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议论文:不要让“环保”成为一句口号
初中议论文:不要让“环保”成为一句口号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有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口号吧,口号以其时间性、阶段性和空间性的特色,表示着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重点。那什么样的口号才具有启发意义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中议论文:不要让“环保”成为一句口号,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环保对我们很多人来说已经不是一个新问题,常有媒体宣传,有老师教导,有世界环保日……所有的一切让我知道了要善待环境,否则一旦地球资源耗竭,将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可毕竟只要轻轻一扭水龙头,清澈的水就哗哗的倾斜而下,只要一走出房门,还是绿树浓荫鸟语花香,地球枯竭离我太遥远了,一切的环保宣传对我来说犹如“隔靴搔痒”。
烈日当头,骄阳似火的一天,爸爸妈妈带我去小梅沙玩,车内开足了空调,可我的心里还觉得热得慌,突然抬头在马路边我看到了一块大大的广告牌,上面有一滴清澈无比的水珠,似乎能沁人心脾,让我瞬间感受到了“它”的凉爽,顺着水珠缓缓流入我心里,我看到了水珠下面写的话:人类的最后一滴水,是自己的眼泪。它深深触动了我,让我感到无比震撼。
于是我开始真正有了“环保意识”,我了解到美国的环保斗士——约翰·弗朗西斯为了宣传环保“禁声”17年,背着旅行包徒步或骑自行车在国内旅行,用手势、眼神或纸条表达想法,他要用独树一帜的方式,让人们倍加关注环保理念。我知道了中国江苏38岁的渡津,徒步100多个城市宣传环保知识,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磨难和危险。我还知道了贵州省黎平县双江乡四寨村的侗族老农,经过20年辛苦耕耘,让5000多亩荒地变成了满目苍翠的.松杉林···我立志等我长大了,我也要为环保作一番奋斗。
妈妈说,环保不是一种创举,不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它应该是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你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我开始关注身边的事:爸爸妈妈开车时,看到前面有人挡着路,会慢慢跟随,我问:为什么不鸣一下喇叭?妈妈说,那样会吓着别人,会制造噪音;今年二月,我们搬到了学校附近住,那是个30年楼龄的房子,楼下大铁门和每家每户的防盗门都有一定历史了,每次开关都会听到轰然一声,我们就叫来了修门的师傅,给门轴上了油,加了木板,这样就不会发出巨响扰人清梦了;我们到楼下遛狗时会带上纸巾和废胶袋,要是狗狗大便,先用纸巾包住再放入胶袋并扎紧袋口后投进垃圾箱。
现在,小区每天清晨五点钟,清洁工就会开始扫地,粗硬的竹条扫把横扫在粗糙的水泥地上,那是真正的”狂风扫落叶”,一阵阵“刷刷”声犹如经过千军
万马,能把正熟睡中的小童从甜梦中吵醒,更不用说小区大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对于本来就睡眠不佳的他们,这种噪音无异于慢性自杀,我要跟管理部的叔叔阿姨沟通沟通,希望他们能用软一点的扫把,还人们一个安静的环境……
环保,不是一句口号,让我们从小事做起,从你我他做起!
第二篇:不要让环保成为一句口号[范文模版]
不要让“环保”成为一句口号
偶尔翻开六年级语文课本,发现了这样一幅漫画:一个长着木头脑袋的人,正在砍伐着树木,啄木鸟在啄他的木头脑袋,并且不停的说“这段木头里一定有虫!”这虫是什么虫?是真的有虫吗?不是的,这虫是指贪婪之心,无知之心。这个人已经彻底被这条虫所控制,被麻痹,成为了一个“木头人”。
我们每天都会听见这个并不陌生,但早已被人遗忘的词——环保。可真正做到环保的人能有几个呢?我们抬头看看身边的绿树依旧,可又有谁能知道热带雨林正在以每分钟50公顷的数量急剧减少呢?有谁能知道全世界浪费的食物是全世界一年的口粮呢?又有谁能知道现在因为空气污染和化学剂的排放,而使臭氧变成真正的洋气,地球以为失去了天然的保护层,每年被紫外线灼烧而死的有几十亿呢?这骇人的数字,这触目惊心的数字,还不足以让你震惊吗?《2012 来了》的事实不会来吗?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做到:
节约一滴水
水是生命之源,地球上可用的水位数不多,据统计,中国只有%3的淡水,只有%3!设想,如果用完了这%3的淡水,最后一滴水会是什么?将会是我们的眼泪!
节约一度电
电让生活充满了色彩。如果没有电,世界将会限于一片黑暗之中,一度电可以让冰箱工作8时,可以让一台电灯连续工作10个小时,可见一度电的作用之大,可是电的能源并不是无限的,如果用完了这最后的电能源,世界将会陷入黑暗,那时最后的一度电将会成为闪电!
珍惜每一棵小树
树是绿色之源。如今因为树木的急剧减少,二氧化碳的吸收幅度大大降低,现在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加了%25!我们不需要像《青山常在》的老人一样,种植一片森林,但我们也要从现在开始珍惜每一刻小树。
也许有些人会说,我们难道可以搬到其它星球上去住吗?这种想法看似可行。可是,如果我告诉大家,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忆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了。我们无法指望在毁灭这个星球以后到别的星球去住,你还会这么想吗?
不要让最后的一度电成为闪电!不要让最后一滴水成为我们的眼泪!更不要让“环保”成为一句口号!让我们从小事做起,从你我他做起!
富官庄镇何家庄子小学
五年级一班:孙韵淇
指导教师:王宝梅
第三篇:不要让公开课成为一种
不要让公开课成为一种“教学腐败”
“公开课是我们教师成长的助推器,我们每次听公开课的过程都会对自己的教学水平进行一次评估与对照,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每次上公开课的过程能使自己成长的最快。对于公开课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我深有体会:“哪位教师有机会上公开课,他的成长就快一些;哪所学校的教师有机会上公开课,哪所学校教师的成长就快一些。”我们参与者的共识是,如果没有公开课,教师的专业成长是缓慢的。“当教师不辞辛劳地打造公开课的时候,公开课也毫无疑问地打造了教师。”经过公开课的打磨,教师对如何把握教材、如何把握学生、如何设计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会变得十分清晰,上完课以后,也可以从评课老师那里反馈自己的优点与不足,教学智慧在磨砺中渐渐生长。
只要还有教育,我们就更需要公开课。但现在我们的公开课的却存在着不少问题。这当然不是公开课本身的问题,而是公开课承载了太多不该承载的东西。如果上公开课不是为了发现问题,而是尽力地遮隐问题;不是为了服务教学,而是为了炫耀自己、服务自己,公开课就会被异化。叶澜教授提出,一节好课应该是平实的课,是常态下的课,课堂应实实在在,不管谁在听课,教师都要做到旁若无人,心中有人(有学生);应该是真实的课,是不加粉饰、有待完善、值得反思的课,它不可能尽善尽美。其实,“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课堂教学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没有问题,能正视问题,才能回归到教学的本真。
对于在我们日常教学中如何上好公开课以及在公开课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和存在不应该现存在的现象,笔者做了简单的反思和揣摩,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经验,以及心得体会,现提出个人的几点不成熟的看法,与大家共同交流和探讨。
1.把握两种教学心态(为上课而上课和为享受而上课)
一种教师是为上课而上课,这种教师的心只是在等待,等待学生的回答,等待结果的到来,等待结果与“标准答案”的契合。教师的心只是活在下一刻的,因此教学过程中那妙趣横生的互动、灵动生辉的生成就不可避免地萎缩。为追求结果的线形铺垫,这种行为就像登山,不让学生自己攀登,老师却用了缆车或者空降的方法把学生直接送上山顶,省略了登山的乐趣,更失去了登山的启示。为上课而上课的教师就像一个人在打乒乓球,又像一个人在玩跷跷板,而另一方总是在逃避他们。
另一种教育是为享受而上课,教师的心全然享受现在,享受现在就是重视课堂中的分分秒秒,每一刻都活在真实之中。这种真实是一种身在课堂,心在课堂的专注。心在,是最深的智慧,是进入一切智慧的大门。享受上课的教师,能够享受生命高峰的体验。这时,他(她)比任何时候更聪明,更敏锐,更机智,更富有责任心,更富有主动精神和创造力。高峰体验中的学生就有经营收获的惊讶和意外之感,以及刻骨铭心的豁然开朗。
2.注重两种教学理念(认识和实践)
认识方面,要把公开课定位在“课”上,而非“公开”上。要在“课”上做文章,而不是在“公开”上做文章。在“课”上做文章意味着要遵循课堂教学和学生认识活动的基本规律,反映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师生的真实水平,把公开课回归到真实的日常教学上来,拉近公开课与常态课的距离,让大家觉得可看、可学、可用,体现公开课的教学价值。要把公开课定位在课例研究上,公开课是开展课堂教学研究的重要载体和形式,要积极发挥公开课的研究价值,通过公开课推动教师基于专业对话和学术批评的交流,强化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体现公开课的研究价值。要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公开课,授课教师要把公开课看成学习、研究的过程,看成是学生自我锻炼、自我实现和自身专业素质提升的重要平台,体现公开课的发展价值。
实践方面,公开课要回归常态课,避免失真、作秀,上得自然平实,让人有亲切感和真实感。公开课要精益求精,努力上出特色、上出水平,起到示范和引领的作用。公开课要避免形式主义,注重实效,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和发展。惟有真实,课堂的教学研究才能得出科学、可信的结论;惟有真实,示范指导的意义才能发扬光大;惟有真实,课堂教学评估才能客观公正。真实,是公开课的生命。
3.引发两种教学质疑(学生质疑和教师质疑)
质疑是创新思维的起点,亚里斯多德曾讲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好问和好奇是少年儿童的天性,是他们求知欲的表现。但他们往往有时不知所问。或抓不住要领,问不到要害,有时提出的问题太简单,没有思维价值,这就需要老师的引导,也就是老师要教给他们质疑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提问。如果一堂课从始至终学生鸦雀无声,那要么是教学的知识太肤浅,要么就是教学的内容对学生来说太难。在课堂中善于培养学生质疑,提出问题,从而和学生产生思维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这才是公开课的真正精彩所在。
教师质疑就是教师听公开课听什么?“一是听设计,二是听生成”。“要听他们的思想,他们灵活的教学机制和课堂应变的能力”;“听公开课就要带着自己的想法去听,比如他是如何设计课堂的,怎样设置问题的,学生会怎么表现等等。要有一些自己的观察点,从这些点上找到对自己的启发。”设计的精心与完美,课堂上真实的动态生成以及教师应对课堂事件的能力,才是教师们最想从公开课上得到启示的地方。只有这样才不会把我们的课后评课变成“吹牛会”或“唱赞歌”。
记得有人说过,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其实,面对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也不例外。任何一堂课,当你课后反思的时候,总会觉得有一些不足和遗憾。而你的教学艺术水平正是在不断解决不足和遗憾的过程中得到了提升。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说的好,“放下”“上升”,再“放下”再“上升”。每一次“放下”都是痛苦的,每一次“上升”都是快乐的,生命因此不断走向圆满。
第四篇:不要让借口成为习惯
管理智库---不要让借口成为习惯
2004-12-11聚成企管网
人的习惯是在不知不觉中养成的,是某种行为、思想、态度在脑海深处逐步成型的一个漫长的过程。因其形成不易,所以一旦某种习惯形成了,就具有很强的惯性,很难根除。它总是在潜意识里告诉你,这个事这样做,那个事那样做。在习惯的作用下,哪怕是做出了不好的事,你也会觉得是理所当然的。特别是在面对突发事件时,习惯的惯性作用就表现得更为明显。
比如说寻找借口。如果在工作中以某种借口为自己的过错和应负的责任开脱,第一次可能你会沉浸在借口为自己带来的暂时的舒适和安全之中而不自知。但是,这种借口所带来的“好处”会让你第二次、第三次为自己去寻找借口,因为在你的思想里,你已经接受了这种寻找借口的行为。
不幸的是,你很可能就会形成一种寻找借口的习惯。这是一种十分可怕的消极的心理习惯,它会让你的工作变得拖沓而没有效率,会让你变得消极而最终一事无成。
人的一生中会形成很多种习惯,有的是好的,有的是不好的。良好的习惯对一个人影响重大,而不好的习惯所带来的负面作用会更大。下面的五种习惯,是作为一名合格的管理者必备的习惯,它甚至是每一个员工应该具有的习惯。这些习惯并不复杂,但功效却非常显著。如果你是一位管理者,或者你希望将来成为管理者,就应该从现在做起,努力培养这些习惯。
延长工作时间
许多人对这项习惯不屑一顾,认为只要自己在上班时间提高效率,没有必要再加班加点。实际上,延长工作时间的习惯对管理者的确非常重要。
作为一名管理者,你不仅要将本职的事务性工作处理得井井有条,还要应付其他突发事件,思考部门及公司的管理及发展规划等。有大量的事情不是在上班时间出现,也不是在上班时间可以解决的。这需要你根据公司的需要随时为公司工作。
上述种种情况,都需要你延长工作时间。根据不同的事情,超额工作的方式也有不同。总之,你所做的这一切,可以使你在公司更加称职。
自愿承担艰巨的任务
公司的每个部门和每个岗位都有自己的职责,但总有一些突发事件无法明确地归责到哪个部门或个人,而这些事情往往还都是比较紧急或重要的。如果你是一名合格的管理者,就应该从维护公司利益的角度出发,积极去处理这些事情。
如果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你就更应该主动去承担。不论事情成败与否,这种迎难而上的精神也会让大家对你产生认同。另外,承担艰巨的任务是锻炼自己能力的难得的机会,长此以往,你的能力和经验会迅速提升。在完成这些艰巨任务的过程中,你有时会感到很痛苦,但痛苦却会让你变得更成熟。
在工作时间避免闲谈
可能你的工作效率很高,也可能你现在工作很累,需要放松,但你一定要注意,不要在工作时间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这些事情中最常见的就是闲谈。
在公司,并不是每个人都很清楚你当前的工作任务和工作效率,所以闲谈只能让人感觉你很懒散或很不重视工作。另外,闲谈也会影响他人的工作,引起别人的反感。
你也不要做其他与工作无关的事情,如听音乐、看报纸等。如果你没有事做,可以看看本专业的相关书籍,查找一下最新专业资料等。
向有关部门提出部门或公司管理的问题和建议多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会让你的上司对你瓜目相看。
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你就不会为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而沮丧,甚至可以在工作中学会大量的解决问题的技巧,这样借口就会离你越来越远,而成功离你越来越近。千万不要让寻找借口成为你的习惯,就从现在开始,在工作中,在生活中,杜绝任何一次寻找借口的行为吧!■
第五篇:不要让借口成为习惯
不要让借口成为习惯
——读《没有任何借口》有感
龙泉驿区第一小学曾金英
借口是一种不好的习惯,一旦养成了找借口的习惯,你的学习就会滞后,工作就会拖沓,没有效率。抛弃找借口的习惯,你就不会为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而沮丧,甚至你可以在工作中学会大量的解决问题的技巧,这样借口就会离你越来越远,而成功将离你越来越近。昨天在发廊墙壁上看到这样一句名言:当出现问题时不要总认为是别人的问题,这样只会让自己原地踏步,简称自杀。一个发廊里既然都贴上了这样的警示语,可见,遇到问题就找借口,这种现象是多么的普遍,必需引起重视。
人的习惯是在不知不觉中养成的,是某种行为、思想、态度在脑海深处逐步成型的一个漫长的过程。因其形成不易,所以一旦某种习惯形成了,就具有很强的惯性,很难根除。它总是在潜意识里告诉你,这个事这样做,那个事那样做。在习惯的作用下,哪怕是做出了不好的事,你也会觉得是理所当然的。特别是在面对突发事件时,习惯的惯性作用就表现的更为明显。
我们经常可以遇到随地吐痰的不文明现象,如果你问他这样做对不对,他会反问你:别人都可以这样做,我为什么不能呢?也就是明知道是错的,但却给自己找了一个很好的借口,那就是别人都可以我就可以,管它文不文明。如果在工作中以某种借口为自己的过错和应负的责任开脱,第一次可能你会沉浸在借口为自己带来的暂时的舒适和安全之中而不自知。但是,这种借口所带来的“好处”会让你第二次、第三次为自己去寻找借口,因为在你的思想里,你已经接受了这种寻找借口的行为。不幸的是,你很可能就会形成一种寻找借口的习惯。这是一种十分可怕的消极的心理习惯,它会让你变得消极而最终一事无成。记得有一次,学校领导安排我们区级和校级骨干教师每人上一节展示课,我上的课题是《买电器》,我先在三班试讲了一次,感觉还行。当在四班展示时,所使用的课件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问题,我想尽办法都没能把它解决,只好对学生说由于我的电脑技术有限,不能解决该问题,并以此告诉学生要好好学习,不断学习,遇到突发事件时才能迎刃而解。表面上反映出我上课机智还不赖,其实我内心很不痛快。事后,我又把该课件拿到不同的电脑上去试,结果发现都不会出现类似的问题,只有在四班教室里的电脑上才会出现那种奇怪的现象。于是,我便开始为自己找借口,对同事们说起这件怪事,其实就是在为自己
开脱罪责,换句话说就是自己给自己找台阶。我甚至于好希望当时听了我课的领导也知道这件事,让他们都明白这出现问题不能怪我,是电脑故障呀!看了《没有任何借口》这本书,我为自己曾经的想法感到羞耻,我为自己找借口感到可悲。突然想起了一个关于细节的不等式:100-1≠99,100-1=0,意思是功亏一篑,1%的错误会导致100%的失败。就这件事来说,的确是电脑有问题,的确是不能怪我。但如果我在四班先操作一遍课件,不就会发现这个问题了吗?也就不会出现当时那种尴尬的场面了。看来是因为我做事还不够细心,还不够注意细节,以后一定要吸取教训,更不能找任何借口来掩盖自己的错误。
再比如,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某些人为达到某种目的要对你撒谎,然后他还会用“善意的谎言”作为借口来为自己推脱,再为了圆这个谎就又撒了无数个谎,慢慢地养成了撒谎的习惯,于是变得没有责任感,没有羞耻心,失去了信誉,失去了朋友。
人的一生中会形成很多种习惯,有的习惯是好的,有的是不好的。良好的习惯对一个人的一生影响重大,而不好的习惯所带来的负面作用会更大。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你就不会再为生活中出现的困难而感到束手无策,不会为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而沮丧,甚至可以在工作中学会大量的解决问题的技巧,这样借口就会离你越来越远,而成功就会离你越来越近。千万不要让寻找借口成为你的习惯,就从现在开始,在工作中,在生活中,杜绝任何一次寻找借口的行为吧!
2011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