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字看变化国土大发展
按语:走过岁月的沧桑,踏着时光的轮回,2012,带着末日的叹息渐渐远去。回眸2012,有国土人的汗水、欢笑、喜悦和忧伤,更有国土人对这片沃土的深情厚谊。在国家房地产宏观调控不放松的大背景下,在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的大环境下,在经济发展和耕地保护两手抓的大战略下,经过国土人不懈努力,取得骄人战绩,践行了总书记所言:实干兴邦,空谈误国。今天让我们晒一晒国土人的成绩单,看看来自国土的报告,以飨读者。
看数字展风采
——2012年大庆国土公报
2012年,国土资源系统紧紧围绕全市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发展目标,抓服务、强管理,提效能、严监管,创造性地抓好国土资源各项工作落实,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国土资源保障。先后被评为全国耕地保护工作先进单位、全省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先进单位、全省土地调查工作先进单位、全省精神文明建设标兵单位等,有1人获得全国“十佳国土卫士”称号。
●126+4229:保障重点,出手不凡
重点项目是企业生成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是未来发展的潜力所在,是扩内需、防下滑,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是调结构、促转型,保持跨越式发展势头的重要途径,是保民生、促稳定,建设和谐大庆的关键举措。2012年,国土人积极主动保障重点项目用地,推进涉地项目126个,总用地面积4229公顷。
●60.28+53.11:保护耕地,不遗余力
耕地是土地资源中最宝贵的自然资源,耕地的数量和质量是粮食综合生产
1能力的基础。“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问题事关全局,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人民衣食无忧,就必须保护好有限的、稀缺的、不可再生的耕地资源。坚守住18亿亩的耕地红线不动摇,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实现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2012年,国土人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层层签订了耕地保护责任状,加强耕地补充,总体上确保了耕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实现了耕地保有量60.28万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53.11万公顷的耕地保护目标。
●32+677+21:土地收储,海纳百川
土地收储是垄断土地一级市场,规范土地市场运行,加强土地调控,促进项目落地,加强节约集约,提高建设用地保障能力,增加政府土地收益,为经济建设融入资金的重要手段。2012年,全市共实施收储项目32个,收储面积677公顷,土地融资21亿元。
●16+7+382:土地整治,利国利民
土地整治是保护农村耕地红线的重要举措,也是整合社会资源、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有力杠杆,对于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2012年,全市共推进16个新农村示范村项目,在建土地整治重大工程7个,预计增加耕地382公顷。
●1065+5+108:国土规划,运筹帷幄
国土资源规划是政府调节国土资源配置,落实国家严格土地管理,运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确保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缓解国土资源面临的各种矛盾的重要手段。2012年,全市争取用地指标1065公顷,未利用地审批试点5平方公里,石油用地建设区108平方公里。
●312+1029.16+64.45:土地供给,保障有力
土地供给支撑各行各业,在调节土地市场供求、充实政府财政收入、改进和调整产业结构,增强国家对土地市场调控能力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2012年,全市共供应国有建设用地312宗,面积1029.16公顷,收取土地出让金64.45亿元。
● 14.21+1.282+99.9%:土地登记,明晰产权
土地登记是确认土地权属关系,维护土地和社会主义公有制,维护土地权利人合法权益的重要法律保障,是土地管理主要的基础性工作,是国家收取土地租、税、费的依据。2012年,全市完成日常登记发证14.21万件,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面积1.282万平方公里,发证率为99.9%。
●396051.9:土地调查,夯实基础
土地调查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善土地调控、保证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有效保护和严格管理土地资源的重要支撑。2012年,全市顺利通过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省级验收,土地调查面积为396051.9公顷,市土地调查办被评为全省“城镇土地调查先进单位”。
●111+1053+2380:土地征收,维护稳定
土地征收关系到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冲突和利益平衡,对于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有效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推进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实践意义。2012年,全市共落实土地征收项目111个,征地面积1053公顷,发放补偿款2380万元。
●74+27+2994:矿政管理,全面推进
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随着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对黏土和地热等矿产资源需求不断增长,实现矿
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并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是国土人的首要任务。2012年,全市共办理登记企业备案74家,积极推进大庆矿山公园主碑、副碑及27处遗迹、独立网站建设,收取矿产资源补偿费2994万元。
第二篇:从数字变化看薄弱环节机械化突破
今年农机化作业环节最大的亮点是什么?估计很多业内人士的答案都是玉米机收。作为制约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升的重要指标,玉米机收今年首次超过40%,同比提升6.5个百分点,增幅连续4年超过6个百分点。玉米机收水平明显提升是薄弱环节机械化取得重要突破的一个标志。今年一系列的数字变化,既表明一年来我国农机化取得了辉煌成绩,也印证了我国农机化薄弱环节取得了新的突破。
机插秧和玉米机收:“短板”成亮点
先来看一组数据。
据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发布的信息显示,今年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有望达到57%,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左右。而作为薄弱环节机械化最主要的两个环节,水稻机插水平预计达28.5%,同比提高3.5个百分点;玉米机收水平首次超过40%,同比提高6.5个百分点。
对比以上数据不难看出,作为长期制约我国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升的“短板”,今年水稻机插秧和玉米机收反而成为了提升综合机械化水平的“利器”。尤其是玉米机收,称其为“头号功臣”不为过。
据了解,今年全国玉米机收面积较去年增加4400万亩,达到2.12亿亩。黑龙江新增玉米机收面积1758万亩,玉米机收率达到49%,比去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吉林、河南玉米机收面积增幅较大,同比新增608万亩和527万亩。
薄弱环节机械化水平快速提升的背后是机具数量的猛增。数据显示,今年水稻插秧机、玉米联合收获机拥有量预计达到50.7万台和23.3万台,同比分别增长18.7%和36.7%。
专家分析认为,在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中,小麦耕种收机械化水平已超过90%,而目前主要作为秋粮作物的玉米和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率分别为71%和65%,水稻机栽和玉米机收是两个最重要的薄弱环节,今年机械化水平幅度快速增长,带动的不仅是生产效率的提高,还为挖掘增产潜力提供了有力支撑。
把“短板”补长,就能转变为粮食增产的杠杆。今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九连增”,机插秧和玉米机收这两个薄弱环节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为粮食生产“九连增”起到了积极作用。
各显其能下“猛药”:打破瓶颈制约
全国综合机械化水平是各地机械化水平的综合效应体现。今年,为了打破瓶颈制约,努力提升薄弱环节机械化,各地新招不断,频下“猛药”。
重庆将2012年定为“水稻机械化攻坚年”,今年首次在西部地区率先开展了水稻机插秧作业补贴试点。市级财政安排作业补贴专项资金,在19个水稻主产县开展水稻机插秧作业补贴试点。
江苏组织实施水稻机插秧发展质量提升百日行动,对加强作业质量监管提出了明确要求,让机插秧更加深入人心。今年全省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实现新突破,机插秧面积超过2068万亩,机插率达到60%,同比提高10个百分点。
安徽坚持把水稻机插秧作为薄弱环节机械化的重点突破口,省财政拨出稳粮增产行动项目资金3000万元,在水稻主产区选择30个县开展试点,支持水稻育秧工厂建设。对购买插秧机、育秧流水线的,优先享受补贴。同时,实行插秧机叠加补贴,补贴率达到40%。全省机插秧面积682万亩,机插率达到20.1%,同比提高5.3个百分点,103个乡镇水稻机械化种植率突破30%,有268个村实现整村推进。
吉林省今年继续实施全程农机化示范工程建设,与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资金配合使用,对玉米收获机等机具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的基础上实施定额累加补贴,累加后的补贴比例总体上可达40—50%。玉米机收水平超过33%,同比提高8个百分点,连续三年增长达到8个百分点以上。
河北省农机购置补贴重点向玉米机收倾斜。各地把发展玉米机收作为向实现全程机械化的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市县财政资金累加补贴,促进区域化发展。同时积极推行“玉米机械化收获+秸秆还田”的作业模式,增加农机作业效益。全省新增玉米收获机9351台,增速较上年提高3倍以上,玉米收获机保有量达到2.7万台。完成玉米机收面积2060万亩,同比增加500万亩,机收率达到45.6%,同比增加10.6个百分点。
经济作物机械化:扬帆起航
某种程度上说,经济作物机械化是制约我国综合机械化水平提升的最短“短板”。目前,我国棉花、花生、油菜、甘蔗、马铃薯生产和收获等环节的装备研发和实际应用均需要“更上层楼”。这些薄弱环节机械化问题如不尽快解决,不仅将制约农机化全面协调发展,也将影响农业现代化进程。
可喜的是,今年在机插秧和玉米机收水平快速提升的同时,经济作物机械化也有了实质性的进展。其中,山东省率先主攻棉花机械化生产,实现黄淮海地区棉花农机农艺融合零的突破,无疑具有里程碑意义。而从全国来说,全国新增机采棉面积100万亩以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棉花收获机械化水平达到59.35%,同比提高12.12个百分点。
作为推进经济作物机械化的“先行者”,山东省今年整合有关资金和项目进行重点扶持,并联合省农业厅农技站、省农科院花生所等单位成立了花生生产机械化协作组,进一步完善花生机械化生产联合推进机制。在花生收获机械化技术与机具基本成熟前提下,山东省今年进一步加大了花生联合收获机械化技术推广力度,全省花生联合收获机发展到300多台,完成花生机械化联合收获5万多亩。
山东省花生收获机械化取得突破,河南省也不甘落后。今年河南省为解决花生收获费工费时问题,选择正阳县、汝南县作为重点推进县,采取政策倾斜、集中攻关措施,效果明显。正阳县机收率达到92%,汝南县达到80%,积累了推广经验,花生机收取得局部突破。
湖北省作为油菜第一大省,今年油菜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较2011年增加6.33个百分点,达到43.32%,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其中,夏收完成油菜机械化收割面积达到585万亩,同比增加205万亩,油菜机收水平达到32.5%;完成油菜机械播栽312万亩,同比增加115万亩,油菜机械播栽水平达到17.33%。
作为广西最大宗的经济作物,甘蔗生产机械化水平低,严重制约了蔗糖产业的升级换代及广西农业现代化水平。为了突破难题,广西今年挤压经费开支,在崇左、来宾、南宁、防城港4个市各建设1个省级“万亩甘蔗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在柳州、河池、贵港、百色、钦州、北海等6市各建设1个市级“千亩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区甘蔗种植机拥有量达到了132台,同比增加41台,增长45%;甘蔗收获机拥有量达到35台,同比增加23台,增长104.5%。甘蔗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3.6%,同比提高2.6个百分点。
在广西甘蔗机械化深入推进的同时,国外大鳄紧盯发展良机。今年,在进入中国30多年后,约翰迪尔的甘蔗收获机首次进军广西,通过深入开展甘蔗生产机械化试验农场项目,将对广西甘蔗机械化收获起到积极作用。
马铃薯产业第一大省甘肃省也在积极寻求机械化突破。今年马铃薯生产机具补贴扩大到全省范围所有补贴实施县区,补贴比例提高到40%,重点补贴发展马铃薯种植、收获机械。预计全年马铃薯作业机械将达到3000台套,马铃薯机械化播种收获面积将达到302万亩,较上年增长10.7%。
专家分析认为,影响薄弱环节机械化发展较慢的原因很多,农机农艺结合不够紧密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加强农机农艺融合,不仅对薄弱环节机械化的进一步突破将起到积极作用,对我国综合机械化水平提升也将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第三篇:拜城县:数字变化看60年巨变
拜城县:数字变化看60年巨变
http://2009-10-13 01:30:52来源:点击查看网友评论>>
亚心网iyaxin.com(本网记者 朱志升 通讯员 李梅)60年来,拜城县各族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奋斗,艰苦创业,全县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三次产业全面提升。2008年,全县生产总值达21.41亿元,比1949年增长808倍,年均递增12%,人均生产总值达9780元,比1949年增长291倍,年均递增12.3%。三次产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由1949年的93.2∶1.5∶5.3优化到2008年的24.8∶43.4∶31.8。2008年,拜城县地方财政预算收入达4.3亿元,分别是1960年的356倍,年均递增13.3%。
农业发展独具特色,工业经济强势凸显。60年来,拜城县农业生产由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单一生产结构调整为以种植业为基础,特色林果业和畜牧业、渔业多元化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2008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9.8亿元,比1949年增长139倍,年均递增8.7%;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70.3万亩,比1949年增加22万亩。主要农产品供应能力大幅提高,1949年全县粮食产量仅为2万吨,2008年则达22.5万吨。2008年全县牲畜存栏头数达87.86万头(只),比1949年增长3倍。
2008年全县实现工业增加值8.1亿元。工业企业数量由1960年的31个发展为2008年的982个。围绕煤电盐气化工产品建立了自治区级重化工业园区。2008年原煤产量230万吨,比1960年的1.8万吨增长127倍。发电量9.5亿千瓦时,比1960年增长7330倍。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大大改善。60年来,拜城县城乡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1968—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52亿元。城市建设的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市道路、供排水暖电和其它公共设施配套齐全,绿化美化力度进一步加大。新农村建设落实有力,农牧民居住环境极大改善。累计新建农村抗震安居房43763户;农村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2008年全县年末总人口22.4万人,比1949年增加14.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增长115%,非农业人口增长8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1956年的23元增加到2008年的3853元,年均递增10%。全县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由1960年的448元增至2008年的28650元。2008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亿元,比1960年增长136倍,年均递增10.8%。
第四篇:从数字变化看学校发展
从数字变化看学校发展
---------开封市东郊中学十年变化回眸
十年来,开封市东郊中学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累累硕果,学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质量取得了长足进步;十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市级卫生先进单位、市绿化达标单位、市级师资培训先进单位、市语言规范化学校、市级教育教研先进单位;十年来,东郊中学教育教学可圈可点处,比比皆是。
2001年,开封市东郊中学率先在市公立学校当中实行住校生管理制度。从此,教育教学规模和质量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007年4月,东郊中学学生中招“理化实验测试”优秀人数137人,全区名列第一。
2007~2009年,东郊中学中招“体育测试”连续三年,进入市区前三名。
2002年~2012年,东郊中学升入省示范性高中人数237人,升入市示范性高中500余人,国家级“宏志班”12人。
2006年,东郊中学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面实行“两免一补”,当年有200名困难学生,得到生活补助。2007年,东郊中学“两基”工作顺利通过“国检”“省检”,全乡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达到99.9%,义务教育取得历史性成就。
随着“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的实施,东郊中学校舍总面积已达到6618平方米,比十年前增加1030平方米,增长22.5%。新改建多媒体教室、体育运动场2800平方米。图书册数:22000册.。教学仪器设备资产值32.71万元。总固定资产达到212.4万元,是十年前的十倍还多。
师资是立教之基、兴教之本、强教之源。东郊中学师资队伍建设,蓬勃发展,现已有省、市级骨干教师10人,中学高级14人,中学一级22人,中学二级26人。本科学历达73﹪,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100℅。
当前,乘着党和国家好政策的强劲东风和汴东新区的发展,东郊中学正在精心构思学校发展规划的宏伟蓝图,正在谋划加快学校发展步伐的重要举措。我们有理由坚信:有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有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全校上下齐心协力、同心同德,办学目标一定会很快实现。东郊中学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开封市东郊中学
2012-09-26
第五篇:数字国土的内容及应用
数字国土的内容及应用
为保证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利用诸如现代卫星遥感等技术,获取有关原始的、实时的、动态的国土资源等空间信息,包括多尺度、多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图像。借鉴“数字地球”的建设构想和服务目标,我国提出的“数字国土”工程计划正是对此作出的积极反应。“数字国土”就是在结合现代以遥感为主的空间技术和以计算机科学为主的高新信息技术基础上的国家综合资源调查计划,最终实现国土资源数字化,满足农业、土地、环境、水利和采矿工程对地学信息的需求,即信息化时代人类对地学的需求,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实现长期和全方位服务提供数据源;为国家开展“数字地球”信息网络建设提供大量基础信息,是与“数字地球”服务目标相适应的,是“数字地球”中具特殊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国土的研究包括基本理论和方法,国土数据库、数据更新,国土管理、国土模型和国土演化等。
数字国土是以数字地球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和建设国土信息系统的知识创新工程,不是信息化项目的简单累加。数字国土的研究和建设,需要“试验田”,采用原型法,开放式进行;既利用最新科技成果,又为当前工作服务。
数字国土是地球科学与技术的创新体系,有许多基础研究和工作要做,主要包括数据结构、坐标系统、基础功能、总体框架、数据存储、更新、管理和网络协同等方面。数字国土的重要应用之一是支持国土的动态监测包括微观监测(斑块监测),宏观监测(总量监测)和变化报警等。斑(地)块监测主要通过现场调查、遥感调查、地面和钻孔观测记录。全国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总量监测可以通过汇总斑(地)块监测的结果,并开展地面及遥感抽样调查。变化报警预警采用高新技术,包括数据库的知识发现KDD、智能模式识别和机器学习等。整个监测系统由普查系统、抽样调查系统、遥感影像判读系统、数据库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等部分组成。
数字国土的又一重要应用是支持构建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全国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是国家、省、地、县多级分布式系统,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构建的全国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专业网。各地区的国土资源管理单位是全国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一个节点,拥有独立运行的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其功能可以支持本单位的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其内容包括支持国土资源管理业务运作的应用系统和存储图文数据的数据库两大部分。同时,定期更新图件和数据,保持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支持国土资源管理业务运作的应用系统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和建设,既有通用性,又有特殊性,可以依据单位的特点自行开发和扩充。
系统包括国土资源规划子系统、耕地保护子系统、地籍管理子系统、土地利用管理子系统、矿产开发管理子系统、矿产资源储量管理子系统、地质环境管理子系统、地质勘察管理子系统、国土资源政策法规子系统和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子系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