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法教案

时间:2019-05-15 07:31: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际法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际法教案》。

第一篇:国际法教案

第一章 导论

(General Introduction)

教材内容简介:对国际法的基本含义,以及国际法作为一门法律科学产生的历史来源和特点作了系统介绍,同时对国际法的渊源、国际法与国内法的不同特点和彼此关系作详细的分析。教学要求:

1、了解国际法的基本概念和历史发展;

2、学习国际法的渊源;

3、分析国际法与国内法的不同特点和彼此关系。

重点:国际法的概念;国际法的渊源与《国际法院规约》第38条;国际法的特征和法律性质;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区别

难点:国际法效力的根据;各国司法实践如何处理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我国司法时践如何处理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

课前准备:制作幻灯片、图片、背景资料。课时安排:6学时。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案例教学,课堂讨论、提问。

第一、二学时(第一节 国际法的概念)教学目的:

1、掌握国际法的概念;

2、理解国际法的性质 教学过程:

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从国际社会同样需要规则,引出国际法的概念、性质等问题。

一、国际法的定义和特征 重点讲解:

国际法(international law),或称国际公法(public international law)

国际法是指在国际交往中形成的,主要调整国家间关系的有法律拘束力的原则、规则和规章制度的总体。这些原则、规则、规章和制度从国际关系中产生,又调整着国际关系中的政治、经济和法律等各方面的关系。国际法的分类

普遍国际法(universal international law)或一般国际法(general international law); 特殊国际法(particular international law);

国际法有以下几个特征:国际法是法律,因为它具有拘束力;它是法律中的特殊体系。它有四个特点:

国际法的主体主要是国家,调整的关系主要是国家之间的关系。

国际法是国家之间以协议的方式制定的。国际社会没有专门的立法机关。(3)国际法的实施主要依靠国家的自觉行动和单独或集体的自卫。★提问:国际法与国内法的有什么不同?

二、国际法的法律性质

1、否定国际法的法律属性:

代表人物是英国的奥斯汀(J.Ausitin),他认为法律是主权的“命令”,而国际法不能表现主权的意志,国际法不是法,而是实在道德(positive morality)(插入图片介绍)。

2、国际法被界定为“国际礼让”(international comity)的范畴。

3、还有学者将国际法界定为一种“弱法”(weak law)或“软法”(soft law)。对国际法法律性质的认识:(1)国际法普遍存在于国际社会,并以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作为表现形式。(2)国际法是由作为国际法制定者的众多国家依一定立法程序制定的。(3)国际法的法律效力已为国际社会普遍承认。(4)国际法与一般法律一样具有强制性。

◆讨论问题:国际法不是法律;国际法是实在道德或国际礼让;国际法是弱法;

三、国际法效力的根据 难点分析:

国际法效力的根据是指国际法何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问题。法学家在这个问题上的不同看法产生了各种不同的学说。

自然法学派认为国际法的效力根据是自然法则(插入图片介绍); 实在法学派则认为是“国家意志”(插入背景资料); 折中学派(插入图片介绍);

我们认为:国际法放力的根据应该是各国之间的协议,因各国通过达成协议而受拘束。各国意志就是各国统治阶级的意志,这也体现了国际法的阶级性。国际法不同于国际道德,也不同于国际礼让,因为国际法的效力是由强制加以保证的。国际法不同于国际私法,因它所调整的主要是国家间的关系,是“公”的关系。近几年的新观点:

王铁崖:在法律上是各国的意志的协调,而在事实上是国际往来关系的需求。“基于国际社会共同利益的国家意志协调基本一致”是国际法的效力根据。◆讨论:如何理解国际法的效力根据? 总结本节内容。

第三、四学时(第二节 国际法的历史发展)教学目的:

1、了解国际法的历史发展线索;

2、掌握近代国际法的形成和现代国际法的发展;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引出新问题

国际法的原则和规则是在国际关系中逐渐形成的。任何一个历史时期,只要有国家之间的交往,就会产生有拘束力的国际关系行为规则。

一、古代国际法

在古代埃及、古代中国、古代希腊、古代罗马,都产生过有关使节法、战争法、海商法等方面的某些原则和规则,但皆未形成为一个完整的法律体系。学者观点:

国际战场是国际法的第一个摇篮; 国际市场是国际法的第一座温床;(李家善《国际法学史新论》)

二、近代国际法的产生

随着民族主权国家在欧圳的兴起,结束三十年战争的威斯特伐利亚公会(1648年)确立了主权平等和领土主权等近代国际法的重要原则,近代国际法便由此产生。

1、《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订立标志着近代国际法的产生。(插入图片介绍)2、1625年格劳秀斯发表了《战争与和平法》。(作者图片及生平介绍)

该书系统地论述了国际法的主要内容,概括了国际法的全部范围,为近代国际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体系奠定了基础,对后来国际法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3、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对国际法的发展发生巨大的影响。

4、到帝国主义阶段,国际法领域扩大,国家关系增加,对于制订战争法规的要求增强。从1648年到1917年,国际法在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发展的推动下,确立了大量的原则、规则和制度。各国杰出的法学家著书立说加以论证,并使之日益系统化。近代国际法逐步发展成体系完备的一个法律部门。

三、现代国际法发展 重点讲解:

由近代转向现代国际法阶段(一战后到二战前),表现为: 1、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 ;

2、建立了第一个世界性的国际政治组织国际联盟;(插入图片)3、1928年在巴黎签订了《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非战公约》)。19世纪末叶,欧洲各资本主义强国重新瓜分世界,掠夺和侵略战争使资本主义初期所确立的某些进步原则和制度遭到削弱,而帝国主义时期产生了一些与它相适应的反动原则。与此同时,国际法传播到欧洲以外许多国家。尽管有过编纂国际法的努力,第一改世界大战破坏了一系列已确立的国际法原则和规则。战后国际法有所发展,产生了非战、反对侵略等进步原则,但法西斯阵营的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严重破坏了国际法的一些重大原则。二战后现代国际法发展的特征:

1、新独立国家的兴起对国际法发展的重要影响。

2、出现了数目庞大的国际组织。

3、国际经济变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影响。

4、与传统国际法对照,战争法发展最为突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国宪章重申并发展了国际法基本原则,在联合国主持下,确立了大量的国际法原则、规则、规章和制度。60年代以后,大批新兴国家的诞生,促进了国际法的进步和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国际法出现了许多重要分支。总之,新独立国家的兴起,国际组织的增加,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而尤其是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越来越密切而且复杂,这些就是当代国际法发展的社会动力。★提问:你对现代国际法的发展有何认识?

四、中国与国际法

1、全面地把近代国际法介绍到中国的是美国传教士丁韪良(1827~1916),他把美国国际法学者H.惠顿的《国际法原理》译成汉文,名之为《万国公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国际法的贡献。◆讨论:在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国际法? 总结本节内容。

第五学时(第三节 国际法的渊源)教学目的:掌握国际法的主要渊源内容 教学过程:

揭示课题,导入新内容

一、概述

指国际法的形式渊源(formal sources),也包括实质渊源(material sources)。是指国际法规范表现的形式或形成的过程、程序。

二、国际法渊源的内容 重点讲解:

联合国《国际法院规约》第38条的规定经常被引用,该条常被认为是对国际法渊源的权威说明。

联合国《国际法院规约》第38条规定了法院在裁判案件时适用的法律是:(1)国际条约;(2)国际习惯;(3)一般法律原则;(4)司法判例及各国权威最高之公法学者学说。

1、国际条约(international treaty)

国际法主体间所缔结的以国际法为准的国际书面协议。

有一般性条约(general treaty)和特殊性条约(special treaty); 有契约性条约(contractual treaty)和造法性条约(law-making treaty)。国际法的首要渊源是条约。

一种是多数国家参加缔结的,以创立新的,或改变现有的,或编纂原有的国际法原则、规则、规章和制度为目的的国际公约,可称为造法性条约,直接构成国际法的渊源;

另一种是两个或少数国家参加缔结的,只对缔约国有拘束力,可称为契约性条约,并不直接构成国际法的渊源,但如果许多契约性条约作出同样或类似的规定时,这些规定就有可能成为国际法的原则、规则和制度,从而也就构成了国际法的渊源。◆讨论:国际条约为什么能成为现代国际法的首要渊源?

2、国际习惯(international custom)

通例(惯例)经过一定时期的重复,被各国认为有拘束力,就成为国际习惯,构成国际法的原则和规则。包括以下要素: a.各国的实践,即物质因素;

b.“法律确信”(opinio juris),即心理因素;

国际习惯出现于国际条约之前,是更古老的渊源,在形成近代国际法的内容中占较大比重。国际习惯未经编纂之前是不成文的,为了查明国际习惯法,必须从外交文件,各国立法、判例及其他文件中寻找证据,现代确认国际习惯法的证据更多重视某些国际组织的决议。3.一般法律原则(general principles of law)

一般法律原则的含义,有三种不同的见解:第一种认为是一般国际法原则;第二种认为是各国之间的共同“法律意识”;第三种认为是各国法律体系所共有的原则。第三种见解是比较可以采纳的。

被援引的一般法律原则有: 已判事项不重开(res judicata); 诚信原则(bona fide); 信守约定(pacta sunt servanda); 禁止食言(estoppel);

禁止滥用权利(jus abutendi);

不法行为不产生权利(ex injuria jus non oritur);

4、补充渊源

(1)判例(judicial decision)和学说(writings of publicists);(2)公允及善良原则(ex aequo et bono);

(3)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的决议(resolutions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总结本节内容。

第六学时(第四节 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

教学目的: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理解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教学过程: 复习并导入新内容

通过举例引出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这一主题。

一、国际法与国内立法的关系的理论

一元论(monism),又分为国际法优先说和国内法优先说; 二元论(dualism or pluralism); 协调说(theories of Co-ordination)

重点讲解:我们认为:国际法和国内法可以看成两个不同的法律,但它们之间是互相联系,彼此渗透,而且互相补充的。从国际法的角度看:

(1)国际法的原则性规定要求国内法作出具体规定。(2)国家不能用国内法来改变国际法的现有原则、规则、规章和制度。(3)国际法不能干涉国内法。从国内法的角度看:

(l)国际法被认为是国内法的一部分,如美国宪法。

(2)在国内法上就国际法的原则、规则、规章和制度作出规定。

(3)国内法与一般国际法相冲突时,把国际法作为国内法的一部分或视为高于国内法;国内法与条约相冲突时,“自执行条约”在国内具有执行效力,其他条约要通过国内立法的“采纳”、“转化”或“接受”为国内法才有放力。国内法与条约相冲突时,国内法院往往有责任适用国内法,但由此而产生违反条约义务的违法行为,国家仍应承担国家责任。

二、各国的实践

国际实践中各国解决二者关系的办法差别很大。

1、条约在国内的实施方式:(1)转化式;如英国;(2)并入或采纳式;如荷兰;(3)混合式;如美国;

2、习惯在国内的实施方式:(1)直接适用;

(2)与国内法抵触,优于或低于国内法。第五节 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

◆讨论:我国在立法和实践中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总结本节内容。布臵本章复习思考题:

1、试述国际法的法律性质。

2、为什么说国际法是法律的一个特殊体系?

3、国际法效力的根据是什么?

4、试述国际法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

5、什么是国际法的渊源?

6、试述条约作为国际法渊源的意义。

7、国际习惯法规则是怎样形成的?

8、以事例说明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第二章 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Basic Principle of International Law)

教材内容简介:对国际法的基本原则的含义,以及国际法基本原则的产生和发展作了系统介绍。对国际法基本原则的内容作了详细的分析。同时对平共处五项原则与国际法基本原则作了比较和论述。教学要求:

1、了解国际法基本原则的含义和历史发展;

2、学习国际法基本原则的内容;

3、介绍中国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重点:国际法基本原则的概念和特点;《联合国宪章》规定的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国际法基本原则的内容;规定国际法基本原则的主要公约和其他国际文件。

难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法基本原则中的地位;现代国际法各项原则的关系。课前准备:制作幻灯片、图片、案例资料。课时安排:4学时。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案例教学与讨论。四学时安排:

教学目的:理解国际法基本原则的概念及其在国际法中的地位,明确联合国宪章规定的原则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掌握国际法基本原则的内容。教学过程:

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一、国际法基本原则的概念

1、国际法基本原则的含义

国际法基本原则,是与国际法上的具体原则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指那些各国普遍接受、适用于国际法一切效力范围、构成国际法基础的法律原则。国际法基本原则是国际法的核心。国际法基本原则的特征:(1)接受的普遍性;各国公认

(2)适用的全局性;适用于国际法的一切领域。(3)作用的支柱性;构成国际法的基础。

(4)具有强行法(jus cogens)的性质;(难点分析)

2、国际法基本原则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近代国际法基本原则的形成与发展;

国际法基本原则是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和国际关系发展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近代国际社会形成时期的国际法基本原则。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法基本原则。联合国与国际法基本原则的系统化;

联合国宪章和其它国际法文件与国际法基本原则

联合国宪章确立的原则是国际法基本原则。联合国宪章七项原则是现代国际法基本原则的核心。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国际法基本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及其内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法基本原则中占有重要地位。

★提问:如何认识中国对国际法的贡献?

二、国际法各项基本原则的内容 重点讲解:

(一)国家主权原则(state sovereignty)

指国家独立自主地处理自己对内对外事务的权力。国家主权是国家最重要属性,指国家强立自主地处理其内外事务的权力。它有两方面特性:对内最高权和对外独立权。主权理论介绍:博丹(插入图片,介绍作者);主权的相对性问题。国家主权平等原则,是传统国际法的一项重要原则,也是现代国际法基本原则体系的核心。国家主权平等原则是指各国一律享有主权平等。各国不论大小、强弱,不问经济、社会、政治等制度有何不同,均有平等的权利与责任,并为国际社会平等的一员。它包括以下要素:各国法律地位平等;每一国均享有充分主权之固有权利;每一国均有义务尊重其他国家之人格;国家之领土完整及政治独立不得侵犯;每一国家均有权利自由选择并发展其政治、社会、经济及文化制度:每一国均有责任充分并一秉诚意履行其国际义务,并与其他国家和平相处。

◆讨论:如何看待国家主权原则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的作用?

(二)禁止以武力相威胁或使用武力原则(non use of force)

1、含义:

在国际关系中,国家不得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或以国际法不符的方式侵害他国的领土完整、政治独立;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不得使用威胁或武力侵害任何国家原则是指各国在其国际关系上不得为侵害任何国家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的目的,或以与联合国宗旨不符之任何其他方式使用威胁或武力,不得以威胁或使用武力的行为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方法。此项原则,不仅禁止侵略战争,并且禁止以与联合国宗旨不符之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武力口但是,假宪章的有关规定采取的集体强制措施、单独或集体自卫以及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的武装斗争,不受这一原则的限制。

2、侵略定义(definition of aggression)

1974年12月14日,联大通过《侵略定义》草案。侵略是指一国使用武力侵犯另一国的主权、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或以本定义所宣示的与联合国宪章不符的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武力;一国首先使用武力,就构成侵略行为的显见证据。

(三)不干涉内政原则(non-intervention)

干涉指把自己的意志的强加与他国的行为。干涉他国内政是直接违反国际法不干涉内政原则的。干涉包括武装干涉和政治、经济、文化等一切其他形式的干涉,包括直接干涉,也包括间接干涉。

“依据权利的干涉”与“人道主义干涉”(humanitarian intervention)合法性问题; 内政指国内管辖(domestic jurisdiction)的事项,内政是指国家主权管辖的事项,即国内管辖的事项,这些事项应以国家不受国际法约束而能独立自主处理为条件。非地域概念。

不干涉内政原则是指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不得以任何理由直接或间接干涉任何其他国家之内政或外交事务。

(四)平等互利原则(equality and mutual benefit)

平等指国家不分大小强弱,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如何,在国际关系中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

互利指在国家关系中,不得以损害或牺牲他国根本利益来满足自己的要求,应是双方有利。

(五)民族自决原则(self-determination of peoples)

指被帝国主义统治的殖民地人民取得民族独立的权利(脱离权),也泛指一个民族不受外族统治干涉,决定和处理自己事务的权利(自治权)。根据此项原则,每一国家均有义务促进各民族平等权利及自决权的实现,铲除殖民主义、异族奴役、统治与剥削:每一国家均有义务促进对于人权与基本自由之普遍尊重与遵行;每一国家不得对受奴役、统治和剥削的民族采取剥夺其自决、自由及独立权利的任何强制行动。但是,以上各项不得解释为授权或鼓励破坏或损害实现了民族平等权和自决权的国家的领土完整和政治统一,每一国家均不得采取目的在于局部或全部破坏另一国家国内统一及领土完整的任何行动。

是政治问题,还是法律问题? 与国家主权的关系问题。(难点分析)

(六)国际合作原则(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联合国宪章》的宗旨之一;

国际合作是各国必须严格遵守的义务;

从“并处法”到“合作法”的演变,是现代国际法的进步。

国际合作原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逐步确立起来的一项国际法基本原则,它是指各国不论在政治、经济及社会制度上有何差异,均有义务在国际关系的各方面彼此合作。这些方面包括经济、社会、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以及促进全世界尤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等。根据国际合作原则,各国应与其他国家合作以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各国应合作促进对于一切人民人权及基本自由之普遍尊重与遵行;各国应依照主权平等及不干涉内政原则处理其在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及贸易方面之国际关系;联合国会员国均有义务依照宪章的有 关规定采取共同及个别行动与联合国合作。

(七)善意履行国际义务原则 来源于“约定必须遵守”原则;

国家对其因国际惯例和条约所承担的一切义务都必须遵守。国际法常被认为是“软法”、“弱法”,须强调这一原则。善意履行国际义务原则是指每一国家应一秉城意履行其依国际法所承担的义务。这些国际义务包括:依联合国宪章所负之义务;依公认的国际法原则与规则所负的义务:依国际法原则与规则系属有效的国际协定下所负的义务。但是一切违背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原则与规则的义务是没有法律效力的,不在履行之列。

(八)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

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是指各国应以和平方法解决与其他国家的国际争端,以避免危及国际和平与安全。根据此项原则,各国应以和平方法,而不得使用威胁或武力的方法解决其国际争端:争端各当事国及其他国家应避免从事使情势恶化到危及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任何行动,并应依联合国之宗旨与原则而行动。以上各项原则是相互联系的,因此在解释和实施上应互相关联,每一原则应参酌其他原则解释。

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Five Principles of Peaceful Co-existence)

1954年由中、印、缅共同倡导;(插入图片资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作为一个整体提出,是创造性的发展。更多的带有“合作法”的色彩。◆案例讨论:

对尼加拉瓜进行军事和准军事行动案

(Military and Paramilitary Activities in against Nicaragua)

1983年底和1984年初,美国派人在尼加拉瓜一些港口附近布雷,范围包括尼加拉瓜的内水和领海。这种活动严重威胁了尼加拉瓜的安全和航行,并造成了重大的事故和损失。尼加拉瓜于1984年4月向国际法院提出请求,对美国政府指使美国军人和拉美国家的国民在尼加拉瓜港口布雷、破坏其石油设施和海军基地、侵犯其领空主权及在尼组织和资助反政府集团等军事和准军事行动提出指控,请求国际法院判定美国的行动构成非法使用武力和以武力相威胁、干涉其内政和侵犯其主权的行为,请求法院责令美国立即停止上述行动并对尼加拉瓜及国民所受的损失给予赔偿。总结本章内容。布臵本章复习思考题:

1、试述国际法基本原则的概念和特征。

2、联合国宪章原则在国际法基本原则中处于何种地位?

3、试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现代国际法上的地位和作用。

4、简述国际法各项基本原则的内容。

第三章 国际法的主体

(Subject of International Law)

教材内容简介:对国际法主体的概念及范围,以及各类国际法主体在国际法律关系中的地位作了论述;分析国家在国际法上享有的基本权利以及与国际法主体资格相关的国际法上的承认和继承制度。教学要求:

1、了解国际法主体内容,尤其是国家的基本权利;

2、学习国际法的承认和继承理论;

重点:国际法主体的概念和范围;国家在国际法主体中的地位及国家的基本权利和地位;国际组织和民族的国际法主体资格问题;承认的概念和种类;继承的概念和种类。

难点:各类国际法主体在国际法律关系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国家司法豁免权的理论和实践;个人在国际法中的地位;国际法上承认的特点、性质、效果;国家承认与政府承认的联系与区别;引起国家继承的原因;国家继承的客体和要件。课前准备:制作幻灯片、准备案例资料。课时安排:5学时。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案例分析,课堂提问和讨论。

第一、二、三学时(第一节国际法主体概述)教学目的:

1、理解国际法主体的概念及范围;

2、明确国家在国际法上享有的基本权利; 教学过程:

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一、国际法主体的概念

又称为国际法律人格者,是指具有直接享受国际法上权利和承担国际义务的国际法律关系参加者。

作为国际法主体,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具有独立参加国际法律关系的资格;

具有直接享受国际法上权利和承担国际义务的能力; 具有独立进行国际求偿的能力; 举例:独联体、香港、联合国、法国 国际法主体的范围

国际法主体是随着国际关系的发展而发展的。现代国际法主体包括:国家、争取独立的民族和政府间的国际组织。但是这些不同的主体,承受国际法的权利和义务的能力是有差别的,因此,它们在国际法中的地位是不能等同的。

二、国际法的基本主体一一一国家 重点讲解:

(一)国家是国际法的基本主体

国际法的基本主体是指在国际法律关系中处于主要地位和起着主要作用的主体。国家是国际法的基本主体,国家在国际法律关系中的这种地位是由以下几点决定的:(1)国家在现代国际法律关系的结构中处于最主要地位和起着最重要的作用;(2)国家具有完全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3)国家之间的关系是国际法的主要调整对象。根据国际法,作为国际法基本主体的国家,享有独立权、平等权、自保权和管辖权等基本权利。国家行为及国家财产在国外享有司法豁免权。

(二)国家的要素

作为国际法主体的国家,必须具有:

1、定居的居民(permanent population);

2、确定的领土(defined territory);

3、政府(government);

4、主权(sovereignty);

(三)国家的种类

国家按其结构形式、行使主权的状况及对外关系中承担的义务,分为:

单一国(unitary state)和复合国(composite states);

独立国(independent country)和附属国(dependent country);

永久中立国(permanent neutralized state);

微型国家(mini-state)

(四)国家的基本权利和义务(fundamental rights)重点讲解:

国家权利分为基本权利和派生权利。

国家基本权力指国家固有的、对于国家的存在和发展具有根本重要性的权利。

国家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性。

1、独立权(right of independence)

国家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本国事务而不受他国或任何外来势力干涉的权利。法认为包括政治和经济独立权。

2、平等权(right of equality)

指国家在国际法上地位平等的权利。

国际关系中平等的表现:

(1)一国一票制;

(2)签字和座次依字母顺序排列;

(3)志愿加入条约;

(4)平等者之间没有管辖权;

(5)外交豁免;

3、自保权(right of self-preservation)

国家保卫自己的生存和独立的权利。

包括:

国防权(right of national defence);

自卫权(right of self-defence); 难点分析:自卫权包含的因素:

a单独或集体的自卫是国家的自然权利; b前提是受到他国的武力攻击;

现代国际 c要符合必要性和相称性原则;

4、管辖权(jurisdiction)

对本国领域内的人、物和事及其领域外的本国人行使管辖的权利。(1)属地管辖权(territorial jurisdiction)

属地优越权或领域管辖权,国家对其领土内的一切人、物和事享有完全的排他的管辖权。是国家管辖中最基本的。享有外交豁免权的例外。(2)属人管辖权(personal jurisdiction)

国籍管辖,国家对具有本国国籍的人,无论在国内或国外,都有权管辖。是属地管辖的补充。

对管辖方式的限制,只能在本国领域实施。(3)保护性管辖(protective jurisdiction)

国家以保护本国重大利益为基础对外国人在外国的犯罪行使管辖。是属地管辖的例外。对罪行和管辖方式的限制。

(4)普遍性管辖(universal jurisdiction)

国家根据国际法对于某些特定的国际罪行,无论罪犯的国籍如何及其犯罪地为何处,行使刑事管辖的权利。有严格的限制。◆案例讨论:

荷花号案(the lotus case)

1926年8月2日,法国荷花号船与土耳其的一艘船在公海上发生碰撞,导致土耳其船沉没,8人死亡。法国荷花号第二天到达君土坦丁堡,土耳其君士坦丁堡刑事法院依据其法律于9月26日对荷花号上负责人的法国官员戴蒙上尉进行了刑事审讯,并判处拘役。法国政府提出外交抗议,认为土耳其法院无权审讯,因为碰撞发生在公海,荷花号船员应由船旗国审理。土耳其法院认为,根据土耳其刑法,外国人在外国作出侵害土耳其或其国民的罪行时,按土耳其法律该受处罚,当此人在土耳其被捕时就要受土耳其法律惩罚。1926年10月日,两国同意将争端递交国际常设法院解决。国际常设法院判定土耳其的行为没有违背国际法。国际常设法院依据什么认定土耳其有管辖权?

5、国家豁免权(state immunity)

国家主权豁免或国家管辖豁免。指一国的行为或财产不受外国的司法管辖。依据“平等者之间没有管辖权”(par in parem non habet jurisdiction)引申而来。

难点分析: 国家豁免理论:

绝对豁免原则(the doctrine of absolute immunity);

相对豁免原则(the doctrine of relative or restrictive immunity); ◆案例讨论: 湖广铁路债券案

为修建的湖广铁路,1909年,清政府与英、法、德、美国签定了借款合同。根据合同,四国银行于1911年以清政府名义发行“湖广铁路五厘利息递还金镑借款债券”(简称湖广铁路债券)600万金英镑。该债券利息从1938年停付,本金1951年到期未付。1979年11月,美国公民杰克逊等人持有上述债券,向美国阿拉巴玛州北区地方法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提起诉讼,要求偿还所持有的债券本利1亿美元外加利息和诉讼费。法庭受理,并于同年11月向中国发出传票,指名由外交部长收。要求被告收到传票后的20天内提出答辩,否则缺席判决。中国外交部拒绝接受传票将其退回。法庭于1982年9月1日作出缺席裁判。判决中国赔偿原告41313038美元,另加利息和诉讼费。

美国法院的实践是否正确?中国享有豁免权的根据是什么?

三、其他国际法主体

1、国际组织的国际法主体资格已为现代国际法所承认;

国际组织的国际法主体资格问题,是随着国际组织的产生和发展而提出来的。现代,国际组织在全球的迅速增加,这些组织在一定范围内参与国际法律关系,以及一些国际条约和国际文件对国际组织的国际人格的肯定,表明国际组织已成为国际法主体。但是,与国家这种国际法基本主体比较,国际组织是一种有限的、派生的国际法主体。

2、争取独立的民族的国际法主体资格主要取决于其他国家的立场;

争取独立的民族的国际法主体资格问题,是在民族解放和独立运动发展过程中提出来的,民族自决原则是争取独立的民族具有国际法主体资格的法律基础。建立了代表和领导本民族的政治实体的争取独立的民族,具有一定的参与国际法律关系、享受国际法权利和承担国际法义务的能力,因此,在一定程围内具有国际法主体资格。但是,与具有完全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国家相比,争取独立的民族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有一定局限性。现代国际法对争取独立的民族的国际法主体资格的承认,是对传统国际法的突破和新的发展。

3、个人国际法主体资格的问题;

关于个人有无国际法主体资格的问题,国际法学界有争论。在西方国际法学界中,除少数学者认为个人是国际法的惟一主体外,另一些学者认为个人与国家都是国际法主体。我们认为,个人没有独立参与国际法律关系的能力,因此个人不具有国际法主体资格。法人在国际法上的地位与个人在国际法上的地位基本上是相同的。但是这个问题很复杂,还有必要继续加深对这个问题的研究。

4、香港和澳门在国际法上的地位; 总结本节内容。第四学时(第二节 国际法上的承认)

教学目的:了解国际法上的主承认理论;掌握国家承认和政府承认的基本规则。教学过程: 复习并导入新课

从国际社会新出现的国家及推翻旧政府建立新政府这一现象引出本课的主题。承认的概念 重点讲解:

国际法上的承认是指既存国家以一定方式对新国家或新政府出现这一事实的确认,表明愿意与之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国家行为。承认作为国际法的一项制度,有以下特征:

(1)承认是既存国家(承认国)对新国家或新政府(被承认者)所作的单方行为;

(2)承认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指承认国对新国家或新政府出现这一事实的确认;二是指承认国表明它愿意与新国家或新政府建立正式外交关系;

(3)承认引起一定的法律后果。

二、承认的性质

关于承认的性质,就国家承认而言有:

构成说(constitutive theory)认为承认可以创造新国家的法律人格,即新国家只有经过承认才取得国际法上的人格。

宣告说(declaratory theory)认为某一实体只要具备了国家的基本要素,就具有国际法主体资格,承认只是对新国家已经存在这一事实的宣告。

三、承认的种类

(一)国家承认(recognition of states)

对新国家的承认,即既存国家对某一新国家的出现的事实的确认,并表示愿意与之建立正式关系。

国家承认是指对新国家的承认。一般发生在以下四种场合:

(1)合并:(2)分离;(3)分立;(4)独立。

但是对于违反国际法用武力制造出来的傀儡国家,不应给予承认。

(二)政府承认(recognition of government)(难点分析)

政府承认是指对新政府的承认,即承认新政府为国家的正式代表,并表明愿意同它发生或继续保持正常关系。政府承认与国家承认,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政府的更迭是引起政府承认的原因,但并不是一切政府更迭都引起政府承认。一般地说,由于社会革命或政变产生的新政府,才发生政府的承认。根据国际实践,一国承认新政府,是以“有效统治”(effective control)为根据的。一国不得利用承认干涉别国内政。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承认,属于对新政府的承认,而不是对新国家的承认。历史上关于承认的理论: “正统主义”原则; “托巴主义”; “威尔逊主义”; “艾斯特拉达主义”;

“史汀生主义”或“不承认主义”。

四、承认的方式

承认的方式。承认可分为明示承认和默示承认两种。明示承认是一种直接的、明文表示的承认,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1)承认国以照会(或函电)正式通知被承认者,表示予以承认;

(2)数个国家,包括新国家在内,签订一议定书或条约,表示对新国家承认:

(3)数个国家,不包括新国家在内,签订一条约,其中载有宣布承认新国家的条款。默示承认是一种间接地通过某种行为表示的承认。通常有以下三种情况:

(1)既存国家与新国家正式缔结条约;(2)既存国家与新国家建立外交关系;(3)既存国家与新国家建立领事关系。

传统国际法还将承认分为法律上的承认和事实上的承认。

五、承认的效果

承认一经作出,就会产生一系列的法律后果。但是法律上的承认与事实上的承认效果有所不同。

法律上的承认将产生全面的法律后果,主要有:

(1)两国关系正常化,双方可以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和领事关系;(2)双方可以缔结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条约或协定;(3)承认被承认国的法律法令的效力和司法管辖权和行政管辖权;(4)承认被承认国的国家财产的司法豁免权。根据国际实践,一般认为承认具有溯及的效果。承认与建交,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提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承认属于对新政府的承认还是对新国家的承认? 总结本节内容。

第五学时(第三节 国际法上的继承)

教学目的:学习国际法上的继承理论,掌握国家继承和政府继承的规则。教学过程: 复习并导入新课 通过国际法承认理论的学习,进一步了解与新国家和新政府相相关的国际法上权利和义务的转移问题。

一、继承的概念(Succession of State and Government)国际法上的继承是指国际法上的权利和义务由一个承受者转移给另一个承受者所发生的法律关系。

难点分析:与国内法上的继承比较,国际法上的继承有以下特点:

(1)参与继承法律关系的主体,即继承者和被继承者,可以是国家或政府,还可以是国际组织,但不能是个人;

(2)继承的对象,是国际法上的权利和义务,而不是个人的权利和义务;

(3)发生继承的原因,是由于国家领土变更,或由于革命或政变而引起的政权更迭,而不是自然人死亡。

国际法上的继承可分为国家继承、政府继承和国际组织继承。

二、国家继承(state succession)

国家继承是指由于国家对领土关系变更的事实而引起一国的权利和义务转移给另一国的法律关系。国家对领土关系变更是引起国家继承的原因。引起国家继承的国家对领土关系变更大体上有以下五种类型:(1)分裂;(2)合并;(3)分离;(4)独立;(5)割让。国家的国际法上的权利义务是国家继承的客体。属于国家继承的权利义务,主要有两大类,即条约的国家继承和条约以外事项的国家蛙承。但是,无论是哪一类的国家继承,都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条约和条约以外事项的权利和义务必须符合国际法:二是这些权利和义务必须与所涉领土有关联。关于条约的继承 重点讲解:

条约的继承是指继承国对被继承国有效的条约规定的权利和义务的继承。(1)政治性条约比继承,与国际法主体资格相关的条约即“人身条约”(personal treaties)不继承;

按照国际法,与国际法主体资格相关联的条约,随着被继承国的消灭而消灭;政治性的条约,由于情势变迁,一般不继承;

(2)与领土有关的条约即“处分条约”(dispositive treaties)或“非人身条约”(non-personal treaties)继承;

(3)有关中立化或非军事区的条约应继承;(4)经济类条约依具体情况决定。

对于继承的条约,继承国在继承以后,有权按条约法公约的规定,提出修改或终止。根据1978年《关于国家在条约方面的继承的维也纳公约》,被继承国的领土变更的情况不同,对条约继承的规则也不同。大致可概括为以下几类:(1)部分领土变更情况下的条约继承:(2)国家合并情况下的条约继承;

(3)国家领土分离或解体情况下的条约继承;(4)新独立国家的条约继承。

(二)关于国家财产的继承

国家财产继承是指被继承国的国家财产转属继承国的法律关系。国家财产继承只涉及继承国与被继承国之间的国家财产转属问题,对第三国在被继承国领土内所拥有财产不发生影响。国家财产继承必拥遵守两项原则,一是国家财产一般随领土的转移而由被继承国转属继承国;二是关于国家继承所涉领土的实际生存原则。在适用这两项原则时,应对不同性质的财产予以不同的处理。由于国家领土变更情况不同,国家财产继承的规则也有所不同,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一国将一部分领土移交另一国的财产继承;(2)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合并成为一个新国家的财产继承z(3)一国领土的一部分或几部分分离而组成一个新国家,或一国解体而分裂为两个或两个以上新国家的财产璀承;(4)新独立国家的财产继承。

(三)关于国家债务的继承

国家债务继承是指被继承国的国家债务转属继承国的法律关系。就国家继承而言,国家债务是指一国对另一国、某一国际组织或任何其他国际法主体所负之任何财政义务。按照国际法,国债和地方化债务,都属于国家债务,地方债务不属于国家债务范围。“恶债”是被继承国违背继承国或转移领土人民的利益,或违背国际法基本原则而承担的债务,因此不属于国家继承的范围。但是,继承国并不是无条件地继承被继承国的一切国家债务。国家债务继承的规则,因国家领土变更的情况不同而异。

(四)关于国家档案的继承

就国家继承而言,国家档案是指属于被继承国所有并由被继承国作为国家档案收藏的一切文件。与国家财产不同,国家档案不能分割,它不能像财产那样,可以在继承国和被继承国之间或几个继承国之间按比例分配,但可以复制。国家档案继承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就是被继承国的国家档案转属继承国的问题。在国际实践中,国家档案继承,除了新建立国家为继承国这一特殊情况外,通常由被继承国和继承国之间通过协议解决,如无协议,一般将与所涉领土有关的档案转属继承国。

三、政府继承(succession of governments)

政府继承是指由于革命或政变而引起政权更迭,旧政权的权利和义务为新政权所取代的法律关系。政府继承与国家继承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两种继承有以下不同:发生继承的原因不同;参加继承关系的主体不同;继承的范围不同。

政权更迭是引起政府继承的原因,但并非一切政权更迭都引起政府继承。按照宪法程序而进行的政权更迭,一般不发生政府继承。即使由政变而引起的政权更迭,只要政变后成立的新政权的国体保持不变,并声明尊重前政府的国际条约义务,也不发生政府继承问题。政府的更迭如果是由于社会革命而引起,新政权在本质上不同于旧政权,就发生了政府继承问题。1789年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为国际法上的政府继承提供了实例,新中国的实践,进一步丰富了政府继承的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的实践 :

依据条约的内容和性质,区别对待,或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

对前政府的财产,无论在何处,一律继承。

对前政府的债务,合法债务,协商解决,“恶债”不予继承。

有权继承前政府在国际组织的代表席位。◆案例讨论: 光华寮案

光华寮是坐落在日本京都市的一座5层楼房,1950年中国驻日代表团用变卖侵华日军在中国大陆掠夺财产的公款买下该寮产权,用作中国留日学生宿舍。1961年,台湾驻日本使馆以“中华民国”名义在日本进行了产权登记。1967年,台湾驻日大使以“中华民国”名义向京都地方法院对居住在光华寮的中国大陆留学生8人提起诉讼,要求他们迁出该寮。诉讼期间,中日两国政府于1972年9月29日实现邦交正常化。日本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惟一合法代表,同时撤销了它对“中华民国”的承认。1977年9月16日,京都地方法院对光华察案作出了判决,确认光华寮是中国国家财产;日本已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惟一合法政府,故前政府对国家财产的所有权和支配权已转移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驳回原告的起诉。原告对判决不服,于1977年10月又以“中华民国”名 义向大阪高等法院提出上诉,该法院受理了上诉并于1982年4月14日撤销了原判,将本案发回京都地方法法院重审。1986年2月4日,该法院重新作出判决,将光华寮判归台湾。主要理由是:“中华民国政府”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事实上排他地持续地支配和统治台湾及其周围诸岛和该地区的人,在旧政府没有完全消灭,仍有效地统治着该领土的一部分的情况下,旧政府拥有的财产中,若位于新政府统治的地区由新政府继承。旧政府在外国的财产不为新政府所继承。被告对此判决不服向大阪高等法院提起上诉。1987年2月26日,大阪高等法院作出维持原判的决定。之后上诉人于1987年5月30日又向日本最高法院上诉,要求撤销大阪高等法院的判决,重新作出公正裁判。依据国际法上的承认和继承理论分析。

四、国际组组的继承

国际组织的继承问题,是现代国际法的一个新问题。当一个国际组织同其他国际组织合并,或者由于解散而不复存在,按照国际协议或决议而使其职能转移于另一国际组织时,就发生国际组织的继承问题。

关于国际组织继承的规则,在职能继承方面,原则上必须经过原缔约国签订国际协定,或者经过原国际组织作出决议,明确表示将其职能转移于另一国际组织,才能使两者之间发生继承关系。在财产、债务和文书档案等方面,通常也是依照特别协定或决议来解决继承问题的。本章总结。

布臵本章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国际法主体?为什么说国家是国际法的基本主体?个人为什么不能成为国际法主体?

2、国家的基本权利有那些?

3、国家承认与政府承认有何联系与区别承认产生什么法律后果?

4、政府继承与国家继承有何联系与区别?

5、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国民党政府签定的条约、在国外的财产、所负国家债务的处理原则是什么? 第四章 国际法上的居民

(Population in International Law)

教材内容简介:讲解国籍的含义、国籍取得与丧失以及国籍抵触的处理原则与规则;分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的基本内容;叙述了国际法关于外国人法律地位和待遇的一般原则;对庇护和引渡的规则作了介绍。

教学要求:

1、了解国籍的基本内容;

2、学习庇护和引渡的基本规则。

重点:国籍的概念与国籍的取得和丧失;外国人入境、居留、出境的一般制度;外国人地位的特点和外国人待遇的各种方式;引渡的和庇护的概念与规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的基本原则;难民的概念和范围及法律地位。

难点:国籍抵触产生的原因、后果和解决;政治犯不引渡原则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课前准备:制作幻灯片、准备案例资料。课时安排:6学时。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案例教学,课堂提问,讨论。第一、二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国籍的意义,国籍取得与丧失,以及国籍抵触的处理原则与规则;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的基本原则;掌握国际法关于外国人法律地位和待遇的一般原则;了解庇护和引渡的规则。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第一节 国籍制度(The Institution of Nationality)

一、国籍的概念 重点讲解: 国籍(nationality)是个人作为一个特定国家的成员而隶属于这个国家的一种法律上的身份。国籍对个人和国家都有重大意义。

(1)国籍是一个国家确定某人为其国民或公民的根据:(2)国籍是确定一个人的法律地位的一个重要依据;(3)国籍是一个人的本国对他提供外交保护的依据:

(4)国籍对于国家行使管辖权具有重要意义。国籍问题原则上属于每个国家的国内管辖事项,但又具有国际性。

国籍法是国内法。除各国颁布本国国籍法外,国际上签订了若干有关国籍问题的国际公约。国籍问题原则上属于每个国家的国内管辖事项。

一个自然人是否具有某一国的国籍,原则上应依该国法律决定。

二、国籍的取得和丧失

(一)国籍的取得

国籍的取得是指一个人取得某一国家的国民或公民资格。国籍取得主要有两种方式。

1、因出生取得国籍,因出生而取得国籍,又称原始国籍(original nationality)、生来国籍(nationality by birth)。是指一个人由于出生而取得一国国藉。由于各国对此采取的立法原则不同,因而取得国籍的情况也不同,主要有以下三种:

(1)依血统原则取得国籍。依血统原则取得国籍是指以父母的国籍来确定一个人的国籍。血统原则又可分为单系血统原则和双系血统原则。

(2)依出生地原则取得国籍。出生地原则取得国籍是指一个人的国籍根据他的出生地来决定。(3)依血统原则和出生地原则相结合的混合原则取得国籍。混合原则是指血统关系和出生地都是法定国籍的根据。采取混合原则的国家,立法上也不同,有的以其中一种原则为主,以另一种原则为辅,而有的则平衡地采取两种原则。

2、因加入而取得国籍

因加入而取得国籍又称继有国籍(acquired nationality),是指一个人由于加入某国国籍而取得该国国籍。依加入原则不同可分为两类:

(1)自愿申请入籍,亦称归化,指依照人籍国的规定,由当事人提出申请井由该国批准而取得该国的国籍。入籍条件和程序由各国法律规定。入籍的效力是否及于其配偶和子女,由各国法律规定。

(2)由于法律的规定而入籍,这种入籍不是由于当事人主动的意思表示,而是由于发生法律规定的事实,依法产生了入籍的效果。这些法律事实主要有:婚姻、收养、认领、交换领土和国家继承等。

(二)国籍的丧失

国籍的丧失指一个人丧失某一特定国家的国民身份。分为自愿的和非自愿两类。自愿丧失国籍是以当事人的意思为基础,如声明放弃国籍或申请解除国籍。

非自愿的丧失国籍是不以当事人的意思为转移的。由于法律规定或主管机关根据法律规定剥夺当事人国籍的结果。

国籍的恢复是指一个人丧失原来国籍以后重新取得该国国籍。

三、国籍冲突的解决 难点分析:

(一)概念

国籍抵触可分为积极抵触和消极抵触。

1、国籍的积极抵触。

国籍的积极抵触是指一个人同时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国藉。故又称双重国籍或多重国籍。国籍积极抵触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各国国籍法对国籍的取得和丧失的规定不同引起的。国籍积极抵触的危害性在于,它使双重或多重国籍人处于不利的地位;造成国家之间管辖权冲突;严重的还会引起国际纠纷。

2、国籍的消极抵触

国籍的消极抵触是指一个人不具有任何国家的国籍,故又称为无国籍。国籍的消极抵触也是由于各国国籍法的规定不同而引起。无国籍人由于没有任何国家的国籍而得不到外交保护,也不能享受互惠性质的优惠待遇。

(二)国籍冲突的解决

国籍积极抵触问题必须认真解决。国内立法是防止和减少双重国籍和多重国籍产生的有效办法。有关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通过协商,签订双边条约,可以解决两国间存在的双重国籍问题。国际上还可以订立一些国际公约,防止和减少国籍积极抵触问题。解决无国籍问题,通常采取国内立法和签订国际公约两种方式。

制定国际公约。如1930年《关于国籍法抵触的若干问题的公约》、1961年《减少无国籍状态公约》等。

四、中国的国籍法

1980年颁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平等原则;

﹡血统主义与出生地主义相结合原则 ; ﹡不承认双重国籍原则。

★提问:你对我国的关于不承认双重国籍的规定有何评价? 第二节 外国人的法律地位(Legal Status of Aliens)

一、外国人的法律地位

外国人是指在一国境内、不具有居留国国籍而具有其他国籍的人,为了便于管理,无国籍人也往往归人外国人的范畴。享有外交特权与豁免的外国人具有特睐的法律地位,与一般外国人不同。广义上的外国人还包括外国法人。根据国家主权原则,国家享有属地优越权,有权对本国境内的一切人行使管辖。因此,外国人处在居留国的属地优越权之下,受居留国管辖。但是,外国人又同时处在国籍国的属人优越权之下,受国籍国管辖,享受国籍国外交保护。外国人处于居留国的属地管辖之下,必须遵守居留国的法律法令。外国人受双重管辖。外国人的法律地位,由所在国加以规定,但需参照国际法的一般原则和国际通例。

二、外国人的入境、居留和出境

1、入境

根据国家主权,国家有权准许或拒绝外国人入境,通常各国都是在互惠的基础上,允许外国人为合法的目的而入境的,但是一般都要求持有护照和经过签证,也有的国家通过协议,互免签证。国家为了安全和利益,有权限制某些外国人入境。但是不应有任何歧视。外国人入境须经所进入的国家许可。一般依照互惠原则进行。须持有护照和签证。为了本国的安全和利益,可以禁止具有下列情况的外国人入境:精神病或危险传染病患者和刑事罪犯等。但是不应有任何歧视。

2、居留

外国人可根据居留国的法律法令和有关国际条约的规定,在该国作短期、长期或永久居留。但是,是否允许外国人居留,这是接受国自行决定的事。外国人在居留期间的权利和义务,由居留国的法律规定。通常,外国人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是受到保护的,但政治权利是不能享受的。外国人必须遵守居留国的法律法令,交纳租税,接受居留国的管辖,但外国人一般没有服兵役义务。一国有权规定外国人居留的条件和待遇。外国人在居留期间,其合法权利应得到保护。

3、出境

一国应允许在其境内的外国人合法出境,并带走其合法财产。各国法律一般都规定,外国人出境,必须偿清债务,付清捐税,了结司法案件,办理出境手续。国家对于违反该国法律,危害其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公共道德或其他利益的外国人,可限令其离境,或驱逐出境。外国人有离境的权利。须了结民刑案件,交付应交的捐税、罚款,清偿债务,并办理了出境手续。国家有权在特定情况下驱逐其境内的外国人。

三、外国人待遇的一般原则(treatment of aliens)重点讲解:

指在一国境内不具有该国国籍而具有他国国籍(包括无国籍人)的人所享受的待遇。

1、国民待遇(national treatment)

指一个国家在某些事项上给予外国人与本国国民同等的待遇。以互惠为基础。

主要是在民事权利方面。

2、最惠国待遇(most-favored-nation treatment)

指一国(施惠国)给予另一国(受惠国)的国民(或法人)的待遇,不低于现在或将来给予任何第三国国民(或法人)的待遇。是通过条约中的最惠国条款给予。↗受惠国 施惠国‖ ↘第三国

3、普遍优惠待遇(Treatment of Generalized System of Preference)指发达国家单方面给予发展中国家以免征关税或减征关税的优惠待遇。特点:

普遍的;非歧视的;非互惠的。

4、关于国际标准

欧美国家的“最低国际标准”(minimum international standard)观点。与国民待遇原则的融合趋势。

四、外交保护(diplomatic protection)

1、概念

国家根据属人优越权对在国外的本国侨民的正当利益通过外交途径所进行的保护。

2、外交保护的条件

﹡受害人持续具有保护国的实际国籍(effective nationality)。﹡本国国民的合法权益遭到所在国的非法侵害。﹡用尽当地救济(exhaustion of local remedies)。◆案例讨论:

国际法院对诺特包姆案的判

诺特包姆出生时取得德国国籍。1905年,他离开德国,开始在危地马拉设定住所并作为事业的中心。从1905-1939年,只有时到德国居住短时期。从1931年起,他有时也到列支敦士登。1939年3月间,他离开危国到汉堡,在汉堡居住短时期后,他到列支敦士登,并依照该国国籍法,申请入籍。该法规定,外国人申请入籍,须已居住在列国至少三年,但有例外情况时可免除。列国国王准许他免除这个条件,在1939年10月13日准予入籍,且于10月20日以列政府名义颁给国籍证书和护照。1939年12月1日,危国驻苏黎世总领事在他的护照上签证,准许他回到危国。他回到危国以后,即向危政府申请将他在外国人登记簿上的国籍改为列支敦士登国籍,并经过危政府批准。此后他在危地马拉恢复商业活动。

1941年12月11日,危国向德国宣战。1943年11月19日,他被危国警察逮捕,并被移交给美国军事当局。后者将他送到美国境内拘留起来,直到1946年1月22日才将他释放。同时,他在危国的财产和商店被危政府依照处理敌国人的法律扣押和没收。1946年1月,他向危国驻美国的领事申请准许他回到危国,但危政府予以驳回。1946年7月24日,他又请求危政府撤销1944年12月20日所作出的取消把他登记为列国国民的行政决定,危政府也驳回。列国政府于1951年12月10日向国际法院对危国起诉,请求发还他的财产,并且赔偿损害。列国政府的理由是:危国政府把他逮捕、拘留、驱逐并且排除于危国境外,以及扣押和没收他的财产,是违反国际法的,而且它拒绝为实施这些非法行为给予赔偿,也是违反国际法的。国际法院将列支敦士登的起诉驳回。理由:

列国政府对诺特包姆不能行使外交保护权。法院不否定国籍主要是国内法上的一个制度。

当一国主张其它国家应当承认它所赋予的国籍或主张国际法院应承认这个国籍时,即承认这个国籍的国际效力时,应按照国际法的标准来解决这个问题。

该院以实际国籍作为决定一个国籍在国际法上是否可以对抗其他国家的标准。总结内

第三、四、五、六学时

教学目的:掌握引渡和庇护制度。教学过程:

复习并导入新课 第三节 引渡和庇护制度

一、引渡制度(extradition)

1、概念

一国应他国的请求,将在其境内被该外国指控为犯罪的或已判刑的人移交给该外国审判或处罚。

引渡是国家行为,除非负有条约义务,被请求国政府自行决定是否引渡。

2、引渡的规则 重点讲解:(1)引渡的条件 ﹡双重罪原则(double criminality),或称相同原则(principle of identity);即被请求人的行为必须是请求国和被请求国的法律均规定为犯罪的行为。﹡本国公民不引渡原则。(2)请求引渡的主体 即有权提出引渡请求的国家。包括:罪犯本人所属国; 犯罪行为发生地国; 受害国。

如果以上三类国家同时对同一罪犯提出引渡要求,原则上被请求国有权决定把罪犯引渡给何国。有的地区性公约对何类国家享有引渡优先权作了规定。(3)罪行特定原则和再引渡的限制

﹡罪行特定原则(principle of specialty),即引渡与追诉一致原则;请求国原则上只能以引渡请求中所指控的罪名进行审判或处罚。此外,请求国未经被请求国的同意,原则上不能将被请求人转引渡至第三国审判或处罚。﹡再引渡(reextradition)问题: 可以再引渡;

根据罪行特定原则,不能引渡; 请求国同意,就可再引渡。(4)引渡的程序

引渡一般通过请求国与被请求国之间的外交途径进行。

3、引渡的例外 ﹡政治犯不引渡原则。

难点分析:政治犯不引渡原则是18世纪以后形成的国际法原则,指国家对因为政治原因而遭受外国追诉的外国人不予引渡。但由于政治犯的含义和范围缺乏明确性,各国的解释不尽一致。事实上,这里所指的政治犯是指因政治原因而遭受追诉的外国人,即“政治流亡者”而已。法国大革命后逐渐确立的制度。实践中的问题。﹡军事犯罪不引渡。﹡宗教犯罪不引渡。﹡死刑罪犯的引渡问题。

4、我国的引渡制度 依据条约或互惠关系。

双重罪原则和双重可罚性原则; 本国公民不予引渡; 政治犯罪不引渡; 被请求国程序优先原则; 人道主义原则; 时效原则; 主权原则

二、庇护(asylum)

1、概念

庇护是指一国对于因政治原因而受其本国追诉或迫害而前来避难的外国人,准其人境和居留,给以保护,并拒绝将他引渡给另一国的行为。联合国大会1948年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和1967年通过的《领土庇护宣言》,肯定国家的庇护权。

法律依据:领土庇护是国家行使属地管辖权的结果,一国除非受其承担的国际义务的拘束,原则上有权自由决定是否给予请求避难的人庇护。庇护法律根据主要有:国内法和国际条约。

2、庇护的对象

根据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的规定,除被控犯有普通刑事罪或从事违反联合国宗旨与原则的行为的人之外,任何个人为避免被迫害均有权在他国寻求并享受庇护。实践中,庇护对象主要有两类:一是政治流亡者;另一类为其他避难者。主要是政治避难者,又称政治避难;

受庇护人在庇护国享有合法居留权,原则上不被引渡和驱逐,与其他外国人享受相同的待遇。庇护国对受庇护人负有相应的保护和防止责任。难点分析:与政治犯不引渡原则相联系;

3、庇护的种类: 领土庇护;

域外庇护:是指一国在位于其境外的本国使领馆、军舰、军用飞机或军事基地内对请求避难的外国人给予庇护的行为。一国在其驻外使馆中对外国人给予庇护的行为又称为外交庇护。目前,仅拉丁美洲国家之间订有关于庇护的区域性公约护的区域性公约,互相承认域外庇护权。但这不是普遍的国际法原则。★提问:你对域外庇护怎样看待? 第四节 难民的法律地位

一、难民的定义

根据1951年《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的规定,难民主要是指由于政治原因而畏惧迫害被迫离开其本国或其经常居住国,且不能或不愿回到上述国家的人。实践中,难民还包括因战争或自然灾害而产生的战争难民和经济难民。

二、难民身份的确定

难民所在国和国际难民机构可以根据有关国际条约或其他国际文件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对有关个人的难民身份进行认定。

三、难民的法律地位

难民根据有关的国际条约享受国际保护,同时根据所在国的有关国内法承受具体的权利义务。

《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对难民的入境、居留、出境和待遇等问题分别做了规定。

四、我国关于难民问题的立场与实践

我国是《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和《难民地位议定书》的当事国。实践中,我国接受并安臵了大量难民。总结本节内容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国籍?国籍的意义何在?

2、国籍的取得与丧失有那些方式?

3、双重国籍和无国籍问题是怎样产生的?如何消除?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的基本原则有那些?

5、试述外国人的法律地位。

6、试述国家行使外交保护的条件。

7、什么是引渡与庇护?怎样认识政治犯不引渡原则? 第五章 国家领土(State Territory)教材内容简介:论述了国际法上关于国家领土的基本理论和法律制度,对领土取得和变更的方式、国家边界的类别以及划界的程序和原则作了全面的分析。同时对极地问题作了介绍。教学要求:

1、学习国家领土的基本理论和相关规则;

2、了解南极的基本法律制度。

重点:领土概念及领土的构成部分;领土主权的含义;五种取得领土的方式;划界的程序和原则;南极地区的法律地位。

难点:如何论证我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国家之间边界争端应如何解决? 课前准备:制作幻灯片、准备图片和案例资料。课时安排:5学时。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第一、二学时(第一节 领土概述)教学目的:掌握国家领土的基本理论,明确传统国际法与现代国际法对领土的取得和变更的不同。教学过程:

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领土是国家的物质空间,是国际法的基本理论。

一、国家领土的概念(territory)国家主权支配下的地球表面的特定部分,包括地下和上空。国家领土就是国家行使主权的空间范围。

二、领土主权(territorial sovereignty)重点讲解:

是指国家在其领土内行使的最高的、排他的权力,处在其领土内的一切人和物都受其管辖。表现为: 领土所有权; 领土管辖权; 领土主权不容侵犯;

领土主权含两个意义:一是国家在领土范围内享有属地最高权,即国家对领土范围内的一切人、物和事件(除享有特权与豁免者外)享有排他性的管辖权;二是国家对领土内的自然资源享有承久权利,即对其自然资源有永久的拥有权、使用权和处臵权。国际法保障国家领土完整就是保证国家领土主权不可侵犯。

领土主权会受习惯国际法规则和条约义务的限制,前者如领诲的无害通过权,后者如租借、共管、国际地役。

★提问:国家主权与领土主权的关系? ◆案例讨论: 马尔维纳斯群岛之战

(Malvinas Islands, Battle of)

1982年英国与阿根廷为争夺马尔维纳斯群岛(福克兰群岛)领土主权而进行的战争。马岛位于南大西洋,扼大西洋通往太平洋航道的要冲,具有重要战略地位。1833年,英国占领该群岛以来,英、阿双方曾就该群岛的主权进行多次谈判,未获解决,终于导致此战。

此战结果是英军重占马岛,被击沉舰船6艘,击伤12艘,损失飞机30余架,伤、亡、被俘1200余人;阿军被击沉舰船5艘,击伤6艘,损失飞机100余架,伤、亡、被俘1.37万人。

三、国家领土的构成 重点讲解:

领陆(land territory);

领水(territorial water);包括内水(internal water)和领海(territorial sea); 领空(territorial airspace); 底层领土(subsoil);

领陆是国家主权支配下的全部陆地(包括岛屿)。陆地有连续领土、非连续领土、飞地。岛屿有近岸岛屿、远洋岛屿、群岛。在国家边界范围内的全部陆地、岛屿都是该国的领陆。

领水是领陆内全部水域与沿岸领海的总称。内水和领海都是在国家主权支配下的水域,统称为“领水”。国家在其领水享有完全的主权。

领陆和领水的上空,指领土上的空气空间部分,这部分空间处于地面国主权的支配之下,称为“领空”

领陆和领水的底土是国家领土的构成部分。

四、国家领土取得和变更的方式(modes of acquisition and loss territory)

指国家由于某种自然或人为的原因,取得或丧失部分领土而使其领土构成发生变化的情况。

1、传统国际法承认的领土取得和变更:

国家以先占、时效、割让、征服、添附等方式取得新领土,传统国际法理论上称之为“五种取得领土方式”。

(1)先占(occupation)

指国家占有无主地(terranullius)并取得对它的领土主权。条件:客体必须是无主地;

主观上必须明确作出对无主地占领的意思表示,并行使主权。◆案例讨论: 帕尔马斯岛仲裁案

(The Palmas Island Arbitration)帕尔马斯岛是菲律宾的小岛。是西班牙人在16世纪发现的,自1677年以来,岛上居民根据建立宗主权的协议与荷属东印度公司联合,成了荷属东印度的一部分。1898年美西战争后,西班牙在《巴黎和约》中同意将菲律宾群岛及附近岛屿割让给美国。和约笼统地把帕尔马斯岛划在割让的范围,美国认为该岛已割归美国。美国将此和约通知荷兰政府,荷兰政府没提出反对。1906年,美国发现帕尔马斯岛上悬挂荷兰国旗,由此引起美荷两国关于帕尔马斯岛主权的争端。美荷两国于1925年1月签订仲裁协议,将争端提交常设仲裁法院解决,双方同意选派常设仲裁法院院长、瑞士法学家马克斯.胡伯为独任仲裁人。仲裁与裁决:

主权与领土主权的概念。

西班牙不能把自己没有的权利割让给美国。荷兰对《巴黎和约》“没有反应”。时际法的适用。

荷兰在帕尔马斯岛的行使主权。裁定帕尔马斯岛是荷兰领土的一部分。

(2)时效(prescription)

一国占有他国部分领土,且经过长时期地继续并安稳的占有后,该国取得该土地的领土主权。依据的是有效控制原则,与国内民法的时效有所不同。常与默许、禁止反言的观点及抗议或无抗议的效果紧密联系。(3)添附(accretion)

指一国领土通过自然作用或人为措施而获得增加或扩大。人为添附有一定的限制。(4)割让(cession)

指一国根据条约将本国的领土转移给他国。

分为强制性割让和非强制性割让。后者符合现代国际法基本原则,被接受。(5)征服(conquest)

指一国以武力兼并他国全部或部分领土。与强制性割让的区别。

依据现代国际法,其非法性十分明确。

从现代国际法观点看来,时效与征服是以侵占他国领土为前提的,是违反国家领土不可侵犯原则的行为;根据不平等条约的割让是国际法所不允许的。这五种取得方式的合法性应取决于它是否符合现代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2、现代国际法承认的领土取得和变更 民族自决;

公民投票(referendum); 添附;

当事国的协议; 恢复主权。

第四、五学时(第二节 领土的取得和变更)

教学目的:掌握国家的边界与边境制度,学习南极法律制度。教学过程: 复习并导入新课

五、国家的边界制度

1、国家边界概念(boundary)

或称“疆界”,是分隔一国领土和他国领土,一国领海和公海,以及一国领空和外层空间的界限。国家边界就是确定国家领土范围的界限。边界有陆地边界、海上边界和空中边界。陆地边界多为自然边界,即以河流(界河)、湖泊、山脉为界。海上边界和空中边界是人为边界,前者多按几何学方法定界(几何学边界线),后者多以经纬线划界(天文学边界线)。自然边界是有形边界,人为边界是无形边界。两国边界,未经确定的边界线是“传统边界线”。经划界程序确定的边界线是“确定边界线”。形成:有“传统边界线”;“条约边界线”。划界方法:

自然边界(natural boundary),即利用河流、湖泊、山脉等天然地形来划界。几何学边界(geometrical boundary),即以两个固定点之间的直线划界。天文学边界(celestial boundary),以地球上的经纬度划界。

自然边界线除另有协议规定或存在特殊的习惯边界之外,一般采用下列原则:(1)山脉一般以分水岭为界。

(2)河流为界时,可通航之河流以主航道中间线为界,不可通航之河流以河道中间线为界。(3)湖泊和内海为界时,通常以中央线为界。国家边界确定的程序:

(1)定界:签订边界条约,确定边界位臵和走向,在地图上标明。边界条约为母约。(2)划界:设立划界委员会进行实地划界,树立界桩,进行“标界”。

(3)制定边界文件。标界后签订边界议定书和绘制地图作为母约的附件。边界文件包括:边界条约和附件(边界议定书、边界图)。若各文件的内容有矛盾,应以边界条约(母约)为准,在附件中应以边界议定书为准。

2、边境制度

边境(frontier)指边界线两边的一定宽度的区域。通过国内立法和双边条约确立。主要内容:

(1)维护边界标志;(2)界河与边境土地利用;(3)边境居民交往;(4)边界事件处理; 中国的领土主权与边界状况

中国领土包括大陆、岛屿以及大陆和岛屿的领海。台湾、香港、澳 门以及在东海和南海上的许多岛屿〈特别是钓鱼岛和南沙、西沙、中沙和东沙等群岛〉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中国与15个国家相邻,陆地疆界长达15,000多公里,海岸线长约18,000多公里。中国已与缅甸、尼泊尔、蒙古、巴基斯坦、阿富汗、老挝、俄罗斯等国签订了边界条约和确定了边界。现正在努力通过谈判解决历史上遗留的边界问题。

六、南北极制度

1、南极的法律地位(Antarctic)重点讲解:

南极地区是指地球南极圈以内的大陆及其附近的岛屿。南极地区的地理特点和各国对南极提出的主权要求。《南极条约》的签订与关于南极法律地位和制度的其他国际条约。各国依据扇形原则(sector Principle)、先占、相邻等对南极的领土主权要求。《南极条约》(1959年)主要内容: 南极只用于和平目的;

在南极促进科学调查方面的自由与国际合作; 冻结各国对南极的领土主权要求; 定期举行南极协商会议。

2、北极的法律地位(Arctic Regions)

北极地区是指地球北极圈以内的区域。北极地区的地理特点。北极地区的法律地位尚无国际协议确定。

目前没有专门的国际公约,其法律地位多由双边协议确定。本章总结

布臵复习思考题:

1、试述领土主权的概念?

2、领土由那些部分构成?

3、什么是“五种取得领土方式”?怎样评价? 第六章 海洋法(The Law of Sea)教材内容简介:介绍海洋法的基本知识及海洋法当前的发展情况。叙述了各海域的法律地位和法律制度,尤其是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是本章介绍的重点。同时对我国海洋立法的重要规定作了分析。

教学要求:

1、学习海洋法的基本理论和相关规则;

2、了解《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主要内容。

3、了解中国海洋法的现状。

重点:海洋法的历史和发展;1958年四个海洋公约的名称和主要内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主要内容和当前的发展情况;各海域的概念、法律地位和制度;我国海洋立法概况。难点:沿海国如何在领海行使主权;专属经济区与大陆架的区别;海洋开发与国际合作的关系。课前准备:制作幻灯片、绘制图片、准备案例资料。课时安排:8学时。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案例教学,讨论和提问。第一、二、三学时(第一节 概述)教学目的:了解海洋法的历史发展及联合国对海洋法的编纂情况,掌握内水、领海的基本概念及法律地位。教学过程:

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海洋法是国际法中最古老的学科,也是变化最多的学科。了解海洋在地球上的自然状态,海洋于国家的关系,引出海洋法发展这一主题。

一、海洋法的概述

1、海洋法的概念

第二篇:国际法教案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国际法的名称、概念和特征

一.国际法的名称:

1.law of nations——万民法 格老秀斯(荷)1625 《战争与和平法》 2.international law——国际法 边沁(英)1780 《道德及立法原理入门》 3.public international law——国际公法 privite international law——国际私法 二.国际法的概念:

(一)传统的国际法概念:认为国家是国际法的唯一主体。

(二)现代的国际法概念:认为国家是国际法的基本主体。

(三)国际法的概念:国际法是指在国际交往中形成的,主要调整国家间关系的,有法律拘束力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体。

三、国际法的特征:

1、国际法的主体主要是国家。

2、国际法是国家之间以协议的方式制定的。

3、国际法的效力普及整个国际社会。

4、国际法采用不同于国内法的特殊的强制实施方式。CASE 1955年7月27日的空中事件案(以色列诉保加利亚)

第二节

国际法的历史发展

一、国际法的形成和发展:

(一)古代阶段(公元5世纪西罗马帝国崩溃以前):萌芽阶段

1、最古老的《真珠条约》:公元前1296年 由古埃及法老和古叙利亚国王签定。

2、特点:(1)内容的不系统性。(2)宗教性.(3)适用的地区性。

(二)中世纪阶段(从西罗马帝国灭亡至公元17世纪)

(三)近代阶段(公元17世纪至第一次世界大战)

1、近代欧洲国际法形成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两件大事:

(1)1625年格老秀斯的经典著作《战争与和平法》的发表

(2)威斯特伐利亚公会(1643——1648)的召开:是欧洲近代国际法形成的标志。

2、近代国际法发展的特点:

(1)确立了一系列调整近代国际关系的国际法原则。(2)国际法的领域扩大了。(3)国际法的适用范围扩大了。

(四)现代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蓬勃发展阶段。

1、蓬勃发展的原因:

(1)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2)国际经济关系明显变化。(3)国际组织广泛涌现。(4)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2、现代国际法发展的特点:(1)国际法主体发生变化。(2)国际法的调整对象和范围发生变化。(3)国际法的内容发生变化。(4)国际法建立了新分支。(5)国际法规范的法典化。

第三节

国际法学说

一.传统国际法学派:

(一)格老秀斯学派:格老秀斯创立

1.理性——自然法(主要部分)→自然法学派 2.一般同意——制定法(次要部分)→实在法学派

(二)自然法学派:(德)普芬道夫: 1672年《自然法与万民法》 理性、良知和法律意识

(三)实在法学派:(荷)宾刻舒克习惯、条约

二.现代国际法学派:(一)新自然法学派:

1.规范主义学派:(美)凯尔逊(1)关于国际法的主体:(2)关于国际法的制裁: 2.社会连带学派:(法)狄骥

社会规范包括:经济规范、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二)新实在法学派:

1.权力政治说:(美)施瓦曾伯格 2.政策定向说:(美)麦克杜格尔(三)其他: 1.马克思主义学说

2.社会学学说:乔治·斯凯利

第四节

国际法的法律性质和效力依据

一.国际法的法律性质(一)否定国际法的学说

1.认为国际法是没有法律性质的学说 2.认为国际法是国家的对外公法(二)肯定国际法的学说 二.国际法的效力根据

(一)国际法的效力根据——国家间的协议 1.国家间的协议反映了各国的协调意志

2.各国达成的协议是各国作为国际法的制定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共同制定的法律文件。

3.各国之间的协议是各国强制执行国际法的根据。(二)国际法的实在根据 1.各国的宪法 ⑴规定国际法在国内适用 ⑵承认国际法的优越性 2.各国的实践

Case 1983年9月1日韩国民航机007号被前苏联击落一事

第五节

国际法的渊源

一.国际法渊源概述(一)国际法渊源的概念

1.国际法渊源是指国际法作为有效的法律规范形成的方式或程序。2.国际法渊源是指国际法规范第一次出现的处所。二.国际法的主要渊源

(一)国际条约:国际法主体之间依国际法所缔结的据以确定其相互权利义务关系的书面协议

造法性条约和契约性条约(二)国际习惯

1.定义:是各国在反复实践中形成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不成文的行为规则 2.具备条件:⑴物质因素⑵心理因素 3.国际习惯的形成(三)一般法律原则

1.对“一般法律原则”的理解

⑴一般法律原则是国际法的一般原则,或者是国际法的基本准则

⑵一般法律原则是“一般法律意识”或所谓“文明国家的法律良知”所产生的原则 ⑶一般法律原则是各国法律体系所共有的原则(四)确定法律原则的辅助资料 1.司法判例:(1)国际仲裁裁决(2)国际司法判决 CASE 渔业案

2、国际法学说:

(五)公允:在当事人合意情况下,不阻碍按公平和善良原则进行判决。

第六节

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

一.问题的症结:

1.两者是同属一个法律体系,还是分属两个不同的法律体系? 一元论和二元论

2.在两者的关系中,彼此的地位和效力如何? 国际法优先说和国内法优先说

二 有关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的学说

(一)一元论:认为国际法和国内法属于同一个法律体系。

1、国内法优先说:

(1)代表人物:(德)耶里内克、佐恩、(2)观点 :对外公法(3)理由:

2、国际法优先说:

(1)代表人物:凯尔逊、孔慈(2)内容:

(二)二元论:认为国际法和国内法分属两个不同的法律体系。

1、代表人物:奥本海、特里佩尔

2、内容:

3、理由:

(1)调整对象不同;

(2)法律效力的依据不同:

三、正确认识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

(一)评价有关学说 1.一元论 2.二元论

(二)正确看法:国际法与国内法是两个独立的法律体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四、关于国际法和国内法关系的实践

(一)国际法在国内的适用:

1、国际习惯法规则如果不与国内法相抵触,可作为国内法的一部分来适用。如:英、法、德、美、日等。

2、对待条约,各国的做法有三:

(1)认为条约只有在经议会立法手续后才能在国内适用。如:英国。(2)将条约分为“自动执行条约”与“非自动执行条约”。如美国。(3)大部分国家认为凡是经本国签署的已生效的条约,经本国法律程序批准即可发生国内效力。如:我国、日本和奥地利等。

(二)国内法在国际裁判中的作用:

(三)国际法与国内法冲突的解决:

1、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冲突

2、解决方法:

(1)推定国际法与国内法并无冲突。(2)适用国际条约

(3)国家修改国内法,使该国内法的规定与国际法的规定相一致

第二章

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 概述 一.概念和特征:

1、概念:指在国际法体系中得到各国公认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并构成国际法基础的原则,也是国际法的最高原则。

2、特征:

(1)各国公认。

(2)适用于国际法的一切领域。(3)构成国际法的基础。(4)具有强行法的性质。

3、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和具体原则。

二、确立国际法基本原则的国际文件

(一)《联合国宪章》

1、时间:1945年6月26日51个创始成员国在旧金山签署。

2、宗旨和原则:

(1)宗旨:《联合国宪章》第一条。(2)原则:《联合国宪章》第二条。

(二)《国际法原则宣言》

1、时间:1970年10月24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全称为《关于各国依联合国宪章建立友好关系及合作之国际法原则宣言》。

2、意义:

(三)其他:

四、国际法基本原则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一)国际法基本原则:

1、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原则;

2、互不侵犯原则;

3、互不干涉内政原则

4、平等互利原则;

5、国际合作原则;

6、民族自决原则;

7、忠实履行国际义务原则;

8、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提出:由中国、印度与缅甸共同倡导。

2、内容:

(1)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原则;(2)互不侵犯原则;(3)互不干涉内政原则;(4)平等互利原则;(5)和平共处原则。

3、意义:

(1)构成现代国际法基本原则的重要组成部分。(2)它把五项原则作为一个原则体系提出。(3)坚持了国际法上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第二节

国际法基本原则的内容

一.互相尊重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原则:(一)主权的概念: 1.历史认识:

(1)法国博丹的中央集权国家主权说。(2)荷兰格老秀斯的近代国家主权说。(3)法国卢梭的人民主权说。(4)二战后主权的概念和内容的变化。

2、概念:是国家固有的重要属性,是国家独立自主处理内外事物的权利。主权﹦对内的最高权+对外的独立权(二)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1、概念:

2、关系:

二、互不侵犯原则

(一)互不侵犯的含义:

1、不侵犯原则:国家在国际关系中,不以任何借口使用威胁或武力或与联合国宪章不符的任何方式侵犯别国主权、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不峄威胁或武力解决国际争端。

2、有关的国际文件:(1)《联合国宪章》(2)《国际法原则宣言》

(二)侵略的含义:(根据1974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关于侵略定义的决议》)

1、侵略的定义:一个国家使用武力侵略另一个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或以本“定义”所宣示的与联合国宪章不符的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武力。

2、侵略行为的确立:

3、侵略行为的表现:

4、两种例外:

5、缺陷:

三、互不干涉内政原则:

(一)互不干涉内政原则的提出和确立:

(二)互不干涉内政原则的概念和内容:

1、概念:

2、内容:

(三)帝国主义干涉他国内政的形式和所谓法律依据:

1、形式:

(1)武装干涉;(2)经济干涉;(3)外交干涉:

2、所谓的法律依据:

(1)所谓“依据权利“的干涉;(2)应“合法政府邀请”的干涉;(3)“人道主义”;

四、平等互利原则:

(一)平等互利原则的概念和关系 1.概念: ⑴平等; ⑵互利 2.关系

五、国际合作原则

(一)国际合作原则的内容

1.各国应与其它国家合作以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

2.各国应合作促进对于一切人民人权及基本自由之普遍尊重与遵行

3.各国应依照主权平等及不干涉原则处理其在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及贸易方面之国际合作

4.联合国会员国均有义务依照宪法有关规定采取共同及个别行动与联合国合作

(二)现代国际合作的发展趋势

六、民族自决原则 被殖民主义奴役和压迫的民族,有采取国际法确认的一切合法手段摆脱殖民统治,自由决定自己的命运,自由选择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建立独立国家的权利

七、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

八、善意履行国际义务原则

(一)含义:

一个国家应善意履行联合国宪章规定的,由公认的国际法原则和规则产生的,其作为缔约国参加的国际条约所承担的各项义务

(二)内容

1.每一国均有责任一秉诚意履行其依联合国宪章所负之义务

2.每一国均有责任一秉诚意履行其依公认之国际法原则与规则所负之义务 3.每一国均有责任一秉诚意履行其在依公认之国际法原则与规则系属有效之国际协定下所负义务

第三章

国际法的主体

第一节 概述 一.国际法主体的概念

1.概念:国际法主体是指具有直接享受国际法上权利和承担国际法上义务的能力的国际法律关系的独立参加者。

2.特征

(1)独立参加国际法律关系的能力(2)直接承担国际法上的义务的能力(3)直接享受国际法上的权利的能力

二、国际法主体范围 1.传统国际法

国家是国际法的唯一主体 2.现代国际法主体(1)国家;

(2)争取独立的民族;(3)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第二节

国际法的基本主体——国家

一.国家是国际法的基本主体

1.国家间的关系是最基本的国际关系.2.国家具有完全的行为能力和权利能力.3.国际法主要调整国家间的关系.二、国家要素

(一)定居的居民

(二)确定的领土

(三)政权组织

(四)主权: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三、国家的类型

(一)单一国和复合国

1.单一国:由若干行政区域构成的统一的主权国家 2.复合国:两个以上国家的联合体

(1)身合国:两个以上国家在同一君主之下名义上的联合形式。

(2)政合国: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合于一个君主之下,内政各自独立,对外关系却合为一体,以共同统治者的名义进行活动的国家联合。(3)联邦:两个以上的联邦成员国(州)组成的国家联合。

(4)邦联:两个以上的主权国家为了某种特定目的根据国际条约组成的国家联合。(5)英联邦和法兰西共同体的国际地位问题

(二)独立国和附属国

1.独立国:是实行全部主权的国家,能独立自主的处理对内对外事物,不受他国干涉。

2.附属国:主权受到他国限制并因而对他国处于从属地位的国家。(1)附庸国----宗主国(2)被保护国----保护国

(三)永久中立国

1.概念:根据国际条约或国际承认,在对外关系中承担永久中立义务的国家。2.特点:

(1)自愿承担永久中立义务

(2)其永久中立地位由国际条约加以保证 3.永久中立义务(1)不得对他国进行战争或参加其他国家之间的战争,但有权对来自外国的侵略进行自卫

(2)不得缔结与中立地位相抵触的条约,也不得参加任何军事集团或联盟(3)不得采取任何可能使自己卷入战争的行动或承担这方面的义务。

4、两个永久中立国: 瑞士、奥地利。

(四)微型国家:一个地域、人口和人力以及经济资源都格外小,却以独立国家出现的实体。

四、国家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一)独立权:

1、概念:国际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本国对内对外事物而不受他国的控制和干涉的权利。

2、含义:

(1)国家有权独立自主地处理其主权范围内的事物。(2)国家处理这些事物不受外来的干涉。

(二)平等权:

1、国际会议和国际组织的参加国享有同等的代表权和投票权。

2、国家享有平等的缔约权。

3、国家彼此之间没有管辖权。

4、国家平等的尊荣权。

5、国家享有平等的位次权。

(三)自保权:国家采取防御及滋味措施保卫其生存和独立不受侵犯的权利。

1、防御权:进行国防建设以防备可能来自外国的侵犯的防御权。

2、自卫权:单独或与其他有关国家一起抵抗外国武力进攻的自卫权。

(四)管辖权:国家对其领域内的一切人(享受豁免权的除外)、物和所发生的事件以及对在其领域外的本国人行使管辖的权利。

1、领土管辖权(属地管辖权):国家对其领域内一切人(享受豁免权的除外)、物和所发生的事件进行管辖的权利。

(1)依据:领土是属地管辖权的依据。(2)关于一切人的概念;

(3)领土管辖权的行使要以国际法为依据,只能在国际法范围内行使。

2、国籍管辖权(属人管辖权):国家对一切在国内和在国外的本国人,有权行使管辖,国家还有权对航行在公海和外国海域的本国船舶以及飞行在公空和外国上空的本国飞行器行使管辖的权利。

(1)根据:国籍是属人管辖权的依据。

3、保护性管辖权:国家对于外国人在该国领域外侵害该国的国家和公民的重大利益的犯罪行为有权行使管辖的权利。(1)行使保护性管辖权的条件:

a.该外国人的犯罪行为侵害了该国的国家或公民的重大利益; b.依该国法律应是处于一定刑期以上的犯罪行为; c.根据犯罪地法也是应受刑事处罚的犯罪行为 CASE“荷花号”案 4.普遍性管辖权:

(1)公认为所有国家普遍管辖的罪行: 海盗罪 战争罪

(2)由有关公约缔约国普遍管辖的罪行:

危害国际民用航空安全罪;侵害应受国际法保护的人员;种族隔离;劫持人质;灭绝种族;贩卖奴隶;贩毒;酷刑。

五、国家豁免

1.定义:国家豁免又称国家及其财产豁免。指一个国家的行为及其财产未经该国明确同意,不得在另一国被起诉,其财产不得被另一国扣押或强制执行。2.内容:

(1)司法管辖豁免:(2)诉讼程序豁免:(3)强制执行豁免: 3.国家放弃豁免的方式:(1)签定条约;(2)国家主动应诉; 4.绝对豁免和相对豁免

(1)绝对豁免:根据国家主权原则,平等者之间无管辖权,意味着不允许任何国家对其它国家及财产行使主权权利,而且国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无论其从事商务活动还是公务活动,都应具备有统一的国格,都应享有豁免权。CASE:前苏联1940年6月25日法令案

(2)相对豁免:强调维护有关个人的利益,主张将国家行为依其性质或目的分为主权行为和非主权行为,将国家财产依其用途分为用于政府事务的财产和用于商业目的的财产,认为只有国家的主权行为和用于政府事务的财产才能享有豁免。CASE:1950年的德拉利诉捷克斯洛伐克案 5.我国的立法和实践

(1)主张国家行为及财产享有豁免权 CASE:1979年湖广铁路债券案

(2)中国法院不受理任何以外国国家或政府为被告的案件

6.国家豁免的法律渊源:

(1)1926年《统一国有船舶豁免的某些规则的国际条约》(2)1972年《欧洲国家豁免公约》

7.国家元首、外交官在东道国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CASE 柔佛国王重婚案

第三节 国际法上的承认

一.承认的概念和性质:

1、概念:国际法上的承认是既存国家以一定方式对新国家或新政府出现这一事实的确认,并表示愿意与之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国家行为。

2、特征:

(1)承认是既存国家(承认国)对新国家或新政府(被承认方)所做的单方行为。(2)承认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承认国对新国家或新政府出现这一事实的确认;二是指承认国表明它愿意与新国家或新政府建立正式外交关系。

(3)承认引起一定的法律效果,但承认的效果只及于承认国与被承认国之间。

3、分类:

(1)不予承认(2)过迟承认;(3)过急承认。

4、性质:

(1)构成说:代表人物有奥本海、凯尔逊等。;认为国家只有经过承认,才能成为国际法主体,否则即使具备国际法主体资格,不经承认,也不能成为国际法主体。

(2)宣告说:代表人物有孔慈、里维尔。

认为国家的成立和它取得国际法主体资格,并不依赖于任何国家的承认。承认仅仅是一种对新国家已经存在这一事实的宣告。

二、国家承认和政府承认:

(一)国家承认:

1、概念:国家承认是对新国家的承认。即确认新国家已经具备国家的条件而具有国际法主体资格,并表示愿意建立正式外交关系。

2、对新国家的承认,一般发生在以下几种情况:

(1)合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合并成为一个新国家。(2)分离:一国的一部分分离出去成立新国家。(3)分立:一国分裂成数国,而母国不复存在。

(4)独立:原来的殖民地独立后,成立新的独立国家。

3、国家承认的条件:

(1)一是“新国家”必须具备国际法意义上的国家要素。(2)二是“新国家”的建立必须符合公认的国际法原则。CASE 史汀生不承认主义

4、国家承认的方式:

(1)个别承认与集体承认;

(2)有条件的承认和无条件的承认;(3)明示承认和默示承认;

(4)法律上的承认和事实上的承认: A适用范围不同; B性质不同;

C承认的手段不同; D承认的效果不同 CASE 海列·塞拉西案

5.国家承认的效果:承认具有溯及力 CASE 路德诉萨戈尔案

(二)政府承认:

1、概念:承认新政府为国家的正式代表,并表明愿意与它发生或继续保持正常关系。

2、条件:

(1)有效统治;

(2)该政府的成立必须符合公认的国际法原则。

3、政府承认的方式:艾斯特拉达主义

4、政府承认的效果:

(三)国家承认与政府承认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

2、联系。

第四节 国际法上的继承

一.继承的概念:

1.概念:指国际法上的权利和义务由一个承受者转移给另一个承受者所发生的法律关系。2.特征:

(1)参与继承法律关系的主体。(2)继承的对象。(3)发生继承的原因。二 国家继承:

1.概念:由于领土变更的事实而引起一国的权利和义务转移给另一国的法律关系。

2、原因:

(1)分裂:一国分裂为数国。

(2)合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合并成一个新国家。

(3)分离:国家的一部分或数部分领土从该国分离出去成立新国家。(4)独立:殖民地或附属领土取得独立成立新的独立国家。(5)割让:一国的领土的一部分移交给另一国。

3、国家继承的条件:

(1)条约和条约以外事项的权利和义务,必须符合国际法。(2)国家继承的权利和义务必须与所涉领土有关。

4、内容:(1)条约的继承:

可继承条约:边界条约;河流使用;水利灌溉;道路交通; 不可继承条约:同盟条约;友好条约;共同防御条约。(2)国家财产的继承:

不动产:不动产随领土转移原则。动产:最密切联系原则。

(3)国家债务的继承:战争债务和恶债原则上不予继承。(4)国家档案的继承:最密切联系原则。

三、政府继承:

1、概念:由于革命或政变而引起的政权更迭,旧政府的权利和义务为新政府所代替的法律关系。

2、原因:

(1)旧政府依其本国宪法规定的程序而解散。(2)旧政府被政变者或革命者所推翻。

四、国际组织的继承

1、概念:某一国际组织被具有相似目的或职能的新的国际组织所代替。2原因:主要是某一国际组织解散而不复存在。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继承:政府继承

(一)关于条约的立场和实践:

1、立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55条规定:“对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

2、实践:

(1)对于一切不平等条约。

(2)对于某些技术性或人道主义性质的条约。(3)对于联合国及其某些专门机构的组织规章。(4)对于在平等基础上缔结的其他条约。

(二)关于国家财产的立场和实践:

1、立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张,自本政府宣布成立之日起,原属国民党政府所有的一切财产,无论是动产或不动产,也不论是否位于中国境内,均自动转属本政府所有。

2、实践:

CASE 民用航空运输公司诉中央航空运输公司案(三)关于国家债务的立场和实践: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政府对于国民党政府以及此前历届政府所负担的恶债一律不予承认。

对于旧政府在平等基础上负担的合法债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通过与有关国家友好协商进行清理,以求公平解决。(四)关于国际组织代表权的立场和实践

1、立场:中华人民共和国自宣布成立之日起,一贯主张本政府为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中国在国际组织的代表权必须由本政府行使,国民党政府不再具有代表中国的权利。2、2、实践: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问题。

第四章

国际法律责任

第一节 概述 一.概念和特征:

1.概念:国际法主体对其国际不当行为或损害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2.特征:

(1)国际法律责任的主体同国际法的主体是相同的。(2)国际法律责任的根据是国际不当行为或损害行为。

国际不当行为:国际法主体所作的违反国际义务的行为。

国际损害行为:国际法上不加禁止但造成损害结果的行为。CASE 特莱尔冶炼厂案

(3)国际责任是一种法律责任。

二、国际法律责任的发展:

1、主体发生了变化。

2、范围和内容发生了变化。

3、根据扩大了。过失责任; 无过失责任。

4、追究国际法律责任的形式和方法扩大了。

第二节

国际不当行为的责任

一、概念:

1、国际不当行为:一切国际法主体所作的违背国际义务的行为。

2、分类:

(1)一般不当行为(国际不法行为)

(2)国际罪行:违背对国际社会根本利益至关重要的国际义务,以致整个国际社会公认违背该项义务是一种罪恶的行为。

二、国际不当行为的主观要件:这种违反国际义务的行为必须可归责于国际法主体。

1、立法机关的不当行为。

2、行政机关的不当行为。

3、司法机关的不当行为。

适用的法律本身违反该国的国际义务。司法拒绝。

4、经授权行使政府权利的其他实体机关的不当行为。

5、未经授权的国家机关的不当行为。

6、实际上代表国家行事的人的不当行为。

7、别国或国际组织交由一国支配的机关的行为。

8、私人的不当行为。

CASE 美国驻伊朗的外交人员案

9、叛乱或革命起义运动的行为问题。

(1)是否遵守战争法规或人道主义法规。(2)是否成功。CASE 耶格求偿案

10、国际组织的不当行为。

三、国际不当行为的客观要件:

1、行为的实施。

(1)作为:国际责任主体的积极的、直接的行为导致违反国际义务而对他方的权益造成了损害。

(2)不作为:国际责任主体以消极的态度不忠实的履行自己承担的国际义务,或不能有效制止或补救,甚至放纵或怂恿个人或团体的不法行为而对他方的权益造成损害。

2、行为的后果。

3、行为与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第三节

国际损害行为的责任

一.概述: 1.概念:国际损害责任是指国际法主体在从事国际法不加禁止的活动造成损害应承担的国际责任。

• 2.损害行为的特点:

(1)其危害具有跨国性。

(2)其活动通常具有潜在的危险性。(3)其活动具有合法性。

3法律渊源:(1)国际条约(2)双边条约(3)司法判例

CASE 1978年前苏联954号核动力卫星坠落加拿大赔偿案 4.损害责任形式:(1)国家专属责任

(2)由国家和经营人共同承担赔偿责任。(3)经营人承担赔偿责任。

二、损害责任的性质和适用范围:

1、性质:合法行为。

2、适用范围:原则上适用于一国管辖或控制范围内从事的一切具有跨界损害的活动,包括个人和法人从事的活动。

三、从事国际法不加禁止的活动必须遵守的原则:

1、合作原则;

2、通知和磋商原则;

3、评估有害影响原则;

4、预防和消除损害后果原则。

四、损害责任的归属:属地原则。

第四节 国际法律责任的免除

一.国际不当行为责任的免除:(一)同意:

1、概念:受害主体一方以有效方式表示同意加害主体一方实行某项与所负之义务不符的特定行为时,即排除加害主体一方的行为不当性,从而免除其国际法律责任。

2、条件:

(1)合法性;(2)自愿性;(3)有效性。

(二)对抗措施:

1、概念:受害者针对加害方所犯的国际不当行为而采取的对抗行为。

2、分类:

(1)一般的对抗行为;(2)自卫行为;

(三)不可抗力和偶然事故

(四)危难和紧急状态

(五)国有化问题

二、损害责任的免除:

第五节 国际法律责任的形式

一.限制主权:

1.概念:全面或局部限制责任国行使主权的一种责任形式。2.条件: 3.分类:

全面限制主权; 局部限制主权。

二、恢复原状:

三、赔偿:

1、概念:对受害国的物质和精神损害付给相应的货币或物质。

2、赔偿限度:

(1)惩罚性的赔偿:赔偿>损失;(2)补偿性的赔偿:赔偿≤损失。

四、道歉:从事国际不当行为的主体对受害国造成的非物质的损害予以精神上的补偿所采取的法律责任形式。

五、关于国际法上的刑事责任问题: 国家和个人都不承担责任 国家承担责任

国家和个人都承担责任

第五章 国家领土

第一节 概述 一.领土的概念:

1.概念:处于国家主权管辖和支配下的地球的特定部分。2.意义:

(1)社会意义(2)政治意义 二.领土的构成

1.领陆:一国疆界以内的陆地。包括大陆和岛屿。

2.领水:指在国家主权管辖和支配下,位于陆地疆界以内或与其陆地疆界连接的一定宽度的水域。包括内水和领海。

3.领空:指一国领陆和领水之上的处于国家主权管辖之下的一定高度的领空。4.底土:领陆和领水下面的全部底土。三.领土主权

所有权、管辖权

第二节

领陆和内陆水

一.领陆:一国疆界以内的陆地,包括大陆和岛屿。

二内陆水:领陆范围内的一切水域,包括河流、湖泊和内海等。(一)河流:

1.国内河流(内河)

(1)概念:指从其法院地到入海口全部流经一个国家境内的河流。(2)法律地位:国内河流完全处于所在国的主权管辖之下。

2.界河

(1)概念:流经两国之间并分隔两国疆界的河流。

(2)法律地位:沿岸国对其领土内的界河部分享有主权。3多国河流:

(1)概念:流经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领土的河流。

(2)法律地位:多国河流流经各沿岸国的河段,分别属于该国所有。

4.国际河流:

(1)概念:指流经数国并通海洋,根据国际条约向所有国家商船开放的河流。(2)法律地位:

A国际河流对沿岸国的商船、军舰和非沿岸国的商船开放,航行时,所有国家的国民、财产及旗帜在一切方面享有平等的待遇。B沿岸国对流经本国领土的河段行使管辖权,除为维持或改善水道航行条件征收公平的捐税外,不得征收任何其他捐税。

C国际河流一般设立管理河流航行的国际委员会,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以保障河流的航行自由。

(二)运河:人工开凿的水道。

1、苏伊士运河: 自由航行制度; 中立制度。

2、巴拿马运河:

3、基尔运河:

(三)湖泊和内海:

1、概念:湖泊和内海都是被陆地环绕的水域。

2、法律地位:

(1)湖泊和内海如果完全为一国陆地包围,则属于该国领土的一部分,国家对它享有绝对的排他的权利。

(2)湖泊和内海如果被两个以上的国家的陆地包围,除国际协议另有规定外,原则上以湖泊或内海的中心为界,分别属沿岸国所有和管辖。(3)国际湖泊一般对一切国家的商船开放。

第三节

领土的变更

一.传统国际法上的领土变更方式:(一)先占

1、概念:亦称占领。是一国的占有行为,通过这一行为该国有意识地取得当时不在他国主权下的土地(无主地),使其成为本国领土的一部分,对其行使主权。

2、条件:

(1)占领的客体是无主地。(2)有效占领。

CASE 帕尔玛斯岛仲裁案(二)时效

1、概念:指国家占有他国的部分领土,经过长期和平地行使管理权,从而取得对该领土的主权。

2、国际法上的时效与国内法上的时效的区别:(1)是否善意取得。(2)是否有明显的期限。

3、时效与先占的区别:客体不同。

(三)添附:

1、概念:国家领土由于新的土地形成而增加。

2、分类:人工添附;自然力的添附

(四)割让:

1、概念:一国根据条约将本国的部分领土转移给他国。

2、分类:强制性的割让;非强制性的割让。

(五)征服:

1、概念:国家以武力占有他国领土的全部或部分,经过兼并取得该领土的主权。

2、条件:

(1)征服国家有占领的意思。(2)征服国家具有征服的能力。

3、征服与强制性割让的区别:是否以条约为依据。

二、现代国际法承认的领土变更方式:

(一)全民投票:又称全民公决。指某一领土上的居民充分自主地参加投票,以决定领土的归属,符合民族自觉原则,是合法的领土变更方式。

(二)民族自决:一个民族从殖民国家或宗主国脱离出来成立独立国家或假如其他国家而发生的领土变更。

(三)交换领土:相邻国家之间为发展睦邻友好关系,依平等自愿原则,在协议的基础上交换一部分领土。

(四)收复失地

1、概念:一个国家为恢复其历史性权利而收复先前被别国侵占的领土。

2、方式:

(1)和平方式;(2)武装斗争方式。

三、领土主权的限制:

(一)一般限制:适用于一切国家或者绝大多数国家的一般限制。

(二)特殊限制:

1、概念:适用于特定国家的根据条约对其领土主权施加的特殊限制。

2、方式:

(1)共管: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对同一领土共同行使主权。(2)租借:一国根据条约将部分领土租借给他国。(3)势力范围

(4)国际地役: A概念:一国根据条约承担的对其领土主权的特殊限制,目的是为了满足别国的组要,或为别国的利益服务。B分类:

积极的地役:国家承担义务,允许别国在自己的领土上从事某种活动。

消极的地役:国家承担义务,在特定领土不从事某种活动,为他国的利益服务。

第四节 边界和边境制度

一、边界及其划定:

(一)边界的概念:也称国界,是划分国与国的界限。

陆地边界 海上边界 空中边界 地下边界

(二)边界的形成:

1、历史边界: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根据相邻国家行政管辖范围确定的边界。

2、条约边界:世界上多数国家的边界是根据条约划分的,国家通过条约来确定边界。

3、继承边界:从原国家领土界限或原国家国内行政管辖范围继承而来的边界。

(三)边界的划分:

1.几何学划界法 2.天文学划界法 3.自然划界法

(1)以山脉为界;(2)以河流为界;(3)以湖泊和内海为界

二、边境制度:边境是指边界线两边一定宽度的区域。

1.边界标志的维护。

2、界水的利用和保护。

3、边界土地的利用。

4、边界居民的往来。

5、边界事件的处理。

三、中国的边境问题:

1、中国与俄罗斯

2、中国与印度

3、西沙群岛、南沙群岛

4、钓鱼岛

第三篇:国际法试题

1、19世纪,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将国际法传到中国。

2、国际法习惯由(重复类似行为)和(法律确信)两个因素组成。

3、关于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的理论分为(一元论)和(二元论)两大学派。

4、关于承认有两种学说,分别是(宣告说)和(构成说)。

5、国家的自保权包括(自卫权)和(国防权)。

6、从形式上,国家分为(单一国)和(复合国)两种。

7、(《世界人权宣言》)、(《经济、社会、文化国际公约》)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组成国际宪章。

8、专属经济区的宽度为从基线量起不超过(200)海里。

9、按条约性质将条约分为(造法性条约)和(契约性条约)条约,按条约的主体数目将条约分为(双边条约)、(有限制的多边条约)和(一般性的多边条约)。

二、判断题

1、既存国家对新国家是否作出承认由该国自行决定(T)

2、主权管辖的范围和领土的范围重合。(F)

3、公海水域下覆海底是国际海底区域。(F)

4、由于空气空间和外层空间都位于国家领土上空,因而都受国家主权专属管辖。(F)

5、违反国际法的条约相对无效。(F)

三、单选题

1、近代国际法产生于(B)世纪.A.16

B.17

C.18

D.19

2.国际关系史上第一个正式使用国际法名称的学者是

(B)。

A.沃尔夫

B.边沁

C.奥本海

D.宾刻舒克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导(C)

关系的原则。

A.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

B.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

C.一切国家之间

D.社会主义国家之间

4.决定一个人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的标准,是这个人的(C)。

A.血统

B.种族

C.国籍

D.宗教信仰

5.陆源污染是沿海国主权管辖下的事情,应由

(A)制定法律和规章作出规定。

A.沿海国

B.联合国

C.国际会议

D.国际组织

6.条约草签的法律意义是(A)。

A.表示全权代表对条约的认证

B.表示承受条约的法律拘束

C.表示谈判结束

D.表示要批准条约

7.联合国负责国际法编纂工作的主要机构是(D)。

A.联合国大会

B.安全理事会

C.秘书处

D.国际法委员会

8.甲国因故驱逐了乙国驻甲国使馆的一名外交官后,乙国也驱逐了甲国驻乙国使馆的一名外交官,乙国的行为属于(A)。

A.反报

B.报复

C.制裁

D.对外国人的刑事处罚

9.国际法的调整对象是(A)。

A.国际关系

B.主权关系

C.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关系

D.国家与民族之间的关系

10.国际法基本原则构成国际法的(A)。

A.法律基础

B.理论基础

C.政治基础

D.思想基础

11.按照国家的结构形式,国家可分为(C)。

A.单一国和附属国

B.身合国和政合国

C.单一国和复合国

D.独立国和附属国

四、多选题

1.国际组织是国际法主体,因为它们(ACDE)

A.有在一定范围内缔约的能力

B.是由国家组成的组织

C.有在一定范围内参与国际关系的能力D.有直接提起诉讼或采取其他合法手段保护自己的权益的能力E.与国家一样具有固有的国际权利和义务

2.对新国家的承认一般发生在下列哪几种情况?(ACE)

A.合并

B.添附

C.分离

D.割让

E.独立

3.国家领土由_________构成。(ABCD)

A.领陆

B.领水

C.领空

D.底土

E.外空

4.承认和建交的关系是(AE)

A.承认是建交的前提

B.建交不等于承认

C.断绝外交关系构成对承认的撤销

D.建交不以承认为前提

E.承认不等建交

5.下列学说中哪些是关于国家承认的性质的(CE)

A.一元论学说

B.二元论学说

C.宣告说

D.不承认主义学说

E.构成说

6.国际法基本原则必须具备的条件是(A

C

D)。

A.各国公认

B.具有民主进步性质

C.构成国际法的基础

D.具有普遍约束力

E.联合国大会通过

7..现代国际法的主体包括(ACD)

A、国家

B、跨国公司

C、国际组织

D、争取独立的民族

E、国际关系中个人

8.条约无效的原因中有(ABCD)

A.违反国内法有关缔约权的规定

B.与强行法冲突

C.诈欺

D.强迫

E.违反国内法

9.专属经济区是(BE)

A.领海的一部分

B.沿海国管辖范围内的海域

C.国家领土的组成部分

D.公海的一部分

E.沿海国享有某些主权权利的海域

10.双边条约生效的有以下几种情况(ABD)

A.签署之日起生效

B.批准之日起生效

C.交存批准书之日起生效

D.交换批准书之日起生效

E.交存加入书之日起生效

五、名词解释

国际习惯:在长期国际交往中形成的各国重复类似的行为而具有法律拘束力的结果。

国际习惯分为重复类似行为和法律确信。

Extradition(引渡)指被请求国应请求国的请求,将其境内遭受请求国逮捕、通缉或者判刑的人,移送给请求国审判或处罚的行为。

历史性海湾

是指沿岸同属一国,湾口宽度远远超过24海里,但在历史上一直被认为是沿岸国内水的海湾。

反报与报复

反报是指一国对他国不礼貌、不友好或不公正但不违法的行为以同样的或类似的行为作为的回报;报复是指一国对另一国的国际不法行为采取与之相应的措施作为回应。

Asylum(庇护)是指每一个国家对于所有在它的领土内的人,不管是本国人或外国人,都行使属地优越权。一国公民因政治原因向另一国请求准予进入该国居留,或已进入该国后请求准予在该国居留的行为。

六、答题

简述国家的基本权利

国家基本权利是指国家固有的和当然享有的权利。主要包括独立权、平等权、管辖权和自保权。

(一)独立权

独立权是国家自主地处理本国的内外事务,排除任何外来干涉的权利。

(二)平等权

平等权是国家不管强弱、大小都平等参加国际社会的关系的权利。

(三)自保权

自保权是国家保卫自己的生存和独立不受侵犯的权利。

(四)管辖权

1、属地管辖权:是国家对其领土内一切人、事、物享有完全的和排他的管辖权。

2、属人管辖权:是国家对一切具有本国国籍的人,而不问其居住在国内还是国外实行管辖。

3、保护性管辖权:是国家以保护本国重大利益为基础对外国人在外国的犯罪行使管辖的权力。

4、普遍性管辖权:是国家对国际法规定予以惩罚的行为行使管辖的权力。

(五)国家主权豁免

国家主权豁免,是指国家根据国家主权和国家平等原则不接受他国管辖的特权。它包括

1、诉讼豁免

2、诉讼保全豁免

3、强制执行豁免

简述《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原则

联合国宪章规定了七项基本原则,包括会员国主权平等,善意履行宪章的义务,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禁止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集体协助,确保非会员国遵守上述原则,不干涉内政。

会员国主权平等是最基本的原则;善意履行宪章义务是对第一项原则的落实;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是对国际和平交往的要求;禁止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及集体协助是联合国宗旨的体现;确保非会员国遵守上述原则为确保世界和平所需;不干涉内政原则是将矛盾和冲突消灭在摇篮中、彻底根除不利于和平的隐患的静态原则。

简述国际条约的概念及其特征

国际法条约按性质分为造法性条约和契约性条约,按主体数量分为双边条约,一般性多边条约和有限制多边条约

国际条约:国际法主体之间依据国际法就其权利和义务关系进行约定而形成的书面协议。

特征:①条约主体为国际法主体②条约必须符合国际法③条约规定的是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④条约通常以书面形式缔结

条约的生效有三种方式:签字(草签是必经程序)、批准(签字和草签都起了认证作用)、互换条约

七、论述题

试述国际法的法律性

①有社会就有法律。第一,法律并不限于国内法;第二,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制定方式都是由主体制定的,国内法由主体间接制定;国际法则是由主体直接制定,它们两者的制定程序都是追求程序的合理性,判定结果则都是实力者意志的体现。

②国际法在实践中被当作法律来遵守,各国在宣言、宪法中均承认国际法对其有约束力,在违法时国际法可以做出合法解释,并且通过国际法可以找到法律的平衡点,使得双方相互依赖并得利,而各国违反国际法时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③强制力和强制措施是两回事。强制力是规则的内因,是本质属性。强制力是一种实力,而强制措施则表现为一种权利,二者是非成比例关系。

④总的来说,法律的存在与被破坏是两回事。国际法的法律性并不因此而遭到否认,国际法具有法律性。

八、案例分析

——湖广铁路债券案

1979年11月,由美国公民杰克逊等九名持券人向美国阿拉巴马州地方法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提起诉讼,要求偿还他们所持有的中国清朝政府于1911年发行的“湖广铁路债券”本息。美国地方法院受理了此案,即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被告,通过地方法院邮寄将传票和起诉书副本送达给我国外交部长,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传票送达后20天内对原告起诉书作出答辩,否则将进行“缺席审判”。对此,中国政府根据国际法原则曾多次向美国政府申明中国立场,但美国阿拉巴马州地方法院仍于1982年9月1日无理作出“缺席审判”,要求中国政府向原告偿还4130余万元。

1、美国阿拉巴马州地方法院对此案是否有管辖权,为什么?

无管辖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美国享有豁免权。这是因为,国家主权豁免是国际法的一项重要原则,其根据是联合国宪章所确认的国家主权平等原则。国家与国家之间是完全独立和平等的,任何一个国家不能对另一个国家行使管辖的权利,一个国家的法院没有经过国家同意,不能受理以外国国家作为诉讼对象的案件(杰克逊他们提起的诉讼请求依据的是美国1976年的《国有主权豁免法》)

。中国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无可非议地享有司法豁免权。

2、此案涉及哪类继承问题,联系该案阐述其具体内容?

债务继承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推翻国民党政府而建立的新政府并且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这是代表国家在国际上先事的机关,因此,我国政府在处理旧政府的债务时,也坚决适用“恶意债务不予继承”,这是久已公认的国际法原则.“湖广铁路债券”实属恶债.因为这次借债是1911年,清朝政府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和镇压中国人民的辛亥革命,勾结在华划分势力范围的帝国主义列强决定加快修建铁路,由于财政危机只能向帝国主义借债,因此,我国政府理所当然地不予承认这一债务,这完全符合国际法原则,而且也为国际法实践所证明的.3、该案结果如何?有何国际影响?

本案由于中国坚决站在维护国家主权的立场上,坚持国际法的原则,最后并没有有按照美国法院的“缺席判决”执行.1987年3月9日,美国最高法院作出裁定,驳回了美国债券持有人的复审要求,撤销了不利于中国的判决.这不仅是我国在国际关系中坚持国际法原则的重大胜利,也对其他国家带来很大影响.因为美国搞的一种试探,如果在这个问题上突破,也就在国际法上开了一个先例,这样,美国,法国,德国等都会跟着来要求偿还旧债券,所以这个案子不是孤立的。

“湖广铁路债券”案涉及以下两个国际法问题:

(一)国际法上的继承问题

国际法上的继承是一个重要的法律问题。它是一个国家或新政府如何处理旧国家或旧政府在国际法上的权利义务问题。在这里,只涉及到新政府的债务继承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推翻国民党政府而建立的新政府并且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这是代表国家在国际上先事的机关,因此,我国政府在处理旧政府的债务时,也坚决适用“恶意债务不予继承”,这是久已公认的国际法原则。“湖广铁路债券”实属恶债。因为这次借债是1911年,清朝政府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和镇压中国人民的辛亥革命,勾结在华划分势力范围的帝国主义列强决定加快修建铁路,由于财政危机只能向帝国主义借债,因此,我国政府理所当然地不予承认这一债务,这完全符合国际法原则,而且也为国际法实践所证明的。

(二)国家主权豁免问题

国家主权豁免是国际法的一项重要原则,其根据是联合国宪章所确认的国家主权平等原则。国家与国家之间是完全独立和平等的,任何一个国家不能对另一个国家行使管辖的权利,一个国家的法院没有经过国家同意,不能受理以外国国家作为诉讼对象的案件。中国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无可非议地享有司法豁免权。美国地方法院以一个主权国家作为被告诉讼,行使管辖权,作出缺席判决甚至以强制执行其判决相威胁,这是完全违反国家主权平等的国际法原则,违反联合国宪章。对于这种将美国国内法和美国法院的管辖强加于中国,损害了中国主权,损害中华民族尊严的行为,中国政府理应坚决拒绝。

现在,本案由于中国坚决站在维护国家主权的立场上,坚持国际法的原则,最后并没有有按照美国法院的“缺席判决”执行。1987年3月9日,美国最高法院作出裁定,驳回了美国债券持有人的复审要求,撤销了不利于中国的判决。这不仅是我国在国际关系中坚持国际法原则的重大胜利,也对其他国家带来很大影响。因为美国搞的一种试探,如果在这个问题上突破,也就在国际法上开了一个先例,这样,美国、法国、德国等都会跟着来要求偿还旧债券,所以这个案子不是孤立的。

第四篇:国际法模拟题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继续教育学院2013年03课程考试

《国际法》模拟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现代国际法不承认国家有(A)。

A域外庇护权B领土庇护权C领水庇护权D领域庇护权

2.(D)不能行使紧追权。

A军舰B 军用飞机C政府船舶D民用商船

3.所谓“最惠国待遇”是指(D)的待遇。

A高于本国国民B 等于本国国民C高于第三国国民D 等于第三国国民

4.外交团是(A)方面的团体。

A外交礼仪B外交使团 C领事D私人

5.现行的国际海底开发制度实行(C)

A单一开发制B 协商开发制C平行开发制D 自由开发制

6.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国一致”原则是在(D)确定的。

A 1941年“大西洋宪章”B 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

C 1944年华盛顿“橡树园会议”D 1945年“雅尔塔会议”

7.过境通行制度适用于(C)

A内海B历史性海湾C国际航行的海峡D 群岛水域

8.将争端提交由一个若干人组成的委员会。并由其查明事实。提出报告和建议促使当事国

达成协议。解决争端的方法称为(D)

A 斡旋B 调停C 调查D 和解

9.在国际法历史上,最古老的国际法渊源是:(A)

A国际习惯B国际条约C一般法律原则D国际法院判例

10.当国家参加的国际条约与《联合国宪章》规定的会员国义务发生冲突时,(B)

A 国际条约的义务应优先履行B 《联合国宪章》的义务应优先履行

C 适用“后法优于先法”的原则D 适用“先法优于后法”的原则

11.国际法上的承认在承认国和被承认国之间引起一系列法律效果,因此(D)

A 承认仅仅是单方面的行为B 承认意味着建交

C承认不具有溯及力D 承认只表明了建交的愿望,并不等于建交

12.根据国际实践,排除行为不法性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A)

A事先同意B报复措施C平时封锁D武装干涉

13.中国和印度之间的边界属于(A)

A 传统习惯边界线B 自然边界线C 确定边界线D 条约边界线

14.按照《海洋法公约》的规定,群岛国群岛直线基线最长不得超过(C)

A24海里B100海里C125海里D200海里

15.庇护权在国际法上(B)

A.是个人的权利;B.是国家的权利;

C.是个人根据国际法得到的权利;D.是国家的义务。

第1页(共6页)

16.国家领土是国家主权所支配的地球的特定部分,具体包括(A)

A.陆地领土B.陆地领土上空无限高的空间

C.驻在国外的本国使馆D.在海外的本国军舰

17.第一个对大陆架提出主权要求的是(A)

A.美国总统杜鲁门B.马耳他外长帕多

C.1958年《大陆架公约》D.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18.专属经济区的法律地位是(D)

A.属于领海B.属于公海

C.属于沿海国领土之一部分D.属于特殊类型的水域,与领海和公海都不同

19.第一个关于空中犯罪问题的国际公约是(D)

A.《芝加哥公约》B.《蒙特利尔公约》C.《海牙公约》D.《东京公约》。

20.《关于蒙特利尔公约的议定书》主要规定的是什么问题(C)

A.国际航空飞行中发生犯罪行为的管辖权问题B.空中劫持问题

C.在机场中发生的暴力行为问题D.航空运输的具体问题

21.有关外层空间活动的条约和实践表明(D)

A.外层空间属于“无主物”B.国家主权及于外层空间

C.外层空间适用国际法上的“先占”原则

D.外层空间属于全人类的共有物

22.表示缔约国同意承受条约拘束力的方式为(C)

A.协商B.谈判C.签署D.草签

23.使馆内协助馆长办理外交事务的高级外交官,在未设公使的使馆中,其位置仅次于馆长的是(A)

A.参赞B.秘书C.武官D.随员。

24.按照《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的规定,下列人员中应享有各项外交特权与豁免的有(A)

A.外交人员的家属B.行政技术人员C.服务人员D.私人仆役。

25.对于国有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

A.一国实行国有化给其他国家和国民带来损害,应该给予补偿

B.实行国有化是现代国际法所认可的C.一国实行国有化并由此给他国及国民带来损害,虽然构成国际不当行为,但可以免除国际责任

D.在《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和《各国经济和权利义务宪章》中都有关于国有化的规定

26.将争端提交由一个若干人组成的委员会。并由其查明事实。提出报告和建议促使当事国达成协议,解决争端的方法称为(D)

A.斡旋B.调停C.调查D.和解

27.国际组织的部分会员(D)

A.必定是该组织的会员国B.可以参加该组织的全部活动

C.比正式会员承担更多的义务

D.在其参加的机构内享有正式会员的权利并承担同样的义务

28.1907年《海牙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公约》及《联合国宪章》都把(B)作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首要方法加以规定。

A.协商B.谈判C.调停D.和解。

二.多项选择题

1.国际法与国内法的不同体现在(ABCD)

A 主体不同B 强制实施方式不同

C 渊源不同D 调整的对象不同

2.近代国际法发展的标志是(BD)

A 1789年法国大革命

B 维斯特伐利亚会议

C 第一次世界大战

D格老秀斯《战争与和平法》的发表

3.构成国际法上国家应具备的要素包括(ABD)

A 定居的居民B 确定的领土

C 一定数量的军队 D 国家主权

4.在国际法上,庇护权是(BD)

A 个人的权利

B 国家从其属地优越权引申出来的权利

C 个人有受庇护的权利

D国家给与个人庇护的权利

5.安理会在维持国际和平与制止侵略方面的职权包括(ABCD)

A 建议经济制裁B 断交C 采取封锁等武力行动D 建议停止交通电信

6.使馆馆舍不得侵犯包括的内容有(ABCD)

A 使馆馆长的寓所不受侵犯

B 使馆馆舍不受侵犯

C 使馆馆舍所属土地不受侵犯

D 使馆档案及设备不受侵犯

7.条约在下列哪些情况下为第三人创设权利和义务(ABD)

A 第三国同意接受该项权利

B 第三国书面明确接受该项义务

C 条约当事国有为第三国确定该项义务的明确意图

D 创设权利不必经第三国明示同意

8.国际罪行应包括(ABCD)

A 战争罪B 反和平罪

C 反人道罪D 空中劫持罪

9.国家主权具体体现为(CD)

A.属人优越权B.属地优越权C.对内最高权;

D.对外独立权E.国家主权平等

10.能够引起国家承认的情况有(ABCD)

A.合并B.分离C.分裂D.独立E.新政府产生

11.国家的基本权利有(BCE)

A战争权;B自卫权;C管辖权;D主权;E平等权。

12.对于合法进入一国的外国人在该国境内的权利有(ADE)

A.进行诉讼的权利B.参加选举的权利

C.该国宪法中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

D.参加继承的权利E.参加民事活动的权利

13.属于可引渡罪行的有(ABCDE)

A.劫持航空器罪B.海盗行为C.战争罪D.破坏和平罪E.贩毒行为

14.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中可以(BCDE)

A.主张主权

B.以勘探和开发、养护和管理海床和底土极其上覆水域的自然资源为目的的主权权利

C.对区内从事经济性开发和勘探活动有主权权利

D.沿海国对区内人工岛屿和设施的建造和使用有管理权

E.沿海国对区内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环境保护和保全有管理权

15.《海牙公约》采取混合原则,确定下列哪些国家有权对空中劫持犯罪行使管辖权(ABCDE)

A.飞机登记国B.降落地国,降落时,犯罪嫌疑人仍在飞机上

C.若该飞机为未带机组的出租飞机,承租人的登记国或者居住国

D.犯罪嫌疑人发现地国E.根据本国法律行使刑事管辖权

16.关于外层空间的法律地位的说法,正确的是(ABCDE)

A.外层空间是地面主权国家所控制不到的区域

B.外层空间不能成为国家行使主权的对象

C.任何国家可以为和平目的而利用外层空间

D.各国不得占有外层空间

E.外层空间是任何国家不能主张权利的空间

三.名词解释

1.国际地役:是指一国根据条约承担的对其领土主权的特殊限制,其目的是为了满足别国的需求或者为别国的利益服务。国际地役的主体是国家,客体是国家的领土,不构成国家领土组成部分的专属经济区、大陆架不能作为国际地役的客体。

2.毗连区:毗连区是毗连领海并在领海以外,由沿海国对海关、移民和卫生等特定事项行使管制权的一带海域。按照国际法,毗连区的宽度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不得超过24海里。

3.国籍:国籍是指个人(自然人)作为某一特定国家的成员而隶属于该国的一种法律资格或身份。国家的主要作用是在有关个人和特定的国家之间建立一种特别而稳固的法律联系。

4.国家承认:即对国家的承认,通常是指既有国家确认某一实体为国际法意义上的国家并表示愿意与之交往的行为。

5.庇护:是指国家允许因政治原因受外国追诉或迫害而前来请求避难的外国人在本国入境、居留并对之加以保护的行为。国家对外国人的庇护通常在本国领域内庇护。

四.问答题

1.简述《蒙特利尔公约》对危害国际民用航空安全犯罪的规定。

答:《蒙特利尔公约》第l条规定:任何人如果非法地和故意地从事下述行为,即是犯罪:

(1)对飞行中的航空器内的人采取暴力行为而足以危及该航空器安全;

(2)破坏使用中的航空器或使其受损坏,以致不能飞行或足以危及其飞行安全;

(3)用任何方法在使用中的航空器内放置或使别人放置装置或物质,可能破坏该航空器或使其受损坏以致不能飞行或足以危及其飞行安全;

(4)破坏或损坏航行设备或妨碍其工作,足以危及其飞行安全;

(5)故意传送虚假情报,从而危及飞行中的航空器的安全。

上述犯罪的未遂行为,或从事上述犯罪或从事这类犯罪的未遂行为的共犯即为犯有罪行。公约所称的“飞行中”同于《海牙公约》的规定。所称的“使用中”是指从地面人员或机组为某一特定飞行而对航空器进行飞行前的准备时起,直到降落后24小时止。使用期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延长到航空器在飞行中的整个期间。

2.简述国际法院的管辖权

答:国际法院的职权包括诉讼管辖权和咨询管辖权。

(1)诉讼管辖权。国际法院的诉讼管辖权是指国际法院审理争端当事国提交的诉讼案件的权利。

国际法院的诉讼当事国包括以下三类国家:1联合国会员国。联合国的会员国同时也是《国际法院规约》的当事国;2非联合国的会员国的《国际法院规约》的当事国;3其他国家,预先向国际法院交存声明,表明承认国际法院管辖权,保证执行国际法院的判决的国家。

国际法院受理的案件有:1各当事国提交的一切案件;2 《联合国宪章》或其他现行条约及协定中所特定的一切案件;3 根据《国际法院规约》提交的案件。

(2)咨询管辖权:联合国大会、安理会可就任何法律问题请求国际法院发表咨询意见,经联合国大会授权的联合国机关及其专门机构只有权请求国际法院就其职权范围内法律问题发表咨询意见。任何联合国会员国无权请求,亦不得阻止国际法院发表咨询意见。

3.简述国家对条约的继承规则。

答:条约的继承,是指继承国对被继承国签署的条约中规定的权利义务的继承,其实质就是被继承国的条约对继承国是否继续有效的问题。按照1978年《关于国家在条约方面的继承的维也纳公约》的规定,与国际法主体资格相联系的所谓“人身条约”,例如参加某一国际组织的条约,是随着被继承国主体资格的消灭而消灭的;政治性条约,如同盟条约、共同防御条约等,一般不继承;处理与所涉领土有关事务的所谓“非人身条约”,即“处置条约”,如有关边界的边境制度的条约,有关河流使用、水利灌溉、铁路交通的条约,有关中立化或非军事区的条约,特别是为当地利益而缔结的条约等,一般应予继承;经济性条约一般需要根据条约的内容来确定是否予以继承。该公约还规定,从殖民地或附庸国或被保护国获得独立的新国家不受原宗主国所签定的所有条约的拘束,这种主张从头开始的观点,后

来被发展成为所谓的“白板规则”(the clean slate rule)。也就是说,新独立的国家有权对原宗主国缔结的条约决定予以继承还是拒绝继承。

4.简述外交保护的概念和条件

答:外交保护泛指国家通过外交机关对在国外的本国国民的合法利益进行的保护。外交保护是国家的一项权利,可以由国家的国内外交机关或其外交代表机关来行使。有关国家在以抗议或追究国家责任等方式行使外交保护权时应当符合以下三个条件:

(1)本国国民的合法权益因所在国的国际不当行为而受到损害;

(2)受害人自受害之日到抗议或求偿结束之日须持续具有本国国籍,而且一般不

能具有所在国的国籍;

(3)受害人须以用尽当地救济(办法)且未能获得合理补偿;即所谓“用尽当地

救济原则”。

5.简述联合国的专门机构及其基本特征

答:联合国专门机构是根据政府间缔结的国际条约建立的,在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和卫生等特定领域内负有广泛责任,并根据与联合国经社理事会缔结的协定与联合国建立联系的专门性国际组织。

其基本特征如下:

(1)他是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2)其职能限于经济、社会等某一特定领域;

(3)他是具有普遍性的国际组织;

(4)他同联合国具有法律联系。

6.条约解释的一般规则?

答:条约的解释是指对条约的整体、个别条款或词句的意义、内容和适用条件所作的说明。关于其解释规则,有两种趋势:一是狭义地解释,即只以各当事国的意思和约文文字作解释;二是广义解释,即依条约的目的和宗旨作解释。《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系统地总结了以往的经验,宣布以下几项条约的解释原则:(1)依条约之用语按其上下文并参照条约的目的及宗旨所具有的通常意义,善意地加以解释。(2)对整个条约及其附件全面研究,并考虑缔结条约的所有有关文件进行解释。(3)如果按照上述方法所作的结论仍意义不明,可使用解释的补充资料,如缔约的谈判记录,条约的历次草案,讨论条约的会议记录等。(4)以两种或两种以上文字写成的条约,除规定遇有解释的分歧时,应以某种文字为准外,每种文字同一作准。(5)作准文字以外的其他文字的译文,解释时只供参考。(6)如作准文本中的用语遇有分歧时,各方只受本国文字的约束,而且不得从对方文字约文的不同解释中作出对自己有利的解释。(7)在两种以上文字同一作准的条约中,解释分歧按上述方法仍不能消除的,应采用考虑条约的目的和宗旨下最能协调各约文的意义。

第五篇:国际法复习资料

国际公法复习资料1.8上午8:00-10:00

一、国家责任的免除

在国际关系中,一个国家的行为有时从表现看不符合其条约义务或其他国际法原则,可是由于某种客观原因或条约,其行为的不法性被排除,因而与此有关的国际责任也就被免除了。

① 同意

1.该行为不得逾越该项同意的范围

2.同意不得违反国际法基本原则所确立的国际义务,同意必须有效、明示、合法 ② 对抗措施与自卫行为

1.有针对性和适度

2.必须针对的是不法行为

③ 不可抗力和偶然事故

④ 危难与紧急状态

危难:代表国家执行公务的机关或个人,极端危难,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办法

紧急状态:国家生存和根本利益,为了应对或消除

条件:为了抗拒眼前一个重大的危害从而保护该国的根本利益而作出的;对于其对象国的根本利益不会产生危害1

二、毗连区

① 是领海以外邻接领海的一带海域,沿海国对某些事项行使必要的管辖。

1.防止在其领土或领海内违反其海关、财政、移民或卫生的法律和规章

2.惩治在其领土内违反上述法律和规章的行为

② 由于毗连区不是沿海国领土的组成部分,因此,沿海国不得在毗连区内行使完全的合拍他的属地管辖权。沿海国在毗连区内权利只及于一些特定的事项。

③ 毗连区的测算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不得超过24海里。

④ 中国领海与毗连区法规定,中国有权在毗连区内,为防止和惩处在其陆地领土、内

水或者领海内违反有关安全、海关、财政、卫生或者入境出境管理的法律、法规的行为行使管制权。

⑤ 沿海国对毗连区的管辖不包括毗连区的上空。

三、无害通过权

指外国船舶(主要指商船)在不损害沿海国家的安宁及平常只需的条件下,可以再不事先通知或征得沿海国统一的情况下,连续不间断的通过其领海的航行权利。

① 所有国家,不论为沿海国或内陆国,其船舶均享有无害通过领海的权利,只限于船

舶。

② 通过指为赛过领海但不进入内水,或为了驶往或驶出内水而通过领海的航行。这种

通过应继续不停迅速进行,在遇到不可抗力或为求助遇险等情况时才可停船和下锚。

③ 无害是指不损害沿海国的和平、良好秩序和安全。

沿海国在领海的义务:

A.不歧视义务——不得对各国船舶实行歧视性的差别待遇

B.不收费义务——不得仅以通过领海为由向外国船舶征收费用

C.沿海国应当将领海内存在的航行危险情况妥为公布

Ps:外国军用船舶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须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批准。

四、外交人员的刑事管辖的豁免

外交人员触犯接受国刑律时,免受接受国当局司法管辖,接受国不得对他加以传讯、起诉或审判。这种豁免是绝对而无例外的。

对触犯接受过法律的外交代表,如系一般违法行为,通常有接受国外交机关向其事使馆发出通知提请注意或发出警告;如违法或情节较重的,便宣布其为“不受欢迎的人”,要求派遣国召回;当严重威胁接受国安全是,接受国可将其当场拿获并驱逐出境。

五、区分外交人员种类

① 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外交部长

② 使馆人员:

外交人员(外交职员)是具有外交职衔的使馆人员,包括馆长和其他外交人员,如参赞、一、二、三等秘书,各种专员如商务、文化专员,陆海空军武官。

行政和技术人员:如使馆中的办公厅主任,译员,会计,打字员

服务人员(事务职员):汽车司机,传达员,维修工,清洁工

③ 外交团

六、全权证书

指已过或国际组织主管当局或主管机构所颁发,指派一人或数人代表该国或国际组织的谈判、议定或认证条文,表示该国或国际组织同意受其约束,或完成其缔结条约的任何其他行为的文件。

① 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外交部长在国家对外关系中的特殊地外,他们在进行谈判时

可以无须出示全权证书。

② 一国驻外使馆馆长代表本国议定与住在国的双边条约时,以及一国住国际组织或国

际会议的代表代表本国议定相关国际条约时均不需要出示全权证书。

③ 谈判开始时,双方全权代表相互交换全权证书,审查对方代表全权证书的真实性

和内容,特别是授权的范围。有时全权证书可以稍迟出示,但最迟在条约签字以前应该相互校阅。

七、国际争端的解决办法种类

① 强制办法:平时封锁、干涉、反报、报复、战争

② 非制办法:

政治解决办法包括谈判、协商、斡旋、调停、调查、和解等。

法律解决办法包括仲裁和法院解决。

八、国际法院的判决

国际法院的判决是终局性的。判决一经做出,及对本案及本案当事国产生拘束力,但是过必须履行、如有一方拒不履行判决,他方得向安理会提出申诉,安理会可以做出有关建议或决定采取措施执行判决。

正常极限与直线基线:

① 正常基线是以落潮时海水离海岸最远的潮位线,即低潮线。(使用海岸线较平直的国家)

② 直线基线:选取海岸或近海岛屿最外援的若干适当基点,用直线连接而成的折线。

通常直线基线划定的基线内海域面积要大于正常基线内的海域面积。(使用海岸线曲折的国家,如我国)

群岛基线:

群岛国可以划定连接群岛最外缘各岛和各干礁最外缘个点的直线群岛基线。群岛国的领

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宽度从群岛基线量起。

划定规则:

① 应当包括一个主要岛屿和一个区域,陆地水域为1:1到1:9之间

② 基线长度不应超过100海里。但围绕任何群岛的基线总数中至多3%可以超过该长

度。但最长不超过125海里。

③ 不应在任何位置偏离该岛的一般轮廓。

二、紧追权

沿海国当局如有充分理由认为外国船舶违反该国法律和规章时,可对该外国船舶进行紧追。紧追权的行使需在追逐国的内水、群岛水域、领海、毗连区内开始,只有追逐未曾中断,才可在领海或毗连区外继续进行。

紧追在被追逐船舶进入其本国或第三国的领海时必须终止。

紧追只能由军舰、军用飞机或其他有清楚标志可以识别的为政府服务并经授权紧追的船舶或飞机进行。

如果紧追不符合上述要求,追逐过要负责赔偿责任。

三、条约的保留

指国家或国际组织在签署、批准、接受、核准或加入条约时所做的单方面声明,其目的在于摒除或更除条约中若干规定对该国或国际组织适用时的法律效果。

① 保留应在表示接受条约约束时做出

② 保留可以采取任何措辞和名称,其性质属于单方面的声明

③ 保留的效果是排除条约中某些规定对提出保留的缔约方的约束力

Ps:并不是所有的多边条约都允许保留。《条约法公约》中规定3种情况

1.该项保留为该条约所禁止

2.该条约只允许做出一些特定的保留,而提出的保留不在其内

3.在不属于前两者规定的场合,该项保留与该条约的目的和宗旨不相容

保留的效果:

① 条约明文允许保留,一般不需要其他缔约国事后予以接受

② 如果从谈判国有线数目以及条约的目的和宗旨,可见该条约在全体当事国间适用全

部条约为每一当事国同意承受条约拘束的必要条件时,保留须经全体当事国接受 ③ 条约若是一个国际组织的组织约章,保留一般需经该组织主管机关接受

④ 略

一个国家根据条约对其领土主权所设置的一种特殊限制。该国的有关领土在一定范围内应为另一个国家的某种目的或利益服务。

① 积极地役:允许他国在本国境内建筑和经营铁路、设立税关、派驻武装部队、开采

矿藏,甚至通过军队。

② 消极地役:一国根据条约自行限制不在本国领土行使某种国家属地权,如不在特定

地区设防。

国际地役与国内地役:

① 国际地役往往基于不平等的条约关系,不同于国内法上的地役基于双方自愿的意思

表示。地役不应具有悠久的性质,而且事实上也不具有永久的性质。

② 国内发的地役以土地相邻未必要条件,而国际地役则否。

二、双重否决权

“安理会表决实行每一理事国一票。对于程序事项决议的表决采取9个同意票即可通过。对于非程序事项或称实质性事项的决议表决,要求包括全体常任理事国在内的9

个同意票,又称大国一致原则,即任何一个常任理事国都享有否决权。常任理事国的弃权或者缺席不被视为否决,不影响决议的通过。根据大国一致原则,只要一个常任理事国投反对票,议案就不能通过,常任理事国因此享有否决权。安理会在决定某一事项是否属于程序性事项的问题,也要由包括常任理事国在内的可决票决定,因此常任理事国享有两次否决的权利,称为双重否决权。

三、斡旋

是争端以外的第三方为促成当事国进行谈判或争端解决,采取和提供某些协助活动。第三国本身不参加谈判,也不提出任何解决争端的方案。斡旋和调停一般是第三方出于善意主动进行的,也可是应当事国一方或各方邀请进行的。争端当事方或第三方可以对有关的行动加以拒绝,但不应将这种行为视为不友好。斡旋和调停者可以是国家、组织或个人。

四、国际法院的管辖权

A.对人管辖:

联合国会员国、非会员国但为《国际法院规约》当事国、非会员国也非《规约》当事国,但按《联合国宪章》规定接受安理会所定义务的国家。

B.对事管辖:

① 自愿管辖:各国当事国临时商定同意将案件提交法院以解决争端,不限于法律

性质的争端。

② 协定管辖:争端当事国根据《联合国宪章》和对本国有拘束力的跳跃的规定,将特定的争端或事件提交国际法院管辖。

③ 任择性强制管辖:任意强制管辖,即国家随时做出单方声明,就与接受同样义

务的其他国家发生的某些性质的法律争端,承认国际法院的强制管辖权,而不需另行订立特别协议。

C.咨询管辖权

对法律问题提供权威性的意见:

① 国家不能请求国际法院发表咨询意见,也不能组织国际法院发表咨询意见 ② 任何个人包括联合国秘书长,也无权请求国际法院发表咨询的意见

③ 联合国大会、安理会,可以请求国际法院就任何法律问题发表咨询意见。(直接

请求权)

④ 联合国其他机关及各种专门机关,对于其工作范围内的任何法律问题,可以随

五、时以大会的授权,请求国际法院发表咨询意见。(无直接请求权)战时中立与永久中立

战时中立:指在战争时期,非交战国选择不参与战争、保持对交战双方不偏不倚的法律地位。

① 中立地位可以通过发表声明表示,也可以不发表声明而采取事实上遵守中利益无的方式

② 作为外交政策上的中立或中立主义是指一国对其他国家间的争端或对立所采取的一种超脱的政治态度。“不结盟运动”就是一种典型的政治中立做法。

③ 战时中立是临时和特定,起开始于非交战国声明其选择中立地位,或其事实上已经

开始的中立行为;战时中立结束于战争的结束,或中立国宣布结束中立地位开始参加张正。

永久中立的地位是根据国际条约确立的,它在平时和战时都必须履行其永久中立国的义务,不得任意选择或放弃其地位。

④ 战争法上的战时中立是国家的一种战时地位,而不是个人或团体的地位。

下载国际法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际法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际法考试

    名词解释1. 国际法: 又称国际公法,是在国际法交往中形成的,用以调整国际关系(主要是国家关系)的,有法律约束力的各种原则、规则和规章制度的总称。 2.国家管辖豁免:又称国家......

    国际法论文

    论国际环境保护与主权原则的关系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几个世纪的科学技术和工业文明的高速发展,对于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损害,损害生存环境的影响已不仅得到......

    国际法案例

    国际法案例 一、中日有关钓鱼岛主权纠纷案 (要案简介) 2003年1月1日,据日本媒体报道,日本政府已与声称拥有钓鱼岛所有权的国民签订正式租借合同,以年租金2 256万日元的价格租下......

    国际法案例

    75.庇护权案(哈雅·德·拉·托雷案) 哥伦比亚诉秘鲁 国际法院,1950年 【案情】 1948年10月3日,秘鲁发生了一起未遂的军事叛乱。次日,秘鲁当局发布命令,指控美洲人民革命同盟组织指......

    国际法案例

    1.湖广铁路债券案 1979年11月,由美国公民杰克逊等九名持券人向美国阿拉巴马州地方法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提起诉讼,要求偿还他们所持有的中国清朝政府于1911年发行的“湖广铁......

    国际法教学计划

    国际法教学工作总结周春丽 《国际法》国际法是法律事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统设课,是为适应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培养外向型法律人才服务的,主要讲授国际法中基本的概念、原......

    国际法案例

    一、【案例】对俄国人赔偿仲裁案(俄国诉土耳其案)(Russia v. Turkey Case) 在1879年2月的君士坦丁堡和约中,土耳其同意赔偿俄国国民在俄土战争期间遭受的损失26.5万土耳其镑。......

    国际法案例

    1. 美国参议院通过“西藏问题”修正案 案情: 一九八七年九月十日至二十八日,西藏**十四世喇嘛出访美国,在美国国会讲坛的发言中提出了所谓"五点和平建议": „„及时地着手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