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下灌水是农业的新技术
地下灌水是农业的新技术
所谓的“地下灌水”,技术涵量高,经济效益好,不但在中国是首创,而且在世界上也无先例,堪称是农业生产的新技术。
具体地说,地下灌水就是把水“利用低压均匀地灌到地下,经导渗膜有序地向上浸渗。”在地下直接湿润根层土壤的这两个技术,简称“灌渗”。
灌渗在乏水区,决定农业命脉,在富水旱作区是农业水利现代化的标志。现行的水利技术,都是地上灌水的老古董,用水没标准,耗尽水源。加之河北省受西北气流控制,风多雨少,连年大旱。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尤为重要,值得警醒。
为改革地上灌水方式,“地下灌水”成了研究的前沿课题,世界投入很大,组织攻关。可惜,各国均久攻不克,“地下灌水”被世界公认为是热门难题。
我独辟蹊径,仿照生物体内水运行模式,使地下灌水取得突破,成为可行,国家颁给专利证书,“有实践地”供考察。取名“灌渗”。
熟料,这个名字,却引来麻烦,这和喧嚣一时的“渗灌”有关。渗灌是把“滴灌管”埋到地下,梦想地下灌水。这太幼稚了,终因“管道堵塞”走进了坟墓。灌渗和渗灌有相同的俩字,又同为地下灌水范畴,这就给别有用心的人开了口子,硬说灌渗=渗灌,做出不学无术的同为“失败”判定,影响了灌渗推广。对此我把灌渗亮点:等压灌水;同时供水;靶向输水;有序渗水;标准用水;保墒补水等学术真理晒出,让他们有所醒悟,适时跟进。开发灌渗技术,以地下灌水为龙头,形成新兴的“灌地产业”和“房地产业”两个轮子阴阳和谐拉动经济发展,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富农强省是早晚的事。
灌渗是强农的耀眼名片,国家关注,世界瞩目,走向全国全世界,值得期待
技术人:翟炳谌
2011.5.15
第二篇:农业节水新技术
农业节水新技术
为何选修这门课程
作为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学生,农业与我息息相关,从小看着父亲利用普通漫灌的方法浇田种庄稼,既辛苦而且效果不好,这种方法浇过的地容易结块,况且随着人口逐渐增多,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减少,工业的发展对水的需求更加急切,所以如何节水并促使粮食增产成了重点,所以作为当今一名大学生更应该关注此方面的信息,了解国情,为将来的工作打下基础,努力学好这门信息。
1.作物需水量
作物需水量从理论上讲是指生长在大面积上的无病虫害作物,土壤水分和肥力适宜时,在给定的生长环境中能取得高产潜力的条件下为满足植株蒸腾和棵间蒸发,组成植株体所需的水量。但在实际中由于组成植株的水分只占总需水量中很微小的一部分(一般小于1%),而且这一小部分的影响因素较复杂,难以准确计算,故人们均将此部分忽略不计。即认为作物需水量就等于植株蒸腾量和棵间蒸发量之和,即水利行业规范称为“蒸发蒸腾量”。而气象学、水文学和地理学称为“蒸散量”和“农田总蒸发量”,国内也有人称为“蒸发量”。3.灌溉制度
概念:农作物的灌溉制度是指作物播种前(或水稻栽秧前)及全生育期内的灌水次数、每次的灌水日期和灌水定额。灌水定额是指一次灌水单位灌溉面积上的灌水量,各次灌水定额之和,叫灌溉定额。灌水定额和灌溉定额常以m3 /亩或mm表示,它是灌区规划及管理的重要依据。充分灌溉条件下的灌溉制度,是指灌溉供水能够充分满足作物各生育阶段的需水量要求而设计制定的灌溉制度。
方法
⑴ 总结群众丰富灌水经验
多年来进行灌水的实践经验是制定灌溉制度的重要依据。灌溉制度调查应根据设计要求的干旱年份,调查这些年份的不同生育期的作物田间耗水强度(mm/d)及灌水次数、灌水时间间距、灌水定额及灌溉定额。根据调查资料,可以分析确定这些年份的灌溉制度。
⑵ 根据灌溉试验资料制定灌溉制度
我国许多灌区设置了灌溉实验站,试验项目一般包括作物需水量、灌溉制度、灌水技术等。实验站积累的试验资料,是制定灌溉制度的主要依据。但是,在选用试验资料时,必须注意原试验的条件,不能一概照搬。
⑶ 按水量平衡原理分析制定作物灌溉制度
这种方法是根据水稻淹灌水层和旱作物计划湿润层内水量平衡的原理进行灌溉制度的制定。在实践中一定要参考群众丰富灌水经验和田间试验资料,即这三种方法结合起来所制定的灌溉制度才比较完善。
4.灌水量
灌溉用水量是指某一灌溉面积上需要从水源提供的水量,其大小及其在多年和年内的变化情况,与各种作物的灌溉制度、灌溉面积、作物种植结构、土壤、水文地质、气象条件以及渠系输水和田间灌水的水量损失等因素有关。
确定灌水量的意义:农业用水是大户,占水资源的60%—70%,因此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灌溉面积扩大、工业引水等都涉及到灌溉用水量问题。
影响因素:灌溉面积、作物种植情况、土壤、水文地质、气象条件等;作用:直接影响着灌溉工程的规模,影响该地区总的水量平衡。
5.灌水率的概念及公式
灌水率是指灌区单位面积上所需要的灌溉净流量,是确定灌区渠首的引(抽
水)水流量和渠道设计流量的重要参数,计算如下
qi,kaimi,k
864Ti,k
6.节水灌溉
英文名称water saving
定义:采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措施减少用水损失,以较少的灌溉水量满足作
物正常生长要求的灌溉。
主要措施有:渠道防渗、低压管灌、喷灌、微灌和灌溉管理制度。归纳起
来,目前在我国推广应用的节水灌溉型式主要有以下11类。
1. 渠道防渗2.管道输水3.喷灌4.微喷5.滴灌6.膜上灌、膜下灌7.控
制灌溉8.坐水种9.平整土地、改造沟畦10.科学灌溉与节水管理11.农业节水措施
8.节水灌溉的主要技术措施
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技术措施 :节水灌溉工程措施、节水灌溉农艺措
施、节水灌溉的管理措施。
一、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技术措施
1、水资源优化分配技术
2、多种水源联合运用技术地下水、地上水、土壤水联合调度
3、雨水汇集利用技术集流场(设计、集流面材料)、水窖、人
工降雨
4、地下水利用技术(开采、补给、打井、旧井改造、提高泵
装 置效率)
5、劣质水资源净化劣质水: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微咸水、灌溉回归水、海水淡化
污水资源化及污灌技术还处于试验研究阶段:
(1)污水处理
(2)水质监测
(3)污水灌溉技术
(4)污灌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立法)
(5)技术的推广应
二、节水灌溉工程措施
1、渠道防渗技术砼护面、浆砌块石衬砌、塑料膜、水泥土、三合土
2、低压管道输水技术 硬管:钢管、铝管、塑料、砼 软管:尼龙、小白龙
3、喷灌技术① 经济问题 ② 管道标准化 ③ 高质量的喷灌设备
④大型喷灌机研制
4、微灌技术包括小管出流技术
5、覆膜灌溉膜上灌和膜下滴灌
6、地下灌溉技术地下水抬高、地下滴灌、地下渗灌
7、坐水种(点水灌)人工、坐水种单体播种机、坐水种灌溉机
8、沟畦改造技术(改进的地面灌)改进的沟畦灌、水平畦灌、波涌灌
9、调亏灌溉施加一定的干旱锻炼
10、作物交替分根灌/作物交替分层灌
11、非充分灌溉理论基础生产函数
12、精细灌溉全球定位系统、遥感遥测系统、地理信息系统
三、农艺节水措施
1、耕作保墒技术深耕松土、镇压、耙、耱、中耕除草、免耕少耕
2、覆盖保墒技术地膜覆盖、秸杆覆盖、沙石覆盖
3、水肥耦合技术以肥调水、以水调肥
4、节水作物品筛选技术高效种植制度、抗旱节水、高产品种
5、化控节水保水剂、复合包衣剂、黄腐酸、多功能抑蒸抗旱剂、ABT生根粉
四、节水管理措施
1、节水灌溉制度充分/非充分灌溉制度及其它
2、土壤墒情监测与灌溉预报技术 张力计、中子仪、电阻法、水分湿度仪、实时适量灌水
3、灌区配水技术优化渠/管道工作制度、编制灌区水量优化调度方案
4、灌区量水技术水位、流量、水质、数字化
5、现代化灌溉管理技术
9.灌水器有哪些
灌水器就是给植物或作物灌水用的器具。它是利用压力系统按照作物需水要求,通过配水管道系统将水和作物生长所需肥水养分以均匀地、准确地直接输送到植物、作物根部的土壤表面或土层中,使作物根部的土壤经常保持在最佳水、肥、气状态的灌水用器。微灌系统特制灌水器有滴头、微喷头、渗灌管和微管等;喷灌系统灌水器有各种喷头;人工淋灌系统有快速取水器;甚至把人工洒水用器等,也可以算作灌水器。10.如何划分轮灌组
对于绝大多数灌溉系统,为减少工程投资,提高设备利用率,扩大灌溉面积,一般均采用轮灌的工作制度,即将支管划分为若干组,每组包括一个或多个阀门,灌水时通过干管向各组轮流供水。
1.轮灌组划分的原则
1.1 轮灌组的数目应满足需水要求,同时使控制灌溉面积与水源的可供水量相协调;
1.2 对于手动、水泵供水且首部无衡压装置的系统,每个轮灌组的总流量尽可能一致或相近,以使水泵运行稳定,提高动力机和水泵的效率,降低能耗;
1.3 同一轮灌组中,选用一种型号或性能相似的喷头,同时种植的品种一致或对灌水的要求相近;
1.4 为便于运行操作和管理,通常一个轮灌组所控制的范围最好连片集中。但自动灌溉控制系统不受此限制,而往往将同一轮灌组中的阀门分散布置,以最大限度地分散干管中的流量,减小管径,降低造价。
2.轮灌组数目的确定
轮灌组的数目,取决于每天允许运行时间、灌水周期和一次灌水延续时间。对于固定式灌溉系统,其轮灌组数目可根据下式确定:
N≤ cT/t
式中:
N一天运行的小时数,一般不超过20小时。
T-灌水周期,即两次灌水之间的间隔时间
12.农业节水技术的概念及内容
节水灌溉是根据作物需水规律及当地供水条件,为了有效地利用降水和灌溉水获取农业的最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而采取的多种灌溉措施,如喷灌、滴灌、膜上灌等。节水灌溉在我国多用,特别是水利部门。“高效用水”,国外多用,我国农业部门也用,其意义有所差异。
节水灌溉的研究内容
1、节水灌溉工程技术
2、节水灌溉理论及灌溉利度
水分生产函数需水规律 植物水分生理水分胁迫 SPAC 充分或非充分灌制度 节水机理
3、节水灌溉的管理问题
预报、优化配水、环境评价、经济评价,节水灌溉管理模式(农民参与管理模式)
4、高新灌溉技术
新方法,新技术,规划设计、施工管理
5、大型灌区改造问题
13.管理节水技术
管理节水是指根据作物需水规律控制或调配水源,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作物对水分的需求,实现区域效益最佳的水分调控管理技术。包括农田土壤墒情检测预报、节水灌溉制度、灌区量水与输配水调控及水资源政策管理等方面。
15.加强农业节水、提高用水效率如何理解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十分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社会经济用水安全保障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迫切问题。一些国际组织已经将中国的水资源供需和粮食安全自给联系起来,认为中国的水资源短缺将超越洪涝灾害而成为中国政府最大和最难解决的水问题,甚至会引发全球粮食市场的变动和其他国际问题。我国农业用水面临着资源型缺水、用水结构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的困境,提高用水效率将是未来农业节水的重中之重。
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是关系到21世纪中国人能否养活、养好16亿人口的重大问题,我们必须站在战略和政治高度处理这个问题。我们的目标是利用农业4000
亿立方米左右的水,生产出16亿人口所需要的富裕的餐桌食物,为了实现这个宏伟的目标,掀起一场提高农业用水效率的革命势在必行。
第三篇:农业水利工程新技术
《农业水利工程新技术》课程论文
我国土壤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
学生姓名学号所属学院专业班级日期
教务处制
我国土壤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
摘要:
我国土壤污染的总体形势严峻,部分地区土壤污染严重,由土壤污染引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和群体性事件逐年增多。首先介绍了土壤污染的相关概念,然后分析了土壤污染的原因,针对我国土壤污染的现状、危害,提出了解决我国土壤污染的治理措施,以为改良我国土壤污染现状给予理论支持。土壤环境和土壤理化性状恶化的综合表征,有机质含量下降,营养元素减少,土壤结构遭到破坏;土壤侵蚀,土层变浅,土体板结;土壤盐化、酸化、沙化等。其中,有机质下降,是土壤退化的主要标志。污染使土壤生物种群发生变化, 直接影响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导致生产能力退化, 并最终对生态安全和人类生命健康构成威胁。因其缓变性和隐蔽性, 被称为“ 看不见的污染”。
关键词:土壤污染;土壤污染物;农药;重金属;放射线物质现状危害治理措施
正文内容:
我国土壤污染现状、原因与危害
土壤污染的现状
目前,我国土壤污染的总体形势严峻,部分地区土壤污染严重,在重污染企业或工业密集区、工矿开采区及周边地区、城市和城郊地区出现了土壤重污染区和高风险区。土壤污染类型多样,呈现出新老污染物并存、无机有机复合污染的局面。土壤污染途径多,原因复杂,控制难度大。土壤环境监督管理体系不健全,土壤污染防治投入不足,全社会防治意识不强。由土壤污染引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和群体性事件逐年增多,成为影响群众身体健康和社会稳
【】定的重要因素1。
首先,中国水土流失状况相当严重,在部分地区有进一步加重的趋势。据统计资,1996年中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183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19%。仅南方红黄壤地区土壤侵蚀面积就达6153万km2,占该区土地总面积的1/4。同时,对长江流域13个重点流失县水土流失面积调查结果表明,在过去的30年中,其土壤侵蚀面积以平均每年1.2%~2.5%的速率增加,水土流失形势不容乐观。
其次,从土壤肥力状况来看,中国耕地的有机质含量一般较低,水田土壤大多在1%~3%,而旱地土壤有机质含量较水田低,<1%的就占31.2%;中国大部分耕地土壤全氮都在0.2%以下,其中山东、河北、河南、山西、新疆等5省(区)严重缺氮面积占其耕地总面积的一半以上;缺磷土壤面积为67.3万km2,其中有20多个省(区)有一半以上耕地严重缺磷;缺钾土壤面积比例较小,约有18.5万km2,但在南方缺钾较为普遍,其中海南、广东、广西、江西等省(区)有75%以上的耕地缺钾,而且近年来,全国各地农田养分平衡中,钾素均亏缺,因而,无论在南方还是北方,农田土壤速效钾含量均有普遍下降的趋势;缺乏中量元素的耕地占63.3%。对全国土壤综合肥力状况的评价尚未见报道,就东部红壤丘陵区而言,选择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磷、全钾、速效钾、pH值、CEC、物理性粘粒含量、粉/粘比、表层土壤厚度等11项土壤肥力指标进行土壤肥力综合评价的结果表明,其大部分土壤均不同程度遭受肥力退化的影响,处于中、下等水平,高、中、低肥力等级的土壤的面积分别占该区总面积的25.9%、40.8%和33.3%,在广东丘陵山区、广西百色地区、江西吉泰盆地以及福建南部等地区肥力退化已十分严重。此外,其它形式的土壤退化问题也十分严重。以南方红壤区为例,约20万km2的土壤由于酸化问题而影响其生产潜力的发挥;化肥、农药施用量逐年上升,地下水污染不断加剧,在部分沿海地区其地下水硝态氮含量已远远高于WHO建议的最高允许浓度10mg/l;同时,在一些矿区附近和复垦地及沿海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也相当严重。
土壤危害原因过量施用化肥
我国每年化肥施用量超过4100万t。虽然施用化肥是农业增产的重要措施,但长期大量使用氮、磷等化学肥料,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板结、耕地土壤退化、耕层变浅、耕性变差、保水肥能力下降、生物学性质恶化,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未被植物吸收利用和根层土壤吸附固定的养分,都在根层以下积累或转入地下。残留在土壤中的氮、磷化合物,在发生地面径流或土壤风蚀时,会向其他地方转移,扩大了土壤污染范围。过量使用化肥还使饲料作物含有过多的硝酸盐,妨碍牲畜体内氧气的输送,使其患病,严重导致死亡【2】农药是土壤的主要有机污染物
全国每年使用的农药量达50万~60万t,使用农药的土地面积在2.8亿hm2以上,农田平均施用农药13.9 kg/hm2。直接进入土壤的农药,大部分可被土壤吸附,残留于土壤中的农药,由于生物和非生物的作用,形成具有不同稳定性的中间产物或最终产物无机物。喷施于作物体上的农药,除部分被植物吸收或逸入大气外,约有1/2左右散落于农田,又与直接施用于田间的农药构成农田土壤中农药的基本来源。农作物从土壤中吸收农药,在植物根、茎、叶、果实和种子中积累,通过食物、饲料危害人体和牲畜的健康重金属元素引起的土壤污染
全国320个严重污染区约有548万hm2土壤,大田类农产品污染超标面积占污染区农田面积的20%,其中重金属污染占80%,粮食中重金属镉、砷、铬、铅、汞等的超标率占10%。被公认为城市环境质量优良的公园存在着严重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汽油中添加的防爆剂四乙基铅随废气排出污染土壤,使行车频率高的公路两侧常形成明显的铅污染带。砷被大量用作杀虫剂、杀菌剂、杀鼠剂和除草剂,硫化矿产的开采、选矿、冶炼也会引起砷对土壤的污染。汞主要来自厂矿排放的含汞废水。土壤组成与汞化合物之间有很强的相互作用,积累在土壤中的汞有金属汞、无机汞盐、有机络合态或离子吸附态汞,所以,汞能在土壤中长期存在。镉、【】铅污染主要来自冶炼排放和汽车尾气沉降,磷肥中有时也含有镉3。污水灌溉对土壤的污染
我国污水灌溉农田面积超过330万hm2。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中,含有氮、磷、钾等许多植物所需要的养分,所以合理地使用污水灌溉农田,有增产效果。未经处理或未达到排放标准的工业污水中含有重金属、酚、氰化物等许多有毒有害的物质,会将污水中有毒有害的物质带至农田,在灌溉渠系两侧形成污染带。大气污染对土壤的污染
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等有害物质,在大气中发生反应形成酸雨,通过沉降和降水而降落到地面,引起土壤酸化。冶金工业排放的金属氧化物粉尘,则在重力作用下以
降尘形式进入土壤,形成以排污工厂为中心、半径为2~3 km范围的点状污染。固体废物对土壤的污染
污泥作为肥料施用,常使土壤受到重金属、无机盐、有机物和病原体的污染。工业固体废物和城市垃圾向土壤直接倾倒,由于日晒、雨淋、水洗,使重金属极易移动,以辐射状、漏斗状向周围土壤扩散。牲畜排泄物和生物残体对土壤的污染
禽畜饲养场的厩肥和屠宰场的废物,其性质近似人粪尿。利用这些废物作肥料,如果不进行物理和生化处理,则其中的寄生虫、病原菌和病毒等可引起土壤和水域污染,并通过水和农作物危害人群健康。放射性物质对土壤的污染
土壤辐射污染的来源有铀矿和钍矿开采、铀矿浓缩、核废料处理、核武器爆炸、核实验、燃煤发电厂、磷酸盐矿开采加工等。大气层核试验的散落物可造成土壤的放射性污染,放射性散落物中,90Sr、137Cs的半衰期较长,易被土壤吸附,滞留时间也较长。
土壤污染的危害
一、土壤污染导致严重的直接经济损失。
初步统计,全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 000万hm2,有机污染物污染农田达3 600万hm2,主要农产品的农药残留超标率高达16%~20%;污水灌溉污染耕地216.7万hm2,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13.3万hm2。每年因土壤污染减产粮食超过1 000万t,造成各种经济损失约200亿元。
二、土壤污染导致生物产品品质不断下降。
因农田施用化肥,大多数城市近郊土壤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许多地方粮食、蔬菜、水果等食物中镉、砷、铬、铅等重金属含量超标或接近临界值。每年转化成为污染物而进入环境的氮素达1 000万t,农产品中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污染严重。农膜污染土壤面积超过780万hm2,残存的农膜对土壤毛细管水起阻流作用,恶化土壤物理性状,影响土壤通气透水,影响
【】农作物产量和农产品品质4。
三、土壤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土壤污染会使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积累,并通过食物链富集到人体和动物体中,危害人体健康,引发癌症和其他疾病。
四、土壤污染导致其他环境问题。
土壤受到污染后,含重金属浓度较高的污染土容易在风力和水力作用下分别进入到大气和水体中,导致大气污染、地表水污染、地下水污染和生态系统退化等其他次生生态环境问题。
我国土壤污染的治理措施
根据我国的土壤污染的愿意及现状,总结出以下解决我国土壤污染的治理措施:
一、施用化学改良剂,采取生物改良措施,增加土壤环境容量,增强土壤净化能力。
向土壤中施用石灰、碱性磷酸盐、氧化铁、碳酸盐和硫化物等化学改良剂,加速有机物的分解,使重金属固定在土壤中,降低重金属在土壤及土壤植物体的迁移能力,使其转化成为难溶的化合物,减少农作物的吸收,以减轻土壤中重金属的毒害。针对有机物污染,用植物、细菌、真菌联合加速有机物降解。针对无机物污染,利用植物修复可以把一部分重金属从土壤中带
走。
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砂掺粘改良性土壤,增加和改善土壤胶体的种类和数量,增加土壤对有害物质的吸附能力和吸附量,从而减少污染物在土壤中的活性。发现、分离和培养新的微生物品种,以增强生物降解作用。
二、强化污染土壤环境管理与综合防治,大力发展清洁生产。
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组织有关部门和科研单位,筛选污染土壤修复实用技术,加强污染土壤修复技术集成,选择有代表性的污灌区农田和污染场地,开展污染土壤治理与修复。重点支持一批国家级重点治理与修复示范工程,为在更大范围内修复土壤污染提供示范、积累经验。合理利用污染土地,严重污染的土壤可改种非食用经济作物或经济林木以减少食品污染。科学地进行污水灌溉,加强土壤污灌区的监测和管理,了解水中污染物的成分、含量及其动态,避免带有不易降解的高残留污染物随机进入土壤。
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强土壤胶体对重金属和农药的吸附能力。强化对农药、化肥、除草剂等农用化学品管理。增施有机肥同时采取防治措施,不仅可以减少对土壤的污染,还能经济有效地消灭病、虫、草害,发挥农药的积极效能。在生产中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控制化学农药的用量、使用范围、喷施次数和喷施时间,提高喷洒技术,改进农药剂型,严格限制剧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大力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大力发展生物防治措施。
大力推广闭路循环、无毒工艺,以减少或消除污染物的排放。对工业“三废”进行回收净化处理,化害为利,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和浓度。大力推广和发展清洁生产。
针对土壤污染物的种类,种植有较强吸收能力的植物,降低有毒物质的含量,或通过生物降解净化土壤,通过改变耕作制度、换土、深翻等手段,施加抑制剂改变污染物质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方向,减少农作物的吸收,提高土壤pH值,促使镉、汞、铜、锌等形成氢氧化物沉淀5。【】根据土壤的特性、气候状况和农作物生长发育特点,既要防治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威胁,又要把化肥、农药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限制在最低程度。利用物理、物理化学原理治理污染土壤。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维护森林生态系统平衡。
三、调控土壤氧化还原条件
调节土壤氧化还原电位,使某些重金属污染物转化为难溶态沉淀物,控制其迁移和转化,降低污染物的危害程度。调节土壤氧化还原电位主要是通过调节土壤水分管理和耕作措施实现。
四、改变耕作制度,实行翻土和换土
改变耕作制度会引起土壤环境条件的变化,消除某些污染物的危害。对于污染严重的土壤,采取铲除表土和换客土的方法;对于轻度污染的土壤,采取深翻土或换无污染客土的方法。
五、采用农业生态工程措施
在污染土壤上繁殖非食用的种子、种经济作物,从而减少污染物进入食物链的途径;或利
用某些特定的动植物和微生物较快地吸走或降解土壤中的污染物质,从而达到净化土壤的目的。
六、工程治理
利用物理(机械)、物理化学原理治理污染土壤,是一种最为彻底、稳定、治本的措施,但投资大,适于小面积的重度污染区,主要有隔离法、清洗法、热处理、电化法等。近年来,把其他工业领域,特别是污水、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引入土壤治理,为土壤污染治理研究开辟了新途径。
参考文献:
[1] 陈晶中,陈杰,谢学俭等,土壤污染及其环境效应[J],土壤,2003,35(4):298-303。
[2] 孙铁珩,李培军,周启星,土壤污染形成机理与修复技术[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3] 赵美微,塔莉,李萍,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其防治、修复研究[J],北方环境,2007(6):21。
[4] 王雅谷,农业环保和农业生产—第二讲 土壤污染与农业生产,【期刊】上海农业科技,1996-06-15。
[5] 土壤污染及其防治,【期刊】环境科学文摘,2005-12-30。
第四篇:农业新技术推广管理制度
农业技术推广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目的和意义
农业技术推广是指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活动。技术的推广应用是实现农业生产跨跃式发展的巨大动力,是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支撑和保障,为促进农业技术、新成果的转化,加快农业现代化、产业化进程,保障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特制定本规程。第二条 本规程适用范围
适用于种植业及相关产业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包括:良种繁育、栽培、肥料施用技术、有害生物防治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农业资源与农村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等。第三条 农业技术推广原则:
一、因地制宜,引进的技术经过充分试验、示范,有专家组审定意见,可以大面积推广的。在本地区首次应用的新成果或新产品,必须有相关鉴定证书或有效材料证明该技术、产品的先进水平,并符合本地区农业发展现状、自然条件等。
二、经济效益明显:使农作物增产在5%及以上或成本比推广前降低5%及以上。
三、社会效益突出:提升技术水平,改善劳动条件,简化操作程序,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本地区农业结构调整,使之符合产业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四、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对人、畜及环境安全,符合绿色循环生产等理念;减少农药与化肥的用量(或提高农药与化肥利用率);能够提高土壤肥力,节约水资源,促进农业持续高效发展。
五、促进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自动化操作,简化劳动程序,降低劳动强度。第二章 制度保障
第四条 根据本规程制定相应的惩罚和奖励措施。
一、奖励措施包括证书表彰、资金奖励;
二、惩罚措施包括通报批评、一定金额的罚款。第五条 学习与培训制度
有计划地安排农业技术推广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交流学习、专业进修等,使其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以保证在技术推广工作中正确理解执行。
第六条 建立责任与考评制度:建立农技推广工作责任制度和考评制度。在工作中未依照本规程履行职责,对造成不良后果的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罚。
第五篇:农业新技术论文 毕业论文
论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作者:王文书
[内容摘要]
当前,我国农业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转向多样化、优质化。但随着形势的变化,人口增长与生态环境恶化的矛盾日益尖锐,突发性生态环境问题接踵而至。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产品面临着国际市场的严峻挑战。这样,就要求我们致力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留发展后劲,以促进我们这样一个农业大国的不断完善、进步。
[关键词]持续发展
(一)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
1、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找到一条根本途径生态农业吸取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和国外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从我国国情出发遵照生态学的原理和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进行农业生产,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发展战略的转移和加速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2、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发展生态农业,可以避免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经营和滥用,对农业的可更新资源注意增殖,对不更新资源注意保护和利用,使自然资源能得到持续的利用,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为农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3、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地发展生态农业能大大提高经济效益。生态农业能充分合理地利用、保护和增殖自然资源,加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它又能为社会创造数量多、质量好的多种多样的农产品,满足人们对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因此生态农业的发展,必将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生态农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1、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农业是遏制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退化的有效途径。随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加,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资源短缺矛盾日益突出,一些地区农业环境污染相当严重,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立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
保护为基础的可持续农业生产体系。生态农业建设是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生态农业适应市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活动,调整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并结合地区优势和产业特点,确定农业发展主导产业,培育龙头企业,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措施。同时,通过生物链加环和产业链延长,形成了以种值业——养殖业——加工业的良性转化增值的“农户+公司”的模式和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为主的龙头企业,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工业为龙头,产加销贸一体化的格局。可见生态农业不仅保护生态环境,而且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持续高效发展,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有效途径之一。
2、生态农业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是当前和今后生态农业建设长期追求的目标。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不以破坏农业可再生资源、降低环境质量为代价换取农业的发展,把保护环境和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与满足人类需要相结合,达到生态合理和持续发展之目的。把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和现代农业技术按照生态优化的规律加以集成,建立起具有生态合理、经济高效的现代化持续农业发展模式,使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结合起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这是生态农业长期追求的目标。
3、生态农业建设的总体思路、区域布局和关键措施针对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生态农业建设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从我国国情出发,寓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之中,有效遏止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实现资源培育和高效利用,逐步达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其总体思路。一是要立足于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艺措施,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步快速发展提供生态安全保障;二是着眼于质量和效益,解决农产品地区性和结构性过剩,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三是解决农产品污染问题,保障国民消费安全,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区域布局。要按照“重点突破,稳步推进”的原则,在巩固和提高全国生态农业试点、示范县的基础上,有重点、分区域地全面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向纵深发展。
主导产业。无公害粮食生产是我国粮食生产区生态农业建设的重点。从全面提高我国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角度分析,畜牧业、蔬菜和水果、水产等产业要保持持久的市场竞争力,就必须确保将其发展纳入生态合理的轨道,建立起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为基础的生态型技术保障体系。
关键措施。建立适合新时期生态农业发展的创新机制。发展生态农业,必须增加资金投入、强化技术支持,必须完善有关的法规制度和有效发展机制,使资金和技术投入真正发挥作用。当前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要进一步理顺管理和运行体制,建立有利于生态农业发展的组织管理体系和监督机制;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尽快制定全国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建立生态农业建设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生态农业建设的积极性;加强法制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生态农业的法律、法规,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建立生态农业技术保障体系。为进一步适应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必须要加强生态农业技术标准和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包括生态农业评价指标、管理认证方法、环境友好技术、不同要素的时空优化组合技术、适宜物种的挑选与改良技术等各个方面,逐步建立和完善生态农业的生产资料、生产基地标准、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和产品标准体系,为生态农业建设和科学管理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
总之,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无论是农业生态学家的观点,还是农业经济学家、农业地理学家的观点,其从不同视角所提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概括起来看主要试图集中研究解决困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最基本问题,即食物安全、农业现代化及农村发展问题,它们构成了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的核心。
然而,目前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仍主要侧重于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还未真正将其转向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从而反映出当前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仍然是“重经济,轻生态”、“重视农村经济发展,忽视农民生活质量提高等社会发展”,这应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1.常平生《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年;
2.《现代农业新技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8;