所实施的犯罪具有管辖权,它不能审判那些被指控曾在此之前实施犯罪行为的人 安理会的职责:1 调查2建议适当的争端解决程序或调整方法3进行调停、斡旋或和解4安理会在断定存在对于和平之威胁、和平之破坏及侵略行为后,可采取武力以外的办法实施其决定,或采取军事行动以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 合法自卫的条件:1自卫必须是而且只能是对依据实际发生的武力攻击进行的反击2自卫权只有在安理会采取必要办法,以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以前才得行使3联合国集体安全保障体制下,自卫只是一种临时的紧急救助办法4自卫权的行使还必须遵守“相称性原则”,即武力反击的规模及强度应适当 全球气候变化及控制:温室效应,1992年《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京都议定书》2009年《哥本哈根协议》 南极条约主要内容:1南极专用于和平目的2科学考察自由和国际合作3冻结对南极的领土要求4缔约国观察员观察制度5缔约国协商会议制 国际法体系:

一、结构体系(1一般或普遍国际法,对所有或大多数国家都适用2区域国际法3其他多边或双边特别国际法)

二、规范体系(任意性、强制性):1一般国际法强行规范是国际法的核心。2国际法基本原则是国际法的基石。

三、内容体系:1传统国际法(平时法、战时法、中立法)2现代国际法(人权、海洋、空间环境不断发展变化的体系)过境通行权是指专为在连接公海或专属经济区一个部分与公海或专属经济区另一个部分的海峡继续不停和迅速过境的目的而行使航行和飞有过境通行的权利,船舶和飞机以其正常通行方式行使过境通行权(例外:1如果海峡足够宽,海峡中有公海或专属经济区的航道,则此种海峡使用公海自由通过制度2如果该海峡是由一国大陆与岛屿构成,且该岛向海一面的海域有一条穿过公海或专属经济区的航道在航行和水文特征方面与海峡内的航道同样方便,则海峡内的航道不再适越自由。所有船舶和飞机均享 用过境通行制,而适用无害通过制3还有一些海峡,如黑海海峡、麦哲伦海峡等,其实行的通过制度是由专门针对该海峡签订的国际条约规定的,即实行所谓的特别协定制度。)

第四篇:国际法案例

国际法案例

一、中日有关钓鱼岛主权纠纷案

(要案简介)

2003年1月1日,据日本媒体报道,日本政府已与声称拥有钓鱼岛所有权的国民签订正式租借合同,以年租金2 256万日元的价格租下钓鱼岛及附近的南小岛、北小岛3个岛屿,租期1年,而且,这种租借合同今后将长期维持下去。报道称,日本政府从1996年开始研究强化对钓鱼岛等岛屿的管理措施,目的是为实现对这些岛屿的长期稳定的控制和保护自然环境。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的历代政府都对此岛拥有主权。日本政府此举目的是限制转售该岛,阻止第三者登岛。1月2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就日本政府租借钓鱼岛问题发表评论,称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日方对这些岛屿采取的任何单方面行动都是无效的。日本政府在外交交涉中显示出强硬立场。近年来,日本海上保安厅一直对钓鱼岛一带海域进行着实际警戒 [提问] l.日本政府的这种租借合同符合国际法有关原则吗? 2.日本政府从1996年开始研究强化对钓鱼岛等岛屿的管理措施,目的是为实现对这些岛屿的长期稳定的控制和保护自然环境。日本这种做法是否符合国际法有关规定? 3.中国政府在钓鱼岛等岛屿问题上的原则立场是什么?(简要答案)1.日本的这一租借合同是违反国际法原则的。因为是否能签订租借合同这是两国政府来决定的,并非由国民签订,即便是全民公决也需要中国政府明示同意。因此日本政府单方面的行为是无效的、违反国际法原则的。

2.从国际法原则上看,日本政府应该尽快将钓鱼岛等岛屿归还中国,而不是研究强化对钓鱼岛等岛屿的管理措施。永久管理钓鱼岛等岛屿,是中国政府的主权事宜。其所称目的是为实现对这些岛屿的长期稳定的控制和保护自然环境,实际上是对属于中国的领土部分岛屿的长期控制,显然违反国际法原则。保护自然环境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和义务,中国政府对属于其主权管辖范围的领土包括这些岛屿更具有保护的责任和义务。

3.2003年1月2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就日本政府租借钓鱼岛问题发表评论,称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日方对这些岛屿采取的任何单方面行动都是无效的。日本政府未经中国政府允许和同意就租借钓鱼岛,显然违反国际法原则,是侵害中国主权的行为。因此,中国政府有权就日本政府租借钓鱼岛问题提出质疑,郑重表明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日方对这些岛屿采取的任何单方面行动都是无效的。在事端引起后,日本政府在外交交涉中显示出强硬立场,说明日本政府无视国际法原则,无视主权国家对属于本国领土的合法立场,这是违反国际法原则的行径。

三、美军侦察机撞毁中国军用飞机案(要案简介)

2001年4月1日上午,美国一架军用侦察机抵达中国海南岛东南海域上空活动,中方两架军用飞机对其进行跟踪监视。9时7分,当中方飞机在海南岛东南104公里处正常飞行时,美机突然向中方飞机转向,其机头和左翼与中方一架飞机相碰,致使中方飞机坠毁和飞行员王伟罹难。美机未经中方允许,进人中国领空,并于9时33分降落在海南岛陵水机场。4月1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朱邦造就美国军用侦察机在南海空中撞毁中国军用飞机事件发表谈话。4月18~19日,中美两国在北京就美军侦察机撞毁中方军用飞机事件及其他相关问题举行谈判。(《解放军报》2001.4.2)[提问]

1.美国侦察机和中国军用飞机的行为是否符合国际法原则?

2.中方飞机坠毁和飞行员王伟罹难,责任在哪一方?

3.美机未经中方允许,进人中国领空,并降落在海南岛陵水机场。这是否构成违反海洋法的行为?

4.美军侦察机撞毁中方军用飞机事件,美国政府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简要答案)

1.根据海洋法规定,沿海国家对其领海及其上空具有主权权利。中国海南岛东南海域属于中国的领海海域,中国具有主权权利。美国军用侦察机未经中国政府允许,抵达中国海南岛东南海域上空活动,是违反海洋法规定的行为。中方军用飞机对其进行跟踪监视,是为了保护中国领海海域安全,对未经许可而擅自进入中国领海的飞机的任何行为随时跟踪监视,符合海洋法的规定,是一种维护主权的行为。

2.责任在美国一方,美机在中方领海上空任意行为,以致中方飞行员遇难,既违反海洋法规定,又构成明知有中方飞机跟踪而突转飞行,造成撞机事件的责任。

3.应该说美方违反了国际法、空间法和海洋法的原则。美机要在海南岛陵水机场着陆,必须飞人中国的领空,但根据空间法规定,进入一国的领空,必须经过该国政府明示同意,才可进入。即便是在紧急情况下,也应该通知中国政府或地面相关部门予以救助要求降落,才可在中国机场降落。

4.美军侦察机撞毁中方军用飞机事件,美国政府首先应该向中国政府赔礼道歉,并应该承担由该事件引起的经济赔偿责任,同时还应该对在这次事件中遇难的王伟烈士及其家属表示道歉、慰问并进行经济赔偿。(案件评析)

2001年4月1日,美国军用侦察机在中国海南近海空域撞毁中方军用飞机,导致中方飞行员王伟罹难,后又未经许可进入中国领空并降落中方军用机场,这是一起严重违反国际法和侵犯中国主权的事件。中方代表认为,多年来,美方不顾中方多次严正交涉,频繁派飞机到中国近海进行侦察活动。美方对此事件负有完全的责任。中方要求美方停止派飞机到中国近海从事侦察活动,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上述事件发生后,中方始终依照国际法和中国法律的有关规定,并从中美关系的全局出发,采取冷静的方式处理问题。中方对24名美机上人员给予妥善安置,并允许美驻华使、领馆人员同他们多次见面。然而,在中方允许美机上人员离境后,美方一些官员无视事实,颠倒是非,企图将责任推给中方。美方甚至有人威胁将此事件与其他问题挂钩。这是中方坚决反对的。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并重视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但是,中国的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不容侵犯。中国历来主张,国与国关系必须建立在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等基础之上。中方致力于发展健康稳定的中美关系。历史证明,中美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对两国人民都有利,对维护亚太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具有重要意义。中美建交以来,两国关系在广泛领域里取得了重要进展。这一局面来之不易,需要中美双方共同努力维护与发展。

美方代表认为,美国没有把中国视作敌人,发展建设性的中美关系也是美方的愿望,美方希望尽快解决撞机事件。笔者认为,中美撞机事件发生在中国专属经济区的空域。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关规定,一国在他国专属经济区内的飞越活动,不应违反一般国际法规则,必须尊重该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得危害该国的安全与和平秩序。美方飞机在中国近海所从事的并不是一般的飞行,而是收集中国情报的侦察活动。美方在中国近海上空的活动,严重地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安全和国防利益,早已超出海洋法公约中的飞越自由的范畴,是对飞越自由的滥用。中方是重视中美关系的,但是,中美关系必须建立在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原则,特别是相互尊重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等原则的基础之上。美军侦察机撞毁中方军用飞机事件的尽快解决,有利于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也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第五篇:国际法案例(定稿)

国际法案例

一、民族自决原则

前南斯拉夫各成员:

1963年前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由6个加盟共和国(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简称波黑)、马其顿、黑山),以及伏伊伏丁那和科索沃2个自治省组成。

1992年4月塞尔维亚和黑山两个共和国宣布联合组成“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 ”。

克罗地亚

1991年6月25日独立 斯洛文尼亚

1991年6月25日独立 波黑

1992年3月初独立 马其顿

1991年11月20日独立 黑山

2006年6月3日独立 伏伊伏丁那 现为塞尔维亚自治省 科索沃

2008年2月17日宣布独立

联大2008年10月8日在经过辩论后举行投票,以77票赞成、6票反对、74票弃权的结果通过了塞尔维亚提出的请求国际法院就科索沃单方面宣布独立提供咨询意见的决议草案。

2010年,联合国设在荷兰海牙的国际法院当地时间22日发布“参考意见书”,认为科索沃于2008年宣布独立“不违反任何可适用的国际法规则”。对此,国际社会反应不一。

国际法院的14名法官22日以9票赞成、4票反对和1票弃权的表决结果,就“科索沃单方面宣布独立的合法性”问题通过了这份并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裁定。国际法院认定,科索沃宣布独立没有违反国际法、联合国接管科索沃时颁布的《临时自治宪法框架》,以及安理会关于政治解决科索沃问题的第1244号决议。

二、国际法上的承认

(一)南部苏丹独立

根据苏丹北南双方2005年签订的《全面和平协议》,苏丹南部地区通过公投形式决定该地区是否从苏丹分离。在 2011年1月9日至15日举行的公投中,有98.83%的投票者选择南部地区从苏丹分离。根据这一结果,苏丹南部将在今年7月9日过渡期结束时正式宣布独立。

(二)中国承认利比亚国家过渡委员会

2011年9月12日,中方向利比亚“国家过渡委员会”通报了中方对其承认的决定。中方表示:中方尊重利比亚人民的选择,高度重视“过渡委”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一直同其保持密切接触和联系。中方承认“过渡委”为利比亚执政当局和利比亚人民的代表,愿与其共同努力,推动中利关系平稳过渡和发展,希望中利双方此前签署的各项条约及协议继续有效并得到认真执行。

三、国际法上的继承

(一)湖广铁路债券案

中国清末预备修建的湖广铁路是指“湖北、湖南两省境内的粤汉铁路”和“湖北省境内的川汉铁路”。因这两线铁路都在湖广总督的辖区范围内,故称“湖广铁路”。两线铁路的修建计划,前者是由武昌起经岳阳、长沙至宜章,与广东商办的粤汉铁路衔接;后者以汉口为起点,经应城、钟祥、当阳至宜昌,由此抵达四川夔州(现称奉节)。

清政府修建湖广铁路的目的在于便利用兵以镇压正在兴起的南方起义维护其统治。为加快铁路的修建,当时的湖广总督张之洞受命督办后,便向国际上筹措借贷。1909年3月7日,中德草签了借贷合同,决定向德国的德华银行借款。英、法两国得知此事后也认为有利可图,故通过抗议、照会对清政府施加压力,1

强迫清政府接受它们的借款。这使清政府只好搁置中德的借贷合同,另于1909年6月6日与英、法、德三国草签了借款合同。之后,美国又以“机会均等”挤进了该借贷合同。所以,湖广铁路的借贷合同最后是以清政府邮传部大臣(盛宣怀)为一方,以德国的德华、英国的汇丰、法国的东方汇理等银行和“美国资本家”(以下称银行)为另一方在北京签订。

合同签订后,德、英、法、美上述银行于1911年以清政府的名义发行“湖广铁路五厘利息递还金镑借款债券”(以下简称湖广铁路债券)600万金英镑。该债券利息从1938年起停付,本金1951年到期未付。

1979年11月,由美国公民杰克逊等九名持券人向美国阿拉巴马州地方法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提起诉讼,要求偿还他们所持有的中国清朝政府于1911年发行的“湖广铁路债券”本息。美国地方法院受理了此案,即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被告,通过地方法院邮寄将传票和起诉书副本送达给我国外交部长,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传票送达后20天内对原告起诉书作出答辩,否则将进行“缺席审判”。

(二)光华寮案

光华寮是座落在日本京都市左京区北白川西町,面积约为1000平方米的五层楼。该寮建于193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京都大学受托于日本政府“大东亚省”将该寮租用作为当时中国留学生的宿舍。日本投降后,“大东亚省”被撤销,从此由中国留学一组织自治委员会对该寮实行自主管理,并将该寮取名为“光华寮”。此后,旧中国政府驻日代表团(中华民国驻日代表团)用变卖侵华日军在大陆掠夺的财产所获得的公款将该寮买下,专用于中国留学生宿舍。

1961年台湾当局以“中华民国”的名义在日本登记为中国国家财产。

1967年,台湾当局以“驻日本大使”陈之迈的名义就光华寮问题向京都地方法院起诉,要求中国留日学生王炳寰等8人搬出光华寮。

1977年9月16日,京都地方法院作出判决,确认该寮为中华人共和国的国家财产,台湾当局的原诉被驳回。

1977年10月,原告不服而上诉大阪高等法院。

1982年4月14日,大阪高等法院撤销原判决,并将此案发回京都地方法院重审。

1986年2月4日,京都地方法院推翻其于1977年9月16日所作出的判决,将光华寮判归台湾所有。中国留学生王炳寰等人不服此判决,遂向大阪高等法院提出上诉,1987年2月26日,该法院维持京都地方法院的再审判决。

1987年5月30日,王炳寰等人委托其辩护律师团通过大阪高等法院向日本最高法院提交了上诉书,要求该法院将大阪高等法院作出的错误判决撤销,重新作出公正的判决。

2007年1月22日,日本最高法院通知双方对于此案表达立场。

2007年3月27日,日本最高法院撤消原判决,发回京都地方法院重审。日本最高法院3月27日下午就光华寮诉讼案作出判决,认定台湾当局在光华寮问题上不具有诉讼权。

中华民国政府表示,在1967年时,中国大陆的留学生与台湾的留学生起冲突,并且强占了宿舍。而在日本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前即已取得此建筑的产权,且此建筑并非外交财产,并不因日本与中华民国断交而需移转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国政府一直有效治理台湾,而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未统治过台湾,且于一审及二审方面皆胜诉,证明中华民国仍可以当事者身份进行诉讼。

中华人民共和国宣称二次大战后,该宿舍一直由中国留学生管理,且有投入经费维护,台湾并未参与。1972年与日本恢复国交后,两国的《日中共同声明》提到日本理解并尊重台湾是中国的一部份。因此原有在海外的资产需移转予中华人民共和国。日本不应承认中华民国政府可做为当事者身份进行诉讼。

四、先占

帕尔玛斯岛仲裁案

帕尔玛斯岛又称米昂哥斯岛,位于菲律宾棉兰老岛与荷兰属地东印度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的纳萨岛之间,面积不足2平方英里。西班牙人于16世纪最早发现了该岛,但没有对它实行有效统治,也没有行使主权的表现。而荷兰的东印度公司从17世纪就开始与该岛的人往来,并从1700年起把该岛变成它的殖民 2

地——东印度群岛的组成部分,而且一直对它实行有效控制。

1898年美国和西班牙战争结束后,两国于同年12月10日签订了《巴黎和约》。依该约规定,西班牙将其殖民地菲律宾包括帕尔玛斯岛在内的领土割让给美图。1906年美国驻棉兰老岛一个军官到该岛旅游参观时发现此岛被荷兰占领着,悬挂着荷兰图旗。美国随后便向荷兰提出交涉,认为西班牙因最先发现了该岛而取得对它的所有权,而美图作为西班牙的“继承者”,亦应享有该岛的主权。荷兰认为它是该岛的合法统治者,它对该岛的主权是通过和平的和有效的占领而取得。双方为该岛的主权发生了争端。虽经谈判也未得到解决,后经协商于1925年1月23日达成仲裁协议,决定将该岛的归属问题提交海牙常设仲裁院裁决。并共同选定了瑞士法学家马克斯·休伯法官为本案的独任仲裁员。

1928年4月4日休伯法官对本案作出裁决,裁定荷兰具有对帕尔玛斯岛的主权,这种主权应予确认。西班牙不具有该岛的主权。美国对帕尔玛斯岛的权利主张源于《巴黎和约》关于该岛的割让条款,但美国作为西班牙权利的继承国不能根据该和约取得比西班牙在1898年拥有的更多权利。由于西班牙在1898年时对帕尔玛斯岛没有领土主权,所以美国不能继承这种权利。

休伯法官认为西班牙虽然于16世纪首先发现了帕尔玛斯岛,但按19世纪以来的国际法,国家对无主土地的单纯发现只能产生一种初步的权利,或是一种不完全的权利。要取得对无主地的主权,必须在一个合理的期间内通过对该土地的有效占领来完成,即具有明确的行使权力的形式,此形式足以证明在任何争端发生时它一直保持着所有权。

西班牙的开拓者虽于16世纪发现了帕尔玛斯岛,但西班牙没有对它实行有效占领,也没有行使主权的愿望,它虽曾于1666年明示保留对该地区的主权,但以后该岛被荷兰占领。早在1677年以前就有很多当地人与荷兰东印度公司往来,荷兰通过协定确立了在印度尼西亚地区的宗主权。自1700年以来帕尔玛斯岛成了荷属东印度群岛的组成部分。至少荷兰从此时起就开始持续统治着该岛,直到1906年争议发生时。

西班牙对荷兰在该岛的统治从未提出过反对,也未采取过任何行动。这说明荷兰的统治是正常的。并且到1906年荷兰已在该岛数次表现了国家权力,尽管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权力的表现是连续的,但任何国家权力都不是每时每刻及于它的每一部分土地。考虑到帕尔玛斯岛是一个仅有土著人居住的边远的孤岛,故荷兰的行为已表现了它的主权,特别是19世纪中叶以后它对该岛的实际主权表现得是很明显的。

五、领土的取得

塔顿岛是一个不适宜人居住的岩石岛,盛产鸟粪,距离A国147海里、D国365海里。该岛最早为B国一航海家在16世纪初发现,其后C国一航海家发现此岛,并称之为鸟岛。19世纪中叶,D国一名军官乘一艘商船经过此岛时,登上岛屿,宣示D国主权,并作了详细地理记录,但没有在岛上留下主权标志。D国将主权宣示通知了B国政府,并将地图和文字说明公布在B国一份全国性报纸上,没有任何国家表示异议。后来,C国在与A国的战后和平条约中将该岛割让给了A国。这遭到了D国的强烈抗议。在此后的时间里,D国一直反对A国强化控制该岛的活动。特别是在第50年当A国宣布将该岛出租给B国的一家公司开发旅游的时候,D国声称将采取一切手段恢复对岛屿的主权。

六、外交关系法

(一)1979年伊朗德黑兰人质事件

1979年11月4日,在美国驻德黑兰使馆外示威的伊朗人袭击了美国使馆,要求美国吧正在纽约治病的前伊朗国王巴列维引渡回国受审。尽管美国使馆一再请求伊朗当局给予帮助,但是伊朗的保安部队并没有进行干预或试图解除这一局势。结果美国使馆的整个馆舍被侵占,美国使馆人员和当时位于使馆内的来宾均遭逮捕。此后不久,美国驻伊朗大不里士和设拉子的领事馆也在伊朗当局未采取任何制止措施的情况下遭到占领。自那时起,占领者一直控制着上述美国使领馆,他们洗劫了使领馆的档案和文件,并将至少28名使馆外交人员,至少20名使馆行政技术人员和2名美国公民扣押为人质。自美国使馆遭到占领后,伊朗政府未采取任何措施来终止对美使馆馆舍及其人员的侵犯行为,也未对美使馆及有关人员遭受的损害进行赔偿,相反却对伊朗人占领使馆和扣押人质的行为表示赞同和认可,并拒绝与美国就此问题进行谈判。3

此外,美国驻伊朗代办及另两位外交人员也被扣押在伊朗外交部的建筑物之内。美国采取报复措施,伊朗针锋相对,使双方陷于僵局。扣押人质者在11月18日和20日先后释放了13名妇女和黑人人质,但从此后拒绝释放其他人质,以迫使美国满足他们提出的各种要求。据称人质们经常被捆绑和蒙面,处于极端困难和与世隔绝的境地并受到审判甚至被处死的威胁。

1979年11月29日,美国政府向国际法院书记处递交了申请书,对伊朗提起诉讼,请求法院判决并宣布:(1)伊朗政府因容许、鼓励以及未加防止和惩处伊朗人侵犯美国使领馆及其人员的行为,违反了它根据1961年《外交关系公约》、1963年《领事关系公约》、1973年《关于防止和惩处侵害应受国际保护人员包括外交代表的罪行的公约》、1955年《美伊友好、经济关系和领事权利条约》和《联合国宪章》的有关条款对美国所负有的国际法律义务。(2)依上述国际法律义务,伊朗政府负有特别义务立即保证释放目前被扣押在使馆馆舍内的所有美国国民,并保证所有这些人员以及在德黑兰的其他所有美国国民安全地离开伊朗。(3)为维护美国自身的权利和它对其国民进行外交保护的权利,伊朗政府应按照法院确定的数额,就其违反其对美国所负的国际法律义务的行为向美国支付赔偿。(4)伊朗政府应将对美国使馆馆舍、使馆人员和领馆馆舍犯有罪行的有关人员交送本国主管当局追诉。1979年12月10日,国际法院开庭审理本案,次年5月24日,法院就本案实质问题做出判决。法院认为:作为外交代表的接受国的伊朗,有义务采取适当步骤保护美国使馆不受侵犯。在事件中,伊朗当局能充分认识到它们根据有效条约所负担的义务,也能充分认识到迫切需要他们采取行动,而且也拥有受其支配的、可用来履行其义务的手段,但对于袭击使馆的行为没有采取任何预防和制止措施,也没有迫使袭击者撤出使馆馆舍和释放人质。在事件发生后,伊朗政府没有履行其保护义务,反而立即对这些侵犯行为表示认可,并决定长期维持这些行为所造成的局面,以此作为对美国施加压力的手段。在这种情况下,袭击者的行为转化为伊朗国家的行为,袭击者成为伊朗的国际机关,伊朗国家应对他们的行为负担国际责任。法院达成实质判决后,(蓝光计划失败,伊朗不堪重负)美伊双方在阿尔及利亚的斡旋下进行了紧张谈判,美国答应分三次把冻结在美国的140亿美元伊朗资产交出来,取消对伊经济制裁,并于1981年1月19日达成协议,次日,美国人质全部释放,此时已被扣押444天。美国随后请求法院中止关于赔偿要求的诉讼,法院据此将本案从其案件总表上撤销。

(二)2011年闯馆事件

2011年11月29日,伊朗示威者冲进位于德黑兰市中心的英国驻伊大使馆,打碎使馆玻璃并焚烧英国国旗。伊朗官员称,此次示威者冲击英国使馆未受政府指使。当天约有20名示威者冲进了英国使馆大楼,使馆办公室遭到劫掠,有的示威者还向空中抛洒文件。聚集在使馆外的示威者高喊反英口号,还向使馆内投掷汽油弹,造成一座小型建筑起火。一名示威者手中还拿着明显是抢掠得来的一幅英国女王伊利莎白二世的画像。伊朗官方英语电视台“新闻电视”的画面显示,示威者扯下使馆悬挂的英国国旗并将之焚烧,之后换上了伊朗国旗。该电视台网站报道称,当天有数百名来自不同大学的学生在英国驻伊朗大使馆前举行示威,要求政府立即将英国大使驱逐出境。英国驻伊朗大使馆外虽然聚集了大量携带防暴设备的警察,但他们一开始对示威者的行为无动于衷,直到示威活动持续了将近两个小时后,他们才开始驱赶聚集在英国大使馆前的示威人群。伊朗媒体称,使馆人员在示威者闯入后已从“后门”撤离。另据伊朗官方的伊朗通讯社报道,位于德黑兰市北部的另一处英国使馆建筑也遭到一部分示威者的冲击,多份“秘密文件”被抢。英国29日对位于德黑兰的大使馆遭受冲击表示“愤怒”,称“绝对无法接受并谴责”这一行为。英国外交部发言人敦促伊朗政府“立即采取行动控制局面”,并称按照国际法,伊朗有责任保护他国外交官及使馆全体人员。该发言人称,“英国使馆遭到大批示威者的侵犯,使馆财物遭到破坏。”

在冲击英国驻伊朗大使馆的前一天,伊朗宪法监护委员会刚刚批准了伊朗议会提交的一项议案,该议案要求伊朗外交部在两周内,驱逐上月才到任的英国驻伊朗大使希尔科特,同时召回伊朗驻伦敦大使。根据议案,伊朗将伊英两国外交关系从大使级降至代办级。但如果英国改变针对伊朗的“敌视政策”,伊朗可以将外交关系恢复到大使级。伊朗议会国家安全与外交政策委员会主席博罗杰迪表示,如果英国继续对伊朗实施制裁措施,降低外交关系等级的举措只会仅仅是“一个开始”。本月21日,英国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宣布,英国所有金融机构必须停止与伊朗任何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和子公司之间的交易或商业往来。这是英国首次动用金融手段对别国进行制裁。英方认为,有证据表明伊朗正在开展核武器项目,这一行为对 4

英国国家安全和国际社会造成巨大威胁。28日,欧洲理事会主席赫尔曼·范龙佩在白宫与美国总统奥巴马、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举行峰会时表示,欧盟计划对伊朗实施进一步的制裁。美欧领导人会上还发表联合声明称对伊朗核问题表示“深切关注”。伊朗外交官驱逐出境。

黑格对议员们称,如果任何国家不能让我们的使馆在其领土上运转,他们也别指望在我们这里有正常功能的使馆。黑格还说,英国驻伊朗使馆遭受攻击,得到了伊朗政府某种程度上的允许。冲击使馆的绝大多数抗议者来自政府支持的一个民兵组织。在冲击过程中,英国大使及使馆工作人员的住所遭到洗劫,使馆主楼遭纵火,工作人员的个人财产也被偷窃。他还证实,英国所有驻伊朗的外交官已经撤离,使馆也已关闭。黑格称,目前英国与伊朗的关系已经降到最低点,但并未完全切断与伊朗的联系。

“闯馆”事件发生后,伊朗与西方原本就不佳的关系进一步恶化。12月1号傍晚,来自荷兰、土耳其、德国、西班牙等至少25个国家驻伊朗大使馆的外交官前往英国驻伊朗大使馆和英国文化协会驻伊朗办事处,以示对英国的支持。此外,德国、法国、荷兰等国也已宣布暂时召回各自驻伊朗大使。一时间,伊朗的国际形象严重受损。英美等国原本就极力推动国际社会对伊朗实施进一步的制裁,而“闯馆”事件恰恰给了西方一个绝佳的借口来推动对伊朗的进一步制裁,英美等国借此联手推动国际社会进一步孤立伊朗。

英国外交大臣威廉·黑格30日宣布对伊朗抗议者冲击英国使馆事件的最新反应。他在国会表示,他已经下令立即关闭伊朗驻英国使馆,并在48小时之内将所有

(三)六名古巴人进入秘鲁驻哈瓦那大使馆避难事件

1980年4月1日,6名古巴人驾驶一辆汽车闯进秘鲁驻哈瓦那大使馆,要求政治避难。古巴政府宣布撤退负责秘鲁使馆的门卫,以不再对该使馆的安全负责相威胁。可是,除乎意料之外,当这个决定宣布后,一批又一批的古巴人涌进秘鲁大使馆,竟达万余人之多。这时古巴当局见此情况后,又派人到秘鲁使馆周围加强警戒,才挡住了要求避难的人流。但是,秘重大使馆院内挤满了要求避难的人群,造成生活极度困难,连吃水都发生问题。4月6日,古巴开始向避难的人提供食品和饮水。4月7日,古巴宣布,一切想出国的人,如果经对方国家政府批准可以出去,并开始对“自愿”离开使馆的人发放护照和通行证,到4月15日共发给了5000多份。在此期间,美国、秘鲁、西班牙、哥斯达黎加、厄瓜多尔、比利时等国均发表声明,原意接受在秘鲁使馆避难的难民。从这后,进入秘鲁使馆的人员都陆陆续续的离开了该使馆,从而使这场大使馆避难事件获得圆满解决。

本事件涉及国际法的问题有:

1.古巴人进入秘鲁驻哈瓦那使馆要求政治避难是符合区域国际法的

区域国际法是指世界上某个地区内国家之间产生和形成的规则,仅适用于该区域内的国家,而不具有普遍性。如拉丁美洲国际法中,关于外交庇护的特殊规则就是典型的事例。古巴在拉丁美洲,同样适用于这些规则。因此,古巴人进入秘鲁驻哈瓦那使馆要求避难,古巴政府是同意的,这是因为拉丁美洲国家根据他们之间长期形成的惯例,彼此都承认使馆有庇护权,但是,这只是区域性的习惯,国际法上不承认常设使馆享有外交庇护权,世界上其他国家也是不承认的。中国也不承认使馆有庇护权。例如,1980年6月20日,有十六名越南人开车闯入中国驻越南大使馆,要求避难,表示不堪忍受越南当局的残暴统治和迫害,要求我驻越南大使馆协助他们离开越南。我驻越南大使馆一方面对这些人给予人道主义的接待,另一方面通知越南外交部迅速来处理此事。但是,越南外交部却故意拖延时间,而且蛮不讲理,并出动大批警察封锁中国大使馆,然后,强行把这些越南人拉走。这是越南当局对我大使馆的侵犯,是违反国际法的行为,因此,我驻越南大使馆向越南外交部提出了严正的抗议。

2.大使馆无权在驻在国内拘捕本国侨民

按照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的规定,使馆内的外交使节是没有权利拘捕其本国侨民,把他们监禁在使馆内,然后将其送回本国。这在国际法上具典型的案例是孙中山事件。一八九六年,孙中山由中国去英国的伦敦要求政治避难。他在伦敦的街上,被清朝政府驻英国公使馆的人中透骗入中国公使馆,然后拘禁起来,等候押回国内。此事被英国政府知道后,向中国公使馆提出交涉。但中国公使馆认为,公使馆的房屋是中国领土,英国政府无权干涉。后来,英国政府还是进行干涉,在英国政府的严重抗议和干涉下,中国公使馆在几天之后就把孙中山放了。

(四)1856年荷兰驻美国使节杜布瓦拒绝出庭作证案

1856年在美国华盛顿发生一起杀人案,当该案发生时,荷兰驻美国的使节杜布瓦在场。美国为了审理这个案件,杜布瓦的作证对审理此案有绝对的必要。因此,美国国务卿就请杜布瓦出庭作证,虽然承认杜布瓦没有义务这样做。尽管各国驻美国华盛顿的使节对杜布瓦的劝告,杜布瓦仍拒绝照办,没有出庭作证。于是,美国政府就为这件事向荷兰政府提出,而荷兰政府了同意杜布瓦的拒绝,只准许他在美国国务卿面前宣誓作证。但是,依照当地的法律,不在司法机关作证的证词是没有任何价值的。最后,美国政府没有再要杜布瓦作证,而要求荷兰政府将他召回。

本案涉及国际法的问题是:

1.外交使节在法律上没有义务作为证人提供证言

根据国际法,外交使节没有以证人身份作证的义务,因此,不能被迫、或者被请求在民事、刑事或行政法院出庭作证。杜布瓦拒绝美国政府的出庭作证的要求,这不违反国际法。

2.同意出庭作证的外交使节必须放弃特权与豁免

外交使节有与驻在国合作的必要,当使馆人员目睹现场的情况,驻在国为使发生的案件能及时破获,要求提供证言时,可以提共证言,但不是到法庭,而是驻在国派人到使馆人员的办公地方去。如果必须要目睹现场的使馆人员到法庭作证时,该使馆人员必须放弃外交特权与豁免,这种权利的放弃,只有经他的本国同意后才行。

(五)苏联间谍马尔琴柯等五人被中国驱逐出境案

苏联驻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馆一等秘书维·伊·马尔琴柯夫妇,三等秘书尤·阿·谢苗诺夫夫妇及其武官处翻译阿·阿·科洛索夫在中国进行间谍活动。1974年1月15日晚,他们在北京市郊区与苏联派遣特务李洪枢等秘密接头,交接情报、文件、电台、联络时间表、密写工具和伪造的边境通告证等间谍用品,以及活动经费等,被我国公安人员和民兵当场抓获。人赃俱在,罪证确凿。

对苏联驻华大使馆人员的间谍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各苏联政府提出了强烈抗议,并于1月19日宣布维·伊·马尔琴柯夫妇,尤·阿·谢苗诺夫夫妇和阿·阿·科洛索夫为不受欢迎的人,立即驱逐出境。

本案涉及国际法的问题有:

1.外交人员享有特权与豁免

根据1961年《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的规定,外交人员享有特权与豁免,这是为了保证外交代表的正常外交活动而给予的一种特殊的权利和待遇。由于外交人员职务上的需要,给予使馆人员以外交特权与豁免,才能使他们在履行职务时不受任何干扰和压力。正如该公约的序言指出的:“确认此等特权与豁免之目的不在于给个人以利益而在于确保代表国家之使馆能有效执行职务。

2.外交人员的活动是在国际法允许范围内,并遵守驻在国的法律

外交人员虽然享有外交特权与豁免,受到驻在国的尊敬和享有优厚的礼遇,根据国际惯例,使馆及其外交人员在享受外交特权与豁免的同时,其行为和活动必须是在国际法允许的范围内,必须遵守驻在国的法律,对驻在国负有一系列的义务,如果外交人员的行为严重地危害当地的社会秩序或驻在国的安全,如行凶打人、酒后开车肇事、或进行政治阴谋和间谋活动等,驻在国可以在现场采取必要的措施。如监视现场,临时拘捕等予以制止。苏联驻我国使馆的马尔琴科等人进行的特务活动,已经超出了国际法所允许范围,违反了我国的法律,是对我主权的严重破坏,也是对国际法准则的粗暴残踏。因此,按照国际法的规定,这些违反我国法律的外交人员理应被宣布为不受欢迎的人,立即驱逐出境。

七、条约的效力

龙端寺案

隆端寺是位于柬埔寨和泰国交界的扁担山山脉东部的一座古寺。柬泰两国长期以来对该寺庙及其周围地区的边界存在争议。1904年2月,法国与暹罗(现在的泰国)签订了一个边界条约,规定边界线沿着扁担山的分水岭划出。双方建立的混合划界委员会对划界地区进行了实地勘察,最后受暹罗政府的委托,由法国官员负责绘制边界地图,并在1907年完成。其中一张关于扁担山山脉的地图标明隆端寺在柬埔寨一边。该地图作为备忘录构成条约的附件Ⅰ,于1908年在巴黎出版,广为分发,曾呈送泰国政府作为划界成果,并送混合委员会的泰方官员和泰国内政部长。他们没有提出异议。就是在1934-1935年间泰国发现地图上的线与实际的分水岭线有差异时仍然使用那张地图和继续出版。甚至在1925年和1937年法暹条约谈判时还肯定那条边界。法国政府获悉泰国派兵进驻寺庙后,在1949年和1950年间曾向泰国提出抗议,但没有得到答复。柬埔寨独立后,曾试图在隆端寺建立权力机关,要求泰国撤走其武装力量,遭到拒绝。经过多次谈判未果后,柬埔寨于1959年10月向国际法院提起诉讼。

双方主张及理由

柬埔寨指控泰国长期占领其领土隆端寺,要求泰国撤走其武装部队并归还从寺内移走的物品。理由是1907年两国划界的地图标明该寺在柬埔寨境内。泰国提出初步反对主张,认为法院对此案没有管辖权。国际法院在1961年5月驳回泰国的初步反对主张,认为对本案有管辖权。在诉讼中,柬埔寨认为,根据泰国致送柬埔寨的地图,隆端寺划在柬埔寨一边,该图已为泰国所接受。当泰国知道该图把隆端寺划在柬埔寨一边以后也没有提出异议,它还继续使用和出版,在1947年在华盛顿举行的法暹和解委员会上,泰国也没有提出这个问题,这说明泰国已接受了这张地图,它应受该图的约束。泰国则反驳说,这张图不是混合委员会划的,它有严重的错误,而根据真正的分水岭划出的边界线把该寺划在泰国一边。泰国从来没有接受这张地图和图上标出的边界线。

判决及其依据

1962年6月,法院对本案的实质部分作出判决。法院支持了柬埔寨的意见,部分接受了泰国的意见,指出作为备忘录附件Ⅰ的地图不是混合委员会绘制的,但此图已递交暹罗政府作为划界的成果。暹罗政府有充分的机会表示反对,但不论是过去,还是许多年来,它都没有这样做,因此必须认为那是已经得到默认的。泰国以地图的错误作为申辩理由是不能接受的,因为这样的申辩不能被允许作为使同意成为无效的因素,如果提出这种申辩的一方以自己的行为促成了这个错误,或者它可以避免这个错误,或者情况足以使该方注意到错误可能发生的话。泰国在证据中列举了它在隆端寺这个地方的各种行为,宣称它在所有重要时期都占有该地,以说明它在很长一段时期里抱着被动的态度是完全正确的。但是那些行为大部分是地方当局的行为。因此,泰国已经接受了附件Ⅰ,而且接受附件Ⅰ就使它成为条约。在当时,双方已对条约作了这样的解释,7

使附件Ⅰ上的线具有优于条约规定的效力。没有理由认为双方曾对分水岭线给予特别的重要性,以至认为它比对边界最后的调整更为重要。法院因此判定,隆端寺的所在地是柬埔寨的领土,泰国有义务撤走其武装部队,并归还移走的物品。

评析

通过条约划界是解决国家间边界争端、确定边界线的通常方式。边界条约一般附有标明界线的地图等法律文件。在条约文字与附图不一致时,解决的一般原则是应以条约为准,除非条约另有规定。也就是说,地图作为边界条约的附件,不具有优于条约约文的决定性效力。本案似乎表明了这种例外,但这种结论缺乏充分证据支持。本案当事方所争论的中心问题是一方当事国提出来作为证据的那种地图本身的合法性、有效性,而不是地图与条约文字二者之间应以何为准的问题。法院的判决也只是认定一方当事国提出的地图早已为另一方当事国事实上接受,因而对它有效,而并没有直接裁定地图与条约之间以何为准的问题。泰国本来有充分的机会对错误的地图表示反对,但它没有这样做,反而以一些行为默示表示了它的接受,因此,泰国要承担禁止翻供的法律后果。而且,当时情形足以使泰国知道错误,所以泰国不得援引错误作为撤销其对成为条约一部分的地图同意的理由。本案确实说明了地图在解释边界条约中具有一定作用。至于其作用究竟如何,应结合案件中的其他情况来判决。

问题

(1)结合本案,分析边界条约的附图的法律地位。

(2)禁止翻供的法律地位是什么?其法律后果是什么?国际法院在本案中

是如何适用该原则驳回泰国的主张的?

(3)错误对条约的效力有何影响?

下载国际法考试资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际法考试资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际法案例

    75.庇护权案(哈雅·德·拉·托雷案) 哥伦比亚诉秘鲁 国际法院,1950年 【案情】 1948年10月3日,秘鲁发生了一起未遂的军事叛乱。次日,秘鲁当局发布命令,指控美洲人民革命同盟组织指......

    国际法案例

    1.湖广铁路债券案 1979年11月,由美国公民杰克逊等九名持券人向美国阿拉巴马州地方法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提起诉讼,要求偿还他们所持有的中国清朝政府于1911年发行的“湖广铁......

    国际法教学计划

    国际法教学工作总结周春丽 《国际法》国际法是法律事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统设课,是为适应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培养外向型法律人才服务的,主要讲授国际法中基本的概念、原......

    国际法案例

    一、【案例】对俄国人赔偿仲裁案(俄国诉土耳其案)(Russia v. Turkey Case) 在1879年2月的君士坦丁堡和约中,土耳其同意赔偿俄国国民在俄土战争期间遭受的损失26.5万土耳其镑。......

    国际法案例

    1. 美国参议院通过“西藏问题”修正案 案情: 一九八七年九月十日至二十八日,西藏**十四世喇嘛出访美国,在美国国会讲坛的发言中提出了所谓"五点和平建议": „„及时地着手解决......

    国际法论文

    论国际环境保护与主权原则的关系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几个世纪的科学技术和工业文明的高速发展,对于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损害,损害生存环境的影响已不仅得到......

    国际法总结

    国际法总结 一、 国际法的概念:在国际交往中形成的,主要调整国家之间的关系,有法律约束力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称。 二、 国际法的特征:1、国际法的主体主要是国家,调整的对象......

    国际法案例

    国际法 案例分析小组活动 对尼加拉瓜军事和准军事行动案判决 Case concerning the Military and Paramilitary Activities in and against Nicaragua (Nicaragua V. Un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