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企业管理用人的缺口效应
企业管理用人的缺口效应
企业管理上在用人方面的缺口效应是什么呢?很多人都会有疑问。CubicHR团队告诉我们:其实意思就是:企业管理者在做事情的时候故意不把事情做得很圆满,就像画个句号,一定要留个缺口,让他的下属、他的员工去填满它。因为员工在将一件不圆满的事情补充完善圆满后,增强了信心,增加了动力,充满了成就感,对企业也更有归属感。这样的企业管理才是行之有效并生机勃勃的。
就像又一次,一位著名企业家在作报告,一位听众问:“你在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请问,对你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企业家没有直接回答,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圈,只是并没有画圆满,留下一个缺口。他反问道:“这是什么?”“零”。“圈”。“未完成的事业”。“成功”。台下的听众七嘴八舌地答道。他对这些回答未置可否:“其实,这只是一个未画完整的句号。你们问我为什么会取得辉煌的业绩,道理很简单:我不会把事情做得很圆满,就像画个句号,一定要留个缺口,让我的下属去填满它。”
给猴子一棵树,让它不停地攀登;给老虎一座山,让它自由纵横。也许,这就是企业管理用人的最高境界。留个缺口给他人,并不说明自己的能力不强。实际上,这是一种管理的智慧,是一种更高层次上带有全局性的圆满。因为员工在将一件不圆满的事情补充完善圆满后,增强了信心,增加了动力,充满了成就感,对企业也更有归属感。这让所有人都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如果你在这样的企业里面,有将事情完善圆满的机会,你会不会活力十足呢?希望企业管理者看到这个能有所启发。
第二篇:“破窗效应”对企业管理的启示
“破窗效应”对企业管理的启示
所谓“破窗效应”,是关于环境对人们心理造成暗示性或诱导性影响的一种认识。美国心理学家詹巴斗曾拿A、B两辆完全相同的汽车做过如下实验:将A车完好无损地停放在秩序井然的中产阶级社区,B车摘掉车牌、打开顶棚,停放在相对杂乱的街区,观察其变化;结果发现,A车一周后仍完好无损,而B车不到一天就被偷走。随后,他将A车敲碎一块玻璃,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也消失不见了。
基于这一实验,美国学者威尔逊和凯林提出了“破窗效应”:如果一栋建筑上有一块玻璃被人打碎,但又未得到及时修复,看到“破窗”的人就有可能受到某种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而这些破碎的窗户会给人们造成一种混乱无序、无规则可循、麻木不仁的心理感觉,从而诱导犯罪行为的滋生和蔓延,使社会秩序遭到破坏。尽管“破窗效应”主要是从社会犯罪心理和行为上进行的思考,但其道理对于社会各行各业的情况也同样成立。某种不良环境因素一旦出现,就会在心理上对人们产生相当程度的暗示性和诱导性,若不采取措施及时修复“第一扇被打碎玻璃的窗户”,就难免会导致出现更多的问题,甚至引发严重危机。事实上,现实社会中的人群良莠不齐,往往存在着一定的从众心理,有着若干人云亦云、不分善恶、盲目效仿的习气,所谓“三人成虎”、“曾参杀人”、“谎话重复一千遍就是真理”、“墙倒众人推”等俗语,在一定意义上也表现出了与“破窗效应”相似的意思。
对于企业管理来说,“破窗效应”的隐患也无时无刻不存在着,因而“破窗效应”对企业形象的塑造、危机管理、企业文化建设、市场营销等多方面都有着重要、积极的启示和意义。
及时做好危机管理
企业形象是企业极其宝贵的无形资产,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等核心理念的重要体现,关系着企业在社会公众和企业员工中的整体性印象、评价、知名度和品牌美誉度,对于企业的经济利益和发展有着重要价值。因此,企业必须十分注意塑造和维护企业在社会公众中的良好形象,打造良好的产品品牌和服务品牌,对客户反映的意见、抱怨、起诉、建议等要认真对待、及时反馈,一旦发现“破窗”就应果断采取危机管理措施,避免“破窗效应”发生,否则,企业难免要为“破窗效应”付出惨重的代价。
在这方面,我国一些企业有着惨痛的教训。如当年红及一时的着名民营企业三株集团,在面对一客户将其产品告上法庭时不以为然,未及时对出现的“破窗”进行修补,结果一审败诉,经媒体报导后全国消费者都以为其产品有毒,信誉和形象一时尽毁,市场急剧萎缩。尽管三株积极补救,终审胜诉,但已太迟,三株因这场官司遭受经济损失高达数十亿元,原有市场已丧失大半,再也无力回天。鉴于“破窗效应”引发的危害,世界上许多优秀企业都非常重视,在出现问题时有时会采取全部收回有关产品的举动,以表现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如强生、可口可乐、戴乐等公司在产品出现信誉危机时就曾大规模地招回自己的产品,并要通过开记者招待会等公关手段与社会公众沟通,澄清误会,以此来求得社会公众的普遍信任和同情。
从传播角度防范“破窗”
从市场传播的角度看,不满意客户的影响通常要远远大于满意顾客的影响,如美国市场营销协会的调查数据表明:1个满意顾客的传播人数是6,而一个不满意顾客的传播人数是15。营销学有一个公式:即100-1=0,它表明:即使有100个客户对企业满意,但只要有1个客户不满意,企业的品牌美誉度就变成零。否则,一句不适当的言论立时就会通过互联网广为传播,给企业和个人的形象带来损害。例如,在四川5.12地震发生后,针对网友就万科捐款的质疑,万科老总王石在其博客上发表的言论引起了包括万科员工在内的社会多方的不满,并遭致众多网友对其言论进行“批判”和“讨伐”,“破窗”由此产生,万科陷入信任危机,形象遭受重创。几天后,王石开始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终于就其言论向外界正式道歉。这是王石对出现“破窗”后的及时补救,但如果当初在捐款和言论上都能凭着人本理念慎重对待,这一场信任危机本来是可以避免的。
“破窗”出现时应主动沟通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道德传统的影响,我国许多企业管理者在遭遇危机时,习
惯于奉行“沉默是金”、“无可奉告”、“吾行吾素”等处世之道,不愿意与外界做必要的沟通和解释,这种做法在个人道德修养上固然有一定合理之处,但对需要与社会公众保持密切关系的企业来说却很不合适,常常会引起各种猜疑、误解甚至谣言,个别竞争对手也可能借此攻击,导致企业的信誉、形象受到损害,从而给企业发展带来严重不利影响。因此,当“破窗”危机出现时,企业应当在第一时间里主动、积极地与外界沟通,真诚地表明企业的态度、信念和看法,不给各种传言以传播的机会,消除可能出现的各种误会。如果错误确实在企业一方,企业应主动、积极地坦白和道歉,争取赢得广大消费者和社会舆论的信任和谅解;如果问题有待调查,或错不在己,同样要以负责任的态度讲真话,借以展示企业对广大消费者的诚信态度和社会责任感,将危机看作是企业对客户表现忠诚、进一步扩大企业美誉度的一次机会来对待。当然,企业面临危机时的公关措施必须是真诚的,不能自欺欺人,否则,西洋镜一旦被捅破,只能加剧危机,并会招致人们对该企业永久的不信任。
第三篇:体育老师缺口大
体育老师缺口大
本报实习记者 李金霞
24岁的叶蛟龙是08级河南信阳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现在在河南平顶山市郏县三立国际学校教学。
叶蛟龙所在的学校是一所私立学校,体育教学部共有4个体育老师,其中三个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主要带八年级5个班的体育课,每个班一周教一节。除此外,叶蛟龙还教着四节足球特长课:初中两节、小学两节。
相比较周边的其他学校,叶蛟龙认为,他们学校还是比较重视体育的。学校总部的领导也喜欢体育运动,经常组织学校老师打球搞活动。而同时,体育老师的待遇还是不错的,一个月2500元的工资,学校又给他们安排有三人一套的公寓。叶蛟龙说:“我们跟主科老师的工资肯定有差距,那是因为主科老师上的课时多,我们的工资相对当地消费水平来说算是不错了,再说我们也不支出房费。”除了工资外,到年终的时候学校给每个老师都发奖金,今年叶蛟龙还得了700元,他说:“虽然钱不多,但聊胜于无啊,我觉着这就很不错了。”
“我们学校体育教师的待遇还可以吧,在北京农村的小学校里算是不错的了。如果和北京城区小学校比的话,我了解的情况是我们每个月的工资比他们最少也要少1000元。”北京市朝阳区十八里店小学体育教师张涛说。
北京市朝阳区十八里店小学更多地走进人们的视野,是因为前年温家宝总理曾在这所学校和孩子们一起上了一节体育课。张涛告诉记者,学校共有22个班级,860余名学生,体育教师5人。他每周的“纯课时”,即未算上带课间操和大课间的课时,为17节。而教委规定的正常工作量是16节。张涛坦言,他的工作量还算少,上学期有个体育老师一周排了21节课。在保证日常体育教学后,体育老师们还要带大课间、带校队训练,确实身心疲惫。
张涛说,和学校其他学科教师相比,体育教师的工资相对较少。和美术教师相比,每月工资也会差200多元。张涛希望能够增加像体育这样副科教师的课时费,并制定一些相关的奖励办法,提高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同时给予体育教师更多的关注,让体育教师的待遇更好一些。
对于日常的进修机会,张涛表示当前进修机会有很多。从市教委组织的大型培训,到在区教研组里交流学习等等,张涛说:“现在对于小学体育教师的要求很严格。”他也希望能有更多针对体育教师基本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以及组织专家讲座、听课评课等等。
让张涛高兴的是,学校很重视体育和学生的体质健康。作为一个有体育传统的小学校,田径、跆拳道、武术都是学校着力打造的品牌运动项目。“只要有体育比赛我们都参加。”张涛说,从下学期开始,学校计划每天都保证学生有一节体育课。同时要求班主任更多得参与到课间操和大课间活动中。“我们都抢不到学生!”上海市闸北区一所中学的体育教师陈老师如是说。体育教师和语数外等主科教师争学生是许多学校的现实情况,“争不过”往往是最后的结果。
陈老师的直接感受是:体育教师在学校地位低。学校领导不重视体育,自然也不重视体育教师。陈老师毕业于一所体育院校,体育专业出身的她为学校创建了一支校运动队。她曾带队参加市级比赛并获得了优异成绩,而校长对此却一无所知。陈老师坦言,我们认真带队出去比赛,拿到了成绩,希望能够得到学校的肯定,可惜事与愿违。
陈老师所在的学校共有8名体育教师,他们负责全校40个班级的体育教学任务,每人每周平均上课17至19节。陈老师说学校还是缺少体育教师,她自己每周超正常工作量3个课时,而学校只要增加一名体育教师,这样的情况就可以改善。在日常体育教学之外,体育教师们还要负责学生的早锻炼、大课间活动、体育俱乐部活动等等。当前很多学校都尚未给予体育教师们“加班”的补助。
陈老师说,她所在的学校的课时费是每节课28元,自己每月的工资还未达到上海市的月平均工资水平。陈老师认为,要改善体育教师缺乏的问题,要从根本上改善体育教师的待遇。
待遇低是影响陈老师工作积极性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体育课的安全问题也一直困扰着一线体育教师。陈老师说,目前小学体育教学与初中体育教学脱节,小学体育课没有接受基础的体育训练,有的学生不会做前滚翻、不会跳绳等等。另外还有200多斤重的小胖墩,让他们动起来同样不容易。
一线体育教师面临的困难,来自学生,来自学校,更来自社会。(应教师本人要求,未具名)
华东地区
出场人物: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某中学 董华(化名)
凭良心为学生 争面子为自己
本报记者 卢苇
董华是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某初中的一名普通体育老师,与另外3名同事一起,他们要负责全校18个班级近1000名学生的体育课。虽然工作压力不小,但董华认为还在可接受范围,“就我自己来说,每周有15节课,虽然比文化课老师稍多一点,他们大约是在10节到12节的样子,但是文化课老师课后还需要批改作业,所以就工作量来说,算是差不多吧。”
而工资待遇方面,学校现在实行绩效工资,“主要分为基础绩效和奖励绩效两部分,基础绩效是以职称、年限为依据,奖励绩效则与课时,工作量等相关。”这样算下来,已经有七年工龄的董华,一个月能拿到3500元左右。“我们学校的文化课老师也差不多是这个数。唯一有点区别的可能是期末考完试有个教学质量奖,因为我们没有考试,所以只拿平均的80%。”董华说,这个待遇肯定太低,“不过不是体育老师,而是所有老师都低。”
虽然工资不高,但压力却并不小。“运动会、中考体育、县里体育课堂质量检测。尤其是中考体育,现在有30分算入中考总分,因为关系到升学率,学校和家长都非常重视。”为了促进体育老师的工作积极性,学校还专门设有中考升学奖,“看你的满分率在县里排第几,名次好的话会稍微多一点。”但董华也坦言,奖励并不太多,“1000多元,好与坏差不了太多。我们现在做事主要是凭良心为学生,争面子为自己。”
西北地区
出场人物:甘肃省兰州市段家滩小学 刘恒之
收入支付不起最基本的房租
本报记者 杨卓越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小学体育老师在学校里扮演着“万金油”的角色,因为各种原因,他们的身影不仅会出现在操场上,有时他们还会出现在其他科目的课堂当中。但是即便是“万能”的,小学体育老师的“收入”与其他科目的教师相比却没有任何区别。
2500元,是甘肃省兰州市段家滩小学体育老师刘恒之每个月除去各项保险和税款之后的全部收入,据他介绍,在学校里不同的老师根据学历、职称、课时数量等等因素的不同,工资收入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差别,其中,以职称为依据的基本工资是决定日常收入多少的“决定性”因素,而所带科目对于收入来说并没有太大影响。
除了基本工资以外,每年学校都会根据各科老师的考核成绩,为老师颁发年终奖,刘恒之告诉记者,他所知道的兰州市小学的体育老师中一位收入最高的体育老师,因为学生在各项比赛中获得的优异成绩,年终奖可以拿到七千多块钱,这在全校范围内都可以算是最高收入。
总体而言,这样的工资标准,在经济并不发达的西部地区来说尚属“中等水平”,但在与他年龄相仿的同事中基本没有来自外地的老师,原因很简单,就是收入支付不起最基本的房租费用,家在兰州,也让刘恒之省下了不少日常的花销,“以前一个人生活的时候,我每个月可以存下2000块钱。”刘恒之说。
虽说在学校里,体育老师与其他课目的老师收入水平相当,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小学体育老师的从业资格和职责划分都相对“混乱”,以刘恒之工作的学校为例,目前该学校只有3个体育老师的编制,但是能够上体育课的却有4个老师,其中专职的体育老师只有两人,其余的两个都是“兼职”,特别是其中一位数学老师,只是因为身体条件等方面比较“像”体育老师而到运动场上做“兼职”,带一部分体育课。
正是由于“兼职”体育老师并不完全具备专业的体育教学知识,导致现在一部分小学的体育教学内容已经开始“缩水”,像单双杠之类具有一定技巧性和危险性的项目,已经在老师们的“默契”中被取消了。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队伍中的“新生力量”,尽管工作条件极其有限,但刘恒之还是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孩子们认识体育,并且喜欢上体育,去年他就自己出钱带领学生参加了全市中小学生的乒乓球比赛,他表示如果今后还能够有比赛的机会,他仍然愿意自费让自己的学生在比赛中体会运动的快乐。
华北地区
出场人物:内蒙古某高校 陈成(化名)
进修机会少 职称评定难
本报实习记者 季雪峰
与竞技体育的残酷竞争相比,大学体育老师本应该轻松,不过陈老师进入学校后意识到,“想在校园内干出一番事业,并不比夺得全国冠军、世界冠军、奥运冠军来得容易。”
“每学期至少给200名学生上课,每周4节大课,要上16周。”陈老师说,这些只是最基本的工作量要求,一般情况下,每学期的课程量都会比这要多,基本上是两倍于工作量要求。有时甚至从早晨八点的第一节课开始,一直要到晚上八点的最后一节课。“别人听了都会认为这么多的课,钱肯定没少挣!”陈老师很无奈地说,“我们课时费是按着学生的人数算的,其实,真正来上体育课的学生并没有这么多,而且学生对于体育课并没有很清晰的认识,迟到、逃课、散漫、抱怨是常有的。老师认真备课,精心准备,每节课哪怕是只有十几个学生,都会坚守岗位。这样一学期下来,老师们也就是刚好完成工作量,并不能挣很多课时费。
对陈老师而言,他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职称。由于职称细化,各个职称都分级聘用,与工资直接挂钩。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培训进修的机会渺茫,课题申请困难,职称的评定更显竞争激烈。“注意力和精力较多地投向能够挣钱的‘市场’,而相对忽视、偏离了本职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体育老师一部分只靠学校给的‘三瓜俩枣’,体育是基础课程,相对于专业课程的教师,收入就更少了!”陈老师说。青年教师常感慨,读了二十多年的书,收入还不如初中毕业的农民工。由于工资和职称都相对较低,申请课题经费难度大,而结婚、买房、买车、子女问题、赡养老人等经济压力又集中涌现,以至不少人不得不从事各种兼职,以代课、培训、承揽项目等方式来贴补家用。
全国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令学校体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体育教师面临师资不足、地位弱势、缺乏成就感等问题,想让学校体育开展得红红火火,谈何容易?
今年暑期,北京市朝阳区的中小学生不仅要完成书本作业,还要完成“体育家庭作业”——假期每天锻炼一小时。“体育作业”进暑期,其背景是令人担忧的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
最近,一份由国际运动科学和体育理事会发布的调查显示:中国人与上世纪90年代初相比,运动量减少了45%。其中,青少年是运动“滑坡”最明显的群体,大约92%的孩子没有参加校外体育运动的习惯。青少年运动量急剧减少,仅就学校体育而言,对体育课的认识不到位、体育教师严重短缺、体育课教学水平得不到保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和习惯的养成。
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老师缺口高达30万,一些农村或边远地区学校没有专职体育教师
根据2007年版的《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所公布的全国中小学学生和体育教师数量折算,当时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缺额量为29.4万人,其中小学缺额最多,为24万人。
2008年,教育部组织国家教育督导团对体育师资进行调查,也充分证实了中小学体育教师缺额的现象。例如,广东省专职体育教师不足40%,农村学校80%以上为兼职体育教师。重庆市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配备率为73%;甘肃省近70%的学校体育教师为兼职。
即便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也多有体育师资不能覆盖的角落。行知实验学校是北京一所打工子弟学校,目前1200多名在校生只配备两名音体美老师,显然远远达不到要求。记者了解到:北京中小学体育教师缺编比例在15%至20%。
最近一次有关体育教师缺编数据的公布是在2012年年底,“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老师缺口高达30万,”教育部体育卫生和艺术司司长王登峰在某学校体育工作研讨会上透露,“一些农村学校或边远地区的学校,甚至没有专职体育教师。”
中央教科所体卫艺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吴键认为,中小学体育师资严重不足的直接原因有两个:一是2001年开始实施的新课程标准增加了体育课时;二是近10年来体育教师数量没有按课时比例同步增加。从经济学角度来理解,就是体育老师需求增加、供给不足。
课时增加凸显体育老师缺编,而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队伍总体超编100多万
自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体育(与健康)课程课时增加,一至二年级由原来每周2课时增至4课时,三至九年级由每周2课时增至3课时。由于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时的增加,对体育教师的需求大大提高。
广西博白县一小学校长告诉记者:“按照国家课程设置,学校一周体育课总课时共有88节。但目前学校只有两个专职体育教师,根本不可能完成教学任务。”体育课时激增,但大多数学校却由于教师总编制限制,无法增加教师数量。
与体育老师缺编30万不相称的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队伍编制总体超编100多万。“实际操作中,一般学校在配置教师时,都是将语数外教师放在首位,而将音体美教师的配置放在次要地位。”吴键说。
体育课的弱势地位从以下这组数字得到证明:根据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在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课时占总课时的10.7%,排在语文、数学之后列第三位。按常理,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总量也应排在第三位,但实际上,按教师数量从多到少排序,小学体育教师列第四位,初中体育教师列第七位。
“学校和社会都不看重体育的话,体育教师自然得不到重视,在学校的地位就变得可有可无了。”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程方平说。
体育教师“义务”承担早操、大课间活动等,工作价值却得不到家长认可 “课上没字、课下没事”,“主要就是带着孩子们玩”,这可能是大多数人对体育老师工作的印象,但北京教育学院体育与艺术学院副院长潘建芬做的一项调查恐怕会推翻人们的这一惯有认识:从面向全国28个省市区、771名体育教师进行的工作量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0.9%的体育教师表示一天工作时间在8至10小时,课程负担并不轻松。
《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社也曾面向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体育教师中周课时15节以上的人数约占56%,而除体育外的其他各科,教师周课时14节至16节的占46.5%,考虑到体育教师承担的学生课外锻炼、早操、大课间活动、课余训练等, 体育教师工作负担之重显而易见。
然而,这样的辛苦并不能完全得到肯定,在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等方面,学校普遍向文化课教师倾斜,而体育教师则更多地在“义务”劳动。安徽省马鞍山市某小学体育教师张家飞每周都要上20多节体育课,除此之外,每天他很早就要去学校带训练队,大课间活动时间也要到位。“这些都是每天必做的事情,牵扯了我们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但是在绩效考核时是不被计算在内的。”张家飞说。
相较于体力上的付出,体育教师们更大的苦闷在于工作价值得不到认可。据报道,杭州市西湖区某学校任命体育老师当班主任,竟遭到22名家长联名反对,理由是“影响学习成绩”——最终,偏见导致这位体育老师无奈“下课”。
体育老师同其他学科老师一样,面临竞赛排名、职称评定、科研任务的压力,但是不公正的评价机制、超负荷的工作量却让他们中的很多人有苦难言。数据显示,我国高等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体育教学的并不多,在很多地区尚不足三成。
如何弥补体育教师缺口?“我们将改革体育教师的工作绩效评价和考核办法,通过提供培训、转岗等方式,计划将在3年内补齐全国中小学校体育教师的缺口。”王登峰表示。
保障体育教师在职务评聘、福利待遇、评优表彰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待遇。对体育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以及组织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等,要纳入教学工作量。
意见提出,各地要加大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力度,在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中统筹规划学校体育设施建设,推动全国学校体育设施和器材逐步达到国家标准。大力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和运动设施向青少年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在课余和节假日应向学生开放。
根据意见,各学校每年对所有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并将有关情况向学生家长通报。各地要把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指标,将学生日常参加体育活动情况、体育运动能力以及体质健康状况等作为重要评价内容,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绩效评估和行政问责。要切实保障学校体育经费,合理保证中小学校公用经费中用于体育的支出,并随公用经费标准提高而逐步增加。各级教育督导机构要定期联合有关部门开展学校体育工作专项督导,并将督导评估结果及时向社会公示。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3年下降的地区和学校,在教育工作评估和评优评先中实行“一票否决”。
第四篇:养老金缺口
养老金缺口
人生最痛苦的事儿是什么呢?人走了,钱没花了。人生最最痛苦的事儿是什么呢?人还在,钱没了。对于那些挣扎在房贷、车贷、儿女债的八零后来说,前一种“痛苦”我们没福分享受了,但后一种痛苦很有可能就赶上了,老了老了,没钱养老。有人就纳闷啊,不是有养老金吗?一份由中国社科院发布的报告显示,2011年城镇职工养老金收不抵支的省份达14个,养老金缺口高达767亿,个人账户空账额突破了两万亿。作为一个文科生,我临时抱佛脚,学习了一下这两个数字的含义。不学不知道,一学吓一跳啊,中青年人积累的个人帐户基金中,有两万多亿被拿去支付上一代退休职工的工资、福利了,就这么着拆东墙补西墙,都还缺口767亿呢!那等我们自己老了的时候,拿什么来养老啊?!
养老金也叫退休金,大概的意思是趁着我们年富力强的时候工作挣钱,通过某种途径攒下来,等到老了失去劳动力的时候,再把之前攒下的钱按月还给我们,所谓“劳有所得”“老有所养”嘛。那为什么从2007年开始,就年年嚷嚷着钱不够了,养老养不起了呢?
有专家给解释说,第一,中国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立的比较晚,建立的时候有一部分人已经退休了,他们对养老金没有贡献却可以享受养老的待遇,也就是说没有直接付出、却有直接回报,回报的钱都是在职职工拿的,这么一代一代往下压,空账就出现了。第二,国家连着几年每年以10%的速度在提高养老金,老龄化趋势越来越严重,拿钱的人越来越多,拿的钱也越来越多,而挣钱的人却越来越少,所以空账额就越来越大,而且似乎完全没有缓解的迹象。这么算下去,到我退休的时候,我干活攒下的那些钱,可能都被别人分干净了!
事儿说明白了,咱得算一笔账,不能一直这么亏空下去啊,寅吃卯粮的最终结果,可能就是没粮可吃。我记得今年六月份的时候,曾经有过一次全国范围内各个社会阶层的大讨论:要补养老金缺口,先延迟退休!随着寿命的延长,退休时间也推后,享受养老福利的人就少了;拿的钱少了,退休前积攒的钱就多了。这就好比一个池子进的水多,出的水少,池子里就会始终有水。但问题是,按照目前人口老龄化、社会结构调整的速度,这招只能缓解,不能解决。巨大的亏空说明,池子里早就已经没水了,至少现在你得先填满吧。
在公布养老金缺口报告的时候,中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做了一篇演讲,提到了养老金和GDP比例的问题。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全球经济普遍不景气的时候,我们还保持着精气神儿和活力,每年以将近8%的速度递增。这么雄厚的国民生产总值,只要养老金所占比例稍微高一点儿,钱就不是问题。可我们的比例是多少呢?2%。横向对比一下其它国家,最高的是挪威,83%左右,日本是25%,美国是15%。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趁着发展形势尚好,适时调整一下呢?除了国家,那些动辄利润上亿、上百亿的央企也可以做做贡献,拨出一块利润来养老嘛。作为国有垄断企业,你资产属于全民所有,利润来自广大消费者,与其留着余钱给你们买天价灯、天价酒,不如拿出来履行社会责任。
是的,最后说一说公平的问题。养老金缺口,从某种程度上说,不仅仅是一笔经济账,不仅仅是钱的损益,而是公平的损益。都叫养老金,但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员工在缴纳和领取上却千差万别,我们算一算,如果取消养老金双轨制,一碗水端平,多缴多得,少缴少得,不缴不得,左手开源右手节流,里外里钱可以生出来多少啊。所以填补漏洞的办法有,而且有很多,希望下次看到的不是哭穷的新闻,而是真正落到实处的改革举措。
第五篇:鲶鱼效应、丛飞的故事、用人之长、用人之短
鲶鱼效应
沙丁鱼不爱动,被捕上来不久就会死。于是渔民将一条鲶鱼装进了装沙丁鱼的鱼舱,沙丁鱼要想躲过被吃的恶运,就必须在鱼槽内拼命不停地游动。这就是管理学界有名的鲶鱼效应,用来比喻在企业中通过引进外来优秀人才,增加内部人才竞争程度,从而促进企业内部血液循环的良性发展,其实质是一种负激励,是激活员工队伍之奥秘。
如果鲶鱼代表团队中一员,那么它就意味着新、奇、异,包括观点的不一样、行为的不同、习惯的迥异,正因为不同,才会激发智慧,一个团队需要不同性格、不同技能、不同工作经历的人加盟,如果都是清一色的员工,那么这个团队产生奇思妙想、产生高绩效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在注重团队建设、致力团队沟通的今天,适当地吸引一些鲶鱼加入团队,会给整个团队带来活泼的工作气氛,带来创新,带来多赢。
鲶鱼效应是企业领导层激发员工活力的有效措施之一。它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企业要不断补充新鲜血液,把那些富有朝气、思维敏捷的年轻生力军引入职工队伍中甚至管理层,给那些固步自封、因循守旧的懒惰员工和官僚带来竞争压力,才能唤起“沙丁鱼”们的生存意识和竞争求胜之心。二是要不断地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管理观念,这样才能使企业在市场大潮中搏击风浪,增强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
鲶鱼效应-具备特质
1、办事果断、雷厉风行:迅速发现组织停滞不前的病症所在,并能够快刀斩乱麻,迅速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说话算话、强势作风:科学地决策,并能够监督决策的执行,及时评估政策的有效性。
3、倡导创新、结果导向:提倡创新,塑造鼓励创新的氛围,从业务流程、工作设计、人员招聘与配臵、薪酬设计和考核等方面体现创新思想,体现创新的利。
4、成就需求、前瞻视野:有短中长期发展规划和目标,能够预见组织发展的方向以及现存人力资源与未来的差距,能够有效地辨别未来人才,裁减掉不适合组织发展的拖后腿人员。
5、系统视角、敢于变革:能够从系统内外观察组织系统结构的变化和功能,既要把自己当作组织的一部分,自己看成一个小系统中的领导者,能够带动员工队伍打开局面、打破常规,取得良好效益。
丛飞的故事
丛飞(1969.10.29~2006.04.20)原名张崇,生于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庄台镇的农村,自小努力向上,是深圳著名男歌手。在他37岁的短暂人生中,先后参加了400多场义演,收入并不丰厚,但进行长达11年的慈善资助。他资助了183名贫困儿童,累计捐款捐物300多万元,被评为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去世前捐献角膜:爱心大使丛飞生前立下遗嘱捐献眼角膜,履行他最后的爱心之举,为活着的人留下光明。在去世的10天前,丛飞和父亲向医院郑重提出,停止静脉补药治疗,仅保留镇痛治疗。丛飞说:“我希望能把这些费用用到其他有治疗价值的人身上。”他还提出,去世后捐出眼角膜。丛飞捐献的眼角膜使5名眼疾患者受益。
去世前捐献角膜:爱心大使丛飞生前立下遗嘱捐献眼角膜,履行他最后的爱心之举,为活着的人留下光明。在去世的10天前,丛飞和父亲向医院郑重提出,停止静脉补药治疗,仅保留镇痛治疗。丛飞说:“我希望能把这些费用用到其他有治疗价值的人身上。”他还提出,去世后捐出眼角膜。丛飞捐献的眼角膜使5名眼疾患者受益。
用人之长
用人之长有三大要点:见人之长,识人之异,育人之才。
用人之长的第一个要点,是“见人之长”:用人不要看他有什么缺点,而是看他能做什么。德鲁克说,发挥人的长处,才是组织的唯一目的。
用人之长的第二个要点是“识人之异”:每个人的长处各有不同,经理人对员工要区别对待,在用人上,包括激励、奖励、提拔等,要量身定做。
要做到用人之长,先要知道组织中都是些什么人。根据德鲁克的说法,组织中没有“完人”,没有“牛人”,都是些“常人”。
第一,组织中没有“完人”。所谓的完人,即使不是无能之辈,也是平庸之辈。优点突出的人,缺点也会很突出,就像有高峰,就必定会有深谷一样。
第二,组织中没有“牛人”,只有“某一方面牛”的人。没有人能够各方面都强。人往往只能在一个领域取得杰出成果,最多也不过几个领域而已。
第三,组织中都是“常人”。德鲁克说:“特别能干的人,其实不需要组织,也不想要组织。单干对他们更合适。”
然而,组织的目的,就是发挥这些“常人”的长处,让他们的短处变得无关紧要。一句话,组织就是让一群常人可以做出非常之事。比如,一个不善于抛头露面的会计师,如果自己独立执业大概无法维护客户关系,但是如果他在一个组织中工作,大可以躲在办公室中,专心做自己擅长做的事情—会计。
用人之长的心态
要做到用人之长,管理者不仅要知道自己创造业绩的,不是雇来愉悦自己的。因此,自面对的是“常人”,而非“完人”或者“牛人”,己该问的问题不是“他跟我相处得如何”,而是还要排除以下的心态。这些心态许多管理者都“他能贡献什么”。
会有,只有经常提醒自己,才有可能成功地把第三,不要误解“严格”。不要把严格理解它们消除。为吹毛求疵、大挑毛病。真正严格的上司,是
第一,不要自己心虚。如果一个管理者看在问“这个下属能做什么”之后,要求他必须人首先是看这个人不能做什么,而不是他能够做到。
做什么,这很可能是自己内心虚弱的表现:把第四,不要误解“职位”和“人”的关系。别人的长处看成威胁。一方面,不要削足适履,让人去适应职位。另
第二,不要误解下属的角色:下属是雇来一方面,不能因人设岗。
用人之短
我们一贯倡导“用其所长”,这固然值得发扬,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还倡导一种理念,就是“善用人短”,这更值得我们摸索。有人说,容人之长、用人之长不易,容人之短、用人之短更难。如果管理者能跳出传统的思维定势,善于发现和挖掘潜藏于短处的优势,大胆取他人之“短”,用他人之“短”,就会收到化短为长、点石成金的奇效。
其一,要辩证地看待长与短。人的长处和短处是相对的,变化着的,没有静止不变的长,也没有一成不变的短。在一定的条件下,长与短都有可能相互转化,长的可以变短,短的可以变长。高明的领导者,就在于辩证地看待长与短,善于知长识短、短中见长,从而做到人尽其才。
其二,善用人短,点石成金。我们常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人都有缺点,都有短处。但如果你把一个人的“短处”用对了地方,用得恰到好处,就可能收到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现代企业中善用人短的大有人在,例如:美国柯达公司在制造感光材料时,需要有人在暗室工作。但视力正常的人一进入暗室,犹如司机驾驶着失控的车辆一样不知所措。针对这种情况,有人建议:盲人习惯于在黑暗中生活,如果让盲人来干这种工作,一定能提高工作效率。柯达公司管理层接受了这一建议,将暗室的工作人员全部换成盲人,结果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工作质量,还给公司增加了可观的利润。在暗室里工作,盲人远胜过正常人,真可谓善用人短,化短为长。
这给我们以启发,“善用人者无废人,善用物者无弃物”。领导者在实践中若能巧妙而合理地利用人的某些短处安排工作,比如,让爱钻牛角尖、喜欢较真的人,从事技术攻关工作;让能言善辩、善于交际的人,做公关与营销工作;让爱挑剔、喜欢吹毛求疵的人,做产品质量管理工作;让说话直率、好提意见的人,做行风监督工作;让谨小慎微、敏感多虑的人,做安全生产监督工作;让斤斤计较、爱盘算的人,做财务管理工作;让争强好胜、爱出风头的人,担任突击队队长……凡此种种,以人的短处来定岗,反而能把短处变成优势,把缺点化作优点。这样,使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潜能,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其三,要善于容人之短。作为一名领导者,一定要有容人之短、用人之短的胸怀和肚量。如果说识人之短需要一种眼光,用人之短需要一种艺术,那么,容人之短就需要一种境界、一种胸怀、一种素养、一种大气……因为往往优点突出的人,缺点也突出,而这类人比较难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