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别让环保成为口号
别让环保成为口号
北马头中学七年级(1)班
正所谓;地球是我家,整洁靠大家。身为地球人的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去保护它。但是我们的地球真的生病了。
地球患上了感冒的病症了。它开始发烧了,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无良厂商任由工厂排出绵延不断的黑烟。现在就连我们坐在飞机里时,所看到的房屋都像蚂蚁一样小,而我们依能凭着那一团团的黑气团认出工厂的所在地,不断向大地扩散的烟使到地球体温升高,可见的地球是不可能在短期内退烧了。
身为地球的保护层——臭氧层亦破了个大洞。这就是地球人所作所为,造成的极大祸害。冰箱,冷气等释放的化学物质,工厂及汽车排出的黑烟都是足以侵蚀臭氧层的根源。
我们的地球已经进入膏肓的状态。后知后觉的地球人,直至近几年才大力鼓吹环保运动,但却不见有任何的改善,正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或许我们需再花上一个世纪,甚至几十个世纪的时间才能有效的拯救地球吧!
环保工作其实并不难,只要全世界的人一人捡一份垃圾,那么这地球会干净多了。
第二篇:别让关爱病人成为口号1
别让关爱病人成为“口头”文化
曹国庆
5月27日,在卫生部文明办主办的医疗卫生职业精神专题研讨会上,来自华东六省一市卫生厅局及部分医学院校、医院和科研机构的专家代表,围绕医疗卫生职业精神核心概念的表达以及医院文化与医学人文教育等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本版将连续两期选登两名与会代表的主题发言,希望能以此推动读者加深对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思考和认识。——编 者
最近,大家可能都在看一部热播电视剧《心术》。据说,该剧收视率高居各大卫视前三甲。尽管有人认为这部电视剧拍得还不够专业,但它依然赚足了眼球。我想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反映了当前一个热点话题——医患矛盾。
这个问题在20多年前并不明显。那时候,医疗技术水平比现在要差,但医患关系很好,老百姓对医生很尊重,对医疗保障也没有很多担忧。为什么现在医疗技术越来越先进、医疗设备越来越精良、就医环境越来越优化,医疗纠纷却越来越频繁呢?这里面有医疗体制的问题,有舆论导向的问题,更有患者维权不当的问题。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也有医院和医生本身的问题。人文精神是“标尺”,决定了医院的品牌形象
自古以来,医学就被认为是最有人文传统的一门学科,医生是富含人情味的职业。作为医务工作者,我们又该如何理解人文精神呢?大家需要先思考这么几个问题。
第一,医院是干什么的?有人说,当然是治病救人的。既然是治病救人的,为什么还有些医院会因为病人一时交不起住院费就把病人拒之门外呢?为什么有些医院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病人的基本权益呢?为什么有些医院对医
生收受红包、开大处方、过度检查等现象熟视无睹、放任不管呢?我看就是因为他们把自己的根本使命给忘了,违背人文精神,走入了发展误区。
第二,医院与病人是什么关系?上海第七人民医院党委书记王山是这么回答的:“病人是医院的衣食父母。没有病人,医院如何生存?如何发展?”因此,那种不考虑病人感受、不尊重病人隐私、不关心病人疾苦的行为,都是不符合人文精神的,是会砸医院牌子,甚至会砸饭碗的。
第三,好医院的标志是什么?我们常说,一所好医院要有雄厚的学科实力、一流的人才队伍、鲜明的医疗特色、先进的仪器设备。但仅有这些还不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之间的竞争不光是技术与设备的竞争,更重要的是医院整体素质和整体形象的竞争,是医院品牌和发展战略的竞争。这必须借助于医院文化,而医院文化的内核就是人文精神。
可见,人文精神在医院建设、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既是“基石”,体现了医院的生存之本;也是“导向”,指明了医院的发展方向;更是“标尺”,决定了医院的品牌形象。
医生的语言可以救人,也可以杀人
在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下,人们习惯于将医学定位为自然科学而忽略其人文属性,将医学工作者定位为自然科学家而忽视其社会责任,将患者视为患病的生物体而忽略人文关怀,由此导致当前医疗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这突出表现为“四重四轻”。
重“病”轻“人”。只关心疾病不关心人,脱离病人去治病,忽视对患者及其家属人格的尊重、尊严的维护。大家可能都听说过“一位医生三句话说死一名病人”的故事。病人来看门诊,医生第一句话就是:“你的病呀,来晚了。”病人一听急了,赶紧求他:“大夫,我们大老远慕名而来,求您想想办法吧。”这时,大夫说
了第二句话:“你这病呀,没治了。”病人又求他,大夫的第3句话是:“你早干吗去了?”这三句话就像一盆凉水兜头浇在病人身上,他上午11时半离开诊室,下午4时嘴唇发紫,晚上8时进急诊室,第二天凌晨2时便去世了。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说过医生有三大法宝:第一是语言,第二是药物,第三是手术刀。之所以把语言放在第一位,是因为医生的语言可以救人,也可以杀人。
重“体”轻“心”。只考虑维持病人的生命,而不考虑治疗可能给病人带来的痛苦,或者病人能否继续正常地生活。由于医生不能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有时虽然治好了病,但患者还是不满意。有人说世间有三种医生:第一种医生用手给人治病,叫“医匠式服务”。第二种是用脑给人看病的服务,叫“专家级的服务”。比如开刀的时候,刀口在什么位置、开多大,既要考虑美观,也要考虑患者的需要。第三种是用心给人看病,叫做“大师级的服务”。有位名医一生中曾经三次给同一位女士看病。女士年轻时得了子宫肌瘤,别人说给切了,他说得留着,人家还要生孩子。后来,这位女士30多岁时生完孩子又有问题了。医生了解到她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还是决定帮她保留子宫。又过了30来年,医生才答应切除子宫,因为孩子长大没负担了。这才是真正用心给人看病的医生。
重“利”轻“义”。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和个人利益的驱动,在一些医生眼里,病人已不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而仅仅是消费的主体和赚钱的机会。一位年轻人因眼部不适到医院就诊,大夫检查后顺手就开了德国眼药水,要价90多元。点了眼药水后,患者的眼痛反而加剧。第二天一早,他到另一家医院,医生给他开了氯霉素眼药水1瓶,价值两元多。遵照医嘱,他的眼病很快就好了。有的医院甚至总结出一套“宰人”的法则,叫“见大款大宰,见小款小宰,见穷人就刀下留人”。看似挺有人情味,实则不可取。
重“亲”轻“疏”。一位朋友给我讲过他的一段看病经历。他两岁的女儿因发热
到某人民医院儿科就医。看到候诊室只有三四个人,我这朋友就耐心地等。但在此期间,不断有穿白大褂的带人“加塞”,让他足足等了一个多小时。当轮到朋友的女儿看病时,医生只用了两分钟,没做任何检查,就下结论说是一般的咽喉炎,开了两天的药。两天后,朋友的女儿依然反复发热,同时还出现目光呆滞、不能下地行走等症状。于是,他带着女儿去了一家有熟人的医院,专家诊断为病毒性脑炎,需要立刻入院抢救。听到医生的诊断结论时,我这位朋友都被吓傻了。后来,孩子终于脱离了危险,但经过高压氧治疗才平安出院。类似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
人文精神是安身之本、发展之基
对医院来讲,人文精神的确立和弘扬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把人文精神的内涵融入医院建设发展的全过程,转变为全体医务人员自觉遵循的理念和原则,就好像盖房子一样,要做好“夯基”、“架梁”、“内装”、“外饰”四个方面的工作。“夯基”就是要厚实人文底蕴。提炼富有个性的医院精神对于培育人文精神具有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北京同仁堂曾提出这样的精神:“炮制虽烦,必不敢省人工;品位虽贵,必不敢减物力。”非常到位,有特点,人们也容易记住。山东省泰安中心医院的院训是“生命之托,重于泰山”,既有地域特色,又强化了医疗行业特点。有了这种特色鲜明的医院精神,才能不断增强医务人员对医院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不断提高医院的知名度、美誉度和百姓的信任度。
“架梁”就是要完善制度机制。首先要采取有效措施规范医务人员的行为,并把医患沟通作为考核医务人员的一个硬指标。此外,医院在人员编配、床工比例、环境设置等方面,要努力为医护人员和患者营造良好的工作和休养氛围。我过去在301医院工作。医院所有的医务人员都有这样的思想准备:不管是在与家人团聚,还是值完夜班正在休息,只要医院来一个电话,就立即奔赴病人身
边,从来不问该不该自己做、多长时间能回来。这种习惯就是通过长期的制度约束形成的,是对医院“忠诚保健事业,心系人民健康”宗旨的生动实践。
“内装”就是要渗透中心工作。培育人文精神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完成医教研中心工作。这就要求我们主动跟进和融入业务工作,并以保障业务工作的质量和实效,来检验人文精神培育的实际效果。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医院的同事跟我讲起发生在灾区的一件事。一名年轻的战士在抢救百姓时,大腿被严重砸伤。当地人民医院因为条件和技术力量有限,正准备给战士做截肢手术。恰巧,我们医院的医疗队巡诊到该院。经过专家组的精心治疗,战士的腿最终被保住了。现在的战士都是独生子,可以想象一条腿对一个年轻的生命、对他的家庭意味着什么。我们的医疗队在整个抗震救灾期间先后做了1704台手术,没有一例截肢。
“外饰”就是要强化实践锻炼。人文精神的培育不仅是一个理念、一句口号,更应该是一种实践、一种行动。有家医院提出的口号为“重视人才,关爱别人,用良心看病”。比如,有名民工患病而又无钱治疗,在医院门前徘徊。我们的医务人员或医院管理者发现后,会主动帮他想些办法,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吗?现实的情况更可能是,大家匆匆忙忙,根本无视他的存在,也可能会因为担心收治这样的患者影响业务收入而想方设法让他离开。对大多数医院来讲,主动去帮助这样的人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医院要培育人文精神,就要落实到这些实际行动中,否则,所谓的“关爱别人”只能是一种“口头”文化。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有句名言:“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肯失去一个莎士比亚。”可以说,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家医院、一名医生,人文精神都是安身之本、发展之基。
第三篇:别让等待成为遗憾
别让等待成为遗憾
——观《愤怒的小孩》有感
“小孩,愤怒了!”这是影片《愤怒的小孩》中的主人公孙小傲离家出走时的口号。孙小傲是留守儿童,他的爸爸妈妈在俄罗斯工作,所以一直由爷爷照顾他。假期,爷爷生病住进医院。父母工作忙,请保姆来照顾,小傲的生日,一直渴望父母关爱的小傲由于父母忙也没回来陪他一起过生日,愤怒的小孩(孙小傲)一气之下离家出走。看到这里,我的心被扯痛了,泪流满面。
我和影片中的孙小傲一样是留守儿童,爸爸、妈妈在我三岁时到广州打工,由爷爷照顾我,他们偶尔过年回家一次,那是我最快乐的时候。从我懂事起,我就常常在等待,等待父母的电话,等待他们回家。看着爷爷佝偻着背,步履蹒跚的忙里忙外,我很心酸,常常在心底问:爸爸、妈妈,你们为什么不回家?虽然我知道他们是为了我们能过上好日子才到外地辛苦工作,但这无法消除我对他们的思念。前不久,爷爷上屋翻瓦,在梯子上不小心滚下来跌折了腰,邻居们要送爷爷去医院,爷爷坚持要等爸爸、妈妈回家。我从学校狂奔回家,抱着爷爷痛哭,那一刻,我多么害怕失去爷爷,我试图劝爷爷去医院,爷爷握着我的手始终摇头坚持。我知道,爷爷是怕爸爸妈妈不回家才忍痛不去医院。那一夜,我一直陪着爷爷,听着爷爷痛苦的呻吟,我开始有点恨爸爸、妈妈,如果爷爷不是只跌折了腰,而是就此撒手人寰,他们还有何面目回家?第二天,爸爸、妈妈回来把爷爷送到了医院,我没有以往见到他们的欣喜,甚至一句话也不想说。安顿好爷爷,妈妈拉着我的手说:“镛,妈妈不打工了,在家照顾你和爷爷。”我抱着妈妈,嚎啕大哭。
我很理解孙小傲的愤怒,虽然他的物质生活很富裕,但是他很孤独寂寞,他迫切需要的是关爱,这也是留守儿童共同的心声。还记得孙小傲在影片中说的那句“世界上两亿四千万愤怒的小孩,而中国有两亿八千万愤怒的小孩吗?”虽然孙小傲在数字上说错了,中国居然比世界还要多,但是这也向我们反映了一个现实:中国的留守儿童在渐渐变多。这些孩子从小便失去母爱,父爱。甚至有些孩子从出生到现在连自己的父母都没有见过,这是何等的悲哀啊!那些父母以为只要有了钱,就可以给自己孩子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殊不知,孩子的成长不光要拥有物质财富,也要拥有精神财富。而精神财富的根本就是爱和知识,如果一个孩子缺少父母的爱,那他的灵魂就不完整。别让孩子在等待中寂寞的成长。影片中的爷爷也是一位可怜的老人,儿女常年不在身边,他一定和我的爷爷一样在思念中倍受煎熬,所以才变得那样的古板,每天只说八个字:起床、吃饭、上学、睡觉。作为儿女,不要将忙成为不回家的理由,孝不能等待,别让父母等待太久,其实父母精神上的需要比物质上的需要更为重要,不要等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后悔莫及,成为终身遗憾。
第四篇:别让等待成为遗憾
别让等待成为遗憾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
——题记 每位父母都会爱自己的孩子,他们为孩子拼搏奋斗,他们为孩子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他们把大部分的爱都给了孩子。我知道爱我的人绝对不会胜过我的父母。
在我们身边,那些来不及的总会发生。有一个公益广告令我印象深刻:儿子小时候告诉母亲,等他长大了就让母亲享福。儿子结婚后告诉母亲,等他有了孩子就让母亲享福。这位母亲每次都笑的很幸福,并慈祥的看着儿子。后来啊,小孙女对奶奶说:“奶奶,等我长大了就让您享福!”这位母亲仍笑的那样开心。可是这位老人还能等多久呢!看着她满头的白发和满脸的皱纹,我好想跑去告诉她的儿子:“你的母亲一直在等待,等待你承诺的兑现。请不要让等待成为遗憾!”
也许老人并不需要什么,他们只需要像《常回家看看》这首歌里唱的那样,“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老人不求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在电视上,我经常看到老人去世时,有人会连最后一面都没见到,还有很多人后悔。我呼吁大家:趁现在还来得及的时候,好好孝敬自己的父母吧!
我觉得我现在也应该好好孝敬自己的父母了,哪怕只是帮妈妈完成一些家务,给爸爸捶捶背。我要从现在开始就孝敬父母,即使我还小,但我也要珍惜每一天。我不要父母等待我长大后的孝顺。
从现在开始,让我们好好孝敬自己的父母吧,不要再有遗憾。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
——后记
第五篇:不要让环保成为一句口号[范文模版]
不要让“环保”成为一句口号
偶尔翻开六年级语文课本,发现了这样一幅漫画:一个长着木头脑袋的人,正在砍伐着树木,啄木鸟在啄他的木头脑袋,并且不停的说“这段木头里一定有虫!”这虫是什么虫?是真的有虫吗?不是的,这虫是指贪婪之心,无知之心。这个人已经彻底被这条虫所控制,被麻痹,成为了一个“木头人”。
我们每天都会听见这个并不陌生,但早已被人遗忘的词——环保。可真正做到环保的人能有几个呢?我们抬头看看身边的绿树依旧,可又有谁能知道热带雨林正在以每分钟50公顷的数量急剧减少呢?有谁能知道全世界浪费的食物是全世界一年的口粮呢?又有谁能知道现在因为空气污染和化学剂的排放,而使臭氧变成真正的洋气,地球以为失去了天然的保护层,每年被紫外线灼烧而死的有几十亿呢?这骇人的数字,这触目惊心的数字,还不足以让你震惊吗?《2012 来了》的事实不会来吗?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做到:
节约一滴水
水是生命之源,地球上可用的水位数不多,据统计,中国只有%3的淡水,只有%3!设想,如果用完了这%3的淡水,最后一滴水会是什么?将会是我们的眼泪!
节约一度电
电让生活充满了色彩。如果没有电,世界将会限于一片黑暗之中,一度电可以让冰箱工作8时,可以让一台电灯连续工作10个小时,可见一度电的作用之大,可是电的能源并不是无限的,如果用完了这最后的电能源,世界将会陷入黑暗,那时最后的一度电将会成为闪电!
珍惜每一棵小树
树是绿色之源。如今因为树木的急剧减少,二氧化碳的吸收幅度大大降低,现在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加了%25!我们不需要像《青山常在》的老人一样,种植一片森林,但我们也要从现在开始珍惜每一刻小树。
也许有些人会说,我们难道可以搬到其它星球上去住吗?这种想法看似可行。可是,如果我告诉大家,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忆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了。我们无法指望在毁灭这个星球以后到别的星球去住,你还会这么想吗?
不要让最后的一度电成为闪电!不要让最后一滴水成为我们的眼泪!更不要让“环保”成为一句口号!让我们从小事做起,从你我他做起!
富官庄镇何家庄子小学
五年级一班:孙韵淇
指导教师:王宝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