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交通部 国家税务总局文件
交通部 国家税务总局文件
交财发 〔2006〕216号
------------------
字体:【大】【中】【小】
交通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密切配合加强车辆购置税征管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交通厅(局、委)、国家税务局,天津、上海市政工程管理局:
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加强车辆购置税(以下简称车购税)征收管理工作,对应税车辆努力做到应征尽征,争取使车购税收入有新的增长,是加大对农村公路建设资金投入的有效措施。现就各级交通主管部门与国税部门密切配合,齐心协力加强车购税征管工作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和国税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加强车购税征管工作,对加大农村公路建设投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交通主管部门要从大局出发,提高认识,积极配合国税部门做好车购税征管工作。交通、国税部门要将互相配合、做好车购税征管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并按照本通知要求将该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密切配合,信息共享。各级交通主管部门与国税部门要密切配合,实现应缴车购税和交通规费车辆信息共享。交通和国税部门应将交通征稽机构建立的车辆档案数据库和国税部门掌握的纳税车辆档案及车购税收入情况等信息数据定期交换;通过信息共享与数据核对,由国税部门会同交通部门建立完整的应缴未缴纳车购税车辆名单。对纳入该名单的车辆,国税部门可通过短信、信函等方式进行逐辆催缴和追缴,并将催缴、追缴未缴税车辆信息通报交通部门;交通征稽机构在实施交通规费征收或办理有关征稽业务时,应积极配合做好催缴和追缴工作。对于超过规定期限仍然不按规定缴税的车主,税务机关除了要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曝光外,还要严格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加收滞纳金,并处罚款,必要时可通知公安车辆管理机构暂扣纳税人的车辆牌照。
三、齐心协力,加强稽查。各级交通主管部门进行交通规费上路稽查和治超站点稽查时,对发现的未缴纳车购税的车辆,应及时向国税部门通报;国税部门在接到交通部门的通报后,应按照规定对未缴税车辆进行处理,并将处理结果通报交通部门。有条件的地方,国税部门也可派人会同交通部门组成联合稽查组,稽查未缴税车辆。
各地国税、交通部门在执行本通知过程中有何经验和意见,请及时报告国家税务总局和交通部。
交通部国家税务总局
二○○六年五月十五日
第二篇:交通部海事局文件
交通部海事局文件
海监察〔2010〕154号
关于印发《直属海事系统工作人员处分办法(试行)》的通知
各直属海事局:
现将《直属海事系统工作人员处分办法(试行)》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主题词:海事 处分 办法 通知
抄送:杨利民组长,徐祖远副部长,局领导,驻部纪检组、监察局,部直属机关纪委,局机关各处、室、部,环办,审核中心,海事中心,环保中心。
校对:方显辉 直属海事系统工作人员处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严肃海事管理纪律,规范海事工作人员行为,促进海事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责,加强海事队伍建设,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海事工作人员违反法律、法规、规章、海事管理制度,违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应当承担纪律责任的,依照本办法给予处分。
第三条 给予海事工作人员处分,应当坚持公平、公正,教育与惩处相结合的原则。
给予海事工作人员处分,应当与其违法违纪行为的性质、情节、危害程度相适应。
给予海事工作人员处分,应当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程序合法、手续完备。
第四条 对违法违纪海事工作人员的调查、处理,按干部人事管理权限由各级海事管理机构负责实施。
必要时,上级海事管理机构对下级海事管理机构违法违纪的海事工作人员可直接调查、处理。
第五条 海事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务的行为受法律保护,非经法定程序,不受处分。
第二章 处分的种类和适用
第六条 海事工作人员处分的种类和处分期间:(一)警告,6个月;(二)记过,12个月;(三)记大过,18个月;(四)降级,24个月;(五)撤职,24个月;(六)开除。
第七条 海事工作人员在受处分期间不得晋升职务和级别或者事业单位岗位等级,其中,受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处分的,不得晋升工资档次;受撤职处分的,应当按照规定降低级别。
第八条 海事工作人员受开除处分的,自处分决定生效之日起,解除其与所在单位的人事关系。
海事工作人员受开除以外的处分,在受处分期间有悔改表现,并且没有再发生违法违纪行为的,处分期满后,应当解除处分。解除处分后,晋升工资档次、岗位等级、级别和职务不再受原处分的影响。解除降级、撤职处分的,不视为恢复原岗位等级、原级别、原职务。
第九条 海事工作人员同时有两种以上需要给予处分的行为的,应当分别确定其处分。应当给予的处分种类不同的,执行其中最重的处分;应当给予撤职以下多个相同种类处分的,执行该处分,并在一个处分期以上、多个处分期之和以下,决定处分期。
海事工作人员受处分期间受到新的处分的,其处分期为原处分期尚未执行的期限与新处分期限之和。
处分期最长不得超过48个月。
第十条 海事工作人员2人以上共同违法违纪,需要给予处分的,根据各自应当承担的纪律责任,分别给予处分。
各级海事管理机构领导班子或者其他集体作出违法违纪决定或者实施违法违纪行为,依照前款规定处理。
第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从轻处分:(一)主动交待违法违纪事实的;
(二)主动采取措施,有效避免或者挽回损失的;(三)检举他人重大违法违纪行为,情况属实的。第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从重处分:(一)在2人以上的共同违法违纪行为中起主要作用的;(二)隐匿、伪造、销毁证据的;
(三)串供或者阻止他人揭发检举、提供证据材料的;(四)包庇同案人员的;
(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从重情节。
第十三条 海事工作人员主动交代违法违纪行为,并主动采取措施有效避免或者挽回损失的,应当给予减轻处分。
海事工作人员违纪行为情节轻微,经过批评教育后改正的,可以免予处分。
第十四条 海事工作人员有本办法第十一条、第十二条规定的情形之一的,应当在本办法第三章规定的处分幅度以内从轻或者从重给予处分。
海事工作人员有本办法第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的情形的,应当在本办法第三章规定的处分幅度以外,减轻一个处分的档次给予处分。应当给予警告处分,又有减轻处分情形的,免予处分。第十五条 海事管理机构被有权机关依法认定有行政违法行为或者其他违法违纪行为,需要追究纪律责任的,对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
第十六条 违法违纪的海事工作人员在海事管理机构对其作出处分决定前,已经依法被判处刑罚、罢免、免职或者已经辞去领导职务,依法应当给予处分的,由海事管理机构根据其违法违纪事实,给予处分。
第十七条 海事工作人员退休之后违法违纪,或者在任职期间违法违纪、在处分决定作出前已经退休的,不再给予纪律处分;但是,应当给予降级、撤职、开除处分的,应当按照规定相应降低或者取消其享受的待遇。
第十八条 对违法违纪取得的财物和用于违法违纪的财物,应当没收、追缴或者责令退赔。没收、追缴的财物,一律上缴国库。
第十九条 海事工作人员被依法判处刑罚的,给予开除处分。
第三章
违法违纪行为及其适用的处分 第一节
违反政治纪律的行为及其适用的处分 第二十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给予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一)组织或者参加旨在反对国家的集会、游行、示威等活动的;(二)违反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造成不良后果的;
(三)散布有损国家声誉的言论或者实施有损国家形象的行为的;
(四)组织或者参加非法组织,组织或者参加罢工的;(五)未经批准获取境外永久居留资格或者取得外国国籍的。因不明真相被裹挟参加上述第(一)、(二)、(三)项规定的活动的,经批评教育后确有悔改表现的,可以减轻或者免予处分。
第二十一条 非法出境或者违反规定滞留境外不归的,给予开除处分。
第二十二条 在涉外工作中,不遵守涉外纪律,造成不良影响的,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第二十三条 有其他违反政治纪律行为的,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第二节 违反海事行政执法纪律的行为及其适用的处分 第二十四条 在海事行政许可过程中,有下列行为之一,损害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给予警告或者记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记大过或者降级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职处分:
(一)擅自对应当受理的海事行政许可申请不予受理,或者对不应当受理的海事行政许可申请违反规定受理的;
(二)故意拖延作出海事行政许可决定的;
(三)违法作出海事行政许可决定的。
第二十五条 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作出海事行政处罚决定,损害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给予记大过或者降级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职或者开除处分。
第二十六条 故意违反规定采取海事行政强制措施,或者故意违反规定拖延解除海事行政强制措施,损害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给予警告或者记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记大过或者降级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职处分。
第二十七条 在水上交通安全检查过程中,故意违反规定,损害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给予警告或者记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记大过或者降级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职处分。
第二十八条 对职责范围内发生的重大等级及以上事故不按规定报告、处理的,给予警告或者记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记大过或者降级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职处分。
第二十九条 在水上交通事故、船舶污染事故调查处理过程中,违反规定,徇私舞弊、弄虚作假的,给予记大过或者降级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职或者开除处分。
第三十条 有其他违反海事行政执法纪律行为,造成不良后果或者损害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给予警告或者记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记大过或者降级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职或者开除处分。
第三节
违反海事廉政纪律的行为及其适用的处分 第三十一条 利用职务便利,采取侵吞、窃取、骗取等手段贪污公款、公物的,或者挪用公款的,给予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第三十二条 利用职务便利或者职务影响,索取他人财物及其他财产性利益,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及其他财产性利益,为他人谋取利益的,给予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利用职务便利或者职务影响,违反规定收受回扣、各种名义的好处费的,依照本条第一款规定处理。
第三十三条 接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礼品、礼金、各种有价证券和支付凭证的,或者接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宴请、娱乐、健身、旅游等活动安排的,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违反规定收取手续费、评审费、咨询费、技术服务费、顾问费等报酬的,依照本条第一款规定处理。
第三十四条 利用职务便利或者职务影响,要求他人报销应由个人负担的各种费用的,给予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第三十五条 借用或者占用相对人的车辆等设备,造成不良影响的,给予警告或者记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记大过或者降级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职处分。
第三十六条 利用职务便利或者职务影响,强行使用行政相对人的船舶等运输工具无偿运送个人物品、搭载乘客,造成不良影响的,给予警告或者记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记大过或者降级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职处分。
第三十七条 行贿或者介绍贿赂的,给予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第三十八条 截留、私分或者变相私分法定收费、罚款、没收的违法所得或者财物的,给予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第三十九条 违反规定从事或者参与营利性活动的,或者在企业及其他营利性组织中兼职的,给予警告或者记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记大过或者降级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职处分。
第四十条 违反规定擅自开设银行账户或者私设小金库的,给予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职处分。
第四十一条 大办婚丧喜庆事宜,造成不良影响的,或者借机敛财的,给予警告或者记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记大过或者降级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职处分。
第四十二条 不遵守礼品登记上交管理规定,造成不良影响的,给予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
第四十三条 放任、纵容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特定关系人以及身边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第三章第三节中所规定的各项廉政纪律的,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第四十四条 有其他违反廉政纪律行为的,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第四节
违反海事工作纪律的行为及其适用的处分 第四十五条 拒不执行上级依法作出的决定和命令的,或者拒不执行交流决定的,给予警告或者记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记大过或者降级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职或者开除处分。
第四十六条 不依法履行工作职责,致使可以避免的重大及以上等级事故发生的,给予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第四十七条 工作中弄虚作假,误导、欺骗领导和公众,造成不良后果的,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第四十八条 泄露国家秘密、工作秘密,或者泄露因履行职责掌握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造成不良后果的,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第四十九条 违反议事规则,个人或者少数人决定重大事项,或者改变集体作出的重大决定的,给予警告或者记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记大过或者降级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职或者开除处分。
第五十条 压制批评,打击报复,扣压、销毁举报信件的,或者向被举报人透露举报情况的,给予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第五十一条 妨碍或者违反规定干预海事行政执法或公务活动,造成不良后果的,给予警告或者记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记大过或者降级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职或者开除处分。
第五十二条 使用、损毁或者违法出售扣押的船舶、证书、货物等,给相对人造成损失的,给予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第五十三条 在工作时间内饮酒或者酒后执法的,给予警告或者记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记大过或者降级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职或者开除处分。
第五十四条 向社会散布有损海事形象的言辞或在公共场所实施有损海事形象的行为,造成不良影响的,给予警告或者记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记大过或者降级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职处分。
第五十五条 旷工或者因公外出、请假期满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的,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第五十六条 工作中态度恶劣,行为野蛮粗暴,造成不良影响的,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
第五十七条 违反规定使用带有海事标志的车辆出入营业性餐饮、娱乐场所,造成不良影响的,给予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降级处分。
第五十八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给予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一)伪造、变造或者非法租借、买卖海事管理证书、文书以及其他有关文件资料的;
(二)违反规定编造虚假统计数据的或者擅自修改、伪造、篡改统计资料的。第五十九条 伪造、变造、隐匿、毁弃财务账册、会计凭证等财务资料的,给予降级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第六十条 违反规定擅自收费的,给予警告或者记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记大过或者降级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职处分。
第六十一条 违反规定代征、协征其他费用的,给予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降级处分。
第六十二条 在基本建设、物资采购、招投标、组织人事等工作中,违反规定,徇私舞弊、弄虚作假,造成不良后果的,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对违法违纪获得的职务、职务等级、职称、学历、学位、奖励、资格等,应当建议有关单位、部门按规定予以纠正或者撤销。
第六十三条 离任、辞职或者被辞退时,未按规定办理财务、财产交接手续的、拒不办理公务交接手续或者拒不接受审计的,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第六十四条 有其他违反海事工作纪律行为,造成不良影响的,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第五节
违反社会管理秩序的行为及其适用的处分 第六十五条 参与赌博或者为赌博提供场所和便利条件的,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挪用公款赌博的,给予撤职或者开除处分。
第六十六条 利用赌博受贿、索贿、行贿的,依照本办法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三条和第三十七条的规定从重处分。
吸食、注射毒品或者组织、支持、参与卖淫、嫖娼、色情淫乱活动的,给予撤职或者开除处分。
第六十七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一)拒不承担赡养、抚养、扶养义务的;
(二)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
(三)包养情人的;
(四)严重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
有前款第(三)项行为的,给予撤职或者开除处分。第六十八条 参与迷信活动,造成不良影响的,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组织迷信活动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第六十九条 违反规定超计划生育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第七十条 参与打架斗殴,或者辱骂、侮辱、非法拘禁他人的,或者在公共场所寻衅滋事的,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第七十一条 有其他违反社会管理秩序、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行为,造成不良影响的,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第四章 附则
第七十二条 对涉嫌违法违纪海事工作人员的调查,由各级海事管理机构监察部门或者履行监察职责的部门组织实施,组织、人事和法制部门参加。
第七十三条 对违法违纪海事工作人员的调查、处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实施条例》规定的程序办理。
第七十四条 本办法所称“相对人”是指各级海事管理机构及其海事工作人员行使海事行政管理职权、履行职务的行为所针对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第七十五条 海事工作人员违法违纪涉嫌犯罪的,应当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十六条 违法违纪的海事工作人员应当给予组织处理的,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权限,由各级海事管理机构按规定处理。
海事工作人员的违法违纪行为造成海事行政执法过错、错案的,还应按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第七十七条 本办法所称“海事工作人员”是指各级海事管理机构编制内的工作人员。
第七十八条 本办法由交通运输部海事局的监察、组织、人事和法制部门负责监督执行。
第七十九条 本办法由交通运输部海事局负责解释。第八十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第三篇:国家税务总局文件
附件7
税收执法督察规则
(2013年2月25日国家税务总局令第29号公布,根据 2018年6月15日《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修改部分税务
部门规章的决定》修正)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税收执法督察工作,促进税务机关依法行政,保证税收法律、行政法规和税收政策的贯彻实施,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防范和化解税收执法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 各级税务机关开展税收执法督察工作,适用本规则。
第三条
本规则所称税收执法督察(以下简称执法督察),是指县以上(含县)各级税务机关对本级税务机关内设机构、直属机构、派出机构或者下级税务机关的税收执法行为实施检查和处理的行政监督。
第四条 执法督察应当服从和服务于税收中心工作,坚持依法督察,客观公正,实事求是。
第五条 被督察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应当自觉接受和配合执法督察。
第二章 执法督察的组织管理
第六条 各级税务机关督察内审部门或者承担税收执法监督检查职责的部门(以下简称督察内审部门),代表本级税务机关组织开展执法督察工作,履行以下职责:
(一)依据上级税务机关执法督察工作制度和计划,制定本级税务机关执法督察工作制度和计划;
(二)组织实施执法督察,向本级税务机关提交税收执法督察报告,并制作《税收执法督察处理决定书》、《税收执法督察处理意见书》或者《税收执法督察结论书》;
(三)组织实施税务系统税收执法责任制工作,牵头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考核信息系统,实施执法疑点信息分析监控;
(四)督办执法督察所发现问题的整改和责任追究;
(五)配合外部监督部门对税务机关开展监督检查工作;
(六)向本级和上级税务机关报告执法督察工作情况;
(七)通报执法督察工作情况和执法督察结果;
(八)指导、监督和考核下级税务机关执法督察工作;
(九)其他相关工作。
第七条 执法督察实行统筹规划,归口管理。督察内审部门负责执法督察工作的具体组织、协调和落实。税务机关内部相关部门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积极参与、支持和配合执法督察工作。
各级税务机关根据工作需要,可以将执法督察与其他具有监督性质的工作协同开展。
第八条 各级税务机关应当统一安排专门的执法督察工作经费,根据执法督察工作计划和具体执法督察工作的开展情况,做好经费预算,并保障经费的正确合理使用。
第九条 上级税务机关对执法督察事项可以直接进行督察,也可以授权或者指定下级税务机关进行督察。
第十条 上级税务机关认为下级税务机关作出的执法督察结论不适当的,可以责成下级税务机关予以变更或者撤销,必要时也可以直接作出变更或者撤销的决定。
第十一条 各级税务机关可以采取复查、抽查等方式,对执法督察人员在执法督察工作中履行职责、遵守纪律、廉洁自律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二条 各级税务机关应当建立税收执法督察人才库,为执法督察储备人才。根据执法督察工作需要,确定执法督察人才库人员基数,实行动态管理,定期组织业务培训。下级税务机关应当向上级税务机关执法督察人才库输送人才。
第十三条 执法督察可以由督察内审部门人员独立完成,也可以抽调本级和下级税务机关税务人员实施,优先抽调执法督察人才库成员参加。相关单位和部门应当予以配合。
第三章 执法督察的内容和形式
第十四条 执法督察的内容包括:
(一)税收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执行情况;
(二)国务院和上级税务机关有关税收工作重要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情况;
(三)税务机关制定或者与其他部门联合制定的涉税文件,以及税务机关以外的单位制定的涉税文件的合法性;
(四)外部监督部门依法查处或者督查、督办的税收执法事项;
(五)上级机关交办、有关部门转办的税收执法事项;
(六)执法督察所发现问题的整改和责任追究情况;
(七)其他需要实施执法督察的税收执法事项。
第十五条 执法督察可以通过全面执法督察、重点执法督察、专项执法督察和专案执法督察等形式开展。
第十六条 全面执法督察是指税务机关对本级和下级税务机关的税收执法行为进行的广泛、系统的监督检查。
第十七条 重点执法督察是指税务机关对本级和下级税务机关某些重点方面、重点环节、重点行业的税收执法行为所进行的监督检查。
第十八条 专项执法督察是指税务机关对本级和下级税务机关某项特定内容涉及到的税收执法行为进行的监督检查。
第十九条 专案执法督察是指税务机关对上级机关交办、有关部门转办的特定税收执法事项,以及通过信访、举报、媒体等途径反映的重大税收执法问题所涉及到的本级和下级税务机关的税收执法行为进行的监督检查。
第二十条 各级税务机关应当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对与税收执法活动有关的各类信息系统执法数据进行分析、筛选、监控和提示,为各种形式的执法督察提供线索。
第四章 执法督察实施程序
第二十一条 执法督察工作要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主要包括准备、实施、处理、整改、总结等阶段,根据工作需要可以进行复查。
第二十二条 督察内审部门应当科学、合理制定执法督察工作计划,报本级税务机关批准后统一部署实施。
未纳入执法督察工作计划的专案执法督察和其他特殊情况下需要启动的执法督察,应当在实施前报本级税务机关批准。
第二十三条 实施执法督察前,督察内审部门应当根据执法督察的对象和内容,制定包括组织领导、工作要求和执法督察的时限、重点、方法、步骤等内容的执法督察方案。
第二十四条 实施执法督察的税务机关应当成立执法督察组,负责具体实施执法督察。执法督察组人员不得少于2人,并实行组长负责制。
执法督察组组长应当对执法督察的总体质量负责。当执法督察组组长对被督察单位有关税收执法事项的意见与其他组员的意见不一致时,应当在税收执法督察报告中进行说明。
第二十五条 实施执法督察的税务机关应当根据执法督察的对象和内容对执法督察组人员进行查前培训,保证执法督察效率和质量。
第二十六条 实施执法督察,应当提前3个工作日向被督察单位下发税收执法督察通知,告知执法督察的时间、内容、方式,需要准备的资料,配合工作的要求等。被督察单位应当将税收执法督察通知在本单位范围内予以公布。
专案执法督察和其他特殊情况下,可以不予提前通知和公布。
第二十七条 执法督察可以采取下列工作方式:
(一)听取被督察单位税收执法情况汇报;
(二)调阅被督察单位收发文簿、会议纪要、涉税文件、税收执法卷宗和文书,以及其他相关资料;
(三)查阅、调取与税收执法活动有关的各类信息系统电子文档和数据;
(四)与被督察单位有关人员谈话,了解有关情况;
(五)特殊情况下需要到相关纳税人和有关单位了解情况或者取证时,应当按照法律规定的权限进行,并商请主管税务机关予以配合;
(六)其他方式。
第二十八条 执法督察中,被督察单位应当及时提供相关资料,以及与税收执法活动有关的各类信息系统所有数据查询权限。被督察单位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所提供的税收执法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
第二十九条 实施执法督察应当制作《税收执法督察工作底稿》。
发现税收执法行为存在违法、违规问题的,应当收集相关证据材料,在工作底稿上写明行为的内容、时间、情节、证据的名称和出处,以及违法、违规的文件依据等,由被督察单位盖章或者由有关人员签字。拒不盖章或者拒不签字的,应当说明理由,记录在案。
收集证据材料时无法取得原件的,应当通过复印、照相、摄像、扫描、录音等手段提取或者复制有关资料,由原件保存单位或者个人在复制件上注明“与原件核对无误,原件存于我处”,并由有关人员签字。原件由单位保存的,还应当由该单位盖章。
第三十条 执法督察组实施执法督察后,应当及时将发现的问题汇总,并向被督察单位反馈情况。
被督察单位或者个人可以对反馈的情况进行陈述和申辩,并提供陈述申辩的书面材料。
第三十一条 执法督察组实施执法督察后,应当起草税收执法督察报告,内容包括:
(一)执法督察的时间、内容、方法、步骤;
(二)被督察单位税收执法的基本情况;
(三)执法督察发现的具体问题,认定被督察单位存在违法、违规问题的基本事实和法律依据;
(四)对发现问题的拟处理意见;
(五)加强税收执法监督管理的建议;
(六)执法督察组认为应当报告的其他事项。
第三十二条 执法督察组实施执法督察后,应当将税收执法督察报告、工作底稿、证据材料、陈述申辩资料以及与执法督察情况有关的其他资料进行整理,提交督察内审部门。
第三十三条 督察内审部门收到税收执法督察报告和其他证据材料后,应当对以下内容进行审理:
(一)执法督察程序是否符合规定;
(二)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实充分,资料是否齐全;
(三)适用的法律、行政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和有关政策等是否正确;
(四)对被督察单位的评价是否准确,拟定的意见、建议等是否适当。
第三十四条 督察内审部门在审理中发现事实不清、证据不足、资料不全的,应当通知执法督察组对证据予以补正,也可以重新组织人员进行核实、检查。
第三十五条 督察内审部门在审理中对适用税收法律、行政法规和税收政策有疑义的问题,以及涉嫌违规的涉税文件,应当书面征求本级税务机关法规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意见,也可以提交本级税务机关集体研究,并做好会议记录;本级税务机关无法或者无权确定的,应当请示上级税务机关或者请有权机关解释或者确定。
第三十六条 督察内审部门根据审理结果修订税收执法督察报告,送被督察单位征求意见。被督察单位应当在15个工作日内提出书面反馈意见。在限期内未提出书面意见的,视同无异议。
督察内审部门应当对被督察单位提出的意见进行研究,对税收执法督察报告作必要修订,连同被督察单位的书面反馈意见一并报送本级税务机关审定。
第三十七条
督察内审部门根据本级税务机关审定的税收执法督察报告制作《税收执法督察处理决定书》、《税收执法督察处理意见书》或者《税收执法督察结论书》,经本级税务机关审批后下达被督察单位。
《税收执法督察处理决定书》适用于对被督察单位违反税收法律、行政法规和税收政策的行为进行处理。
《税收执法督察处理意见书》适用于对被督察单位提出自行纠正的事项和改进工作的建议。
《税收执法督察结论书》适用于对未发现违法、违规问题的被督察单位作出评价。
受本级税务机关委托,执法督察组组长可以就执法督察结果与被督察单位主要负责人或者有关人员进行谈话。
第三十八条 对违反税收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和上级税收规范性文件的涉税文件,按下列原则作出执法督察决定:
(一)对下级税务机关制定,或者下级税务机关与其他部门联合制定的,责令停止执行,并予以纠正;
(二)对本级税务机关制定的,应当停止执行并提出修改建议;
(三)对地方政府和其他部门制定的,同级税务机关应当停止执行,向发文单位提出修改建议,并报告上级税务机关。
第三十九条 除第三十八条规定外,对其他不符合税收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和上级税收规范性文件的税收执法行为,按下列原则作出执法督察处理决定:
(一)执法主体资格不合法的,依法予以撤销;
(二)未履行法定职责的,责令限期履行法定职责;
(三)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依法予以撤销,并可以责令重新作出执法行为;
(四)未正确适用法律依据的,依法予以变更或者撤销,并可以责令重新作出执法行为;
(五)严重违反法定程序的,依法予以变更或者撤销,并可以责令重新作出执法行为;
(六)超越职权或者滥用职权的,依法予以撤销;
(七)其他不符合税收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和上级税收规范性文件的,依法予以变更或者撤销,并可以责令重新作出执法行为。
第四十条 被督察单位收到《税收执法督察处理决定书》和《税收执法督察处理意见书》后,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执行,并以书面形式向实施执法督察的税务机关报告下列执行结果:
(一)对违法、违规涉税文件的清理情况和清理结果;
(二)对违法、违规的税收执法行为予以变更、撤销和重新作出执法行为的情况;
(三)对有关责任人的责任追究情况;
(四)要求报送的其他文件和资料。
第四十一条 被督察单位对执法督察处理决定有异议的,可以在规定的期限内向实施执法督察的税务机关提出复核申请。实施执法督察的税务机关应当进行复核,并作出答复。
第四十二条 实施执法督察的税务机关应当在本单位范围内对执法督察结果和执法督察工作情况予以通报。
执法督察事项应当保密的,可以不予通报。
第四十三条
各级税务机关应当建立执法督察结果报告制度。
督察内审部门应当对执法督察所发现的问题进行归纳和分析,提出完善制度、加强管理等工作建议,向本级税务机关专题报告,并作为有关业务部门的工作参考。
发现税收政策或者税收征管制度存在问题的,各级税务机关应当及时向上级税务机关报告。
第四十四条 各级税务机关每年应当在规定时间内,向上级税务机关报送执法督察工作总结和报表等相关材料。
第四十五条
督察内审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做好执法督察工作资料的立卷和归档工作。
执法督察档案应当做到资料齐全、分类清楚,便于质证和查阅。
第五章 责任追究及奖惩
第四十六条
执法督察中发现税收执法行为存在违法、违规问题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和管理权限,对有关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予以责任追究。
第四十七条 执法督察中发现纳税人的税收违法行为,实施执法督察的税务机关应当责令主管税务机关调查处理;情节严重的,移交稽查部门处理。
第四十八条 执法督察中,被督察单位不如实提供相关资料和查询权限,或者无正当理由拒绝、拖延、阻挠执法督察的,由实施执法督察的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对有关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予以责任追究。
第四十九条 被督察单位未按照《税收执法督察处理决定书》和《税收执法督察处理意见书》的要求执行,由实施执法督察的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并对其主要负责人和有关责任人予以责任追究。
第五十条 执法督察结果及其整改落实情况应当作为各级税务机关考核的重要内容。
各级税务机关应当对执法规范、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并予以通报,同时将其先进经验进行推广。存在重大执法问题的单位、部门及其主要负责人和有关责任人,不得参加先进评选。
第五十一条 对执法督察人员在执法督察中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或者违反廉政建设有关规定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追究其责任。
第五十二条
对在执法督察工作中业绩突出的执法督察人员,各级税务机关应当给予表扬和奖励,并将其业绩作为在优秀公务员等先进评选活动中的重要依据。
第六章 附则
第五十三条 本规则相关文书式样,由国家税务总局另行规定。
第五十四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税务局可以依据本规则,结合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第五十五条 本规则自2013年4月1日起施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税收执法检查规则〉的通知》(国税发〔2004〕126号)同时废止。
第四篇:国家税务总局文件
附件:
第一部分 税收票证种类及式样
税收票证包括税收缴款书、税收收入退还书、税收完税证明、出口货物劳务专用税收票证以及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其它税收票证。
一、税收缴款书。税务机关、扣缴义务人、代征人、纳税人收取税款或缴库时使用的税收票证。具体包括:税收缴款书具体包括《税收缴款书(银行经收专用)》、《税收缴款书(税务收现专用)》、《税收缴款书(代扣代收专用)》、《税收电子缴款书》。
(一)《税收缴款书(银行经收专用)》。纳税人、国税机关、扣缴义务人、代征人向银行传递,通过银行划缴税款(出口货物劳务增值税、消费税除外)到国库时使用的纸质税收票证。
1.适用范围:
(1)纳税人自行填开或国税机关开具,纳税人据以在银行柜面办理缴税(转账或现金),由银行将税款缴入国库;
(2)国税机关收取现金税款、扣缴义务人扣缴税款、委托代征人代征税款后开具,据以在银行柜面办理税款汇总缴入国库;
(3)国税机关开具,据以办理“待缴库税款”账户款项缴入国库。
0
3.各联用途:
第一联(收据)国库(银行)收款盖章后退缴款单位(人)作完税凭证,用于汇总缴库的,作基层国税机关税收会计凭证(代征人、扣缴义务人、纳税人开具的,此联结报缴销给基层国税机关)。本联次套印国家税务总局统一制发的税收票证监制章(白纸黑油墨);
第二联(付款凭证)缴款单位(人)的支付凭证,开户银行作借方传票(白纸蓝油墨);
第三联(收款凭证)收款国库作贷方传票(白纸红油墨);
3.各联用途:
第一联(收据)交纳税人作完税凭证,本联次套印国家税务总局统一制发的税收票证监制章(白纸黑油墨);
第二联(报查)定期上报县级国税机关备查(白纸绿油墨);第三联(存根)基层国税机关留存作税收会计凭证(白纸紫油墨)。
(三)《税收缴款书(代扣代收专用)》。扣缴义务人依法履行税款代扣代缴、代收代缴义务时开具并交付纳税人的纸质税收票证。扣缴义务人代扣代收税款后,已经向纳税人开具了税法规定或国家税务总局认可的记载完税情况的其他凭证的,可不再开具本缴款书。
1.适用范围:
4行,银行据以划缴税款到国库时,由税收征管系统生成的数据电文形式的税收票证。
《税收电子缴款书》基本电子信息要素应当包括:数据电文税收票证号码、填发日期、缴款单位(人)识别号、缴款单位(人)名称、开户银行、账号、税款限缴日期、收款国库、预算科目编码、预算级次、品目、税率或单位税额、税款所属时期、实缴金额、征收机关、填票人等。
二、税收收入退还书。国税机关依法为纳税人从国库办理退税时使用的税收票证。具体包括:《税收收入退还书》和《税收收入电子退还书》。
(一)《税收收入退还书》。国税机关向国库传递,依法为纳税人从国库办理退税时使用的纸质税收票证。
税收收入退还书应当由县以上国税机关税收会计开具并向国库传递或发送。
1.式样:《税收收入退还书》一式五联。
2.各联用途:
第一联(报查)退款国库盖章后退国税机关作税收会计凭证(白纸绿油墨);
第二联(付款凭证)退款国库作借方传票(白纸蓝油墨); 第三联(收款凭证)收款单位开户银行作贷方传票(白纸红油墨);
第四联(收账通知)收款单位(人)的开户银行退收款单位(人),本联次套印国家税务总局统一制发的税收票证监制章(白纸黑油墨);
第二联下端式样与第一联相同,第三联至第六联下端各栏式样与《税收缴款书(银行经收专用)》第二至第五联相同。
3.各联用途:
第一联(收据甲)国库(银行)收款盖章后退缴款单位作完税凭证,本联次套印国家税务局统一制发的税收票证监制章(白纸黑油墨);
第二联(收据乙)国库(银行)收款盖章后缴款单位转交购货企业,本联次套印国家税务局统一制发的“税收票证监制章”(白纸黑油墨);
第三联(付款凭证)缴款单位的支付凭证,开户银行作借方传票(白纸蓝油墨);
第四联(收款凭证)收款国库作贷方传票(白纸红油墨);
0第一联
供货企业转交购货企业,本联次套印国家税务局统一制发的税收票证监制章(白纸黑油墨);
第二联 填发国税机关留存(白纸紫油墨)。
四、税收完税证明。国税机关为证明纳税人已经缴纳税款或者已经退还纳税人税款而开具的纸质税收票证;仅用于证明纳税人已完税,不得用于收取现金税款。分为“表格式完税证明”和“文书式完税证明”两种。
(一)《完税证明》(表格式)。1.适用范围:
(1)纳税人、扣缴义务人、代征人通过横向联网电子缴税系统划缴税款到国库(经收处)后或收到从国库退还的税款后,当场或事后需要取得税收票证的;
(2)扣缴义务人代扣代收税款后,已经向纳税人开具税法规定或国家税务总局认可的记载完税情况的其他凭证,纳税人需要换开正式完税凭证的;
(3)纳税人遗失已完税的各种税收票证(《出口货物完税分割单》、印花税票和《印花税票销售凭证》除外),需要重新开具的。
扣缴义务人未按规定为纳税人开具税收票证,国税机关核实税款缴纳情况后为纳税人开具的,适用本式样税收完税证明。
(4)对纳税人特定期间完税情况出具证明的
(5)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其他需要为纳税人开具完税凭证-32
注:特殊填写要求
2.各联用途:
第一联(存根联)国税机关留存(白纸黑油墨); 第二联(收据联)国税机关盖章后交缴款人留存(白纸红油墨);
第三联(记账联)国税机关作为会计凭证(白纸蓝油墨)。
(二)《当场处罚罚款收据》。纳税人或扣缴义务人发生税务违章行为,由国税机关依法处以罚款,并当场以现金向国税机关执罚人员缴纳罚款时使用的一种专用收款凭证。式样由省级财政部门确定。
6印色为大红色。
该监制章式样与现行式样相同。
二、征税专用章。国税机关办理税款征收业务,开具税收缴款书、税收完税证明等征收凭证时使用的征收业务专用公章。
(一)式样:
(二)刻制要求:
征税专用章形状为圆形,边沿直径30mm,边圈粗1mm。字体为正楷;专用章的内容和刻制方法为上部环边位置刻国税机关名称“××县(市、区)国家税务局××(所)分局”字样,国税机关名称字数多的,可适当简化;简化后字数仍比较多的,可以不刻制税务所或分局名称,而以在专用章中央的编号区别,前一位(或两位)按税务所或分局个数顺序设置,后一位或两位按该税务所或分局使用的专用章个数顺序设置。下部中央位置刻“征税专用章”字样。
8户开户银行预留印鉴的税务代保管资金业务专用公章。国税机关填开《税务代保管资金专用收据》时,在税务机关盖章处加盖本章。办理账户资金支付时,在支付票据上加盖本章。税务代保管资金专用章只能用于税务代保管资金的收纳和支付,不得作为他用,也不得以国税机关的机关公章、征税专用章等其他章戳代替本章。
1.式样:
2.刻制要求:
税务代保管资金专用章的形状为圆形,边沿直径为30mm,边沿刻一道粗圈,其宽度为1mm。字体为宋体;环边位置刻征收机关名称“××市、县国家税务局”字样。“税务代保管资金专用章”字样分两行刻制,中央位置刻“税务代保管资金”字样,中央下一行位置刻“专用章”字样,并分散居中。
(二)代征专用章。是代征单位在办理代征税款征收业务时,加盖在税收缴款凭证上的业务专用章,该章有“单位代征”字样。
0
第五篇:国家税务总局文件-北京国家税务局
2007年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宣传材料
一、关于做好2007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管理工作的通知
(一)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做好2007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管理工作的要求
2007的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是执行现行企业所得税法最后一次汇算清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切实做好相关工作,十分重要。
1、进一步重视汇算清缴工作。个别地区仍然存在着对汇算清缴工作不够重视,工作质量不够高、报表数字不准确、逻辑关系不吻合、报送不及时等问题。汇算清缴工作是企业所得税管理一个内的最重要环节,各项企业所得税政策的落实、日常征管的效果,都可以通过汇算清缴体现出来。各级税务机关要高度重视2007年的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按照税务总局《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管理办法》的要求,采取措施,切实加强对2007汇算清缴工作的领导,做好汇算清缴的各个环节的工作,进一步提高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质量。
2、认真做好新、老税法的工作衔接。自2008年1月1日起,新的企业所得税法正式实施,月(季)度预缴将按新税法规定执行,但2007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应继续按照现行税法的规定执行。因此,明年上半年将处于新、老税法实施交替时期,落实新税法和执行老税法的任务均十分繁重,各级税务机关要高度重视,认真做好新税法预缴和老税法汇算清缴的征管衔接工作。
3、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现行CTAIS系统集中了税务登记、季度所得税申报、所得税申报、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等企业所得税管理信息,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和充分利用,要充分利用国、地税在增值税、营业税征收管理中获得的信息进行比对。要全面推广使用纳税人端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软件,推进电子申报。通过利用信息化手段,进一步提高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的质量和效率。
4、强化纳税申报责任。要进一步明确纳税人的汇算清缴责任,应要明确要求纳税人根据法律、法规和有关税收规定,正确计算应纳税所得额和应纳所得税额,如实、正确填写企业所得税申报表及其附表,完整报送相关资料,并对纳税申报的真实性,税款计算的准确性和申报资料的完整性承担法律责任。要进一步明确受理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工作人员的职责,要求其对纳税人填报的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逻辑关系进行认真审核,确保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各栏目的填报和计算准确。
5、认真核实企业所得税税基。核实税基是企业所得税管理的核心,也是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的基础。主管税务机关要严格贯彻执行企业所得税有关税前扣除的政策规定,认真落实各类涉税事项的审核审批,规范程序,切实把好审核审批关,运用企业资料“一户式”储存的平台,建立和完善企业所得税管理台账,对有关涉税事项跨延续性管理,实行动态监控。
6、加强和改进纳税评估工作。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工作与汇算清缴工作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各地要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做好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工作的通知》(国税发〔2006〕119号)的要求,结合汇算清缴,做好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工作。要根据企业所得税日常管理过程中掌握的不同经济性质和行业户数分布、盈亏面、利润率、减免税增减变动、实际负担率等情况,确定纳税评估的重点。各级国、地税机关要加强协作,互通涉税信息,有条件的地区可建立国、地税机关联合纳税评估机制,有步骤地对集团公司及其联合企业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税种的联合评估,拓展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的深度和广度。
(二)北京市国家税务局关于做好2007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管理工作的通知 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管理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5]200号)和《北京市国家税务局关于印发<北京市国家税务局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规程>的通知》(京国税发[2006]13号)的规定,现对2007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管理工作明确如下:
1、统一认识、加强领导、统筹安排,将汇算清缴管理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各局应高度重视2007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管理工作,充分认识今年汇算清缴管理工作的复杂性与艰巨性,按照汇算清缴管理的相关规定,结合本局实际情况,加强领导、统筹安排、精心组织、明确职责、协调配合,共同做好汇算清缴各阶段的管理工作。将汇算清缴管理中的宣传辅导、— — 审核审批、受理申报及审核评估、重点税源企业的收入分析和收入预测等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2、切实做好对纳税人的宣传辅导工作。
(1)各局应进一步加大对纳税人的宣传辅导力度,将今年新出台的主要政策、汇算清缴涉及的政策问题解答、稽查案例等主要内容及时宣传到纳税人,使纳税人清楚地了解今年汇算清缴的各项要求及具体操作。
(2)各局应在广泛宣传辅导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对汇总纳税企业、金融保险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等重点税源企业进行重点培训,提高纳税人对税法的遵从度。
(3)各局应继续采取分类培训的方式,区别不同规模、不同征收方式、不同行业和管理类型的纳税人,采用发放纸质宣传材料、光盘、召开培训辅导会、公告、网络等各种方式,提高纳税辅导的效果。
(4)各局应进一步做好对纳税人的咨询服务工作,利用咨询台、咨询电话、网络等方式及时解决纳税人在汇算清缴中反映的问题。
(5)加强对稽查、检查中发现问题的宣传辅导
为正确落实各项税收政策,及时纠正执行中的问题,请各局将本局在检查、稽查案例中发现的问题整理解析,结合市局下发的宣传材料,做好对纳税人的广泛宣传和重点辅导,使有类似问题的纳税人,通过汇算清缴进行相应的纳税调整。在申报完成后,要将稽查案例中的问题作为2008年开展纳税评估的主要内容之一,以反馈调整、纠正情况,作出进一步的检查安排,形成稽查案例分析、汇算清缴辅导、纳税评估监控的互动机制。
3、提高对受理申报工作的重视,保证纳税申报的顺利进行
针对明年上半年CTAIS系统升级和新、老申报表处于实施交替时期的特殊情况,各局应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做好2007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的纳税申报工作,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申报中出现拥堵现象,制定应对紧急情况出现的应急预案,确保受理申报工作的顺利进行。
4、加强对收入比对的宣传,进一步做好收入比对工作
各局在汇算清缴宣传辅导工作中,应将收入比对措施向纳税人进行重点宣传,并继续加强与地税等相关部门的协作,通过将所得税申报数据与增值税申报数据和营业税申报数据的比对,发现纳税人申报中出现的问题,促进其正确申报,提高申报质量。
5、做好对定率征收企业应税所得率的调整鉴定工作
(1)各局应按照《北京市国家税务局、北京市地方税务局转发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应税所得率的通知的通知》(京国税发[2007]319号)的规定,对2007年已实行定率征收的“交通运输业”、“其他行业”和“农、林、牧、渔业”行业企业的应税所得率进行调整,并将调整情况及时通知纳税人。
(2)各局在国家税务总局未出台对核定征收企业的新政策前,暂按原办法和调整后的应税所得率做好2008年核定征收鉴定工作。
6、进一步按照依法行政的原则,认真做好各类涉税审批事项的管理工作
(1)各局应结合《北京市国家税务局关于企业所得税涉税审批事项有关问题的通知》(京国税发[2006]343号)的有关规定,进一步规范审批程序、明确审批条件、提高审批效率。
(2)各局对需报送市局审批的事项应认真按照有关政策规定进行审核,对审核情况和有关问题应在请示中列明。
(3)各局应尽早做好对本市汇总(合并)纳税成员企业涉税事项的审批工作,保证汇总(合并)纳税企业汇算清缴工作的顺利进行。
(4)做好对财产损失、金融企业呆账损失、总机构管理费、一次性住房补贴等所得税税前扣除审批情况的总结和统计工作,并按照规定的时间上报。
7、做好对附送中介机构鉴证报告企业的受理审核工作
各局应按照市局关于附送中介机构鉴证报告的范围、鉴证报告内容、格式和对中介机构资格的规定,做好对附送中介机构鉴证报告企业的受理审核工作。对于受理和审核评估中发现的中介机构鉴证问题,各局应将有关问题做记录,作为评价中介机构鉴证报告质量的依据。— —
8、做好税源统计与税源分析工作
(1)各局应加强对重点税源企业的收入分析和收入预测,着重从收入总额、扣除项目、调增调减、境外所得补税、减免税等几个方面分析收入的变化情况,预测实行新税法后重点税源企业的收入增减变化情况。
(2)各局应按照税源统计与税源分析工作的有关规定继续做好汇算清缴税源统计与税源分析工作,进一步提高税源统计的准确性和税源分析质量。
(3)各局应于2008年6月20日前将2007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报告和税源统计分析报表报到市局(所得税管理处)。
二、2007企业所得税税收政策
(一)关于公益救济性捐赠税前扣除政策及相关管理问题的政策规定
1、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公益救济性捐赠税前扣除政策及相关管理问题的通知(财税[2007]6号,市财政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以京财税[2007]256号原文转发)
2、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中国青少年社会教育基金会等16家单位公益救济性捐赠所得税税前扣除问题的通知(财税[2007]112号,市国税局以京国税函[2007]442号原文转发)
3、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纳税人向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捐赠有关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6]171号,市国税局以京国税发〔2007〕41号原文转发)
(二)关于宣传文化、促进残疾人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规定
1、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宣传文化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7]24号,市财政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以京财税[2007]385号原文转发)
2、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促进残疾人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7]92号)
3、国家税务总局、民政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关于促进残疾人就业税收优惠政策征管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7]67号)
(三)关于新办企业减免企业所得税执行起始时间的批复的政策规定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新办企业减免企业所得税执行起始时间的批复(国税函〔2007〕365号,市国税局以京国税函〔2007〕270号原文转发)
(四)关于保险企业税前扣除问题的政策规定
1、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保险企业发生与退保业务相关佣金支出税前扣除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7〕880号,市国税局以京国税发〔2007〕282号原文转发)
2、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保险企业非寿险业务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税前扣除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7〕889号,市国税局以京国税函〔2007〕477号原文转发)
(五)关于促进创业投资企业发展有关税收政策的规定
1、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国家税务局、北京市地方税务局转发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促进创业投资企业发展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京财税 [2007] 1216号)
2、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促进创业投资企业发展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07]31号)
(六)关于国家大学科技园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规定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国家大学科技园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7]120号)
(七)关于科技企业孵化器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规定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科技企业孵化器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7〕121号,市财政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以京财税[2007]2330号原文转发)
(八)关于企业政策性搬迁收入有关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政策规定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政策性搬迁收入有关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财税[2007]61号,市财政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以京财税〔2007〕1215号原文转发)
(九)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规定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7]80号,市财政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以京财税[2007]2521号原文转发)— —
(十)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公布后企业适用税收法律问题的政策规定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公布后企业适用税收法律问题的通知(财税[2007]115号,市国税局以京国税发〔2007〕270号原文转发)
(十一)关于企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后相关费用税前扣除问题的政策规定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后相关费用税前扣除问题的批复(国税函〔2007〕305号,市国税局以京国税函〔2007〕228号原文转发)
(十二)关于企业支付实习生报酬税前扣除的政策规定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支付实习生报酬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7〕42号,市国税局以京国税发〔2007〕133号原文转发)
(十三)关于铁路运输企业机车车辆大修理支出税前扣除问题的政策规定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铁路运输企业机车车辆大修理支出税前扣除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7〕762号,市国税局以京国税发〔2007〕233号原文转发)
(十四)关于中央和国务院各部门机关服务中心恢复征税的政策规定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中央和国务院各部门机关服务中心恢复征税的通知(国税发〔2007〕94号,市国税局以京国税发〔2007〕257号原文转发)
(十五)关于调整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应税所得率的政策规定
1、北京市国家税务局、北京市地方税务局转发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应税所得率的通知的通知(京国税发[2007]319号)
2、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应税所得率的通知(国税发〔2007〕104号)(十六)关于延期申报预缴税款滞纳金问题的政策规定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延期申报预缴税款滞纳金问题的批复(国税函[2007]753号)(十七)关于加快煤层气抽采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规定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快煤层气抽采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7]16号,市财政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以京财税〔2007〕387号原文转发)
(十八)关于广播电视村村通税收政策的规定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广播电视村村通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07]17号,市国税局、市地税局以京国税发〔2007〕63号原文转发)
(十九)北京市国家税务局、北京市地方税务局关于支持注册税务师行业发展的意见(京国税发[2007]144号)
具体政策规定请登录www.xiexiebang.com→所得税→汇算清缴 进行查询。
密云县国家税务局
2007年12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