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土地改革
中国土地改革历史评价农民成为了土地的主人,解放了生产力,为工业化打下了基础相关背景 1950,由于历史原因,土地所有制是地主所有制,与社会实情及其不符,为了解放生产力,进行了土地改革重要的决定,就是对是否收缴富农土地,不收缴,或是收缴一部分,他们出租的土地,是否会出现平均主义
社会的稳定是第一位,所以在考虑时间还为时过早,就没有考虑富农
浮财,底财之类的东西;合理的手段
各地依据实际情况,确定是否收缴出租的土地
各地成立相关组织组织农民举行诉苦,认清自己才是主人,丢弃被残余势力报复,或者其他的思想
各团体参观,避免了猜测
対你们继续教育【】
第二篇:中国土地改革何处去
中国土地改革何处去
我国农村在20多年前实行的家庭承包经营制大大解放了农民的生产力,对扭转我国粮食供应严重紧张的局面做出了关键性的贡献。但是,随着中国社会的继续前进,这个体制的弊端也开始逐渐表露出来。
其一,家庭承包制的实行导致农田耕地急剧减少,国家和农民都经受着失地之痛。由于公权力机关往往不珍惜土地,在公共事务中
过度使用土地;而资本更是大力圈占土地;同时,农民用盖房子、扩大宅基地等意图保住对土地的占有权。这样一来,中国本来就不多的土地在各种形式的占用中日益减少。
其二,家庭承包制也不能激励农民对农业生产实行长期投入。尽管中央政府三令五申不准随意改变土地承包合同,但“三年一小调、五年一大调”的现象仍很普遍。
其三,家庭承包制不仅制约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制约着农业经济效率的提高。一方面,农民不能用自己的土地财产权换取进入城市的生存手段。另一方面,由于土地的规模经营往往要靠强制,导致依靠农民间的土地财产权转让来形成土地规模经营的交易成本很高。
够了!单这几条理由,也足以让我们必须考虑改革农村土地制。
面对这样的困境,“让农民退回到人民公社时代”的主张也就堂而皇之地摆到了桌面上。笔者丝毫不担心决策者会采纳这种主张,这种主张只不过是某些人制造噱头、玩弄标新立异的学术游戏而已。
也有人似乎理由很充分地来维护家庭承包制,因为“土地是农民的生活保障手段,是万万动不得”。
笔者不敢赞成这种貌似同情农民,实则束缚农民的主张。如果一个国家要靠平均主义分配土地的方法来保障农民利益的话,那意味着这个国家将永无现代化到来之日:人均两亩地的保障,我们不用细算账也该知道它的意义有多大。
土地改革的积极想法是给予农民有保障的土地财产权,使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含有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出售权和抵押权等一系列权利。
然而,“两亩地保障”的坚持者总在说,这样的积极改革会导致一些农民丧失土地、流离失所、生活悲惨。笔者以为这种担忧其实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首先,现行的制度并不能保障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如果给予农民充分的土地财产权,反倒可以使农民不容易丧失土地。第二,新的积极的改革办法固然会使一批又一批农民离开土地,但这种淘汰是“正淘汰”,留下的是能干的农民。而现行制度的淘汰是“逆淘汰”,留下的农民往往是不能干的农民。第三,中国目前正在进行最快的资本积累,如果政策得当,还会发生最快的城市化。那些在“正淘汰”中出局的农民会被吸纳在城市化进程中,即使没有能力就业的也会被纳入城市社会保障系统。第四,国际经验告诉我们,没有哪个国家是靠“两亩地保障”来支撑现代化的。日本曾经在类似的担忧下设计过类似的“两亩地保障”政策,但很快发现工业扩张使得这种担忧大可不必。于是,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初就调整了政策,鼓励土地的集约化经营。第五,现代国家也能够控制土地的集约化过程和规模,使其适应城市化对农村劳动力的吸收速度。
我国土地制度的改革需要大智慧,而不是墨守成规。如果我们真正同情农民,就不要去束缚他们,而应该把他们推入到现代化主流当中去。
第三篇:中国土地改革历史
安 徽 师 范 大 学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中国土地革命发展历史
目 录
摘要......................................................................1 1 绪论......................................................................1 2 在党的领导下,农村土地政策经历的三次变革.....................................1 2.1 第一次变革是土改、互助组和合作化.....................................1 2.2 第二次是变革人民公社化运动.....................................2 2.3 第三次变革是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2 3 我国农村土地政策的三次变革的背景、历程及主要特点.....................................2 3.1 土改、互助组和合作化运动的情况.....................................2 3.2 “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的情况.....................................2 3.3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情况.......................................2 4 对农村土地政策的三次变革的几点认识.....................................3 4.1 建国后第一次土地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历史任务.....................................3 4.2 “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也起到了提高农业生产力的积极作用制度的改革.....................................3 4.3 党中央对农村土地政策做出重大调整.......................................3 5 参考文献...................................................................4
中国土地革命发展历史
摘 要:土地作为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要素,是农民生活最基本的收入来源,而土地使用效益是衡量农村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尺。从一定意义上讲,在农村解决好了土地问题,其他问题都可迎刃而解。本文从我党领导的三次土地制度变革着手,研究中国土地革命发展历史,有利于我国解决“三农”问题,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
关键词:土地 土地革命 土地政策变革
一、绪论
土地问题不仅是革命时期的重要问题,也是现代化建设时期的重要问题。从中国革命时期最早的“打土豪、分田地”到现代中国农村的“土地承包责任制”,经历了漫长的岁月。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召开紧急会议(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方针。这是我党在政治上的巨大进步。事实也证明,这是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夺取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基本条件。此后的几十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村土地政策经历了三次大的变革。本文着重对这三次变革作了介绍,分析了我国农村土地政策的变迁历程,对于揭示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进行农村土地政策变革的经验和教训,对今后我国解决“三农”问题有一定的意义。
二、在党的领导下,农村土地政策经历的三次变革
(一)第一次变革是土改、互助组和合作化 土改,是小土地所有制为基础的小农经济成为农村经济结构的基本形式;互助合作运动,是继土改之后进行的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即变农民小土地私有制为集体所有制的社会革命。
1949年新中国成立。50年6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七届三中全会,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这次土地制度改革以消灭“封建剥削的土地地主所有制”为宗旨的,到1952年9月,土改工作基本完成,我国农村经济关系出现了新的特点:小农经济。土改之后,农业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农村的互助组织也进一步增多。为了克服小农经济日益暴露出的弱点和局限性,按照社会主义的道路改造小农经济,党中央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根据列宁的“合作化计划”和党在过度时期总路线的要求,吸取苏联农业集体化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制定了农业发展要走合作化的道路,力图通过互相合作的道路实现对小农的改造。
(二)第二次是变革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7年冬季,全国掀起了以兴修水利、养猪积肥、改良土壤为中心的冬季农业生产高潮,揭开了“大跃进”的序幕。1958年 5月,党的八次全会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大跃进运 动在全国发展起来。
以1958年 8月毛泽东提出“还是办人民公社好”和北戴河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的《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为标志,“人民公社化”运动在极短时间内骤然兴起,迅速席卷神州大地。
(三)第三次变革是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把集体所有、统一经营使用的土地制度变革为集体所有、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使用的土地制度。
建立农业生产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工作,获得如此迅速的进展,反映了亿万农民要求按照中国农村的实际状况来发展社会主义农业的强烈愿望。生产责任制的建立,不但克服了集体经济中长期存在的“吃大锅饭”的弊病,而且通过劳动组织、计酬方法等环节的改进,带动了生产关系的部分调整,纠正了长期存在的管理过分集中、经营方式过于单一的缺点,使之更加适合于我国农村的经济状况。
三、我国农村土地政策的三次变革的背景、历程及主要特点
新中国成立初期,选择何种制度来推动和保障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成为当时农村工作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我党为了克服小农经济日益暴露出的弱点和局限性,按照社会主义的道路改造小农经济,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制定了农业发展要走合作化的道路。
(一)土改、互助组和合作化运动的情况
1950年6月,我国颁布《土地改革法》,实行以消灭“封建剥削的土地地主所有制”为宗旨的土地制度改革,使小土地所有制为基础的小农经济成为农村经济结构的基本形式。土改运动取得了极好的效果:由于土改后,农民是在自己的土地上为自己劳动,因此表现出高度的劳动热情,从而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为以后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有利条件。
这次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特点和经验是:第一,采取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逐步把个体农民引导到互助合作的道路;第二,结合中国农业的特点和农民的习惯,创造了由互助组到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社,再到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的过渡形式。
(二)“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的情况
1957年冬到1958年春,全国农村开展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活动,需要土地连片和人员集中以便于管理。为此,毛泽东在58年3月提出:把小型的农业生产合作社有计划地合并为大型农业生产合作社。中央提出:人民公社是形势发展的必然趋势,建立人民公社是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所必须采取的基本方针。全国随即迅速掀起了大规模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情况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在1978年之前此地一直为饥饿和贫穷困扰。当时是全县有名的“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12月,小岗生产队的18户人家,密谋:干脆包干到户。同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开幕。中国最高层的政治家和最底层的农民们不谋而合:实行农村土地的改革---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民把这种方式概括为“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其特点是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离,土地及部分大型生产资料仍属集体所有,由农户承包经营。包干到户可以充分调动承包者的积极性,进而改进生产技术,提高 劳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管理水平,促进生产的发展,避免了生产上的瞎指挥和分配上的平均主义。这种办法不仅简便易行,而且能给予承包户更多的经营自主权,能使承包户的物质利益与其经营成果相联系,所以深受农民的欢迎。总之,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更快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它给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带来广阔的前景。
四、对农村土地政策的三次变革的几点认识
土地问题一直是中国农村的核心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党是具有高度使命感、高度责任感的政党,一贯保持实事求是的作风,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推动了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的提高。具体到党领导下的农村土地经营模式的三次变革历程来说:
(一)建国后第一次土地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历史任务
建国后第一次土地制度的改革,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历史任务,是中国人民反封建斗争的重大胜利。形成了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列主义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运用和发展。
首先,耕者有其田。中国历史上的每一次政权变更,新崛起者都会用这种方式来团结农民,让他们站在自己一边,共同反对旧有的政权。其次,这次土地变革,使我国农村经济关系出现了新的特点:小土地所有制为基础的小农经济成为农村经济结构的基本形式。新中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完成,社会主义的公有制生产关系确立,对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起到了积极作用。再次,这次土地变革,大大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为以后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也起到了提高农业生产力的积极作用制度的改革
“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也起到了提高农业生产力的积极作用。这次变革使得农村土地收归集体所有,土地从分散耕种到集中经营。这种规模化经营模式,本来符合包括土地在内的农村生产资料的集约化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事实上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提高农业生产力的积极作用。对这次变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尊重客观事实,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来认识。首先,这次变革反现实主义,过分强调了主观能动性。其次,人民公社化运动实行的政社合一的管理体制,把各种权力集中在县、社两级,基层的生产单位没有自主权,不能实行分级管理、个人负责。
(三)党中央对农村土地政策做出重大调整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中央从我国社会经济战略发展的高度出发,及时对农村土地政策做出重大调整,完全符合民心民意、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符合我国国情的重大决策。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战略意义,是我国土地改革史上的伟大里程碑!
五、参考文献 1.冀县卿,钱忠好.改革30年中国农地产权结构变迁:产权视角的分析.南京社会科学,2010(10):73~79 2.原玉廷,杨素青.我国市场化进程及研究动态.江汉论坛,2005(11):70~72 3.王克强,赵 露,刘红梅.城乡一体化的土地市场运行特征及利益保障制度.中国土地科学,2010,24(12): 52~57 4.钱忠好,马 凯.我国城乡非农建设用地市场:垄断、分割与整合.管理世界,2007(6):38~44 5.蒋省三,刘守英.土地资本化与农村工业化———广东省佛山市南海经济发展调查.管理世界,2003(11): 87~97 6.梅 虹.认证制度的经济学分析.复旦大学硕士论文,2005 7.姚 洋.中国农地制度: 一个分析框架.中国社会科学,2000(2):54~65 钱忠好,曲福田.中国土地征用制度: 反思与改革.中国土地科学,2004,18(5):5~11.
第四篇:土地改革
第3课土地改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原因:见书P12
颁布时间:1950年
内容: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建立农民土地所有制
实施:分批进行,没收地主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农民,地主也有份地
结果:1952年底全国大陆基本完成,农民获得解放(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意义:㈠ 摧毁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翻身,得到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㈡人民政权更加巩固 ㈢大大解放农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练习: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土地改革的意义(C)
A.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B.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C.建立了土地的公有制
D.农民翻了身,成为了土地的主人
第五篇:土地改革
第3课土地改革讲学稿执笔马永审核杨瑞蕾2010-3-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的背景、土地改革的政策、过程和结果。
2.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政策中保护富农经济的原因和意义。
3.了解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民主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4.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的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中国土地改革的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在恢复国民经济和巩固新生政权中所起到的作用。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几千年来的土地问题才真正得到了解决。尤其是当今三农问题的逐步解决,使学生更加热爱共产党。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土地改革,前承新中国政权的建立,后启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在本章教材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建立政权难,巩固政权更难。新中国成立初,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了土地改革等运动,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也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创造了条件。
2.难点:学生可能对1950年土地改革中对富农阶层采取的政策难以理解
课堂练习:
1、查看课本第13页图片回答,反映的内容是
A、1950~1952年土地改革B、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西藏和平解放D、大跃进运动
2、建国后保证农民在政治、经济上翻身得解放,成为土地主人的法律法规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D.第一个五年计划
3、下列选项中,属于土地改革意义的是()
①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②解放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改善农民生活③建立了土地公有制④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主人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4、关于1950~1952年土地改革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改革前我国农村均是维持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B、《中国土地法大纲》是这次土改的指导文件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是指导土改的文件之一
D、这一时期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也进行了土改
3、如果要了解有关建国后土地改革的历史资料,可以查阅下列哪部作品()
A《暴风骤雨》B《狂人日记》C《雷雨》D《班主任》
4、《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土地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B.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C.实现耕者有其田的社会理想D.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
5、判断对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从此,农民成为土地真正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
6、右图是1950年秋天浙江省余姚县农民正在拔除地界碑的情景,当时这里正在进行()
A、土地改革运动B、国土整治工作C、划清界碑D、土地普查工作7、1950年冬,辽宁省金县三十里堡梅家村的翻身农民,在政府的组织下,昼夜不停地拉土垫地,硬上把一千多亩盐碱地改变成了良田,第二年种上花生和棉花,当年喜获丰收。梅家村的粮食产量不断增加,粮食产量提高的原因是()
①土地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 ②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和提高 ③耕地面积的增加,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 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A、①②③④ B、①③C、③④D、②③④
8、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四年中,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为巩固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展开了哪些斗争?结果如何?
阅读下列材料:
2004年3月12日,新浪网报道: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三次提到税改。如此具体地明确三大税种的改革方向,在以往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是很少见的。三大改革是:“五年内取消农业税”、“逐步推行增值税由生产型改为消费型”、“落实出口退税机制改革方案”。
另据新浪网2月14日报道:《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正式公布,作为2004年的“一号文件”,国家重点扶持发展农业。
请问:当和人民政府2004年的农业政策与1950年的土地改革政策的共同出发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