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与植物地理实习报告(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3 10:25: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土壤与植物地理实习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土壤与植物地理实习报告》。

第一篇:土壤与植物地理实习报告

一、实习时间:

2014年6月6日——2014年6月11日

二、实习地点及路线:

毕节市纳雍县(乌箐岭、大黑箐岭)→六盘水市(北盘江上游、玉舍国家森林公园)→毕节市威宁县→毕节市赫章(天上石林、韭菜坪)

三、实习人员:

2012地理班及指导老师

四、实习目的:

“实践出真知”,在实践运用知识,时间联系实际,了解土壤颜色辨别,熟悉土壤水分、pH值、紧实度、容重的测定,对土壤肥力进行判断,学会土剖面的挖掘、制作土壤剖面和观察土壤剖面,增进同学之间与师生之间的情谊。

五、土壤地理部分

<一>、实习内容与方法:

(一)工具和材料:

(1)工具类:土锹、土镐、土铲、土钻、剖面刀四把、毛刷、盆钵二个、土壤标本盒、环刀(包括锤子和环刀柄)、绳子、土袋、标签、钢卷尺、门塞尔土壤比色卡、记录薄、铁质剖面取样器、铅笔橡皮若干、胶水2瓶等。

(2)试剂类: 1:3的稀盐酸、pH试纸、蒸馏水、聚醋酸乙烯乳液粘结剂

(3)仪器类:1%电子天平

(二)方法:观察法、估测法、试纸法、期盼是取样、S行取样、五点式取样等。

(三)内容:

1、土壤颜色辨别(比色卡)

1.1土壤颜色比色卡定义:我们所说的土壤比色卡指的是门赛尔土壤比色卡,他是用来测定和描述土壤颜色的标准比色卡。使用时,把某一土样与带标准色阶的卡片相对照,便可定出并记录下土壤颜色。(由于条件的限制对土壤颜色的辨别只能通过观察的来判断)

1.2表1:

纳雍县大黑箐岭X-1赫章天上石林X-6黄壤红壤

2、土壤水分估测

土壤水分定义:土壤中各种形态(或能态)水的统称。

3、土壤pH估测

1.1土壤pH定义:土壤酸碱度 又称“土壤反应”。它是土壤溶液的酸碱反应。主要取决于土壤溶液中氢离子的浓度,以pH值表示。pH值等于7的溶液为中性溶液;pH值小于7,为酸性反应;pH值大于7为碱性反应。

1.2试纸法:称取1克重干土,放入试管中加水5毫升,充分晃动,待溶液澄清后,用pH试纸测定。

表2:

纳雍县大黑箐岭X-1赫章天上石林X-6pH值:5-6

弱酸性无测定

4、土壤紧实度估测

土壤紧实度定义:土壤紧实度又叫土壤硬度或土壤坚实度或土壤穿透阻力。是土壤强度的一个合成指标。它由土壤抗剪力、压缩力和摩擦力等构成。

土壤紧实度测定有专门的土壤紧实度仪、土壤硬度计或者更高档的带定位系统的GpS土壤紧实度测量仪。(受条件限制对土壤紧实度的测定我们只能通过观察和触摸来判定,无法判定)

5、土壤容重测定

土壤容重定义:单位体积自然状态下土壤(包括土壤空隙的体积)的干重,是土壤紧实度的一个指标。

在105℃下烘干(7-8小时),然后称重,算体积km/c㎡即得出土壤的容重。(由于条见限制没能进行测定,只对其方法作了简单的了解)

6、土壤肥力的判断

土壤肥力的定义:土壤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和水、气、热的能力。

是土壤各种基本性质的综合表现,是土壤区别于成土母质和其他自然体的最本质的特征,也是土壤作为自然资源和农业生产资料的物质基础。土壤肥力按成因可分为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前者指在五大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年龄)影响下形成的肥力,主要存在于未开垦的自然土壤;后者指长期在人为的耕作、施肥、灌溉和其他各种农事活动影响下表现出的肥力,主要存在于耕作(农田)土壤。

7、土壤剖面的挖掘、观察

土壤剖面的定义:土壤三维实体的垂直切面,显露出若干大体平行于地表的层次。

在这里我们需要通道上面用到上面提到的工具,还有最重要的一点 —— 老师的的指导。

<二>、土壤剖面总结:

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在纳雍大黑箐岭做了一个土壤剖面X-1,如表3。在赫章的时候我们也做了这样一个土壤剖面X-5,不过还没听老师讲解。

表3:

土层深度cm

颜色质地结构紧实度新生体pH值石灰反应枯枝落叶层0~4黑团粒无弱酸无腐殖质层4~12黑壤团粒松无弱酸无淋溶层12~50黄壤松无弱酸无淀积层50~60黄壤松无弱酸无母岩层60以下

六、植物地理部分

<一>、实习内容:

[一]、认识植物分类及总结

(一)双子叶植物纲 Dicotyledoneae:

1、壳斗科(山毛榉科)Fagaceae

青冈栎 Cyclobalanopsis glauca(Thunb.)Oerst.又名:紫心木、青栲、花梢树、细叶桐、铁栎

形态特征: 五月开黄绿色花,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柔荑花序,细长下垂。坚果卵形或椭圆形,生于杯状壳斗中,十月成熟。

习性:喜生于微碱性或中性的石灰岩土壤上,在酸性土壤上也生长良好

2、马尾树科 Rhoipteleacea

马尾松 pinus massoniana Lamb又名:松树、枞树、青松

又名:松树、枞树、青松

生镜:海拔1900m左右的路边丛林(纳雍乌箐岭)。

形态特征:马尾松树干较直;外皮深红褐色微灰,纵裂,长方形剥落;内皮枣红色微黄。心边材稍明显。边材浅黄褐色,甚宽,常有青皮;心材深黄褐色微红。年轮极明显,极宽。木射浅细。树脂道大而多,横切面有明显油脂圈。材质硬度中等,纹理直或斜不匀,结构中至粗。干燥时翘裂较严重。不耐腐。长纵裂,长片状剥落;木材纹理直,结构粗;含树脂,耐水湿。重要材用树种。

习性:对土壤要求不严格,喜微酸性土壤,但怕水涝,不耐盐碱,在石砾土、沙质土、粘土、山脊和阳坡的冲刷薄地上,以及陡峭的石山岩缝里都能生长。

3、樟科 Lauraceae

山鸡椒

又名:木香子,木姜子

生镜:生于向阳丘陵和山地的灌丛或疏林中,海拔2050m左右,对土壤和气候的适应性较强(玉舍国家森林公园)。

形态特征: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3—8(10)米;幼树树皮黄绿色,光滑,老树树皮灰褐色。小枝细长,绿色,无毛,枝、叶具芳香味。顶芽圆锥形,外面被柔毛。叶互生,披针形,椭圆状披针形或卵状长圆形,长5—13厘米,宽1.5—4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上面绿色,下面灰绿色,被薄的白粉,两面均无毛,羽状脉,侧脉每边6—10条,纤细,与中脉在两面均凸起;叶柄长0.6—2厘米,无毛。伞形花序单生或簇生于叶腋短枝上;总梗细长,长6—10毫米;苞片4,坚纸质,边缘有睫毛,内面密被白色绒毛;每一伞形花序有花4—6朵,先叶开放或与叶同时开放;花梗长约1.5毫米,密被绒毛;花被片6,宽卵形;雄花中能育雄蕊9,花丝中下部有毛,第三轮雄蕊基部的腺体具短柄,退化雌蕊无毛;雌花中退化雄蕊中下部具柔毛;子房卵形,花柱短,柱头头状。果近球形,直径4—5毫米,无毛,幼时绿色,成熟时黑色;果梗长2—4毫米,先端稍增粗;果托小浅盘状,径约2.5毫米。花期11月至翌年4月,果期5—9月。

习性:适应性较强。

4、虎耳草科 Saxifragaceae

绣球Hydrangea macrophylla

中文名:绣球(群芳谱)

生镜:生于海拔1900m的路边丛林中(纳雍乌箐岭)。

形态特征:灌木,高1-4米;茎常于基部发出多数放射枝而形成一圆形灌丛;枝圆柱形,粗壮,紫灰色至淡灰色,无毛,具少数长形皮孔。叶纸质或近革质,倒卵形或阔椭圆形,长6-15厘米,宽4-11.5厘米,先端骤尖,具短尖头,基部钝圆或阔楔形,边缘于基部以上具粗齿,两面无毛或仅下面中脉两侧被稀疏卷曲短柔毛,脉腋间常具少许髯毛;侧脉6-8对,直,向上斜举或上部近边缘处微弯拱,上面平坦,下面微凸,小脉网状,两面明显;叶柄粗壮,长1-3.5厘米,无毛。伞房状聚伞花序近球形,直径8-20厘米,具短的总花梗,分枝粗壮,近等长,密被紧贴短柔毛,花密集,多数不育;不育花萼片4,阔物卵形、近圆形或阔卵形,长1.4-2.4厘米,宽1-2.4厘米,粉红色、淡蓝色或白色;孕性花极少数,具2-4毫米长的花梗;萼筒倒圆锥状,长1.5-2毫米,与花梗疏被卷曲短柔毛,萼齿卵状三角形,长约1毫米;花瓣长圆形,长3-3.5毫米;雄蕊10枚,近等长,不突出或稍突出,花药长圆形,长约1毫米;子房大半下位,花柱3,结果时长约1.5毫米,柱头稍扩大,半环状。蒴果未成熟,长陀螺状,连花柱长约4.5毫米,顶端突出部分长约1毫米,约等于蒴果长度的1/3;种子未熟。花期6-8月。

习性:喜温暖、湿润和半阴环境。

5、蔷薇科 Rosaceae

6.1 峨眉蔷薇 Rosa omeiensis Rolfe

又名:刺石榴、山石榴

生镜:多生于山坡、山脚下或灌丛中,海拔1900m米左右(纳雍乌箐岭)。

形态特征:直立灌木,高3-4米;小枝细弱,无刺或有扁而基部膨大皮刺,幼嫩时常密被针刺或无针刺。小叶9-13(-17),连叶柄长3-6厘米;小叶片长圆形或椭圆状长圆形,长8-30毫米,宽4-10毫米,先端急尖或圆钝,基部圆钝或宽楔形,边缘有锐锯齿,上面无毛,中脉下陷,下面无毛或在中脉有疏柔毛,中脉突起;叶轴和叶柄有散生小皮刺;托叶大部贴生于叶柄,顶端离生部分呈三角状卵形,边缘有齿或全缘,有时有腺。花单生于叶腋,无苞片;花梗长6-20毫米,无毛;花直径2.5-3.5厘米;萼片4,披针形,全缘,先端渐尖或长尾尖,外面近无毛,内面有稀疏柔毛;花瓣4,白色,倒三角状卵形,先端微凹,基部宽楔形;花柱离生,被长柔毛,比雄蕊短很多。果倒卵球形或梨形,直径8-15毫米,亮红色,果成熟时果梗肥大,萼片直立宿存。花期5-6月,果期7-9月。

习性:喜温湿。

6.2小叶栒子Cotoneaster horizontgalis

又名:平枝栒子、铺地蜈蚣、矮红子

生镜:生于1900m左右的多石山坡或灌木丛中(纳雍乌箐岭)。

形态特征:为常绿矮生灌木,枝开张成整齐的二列状。叶小,厚革质,近圆形或宽椭圆形。花小、无柄,单花或2朵并生,粉红色。果实近球形,鲜红色。花期5-6月。

习性:喜光,也稍耐阴,多散生于海拔2000-4000m的高山湿润多石坡地,喜空所湿润环境。耐土壤干旱、瘠薄,也较耐寒,但不耐湿涝。

6、杨柳科 Salicaceae

皂柳 Salix wallichiana Anders.又名:毛狗条,山杨柳。

生镜:海拔2050左右的山坡丛林。

习性:喜温热

7、报春花科 primulaceae

过路黄 Lysimachia christinae Hance

中文名:过路黄

生镜:生于1900m沟边、路旁阴湿处和山坡林下(纳雍乌箐岭)。

形态特征:茎柔弱,平卧延伸,长20-60厘米,无毛、被疏毛以无密被铁锈色多细胞柔毛,幼嫩部分密被褐色无柄腺体,下部节间较短,常发出不定根,中部节间长1.5-5(10)厘米。叶对生,卵圆形、近圆形以至肾圆形,长(1.5)2-6(8)厘米,宽1-4(6)厘米,先端锐尖或圆钝以至圆形,基部截形至浅心形,鲜时稍厚,透光可见密布的透明腺条,干时腺条变黑色,两面无毛或密被糙伏毛;叶柄比叶片短或与之近等长,无毛以至密被毛。花单生叶腋;花梗长1-5厘米,通常不超过叶长,毛被如茎,多少具褐色无柄腺体;花萼长(4)5-7(10)毫米,分裂近达基部,裂片披针形、椭圆状披针形以至线形或上部稍扩大而近匙形,先端锐尖或稍钝,无毛、被柔毛或仅边缘具缘毛;花冠黄色,长7-15毫米,基部合生部分长2-4毫米,裂片狭卵形以至近披针形,先端锐尖或钝,质地稍厚,具黑色长腺条;花丝长6-8毫米,下半部合生成筒;花药卵圆形,长1-1.5毫米;花粉粒具3孔沟,近球形 [(29.5-32)×(27-31)微米],表面具网状纹饰;子房卵珠形,花柱长6-8毫米。蒴果球形,直径4-5毫米,无毛,有稀疏黑色腺条。花期5-7月,果期7-10月。

习性:喜阴湿。

8、锁阳科 Cynomoriaceae

锁阳 SongariaCynomoriumHerb

又名:不老药

生镜:肉质寄生草本,寄生于白刺(泡泡刺)的根上寄生植物(玉舍国家森林公园)。

形态特征:茎圆柱形,暗紫红色,高20~100厘米,径约3~6厘米,大部埋于沙中,基部粗壮,具鳞片状叶。鳞片状叶卵圆形、三角形或三角状卵形,长0.5~1厘米,宽不及1厘米,先端尖。

习性:寄生。

9、龙胆科 Gentianaceae

龙胆草 Gentiana scabra Bunge(滇龙胆)

又名:陵游、草龙胆、龙胆、苦龙胆草、地胆草、胆草、山龙胆、四叶胆

生镜:1900m左右山坡草地、林下、灌丛中(纳雍乌箐岭)。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30—50厘米。须根肉质。主茎粗壮,有分枝,枝多数,丛生,直立,木质化,近圆柱形,中空,幼时具乳突,老时变光滑。无莲座状基生叶丛。花期7—9月,果期10—12月。

习性:喜温。

10、山茱萸科 Cornaceae

四照花Cronusjaponicavar.chinensis

属中文名:四照花属

又名:石枣、羊梅、山荔枝。

生境:路边林中,海拔1900m(贵州纳雍乌箐岭),习性阳生。

形态特征:落叶小乔木,高3~8m,嫩枝有白色柔毛,后脱落。叶卵形,卵状椭圆形(此次实习采到的花瓣上有红色的斑点)。

习性:喜光,耐半荫,较耐寒。

11、蓼科 polygonaceae

杠板归 Herba polygoni perfoliati

又名:河白草、蛇倒退、梨头刺、蛇不过。

生镜:生于海拔1900m路边丛林中(纳雍乌箐岭)。

形态特征:茎有棱,红褐色,有倒生钩刺。叶互生,盾状着生;叶片近三角形,长4~6cm,宽5~8cm,先端尖,基部近心形或截形,下面沿脉疏生钩刺;托叶鞘近圆形,抱茎;叶柄长,疏生倒钩刺。花序短穗状;苞片圆形;花被5深裂,淡红色或白色,结果时增大,肉质,变为深蓝色;雄蕊8;花柱3裂。瘦果球形,包于蓝色多汁的花被内。花期6~8月,果期9~10月。

习性:喜温暖湿润环境,土壤以疏松、肥沃的腐叶土最宜。

(2)蕨类植物门 pteridophyta1、蕨类 pteridophyta

假蹄盖蕨 Athyriopsis japonica(Thunb.)Ching 图 1.生镜:海拔1900m左右的路边低洼丛林(纳雍乌箐岭)。

形态特征:根茎长匍匐状,疏生宽被针形鳞片。叶为二回羽状深裂,草质;叶柄淡褐色,长10~30公分;叶片长15~40公分,宽6~10公分,往上逐渐变小,羽轴被短毛,羽片长3~10公分,宽1~3公分,基部羽片略缩短,披针形或镰形,羽状深裂,裂片圆形,先端有浅锯齿缘,两侧近乎全缘。孢子囊群长条状,成对或单独生长,著生侧脉上;孢膜线形膜质。

[二]、植物标本的采集与制作

(一)植物标本的采集:

标准:①大小适中;②标本完整(具有花叶果);③对于草本植物,要全株采集;④应该具有完整的枝茎叶(无虫蛀等);⑤不能重复。

(二)植物标本的制作:

①把植物标本放在台纸上;②要美观③放时以正面为主,要有部分背面;④对于比较密集的叶要修剪,若为复叶剪去叶子的一边,叶子过密要剪去,留下叶柄;⑤制作时要分小组,因为每个人的细心程度不一样,而且,可以增加团队合作精神。

[三]、植物群落的调查

植物群落的垂直分布为:乔木、灌木、蕨类、草本、地被植物

如表:

科属名称

乔木

青冈栎、马尾松等

灌木

杜鹃、峨眉蔷薇等蕨类鳞毛蕨、鸡厥、假蹄盖厥等草本地被植物苔藓[四]、植物群落的演变

植物群落的概念:在特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具有一定的植物种类组成和一定的外貌及结构与环境形成一定相互关系并具有特定功能的植物集合体。

生态系统的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种生态系统类型(或阶段)被另一种生态系统类型(或阶段)替代的顺序过程。生态系统演替的原因可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是生态系统内部各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它是生态系统演替的主要动因。以内因为动因的演替,称为内因演替。外因是外界加给生态系统的各种因素。以外因为动因的演替称为外因演替。

在我们实习的地方,一进山门就可以看到都是马尾松林,因为它作为绿化的先锋而被种植,再往内走就可以看到植物种类为马尾松林与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混交,并且马尾松很少而且矮小,而到了实习地后,植被变成与当地气候、水文相适应的植物并最终演替成当地的顶级群落。

七、实习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很有必要的。在系上的安排下、老师的领队下我们09地理班进行了这次的土壤地理的野外实习过程,一共6天,现在我就将这六天以来的野外实习生活做一个简单的总结。

1、实习前的准备工作:

我觉得这一点对于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只有准备工作做好了才能在实习中获得、学到更多,假如说老师说到的知识自己却感到一头雾水,这养的话实习也就变成一次没有目的的乘车旅行。在这之前自己也做了点准备,比如:了解实习有可能用到的知识,实习过程中可能要用到的一些方法的总结等。虽让自己做了准备,不过实习过程中却暴露出了很多问题,自己对基础只是的把握程度和应用还不够。自己需要更近一步,更深层次的把握。

2、实习过程:

我们实习的路线是:纳雍→六盘水市水城→威宁→赫章,然后回毕节来。第一天从学校出发前往纳雍境内的乌箐岭,一路上一直在晕车,一直晕到目的地。晕乎晕乎的下车来听老师说了一些,听的到很认真,不过记得到的很少。随后同学们在去纳雍县城的时候一路上的欢声笑语,前面的女同学唱了到后面的男同学,感觉很好。同学之间的友谊加强了,真好。紧接着的一系列标本的制作,那叫一个子“累”。

第二天在纳雍县的大黑箐岭,现在想起来“呵呵!”,很有意思,我们和老师去把土壤剖面做完后回到停车处,在老师的组织下我们班大部分同学都坐在一起玩那个游戏,欢声笑语连连不断,连老师都是顾不得自己形象的大笑起来了,那种融洽!那种师生情!那种同学情!在那一刻表现的淋漓尽至。现在回想起来都还美滋滋的。

第三天,我们来到了六盘水市,在这里感觉植物学到的东西都没有钱二天的多,植物感觉几乎钱二天说的。还好,土壤看到了以前老师说得紫色土,黄壤,黄棕壤。最让人头痛的是晚上做标本做到头都大了,虽然很累,但是学到了很多东西。

后面几天时间按照计划我们来到了威宁、赫章,学到了很多知识,不过最让人难忘的还是在赫章韭菜坪的那一天,攀登贵州第一高峰的感觉真的很爽。

实习过程到这里基本上告一段落,不过给了我很多感想,让我再一次感到知识对于一个人到底有多重要,使我在一次坚定了以后学习的重要性。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只有好好学习,不然的话毕业了你什么都不是。

3、实践体会

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书到用时方恨少”,对于地理专业的学我们来说,虽然掌握了一定学科知识,但是面对实习过程中的一些问题、知识总是感到迷惑不解,力不从心。因此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自己的学科知识非常重要。

多参加实践活动。理论不等于实践,我们只有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才能很好的理解知识,把握知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自主实践、创兴能力。

第二篇:土壤与植物地理实习报告

武夷山旅游资源及其开发

一、武夷山风景区概况

武夷山位于福建省西北部、闵赣两省的交界处。前身为崇安县,建置于北宋淳化五年,1989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是一个以山命名的新兴旅游城市。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位于武夷山脉北段,隶属中亚热带季风区,范围北纬27°33'~27°54'、东经117°27'~117°51',总面积为570km2。武夷山地质构造中,以新构造运动对保护区地貌影响最大,它奠定了该区地貌基础。保护区内地势高差悬殊,最高峰黄岗山海拔2158m。保护区年均温13~19℃,年均降水量1600~2000mm,年均相对湿度78%~85%,条件适宜,植被资源丰富。区内现存蕨类植物39科,85属,269种,6变种;裸子植物7科,16属,19种;被子植物145科,679属,1527种,32亚种或变种,其中不乏许多稀有珍贵和濒临灭绝的树种,如钟萼木、鹅掌楸、天女花、南方铁杉、银杏等。其气候类型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地势高,地形起伏大,气温低,降水多,湿度大,风力很强。由于这些独特的自然环境,为各种生物的生存提供了条件,植被种类齐全,生态类群多种多样。其中有许多稀有的树种,如香榧子、南方铁杉、银杏等。气候的垂直变化颇为显著,表现为植被生长在垂直方向上有规律的分布。

武夷山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属于罕见的自然美地带,是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代表。武夷山自然风光独树一帜,总面积70平方公里。是一个以丹霞地貌为特征、自然山水为主景、历史文化积淀为内涵的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和贸易为一体的景区。

武夷山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是尚存的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是代表生物演化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总面积85万亩。区内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是珍稀、特有野生动物的基因库,被中外生物学家称为“研究两栖、爬行动物的钥匙”。

武夷山市我国江南著名的粮区、林区、茶叶产区。全市现有耕地30万亩,是福建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9.2%,1997年获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市)称号。武夷岩茶是全国十大名茶之一,以独具岩韵而享誉中外。名丛“肉桂”茶自80年代以来连续6次蝉联国家名茶、金奖等殊荣,茶王“大红袍”更是时间极品。

二、武夷山主要景区

武夷山现在拥有的整个景区划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天游/云窝景区、虎啸岩/一线天景区、大红袍/水帘洞景区、莲花峰/遇林亭景区和九曲溪漂流景区,出去九曲溪之外的所有景区都是传统的观光旅游产品。新开发的产品包含有宋街、朱熹园、古闽越文化博物馆和王城遗址以及下梅村古民居,此外还有社会力量开发的带有商业性质的各种游览点。其中武夷山的热点重点景区是天游景区、九曲溪景区和一线天景区,莲花峰景区由于路途较远很少有游人抵达,本次武夷山调研也放弃了这个偏远的景点,而水帘洞景区属于附属的次要景区。

武夷山市内云集了各种类型的自然旅游资源,山体峻峭挺拔,山峰姿态优美、造型石惟妙惟肖、山涧流泉飞瀑与清晰碧潭、晶莹卵石和森林植被巧妙组合,96.3%的森林覆盖率。这些自然景观构成了武夷山自然旅游资源的主体景观。武夷山同时还拥有许多人文旅游资源,大致可分为朱熹文化、闽越文化、茶文化、柳永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这六种旅游文化。武夷山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开发方对此认识不够,未能合理的对其人文旅游资源进行更深程度的开发。同时,其对于自然资源的开发也存在一定的环境破坏与不够完善等问题。这些都是将来武夷山旅游开发所要注意和改进的地方。

三、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1.多以自然遗产观光产品为主导。形式单一,同质性强

目前武夷山市根据其自身的旅游资源,其旅游功能区规划为三区两线,即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区、森林公园观光体验区:风景名胜旅游区、红色旅游线和历史文化名人旅游线。在这些旅游功能区域中开发的旅游产品有75%左右是观光型产品,少量的体验型产品则全部是类似九曲溪的漂流活动,产品形式单调,同质性强的现象十分明显。

2.自然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之间协调不够,影响当地生态

整个武夷山主要景区实际上对于环境保护方面已经做出了巨大努力,并且也有一定的成效,整体上基本保护了自然景观的原生态。但从细节上看,仍然有许多可供改进之处。例如一线天景区内原栖居的大量白蝙蝠在旅游度假热季每天都会受到大量游客的惊扰,严重影响了蝙蝠群的栖息与生活,开发方对于游客管理程度的欠缺显然已经导致了该地生态的破坏。

3.自然观光开发缺乏细致研究,降低游客体验

武夷山的自然观光存在许多细节上的问题,而这些细节却恰恰是影响游客体验的重要环节。整个景区内部的阶梯过窄、过陡,导致旅游旺季游客数量急剧增加时通道显得极为拥挤,上山与下山的游客经常发生挤撞摩擦,不仅大大降低了游客在在观光过程中旅游体验,而且还容易造成游客受伤。另外,主要景点天游峰景区山顶部分处于不完全开发状态,只有一个可供游客休息的亭子,而周围风光却完全被树木挡住,调研过程中发现游客们纷纷抱怨花费大量精力终于登上山顶时却什么也看不到,可见这一问题已经造成游客体验大打折扣。如果不注意这些细节上的体验,武夷山主要景区的档次也能很难再有长足的进步。

4.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形式单调。文化内涵发掘不够

武夷山虽然以其自然景观玉女峰、天游峰等为世人和广大游客所熟知,但实际上武夷山也有丰富的人文景观资源,包括朱熹文化、闽越文化、茶文化、柳永文化等等。目前武夷山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主要表现在它的红色旅游线和历史文化名人旅游线上,开发方式主要是传统的遗迹遗址观光,如宋街景区的武夷山民俗馆参观,柳永故居参观等等。这些产品中对文化的表现仅仅停留在浅层次的实物表像上,仅仅让游客在实地走一遍而已,没有参与性,对于文化的内涵挖掘不够,这种开发理念与开发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代游客对文化的探寻需求。

四、整体综合建议措施

(一)短期竞争力与持续竞争力

现有的对武夷山评价都是比较高的,但涉及长久竞争力的问题评价则相对较低,说明过去武夷山的开发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现有开发旅游过度,需要整合资源弥补生态破坏问题,改变旅游开发发展模式,转变利润增长点,提升未来的竞争力,应对更多景区的竞争状态。

(二)加强旅游产品的政府的作用

1.区域旅游形象营销活动

由于旅游企业如旅行社在早期的启动阶段会产生恶性竞争和经济外部性,导致的后果是各个旅游企业不会率先投入巨额资金进行旅游目的地的宣传。因此,政府需要承担起树立和提升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工作,带动旅游市场的需求和对旅游目的地基础设施的投资。

2.建立区域旅游营销平台

政府还可以利用自身优势跨地区合作,建立旅游资讯平台,为旅游企业和旅游者进行牵线搭桥进行担保,是旅游者有机会更多的了解到旅游线路的详细信息,进而推进旅游产品的营销效果。

3.加强政府监管,提升法律意识

在过去景区已经有了福建省武夷山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和福建省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这些法律法规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景区的基本环境,但需要人的执行。现有状况是政府执行力度有限,居民游客法律意识淡薄导致法律没有很好的执行,政府有责任整顿监管,教育民众相关法律,使武夷山景区获得可持续发展。

4.以治理水资源为核心治理当地生态环境

武夷山素有“三三九曲水、六六溪环峰”,“曲曲山回转、峰峰水抱流”的美誉,这点的来源就是九曲溪对武夷山的滋养。因此,有人把九曲溪比作武夷山的灵魂、武夷山的心灵。山无水不秀、水无山不立,山与水的天然结合,才是自然景观的最高境界。但近几年九曲溪在洪水期的水量骤增与枯水期水量骤减,影响到行筏及景区的自然景观,景区的水资源保护已经成为极为重要的任务,景区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焦点集中在了水资源的治理上。

兴建一定的水利设施,严格管制水体利用,保护河道和水体的洁净安全,对武夷山的林地进行维护,尽快涵养水源回复武夷山的正常生态环境状态。对于水帘洞等景区进行重新规划,营造清亮的水环境旅游地。

5联合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变观光旅游为体验旅游

由于早期的武夷山开发偏重于自然资源的观光游览,文化开发受到了忽视,此次调查走访的下梅村和闽越王城文化遗址开发状况十分不容乐观,简单的投入没有加以保护使得相关古迹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

景区可以尝试创新旅游方式,加入体验项目,如设置斗茶园,或者在景点加入理学文化的体验游,在封闭景区内设置自行车等交通工具使得游客进入武夷文化之中,感受文化的震撼,而非走马观花。

第三篇:土壤地理实习报告

土壤学实习报告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09地理科学

罗林

学号:091001010025

第一组

组长:罗林

组员:张可、余瑞、鲍露、罗欢、胡耀、付恒、赵磊、李张波、徐宝

坤、杨文军、王成栋 指导老师:陆晓辉

一、实习的目的和任务:

土壤地理野外实习,是土壤地理教学环节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野外实习,一方面组合实际,应用和验证课堂教学所学的理论与知识,加深和巩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通过实习,了解野外土壤调查的方法,调查路线的选择,剖面的设置,掌握剖面的观察和描述以及土壤样品和标本的采集方法。

二、实习时间及阶段、安排:

2011年 7月9号~2011年7月13日

第一天:7月9日从贵阳出发坐火车到达施秉

第二天:7月10日云台山,沿途观察土壤自然剖面,初步了解土壤的形成,形状及测定方法。

第三天:7月11日,施秉县城周边做人工剖面,掌握土壤采集、分析方法。

三、实习步骤

(一)实习的步骤

1、准备工作

了解实习的有关资料,准备好地形图并收集成土条件、土壤图、土壤调查报告、土壤改良、肥料实验等资料及农业方面的资料。准备好野外实习用品:土壤剖面记载表、标签、标本盒、标本袋、土铲、剖面刀、卷尺、罗盘、高度计、PH指示剂、PH标准比色卡、土色卡、白瓷盘、笔记本、铅笔、盐酸(1:3)试剂等。PH4~8混合指示剂比对:

黄色

4.0

绿黄

4.5

黄绿

5.0

草绿

5.5

灰绿

6.0

灰蓝

6.5

蓝紫

7.0

8.0 施秉县概况:

施秉县位于贵州省东部,书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所辖,位于云贵高原第二大梯级向东丘陵平原第一大梯级过渡的地带。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县内年均温14~16℃,年降雨量为1060~1200mm,气候温和湿润,水热同季,有利于农业生产。地层由灰岩、泥灰岩、白云岩、灰质白云岩等组成,县城附近的盆地中出露分布的是白垩系扎佐组和旧州组的紫色砂页岩、砖红色砂岩、灰色砾岩,厚度0~400m,面积30平方千米。

2、野外工作

土壤剖面的观察,了解各类土壤的分布特点和土壤资源的改良利用方向、填类型图。

四、实习概况

(一)云台山

位于施秉县城北十三公里的云台山,群峰订立,层峦叠嶂,沟壑纵横,管事崛起植被茂密,是典型的喀斯特山地。土壤母质以白云岩为主,其次是石灰岩,所以形成的土壤大多是非地带性的石灰土,山顶有部分地带性黄壤。

在云台山我们观察了三个自然剖面,分别在山脚、山腰和山顶。

第一个剖面(自然剖面)——山脚

1、土壤发生层的划分

O——A——B——C——R

2、土壤颜色

黄棕色

2、结构

腐殖质层(A):团粒状

淀积层(B):块状

4、质地

表层是轻壤土

5、PH 4~8混合试剂

A层呈灰绿色6.0 近中性或微酸

6、石灰反应

母岩有泡泡产生

判断为:非地带性的黄色石灰土亚类

温热湿润的亚热带气候,有明显富铝化作用,呈明显的黄色。

第二个剖面(自然剖面)——山腰(坡面)

1、土壤发生层划分

O——A——C——R

2、结构

腐殖质层是团粒状

3、土壤颜色

灰黑色

4、PH4~8混合试剂

为蓝紫色(7.0)

中性或微碱

5、此地土壤是又坡面滑落堆积至此的,土壤肥力好,土层不厚,由于母质因素,土壤钙含量高,阻碍其矿化分解,因此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判断为:非地带性的黑色石灰土亚类

地表有茂密的岩溶植被,分布分散,质地较黏重,结构较好,多有石灰反应,生境条件差,不宜农用。

第三个剖面(自然剖面)——山顶

1、地表发现有铁芒萁——酸性土壤指示植物

2、此地海拔:940m

3、土壤发生层划分

A——A(B)——B

4、土壤颜色

土壤剖面呈黄色,心土层更明显

5、质地

腐殖质层到淀积层的过渡层是中壤土

6、PH4~8混合试剂

A~B的过渡层呈黄绿色(4.5)

B层呈黄色(4.0)

呈酸性

7、淀积层(B)出现铁锰结核

由于地形条件,我们只观察到淀积层,底下的母质层没有看到。因为黄棕壤一般出现在1400m以上,其一般有淋溶层(颜色较浅),所以此地土壤属于地带性的黄壤。

成土因素:

气候:年均温14~16℃

年降雨1000~1400mm,云雾多,相对湿度大,干湿季不明显。

植被:常绿阔叶林或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

(二)施秉县周边

1、土壤剖面点的选择

我们经过在一个较大的空间范围内进行土壤的踏勘,最后是以一个选定的剖面点的记录和分析作为某一类土壤的代表,我们了解到了土壤选择以点代面的方法。

我们选择的地点的海拔约为750m 经度108°4′29.52″纬度27°3′7.15″

在此地,我们做了一个专门剖面进一步的了解土壤剖面的分析及方法。

2.剖面挖掘与修整

剖面坑长为2m,宽1m,由于土层太厚,深度没有挖掘到母质,为80cm左右。剖面坑的一端向阳,垂直削平作为观察面,而另一端做成斜坡,以便下坑观察。挖掘时,我们将表土堆于一侧,下层土壤堆于另

一侧,观察完毕后,将底土填回上层,土坑挖好后,留出垂直断面,用剖面刀自上而下轻轻剥落表层土块,以便露出自然结构面,整修剖面时,可保留一部分铲平的壁面,作为划分层次之用。

第四个剖面(专门剖面)

1、土壤发生层划分

O————A————B————B(C)

5cm

27cm

2、土壤颜色

腐殖质层为灰棕色,淀积层为黄色

3、质地

腐殖质层(A)是轻壤土,淀积层(B)为中壤土

4、结构

A层为粒状,B层为块状

5、松紧度

表层腐殖质层疏松,淀积层(B)稍紧实,B~C的过渡层紧实

6、孔隙状况

表层腐殖质层有一定数量的小孔隙,而下面的淀积层孔隙少,再下面的过渡层孔隙就更少了。

7、土壤湿度

相对含水量高,土壤潮

8、PH值

腐殖质层指示剂呈黄绿色(5.0),淀积层呈绿黄色(4.5),淀积层到母质的过渡层呈黄色(4.0)

土壤呈酸性

判断为地带性的黄壤

3.土壤样品的采集

土壤剖面分析样品的采集:

根据土层的发生层的划分(过渡层不采样)在每层中部取2斤土样装在土袋里(布)标明时间、地点、自然条件、在土袋里也放一个标签。

农化样品的采集:

一般用于采耕作土壤的耕作层(约20cm),有对角线采样法,棋盘式采样法,蛇形采样法。

五、实习心得

此次实习,收获很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把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土壤学新的认识中。本实习令我们加深了对所学课程的了解,更深刻认识到了学习该课程的意义,巩固了学习成果,体会到“学以致用”的道理。知识从感性认识升华到了理性认识,从抽象变得具体起来,我学习到了很多书上没有的东西,在这里深深的感谢老师们的认真指导。

土壤如何从岩石发育到土壤是要经历一个漫长的阶段,且随着风化作用的进行,也在不断地发育。气候、植物、动物、人为因素对土壤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母岩表面生长着成片的苔藓地衣,是成土过程的开始。由于土层浅薄,高达乔木的树根扎得很深,深入母岩,加快土壤的成土过程,起到加固的作用,防止水土流失。受温度、母岩、环境的影响,地区和地区之间的土壤分布也是有联系的。从南到北,海南的土壤多为砖红壤,广东因其盛行干热风,降水少,所以多为赤红壤;江西、浙江、湖南一般是红壤;江苏是黄棕壤;山东是棕壤;河北、辽宁是暗棕壤;黑龙江是黑土壤或棕色针叶林土。因此分析土壤不能凭空,要根据该土壤在该区域所处的大环境大背景下加以分析。我们实习的几种土壤都是黄壤、石灰土。每一种土壤都有适合生长的植物,植物也有适合自己生长的土壤,最优的选择是在适合的土质上种植适合的植物,如果不合适但又需要种植这样的植物,就需要用一些人工的办法,用化肥改变矿物含量,调节PH,灌溉水田,交叉种植等等,能增加产量,如:西瓜种植对土壤肥力破坏大,只能使用轮作,而豆科植物具有固氮作用可以层架或保持土壤肥力。

在实习中初步掌握了植被和土壤调查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外出实习要对考察对象做一定的了解,合理安排考察路程和考察内容,注意研究的方法和工具的使用,一些考察的细节,充分认识到土壤剖面观测的必要性和艰苦性,激发了我们自己考察家乡和各地的典型地质地貌和土壤的兴趣。在自己动手实践了一番之后,特别是挖土壤剖面,好挖剖面的适合位置,大致的范围,挖的深度,是否垂直这些关系着能否挖好一个剖面。不断在实践中总结技巧,灵活运用,是实践方法,也锻炼学习的能力,更是对可课本知识的良好巩固。同时,懂得和小组成员合作的重要性。这些都将对我们日后的学习乃至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

实践出真知!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生活中,所不同的是,科学需要

一颗严谨的心和广博的知识。

第四篇:桐柏植物土壤实习报告

桐柏土壤、植物地理实习报告

姓名: 班级:

地理科学12级1班

学号:

学院: 导师: 日期:

环境科学与旅游学院

辛晓

十、刘国旭、郭广猛、李辉、吴旭东

2014年 5 月 11 日

目录

一.序言„„„„„„„„„„„„„„3 二.桐柏自然与经济地理概况„„„„„3 三.植物地理„„„„„„„„„„„„4 1.认识植物„„„„„„„„„„„„4 2.山地垂直带谱„„„„„„„„„„8 3.植物群落样地调查„„„„„„„„8 4.植物标本的采集与制作„„„„„„9 5.植物群落演替„„„„„„„„„„10 四.土壤地理„„„„„„„„„„„„10 1.土壤剖面的挖掘„„„„„„„„„10 2.土壤剖面的分析„„„„„„„„„11 五.实习的收获„„„„„„„„„„„12 六.对桐柏的开发提出的建议„„„„„13 七.附表„„„„„„„„„„„„„„14

一、序言

实习,顾名思义,在实践中学习。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或者说当学习告一段落的时候,我们需要了解自己的所学需要或应当如何应用在实践中。因为任何知识源于实践,归于实践,所以要付诸实践来检验所学。野外考察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不论是普通地理学的研究,还是区域地理学的研究,都需要进行一定的实地考察和研究,这一实践性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对于启发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了能有效地复习巩固书本上的知识,并能学到更多系统的知识,我校环境科学与旅游学院12级地理科学专业全体学生于5月5日上午8时在辛晓

十、刘国旭、郭广猛、李辉、吴旭东老师的带领下,驱车来到南阳市桐柏县。通过老师的全面讲解、实地考察以及实地操作等方法来认识植物、采集植物并制作标本、观察植物样地调查、植物群落而演替及山地垂直带谱、对土壤剖面的挖掘和对土壤剖面的层次分析。具体行程如下:

1)5号到达桐柏县。

2)6号认识植物,到达桐柏山植物园挖掘土壤剖面并分析。3)7号登上太白顶,观察垂直带谱并挖掘土壤剖面进行观察。4)8号前往桃花洞进行植物样地调查。

5)9号上午在桐柏山腹地采集植物,下午制作植物标本。

6)10号上午参观河南佛教学院并观察植物群落的演替,下午返回学校。

二、桐柏的自然与经济地理概况

桐柏位于河南省南部,南阳市东南,北纬32°20’~32°28’,东经113°9’~113°26’,桐柏气候适宜,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均温15°C,极端高温41.1°C,极端低温-20°C。年均降水1118mm,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桐柏山属桐柏-大别山系,伏牛山余脉,走向为西北东南走向。桐柏山属于中等年龄的山地,崛起于太古代,经古生代的嵩阳运动,新生代燕山运动形成。平地土壤为黄棕壤,黄褐土为主。岩石基本属于花岗片麻岩,由石英、正长石和黑云母等组成。特殊的地质形成过程使地貌结构复杂,由南向北,沟谷发育,形成“U”形谷。因而奇山异石较多,地下矿产十分丰富,初步探明矿藏达60种,原矿价值人均占有量是全国人均数的14倍。这里有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天然重质纯碱矿,有位居国内四大银矿之首的露天开采金矿,还有在世界首次发现,被国际矿物质学会命名的“桐柏矿”和“围山矿”。国际矿物质学会和中科院曾多次派学者到这里考察,桐柏山被学术界称为“中国地质之谜”、“地质博物馆”、“地质橱窗”。红石崖为景区稀有丹霞地貌,崖分上下三层,高数百米,望若红霞,上多溶洞、瀑布、温泉,为景区不可多得的胜景。桐柏山还是南北气候的过渡带,江淮两大水系的分界线。既有北国山体的雄浑,又有南疆风光的秀丽。因此,奇山异石众多,山泉瀑布随处可见,植被完好,动植物各类纷繁,南北交汇,相互渗透。具有良好的过渡带森林生态系统,植物区系南北兼容,称为中原独特的天然生物物种基因库和自然博物馆,自然植被成为景区一大独特的景观。

桐柏山淮源风景名胜区以其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和国内景区中尤可替代的淮源文化,引起各级政府和海内外人士广泛关注;1982年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1996年被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97年又被评为河南省十佳文明景区,已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游人来此观光考察、祭祖探源。其自然、人文景观质量品位较高,现仅开发利用了一部分资源,其开发前景广阔,若很好地给予开发保护利用,完全可以成为名符其实的中国壮丽河山的代表。

三、植物地理

1.认识植物

在桐柏山自然保护区内有植物种类2000多种,桐柏山各类植物多达2000多种,其中乔灌树种达60余科,200余种,野生蔬果有20余种,名贵中药材200 多种,属国家珍贵植物有水杉、红豆杉、铁杉、香果杉、香棋、连香树、天竺桂、青檀等。桐柏山植物区系南北兼容,具有良好的过渡带森林生态系统,称为天然生物物种基因库和自然博物馆。而我们所认识的植物还不足一百种,下面就来一一介绍:

1)葡萄:属于攀岩植物,同科的还有爬山虎。叶子纸质深裂,卷须或花序与叶对生,结葡萄果。

2)紫薇:又名痒痒树,新枝方形带棱,属于千屈菜科,特点树皮光滑带黄色。

3)桂花:叶子革质,常绿,尾尖,叶形卵圆状,属于木犀科。4)金银花:攀援植物,忍冬科,双生二花。

5)国槐:豆科,奇数羽状复叶,叶子纸质,没有托叶刺。类似的有刺槐(又名杨槐)、龙爪槐。

6)杨树(河南杨):杨柳科,叶子三角心形,纸质叶子,叶柄扁,叶尾有小叶片突起线扁,葇荑花序,果实为杨絮。

7)柳树:杨柳科,叶子条形,只有一条叶脉。

8)楝树:二回奇数羽状复叶,叶基为截形,纸质叶,花有紫色、白色小的时候呈伞形,长大以后为圆锥花序,由伞形花序组成的圆锥花序,果实为楝子,略大于花生。

9)花椒:叶子薄草质,有刺(皮刺),叶子三出叶,奇数羽状复叶。10)雪松:松科,针状叶子,一束有很多针,多针一束,像个塔形,是黎巴嫩的国树。

11)南天竹:羽状三回复叶,花前是圆锥花序,蓼科。12)银杏:杏科,叶中有锋深凹,是古老的树种。

13)泡桐:玄武人参科,叶子纸质,木质较轻,树木高大,中间有随。14)构树:桑科,叶深裂纸质,花为球状红花。15)石榴:石榴科,果实就为可食的石榴。

16)香椿:楝科,偶数单奇羽状复叶,揉搓有香味。

17)臭椿:苦木科,叶子基部有两个腺点,奇数羽状复叶,揉搓有臭味。18)黄荆:马鞭草科,羽状复叶,掌状复叶。19)琵琶:叶子不平有突起,革质叶,蔷薇科。

20)女贞树:木犀科,革质叶,圆锥花序。不可少的行道树。

21)蓖麻:叶子为7或9,半灌木,多年生的草本,油料作物,有毒性可入药。

22)仙人掌:仙人掌科,多生长于干燥环境中。23)小叶女贞:木犀科,灌木。

24)法国梧桐:悬铃木科,原产地在中国云南,果实为一球。两球的悬铃木就是悬铃木,三秋的悬铃木是美国梧桐。

25)梧桐:梧桐科,果实为蓇葖果。枝干笔直,为青色,所以又名青桐,长大后与泡桐相似。

26)竹子:禾本科,常见的多为水竹。

27)红叶李:蔷薇科,纸质叶子,叶红色,形态像月季,灌木。

28)艾蒿:菊科,多年成草本植物。

29)枫杨:二级保护植物,束状,翅果,胡桃科,叶轴有翅,叶形椭圆形。30)合欢:豆科,二回羽状复叶,小叶,叶形为椭圆形。31)荷花玉兰:木兰科,常绿,硬革质,花开为大型白花。32)白玉兰:落叶乔木,大兴白花,先开花后长叶。33)圆柏:柏科,叶子两型,新叶是刺型,老叶是鳞形。34)龙柏:柏科,枝旋。

35)大叶黄杨:卫矛科,常绿,叶革质,有锯齿。36)侧柏:柏科,邻叶在同一个平面上。37)月季:蔷薇科,花开可供观赏。

38)油桐:大戟科,花瓣放射,叶基部有红色腺点。39)刺梅:蔷薇科,攀沿型灌木。

40)油松:两针一束,叶子呈线形、针形,叶尖较硬像针,色重,松科。类似的:马尾松,色浅,叶子柔软,扎在手上不疼。

41)紫穗槐:豆科,叶子长不大,灌木类。42)盐肤木:槭树科,奇树羽状复叶,叶轴带翅。43)猕猴桃:猕猴桃科,丘圆形木,藤柏。44)棕榈:棕榈科,常绿乔木。

45)构骨:冬青科,叶面不平奇特,多刺,呈盾形。46)杉树:杉科,树干笔直高大,叶子革质坚硬。

2.山地垂直带谱

垂直带谱是指山地自下而上按一定顺序排列形成的垂直自然带系列。山体下部的起始带称为带谱的基带。垂直带谱的结构类型主要取决于山地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山体本身的特点(相对高度与绝对高度、坡向、山脉排列形式等)。根据垂直地带谱和水平地带性的关系,一般将世界垂直带谱分为海洋性和大陆性两种。在海洋性系统中,垂直带谱基本上重复水平自然带系统,自低纬至高纬,带谱结构趋于简单。在大陆性系统中,在中纬度出现特殊的干旱、半干旱垂直带谱,即草原荒漠垂直带谱。

我们在太白顶观察到的山地垂直带谱,在山脚看到的都是马尾松,也就是500米以下,接着开始上山马尾松逐渐减少,在700多米是可以看到是常绿落叶与阔叶混交林,再往上走快要到达太白顶的时候也就是800米以上是常绿落叶林。

3.植物群落样地调查

5月8号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桃花洞,在桃花洞景区的山坡上进行植物群落调查,在山腰处用标尺线围成了一个10×10正方形样地,统计其中的植物种类和数量。

选择样地的要求:

(1)人类影响较小的地方(2)植物种类保护的比较好的地方(3)离公路远的地方(4)种群多的地方

(5)群落样地调查的样地大小,在热带为20×20,亚热带15×15,而在本地只需10×10。

对于我们调查具体情况请看附表1-7。

4.植物标本的采集与制作

植物标本包含着植物的主要信息,合格的标本包含着大量有用,如:形态特征、地理分布、生态环境、物候期等。植物标本的采集与制作,对于我们的实际操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让我们很好的认识植物。

采集:1)植物标本最好是叶和花或者叶和果,没有花果就采集特殊的叶子也可以。

2)采集正常的叶子,不要虫蛀、病态的叶子。

3)采集大小适当大于台纸的植物,便于修建。

4)如果是草本最好把根也挖出来,这样有利于更好地表达植物的形态。

5)如果又不认识的植物,做好挖掘地点、时间、谁采摘的详细记录。制作:1)设计版面,上下左右各留出3cm的空间。

2)有些茎长的植物可以把它弯成U型或者W型。

3)用线固定在台纸上,主要固定茎、叶柄。要求是固定牢固,不动。将白胶调和浓淡始终,将叶片粘在台纸上。

4)果实用线固定,例如十字法,花瓣粘台纸上,如不能将花压平保持花型粘在台纸上。

5)保护。将白胶调稀,刷到叶片上,可以保护叶片形态不枯萎。

6)晾干存放。

7)说明标本制作人、时间、植物名称。

5.植物群落演替

生态系统的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种生态系统类型(或阶段)被另一种生态系统类型(或阶段)替代的顺序过程。生态系统是动态的,从地球上诞生生命至今的几十亿年里,各类生态系统一直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和演替之中。植物群落,从生态学概念理解,是指在一定的生境条件下,不同种类的植物群居在一起,它并非是杂乱的堆积而是有规律的由一定植物组合而成的一个整体。并在环境相似的不同地段有规律地重复出现。

在参观河南佛学院的路上可以看出不能的地段会有不同的植物,从山门进来放眼望去是壮观的马尾松林,作为绿化的主导者它占据着优势,节奏驱车而上就可以看到马尾松在减少可以看出是马尾松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到河南佛教学院时基本上已经成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而下山的时候可以看出明显的不同一直是常绿针叶阔叶混交林到快接近山脚时就全部变成了马尾松,说明这个地方的植物群落受人类的影响较大,随着时间的推移马尾松最终会被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所代替,这就是群落的演替。

四、土壤地理

1.土壤剖面的挖掘

土壤是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植物生长发育的地位条件和基础。土壤作为一个系统,它是由三相物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组成的有机整体。主要包括: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

土壤在自然环境中的重要作用:

① 处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的接触过渡地带; ② 它是连结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 ③ 它是连结自然环境各组成部分的枢纽;

④ 土壤是自然地理环境重要组成部分,是其它组成成分共同作用的产物。为了更系统的学习土壤地理的有关知识,在老师的带领下六前往桐柏山植物园、七号到达太白顶一公里处进行土壤剖面的挖掘和学习。

土壤剖面挖掘的要求:

1)选择人、自然影响较小的剖面,避免山脚、路、山顶,选择山体、山腰。2)3)避免植物的根系。

形状如“√”,宽1米,深到母质,与等高线平行,斜面30°,两面平行,剖面枯枝落叶层不动。4)挖的剖面要具有代表性。

2.土壤剖面的分析

土壤剖面描述:主要通过描述土壤的颜色、结构、质地、干湿状况、松紧度、新生体、PH值等进行描述。(详见附表中土壤野外调查记载表)

土壤的形成与其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各地的土壤都有其一定的独特性,例如这次实习的两个地方虽然同为桐柏山,差别却很大,所以此次学习更好的了解土壤的构成层次,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五.实习的收获

实习是一次用自己的眼和耳去感受环境的机会,通过这段实习,我受益匪浅,我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为详尽而深刻的了解,认识到了许多在学校学不到的东西,不在局限于书本,而是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从开始实习动员到最后到达桐柏一直都处于亢奋的阶段,刚下车我就爱上这个的颇具自己特色的中国小县城,且不说她蕴涵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单就是他秀美的好山好河,就足以让人流 连忘返。通过实习学到了许多知识,在老师的讲解下对植物有了一定的认识,对土壤层次分布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使同学本将课本的知识灵活的与实践相结合,学会融会贯通。另外,通过野外实习,使同学们增强了集体观念,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同时开阔眼界,了解祖国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美丽的大好河山,从而进一步激发同学们爱专业、爱祖国的情怀,我想没有什么比这些更让人受益匪浅的了。

六.对桐柏的开发提出的建议

桐柏大别山区不仅矿产资源丰富,而且品种多、储量大,地域组合良好,特别是以化工原料、建材原料、贵重金属、石油和天然气为主的优势矿产资源,在全国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我觉得对桐柏大别山区矿产资源深入研究和对市场前景分析预测的基础上,提出了综合开发利用桐柏大别山区优势矿产资源,以资源为依托,建立建材、化工、石油加工等区域工业支柱的对策和加速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措施。

桐柏土壤偏酸性,以黄棕壤、黄褐土为主,属于季风性气候,温度适宜,适合茶树的种植,所以桐柏县可以鼓励农民种植茶树,合理规划土地面积,以达到一定的经济效益。

桐柏最著名的莫过于它的自然风光,可以像西峡县学习着重自己的旅游业,打造一个专属桐柏的淮源风景名胜区,这些丰富的旅游资源,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和潜力。

第五篇:长白山植物与土壤野外实习报告

长白山植物与土壤野外实习报告

08地科 08508056 张思佳

一、前言

大学阶段的学期转眼已经进入了第二年末,出于要将两年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目的,学院里组织了地理学科中传统的地质实习。今年我们前去的是吉林省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是许多相关专业进行自然和生态考察的地方。整个实习日程为7天,其中来回的路程就占了4天的时间,所以行程还是比较辛苦的。但是在这次实习中,我们既学会了很多植物和土壤考察的方法,又观赏了长白山美丽的自然风光,此外还增强了团队意识,因此此次实习还是非常有意义的。此文就着重介绍长白山实习的主要内容。

二、长白山自然地理环境概况

1、地理位臵

长白山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地处东经127°56′—128°06′、北纬41°58′—42°06′它涉及范围较广,跨延边、白山和通化三个地区。其范围大致北起自我国安图县的松江镇,南和东南则沿伸至朝鲜境内,西始于抚松县,东止于和龙县的南岗岭。在我国众多的名山中,唯有长白山的纬度最高(长白山天池位于北纬42°00′,东经128°03′),也是欧亚大陆东部最高的山峰(海拔高达2749m)。

2、地质地貌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位于亚欧大陆边缘,濒临太平洋的强烈褶皱带。经过几次地质运动以后,喷出的熔岩和各种碎屑物堆积在火山口四周的熔岩高原和台地上,形成了以天池为主要火山通道的庞大的火山堆。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地貌为典型的火山地貌区域。

长白山在地貌上明显地可分为三个环带,从下到上分别是:山前熔岩台地,山前熔岩高原和火山锥体。山前熔岩台地在海拔1000m以下,在长白山火山体的最下部,多为起伏的丘陵地带,但大体上地势是比较平坦的,主要由玄武岩组成。山前熔岩高地是火山锥体与熔岩台地的相连的缓斜地带,海拔为1000-2000m,呈环状围绕着山体,为一熔岩高原区。二道白河、三道白河、漫江、鸭绿江、图们江等河流发育在高原面上,将地表切割成波状起伏、岭谷相间的状态。火山锥体是长白山的最上部分,范围为海拔2000-2700m,分上下两部分。上部坡度很陡,河流沟谷呈放射状分布,流速湍急。下部为山麓斜坡,如裙状围绕锥体,上覆较厚的火山灰、火山砂,坡度较陡,冲沟发育较多,河流以侵蚀为主,多“V”型谷。

构成长白山山体的地层较为简单,均为长白山—天池火山岩类,其中最主要的是凝灰岩、集块岩、碱性流纹岩质粗面岩,寄生火山玄武岩及浮石等。长白山顶上有一喷火口,地势低洼,并积满了水,成为湖泊,这就是著名的天池。湖水碧蓝、澄清,景色美不胜收。天池水的来源主要靠大气降水(包括融雪水),北面有一缺口,使得湖水能够外流形成高68米的长白瀑布。此次实习的时候天公不作美,在长白瀑布观景的时候突然下起了大雨,紧接着就是冰雹,着实是很狼狈。但万幸的是,在我们准备游览天池的时候渐渐地云开雾散了,我们全班同学有幸看见了天池整个波光粼粼的水面,这也是这次实习最大的收获之一。

众所周知,长白山是我国一处著名的休眠火山。既然是火山,它的周围就蕴藏着丰富的地热资源。在长白山考察的过程中,随处可见热气腾腾的泉水,着实让我们大开眼界。据说,长白温泉有“神水之称”,可舒筋活血,驱寒祛病,特别对医治关节炎,皮肤病等疗效十分显著。这里设有温泉浴池,供游人洗浴,池水温度可以调节,出浴之后,倍感轻松,这也是长白山吸引游人的另一亮点。

3、气候、土壤与植被

长白山是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风大而干燥,夏季温热多雨,秋季凉爽,冬季漫长而寒冷。全年多云雾,自下而上有明显的山地垂直气候带。长白山在中纬度亚洲大陆东岸,隔日本海面向太平洋;在高空正处西风带,终年以偏西风为多,山的顶部全年吹西风。由于亚洲大陆与太平洋气压场的配臵,使长白山区风向随季节更替呈有规律的变化:冬、春、秋多吹西风、西北风;夏季主吹东南、西南风,表现了明显的季风性。此外,高大的山体成为气候上的自然屏障,对吉林省中东部的气候及天气系统演变有着很大的影响。

长白山海拔600-1000米的地带属于山地针阔混交林气候带,这里冬季长而寒冷,夏季温暖,年平均气温在3°C左右,年降水量700-800毫米。这个气候带的代表植被为红松阔叶混交林,代表树种为红松、沙松、白桦、香杨等。土壤为山地棕色森林土。

在海拔1100-1800米的为山地针叶林气候带,由于浓密的林冠的阻截,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不足5%。林内相对湿度大,气流静稳,蒸发量小,年降水量在800-1000毫米之间。这一带的主要植被为山地棕色针叶林,主要树种为鱼鳞松和臭松,由于地面阴冷潮湿,生长了各种地衣藓类。土壤为山地棕色泰加林土。

海拔1800-2100米的地区,山势陡峭,为山地岳桦林气候带,这里常年寒冷而多强风,年降水量1000-1100毫米。这一地带的主要植被为岳桦一杜鹃林和岳桦一越桔林,土壤为山地泥炭化生草灰化森林土。

海拔2100-2400米的地区,属火山锥体上部,为高山灌丛气候带,这里寒冷多大风,日照充足,紫外线强,年降水量1100-1300毫米,多大雾。这一气候带的主要植被为笃斯越桔地衣群丛、包叶杜鹃地衣群丛、牛皮杜鹃地衣群丛等,土壤为石质山地苔原土。

海拔2400米以上的地区属于火山锥体的顶部,这里的气候属于高山荒溪气候带。本带是长白山最冷的气候带,以寒冷多雾、降水多、风速大为主要特征,年降水量平均有1407毫米。这里的主要植被有仙女木群落、高山罂粟、长白虎耳草等。这里常见基岩裸露及大片火山砂加浮石铺地的裸地。

三、长白山植物地理实习内容

长白山的植物情况是我们这次实习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大二上学期,我们就已经学习了植物地理学的基本内容,也大致了解了几种实习方法。这次实习主要是利用书本上学习的理论知识对长白山地区植物的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和每个地带植被的类型和特征进行大致的考察,以深化植物地理学的知识。

1、实习方法

A.样方法:在若干样方中计数全部个体,然后将其平均数推广,来估计种群总体数量的方法。

B.生态序列法:选择某一种或数种环境因子逐渐变化的地段作观察。本次实习中我们选择的是园池生态系统。

C.样线法:沿园池中环境变化显著的方向拉开30m-50m的皮尺或测绳,详细记录绳尺所通过植物的名称及植株生长的高度,以及生境的特点。

2、植物区系分析

由于长白山自然地理情况的复杂,其植物区系也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呈现明显的垂直分布格局:在整体上具有温带性质,包含有少量的热带成分,主要体现在阔叶红松林带;随海拔的升高,温带性质逐渐减弱,寒带亚寒带逐渐增强。植物区系的垂直变化反映了长白山低海拔植物区系与热带植物区系的联系,以及高海拔地段与北极成分之间的联系。

3、植被类型

A.针阔叶混交林

a.自然条件

针阔叶混交林分布在长白山海拔1100米以下的地带,是面积最大、坡度最小的绥平玄武台地。这里冬季较寒,夏季温暖,年平均气温为3°C,年降水量为700-800毫米。由于山地水往低处流,这里是水量最大的地带,适宜农耕和聚居。

b.植被特征

这一地带的植物群落以常绿针叶树和落叶阔叶树为主,红松为其优势种。在整体上呈现温带特征,带有少量的温带成分。群落外貌雄伟壮丽,结构复杂,层次明显。部分地区外缘有天然次生林:山杨—白桦林。

B.针叶林

a.自然条件

针叶林分布在长白山海拔1100-1800米的较斜缓的地带,由于浓密的林冠的阻截,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不足5%。林内相对湿度大,气流静稳,蒸发量小,年降水量在800-1000毫米之间。由于本带海拔高度变化大,影响了植物种类成分的变化。

b.植被特征

针叶林带的主要群落为山地棕色针叶林,建群种为鱼鳞松、红皮臭及臭松,阔叶树只有硕桦。在海拔1400米一下的针叶林中主要有红松,还有些零星存在的美人松。这一地带的植物区系主要以亚寒带成分为主。

针叶林带可以分为下部针叶林带和上部针叶林带:下部针叶林带的针叶树种复杂,乔木层主要有鱼鳞松、臭松、红皮臭和沙松,喜阳的赤松和落叶松,另外还有些零星分散的阔叶树;灌木层多为矮小灌木,主要为越桔;草本植物主要为林奈草、舞鹤草、鹿蹄草等;苔藓层发达。上部针叶林带主要的植物群落为暗针叶林,林木郁闭,因此灌木的发育很弱;草本植物也不发达,只有林奈草、七瓣莲稀疏分布;苔藓植物非常发达。

C.岳桦林

a.自然条件

岳桦林分布在针叶林之上,海拔1800-2100 米的地带,这里常年寒冷而多强风,年降水量1000-1100毫米,雨量丰沛。

b.植被特征

这一带的植被以岳桦林为主,灌木以高山牛皮杜鹃为主,草木植物比较发达,多为高草,主要有胡枝子、圆叶地榆。

D.山地苔原

a.自然条件

山地苔原带分布在海拔2100-2400米及以上的长白山山顶部。本带气候常年低温、寒湿、风力特大,风云无常,一日数变,冬季酷寒。

b.植被特征

由于气候阻碍了森林植物的生长,这里的植物群落都非常矮小,密集于地面成为垫状。生长在这里的典型苔原植物有瑞多杜鹃、高山罂粟、仙女木、圆叶柳、矮柳、石蕊等。植物群落呈现出明显的寒带成分的特征。

4.植被的垂直地带性

由于长白山地势高峻,不仅地貌呈现着明显的上中下三带的变化,其他自然要素也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表现出一定的垂直地带性。其中,植被的垂直地带性是最直观、最明显、最具代表性的。大致1200米一下,气候较温暖湿润,生长着地带性植被——针阔混交林;1200-2000米之间的气候寒冷潮湿,自下而上依次为针叶林和岳桦林;大概2100米以上为无林地带,常年低温湿冷,而且风雪较大,这里的代表性植被为山地苔原,之上还有小部分的冻原荒漠。因此,上述的植被垂直地带性规律形成了长白山独特的景观特征。

5.园池生态系统绘图(附图)

四、长白山土壤地理实习内容

1、实习方法:土壤剖面的挖掘与观察

2、土壤类型

长白山地区的土壤类型同气候、植被一样,随着海拔的上升而呈现出垂直变化的规律性。长白山的土壤由基带向上依次为暗棕色森林土、棕色针叶林土、山地生草森林土、山地苔原土。

A.暗棕色森林土

长白山海拔1200米以下,气温较为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在0°C以上,因此这里的化学风化较为强烈,铁铝获得解放,生物小循环作用旺盛,引起大量盐基在表土层的积聚,土壤进行棕壤化成土过程。土壤的主要形状为暗棕色或棕色,质地较黏重,多为块状结构或者团粒状结构,适宜红松的生长。

B.棕色针叶林土

系山地暗针叶林带中的主要土类。该土类分布于长白山海拔1200-1800米之间,是长白山垂直带上保存最好的森林地段,以鱼鳞云衫、臭冷杉为优势构成多层异龄的各类云冷杉林。由于所处地带冷湿,土壤冻结,枯落物中缺乏灰分元素,富含单宁、树脂,土壤中残余酸性物质较多,且不能完全被盐基中和,致使土壤呈酸性,甚至强酸性反应。加上因冻层造成的土壤上层湿度较大的水分状况,使微生物不能完全分解,适合在针叶林下进行活动的当年凋落物的真菌,其活动也受到抑制,因而逐年积累形成了泥炭化的粗腐殖质层,也叫毡状层。此外,还有酸性淋溶过程和铁铝在表层聚积的过程。该土类成土母质多为花岗岩的残积物、坡积物以及火山灰和其它岩石的风化物。土壤的主要性状为土层较薄,土壤剖面层次清楚,多成灰色或灰白色,砂质,无明显结构。

D.山地生草森林土

该土类分布与长白山海拔1800-2100米之间,因所处地势较高,常受强风侵袭,空气湿度大,温度低,土壤的成土过程以物理风化为主。这里坡度较大,母质为崩塌风化的石块、角砾和砂土,土壤呈酸性反应,pH值在6.5以下。土壤多成褐色和棕色,腐殖质含量大,质地较疏松。

E.山地苔原土

山地苔原土主要分布在长白山海拔2100米以上,其主要发育在火山灰上。土壤剖面较薄,发育不明显;植物生长季短,微生物分解缓慢,有机质堆积较多,有泥炭化过程,由于火山灰等母质蓄水性不好,泥炭层很薄。土壤多呈褐色,质

地松软,肥力低。

F.其他非地带性土壤

除以上的地带性土壤以外,长白山还发育着一些非地带性土壤,如沼泽土、草甸土等。沼泽土所在的地形部位和植被类型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分布在落叶松甸子和莎草甸子的较高处,土层一般较薄。这种土壤层次发育不好,并有潜育化的现象。草甸土则分布在岳桦、落叶松疏林之间,地形多为缓坡的平坦地域。气温较低,降水丰富。植被以小叶樟、山牛蒡等为主。土壤生草作用较明显,剖面夹有碎石,母质是玄武岩和火山砾等,并有微度潜育化影响。土层总厚度,一般在20-30厘米。植物根系较为密结,淀积层呈棕黄色,质地从中壤到砂壤,结构是小团粒到粒状。

3、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

由于土壤类型的发育与地貌、气候和植被的地带性相关,长白山的土壤在垂直方向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地带性特征。长白山由基带向上的土壤依次为暗棕色森林土、棕色针叶林土、山地生草森林土、山地苔原土。

四、总结与建议

这次的实习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个星期,但我们却收获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和永远也不会忘却的美好回忆。可爱的几位老师,在这次实习中都展现出了他们不同于课堂上的另一面;可爱的同学,走出了校园,我们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因为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使得这次的实习在快乐中度过。

但是关于此次实习,我还有一些个人的建议。首先,我希望以后能延长实习的时间,短短的三天实在让我们意犹未尽,长白山的美丽景色着实令人流连往返,所以我希望能够让我们再多一些与大自然近距离接触的时间,这样的机会也实在难得。其次,我希望以后条件如果允许的话,能尽量缩短在路上的时间。这次实习在路上来回就耽搁了四天,旅途实在非常疲惫,所以我希望能够将路上的时间节省下来,用作更长时间的实习。

不过,总的来说,这次实习还是很充实的,希望以后还能有更多这样在时间中巩固理论知识的机会。

下载土壤与植物地理实习报告(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土壤与植物地理实习报告(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土壤与植物教案大全

    土壤与植物 教学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各种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作书面计划,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大胆想象,......

    植物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姓名:陈邦杰 班级:09级一班 学号:09009110110 专业:地理科学 导师:李瑞辛晓十边柳齐曙光王书转 学校:南阳师范学院 学院:环境科学与旅游学院 日期: 2011年5月1......

    土壤地理

    1.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至母质的土壤纵断面。 2.土壤发生层:土壤剖面中与地面大致平行的物质及性状相对均匀的各层土壤,简称土层soil horizon,是土壤剖面的基本组成单元......

    地质与土壤实习报告

    地质与土壤实习报告 班级资环1102 姓名岳一鸣 学号 2011303200701 专业 农业资源与环境 日期2013年7月12日 一、实习时间:2013年7月4日——7月9日 二、实习人:岳一鸣 三、实习......

    实习报告(土壤)

    土壤实习一、目的意义土壤地理野外实习,是土壤地理教学环节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野外实习,一方面结合实际,应用和验证课堂教学所学的理论与知识,加深和巩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另一......

    土壤实习报告

    山东农大土壤综合实习报告专业班级:06级资环一班 姓名:王石彬 学号:20063170《土壤资源利用》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意义 土壤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宝贵财富的源泉,又......

    土壤实习报告

    土壤实习报告 一、实习概况 X、实习时间:XXXX年X月XX日至XXXX年X月XX日 X、实习内容:湖北省秭归县常见岩石类别;由这些岩石发育来的土壤的基本特征;实习区(黄壤、黄棕壤、棕壤、......

    土壤实习报告

    土壤实习报告1 紫色土发育于亚热带地区石灰性紫色砂页岩母质土壤,全剖面呈均一的紫色或紫红色,层次不明显。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亚热带地区,以四川盆地为主,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