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建特色学校,打造品牌基地Microsoft Word 文档
创建特色学校,打造品牌基地
——白银市普通高中地理学科基地(景泰县第一中学)简介
景泰县第一中学韩世珍
2012年4月,根据白银市教育局总体安排部署,全市普通高中地理学科基地建设方案正式启动。凭借景泰一中地理学科在全市普通高中教研、教学中的优势,景泰县第一中学被白银市教育局确定为“白银市普通高中地理学科基地”,同时确定景泰一中校长王希胜担任地理学科基地主任,由景泰一中地理教师韩世珍、宋延辉,景泰二中地理教师(副校长)马保原、中恒中学地理教师王永康,白银二中地理教师刘俊田等组成地理学科基地中心组成员,全面负责并承担地理学科基地的工作。作为白银市普通高中地理学科基地的景泰一中,感到承担这项任务的光荣、圣神,既是市教育局对景泰一中的信任,也是对景泰一中地理教研、教学的肯定,同时也感到责任重大,任务艰巨。白银市普通高中地理学科基地(景泰一中)发展近两年来,在市教育局学科基地领导小组的正确领导下,在景泰一中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中心组团结全市高中地理教师,在“推进课改,研究高考,引领教研,培养骨干”等方面做了富有成效的工作。
2012年9月初,景泰一中召开了“白银市地理学科基地挂牌仪式暨中心组联席会议”。景泰县教育局副局长、教研室主任王录烈及县教研室的全体教研员,景泰一中校长王希胜及全体领导班子成员,景泰二中副校长马保原,景泰五中副校长刘克廷,地理学科基地中心组成员,景泰县三所高中的全体地理教师共50多人参加会议。这次
会议上,景泰县教育局副局长王录烈做了热情洋溢的祝词。景泰一中校长、白银市地理学科基地主任希胜作了“团结一致、共同努力打造品牌基地”的讲话。王校长对地理学科基地工作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表示倾力支持,对“基地”未来的发展寄予厚望。王校长的讲话求真务实,得到与会领导、专家及教师的高度赞扬。白银市地理学科基地中心组组长韩世珍在这次会议上作了“白银市地理学科基地建设实施方案的报告”。报告从地理学科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组织机构”“职责和任务”“学科基地的硬件建设”“学科基地对名师、专家、骨干教师的培养”等六个方面对地理学科基地的建设提出了具体目标、任务和实施细则。大家认为报告学术性、专业性、可操作性强,具有前瞻性。可以说这次大会为地理学科基地的未来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白银市地理学科基地确定为景泰一中以后,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倾其全力给予大力支持。近两年来,在学校资金极端困难的情况之下,学校筹措资金10多万元,购置地理实验器材、电子白板、地理实验桌椅,装潢了100平方米的地理教室,使得地理学科基地真正有了自己的实验室和教学实践的阵地。景泰一中在办公室比较紧张的情况下,挤出一间30多平方米的办公室作为地理学科基地的活动室,又筹措资金2万多元购置了办公桌椅、书架、资料柜、档案柜、电脑、打印机等硬件设施,并订阅了地理专业图书如“地理教学”“地理教学参考”“中国家地理”“中学历史、地理教学”及各种高考资料,配备了各种版本的高中必修和选修教材。使高中地理学科基地有了自己的活动室,中心组成员及其他骨干教师定期和不定期地聚集景泰一中,开展专业交流,共同研讨全市高中地理教改、教学、高考的发展课题。
随着我市新课改和高效课堂的构建在全市全面展开。市教科所为了全面详实的了解各普通高中新课改和高效课堂的发展状况,地理学科基地中心组成员先后对景泰一中、景泰二中、白银二中、平川的中恒中学进行了认真的调查、调研,与一线的任课教师座谈,在学生中进行调查问卷,结合新课改和高效课堂建设中取得的成绩和出现的问题,依据《甘肃省新课程推进计划》,认真研究讨论,在基地所在学校制定了新课改推进计划。基地学校的全体地理教师尽心竭力,勇于创新。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借鉴昌乐二中的“271”教学模式和南通高效课堂模式,结合本校校情、学情,在学案导学,训练应用、展示点评、合作学习、讨论解疑、总结升华的高效课堂建设中,取得初步成效。为进一步向全市向全市辐射,地理学科基地中心组成员、其他高中知名教师,还要进一步实践探索,为全市的高中地理新课改的推进和高效课堂构建成功的范式进行了有效尝试。
新课改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在高中所有课程中增加了选修课的内容,选修课程同时进入高考之中。地理选修课程涉及旅游地理、环境保护、自然灾害与防治三个模块教材,知识面广内容多,但在高考试题中仅占10分,只能选作一个模块的试题作答(3选1)。新高考对于全市的高三地理教师和高三学生都比较陌生,如何指导选修教材在高三教学中的选用,成为地理学科基地面临的重要任务。为了做好
这项工作,地理学科中心组成员在所在学校与高三地理教师进行认真的讨论,与高三学生进行了广泛的交流,然后中心组成员又进行细致的研讨,充分酝酿,根据《甘肃省普通高中选修教材选用的指导意见》及白银市的高中教学实际情况,2012年6月,向是课改办提交了《白银市普通高中地理选修模块开设建议》的报告,对全市地理选修教材的选用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2013年是甘肃省实行新课改后的第一年高考,对于新课改背景下的高考,广大的即将高考的学生感到很多彷徨和迷茫,学生的家长也感到很多的担心,高三的教师们对于高考的趋向也不够明朗。2013年的高考地理备考方案如何制定,高三的复习、冲刺如何进行,高三学生波动的心理如何稳定?为进一步推进全市高考地理备考工作,根据市教科所、市课改办的安排,2012年12月14日至15日,在白银市普通高中地理学科基地景泰县第一中学,召开了“白银市2013年高考地理备考研讨会”,来自全市22所普通高中的高三地理教师、专家5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议上,外聘专家、中心组成员、部分高三教师,通过专题讲座、宁夏近六年的高考试题分析、高三复习课展示、高三教地理复习备考经验交流等活动,会议开得非常成功,与会的专家教师反映效果良好。大家认为通过这次研讨会,我们对新高考和新课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以后的高考地理复习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对来年学生在高考中取得优秀成绩更坚定了信心。
2013年白银市的普通高考取得辉煌成绩。为了及时专总结2013年全市高考的备考经验,根据市教科所、市课改办的安排,7月27
至28日,地理学科基地中心组成员、骨干成员主持和参与了在白银市二中召开的“2014年高三地理教师培训会”,在这次会议上,外请专家做了地理高考复习的专题讲座、中心组成员韩世珍、马保原,结合各自学校2013年高考地理备考实际作了经验交流报告,中心组成员王永康作了“2013年高考地理试题分析及2014年高考地理备考策略”的报告,中心组骨干教师曾艳玲、胡克臣主讲了两节高三复习观摩课,并对2014年的高考备考进行了认真的研讨,会议气氛热烈,受到与会教师的肯定与欢迎。为了开好这次培训会,地理学科基地中心组成员,邀请了师白银一中王建娥、白银实验中学曾艳玲、景泰一中胡克臣等名师,7月12日至14日,在景泰一中学科基地办公室,进行两天的集体讨论,对经验报告、备考策略、复习观摩课,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对教案设计、教学环节、高考题的设计思路、答题方法、答题要点、各个学校备考的经验,进行了细致筛选,并进行认真讨论和修改。因此无论是经验介绍、试题分析、观摩课都渗透着地理学科基地集体的智慧和心血。在此基础上,2013年8月底,学科基地按照市教科所的要求,编写了《白银市普通高中2014年高三地理复习指导意见》上报市教科所,并下发到各普通高中。
高考地理考查重点和命题的趋势的把握,是每年高考地理备考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学科基地中心组成员所在学校的地理教师和其他高中的地理名师加强信息交流,认真研究《地理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共同商讨考试重点,发挥各学校地理教师的集体智慧,精心设计原创度较高的典型试题,并在全市高三一线的地理教师中征集
质量较高的新颖试题。在此基础上,2013年4月,学科基地中心组成员及白银一中、白银实验中学等学校的名师,带着各自学校精心设计的高考地理模拟试题汇聚景泰一中,在8套模拟题的基础上细致筛选、精雕细琢、认真打磨,形成了两套质量比较高的高考地理模拟试题,上报市教科所,在全市普通高中的高三学生进行模拟,对2013年文综高考成绩的提高,起到一定的作用。
地理学科基地在这两年全市地理高考、高中地理优质课竞赛、教研活动中,发现和培养一批教学水平高、教研能力强、教学理念先进、潜质优秀的年青高中地理教师,作为地理学科基地的骨干和后继力量。他们在示范课、观摩课、备考研究、名师点击高考、高考试题分析、地理教学理论研究等活动中表现出色,由此带动全市其他教师迅速发展,促进全市高中地理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为全市高中地理教育教学水平再上新台阶起到引领作用。
白银市普通高中学科基地启动两年来,在市学科基地领导小组、景泰一中的正确领导下,地理学科基地中心组做了很多工作,取得很大成绩,但真正要把地理学科基地建成全市高中地理学科教研辐射中心、课改的实验中心、教师的学习中心,还有很大差距。因此,我们要和全市广大的高中地理教师一道,开拓进取,攻坚克难,通过辛勤努力,扎实工作,把白银市地理学科基地打造成名副其实的品牌“基地”。
第二篇:创建艺术特色学校 打造优质教育品牌
创建艺术特色学校 打造优质教育品牌
拥有近十三年办学历史的实验小学,从创办的第一天起,就开始了艺术教育特色的创建,把艺术教育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入点,致力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和艺术志趣的培养,为学生的幸福与诗意人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十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滨教育模式”,办学经验在南山、深圳乃至南粤得到了广泛推广,学校先后四次承办深圳市、南山区素质教育、特色教育及德育创新现场会,接待了四十多批来自国内外的教育考察团。2000年,学校被教育部评为了“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这是深圳市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学校;2002年,被评为省一级学校;此外,学校还先后获得“深圳市中小学器乐教学示范学校”、“深圳市教育系统先进单位”、“深圳市精神文明示范单位”、“深圳市绿色学校”、“深圳市办学效益奖”、“深圳市南山区德育创新学校”等十多项荣誉称号,教育的品牌效应已初步形成。
一、用艺术改革我们的教育——艺术教育的理性思考与起步
1995年,学校创办之初,实小人凭借自己对现代教育的理解和思考,敏锐地意识到艺术教育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和在人的发展中的促进作用,提出了“用艺术改革我们的教育”的办学主张,确立了“以美启真”的实验课题,倡导通过艺术的手段,启发学生掌握真知,培养真情,学做真人,让艺术教育真正为儿童的幸福人生奠基。
这一课题得到了湖南省教科所的高度认可,很快被纳入了广东省教育“十五”重点实验课题规划。在省市专家的指导下,课题研究不断向纵深拓展,在总课题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三个子课题——以美促德、以美益智、以美健体,把艺术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有机结合起来,以此来促进学校工作的整体提升。
虽然确立了办学的基本方向,但实践起来仍然遇到了诸多的困难。首先是师资,作为一所普通小学,要实施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性、大众化的艺术教育,师资的缺口是可想而知的。但是,在海滨人眼里,困难没有办法多,他们一方面积极争取招调少量的艺术专业教师,另一方面他们开始实施“外引内培,双向成才”的艺教师资培训工程,在本校科任教师中物色一批有艺术兴趣和潜质的教师参加兴趣班的管理,跟学生一道参与艺术的学习和训练,实现“双向成才”,然后将一部分条件较好的教师充实到艺教师资队伍中,以解决师资的紧缺。其次是艺术教育设施设备的不足,学校只有半边楼,功能室不全,器乐数量严重缺乏。对此,海滨的一班人没有退却,千方百计筹资,争取各方面的支持,最后,投入艺术教育的专项经费达到了150多万元,满足了学生艺术学习的基本需要。2003年,在区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又投资200多万元建起了高规格的演艺厅,目前已经能够承办专业性的文艺演出。
二、用艺术构筑学生诗意与智慧的生活——艺术教育的大胆实践与艰辛探索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艺术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是开启学生诗意与智慧生活的重要手段。作为未成年人,他们应该有属于他们的幸福生活,应该有属于他们的智慧人生,应该有属于他们的健全的人格品质,而艺术是达成这一境界和目标的重要途径。
临澧实验小学开展艺术教育走的是一条“课余途径”,就是在完成国家课程计划、保证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到位的前提下,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参加艺术兴趣活动,既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又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了艺术情趣。至今为止,自愿参加的学生达到了全校学生的91.2%,普及率之高在当前各地学校中绝无仅有。可以说,海滨实验小学的艺术教育实验是惠及每一个学生的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实验,在国内教育实验园地里独树一帜。
为了扎实推进这项实验,学校按照教育实验的基本要求和规范,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开展了稳步的探索与实践。具体做法为:
1、在课程设置上,为学生拓展多元发展的空间。
学校从本校实际出发,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为学生开设了二十多个艺术类的选修课程,成立了五十多个兴趣小组,其中包括二胡、古筝、琵琶、扬琴、笙、竹笛、小提琴、大提琴、电子琴、萨克斯、民族民间舞、现代舞等,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要求。为了充实专业师资队伍的力量,学校通过专业文艺团体和艺术培训中心临聘了一大批专业人才,在每天下午的课外辅导时间来校为学生上课,这样既减轻了学校的人员经费负担,又保证了师资的整体素质。
2、在环境建构上,努力彰显艺术的魅力与个性。
环境是一切教育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为营造浓厚的艺术氛围,发挥环境的感染与熏陶作用,海滨实验小学在环境的建构上注意凸显艺术的内涵,体现艺术的品位,使学校的环境具有了独特的魅力与个性。如设计了大型浮雕、艺术橱窗、名人字画、书画走廊等,为学生提供了艺术化的视听环境;此外还改变了教室成人化的布局,让学习环境充满了童趣,充溢着艺术灵性,优化了学生的成长环境。
3、在活动实施上,注意突出艺术的教育与促进功能。
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只抓艺术的教育是片面的教育。海滨人深谙此理,他们在开展全员艺术教育的同时,从整体优化的角度,把艺术教育与其它各育进行了有机整合,发挥了艺术对其它各育的促进功能。
以美促德。在实验小学教师和家长中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手拿小提琴,就不会干坏事了”。这一朴实的语言,蕴涵着许多育人的哲理。据实验小组的老师多年的跟踪观察和实验数据统计,发现参加艺术活动的学生大多性格活泼开
朗,心智健全,行为习惯良好。开始时,好多家长不愿意把孩子送到兴趣班,几年以后,参加兴趣班的学生已经达到了学生总数的91.2%,再也不需要动员,因为他们从孩子身上发生的变化中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所在。《人民教育》《中小学管理》《广东教育》《深圳特区报》等多家报刊杂志对此进行了全面报道。以美益智。无数个事例已经证明,在艺术环境里成长的孩子,不仅特长突出,而且学习成绩优异。艺术对智力的开发,对学习品质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实验小学首届毕业生党可喻就获得了市高考状元,被清华大学录取,另有一大批学生同年被全国知名大学录取;现在正在就读中学的实验小学毕业生,也大多成为了学习的标兵,成为了各校的文体骨干,如卢琳、陈书威同学获得了2006年深圳市中学生男女围棋冠军,蔡琳、潘露同学获国际手风琴比赛少年重奏组冠军,填补了深圳手风琴国际比赛获奖的空白,《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晶报》都作了专题报道。
以美健体。体育与艺术的融合,使学校体育从过去单纯的强身健体发展为寓审美、娱乐、益智、健体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丰富了体育的内涵。如学校开设了形体、跆拳道、中国武术、围棋等特色艺体课程,成立了“南山区聂卫平业余围棋学校”,学生多次获得省、市、区围棋、武术、跆拳道冠军。
三、用艺术打造学校的办学品牌——艺术教育的社会效应与价值体现十二年不懈的探索与实践,不仅提升了实验小学的知名度,而且为南山教育打造了一个在全国艺术教育领域具有较大影响的教改名片。
几年来,国家教育部艺术教育中心、广东省教育厅、深圳市政府和教育局领导多次来校视察,对学校的艺术教育特色给予了高度评价。《人民教育》以“一流的教育”为题对学校的艺术教育开展情况进行了全面报道,美国华人报纸《世界日报》也用较大的篇幅介绍了学校艺术教育探索的历程,此外还有国内二十多家媒体近四十次报道了我校艺术教育改革的丰硕成果。
在艺术交流方面,我校连续两年应邀参加了香港国庆晚会,参加了“国际花园城市”颁奖晚会的专场演出,还多次代表南山区、深圳市参加亚洲少儿艺术节、联合国少儿国际艺术节等文艺交流活动。几年来,学校先后接待了来自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罗马尼亚、香港、台湾、北京、上海等国内国外近百所学校和艺术团体的参观访问。
在各级各类艺术展演和比赛中,我校一直独占熬头,为南山区、深圳市争得了无数荣誉。我校的英语童话剧参加中央电视台“大风车”比赛获得一等奖,舞蹈《东方之子》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六一”文艺演出;还有近五十个器乐、舞蹈、声乐节目在全国、省、市、区比赛中获得金奖、银奖和铜奖。
总之,艺术教育是人的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教育,是一个学校实现全面提升和发展的基础,对此,我们将继续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并且有信心去抒写南山教育未来的奇迹。
第三篇:谈“创建体育特色学校,打造学校体育品牌”
谈“创建体育特色学校,打造学校体育品牌” 摘要:创建体育特色学校是提升学校品位、促进学校发展的内在需要。体育特色学校是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学校体育的整体风貌和显著的育人效益的学校。学校的发展应当表现出“优势体育项目——体育特色学校——品牌学校体育”的发展轨迹,创建体育特色学校,打造学校体育品牌的关键在于体育教师,领导重视是基本保证。
关键词:创建 体育特色学校 学校体育品牌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创建体育特色学校,己成为国内中小学体育改革的潮流,很多学校以创建体育特色学校为载体,大胆进行教学改革,不仅促进了学校整体工作的开展,而且增强了学生的体魄,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开发了学生的智力,提高了学校的办学品味。不仅贯彻了“健康第一”的体育思想,而且增强了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终生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世界各国特别重视体育特色学校的建设。例如,美国通过在中学创建篮球特色俱乐部,培养了一大批“NBA”名星,为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民族的繁荣昌盛起到了重要作用。巴西通过创建足球特色学校,为巴西足球的崛起,国民素质的提高,民族的兴旺,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在日本的中小学校,经常进行有特色的远足和野外生存训练,既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综合素质,也培养了学生的生存能力。
一、我对体育特色学校的几点认识
首先,要充分认识体育特色学校不等于拥有一批体育特长学生。建立几个运动队和兴趣小组,让一部分学生参与其中,在各级竞赛中获奖,就称为“体育特色学校”,我认为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体育特色学校必然会拥有一批特长学生,但是拥有一批体育特长学生并非就是“特色”。在创建“体育特色学校”过程中,应该是大多数学生参与,甚至是全体学生参与,对所有学生的发展都有促进作用。那种只有少数学生介入的体育特色项目,层次虽然高,但只能是“拥有”体育特长学生。因为这种少数学生参与的行为,不可能对学校体育整体工作形成有力的推动。
其次,优势体育项目体现出来的先进性、独特性和优质性,逐渐向学校体育工作各个方面持续扩散,经常不断深化和不断发展,不断提升实践层次、理论层次和文化层次,会形成独特的学校体育的整体风貌和显著的育人效益,至此,学校进入了体育特色学校的境界。到达这个境界,学校体育并非功成名就,还要以容纳和开放的办学理念,继续保持强势发展,以期进入名牌学校的行列。即走“优势项目——特色学校——名牌学校”之路。
在体育特色学校创建过程中,学校体育文化特征逐渐显著。学校体育文化包括物态文化、制度文化和人际关系文化。时间越长,体育文化积淀就越丰富、越深厚、越有底蕴。“优势体育项目——体育特色学校——名牌学校体育”的过程,不是关起门来独善其身的过程,学校体育文化在积淀的同时还需要传播,由此对周边学校体育发展产生冲击和拉动,发挥出
名牌学校体育效应。在现代社会,信息传播往往是双向互动的,既有信息输出,也有信息反馈,而信息反馈促进了特色学校的进一步完善。
第三,创建体育特色学校打造学校体育品牌是一个长期进取和积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处理好几个关系,要体现学校体育教育创新的思想,要做到与时俱进。
1.规范与特色的关系。学校体育是在规范办学基础上发展体育特色,体育特色是在规范办学中,就体育教育要素的拓展与丰富,是在规范基础上的个性优化,以此推动学校体育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不能以牺牲学校整体中的部分要素为代价,去突出某些教育要素,例如把学校办成了专门的体育学校。不执行体育与健康的课程计划,一味地强化某一优势体育项目,以期办出体育特色来,这种认识和实践上的偏差是要避免的。
2.稳定与创新的关系。创建体育特色学校是一个持久追求学校体育办学独特性和优质性的过程,有些成就显著的体育特色学校,往往历经几任校长持续性的打造。那些换一任校长就更换一个特色,甚至一任校长就更换几个特色项目,以显示不断创新的学校,是目光短浅的。特色需要历时,需要固化,需要稳定。当然,稳定是相对的,创新才是绝对的,有“新”才有“特”,建立在稳定基础上的特色创新是要提倡的。
3.创建体育特色学校要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当前正在推进的课程改革,为体育特色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尤其在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三级体育与健康课程管理新形势下,校本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开发为创建特色学校提供了新的源泉。特色学校要不断吸收新一轮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理念,不断借鉴国外先进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不断创出时代新高。
二、怎样创建体育特色学校,打造学校体育品牌
1、从学校的实际出发,运用教育策划打造优势体育项目,是创建体育特色学校的突破口。
首先要精心策划。教育策划应当遵循教育规律,运用策划理论,就如何创建特色学校作系统的研究、分析和论证,以形成一个预想性方案,动态控制创建体育特色学校的全过程。
优势体育项目的策划要遵循“三个出发”。一是从学校实际出发。以本校实际进行客观分析,通过分析,认识本校学校体育的优势和劣势,合理选择和打造本校优势体育项目,构筑学校体育新的可持续发展的平台。选择优势体育项目不能东施效颦,也不能好高鹜远。优势体育项目的确认,不仅仅取决于校长或教师的专长和愿望,需要考虑各种客观条件,诸如本校的基础、条件、传统、生源状况和教师素质等。那种不从实际出发,冲动而盲目确定的优势体育项目,很难获得可持续发展,结果必是昙花一现,缺乏生命力。二是从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出发。实施素质教育是世界各国共同的努力方向。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纷纷对教育投入巨资,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开展个性化教育,培养学生创造力、综合能力和心理素质,加强信息技术教育,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我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我们应从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出发选择体育特色项目。三是从公众需求出发。随着各地招生制度的改革和民办学校的兴起,生源竞争日趋激烈,各校纷纷直面并应对眼前的挑战和机遇。实现体育特色就是创优的过程,创造体育特色就是给社会公众提供优质的体育与健康教育服务,提供其所需要的新内容和新水平的服务。
其次要运用资源。打造体育特色项目,需要运用各种教育资源,以形成体育优势项目。一是校本资源,每一所学校都或多或少拥有自己的教育资源。资源散布于学生、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当中,关键是学校决策层要善于发现、挖掘、组织和运用资源。二是社会资源,学校不是封闭的,总会受到社会的影响。学校体育特色往往是所在地域体育总体特色的体现,创建体育特色学校是对本地区体育总体特色的接纳、继承、弘扬和超越。学校体育特色建设藉此就有稳固的基础,就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2、提高体育教师素质是创建体育特色学校的关键。
创建体育特色学校,打造学校体育品牌的关键在体育教师。在创建体育特色学校,打造学校体育品牌的过程中,对体育教师素质必须有较高的要求,才能有持久的力量保持学校体育特色,在此过程中,学校体育文化特征会逐渐显著。从而对周边学校体育发展产生冲击和拉动,树立起地域性的品牌学校体育。
体育教师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具有动力和导向的作用,只有教师的政治思想水平和道德水准高,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来。体育教师的职责不只是传授给学生专业技术、技能,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怎样做人、身体力行,用自己高尚情来感染学生。“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学生具有感染、陶冶、引导和教育作用。并通过体育教学,把热情洋溢、乐观无畏的进取精神,把好学善思、公平竞争的工作作风,把正直诚实、吃苦耐劳的高贵品质传授给学生。因此,要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把教师的政治思想提高到现代化水平的高度,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
体育教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树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新的体育观念。目前,科技以人为本,教育以人为本已成为时尚。为此,应主动建立起“以人为本”新的体育教育观念,改进过去那种偏重于一个技术如何教、一个动作怎样教、一个身体部位怎么练的“物化”思想,树立起通过体育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在体育教学中强调对学生要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发现学生的优点,发掘学生的潜能,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及兴趣与爱好。创建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身、心健康的体育课程体系,全面贯彻“强身育人”、“健身育人”的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思想。
体育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素质。
专业知识素质是教师从事本职工作的基础,是教师专业素质和水平的体现。主要包括两部分,体育学科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它是体育教师的立足之本,在教师知识结构中占主导地位。教师应系统而扎实地掌握该学科的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及时了解本专业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方向,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学科知识。
体育教师要充分实现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体育教学中,必须让学生成为教学的核心,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一切活动绝不能由别人代替,也无法代替。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教师教学的方法及策略都是为了将学生的认识、情感与行为各方面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的全过程中来,参与预习、提高、观察、演示、讨论、质疑、练习、总结、评论等,使课堂教学变成师生间、学生间的多向交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也就是通过创设宽松、民主、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真正享有发挥自己的才能、思想感情和判断想象的自由,以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发展。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想象、设计,从实践中获得成功的喜说,从而激发起自信心以及由此诱发出智慧的火花。
体育教师要提高教学和科研能力。
体育科学是一门横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纵览一切相关学科和相关技术的高度综合性科学,所以体育教师不仅是体育技术的传授者,更重要的是体育科学知识的传播者。一个合格的体育教师除了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外,还必须有较高的教育研究能力和科研能力,能够对工作进行反思性总结,不断总结教学训练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撰写教学研究论文等能力。体育教师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及时吸取先进的理论观点,掌握科学领域前沿的新知识,探索和发现新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来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从不同科学发展的交叉点去发掘新知识,使自己讲授的课程内容是本学科领域内的新成果,使自己的体育课有一定特色。同时,通过有特色的体育课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营造朝气蓬勃的学习生活。
随着体育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进行,对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赋予了新的内涵。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主动适应这种变革,要有超前意识,丰富的文化知识,娴熟的运动技术,开拓创新的新观念,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才能为创建体育特色学校作出突出的贡献。
3、学校领导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实际上决策着创建体育特色学校,打造学校体育品牌。在创建体育特色学校,打造学校体育品牌工作中,学校和上级领导必须树立起“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学校才会投入大量的资金到学校体育的各个方面,以及制定配套的学校规章制度保证体育特色学校向深入发展,从而树立起地域性的品牌学校体育,学校体育的品牌就会保证经久不衰。
参考资料:
1、《中国学校体育》杂志2006年第11期《走体卫特色办学之路,打造素质教育精品》陈玉金。
2、《体育教学》杂志2006年第6期《是荣誉更是责任》本刊记者。
3、《中国教育》杂志2006年第9期《研究型教师几其发展研究》温勇、宋广文。
4、《中国教育》杂志2006年第9期《创新教育研究的饿奠基之作》朱小曼。
5、《教育理论与实践》杂志2006年第11期《教师文化初探》车丽娜。
6、《教育理论与实践》杂志2006年第11期《文化视野中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肖正德。
第四篇:谈“创建体育特色学校_打造学校体育品牌”
2011年创建体育特色学校,打造学校体育品牌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创建体育特色学校,己成为国内中小学体育改革的潮流,很多学校以创建体育特色学校为载体,大胆进行教学改革,不仅促进了学校整体工作的开展,而且增强了学生的体魄,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开发了学生的智力,提高了学校的办学品味。不仅贯彻了“健康第一”的体育思想,而且增强了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终生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世界各国特别重视体育特色学校的建设。例如,美国通过在中学创建篮球特色俱乐部,培养了一大批“NBA”名星,为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民族的繁荣昌盛起到了重要作用。巴西通过创建足球特色学校,为巴西足球的崛起,国民素质的提高,民族的兴旺,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在日本的中小学校,经常进行有特色的远足和野外生存训练,既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综合素质,也培养了学生的生存能力。
首先,要充分认识体育特色学校不等于拥有一批体育特长学生。建立几个运动队和兴趣小组,让一部分学生参与其中,在各级竞赛中获奖,就称为“体育特色学校”,我认为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体育特色学校必然会拥有一批特长学生,但是拥有一批体育特长学生并非就是“特色”。在创建“体育特色学校”过程中,应该是大多数学生参 与,甚至是全体学生参与,对所有学生的发展都有促进作用。那种只有少数学生介入的体育特色项目,层次虽然高,但只能是“拥有”体育特长学生。因为这种少数学生参与的行为,不可能对学校体育整体工作形成有力的推动。
其次,优势体育项目体现出来的先进性、独特性和优质性,逐渐向学校体育工作各个方面持续扩散,经常不断深化和不断发展,不断提升实践层次、理论层次和文化层次,会形成独特的学校体育的整体风貌和显著的育人效益,至此,学校进入了体育特色学校的境界。到达这个境界,学校体育并非功成名就,还要以容纳和开放的办学理念,继续保持强势发展,以期进入名牌学校的行列。即走“优势项目——特色学校——名牌学校”之路。
在体育特色学校创建过程中,学校体育文化特征逐渐显著。学校体育文化包括物态文化、制度文化和人际关系文化。时间越长,体育文化积淀就越丰富、越深厚、越有底蕴。“优势体育项目——体育特色学校——名牌学校体育”的过程,不是关起门来独善其身的过程,学校体育文化在积淀的同时还需要传播,由此对周边学校体育发展产生冲击和拉动,发挥出名牌学校体育效应。在现代社会,信息传播往往是双向互动的,既有信息输出,也有信息反馈,而信息反馈促进了特色学校的进一步完善。
第三,创建体育特色学校打造学校体育品牌是一个长期进取和积 2 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处理好几个关系,要体现学校体育教育创新的思想,要做到与时俱进。
1.规范与特色的关系。学校体育是在规范办学基础上发展体育特色,体育特色是在规范办学中,就体育教育要素的拓展与丰富,是在规范基础上的个性优化,以此推动学校体育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不能以牺牲学校整体中的部分要素为代价,去突出某些教育要素,例如把学校办成了专门的体育学校。不执行体育与健康的课程计划,一味地强化某一优势体育项目,以期办出体育特色来,这种认识和实践上的偏差是要避免的。
2.稳定与创新的关系。创建体育特色学校是一个持久追求学校体育办学独特性和优质性的过程,有些成就显著的体育特色学校,往往历经几任校长持续性的打造。那些换一任校长就更换一个特色,甚至一任校长就更换几个特色项目,以显示不断创新的学校,是目光短浅的。特色需要历时,需要固化,需要稳定。当然,稳定是相对的,创新才是绝对的,有“新”才有“特”,建立在稳定基础上的特色创新是要提倡的。
3.创建体育特色学校要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当前正在推进的课程改革,为体育特色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尤其在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三级体育与健康课程管理新形势下,校本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开发为创建特色学 3 校提供了新的源泉。特色学校要不断吸收新一轮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理念,不断借鉴国外先进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不断创出时代新高。
二、怎样创建体育特色学校,打造学校体育品牌
1、从学校的实际出发,运用教育策划打造优势体育项目,是创建体育特色学校的突破口。
首先要精心策划。教育策划应当遵循教育规律,运用策划理论,就如何创建特色学校作系统的研究、分析和论证,以形成一个预想性方案,动态控制创建体育特色学校的全过程。
优势体育项目的策划要遵循“三个出发”。一是从学校实际出发。以本校实际进行客观分析,通过分析,认识本校学校体育的优势和劣势,合理选择和打造本校优势体育项目,构筑学校体育新的可持续发展的平台。选择优势体育项目不能东施效颦,也不能好高鹜远。优势体育项目的确认,不仅仅取决于校长或教师的专长和愿望,需要考虑各种客观条件,诸如本校的基础、条件、传统、生源状况和教师素质等。那种不从实际出发,冲动而盲目确定的优势体育项目,很难获得可持续发展,结果必是昙花一现,缺乏生命力。二是从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出发。实施素质教育是世界各国共同的努力方向。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纷纷对教育投入巨资,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开展个性化教育,培养学生创造力、综合能力和心理素质,加强信息技术教育,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我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我们应从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出发选择体育特色 项目。三是从公众需求出发。随着各地招生制度的改革和民办学校的兴起,生源竞争日趋激烈,各校纷纷直面并应对眼前的挑战和机遇。实现体育特色就是创优的过程,创造体育特色就是给社会公众提供优质的体育与健康教育服务,提供其所需要的新内容和新水平的服务。
其次要运用资源。打造体育特色项目,需要运用各种教育资源,以形成体育优势项目。一是校本资源,每一所学校都或多或少拥有自己的教育资源。资源散布于学生、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当中,关键是学校决策层要善于发现、挖掘、组织和运用资源。二是社会资源,学校不是封闭的,总会受到社会的影响。学校体育特色往往是所在地域体育总体特色的体现,创建体育特色学校是对本地区体育总体特色的接纳、继承、弘扬和超越。学校体育特色建设藉此就有稳固的基础,就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2、提高体育教师素质是创建体育特色学校的关键。
创建体育特色学校,打造学校体育品牌的关键在体育教师。在创建体育特色学校,打造学校体育品牌的过程中,对体育教师素质必须有较高的要求,才能有持久的力量保持学校体育特色,在此过程中,学校体育文化特征会逐渐显著。从而对周边学校体育发展产生冲击和拉动,树立起地域性的品牌学校体育。
体育教师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具有动力和导向的作用,只有教师的政治思想水平和道德水准高,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来。体育教师的职责不只是传授给学生专业技术、技能,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怎样做人、身体力行,用自己高尚情来感染学生。“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学生具有感染、陶冶、引导和教育作用。并通过体育教学,把热情洋溢、乐观无畏的进取精神,把好学善思、公平竞争的工作作风,把正直诚实、吃苦耐劳的高贵品质传授给学生。因此,要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把教师的政治思想提高到现代化水平的高度,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
体育教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树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新的体育观念。目前,科技以人为本,教育以人为本已成为时尚。为此,应主动建立起“以人为本”新的体育教育观念,改进过去那种偏重于一个技术如何教、一个动作怎样教、一个身体部位怎么练的“物化”思想,树立起通过体育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在体育教学中强调对学生要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发现学生的优点,发掘学生的潜能,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及兴趣与爱好。创建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身、心健康的体育课程体系,全面贯彻“强身育人”、“健身育人”的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思想。
体育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素质。
专业知识素质是教师从事本职工作的基础,是教师专业素质和水平的体现。主要包括两部分,体育学科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它是体育教师的立足之本,在教师知识结构中占主导地位。教师应系统而扎实地掌握该学科的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及时了解本专业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方向,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学科知识。
体育教师要充分实现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体育教学中,必须让学生成为教学的核心,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一切活动绝不能由别人代替,也无法代替。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教师教学的方法及策略都是为了将学生的认识、情感与行为各方面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的全过程中来,参与预习、提高、观察、演示、讨论、质疑、练习、总结、评论等,使课堂教学变成师生间、学生间的多向交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也就是通过创设宽松、民主、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真正享有发挥自己的才能、思想感情和判断想象的自由,以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发展。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想象、设计,从实践中获得成功的喜说,从而激发起自信心以及由此诱发出智慧的火花。
体育教师要提高教学和科研能力。
体育科学是一门横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纵览一切相关学科和相关技术的高度综合性科学,所以体育教师不仅是体育技术的传授者,更重要的是体育科学知识的传播者。一个合格的体育教师除了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外,还必须有较高的教育研究能力和科研能力,能够对工作进行反思性总结,不断总结教学训练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撰写教学研究论文等能力。体育教师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及时吸取先进的理论观点,掌握科学领域前沿的新知识,探索和发现新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来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从不同科学发展的交叉点去发掘新知识,使自己讲授的课程内容是本学科领域内的新成果,使自己的体育课有一定特色。同时,通过有特色的体育课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营造朝气蓬勃的学习生活。
随着体育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进行,对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赋予了新的内涵。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主动适应这种变革,要有超前意识,丰富的文化知识,娴熟的运动技术,开拓创新的新观念,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才能为创建体育特色学校作出突出的贡献。
3、学校领导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实际上决策着创建体育特色学校,打造学校体育品牌。在创建体育特色学校,打造学校体育品牌工作中,学校和上级领导必须树立起“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学校才会投入大量的资金到学校体育的各个方面,以及制定配套的学校规章制度保证体育特色学校向深入发展,从而树立起地域性的品牌学校体育,学校体育的品牌就会保证经久不衰。
第五篇:创建特色学校 打造学校亮点
创建特色学校 打造学校亮点
创建特色学校,树立学校品牌,打造学校亮点。近年来,西区在大力实施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同时,致力于特色学校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和谐育人”方针,按照“特色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思路,积极开展特色学校创建活动,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亮点突出的学校。
市三十一中小:
打造儿童漫画创作基地
市三十一中小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的办学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倾力打造“儿童漫画创作基地”。
该校根据在漫画教学上的优势,将漫画教学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找准切入点,将艺术教育特有的美化育人功能与德育相结合,认真组织开展了漫画教学、漫画与德育、漫画与校园文化建设、漫画与语文教学、漫画进社区等多项相关的研究活动。2008年11月,该校组织进行了以儿童漫画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与研究。该课题研究以探索和创新儿童漫画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漫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为落脚点,通过开发漫画教学校本教材,创建漫画创作基地,引导学生增强对漫画艺术内涵的了解和认识,积极参与到漫画创作实践中来,营造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
在开展课题研究中,该校累计投入30余万元,对儿童漫画室进行了装修和设备更新,新建了漫画艺术长廊。以每层教学楼的走廊为阵地,定期展示学生漫画作品;以教室为阵地,展示“讲文明”,“重安全”,“崇尚科学、反对邪教”等漫画作品。通过外派教师参加儿童漫画教学研讨活动,组织全体美术组教师开展培训,不断提高美术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每年根据不同的教育主题组织一次校内漫画大赛,每学期推出一个漫画教育专题,在美术学科教学中每期每班加入4课时漫画教学。创建“笨鸟”儿童漫画创作工作室,创办校园漫画专刊,出版学生漫画作品集,以多种方式展示学生创作的优秀漫画作品。2009年12月,推出“向不良行为宣战”的漫画教育专题,将1000幅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创作的优秀漫画作品张贴在10张展板上,通过家长教育咨询、学生社会实践等活动走进社区广为宣传。
通过课题研究工作的深入推进,该校倾力打造的“儿童漫画创作基地”已初具雏形。近年来,市三十一中小的美术教师分别在《人民日报》、《讽刺与幽默》、《工人日报》等国家级报刊上发表漫画作品300多幅,指导学生创作并在国家级刊物《儿童漫画》上发表作品18幅,其中,学生作品《误会》获得“银刺猬”奖,指导教师获得“雨露”奖。此外,该校教师辅导学生参加了“崇尚科学,反对邪教”漫画大赛,其中,有10人分获市级一、二、三等奖,1人获省三等奖;组织三至六年级学生参加“中美史克杯”绘画大赛,共有120人分获一、二、三等奖;该校学生创作的漫画作品《攀枝花的故事》获四川省中小学生艺术节绘画二等奖。
市十九小:
建设典雅古朴人文校园
市十九小学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校园”示范点打造为契机,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成了典雅古朴的人文校园。
——精神文化促内涵发展。市十九小学校始建于1956年,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结合这一特点,该校以弘扬传统优秀文化,融合时代精神,培养健全人格为办学理念,确立学校文化核心,凸显经典文化教育思想,倾力打造传统文化特色学校。为了在全校形成传统的、经典的文化氛围,不断提高校园文化品位,该校大力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并以此丰富全校师生的文学涵养,为在校学生提供了一个东方传统文化熏陶下的人格支撑、精神支撑,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德育工作,真正把学校建成了求知的乐土、精神的家园和道德的圣殿。
——校园文化展特色风貌。在校园文化层面,该校通过简约中式建筑设计风格诠释古朴典雅这一主题。“校园处处润人心,文化滴滴浸骨髓”。在教学楼楼梯间设置开放图书角,廊厅内处处是古代教育名言和古诗词,墙壁上木质雕刻的温馨提示牌、爱心教育长廊上古代二十四孝故事,无不体现传统优秀文化育人氛围。花台上用木条定制的木椅,绿树成荫、供学生课间舒展心情的“逸心园”,处处体现着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不管是通往“逸心园”梯道两旁学生五彩缤纷的涂鸦墙,还是操场四周由老师们亲手绘制雕刻的各式运动图案,都倾注着全校师生为打造优美、洁静校园的艺术匠心。他们用集体的智慧和汗水,铸就了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充满希望的十九小学。
市十中:
创办苏铁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
创建于1974年的市第十初级中学,多年来坚持以“合格+特长”为办学特色,以“合规范、有特长、可发展”为育人目标,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成功创办了攀枝花市西区苏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实现了以体育为龙头,推进体艺工作,带动教育大发展的目标。
攀枝花市西区苏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是以市十中为依托单位、中国体育彩票捐赠、国家体育总局批准的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在2003年12月,正式加入了四川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联合会。自创办以来,该俱乐部坚持全面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完善组织机构建设,争取资金购置补充各种体育设施器材,通过组织青少年体育夏(冬)令营及各种体育培训、科研、选才、竞赛、交流等活动,有力地推动了西区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发展。目前,该俱乐部已吸纳团体会员单位8个,会员近10000人,拥有高、中级教练员18名,以青少年培训为主开设有田径、篮球、击剑、摔跤、乒乓球、羽毛球、武术、跆拳道等培训项目,综合训练馆、健身舞蹈训练房、篮球场、羽毛球场、排球场等体育运动场所一应俱全,能独立组织开展各类体育运动及综合健身训练。
作为攀枝花市西区苏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依托单位,市十中先后成立了田径队、男女篮球队、摔跤队,目前已成为了四川省传统体育项目示范学校和攀枝花市篮球、足球传统体育项目学校。
近年来,攀枝花市西区苏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多次组队参加省、市和区运动会等各级各类比赛,取得了优异成绩,先后获得国家、省、市级金牌52块、银牌113块、铜牌188块。其中,2006年8月,组队代表四川省参加了首届“全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全能比赛”,获得一金二银六铜、团体总分第四的优异成绩。2005年10月,该俱乐部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全国优秀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这也是当时攀枝花市唯一获此殊荣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2006年,被四川省体育总局评为2001——2005“群众体育先进集体”;2007年2月,成功举办四川省首届国家青少年俱乐部健美操大赛,获得了广泛赞誉。
市十八小:
创建阳光校园
市十八小学以“办阳光学校、做阳光教师、育阳光学子”为目标,秉承“阳光教育,开启阳光人生”的办学理念,大力实施阳光教育,不断向为学生的美丽人格播种、为学生的幸福生活奠基、创建风和日丽阳光校园的目标迈进。
——开展课程改革,实施同课异构。积极推进分层教学,以研促教,用制度引领教师自主学习、自主研修,形成了人人参与课题研究的新局面。在教学上,实施探究式教育,采取多维互动的阳光课堂教学模式,推行以生为本的学习方式,由重知识向重能力转变,把生活引进教材,把活动引进课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优化学科教学手段,构建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模块,真正体现了“充分尊重、充分理解、充分赏识、充分激励”的校风,让课堂充满活力,让爱心溢满校园”的教风,“快乐求学、合作分享、激发创新、追求阳光”的学风。目前,该校已批准成为市级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校。
——以“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我阳光”为宗旨,开展蓬勃向上的阳光体育运动。该校不断加强对体育课教学的改革和研究,开创丰富多彩的艺体活动,创设足球、篮球、乒乓球、腰鼓、鼓号等多个兴趣小组,参加艺体活动的学生人数占在校学生人数的95%以上。健康有益的体育活动,使学生增强了体质,同时也为广大师生提供了展示特长的平台和空间。
——以创建全国文明礼仪示范学校为抓手,强化常规管理工作,加强班集体建设。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积极推进家校共育,齐抓共管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处处展示师生文明礼仪风采。坚持开好每周一次班会,每月一次主题队会,每学期两次家长会,每学年一次班主任经验交流会,每学年一次班主任与科任教师协调会。坚持开展主题班会观摩活动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挖掘学生的潜能,展示学生的个性。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市十八小学各项工作均取得了可喜成绩:连续20年保持了攀枝花市文明单位和攀枝花市卫生红旗单位称号;先后被评为省级无烟学校、省级绿色学校、攀枝花市园林式学校、攀枝花市校风示范学校、攀枝花市家庭教育示范学校、市级德育管理先进集体、市体育传统项目示范学校以及区级科普教育示范学校。
市三十八中小:
培养创新科技人才的摇篮
“我们不期望人人都成为天才,但能为天真的孩子们放飞创新科技的理想出一点力,让他们未来有才也算我们成功了”。这是市三十八中小始终坚持科技创新工作的信念。近年来,该校以加强素质教育为切入点,创新教学方式和内容,在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成绩斐然。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市三十八中小青少年科技教育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措施、有行动。成立了由校长直接领导的青少年科技教育领导机构和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小组,组建了青少年科技活动室、机器人活动室,成立了“小发明家”、电脑机器人创意设计、科幻绘画等兴趣小组,并以此作为学校青少年科技教育的主阵地,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小发明、小创新等活动。
该校以培养并提高青少年的科技创新能力为主线,由教科室带领一支科技辅导员队伍开展科技创新教学工作,一方面,引导学生从日常的生活中找到创新的“点”,把“点”提炼成问题,开展初步研究,验证研究的可行性;另一方面,指导学生形成初步的创意方案,确立研究思路,并帮助解决在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同时,充分挖掘现有资源,大力营造校园科技氛围,对校园橱窗、走廊、柱子、围墙进行合理的利用和开发,用以展示学生的科技发明成果;通过举办“科技节”、“科技创新主题活动”等,培养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兴趣爱好。为了使教师迅速适应创特色学校、办品牌教育的要求,该校还不断加强科技辅导员队伍建设力度,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校本教研活动、科技教师论坛、外派教师参加学习培训等,为开展好科技教学提供保障。定期开展学生科技培训,每年坚持从学生中选派一定数量的“创新科技苗子”参加市级、省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赛事,以此鼓励和带动全校学生增强科技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六年来,该校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共获省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获市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科技辅导教师中有一人被评为四川省优秀科技教师,七人次被评为攀枝花市优秀科技教师;学校两次被评为攀枝花市优秀科技教育组织单位;先后被授予市、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校称号;2009年被授予攀枝花市科技教育示范学校荣誉称号。
市二十小:
为智障儿童撑起一片蓝天 “冬—天—过—去—了,微—风—悄—悄—地—送—来—了—春—天。麦—苗—苏—醒—了,舒—展—着—嫩—绿—的—叶—子……”
在市二十小培智班的教室里,卢桂珍老师正在微笑着教孩子们朗读课文《春天来了》。讲台下,孩子们聚精会神地看着老师的手势与口形,眼神专注而明亮,很努力地读出字音来。尽管那声音如同婴儿呀呀学语,很不清晰,但他们练习发音的那股认真劲儿,如同嫩弱的新芽在竭力地舒展,又如羸弱的雏燕在奋力振翅。
市二十小培智班里的学生年龄参差不齐,行为、习惯也各有不同。他们与正常的孩子有着明显的差别,普遍缺乏语言表达能力,根本无法连贯地讲出一句话,生活自理能力也很差,有时还会有意想不到的举动。
谈起教培智班孩子们的艰辛,从事特教工作的卢老师感触颇多:“和这些孩子们相处,光有诚挚的爱心、坚韧的耐心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持久的恒心。每时每刻都要寸步不离,每说一个词都要教很多遍,每一个平常的动作都要训练很多次。而更重要的是,要把这些孩子当作自己的亲生孩子来看待,像患难见真情,不离不弃的朋友那样去交往,在交往中去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教他们知识。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接受你这个老师。”
为了保障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在市、区政府的关怀下,该校于2003年9月开设了培智班,招收片区内智力有残疾的儿童。针对智障学生的特点,学校坚持不懈地培养智障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及简单的劳动技能、培养智障儿童的说话能力,使其在将来的生存中能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更好地生活、培养智障儿童与人共处的能力,体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幸福、愉快的、培养智障儿童团结互助的精神,使之养成开朗的性格、培养智障儿童参与适度体育运动的能力、培养智障儿童感知音乐的能力、培养智障儿童学习数数和20以内的简单加减法,学会简单的文字,并能正确书写,会背诵简单的诗句、培养智障儿童产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为了让智障儿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近年来,学校添置了窗帘、皮球、乒乓球拍、羽毛球、橡皮泥、拼图等玩具,更换了电视、乒乓球桌、饮水机、电风扇等设施,新增加康复训练仪器两台、蹦床一架、海洋球池一个、电脑一台,建立了特教资源室。同时,学校还在努力提高培智班老师的教学水平上下功夫,先后外派老师到市内外有关学校学习智障儿童教育教学管理知识,并建立了特殊教育学生成长情况记录袋、特教班帮扶、特教资源室家校联系、随班就读等工作制度。
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学校的高度重视、老师的不懈努力下,6年来,在这里就读过的十多名智障儿童身心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小瑞(化名),刚到学校时已经五岁,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他只会说“爸爸”,几乎没有自理能力。经过长期艰苦训练,现在,他已经能够叫“叔叔、校长、老师”了,能够捡拾垃圾、简单地扫地,而且能够帮大人揉揉肩,捶捶背。小清(化名),刚到学校时,脾气大、不会写字、生活不能自理。现在,该女生基本能写难度较大的字了,而且生活自理能力也有所提高,会自己叠被子、洗碗、擦桌子、扫地了。小翰(化名),才来时几乎不会说话,不会写字,而是像动物一样尖叫,好动。经过长时间的培养,现在,这个男孩不仅能说话,而且还能唱简单的歌曲,他还画了图画在校园艺术节上展出…… 从培智班一个个孩子们脸上的笑容,我们也看到了他们热爱生活、珍视生命、自强不息的精神世界。市二十小将持之以恒地不断努力,为智障孩子撑起一片蓝天,帮助他们去拥抱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
市十二中:
校园信息网络化管理
市第十二中学校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构建现代化的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了学校管理、教学工作网络化。市十二中校园网络始建于2003年,后于2008年新校园搬迁后全新重建,是完全自主开发的集教育、教学、管理服务为一体的校园网络,并正在逐步成为学校的资源平台、学习的平台和管理平台。
市十二中校园网是西区唯一对外开放的学校网站,也是西区应用最好校园网站。为鼓励全校教师使用校园网络办公、推广校园网络信息化管理,该校设置了信息资源贡献奖。定期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能力提高培训,开展信息技术能力竞赛。同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人才优势,鼓励教师开展校园信息化管理的课题研究。近年来,以市级骨干教师杨俊林为代表,主攻《中小学生学籍管理系统研究》,开创了教育科研成果的先例;《计算机网络在基础教育中的应用》构建了第一个远程计算机教育网络;《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探索了在网络环境下自主的教学方法,获得了攀枝花市人民政府第三届教学成果二等奖;《中小学教学状态查询系统》提出了“教学状态网络化”的理念,使十二中的校园网络应用再一次走在了攀枝花市学校校园网络应用的前列。
经过不断的实践和努力,该校目前已形成了集新闻管理、公告管理、资源管理、试题管理、值班管理、继续教育管理、荣誉管理、教学日志管理、课表管理、考试管理等为一体的校园信息网络化管理网站。通过校园网,教师能够在第一时间看到最新的校园新闻、值班人员及值班情况通报;每位教职工当天的工作安排;各种校内通知、公告,并能够及时收到同事间发送的文件、资料。通过校园网络平台,实现了通知、公告、公示网络化、教学计划、总结网络化、成绩管理、分析自动化、功能室使用、管理透明化。校园网自运行以来,发布公告2400多条,实现了通知公告无纸化。通过在网络上登记学校的课表,可对教师上课情况进行有效监管,并可形成全校教师、部门、学科组的教学工作日志,对学生考试成绩进行系统管理和智能分析,从而使学校的教学资源、试题资源大大丰富。近两年来,新增资源近2500项、试题2100多套,校园文件流转达39000多次,荣誉管理登记700多条,继续教育登记2000多次。
为了填补德育网络阵地的空白,该校还开通了西区首个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专题网站。目前设有德育阵地、法制讲堂、安全教育、“八荣八耻”、心灵港湾等10余个栏目,成为了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新载体。
目前,市十二中校园网站技术人员正着手建设教职工目标考核管理体系,以适应教职工绩效考核管理的需要。
如今,西区各中小学、幼儿园都在积极发掘自身特点,努力打造特色校园,力争形成“一校一品”,走出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我们坚信,西区各中小学、幼儿园都会形成自己的特色,已有特色的中小学、幼儿园都会形成自己的办学风格,教育品牌会像雨后春笋拔地而起、层出不穷!
创建特色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成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人才。我们杨庄社区学校是一所以主要接收矿区职工子女的地处山区的普通九年一贯制学校,我们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逐步形成了以“对每一位学生负责,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为核心的办学模式,特别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校以扎实实施泰安市素质教育“双高工程”为主线,在体育、艺术教育等方面的办学特色更加凸显。结合我校的办学实际,我深刻认识到创建特色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
首先是统一认识、达成共识。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合格加特长”学生为目标,才能促进学校发展。把创建特色学校作为立校之本,我们认为特色就是有自己的思想,有独特的举措,特色是学校最重要、最有生命力、最有活力的品质。学校的办学特色就是以适应不同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发展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在这种思想引领下,我们不断地向着创建特色学校的方向努力着。
其次是多渠道探索有效途径形成鲜明办学特色。科研立校,打造特色。我们十分重视对学校特色工作的管理和研究,重视对学生各种能力等方面的培养,逐渐形成了良好的氛围并得到社会的认同。在科研立校的旗帜下,我们的教师队伍素质和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形成了“自立教育”的办学特色。
体育强校,打造特色。我们在抓好体育课堂教学的同时,针对学生不同的兴趣需求,成立了排球队、乒乓球队、健美操队、武术队等课外运动队,坚持常年训练,并每年举办体育节,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在我们的积极努力下,我校被确定为泰安市的排球训练基地。我们与市体校联合办学,使我校排球队训练更加规范,培养出了一大批体育人才,多次在泰安市获奖。在2008年全市中小学生第17届排球比赛中,我校取得了女子乙组第二名,2010年泰安市排球锦标赛中,我校再次获得第二名。在肥城市排球比赛中我校更是多次夺得女子甲组、乙组,男子甲组、乙组第一名。在肥城市乒乓球比赛中取得团体总分第二名。学生个人单打第一名、第三名。
艺术兴校,打造特色。让学生学会审美,引领学生体验美,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十分重视艺术教育,移交地方三年来,我们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我校鼓号操队获得肥城市第二名。我们的舞蹈《草莓娃》获得了肥城市调研一等。
我们依托音美教学这个主渠道,成立了舞蹈队、合唱队、绘画小组、书法小组等课外活动组织,坚持长期开展活动。一年一度的艺术节更是我们全校师生共同的节日,丰富多彩的比赛活动,为学生搭起了展示才华的舞台,吸引了众多的学生,使学生的艺术素养有了很大提高,我校已有20余人升入上级艺术学校,走上艺术之路。
特色立校、特色强校、特色兴校是办人民满意教育努力的必由之路,我们将不断创新、积极探索,把杨庄社区学校办成名牌特色学校。
四川岳池:突出农村学校特色 打造素质教育亮点
四川省岳池县顾县中学座落在金城山森林公园脚下,位于中国曲艺之乡的千年古镇顾县镇常德街,校园占地面积110亩,市级重点中学,1个党支部,43名党员(在职党员42人、退休党员1人)。学校结合实际,精心谋划,准确定位,响亮地提出“坚持科学发展观,突出农村学校特色,打造素质教育亮点,创一流示范中学”活动主题,在“广、实、特”字上下功夫,扎实推进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把握农村学校特点,在“广”字上做文章。结合教育教学实际,精心策划组织学习。一是学习层面广。以领导干部及党员教师为主体,每周一下午,分学科组组织教师定时学,周五下午全体教师集中学,对特殊原因不能参学的周末补学、老党员教师短信学、重病党员上门送学,确保教师参学全覆盖。二是宣传发动广。发放明白纸、编写《工作简报》、办黑板报,制作展板,悬挂布标、张贴温馨墙语等,营造活动氛围;召开班主任和学生干部专题培训,培育发动18名文艺骨干编写通俗易懂的广播稿专题播放;5名政治教师编写科学发展观教案,进课堂宣讲96节次;三是延伸触角广。通过开展“小手牵大手”、“小人教大人”活动,选派40名党员教师、学生代表组成5支科学发展观宣传小分队,走街串巷、搭台设点宣传;双休日,由学校领导带队深入农村院坝发放学习资料,座谈交流,让科学发展观理念家喻户晓。紧扣农村学校实际,在“实”字上下功夫。坚持质量立校,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一是开门问计实。请教育专家对学校发展现场会诊、登门走访退休党员教师、深入院坝走访学生家长,寻求科学发展良策,归口梳理,学校领导现场办公,着力解决食堂饭菜质量、甲流感防控、校园周边乱摆摊设点等16件家长关心的热点问题。二是师德建设实。集中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设立师德师风举报箱,开展师德师风演讲比赛和争当教学能手、争做师德标兵的“双争”活动,提高教师思想道德素质。三是关爱学生实。推行“德育导师制”,选拔10名优秀教师担任德育导师,与初中、高中三年级的100名学困生建立“1+10”结对帮学模式,每个月至少三次谈话、一次电话家访;建立“贫困生帮扶资助机制”,将贫困生学习成绩及在校表现与资助金额挂钩,对成绩下滑较大的,暂停资助并落实一名党员教师“一对一”帮扶,若该生成绩上升,继续资助。本期倡导教职工捐款1.5万元,学生捐款5000元,资助贫困生60人。四是安全管理实。学校开展师生“同唱安全歌”活动,每晚12点后由校级领导带队检查学生寝室,每周开展一次食堂卫生、校舍安全大排查,将安全工作管理纳入教职工评优晋级考核;狠抓甲流感防控工作,每天指派专人熬制中药,学生免费服用。本学期,学校被评为广安市“依法治校示范校”,“县级安全档案规范化建设”先进单位及“平安建设红旗单位”,师生膳食中心被评为“省级示范食堂”。
立足农村学校发展,在“特”字上求突破。精心设计活动载体,着力打造学校特色亮点。一是特别注重学生心理健康,开发思想潜力。成立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室,开通心理咨询热线,选派5名心理健康辅导教师每天上(下)午放学后轮流坐镇开展心理咨询、问诊活动;探索“帮助+互助+自助”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开发及运行模式,科研成效明显,荣获广安市政府心理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二是特别注重发展农村体育,焕发生命活力。每天坚持做好“站好队”、“做好操”、“跑好步”的“三好”常规体育活动;多方融资35万元购置双、单杠,飞度、独木桥等健身设施,建成占地面积近4亩的集休闲、娱乐、健身于一体的全县唯一的“康乐园”,方便退休党员教师休闲健身、增强广大师生身体素质,提高学校体育教学与竞技水平。三是特别注重岗位练兵,提高教学实力。开展“赛课”活动(每位党员教师在组内上一堂示范课、参加组外一次观摩课、参加校内一次竞赛课),让学生评教师,请家长评学校;采取“随堂推门听课”方式,注重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发挥老教师“传、帮、带”作用,选出20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与新教师“1+1”结对帮教,培养省级骨干教师1人,市级骨干教师15人、市、县级优秀教师6名。四是特别注重素质教育,增添校园魅力。在党员教师中开展教学能手、教坛之秀等“大评比”活动;在学生中开展校园棋王争霸赛、学生手抄报、橱窗报比赛、“唱红歌、选百灵”比赛、作文竞赛、书法绘画、篮球、乒乓球比赛等一系列活动,丰富广大师生业余文化生活,破解工学难题,彰显农村学校特色,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科学、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