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改革论文

时间:2019-05-13 10:22: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土地改革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土地改革论文》。

第一篇:土地改革论文

土地改革论文

时间:十二月三日

班级:10331姓名李勇

一、当前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存在的问题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保留集体所有制因素的条件下实现了农民对土地的直接经营权,但它是由国家控制而由集体来承受其控制结果的一种制度安排。因此,这种特有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土地权属纠纷、征地补偿费用不标准、不合理分配、农民宅基地不合理占用、土地使用权尤其是非农集体土地使用权的流转问题及农民的权益问题等。

(一)农村土地产权残缺,对农民的经营和投资激励不足

现行农村土地实行集体所有制,而集体可以有乡镇、村、村民小组三个层次,它们在不同程度上都是农村集体土地产权的所有者代表。但“集体”到底是指哪一层次?法律规定则含糊不清。可见,农村土地的所有权主体是缺失的。农民只拥有土地的使用权,而不具有对土地的实际占有权、完全经营权、自由转让权、入股权、抵押权和继承权。产权不完全导致的土地频繁调整和有限的承包期限,容易造成农民经营土地行为的短期性,抑制了农民投资和经营的安全感与积极性,甚至采用掠夺性经营方式,导致土地贫瘠化,不利于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影响农民收入的长期增长。

(二)农地分散经营,难以获得规模效益

在现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大部分农村地区根据集体土地的质量和数量,将土地按人口或按劳动力平均分配,这种生产组织形式使农地经营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益。人地矛盾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13亿人中有9亿是农民,虽然我国耕地面积总量大,但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1公顷,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2%。这种超小规模的土地经营模式,不利于农业生产的社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加之当前开发区热、房地产热等各种“圈地运动”使不可再生的土地资源流失严重,耕地面积大量减少,也加剧了人地问的矛盾。我国地区之间土地资源和人口分布不均,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很容易造成人地关系结构性失衡。而人地矛盾的加剧和人地关系结构性失衡,在客观上都要求土地经营必须提高效益。

(三)分散经营使农产品供给层次低,难以获得市场优势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必然形成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阻碍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目前,大部分农村农产品供给结构层次低,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的结构性矛盾明显。农业发展受需求约束的特征突出,而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仍沿袭传统模式,调整滞后,造成相当部分农产品小能适销对路,农民增产不增收。而且单个农户进入市场面临重重困难:一是主体分散,无力抵御市场竞争、需求变化带来的巨人风险;二是组织化程度低、素质低以及封闭式经营,使农户直接进入市场的交易费用昂贵;三是缺乏获得市场信息的有效渠道,缺乏对信息进行分析、过滤、判断、选择的能力,面临的市场风险高。同时,家庭生产的盲目性和农产品市场竞争的无序性,也造成农业资源的巨大浪费。

(四)农村土地与城市土地权利不平等

依照现有法律,只有城市的国有土地才可以出让其建设使用权,而农村集体农地必须经过政府征用,变成国有土地,才可以产生出建设使用权。在征地中,政府扮演三重角色:一是征地补偿标准的制定者:二是交易当事者;三是强制交易合同执行的执法者。在这种制度框架内,农民几乎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农地征用补偿标准与国有土地建设使用权出让价格之间的差额,被地方政府与工商企业分享了。这种不合理的农地产权制度与不公平的征地方式,让农民在失去土地时无法获得合理的补偿。目前的土地制度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不利于农民人口流动,还严重影响了中国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二、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目标及核心内容

(一)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基本目标

1.明晰产权,确立农民的土地产权主体地位。土地稀缺性的增强和土地价值的提升,以及农民对土地利益的要求需要进一步明晰农民同土地之间的权利关系,确立农民的土地产权主体地位。这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在土地上的收益权的保护问题。当前,深化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无疑是解决问题的核心。

2.强化农村土地承包权,弱化集体所有权。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要“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首先稳定和完善作为该经营体制基础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在现有制度框架内,进一步弱化集体所有权,强化农户承包权,把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权都给农户,农户成为实在的而不是名义上的土地主人。承包权实质上是对所有权的分割。承包合同越是长期化、固定化,承包权对所有权的分割程度就越高。在现有中国农地承包制下,承包权越稳定,农户的收益越高。在家庭承包成为合法以后,我们要从政策层面转到法律层面给它一个有力、可靠的保障。这就是把从公有制分离出来的使用权,以法律形式肯定它是一个经济主体。社会主义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农民土地使用权作为私人财产,其权利也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使用权可以说是准所有权。它包涵承包权、使用权(经营权)、抵押权、入股权、转让权等多种权利,这些权利在立法时将界定清楚,形成法律依据。

(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主要是把土地承包权赋予物权的属性,让农民拥有农地产权并使土地使用权进入市场。这是实现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基本目标的根本途径。

赋予农村承包权以物权的性质,也就是在法律中明确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一种财产权。所谓农民的土地财产权,是指农民拥有的对土地的使用权、收益权和让渡权。同其他任何产权一样,这种权利不可能是绝对权利,必然要受法律乃至社会习惯的制约。尤其在土地权利方面,各主要国家都有许多法律对土地财产权的实现做了限制。确立土地财产权,具体地说,就是要实行农村耕地承包权物权化、长期化、商品化。物权化是指所有耕地按照一定标准承包给农户,取消“双田制”等一切村干部可以在短期内任意发包耕地的权力。长期化是指耕地永久承包,承包权可以继承。商品化是指承包权可以买卖。在这个原则下,实行土地承包权的重新调整,除乡村道路等公用设施占地外,其他一切农地根据承包权划分给农户。

三、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化的历程与未来改革模式展望

(一)既有的政策和法律对土地承包权的规定

从土地承包期限上来看,1993年《关于当前农村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指出:“在原定的耕地承包期到期以后再延长30年不变,开垦荒地、营造林地、治沙改土等从事开发

性生产的承包期可以更长。”1998年修订的《土地管理法》规定在原有土地承包期的基础上再延长30年。1994年农业部颁布《关于进一步完善和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意见》及中办发(1997)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完善和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通知》都提出了“大稳定、小调整”的方针,客观上保证了土地使用权的长期化。2002年8月29日颁布的《农村土地承包法》第20条规定:“耕地的承包期为30年,草地的承包期为30至50年,林地的承包期为30至70年,特殊林木林地的承包期经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批准可以延长。”

(二)《物权法》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性质的确认与未来改革模式选择

2007年3月1 6日颁布并将于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的《物权法》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确定为用益物权,这是我国物权法第一次承认了承包经营权的物权性质。它在不改变我国农村集体土地的性质的基础上,为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期稳定,维护土地承包经营权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保护农用土地长期用于农业生产提供了法律依据。《物权法》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积极意义是毋容置疑的,但它在规范和指导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中的实际作用发挥还有待检验,而且它本身的一些不足也为下一步的改革模式选择提出了新的方向和要求。

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范围,《物权法》未作明确界定。事实上,物权法所调整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主要是通过家庭承包方式而形成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和通过其他方式承包并经依法登记而形成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而通过其他方式承包并未经登记而形成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应视为农用土地租赁权,应由《合同法》调整。土地承包经营权范围边界的模糊将会直接带来权利的规范和使用上的困难。

《物权法》在以上几个方面存在的不足,体现了“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一种物权的不完备性,对其进一步的修订和完善,正是我们逐渐明晰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目标模式并向其迈进的起点。

四、结语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最终目标指向是以恢复农民地权为实质内容的制度变迁。当前,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的核心内容主要是把土地承包权赋予真正的物权属性,这样可以在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赋予农户以土地经济所有权,集体合作经济组织保留对土地的终极所有权,并通过一定的收益权来体现。农户拥有对土地的占有、收益、使用和有条件的处置权。集体凭借土地的终极所有权,可以依法进行土地使用情况的监督管理,负责农地的承包、继承、转让、出租、入股、抵押等的管理工作,可以依法收取地租。对《物权法》中相关规定的修正和完善,正是我们迈向新的改革目标的起点。

第二篇:土地改革制度论文

土地改革制度论文

现行土地改革制度对高房价的影响及一些建议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载体。受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的影响,土地承载功能日趋多元化,土地管理和服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是什么导致了如今的高房价,是否就如人们普遍认为的土地成本是房价的压力主因,如何利用宏观调控手段使房价回归真实的市场,在这里我们将深入讨论。

房价的构成因素不仅仅是土地,可以说房价的构成因素在我国是比较复杂的一个问题,如果单纯从理论上讲,房价的构成因素里土地是一方面,建筑成本又是一方面,再加上管理以及房地产开发商的利润。所以不能笼统的说地价所占住房销售价格的比重大就一定会是促成房价高的因素。

撇开其他因素不谈,本文主要从我国土地改革制度方面谈谈

现行土地制度的缺陷

房价上升核心是利益关系问题。而利益关系问题的生成、发展取决于一定的制度设计。从上世纪80年代起,城市国有土地配置机制即供地制度,逐步由市场机制取代行政划拨方式。无疑这一改革是成功的。但是,现行土地制度也存在诸多缺陷。主要表现在:

供地结构失衡 价值取向失偏的必然结果,是供地结构失衡。虽然,上世纪80年代末,国务院就明确了城市住房主要职能是居住,普通商品房是城市房地产业主要开发方向,本世纪初,明确了构建保障

性住房体系的责任在政府。但是现如今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进展缓慢,市民享受面过小,供地结构明显偏向商品房用地。原因在于保障性住房用地土地出让几乎无政府纯收益,政府收益部分是要返还给开发建设单位,以降低土地成本,从而降低保障性住房销售价格,地方政府不愿意损失掉眼前经济利益。

出让方式混乱 土地出让方式市场化方向的正确,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方法不健全。如,政府部门普遍喜欢搞一次性“招拍挂”,而不看好年租,结果,只考虑到当届政府的方便,几十年的地价一次性支付,也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相违背。又如,不论土地使用方向,仅采用“价高者得”的游戏规则,竞买价格成为确定后土地成功交易的唯一标准,结果在土地日趋短缺的情况下,地价上跃。土地出让过于强调招牌挂的方式,结果对最近几年的地价飞涨推波助澜,与制度设计初衷相违背,不仅没有起到调控市场的作用,反而引起了市场的不稳定。

将“土地资源价值最大化”片面理解为“经济效益最大化” “土地资源价值最大化”科学含义应是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最大化,或者说是“综合效益最大化”。从以上两点也不难看出,许多地方政府执政的重点全部放在了当届政府的财政上,将土地视作为城市生财的主要源泉,出让多少土地,收取多少出让金和税收成为一些政府部门工作旋转的轴心,也成为评判一届政府业绩的标准。甚至出现了“土地财政”的说法。

因此,充分发挥土地宏观调控在调整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中的作

用。

控制供地结构才能根本抑制房价 “国11条”的重点之一是调整住房结构,加大限价商品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的供应,普通商品房中加大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比例。

地方政府在土地出让上要学会平衡,既要保证高端的商品房用地推出,以此获利,并改造城市形象,同时也要增大普通商品房用地的供应,并且在整个城市的范围内做好详细的规划,并且在普通商品房用地上让利,在保障房上承担起责任,土地市场应该能够逐步回归理性。

改变单一的出让方式 土地出让方式单一,削弱了宏观调控能力。今年,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宣布,北京市将改进目前土地出让方式,弱化投标价格比重此前,上海、武汉等地已经改变了土地出让中“价高者得”的模式。多种出让方式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一一得以实践,这也将大大提高政府部门对土地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

强化经济手段调节,建立健全市场配置和宏观调控机制。土地收购储备遵循收购价格、供应价格按市场定价的原则,这是因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是资源配置的基础方式,市场价格机制是经济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实行多元交易方式,提高土地供应的可选择性和针对性。对不同用途、类型、规模、性质的用地,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灵活的供应方式和弹性年期的出让方式。

科学制定土地供应计划。制定和公布土地出让计划是完善城市土地供应机制的基础,将有助于提高土地管理的科学性,促进城市土地市场的规范和完善。特别是土地出让计划的制定中坚持层次性、合理性和公开性相结合的原则。层次性是指在时间上有较为详细的中、长期土地出让计划,使土地出让计划同城市发展规划以及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结合起来,保持土地利用的连续性。合理性是指土地出让计划既要科学,又要具有可操作性。在制定计划时,应对土地需求进行科学预测,调查房地产市场的现状并对其发展进行预测,再结合城市现有存量土地面积、未来回收土地以及新增土地的面积,制定计划。公开性是指土地出让计划要向社会公布,增加土地市场的信息量,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正确引导舆论和市场。

对于我国在社会转型期出现的高房价问题,以上是本人从土地改革制度的方面进行的一些简单的分析及建议,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的土地制度和住房环境都会有很好的改善和进步。

第三篇:土地改革

第3课土地改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原因:见书P12

颁布时间:1950年

内容: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建立农民土地所有制

实施:分批进行,没收地主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农民,地主也有份地

结果:1952年底全国大陆基本完成,农民获得解放(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意义:㈠ 摧毁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翻身,得到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㈡人民政权更加巩固 ㈢大大解放农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练习: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土地改革的意义(C)

A.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B.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C.建立了土地的公有制

D.农民翻了身,成为了土地的主人

第四篇:土地改革

第3课土地改革讲学稿执笔马永审核杨瑞蕾2010-3-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的背景、土地改革的政策、过程和结果。

2.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政策中保护富农经济的原因和意义。

3.了解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民主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4.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的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中国土地改革的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在恢复国民经济和巩固新生政权中所起到的作用。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几千年来的土地问题才真正得到了解决。尤其是当今三农问题的逐步解决,使学生更加热爱共产党。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土地改革,前承新中国政权的建立,后启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在本章教材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建立政权难,巩固政权更难。新中国成立初,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了土地改革等运动,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也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创造了条件。

2.难点:学生可能对1950年土地改革中对富农阶层采取的政策难以理解

课堂练习:

1、查看课本第13页图片回答,反映的内容是

A、1950~1952年土地改革B、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西藏和平解放D、大跃进运动

2、建国后保证农民在政治、经济上翻身得解放,成为土地主人的法律法规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D.第一个五年计划

3、下列选项中,属于土地改革意义的是()

①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②解放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改善农民生活③建立了土地公有制④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主人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4、关于1950~1952年土地改革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改革前我国农村均是维持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B、《中国土地法大纲》是这次土改的指导文件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是指导土改的文件之一

D、这一时期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也进行了土改

3、如果要了解有关建国后土地改革的历史资料,可以查阅下列哪部作品()

A《暴风骤雨》B《狂人日记》C《雷雨》D《班主任》

4、《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土地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B.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C.实现耕者有其田的社会理想D.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

5、判断对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从此,农民成为土地真正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

6、右图是1950年秋天浙江省余姚县农民正在拔除地界碑的情景,当时这里正在进行()

A、土地改革运动B、国土整治工作C、划清界碑D、土地普查工作7、1950年冬,辽宁省金县三十里堡梅家村的翻身农民,在政府的组织下,昼夜不停地拉土垫地,硬上把一千多亩盐碱地改变成了良田,第二年种上花生和棉花,当年喜获丰收。梅家村的粮食产量不断增加,粮食产量提高的原因是()

①土地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 ②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和提高 ③耕地面积的增加,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 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A、①②③④ B、①③C、③④D、②③④

8、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四年中,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为巩固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展开了哪些斗争?结果如何?

阅读下列材料:

2004年3月12日,新浪网报道: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三次提到税改。如此具体地明确三大税种的改革方向,在以往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是很少见的。三大改革是:“五年内取消农业税”、“逐步推行增值税由生产型改为消费型”、“落实出口退税机制改革方案”。

另据新浪网2月14日报道:《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正式公布,作为2004年的“一号文件”,国家重点扶持发展农业。

请问:当和人民政府2004年的农业政策与1950年的土地改革政策的共同出发点是什么?

第五篇:土地改革

第三课 土地改革 导学案

【课程标准】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学习目标】

①了解土地改革的背景、政策、过程和结果; ②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③认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几千年来的土地问题才真正得到解决;

一、知识梳理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1、背景:

(1)解放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__________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2)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__________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

2、目的:解放农村__________,发展农业生产,为__________开辟道路。

3、起止时间:__________年至__________年底。

4、内容:__________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__________》,规定废除__________的土地所有制,实行__________的土地所有制。全国__________进行土地改革,没收__________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__________耕种。同时也分 给__________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自食其力。

5、成果:到 __________年底,除__________地区以外,__________基本完成土地改革,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二)土地改革的意义

①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__________多年的__________土地制度,消灭了__________;②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__________;③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大大解放了__________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__________建设准备了条件。

二、合作探究: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为什么要进行这种改革呢?简单地说,就是因为中国原来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这就是我们民族被侵略、被压迫、穷困及落后的根源„„这种情况如果不加以改变,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加以巩固,农村生产力就不能解放,新中国的工业化就没有实现的可能,人民就不能的得到革命胜利的基本果实,而要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按照《A》的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

以解放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这就是我们要实行土地改革的基本理由和基本目的。-----------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1、材料中“原来的土地制度”指的是什么?“A”处应该填写的是什么内容?

2、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党和国家实行土地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3、土地改革的性质是什么? 随堂练习

1、下列对我国1950~1952年土地改革运动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其主要目的是将土地收归国有 B.土地改革的完成,废除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土地制度C.土地改革使三亿多农民分到了土地D.它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2、新中国成立后,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主要是因为()

A.完成土地改革B.实现农业合作化C.掀起“大跃进”运动D.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3、我国建国初期开展的废除封建剥削制度的运动是()

A 土地改革运动B “大跃进”运动C 农业合作化运动D 人民公社化运动

4、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的重点地区是()

A、新解放区 B、老解放区 C、少数民族地区 D、边远地区

5、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公布的土地改革法令是()

A、1950年-《中国土地法》 B、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1951年-《中国土地改革法》 D、1949年-《中国土地法大纲》

6、1952年,农民为能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而高兴,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A、镇压了反革命B、进行了土地改革

C、加入了人民公社 D、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7、全国土地改革后,分配给农民的土地()

A、归农民所有B、归乡镇所有C、归集体所有D、归国家所有

阅读下列材料: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请回答下列问题:(1)上述材料颁布后,在全国开展了什么运动?(2)材料中的“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其实质是什么?(3)这一运动有什么历史意义/ 1

下载土地改革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土地改革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土地改革

    近代中国历次土地改革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土地改革 (一)土地革命时期的土地改革(1931年)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

    土地改革(精选五篇)

    论述1949—1953年台湾土地改革 摘要: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国民党当局就开始制定土地法规,准备土地改革。从1927—1937年,先后出台的土地法令和各省地政府单行章则约有240余......

    土地改革教案

    教学设计一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学习第3课土地改革。 (点击播放音频)《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很多同学都听过这首歌吧?是不是还有很多同学会唱这首歌呢?歌曲中的妈妈和孩子们......

    土地改革(大全五篇)

    经济 原因①旧中国实行的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②新中国成立后,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经过:①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

    中国土地改革

    中国土地改革 1 历史评价农民成为了土地的主人,解放了生产力,为工业化打下了基础 2 相关背景 1950,由于历史原因,土地所有制是地主所有制,与社会实情及其不符,为了解放生产力,进行......

    土地改革[5篇范文]

    共产党历次土地改革第一次是抗日战争时期(1941年),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意义: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有......

    土地改革制度

    四、中国历代土地制度和土地政策 4.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 《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以户为......

    3、土地改革

    第3课土地改革 课标要求: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土地制度的意义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